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然而說到翠湖,這個比喻還是躲不開。只能說: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麼辦法呢,因為它非常貼切。”

--汪曾祺

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其代表作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被譽為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然而說到翠湖,這個比喻還是躲不開。只能說: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麼辦法呢,因為它非常貼切。”

--汪曾祺

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其代表作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被譽為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西南聯大時期,他曾在昆明生活過七年,這裡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餚無不給他留下了深刻而親切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然而說到翠湖,這個比喻還是躲不開。只能說: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麼辦法呢,因為它非常貼切。”

--汪曾祺

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其代表作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被譽為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西南聯大時期,他曾在昆明生活過七年,這裡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餚無不給他留下了深刻而親切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懷著對昆明深深的眷戀和懷念,他寫下了大量關於昆明的作品,在清新自然、質樸日常的文字裡,流淌著的卻是一腔化不開的濃情。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然而說到翠湖,這個比喻還是躲不開。只能說: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麼辦法呢,因為它非常貼切。”

--汪曾祺

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其代表作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被譽為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西南聯大時期,他曾在昆明生活過七年,這裡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餚無不給他留下了深刻而親切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懷著對昆明深深的眷戀和懷念,他寫下了大量關於昆明的作品,在清新自然、質樸日常的文字裡,流淌著的卻是一腔化不開的濃情。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然而說到翠湖,這個比喻還是躲不開。只能說: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麼辦法呢,因為它非常貼切。”

--汪曾祺

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其代表作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被譽為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西南聯大時期,他曾在昆明生活過七年,這裡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餚無不給他留下了深刻而親切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懷著對昆明深深的眷戀和懷念,他寫下了大量關於昆明的作品,在清新自然、質樸日常的文字裡,流淌著的卻是一腔化不開的濃情。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然而說到翠湖,這個比喻還是躲不開。只能說: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麼辦法呢,因為它非常貼切。”

--汪曾祺

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其代表作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被譽為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西南聯大時期,他曾在昆明生活過七年,這裡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餚無不給他留下了深刻而親切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懷著對昆明深深的眷戀和懷念,他寫下了大量關於昆明的作品,在清新自然、質樸日常的文字裡,流淌著的卻是一腔化不開的濃情。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然而說到翠湖,這個比喻還是躲不開。只能說: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麼辦法呢,因為它非常貼切。”

--汪曾祺

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其代表作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被譽為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西南聯大時期,他曾在昆明生活過七年,這裡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餚無不給他留下了深刻而親切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懷著對昆明深深的眷戀和懷念,他寫下了大量關於昆明的作品,在清新自然、質樸日常的文字裡,流淌著的卻是一腔化不開的濃情。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山水勝景多,對於青年汪曾祺來說,吸引力極大,從西南聯大步行即可抵達的翠湖尤其令其印象深刻。

沒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為昆明瞭。

湖水、柳樹、粉紫色的水浮蓮、紅魚,共同組成一個印象:翠。

人在湖光樹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樣了。翠湖每天每日,給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療養啊。

《翠湖心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然而說到翠湖,這個比喻還是躲不開。只能說: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麼辦法呢,因為它非常貼切。”

--汪曾祺

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其代表作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被譽為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西南聯大時期,他曾在昆明生活過七年,這裡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餚無不給他留下了深刻而親切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懷著對昆明深深的眷戀和懷念,他寫下了大量關於昆明的作品,在清新自然、質樸日常的文字裡,流淌著的卻是一腔化不開的濃情。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山水勝景多,對於青年汪曾祺來說,吸引力極大,從西南聯大步行即可抵達的翠湖尤其令其印象深刻。

沒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為昆明瞭。

湖水、柳樹、粉紫色的水浮蓮、紅魚,共同組成一個印象:翠。

人在湖光樹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樣了。翠湖每天每日,給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療養啊。

《翠湖心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茶花是昆明市花,滇山茶聞名於世,盛放之時濃烈嬌豔,他在《昆明的花》一文中寫道:

(西山某寺)(茶)花開時,至少有上百朵,花皆如湯碗口大。碧綠的厚葉子,通紅的花頭,使人不暇仔細觀賞,只覺得烈烈轟轟的一大片,真是壯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然而說到翠湖,這個比喻還是躲不開。只能說: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麼辦法呢,因為它非常貼切。”

--汪曾祺

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其代表作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被譽為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西南聯大時期,他曾在昆明生活過七年,這裡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餚無不給他留下了深刻而親切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懷著對昆明深深的眷戀和懷念,他寫下了大量關於昆明的作品,在清新自然、質樸日常的文字裡,流淌著的卻是一腔化不開的濃情。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山水勝景多,對於青年汪曾祺來說,吸引力極大,從西南聯大步行即可抵達的翠湖尤其令其印象深刻。

沒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為昆明瞭。

湖水、柳樹、粉紫色的水浮蓮、紅魚,共同組成一個印象:翠。

人在湖光樹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樣了。翠湖每天每日,給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療養啊。

《翠湖心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茶花是昆明市花,滇山茶聞名於世,盛放之時濃烈嬌豔,他在《昆明的花》一文中寫道:

(西山某寺)(茶)花開時,至少有上百朵,花皆如湯碗口大。碧綠的厚葉子,通紅的花頭,使人不暇仔細觀賞,只覺得烈烈轟轟的一大片,真是壯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一年四季如春,花開不斷,除茶花外,《昆明的花》還提及櫻花、蘭花、康乃馨、菖蘭、夜來香、美人蕉、波斯菊、葉子花(三角梅)、荷花、繡球等。

(圓通山)那麼多的(櫻)花,如同明霞絳雪,真是熱鬧!身在耀眼的花光之中,滿耳是嗡嗡的蜜蜂聲音,使人覺得有點暈暈乎乎的。此時人與櫻花已經融為一體。風和日暖,人在花中,不辨為人為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然而說到翠湖,這個比喻還是躲不開。只能說: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麼辦法呢,因為它非常貼切。”

--汪曾祺

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其代表作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被譽為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西南聯大時期,他曾在昆明生活過七年,這裡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餚無不給他留下了深刻而親切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懷著對昆明深深的眷戀和懷念,他寫下了大量關於昆明的作品,在清新自然、質樸日常的文字裡,流淌著的卻是一腔化不開的濃情。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山水勝景多,對於青年汪曾祺來說,吸引力極大,從西南聯大步行即可抵達的翠湖尤其令其印象深刻。

沒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為昆明瞭。

湖水、柳樹、粉紫色的水浮蓮、紅魚,共同組成一個印象:翠。

人在湖光樹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樣了。翠湖每天每日,給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療養啊。

《翠湖心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茶花是昆明市花,滇山茶聞名於世,盛放之時濃烈嬌豔,他在《昆明的花》一文中寫道:

(西山某寺)(茶)花開時,至少有上百朵,花皆如湯碗口大。碧綠的厚葉子,通紅的花頭,使人不暇仔細觀賞,只覺得烈烈轟轟的一大片,真是壯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一年四季如春,花開不斷,除茶花外,《昆明的花》還提及櫻花、蘭花、康乃馨、菖蘭、夜來香、美人蕉、波斯菊、葉子花(三角梅)、荷花、繡球等。

(圓通山)那麼多的(櫻)花,如同明霞絳雪,真是熱鬧!身在耀眼的花光之中,滿耳是嗡嗡的蜜蜂聲音,使人覺得有點暈暈乎乎的。此時人與櫻花已經融為一體。風和日暖,人在花中,不辨為人為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然而說到翠湖,這個比喻還是躲不開。只能說: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麼辦法呢,因為它非常貼切。”

--汪曾祺

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其代表作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被譽為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西南聯大時期,他曾在昆明生活過七年,這裡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餚無不給他留下了深刻而親切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懷著對昆明深深的眷戀和懷念,他寫下了大量關於昆明的作品,在清新自然、質樸日常的文字裡,流淌著的卻是一腔化不開的濃情。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山水勝景多,對於青年汪曾祺來說,吸引力極大,從西南聯大步行即可抵達的翠湖尤其令其印象深刻。

沒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為昆明瞭。

湖水、柳樹、粉紫色的水浮蓮、紅魚,共同組成一個印象:翠。

人在湖光樹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樣了。翠湖每天每日,給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療養啊。

《翠湖心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茶花是昆明市花,滇山茶聞名於世,盛放之時濃烈嬌豔,他在《昆明的花》一文中寫道:

(西山某寺)(茶)花開時,至少有上百朵,花皆如湯碗口大。碧綠的厚葉子,通紅的花頭,使人不暇仔細觀賞,只覺得烈烈轟轟的一大片,真是壯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一年四季如春,花開不斷,除茶花外,《昆明的花》還提及櫻花、蘭花、康乃馨、菖蘭、夜來香、美人蕉、波斯菊、葉子花(三角梅)、荷花、繡球等。

(圓通山)那麼多的(櫻)花,如同明霞絳雪,真是熱鬧!身在耀眼的花光之中,滿耳是嗡嗡的蜜蜂聲音,使人覺得有點暈暈乎乎的。此時人與櫻花已經融為一體。風和日暖,人在花中,不辨為人為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然而說到翠湖,這個比喻還是躲不開。只能說: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麼辦法呢,因為它非常貼切。”

--汪曾祺

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其代表作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被譽為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西南聯大時期,他曾在昆明生活過七年,這裡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餚無不給他留下了深刻而親切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懷著對昆明深深的眷戀和懷念,他寫下了大量關於昆明的作品,在清新自然、質樸日常的文字裡,流淌著的卻是一腔化不開的濃情。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山水勝景多,對於青年汪曾祺來說,吸引力極大,從西南聯大步行即可抵達的翠湖尤其令其印象深刻。

沒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為昆明瞭。

湖水、柳樹、粉紫色的水浮蓮、紅魚,共同組成一個印象:翠。

人在湖光樹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樣了。翠湖每天每日,給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療養啊。

《翠湖心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茶花是昆明市花,滇山茶聞名於世,盛放之時濃烈嬌豔,他在《昆明的花》一文中寫道:

(西山某寺)(茶)花開時,至少有上百朵,花皆如湯碗口大。碧綠的厚葉子,通紅的花頭,使人不暇仔細觀賞,只覺得烈烈轟轟的一大片,真是壯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一年四季如春,花開不斷,除茶花外,《昆明的花》還提及櫻花、蘭花、康乃馨、菖蘭、夜來香、美人蕉、波斯菊、葉子花(三角梅)、荷花、繡球等。

(圓通山)那麼多的(櫻)花,如同明霞絳雪,真是熱鬧!身在耀眼的花光之中,滿耳是嗡嗡的蜜蜂聲音,使人覺得有點暈暈乎乎的。此時人與櫻花已經融為一體。風和日暖,人在花中,不辨為人為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然而說到翠湖,這個比喻還是躲不開。只能說: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麼辦法呢,因為它非常貼切。”

--汪曾祺

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其代表作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被譽為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西南聯大時期,他曾在昆明生活過七年,這裡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餚無不給他留下了深刻而親切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懷著對昆明深深的眷戀和懷念,他寫下了大量關於昆明的作品,在清新自然、質樸日常的文字裡,流淌著的卻是一腔化不開的濃情。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山水勝景多,對於青年汪曾祺來說,吸引力極大,從西南聯大步行即可抵達的翠湖尤其令其印象深刻。

沒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為昆明瞭。

湖水、柳樹、粉紫色的水浮蓮、紅魚,共同組成一個印象:翠。

人在湖光樹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樣了。翠湖每天每日,給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療養啊。

《翠湖心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茶花是昆明市花,滇山茶聞名於世,盛放之時濃烈嬌豔,他在《昆明的花》一文中寫道:

(西山某寺)(茶)花開時,至少有上百朵,花皆如湯碗口大。碧綠的厚葉子,通紅的花頭,使人不暇仔細觀賞,只覺得烈烈轟轟的一大片,真是壯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一年四季如春,花開不斷,除茶花外,《昆明的花》還提及櫻花、蘭花、康乃馨、菖蘭、夜來香、美人蕉、波斯菊、葉子花(三角梅)、荷花、繡球等。

(圓通山)那麼多的(櫻)花,如同明霞絳雪,真是熱鬧!身在耀眼的花光之中,滿耳是嗡嗡的蜜蜂聲音,使人覺得有點暈暈乎乎的。此時人與櫻花已經融為一體。風和日暖,人在花中,不辨為人為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汪曾祺善寫習俗民風、風土人情,他說:

“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抒情詩,它反映了一個地方的人民對生活的摯愛,對活著所感到的歡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然而說到翠湖,這個比喻還是躲不開。只能說: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麼辦法呢,因為它非常貼切。”

--汪曾祺

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其代表作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被譽為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西南聯大時期,他曾在昆明生活過七年,這裡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餚無不給他留下了深刻而親切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懷著對昆明深深的眷戀和懷念,他寫下了大量關於昆明的作品,在清新自然、質樸日常的文字裡,流淌著的卻是一腔化不開的濃情。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山水勝景多,對於青年汪曾祺來說,吸引力極大,從西南聯大步行即可抵達的翠湖尤其令其印象深刻。

沒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為昆明瞭。

湖水、柳樹、粉紫色的水浮蓮、紅魚,共同組成一個印象:翠。

人在湖光樹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樣了。翠湖每天每日,給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療養啊。

《翠湖心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茶花是昆明市花,滇山茶聞名於世,盛放之時濃烈嬌豔,他在《昆明的花》一文中寫道:

(西山某寺)(茶)花開時,至少有上百朵,花皆如湯碗口大。碧綠的厚葉子,通紅的花頭,使人不暇仔細觀賞,只覺得烈烈轟轟的一大片,真是壯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一年四季如春,花開不斷,除茶花外,《昆明的花》還提及櫻花、蘭花、康乃馨、菖蘭、夜來香、美人蕉、波斯菊、葉子花(三角梅)、荷花、繡球等。

(圓通山)那麼多的(櫻)花,如同明霞絳雪,真是熱鬧!身在耀眼的花光之中,滿耳是嗡嗡的蜜蜂聲音,使人覺得有點暈暈乎乎的。此時人與櫻花已經融為一體。風和日暖,人在花中,不辨為人為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汪曾祺善寫習俗民風、風土人情,他說:

“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抒情詩,它反映了一個地方的人民對生活的摯愛,對活著所感到的歡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當年的昆明作為抗戰後方,各色人等交織,文化多元激盪,給汪曾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然而說到翠湖,這個比喻還是躲不開。只能說: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麼辦法呢,因為它非常貼切。”

--汪曾祺

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其代表作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被譽為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西南聯大時期,他曾在昆明生活過七年,這裡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餚無不給他留下了深刻而親切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懷著對昆明深深的眷戀和懷念,他寫下了大量關於昆明的作品,在清新自然、質樸日常的文字裡,流淌著的卻是一腔化不開的濃情。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山水勝景多,對於青年汪曾祺來說,吸引力極大,從西南聯大步行即可抵達的翠湖尤其令其印象深刻。

沒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為昆明瞭。

湖水、柳樹、粉紫色的水浮蓮、紅魚,共同組成一個印象:翠。

人在湖光樹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樣了。翠湖每天每日,給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療養啊。

《翠湖心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茶花是昆明市花,滇山茶聞名於世,盛放之時濃烈嬌豔,他在《昆明的花》一文中寫道:

(西山某寺)(茶)花開時,至少有上百朵,花皆如湯碗口大。碧綠的厚葉子,通紅的花頭,使人不暇仔細觀賞,只覺得烈烈轟轟的一大片,真是壯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一年四季如春,花開不斷,除茶花外,《昆明的花》還提及櫻花、蘭花、康乃馨、菖蘭、夜來香、美人蕉、波斯菊、葉子花(三角梅)、荷花、繡球等。

(圓通山)那麼多的(櫻)花,如同明霞絳雪,真是熱鬧!身在耀眼的花光之中,滿耳是嗡嗡的蜜蜂聲音,使人覺得有點暈暈乎乎的。此時人與櫻花已經融為一體。風和日暖,人在花中,不辨為人為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汪曾祺善寫習俗民風、風土人情,他說:

“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抒情詩,它反映了一個地方的人民對生活的摯愛,對活著所感到的歡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當年的昆明作為抗戰後方,各色人等交織,文化多元激盪,給汪曾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文林街:

一年四季,從早到晚,有各種吆喝叫賣的聲音。

《職業》

在這裡,他描繪了賣化風丹的小販、賣跳蚤藥的老者、賣楊梅和玉麥粑粑的苗族少女、買椒鹽餅子的茶館老頭、買西洋糕給小孫子的老太太等市民生活的眾生百相。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然而說到翠湖,這個比喻還是躲不開。只能說: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麼辦法呢,因為它非常貼切。”

--汪曾祺

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其代表作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被譽為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西南聯大時期,他曾在昆明生活過七年,這裡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餚無不給他留下了深刻而親切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懷著對昆明深深的眷戀和懷念,他寫下了大量關於昆明的作品,在清新自然、質樸日常的文字裡,流淌著的卻是一腔化不開的濃情。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山水勝景多,對於青年汪曾祺來說,吸引力極大,從西南聯大步行即可抵達的翠湖尤其令其印象深刻。

沒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為昆明瞭。

湖水、柳樹、粉紫色的水浮蓮、紅魚,共同組成一個印象:翠。

人在湖光樹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樣了。翠湖每天每日,給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療養啊。

《翠湖心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茶花是昆明市花,滇山茶聞名於世,盛放之時濃烈嬌豔,他在《昆明的花》一文中寫道:

(西山某寺)(茶)花開時,至少有上百朵,花皆如湯碗口大。碧綠的厚葉子,通紅的花頭,使人不暇仔細觀賞,只覺得烈烈轟轟的一大片,真是壯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一年四季如春,花開不斷,除茶花外,《昆明的花》還提及櫻花、蘭花、康乃馨、菖蘭、夜來香、美人蕉、波斯菊、葉子花(三角梅)、荷花、繡球等。

(圓通山)那麼多的(櫻)花,如同明霞絳雪,真是熱鬧!身在耀眼的花光之中,滿耳是嗡嗡的蜜蜂聲音,使人覺得有點暈暈乎乎的。此時人與櫻花已經融為一體。風和日暖,人在花中,不辨為人為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汪曾祺善寫習俗民風、風土人情,他說:

“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抒情詩,它反映了一個地方的人民對生活的摯愛,對活著所感到的歡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當年的昆明作為抗戰後方,各色人等交織,文化多元激盪,給汪曾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文林街:

一年四季,從早到晚,有各種吆喝叫賣的聲音。

《職業》

在這裡,他描繪了賣化風丹的小販、賣跳蚤藥的老者、賣楊梅和玉麥粑粑的苗族少女、買椒鹽餅子的茶館老頭、買西洋糕給小孫子的老太太等市民生活的眾生百相。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大西門:

米市,菜市,肉市。柴馱子,炭馱子。馬糞。粗細瓷碗,砂鍋鐵鍋,燜雞米線,燒餌塊。金錢片腿,牛乾巴。炒菜的油煙,炸辣子的嗆人的氣味。紅黃藍白黑,酸甜苦辣鹹。”

《釣人的孩子》

字裡行間都是他痴迷的人間煙火。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然而說到翠湖,這個比喻還是躲不開。只能說: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麼辦法呢,因為它非常貼切。”

--汪曾祺

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其代表作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被譽為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西南聯大時期,他曾在昆明生活過七年,這裡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餚無不給他留下了深刻而親切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懷著對昆明深深的眷戀和懷念,他寫下了大量關於昆明的作品,在清新自然、質樸日常的文字裡,流淌著的卻是一腔化不開的濃情。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山水勝景多,對於青年汪曾祺來說,吸引力極大,從西南聯大步行即可抵達的翠湖尤其令其印象深刻。

沒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為昆明瞭。

湖水、柳樹、粉紫色的水浮蓮、紅魚,共同組成一個印象:翠。

人在湖光樹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樣了。翠湖每天每日,給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療養啊。

《翠湖心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茶花是昆明市花,滇山茶聞名於世,盛放之時濃烈嬌豔,他在《昆明的花》一文中寫道:

(西山某寺)(茶)花開時,至少有上百朵,花皆如湯碗口大。碧綠的厚葉子,通紅的花頭,使人不暇仔細觀賞,只覺得烈烈轟轟的一大片,真是壯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一年四季如春,花開不斷,除茶花外,《昆明的花》還提及櫻花、蘭花、康乃馨、菖蘭、夜來香、美人蕉、波斯菊、葉子花(三角梅)、荷花、繡球等。

(圓通山)那麼多的(櫻)花,如同明霞絳雪,真是熱鬧!身在耀眼的花光之中,滿耳是嗡嗡的蜜蜂聲音,使人覺得有點暈暈乎乎的。此時人與櫻花已經融為一體。風和日暖,人在花中,不辨為人為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汪曾祺善寫習俗民風、風土人情,他說:

“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抒情詩,它反映了一個地方的人民對生活的摯愛,對活著所感到的歡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當年的昆明作為抗戰後方,各色人等交織,文化多元激盪,給汪曾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文林街:

一年四季,從早到晚,有各種吆喝叫賣的聲音。

《職業》

在這裡,他描繪了賣化風丹的小販、賣跳蚤藥的老者、賣楊梅和玉麥粑粑的苗族少女、買椒鹽餅子的茶館老頭、買西洋糕給小孫子的老太太等市民生活的眾生百相。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大西門:

米市,菜市,肉市。柴馱子,炭馱子。馬糞。粗細瓷碗,砂鍋鐵鍋,燜雞米線,燒餌塊。金錢片腿,牛乾巴。炒菜的油煙,炸辣子的嗆人的氣味。紅黃藍白黑,酸甜苦辣鹹。”

《釣人的孩子》

字裡行間都是他痴迷的人間煙火。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如同現在的酒吧林立,當時的鳳翥街和文林街茶館眾多,是老百姓常來的喝茶聊天之地,比如這間父子倆經營的茶館裡:

“到這家吃茶的全部是本地人,本街的閒人、趕馬的馬鍋頭、賣柴的、賣菜的。他們都抽葉子菸。”

《泡茶館》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然而說到翠湖,這個比喻還是躲不開。只能說: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麼辦法呢,因為它非常貼切。”

--汪曾祺

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其代表作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被譽為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西南聯大時期,他曾在昆明生活過七年,這裡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餚無不給他留下了深刻而親切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懷著對昆明深深的眷戀和懷念,他寫下了大量關於昆明的作品,在清新自然、質樸日常的文字裡,流淌著的卻是一腔化不開的濃情。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山水勝景多,對於青年汪曾祺來說,吸引力極大,從西南聯大步行即可抵達的翠湖尤其令其印象深刻。

沒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為昆明瞭。

湖水、柳樹、粉紫色的水浮蓮、紅魚,共同組成一個印象:翠。

人在湖光樹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樣了。翠湖每天每日,給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療養啊。

《翠湖心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茶花是昆明市花,滇山茶聞名於世,盛放之時濃烈嬌豔,他在《昆明的花》一文中寫道:

(西山某寺)(茶)花開時,至少有上百朵,花皆如湯碗口大。碧綠的厚葉子,通紅的花頭,使人不暇仔細觀賞,只覺得烈烈轟轟的一大片,真是壯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一年四季如春,花開不斷,除茶花外,《昆明的花》還提及櫻花、蘭花、康乃馨、菖蘭、夜來香、美人蕉、波斯菊、葉子花(三角梅)、荷花、繡球等。

(圓通山)那麼多的(櫻)花,如同明霞絳雪,真是熱鬧!身在耀眼的花光之中,滿耳是嗡嗡的蜜蜂聲音,使人覺得有點暈暈乎乎的。此時人與櫻花已經融為一體。風和日暖,人在花中,不辨為人為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汪曾祺善寫習俗民風、風土人情,他說:

“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抒情詩,它反映了一個地方的人民對生活的摯愛,對活著所感到的歡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當年的昆明作為抗戰後方,各色人等交織,文化多元激盪,給汪曾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文林街:

一年四季,從早到晚,有各種吆喝叫賣的聲音。

《職業》

在這裡,他描繪了賣化風丹的小販、賣跳蚤藥的老者、賣楊梅和玉麥粑粑的苗族少女、買椒鹽餅子的茶館老頭、買西洋糕給小孫子的老太太等市民生活的眾生百相。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大西門:

米市,菜市,肉市。柴馱子,炭馱子。馬糞。粗細瓷碗,砂鍋鐵鍋,燜雞米線,燒餌塊。金錢片腿,牛乾巴。炒菜的油煙,炸辣子的嗆人的氣味。紅黃藍白黑,酸甜苦辣鹹。”

《釣人的孩子》

字裡行間都是他痴迷的人間煙火。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如同現在的酒吧林立,當時的鳳翥街和文林街茶館眾多,是老百姓常來的喝茶聊天之地,比如這間父子倆經營的茶館裡:

“到這家吃茶的全部是本地人,本街的閒人、趕馬的馬鍋頭、賣柴的、賣菜的。他們都抽葉子菸。”

《泡茶館》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除了市民,茶館的主要光顧者是西南聯大的學生,不過:

聯大學生上茶館,並不是窮泡,除了瞎聊,大部分時間是用來讀書的。

《泡茶館》

在昆明生活長達七年的汪曾祺,對昆明鋪松毛、貼唐詩、劈甘蔗、嚼葛根等年俗可謂熟稔之至。

昆明春節,很多人家鋪松毛——馬尾松的針葉。滿地碧綠,一室松香。

昆明有些店鋪過年不貼春聯,貼唐詩。……此風別處未見。初一上街閒逛,沿街讀唐詩,亦有趣。

《昆明年俗》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然而說到翠湖,這個比喻還是躲不開。只能說: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麼辦法呢,因為它非常貼切。”

--汪曾祺

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其代表作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被譽為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西南聯大時期,他曾在昆明生活過七年,這裡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餚無不給他留下了深刻而親切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懷著對昆明深深的眷戀和懷念,他寫下了大量關於昆明的作品,在清新自然、質樸日常的文字裡,流淌著的卻是一腔化不開的濃情。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山水勝景多,對於青年汪曾祺來說,吸引力極大,從西南聯大步行即可抵達的翠湖尤其令其印象深刻。

沒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為昆明瞭。

湖水、柳樹、粉紫色的水浮蓮、紅魚,共同組成一個印象:翠。

人在湖光樹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樣了。翠湖每天每日,給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療養啊。

《翠湖心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茶花是昆明市花,滇山茶聞名於世,盛放之時濃烈嬌豔,他在《昆明的花》一文中寫道:

(西山某寺)(茶)花開時,至少有上百朵,花皆如湯碗口大。碧綠的厚葉子,通紅的花頭,使人不暇仔細觀賞,只覺得烈烈轟轟的一大片,真是壯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一年四季如春,花開不斷,除茶花外,《昆明的花》還提及櫻花、蘭花、康乃馨、菖蘭、夜來香、美人蕉、波斯菊、葉子花(三角梅)、荷花、繡球等。

(圓通山)那麼多的(櫻)花,如同明霞絳雪,真是熱鬧!身在耀眼的花光之中,滿耳是嗡嗡的蜜蜂聲音,使人覺得有點暈暈乎乎的。此時人與櫻花已經融為一體。風和日暖,人在花中,不辨為人為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汪曾祺善寫習俗民風、風土人情,他說:

“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抒情詩,它反映了一個地方的人民對生活的摯愛,對活著所感到的歡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當年的昆明作為抗戰後方,各色人等交織,文化多元激盪,給汪曾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文林街:

一年四季,從早到晚,有各種吆喝叫賣的聲音。

《職業》

在這裡,他描繪了賣化風丹的小販、賣跳蚤藥的老者、賣楊梅和玉麥粑粑的苗族少女、買椒鹽餅子的茶館老頭、買西洋糕給小孫子的老太太等市民生活的眾生百相。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大西門:

米市,菜市,肉市。柴馱子,炭馱子。馬糞。粗細瓷碗,砂鍋鐵鍋,燜雞米線,燒餌塊。金錢片腿,牛乾巴。炒菜的油煙,炸辣子的嗆人的氣味。紅黃藍白黑,酸甜苦辣鹹。”

《釣人的孩子》

字裡行間都是他痴迷的人間煙火。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如同現在的酒吧林立,當時的鳳翥街和文林街茶館眾多,是老百姓常來的喝茶聊天之地,比如這間父子倆經營的茶館裡:

“到這家吃茶的全部是本地人,本街的閒人、趕馬的馬鍋頭、賣柴的、賣菜的。他們都抽葉子菸。”

《泡茶館》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除了市民,茶館的主要光顧者是西南聯大的學生,不過:

聯大學生上茶館,並不是窮泡,除了瞎聊,大部分時間是用來讀書的。

《泡茶館》

在昆明生活長達七年的汪曾祺,對昆明鋪松毛、貼唐詩、劈甘蔗、嚼葛根等年俗可謂熟稔之至。

昆明春節,很多人家鋪松毛——馬尾松的針葉。滿地碧綠,一室松香。

昆明有些店鋪過年不貼春聯,貼唐詩。……此風別處未見。初一上街閒逛,沿街讀唐詩,亦有趣。

《昆明年俗》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然而說到翠湖,這個比喻還是躲不開。只能說: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麼辦法呢,因為它非常貼切。”

--汪曾祺

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其代表作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被譽為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西南聯大時期,他曾在昆明生活過七年,這裡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餚無不給他留下了深刻而親切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懷著對昆明深深的眷戀和懷念,他寫下了大量關於昆明的作品,在清新自然、質樸日常的文字裡,流淌著的卻是一腔化不開的濃情。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山水勝景多,對於青年汪曾祺來說,吸引力極大,從西南聯大步行即可抵達的翠湖尤其令其印象深刻。

沒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為昆明瞭。

湖水、柳樹、粉紫色的水浮蓮、紅魚,共同組成一個印象:翠。

人在湖光樹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樣了。翠湖每天每日,給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療養啊。

《翠湖心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茶花是昆明市花,滇山茶聞名於世,盛放之時濃烈嬌豔,他在《昆明的花》一文中寫道:

(西山某寺)(茶)花開時,至少有上百朵,花皆如湯碗口大。碧綠的厚葉子,通紅的花頭,使人不暇仔細觀賞,只覺得烈烈轟轟的一大片,真是壯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一年四季如春,花開不斷,除茶花外,《昆明的花》還提及櫻花、蘭花、康乃馨、菖蘭、夜來香、美人蕉、波斯菊、葉子花(三角梅)、荷花、繡球等。

(圓通山)那麼多的(櫻)花,如同明霞絳雪,真是熱鬧!身在耀眼的花光之中,滿耳是嗡嗡的蜜蜂聲音,使人覺得有點暈暈乎乎的。此時人與櫻花已經融為一體。風和日暖,人在花中,不辨為人為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汪曾祺善寫習俗民風、風土人情,他說:

“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抒情詩,它反映了一個地方的人民對生活的摯愛,對活著所感到的歡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當年的昆明作為抗戰後方,各色人等交織,文化多元激盪,給汪曾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文林街:

一年四季,從早到晚,有各種吆喝叫賣的聲音。

《職業》

在這裡,他描繪了賣化風丹的小販、賣跳蚤藥的老者、賣楊梅和玉麥粑粑的苗族少女、買椒鹽餅子的茶館老頭、買西洋糕給小孫子的老太太等市民生活的眾生百相。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大西門:

米市,菜市,肉市。柴馱子,炭馱子。馬糞。粗細瓷碗,砂鍋鐵鍋,燜雞米線,燒餌塊。金錢片腿,牛乾巴。炒菜的油煙,炸辣子的嗆人的氣味。紅黃藍白黑,酸甜苦辣鹹。”

《釣人的孩子》

字裡行間都是他痴迷的人間煙火。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如同現在的酒吧林立,當時的鳳翥街和文林街茶館眾多,是老百姓常來的喝茶聊天之地,比如這間父子倆經營的茶館裡:

“到這家吃茶的全部是本地人,本街的閒人、趕馬的馬鍋頭、賣柴的、賣菜的。他們都抽葉子菸。”

《泡茶館》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除了市民,茶館的主要光顧者是西南聯大的學生,不過:

聯大學生上茶館,並不是窮泡,除了瞎聊,大部分時間是用來讀書的。

《泡茶館》

在昆明生活長達七年的汪曾祺,對昆明鋪松毛、貼唐詩、劈甘蔗、嚼葛根等年俗可謂熟稔之至。

昆明春節,很多人家鋪松毛——馬尾松的針葉。滿地碧綠,一室松香。

昆明有些店鋪過年不貼春聯,貼唐詩。……此風別處未見。初一上街閒逛,沿街讀唐詩,亦有趣。

《昆明年俗》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然而說到翠湖,這個比喻還是躲不開。只能說: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麼辦法呢,因為它非常貼切。”

--汪曾祺

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其代表作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被譽為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西南聯大時期,他曾在昆明生活過七年,這裡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餚無不給他留下了深刻而親切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懷著對昆明深深的眷戀和懷念,他寫下了大量關於昆明的作品,在清新自然、質樸日常的文字裡,流淌著的卻是一腔化不開的濃情。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山水勝景多,對於青年汪曾祺來說,吸引力極大,從西南聯大步行即可抵達的翠湖尤其令其印象深刻。

沒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為昆明瞭。

湖水、柳樹、粉紫色的水浮蓮、紅魚,共同組成一個印象:翠。

人在湖光樹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樣了。翠湖每天每日,給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療養啊。

《翠湖心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茶花是昆明市花,滇山茶聞名於世,盛放之時濃烈嬌豔,他在《昆明的花》一文中寫道:

(西山某寺)(茶)花開時,至少有上百朵,花皆如湯碗口大。碧綠的厚葉子,通紅的花頭,使人不暇仔細觀賞,只覺得烈烈轟轟的一大片,真是壯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一年四季如春,花開不斷,除茶花外,《昆明的花》還提及櫻花、蘭花、康乃馨、菖蘭、夜來香、美人蕉、波斯菊、葉子花(三角梅)、荷花、繡球等。

(圓通山)那麼多的(櫻)花,如同明霞絳雪,真是熱鬧!身在耀眼的花光之中,滿耳是嗡嗡的蜜蜂聲音,使人覺得有點暈暈乎乎的。此時人與櫻花已經融為一體。風和日暖,人在花中,不辨為人為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汪曾祺善寫習俗民風、風土人情,他說:

“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抒情詩,它反映了一個地方的人民對生活的摯愛,對活著所感到的歡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當年的昆明作為抗戰後方,各色人等交織,文化多元激盪,給汪曾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文林街:

一年四季,從早到晚,有各種吆喝叫賣的聲音。

《職業》

在這裡,他描繪了賣化風丹的小販、賣跳蚤藥的老者、賣楊梅和玉麥粑粑的苗族少女、買椒鹽餅子的茶館老頭、買西洋糕給小孫子的老太太等市民生活的眾生百相。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大西門:

米市,菜市,肉市。柴馱子,炭馱子。馬糞。粗細瓷碗,砂鍋鐵鍋,燜雞米線,燒餌塊。金錢片腿,牛乾巴。炒菜的油煙,炸辣子的嗆人的氣味。紅黃藍白黑,酸甜苦辣鹹。”

《釣人的孩子》

字裡行間都是他痴迷的人間煙火。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如同現在的酒吧林立,當時的鳳翥街和文林街茶館眾多,是老百姓常來的喝茶聊天之地,比如這間父子倆經營的茶館裡:

“到這家吃茶的全部是本地人,本街的閒人、趕馬的馬鍋頭、賣柴的、賣菜的。他們都抽葉子菸。”

《泡茶館》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除了市民,茶館的主要光顧者是西南聯大的學生,不過:

聯大學生上茶館,並不是窮泡,除了瞎聊,大部分時間是用來讀書的。

《泡茶館》

在昆明生活長達七年的汪曾祺,對昆明鋪松毛、貼唐詩、劈甘蔗、嚼葛根等年俗可謂熟稔之至。

昆明春節,很多人家鋪松毛——馬尾松的針葉。滿地碧綠,一室松香。

昆明有些店鋪過年不貼春聯,貼唐詩。……此風別處未見。初一上街閒逛,沿街讀唐詩,亦有趣。

《昆明年俗》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文人多饕餮,身為美食家的汪曾祺自然也不例外:

我離開昆明整四十年了,對昆明菜一直不能忘。

《昆明菜》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然而說到翠湖,這個比喻還是躲不開。只能說: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麼辦法呢,因為它非常貼切。”

--汪曾祺

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其代表作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被譽為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西南聯大時期,他曾在昆明生活過七年,這裡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餚無不給他留下了深刻而親切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懷著對昆明深深的眷戀和懷念,他寫下了大量關於昆明的作品,在清新自然、質樸日常的文字裡,流淌著的卻是一腔化不開的濃情。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山水勝景多,對於青年汪曾祺來說,吸引力極大,從西南聯大步行即可抵達的翠湖尤其令其印象深刻。

沒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為昆明瞭。

湖水、柳樹、粉紫色的水浮蓮、紅魚,共同組成一個印象:翠。

人在湖光樹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樣了。翠湖每天每日,給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療養啊。

《翠湖心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茶花是昆明市花,滇山茶聞名於世,盛放之時濃烈嬌豔,他在《昆明的花》一文中寫道:

(西山某寺)(茶)花開時,至少有上百朵,花皆如湯碗口大。碧綠的厚葉子,通紅的花頭,使人不暇仔細觀賞,只覺得烈烈轟轟的一大片,真是壯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一年四季如春,花開不斷,除茶花外,《昆明的花》還提及櫻花、蘭花、康乃馨、菖蘭、夜來香、美人蕉、波斯菊、葉子花(三角梅)、荷花、繡球等。

(圓通山)那麼多的(櫻)花,如同明霞絳雪,真是熱鬧!身在耀眼的花光之中,滿耳是嗡嗡的蜜蜂聲音,使人覺得有點暈暈乎乎的。此時人與櫻花已經融為一體。風和日暖,人在花中,不辨為人為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汪曾祺善寫習俗民風、風土人情,他說:

“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抒情詩,它反映了一個地方的人民對生活的摯愛,對活著所感到的歡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當年的昆明作為抗戰後方,各色人等交織,文化多元激盪,給汪曾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文林街:

一年四季,從早到晚,有各種吆喝叫賣的聲音。

《職業》

在這裡,他描繪了賣化風丹的小販、賣跳蚤藥的老者、賣楊梅和玉麥粑粑的苗族少女、買椒鹽餅子的茶館老頭、買西洋糕給小孫子的老太太等市民生活的眾生百相。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大西門:

米市,菜市,肉市。柴馱子,炭馱子。馬糞。粗細瓷碗,砂鍋鐵鍋,燜雞米線,燒餌塊。金錢片腿,牛乾巴。炒菜的油煙,炸辣子的嗆人的氣味。紅黃藍白黑,酸甜苦辣鹹。”

《釣人的孩子》

字裡行間都是他痴迷的人間煙火。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如同現在的酒吧林立,當時的鳳翥街和文林街茶館眾多,是老百姓常來的喝茶聊天之地,比如這間父子倆經營的茶館裡:

“到這家吃茶的全部是本地人,本街的閒人、趕馬的馬鍋頭、賣柴的、賣菜的。他們都抽葉子菸。”

《泡茶館》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除了市民,茶館的主要光顧者是西南聯大的學生,不過:

聯大學生上茶館,並不是窮泡,除了瞎聊,大部分時間是用來讀書的。

《泡茶館》

在昆明生活長達七年的汪曾祺,對昆明鋪松毛、貼唐詩、劈甘蔗、嚼葛根等年俗可謂熟稔之至。

昆明春節,很多人家鋪松毛——馬尾松的針葉。滿地碧綠,一室松香。

昆明有些店鋪過年不貼春聯,貼唐詩。……此風別處未見。初一上街閒逛,沿街讀唐詩,亦有趣。

《昆明年俗》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文人多饕餮,身為美食家的汪曾祺自然也不例外:

我離開昆明整四十年了,對昆明菜一直不能忘。

《昆明菜》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然而說到翠湖,這個比喻還是躲不開。只能說: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麼辦法呢,因為它非常貼切。”

--汪曾祺

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其代表作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被譽為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西南聯大時期,他曾在昆明生活過七年,這裡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餚無不給他留下了深刻而親切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懷著對昆明深深的眷戀和懷念,他寫下了大量關於昆明的作品,在清新自然、質樸日常的文字裡,流淌著的卻是一腔化不開的濃情。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山水勝景多,對於青年汪曾祺來說,吸引力極大,從西南聯大步行即可抵達的翠湖尤其令其印象深刻。

沒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為昆明瞭。

湖水、柳樹、粉紫色的水浮蓮、紅魚,共同組成一個印象:翠。

人在湖光樹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樣了。翠湖每天每日,給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療養啊。

《翠湖心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茶花是昆明市花,滇山茶聞名於世,盛放之時濃烈嬌豔,他在《昆明的花》一文中寫道:

(西山某寺)(茶)花開時,至少有上百朵,花皆如湯碗口大。碧綠的厚葉子,通紅的花頭,使人不暇仔細觀賞,只覺得烈烈轟轟的一大片,真是壯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一年四季如春,花開不斷,除茶花外,《昆明的花》還提及櫻花、蘭花、康乃馨、菖蘭、夜來香、美人蕉、波斯菊、葉子花(三角梅)、荷花、繡球等。

(圓通山)那麼多的(櫻)花,如同明霞絳雪,真是熱鬧!身在耀眼的花光之中,滿耳是嗡嗡的蜜蜂聲音,使人覺得有點暈暈乎乎的。此時人與櫻花已經融為一體。風和日暖,人在花中,不辨為人為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汪曾祺善寫習俗民風、風土人情,他說:

“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抒情詩,它反映了一個地方的人民對生活的摯愛,對活著所感到的歡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當年的昆明作為抗戰後方,各色人等交織,文化多元激盪,給汪曾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文林街:

一年四季,從早到晚,有各種吆喝叫賣的聲音。

《職業》

在這裡,他描繪了賣化風丹的小販、賣跳蚤藥的老者、賣楊梅和玉麥粑粑的苗族少女、買椒鹽餅子的茶館老頭、買西洋糕給小孫子的老太太等市民生活的眾生百相。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大西門:

米市,菜市,肉市。柴馱子,炭馱子。馬糞。粗細瓷碗,砂鍋鐵鍋,燜雞米線,燒餌塊。金錢片腿,牛乾巴。炒菜的油煙,炸辣子的嗆人的氣味。紅黃藍白黑,酸甜苦辣鹹。”

《釣人的孩子》

字裡行間都是他痴迷的人間煙火。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如同現在的酒吧林立,當時的鳳翥街和文林街茶館眾多,是老百姓常來的喝茶聊天之地,比如這間父子倆經營的茶館裡:

“到這家吃茶的全部是本地人,本街的閒人、趕馬的馬鍋頭、賣柴的、賣菜的。他們都抽葉子菸。”

《泡茶館》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除了市民,茶館的主要光顧者是西南聯大的學生,不過:

聯大學生上茶館,並不是窮泡,除了瞎聊,大部分時間是用來讀書的。

《泡茶館》

在昆明生活長達七年的汪曾祺,對昆明鋪松毛、貼唐詩、劈甘蔗、嚼葛根等年俗可謂熟稔之至。

昆明春節,很多人家鋪松毛——馬尾松的針葉。滿地碧綠,一室松香。

昆明有些店鋪過年不貼春聯,貼唐詩。……此風別處未見。初一上街閒逛,沿街讀唐詩,亦有趣。

《昆明年俗》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文人多饕餮,身為美食家的汪曾祺自然也不例外:

我離開昆明整四十年了,對昆明菜一直不能忘。

《昆明菜》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關於昆明的種種佳餚美饌,汪曾祺在《七載雲煙》裡以打油詩的風格寫下這樣的句子:

重升肆裡陶杯綠(玫瑰重升酒),

餌塊攤來炭火紅。

正義路邊養正氣(汽鍋雞),

小西門外試撩青(牛舌)。

人間至味乾巴菌。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然而說到翠湖,這個比喻還是躲不開。只能說: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麼辦法呢,因為它非常貼切。”

--汪曾祺

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其代表作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被譽為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西南聯大時期,他曾在昆明生活過七年,這裡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餚無不給他留下了深刻而親切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懷著對昆明深深的眷戀和懷念,他寫下了大量關於昆明的作品,在清新自然、質樸日常的文字裡,流淌著的卻是一腔化不開的濃情。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山水勝景多,對於青年汪曾祺來說,吸引力極大,從西南聯大步行即可抵達的翠湖尤其令其印象深刻。

沒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為昆明瞭。

湖水、柳樹、粉紫色的水浮蓮、紅魚,共同組成一個印象:翠。

人在湖光樹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樣了。翠湖每天每日,給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療養啊。

《翠湖心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茶花是昆明市花,滇山茶聞名於世,盛放之時濃烈嬌豔,他在《昆明的花》一文中寫道:

(西山某寺)(茶)花開時,至少有上百朵,花皆如湯碗口大。碧綠的厚葉子,通紅的花頭,使人不暇仔細觀賞,只覺得烈烈轟轟的一大片,真是壯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一年四季如春,花開不斷,除茶花外,《昆明的花》還提及櫻花、蘭花、康乃馨、菖蘭、夜來香、美人蕉、波斯菊、葉子花(三角梅)、荷花、繡球等。

(圓通山)那麼多的(櫻)花,如同明霞絳雪,真是熱鬧!身在耀眼的花光之中,滿耳是嗡嗡的蜜蜂聲音,使人覺得有點暈暈乎乎的。此時人與櫻花已經融為一體。風和日暖,人在花中,不辨為人為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汪曾祺善寫習俗民風、風土人情,他說:

“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抒情詩,它反映了一個地方的人民對生活的摯愛,對活著所感到的歡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當年的昆明作為抗戰後方,各色人等交織,文化多元激盪,給汪曾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文林街:

一年四季,從早到晚,有各種吆喝叫賣的聲音。

《職業》

在這裡,他描繪了賣化風丹的小販、賣跳蚤藥的老者、賣楊梅和玉麥粑粑的苗族少女、買椒鹽餅子的茶館老頭、買西洋糕給小孫子的老太太等市民生活的眾生百相。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大西門:

米市,菜市,肉市。柴馱子,炭馱子。馬糞。粗細瓷碗,砂鍋鐵鍋,燜雞米線,燒餌塊。金錢片腿,牛乾巴。炒菜的油煙,炸辣子的嗆人的氣味。紅黃藍白黑,酸甜苦辣鹹。”

《釣人的孩子》

字裡行間都是他痴迷的人間煙火。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如同現在的酒吧林立,當時的鳳翥街和文林街茶館眾多,是老百姓常來的喝茶聊天之地,比如這間父子倆經營的茶館裡:

“到這家吃茶的全部是本地人,本街的閒人、趕馬的馬鍋頭、賣柴的、賣菜的。他們都抽葉子菸。”

《泡茶館》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除了市民,茶館的主要光顧者是西南聯大的學生,不過:

聯大學生上茶館,並不是窮泡,除了瞎聊,大部分時間是用來讀書的。

《泡茶館》

在昆明生活長達七年的汪曾祺,對昆明鋪松毛、貼唐詩、劈甘蔗、嚼葛根等年俗可謂熟稔之至。

昆明春節,很多人家鋪松毛——馬尾松的針葉。滿地碧綠,一室松香。

昆明有些店鋪過年不貼春聯,貼唐詩。……此風別處未見。初一上街閒逛,沿街讀唐詩,亦有趣。

《昆明年俗》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文人多饕餮,身為美食家的汪曾祺自然也不例外:

我離開昆明整四十年了,對昆明菜一直不能忘。

《昆明菜》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關於昆明的種種佳餚美饌,汪曾祺在《七載雲煙》裡以打油詩的風格寫下這樣的句子:

重升肆裡陶杯綠(玫瑰重升酒),

餌塊攤來炭火紅。

正義路邊養正氣(汽鍋雞),

小西門外試撩青(牛舌)。

人間至味乾巴菌。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然而說到翠湖,這個比喻還是躲不開。只能說: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麼辦法呢,因為它非常貼切。”

--汪曾祺

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其代表作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被譽為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西南聯大時期,他曾在昆明生活過七年,這裡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餚無不給他留下了深刻而親切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懷著對昆明深深的眷戀和懷念,他寫下了大量關於昆明的作品,在清新自然、質樸日常的文字裡,流淌著的卻是一腔化不開的濃情。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山水勝景多,對於青年汪曾祺來說,吸引力極大,從西南聯大步行即可抵達的翠湖尤其令其印象深刻。

沒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為昆明瞭。

湖水、柳樹、粉紫色的水浮蓮、紅魚,共同組成一個印象:翠。

人在湖光樹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樣了。翠湖每天每日,給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療養啊。

《翠湖心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茶花是昆明市花,滇山茶聞名於世,盛放之時濃烈嬌豔,他在《昆明的花》一文中寫道:

(西山某寺)(茶)花開時,至少有上百朵,花皆如湯碗口大。碧綠的厚葉子,通紅的花頭,使人不暇仔細觀賞,只覺得烈烈轟轟的一大片,真是壯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一年四季如春,花開不斷,除茶花外,《昆明的花》還提及櫻花、蘭花、康乃馨、菖蘭、夜來香、美人蕉、波斯菊、葉子花(三角梅)、荷花、繡球等。

(圓通山)那麼多的(櫻)花,如同明霞絳雪,真是熱鬧!身在耀眼的花光之中,滿耳是嗡嗡的蜜蜂聲音,使人覺得有點暈暈乎乎的。此時人與櫻花已經融為一體。風和日暖,人在花中,不辨為人為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汪曾祺善寫習俗民風、風土人情,他說:

“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抒情詩,它反映了一個地方的人民對生活的摯愛,對活著所感到的歡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當年的昆明作為抗戰後方,各色人等交織,文化多元激盪,給汪曾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文林街:

一年四季,從早到晚,有各種吆喝叫賣的聲音。

《職業》

在這裡,他描繪了賣化風丹的小販、賣跳蚤藥的老者、賣楊梅和玉麥粑粑的苗族少女、買椒鹽餅子的茶館老頭、買西洋糕給小孫子的老太太等市民生活的眾生百相。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大西門:

米市,菜市,肉市。柴馱子,炭馱子。馬糞。粗細瓷碗,砂鍋鐵鍋,燜雞米線,燒餌塊。金錢片腿,牛乾巴。炒菜的油煙,炸辣子的嗆人的氣味。紅黃藍白黑,酸甜苦辣鹹。”

《釣人的孩子》

字裡行間都是他痴迷的人間煙火。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如同現在的酒吧林立,當時的鳳翥街和文林街茶館眾多,是老百姓常來的喝茶聊天之地,比如這間父子倆經營的茶館裡:

“到這家吃茶的全部是本地人,本街的閒人、趕馬的馬鍋頭、賣柴的、賣菜的。他們都抽葉子菸。”

《泡茶館》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除了市民,茶館的主要光顧者是西南聯大的學生,不過:

聯大學生上茶館,並不是窮泡,除了瞎聊,大部分時間是用來讀書的。

《泡茶館》

在昆明生活長達七年的汪曾祺,對昆明鋪松毛、貼唐詩、劈甘蔗、嚼葛根等年俗可謂熟稔之至。

昆明春節,很多人家鋪松毛——馬尾松的針葉。滿地碧綠,一室松香。

昆明有些店鋪過年不貼春聯,貼唐詩。……此風別處未見。初一上街閒逛,沿街讀唐詩,亦有趣。

《昆明年俗》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文人多饕餮,身為美食家的汪曾祺自然也不例外:

我離開昆明整四十年了,對昆明菜一直不能忘。

《昆明菜》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關於昆明的種種佳餚美饌,汪曾祺在《七載雲煙》裡以打油詩的風格寫下這樣的句子:

重升肆裡陶杯綠(玫瑰重升酒),

餌塊攤來炭火紅。

正義路邊養正氣(汽鍋雞),

小西門外試撩青(牛舌)。

人間至味乾巴菌。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然而說到翠湖,這個比喻還是躲不開。只能說: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麼辦法呢,因為它非常貼切。”

--汪曾祺

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其代表作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被譽為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西南聯大時期,他曾在昆明生活過七年,這裡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餚無不給他留下了深刻而親切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懷著對昆明深深的眷戀和懷念,他寫下了大量關於昆明的作品,在清新自然、質樸日常的文字裡,流淌著的卻是一腔化不開的濃情。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山水勝景多,對於青年汪曾祺來說,吸引力極大,從西南聯大步行即可抵達的翠湖尤其令其印象深刻。

沒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為昆明瞭。

湖水、柳樹、粉紫色的水浮蓮、紅魚,共同組成一個印象:翠。

人在湖光樹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樣了。翠湖每天每日,給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療養啊。

《翠湖心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茶花是昆明市花,滇山茶聞名於世,盛放之時濃烈嬌豔,他在《昆明的花》一文中寫道:

(西山某寺)(茶)花開時,至少有上百朵,花皆如湯碗口大。碧綠的厚葉子,通紅的花頭,使人不暇仔細觀賞,只覺得烈烈轟轟的一大片,真是壯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一年四季如春,花開不斷,除茶花外,《昆明的花》還提及櫻花、蘭花、康乃馨、菖蘭、夜來香、美人蕉、波斯菊、葉子花(三角梅)、荷花、繡球等。

(圓通山)那麼多的(櫻)花,如同明霞絳雪,真是熱鬧!身在耀眼的花光之中,滿耳是嗡嗡的蜜蜂聲音,使人覺得有點暈暈乎乎的。此時人與櫻花已經融為一體。風和日暖,人在花中,不辨為人為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汪曾祺善寫習俗民風、風土人情,他說:

“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抒情詩,它反映了一個地方的人民對生活的摯愛,對活著所感到的歡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當年的昆明作為抗戰後方,各色人等交織,文化多元激盪,給汪曾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文林街:

一年四季,從早到晚,有各種吆喝叫賣的聲音。

《職業》

在這裡,他描繪了賣化風丹的小販、賣跳蚤藥的老者、賣楊梅和玉麥粑粑的苗族少女、買椒鹽餅子的茶館老頭、買西洋糕給小孫子的老太太等市民生活的眾生百相。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大西門:

米市,菜市,肉市。柴馱子,炭馱子。馬糞。粗細瓷碗,砂鍋鐵鍋,燜雞米線,燒餌塊。金錢片腿,牛乾巴。炒菜的油煙,炸辣子的嗆人的氣味。紅黃藍白黑,酸甜苦辣鹹。”

《釣人的孩子》

字裡行間都是他痴迷的人間煙火。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如同現在的酒吧林立,當時的鳳翥街和文林街茶館眾多,是老百姓常來的喝茶聊天之地,比如這間父子倆經營的茶館裡:

“到這家吃茶的全部是本地人,本街的閒人、趕馬的馬鍋頭、賣柴的、賣菜的。他們都抽葉子菸。”

《泡茶館》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除了市民,茶館的主要光顧者是西南聯大的學生,不過:

聯大學生上茶館,並不是窮泡,除了瞎聊,大部分時間是用來讀書的。

《泡茶館》

在昆明生活長達七年的汪曾祺,對昆明鋪松毛、貼唐詩、劈甘蔗、嚼葛根等年俗可謂熟稔之至。

昆明春節,很多人家鋪松毛——馬尾松的針葉。滿地碧綠,一室松香。

昆明有些店鋪過年不貼春聯,貼唐詩。……此風別處未見。初一上街閒逛,沿街讀唐詩,亦有趣。

《昆明年俗》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文人多饕餮,身為美食家的汪曾祺自然也不例外:

我離開昆明整四十年了,對昆明菜一直不能忘。

《昆明菜》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關於昆明的種種佳餚美饌,汪曾祺在《七載雲煙》裡以打油詩的風格寫下這樣的句子:

重升肆裡陶杯綠(玫瑰重升酒),

餌塊攤來炭火紅。

正義路邊養正氣(汽鍋雞),

小西門外試撩青(牛舌)。

人間至味乾巴菌。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然而說到翠湖,這個比喻還是躲不開。只能說: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麼辦法呢,因為它非常貼切。”

--汪曾祺

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其代表作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被譽為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西南聯大時期,他曾在昆明生活過七年,這裡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餚無不給他留下了深刻而親切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懷著對昆明深深的眷戀和懷念,他寫下了大量關於昆明的作品,在清新自然、質樸日常的文字裡,流淌著的卻是一腔化不開的濃情。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山水勝景多,對於青年汪曾祺來說,吸引力極大,從西南聯大步行即可抵達的翠湖尤其令其印象深刻。

沒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為昆明瞭。

湖水、柳樹、粉紫色的水浮蓮、紅魚,共同組成一個印象:翠。

人在湖光樹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樣了。翠湖每天每日,給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療養啊。

《翠湖心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茶花是昆明市花,滇山茶聞名於世,盛放之時濃烈嬌豔,他在《昆明的花》一文中寫道:

(西山某寺)(茶)花開時,至少有上百朵,花皆如湯碗口大。碧綠的厚葉子,通紅的花頭,使人不暇仔細觀賞,只覺得烈烈轟轟的一大片,真是壯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一年四季如春,花開不斷,除茶花外,《昆明的花》還提及櫻花、蘭花、康乃馨、菖蘭、夜來香、美人蕉、波斯菊、葉子花(三角梅)、荷花、繡球等。

(圓通山)那麼多的(櫻)花,如同明霞絳雪,真是熱鬧!身在耀眼的花光之中,滿耳是嗡嗡的蜜蜂聲音,使人覺得有點暈暈乎乎的。此時人與櫻花已經融為一體。風和日暖,人在花中,不辨為人為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汪曾祺善寫習俗民風、風土人情,他說:

“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抒情詩,它反映了一個地方的人民對生活的摯愛,對活著所感到的歡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當年的昆明作為抗戰後方,各色人等交織,文化多元激盪,給汪曾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文林街:

一年四季,從早到晚,有各種吆喝叫賣的聲音。

《職業》

在這裡,他描繪了賣化風丹的小販、賣跳蚤藥的老者、賣楊梅和玉麥粑粑的苗族少女、買椒鹽餅子的茶館老頭、買西洋糕給小孫子的老太太等市民生活的眾生百相。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大西門:

米市,菜市,肉市。柴馱子,炭馱子。馬糞。粗細瓷碗,砂鍋鐵鍋,燜雞米線,燒餌塊。金錢片腿,牛乾巴。炒菜的油煙,炸辣子的嗆人的氣味。紅黃藍白黑,酸甜苦辣鹹。”

《釣人的孩子》

字裡行間都是他痴迷的人間煙火。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如同現在的酒吧林立,當時的鳳翥街和文林街茶館眾多,是老百姓常來的喝茶聊天之地,比如這間父子倆經營的茶館裡:

“到這家吃茶的全部是本地人,本街的閒人、趕馬的馬鍋頭、賣柴的、賣菜的。他們都抽葉子菸。”

《泡茶館》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除了市民,茶館的主要光顧者是西南聯大的學生,不過:

聯大學生上茶館,並不是窮泡,除了瞎聊,大部分時間是用來讀書的。

《泡茶館》

在昆明生活長達七年的汪曾祺,對昆明鋪松毛、貼唐詩、劈甘蔗、嚼葛根等年俗可謂熟稔之至。

昆明春節,很多人家鋪松毛——馬尾松的針葉。滿地碧綠,一室松香。

昆明有些店鋪過年不貼春聯,貼唐詩。……此風別處未見。初一上街閒逛,沿街讀唐詩,亦有趣。

《昆明年俗》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文人多饕餮,身為美食家的汪曾祺自然也不例外:

我離開昆明整四十年了,對昆明菜一直不能忘。

《昆明菜》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關於昆明的種種佳餚美饌,汪曾祺在《七載雲煙》裡以打油詩的風格寫下這樣的句子:

重升肆裡陶杯綠(玫瑰重升酒),

餌塊攤來炭火紅。

正義路邊養正氣(汽鍋雞),

小西門外試撩青(牛舌)。

人間至味乾巴菌。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在《昆明菜》牛肉一節裡,他細數了昆明牛肉如冷片、湯片、紅燒、乾巴等種種做法,並在開頭第一句就飽含深情的寫道:

我一輩子沒有吃過昆明那樣好的牛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然而說到翠湖,這個比喻還是躲不開。只能說: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麼辦法呢,因為它非常貼切。”

--汪曾祺

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其代表作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被譽為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西南聯大時期,他曾在昆明生活過七年,這裡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餚無不給他留下了深刻而親切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懷著對昆明深深的眷戀和懷念,他寫下了大量關於昆明的作品,在清新自然、質樸日常的文字裡,流淌著的卻是一腔化不開的濃情。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山水勝景多,對於青年汪曾祺來說,吸引力極大,從西南聯大步行即可抵達的翠湖尤其令其印象深刻。

沒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為昆明瞭。

湖水、柳樹、粉紫色的水浮蓮、紅魚,共同組成一個印象:翠。

人在湖光樹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樣了。翠湖每天每日,給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療養啊。

《翠湖心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茶花是昆明市花,滇山茶聞名於世,盛放之時濃烈嬌豔,他在《昆明的花》一文中寫道:

(西山某寺)(茶)花開時,至少有上百朵,花皆如湯碗口大。碧綠的厚葉子,通紅的花頭,使人不暇仔細觀賞,只覺得烈烈轟轟的一大片,真是壯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一年四季如春,花開不斷,除茶花外,《昆明的花》還提及櫻花、蘭花、康乃馨、菖蘭、夜來香、美人蕉、波斯菊、葉子花(三角梅)、荷花、繡球等。

(圓通山)那麼多的(櫻)花,如同明霞絳雪,真是熱鬧!身在耀眼的花光之中,滿耳是嗡嗡的蜜蜂聲音,使人覺得有點暈暈乎乎的。此時人與櫻花已經融為一體。風和日暖,人在花中,不辨為人為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汪曾祺善寫習俗民風、風土人情,他說:

“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抒情詩,它反映了一個地方的人民對生活的摯愛,對活著所感到的歡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當年的昆明作為抗戰後方,各色人等交織,文化多元激盪,給汪曾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文林街:

一年四季,從早到晚,有各種吆喝叫賣的聲音。

《職業》

在這裡,他描繪了賣化風丹的小販、賣跳蚤藥的老者、賣楊梅和玉麥粑粑的苗族少女、買椒鹽餅子的茶館老頭、買西洋糕給小孫子的老太太等市民生活的眾生百相。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大西門:

米市,菜市,肉市。柴馱子,炭馱子。馬糞。粗細瓷碗,砂鍋鐵鍋,燜雞米線,燒餌塊。金錢片腿,牛乾巴。炒菜的油煙,炸辣子的嗆人的氣味。紅黃藍白黑,酸甜苦辣鹹。”

《釣人的孩子》

字裡行間都是他痴迷的人間煙火。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如同現在的酒吧林立,當時的鳳翥街和文林街茶館眾多,是老百姓常來的喝茶聊天之地,比如這間父子倆經營的茶館裡:

“到這家吃茶的全部是本地人,本街的閒人、趕馬的馬鍋頭、賣柴的、賣菜的。他們都抽葉子菸。”

《泡茶館》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除了市民,茶館的主要光顧者是西南聯大的學生,不過:

聯大學生上茶館,並不是窮泡,除了瞎聊,大部分時間是用來讀書的。

《泡茶館》

在昆明生活長達七年的汪曾祺,對昆明鋪松毛、貼唐詩、劈甘蔗、嚼葛根等年俗可謂熟稔之至。

昆明春節,很多人家鋪松毛——馬尾松的針葉。滿地碧綠,一室松香。

昆明有些店鋪過年不貼春聯,貼唐詩。……此風別處未見。初一上街閒逛,沿街讀唐詩,亦有趣。

《昆明年俗》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文人多饕餮,身為美食家的汪曾祺自然也不例外:

我離開昆明整四十年了,對昆明菜一直不能忘。

《昆明菜》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關於昆明的種種佳餚美饌,汪曾祺在《七載雲煙》裡以打油詩的風格寫下這樣的句子:

重升肆裡陶杯綠(玫瑰重升酒),

餌塊攤來炭火紅。

正義路邊養正氣(汽鍋雞),

小西門外試撩青(牛舌)。

人間至味乾巴菌。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在《昆明菜》牛肉一節裡,他細數了昆明牛肉如冷片、湯片、紅燒、乾巴等種種做法,並在開頭第一句就飽含深情的寫道:

我一輩子沒有吃過昆明那樣好的牛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關於昆明傳統的日常飲食米線、餌塊,自然也是他平時不可或缺的心頭好、口中餐。

我在昆明住過將近七年,吃過的米線、餌塊可謂多矣。大概每個星期都得吃個兩三回。

(過橋米線)雞片腰片魚片肉片都極嫩,湯極鮮,真是食品中的尤物。

《米線和餌塊》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然而說到翠湖,這個比喻還是躲不開。只能說: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麼辦法呢,因為它非常貼切。”

--汪曾祺

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其代表作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被譽為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西南聯大時期,他曾在昆明生活過七年,這裡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餚無不給他留下了深刻而親切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懷著對昆明深深的眷戀和懷念,他寫下了大量關於昆明的作品,在清新自然、質樸日常的文字裡,流淌著的卻是一腔化不開的濃情。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山水勝景多,對於青年汪曾祺來說,吸引力極大,從西南聯大步行即可抵達的翠湖尤其令其印象深刻。

沒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為昆明瞭。

湖水、柳樹、粉紫色的水浮蓮、紅魚,共同組成一個印象:翠。

人在湖光樹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樣了。翠湖每天每日,給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療養啊。

《翠湖心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茶花是昆明市花,滇山茶聞名於世,盛放之時濃烈嬌豔,他在《昆明的花》一文中寫道:

(西山某寺)(茶)花開時,至少有上百朵,花皆如湯碗口大。碧綠的厚葉子,通紅的花頭,使人不暇仔細觀賞,只覺得烈烈轟轟的一大片,真是壯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一年四季如春,花開不斷,除茶花外,《昆明的花》還提及櫻花、蘭花、康乃馨、菖蘭、夜來香、美人蕉、波斯菊、葉子花(三角梅)、荷花、繡球等。

(圓通山)那麼多的(櫻)花,如同明霞絳雪,真是熱鬧!身在耀眼的花光之中,滿耳是嗡嗡的蜜蜂聲音,使人覺得有點暈暈乎乎的。此時人與櫻花已經融為一體。風和日暖,人在花中,不辨為人為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汪曾祺善寫習俗民風、風土人情,他說:

“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抒情詩,它反映了一個地方的人民對生活的摯愛,對活著所感到的歡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當年的昆明作為抗戰後方,各色人等交織,文化多元激盪,給汪曾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文林街:

一年四季,從早到晚,有各種吆喝叫賣的聲音。

《職業》

在這裡,他描繪了賣化風丹的小販、賣跳蚤藥的老者、賣楊梅和玉麥粑粑的苗族少女、買椒鹽餅子的茶館老頭、買西洋糕給小孫子的老太太等市民生活的眾生百相。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大西門:

米市,菜市,肉市。柴馱子,炭馱子。馬糞。粗細瓷碗,砂鍋鐵鍋,燜雞米線,燒餌塊。金錢片腿,牛乾巴。炒菜的油煙,炸辣子的嗆人的氣味。紅黃藍白黑,酸甜苦辣鹹。”

《釣人的孩子》

字裡行間都是他痴迷的人間煙火。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如同現在的酒吧林立,當時的鳳翥街和文林街茶館眾多,是老百姓常來的喝茶聊天之地,比如這間父子倆經營的茶館裡:

“到這家吃茶的全部是本地人,本街的閒人、趕馬的馬鍋頭、賣柴的、賣菜的。他們都抽葉子菸。”

《泡茶館》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除了市民,茶館的主要光顧者是西南聯大的學生,不過:

聯大學生上茶館,並不是窮泡,除了瞎聊,大部分時間是用來讀書的。

《泡茶館》

在昆明生活長達七年的汪曾祺,對昆明鋪松毛、貼唐詩、劈甘蔗、嚼葛根等年俗可謂熟稔之至。

昆明春節,很多人家鋪松毛——馬尾松的針葉。滿地碧綠,一室松香。

昆明有些店鋪過年不貼春聯,貼唐詩。……此風別處未見。初一上街閒逛,沿街讀唐詩,亦有趣。

《昆明年俗》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文人多饕餮,身為美食家的汪曾祺自然也不例外:

我離開昆明整四十年了,對昆明菜一直不能忘。

《昆明菜》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關於昆明的種種佳餚美饌,汪曾祺在《七載雲煙》裡以打油詩的風格寫下這樣的句子:

重升肆裡陶杯綠(玫瑰重升酒),

餌塊攤來炭火紅。

正義路邊養正氣(汽鍋雞),

小西門外試撩青(牛舌)。

人間至味乾巴菌。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在《昆明菜》牛肉一節裡,他細數了昆明牛肉如冷片、湯片、紅燒、乾巴等種種做法,並在開頭第一句就飽含深情的寫道:

我一輩子沒有吃過昆明那樣好的牛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關於昆明傳統的日常飲食米線、餌塊,自然也是他平時不可或缺的心頭好、口中餐。

我在昆明住過將近七年,吃過的米線、餌塊可謂多矣。大概每個星期都得吃個兩三回。

(過橋米線)雞片腰片魚片肉片都極嫩,湯極鮮,真是食品中的尤物。

《米線和餌塊》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然而說到翠湖,這個比喻還是躲不開。只能說: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麼辦法呢,因為它非常貼切。”

--汪曾祺

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其代表作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被譽為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西南聯大時期,他曾在昆明生活過七年,這裡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餚無不給他留下了深刻而親切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懷著對昆明深深的眷戀和懷念,他寫下了大量關於昆明的作品,在清新自然、質樸日常的文字裡,流淌著的卻是一腔化不開的濃情。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山水勝景多,對於青年汪曾祺來說,吸引力極大,從西南聯大步行即可抵達的翠湖尤其令其印象深刻。

沒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為昆明瞭。

湖水、柳樹、粉紫色的水浮蓮、紅魚,共同組成一個印象:翠。

人在湖光樹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樣了。翠湖每天每日,給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療養啊。

《翠湖心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茶花是昆明市花,滇山茶聞名於世,盛放之時濃烈嬌豔,他在《昆明的花》一文中寫道:

(西山某寺)(茶)花開時,至少有上百朵,花皆如湯碗口大。碧綠的厚葉子,通紅的花頭,使人不暇仔細觀賞,只覺得烈烈轟轟的一大片,真是壯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一年四季如春,花開不斷,除茶花外,《昆明的花》還提及櫻花、蘭花、康乃馨、菖蘭、夜來香、美人蕉、波斯菊、葉子花(三角梅)、荷花、繡球等。

(圓通山)那麼多的(櫻)花,如同明霞絳雪,真是熱鬧!身在耀眼的花光之中,滿耳是嗡嗡的蜜蜂聲音,使人覺得有點暈暈乎乎的。此時人與櫻花已經融為一體。風和日暖,人在花中,不辨為人為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汪曾祺善寫習俗民風、風土人情,他說:

“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抒情詩,它反映了一個地方的人民對生活的摯愛,對活著所感到的歡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當年的昆明作為抗戰後方,各色人等交織,文化多元激盪,給汪曾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文林街:

一年四季,從早到晚,有各種吆喝叫賣的聲音。

《職業》

在這裡,他描繪了賣化風丹的小販、賣跳蚤藥的老者、賣楊梅和玉麥粑粑的苗族少女、買椒鹽餅子的茶館老頭、買西洋糕給小孫子的老太太等市民生活的眾生百相。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大西門:

米市,菜市,肉市。柴馱子,炭馱子。馬糞。粗細瓷碗,砂鍋鐵鍋,燜雞米線,燒餌塊。金錢片腿,牛乾巴。炒菜的油煙,炸辣子的嗆人的氣味。紅黃藍白黑,酸甜苦辣鹹。”

《釣人的孩子》

字裡行間都是他痴迷的人間煙火。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如同現在的酒吧林立,當時的鳳翥街和文林街茶館眾多,是老百姓常來的喝茶聊天之地,比如這間父子倆經營的茶館裡:

“到這家吃茶的全部是本地人,本街的閒人、趕馬的馬鍋頭、賣柴的、賣菜的。他們都抽葉子菸。”

《泡茶館》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除了市民,茶館的主要光顧者是西南聯大的學生,不過:

聯大學生上茶館,並不是窮泡,除了瞎聊,大部分時間是用來讀書的。

《泡茶館》

在昆明生活長達七年的汪曾祺,對昆明鋪松毛、貼唐詩、劈甘蔗、嚼葛根等年俗可謂熟稔之至。

昆明春節,很多人家鋪松毛——馬尾松的針葉。滿地碧綠,一室松香。

昆明有些店鋪過年不貼春聯,貼唐詩。……此風別處未見。初一上街閒逛,沿街讀唐詩,亦有趣。

《昆明年俗》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文人多饕餮,身為美食家的汪曾祺自然也不例外:

我離開昆明整四十年了,對昆明菜一直不能忘。

《昆明菜》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關於昆明的種種佳餚美饌,汪曾祺在《七載雲煙》裡以打油詩的風格寫下這樣的句子:

重升肆裡陶杯綠(玫瑰重升酒),

餌塊攤來炭火紅。

正義路邊養正氣(汽鍋雞),

小西門外試撩青(牛舌)。

人間至味乾巴菌。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在《昆明菜》牛肉一節裡,他細數了昆明牛肉如冷片、湯片、紅燒、乾巴等種種做法,並在開頭第一句就飽含深情的寫道:

我一輩子沒有吃過昆明那樣好的牛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關於昆明傳統的日常飲食米線、餌塊,自然也是他平時不可或缺的心頭好、口中餐。

我在昆明住過將近七年,吃過的米線、餌塊可謂多矣。大概每個星期都得吃個兩三回。

(過橋米線)雞片腰片魚片肉片都極嫩,湯極鮮,真是食品中的尤物。

《米線和餌塊》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然而說到翠湖,這個比喻還是躲不開。只能說: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麼辦法呢,因為它非常貼切。”

--汪曾祺

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其代表作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被譽為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西南聯大時期,他曾在昆明生活過七年,這裡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餚無不給他留下了深刻而親切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懷著對昆明深深的眷戀和懷念,他寫下了大量關於昆明的作品,在清新自然、質樸日常的文字裡,流淌著的卻是一腔化不開的濃情。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山水勝景多,對於青年汪曾祺來說,吸引力極大,從西南聯大步行即可抵達的翠湖尤其令其印象深刻。

沒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為昆明瞭。

湖水、柳樹、粉紫色的水浮蓮、紅魚,共同組成一個印象:翠。

人在湖光樹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樣了。翠湖每天每日,給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療養啊。

《翠湖心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茶花是昆明市花,滇山茶聞名於世,盛放之時濃烈嬌豔,他在《昆明的花》一文中寫道:

(西山某寺)(茶)花開時,至少有上百朵,花皆如湯碗口大。碧綠的厚葉子,通紅的花頭,使人不暇仔細觀賞,只覺得烈烈轟轟的一大片,真是壯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一年四季如春,花開不斷,除茶花外,《昆明的花》還提及櫻花、蘭花、康乃馨、菖蘭、夜來香、美人蕉、波斯菊、葉子花(三角梅)、荷花、繡球等。

(圓通山)那麼多的(櫻)花,如同明霞絳雪,真是熱鬧!身在耀眼的花光之中,滿耳是嗡嗡的蜜蜂聲音,使人覺得有點暈暈乎乎的。此時人與櫻花已經融為一體。風和日暖,人在花中,不辨為人為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汪曾祺善寫習俗民風、風土人情,他說:

“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抒情詩,它反映了一個地方的人民對生活的摯愛,對活著所感到的歡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當年的昆明作為抗戰後方,各色人等交織,文化多元激盪,給汪曾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文林街:

一年四季,從早到晚,有各種吆喝叫賣的聲音。

《職業》

在這裡,他描繪了賣化風丹的小販、賣跳蚤藥的老者、賣楊梅和玉麥粑粑的苗族少女、買椒鹽餅子的茶館老頭、買西洋糕給小孫子的老太太等市民生活的眾生百相。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大西門:

米市,菜市,肉市。柴馱子,炭馱子。馬糞。粗細瓷碗,砂鍋鐵鍋,燜雞米線,燒餌塊。金錢片腿,牛乾巴。炒菜的油煙,炸辣子的嗆人的氣味。紅黃藍白黑,酸甜苦辣鹹。”

《釣人的孩子》

字裡行間都是他痴迷的人間煙火。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如同現在的酒吧林立,當時的鳳翥街和文林街茶館眾多,是老百姓常來的喝茶聊天之地,比如這間父子倆經營的茶館裡:

“到這家吃茶的全部是本地人,本街的閒人、趕馬的馬鍋頭、賣柴的、賣菜的。他們都抽葉子菸。”

《泡茶館》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除了市民,茶館的主要光顧者是西南聯大的學生,不過:

聯大學生上茶館,並不是窮泡,除了瞎聊,大部分時間是用來讀書的。

《泡茶館》

在昆明生活長達七年的汪曾祺,對昆明鋪松毛、貼唐詩、劈甘蔗、嚼葛根等年俗可謂熟稔之至。

昆明春節,很多人家鋪松毛——馬尾松的針葉。滿地碧綠,一室松香。

昆明有些店鋪過年不貼春聯,貼唐詩。……此風別處未見。初一上街閒逛,沿街讀唐詩,亦有趣。

《昆明年俗》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文人多饕餮,身為美食家的汪曾祺自然也不例外:

我離開昆明整四十年了,對昆明菜一直不能忘。

《昆明菜》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關於昆明的種種佳餚美饌,汪曾祺在《七載雲煙》裡以打油詩的風格寫下這樣的句子:

重升肆裡陶杯綠(玫瑰重升酒),

餌塊攤來炭火紅。

正義路邊養正氣(汽鍋雞),

小西門外試撩青(牛舌)。

人間至味乾巴菌。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在《昆明菜》牛肉一節裡,他細數了昆明牛肉如冷片、湯片、紅燒、乾巴等種種做法,並在開頭第一句就飽含深情的寫道:

我一輩子沒有吃過昆明那樣好的牛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關於昆明傳統的日常飲食米線、餌塊,自然也是他平時不可或缺的心頭好、口中餐。

我在昆明住過將近七年,吃過的米線、餌塊可謂多矣。大概每個星期都得吃個兩三回。

(過橋米線)雞片腰片魚片肉片都極嫩,湯極鮮,真是食品中的尤物。

《米線和餌塊》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舌尖上的中國》使雲南的菌子紅遍大江南北。不過,汪曾祺早就寫過《菌小譜》一文,說起自己在昆明曾吃過的野生菌如牛肝菌、青頭菌、雞樅菌、乾巴菌等等,如數家珍。

雨季一到,諸菌皆出,空氣裡一片菌子氣味。

炒牛肝菌要加大量蒜薄片,否則吃了會頭暈。菌香、蒜香撲鼻,直入臟腑。

乾巴菌是菌子,但有陳年宣威火腿香味、寧波油浸糟白魚鯗香味、蘇州風雞香味、南京鴨胗肝香味,且雜有松毛清香氣味。

《菌小譜》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然而說到翠湖,這個比喻還是躲不開。只能說: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麼辦法呢,因為它非常貼切。”

--汪曾祺

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其代表作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被譽為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西南聯大時期,他曾在昆明生活過七年,這裡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餚無不給他留下了深刻而親切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懷著對昆明深深的眷戀和懷念,他寫下了大量關於昆明的作品,在清新自然、質樸日常的文字裡,流淌著的卻是一腔化不開的濃情。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山水勝景多,對於青年汪曾祺來說,吸引力極大,從西南聯大步行即可抵達的翠湖尤其令其印象深刻。

沒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為昆明瞭。

湖水、柳樹、粉紫色的水浮蓮、紅魚,共同組成一個印象:翠。

人在湖光樹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樣了。翠湖每天每日,給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療養啊。

《翠湖心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茶花是昆明市花,滇山茶聞名於世,盛放之時濃烈嬌豔,他在《昆明的花》一文中寫道:

(西山某寺)(茶)花開時,至少有上百朵,花皆如湯碗口大。碧綠的厚葉子,通紅的花頭,使人不暇仔細觀賞,只覺得烈烈轟轟的一大片,真是壯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一年四季如春,花開不斷,除茶花外,《昆明的花》還提及櫻花、蘭花、康乃馨、菖蘭、夜來香、美人蕉、波斯菊、葉子花(三角梅)、荷花、繡球等。

(圓通山)那麼多的(櫻)花,如同明霞絳雪,真是熱鬧!身在耀眼的花光之中,滿耳是嗡嗡的蜜蜂聲音,使人覺得有點暈暈乎乎的。此時人與櫻花已經融為一體。風和日暖,人在花中,不辨為人為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汪曾祺善寫習俗民風、風土人情,他說:

“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抒情詩,它反映了一個地方的人民對生活的摯愛,對活著所感到的歡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當年的昆明作為抗戰後方,各色人等交織,文化多元激盪,給汪曾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文林街:

一年四季,從早到晚,有各種吆喝叫賣的聲音。

《職業》

在這裡,他描繪了賣化風丹的小販、賣跳蚤藥的老者、賣楊梅和玉麥粑粑的苗族少女、買椒鹽餅子的茶館老頭、買西洋糕給小孫子的老太太等市民生活的眾生百相。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大西門:

米市,菜市,肉市。柴馱子,炭馱子。馬糞。粗細瓷碗,砂鍋鐵鍋,燜雞米線,燒餌塊。金錢片腿,牛乾巴。炒菜的油煙,炸辣子的嗆人的氣味。紅黃藍白黑,酸甜苦辣鹹。”

《釣人的孩子》

字裡行間都是他痴迷的人間煙火。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如同現在的酒吧林立,當時的鳳翥街和文林街茶館眾多,是老百姓常來的喝茶聊天之地,比如這間父子倆經營的茶館裡:

“到這家吃茶的全部是本地人,本街的閒人、趕馬的馬鍋頭、賣柴的、賣菜的。他們都抽葉子菸。”

《泡茶館》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除了市民,茶館的主要光顧者是西南聯大的學生,不過:

聯大學生上茶館,並不是窮泡,除了瞎聊,大部分時間是用來讀書的。

《泡茶館》

在昆明生活長達七年的汪曾祺,對昆明鋪松毛、貼唐詩、劈甘蔗、嚼葛根等年俗可謂熟稔之至。

昆明春節,很多人家鋪松毛——馬尾松的針葉。滿地碧綠,一室松香。

昆明有些店鋪過年不貼春聯,貼唐詩。……此風別處未見。初一上街閒逛,沿街讀唐詩,亦有趣。

《昆明年俗》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文人多饕餮,身為美食家的汪曾祺自然也不例外:

我離開昆明整四十年了,對昆明菜一直不能忘。

《昆明菜》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關於昆明的種種佳餚美饌,汪曾祺在《七載雲煙》裡以打油詩的風格寫下這樣的句子:

重升肆裡陶杯綠(玫瑰重升酒),

餌塊攤來炭火紅。

正義路邊養正氣(汽鍋雞),

小西門外試撩青(牛舌)。

人間至味乾巴菌。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在《昆明菜》牛肉一節裡,他細數了昆明牛肉如冷片、湯片、紅燒、乾巴等種種做法,並在開頭第一句就飽含深情的寫道:

我一輩子沒有吃過昆明那樣好的牛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關於昆明傳統的日常飲食米線、餌塊,自然也是他平時不可或缺的心頭好、口中餐。

我在昆明住過將近七年,吃過的米線、餌塊可謂多矣。大概每個星期都得吃個兩三回。

(過橋米線)雞片腰片魚片肉片都極嫩,湯極鮮,真是食品中的尤物。

《米線和餌塊》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舌尖上的中國》使雲南的菌子紅遍大江南北。不過,汪曾祺早就寫過《菌小譜》一文,說起自己在昆明曾吃過的野生菌如牛肝菌、青頭菌、雞樅菌、乾巴菌等等,如數家珍。

雨季一到,諸菌皆出,空氣裡一片菌子氣味。

炒牛肝菌要加大量蒜薄片,否則吃了會頭暈。菌香、蒜香撲鼻,直入臟腑。

乾巴菌是菌子,但有陳年宣威火腿香味、寧波油浸糟白魚鯗香味、蘇州風雞香味、南京鴨胗肝香味,且雜有松毛清香氣味。

《菌小譜》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然而說到翠湖,這個比喻還是躲不開。只能說: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麼辦法呢,因為它非常貼切。”

--汪曾祺

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其代表作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被譽為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西南聯大時期,他曾在昆明生活過七年,這裡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餚無不給他留下了深刻而親切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懷著對昆明深深的眷戀和懷念,他寫下了大量關於昆明的作品,在清新自然、質樸日常的文字裡,流淌著的卻是一腔化不開的濃情。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山水勝景多,對於青年汪曾祺來說,吸引力極大,從西南聯大步行即可抵達的翠湖尤其令其印象深刻。

沒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為昆明瞭。

湖水、柳樹、粉紫色的水浮蓮、紅魚,共同組成一個印象:翠。

人在湖光樹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樣了。翠湖每天每日,給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療養啊。

《翠湖心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茶花是昆明市花,滇山茶聞名於世,盛放之時濃烈嬌豔,他在《昆明的花》一文中寫道:

(西山某寺)(茶)花開時,至少有上百朵,花皆如湯碗口大。碧綠的厚葉子,通紅的花頭,使人不暇仔細觀賞,只覺得烈烈轟轟的一大片,真是壯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一年四季如春,花開不斷,除茶花外,《昆明的花》還提及櫻花、蘭花、康乃馨、菖蘭、夜來香、美人蕉、波斯菊、葉子花(三角梅)、荷花、繡球等。

(圓通山)那麼多的(櫻)花,如同明霞絳雪,真是熱鬧!身在耀眼的花光之中,滿耳是嗡嗡的蜜蜂聲音,使人覺得有點暈暈乎乎的。此時人與櫻花已經融為一體。風和日暖,人在花中,不辨為人為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汪曾祺善寫習俗民風、風土人情,他說:

“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抒情詩,它反映了一個地方的人民對生活的摯愛,對活著所感到的歡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當年的昆明作為抗戰後方,各色人等交織,文化多元激盪,給汪曾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文林街:

一年四季,從早到晚,有各種吆喝叫賣的聲音。

《職業》

在這裡,他描繪了賣化風丹的小販、賣跳蚤藥的老者、賣楊梅和玉麥粑粑的苗族少女、買椒鹽餅子的茶館老頭、買西洋糕給小孫子的老太太等市民生活的眾生百相。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大西門:

米市,菜市,肉市。柴馱子,炭馱子。馬糞。粗細瓷碗,砂鍋鐵鍋,燜雞米線,燒餌塊。金錢片腿,牛乾巴。炒菜的油煙,炸辣子的嗆人的氣味。紅黃藍白黑,酸甜苦辣鹹。”

《釣人的孩子》

字裡行間都是他痴迷的人間煙火。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如同現在的酒吧林立,當時的鳳翥街和文林街茶館眾多,是老百姓常來的喝茶聊天之地,比如這間父子倆經營的茶館裡:

“到這家吃茶的全部是本地人,本街的閒人、趕馬的馬鍋頭、賣柴的、賣菜的。他們都抽葉子菸。”

《泡茶館》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除了市民,茶館的主要光顧者是西南聯大的學生,不過:

聯大學生上茶館,並不是窮泡,除了瞎聊,大部分時間是用來讀書的。

《泡茶館》

在昆明生活長達七年的汪曾祺,對昆明鋪松毛、貼唐詩、劈甘蔗、嚼葛根等年俗可謂熟稔之至。

昆明春節,很多人家鋪松毛——馬尾松的針葉。滿地碧綠,一室松香。

昆明有些店鋪過年不貼春聯,貼唐詩。……此風別處未見。初一上街閒逛,沿街讀唐詩,亦有趣。

《昆明年俗》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文人多饕餮,身為美食家的汪曾祺自然也不例外:

我離開昆明整四十年了,對昆明菜一直不能忘。

《昆明菜》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關於昆明的種種佳餚美饌,汪曾祺在《七載雲煙》裡以打油詩的風格寫下這樣的句子:

重升肆裡陶杯綠(玫瑰重升酒),

餌塊攤來炭火紅。

正義路邊養正氣(汽鍋雞),

小西門外試撩青(牛舌)。

人間至味乾巴菌。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在《昆明菜》牛肉一節裡,他細數了昆明牛肉如冷片、湯片、紅燒、乾巴等種種做法,並在開頭第一句就飽含深情的寫道:

我一輩子沒有吃過昆明那樣好的牛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關於昆明傳統的日常飲食米線、餌塊,自然也是他平時不可或缺的心頭好、口中餐。

我在昆明住過將近七年,吃過的米線、餌塊可謂多矣。大概每個星期都得吃個兩三回。

(過橋米線)雞片腰片魚片肉片都極嫩,湯極鮮,真是食品中的尤物。

《米線和餌塊》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舌尖上的中國》使雲南的菌子紅遍大江南北。不過,汪曾祺早就寫過《菌小譜》一文,說起自己在昆明曾吃過的野生菌如牛肝菌、青頭菌、雞樅菌、乾巴菌等等,如數家珍。

雨季一到,諸菌皆出,空氣裡一片菌子氣味。

炒牛肝菌要加大量蒜薄片,否則吃了會頭暈。菌香、蒜香撲鼻,直入臟腑。

乾巴菌是菌子,但有陳年宣威火腿香味、寧波油浸糟白魚鯗香味、蘇州風雞香味、南京鴨胗肝香味,且雜有松毛清香氣味。

《菌小譜》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然而說到翠湖,這個比喻還是躲不開。只能說: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麼辦法呢,因為它非常貼切。”

--汪曾祺

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其代表作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被譽為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西南聯大時期,他曾在昆明生活過七年,這裡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餚無不給他留下了深刻而親切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懷著對昆明深深的眷戀和懷念,他寫下了大量關於昆明的作品,在清新自然、質樸日常的文字裡,流淌著的卻是一腔化不開的濃情。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山水勝景多,對於青年汪曾祺來說,吸引力極大,從西南聯大步行即可抵達的翠湖尤其令其印象深刻。

沒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為昆明瞭。

湖水、柳樹、粉紫色的水浮蓮、紅魚,共同組成一個印象:翠。

人在湖光樹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樣了。翠湖每天每日,給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療養啊。

《翠湖心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茶花是昆明市花,滇山茶聞名於世,盛放之時濃烈嬌豔,他在《昆明的花》一文中寫道:

(西山某寺)(茶)花開時,至少有上百朵,花皆如湯碗口大。碧綠的厚葉子,通紅的花頭,使人不暇仔細觀賞,只覺得烈烈轟轟的一大片,真是壯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一年四季如春,花開不斷,除茶花外,《昆明的花》還提及櫻花、蘭花、康乃馨、菖蘭、夜來香、美人蕉、波斯菊、葉子花(三角梅)、荷花、繡球等。

(圓通山)那麼多的(櫻)花,如同明霞絳雪,真是熱鬧!身在耀眼的花光之中,滿耳是嗡嗡的蜜蜂聲音,使人覺得有點暈暈乎乎的。此時人與櫻花已經融為一體。風和日暖,人在花中,不辨為人為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汪曾祺善寫習俗民風、風土人情,他說:

“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抒情詩,它反映了一個地方的人民對生活的摯愛,對活著所感到的歡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當年的昆明作為抗戰後方,各色人等交織,文化多元激盪,給汪曾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文林街:

一年四季,從早到晚,有各種吆喝叫賣的聲音。

《職業》

在這裡,他描繪了賣化風丹的小販、賣跳蚤藥的老者、賣楊梅和玉麥粑粑的苗族少女、買椒鹽餅子的茶館老頭、買西洋糕給小孫子的老太太等市民生活的眾生百相。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大西門:

米市,菜市,肉市。柴馱子,炭馱子。馬糞。粗細瓷碗,砂鍋鐵鍋,燜雞米線,燒餌塊。金錢片腿,牛乾巴。炒菜的油煙,炸辣子的嗆人的氣味。紅黃藍白黑,酸甜苦辣鹹。”

《釣人的孩子》

字裡行間都是他痴迷的人間煙火。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如同現在的酒吧林立,當時的鳳翥街和文林街茶館眾多,是老百姓常來的喝茶聊天之地,比如這間父子倆經營的茶館裡:

“到這家吃茶的全部是本地人,本街的閒人、趕馬的馬鍋頭、賣柴的、賣菜的。他們都抽葉子菸。”

《泡茶館》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除了市民,茶館的主要光顧者是西南聯大的學生,不過:

聯大學生上茶館,並不是窮泡,除了瞎聊,大部分時間是用來讀書的。

《泡茶館》

在昆明生活長達七年的汪曾祺,對昆明鋪松毛、貼唐詩、劈甘蔗、嚼葛根等年俗可謂熟稔之至。

昆明春節,很多人家鋪松毛——馬尾松的針葉。滿地碧綠,一室松香。

昆明有些店鋪過年不貼春聯,貼唐詩。……此風別處未見。初一上街閒逛,沿街讀唐詩,亦有趣。

《昆明年俗》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文人多饕餮,身為美食家的汪曾祺自然也不例外:

我離開昆明整四十年了,對昆明菜一直不能忘。

《昆明菜》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關於昆明的種種佳餚美饌,汪曾祺在《七載雲煙》裡以打油詩的風格寫下這樣的句子:

重升肆裡陶杯綠(玫瑰重升酒),

餌塊攤來炭火紅。

正義路邊養正氣(汽鍋雞),

小西門外試撩青(牛舌)。

人間至味乾巴菌。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在《昆明菜》牛肉一節裡,他細數了昆明牛肉如冷片、湯片、紅燒、乾巴等種種做法,並在開頭第一句就飽含深情的寫道:

我一輩子沒有吃過昆明那樣好的牛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關於昆明傳統的日常飲食米線、餌塊,自然也是他平時不可或缺的心頭好、口中餐。

我在昆明住過將近七年,吃過的米線、餌塊可謂多矣。大概每個星期都得吃個兩三回。

(過橋米線)雞片腰片魚片肉片都極嫩,湯極鮮,真是食品中的尤物。

《米線和餌塊》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舌尖上的中國》使雲南的菌子紅遍大江南北。不過,汪曾祺早就寫過《菌小譜》一文,說起自己在昆明曾吃過的野生菌如牛肝菌、青頭菌、雞樅菌、乾巴菌等等,如數家珍。

雨季一到,諸菌皆出,空氣裡一片菌子氣味。

炒牛肝菌要加大量蒜薄片,否則吃了會頭暈。菌香、蒜香撲鼻,直入臟腑。

乾巴菌是菌子,但有陳年宣威火腿香味、寧波油浸糟白魚鯗香味、蘇州風雞香味、南京鴨胗肝香味,且雜有松毛清香氣味。

《菌小譜》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然而說到翠湖,這個比喻還是躲不開。只能說: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麼辦法呢,因為它非常貼切。”

--汪曾祺

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其代表作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被譽為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西南聯大時期,他曾在昆明生活過七年,這裡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餚無不給他留下了深刻而親切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懷著對昆明深深的眷戀和懷念,他寫下了大量關於昆明的作品,在清新自然、質樸日常的文字裡,流淌著的卻是一腔化不開的濃情。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山水勝景多,對於青年汪曾祺來說,吸引力極大,從西南聯大步行即可抵達的翠湖尤其令其印象深刻。

