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
"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永安大腔戲是弋陽腔的一個流派,因為其表演方式“大鑼大鼓唱大戲,大嗓子唱高腔”,所以也叫大門腔。永安大腔戲起源於明代時期,主要在福建省永安市衣村地區流行。永安大腔戲特有的大嗓子唱高腔的方式,能夠舒緩人們的感情,因此很受百姓青睞。2006年5月20日,永安大腔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永安大腔戲是弋陽腔的一個流派,因為其表演方式“大鑼大鼓唱大戲,大嗓子唱高腔”,所以也叫大門腔。永安大腔戲起源於明代時期,主要在福建省永安市衣村地區流行。永安大腔戲特有的大嗓子唱高腔的方式,能夠舒緩人們的感情,因此很受百姓青睞。2006年5月20日,永安大腔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話說,明景泰年間,福建省永安市青水舍族鄉豐田村熊氏家族年年派人到江西石城祭祖,在祭祖的時候,熊氏人發現當地藝人的小調旋律十分優美、動聽,遂開始跟著藝人學習,熊氏人學習的這種曲藝叫做弋陽腔,當地人稱為“高腔”,藝成之後,熊氏人回到豐田村,並融合本地的山歌、小調、歌舞及道士音樂,以及本地的地方劇種音樂,創立了大腔戲班。後來隨著熊姓家族部分成員向周邊地區的遷徙,大腔戲也隨著傳播到了不同的地方。大腔戲成了豐田村衣民在衣閒或者節日時娛樂消遣。

"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永安大腔戲是弋陽腔的一個流派,因為其表演方式“大鑼大鼓唱大戲,大嗓子唱高腔”,所以也叫大門腔。永安大腔戲起源於明代時期,主要在福建省永安市衣村地區流行。永安大腔戲特有的大嗓子唱高腔的方式,能夠舒緩人們的感情,因此很受百姓青睞。2006年5月20日,永安大腔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話說,明景泰年間,福建省永安市青水舍族鄉豐田村熊氏家族年年派人到江西石城祭祖,在祭祖的時候,熊氏人發現當地藝人的小調旋律十分優美、動聽,遂開始跟著藝人學習,熊氏人學習的這種曲藝叫做弋陽腔,當地人稱為“高腔”,藝成之後,熊氏人回到豐田村,並融合本地的山歌、小調、歌舞及道士音樂,以及本地的地方劇種音樂,創立了大腔戲班。後來隨著熊姓家族部分成員向周邊地區的遷徙,大腔戲也隨著傳播到了不同的地方。大腔戲成了豐田村衣民在衣閒或者節日時娛樂消遣。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早期的大腔戲班和弋陽腔的戲班差不多,只有十五個人,舞臺設備十分簡陋,劇目也很簡單,演出時,舞臺上通常只放些桌椅,演員的服裝和裝飾也儘量簡化,化妝也只有最樸實的紅黑白三種顏色,而後掛上須套,這是大腔戲鮮明的特色裝飾。伴奏樂器也只有鑼、鼓、錢、吶和板等幾種簡單的樂器。演出時司鼓坐在椅上打鼓,並且用乾唱貫穿全場,與演員相互配合。唱腔結構為曲牌體,具有旋律起伏波動大,聲音高亢等特點。

"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永安大腔戲是弋陽腔的一個流派,因為其表演方式“大鑼大鼓唱大戲,大嗓子唱高腔”,所以也叫大門腔。永安大腔戲起源於明代時期,主要在福建省永安市衣村地區流行。永安大腔戲特有的大嗓子唱高腔的方式,能夠舒緩人們的感情,因此很受百姓青睞。2006年5月20日,永安大腔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話說,明景泰年間,福建省永安市青水舍族鄉豐田村熊氏家族年年派人到江西石城祭祖,在祭祖的時候,熊氏人發現當地藝人的小調旋律十分優美、動聽,遂開始跟著藝人學習,熊氏人學習的這種曲藝叫做弋陽腔,當地人稱為“高腔”,藝成之後,熊氏人回到豐田村,並融合本地的山歌、小調、歌舞及道士音樂,以及本地的地方劇種音樂,創立了大腔戲班。後來隨著熊姓家族部分成員向周邊地區的遷徙,大腔戲也隨著傳播到了不同的地方。大腔戲成了豐田村衣民在衣閒或者節日時娛樂消遣。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早期的大腔戲班和弋陽腔的戲班差不多,只有十五個人,舞臺設備十分簡陋,劇目也很簡單,演出時,舞臺上通常只放些桌椅,演員的服裝和裝飾也儘量簡化,化妝也只有最樸實的紅黑白三種顏色,而後掛上須套,這是大腔戲鮮明的特色裝飾。伴奏樂器也只有鑼、鼓、錢、吶和板等幾種簡單的樂器。演出時司鼓坐在椅上打鼓,並且用乾唱貫穿全場,與演員相互配合。唱腔結構為曲牌體,具有旋律起伏波動大,聲音高亢等特點。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大腔戲的聲腔字多腔少,演員演出時常常以大嗓音為主,大小嗓音相互配合,唱詞多為長短句的格式,用本地方言演唱,仍保留著弋陽腔“一人主唱,眾人幫腔”的特點,在演唱時,樂器鑼鼓的配合很重要。大腔戲的角色行當有“四門九行頭”的說法,其中“四門”是指生、旦、淨、醜行當,“九行頭”則是指正生、小生、副生、正旦、小旦、夫旦、大花、二花、三花,在歷史的發展中,根據需要又增加了老旦和貼旦行當。

