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越秦嶺分水嶺,也就進入了黃河流域,準確的說,應該是渭河支流之藉河,也就是天水秦州區的母親河。這時要關注的問題,也就是從天水至關中平原的道路選線問題。

1.天水和關中平原的地理形態。

天水東側是南北走向的六盤山脈,南側是東西走向的秦嶺,天水基本位於這兩條山脈交匯的丁字交匯處。六盤山脈大致從寧夏固原,一直向南延伸至此處,六盤山也稱隴山、隴坻、隴阪、關山等名,歷來是陝甘的界山,也由此產生了許多流傳至今的地名,如隴東(平涼慶陽一帶),隴西(又稱隴右,現甘肅簡稱還叫隴),隴南等等。因為歷史上政治中心在長安和關中平原,故西行第一道難以翻越的大山就是六盤山,所以也有許多文學作品形容該山的難行,如木蘭辭“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這裡的關山,即指從寶雞隴縣翻越隴山至天水張家川的一段,因有大震關,所以稱關山,現在的天平鐵路也大致走這條線路,從張家川恭門一帶有關山隧道穿越該山。

"

翻越秦嶺分水嶺,也就進入了黃河流域,準確的說,應該是渭河支流之藉河,也就是天水秦州區的母親河。這時要關注的問題,也就是從天水至關中平原的道路選線問題。

1.天水和關中平原的地理形態。

天水東側是南北走向的六盤山脈,南側是東西走向的秦嶺,天水基本位於這兩條山脈交匯的丁字交匯處。六盤山脈大致從寧夏固原,一直向南延伸至此處,六盤山也稱隴山、隴坻、隴阪、關山等名,歷來是陝甘的界山,也由此產生了許多流傳至今的地名,如隴東(平涼慶陽一帶),隴西(又稱隴右,現甘肅簡稱還叫隴),隴南等等。因為歷史上政治中心在長安和關中平原,故西行第一道難以翻越的大山就是六盤山,所以也有許多文學作品形容該山的難行,如木蘭辭“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這裡的關山,即指從寶雞隴縣翻越隴山至天水張家川的一段,因有大震關,所以稱關山,現在的天平鐵路也大致走這條線路,從張家川恭門一帶有關山隧道穿越該山。

街亭到底在哪裡?(二)翻越隴山,從天水至關中。

渭河以南六盤山脈與秦嶺交匯處的群山,傳統上稱為小隴山。這是因為六盤山脈海拔較高,稱為大隴山或隴山,而渭河以南山區海拔較低,故稱為小隴山。也有大小隴山分界線為張家川說,本文姑且採用渭河分界線說。

天水麥積區分路口有小隴山林業局,這在天水當地是個耳熟能詳的名字,是一個行政性能很強的機構,管理著天水南部半壁江山。

2.翻越大隴山的道路情況。

"

翻越秦嶺分水嶺,也就進入了黃河流域,準確的說,應該是渭河支流之藉河,也就是天水秦州區的母親河。這時要關注的問題,也就是從天水至關中平原的道路選線問題。

1.天水和關中平原的地理形態。

天水東側是南北走向的六盤山脈,南側是東西走向的秦嶺,天水基本位於這兩條山脈交匯的丁字交匯處。六盤山脈大致從寧夏固原,一直向南延伸至此處,六盤山也稱隴山、隴坻、隴阪、關山等名,歷來是陝甘的界山,也由此產生了許多流傳至今的地名,如隴東(平涼慶陽一帶),隴西(又稱隴右,現甘肅簡稱還叫隴),隴南等等。因為歷史上政治中心在長安和關中平原,故西行第一道難以翻越的大山就是六盤山,所以也有許多文學作品形容該山的難行,如木蘭辭“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這裡的關山,即指從寶雞隴縣翻越隴山至天水張家川的一段,因有大震關,所以稱關山,現在的天平鐵路也大致走這條線路,從張家川恭門一帶有關山隧道穿越該山。

街亭到底在哪裡?(二)翻越隴山,從天水至關中。

渭河以南六盤山脈與秦嶺交匯處的群山,傳統上稱為小隴山。這是因為六盤山脈海拔較高,稱為大隴山或隴山,而渭河以南山區海拔較低,故稱為小隴山。也有大小隴山分界線為張家川說,本文姑且採用渭河分界線說。

天水麥積區分路口有小隴山林業局,這在天水當地是個耳熟能詳的名字,是一個行政性能很強的機構,管理著天水南部半壁江山。

2.翻越大隴山的道路情況。

街亭到底在哪裡?(二)翻越隴山,從天水至關中。

先說大隴山段的道路情況,從南向北大致有:

1)、隴關道。隴關也稱大震關,此段因關也稱為關山,大致是從寶雞沿千水河谷而上,過千陽,至隴縣,翻越隴山大震關(現固關)—馬鹿—恭門—清水再沿牛頭河谷下行至社棠,再到天水,當時是由關中入隴右的大道,也是解放前後寶雞到天水的主要通道,現在基本是天平鐵路的線位,天平鐵路從天水站出軌,沿牛頭河谷上行,設清水站,張家川站就設在恭門鎮,然後進入關山隧道穿越隴山。第一野戰軍進軍天水,走的也是這條路;

2)、番須道。即過莊浪縣雲崖寺石窟的驛道,從平涼華亭縣翻越隴山至莊浪縣,甘肅304省道即這條路,現在正在修建的天平高速公路也是這條線,其中雲崖寺也可說明石窟多建在古道邊;

3)、雞頭道。從涇源縣至隆德縣的山路,現312國道及青蘭高速即經過這條線位,這也是建國前後西蘭公路的線位,是近現代翻越六盤山的主要道路,現在青蘭高速六盤山隧道是首個穿越六盤山的高速公路隧道;

4)、瓦亭道。從固原至西吉縣將臺堡的古道,現在309國道和固西高速的線位,到達西吉縣後可以沿葫蘆河南下至靜寧,秦安,到天水。

5)、須彌山道。往北繞到六盤山盡頭,還有著名的石門關古道也就是須彌山石窟下的古驛道,這條路繞開了六盤山,但向北繞的很遠,從此向西為絲綢之路北段道路,可從靖遠渡黃河,與天水關聯性較弱。

3.小隴山的道路情況。

以渭河為界,河南岸段的隴山因山勢較大隴山為低,所以稱之為小隴山。下圖是麥積山附近衛星圖片,永川河和東柯河為渭河支流,永川河上游即麥積山石窟,東柯河邊為街子古鎮。而花廟河、白家河、高橋河為嘉陵江水系,三水在太白鄉匯合後稱永寧河,再流經徽縣永寧鎮,在嘉陵鎮附近注入嘉陵江,即進入了嘉陵道。該圖東側尚有兩當河和紅崖河未繪出,也是嘉陵江支流。可見小隴山區域渭河和嘉陵江支流眾多,分水嶺也較低緩,古時應該有古道可以通達關中平原,而且或許曾是主要通道。

"

翻越秦嶺分水嶺,也就進入了黃河流域,準確的說,應該是渭河支流之藉河,也就是天水秦州區的母親河。這時要關注的問題,也就是從天水至關中平原的道路選線問題。

1.天水和關中平原的地理形態。

天水東側是南北走向的六盤山脈,南側是東西走向的秦嶺,天水基本位於這兩條山脈交匯的丁字交匯處。六盤山脈大致從寧夏固原,一直向南延伸至此處,六盤山也稱隴山、隴坻、隴阪、關山等名,歷來是陝甘的界山,也由此產生了許多流傳至今的地名,如隴東(平涼慶陽一帶),隴西(又稱隴右,現甘肅簡稱還叫隴),隴南等等。因為歷史上政治中心在長安和關中平原,故西行第一道難以翻越的大山就是六盤山,所以也有許多文學作品形容該山的難行,如木蘭辭“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這裡的關山,即指從寶雞隴縣翻越隴山至天水張家川的一段,因有大震關,所以稱關山,現在的天平鐵路也大致走這條線路,從張家川恭門一帶有關山隧道穿越該山。

街亭到底在哪裡?(二)翻越隴山,從天水至關中。

渭河以南六盤山脈與秦嶺交匯處的群山,傳統上稱為小隴山。這是因為六盤山脈海拔較高,稱為大隴山或隴山,而渭河以南山區海拔較低,故稱為小隴山。也有大小隴山分界線為張家川說,本文姑且採用渭河分界線說。

天水麥積區分路口有小隴山林業局,這在天水當地是個耳熟能詳的名字,是一個行政性能很強的機構,管理著天水南部半壁江山。

2.翻越大隴山的道路情況。

街亭到底在哪裡?(二)翻越隴山,從天水至關中。

先說大隴山段的道路情況,從南向北大致有:

1)、隴關道。隴關也稱大震關,此段因關也稱為關山,大致是從寶雞沿千水河谷而上,過千陽,至隴縣,翻越隴山大震關(現固關)—馬鹿—恭門—清水再沿牛頭河谷下行至社棠,再到天水,當時是由關中入隴右的大道,也是解放前後寶雞到天水的主要通道,現在基本是天平鐵路的線位,天平鐵路從天水站出軌,沿牛頭河谷上行,設清水站,張家川站就設在恭門鎮,然後進入關山隧道穿越隴山。第一野戰軍進軍天水,走的也是這條路;

2)、番須道。即過莊浪縣雲崖寺石窟的驛道,從平涼華亭縣翻越隴山至莊浪縣,甘肅304省道即這條路,現在正在修建的天平高速公路也是這條線,其中雲崖寺也可說明石窟多建在古道邊;

