從捨命狂奔到保命狂奔 盒馬發生了什麼?

創立盒馬鮮生前三年,侯毅信奉“捨命狂奔”,“打下山頭更重要”,必須把生鮮這個賽道先佔下來。

然而,從去年底開始,“保命狂奔”被提了出來。一字之差,背後原因是盒馬在高速擴張過程中,陸續暴露出一些問題,個別門店被曝出替換生產日期標籤,銷售過期商品等事件。為此,盒馬在短短三年時間裡中層流動率很高,北京經理換了三個,上海經理換了四個。

前不久,盒馬鮮生崑山新城吾悅廣場店正式停止營業,這是盒馬在全國範圍內第一次做關店的小步回調動作。但是,剛剛在上週晉升為盒馬獨立事業群總裁的侯毅,仍然要在今年10月之前把目前150多家店的規模擴張為200家,店面增長並沒有因為戰略轉為穩妥而停滯。

同樣作出改變的還有侯毅自己,去年醫生警告他如果再不注意身體就有腦中風的危險,於是他每天跑步鍛鍊,“現在很多比我小二十歲的人都不一定跑得過我”。

自2018年以來,整個阿里乃至中國互聯網的一大主旋律都是下沉再下沉。在對一二線城市的高檔商圈基本完成覆蓋之後,盒馬鮮生也必須向主要城市郊區、向低線城市城區要增長。

侯毅把十二年的時間刻度作為自己對盒馬這個項目的承諾,前三年已經走完,剩下十年不到的時間他給盒馬定的目標是,進入中國所有一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中國的城市化發展極快,這個城市名單現在就已不少於一百個。

那麼在一二線已經有盒馬開店的城市,該怎麼去進行下一步佈局呢?侯毅心裡有一把特別的刻度尺:房價。就他的觀察,以上海為例,在方圓三公里內房價五萬以上的社區做盒馬鮮生很容易,訂單線上七成、線下三成,消費者喜歡包裝食品,盒馬就能做起來。

反之在上海的郊區,永輝就賣得很好,門店數量多,生鮮散裝,消費者喜歡那種挑挑揀揀的感覺,成本和售價都能做得比較低,店面火爆非常賺錢。

“盒馬也要開到房價五萬以下的地方去。”在接受包括36氪等媒體採訪時侯毅說,整個中國市場,尤其生鮮,從上到下的差異非常巨大,每個地方的消費結構、習慣都不一樣,“郊區店包裝變散裝成本可以降低一半以上,那我也可以散賣的。盒馬要回歸當地消費需求。”

關於零售行業的競爭,除了再次盛讚永輝、認為盒馬與永輝在生鮮賽道上的能力各有千秋之外,侯毅對其它的無論巨頭還是創業項目卻不以為意。盒馬的全鏈路流程支撐了日常運營的高毛利,“但假如他們要燒錢,那我們跟著燒就好了,他們能做的我們也能做。”

中國零售業,經歷了從向外企沃爾瑪、家樂福學習,到成為各自區域割據的“一方諸侯”,再到現在受互聯網衝擊下一片迷茫的過程。那麼作為阿里巴巴新零售的“一號工程”,盒馬這三年來與傳統零售業又是怎麼互相學習的?新零售怎麼才算成功?有哪些得與失?調整之後有什麼新戰略?

6月24日,侯毅在盒馬升級為獨立事業群以後第一次接受36氪等媒體的採訪,系統性地解讀了這個階段他對盒馬模式、新零售以及整個零售行業的認知與反思。以下是侯毅的觀點,經36氪編輯整理。

新零售到底怎樣算成功

新零售是一個概念,用互聯網技術改造零售,無論哪一個角度切入都是新零售。但是新零售要成功這件事,不單單是技術,更多是商品的改變,供應鏈的提升,包括團隊能不能接受。

傳統零售現在很多年習慣了,叫它改變也難。我還說,可能我們60後、70後要全面退出零售業才行,很多思路、理念都完全不一樣,新零售難在完全的系統性,點狀突破不足以改變,這是新零售最大的挑戰。

什麼是叫新零售成功?到底怎麼行,怎麼不行?

美國前三大企業,沃爾瑪市值兩萬多億人民幣,Costco八千億,kroger大概一千億。歐洲,超市在當地生鮮市場份額一般在30-40%。但中國沒有一家超市能佔生鮮30%的市場,主要都是農貿市場。我們的距離很大。

談盒馬未來的目標

所以盒馬要做什麼?

