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買房,你買的是負債,人家買的就是資產,差別在哪?'

"

房子除了用來住,還可以用來養老。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就國內目前的租金回報率,房價的波動變化而言,實現老人頤養天年的以房養老並不容易。

"

房子除了用來住,還可以用來養老。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就國內目前的租金回報率,房價的波動變化而言,實現老人頤養天年的以房養老並不容易。

同樣是買房,你買的是負債,人家買的就是資產,差別在哪?

中國的房產雖然可以說是世界上數一數二貴的了,但諸多指標並不符合作為養老的載體。比如:土地產權到期後,未來政策仍不明朗;目前國內對物權的確定與傳承方面(遺產稅,房產稅仍摸索前行),法律規定有著諸多模糊的地方,不足以安全穩定持有;缺乏專業的資產管理公司為業主量身打造合適的方案,業主自己面對複雜的抵押程序和物業管理,往往無所適從;最後房價的異常波動和變化,特別是地域的價格穩定性不一致,也造成該業務拓展收到侷限,可能僅適用於一線城市。

"

房子除了用來住,還可以用來養老。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就國內目前的租金回報率,房價的波動變化而言,實現老人頤養天年的以房養老並不容易。

同樣是買房,你買的是負債,人家買的就是資產,差別在哪?

中國的房產雖然可以說是世界上數一數二貴的了,但諸多指標並不符合作為養老的載體。比如:土地產權到期後,未來政策仍不明朗;目前國內對物權的確定與傳承方面(遺產稅,房產稅仍摸索前行),法律規定有著諸多模糊的地方,不足以安全穩定持有;缺乏專業的資產管理公司為業主量身打造合適的方案,業主自己面對複雜的抵押程序和物業管理,往往無所適從;最後房價的異常波動和變化,特別是地域的價格穩定性不一致,也造成該業務拓展收到侷限,可能僅適用於一線城市。

同樣是買房,你買的是負債,人家買的就是資產,差別在哪?

此外,租金回報率無法對衝貸款利率,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還貸者的心理健康。月供會讓人無法安裝自己的規劃生活,他們不敢消費、害怕失業,要知道生活的幸福不是建立在有房子的基礎之上的,而是以是否擁有更多可支配收入作為前提的;人生的財富也不僅僅是金錢的累積,還有個人的發展、身體的健康、家庭的溫馨。

"

房子除了用來住,還可以用來養老。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就國內目前的租金回報率,房價的波動變化而言,實現老人頤養天年的以房養老並不容易。

同樣是買房,你買的是負債,人家買的就是資產,差別在哪?

中國的房產雖然可以說是世界上數一數二貴的了,但諸多指標並不符合作為養老的載體。比如:土地產權到期後,未來政策仍不明朗;目前國內對物權的確定與傳承方面(遺產稅,房產稅仍摸索前行),法律規定有著諸多模糊的地方,不足以安全穩定持有;缺乏專業的資產管理公司為業主量身打造合適的方案,業主自己面對複雜的抵押程序和物業管理,往往無所適從;最後房價的異常波動和變化,特別是地域的價格穩定性不一致,也造成該業務拓展收到侷限,可能僅適用於一線城市。

同樣是買房,你買的是負債,人家買的就是資產,差別在哪?

此外,租金回報率無法對衝貸款利率,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還貸者的心理健康。月供會讓人無法安裝自己的規劃生活,他們不敢消費、害怕失業,要知道生活的幸福不是建立在有房子的基礎之上的,而是以是否擁有更多可支配收入作為前提的;人生的財富也不僅僅是金錢的累積,還有個人的發展、身體的健康、家庭的溫馨。

同樣是買房,你買的是負債,人家買的就是資產,差別在哪?