3)、雞頭道。從涇源縣至隆德縣的山路,現312國道及青蘭高速即經過這條線位,這也是建國前後西蘭公路的線位,是近現代翻越六盤山的主要道路,現在青蘭高速六盤山隧道是首個穿越六盤山的高速公路隧道;

4)、瓦亭道。從固原至西吉縣將臺堡的古道,現在309國道和固西高速的線位,到達西吉縣後可以沿葫蘆河南下至靜寧,秦安,到天水。

5)、須彌山道。往北繞到六盤山盡頭,還有著名的石門關古道也就是須彌山石窟下的古驛道,這條路繞開了六盤山,但向北繞的很遠,從此向西為絲綢之路北段道路,可從靖遠渡黃河,與天水關聯性較弱。

3.小隴山的道路情況。

以渭河為界,河南岸段的隴山因山勢較大隴山為低,所以稱之為小隴山。下圖是麥積山附近衛星圖片,永川河和東柯河為渭河支流,永川河上游即麥積山石窟,東柯河邊為街子古鎮。而花廟河、白家河、高橋河為嘉陵江水系,三水在太白鄉匯合後稱永寧河,再流經徽縣永寧鎮,在嘉陵鎮附近注入嘉陵江,即進入了嘉陵道。該圖東側尚有兩當河和紅崖河未繪出,也是嘉陵江支流。可見小隴山區域渭河和嘉陵江支流眾多,分水嶺也較低緩,古時應該有古道可以通達關中平原,而且或許曾是主要通道。

街亭到底在哪裡?(二)翻越隴山,從天水至關中。

首先需要提及的是陳倉渭水道,徐日輝先生在1985年左右提出此道,詳見其文《“陳倉渭水道”與街亭戰役考》(雖徐先生認可此道,但文中依然認為街亭即隴城,其結語讓人殊為不解)。如前所述,渭河歷史上流量很大,筆者在80年代曾親眼見過雨後天水麥積區段渭河在400米寬的河道里滿鋪流淌的情景,古時流量更大,渭水漕運價值明顯。而陳倉渭水道基本沿渭水河谷行走,在吳砦、麥積山等地又與隴蜀道相連接。宋金戰爭時吳玠吳璘兄弟抗金時,即基本沿著渭水道作戰,現在麥積區吳砦,就是當年留下的戰爭遺蹟,此地也叫三岔,以可西到天水,東到寶雞,南達漢中取名。310國道上還有多處古時的棧道遺蹟,也說明該條古道的歷史存在。

其次從天水出發,小隴山裡還有還有多條道路可以翻越長江黃河分水嶺,抵達嘉陵江流域,進入嘉陵道,北上寶雞,或南下漢中。這樣的道路至少有以下幾條,因無古籍記載,暫起名如下:

1)、麥積山道。從麥積山可通達曲溪,山勢不算險峻,曲溪即進入嘉陵江流域。這條路筆者曾開車走過,沒有很成型的道路,部分地區還需涉水而渡,但汽車可通行到李子園、娘娘壩,接316國道,進入嘉陵道。

2)、燕子關道。天水放馬灘曾出土過我國最早地圖,秦時的木板地圖。放馬灘位於麥積山大景區石門景區附近,屬於渭河支流東柯河流域,秦代地圖顯示沿河而上,翻越分水嶺燔史關(今燕子關),進入嘉陵江支流花廟河流域,順流而下,可進入嘉陵江河谷,即嘉陵道。

"

翻越秦嶺分水嶺,也就進入了黃河流域,準確的說,應該是渭河支流之藉河,也就是天水秦州區的母親河。這時要關注的問題,也就是從天水至關中平原的道路選線問題。

1.天水和關中平原的地理形態。

天水東側是南北走向的六盤山脈,南側是東西走向的秦嶺,天水基本位於這兩條山脈交匯的丁字交匯處。六盤山脈大致從寧夏固原,一直向南延伸至此處,六盤山也稱隴山、隴坻、隴阪、關山等名,歷來是陝甘的界山,也由此產生了許多流傳至今的地名,如隴東(平涼慶陽一帶),隴西(又稱隴右,現甘肅簡稱還叫隴),隴南等等。因為歷史上政治中心在長安和關中平原,故西行第一道難以翻越的大山就是六盤山,所以也有許多文學作品形容該山的難行,如木蘭辭“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這裡的關山,即指從寶雞隴縣翻越隴山至天水張家川的一段,因有大震關,所以稱關山,現在的天平鐵路也大致走這條線路,從張家川恭門一帶有關山隧道穿越該山。

街亭到底在哪裡?(二)翻越隴山,從天水至關中。

渭河以南六盤山脈與秦嶺交匯處的群山,傳統上稱為小隴山。這是因為六盤山脈海拔較高,稱為大隴山或隴山,而渭河以南山區海拔較低,故稱為小隴山。也有大小隴山分界線為張家川說,本文姑且採用渭河分界線說。

天水麥積區分路口有小隴山林業局,這在天水當地是個耳熟能詳的名字,是一個行政性能很強的機構,管理著天水南部半壁江山。

2.翻越大隴山的道路情況。

街亭到底在哪裡?(二)翻越隴山,從天水至關中。

先說大隴山段的道路情況,從南向北大致有:

1)、隴關道。隴關也稱大震關,此段因關也稱為關山,大致是從寶雞沿千水河谷而上,過千陽,至隴縣,翻越隴山大震關(現固關)—馬鹿—恭門—清水再沿牛頭河谷下行至社棠,再到天水,當時是由關中入隴右的大道,也是解放前後寶雞到天水的主要通道,現在基本是天平鐵路的線位,天平鐵路從天水站出軌,沿牛頭河谷上行,設清水站,張家川站就設在恭門鎮,然後進入關山隧道穿越隴山。第一野戰軍進軍天水,走的也是這條路;

2)、番須道。即過莊浪縣雲崖寺石窟的驛道,從平涼華亭縣翻越隴山至莊浪縣,甘肅304省道即這條路,現在正在修建的天平高速公路也是這條線,其中雲崖寺也可說明石窟多建在古道邊;

3)、雞頭道。從涇源縣至隆德縣的山路,現312國道及青蘭高速即經過這條線位,這也是建國前後西蘭公路的線位,是近現代翻越六盤山的主要道路,現在青蘭高速六盤山隧道是首個穿越六盤山的高速公路隧道;

4)、瓦亭道。從固原至西吉縣將臺堡的古道,現在309國道和固西高速的線位,到達西吉縣後可以沿葫蘆河南下至靜寧,秦安,到天水。

5)、須彌山道。往北繞到六盤山盡頭,還有著名的石門關古道也就是須彌山石窟下的古驛道,這條路繞開了六盤山,但向北繞的很遠,從此向西為絲綢之路北段道路,可從靖遠渡黃河,與天水關聯性較弱。

3.小隴山的道路情況。

以渭河為界,河南岸段的隴山因山勢較大隴山為低,所以稱之為小隴山。下圖是麥積山附近衛星圖片,永川河和東柯河為渭河支流,永川河上游即麥積山石窟,東柯河邊為街子古鎮。而花廟河、白家河、高橋河為嘉陵江水系,三水在太白鄉匯合後稱永寧河,再流經徽縣永寧鎮,在嘉陵鎮附近注入嘉陵江,即進入了嘉陵道。該圖東側尚有兩當河和紅崖河未繪出,也是嘉陵江支流。可見小隴山區域渭河和嘉陵江支流眾多,分水嶺也較低緩,古時應該有古道可以通達關中平原,而且或許曾是主要通道。

街亭到底在哪裡?(二)翻越隴山,從天水至關中。

首先需要提及的是陳倉渭水道,徐日輝先生在1985年左右提出此道,詳見其文《“陳倉渭水道”與街亭戰役考》(雖徐先生認可此道,但文中依然認為街亭即隴城,其結語讓人殊為不解)。如前所述,渭河歷史上流量很大,筆者在80年代曾親眼見過雨後天水麥積區段渭河在400米寬的河道里滿鋪流淌的情景,古時流量更大,渭水漕運價值明顯。而陳倉渭水道基本沿渭水河谷行走,在吳砦、麥積山等地又與隴蜀道相連接。宋金戰爭時吳玠吳璘兄弟抗金時,即基本沿著渭水道作戰,現在麥積區吳砦,就是當年留下的戰爭遺蹟,此地也叫三岔,以可西到天水,東到寶雞,南達漢中取名。310國道上還有多處古時的棧道遺蹟,也說明該條古道的歷史存在。

其次從天水出發,小隴山裡還有還有多條道路可以翻越長江黃河分水嶺,抵達嘉陵江流域,進入嘉陵道,北上寶雞,或南下漢中。這樣的道路至少有以下幾條,因無古籍記載,暫起名如下:

1)、麥積山道。從麥積山可通達曲溪,山勢不算險峻,曲溪即進入嘉陵江流域。這條路筆者曾開車走過,沒有很成型的道路,部分地區還需涉水而渡,但汽車可通行到李子園、娘娘壩,接316國道,進入嘉陵道。

2)、燕子關道。天水放馬灘曾出土過我國最早地圖,秦時的木板地圖。放馬灘位於麥積山大景區石門景區附近,屬於渭河支流東柯河流域,秦代地圖顯示沿河而上,翻越分水嶺燔史關(今燕子關),進入嘉陵江支流花廟河流域,順流而下,可進入嘉陵江河谷,即嘉陵道。

