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中國經濟出路在哪裡,綜合實力到底有多強?'

經濟 銀行 金融 歷史 政治 環境汙染 日本 投資傳媒 2019-09-03
"

銘記歷史,才能大步向前,從我國近代經濟歷史上來看,數十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物質生活得到極大的滿足和改善。值得一提的是,有沒有想過在新中國成立之初,195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僅為679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19元。

而當今,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突破90萬億元大關,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接近1萬美元。從過去到現在,經濟取得巨大的發展,而且,在經濟綜合實力中亦十分凸顯。

沒有比較,就沒有進步,從我國經濟的縱向對比來看,數十年前在經濟生活中,很多人愁吃愁喝愁穿,是物質生活得不到滿足,而數十年後的今天,很多人是愁吃什麼喝什麼,而是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滿足,不得不客觀的說,縱向來看我國經濟的綜合實力取得巨大成績。

從我國經濟的橫向對比來看,更能凸顯我國經濟的綜合實力。綜合經濟實力,包括但不限於經濟總量,人均收入,科技實力,工業基礎等等。

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GDP總量達到412119億元,超過日本並連年穩居世界第二。之後我國經濟穩居世界第二,去年我國GDP總量突破90萬億元大關,佔世界經濟的比重接近16%。從經濟總量上看,我國經濟實力值得稱讚。

從人均收入上看,2018年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達到9732美元,高於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摺合成人民幣的大約為6.7萬元,也就是每月收入在5600元左右。

根據世界銀行公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的最新收入分組標準為:人均國民總收入低於995美元為低收入國家,在996至3895美元之間為中等偏下收入國家,在3896至12055元之間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高於12055美元為高收入國家。

通過數據很明顯看出,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距離高收入國家門檻越來越近。相信進入高收入國家指日可待(從中等收入國家到高收入國家,這中間的距離涉及到很深的內容,國際上很多經濟體在該距離中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的大力發展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數據顯示:2018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19657億元,比1995年增長55.4倍;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18%,比1995年提高1.61個百分點,超過歐盟15國平均水平。

我國自2013年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研發人員總量、發明專利申請量分別連續6年和8年居世界首位。可以從數據看出,我國科技研發事業蒸蒸日上,科技實力將為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積蓄能量。

我國作為世界製造業工廠,工業生產力日益增強,在工業領域中,我國製造業擁有全球非常重要的競爭力,那就是工業全產業鏈,我國已成為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20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製造業增加值自2010年起穩居世界首位。

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石,我國經濟擁有全球唯一的全工業門類,是推動國內製造業發展重要的力量,結合科技的大發展,長期看,使得我國經濟未來充滿光明。

無論是通過我國經濟的縱向比較還是橫向比較,都在傾訴著一個事實,我國經濟數十年來取得巨大的發展,這是無可爭議的。並且,通過經濟總量,科技研發、人均收入、工業基礎等數據,均透露出我國經濟的韌性與經濟潛力,難能可貴的是,我國經濟還在保持著中高速發展,從而讓我們更有理由相信,我國經濟的綜合實力將進一步取得進步。

"

銘記歷史,才能大步向前,從我國近代經濟歷史上來看,數十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物質生活得到極大的滿足和改善。值得一提的是,有沒有想過在新中國成立之初,195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僅為679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19元。

而當今,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突破90萬億元大關,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接近1萬美元。從過去到現在,經濟取得巨大的發展,而且,在經濟綜合實力中亦十分凸顯。

沒有比較,就沒有進步,從我國經濟的縱向對比來看,數十年前在經濟生活中,很多人愁吃愁喝愁穿,是物質生活得不到滿足,而數十年後的今天,很多人是愁吃什麼喝什麼,而是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滿足,不得不客觀的說,縱向來看我國經濟的綜合實力取得巨大成績。

從我國經濟的橫向對比來看,更能凸顯我國經濟的綜合實力。綜合經濟實力,包括但不限於經濟總量,人均收入,科技實力,工業基礎等等。

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GDP總量達到412119億元,超過日本並連年穩居世界第二。之後我國經濟穩居世界第二,去年我國GDP總量突破90萬億元大關,佔世界經濟的比重接近16%。從經濟總量上看,我國經濟實力值得稱讚。

從人均收入上看,2018年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達到9732美元,高於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摺合成人民幣的大約為6.7萬元,也就是每月收入在5600元左右。