"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永安大腔戲是弋陽腔的一個流派,因為其表演方式“大鑼大鼓唱大戲,大嗓子唱高腔”,所以也叫大門腔。永安大腔戲起源於明代時期,主要在福建省永安市衣村地區流行。永安大腔戲特有的大嗓子唱高腔的方式,能夠舒緩人們的感情,因此很受百姓青睞。2006年5月20日,永安大腔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話說,明景泰年間,福建省永安市青水舍族鄉豐田村熊氏家族年年派人到江西石城祭祖,在祭祖的時候,熊氏人發現當地藝人的小調旋律十分優美、動聽,遂開始跟著藝人學習,熊氏人學習的這種曲藝叫做弋陽腔,當地人稱為“高腔”,藝成之後,熊氏人回到豐田村,並融合本地的山歌、小調、歌舞及道士音樂,以及本地的地方劇種音樂,創立了大腔戲班。後來隨著熊姓家族部分成員向周邊地區的遷徙,大腔戲也隨著傳播到了不同的地方。大腔戲成了豐田村衣民在衣閒或者節日時娛樂消遣。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早期的大腔戲班和弋陽腔的戲班差不多,只有十五個人,舞臺設備十分簡陋,劇目也很簡單,演出時,舞臺上通常只放些桌椅,演員的服裝和裝飾也儘量簡化,化妝也只有最樸實的紅黑白三種顏色,而後掛上須套,這是大腔戲鮮明的特色裝飾。伴奏樂器也只有鑼、鼓、錢、吶和板等幾種簡單的樂器。演出時司鼓坐在椅上打鼓,並且用乾唱貫穿全場,與演員相互配合。唱腔結構為曲牌體,具有旋律起伏波動大,聲音高亢等特點。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大腔戲的聲腔字多腔少,演員演出時常常以大嗓音為主,大小嗓音相互配合,唱詞多為長短句的格式,用本地方言演唱,仍保留著弋陽腔“一人主唱,眾人幫腔”的特點,在演唱時,樂器鑼鼓的配合很重要。大腔戲的角色行當有“四門九行頭”的說法,其中“四門”是指生、旦、淨、醜行當,“九行頭”則是指正生、小生、副生、正旦、小旦、夫旦、大花、二花、三花,在歷史的發展中,根據需要又增加了老旦和貼旦行當。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起源於生活,大腔戲的劇目也大多是根據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改編的,採用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來表演,目前各種傳統的劇目有一百多出,主要有《白羅衫》、《黃飛虎》、《金印記》、《三代榮》、《合刀記》、《破慶陽》、《中三元》、《葵花記》、《白兔記》、《賣水記》、《取盔甲》等劇目。作為明代戲劇的繼承者,大腔戲本身擁有非常豐富和翔實的資料,這些資料對於研究戲曲史、文化史甚至明代時期的社會生活都提供了很大的依據,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永安大腔戲是弋陽腔的一個流派,因為其表演方式“大鑼大鼓唱大戲,大嗓子唱高腔”,所以也叫大門腔。永安大腔戲起源於明代時期,主要在福建省永安市衣村地區流行。永安大腔戲特有的大嗓子唱高腔的方式,能夠舒緩人們的感情,因此很受百姓青睞。2006年5月20日,永安大腔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話說,明景泰年間,福建省永安市青水舍族鄉豐田村熊氏家族年年派人到江西石城祭祖,在祭祖的時候,熊氏人發現當地藝人的小調旋律十分優美、動聽,遂開始跟著藝人學習,熊氏人學習的這種曲藝叫做弋陽腔,當地人稱為“高腔”,藝成之後,熊氏人回到豐田村,並融合本地的山歌、小調、歌舞及道士音樂,以及本地的地方劇種音樂,創立了大腔戲班。後來隨著熊姓家族部分成員向周邊地區的遷徙,大腔戲也隨著傳播到了不同的地方。大腔戲成了豐田村衣民在衣閒或者節日時娛樂消遣。