街亭到底在哪裡?(二)翻越隴山,從天水至關中。

3)、黨川至兩當道。現修建的戰備公路,從黨川向南,翻越分水嶺,可至兩當太陽村,再到達兩當,進入嘉陵道。這條路修建之前就有小路,兩當縣太陽村民曾對筆者言常開三馬子去天水麥積區銷售農產品,現在道路修通了,沿途美景如畫,也是自駕遊的樂途。

4)、兩當兵變和紅25軍長征道。兩當兵變後,起義部隊從兩當至太陽村,在此處進行了整編,然後北上至東岔,又渡過渭河,翻越隴山至陝北。而紅25軍長征也是沿著留壩—兩當—利橋—黨川—麥積山—甘泉—馬跑泉—天水一線行進的,紅軍部隊交通情況和古時行軍沒有大的區別,部隊能行走,古代軍隊應該也可以。

5)、東岔至唐藏道。這條路穿過東岔附近的金礦礦區,雖路面狀況不佳,但行車基本無礙,可到達鳳縣唐藏鎮,這就已進入嘉陵道,北上紅花鋪,大散關,可到達寶雞。

4.對小隴山古道的佐證。

小隴山裡的古道,在眾多街亭考證文獻裡多予以否定,認為該處山大林廣,自古就人跡罕至,不可能有古道。所以三國時期,關中平原至天水只能是翻越大隴山,對此不敢苟同,試辯證如下:

1)、麥積山。古代不可能在人跡罕至的深山密林裡修建如此大規模的石窟。絲綢之路上石窟眾多,但基本都有一個共同點,即開鑿在交通要道上,試錄之如下:

雲崖寺開鑿在番須道翻越隴山處;

須彌山石窟開鑿在石門關道的關口處,須彌山1號窟(記得供奉的是藥師佛)下緊挨著就是古石門關,石窟下有關口遺蹟;

"

翻越秦嶺分水嶺,也就進入了黃河流域,準確的說,應該是渭河支流之藉河,也就是天水秦州區的母親河。這時要關注的問題,也就是從天水至關中平原的道路選線問題。

1.天水和關中平原的地理形態。

天水東側是南北走向的六盤山脈,南側是東西走向的秦嶺,天水基本位於這兩條山脈交匯的丁字交匯處。六盤山脈大致從寧夏固原,一直向南延伸至此處,六盤山也稱隴山、隴坻、隴阪、關山等名,歷來是陝甘的界山,也由此產生了許多流傳至今的地名,如隴東(平涼慶陽一帶),隴西(又稱隴右,現甘肅簡稱還叫隴),隴南等等。因為歷史上政治中心在長安和關中平原,故西行第一道難以翻越的大山就是六盤山,所以也有許多文學作品形容該山的難行,如木蘭辭“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這裡的關山,即指從寶雞隴縣翻越隴山至天水張家川的一段,因有大震關,所以稱關山,現在的天平鐵路也大致走這條線路,從張家川恭門一帶有關山隧道穿越該山。

街亭到底在哪裡?(二)翻越隴山,從天水至關中。

渭河以南六盤山脈與秦嶺交匯處的群山,傳統上稱為小隴山。這是因為六盤山脈海拔較高,稱為大隴山或隴山,而渭河以南山區海拔較低,故稱為小隴山。也有大小隴山分界線為張家川說,本文姑且採用渭河分界線說。

天水麥積區分路口有小隴山林業局,這在天水當地是個耳熟能詳的名字,是一個行政性能很強的機構,管理著天水南部半壁江山。

2.翻越大隴山的道路情況。

街亭到底在哪裡?(二)翻越隴山,從天水至關中。

先說大隴山段的道路情況,從南向北大致有:

1)、隴關道。隴關也稱大震關,此段因關也稱為關山,大致是從寶雞沿千水河谷而上,過千陽,至隴縣,翻越隴山大震關(現固關)—馬鹿—恭門—清水再沿牛頭河谷下行至社棠,再到天水,當時是由關中入隴右的大道,也是解放前後寶雞到天水的主要通道,現在基本是天平鐵路的線位,天平鐵路從天水站出軌,沿牛頭河谷上行,設清水站,張家川站就設在恭門鎮,然後進入關山隧道穿越隴山。第一野戰軍進軍天水,走的也是這條路;

2)、番須道。即過莊浪縣雲崖寺石窟的驛道,從平涼華亭縣翻越隴山至莊浪縣,甘肅304省道即這條路,現在正在修建的天平高速公路也是這條線,其中雲崖寺也可說明石窟多建在古道邊;

3)、雞頭道。從涇源縣至隆德縣的山路,現312國道及青蘭高速即經過這條線位,這也是建國前後西蘭公路的線位,是近現代翻越六盤山的主要道路,現在青蘭高速六盤山隧道是首個穿越六盤山的高速公路隧道;

4)、瓦亭道。從固原至西吉縣將臺堡的古道,現在309國道和固西高速的線位,到達西吉縣後可以沿葫蘆河南下至靜寧,秦安,到天水。

5)、須彌山道。往北繞到六盤山盡頭,還有著名的石門關古道也就是須彌山石窟下的古驛道,這條路繞開了六盤山,但向北繞的很遠,從此向西為絲綢之路北段道路,可從靖遠渡黃河,與天水關聯性較弱。

3.小隴山的道路情況。

以渭河為界,河南岸段的隴山因山勢較大隴山為低,所以稱之為小隴山。下圖是麥積山附近衛星圖片,永川河和東柯河為渭河支流,永川河上游即麥積山石窟,東柯河邊為街子古鎮。而花廟河、白家河、高橋河為嘉陵江水系,三水在太白鄉匯合後稱永寧河,再流經徽縣永寧鎮,在嘉陵鎮附近注入嘉陵江,即進入了嘉陵道。該圖東側尚有兩當河和紅崖河未繪出,也是嘉陵江支流。可見小隴山區域渭河和嘉陵江支流眾多,分水嶺也較低緩,古時應該有古道可以通達關中平原,而且或許曾是主要通道。

街亭到底在哪裡?(二)翻越隴山,從天水至關中。

首先需要提及的是陳倉渭水道,徐日輝先生在1985年左右提出此道,詳見其文《“陳倉渭水道”與街亭戰役考》(雖徐先生認可此道,但文中依然認為街亭即隴城,其結語讓人殊為不解)。如前所述,渭河歷史上流量很大,筆者在80年代曾親眼見過雨後天水麥積區段渭河在400米寬的河道里滿鋪流淌的情景,古時流量更大,渭水漕運價值明顯。而陳倉渭水道基本沿渭水河谷行走,在吳砦、麥積山等地又與隴蜀道相連接。宋金戰爭時吳玠吳璘兄弟抗金時,即基本沿著渭水道作戰,現在麥積區吳砦,就是當年留下的戰爭遺蹟,此地也叫三岔,以可西到天水,東到寶雞,南達漢中取名。310國道上還有多處古時的棧道遺蹟,也說明該條古道的歷史存在。

其次從天水出發,小隴山裡還有還有多條道路可以翻越長江黃河分水嶺,抵達嘉陵江流域,進入嘉陵道,北上寶雞,或南下漢中。這樣的道路至少有以下幾條,因無古籍記載,暫起名如下:

1)、麥積山道。從麥積山可通達曲溪,山勢不算險峻,曲溪即進入嘉陵江流域。這條路筆者曾開車走過,沒有很成型的道路,部分地區還需涉水而渡,但汽車可通行到李子園、娘娘壩,接316國道,進入嘉陵道。

2)、燕子關道。天水放馬灘曾出土過我國最早地圖,秦時的木板地圖。放馬灘位於麥積山大景區石門景區附近,屬於渭河支流東柯河流域,秦代地圖顯示沿河而上,翻越分水嶺燔史關(今燕子關),進入嘉陵江支流花廟河流域,順流而下,可進入嘉陵江河谷,即嘉陵道。

街亭到底在哪裡?(二)翻越隴山,從天水至關中。

3)、黨川至兩當道。現修建的戰備公路,從黨川向南,翻越分水嶺,可至兩當太陽村,再到達兩當,進入嘉陵道。這條路修建之前就有小路,兩當縣太陽村民曾對筆者言常開三馬子去天水麥積區銷售農產品,現在道路修通了,沿途美景如畫,也是自駕遊的樂途。

4)、兩當兵變和紅25軍長征道。兩當兵變後,起義部隊從兩當至太陽村,在此處進行了整編,然後北上至東岔,又渡過渭河,翻越隴山至陝北。而紅25軍長征也是沿著留壩—兩當—利橋—黨川—麥積山—甘泉—馬跑泉—天水一線行進的,紅軍部隊交通情況和古時行軍沒有大的區別,部隊能行走,古代軍隊應該也可以。

5)、東岔至唐藏道。這條路穿過東岔附近的金礦礦區,雖路面狀況不佳,但行車基本無礙,可到達鳳縣唐藏鎮,這就已進入嘉陵道,北上紅花鋪,大散關,可到達寶雞。

4.對小隴山古道的佐證。

小隴山裡的古道,在眾多街亭考證文獻裡多予以否定,認為該處山大林廣,自古就人跡罕至,不可能有古道。所以三國時期,關中平原至天水只能是翻越大隴山,對此不敢苟同,試辯證如下:

1)、麥積山。古代不可能在人跡罕至的深山密林裡修建如此大規模的石窟。絲綢之路上石窟眾多,但基本都有一個共同點,即開鑿在交通要道上,試錄之如下:

雲崖寺開鑿在番須道翻越隴山處;

須彌山石窟開鑿在石門關道的關口處,須彌山1號窟(記得供奉的是藥師佛)下緊挨著就是古石門關,石窟下有關口遺蹟;

街亭到底在哪裡?(二)翻越隴山,從天水至關中。
"

翻越秦嶺分水嶺,也就進入了黃河流域,準確的說,應該是渭河支流之藉河,也就是天水秦州區的母親河。這時要關注的問題,也就是從天水至關中平原的道路選線問題。

1.天水和關中平原的地理形態。

天水東側是南北走向的六盤山脈,南側是東西走向的秦嶺,天水基本位於這兩條山脈交匯的丁字交匯處。六盤山脈大致從寧夏固原,一直向南延伸至此處,六盤山也稱隴山、隴坻、隴阪、關山等名,歷來是陝甘的界山,也由此產生了許多流傳至今的地名,如隴東(平涼慶陽一帶),隴西(又稱隴右,現甘肅簡稱還叫隴),隴南等等。因為歷史上政治中心在長安和關中平原,故西行第一道難以翻越的大山就是六盤山,所以也有許多文學作品形容該山的難行,如木蘭辭“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這裡的關山,即指從寶雞隴縣翻越隴山至天水張家川的一段,因有大震關,所以稱關山,現在的天平鐵路也大致走這條線路,從張家川恭門一帶有關山隧道穿越該山。

街亭到底在哪裡?(二)翻越隴山,從天水至關中。

渭河以南六盤山脈與秦嶺交匯處的群山,傳統上稱為小隴山。這是因為六盤山脈海拔較高,稱為大隴山或隴山,而渭河以南山區海拔較低,故稱為小隴山。也有大小隴山分界線為張家川說,本文姑且採用渭河分界線說。

天水麥積區分路口有小隴山林業局,這在天水當地是個耳熟能詳的名字,是一個行政性能很強的機構,管理著天水南部半壁江山。

2.翻越大隴山的道路情況。

街亭到底在哪裡?(二)翻越隴山,從天水至關中。

先說大隴山段的道路情況,從南向北大致有:

1)、隴關道。隴關也稱大震關,此段因關也稱為關山,大致是從寶雞沿千水河谷而上,過千陽,至隴縣,翻越隴山大震關(現固關)—馬鹿—恭門—清水再沿牛頭河谷下行至社棠,再到天水,當時是由關中入隴右的大道,也是解放前後寶雞到天水的主要通道,現在基本是天平鐵路的線位,天平鐵路從天水站出軌,沿牛頭河谷上行,設清水站,張家川站就設在恭門鎮,然後進入關山隧道穿越隴山。第一野戰軍進軍天水,走的也是這條路;

2)、番須道。即過莊浪縣雲崖寺石窟的驛道,從平涼華亭縣翻越隴山至莊浪縣,甘肅304省道即這條路,現在正在修建的天平高速公路也是這條線,其中雲崖寺也可說明石窟多建在古道邊;

3)、雞頭道。從涇源縣至隆德縣的山路,現312國道及青蘭高速即經過這條線位,這也是建國前後西蘭公路的線位,是近現代翻越六盤山的主要道路,現在青蘭高速六盤山隧道是首個穿越六盤山的高速公路隧道;

4)、瓦亭道。從固原至西吉縣將臺堡的古道,現在309國道和固西高速的線位,到達西吉縣後可以沿葫蘆河南下至靜寧,秦安,到天水。

5)、須彌山道。往北繞到六盤山盡頭,還有著名的石門關古道也就是須彌山石窟下的古驛道,這條路繞開了六盤山,但向北繞的很遠,從此向西為絲綢之路北段道路,可從靖遠渡黃河,與天水關聯性較弱。

3.小隴山的道路情況。

以渭河為界,河南岸段的隴山因山勢較大隴山為低,所以稱之為小隴山。下圖是麥積山附近衛星圖片,永川河和東柯河為渭河支流,永川河上游即麥積山石窟,東柯河邊為街子古鎮。而花廟河、白家河、高橋河為嘉陵江水系,三水在太白鄉匯合後稱永寧河,再流經徽縣永寧鎮,在嘉陵鎮附近注入嘉陵江,即進入了嘉陵道。該圖東側尚有兩當河和紅崖河未繪出,也是嘉陵江支流。可見小隴山區域渭河和嘉陵江支流眾多,分水嶺也較低緩,古時應該有古道可以通達關中平原,而且或許曾是主要通道。

街亭到底在哪裡?(二)翻越隴山,從天水至關中。

首先需要提及的是陳倉渭水道,徐日輝先生在1985年左右提出此道,詳見其文《“陳倉渭水道”與街亭戰役考》(雖徐先生認可此道,但文中依然認為街亭即隴城,其結語讓人殊為不解)。如前所述,渭河歷史上流量很大,筆者在80年代曾親眼見過雨後天水麥積區段渭河在400米寬的河道里滿鋪流淌的情景,古時流量更大,渭水漕運價值明顯。而陳倉渭水道基本沿渭水河谷行走,在吳砦、麥積山等地又與隴蜀道相連接。宋金戰爭時吳玠吳璘兄弟抗金時,即基本沿著渭水道作戰,現在麥積區吳砦,就是當年留下的戰爭遺蹟,此地也叫三岔,以可西到天水,東到寶雞,南達漢中取名。310國道上還有多處古時的棧道遺蹟,也說明該條古道的歷史存在。

其次從天水出發,小隴山裡還有還有多條道路可以翻越長江黃河分水嶺,抵達嘉陵江流域,進入嘉陵道,北上寶雞,或南下漢中。這樣的道路至少有以下幾條,因無古籍記載,暫起名如下:

1)、麥積山道。從麥積山可通達曲溪,山勢不算險峻,曲溪即進入嘉陵江流域。這條路筆者曾開車走過,沒有很成型的道路,部分地區還需涉水而渡,但汽車可通行到李子園、娘娘壩,接316國道,進入嘉陵道。

2)、燕子關道。天水放馬灘曾出土過我國最早地圖,秦時的木板地圖。放馬灘位於麥積山大景區石門景區附近,屬於渭河支流東柯河流域,秦代地圖顯示沿河而上,翻越分水嶺燔史關(今燕子關),進入嘉陵江支流花廟河流域,順流而下,可進入嘉陵江河谷,即嘉陵道。

街亭到底在哪裡?(二)翻越隴山,從天水至關中。

3)、黨川至兩當道。現修建的戰備公路,從黨川向南,翻越分水嶺,可至兩當太陽村,再到達兩當,進入嘉陵道。這條路修建之前就有小路,兩當縣太陽村民曾對筆者言常開三馬子去天水麥積區銷售農產品,現在道路修通了,沿途美景如畫,也是自駕遊的樂途。

4)、兩當兵變和紅25軍長征道。兩當兵變後,起義部隊從兩當至太陽村,在此處進行了整編,然後北上至東岔,又渡過渭河,翻越隴山至陝北。而紅25軍長征也是沿著留壩—兩當—利橋—黨川—麥積山—甘泉—馬跑泉—天水一線行進的,紅軍部隊交通情況和古時行軍沒有大的區別,部隊能行走,古代軍隊應該也可以。

5)、東岔至唐藏道。這條路穿過東岔附近的金礦礦區,雖路面狀況不佳,但行車基本無礙,可到達鳳縣唐藏鎮,這就已進入嘉陵道,北上紅花鋪,大散關,可到達寶雞。

4.對小隴山古道的佐證。

小隴山裡的古道,在眾多街亭考證文獻裡多予以否定,認為該處山大林廣,自古就人跡罕至,不可能有古道。所以三國時期,關中平原至天水只能是翻越大隴山,對此不敢苟同,試辯證如下:

1)、麥積山。古代不可能在人跡罕至的深山密林裡修建如此大規模的石窟。絲綢之路上石窟眾多,但基本都有一個共同點,即開鑿在交通要道上,試錄之如下:

雲崖寺開鑿在番須道翻越隴山處;

須彌山石窟開鑿在石門關道的關口處,須彌山1號窟(記得供奉的是藥師佛)下緊挨著就是古石門關,石窟下有關口遺蹟;

街亭到底在哪裡?(二)翻越隴山,從天水至關中。
街亭到底在哪裡?(二)翻越隴山,從天水至關中。
"

翻越秦嶺分水嶺,也就進入了黃河流域,準確的說,應該是渭河支流之藉河,也就是天水秦州區的母親河。這時要關注的問題,也就是從天水至關中平原的道路選線問題。

1.天水和關中平原的地理形態。

天水東側是南北走向的六盤山脈,南側是東西走向的秦嶺,天水基本位於這兩條山脈交匯的丁字交匯處。六盤山脈大致從寧夏固原,一直向南延伸至此處,六盤山也稱隴山、隴坻、隴阪、關山等名,歷來是陝甘的界山,也由此產生了許多流傳至今的地名,如隴東(平涼慶陽一帶),隴西(又稱隴右,現甘肅簡稱還叫隴),隴南等等。因為歷史上政治中心在長安和關中平原,故西行第一道難以翻越的大山就是六盤山,所以也有許多文學作品形容該山的難行,如木蘭辭“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這裡的關山,即指從寶雞隴縣翻越隴山至天水張家川的一段,因有大震關,所以稱關山,現在的天平鐵路也大致走這條線路,從張家川恭門一帶有關山隧道穿越該山。

