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靠山吼”:亟待拯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核心提示:靠山吼是豫劇的前身,是傳統的戲劇,也稱河南梆子,早期豫劇多在山區演出依山平土為臺,故被稱作“靠山吼”。靠山吼在河南伊川縣境內主要分佈在白沙、鳴皋、彭婆、半坡等鄉鎮。靠山吼起源於明末清初,距今已有500年的歷史,目前,靠山吼劇團的發展極為困難,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瑰寶亟待傳承與發展,地方政府有義務有責任提供支持和幫助,讓傳統文化走向復興。

資深記者 郭振衛

中國的傳統戲劇有一個獨特的稱謂那就是戲曲,它與希臘的悲喜劇和印度的梵劇,堪稱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中國戲曲有300多個劇種,運用歌舞形式表達劇情是中國戲曲的主要手段。這也包括了京劇,地方戲曲和話劇。

河南是戲劇之鄉,自明清以來,河南有據可查的曾經流行的劇種達45種之多。除豫劇、曲劇和越調三大劇種外,其它劇種有河南墜子、懷梆、二夾弦、大平調、四平調、太康道情等。

"
“靠山吼”:亟待拯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核心提示:靠山吼是豫劇的前身,是傳統的戲劇,也稱河南梆子,早期豫劇多在山區演出依山平土為臺,故被稱作“靠山吼”。靠山吼在河南伊川縣境內主要分佈在白沙、鳴皋、彭婆、半坡等鄉鎮。靠山吼起源於明末清初,距今已有500年的歷史,目前,靠山吼劇團的發展極為困難,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瑰寶亟待傳承與發展,地方政府有義務有責任提供支持和幫助,讓傳統文化走向復興。

資深記者 郭振衛

中國的傳統戲劇有一個獨特的稱謂那就是戲曲,它與希臘的悲喜劇和印度的梵劇,堪稱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中國戲曲有300多個劇種,運用歌舞形式表達劇情是中國戲曲的主要手段。這也包括了京劇,地方戲曲和話劇。

河南是戲劇之鄉,自明清以來,河南有據可查的曾經流行的劇種達45種之多。除豫劇、曲劇和越調三大劇種外,其它劇種有河南墜子、懷梆、二夾弦、大平調、四平調、太康道情等。

“靠山吼”:亟待拯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僅南陽本地就有南陽大調曲、三絃書和內鄉宛梆三個劇種。明末清初以來,河南有據可查的劇種達80餘種,以鑼戲、卷戲、梆子戲最為盛行,幾乎遍及全省。梆子戲因地域而存在藝術風格的差異,以開封、商丘、洛陽一帶為中心的稱河南梆子,河南梆子也就是“靠山吼”,以豫北滑縣為中心的稱大平調,沁陽一帶為懷慶梆子,安陽一帶為懷調,南陽稱宛梆,陝縣一帶稱亂彈。

探友歸來時 偶遇“靠山吼”傳人

今年夏天,從天池山歸來,和同事一起前往洛陽探望朋友,在此期間,一個偶然的機會,結識了伊川縣傳統戲劇“靠山吼”的第十一代傳人王利坤,萬性克兩位藝人,在聊天的過程中才知道河南有個戲種名叫“靠山吼”。這顯得我們這代人對於戲劇文化知識瞭解的不夠。

在交談中得知,王利坤老師是伊川縣萬坡靠山吼劇團的團長,王利坤告訴滄海新傳媒,萬坡豫劇團是正宗的靠山吼劇團,是胡發生、楊小平的傳承者。靠山吼是豫劇的前身,也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因早期豫劇在豫西山區演出多依山平土為臺,故被稱作“靠山吼”。

​也因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叫“河南謳”,豫西梆子。 其以洛陽為中心,演唱在豫西各地。“靠山吼”演唱風格粗獷通俗,音樂唱腔豪放宏亮,是豫西人民所喜聞樂見。

上世紀30年代與豫東梆子融合成河南梆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因為河南省簡稱“豫”,河南梆子改稱豫劇,豫西梆子“靠山吼”便稱為豫劇豫西調。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

"
“靠山吼”:亟待拯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核心提示:靠山吼是豫劇的前身,是傳統的戲劇,也稱河南梆子,早期豫劇多在山區演出依山平土為臺,故被稱作“靠山吼”。靠山吼在河南伊川縣境內主要分佈在白沙、鳴皋、彭婆、半坡等鄉鎮。靠山吼起源於明末清初,距今已有500年的歷史,目前,靠山吼劇團的發展極為困難,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瑰寶亟待傳承與發展,地方政府有義務有責任提供支持和幫助,讓傳統文化走向復興。