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早期的大腔戲班和弋陽腔的戲班差不多,只有十五個人,舞臺設備十分簡陋,劇目也很簡單,演出時,舞臺上通常只放些桌椅,演員的服裝和裝飾也儘量簡化,化妝也只有最樸實的紅黑白三種顏色,而後掛上須套,這是大腔戲鮮明的特色裝飾。伴奏樂器也只有鑼、鼓、錢、吶和板等幾種簡單的樂器。演出時司鼓坐在椅上打鼓,並且用乾唱貫穿全場,與演員相互配合。唱腔結構為曲牌體,具有旋律起伏波動大,聲音高亢等特點。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大腔戲的聲腔字多腔少,演員演出時常常以大嗓音為主,大小嗓音相互配合,唱詞多為長短句的格式,用本地方言演唱,仍保留著弋陽腔“一人主唱,眾人幫腔”的特點,在演唱時,樂器鑼鼓的配合很重要。大腔戲的角色行當有“四門九行頭”的說法,其中“四門”是指生、旦、淨、醜行當,“九行頭”則是指正生、小生、副生、正旦、小旦、夫旦、大花、二花、三花,在歷史的發展中,根據需要又增加了老旦和貼旦行當。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起源於生活,大腔戲的劇目也大多是根據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改編的,採用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來表演,目前各種傳統的劇目有一百多出,主要有《白羅衫》、《黃飛虎》、《金印記》、《三代榮》、《合刀記》、《破慶陽》、《中三元》、《葵花記》、《白兔記》、《賣水記》、《取盔甲》等劇目。作為明代戲劇的繼承者,大腔戲本身擁有非常豐富和翔實的資料,這些資料對於研究戲曲史、文化史甚至明代時期的社會生活都提供了很大的依據,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是福建泉州最受歡迎的劇種之一,主要流行於晉州、泉州、廈門、龍溪等地和臺灣省等地區,甚至還傳播到了有華僑居住的南洋一帶,成為閩南諸劇中流傳範圍最廣、觀眾面最多的地方曲藝劇種。2006年,高甲戲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永安大腔戲是弋陽腔的一個流派,因為其表演方式“大鑼大鼓唱大戲,大嗓子唱高腔”,所以也叫大門腔。永安大腔戲起源於明代時期,主要在福建省永安市衣村地區流行。永安大腔戲特有的大嗓子唱高腔的方式,能夠舒緩人們的感情,因此很受百姓青睞。2006年5月20日,永安大腔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話說,明景泰年間,福建省永安市青水舍族鄉豐田村熊氏家族年年派人到江西石城祭祖,在祭祖的時候,熊氏人發現當地藝人的小調旋律十分優美、動聽,遂開始跟著藝人學習,熊氏人學習的這種曲藝叫做弋陽腔,當地人稱為“高腔”,藝成之後,熊氏人回到豐田村,並融合本地的山歌、小調、歌舞及道士音樂,以及本地的地方劇種音樂,創立了大腔戲班。後來隨著熊姓家族部分成員向周邊地區的遷徙,大腔戲也隨著傳播到了不同的地方。大腔戲成了豐田村衣民在衣閒或者節日時娛樂消遣。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早期的大腔戲班和弋陽腔的戲班差不多,只有十五個人,舞臺設備十分簡陋,劇目也很簡單,演出時,舞臺上通常只放些桌椅,演員的服裝和裝飾也儘量簡化,化妝也只有最樸實的紅黑白三種顏色,而後掛上須套,這是大腔戲鮮明的特色裝飾。伴奏樂器也只有鑼、鼓、錢、吶和板等幾種簡單的樂器。演出時司鼓坐在椅上打鼓,並且用乾唱貫穿全場,與演員相互配合。唱腔結構為曲牌體,具有旋律起伏波動大,聲音高亢等特點。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大腔戲的聲腔字多腔少,演員演出時常常以大嗓音為主,大小嗓音相互配合,唱詞多為長短句的格式,用本地方言演唱,仍保留著弋陽腔“一人主唱,眾人幫腔”的特點,在演唱時,樂器鑼鼓的配合很重要。大腔戲的角色行當有“四門九行頭”的說法,其中“四門”是指生、旦、淨、醜行當,“九行頭”則是指正生、小生、副生、正旦、小旦、夫旦、大花、二花、三花,在歷史的發展中,根據需要又增加了老旦和貼旦行當。