街亭到底在哪裡?(二)翻越隴山,從天水至關中。

渭河以南六盤山脈與秦嶺交匯處的群山,傳統上稱為小隴山。這是因為六盤山脈海拔較高,稱為大隴山或隴山,而渭河以南山區海拔較低,故稱為小隴山。也有大小隴山分界線為張家川說,本文姑且採用渭河分界線說。

天水麥積區分路口有小隴山林業局,這在天水當地是個耳熟能詳的名字,是一個行政性能很強的機構,管理著天水南部半壁江山。

2.翻越大隴山的道路情況。

街亭到底在哪裡?(二)翻越隴山,從天水至關中。

先說大隴山段的道路情況,從南向北大致有:

1)、隴關道。隴關也稱大震關,此段因關也稱為關山,大致是從寶雞沿千水河谷而上,過千陽,至隴縣,翻越隴山大震關(現固關)—馬鹿—恭門—清水再沿牛頭河谷下行至社棠,再到天水,當時是由關中入隴右的大道,也是解放前後寶雞到天水的主要通道,現在基本是天平鐵路的線位,天平鐵路從天水站出軌,沿牛頭河谷上行,設清水站,張家川站就設在恭門鎮,然後進入關山隧道穿越隴山。第一野戰軍進軍天水,走的也是這條路;

2)、番須道。即過莊浪縣雲崖寺石窟的驛道,從平涼華亭縣翻越隴山至莊浪縣,甘肅304省道即這條路,現在正在修建的天平高速公路也是這條線,其中雲崖寺也可說明石窟多建在古道邊;

3)、雞頭道。從涇源縣至隆德縣的山路,現312國道及青蘭高速即經過這條線位,這也是建國前後西蘭公路的線位,是近現代翻越六盤山的主要道路,現在青蘭高速六盤山隧道是首個穿越六盤山的高速公路隧道;

4)、瓦亭道。從固原至西吉縣將臺堡的古道,現在309國道和固西高速的線位,到達西吉縣後可以沿葫蘆河南下至靜寧,秦安,到天水。

5)、須彌山道。往北繞到六盤山盡頭,還有著名的石門關古道也就是須彌山石窟下的古驛道,這條路繞開了六盤山,但向北繞的很遠,從此向西為絲綢之路北段道路,可從靖遠渡黃河,與天水關聯性較弱。

3.小隴山的道路情況。

以渭河為界,河南岸段的隴山因山勢較大隴山為低,所以稱之為小隴山。下圖是麥積山附近衛星圖片,永川河和東柯河為渭河支流,永川河上游即麥積山石窟,東柯河邊為街子古鎮。而花廟河、白家河、高橋河為嘉陵江水系,三水在太白鄉匯合後稱永寧河,再流經徽縣永寧鎮,在嘉陵鎮附近注入嘉陵江,即進入了嘉陵道。該圖東側尚有兩當河和紅崖河未繪出,也是嘉陵江支流。可見小隴山區域渭河和嘉陵江支流眾多,分水嶺也較低緩,古時應該有古道可以通達關中平原,而且或許曾是主要通道。

街亭到底在哪裡?(二)翻越隴山,從天水至關中。

首先需要提及的是陳倉渭水道,徐日輝先生在1985年左右提出此道,詳見其文《“陳倉渭水道”與街亭戰役考》(雖徐先生認可此道,但文中依然認為街亭即隴城,其結語讓人殊為不解)。如前所述,渭河歷史上流量很大,筆者在80年代曾親眼見過雨後天水麥積區段渭河在400米寬的河道里滿鋪流淌的情景,古時流量更大,渭水漕運價值明顯。而陳倉渭水道基本沿渭水河谷行走,在吳砦、麥積山等地又與隴蜀道相連接。宋金戰爭時吳玠吳璘兄弟抗金時,即基本沿著渭水道作戰,現在麥積區吳砦,就是當年留下的戰爭遺蹟,此地也叫三岔,以可西到天水,東到寶雞,南達漢中取名。310國道上還有多處古時的棧道遺蹟,也說明該條古道的歷史存在。

其次從天水出發,小隴山裡還有還有多條道路可以翻越長江黃河分水嶺,抵達嘉陵江流域,進入嘉陵道,北上寶雞,或南下漢中。這樣的道路至少有以下幾條,因無古籍記載,暫起名如下:

1)、麥積山道。從麥積山可通達曲溪,山勢不算險峻,曲溪即進入嘉陵江流域。這條路筆者曾開車走過,沒有很成型的道路,部分地區還需涉水而渡,但汽車可通行到李子園、娘娘壩,接316國道,進入嘉陵道。

2)、燕子關道。天水放馬灘曾出土過我國最早地圖,秦時的木板地圖。放馬灘位於麥積山大景區石門景區附近,屬於渭河支流東柯河流域,秦代地圖顯示沿河而上,翻越分水嶺燔史關(今燕子關),進入嘉陵江支流花廟河流域,順流而下,可進入嘉陵江河谷,即嘉陵道。

街亭到底在哪裡?(二)翻越隴山,從天水至關中。

3)、黨川至兩當道。現修建的戰備公路,從黨川向南,翻越分水嶺,可至兩當太陽村,再到達兩當,進入嘉陵道。這條路修建之前就有小路,兩當縣太陽村民曾對筆者言常開三馬子去天水麥積區銷售農產品,現在道路修通了,沿途美景如畫,也是自駕遊的樂途。

4)、兩當兵變和紅25軍長征道。兩當兵變後,起義部隊從兩當至太陽村,在此處進行了整編,然後北上至東岔,又渡過渭河,翻越隴山至陝北。而紅25軍長征也是沿著留壩—兩當—利橋—黨川—麥積山—甘泉—馬跑泉—天水一線行進的,紅軍部隊交通情況和古時行軍沒有大的區別,部隊能行走,古代軍隊應該也可以。

5)、東岔至唐藏道。這條路穿過東岔附近的金礦礦區,雖路面狀況不佳,但行車基本無礙,可到達鳳縣唐藏鎮,這就已進入嘉陵道,北上紅花鋪,大散關,可到達寶雞。

4.對小隴山古道的佐證。

小隴山裡的古道,在眾多街亭考證文獻裡多予以否定,認為該處山大林廣,自古就人跡罕至,不可能有古道。所以三國時期,關中平原至天水只能是翻越大隴山,對此不敢苟同,試辯證如下:

1)、麥積山。古代不可能在人跡罕至的深山密林裡修建如此大規模的石窟。絲綢之路上石窟眾多,但基本都有一個共同點,即開鑿在交通要道上,試錄之如下:

雲崖寺開鑿在番須道翻越隴山處;

須彌山石窟開鑿在石門關道的關口處,須彌山1號窟(記得供奉的是藥師佛)下緊挨著就是古石門關,石窟下有關口遺蹟;

街亭到底在哪裡?(二)翻越隴山,從天水至關中。
街亭到底在哪裡?(二)翻越隴山,從天水至關中。
街亭到底在哪裡?(二)翻越隴山,從天水至關中。

北石窟寺在蒲河和茹河的交匯處,旁邊就是北石窟驛,可見是古驛道;

"

翻越秦嶺分水嶺,也就進入了黃河流域,準確的說,應該是渭河支流之藉河,也就是天水秦州區的母親河。這時要關注的問題,也就是從天水至關中平原的道路選線問題。

1.天水和關中平原的地理形態。

天水東側是南北走向的六盤山脈,南側是東西走向的秦嶺,天水基本位於這兩條山脈交匯的丁字交匯處。六盤山脈大致從寧夏固原,一直向南延伸至此處,六盤山也稱隴山、隴坻、隴阪、關山等名,歷來是陝甘的界山,也由此產生了許多流傳至今的地名,如隴東(平涼慶陽一帶),隴西(又稱隴右,現甘肅簡稱還叫隴),隴南等等。因為歷史上政治中心在長安和關中平原,故西行第一道難以翻越的大山就是六盤山,所以也有許多文學作品形容該山的難行,如木蘭辭“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這裡的關山,即指從寶雞隴縣翻越隴山至天水張家川的一段,因有大震關,所以稱關山,現在的天平鐵路也大致走這條線路,從張家川恭門一帶有關山隧道穿越該山。

街亭到底在哪裡?(二)翻越隴山,從天水至關中。

渭河以南六盤山脈與秦嶺交匯處的群山,傳統上稱為小隴山。這是因為六盤山脈海拔較高,稱為大隴山或隴山,而渭河以南山區海拔較低,故稱為小隴山。也有大小隴山分界線為張家川說,本文姑且採用渭河分界線說。

天水麥積區分路口有小隴山林業局,這在天水當地是個耳熟能詳的名字,是一個行政性能很強的機構,管理著天水南部半壁江山。

2.翻越大隴山的道路情況。

街亭到底在哪裡?(二)翻越隴山,從天水至關中。

先說大隴山段的道路情況,從南向北大致有:

1)、隴關道。隴關也稱大震關,此段因關也稱為關山,大致是從寶雞沿千水河谷而上,過千陽,至隴縣,翻越隴山大震關(現固關)—馬鹿—恭門—清水再沿牛頭河谷下行至社棠,再到天水,當時是由關中入隴右的大道,也是解放前後寶雞到天水的主要通道,現在基本是天平鐵路的線位,天平鐵路從天水站出軌,沿牛頭河谷上行,設清水站,張家川站就設在恭門鎮,然後進入關山隧道穿越隴山。第一野戰軍進軍天水,走的也是這條路;