根據世界銀行公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的最新收入分組標準為:人均國民總收入低於995美元為低收入國家,在996至3895美元之間為中等偏下收入國家,在3896至12055元之間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高於12055美元為高收入國家。

通過數據很明顯看出,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距離高收入國家門檻越來越近。相信進入高收入國家指日可待(從中等收入國家到高收入國家,這中間的距離涉及到很深的內容,國際上很多經濟體在該距離中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的大力發展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數據顯示:2018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19657億元,比1995年增長55.4倍;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18%,比1995年提高1.61個百分點,超過歐盟15國平均水平。

我國自2013年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研發人員總量、發明專利申請量分別連續6年和8年居世界首位。可以從數據看出,我國科技研發事業蒸蒸日上,科技實力將為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積蓄能量。

我國作為世界製造業工廠,工業生產力日益增強,在工業領域中,我國製造業擁有全球非常重要的競爭力,那就是工業全產業鏈,我國已成為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20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製造業增加值自2010年起穩居世界首位。

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石,我國經濟擁有全球唯一的全工業門類,是推動國內製造業發展重要的力量,結合科技的大發展,長期看,使得我國經濟未來充滿光明。

無論是通過我國經濟的縱向比較還是橫向比較,都在傾訴著一個事實,我國經濟數十年來取得巨大的發展,這是無可爭議的。並且,通過經濟總量,科技研發、人均收入、工業基礎等數據,均透露出我國經濟的韌性與經濟潛力,難能可貴的是,我國經濟還在保持著中高速發展,從而讓我們更有理由相信,我國經濟的綜合實力將進一步取得進步。

未來中國經濟出路在哪裡,綜合實力到底有多強?

01

中國經濟增速面臨嚴峻挑戰

1949年至2019年,中國經濟70年,改革開放無疑是這70年中的一個重要節點。

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認為是改革開放前的三十年,中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為改革開放後的發展打下了基礎,此外還得益於和平、穩定、改革、開放四方面的合力。

首先,美國和中國的戰略調整帶來了兩國和平相處的局面,西方國家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點與中國的改革開放恰好具有高度的互補性。

第二,國內的政治穩定是中國奇蹟的另一個先決條件。

第三,經濟體制改革是過去30年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第四,對外開放中,中國參與國際分工改善資源配置,增加就業。

但是,中國經濟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產生了資源枯竭、環境汙染、“人口負債”、城鄉差距、貧富差距等問題。此外,當年支持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許多因素都是一次性的,現在有些因素已經不能作為經濟增長的動力,甚至有些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挑戰。

02

防止大規模的資本外逃,中國或將避免發生金融危機

改革開放後40餘年,中國沒有發生金融危機,我認為關鍵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中國是高儲蓄國家,有充分的可借貸資金。

中國的投資率很高,但外債對GDP之比保持在安全水平之內。

第二,由於中國的制度安排,很難想象會出現銀行擠兌的現象。

在國外出現了嚴重的負債問題,可能會出現銀行擠兌現象,但中國的金融機構、銀行體系中,國有占主導地位,即有國家信用做(隱形)擔保,所以不會出現擠兌現象。

第三,中國沒有放棄資本管制

自2016年以來我們不僅沒有放棄資本管制,而且還加強了資本管制,從而遏制了資本的大規模外逃。

第四,對金融機構監管較嚴格。

第五,中國經濟的槓桿率,特別是政府部門的槓桿率依然處於實體經濟可以支持的水平上。

第六,銀行不良債權率自本世紀初以來一直較低。

第七,實體經濟增長速度雖然有下降壓力,但依然保持了較強的增長勢頭。

需要強調的是,過去沒有發生危機,並不意味著以後不會發生危機。

研究亞洲金融危機中得出的結論是:當外部環境發生不利變化時,一國出現金融危機的充要條件是固定匯率制度、資本自由流動和國際收支逆差,而資本外逃則是壓倒發展中國家的最後一根稻草。當國家的經濟基本面出現問題時,資本外逃會使當事國政府喪失處理潛在危機的能力。即使一國基本面不存在嚴重問題,由於國際金融市場波動的傳染效應,資本外逃同樣會發生。而資本外逃本身就足以導致國際收支危機、貨幣危機、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在條件未成熟的情況下實現資本賬戶自由化,無異於自毀長城。

中國目前面臨很多金融風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十分重要,一般而言,只要不發生大規模的資本外逃,中國就可以避免發生金融危機。