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起源於生活,大腔戲的劇目也大多是根據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改編的,採用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來表演,目前各種傳統的劇目有一百多出,主要有《白羅衫》、《黃飛虎》、《金印記》、《三代榮》、《合刀記》、《破慶陽》、《中三元》、《葵花記》、《白兔記》、《賣水記》、《取盔甲》等劇目。作為明代戲劇的繼承者,大腔戲本身擁有非常豐富和翔實的資料,這些資料對於研究戲曲史、文化史甚至明代時期的社會生活都提供了很大的依據,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是福建泉州最受歡迎的劇種之一,主要流行於晉州、泉州、廈門、龍溪等地和臺灣省等地區,甚至還傳播到了有華僑居住的南洋一帶,成為閩南諸劇中流傳範圍最廣、觀眾面最多的地方曲藝劇種。2006年,高甲戲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明末清初閨南地區農村流行的一種化裝遊行,尤其在泉州地區。村民每到喜慶節日和迎神賽會便會裝扮成梁山好漢,再配以民間歌舞、曲調、小調等音樂,在廣場上排成蝴蝶陣和長蛇陣等表演各種故事,後來慢慢細化,出現專演宋江故事的戲班,稱為“末江戲”。宋江戲以武打見長,初期套用民間的“殺獅”,一群藝人扮演的武士和演員裝扮的雄獅搏鬥。清道光年間,宋江戲表演內容逐漸豐富,表演內容有文武戲、宮廷戲、丑旦戲等,演變為合興戲。

"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永安大腔戲是弋陽腔的一個流派,因為其表演方式“大鑼大鼓唱大戲,大嗓子唱高腔”,所以也叫大門腔。永安大腔戲起源於明代時期,主要在福建省永安市衣村地區流行。永安大腔戲特有的大嗓子唱高腔的方式,能夠舒緩人們的感情,因此很受百姓青睞。2006年5月20日,永安大腔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話說,明景泰年間,福建省永安市青水舍族鄉豐田村熊氏家族年年派人到江西石城祭祖,在祭祖的時候,熊氏人發現當地藝人的小調旋律十分優美、動聽,遂開始跟著藝人學習,熊氏人學習的這種曲藝叫做弋陽腔,當地人稱為“高腔”,藝成之後,熊氏人回到豐田村,並融合本地的山歌、小調、歌舞及道士音樂,以及本地的地方劇種音樂,創立了大腔戲班。後來隨著熊姓家族部分成員向周邊地區的遷徙,大腔戲也隨著傳播到了不同的地方。大腔戲成了豐田村衣民在衣閒或者節日時娛樂消遣。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早期的大腔戲班和弋陽腔的戲班差不多,只有十五個人,舞臺設備十分簡陋,劇目也很簡單,演出時,舞臺上通常只放些桌椅,演員的服裝和裝飾也儘量簡化,化妝也只有最樸實的紅黑白三種顏色,而後掛上須套,這是大腔戲鮮明的特色裝飾。伴奏樂器也只有鑼、鼓、錢、吶和板等幾種簡單的樂器。演出時司鼓坐在椅上打鼓,並且用乾唱貫穿全場,與演員相互配合。唱腔結構為曲牌體,具有旋律起伏波動大,聲音高亢等特點。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大腔戲的聲腔字多腔少,演員演出時常常以大嗓音為主,大小嗓音相互配合,唱詞多為長短句的格式,用本地方言演唱,仍保留著弋陽腔“一人主唱,眾人幫腔”的特點,在演唱時,樂器鑼鼓的配合很重要。大腔戲的角色行當有“四門九行頭”的說法,其中“四門”是指生、旦、淨、醜行當,“九行頭”則是指正生、小生、副生、正旦、小旦、夫旦、大花、二花、三花,在歷史的發展中,根據需要又增加了老旦和貼旦行當。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起源於生活,大腔戲的劇目也大多是根據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改編的,採用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來表演,目前各種傳統的劇目有一百多出,主要有《白羅衫》、《黃飛虎》、《金印記》、《三代榮》、《合刀記》、《破慶陽》、《中三元》、《葵花記》、《白兔記》、《賣水記》、《取盔甲》等劇目。作為明代戲劇的繼承者,大腔戲本身擁有非常豐富和翔實的資料,這些資料對於研究戲曲史、文化史甚至明代時期的社會生活都提供了很大的依據,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是福建泉州最受歡迎的劇種之一,主要流行於晉州、泉州、廈門、龍溪等地和臺灣省等地區,甚至還傳播到了有華僑居住的南洋一帶,成為閩南諸劇中流傳範圍最廣、觀眾面最多的地方曲藝劇種。