第一,我們希望能夠進入中國所有一百萬以上人口的城市。

第二,我們希望真正意義上能誕生一個一萬億銷售規模的城市。如果以今天盒馬的銷售增長,10年以後應該可以達到沒有問題。

第三,我們希望盈利能力達到全球最高的7-10%純利潤,中國目前是3%左右,國外是6-7%。

圍繞這樣的目標,盒馬要怎麼做?

第一,一二三線城市全城覆蓋。光靠盒馬鮮生這一招“鮮”是不夠的,我們要研究社區怎麼做,CBD、office怎麼做,城鄉結合部怎麼做,郊區怎麼做。所以除了盒馬鮮生,我們最近在積極探索盒馬菜市,通過盒馬菜市我們可以進入社區、郊區。首先我們要研究,在不同城市,不同區域、不同人口密度、不同場景下的最佳模式,為未來十年發展做創新的戰略儲備。

第二,吸引消費者的核心是商品。從今天生鮮行業來看,有幾個維度可以做:

基地直採。我們現在已經建了將近500個基地,遠遠不夠,我們希望未來盒馬銷售的不同季節農產品基本來自基地,供應全國。

全球標品採購能力。我們的自有品牌今年佔比能達到15%,希望未來三年達到50%,希望給消費者提供超高性價比的產品。上海最近有兩個例子,在中國零售業高度競爭的情況下,ALDI和Costco還敢到中國來,為什麼?無外乎是有巨大的全球商品供應鏈優勢。所以今天中國零售業的競爭,不僅價格要有優勢,還要有商品優勢。

盒馬開發的獨特商品。前段時間的豆漿賣得很火,我們在開發類似這樣的產品。最近我們在上海幾家門店剛剛上線鮮花,最貴五塊錢一支,很多是一塊錢一支,基本一束花幾十塊錢夠了。為什麼能做這種顛覆性創新?原來買鮮花的價格是包含了服務費,包裝一下。但我們把賣花和賣服務分開,你買回去自己DIY,這是我們在office區店做的。

第三,全國供應鏈物流體系建設。盒馬建設了分撥中心、加工中心、暫養中心。今天可以很自豪地說,我們在中國的物流體系已經比較強大了。

談零售業的發展

兩三年前,我僅僅是想用實體零售店解決生鮮店的痛點,今天基本實現了。後來的演變路徑是用互聯網改變生鮮零售企業。

中國零售業發展,前十年是學老外,學沃爾瑪、家樂福。第二個十年互相學習互相copy,每個省有個山頭,共同成長,都是好兄弟。電商起來以後他們發現沒有領導者,沒地方copy了,所以最近五年陷入一片迷茫。

原來的copy是copy一個點。盒馬出來以後,他們看最好學的就是海鮮檔,放兩隻活蝦養養,很容易學的,是一個單點事件。再比如盒馬做了日日鮮,他們也做什麼每日鮮天天鮮一大堆鮮出來。但是所有鏈條流程沒解決,僅僅貼了牌是沒怎麼樣的,盒馬做的是全系列的東西。實際上是因為,中國零售業普遍缺少系統性思考的東西。

另外盒馬有強大的研發團隊,系統都是自己在做。中國零售業沒有自己做系統的,都是IBM、SAP什麼的國外拿過來,諮詢諮詢。所以今天就變成了,大家對盒馬期望很大,但是從盒馬自己來看,它是個系統性工程。一招一式只能解決局部問題,不能解決整體問題,今天難是難在這個問題上。

盒馬的得與失

談海鮮檔餐飲

我們最早做海鮮檔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增加體驗。

海鮮可以線上買也可以線下吃,而且價格便宜,這個盒馬是做成功了。這很容易,很多人學。但是做下來以後,絕大部分失敗了。

失敗的幾個原因,第一他們海鮮做得不強,沒有我這麼多品類,這是業務問題。

第二我們做餐飲不是以盈利為目的,更多是為了拉動海鮮銷售,保證海鮮的新鮮度。

第三我們大量的餐飲是線上賣的,做好了打包回家吃的,我們小龍蝦一百塊錢三斤,是堂吃嗎?絕對不是,70%是像餓了麼外賣一樣買回去吃的。這是我們超市裡熱出的品類,多買一個菜。原來這種供給只能是飯店來供給,但超市做了這個供給以後,我們線上銷售就做得很好。

我從來沒把海鮮檔定義為餐飲。

談前置倉

前置倉是電商的衍生。從原來城市郊區的大倉,到現在是一個社區建一個倉,本質還是建倉。但新零售是用互聯網改變實體零售業,更強調“店”。

但盒馬之前也做前置倉,為什麼呢?此一時彼一時。盒馬最早做設計的時候,圍繞上海開店,我跟逍遙子充分交流了無數次,我們認為前置倉的主要問題是店太小、品類太少,而且它面向的是菜場對象,我們面向中高端消費者。