2)、番須道。即過莊浪縣雲崖寺石窟的驛道,從平涼華亭縣翻越隴山至莊浪縣,甘肅304省道即這條路,現在正在修建的天平高速公路也是這條線,其中雲崖寺也可說明石窟多建在古道邊;

3)、雞頭道。從涇源縣至隆德縣的山路,現312國道及青蘭高速即經過這條線位,這也是建國前後西蘭公路的線位,是近現代翻越六盤山的主要道路,現在青蘭高速六盤山隧道是首個穿越六盤山的高速公路隧道;

4)、瓦亭道。從固原至西吉縣將臺堡的古道,現在309國道和固西高速的線位,到達西吉縣後可以沿葫蘆河南下至靜寧,秦安,到天水。

5)、須彌山道。往北繞到六盤山盡頭,還有著名的石門關古道也就是須彌山石窟下的古驛道,這條路繞開了六盤山,但向北繞的很遠,從此向西為絲綢之路北段道路,可從靖遠渡黃河,與天水關聯性較弱。

3.小隴山的道路情況。

以渭河為界,河南岸段的隴山因山勢較大隴山為低,所以稱之為小隴山。下圖是麥積山附近衛星圖片,永川河和東柯河為渭河支流,永川河上游即麥積山石窟,東柯河邊為街子古鎮。而花廟河、白家河、高橋河為嘉陵江水系,三水在太白鄉匯合後稱永寧河,再流經徽縣永寧鎮,在嘉陵鎮附近注入嘉陵江,即進入了嘉陵道。該圖東側尚有兩當河和紅崖河未繪出,也是嘉陵江支流。可見小隴山區域渭河和嘉陵江支流眾多,分水嶺也較低緩,古時應該有古道可以通達關中平原,而且或許曾是主要通道。

街亭到底在哪裡?(二)翻越隴山,從天水至關中。

首先需要提及的是陳倉渭水道,徐日輝先生在1985年左右提出此道,詳見其文《“陳倉渭水道”與街亭戰役考》(雖徐先生認可此道,但文中依然認為街亭即隴城,其結語讓人殊為不解)。如前所述,渭河歷史上流量很大,筆者在80年代曾親眼見過雨後天水麥積區段渭河在400米寬的河道里滿鋪流淌的情景,古時流量更大,渭水漕運價值明顯。而陳倉渭水道基本沿渭水河谷行走,在吳砦、麥積山等地又與隴蜀道相連接。宋金戰爭時吳玠吳璘兄弟抗金時,即基本沿著渭水道作戰,現在麥積區吳砦,就是當年留下的戰爭遺蹟,此地也叫三岔,以可西到天水,東到寶雞,南達漢中取名。310國道上還有多處古時的棧道遺蹟,也說明該條古道的歷史存在。

其次從天水出發,小隴山裡還有還有多條道路可以翻越長江黃河分水嶺,抵達嘉陵江流域,進入嘉陵道,北上寶雞,或南下漢中。這樣的道路至少有以下幾條,因無古籍記載,暫起名如下:

1)、麥積山道。從麥積山可通達曲溪,山勢不算險峻,曲溪即進入嘉陵江流域。這條路筆者曾開車走過,沒有很成型的道路,部分地區還需涉水而渡,但汽車可通行到李子園、娘娘壩,接316國道,進入嘉陵道。

2)、燕子關道。天水放馬灘曾出土過我國最早地圖,秦時的木板地圖。放馬灘位於麥積山大景區石門景區附近,屬於渭河支流東柯河流域,秦代地圖顯示沿河而上,翻越分水嶺燔史關(今燕子關),進入嘉陵江支流花廟河流域,順流而下,可進入嘉陵江河谷,即嘉陵道。

街亭到底在哪裡?(二)翻越隴山,從天水至關中。

3)、黨川至兩當道。現修建的戰備公路,從黨川向南,翻越分水嶺,可至兩當太陽村,再到達兩當,進入嘉陵道。這條路修建之前就有小路,兩當縣太陽村民曾對筆者言常開三馬子去天水麥積區銷售農產品,現在道路修通了,沿途美景如畫,也是自駕遊的樂途。

4)、兩當兵變和紅25軍長征道。兩當兵變後,起義部隊從兩當至太陽村,在此處進行了整編,然後北上至東岔,又渡過渭河,翻越隴山至陝北。而紅25軍長征也是沿著留壩—兩當—利橋—黨川—麥積山—甘泉—馬跑泉—天水一線行進的,紅軍部隊交通情況和古時行軍沒有大的區別,部隊能行走,古代軍隊應該也可以。

5)、東岔至唐藏道。這條路穿過東岔附近的金礦礦區,雖路面狀況不佳,但行車基本無礙,可到達鳳縣唐藏鎮,這就已進入嘉陵道,北上紅花鋪,大散關,可到達寶雞。

4.對小隴山古道的佐證。

小隴山裡的古道,在眾多街亭考證文獻裡多予以否定,認為該處山大林廣,自古就人跡罕至,不可能有古道。所以三國時期,關中平原至天水只能是翻越大隴山,對此不敢苟同,試辯證如下:

1)、麥積山。古代不可能在人跡罕至的深山密林裡修建如此大規模的石窟。絲綢之路上石窟眾多,但基本都有一個共同點,即開鑿在交通要道上,試錄之如下:

雲崖寺開鑿在番須道翻越隴山處;

須彌山石窟開鑿在石門關道的關口處,須彌山1號窟(記得供奉的是藥師佛)下緊挨著就是古石門關,石窟下有關口遺蹟;

街亭到底在哪裡?(二)翻越隴山,從天水至關中。
街亭到底在哪裡?(二)翻越隴山,從天水至關中。
街亭到底在哪裡?(二)翻越隴山,從天水至關中。

北石窟寺在蒲河和茹河的交匯處,旁邊就是北石窟驛,可見是古驛道;

街亭到底在哪裡?(二)翻越隴山,從天水至關中。

武山拉梢寺石窟在魯班峽內,該峽口正對四門所在峽口,是古時禮縣—四門—魯班峽—南安郡(現隴西文峰鎮東側)的交通要道;

武山木梯寺石窟位於榜沙河邊,沿河谷上行可至貴清山,通達漳縣和岷縣;

甘谷大象山石窟、華蓋寺石窟下即通過甘谷縣的大道;

武威天梯山石窟開鑿在武威至青海的古道邊;

炳靈寺石窟下即古時有名的黃河渡口;

四川廣元千佛崖石窟下即古金牛道,行走金牛道上,石窟觸手可及。

……

究其所以,一是古代行路艱難,開鑿石窟就是為了求佛保安全,故多建在交通要衝關口或渡口處,人跡罕至處怎去朝拜?二是開鑿石窟在古代絕對是大工程,所需物資運輸量極大,無路不可能建成。

有麥積山石窟的存在,即說明古時該處有主要道路通過,至於為什麼後來無主要道路通過了?很可能和唐初大地震有關,此次地震將麥積山崖體震塌,石窟損毀很嚴重,這也是麥積山以後日漸式微的原因。同時這樣的大地震,很可能造成麥積山下古道的大規模損毀,慢慢被其他道路替代。

2)、秦時放馬灘墓葬出土地圖已佐證燕子關道,說明秦時就有道路通過該處。

"

翻越秦嶺分水嶺,也就進入了黃河流域,準確的說,應該是渭河支流之藉河,也就是天水秦州區的母親河。這時要關注的問題,也就是從天水至關中平原的道路選線問題。

1.天水和關中平原的地理形態。

天水東側是南北走向的六盤山脈,南側是東西走向的秦嶺,天水基本位於這兩條山脈交匯的丁字交匯處。六盤山脈大致從寧夏固原,一直向南延伸至此處,六盤山也稱隴山、隴坻、隴阪、關山等名,歷來是陝甘的界山,也由此產生了許多流傳至今的地名,如隴東(平涼慶陽一帶),隴西(又稱隴右,現甘肅簡稱還叫隴),隴南等等。因為歷史上政治中心在長安和關中平原,故西行第一道難以翻越的大山就是六盤山,所以也有許多文學作品形容該山的難行,如木蘭辭“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這裡的關山,即指從寶雞隴縣翻越隴山至天水張家川的一段,因有大震關,所以稱關山,現在的天平鐵路也大致走這條線路,從張家川恭門一帶有關山隧道穿越該山。

街亭到底在哪裡?(二)翻越隴山,從天水至關中。

渭河以南六盤山脈與秦嶺交匯處的群山,傳統上稱為小隴山。這是因為六盤山脈海拔較高,稱為大隴山或隴山,而渭河以南山區海拔較低,故稱為小隴山。也有大小隴山分界線為張家川說,本文姑且採用渭河分界線說。

天水麥積區分路口有小隴山林業局,這在天水當地是個耳熟能詳的名字,是一個行政性能很強的機構,管理著天水南部半壁江山。

2.翻越大隴山的道路情況。

街亭到底在哪裡?(二)翻越隴山,從天水至關中。

先說大隴山段的道路情況,從南向北大致有:

1)、隴關道。隴關也稱大震關,此段因關也稱為關山,大致是從寶雞沿千水河谷而上,過千陽,至隴縣,翻越隴山大震關(現固關)—馬鹿—恭門—清水再沿牛頭河谷下行至社棠,再到天水,當時是由關中入隴右的大道,也是解放前後寶雞到天水的主要通道,現在基本是天平鐵路的線位,天平鐵路從天水站出軌,沿牛頭河谷上行,設清水站,張家川站就設在恭門鎮,然後進入關山隧道穿越隴山。第一野戰軍進軍天水,走的也是這條路;