2006年,高甲戲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明末清初閨南地區農村流行的一種化裝遊行,尤其在泉州地區。村民每到喜慶節日和迎神賽會便會裝扮成梁山好漢,再配以民間歌舞、曲調、小調等音樂,在廣場上排成蝴蝶陣和長蛇陣等表演各種故事,後來慢慢細化,出現專演宋江故事的戲班,稱為“末江戲”。宋江戲以武打見長,初期套用民間的“殺獅”,一群藝人扮演的武士和演員裝扮的雄獅搏鬥。清道光年間,宋江戲表演內容逐漸豐富,表演內容有文武戲、宮廷戲、丑旦戲等,演變為合興戲。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合興戲又吸收了京劇、崑曲和傀偶戲的精華走向專業表演的戲劇之路,隨著時間的發展,宋江戲和合興戲相互影響、交流,到清末,兩個曲藝合二為一,人們把這種曲藝稱為“高甲戲”。在繼承男音和木偶戲的聲腔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和改編,高甲戲形成了自己的曲牌體。演員演唱時使用真聲,行腔繼承了南音的清新細膩之處,但也不乏高亢雄渾之氣。伴奏樂器的使用分為文場和武場,文場主要以噴吶為主,輔之以二絃、三絃、琵琶、洞簫、品簫等樂器。

"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永安大腔戲是弋陽腔的一個流派,因為其表演方式“大鑼大鼓唱大戲,大嗓子唱高腔”,所以也叫大門腔。永安大腔戲起源於明代時期,主要在福建省永安市衣村地區流行。永安大腔戲特有的大嗓子唱高腔的方式,能夠舒緩人們的感情,因此很受百姓青睞。2006年5月20日,永安大腔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話說,明景泰年間,福建省永安市青水舍族鄉豐田村熊氏家族年年派人到江西石城祭祖,在祭祖的時候,熊氏人發現當地藝人的小調旋律十分優美、動聽,遂開始跟著藝人學習,熊氏人學習的這種曲藝叫做弋陽腔,當地人稱為“高腔”,藝成之後,熊氏人回到豐田村,並融合本地的山歌、小調、歌舞及道士音樂,以及本地的地方劇種音樂,創立了大腔戲班。後來隨著熊姓家族部分成員向周邊地區的遷徙,大腔戲也隨著傳播到了不同的地方。大腔戲成了豐田村衣民在衣閒或者節日時娛樂消遣。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早期的大腔戲班和弋陽腔的戲班差不多,只有十五個人,舞臺設備十分簡陋,劇目也很簡單,演出時,舞臺上通常只放些桌椅,演員的服裝和裝飾也儘量簡化,化妝也只有最樸實的紅黑白三種顏色,而後掛上須套,這是大腔戲鮮明的特色裝飾。伴奏樂器也只有鑼、鼓、錢、吶和板等幾種簡單的樂器。演出時司鼓坐在椅上打鼓,並且用乾唱貫穿全場,與演員相互配合。唱腔結構為曲牌體,具有旋律起伏波動大,聲音高亢等特點。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大腔戲的聲腔字多腔少,演員演出時常常以大嗓音為主,大小嗓音相互配合,唱詞多為長短句的格式,用本地方言演唱,仍保留著弋陽腔“一人主唱,眾人幫腔”的特點,在演唱時,樂器鑼鼓的配合很重要。大腔戲的角色行當有“四門九行頭”的說法,其中“四門”是指生、旦、淨、醜行當,“九行頭”則是指正生、小生、副生、正旦、小旦、夫旦、大花、二花、三花,在歷史的發展中,根據需要又增加了老旦和貼旦行當。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起源於生活,大腔戲的劇目也大多是根據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改編的,採用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來表演,目前各種傳統的劇目有一百多出,主要有《白羅衫》、《黃飛虎》、《金印記》、《三代榮》、《合刀記》、《破慶陽》、《中三元》、《葵花記》、《白兔記》、《賣水記》、《取盔甲》等劇目。作為明代戲劇的繼承者,大腔戲本身擁有非常豐富和翔實的資料,這些資料對於研究戲曲史、文化史甚至明代時期的社會生活都提供了很大的依據,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是福建泉州最受歡迎的劇種之一,主要流行於晉州、泉州、廈門、龍溪等地和臺灣省等地區,甚至還傳播到了有華僑居住的南洋一帶,成為閩南諸劇中流傳範圍最廣、觀眾面最多的地方曲藝劇種。