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廟裡的世態炎涼

王播 揚州 太原 王定保 萬卷縱橫眼欲枯 2019-06-21

做過唐朝宰相的王播,少年時家境貧寒﹐曾借住在揚州的惠昭寺木蘭院裡。據說寺廟裡的僧人厭惡他,使之飽受了一番世態炎涼之苦。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裡記述了這個故事(孫光憲的《北夢瑣言》裡說是唐代段之昌的事情)。

王播,字明揚,祖籍太原,後來在揚州定居。他出生後不久,父母就相繼離世。家裡貧困,王播艱難度日,後來,實在難以維持生活的王播只好到惠昭寺木蘭院裡借住。

和尚廟裡的世態炎涼

揚州木蘭院石塔

一開始,方丈和僧眾還能對他以禮相待。寺院有一個規定,每天的吃飯時間都固定在僧人的敲鐘之後。所以,王播一聽到鐘聲,也就趕緊放下手中的書本,跟著和尚們一起吃飯。

但時間一久,和尚們就對這個“吃閒飯”的書生厭惡了起來,就想了個辦法來整治他。這天,沉浸在書中的王播早已飢腸轆轆,抬頭看看,發覺太陽都已經偏西了,奇怪的是,還沒有聽到開飯的鐘聲。無奈之下,他只能自己去廚下看看是什麼情況,結果發現和尚們都已經吃過飯了,他們不敲鐘,是故意不讓自己吃飯。

王播很生氣,但又能怎麼樣呢,誰讓自己寄人籬下呢?他知道寺院裡已經厭倦他在這裡吃閒飯了。他返回住處收拾了一下簡單的行李,然後在寺院牆壁上題寫了一首詩,頭也不回地走了出去。

和尚廟裡的世態炎涼

二十多年過去了,到了唐文宗大和年間,早已踏入在官場的王播被派到揚州擔任地方的軍政長官。這一天,他心血來潮,忽然想到少年時借住過的寺院去看看。

得知王大人要來,惠昭寺木蘭院的和尚們,頓時手忙腳亂起來。他們把王播當年居住過的地方修葺一新,寺廟的方丈還讓人把王播當年憤然寫下詩作的那面牆壁,用拂塵撣去塵土,用上好的碧紗把它覆蓋起來,免得再次落上灰塵。

當王播再一次走進這座曾經刻苦讀書,也曾飽受羞辱的寺院時,真是百感交集。當他看見自己當年題詩的牆壁已經受到了碧紗籠罩的優待,想到那時吃飯時的鐘聲,王播思潮翻滾,他讓人拿來筆墨,在牆壁上又寫下了《題木蘭院》二首。第一首是:

二十年前此院遊,木蘭花發院新修。

而今再到經行處,樹老無花僧白頭。

和尚廟裡的世態炎涼

第二首是:

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闍黎飯後鐘。

二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

寫完,王播長嘆一聲, 擲筆而去。

這兩首詩都成了唐詩裡的名篇,尤其是第二首,世態炎涼的感慨,盡在其中。詩裡的“闍黎”,是梵語“阿闍黎”的簡稱,意為高僧,也泛指和尚。“飯後鐘”後來成為了一個典故,形容一個人貧窮落魄,遭受冷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