第二,前置倉流量成本巨大。今年像社區團購等各種模式出來以後,對它又有一定影響。

第三,損耗巨大。

第四,客單價很低。如果免費配送就不能盈利。

當然不得不承認前置倉有兩個優點。投資成本很低,兩個點一開,這邊區域就覆蓋了。另外,它覆蓋很快。但是從阿里巴巴的角度來講,要看這個賽道里面將來的王者是誰,我們研究誰是最後的勝出者。我們認為新零售是最後的勝出者,所以還是堅持開大店。

我們並不認為前置倉能自己盈利,叮咚買菜目前的模式永遠也不會賺錢,除非它在這個流量模式之外長出另一個模式。但如果你要燒錢,那我們一起燒唄。

前置倉是一個快速覆蓋城市的過渡期的好方法,但最終是要迭代掉的。

今年下半年我們會進入其他城市,他們能做,我們肯定也能做,這個賽道我們必須佔起來。作為一個過渡項目,它是佔據市場的。

談輸出盒馬模式

我們曾經認為給大潤發一個線上銷售渠道就能解決問題,我們給了很多系統支持、流量支持、數字化支持,但是我們發現有幾個大挑戰。

第一是商品結構,消費者不一樣了,如果大賣場按照以前的商品結構供應現在的消費者是不夠的。

第二,線下整個商業組織體系,有很大差距,很難改變。

第三,客單價上不去。

我們盒馬這幾年一定是要成為自己。這個東西都得從商業本身、商品結構、團隊,都要產生結果,這是需要下決心辦的。我們2016年開始與三江合作,打造了全改的路數,社區店完全升級了,生鮮化大幅度增長,年輕人回來了。再比如我們盒馬mini第一家店在上海新天地也很成功。合作企業如果要做線上,不是給點流量那麼簡單的。

生鮮領域,線上線下能不能一盤貨,不是絕對的。應該說,在不同場景裡,線上線下一盤貨是巨大的挑戰。有的地方可以,周圍都是高消費人群,線上線下一盤貨完全沒問題。

但有的地方不行。這也是叮咚買菜在郊區做得很成功的原因,因為它替代的是菜場。

我們要迭代一種模式出來。

組織、激勵、文化和團隊

談組織、激勵和培訓

阿里巴巴要做102年,我相信阿里巴巴在,盒馬也在。

去年我講得比較少,去年我認為打下山頭更重要。但是今年我們搞組織創新、激勵創新。如果今年組織建設和激勵機制的問題不能解決,走下去以後會有越來越多的事情發生。所以今年組織機制要建立起來,只有把軟實力部分解決完了,再配上供應鏈建設、渠道建設,才能軟硬兼施。

要研究盒馬組織架構怎麼做。如何協調總部、分公司、門店之間的關係。既要保證銷售和管理的統一性,又要給分公司充分的權力,這是很大的挑戰。很多超市是全國統管的,很死板。但太活躍也不行,集團優勢不能發揮出來。我們能不能找到更好的模式出來,面臨很大挑戰。

供應鏈方面,總部採購看大品、核心,但比如大蒜,山東什麼菜都要放大蒜,上海就不一樣。所以總分公司,既要統一,又要有清晰的職責分工。

激勵機制的創新。今天做得好的零售業,激勵機制很重要,比如海底撈是完善的激勵機制,胖東來也是很好的店長經營體系。所以我們在推門店經營制,把權力給店長。我希望門店的激勵要永遠大於工資,讓每個門店自身成為好的經營者,能獲得每個月的激勵。今年我們也都在做這塊兒。

第三,盒馬要建一個很好的團隊培訓機制。從大學生到總經理,十二年拿到百萬年薪。盒馬會開設各種培訓班,希望未來兩三年盒馬的骨幹都是自己培養成長的。而不是像今天基本來自社會,因為我們現在培養得很少。

最好的一個培訓班是老菜我的班,叫“菜籃子班”,這些優秀的店長、總監,不僅僅是教會他們理論學習方法,更重要的是面對實踐,面對挑戰怎麼保持良好心態。我們希望一兩年培養出真正懂新零售的,理解阿里巴巴文化的一批盒馬新人。我們很多店長都是三十多歲,比行業裡年輕十歲左右,本科畢業的。這樣的巨大人才隊伍怎樣轉化為生產力?所以今年我們大量加強培訓,阿里巴巴最強的就是培訓,利用集團資源培訓,包括外部培訓。