2006年,高甲戲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明末清初閨南地區農村流行的一種化裝遊行,尤其在泉州地區。村民每到喜慶節日和迎神賽會便會裝扮成梁山好漢,再配以民間歌舞、曲調、小調等音樂,在廣場上排成蝴蝶陣和長蛇陣等表演各種故事,後來慢慢細化,出現專演宋江故事的戲班,稱為“末江戲”。宋江戲以武打見長,初期套用民間的“殺獅”,一群藝人扮演的武士和演員裝扮的雄獅搏鬥。清道光年間,宋江戲表演內容逐漸豐富,表演內容有文武戲、宮廷戲、丑旦戲等,演變為合興戲。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合興戲又吸收了京劇、崑曲和傀偶戲的精華走向專業表演的戲劇之路,隨著時間的發展,宋江戲和合興戲相互影響、交流,到清末,兩個曲藝合二為一,人們把這種曲藝稱為“高甲戲”。在繼承男音和木偶戲的聲腔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和改編,高甲戲形成了自己的曲牌體。演員演唱時使用真聲,行腔繼承了南音的清新細膩之處,但也不乏高亢雄渾之氣。伴奏樂器的使用分為文場和武場,文場主要以噴吶為主,輔之以二絃、三絃、琵琶、洞簫、品簫等樂器。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武場則有大小鼓、大小鑼、大小錢、百鼓、響盞等樂器。唱腔和音樂甚至說唱唸白中都蘊涵著濃厚的鄉土氣息。早期,高甲戲的表演和聲腔等方面主要借鑑於梨園戲、木偶戲、弋陽腔和京劇等曲藝劇種,並在它們的影響下逐漸形成獨特的表演方式。早期的角色行當原只有生、旦、醜,後來陸續增加了淨、貼、外、末和北、雜等。其中醜行是高甲戲中最具特色的地方。醜行有男醜、女丑之分,男醜又分文、武丑,細分下來醜行有幾十個角色。

"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永安大腔戲是弋陽腔的一個流派,因為其表演方式“大鑼大鼓唱大戲,大嗓子唱高腔”,所以也叫大門腔。永安大腔戲起源於明代時期,主要在福建省永安市衣村地區流行。永安大腔戲特有的大嗓子唱高腔的方式,能夠舒緩人們的感情,因此很受百姓青睞。2006年5月20日,永安大腔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話說,明景泰年間,福建省永安市青水舍族鄉豐田村熊氏家族年年派人到江西石城祭祖,在祭祖的時候,熊氏人發現當地藝人的小調旋律十分優美、動聽,遂開始跟著藝人學習,熊氏人學習的這種曲藝叫做弋陽腔,當地人稱為“高腔”,藝成之後,熊氏人回到豐田村,並融合本地的山歌、小調、歌舞及道士音樂,以及本地的地方劇種音樂,創立了大腔戲班。後來隨著熊姓家族部分成員向周邊地區的遷徙,大腔戲也隨著傳播到了不同的地方。大腔戲成了豐田村衣民在衣閒或者節日時娛樂消遣。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早期的大腔戲班和弋陽腔的戲班差不多,只有十五個人,舞臺設備十分簡陋,劇目也很簡單,演出時,舞臺上通常只放些桌椅,演員的服裝和裝飾也儘量簡化,化妝也只有最樸實的紅黑白三種顏色,而後掛上須套,這是大腔戲鮮明的特色裝飾。伴奏樂器也只有鑼、鼓、錢、吶和板等幾種簡單的樂器。演出時司鼓坐在椅上打鼓,並且用乾唱貫穿全場,與演員相互配合。唱腔結構為曲牌體,具有旋律起伏波動大,聲音高亢等特點。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大腔戲的聲腔字多腔少,演員演出時常常以大嗓音為主,大小嗓音相互配合,唱詞多為長短句的格式,用本地方言演唱,仍保留著弋陽腔“一人主唱,眾人幫腔”的特點,在演唱時,樂器鑼鼓的配合很重要。大腔戲的角色行當有“四門九行頭”的說法,其中“四門”是指生、旦、淨、醜行當,“九行頭”則是指正生、小生、副生、正旦、小旦、夫旦、大花、二花、三花,在歷史的發展中,根據需要又增加了老旦和貼旦行當。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起源於生活,大腔戲的劇目也大多是根據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改編的,採用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來表演,目前各種傳統的劇目有一百多出,主要有《白羅衫》、《黃飛虎》、《金印記》、《三代榮》、《合刀記》、《破慶陽》、《中三元》、《葵花記》、《白兔記》、《賣水記》、《取盔甲》等劇目。