因此,我們必須保持高度警惕,要儘可能增加匯率的靈活性,同時不能輕易放棄資本管制。

"

銘記歷史,才能大步向前,從我國近代經濟歷史上來看,數十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物質生活得到極大的滿足和改善。值得一提的是,有沒有想過在新中國成立之初,195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僅為679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19元。

而當今,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突破90萬億元大關,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接近1萬美元。從過去到現在,經濟取得巨大的發展,而且,在經濟綜合實力中亦十分凸顯。

沒有比較,就沒有進步,從我國經濟的縱向對比來看,數十年前在經濟生活中,很多人愁吃愁喝愁穿,是物質生活得不到滿足,而數十年後的今天,很多人是愁吃什麼喝什麼,而是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滿足,不得不客觀的說,縱向來看我國經濟的綜合實力取得巨大成績。

從我國經濟的橫向對比來看,更能凸顯我國經濟的綜合實力。綜合經濟實力,包括但不限於經濟總量,人均收入,科技實力,工業基礎等等。

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GDP總量達到412119億元,超過日本並連年穩居世界第二。之後我國經濟穩居世界第二,去年我國GDP總量突破90萬億元大關,佔世界經濟的比重接近16%。從經濟總量上看,我國經濟實力值得稱讚。

從人均收入上看,2018年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達到9732美元,高於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摺合成人民幣的大約為6.7萬元,也就是每月收入在5600元左右。

根據世界銀行公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的最新收入分組標準為:人均國民總收入低於995美元為低收入國家,在996至3895美元之間為中等偏下收入國家,在3896至12055元之間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高於12055美元為高收入國家。

通過數據很明顯看出,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距離高收入國家門檻越來越近。相信進入高收入國家指日可待(從中等收入國家到高收入國家,這中間的距離涉及到很深的內容,國際上很多經濟體在該距離中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的大力發展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數據顯示:2018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19657億元,比1995年增長55.4倍;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18%,比1995年提高1.61個百分點,超過歐盟15國平均水平。

我國自2013年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研發人員總量、發明專利申請量分別連續6年和8年居世界首位。可以從數據看出,我國科技研發事業蒸蒸日上,科技實力將為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積蓄能量。

我國作為世界製造業工廠,工業生產力日益增強,在工業領域中,我國製造業擁有全球非常重要的競爭力,那就是工業全產業鏈,我國已成為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20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製造業增加值自2010年起穩居世界首位。

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石,我國經濟擁有全球唯一的全工業門類,是推動國內製造業發展重要的力量,結合科技的大發展,長期看,使得我國經濟未來充滿光明。

無論是通過我國經濟的縱向比較還是橫向比較,都在傾訴著一個事實,我國經濟數十年來取得巨大的發展,這是無可爭議的。並且,通過經濟總量,科技研發、人均收入、工業基礎等數據,均透露出我國經濟的韌性與經濟潛力,難能可貴的是,我國經濟還在保持著中高速發展,從而讓我們更有理由相信,我國經濟的綜合實力將進一步取得進步。

未來中國經濟出路在哪裡,綜合實力到底有多強?

01

中國經濟增速面臨嚴峻挑戰

1949年至2019年,中國經濟70年,改革開放無疑是這70年中的一個重要節點。

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認為是改革開放前的三十年,中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為改革開放後的發展打下了基礎,此外還得益於和平、穩定、改革、開放四方面的合力。

首先,美國和中國的戰略調整帶來了兩國和平相處的局面,西方國家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點與中國的改革開放恰好具有高度的互補性。

第二,國內的政治穩定是中國奇蹟的另一個先決條件。

第三,經濟體制改革是過去30年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第四,對外開放中,中國參與國際分工改善資源配置,增加就業。

但是,中國經濟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產生了資源枯竭、環境汙染、“人口負債”、城鄉差距、貧富差距等問題。此外,當年支持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許多因素都是一次性的,現在有些因素已經不能作為經濟增長的動力,甚至有些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挑戰。

02

防止大規模的資本外逃,中國或將避免發生金融危機

改革開放後40餘年,中國沒有發生金融危機,我認為關鍵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中國是高儲蓄國家,有充分的可借貸資金。