沒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為昆明瞭。

湖水、柳樹、粉紫色的水浮蓮、紅魚,共同組成一個印象:翠。

人在湖光樹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樣了。翠湖每天每日,給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療養啊。

《翠湖心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茶花是昆明市花,滇山茶聞名於世,盛放之時濃烈嬌豔,他在《昆明的花》一文中寫道:

(西山某寺)(茶)花開時,至少有上百朵,花皆如湯碗口大。碧綠的厚葉子,通紅的花頭,使人不暇仔細觀賞,只覺得烈烈轟轟的一大片,真是壯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一年四季如春,花開不斷,除茶花外,《昆明的花》還提及櫻花、蘭花、康乃馨、菖蘭、夜來香、美人蕉、波斯菊、葉子花(三角梅)、荷花、繡球等。

(圓通山)那麼多的(櫻)花,如同明霞絳雪,真是熱鬧!身在耀眼的花光之中,滿耳是嗡嗡的蜜蜂聲音,使人覺得有點暈暈乎乎的。此時人與櫻花已經融為一體。風和日暖,人在花中,不辨為人為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汪曾祺善寫習俗民風、風土人情,他說:

“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抒情詩,它反映了一個地方的人民對生活的摯愛,對活著所感到的歡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當年的昆明作為抗戰後方,各色人等交織,文化多元激盪,給汪曾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文林街:

一年四季,從早到晚,有各種吆喝叫賣的聲音。

《職業》

在這裡,他描繪了賣化風丹的小販、賣跳蚤藥的老者、賣楊梅和玉麥粑粑的苗族少女、買椒鹽餅子的茶館老頭、買西洋糕給小孫子的老太太等市民生活的眾生百相。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大西門:

米市,菜市,肉市。柴馱子,炭馱子。馬糞。粗細瓷碗,砂鍋鐵鍋,燜雞米線,燒餌塊。金錢片腿,牛乾巴。炒菜的油煙,炸辣子的嗆人的氣味。紅黃藍白黑,酸甜苦辣鹹。”

《釣人的孩子》

字裡行間都是他痴迷的人間煙火。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如同現在的酒吧林立,當時的鳳翥街和文林街茶館眾多,是老百姓常來的喝茶聊天之地,比如這間父子倆經營的茶館裡:

“到這家吃茶的全部是本地人,本街的閒人、趕馬的馬鍋頭、賣柴的、賣菜的。他們都抽葉子菸。”

《泡茶館》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除了市民,茶館的主要光顧者是西南聯大的學生,不過:

聯大學生上茶館,並不是窮泡,除了瞎聊,大部分時間是用來讀書的。

《泡茶館》

在昆明生活長達七年的汪曾祺,對昆明鋪松毛、貼唐詩、劈甘蔗、嚼葛根等年俗可謂熟稔之至。

昆明春節,很多人家鋪松毛——馬尾松的針葉。滿地碧綠,一室松香。

昆明有些店鋪過年不貼春聯,貼唐詩。……此風別處未見。初一上街閒逛,沿街讀唐詩,亦有趣。

《昆明年俗》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文人多饕餮,身為美食家的汪曾祺自然也不例外:

我離開昆明整四十年了,對昆明菜一直不能忘。

《昆明菜》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關於昆明的種種佳餚美饌,汪曾祺在《七載雲煙》裡以打油詩的風格寫下這樣的句子:

重升肆裡陶杯綠(玫瑰重升酒),

餌塊攤來炭火紅。

正義路邊養正氣(汽鍋雞),

小西門外試撩青(牛舌)。

人間至味乾巴菌。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在《昆明菜》牛肉一節裡,他細數了昆明牛肉如冷片、湯片、紅燒、乾巴等種種做法,並在開頭第一句就飽含深情的寫道:

我一輩子沒有吃過昆明那樣好的牛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關於昆明傳統的日常飲食米線、餌塊,自然也是他平時不可或缺的心頭好、口中餐。

我在昆明住過將近七年,吃過的米線、餌塊可謂多矣。大概每個星期都得吃個兩三回。

(過橋米線)雞片腰片魚片肉片都極嫩,湯極鮮,真是食品中的尤物。

《米線和餌塊》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舌尖上的中國》使雲南的菌子紅遍大江南北。不過,汪曾祺早就寫過《菌小譜》一文,說起自己在昆明曾吃過的野生菌如牛肝菌、青頭菌、雞樅菌、乾巴菌等等,如數家珍。

雨季一到,諸菌皆出,空氣裡一片菌子氣味。

炒牛肝菌要加大量蒜薄片,否則吃了會頭暈。菌香、蒜香撲鼻,直入臟腑。

乾巴菌是菌子,但有陳年宣威火腿香味、寧波油浸糟白魚鯗香味、蘇州風雞香味、南京鴨胗肝香味,且雜有松毛清香氣味。

《菌小譜》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然而說到翠湖,這個比喻還是躲不開。只能說: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麼辦法呢,因為它非常貼切。”

--汪曾祺

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其代表作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被譽為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西南聯大時期,他曾在昆明生活過七年,這裡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餚無不給他留下了深刻而親切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懷著對昆明深深的眷戀和懷念,他寫下了大量關於昆明的作品,在清新自然、質樸日常的文字裡,流淌著的卻是一腔化不開的濃情。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山水勝景多,對於青年汪曾祺來說,吸引力極大,從西南聯大步行即可抵達的翠湖尤其令其印象深刻。

沒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為昆明瞭。

湖水、柳樹、粉紫色的水浮蓮、紅魚,共同組成一個印象:翠。

人在湖光樹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樣了。翠湖每天每日,給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療養啊。

《翠湖心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茶花是昆明市花,滇山茶聞名於世,盛放之時濃烈嬌豔,他在《昆明的花》一文中寫道:

(西山某寺)(茶)花開時,至少有上百朵,花皆如湯碗口大。碧綠的厚葉子,通紅的花頭,使人不暇仔細觀賞,只覺得烈烈轟轟的一大片,真是壯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一年四季如春,花開不斷,除茶花外,《昆明的花》還提及櫻花、蘭花、康乃馨、菖蘭、夜來香、美人蕉、波斯菊、葉子花(三角梅)、荷花、繡球等。

(圓通山)那麼多的(櫻)花,如同明霞絳雪,真是熱鬧!身在耀眼的花光之中,滿耳是嗡嗡的蜜蜂聲音,使人覺得有點暈暈乎乎的。此時人與櫻花已經融為一體。風和日暖,人在花中,不辨為人為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汪曾祺善寫習俗民風、風土人情,他說:

“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抒情詩,它反映了一個地方的人民對生活的摯愛,對活著所感到的歡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當年的昆明作為抗戰後方,各色人等交織,文化多元激盪,給汪曾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文林街:

一年四季,從早到晚,有各種吆喝叫賣的聲音。

《職業》

在這裡,他描繪了賣化風丹的小販、賣跳蚤藥的老者、賣楊梅和玉麥粑粑的苗族少女、買椒鹽餅子的茶館老頭、買西洋糕給小孫子的老太太等市民生活的眾生百相。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大西門:

米市,菜市,肉市。柴馱子,炭馱子。馬糞。粗細瓷碗,砂鍋鐵鍋,燜雞米線,燒餌塊。金錢片腿,牛乾巴。炒菜的油煙,炸辣子的嗆人的氣味。紅黃藍白黑,酸甜苦辣鹹。”

《釣人的孩子》

字裡行間都是他痴迷的人間煙火。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如同現在的酒吧林立,當時的鳳翥街和文林街茶館眾多,是老百姓常來的喝茶聊天之地,比如這間父子倆經營的茶館裡:

“到這家吃茶的全部是本地人,本街的閒人、趕馬的馬鍋頭、賣柴的、賣菜的。他們都抽葉子菸。”

《泡茶館》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除了市民,茶館的主要光顧者是西南聯大的學生,不過:

聯大學生上茶館,並不是窮泡,除了瞎聊,大部分時間是用來讀書的。

《泡茶館》

在昆明生活長達七年的汪曾祺,對昆明鋪松毛、貼唐詩、劈甘蔗、嚼葛根等年俗可謂熟稔之至。

昆明春節,很多人家鋪松毛——馬尾松的針葉。滿地碧綠,一室松香。

昆明有些店鋪過年不貼春聯,貼唐詩。……此風別處未見。初一上街閒逛,沿街讀唐詩,亦有趣。

《昆明年俗》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文人多饕餮,身為美食家的汪曾祺自然也不例外:

我離開昆明整四十年了,對昆明菜一直不能忘。

《昆明菜》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關於昆明的種種佳餚美饌,汪曾祺在《七載雲煙》裡以打油詩的風格寫下這樣的句子:

重升肆裡陶杯綠(玫瑰重升酒),

餌塊攤來炭火紅。

正義路邊養正氣(汽鍋雞),

小西門外試撩青(牛舌)。

人間至味乾巴菌。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在《昆明菜》牛肉一節裡,他細數了昆明牛肉如冷片、湯片、紅燒、乾巴等種種做法,並在開頭第一句就飽含深情的寫道:

我一輩子沒有吃過昆明那樣好的牛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關於昆明傳統的日常飲食米線、餌塊,自然也是他平時不可或缺的心頭好、口中餐。

我在昆明住過將近七年,吃過的米線、餌塊可謂多矣。大概每個星期都得吃個兩三回。

(過橋米線)雞片腰片魚片肉片都極嫩,湯極鮮,真是食品中的尤物。

《米線和餌塊》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舌尖上的中國》使雲南的菌子紅遍大江南北。不過,汪曾祺早就寫過《菌小譜》一文,說起自己在昆明曾吃過的野生菌如牛肝菌、青頭菌、雞樅菌、乾巴菌等等,如數家珍。

雨季一到,諸菌皆出,空氣裡一片菌子氣味。

炒牛肝菌要加大量蒜薄片,否則吃了會頭暈。菌香、蒜香撲鼻,直入臟腑。

乾巴菌是菌子,但有陳年宣威火腿香味、寧波油浸糟白魚鯗香味、蘇州風雞香味、南京鴨胗肝香味,且雜有松毛清香氣味。

《菌小譜》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1939年,19歲的汪曾祺從上海經由香港、越南,輾轉萬里奔赴昆明,考入西南聯大中文系,師從沈從文。後又在西南聯大學生辦的“中國建設中學”做了兩年教師,至1946年回到上海。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然而說到翠湖,這個比喻還是躲不開。只能說: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麼辦法呢,因為它非常貼切。”

--汪曾祺

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其代表作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被譽為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西南聯大時期,他曾在昆明生活過七年,這裡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餚無不給他留下了深刻而親切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懷著對昆明深深的眷戀和懷念,他寫下了大量關於昆明的作品,在清新自然、質樸日常的文字裡,流淌著的卻是一腔化不開的濃情。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山水勝景多,對於青年汪曾祺來說,吸引力極大,從西南聯大步行即可抵達的翠湖尤其令其印象深刻。

沒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為昆明瞭。

湖水、柳樹、粉紫色的水浮蓮、紅魚,共同組成一個印象:翠。

人在湖光樹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樣了。翠湖每天每日,給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療養啊。

《翠湖心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茶花是昆明市花,滇山茶聞名於世,盛放之時濃烈嬌豔,他在《昆明的花》一文中寫道:

(西山某寺)(茶)花開時,至少有上百朵,花皆如湯碗口大。碧綠的厚葉子,通紅的花頭,使人不暇仔細觀賞,只覺得烈烈轟轟的一大片,真是壯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一年四季如春,花開不斷,除茶花外,《昆明的花》還提及櫻花、蘭花、康乃馨、菖蘭、夜來香、美人蕉、波斯菊、葉子花(三角梅)、荷花、繡球等。

(圓通山)那麼多的(櫻)花,如同明霞絳雪,真是熱鬧!身在耀眼的花光之中,滿耳是嗡嗡的蜜蜂聲音,使人覺得有點暈暈乎乎的。此時人與櫻花已經融為一體。風和日暖,人在花中,不辨為人為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汪曾祺善寫習俗民風、風土人情,他說:

“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抒情詩,它反映了一個地方的人民對生活的摯愛,對活著所感到的歡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當年的昆明作為抗戰後方,各色人等交織,文化多元激盪,給汪曾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文林街:

一年四季,從早到晚,有各種吆喝叫賣的聲音。

《職業》

在這裡,他描繪了賣化風丹的小販、賣跳蚤藥的老者、賣楊梅和玉麥粑粑的苗族少女、買椒鹽餅子的茶館老頭、買西洋糕給小孫子的老太太等市民生活的眾生百相。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大西門:

米市,菜市,肉市。柴馱子,炭馱子。馬糞。粗細瓷碗,砂鍋鐵鍋,燜雞米線,燒餌塊。金錢片腿,牛乾巴。炒菜的油煙,炸辣子的嗆人的氣味。紅黃藍白黑,酸甜苦辣鹹。”

《釣人的孩子》

字裡行間都是他痴迷的人間煙火。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如同現在的酒吧林立,當時的鳳翥街和文林街茶館眾多,是老百姓常來的喝茶聊天之地,比如這間父子倆經營的茶館裡:

“到這家吃茶的全部是本地人,本街的閒人、趕馬的馬鍋頭、賣柴的、賣菜的。他們都抽葉子菸。”

《泡茶館》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除了市民,茶館的主要光顧者是西南聯大的學生,不過:

聯大學生上茶館,並不是窮泡,除了瞎聊,大部分時間是用來讀書的。

《泡茶館》

在昆明生活長達七年的汪曾祺,對昆明鋪松毛、貼唐詩、劈甘蔗、嚼葛根等年俗可謂熟稔之至。

昆明春節,很多人家鋪松毛——馬尾松的針葉。滿地碧綠,一室松香。

昆明有些店鋪過年不貼春聯,貼唐詩。……此風別處未見。初一上街閒逛,沿街讀唐詩,亦有趣。

《昆明年俗》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文人多饕餮,身為美食家的汪曾祺自然也不例外:

我離開昆明整四十年了,對昆明菜一直不能忘。

《昆明菜》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關於昆明的種種佳餚美饌,汪曾祺在《七載雲煙》裡以打油詩的風格寫下這樣的句子:

重升肆裡陶杯綠(玫瑰重升酒),

餌塊攤來炭火紅。

正義路邊養正氣(汽鍋雞),

小西門外試撩青(牛舌)。

人間至味乾巴菌。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在《昆明菜》牛肉一節裡,他細數了昆明牛肉如冷片、湯片、紅燒、乾巴等種種做法,並在開頭第一句就飽含深情的寫道:

我一輩子沒有吃過昆明那樣好的牛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關於昆明傳統的日常飲食米線、餌塊,自然也是他平時不可或缺的心頭好、口中餐。

我在昆明住過將近七年,吃過的米線、餌塊可謂多矣。大概每個星期都得吃個兩三回。

(過橋米線)雞片腰片魚片肉片都極嫩,湯極鮮,真是食品中的尤物。

《米線和餌塊》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舌尖上的中國》使雲南的菌子紅遍大江南北。不過,汪曾祺早就寫過《菌小譜》一文,說起自己在昆明曾吃過的野生菌如牛肝菌、青頭菌、雞樅菌、乾巴菌等等,如數家珍。

雨季一到,諸菌皆出,空氣裡一片菌子氣味。

炒牛肝菌要加大量蒜薄片,否則吃了會頭暈。菌香、蒜香撲鼻,直入臟腑。

乾巴菌是菌子,但有陳年宣威火腿香味、寧波油浸糟白魚鯗香味、蘇州風雞香味、南京鴨胗肝香味,且雜有松毛清香氣味。

《菌小譜》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1939年,19歲的汪曾祺從上海經由香港、越南,輾轉萬里奔赴昆明,考入西南聯大中文系,師從沈從文。後又在西南聯大學生辦的“中國建設中學”做了兩年教師,至1946年回到上海。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七年的歲月流光使他和聯大、和昆明都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也產生了飽含濃墨般的情感。

我生活得最久,接受影響最深,使我成為這樣一個人,這樣一個作家,——不是另一種作家的地方,是西南聯大,新校舍。

雲南人對聯大學生很好,我們對雲南、對昆明也很有感情。

《七載雲煙》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然而說到翠湖,這個比喻還是躲不開。只能說: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麼辦法呢,因為它非常貼切。”

--汪曾祺

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其代表作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被譽為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西南聯大時期,他曾在昆明生活過七年,這裡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餚無不給他留下了深刻而親切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懷著對昆明深深的眷戀和懷念,他寫下了大量關於昆明的作品,在清新自然、質樸日常的文字裡,流淌著的卻是一腔化不開的濃情。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山水勝景多,對於青年汪曾祺來說,吸引力極大,從西南聯大步行即可抵達的翠湖尤其令其印象深刻。

沒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為昆明瞭。

湖水、柳樹、粉紫色的水浮蓮、紅魚,共同組成一個印象:翠。

人在湖光樹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樣了。翠湖每天每日,給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療養啊。

《翠湖心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茶花是昆明市花,滇山茶聞名於世,盛放之時濃烈嬌豔,他在《昆明的花》一文中寫道:

(西山某寺)(茶)花開時,至少有上百朵,花皆如湯碗口大。碧綠的厚葉子,通紅的花頭,使人不暇仔細觀賞,只覺得烈烈轟轟的一大片,真是壯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一年四季如春,花開不斷,除茶花外,《昆明的花》還提及櫻花、蘭花、康乃馨、菖蘭、夜來香、美人蕉、波斯菊、葉子花(三角梅)、荷花、繡球等。

(圓通山)那麼多的(櫻)花,如同明霞絳雪,真是熱鬧!身在耀眼的花光之中,滿耳是嗡嗡的蜜蜂聲音,使人覺得有點暈暈乎乎的。此時人與櫻花已經融為一體。風和日暖,人在花中,不辨為人為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汪曾祺善寫習俗民風、風土人情,他說:

“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抒情詩,它反映了一個地方的人民對生活的摯愛,對活著所感到的歡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當年的昆明作為抗戰後方,各色人等交織,文化多元激盪,給汪曾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文林街:

一年四季,從早到晚,有各種吆喝叫賣的聲音。

《職業》

在這裡,他描繪了賣化風丹的小販、賣跳蚤藥的老者、賣楊梅和玉麥粑粑的苗族少女、買椒鹽餅子的茶館老頭、買西洋糕給小孫子的老太太等市民生活的眾生百相。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大西門:

米市,菜市,肉市。柴馱子,炭馱子。馬糞。粗細瓷碗,砂鍋鐵鍋,燜雞米線,燒餌塊。金錢片腿,牛乾巴。炒菜的油煙,炸辣子的嗆人的氣味。紅黃藍白黑,酸甜苦辣鹹。”

《釣人的孩子》

字裡行間都是他痴迷的人間煙火。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如同現在的酒吧林立,當時的鳳翥街和文林街茶館眾多,是老百姓常來的喝茶聊天之地,比如這間父子倆經營的茶館裡:

“到這家吃茶的全部是本地人,本街的閒人、趕馬的馬鍋頭、賣柴的、賣菜的。他們都抽葉子菸。”

《泡茶館》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除了市民,茶館的主要光顧者是西南聯大的學生,不過:

聯大學生上茶館,並不是窮泡,除了瞎聊,大部分時間是用來讀書的。

《泡茶館》

在昆明生活長達七年的汪曾祺,對昆明鋪松毛、貼唐詩、劈甘蔗、嚼葛根等年俗可謂熟稔之至。

昆明春節,很多人家鋪松毛——馬尾松的針葉。滿地碧綠,一室松香。

昆明有些店鋪過年不貼春聯,貼唐詩。……此風別處未見。初一上街閒逛,沿街讀唐詩,亦有趣。

《昆明年俗》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文人多饕餮,身為美食家的汪曾祺自然也不例外:

我離開昆明整四十年了,對昆明菜一直不能忘。

《昆明菜》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關於昆明的種種佳餚美饌,汪曾祺在《七載雲煙》裡以打油詩的風格寫下這樣的句子:

重升肆裡陶杯綠(玫瑰重升酒),

餌塊攤來炭火紅。

正義路邊養正氣(汽鍋雞),

小西門外試撩青(牛舌)。

人間至味乾巴菌。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在《昆明菜》牛肉一節裡,他細數了昆明牛肉如冷片、湯片、紅燒、乾巴等種種做法,並在開頭第一句就飽含深情的寫道:

我一輩子沒有吃過昆明那樣好的牛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關於昆明傳統的日常飲食米線、餌塊,自然也是他平時不可或缺的心頭好、口中餐。

我在昆明住過將近七年,吃過的米線、餌塊可謂多矣。大概每個星期都得吃個兩三回。

(過橋米線)雞片腰片魚片肉片都極嫩,湯極鮮,真是食品中的尤物。

《米線和餌塊》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舌尖上的中國》使雲南的菌子紅遍大江南北。不過,汪曾祺早就寫過《菌小譜》一文,說起自己在昆明曾吃過的野生菌如牛肝菌、青頭菌、雞樅菌、乾巴菌等等,如數家珍。

雨季一到,諸菌皆出,空氣裡一片菌子氣味。

炒牛肝菌要加大量蒜薄片,否則吃了會頭暈。菌香、蒜香撲鼻,直入臟腑。

乾巴菌是菌子,但有陳年宣威火腿香味、寧波油浸糟白魚鯗香味、蘇州風雞香味、南京鴨胗肝香味,且雜有松毛清香氣味。

《菌小譜》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1939年,19歲的汪曾祺從上海經由香港、越南,輾轉萬里奔赴昆明,考入西南聯大中文系,師從沈從文。後又在西南聯大學生辦的“中國建設中學”做了兩年教師,至1946年回到上海。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七年的歲月流光使他和聯大、和昆明都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也產生了飽含濃墨般的情感。

我生活得最久,接受影響最深,使我成為這樣一個人,這樣一個作家,——不是另一種作家的地方,是西南聯大,新校舍。

雲南人對聯大學生很好,我們對雲南、對昆明也很有感情。

《七載雲煙》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那個時期的西南聯大,師生人窮志不窮,無論治學還是求學,都嚴謹刻苦。

朱自清先生的大衣破得不能再穿,就買了一件雲南趕馬人穿的深藍氆氌的一口鐘(大概就是彝族察爾瓦)披在身上,遠看有點像一個俠客。

聯大師生破衣爛衫,卻每天孜孜不倦地做學問,真是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這種精神,人天可感。

《七載雲煙》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然而說到翠湖,這個比喻還是躲不開。只能說: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麼辦法呢,因為它非常貼切。”

--汪曾祺

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其代表作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被譽為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西南聯大時期,他曾在昆明生活過七年,這裡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餚無不給他留下了深刻而親切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懷著對昆明深深的眷戀和懷念,他寫下了大量關於昆明的作品,在清新自然、質樸日常的文字裡,流淌著的卻是一腔化不開的濃情。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山水勝景多,對於青年汪曾祺來說,吸引力極大,從西南聯大步行即可抵達的翠湖尤其令其印象深刻。

沒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為昆明瞭。

湖水、柳樹、粉紫色的水浮蓮、紅魚,共同組成一個印象:翠。

人在湖光樹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樣了。翠湖每天每日,給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療養啊。

《翠湖心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茶花是昆明市花,滇山茶聞名於世,盛放之時濃烈嬌豔,他在《昆明的花》一文中寫道:

(西山某寺)(茶)花開時,至少有上百朵,花皆如湯碗口大。碧綠的厚葉子,通紅的花頭,使人不暇仔細觀賞,只覺得烈烈轟轟的一大片,真是壯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一年四季如春,花開不斷,除茶花外,《昆明的花》還提及櫻花、蘭花、康乃馨、菖蘭、夜來香、美人蕉、波斯菊、葉子花(三角梅)、荷花、繡球等。

(圓通山)那麼多的(櫻)花,如同明霞絳雪,真是熱鬧!身在耀眼的花光之中,滿耳是嗡嗡的蜜蜂聲音,使人覺得有點暈暈乎乎的。此時人與櫻花已經融為一體。風和日暖,人在花中,不辨為人為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汪曾祺善寫習俗民風、風土人情,他說:

“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抒情詩,它反映了一個地方的人民對生活的摯愛,對活著所感到的歡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當年的昆明作為抗戰後方,各色人等交織,文化多元激盪,給汪曾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文林街:

一年四季,從早到晚,有各種吆喝叫賣的聲音。

《職業》

在這裡,他描繪了賣化風丹的小販、賣跳蚤藥的老者、賣楊梅和玉麥粑粑的苗族少女、買椒鹽餅子的茶館老頭、買西洋糕給小孫子的老太太等市民生活的眾生百相。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大西門:

米市,菜市,肉市。柴馱子,炭馱子。馬糞。粗細瓷碗,砂鍋鐵鍋,燜雞米線,燒餌塊。金錢片腿,牛乾巴。炒菜的油煙,炸辣子的嗆人的氣味。紅黃藍白黑,酸甜苦辣鹹。”

《釣人的孩子》

字裡行間都是他痴迷的人間煙火。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如同現在的酒吧林立,當時的鳳翥街和文林街茶館眾多,是老百姓常來的喝茶聊天之地,比如這間父子倆經營的茶館裡:

“到這家吃茶的全部是本地人,本街的閒人、趕馬的馬鍋頭、賣柴的、賣菜的。他們都抽葉子菸。”

《泡茶館》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除了市民,茶館的主要光顧者是西南聯大的學生,不過:

聯大學生上茶館,並不是窮泡,除了瞎聊,大部分時間是用來讀書的。

《泡茶館》

在昆明生活長達七年的汪曾祺,對昆明鋪松毛、貼唐詩、劈甘蔗、嚼葛根等年俗可謂熟稔之至。

昆明春節,很多人家鋪松毛——馬尾松的針葉。滿地碧綠,一室松香。

昆明有些店鋪過年不貼春聯,貼唐詩。……此風別處未見。初一上街閒逛,沿街讀唐詩,亦有趣。

《昆明年俗》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文人多饕餮,身為美食家的汪曾祺自然也不例外:

我離開昆明整四十年了,對昆明菜一直不能忘。

《昆明菜》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關於昆明的種種佳餚美饌,汪曾祺在《七載雲煙》裡以打油詩的風格寫下這樣的句子:

重升肆裡陶杯綠(玫瑰重升酒),

餌塊攤來炭火紅。

正義路邊養正氣(汽鍋雞),

小西門外試撩青(牛舌)。

人間至味乾巴菌。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在《昆明菜》牛肉一節裡,他細數了昆明牛肉如冷片、湯片、紅燒、乾巴等種種做法,並在開頭第一句就飽含深情的寫道:

我一輩子沒有吃過昆明那樣好的牛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關於昆明傳統的日常飲食米線、餌塊,自然也是他平時不可或缺的心頭好、口中餐。

我在昆明住過將近七年,吃過的米線、餌塊可謂多矣。大概每個星期都得吃個兩三回。

(過橋米線)雞片腰片魚片肉片都極嫩,湯極鮮,真是食品中的尤物。

《米線和餌塊》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舌尖上的中國》使雲南的菌子紅遍大江南北。不過,汪曾祺早就寫過《菌小譜》一文,說起自己在昆明曾吃過的野生菌如牛肝菌、青頭菌、雞樅菌、乾巴菌等等,如數家珍。

雨季一到,諸菌皆出,空氣裡一片菌子氣味。

炒牛肝菌要加大量蒜薄片,否則吃了會頭暈。菌香、蒜香撲鼻,直入臟腑。

乾巴菌是菌子,但有陳年宣威火腿香味、寧波油浸糟白魚鯗香味、蘇州風雞香味、南京鴨胗肝香味,且雜有松毛清香氣味。

《菌小譜》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1939年,19歲的汪曾祺從上海經由香港、越南,輾轉萬里奔赴昆明,考入西南聯大中文系,師從沈從文。後又在西南聯大學生辦的“中國建設中學”做了兩年教師,至1946年回到上海。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七年的歲月流光使他和聯大、和昆明都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也產生了飽含濃墨般的情感。

我生活得最久,接受影響最深,使我成為這樣一個人,這樣一個作家,——不是另一種作家的地方,是西南聯大,新校舍。

雲南人對聯大學生很好,我們對雲南、對昆明也很有感情。

《七載雲煙》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那個時期的西南聯大,師生人窮志不窮,無論治學還是求學,都嚴謹刻苦。

朱自清先生的大衣破得不能再穿,就買了一件雲南趕馬人穿的深藍氆氌的一口鐘(大概就是彝族察爾瓦)披在身上,遠看有點像一個俠客。

聯大師生破衣爛衫,卻每天孜孜不倦地做學問,真是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這種精神,人天可感。

《七載雲煙》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然而說到翠湖,這個比喻還是躲不開。只能說: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麼辦法呢,因為它非常貼切。”

--汪曾祺

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其代表作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被譽為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西南聯大時期,他曾在昆明生活過七年,這裡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餚無不給他留下了深刻而親切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懷著對昆明深深的眷戀和懷念,他寫下了大量關於昆明的作品,在清新自然、質樸日常的文字裡,流淌著的卻是一腔化不開的濃情。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山水勝景多,對於青年汪曾祺來說,吸引力極大,從西南聯大步行即可抵達的翠湖尤其令其印象深刻。

沒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為昆明瞭。

湖水、柳樹、粉紫色的水浮蓮、紅魚,共同組成一個印象:翠。

人在湖光樹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樣了。翠湖每天每日,給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療養啊。

《翠湖心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茶花是昆明市花,滇山茶聞名於世,盛放之時濃烈嬌豔,他在《昆明的花》一文中寫道:

(西山某寺)(茶)花開時,至少有上百朵,花皆如湯碗口大。碧綠的厚葉子,通紅的花頭,使人不暇仔細觀賞,只覺得烈烈轟轟的一大片,真是壯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一年四季如春,花開不斷,除茶花外,《昆明的花》還提及櫻花、蘭花、康乃馨、菖蘭、夜來香、美人蕉、波斯菊、葉子花(三角梅)、荷花、繡球等。

(圓通山)那麼多的(櫻)花,如同明霞絳雪,真是熱鬧!身在耀眼的花光之中,滿耳是嗡嗡的蜜蜂聲音,使人覺得有點暈暈乎乎的。此時人與櫻花已經融為一體。風和日暖,人在花中,不辨為人為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汪曾祺善寫習俗民風、風土人情,他說:

“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抒情詩,它反映了一個地方的人民對生活的摯愛,對活著所感到的歡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當年的昆明作為抗戰後方,各色人等交織,文化多元激盪,給汪曾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文林街:

一年四季,從早到晚,有各種吆喝叫賣的聲音。

《職業》

在這裡,他描繪了賣化風丹的小販、賣跳蚤藥的老者、賣楊梅和玉麥粑粑的苗族少女、買椒鹽餅子的茶館老頭、買西洋糕給小孫子的老太太等市民生活的眾生百相。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大西門:

米市,菜市,肉市。柴馱子,炭馱子。馬糞。粗細瓷碗,砂鍋鐵鍋,燜雞米線,燒餌塊。金錢片腿,牛乾巴。炒菜的油煙,炸辣子的嗆人的氣味。紅黃藍白黑,酸甜苦辣鹹。”

《釣人的孩子》

字裡行間都是他痴迷的人間煙火。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如同現在的酒吧林立,當時的鳳翥街和文林街茶館眾多,是老百姓常來的喝茶聊天之地,比如這間父子倆經營的茶館裡:

“到這家吃茶的全部是本地人,本街的閒人、趕馬的馬鍋頭、賣柴的、賣菜的。他們都抽葉子菸。”

《泡茶館》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除了市民,茶館的主要光顧者是西南聯大的學生,不過:

聯大學生上茶館,並不是窮泡,除了瞎聊,大部分時間是用來讀書的。

《泡茶館》

在昆明生活長達七年的汪曾祺,對昆明鋪松毛、貼唐詩、劈甘蔗、嚼葛根等年俗可謂熟稔之至。

昆明春節,很多人家鋪松毛——馬尾松的針葉。滿地碧綠,一室松香。

昆明有些店鋪過年不貼春聯,貼唐詩。……此風別處未見。初一上街閒逛,沿街讀唐詩,亦有趣。

《昆明年俗》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文人多饕餮,身為美食家的汪曾祺自然也不例外:

我離開昆明整四十年了,對昆明菜一直不能忘。

《昆明菜》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關於昆明的種種佳餚美饌,汪曾祺在《七載雲煙》裡以打油詩的風格寫下這樣的句子:

重升肆裡陶杯綠(玫瑰重升酒),

餌塊攤來炭火紅。

正義路邊養正氣(汽鍋雞),

小西門外試撩青(牛舌)。

人間至味乾巴菌。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在《昆明菜》牛肉一節裡,他細數了昆明牛肉如冷片、湯片、紅燒、乾巴等種種做法,並在開頭第一句就飽含深情的寫道:

我一輩子沒有吃過昆明那樣好的牛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關於昆明傳統的日常飲食米線、餌塊,自然也是他平時不可或缺的心頭好、口中餐。

我在昆明住過將近七年,吃過的米線、餌塊可謂多矣。大概每個星期都得吃個兩三回。

(過橋米線)雞片腰片魚片肉片都極嫩,湯極鮮,真是食品中的尤物。

《米線和餌塊》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舌尖上的中國》使雲南的菌子紅遍大江南北。不過,汪曾祺早就寫過《菌小譜》一文,說起自己在昆明曾吃過的野生菌如牛肝菌、青頭菌、雞樅菌、乾巴菌等等,如數家珍。

雨季一到,諸菌皆出,空氣裡一片菌子氣味。

炒牛肝菌要加大量蒜薄片,否則吃了會頭暈。菌香、蒜香撲鼻,直入臟腑。

乾巴菌是菌子,但有陳年宣威火腿香味、寧波油浸糟白魚鯗香味、蘇州風雞香味、南京鴨胗肝香味,且雜有松毛清香氣味。

《菌小譜》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1939年,19歲的汪曾祺從上海經由香港、越南,輾轉萬里奔赴昆明,考入西南聯大中文系,師從沈從文。後又在西南聯大學生辦的“中國建設中學”做了兩年教師,至1946年回到上海。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七年的歲月流光使他和聯大、和昆明都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也產生了飽含濃墨般的情感。

我生活得最久,接受影響最深,使我成為這樣一個人,這樣一個作家,——不是另一種作家的地方,是西南聯大,新校舍。

雲南人對聯大學生很好,我們對雲南、對昆明也很有感情。

《七載雲煙》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那個時期的西南聯大,師生人窮志不窮,無論治學還是求學,都嚴謹刻苦。

朱自清先生的大衣破得不能再穿,就買了一件雲南趕馬人穿的深藍氆氌的一口鐘(大概就是彝族察爾瓦)披在身上,遠看有點像一個俠客。

聯大師生破衣爛衫,卻每天孜孜不倦地做學問,真是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這種精神,人天可感。

《七載雲煙》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作為西南聯大眾生中的一員,汪曾祺如是評價聯大精神:

西南聯大就是這樣一所大學,這樣一種學風:寬容,坦蕩,率真。

《唐立廠先生》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然而說到翠湖,這個比喻還是躲不開。只能說: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麼辦法呢,因為它非常貼切。”

--汪曾祺

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其代表作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被譽為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西南聯大時期,他曾在昆明生活過七年,這裡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餚無不給他留下了深刻而親切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懷著對昆明深深的眷戀和懷念,他寫下了大量關於昆明的作品,在清新自然、質樸日常的文字裡,流淌著的卻是一腔化不開的濃情。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山水勝景多,對於青年汪曾祺來說,吸引力極大,從西南聯大步行即可抵達的翠湖尤其令其印象深刻。

沒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為昆明瞭。

湖水、柳樹、粉紫色的水浮蓮、紅魚,共同組成一個印象:翠。

人在湖光樹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樣了。翠湖每天每日,給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療養啊。

《翠湖心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茶花是昆明市花,滇山茶聞名於世,盛放之時濃烈嬌豔,他在《昆明的花》一文中寫道:

(西山某寺)(茶)花開時,至少有上百朵,花皆如湯碗口大。碧綠的厚葉子,通紅的花頭,使人不暇仔細觀賞,只覺得烈烈轟轟的一大片,真是壯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一年四季如春,花開不斷,除茶花外,《昆明的花》還提及櫻花、蘭花、康乃馨、菖蘭、夜來香、美人蕉、波斯菊、葉子花(三角梅)、荷花、繡球等。

(圓通山)那麼多的(櫻)花,如同明霞絳雪,真是熱鬧!身在耀眼的花光之中,滿耳是嗡嗡的蜜蜂聲音,使人覺得有點暈暈乎乎的。此時人與櫻花已經融為一體。風和日暖,人在花中,不辨為人為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汪曾祺善寫習俗民風、風土人情,他說:

“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抒情詩,它反映了一個地方的人民對生活的摯愛,對活著所感到的歡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當年的昆明作為抗戰後方,各色人等交織,文化多元激盪,給汪曾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文林街:

一年四季,從早到晚,有各種吆喝叫賣的聲音。

《職業》

在這裡,他描繪了賣化風丹的小販、賣跳蚤藥的老者、賣楊梅和玉麥粑粑的苗族少女、買椒鹽餅子的茶館老頭、買西洋糕給小孫子的老太太等市民生活的眾生百相。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大西門:

米市,菜市,肉市。柴馱子,炭馱子。馬糞。粗細瓷碗,砂鍋鐵鍋,燜雞米線,燒餌塊。金錢片腿,牛乾巴。炒菜的油煙,炸辣子的嗆人的氣味。紅黃藍白黑,酸甜苦辣鹹。”

《釣人的孩子》

字裡行間都是他痴迷的人間煙火。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如同現在的酒吧林立,當時的鳳翥街和文林街茶館眾多,是老百姓常來的喝茶聊天之地,比如這間父子倆經營的茶館裡:

“到這家吃茶的全部是本地人,本街的閒人、趕馬的馬鍋頭、賣柴的、賣菜的。他們都抽葉子菸。”

《泡茶館》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除了市民,茶館的主要光顧者是西南聯大的學生,不過:

聯大學生上茶館,並不是窮泡,除了瞎聊,大部分時間是用來讀書的。

《泡茶館》

在昆明生活長達七年的汪曾祺,對昆明鋪松毛、貼唐詩、劈甘蔗、嚼葛根等年俗可謂熟稔之至。

昆明春節,很多人家鋪松毛——馬尾松的針葉。滿地碧綠,一室松香。

昆明有些店鋪過年不貼春聯,貼唐詩。……此風別處未見。初一上街閒逛,沿街讀唐詩,亦有趣。

《昆明年俗》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文人多饕餮,身為美食家的汪曾祺自然也不例外:

我離開昆明整四十年了,對昆明菜一直不能忘。

《昆明菜》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關於昆明的種種佳餚美饌,汪曾祺在《七載雲煙》裡以打油詩的風格寫下這樣的句子:

重升肆裡陶杯綠(玫瑰重升酒),

餌塊攤來炭火紅。

正義路邊養正氣(汽鍋雞),

小西門外試撩青(牛舌)。

人間至味乾巴菌。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在《昆明菜》牛肉一節裡,他細數了昆明牛肉如冷片、湯片、紅燒、乾巴等種種做法,並在開頭第一句就飽含深情的寫道:

我一輩子沒有吃過昆明那樣好的牛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關於昆明傳統的日常飲食米線、餌塊,自然也是他平時不可或缺的心頭好、口中餐。

我在昆明住過將近七年,吃過的米線、餌塊可謂多矣。大概每個星期都得吃個兩三回。

(過橋米線)雞片腰片魚片肉片都極嫩,湯極鮮,真是食品中的尤物。

《米線和餌塊》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舌尖上的中國》使雲南的菌子紅遍大江南北。不過,汪曾祺早就寫過《菌小譜》一文,說起自己在昆明曾吃過的野生菌如牛肝菌、青頭菌、雞樅菌、乾巴菌等等,如數家珍。

雨季一到,諸菌皆出,空氣裡一片菌子氣味。

炒牛肝菌要加大量蒜薄片,否則吃了會頭暈。菌香、蒜香撲鼻,直入臟腑。

乾巴菌是菌子,但有陳年宣威火腿香味、寧波油浸糟白魚鯗香味、蘇州風雞香味、南京鴨胗肝香味,且雜有松毛清香氣味。

《菌小譜》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1939年,19歲的汪曾祺從上海經由香港、越南,輾轉萬里奔赴昆明,考入西南聯大中文系,師從沈從文。後又在西南聯大學生辦的“中國建設中學”做了兩年教師,至1946年回到上海。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七年的歲月流光使他和聯大、和昆明都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也產生了飽含濃墨般的情感。

我生活得最久,接受影響最深,使我成為這樣一個人,這樣一個作家,——不是另一種作家的地方,是西南聯大,新校舍。

雲南人對聯大學生很好,我們對雲南、對昆明也很有感情。

《七載雲煙》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那個時期的西南聯大,師生人窮志不窮,無論治學還是求學,都嚴謹刻苦。

朱自清先生的大衣破得不能再穿,就買了一件雲南趕馬人穿的深藍氆氌的一口鐘(大概就是彝族察爾瓦)披在身上,遠看有點像一個俠客。

聯大師生破衣爛衫,卻每天孜孜不倦地做學問,真是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這種精神,人天可感。

《七載雲煙》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作為西南聯大眾生中的一員,汪曾祺如是評價聯大精神:

西南聯大就是這樣一所大學,這樣一種學風:寬容,坦蕩,率真。

《唐立廠先生》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斗轉星移,如今的昆明城市風貌和汪曾祺筆下當年的老昆明相比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然而說到翠湖,這個比喻還是躲不開。只能說: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麼辦法呢,因為它非常貼切。”

--汪曾祺

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其代表作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被譽為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西南聯大時期,他曾在昆明生活過七年,這裡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餚無不給他留下了深刻而親切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懷著對昆明深深的眷戀和懷念,他寫下了大量關於昆明的作品,在清新自然、質樸日常的文字裡,流淌著的卻是一腔化不開的濃情。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山水勝景多,對於青年汪曾祺來說,吸引力極大,從西南聯大步行即可抵達的翠湖尤其令其印象深刻。

沒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為昆明瞭。

湖水、柳樹、粉紫色的水浮蓮、紅魚,共同組成一個印象:翠。

人在湖光樹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樣了。翠湖每天每日,給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療養啊。

《翠湖心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茶花是昆明市花,滇山茶聞名於世,盛放之時濃烈嬌豔,他在《昆明的花》一文中寫道:

(西山某寺)(茶)花開時,至少有上百朵,花皆如湯碗口大。碧綠的厚葉子,通紅的花頭,使人不暇仔細觀賞,只覺得烈烈轟轟的一大片,真是壯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一年四季如春,花開不斷,除茶花外,《昆明的花》還提及櫻花、蘭花、康乃馨、菖蘭、夜來香、美人蕉、波斯菊、葉子花(三角梅)、荷花、繡球等。

(圓通山)那麼多的(櫻)花,如同明霞絳雪,真是熱鬧!身在耀眼的花光之中,滿耳是嗡嗡的蜜蜂聲音,使人覺得有點暈暈乎乎的。此時人與櫻花已經融為一體。風和日暖,人在花中,不辨為人為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汪曾祺善寫習俗民風、風土人情,他說:

“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抒情詩,它反映了一個地方的人民對生活的摯愛,對活著所感到的歡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當年的昆明作為抗戰後方,各色人等交織,文化多元激盪,給汪曾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文林街:

一年四季,從早到晚,有各種吆喝叫賣的聲音。

《職業》

在這裡,他描繪了賣化風丹的小販、賣跳蚤藥的老者、賣楊梅和玉麥粑粑的苗族少女、買椒鹽餅子的茶館老頭、買西洋糕給小孫子的老太太等市民生活的眾生百相。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大西門:

米市,菜市,肉市。柴馱子,炭馱子。馬糞。粗細瓷碗,砂鍋鐵鍋,燜雞米線,燒餌塊。金錢片腿,牛乾巴。炒菜的油煙,炸辣子的嗆人的氣味。紅黃藍白黑,酸甜苦辣鹹。”

《釣人的孩子》

字裡行間都是他痴迷的人間煙火。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如同現在的酒吧林立,當時的鳳翥街和文林街茶館眾多,是老百姓常來的喝茶聊天之地,比如這間父子倆經營的茶館裡:

“到這家吃茶的全部是本地人,本街的閒人、趕馬的馬鍋頭、賣柴的、賣菜的。他們都抽葉子菸。”

《泡茶館》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除了市民,茶館的主要光顧者是西南聯大的學生,不過:

聯大學生上茶館,並不是窮泡,除了瞎聊,大部分時間是用來讀書的。

《泡茶館》

在昆明生活長達七年的汪曾祺,對昆明鋪松毛、貼唐詩、劈甘蔗、嚼葛根等年俗可謂熟稔之至。

昆明春節,很多人家鋪松毛——馬尾松的針葉。滿地碧綠,一室松香。

昆明有些店鋪過年不貼春聯,貼唐詩。……此風別處未見。初一上街閒逛,沿街讀唐詩,亦有趣。

《昆明年俗》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文人多饕餮,身為美食家的汪曾祺自然也不例外:

我離開昆明整四十年了,對昆明菜一直不能忘。

《昆明菜》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關於昆明的種種佳餚美饌,汪曾祺在《七載雲煙》裡以打油詩的風格寫下這樣的句子:

重升肆裡陶杯綠(玫瑰重升酒),

餌塊攤來炭火紅。

正義路邊養正氣(汽鍋雞),

小西門外試撩青(牛舌)。

人間至味乾巴菌。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在《昆明菜》牛肉一節裡,他細數了昆明牛肉如冷片、湯片、紅燒、乾巴等種種做法,並在開頭第一句就飽含深情的寫道:

我一輩子沒有吃過昆明那樣好的牛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關於昆明傳統的日常飲食米線、餌塊,自然也是他平時不可或缺的心頭好、口中餐。

我在昆明住過將近七年,吃過的米線、餌塊可謂多矣。大概每個星期都得吃個兩三回。

(過橋米線)雞片腰片魚片肉片都極嫩,湯極鮮,真是食品中的尤物。

《米線和餌塊》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舌尖上的中國》使雲南的菌子紅遍大江南北。不過,汪曾祺早就寫過《菌小譜》一文,說起自己在昆明曾吃過的野生菌如牛肝菌、青頭菌、雞樅菌、乾巴菌等等,如數家珍。

雨季一到,諸菌皆出,空氣裡一片菌子氣味。

炒牛肝菌要加大量蒜薄片,否則吃了會頭暈。菌香、蒜香撲鼻,直入臟腑。

乾巴菌是菌子,但有陳年宣威火腿香味、寧波油浸糟白魚鯗香味、蘇州風雞香味、南京鴨胗肝香味,且雜有松毛清香氣味。

《菌小譜》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1939年,19歲的汪曾祺從上海經由香港、越南,輾轉萬里奔赴昆明,考入西南聯大中文系,師從沈從文。後又在西南聯大學生辦的“中國建設中學”做了兩年教師,至1946年回到上海。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七年的歲月流光使他和聯大、和昆明都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也產生了飽含濃墨般的情感。

我生活得最久,接受影響最深,使我成為這樣一個人,這樣一個作家,——不是另一種作家的地方,是西南聯大,新校舍。

雲南人對聯大學生很好,我們對雲南、對昆明也很有感情。

《七載雲煙》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那個時期的西南聯大,師生人窮志不窮,無論治學還是求學,都嚴謹刻苦。

朱自清先生的大衣破得不能再穿,就買了一件雲南趕馬人穿的深藍氆氌的一口鐘(大概就是彝族察爾瓦)披在身上,遠看有點像一個俠客。

聯大師生破衣爛衫,卻每天孜孜不倦地做學問,真是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這種精神,人天可感。

《七載雲煙》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作為西南聯大眾生中的一員,汪曾祺如是評價聯大精神:

西南聯大就是這樣一所大學,這樣一種學風:寬容,坦蕩,率真。

《唐立廠先生》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斗轉星移,如今的昆明城市風貌和汪曾祺筆下當年的老昆明相比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但這裡的風景依然美麗,山水依然動人。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然而說到翠湖,這個比喻還是躲不開。只能說: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麼辦法呢,因為它非常貼切。”

--汪曾祺

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其代表作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被譽為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西南聯大時期,他曾在昆明生活過七年,這裡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餚無不給他留下了深刻而親切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懷著對昆明深深的眷戀和懷念,他寫下了大量關於昆明的作品,在清新自然、質樸日常的文字裡,流淌著的卻是一腔化不開的濃情。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山水勝景多,對於青年汪曾祺來說,吸引力極大,從西南聯大步行即可抵達的翠湖尤其令其印象深刻。

沒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為昆明瞭。

湖水、柳樹、粉紫色的水浮蓮、紅魚,共同組成一個印象:翠。

人在湖光樹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樣了。翠湖每天每日,給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療養啊。

《翠湖心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茶花是昆明市花,滇山茶聞名於世,盛放之時濃烈嬌豔,他在《昆明的花》一文中寫道:

(西山某寺)(茶)花開時,至少有上百朵,花皆如湯碗口大。碧綠的厚葉子,通紅的花頭,使人不暇仔細觀賞,只覺得烈烈轟轟的一大片,真是壯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一年四季如春,花開不斷,除茶花外,《昆明的花》還提及櫻花、蘭花、康乃馨、菖蘭、夜來香、美人蕉、波斯菊、葉子花(三角梅)、荷花、繡球等。

(圓通山)那麼多的(櫻)花,如同明霞絳雪,真是熱鬧!身在耀眼的花光之中,滿耳是嗡嗡的蜜蜂聲音,使人覺得有點暈暈乎乎的。此時人與櫻花已經融為一體。風和日暖,人在花中,不辨為人為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汪曾祺善寫習俗民風、風土人情,他說:

“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抒情詩,它反映了一個地方的人民對生活的摯愛,對活著所感到的歡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當年的昆明作為抗戰後方,各色人等交織,文化多元激盪,給汪曾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文林街:

一年四季,從早到晚,有各種吆喝叫賣的聲音。

《職業》

在這裡,他描繪了賣化風丹的小販、賣跳蚤藥的老者、賣楊梅和玉麥粑粑的苗族少女、買椒鹽餅子的茶館老頭、買西洋糕給小孫子的老太太等市民生活的眾生百相。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大西門:

米市,菜市,肉市。柴馱子,炭馱子。馬糞。粗細瓷碗,砂鍋鐵鍋,燜雞米線,燒餌塊。金錢片腿,牛乾巴。炒菜的油煙,炸辣子的嗆人的氣味。紅黃藍白黑,酸甜苦辣鹹。”

《釣人的孩子》

字裡行間都是他痴迷的人間煙火。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如同現在的酒吧林立,當時的鳳翥街和文林街茶館眾多,是老百姓常來的喝茶聊天之地,比如這間父子倆經營的茶館裡:

“到這家吃茶的全部是本地人,本街的閒人、趕馬的馬鍋頭、賣柴的、賣菜的。他們都抽葉子菸。”

《泡茶館》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除了市民,茶館的主要光顧者是西南聯大的學生,不過:

聯大學生上茶館,並不是窮泡,除了瞎聊,大部分時間是用來讀書的。

《泡茶館》

在昆明生活長達七年的汪曾祺,對昆明鋪松毛、貼唐詩、劈甘蔗、嚼葛根等年俗可謂熟稔之至。

昆明春節,很多人家鋪松毛——馬尾松的針葉。滿地碧綠,一室松香。

昆明有些店鋪過年不貼春聯,貼唐詩。……此風別處未見。初一上街閒逛,沿街讀唐詩,亦有趣。

《昆明年俗》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文人多饕餮,身為美食家的汪曾祺自然也不例外:

我離開昆明整四十年了,對昆明菜一直不能忘。

《昆明菜》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關於昆明的種種佳餚美饌,汪曾祺在《七載雲煙》裡以打油詩的風格寫下這樣的句子:

重升肆裡陶杯綠(玫瑰重升酒),

餌塊攤來炭火紅。

正義路邊養正氣(汽鍋雞),

小西門外試撩青(牛舌)。

人間至味乾巴菌。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在《昆明菜》牛肉一節裡,他細數了昆明牛肉如冷片、湯片、紅燒、乾巴等種種做法,並在開頭第一句就飽含深情的寫道:

我一輩子沒有吃過昆明那樣好的牛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關於昆明傳統的日常飲食米線、餌塊,自然也是他平時不可或缺的心頭好、口中餐。

我在昆明住過將近七年,吃過的米線、餌塊可謂多矣。大概每個星期都得吃個兩三回。

(過橋米線)雞片腰片魚片肉片都極嫩,湯極鮮,真是食品中的尤物。

《米線和餌塊》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舌尖上的中國》使雲南的菌子紅遍大江南北。不過,汪曾祺早就寫過《菌小譜》一文,說起自己在昆明曾吃過的野生菌如牛肝菌、青頭菌、雞樅菌、乾巴菌等等,如數家珍。

雨季一到,諸菌皆出,空氣裡一片菌子氣味。

炒牛肝菌要加大量蒜薄片,否則吃了會頭暈。菌香、蒜香撲鼻,直入臟腑。

乾巴菌是菌子,但有陳年宣威火腿香味、寧波油浸糟白魚鯗香味、蘇州風雞香味、南京鴨胗肝香味,且雜有松毛清香氣味。

《菌小譜》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1939年,19歲的汪曾祺從上海經由香港、越南,輾轉萬里奔赴昆明,考入西南聯大中文系,師從沈從文。後又在西南聯大學生辦的“中國建設中學”做了兩年教師,至1946年回到上海。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七年的歲月流光使他和聯大、和昆明都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也產生了飽含濃墨般的情感。

我生活得最久,接受影響最深,使我成為這樣一個人,這樣一個作家,——不是另一種作家的地方,是西南聯大,新校舍。

雲南人對聯大學生很好,我們對雲南、對昆明也很有感情。

《七載雲煙》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那個時期的西南聯大,師生人窮志不窮,無論治學還是求學,都嚴謹刻苦。

朱自清先生的大衣破得不能再穿,就買了一件雲南趕馬人穿的深藍氆氌的一口鐘(大概就是彝族察爾瓦)披在身上,遠看有點像一個俠客。

聯大師生破衣爛衫,卻每天孜孜不倦地做學問,真是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這種精神,人天可感。

《七載雲煙》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作為西南聯大眾生中的一員,汪曾祺如是評價聯大精神:

西南聯大就是這樣一所大學,這樣一種學風:寬容,坦蕩,率真。

《唐立廠先生》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斗轉星移,如今的昆明城市風貌和汪曾祺筆下當年的老昆明相比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但這裡的風景依然美麗,山水依然動人。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美食小吃依然風味十足,花樣繁多。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然而說到翠湖,這個比喻還是躲不開。只能說: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麼辦法呢,因為它非常貼切。”

--汪曾祺

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其代表作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被譽為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西南聯大時期,他曾在昆明生活過七年,這裡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餚無不給他留下了深刻而親切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懷著對昆明深深的眷戀和懷念,他寫下了大量關於昆明的作品,在清新自然、質樸日常的文字裡,流淌著的卻是一腔化不開的濃情。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山水勝景多,對於青年汪曾祺來說,吸引力極大,從西南聯大步行即可抵達的翠湖尤其令其印象深刻。

沒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為昆明瞭。

湖水、柳樹、粉紫色的水浮蓮、紅魚,共同組成一個印象:翠。

人在湖光樹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樣了。翠湖每天每日,給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療養啊。

《翠湖心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茶花是昆明市花,滇山茶聞名於世,盛放之時濃烈嬌豔,他在《昆明的花》一文中寫道:

(西山某寺)(茶)花開時,至少有上百朵,花皆如湯碗口大。碧綠的厚葉子,通紅的花頭,使人不暇仔細觀賞,只覺得烈烈轟轟的一大片,真是壯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一年四季如春,花開不斷,除茶花外,《昆明的花》還提及櫻花、蘭花、康乃馨、菖蘭、夜來香、美人蕉、波斯菊、葉子花(三角梅)、荷花、繡球等。

(圓通山)那麼多的(櫻)花,如同明霞絳雪,真是熱鬧!身在耀眼的花光之中,滿耳是嗡嗡的蜜蜂聲音,使人覺得有點暈暈乎乎的。此時人與櫻花已經融為一體。風和日暖,人在花中,不辨為人為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汪曾祺善寫習俗民風、風土人情,他說:

“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抒情詩,它反映了一個地方的人民對生活的摯愛,對活著所感到的歡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當年的昆明作為抗戰後方,各色人等交織,文化多元激盪,給汪曾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文林街:

一年四季,從早到晚,有各種吆喝叫賣的聲音。

《職業》

在這裡,他描繪了賣化風丹的小販、賣跳蚤藥的老者、賣楊梅和玉麥粑粑的苗族少女、買椒鹽餅子的茶館老頭、買西洋糕給小孫子的老太太等市民生活的眾生百相。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大西門:

米市,菜市,肉市。柴馱子,炭馱子。馬糞。粗細瓷碗,砂鍋鐵鍋,燜雞米線,燒餌塊。金錢片腿,牛乾巴。炒菜的油煙,炸辣子的嗆人的氣味。紅黃藍白黑,酸甜苦辣鹹。”

《釣人的孩子》

字裡行間都是他痴迷的人間煙火。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如同現在的酒吧林立,當時的鳳翥街和文林街茶館眾多,是老百姓常來的喝茶聊天之地,比如這間父子倆經營的茶館裡:

“到這家吃茶的全部是本地人,本街的閒人、趕馬的馬鍋頭、賣柴的、賣菜的。他們都抽葉子菸。”

《泡茶館》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除了市民,茶館的主要光顧者是西南聯大的學生,不過:

聯大學生上茶館,並不是窮泡,除了瞎聊,大部分時間是用來讀書的。

《泡茶館》

在昆明生活長達七年的汪曾祺,對昆明鋪松毛、貼唐詩、劈甘蔗、嚼葛根等年俗可謂熟稔之至。

昆明春節,很多人家鋪松毛——馬尾松的針葉。滿地碧綠,一室松香。

昆明有些店鋪過年不貼春聯,貼唐詩。……此風別處未見。初一上街閒逛,沿街讀唐詩,亦有趣。

《昆明年俗》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文人多饕餮,身為美食家的汪曾祺自然也不例外:

我離開昆明整四十年了,對昆明菜一直不能忘。

《昆明菜》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關於昆明的種種佳餚美饌,汪曾祺在《七載雲煙》裡以打油詩的風格寫下這樣的句子:

重升肆裡陶杯綠(玫瑰重升酒),

餌塊攤來炭火紅。

正義路邊養正氣(汽鍋雞),

小西門外試撩青(牛舌)。

人間至味乾巴菌。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在《昆明菜》牛肉一節裡,他細數了昆明牛肉如冷片、湯片、紅燒、乾巴等種種做法,並在開頭第一句就飽含深情的寫道:

我一輩子沒有吃過昆明那樣好的牛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關於昆明傳統的日常飲食米線、餌塊,自然也是他平時不可或缺的心頭好、口中餐。

我在昆明住過將近七年,吃過的米線、餌塊可謂多矣。大概每個星期都得吃個兩三回。

(過橋米線)雞片腰片魚片肉片都極嫩,湯極鮮,真是食品中的尤物。

《米線和餌塊》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舌尖上的中國》使雲南的菌子紅遍大江南北。不過,汪曾祺早就寫過《菌小譜》一文,說起自己在昆明曾吃過的野生菌如牛肝菌、青頭菌、雞樅菌、乾巴菌等等,如數家珍。

雨季一到,諸菌皆出,空氣裡一片菌子氣味。

炒牛肝菌要加大量蒜薄片,否則吃了會頭暈。菌香、蒜香撲鼻,直入臟腑。

乾巴菌是菌子,但有陳年宣威火腿香味、寧波油浸糟白魚鯗香味、蘇州風雞香味、南京鴨胗肝香味,且雜有松毛清香氣味。

《菌小譜》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1939年,19歲的汪曾祺從上海經由香港、越南,輾轉萬里奔赴昆明,考入西南聯大中文系,師從沈從文。後又在西南聯大學生辦的“中國建設中學”做了兩年教師,至1946年回到上海。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七年的歲月流光使他和聯大、和昆明都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也產生了飽含濃墨般的情感。

我生活得最久,接受影響最深,使我成為這樣一個人,這樣一個作家,——不是另一種作家的地方,是西南聯大,新校舍。

雲南人對聯大學生很好,我們對雲南、對昆明也很有感情。

《七載雲煙》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那個時期的西南聯大,師生人窮志不窮,無論治學還是求學,都嚴謹刻苦。

朱自清先生的大衣破得不能再穿,就買了一件雲南趕馬人穿的深藍氆氌的一口鐘(大概就是彝族察爾瓦)披在身上,遠看有點像一個俠客。

聯大師生破衣爛衫,卻每天孜孜不倦地做學問,真是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這種精神,人天可感。

《七載雲煙》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作為西南聯大眾生中的一員,汪曾祺如是評價聯大精神:

西南聯大就是這樣一所大學,這樣一種學風:寬容,坦蕩,率真。

《唐立廠先生》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斗轉星移,如今的昆明城市風貌和汪曾祺筆下當年的老昆明相比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但這裡的風景依然美麗,山水依然動人。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美食小吃依然風味十足,花樣繁多。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人的性格依然耿直、率性、親切、樸實。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然而說到翠湖,這個比喻還是躲不開。只能說: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麼辦法呢,因為它非常貼切。”

--汪曾祺

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其代表作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被譽為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西南聯大時期,他曾在昆明生活過七年,這裡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餚無不給他留下了深刻而親切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懷著對昆明深深的眷戀和懷念,他寫下了大量關於昆明的作品,在清新自然、質樸日常的文字裡,流淌著的卻是一腔化不開的濃情。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山水勝景多,對於青年汪曾祺來說,吸引力極大,從西南聯大步行即可抵達的翠湖尤其令其印象深刻。

沒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為昆明瞭。

湖水、柳樹、粉紫色的水浮蓮、紅魚,共同組成一個印象:翠。

人在湖光樹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樣了。翠湖每天每日,給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療養啊。

《翠湖心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茶花是昆明市花,滇山茶聞名於世,盛放之時濃烈嬌豔,他在《昆明的花》一文中寫道:

(西山某寺)(茶)花開時,至少有上百朵,花皆如湯碗口大。碧綠的厚葉子,通紅的花頭,使人不暇仔細觀賞,只覺得烈烈轟轟的一大片,真是壯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一年四季如春,花開不斷,除茶花外,《昆明的花》還提及櫻花、蘭花、康乃馨、菖蘭、夜來香、美人蕉、波斯菊、葉子花(三角梅)、荷花、繡球等。

(圓通山)那麼多的(櫻)花,如同明霞絳雪,真是熱鬧!身在耀眼的花光之中,滿耳是嗡嗡的蜜蜂聲音,使人覺得有點暈暈乎乎的。此時人與櫻花已經融為一體。風和日暖,人在花中,不辨為人為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汪曾祺善寫習俗民風、風土人情,他說:

“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抒情詩,它反映了一個地方的人民對生活的摯愛,對活著所感到的歡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當年的昆明作為抗戰後方,各色人等交織,文化多元激盪,給汪曾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文林街:

一年四季,從早到晚,有各種吆喝叫賣的聲音。

《職業》

在這裡,他描繪了賣化風丹的小販、賣跳蚤藥的老者、賣楊梅和玉麥粑粑的苗族少女、買椒鹽餅子的茶館老頭、買西洋糕給小孫子的老太太等市民生活的眾生百相。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大西門:

米市,菜市,肉市。柴馱子,炭馱子。馬糞。粗細瓷碗,砂鍋鐵鍋,燜雞米線,燒餌塊。金錢片腿,牛乾巴。炒菜的油煙,炸辣子的嗆人的氣味。紅黃藍白黑,酸甜苦辣鹹。”

《釣人的孩子》

字裡行間都是他痴迷的人間煙火。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如同現在的酒吧林立,當時的鳳翥街和文林街茶館眾多,是老百姓常來的喝茶聊天之地,比如這間父子倆經營的茶館裡:

“到這家吃茶的全部是本地人,本街的閒人、趕馬的馬鍋頭、賣柴的、賣菜的。他們都抽葉子菸。”

《泡茶館》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除了市民,茶館的主要光顧者是西南聯大的學生,不過:

聯大學生上茶館,並不是窮泡,除了瞎聊,大部分時間是用來讀書的。

《泡茶館》

在昆明生活長達七年的汪曾祺,對昆明鋪松毛、貼唐詩、劈甘蔗、嚼葛根等年俗可謂熟稔之至。

昆明春節,很多人家鋪松毛——馬尾松的針葉。滿地碧綠,一室松香。

昆明有些店鋪過年不貼春聯,貼唐詩。……此風別處未見。初一上街閒逛,沿街讀唐詩,亦有趣。

《昆明年俗》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文人多饕餮,身為美食家的汪曾祺自然也不例外:

我離開昆明整四十年了,對昆明菜一直不能忘。

《昆明菜》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關於昆明的種種佳餚美饌,汪曾祺在《七載雲煙》裡以打油詩的風格寫下這樣的句子:

重升肆裡陶杯綠(玫瑰重升酒),

餌塊攤來炭火紅。

正義路邊養正氣(汽鍋雞),

小西門外試撩青(牛舌)。

人間至味乾巴菌。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在《昆明菜》牛肉一節裡,他細數了昆明牛肉如冷片、湯片、紅燒、乾巴等種種做法,並在開頭第一句就飽含深情的寫道:

我一輩子沒有吃過昆明那樣好的牛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關於昆明傳統的日常飲食米線、餌塊,自然也是他平時不可或缺的心頭好、口中餐。

我在昆明住過將近七年,吃過的米線、餌塊可謂多矣。大概每個星期都得吃個兩三回。

(過橋米線)雞片腰片魚片肉片都極嫩,湯極鮮,真是食品中的尤物。

《米線和餌塊》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舌尖上的中國》使雲南的菌子紅遍大江南北。不過,汪曾祺早就寫過《菌小譜》一文,說起自己在昆明曾吃過的野生菌如牛肝菌、青頭菌、雞樅菌、乾巴菌等等,如數家珍。

雨季一到,諸菌皆出,空氣裡一片菌子氣味。

炒牛肝菌要加大量蒜薄片,否則吃了會頭暈。菌香、蒜香撲鼻,直入臟腑。

乾巴菌是菌子,但有陳年宣威火腿香味、寧波油浸糟白魚鯗香味、蘇州風雞香味、南京鴨胗肝香味,且雜有松毛清香氣味。

《菌小譜》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1939年,19歲的汪曾祺從上海經由香港、越南,輾轉萬里奔赴昆明,考入西南聯大中文系,師從沈從文。後又在西南聯大學生辦的“中國建設中學”做了兩年教師,至1946年回到上海。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七年的歲月流光使他和聯大、和昆明都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也產生了飽含濃墨般的情感。

我生活得最久,接受影響最深,使我成為這樣一個人,這樣一個作家,——不是另一種作家的地方,是西南聯大,新校舍。

雲南人對聯大學生很好,我們對雲南、對昆明也很有感情。

《七載雲煙》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那個時期的西南聯大,師生人窮志不窮,無論治學還是求學,都嚴謹刻苦。

朱自清先生的大衣破得不能再穿,就買了一件雲南趕馬人穿的深藍氆氌的一口鐘(大概就是彝族察爾瓦)披在身上,遠看有點像一個俠客。

聯大師生破衣爛衫,卻每天孜孜不倦地做學問,真是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這種精神,人天可感。

《七載雲煙》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作為西南聯大眾生中的一員,汪曾祺如是評價聯大精神:

西南聯大就是這樣一所大學,這樣一種學風:寬容,坦蕩,率真。

《唐立廠先生》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斗轉星移,如今的昆明城市風貌和汪曾祺筆下當年的老昆明相比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但這裡的風景依然美麗,山水依然動人。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美食小吃依然風味十足,花樣繁多。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人的性格依然耿直、率性、親切、樸實。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趕街時那熙熙攘攘的場景依然滿是地氣兒。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然而說到翠湖,這個比喻還是躲不開。只能說: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麼辦法呢,因為它非常貼切。”

--汪曾祺

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其代表作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被譽為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西南聯大時期,他曾在昆明生活過七年,這裡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餚無不給他留下了深刻而親切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懷著對昆明深深的眷戀和懷念,他寫下了大量關於昆明的作品,在清新自然、質樸日常的文字裡,流淌著的卻是一腔化不開的濃情。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山水勝景多,對於青年汪曾祺來說,吸引力極大,從西南聯大步行即可抵達的翠湖尤其令其印象深刻。

沒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為昆明瞭。

湖水、柳樹、粉紫色的水浮蓮、紅魚,共同組成一個印象:翠。

人在湖光樹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樣了。翠湖每天每日,給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療養啊。

《翠湖心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茶花是昆明市花,滇山茶聞名於世,盛放之時濃烈嬌豔,他在《昆明的花》一文中寫道:

(西山某寺)(茶)花開時,至少有上百朵,花皆如湯碗口大。碧綠的厚葉子,通紅的花頭,使人不暇仔細觀賞,只覺得烈烈轟轟的一大片,真是壯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一年四季如春,花開不斷,除茶花外,《昆明的花》還提及櫻花、蘭花、康乃馨、菖蘭、夜來香、美人蕉、波斯菊、葉子花(三角梅)、荷花、繡球等。

(圓通山)那麼多的(櫻)花,如同明霞絳雪,真是熱鬧!身在耀眼的花光之中,滿耳是嗡嗡的蜜蜂聲音,使人覺得有點暈暈乎乎的。此時人與櫻花已經融為一體。風和日暖,人在花中,不辨為人為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汪曾祺善寫習俗民風、風土人情,他說:

“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抒情詩,它反映了一個地方的人民對生活的摯愛,對活著所感到的歡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當年的昆明作為抗戰後方,各色人等交織,文化多元激盪,給汪曾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文林街:

一年四季,從早到晚,有各種吆喝叫賣的聲音。

《職業》

在這裡,他描繪了賣化風丹的小販、賣跳蚤藥的老者、賣楊梅和玉麥粑粑的苗族少女、買椒鹽餅子的茶館老頭、買西洋糕給小孫子的老太太等市民生活的眾生百相。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大西門:

米市,菜市,肉市。柴馱子,炭馱子。馬糞。粗細瓷碗,砂鍋鐵鍋,燜雞米線,燒餌塊。金錢片腿,牛乾巴。炒菜的油煙,炸辣子的嗆人的氣味。紅黃藍白黑,酸甜苦辣鹹。”

《釣人的孩子》

字裡行間都是他痴迷的人間煙火。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如同現在的酒吧林立,當時的鳳翥街和文林街茶館眾多,是老百姓常來的喝茶聊天之地,比如這間父子倆經營的茶館裡:

“到這家吃茶的全部是本地人,本街的閒人、趕馬的馬鍋頭、賣柴的、賣菜的。他們都抽葉子菸。”

《泡茶館》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除了市民,茶館的主要光顧者是西南聯大的學生,不過:

聯大學生上茶館,並不是窮泡,除了瞎聊,大部分時間是用來讀書的。

《泡茶館》

在昆明生活長達七年的汪曾祺,對昆明鋪松毛、貼唐詩、劈甘蔗、嚼葛根等年俗可謂熟稔之至。

昆明春節,很多人家鋪松毛——馬尾松的針葉。滿地碧綠,一室松香。

昆明有些店鋪過年不貼春聯,貼唐詩。……此風別處未見。初一上街閒逛,沿街讀唐詩,亦有趣。

《昆明年俗》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文人多饕餮,身為美食家的汪曾祺自然也不例外:

我離開昆明整四十年了,對昆明菜一直不能忘。

《昆明菜》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關於昆明的種種佳餚美饌,汪曾祺在《七載雲煙》裡以打油詩的風格寫下這樣的句子:

重升肆裡陶杯綠(玫瑰重升酒),

餌塊攤來炭火紅。

正義路邊養正氣(汽鍋雞),

小西門外試撩青(牛舌)。

人間至味乾巴菌。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在《昆明菜》牛肉一節裡,他細數了昆明牛肉如冷片、湯片、紅燒、乾巴等種種做法,並在開頭第一句就飽含深情的寫道:

我一輩子沒有吃過昆明那樣好的牛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關於昆明傳統的日常飲食米線、餌塊,自然也是他平時不可或缺的心頭好、口中餐。

我在昆明住過將近七年,吃過的米線、餌塊可謂多矣。大概每個星期都得吃個兩三回。

(過橋米線)雞片腰片魚片肉片都極嫩,湯極鮮,真是食品中的尤物。

《米線和餌塊》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舌尖上的中國》使雲南的菌子紅遍大江南北。不過,汪曾祺早就寫過《菌小譜》一文,說起自己在昆明曾吃過的野生菌如牛肝菌、青頭菌、雞樅菌、乾巴菌等等,如數家珍。

雨季一到,諸菌皆出,空氣裡一片菌子氣味。

炒牛肝菌要加大量蒜薄片,否則吃了會頭暈。菌香、蒜香撲鼻,直入臟腑。

乾巴菌是菌子,但有陳年宣威火腿香味、寧波油浸糟白魚鯗香味、蘇州風雞香味、南京鴨胗肝香味,且雜有松毛清香氣味。

《菌小譜》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1939年,19歲的汪曾祺從上海經由香港、越南,輾轉萬里奔赴昆明,考入西南聯大中文系,師從沈從文。後又在西南聯大學生辦的“中國建設中學”做了兩年教師,至1946年回到上海。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七年的歲月流光使他和聯大、和昆明都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也產生了飽含濃墨般的情感。

我生活得最久,接受影響最深,使我成為這樣一個人,這樣一個作家,——不是另一種作家的地方,是西南聯大,新校舍。

雲南人對聯大學生很好,我們對雲南、對昆明也很有感情。

《七載雲煙》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那個時期的西南聯大,師生人窮志不窮,無論治學還是求學,都嚴謹刻苦。

朱自清先生的大衣破得不能再穿,就買了一件雲南趕馬人穿的深藍氆氌的一口鐘(大概就是彝族察爾瓦)披在身上,遠看有點像一個俠客。

聯大師生破衣爛衫,卻每天孜孜不倦地做學問,真是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這種精神,人天可感。

《七載雲煙》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作為西南聯大眾生中的一員,汪曾祺如是評價聯大精神:

西南聯大就是這樣一所大學,這樣一種學風:寬容,坦蕩,率真。

《唐立廠先生》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斗轉星移,如今的昆明城市風貌和汪曾祺筆下當年的老昆明相比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但這裡的風景依然美麗,山水依然動人。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美食小吃依然風味十足,花樣繁多。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人的性格依然耿直、率性、親切、樸實。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趕街時那熙熙攘攘的場景依然滿是地氣兒。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在小街小巷裡穿行,那些老舊的房子、路邊的小攤依然能讓你感受到老昆明的影子。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然而說到翠湖,這個比喻還是躲不開。只能說: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麼辦法呢,因為它非常貼切。”

--汪曾祺

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其代表作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被譽為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西南聯大時期,他曾在昆明生活過七年,這裡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餚無不給他留下了深刻而親切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懷著對昆明深深的眷戀和懷念,他寫下了大量關於昆明的作品,在清新自然、質樸日常的文字裡,流淌著的卻是一腔化不開的濃情。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山水勝景多,對於青年汪曾祺來說,吸引力極大,從西南聯大步行即可抵達的翠湖尤其令其印象深刻。

沒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為昆明瞭。

湖水、柳樹、粉紫色的水浮蓮、紅魚,共同組成一個印象:翠。

人在湖光樹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樣了。翠湖每天每日,給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療養啊。

《翠湖心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茶花是昆明市花,滇山茶聞名於世,盛放之時濃烈嬌豔,他在《昆明的花》一文中寫道:

(西山某寺)(茶)花開時,至少有上百朵,花皆如湯碗口大。碧綠的厚葉子,通紅的花頭,使人不暇仔細觀賞,只覺得烈烈轟轟的一大片,真是壯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一年四季如春,花開不斷,除茶花外,《昆明的花》還提及櫻花、蘭花、康乃馨、菖蘭、夜來香、美人蕉、波斯菊、葉子花(三角梅)、荷花、繡球等。

(圓通山)那麼多的(櫻)花,如同明霞絳雪,真是熱鬧!身在耀眼的花光之中,滿耳是嗡嗡的蜜蜂聲音,使人覺得有點暈暈乎乎的。此時人與櫻花已經融為一體。風和日暖,人在花中,不辨為人為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汪曾祺善寫習俗民風、風土人情,他說:

“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抒情詩,它反映了一個地方的人民對生活的摯愛,對活著所感到的歡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當年的昆明作為抗戰後方,各色人等交織,文化多元激盪,給汪曾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文林街:

一年四季,從早到晚,有各種吆喝叫賣的聲音。

《職業》

在這裡,他描繪了賣化風丹的小販、賣跳蚤藥的老者、賣楊梅和玉麥粑粑的苗族少女、買椒鹽餅子的茶館老頭、買西洋糕給小孫子的老太太等市民生活的眾生百相。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大西門:

米市,菜市,肉市。柴馱子,炭馱子。馬糞。粗細瓷碗,砂鍋鐵鍋,燜雞米線,燒餌塊。金錢片腿,牛乾巴。炒菜的油煙,炸辣子的嗆人的氣味。紅黃藍白黑,酸甜苦辣鹹。”

《釣人的孩子》

字裡行間都是他痴迷的人間煙火。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如同現在的酒吧林立,當時的鳳翥街和文林街茶館眾多,是老百姓常來的喝茶聊天之地,比如這間父子倆經營的茶館裡:

“到這家吃茶的全部是本地人,本街的閒人、趕馬的馬鍋頭、賣柴的、賣菜的。他們都抽葉子菸。”

《泡茶館》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除了市民,茶館的主要光顧者是西南聯大的學生,不過:

聯大學生上茶館,並不是窮泡,除了瞎聊,大部分時間是用來讀書的。

《泡茶館》

在昆明生活長達七年的汪曾祺,對昆明鋪松毛、貼唐詩、劈甘蔗、嚼葛根等年俗可謂熟稔之至。

昆明春節,很多人家鋪松毛——馬尾松的針葉。滿地碧綠,一室松香。

昆明有些店鋪過年不貼春聯,貼唐詩。……此風別處未見。初一上街閒逛,沿街讀唐詩,亦有趣。

《昆明年俗》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文人多饕餮,身為美食家的汪曾祺自然也不例外:

我離開昆明整四十年了,對昆明菜一直不能忘。

《昆明菜》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關於昆明的種種佳餚美饌,汪曾祺在《七載雲煙》裡以打油詩的風格寫下這樣的句子:

重升肆裡陶杯綠(玫瑰重升酒),

餌塊攤來炭火紅。

正義路邊養正氣(汽鍋雞),

小西門外試撩青(牛舌)。

人間至味乾巴菌。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在《昆明菜》牛肉一節裡,他細數了昆明牛肉如冷片、湯片、紅燒、乾巴等種種做法,並在開頭第一句就飽含深情的寫道:

我一輩子沒有吃過昆明那樣好的牛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關於昆明傳統的日常飲食米線、餌塊,自然也是他平時不可或缺的心頭好、口中餐。

我在昆明住過將近七年,吃過的米線、餌塊可謂多矣。大概每個星期都得吃個兩三回。

(過橋米線)雞片腰片魚片肉片都極嫩,湯極鮮,真是食品中的尤物。

《米線和餌塊》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舌尖上的中國》使雲南的菌子紅遍大江南北。不過,汪曾祺早就寫過《菌小譜》一文,說起自己在昆明曾吃過的野生菌如牛肝菌、青頭菌、雞樅菌、乾巴菌等等,如數家珍。

雨季一到,諸菌皆出,空氣裡一片菌子氣味。

炒牛肝菌要加大量蒜薄片,否則吃了會頭暈。菌香、蒜香撲鼻,直入臟腑。

乾巴菌是菌子,但有陳年宣威火腿香味、寧波油浸糟白魚鯗香味、蘇州風雞香味、南京鴨胗肝香味,且雜有松毛清香氣味。

《菌小譜》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1939年,19歲的汪曾祺從上海經由香港、越南,輾轉萬里奔赴昆明,考入西南聯大中文系,師從沈從文。後又在西南聯大學生辦的“中國建設中學”做了兩年教師,至1946年回到上海。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七年的歲月流光使他和聯大、和昆明都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也產生了飽含濃墨般的情感。

我生活得最久,接受影響最深,使我成為這樣一個人,這樣一個作家,——不是另一種作家的地方,是西南聯大,新校舍。

雲南人對聯大學生很好,我們對雲南、對昆明也很有感情。

《七載雲煙》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那個時期的西南聯大,師生人窮志不窮,無論治學還是求學,都嚴謹刻苦。

朱自清先生的大衣破得不能再穿,就買了一件雲南趕馬人穿的深藍氆氌的一口鐘(大概就是彝族察爾瓦)披在身上,遠看有點像一個俠客。

聯大師生破衣爛衫,卻每天孜孜不倦地做學問,真是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這種精神,人天可感。

《七載雲煙》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作為西南聯大眾生中的一員,汪曾祺如是評價聯大精神:

西南聯大就是這樣一所大學,這樣一種學風:寬容,坦蕩,率真。

《唐立廠先生》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斗轉星移,如今的昆明城市風貌和汪曾祺筆下當年的老昆明相比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但這裡的風景依然美麗,山水依然動人。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美食小吃依然風味十足,花樣繁多。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人的性格依然耿直、率性、親切、樸實。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趕街時那熙熙攘攘的場景依然滿是地氣兒。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在小街小巷裡穿行,那些老舊的房子、路邊的小攤依然能讓你感受到老昆明的影子。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這是昆明歷久不變的味道。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然而說到翠湖,這個比喻還是躲不開。只能說: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麼辦法呢,因為它非常貼切。”

--汪曾祺

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其代表作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被譽為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西南聯大時期,他曾在昆明生活過七年,這裡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餚無不給他留下了深刻而親切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懷著對昆明深深的眷戀和懷念,他寫下了大量關於昆明的作品,在清新自然、質樸日常的文字裡,流淌著的卻是一腔化不開的濃情。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山水勝景多,對於青年汪曾祺來說,吸引力極大,從西南聯大步行即可抵達的翠湖尤其令其印象深刻。

沒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為昆明瞭。

湖水、柳樹、粉紫色的水浮蓮、紅魚,共同組成一個印象:翠。

人在湖光樹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樣了。翠湖每天每日,給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療養啊。

《翠湖心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茶花是昆明市花,滇山茶聞名於世,盛放之時濃烈嬌豔,他在《昆明的花》一文中寫道:

(西山某寺)(茶)花開時,至少有上百朵,花皆如湯碗口大。碧綠的厚葉子,通紅的花頭,使人不暇仔細觀賞,只覺得烈烈轟轟的一大片,真是壯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一年四季如春,花開不斷,除茶花外,《昆明的花》還提及櫻花、蘭花、康乃馨、菖蘭、夜來香、美人蕉、波斯菊、葉子花(三角梅)、荷花、繡球等。

(圓通山)那麼多的(櫻)花,如同明霞絳雪,真是熱鬧!身在耀眼的花光之中,滿耳是嗡嗡的蜜蜂聲音,使人覺得有點暈暈乎乎的。此時人與櫻花已經融為一體。風和日暖,人在花中,不辨為人為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汪曾祺善寫習俗民風、風土人情,他說:

“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抒情詩,它反映了一個地方的人民對生活的摯愛,對活著所感到的歡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當年的昆明作為抗戰後方,各色人等交織,文化多元激盪,給汪曾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文林街:

一年四季,從早到晚,有各種吆喝叫賣的聲音。

《職業》

在這裡,他描繪了賣化風丹的小販、賣跳蚤藥的老者、賣楊梅和玉麥粑粑的苗族少女、買椒鹽餅子的茶館老頭、買西洋糕給小孫子的老太太等市民生活的眾生百相。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大西門:

米市,菜市,肉市。柴馱子,炭馱子。馬糞。粗細瓷碗,砂鍋鐵鍋,燜雞米線,燒餌塊。金錢片腿,牛乾巴。炒菜的油煙,炸辣子的嗆人的氣味。紅黃藍白黑,酸甜苦辣鹹。”

《釣人的孩子》

字裡行間都是他痴迷的人間煙火。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如同現在的酒吧林立,當時的鳳翥街和文林街茶館眾多,是老百姓常來的喝茶聊天之地,比如這間父子倆經營的茶館裡:

“到這家吃茶的全部是本地人,本街的閒人、趕馬的馬鍋頭、賣柴的、賣菜的。他們都抽葉子菸。”

《泡茶館》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除了市民,茶館的主要光顧者是西南聯大的學生,不過:

聯大學生上茶館,並不是窮泡,除了瞎聊,大部分時間是用來讀書的。

《泡茶館》

在昆明生活長達七年的汪曾祺,對昆明鋪松毛、貼唐詩、劈甘蔗、嚼葛根等年俗可謂熟稔之至。

昆明春節,很多人家鋪松毛——馬尾松的針葉。滿地碧綠,一室松香。

昆明有些店鋪過年不貼春聯,貼唐詩。……此風別處未見。初一上街閒逛,沿街讀唐詩,亦有趣。

《昆明年俗》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文人多饕餮,身為美食家的汪曾祺自然也不例外:

我離開昆明整四十年了,對昆明菜一直不能忘。

《昆明菜》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關於昆明的種種佳餚美饌,汪曾祺在《七載雲煙》裡以打油詩的風格寫下這樣的句子:

重升肆裡陶杯綠(玫瑰重升酒),

餌塊攤來炭火紅。

正義路邊養正氣(汽鍋雞),

小西門外試撩青(牛舌)。

人間至味乾巴菌。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在《昆明菜》牛肉一節裡,他細數了昆明牛肉如冷片、湯片、紅燒、乾巴等種種做法,並在開頭第一句就飽含深情的寫道:

我一輩子沒有吃過昆明那樣好的牛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關於昆明傳統的日常飲食米線、餌塊,自然也是他平時不可或缺的心頭好、口中餐。

我在昆明住過將近七年,吃過的米線、餌塊可謂多矣。大概每個星期都得吃個兩三回。

(過橋米線)雞片腰片魚片肉片都極嫩,湯極鮮,真是食品中的尤物。

《米線和餌塊》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舌尖上的中國》使雲南的菌子紅遍大江南北。不過,汪曾祺早就寫過《菌小譜》一文,說起自己在昆明曾吃過的野生菌如牛肝菌、青頭菌、雞樅菌、乾巴菌等等,如數家珍。

雨季一到,諸菌皆出,空氣裡一片菌子氣味。

炒牛肝菌要加大量蒜薄片,否則吃了會頭暈。菌香、蒜香撲鼻,直入臟腑。

乾巴菌是菌子,但有陳年宣威火腿香味、寧波油浸糟白魚鯗香味、蘇州風雞香味、南京鴨胗肝香味,且雜有松毛清香氣味。

《菌小譜》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1939年,19歲的汪曾祺從上海經由香港、越南,輾轉萬里奔赴昆明,考入西南聯大中文系,師從沈從文。後又在西南聯大學生辦的“中國建設中學”做了兩年教師,至1946年回到上海。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七年的歲月流光使他和聯大、和昆明都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也產生了飽含濃墨般的情感。

我生活得最久,接受影響最深,使我成為這樣一個人,這樣一個作家,——不是另一種作家的地方,是西南聯大,新校舍。

雲南人對聯大學生很好,我們對雲南、對昆明也很有感情。

《七載雲煙》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那個時期的西南聯大,師生人窮志不窮,無論治學還是求學,都嚴謹刻苦。

朱自清先生的大衣破得不能再穿,就買了一件雲南趕馬人穿的深藍氆氌的一口鐘(大概就是彝族察爾瓦)披在身上,遠看有點像一個俠客。

聯大師生破衣爛衫,卻每天孜孜不倦地做學問,真是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這種精神,人天可感。

《七載雲煙》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作為西南聯大眾生中的一員,汪曾祺如是評價聯大精神:

西南聯大就是這樣一所大學,這樣一種學風:寬容,坦蕩,率真。

《唐立廠先生》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斗轉星移,如今的昆明城市風貌和汪曾祺筆下當年的老昆明相比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但這裡的風景依然美麗,山水依然動人。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美食小吃依然風味十足,花樣繁多。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人的性格依然耿直、率性、親切、樸實。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趕街時那熙熙攘攘的場景依然滿是地氣兒。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在小街小巷裡穿行,那些老舊的房子、路邊的小攤依然能讓你感受到老昆明的影子。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這是昆明歷久不變的味道。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然而說到翠湖,這個比喻還是躲不開。只能說: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麼辦法呢,因為它非常貼切。”

--汪曾祺

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其代表作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被譽為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西南聯大時期,他曾在昆明生活過七年,這裡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餚無不給他留下了深刻而親切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懷著對昆明深深的眷戀和懷念,他寫下了大量關於昆明的作品,在清新自然、質樸日常的文字裡,流淌著的卻是一腔化不開的濃情。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山水勝景多,對於青年汪曾祺來說,吸引力極大,從西南聯大步行即可抵達的翠湖尤其令其印象深刻。

沒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為昆明瞭。

湖水、柳樹、粉紫色的水浮蓮、紅魚,共同組成一個印象:翠。

人在湖光樹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樣了。翠湖每天每日,給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療養啊。

《翠湖心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茶花是昆明市花,滇山茶聞名於世,盛放之時濃烈嬌豔,他在《昆明的花》一文中寫道:

(西山某寺)(茶)花開時,至少有上百朵,花皆如湯碗口大。碧綠的厚葉子,通紅的花頭,使人不暇仔細觀賞,只覺得烈烈轟轟的一大片,真是壯觀。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一年四季如春,花開不斷,除茶花外,《昆明的花》還提及櫻花、蘭花、康乃馨、菖蘭、夜來香、美人蕉、波斯菊、葉子花(三角梅)、荷花、繡球等。

(圓通山)那麼多的(櫻)花,如同明霞絳雪,真是熱鬧!身在耀眼的花光之中,滿耳是嗡嗡的蜜蜂聲音,使人覺得有點暈暈乎乎的。此時人與櫻花已經融為一體。風和日暖,人在花中,不辨為人為花。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汪曾祺善寫習俗民風、風土人情,他說:

“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抒情詩,它反映了一個地方的人民對生活的摯愛,對活著所感到的歡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當年的昆明作為抗戰後方,各色人等交織,文化多元激盪,給汪曾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文林街:

一年四季,從早到晚,有各種吆喝叫賣的聲音。

《職業》

在這裡,他描繪了賣化風丹的小販、賣跳蚤藥的老者、賣楊梅和玉麥粑粑的苗族少女、買椒鹽餅子的茶館老頭、買西洋糕給小孫子的老太太等市民生活的眾生百相。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他寫大西門:

米市,菜市,肉市。柴馱子,炭馱子。馬糞。粗細瓷碗,砂鍋鐵鍋,燜雞米線,燒餌塊。金錢片腿,牛乾巴。炒菜的油煙,炸辣子的嗆人的氣味。紅黃藍白黑,酸甜苦辣鹹。”

《釣人的孩子》

字裡行間都是他痴迷的人間煙火。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如同現在的酒吧林立,當時的鳳翥街和文林街茶館眾多,是老百姓常來的喝茶聊天之地,比如這間父子倆經營的茶館裡:

“到這家吃茶的全部是本地人,本街的閒人、趕馬的馬鍋頭、賣柴的、賣菜的。他們都抽葉子菸。”

《泡茶館》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除了市民,茶館的主要光顧者是西南聯大的學生,不過:

聯大學生上茶館,並不是窮泡,除了瞎聊,大部分時間是用來讀書的。

《泡茶館》

在昆明生活長達七年的汪曾祺,對昆明鋪松毛、貼唐詩、劈甘蔗、嚼葛根等年俗可謂熟稔之至。

昆明春節,很多人家鋪松毛——馬尾松的針葉。滿地碧綠,一室松香。

昆明有些店鋪過年不貼春聯,貼唐詩。……此風別處未見。初一上街閒逛,沿街讀唐詩,亦有趣。

《昆明年俗》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文人多饕餮,身為美食家的汪曾祺自然也不例外:

我離開昆明整四十年了,對昆明菜一直不能忘。

《昆明菜》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關於昆明的種種佳餚美饌,汪曾祺在《七載雲煙》裡以打油詩的風格寫下這樣的句子:

重升肆裡陶杯綠(玫瑰重升酒),

餌塊攤來炭火紅。

正義路邊養正氣(汽鍋雞),

小西門外試撩青(牛舌)。

人間至味乾巴菌。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在《昆明菜》牛肉一節裡,他細數了昆明牛肉如冷片、湯片、紅燒、乾巴等種種做法,並在開頭第一句就飽含深情的寫道:

我一輩子沒有吃過昆明那樣好的牛肉。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關於昆明傳統的日常飲食米線、餌塊,自然也是他平時不可或缺的心頭好、口中餐。

我在昆明住過將近七年,吃過的米線、餌塊可謂多矣。大概每個星期都得吃個兩三回。

(過橋米線)雞片腰片魚片肉片都極嫩,湯極鮮,真是食品中的尤物。

《米線和餌塊》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舌尖上的中國》使雲南的菌子紅遍大江南北。不過,汪曾祺早就寫過《菌小譜》一文,說起自己在昆明曾吃過的野生菌如牛肝菌、青頭菌、雞樅菌、乾巴菌等等,如數家珍。

雨季一到,諸菌皆出,空氣裡一片菌子氣味。

炒牛肝菌要加大量蒜薄片,否則吃了會頭暈。菌香、蒜香撲鼻,直入臟腑。

乾巴菌是菌子,但有陳年宣威火腿香味、寧波油浸糟白魚鯗香味、蘇州風雞香味、南京鴨胗肝香味,且雜有松毛清香氣味。

《菌小譜》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1939年,19歲的汪曾祺從上海經由香港、越南,輾轉萬里奔赴昆明,考入西南聯大中文系,師從沈從文。後又在西南聯大學生辦的“中國建設中學”做了兩年教師,至1946年回到上海。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七年的歲月流光使他和聯大、和昆明都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也產生了飽含濃墨般的情感。

我生活得最久,接受影響最深,使我成為這樣一個人,這樣一個作家,——不是另一種作家的地方,是西南聯大,新校舍。

雲南人對聯大學生很好,我們對雲南、對昆明也很有感情。

《七載雲煙》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那個時期的西南聯大,師生人窮志不窮,無論治學還是求學,都嚴謹刻苦。

朱自清先生的大衣破得不能再穿,就買了一件雲南趕馬人穿的深藍氆氌的一口鐘(大概就是彝族察爾瓦)披在身上,遠看有點像一個俠客。

聯大師生破衣爛衫,卻每天孜孜不倦地做學問,真是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這種精神,人天可感。

《七載雲煙》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作為西南聯大眾生中的一員,汪曾祺如是評價聯大精神:

西南聯大就是這樣一所大學,這樣一種學風:寬容,坦蕩,率真。

《唐立廠先生》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斗轉星移,如今的昆明城市風貌和汪曾祺筆下當年的老昆明相比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但這裡的風景依然美麗,山水依然動人。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美食小吃依然風味十足,花樣繁多。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昆明人的性格依然耿直、率性、親切、樸實。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趕街時那熙熙攘攘的場景依然滿是地氣兒。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在小街小巷裡穿行,那些老舊的房子、路邊的小攤依然能讓你感受到老昆明的影子。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這是昆明歷久不變的味道。

【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歲月】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