作為明代戲劇的繼承者,大腔戲本身擁有非常豐富和翔實的資料,這些資料對於研究戲曲史、文化史甚至明代時期的社會生活都提供了很大的依據,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是福建泉州最受歡迎的劇種之一,主要流行於晉州、泉州、廈門、龍溪等地和臺灣省等地區,甚至還傳播到了有華僑居住的南洋一帶,成為閩南諸劇中流傳範圍最廣、觀眾面最多的地方曲藝劇種。2006年,高甲戲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明末清初閨南地區農村流行的一種化裝遊行,尤其在泉州地區。村民每到喜慶節日和迎神賽會便會裝扮成梁山好漢,再配以民間歌舞、曲調、小調等音樂,在廣場上排成蝴蝶陣和長蛇陣等表演各種故事,後來慢慢細化,出現專演宋江故事的戲班,稱為“末江戲”。宋江戲以武打見長,初期套用民間的“殺獅”,一群藝人扮演的武士和演員裝扮的雄獅搏鬥。清道光年間,宋江戲表演內容逐漸豐富,表演內容有文武戲、宮廷戲、丑旦戲等,演變為合興戲。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合興戲又吸收了京劇、崑曲和傀偶戲的精華走向專業表演的戲劇之路,隨著時間的發展,宋江戲和合興戲相互影響、交流,到清末,兩個曲藝合二為一,人們把這種曲藝稱為“高甲戲”。在繼承男音和木偶戲的聲腔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和改編,高甲戲形成了自己的曲牌體。演員演唱時使用真聲,行腔繼承了南音的清新細膩之處,但也不乏高亢雄渾之氣。伴奏樂器的使用分為文場和武場,文場主要以噴吶為主,輔之以二絃、三絃、琵琶、洞簫、品簫等樂器。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武場則有大小鼓、大小鑼、大小錢、百鼓、響盞等樂器。唱腔和音樂甚至說唱唸白中都蘊涵著濃厚的鄉土氣息。早期,高甲戲的表演和聲腔等方面主要借鑑於梨園戲、木偶戲、弋陽腔和京劇等曲藝劇種,並在它們的影響下逐漸形成獨特的表演方式。早期的角色行當原只有生、旦、醜,後來陸續增加了淨、貼、外、末和北、雜等。其中醜行是高甲戲中最具特色的地方。醜行有男醜、女丑之分,男醜又分文、武丑,細分下來醜行有幾十個角色。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醜行表演大多采用誇張的手法,具有詼諧幽默、活潑明智、搞笑等特點,醜行的表演豐富,隨時可以從身邊的人物行為中發現特點,再加以誇張就形成了一種創新的表演,因這種表演來自民間,服務於民,所以深受百姓歡迎。在發展中,高甲戲的演出多是以武戲、丑旦戲和公案戲居多,劇目分為大氣戲、繡房戲和丑旦戲三大類,這些劇目大都是根據民間傳說神話故事或者根據百姓生活故事進行改編和創新的,目前有六百多種傳統劇目。

"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永安大腔戲是弋陽腔的一個流派,因為其表演方式“大鑼大鼓唱大戲,大嗓子唱高腔”,所以也叫大門腔。永安大腔戲起源於明代時期,主要在福建省永安市衣村地區流行。永安大腔戲特有的大嗓子唱高腔的方式,能夠舒緩人們的感情,因此很受百姓青睞。2006年5月20日,永安大腔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話說,明景泰年間,福建省永安市青水舍族鄉豐田村熊氏家族年年派人到江西石城祭祖,在祭祖的時候,熊氏人發現當地藝人的小調旋律十分優美、動聽,遂開始跟著藝人學習,熊氏人學習的這種曲藝叫做弋陽腔,當地人稱為“高腔”,藝成之後,熊氏人回到豐田村,並融合本地的山歌、小調、歌舞及道士音樂,以及本地的地方劇種音樂,創立了大腔戲班。後來隨著熊姓家族部分成員向周邊地區的遷徙,大腔戲也隨著傳播到了不同的地方。大腔戲成了豐田村衣民在衣閒或者節日時娛樂消遣。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早期的大腔戲班和弋陽腔的戲班差不多,只有十五個人,舞臺設備十分簡陋,劇目也很簡單,演出時,舞臺上通常只放些桌椅,演員的服裝和裝飾也儘量簡化,化妝也只有最樸實的紅黑白三種顏色,而後掛上須套,這是大腔戲鮮明的特色裝飾。伴奏樂器也只有鑼、鼓、錢、吶和板等幾種簡單的樂器。演出時司鼓坐在椅上打鼓,並且用乾唱貫穿全場,與演員相互配合。唱腔結構為曲牌體,具有旋律起伏波動大,聲音高亢等特點。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大腔戲的聲腔字多腔少,演員演出時常常以大嗓音為主,大小嗓音相互配合,唱詞多為長短句的格式,用本地方言演唱,仍保留著弋陽腔“一人主唱,眾人幫腔”的特點,在演唱時,樂器鑼鼓的配合很重要。