中國的投資率很高,但外債對GDP之比保持在安全水平之內。

第二,由於中國的制度安排,很難想象會出現銀行擠兌的現象。

在國外出現了嚴重的負債問題,可能會出現銀行擠兌現象,但中國的金融機構、銀行體系中,國有占主導地位,即有國家信用做(隱形)擔保,所以不會出現擠兌現象。

第三,中國沒有放棄資本管制

自2016年以來我們不僅沒有放棄資本管制,而且還加強了資本管制,從而遏制了資本的大規模外逃。

第四,對金融機構監管較嚴格。

第五,中國經濟的槓桿率,特別是政府部門的槓桿率依然處於實體經濟可以支持的水平上。

第六,銀行不良債權率自本世紀初以來一直較低。

第七,實體經濟增長速度雖然有下降壓力,但依然保持了較強的增長勢頭。

需要強調的是,過去沒有發生危機,並不意味著以後不會發生危機。

研究亞洲金融危機中得出的結論是:當外部環境發生不利變化時,一國出現金融危機的充要條件是固定匯率制度、資本自由流動和國際收支逆差,而資本外逃則是壓倒發展中國家的最後一根稻草。當國家的經濟基本面出現問題時,資本外逃會使當事國政府喪失處理潛在危機的能力。即使一國基本面不存在嚴重問題,由於國際金融市場波動的傳染效應,資本外逃同樣會發生。而資本外逃本身就足以導致國際收支危機、貨幣危機、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在條件未成熟的情況下實現資本賬戶自由化,無異於自毀長城。

中國目前面臨很多金融風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十分重要,一般而言,只要不發生大規模的資本外逃,中國就可以避免發生金融危機。

因此,我們必須保持高度警惕,要儘可能增加匯率的靈活性,同時不能輕易放棄資本管制。

未來中國經濟出路在哪裡,綜合實力到底有多強?

03

資產熱迫使央行不得不增發貨幣

一般情況下,廣義貨幣(M2)的增長速度應該等於名義GDP增速,以這個標準來衡量,中國央行在個別年份,M2的增速超過了名義GDP的增速,但並不是所有年份都這樣。

央行為什麼這麼做?

我想有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國在某些時期存在一定程度的資產過熱。比如在發生房地產熱和影子銀行熱的時候,大量的流動性進入資產市場,追逐現有的資產,導致資產價格上漲,也“吸走”了大量本應進入實體經濟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

實體經濟要發展但得不到貸款,怎麼辦?

兩個辦法:第一,想辦法使得追逐資產價格的這些貨幣退出資產市場進入實體經濟。第二,如果第一個辦法做不到的話,央行就只能增發貨幣。

因此,所謂的央行貨幣“超發”,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我們的資產泡沫或者房地產熱“吸走”了大量的流動性,而為了使實體經濟能得到足夠的流動性,央行不得不被動地增加貨幣供應。

所以,並不是央行增發了貨幣導致了資產泡沫造成資產熱,而是資產熱迫使央行不得不增發貨幣,導致了M2的增速大於名義GDP的增速。

解決實體經濟流動性問題,貨幣“超發”不是最好的辦法,是央行不得已的辦法。

資產泡沫得到抑制,貨幣增速就會降下來,但通過貨幣緊縮來抑制資產泡沫,對實體經濟傷害過大。所以,解決資產泡沫問題不能靠或者不能主要靠貨幣政策來解決。

因此,面對房價不斷攀升,緊縮貨幣就行了嗎?我看未必可行。

解決資產泡沫需要用其他方法,例如,可以考慮徵收房地產稅、加大公租房建設、實行房地產所有者實名制等手段抑制房價的上升。

04

中國經濟問題,必須依靠經濟增長來實現

近年脫實向虛問題突出,很多人都從金融改革角度去討論解決辦法,金融改革也是一個重要方向,但不能解決根本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第一步還是要保證經濟增長速度。

中國的宏觀調控經驗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在1998年到2002年期間,正是得益於中國經濟的增長,不良債權問題得以解決。

所以,我還是要強調,增長是硬道理;增長是綱,綱舉目張。

這個“綱”就是經濟增長速度。如果經濟增長速度一直下跌,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投資非常悲觀,自然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影子銀行業務等投機行為,但缺少實體經濟盈利支撐的資產價格泡沫遲早要崩潰。反之,實體經濟有了推動力,脫實向虛的問題自然解決了。

總之,如果經濟增速恢復,很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而中國經濟問題的解決必須依靠經濟增長來實現。