資深記者 郭振衛

中國的傳統戲劇有一個獨特的稱謂那就是戲曲,它與希臘的悲喜劇和印度的梵劇,堪稱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中國戲曲有300多個劇種,運用歌舞形式表達劇情是中國戲曲的主要手段。這也包括了京劇,地方戲曲和話劇。

河南是戲劇之鄉,自明清以來,河南有據可查的曾經流行的劇種達45種之多。除豫劇、曲劇和越調三大劇種外,其它劇種有河南墜子、懷梆、二夾弦、大平調、四平調、太康道情等。

“靠山吼”:亟待拯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僅南陽本地就有南陽大調曲、三絃書和內鄉宛梆三個劇種。明末清初以來,河南有據可查的劇種達80餘種,以鑼戲、卷戲、梆子戲最為盛行,幾乎遍及全省。梆子戲因地域而存在藝術風格的差異,以開封、商丘、洛陽一帶為中心的稱河南梆子,河南梆子也就是“靠山吼”,以豫北滑縣為中心的稱大平調,沁陽一帶為懷慶梆子,安陽一帶為懷調,南陽稱宛梆,陝縣一帶稱亂彈。

探友歸來時 偶遇“靠山吼”傳人

今年夏天,從天池山歸來,和同事一起前往洛陽探望朋友,在此期間,一個偶然的機會,結識了伊川縣傳統戲劇“靠山吼”的第十一代傳人王利坤,萬性克兩位藝人,在聊天的過程中才知道河南有個戲種名叫“靠山吼”。這顯得我們這代人對於戲劇文化知識瞭解的不夠。

在交談中得知,王利坤老師是伊川縣萬坡靠山吼劇團的團長,王利坤告訴滄海新傳媒,萬坡豫劇團是正宗的靠山吼劇團,是胡發生、楊小平的傳承者。靠山吼是豫劇的前身,也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因早期豫劇在豫西山區演出多依山平土為臺,故被稱作“靠山吼”。

​也因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叫“河南謳”,豫西梆子。 其以洛陽為中心,演唱在豫西各地。“靠山吼”演唱風格粗獷通俗,音樂唱腔豪放宏亮,是豫西人民所喜聞樂見。

上世紀30年代與豫東梆子融合成河南梆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因為河南省簡稱“豫”,河南梆子改稱豫劇,豫西梆子“靠山吼”便稱為豫劇豫西調。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

“靠山吼”:亟待拯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靠山吼劇種第十一代傳人王利坤

靠山吼形成的淵源與豫西地區所處的位置密不可分。這裡位居陝、晉、豫三省交界,雖有潼關和黃河阻隔,但其地理位置、生產方式、生活習俗、語系音調文化特徵等方面都十分相近。數百年來,作為豫西民間藝術的梆子戲,外與秦腔、蒲劇、皮黃戲,內與羅戲、越凋之間,來往交流滲透,互相借鑑吸收,逐步形成了獨立的唱腔特點。

王利坤團長從歷史的角度對“靠山吼”進行了解讀與闡述,靠山吼劇種的傳承也有歷史可追溯,它起源於明末清初,第一代有兩位創始人名叫朱寶貴、杜文龍,伊川縣白沙人,學藝時間是1522年,這個時間段正好是明代嘉靖年間,就這樣一代一代傳承下來了,王利坤是靠山吼劇種第十一代傳人,除了王利坤還有五人,他們是萬正北、萬性克、任留現、範愛芳、邢丙院,他們都是來自於伊川彭婆鎮。

“靠山吼”劇種生存堪憂 亟待拯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與伊川縣萬坡豫劇團團長王利坤交談的過程中,能夠感覺到王利坤有些焦慮,到底是為什麼呢?據瞭解,伊川縣萬坡豫劇團擁有員工45人,是靠山吼劇團的正宗傳承隊伍,新老演員更替銜接出現人才不足,缺少少壯派的領軍人物,劇團要發展就要補充新的血液,要人才輩出才能夠將文化藝術傳承下去。

目前,劇團由於外出演出業務量小,直接影響著劇團的發展,時代進步太快了,由於資金的嚴重不足制約著劇團的拓展。劇團也需要創新,在創新中發展,現在設備陳舊、道具、服飾、音響都需要進一步更新,跟得上時代的要求。