談精細化運營和文化建設

今年我們第一次提出了盒馬的精細化運營。前段時間盒馬關了一家店,從精細化運營來講,那家店不符合要求,所以我們關了,但並不是代表我們不開店了。我們今年到現在已經開了四十幾家店,到九月底可以達到兩百家店。

保命狂奔,還要走得更穩一點。

我們今年一項一項跟成本控制做得好的企業看齊,到底哪些環節好,哪些環節是有浪費的,包括裝修地磚買得是不是合理等,把不該花的錢扣掉。

迴歸到零售業的本質,不管線下還是線上,客戶永遠希望買到好商品,快速得到服務。而企業要為這些服務實現盈利,是成本和效率的問題。

我們希望盒馬更穩一點,更紮實一點,給大家感覺是真正意義上代表中國未來的零售。

我是一個技術專家,我技術還行的,不管物流、供應鏈、零售包括經營管理,都可以。我做了三十幾年的公司,每一份工作都做到行業最高水平。我的長板是超強的商業能力,商品創新跟我的商業敏感有關係。

我的缺點呢,說話比較直率,重管理、輕文化。前段時間我看了各個企業的文化,阿里巴巴的文化、沃爾瑪的文化等等一系列企業。今年我更多就是連接盒馬的文化和團隊。

文化的形成是跟企業經營相關,是企業長期經營形成的核心能力。我們的核心價值是讓生活更加方便,變得很快樂,盒馬是好商品,在盒馬店可以吃到很多你想吃的東西。所以盒馬是“讓遠親更近,讓近鄰更親”。

文化建設、組織建設,這都是我今年的KPI,而且是主要指標。我們是創新公司,更多是公司倡導的價值觀是什麼。當然還有一些盈利指標,現在不能講。

談互聯網人和實體零售人的差別

阿里員工轉崗到盒馬來,我第一句話是,要忘記你曾經是阿里巴巴的人。互聯網都很牛逼,但盒馬是很接地氣的公司。很多互聯網公司的人走出去,都有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第二,電商是流量經營模式,願意燒錢買很多流量;但實體零售還是要回到零售本質,你不能生意不好就打價格戰搞促銷。盒馬今天我下了死命令,嚴格控制促銷的比例。雙十一和618這種互聯網節日,我們是隻參與一部分。如果我們促銷了,退貨了,那消費者會考慮,還能不能買,門店馬上就搞死掉了。

所以我們還是追求持續的經營能力,穩定的毛利率,給消費者更多的價值創造。

其它實體零售公司過來的,首先要學習客戶第一。實體零售很多是山頭主義,盒馬不倡導這個;還有很多實體零售人是唯唯諾諾的,我一講話他們都不質疑的,所以我們要充分交流,給大家一個平等的舞臺,要敞開胸懷。

所以實體零售人的改造,相對容易一點。互聯網人的改造比較難,接地氣這件事比較難做,大部分是不靠譜的。一件小事有沒有做好,精細化運營,很難做的。他們都習慣了搞活動一搞,銷售立刻增長200%。

實體零售有實體零售的問題,但是他們學互聯網比互聯網學實體零售要快。所以我們那些總監都是實體零售來的。來三個月以後,那些套路他們都懂了,什麼拉新啊復購啊線上流量怎麼搞,因為商業的規律是一樣的。

所以我們更希望是改變實體零售業的思維模式,改變價值導向,同時發揮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每一分錢都去摳。

盒馬要下沉

談與永輝的對比

我很尊敬永輝,我最佩服的一點是它前兩年的組織創新,去家族化,這個很難很難,很多今天的家族企業是做不到的。

第二,永輝長期堅持生鮮直採。中國大部分企業是隻做櫃檯,要麼是供應商引進等,基本上是做二房東而已。

第三,永輝也是真正和世界接軌的,比如中央廚房加工工廠,包括把生鮮比例提得相當高。對盒馬來講,我們積極虛心向它學習,並且也要在它肩膀上快速超越它。

永輝總結了一套散賣的最佳模式。因為它有供應鏈優勢,給它在市場上帶來很強的優勢。永輝在上海外環以外,城鄉結合部有大量的散賣檔口,很震撼。但是對有品質的需求,它就比較難。

比如在上海,我認為永輝比較適合在三四萬房價的地方開店,然後在成都武漢,房價大概也是三四萬,它也適合。超過五萬以上,它就不適應了。

但盒馬是適應了房價五萬以上的,不適合三四萬的。所以我今天要去改變,也要適應三四萬的地方;而永輝一直想要去適應五萬以上的地方,試過很多次都不成功,因為它的基因、供應鏈。