大腔戲的角色行當有“四門九行頭”的說法,其中“四門”是指生、旦、淨、醜行當,“九行頭”則是指正生、小生、副生、正旦、小旦、夫旦、大花、二花、三花,在歷史的發展中,根據需要又增加了老旦和貼旦行當。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起源於生活,大腔戲的劇目也大多是根據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改編的,採用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來表演,目前各種傳統的劇目有一百多出,主要有《白羅衫》、《黃飛虎》、《金印記》、《三代榮》、《合刀記》、《破慶陽》、《中三元》、《葵花記》、《白兔記》、《賣水記》、《取盔甲》等劇目。作為明代戲劇的繼承者,大腔戲本身擁有非常豐富和翔實的資料,這些資料對於研究戲曲史、文化史甚至明代時期的社會生活都提供了很大的依據,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是福建泉州最受歡迎的劇種之一,主要流行於晉州、泉州、廈門、龍溪等地和臺灣省等地區,甚至還傳播到了有華僑居住的南洋一帶,成為閩南諸劇中流傳範圍最廣、觀眾面最多的地方曲藝劇種。2006年,高甲戲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明末清初閨南地區農村流行的一種化裝遊行,尤其在泉州地區。村民每到喜慶節日和迎神賽會便會裝扮成梁山好漢,再配以民間歌舞、曲調、小調等音樂,在廣場上排成蝴蝶陣和長蛇陣等表演各種故事,後來慢慢細化,出現專演宋江故事的戲班,稱為“末江戲”。宋江戲以武打見長,初期套用民間的“殺獅”,一群藝人扮演的武士和演員裝扮的雄獅搏鬥。清道光年間,宋江戲表演內容逐漸豐富,表演內容有文武戲、宮廷戲、丑旦戲等,演變為合興戲。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合興戲又吸收了京劇、崑曲和傀偶戲的精華走向專業表演的戲劇之路,隨著時間的發展,宋江戲和合興戲相互影響、交流,到清末,兩個曲藝合二為一,人們把這種曲藝稱為“高甲戲”。在繼承男音和木偶戲的聲腔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和改編,高甲戲形成了自己的曲牌體。演員演唱時使用真聲,行腔繼承了南音的清新細膩之處,但也不乏高亢雄渾之氣。伴奏樂器的使用分為文場和武場,文場主要以噴吶為主,輔之以二絃、三絃、琵琶、洞簫、品簫等樂器。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武場則有大小鼓、大小鑼、大小錢、百鼓、響盞等樂器。唱腔和音樂甚至說唱唸白中都蘊涵著濃厚的鄉土氣息。早期,高甲戲的表演和聲腔等方面主要借鑑於梨園戲、木偶戲、弋陽腔和京劇等曲藝劇種,並在它們的影響下逐漸形成獨特的表演方式。早期的角色行當原只有生、旦、醜,後來陸續增加了淨、貼、外、末和北、雜等。其中醜行是高甲戲中最具特色的地方。醜行有男醜、女丑之分,男醜又分文、武丑,細分下來醜行有幾十個角色。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醜行表演大多采用誇張的手法,具有詼諧幽默、活潑明智、搞笑等特點,醜行的表演豐富,隨時可以從身邊的人物行為中發現特點,再加以誇張就形成了一種創新的表演,因這種表演來自民間,服務於民,所以深受百姓歡迎。在發展中,高甲戲的演出多是以武戲、丑旦戲和公案戲居多,劇目分為大氣戲、繡房戲和丑旦戲三大類,這些劇目大都是根據民間傳說神話故事或者根據百姓生活故事進行改編和創新的,目前有六百多種傳統劇目。

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合興班時期的劇目有《狸貓換太子》、《逼官》、《困河東》、《斬黃袍》、《郭子儀拜壽》、《包公審黃菜葉》、《高奎假王球》、《楊國顯失金印》等劇目,這些劇目多半是半文武的劇目。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支持下,根據現實創作了一批現代劇,如《施琅將軍》、《開元序曲》、《唐宗逸事》、《唐山情》、《顛倒乾坤》、《高平關》、《真假王岫》、《南海明珠》、《審陳三》等劇目,在群眾中引起很大的轟動。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