"
“靠山吼”:亟待拯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核心提示:靠山吼是豫劇的前身,是傳統的戲劇,也稱河南梆子,早期豫劇多在山區演出依山平土為臺,故被稱作“靠山吼”。靠山吼在河南伊川縣境內主要分佈在白沙、鳴皋、彭婆、半坡等鄉鎮。靠山吼起源於明末清初,距今已有500年的歷史,目前,靠山吼劇團的發展極為困難,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瑰寶亟待傳承與發展,地方政府有義務有責任提供支持和幫助,讓傳統文化走向復興。

資深記者 郭振衛

中國的傳統戲劇有一個獨特的稱謂那就是戲曲,它與希臘的悲喜劇和印度的梵劇,堪稱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中國戲曲有300多個劇種,運用歌舞形式表達劇情是中國戲曲的主要手段。這也包括了京劇,地方戲曲和話劇。

河南是戲劇之鄉,自明清以來,河南有據可查的曾經流行的劇種達45種之多。除豫劇、曲劇和越調三大劇種外,其它劇種有河南墜子、懷梆、二夾弦、大平調、四平調、太康道情等。

“靠山吼”:亟待拯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僅南陽本地就有南陽大調曲、三絃書和內鄉宛梆三個劇種。明末清初以來,河南有據可查的劇種達80餘種,以鑼戲、卷戲、梆子戲最為盛行,幾乎遍及全省。梆子戲因地域而存在藝術風格的差異,以開封、商丘、洛陽一帶為中心的稱河南梆子,河南梆子也就是“靠山吼”,以豫北滑縣為中心的稱大平調,沁陽一帶為懷慶梆子,安陽一帶為懷調,南陽稱宛梆,陝縣一帶稱亂彈。

探友歸來時 偶遇“靠山吼”傳人

今年夏天,從天池山歸來,和同事一起前往洛陽探望朋友,在此期間,一個偶然的機會,結識了伊川縣傳統戲劇“靠山吼”的第十一代傳人王利坤,萬性克兩位藝人,在聊天的過程中才知道河南有個戲種名叫“靠山吼”。這顯得我們這代人對於戲劇文化知識瞭解的不夠。

在交談中得知,王利坤老師是伊川縣萬坡靠山吼劇團的團長,王利坤告訴滄海新傳媒,萬坡豫劇團是正宗的靠山吼劇團,是胡發生、楊小平的傳承者。靠山吼是豫劇的前身,也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因早期豫劇在豫西山區演出多依山平土為臺,故被稱作“靠山吼”。

​也因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叫“河南謳”,豫西梆子。 其以洛陽為中心,演唱在豫西各地。“靠山吼”演唱風格粗獷通俗,音樂唱腔豪放宏亮,是豫西人民所喜聞樂見。

上世紀30年代與豫東梆子融合成河南梆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因為河南省簡稱“豫”,河南梆子改稱豫劇,豫西梆子“靠山吼”便稱為豫劇豫西調。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

“靠山吼”:亟待拯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靠山吼劇種第十一代傳人王利坤

靠山吼形成的淵源與豫西地區所處的位置密不可分。這裡位居陝、晉、豫三省交界,雖有潼關和黃河阻隔,但其地理位置、生產方式、生活習俗、語系音調文化特徵等方面都十分相近。數百年來,作為豫西民間藝術的梆子戲,外與秦腔、蒲劇、皮黃戲,內與羅戲、越凋之間,來往交流滲透,互相借鑑吸收,逐步形成了獨立的唱腔特點。

王利坤團長從歷史的角度對“靠山吼”進行了解讀與闡述,靠山吼劇種的傳承也有歷史可追溯,它起源於明末清初,第一代有兩位創始人名叫朱寶貴、杜文龍,伊川縣白沙人,學藝時間是1522年,這個時間段正好是明代嘉靖年間,就這樣一代一代傳承下來了,王利坤是靠山吼劇種第十一代傳人,除了王利坤還有五人,他們是萬正北、萬性克、任留現、範愛芳、邢丙院,他們都是來自於伊川彭婆鎮。

“靠山吼”劇種生存堪憂 亟待拯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與伊川縣萬坡豫劇團團長王利坤交談的過程中,能夠感覺到王利坤有些焦慮,到底是為什麼呢?據瞭解,伊川縣萬坡豫劇團擁有員工45人,是靠山吼劇團的正宗傳承隊伍,新老演員更替銜接出現人才不足,缺少少壯派的領軍人物,劇團要發展就要補充新的血液,要人才輩出才能夠將文化藝術傳承下去。