05

穩增長和調結構,對當下中國同樣重要

穩增長和調結構兩者相輔相成,對當下的中國來說同樣重要。

在某些情況下,兩者確實會發生衝突。比如,中國可以通過刺激房地產市場的辦法提高經濟增長速度,但這樣做會惡化中國的經濟結構。降低房地產投資在中國經濟中的比重,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目標。

但是大部分情況下,兩者之間不會有衝突。比如,實施廉政建設、市場化改革,不會使得經濟增速下降(除非有官員有意怠工)。還比如,很多問題要在發展中解決,經濟增長速度上去了,調結構也相應變得更容易。

實際上,經濟增速好的時候,結構改革會相對容易。同樣,經濟增速下降時,結構改革難度也相應增加。

那麼如何平衡好兩者?

一方面,對過剩產業企業實行兼併重組、關停並轉、去掉過剩產能,因為不淘汰壞企業,好企業也會破產。

但需要強調,消滅產銷不對路、沒有需求或對環境有害的產能是微觀問題、是產業結構問題,要通過市場調節(國家也要發揮作用)而不是宏觀調控來解決。

另一方面,刺激有效需求。

目前看,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的空間還很巨大,城市地下管網建設、各類汙染的治理、江河流域的整治、各類公共服務設施的建立和完善等都需要大規模的投資。當然,懶政、怠政或盲目追求政績、蠻幹、瞎乾的現象必須杜絕,否則再好的經濟政策也會在實踐中變味,但這些問題已經超越經濟問題的範疇。

06

擴大赤字,財政應該不會出現大問題

目前中國經濟最大的問題是增速下行趨勢沒有穩定下來,各種跡象顯示:如果不採取政策措施的話,今年下半年的經濟情況可能更嚴峻。提高財政赤字率的辦法是沒有其他辦法時的辦法。

從長遠來看,赤字不是好事情。赤字的擴張導致國債上升,確實會帶來一定的風險。過去經濟學家經常談論國債對GDP比的上限。但實際上,我們不知道國債擴張到什麼時候會出現風險,這是一個經驗問題。

以日本為例,1996年時,日本認為國債在GDP中92%的佔比風險很高,於是收縮財政支出、增加稅收,但這導致了日本經濟陷入衰退。於是日本轉而繼續實行擴大財政支出的政策,現在佔比擴張至250%,但也沒有發生財政危機。

所以,我們不知道赤字率應該限制在多高、國債到底擴張到何種程度會出事兒。如果放任不管,可能發生危機,同樣如果過於謹慎,也可能導致危機。

從目前中國的情況看,不存在通貨膨脹的同時,國債有發行空間;從公共債務存量看,中國的公共債務佔GDP比不超過48%;從國際比較的角度來說是非常低的,這種情況下擴大赤字,財政應該不會出現大問題。

如果認為經濟增速下跌是目前最大的風險,政策目標就要集中在提高經濟增速上,其他問題就要退而求其次,不能凡事求得萬全。

未來我國經濟的驅動力是消費和科技創新,消費是當前拉動我國經濟的第一驅動力,而科技創新是推動我國經濟長期發展的要素,從我國經濟歷史上來看,科技創新賦予的經濟產業結構升級,是我國經濟持續向好健康發展的路徑,並且,也從中引發了數次致富熱潮。

產業結構升級與財富潮的關係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產業基礎十分薄弱,1952年,農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50.5%,農業吸納了83.5%的就業人口。這個階段時期,國內的經濟產業主要是以第一產業為主,而隨著時代的變遷,1978年,農業增加值比重降至27.7%,就業比重降至70.5%。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經濟生產力迅速解放和發展,產業結構深刻調整。第二產業獲得高速發展,其中,依賴我國勞動力充足並且成本低,勞動群眾吃苦耐勞的精神等等,在中低端製造業產業中獲得高速發展,一舉讓我國經濟拿下世界工廠的稱號。

2018年,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7.2%、40.7%、52.2%;可見,通過數據來看,我國經濟結構實現了重大進步,第二三產業獲得蓬勃發展。

經濟產業結構中,工業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是推動經濟持續發展的最為重要的力量,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工業基礎十分薄弱、技術水平落後,僅能製造一般吃穿用等生活用品,基本處於手工作業和簡單製造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從農業國逐漸轉向工業國,工業規模由小變大,技術水平由低轉高,製造業從中低端製造產業邁向中高端產業,並且實現了從產品單一向門類齊全的變化,實現了工業製造業配套完善的過程。