但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以房養老業務十分流行。對比來看,成熟國家的房產市場和養老體系,房地產(不動產之所以作為了最佳養老配置的資產和財富,只不過他們應用的方式和價值體現和中國不同罷了:

1)觀念的引導比操作更加重要,即國內發展商還在宣揚“落伍”養老地產的時候,海外成熟的觀念是以房產的被動收入建立老人用以養老的永續資金,而非一個環境優雅、舒適的大房子用來自己居住。

2)選擇專業服務至關重要。國內欠缺管家式的專業服務機構和具有專業資質和經驗的專業群體。

3)選擇長期、長效、穩定、有租金收益的不動產作為抵押,是優中之選;對於老人而言,沒有自住房不重要,而是需要有能提供老人可以在全世界任何角落和國家養老生活、醫療等保障的收入來源才是最重要的。

"

房子除了用來住,還可以用來養老。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就國內目前的租金回報率,房價的波動變化而言,實現老人頤養天年的以房養老並不容易。

同樣是買房,你買的是負債,人家買的就是資產,差別在哪?

中國的房產雖然可以說是世界上數一數二貴的了,但諸多指標並不符合作為養老的載體。比如:土地產權到期後,未來政策仍不明朗;目前國內對物權的確定與傳承方面(遺產稅,房產稅仍摸索前行),法律規定有著諸多模糊的地方,不足以安全穩定持有;缺乏專業的資產管理公司為業主量身打造合適的方案,業主自己面對複雜的抵押程序和物業管理,往往無所適從;最後房價的異常波動和變化,特別是地域的價格穩定性不一致,也造成該業務拓展收到侷限,可能僅適用於一線城市。

同樣是買房,你買的是負債,人家買的就是資產,差別在哪?

此外,租金回報率無法對衝貸款利率,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還貸者的心理健康。月供會讓人無法安裝自己的規劃生活,他們不敢消費、害怕失業,要知道生活的幸福不是建立在有房子的基礎之上的,而是以是否擁有更多可支配收入作為前提的;人生的財富也不僅僅是金錢的累積,還有個人的發展、身體的健康、家庭的溫馨。

同樣是買房,你買的是負債,人家買的就是資產,差別在哪?

但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以房養老業務十分流行。對比來看,成熟國家的房產市場和養老體系,房地產(不動產之所以作為了最佳養老配置的資產和財富,只不過他們應用的方式和價值體現和中國不同罷了:

1)觀念的引導比操作更加重要,即國內發展商還在宣揚“落伍”養老地產的時候,海外成熟的觀念是以房產的被動收入建立老人用以養老的永續資金,而非一個環境優雅、舒適的大房子用來自己居住。

2)選擇專業服務至關重要。國內欠缺管家式的專業服務機構和具有專業資質和經驗的專業群體。

3)選擇長期、長效、穩定、有租金收益的不動產作為抵押,是優中之選;對於老人而言,沒有自住房不重要,而是需要有能提供老人可以在全世界任何角落和國家養老生活、醫療等保障的收入來源才是最重要的。

同樣是買房,你買的是負債,人家買的就是資產,差別在哪?

現金流比房子更重要

如何區分房產是財富還是負債?就要看:資產變成可以隨時變現正向的現金流;而負債,則在不停地吸走你的現金流——比如按揭貸款的月供。我們可以從成功的案例中總結經驗,應用到自己的買房路上,不必成為被房子壓垮的人!

"

房子除了用來住,還可以用來養老。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就國內目前的租金回報率,房價的波動變化而言,實現老人頤養天年的以房養老並不容易。

同樣是買房,你買的是負債,人家買的就是資產,差別在哪?

中國的房產雖然可以說是世界上數一數二貴的了,但諸多指標並不符合作為養老的載體。比如:土地產權到期後,未來政策仍不明朗;目前國內對物權的確定與傳承方面(遺產稅,房產稅仍摸索前行),法律規定有著諸多模糊的地方,不足以安全穩定持有;缺乏專業的資產管理公司為業主量身打造合適的方案,業主自己面對複雜的抵押程序和物業管理,往往無所適從;最後房價的異常波動和變化,特別是地域的價格穩定性不一致,也造成該業務拓展收到侷限,可能僅適用於一線城市。

同樣是買房,你買的是負債,人家買的就是資產,差別在哪?