2)、番須道。即過莊浪縣雲崖寺石窟的驛道,從平涼華亭縣翻越隴山至莊浪縣,甘肅304省道即這條路,現在正在修建的天平高速公路也是這條線,其中雲崖寺也可說明石窟多建在古道邊;

3)、雞頭道。從涇源縣至隆德縣的山路,現312國道及青蘭高速即經過這條線位,這也是建國前後西蘭公路的線位,是近現代翻越六盤山的主要道路,現在青蘭高速六盤山隧道是首個穿越六盤山的高速公路隧道;

4)、瓦亭道。從固原至西吉縣將臺堡的古道,現在309國道和固西高速的線位,到達西吉縣後可以沿葫蘆河南下至靜寧,秦安,到天水。

5)、須彌山道。往北繞到六盤山盡頭,還有著名的石門關古道也就是須彌山石窟下的古驛道,這條路繞開了六盤山,但向北繞的很遠,從此向西為絲綢之路北段道路,可從靖遠渡黃河,與天水關聯性較弱。

3.小隴山的道路情況。

以渭河為界,河南岸段的隴山因山勢較大隴山為低,所以稱之為小隴山。下圖是麥積山附近衛星圖片,永川河和東柯河為渭河支流,永川河上游即麥積山石窟,東柯河邊為街子古鎮。而花廟河、白家河、高橋河為嘉陵江水系,三水在太白鄉匯合後稱永寧河,再流經徽縣永寧鎮,在嘉陵鎮附近注入嘉陵江,即進入了嘉陵道。該圖東側尚有兩當河和紅崖河未繪出,也是嘉陵江支流。可見小隴山區域渭河和嘉陵江支流眾多,分水嶺也較低緩,古時應該有古道可以通達關中平原,而且或許曾是主要通道。

街亭到底在哪裡?(二)翻越隴山,從天水至關中。

首先需要提及的是陳倉渭水道,徐日輝先生在1985年左右提出此道,詳見其文《“陳倉渭水道”與街亭戰役考》(雖徐先生認可此道,但文中依然認為街亭即隴城,其結語讓人殊為不解)。如前所述,渭河歷史上流量很大,筆者在80年代曾親眼見過雨後天水麥積區段渭河在400米寬的河道里滿鋪流淌的情景,古時流量更大,渭水漕運價值明顯。而陳倉渭水道基本沿渭水河谷行走,在吳砦、麥積山等地又與隴蜀道相連接。宋金戰爭時吳玠吳璘兄弟抗金時,即基本沿著渭水道作戰,現在麥積區吳砦,就是當年留下的戰爭遺蹟,此地也叫三岔,以可西到天水,東到寶雞,南達漢中取名。310國道上還有多處古時的棧道遺蹟,也說明該條古道的歷史存在。

其次從天水出發,小隴山裡還有還有多條道路可以翻越長江黃河分水嶺,抵達嘉陵江流域,進入嘉陵道,北上寶雞,或南下漢中。這樣的道路至少有以下幾條,因無古籍記載,暫起名如下:

1)、麥積山道。從麥積山可通達曲溪,山勢不算險峻,曲溪即進入嘉陵江流域。這條路筆者曾開車走過,沒有很成型的道路,部分地區還需涉水而渡,但汽車可通行到李子園、娘娘壩,接316國道,進入嘉陵道。

2)、燕子關道。天水放馬灘曾出土過我國最早地圖,秦時的木板地圖。放馬灘位於麥積山大景區石門景區附近,屬於渭河支流東柯河流域,秦代地圖顯示沿河而上,翻越分水嶺燔史關(今燕子關),進入嘉陵江支流花廟河流域,順流而下,可進入嘉陵江河谷,即嘉陵道。

街亭到底在哪裡?(二)翻越隴山,從天水至關中。

3)、黨川至兩當道。現修建的戰備公路,從黨川向南,翻越分水嶺,可至兩當太陽村,再到達兩當,進入嘉陵道。這條路修建之前就有小路,兩當縣太陽村民曾對筆者言常開三馬子去天水麥積區銷售農產品,現在道路修通了,沿途美景如畫,也是自駕遊的樂途。

4)、兩當兵變和紅25軍長征道。兩當兵變後,起義部隊從兩當至太陽村,在此處進行了整編,然後北上至東岔,又渡過渭河,翻越隴山至陝北。而紅25軍長征也是沿著留壩—兩當—利橋—黨川—麥積山—甘泉—馬跑泉—天水一線行進的,紅軍部隊交通情況和古時行軍沒有大的區別,部隊能行走,古代軍隊應該也可以。

5)、東岔至唐藏道。這條路穿過東岔附近的金礦礦區,雖路面狀況不佳,但行車基本無礙,可到達鳳縣唐藏鎮,這就已進入嘉陵道,北上紅花鋪,大散關,可到達寶雞。

4.對小隴山古道的佐證。

小隴山裡的古道,在眾多街亭考證文獻裡多予以否定,認為該處山大林廣,自古就人跡罕至,不可能有古道。所以三國時期,關中平原至天水只能是翻越大隴山,對此不敢苟同,試辯證如下:

1)、麥積山。古代不可能在人跡罕至的深山密林裡修建如此大規模的石窟。絲綢之路上石窟眾多,但基本都有一個共同點,即開鑿在交通要道上,試錄之如下:

雲崖寺開鑿在番須道翻越隴山處;

須彌山石窟開鑿在石門關道的關口處,須彌山1號窟(記得供奉的是藥師佛)下緊挨著就是古石門關,石窟下有關口遺蹟;

街亭到底在哪裡?(二)翻越隴山,從天水至關中。
街亭到底在哪裡?(二)翻越隴山,從天水至關中。
街亭到底在哪裡?(二)翻越隴山,從天水至關中。

北石窟寺在蒲河和茹河的交匯處,旁邊就是北石窟驛,可見是古驛道;

街亭到底在哪裡?(二)翻越隴山,從天水至關中。

武山拉梢寺石窟在魯班峽內,該峽口正對四門所在峽口,是古時禮縣—四門—魯班峽—南安郡(現隴西文峰鎮東側)的交通要道;

武山木梯寺石窟位於榜沙河邊,沿河谷上行可至貴清山,通達漳縣和岷縣;

甘谷大象山石窟、華蓋寺石窟下即通過甘谷縣的大道;

武威天梯山石窟開鑿在武威至青海的古道邊;

炳靈寺石窟下即古時有名的黃河渡口;

四川廣元千佛崖石窟下即古金牛道,行走金牛道上,石窟觸手可及。

……

究其所以,一是古代行路艱難,開鑿石窟就是為了求佛保安全,故多建在交通要衝關口或渡口處,人跡罕至處怎去朝拜?二是開鑿石窟在古代絕對是大工程,所需物資運輸量極大,無路不可能建成。

有麥積山石窟的存在,即說明古時該處有主要道路通過,至於為什麼後來無主要道路通過了?很可能和唐初大地震有關,此次地震將麥積山崖體震塌,石窟損毀很嚴重,這也是麥積山以後日漸式微的原因。同時這樣的大地震,很可能造成麥積山下古道的大規模損毀,慢慢被其他道路替代。

2)、秦時放馬灘墓葬出土地圖已佐證燕子關道,說明秦時就有道路通過該處。

街亭到底在哪裡?(二)翻越隴山,從天水至關中。

3)、街子古鎮,歷史上曾是繁華城鎮,民國時還有駝隊絡繹不絕,東去關中南下漢中,有老人稱小時還揪過街子鎮上駱駝的毛,古鎮精美的建築木雕,二層臨街鋪面和天水西關古民居一般無二,也說明曾是富庶之地,商賈雲集。有天水資深驢友還曾沿當地老人所言馬幫古道徒步探險,撿到過馬蹄鐵。可見古道一直有之。

"

翻越秦嶺分水嶺,也就進入了黃河流域,準確的說,應該是渭河支流之藉河,也就是天水秦州區的母親河。這時要關注的問題,也就是從天水至關中平原的道路選線問題。

1.天水和關中平原的地理形態。

天水東側是南北走向的六盤山脈,南側是東西走向的秦嶺,天水基本位於這兩條山脈交匯的丁字交匯處。六盤山脈大致從寧夏固原,一直向南延伸至此處,六盤山也稱隴山、隴坻、隴阪、關山等名,歷來是陝甘的界山,也由此產生了許多流傳至今的地名,如隴東(平涼慶陽一帶),隴西(又稱隴右,現甘肅簡稱還叫隴),隴南等等。因為歷史上政治中心在長安和關中平原,故西行第一道難以翻越的大山就是六盤山,所以也有許多文學作品形容該山的難行,如木蘭辭“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這裡的關山,即指從寶雞隴縣翻越隴山至天水張家川的一段,因有大震關,所以稱關山,現在的天平鐵路也大致走這條線路,從張家川恭門一帶有關山隧道穿越該山。

街亭到底在哪裡?(二)翻越隴山,從天水至關中。

渭河以南六盤山脈與秦嶺交匯處的群山,傳統上稱為小隴山。這是因為六盤山脈海拔較高,稱為大隴山或隴山,而渭河以南山區海拔較低,故稱為小隴山。也有大小隴山分界線為張家川說,本文姑且採用渭河分界線說。