目前,劇團由於外出演出業務量小,直接影響著劇團的發展,時代進步太快了,由於資金的嚴重不足制約著劇團的拓展。劇團也需要創新,在創新中發展,現在設備陳舊、道具、服飾、音響都需要進一步更新,跟得上時代的要求。

“靠山吼”:亟待拯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外出演出業務量小就直接影響到經濟收入,收入跟不上,直接影響到演員們的生活質量,待遇也就上不去,這是一系列的連鎖反應。現在劇團舉步維艱,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儘管劇團缺少資金、發展遇到瓶頸,王利坤最近兩年籌措到十多萬元的資金,充實到劇團的服裝、道具、音響和燈光等設施,這與現代化的發展還有差距,這些擺在面前的困難仍需克服,亟待著得到解決和改善。

儘管資金緊張,王利坤為了靠山吼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採取了保護措施。他積極組織,成立了靠山吼團隊,收集了一些老道具,找到了幾名靠山吼的老演員,排練了一些老劇目,收集了部分照片和視頻,同時還聘請一些靠山吼戲劇老師做指導工作。

進一步創新未來發展 逐步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化藝術屬於意識形態的範疇,隨著經濟、政治的變革反映社會現實生活。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國外文化對中國的一些傳統文化造成一定的衝擊,靠山吼專業劇團發生了巨大變化,一度處於低谷狀態。原有的一些優秀演員都加入到了曲劇、豫劇團、有的參加其他的工作。

靠山吼的一些老戲老劇造成重複演出,演出的質量下降、觀眾減少、靠山吼劇團主要以業餘的團隊形式存在,市場主要在農村。目前,伊川萬坡豫劇團還能夠正常的演出,具有一定的外出演出實力,保持著一定的團隊活力

"
“靠山吼”:亟待拯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核心提示:靠山吼是豫劇的前身,是傳統的戲劇,也稱河南梆子,早期豫劇多在山區演出依山平土為臺,故被稱作“靠山吼”。靠山吼在河南伊川縣境內主要分佈在白沙、鳴皋、彭婆、半坡等鄉鎮。靠山吼起源於明末清初,距今已有500年的歷史,目前,靠山吼劇團的發展極為困難,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瑰寶亟待傳承與發展,地方政府有義務有責任提供支持和幫助,讓傳統文化走向復興。

資深記者 郭振衛

中國的傳統戲劇有一個獨特的稱謂那就是戲曲,它與希臘的悲喜劇和印度的梵劇,堪稱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中國戲曲有300多個劇種,運用歌舞形式表達劇情是中國戲曲的主要手段。這也包括了京劇,地方戲曲和話劇。

河南是戲劇之鄉,自明清以來,河南有據可查的曾經流行的劇種達45種之多。除豫劇、曲劇和越調三大劇種外,其它劇種有河南墜子、懷梆、二夾弦、大平調、四平調、太康道情等。

“靠山吼”:亟待拯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僅南陽本地就有南陽大調曲、三絃書和內鄉宛梆三個劇種。明末清初以來,河南有據可查的劇種達80餘種,以鑼戲、卷戲、梆子戲最為盛行,幾乎遍及全省。梆子戲因地域而存在藝術風格的差異,以開封、商丘、洛陽一帶為中心的稱河南梆子,河南梆子也就是“靠山吼”,以豫北滑縣為中心的稱大平調,沁陽一帶為懷慶梆子,安陽一帶為懷調,南陽稱宛梆,陝縣一帶稱亂彈。

探友歸來時 偶遇“靠山吼”傳人

今年夏天,從天池山歸來,和同事一起前往洛陽探望朋友,在此期間,一個偶然的機會,結識了伊川縣傳統戲劇“靠山吼”的第十一代傳人王利坤,萬性克兩位藝人,在聊天的過程中才知道河南有個戲種名叫“靠山吼”。這顯得我們這代人對於戲劇文化知識瞭解的不夠。

在交談中得知,王利坤老師是伊川縣萬坡靠山吼劇團的團長,王利坤告訴滄海新傳媒,萬坡豫劇團是正宗的靠山吼劇團,是胡發生、楊小平的傳承者。靠山吼是豫劇的前身,也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因早期豫劇在豫西山區演出多依山平土為臺,故被稱作“靠山吼”。