今天零售業裡能多業態運行的企業,一定是具有相當多的人才,具備相當高學習能力的。盒馬在這方面已經有很好的人才儲備了,我們要有勇氣去做出真正多業態的模式,有挑戰才有動力。

永輝在一些地方確實做得很極致,它的成本結構、投資、毛利控制、標品設計的比例關係,標品高毛利就高嘛,所以雖然是做生鮮的,但生鮮比例過高也會出現問題。它開店就是一開始生鮮比例55%,半年後降到50%,再過半年到45%,毛利就越來越高。

我心目中在國內,只有永輝是值得我研究學習的。

我們認為盒馬比永輝做得好的地方是,開發能力比永輝強,餐飲半成品的開發,餐飲聯動以及對生鮮保質期新鮮度的創新,我們的方法是做自有品牌。類似這種對結構鏈條的創新,我們遠遠超過了永輝。

永輝他們曾經很想改,但是整體創新能力不足。改變市場遊戲規則、成本結構,這種顛覆性創新,我認為我們做得更好。但是永輝的體量規模在,這些年積累下來的基地也好,顧客對品質的認可也好,它的採購能力也好,我們跟它還是有距離的,應該向它學習。

比如,直採模式對流程、組織、機構、供應鏈創新以後,快速傳達。永輝這麼多年沉澱下來的這套體系完整、成熟,是值得借鑑的。但是我們不會照搬,創新還在進行,最後我們會重新構建新模式。

去郊區就變成農民,在市區就要變成白領,盒馬要回歸當地消費習慣,也可以創造這種模式出來。中國地域水平差異性巨大,商品結構也有巨大差異,尤其是生鮮。

我們的“盒馬鮮生”,很時尚的名字,年輕人喜歡。然後那個就叫“盒馬菜市場”,以更加親民的方式,讓收入水平相對不高的消費者也同樣能喜歡盒馬。但不管是盒馬鮮生還是盒馬菜場,品質是一樣的,只不過組織性上會發生變化。

談對線下的反思

我們最近在反思。曾經我們很自豪地說線上線下統一會員、統一商品、統一價格、統一營銷、統一支付,五個統一來規劃盒馬店。線上線下本來是兩盤貨嘛,新零售就是要搞成一盤,我們當時是這樣理解的。

今天我在反思這五個統一是不是對的。

線下消費群,白天能夠來的人大部分是我們父母這樣的,要麼是全職太太,但全職太太還是有限的。如果是定位這樣的主力客群來買生鮮的話,線下商品跟線上是不是還要保持一致?

第二,盒馬的毛利做得很成功,但是線下客群是價格敏感性群體,線下的毛利是不是還要做這麼高?

第三,迴歸成本結構。線上有物流成本,倉、揀、打、放,算下來大概佔零售價15%。二十個點的毛利能賺錢,但如果是十八個點的毛利就不賺錢了。所以今天很多大賣場線上不做不行,做了也不賺錢,這是普遍問題。反過來,線下又沒有物流成本,幹嘛毛利定這麼高?幹嘛要二十幾,能不能做十五個點這樣大賣場的毛利呢?其實也夠了。

所以我們在研究線上線下不同的商品價格組成,營銷策略變化,這是新的挑戰。同一家店,周圍社區有錢沒錢的人都有;店和店之間,盒馬鮮生office店和盒馬菜場店之間的關係,今天都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我們線上70%線下30%,那我線下的30%去對標永輝的話,有沒有競爭力?今天我們線下跟永輝還是有距離的。有距離很好,正因為有距離,我們看到機會還很大。

最近我們在研究嘗試盒馬菜市場怎麼加強線下,甚至還想過要不要開個班車,後來一調研發現大賣場也不用班車了,沒有人坐班車的。這些都有探索,開不開是另外一回事。

不是說線上不重要,但是當強調線下銷售同樣重要的情況下,就要去學習線下傳統零售這麼多年沉澱下來的方法和手段。

線下成本,我們今天做得還不是很好。但線下數字化以後,人效空間改善很大,就是沒有工資的支出。我們全面數字化以後,線下的人效空間改善是巨大的。實際上門店把原來所有的管理職責,把門店所有的領導職責,我們基本上通過系統打通,這是第一。

第二下面的崗位裡面,我們充分的基建基礎。原來是一個人多工種,圍繞這些工種,這個空間存在巨大的機會。

盒馬更多是站在傳統零售巨人的肩膀上,去研究更好的模式。怎麼加強線下,研究從線上倒過來反向引流到線下,我們也在想這個問題。

所以我認為,新零售就是不斷追求更好的坪效、更好的銷售,連接線上和線下的關係。

注:文/張信宇,出處:36氪,本文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億邦動力網立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