此外,租金回報率無法對衝貸款利率,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還貸者的心理健康。月供會讓人無法安裝自己的規劃生活,他們不敢消費、害怕失業,要知道生活的幸福不是建立在有房子的基礎之上的,而是以是否擁有更多可支配收入作為前提的;人生的財富也不僅僅是金錢的累積,還有個人的發展、身體的健康、家庭的溫馨。

同樣是買房,你買的是負債,人家買的就是資產,差別在哪?

但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以房養老業務十分流行。對比來看,成熟國家的房產市場和養老體系,房地產(不動產之所以作為了最佳養老配置的資產和財富,只不過他們應用的方式和價值體現和中國不同罷了:

1)觀念的引導比操作更加重要,即國內發展商還在宣揚“落伍”養老地產的時候,海外成熟的觀念是以房產的被動收入建立老人用以養老的永續資金,而非一個環境優雅、舒適的大房子用來自己居住。

2)選擇專業服務至關重要。國內欠缺管家式的專業服務機構和具有專業資質和經驗的專業群體。

3)選擇長期、長效、穩定、有租金收益的不動產作為抵押,是優中之選;對於老人而言,沒有自住房不重要,而是需要有能提供老人可以在全世界任何角落和國家養老生活、醫療等保障的收入來源才是最重要的。

同樣是買房,你買的是負債,人家買的就是資產,差別在哪?

現金流比房子更重要

如何區分房產是財富還是負債?就要看:資產變成可以隨時變現正向的現金流;而負債,則在不停地吸走你的現金流——比如按揭貸款的月供。我們可以從成功的案例中總結經驗,應用到自己的買房路上,不必成為被房子壓垮的人!

同樣是買房,你買的是負債,人家買的就是資產,差別在哪?

案例一:Scott和Mina O'Neill,是悉尼一對普普通通,在職場打拼的年輕夫婦。他們在5年的時間內,實現從拮据的打工存款1.5萬澳的職場打工夫婦,搖身一變,成為1000萬澳元資產的包租公包租婆,並且,這些資產在未來還能繼續創造財富。

他們的第一套房子位於悉尼南部的Sutherland,是用1.5萬澳的存款加上貸款的錢,共48萬澳元買來。然而他們買來的房產並不是為了自住。相反地,他們靈活地運用起“rentvesting”的方式來投資房產。意思就是,到處購入房產,卻繼續租房子住。他們要想方設法地把房子租出去,來抵消掉貸款和利息!在此基礎上,澳洲房價持續高漲。一年過後,當地原來40萬左右的房子就升到50萬了。緊接著,夫婦兩人就利用這升值的10萬元,再向銀行申請80%的貸款,購入下一套房產。如此類推。結果,在幾年的時間裡,夫婦兩人就已經坐擁珀斯、黃金海岸、新州Cooma和Port Macquarie多地共25個房產。這些房產全部出租,想想這租金收入就不菲了。房價上漲加上每個月收取的租金,就完全抵消了貸款利息,而且還有賺。Scott坦言:“收益率低於6%的地方不要投資,不要忽視資本增長和資金流動的重要性。”儲蓄,搖身一變,變出了1000萬澳元。未來還用擔心養老嗎?答案肯定是否!

"

房子除了用來住,還可以用來養老。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就國內目前的租金回報率,房價的波動變化而言,實現老人頤養天年的以房養老並不容易。

同樣是買房,你買的是負債,人家買的就是資產,差別在哪?

中國的房產雖然可以說是世界上數一數二貴的了,但諸多指標並不符合作為養老的載體。比如:土地產權到期後,未來政策仍不明朗;目前國內對物權的確定與傳承方面(遺產稅,房產稅仍摸索前行),法律規定有著諸多模糊的地方,不足以安全穩定持有;缺乏專業的資產管理公司為業主量身打造合適的方案,業主自己面對複雜的抵押程序和物業管理,往往無所適從;最後房價的異常波動和變化,特別是地域的價格穩定性不一致,也造成該業務拓展收到侷限,可能僅適用於一線城市。

同樣是買房,你買的是負債,人家買的就是資產,差別在哪?