天水麥積區分路口有小隴山林業局,這在天水當地是個耳熟能詳的名字,是一個行政性能很強的機構,管理著天水南部半壁江山。

2.翻越大隴山的道路情況。

街亭到底在哪裡?(二)翻越隴山,從天水至關中。

先說大隴山段的道路情況,從南向北大致有:

1)、隴關道。隴關也稱大震關,此段因關也稱為關山,大致是從寶雞沿千水河谷而上,過千陽,至隴縣,翻越隴山大震關(現固關)—馬鹿—恭門—清水再沿牛頭河谷下行至社棠,再到天水,當時是由關中入隴右的大道,也是解放前後寶雞到天水的主要通道,現在基本是天平鐵路的線位,天平鐵路從天水站出軌,沿牛頭河谷上行,設清水站,張家川站就設在恭門鎮,然後進入關山隧道穿越隴山。第一野戰軍進軍天水,走的也是這條路;

2)、番須道。即過莊浪縣雲崖寺石窟的驛道,從平涼華亭縣翻越隴山至莊浪縣,甘肅304省道即這條路,現在正在修建的天平高速公路也是這條線,其中雲崖寺也可說明石窟多建在古道邊;

3)、雞頭道。從涇源縣至隆德縣的山路,現312國道及青蘭高速即經過這條線位,這也是建國前後西蘭公路的線位,是近現代翻越六盤山的主要道路,現在青蘭高速六盤山隧道是首個穿越六盤山的高速公路隧道;

4)、瓦亭道。從固原至西吉縣將臺堡的古道,現在309國道和固西高速的線位,到達西吉縣後可以沿葫蘆河南下至靜寧,秦安,到天水。

5)、須彌山道。往北繞到六盤山盡頭,還有著名的石門關古道也就是須彌山石窟下的古驛道,這條路繞開了六盤山,但向北繞的很遠,從此向西為絲綢之路北段道路,可從靖遠渡黃河,與天水關聯性較弱。

3.小隴山的道路情況。

以渭河為界,河南岸段的隴山因山勢較大隴山為低,所以稱之為小隴山。下圖是麥積山附近衛星圖片,永川河和東柯河為渭河支流,永川河上游即麥積山石窟,東柯河邊為街子古鎮。而花廟河、白家河、高橋河為嘉陵江水系,三水在太白鄉匯合後稱永寧河,再流經徽縣永寧鎮,在嘉陵鎮附近注入嘉陵江,即進入了嘉陵道。該圖東側尚有兩當河和紅崖河未繪出,也是嘉陵江支流。可見小隴山區域渭河和嘉陵江支流眾多,分水嶺也較低緩,古時應該有古道可以通達關中平原,而且或許曾是主要通道。

街亭到底在哪裡?(二)翻越隴山,從天水至關中。

首先需要提及的是陳倉渭水道,徐日輝先生在1985年左右提出此道,詳見其文《“陳倉渭水道”與街亭戰役考》(雖徐先生認可此道,但文中依然認為街亭即隴城,其結語讓人殊為不解)。如前所述,渭河歷史上流量很大,筆者在80年代曾親眼見過雨後天水麥積區段渭河在400米寬的河道里滿鋪流淌的情景,古時流量更大,渭水漕運價值明顯。而陳倉渭水道基本沿渭水河谷行走,在吳砦、麥積山等地又與隴蜀道相連接。宋金戰爭時吳玠吳璘兄弟抗金時,即基本沿著渭水道作戰,現在麥積區吳砦,就是當年留下的戰爭遺蹟,此地也叫三岔,以可西到天水,東到寶雞,南達漢中取名。310國道上還有多處古時的棧道遺蹟,也說明該條古道的歷史存在。

其次從天水出發,小隴山裡還有還有多條道路可以翻越長江黃河分水嶺,抵達嘉陵江流域,進入嘉陵道,北上寶雞,或南下漢中。這樣的道路至少有以下幾條,因無古籍記載,暫起名如下:

1)、麥積山道。從麥積山可通達曲溪,山勢不算險峻,曲溪即進入嘉陵江流域。這條路筆者曾開車走過,沒有很成型的道路,部分地區還需涉水而渡,但汽車可通行到李子園、娘娘壩,接316國道,進入嘉陵道。

2)、燕子關道。天水放馬灘曾出土過我國最早地圖,秦時的木板地圖。放馬灘位於麥積山大景區石門景區附近,屬於渭河支流東柯河流域,秦代地圖顯示沿河而上,翻越分水嶺燔史關(今燕子關),進入嘉陵江支流花廟河流域,順流而下,可進入嘉陵江河谷,即嘉陵道。

街亭到底在哪裡?(二)翻越隴山,從天水至關中。

3)、黨川至兩當道。現修建的戰備公路,從黨川向南,翻越分水嶺,可至兩當太陽村,再到達兩當,進入嘉陵道。這條路修建之前就有小路,兩當縣太陽村民曾對筆者言常開三馬子去天水麥積區銷售農產品,現在道路修通了,沿途美景如畫,也是自駕遊的樂途。

4)、兩當兵變和紅25軍長征道。兩當兵變後,起義部隊從兩當至太陽村,在此處進行了整編,然後北上至東岔,又渡過渭河,翻越隴山至陝北。而紅25軍長征也是沿著留壩—兩當—利橋—黨川—麥積山—甘泉—馬跑泉—天水一線行進的,紅軍部隊交通情況和古時行軍沒有大的區別,部隊能行走,古代軍隊應該也可以。

5)、東岔至唐藏道。這條路穿過東岔附近的金礦礦區,雖路面狀況不佳,但行車基本無礙,可到達鳳縣唐藏鎮,這就已進入嘉陵道,北上紅花鋪,大散關,可到達寶雞。

4.對小隴山古道的佐證。

小隴山裡的古道,在眾多街亭考證文獻裡多予以否定,認為該處山大林廣,自古就人跡罕至,不可能有古道。所以三國時期,關中平原至天水只能是翻越大隴山,對此不敢苟同,試辯證如下:

1)、麥積山。古代不可能在人跡罕至的深山密林裡修建如此大規模的石窟。絲綢之路上石窟眾多,但基本都有一個共同點,即開鑿在交通要道上,試錄之如下:

雲崖寺開鑿在番須道翻越隴山處;

須彌山石窟開鑿在石門關道的關口處,須彌山1號窟(記得供奉的是藥師佛)下緊挨著就是古石門關,石窟下有關口遺蹟;

街亭到底在哪裡?(二)翻越隴山,從天水至關中。
街亭到底在哪裡?(二)翻越隴山,從天水至關中。
街亭到底在哪裡?(二)翻越隴山,從天水至關中。

北石窟寺在蒲河和茹河的交匯處,旁邊就是北石窟驛,可見是古驛道;

街亭到底在哪裡?(二)翻越隴山,從天水至關中。

武山拉梢寺石窟在魯班峽內,該峽口正對四門所在峽口,是古時禮縣—四門—魯班峽—南安郡(現隴西文峰鎮東側)的交通要道;

武山木梯寺石窟位於榜沙河邊,沿河谷上行可至貴清山,通達漳縣和岷縣;

甘谷大象山石窟、華蓋寺石窟下即通過甘谷縣的大道;

武威天梯山石窟開鑿在武威至青海的古道邊;

炳靈寺石窟下即古時有名的黃河渡口;

四川廣元千佛崖石窟下即古金牛道,行走金牛道上,石窟觸手可及。

……

究其所以,一是古代行路艱難,開鑿石窟就是為了求佛保安全,故多建在交通要衝關口或渡口處,人跡罕至處怎去朝拜?二是開鑿石窟在古代絕對是大工程,所需物資運輸量極大,無路不可能建成。

有麥積山石窟的存在,即說明古時該處有主要道路通過,至於為什麼後來無主要道路通過了?很可能和唐初大地震有關,此次地震將麥積山崖體震塌,石窟損毀很嚴重,這也是麥積山以後日漸式微的原因。同時這樣的大地震,很可能造成麥積山下古道的大規模損毀,慢慢被其他道路替代。

2)、秦時放馬灘墓葬出土地圖已佐證燕子關道,說明秦時就有道路通過該處。

街亭到底在哪裡?(二)翻越隴山,從天水至關中。

3)、街子古鎮,歷史上曾是繁華城鎮,民國時還有駝隊絡繹不絕,東去關中南下漢中,有老人稱小時還揪過街子鎮上駱駝的毛,古鎮精美的建築木雕,二層臨街鋪面和天水西關古民居一般無二,也說明曾是富庶之地,商賈雲集。有天水資深驢友還曾沿當地老人所言馬幫古道徒步探險,撿到過馬蹄鐵。可見古道一直有之。

街亭到底在哪裡?(二)翻越隴山,從天水至關中。

4)、《三國志•夏侯淵傳》記載了街亭之戰的14年前,張郃率領5000人馬,從陳倉狹道進入隴右擊敗馬超的情況:“使張合督步騎五千在前,從陳倉狹道入,淵自督糧在後。合至渭水上,超將氐羌數千逆合。未戰,超走,合進軍收超軍器械。淵到,諸縣皆已降。”可見陳倉渭水道三國時是存在的,而且張郃在街亭之戰前曾經走過。

5)、宋金戰爭時,吳砦堡的出現,說明兩軍進軍方向就是沿渭河河谷進軍。吳砦堡所在地稱三岔,就是指可以東至寶雞,西往天水,南下利橋,沿紅崖水可至兩當,進而沿嘉陵道至漢中。

綜上可見,陳倉渭水道,或者小隴山諸道,三國時應是有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