目前,我國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目錄中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這種優勢使得我國製造業具有明顯的國際競爭力,重要的一點是,工業門類配套齊全,也成為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底蘊。

通過我國經濟結構的發展來觀望,過去以第一產業農業為主的時期,物質財富相對匱乏,而當第二產業工業迅速發展時期,國內勞動群眾的物質財富獲得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經濟發展時期中更加可得以印證,第二產業工業迅速發展的時期,主要是以改革開放以後,此後湧現出一批批財富弄潮兒。

依然是在工業製造業產業中,我國製造業產業隨著從中低端邁向中高端的產業過程中,又將創造出一批批財富弄潮兒(有兩個信號比較明顯,第一個是近年來,一批房地產老闆在湧向高科技產業,比如進入電子通信、醫療儀器、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技術產業。第二個是,2018年,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3.9%,進一步向上增長的空間巨大)。

在高技術產業中,一般有兩種方式可以獲得財富,一種是通過科技研發獲得專利,擁有技術知識產權的人將變成富翁。另一種是通過高技術附加在相關製造業企業中的企業主,也即是說,通過技術來獲得新產品,或通過技術來提高生產效率,在市場中更具競爭力。

當前我國經濟仍然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經濟邁進的過程中,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推動,具體說是科技創新推動製造業的發展。隨著我國高新技術快速的向前推進,相信我國經濟的明天會更好。

"

銘記歷史,才能大步向前,從我國近代經濟歷史上來看,數十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物質生活得到極大的滿足和改善。值得一提的是,有沒有想過在新中國成立之初,195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僅為679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19元。

而當今,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突破90萬億元大關,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接近1萬美元。從過去到現在,經濟取得巨大的發展,而且,在經濟綜合實力中亦十分凸顯。

沒有比較,就沒有進步,從我國經濟的縱向對比來看,數十年前在經濟生活中,很多人愁吃愁喝愁穿,是物質生活得不到滿足,而數十年後的今天,很多人是愁吃什麼喝什麼,而是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滿足,不得不客觀的說,縱向來看我國經濟的綜合實力取得巨大成績。

從我國經濟的橫向對比來看,更能凸顯我國經濟的綜合實力。綜合經濟實力,包括但不限於經濟總量,人均收入,科技實力,工業基礎等等。

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GDP總量達到412119億元,超過日本並連年穩居世界第二。之後我國經濟穩居世界第二,去年我國GDP總量突破90萬億元大關,佔世界經濟的比重接近16%。從經濟總量上看,我國經濟實力值得稱讚。

從人均收入上看,2018年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達到9732美元,高於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摺合成人民幣的大約為6.7萬元,也就是每月收入在5600元左右。

根據世界銀行公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的最新收入分組標準為:人均國民總收入低於995美元為低收入國家,在996至3895美元之間為中等偏下收入國家,在3896至12055元之間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高於12055美元為高收入國家。

通過數據很明顯看出,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距離高收入國家門檻越來越近。相信進入高收入國家指日可待(從中等收入國家到高收入國家,這中間的距離涉及到很深的內容,國際上很多經濟體在該距離中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的大力發展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數據顯示:2018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19657億元,比1995年增長55.4倍;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18%,比1995年提高1.61個百分點,超過歐盟15國平均水平。

我國自2013年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研發人員總量、發明專利申請量分別連續6年和8年居世界首位。可以從數據看出,我國科技研發事業蒸蒸日上,科技實力將為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積蓄能量。

我國作為世界製造業工廠,工業生產力日益增強,在工業領域中,我國製造業擁有全球非常重要的競爭力,那就是工業全產業鏈,我國已成為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20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製造業增加值自2010年起穩居世界首位。

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石,我國經濟擁有全球唯一的全工業門類,是推動國內製造業發展重要的力量,結合科技的大發展,長期看,使得我國經濟未來充滿光明。

無論是通過我國經濟的縱向比較還是橫向比較,都在傾訴著一個事實,我國經濟數十年來取得巨大的發展,這是無可爭議的。並且,通過經濟總量,科技研發、人均收入、工業基礎等數據,均透露出我國經濟的韌性與經濟潛力,難能可貴的是,我國經濟還在保持著中高速發展,從而讓我們更有理由相信,我國經濟的綜合實力將進一步取得進步。

未來中國經濟出路在哪裡,綜合實力到底有多強?