此外,租金回報率無法對衝貸款利率,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還貸者的心理健康。月供會讓人無法安裝自己的規劃生活,他們不敢消費、害怕失業,要知道生活的幸福不是建立在有房子的基礎之上的,而是以是否擁有更多可支配收入作為前提的;人生的財富也不僅僅是金錢的累積,還有個人的發展、身體的健康、家庭的溫馨。

同樣是買房,你買的是負債,人家買的就是資產,差別在哪?

但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以房養老業務十分流行。對比來看,成熟國家的房產市場和養老體系,房地產(不動產之所以作為了最佳養老配置的資產和財富,只不過他們應用的方式和價值體現和中國不同罷了:

1)觀念的引導比操作更加重要,即國內發展商還在宣揚“落伍”養老地產的時候,海外成熟的觀念是以房產的被動收入建立老人用以養老的永續資金,而非一個環境優雅、舒適的大房子用來自己居住。

2)選擇專業服務至關重要。國內欠缺管家式的專業服務機構和具有專業資質和經驗的專業群體。

3)選擇長期、長效、穩定、有租金收益的不動產作為抵押,是優中之選;對於老人而言,沒有自住房不重要,而是需要有能提供老人可以在全世界任何角落和國家養老生活、醫療等保障的收入來源才是最重要的。

同樣是買房,你買的是負債,人家買的就是資產,差別在哪?

現金流比房子更重要

如何區分房產是財富還是負債?就要看:資產變成可以隨時變現正向的現金流;而負債,則在不停地吸走你的現金流——比如按揭貸款的月供。我們可以從成功的案例中總結經驗,應用到自己的買房路上,不必成為被房子壓垮的人!

同樣是買房,你買的是負債,人家買的就是資產,差別在哪?

案例一:Scott和Mina O'Neill,是悉尼一對普普通通,在職場打拼的年輕夫婦。他們在5年的時間內,實現從拮据的打工存款1.5萬澳的職場打工夫婦,搖身一變,成為1000萬澳元資產的包租公包租婆,並且,這些資產在未來還能繼續創造財富。

他們的第一套房子位於悉尼南部的Sutherland,是用1.5萬澳的存款加上貸款的錢,共48萬澳元買來。然而他們買來的房產並不是為了自住。相反地,他們靈活地運用起“rentvesting”的方式來投資房產。意思就是,到處購入房產,卻繼續租房子住。他們要想方設法地把房子租出去,來抵消掉貸款和利息!在此基礎上,澳洲房價持續高漲。一年過後,當地原來40萬左右的房子就升到50萬了。緊接著,夫婦兩人就利用這升值的10萬元,再向銀行申請80%的貸款,購入下一套房產。如此類推。結果,在幾年的時間裡,夫婦兩人就已經坐擁珀斯、黃金海岸、新州Cooma和Port Macquarie多地共25個房產。這些房產全部出租,想想這租金收入就不菲了。房價上漲加上每個月收取的租金,就完全抵消了貸款利息,而且還有賺。Scott坦言:“收益率低於6%的地方不要投資,不要忽視資本增長和資金流動的重要性。”儲蓄,搖身一變,變出了1000萬澳元。未來還用擔心養老嗎?答案肯定是否!

同樣是買房,你買的是負債,人家買的就是資產,差別在哪?

案例二:地產一哥”Nathan Birch,從窮小子到百萬富翁的逆襲,僅僅30歲就坐擁200多套房產。

Nathan的策略其實跟Scott和Mina的類似,在便宜的社區以低價買入,之後將房子出租出去,但一定要保證租金能負擔貸款,當房價漲上來之後我就利用多出來的錢再去買房。他最初投資的房產都是高增值土地類房產(別墅);由於快速增長、且獲得銀行的二次、三次、多次融資後,套現了更多可支配資金用於再次購房。

總結一下,要知道房產作為財富載體,一旦自住,它就由資產變成了消費品,僅供自用,無法獲取收益。創富是人生的必修課,能不能交出滿意答卷,就要在看到人家成功創富、屢次創新的時候,也應該更新自己的思路和眼界;這個過程中,如何平衡資產規模與負債,那就要用現金流的標準來衡量——能帶來現金流的房產,才是好的房產;能看準趨勢和認清方向的投資者,才能笑到最後。“以房養老”本身的價值不在房,而在房能帶來的現金流。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