​也因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叫“河南謳”,豫西梆子。 其以洛陽為中心,演唱在豫西各地。“靠山吼”演唱風格粗獷通俗,音樂唱腔豪放宏亮,是豫西人民所喜聞樂見。

上世紀30年代與豫東梆子融合成河南梆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因為河南省簡稱“豫”,河南梆子改稱豫劇,豫西梆子“靠山吼”便稱為豫劇豫西調。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

“靠山吼”:亟待拯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靠山吼劇種第十一代傳人王利坤

靠山吼形成的淵源與豫西地區所處的位置密不可分。這裡位居陝、晉、豫三省交界,雖有潼關和黃河阻隔,但其地理位置、生產方式、生活習俗、語系音調文化特徵等方面都十分相近。數百年來,作為豫西民間藝術的梆子戲,外與秦腔、蒲劇、皮黃戲,內與羅戲、越凋之間,來往交流滲透,互相借鑑吸收,逐步形成了獨立的唱腔特點。

王利坤團長從歷史的角度對“靠山吼”進行了解讀與闡述,靠山吼劇種的傳承也有歷史可追溯,它起源於明末清初,第一代有兩位創始人名叫朱寶貴、杜文龍,伊川縣白沙人,學藝時間是1522年,這個時間段正好是明代嘉靖年間,就這樣一代一代傳承下來了,王利坤是靠山吼劇種第十一代傳人,除了王利坤還有五人,他們是萬正北、萬性克、任留現、範愛芳、邢丙院,他們都是來自於伊川彭婆鎮。

“靠山吼”劇種生存堪憂 亟待拯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與伊川縣萬坡豫劇團團長王利坤交談的過程中,能夠感覺到王利坤有些焦慮,到底是為什麼呢?據瞭解,伊川縣萬坡豫劇團擁有員工45人,是靠山吼劇團的正宗傳承隊伍,新老演員更替銜接出現人才不足,缺少少壯派的領軍人物,劇團要發展就要補充新的血液,要人才輩出才能夠將文化藝術傳承下去。

目前,劇團由於外出演出業務量小,直接影響著劇團的發展,時代進步太快了,由於資金的嚴重不足制約著劇團的拓展。劇團也需要創新,在創新中發展,現在設備陳舊、道具、服飾、音響都需要進一步更新,跟得上時代的要求。

“靠山吼”:亟待拯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外出演出業務量小就直接影響到經濟收入,收入跟不上,直接影響到演員們的生活質量,待遇也就上不去,這是一系列的連鎖反應。現在劇團舉步維艱,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儘管劇團缺少資金、發展遇到瓶頸,王利坤最近兩年籌措到十多萬元的資金,充實到劇團的服裝、道具、音響和燈光等設施,這與現代化的發展還有差距,這些擺在面前的困難仍需克服,亟待著得到解決和改善。

儘管資金緊張,王利坤為了靠山吼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採取了保護措施。他積極組織,成立了靠山吼團隊,收集了一些老道具,找到了幾名靠山吼的老演員,排練了一些老劇目,收集了部分照片和視頻,同時還聘請一些靠山吼戲劇老師做指導工作。

進一步創新未來發展 逐步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化藝術屬於意識形態的範疇,隨著經濟、政治的變革反映社會現實生活。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國外文化對中國的一些傳統文化造成一定的衝擊,靠山吼專業劇團發生了巨大變化,一度處於低谷狀態。原有的一些優秀演員都加入到了曲劇、豫劇團、有的參加其他的工作。

靠山吼的一些老戲老劇造成重複演出,演出的質量下降、觀眾減少、靠山吼劇團主要以業餘的團隊形式存在,市場主要在農村。目前,伊川萬坡豫劇團還能夠正常的演出,具有一定的外出演出實力,保持著一定的團隊活力

“靠山吼”:亟待拯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靠山吼劇團要發展,靠山吼劇種要傳承,目前面臨諸多的困難,市場生存不單單是劇團的問題,同時也是政府對於文化遺產的保護應該給予的資金與政策支持,否則已經到了瀕臨滅絕的邊緣,如不加以搶救與保護,在不遠的將來也很可能會消失。

王利坤團長有一個五年規劃,在這段時間裡他要積極尋求生存途徑、創新思路發展,擴大演出隊伍,排出至少5部老劇目、完善劇種、建立傳承基地,努力打造一支新時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與傳承並進的隊伍,逐級向文化主管部門報批非遺項目,讓祖國的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得到更好的展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