01

中國經濟增速面臨嚴峻挑戰

1949年至2019年,中國經濟70年,改革開放無疑是這70年中的一個重要節點。

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認為是改革開放前的三十年,中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為改革開放後的發展打下了基礎,此外還得益於和平、穩定、改革、開放四方面的合力。

首先,美國和中國的戰略調整帶來了兩國和平相處的局面,西方國家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點與中國的改革開放恰好具有高度的互補性。

第二,國內的政治穩定是中國奇蹟的另一個先決條件。

第三,經濟體制改革是過去30年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第四,對外開放中,中國參與國際分工改善資源配置,增加就業。

但是,中國經濟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產生了資源枯竭、環境汙染、“人口負債”、城鄉差距、貧富差距等問題。此外,當年支持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許多因素都是一次性的,現在有些因素已經不能作為經濟增長的動力,甚至有些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挑戰。

02

防止大規模的資本外逃,中國或將避免發生金融危機

改革開放後40餘年,中國沒有發生金融危機,我認為關鍵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中國是高儲蓄國家,有充分的可借貸資金。

中國的投資率很高,但外債對GDP之比保持在安全水平之內。

第二,由於中國的制度安排,很難想象會出現銀行擠兌的現象。

在國外出現了嚴重的負債問題,可能會出現銀行擠兌現象,但中國的金融機構、銀行體系中,國有占主導地位,即有國家信用做(隱形)擔保,所以不會出現擠兌現象。

第三,中國沒有放棄資本管制

自2016年以來我們不僅沒有放棄資本管制,而且還加強了資本管制,從而遏制了資本的大規模外逃。

第四,對金融機構監管較嚴格。

第五,中國經濟的槓桿率,特別是政府部門的槓桿率依然處於實體經濟可以支持的水平上。

第六,銀行不良債權率自本世紀初以來一直較低。

第七,實體經濟增長速度雖然有下降壓力,但依然保持了較強的增長勢頭。

需要強調的是,過去沒有發生危機,並不意味著以後不會發生危機。

研究亞洲金融危機中得出的結論是:當外部環境發生不利變化時,一國出現金融危機的充要條件是固定匯率制度、資本自由流動和國際收支逆差,而資本外逃則是壓倒發展中國家的最後一根稻草。當國家的經濟基本面出現問題時,資本外逃會使當事國政府喪失處理潛在危機的能力。即使一國基本面不存在嚴重問題,由於國際金融市場波動的傳染效應,資本外逃同樣會發生。而資本外逃本身就足以導致國際收支危機、貨幣危機、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在條件未成熟的情況下實現資本賬戶自由化,無異於自毀長城。

中國目前面臨很多金融風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十分重要,一般而言,只要不發生大規模的資本外逃,中國就可以避免發生金融危機。

因此,我們必須保持高度警惕,要儘可能增加匯率的靈活性,同時不能輕易放棄資本管制。

未來中國經濟出路在哪裡,綜合實力到底有多強?

03

資產熱迫使央行不得不增發貨幣

一般情況下,廣義貨幣(M2)的增長速度應該等於名義GDP增速,以這個標準來衡量,中國央行在個別年份,M2的增速超過了名義GDP的增速,但並不是所有年份都這樣。

央行為什麼這麼做?

我想有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國在某些時期存在一定程度的資產過熱。比如在發生房地產熱和影子銀行熱的時候,大量的流動性進入資產市場,追逐現有的資產,導致資產價格上漲,也“吸走”了大量本應進入實體經濟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

實體經濟要發展但得不到貸款,怎麼辦?

兩個辦法:第一,想辦法使得追逐資產價格的這些貨幣退出資產市場進入實體經濟。第二,如果第一個辦法做不到的話,央行就只能增發貨幣。

因此,所謂的央行貨幣“超發”,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我們的資產泡沫或者房地產熱“吸走”了大量的流動性,而為了使實體經濟能得到足夠的流動性,央行不得不被動地增加貨幣供應。

所以,並不是央行增發了貨幣導致了資產泡沫造成資產熱,而是資產熱迫使央行不得不增發貨幣,導致了M2的增速大於名義GDP的增速。

解決實體經濟流動性問題,貨幣“超發”不是最好的辦法,是央行不得已的辦法。

資產泡沫得到抑制,貨幣增速就會降下來,但通過貨幣緊縮來抑制資產泡沫,對實體經濟傷害過大。所以,解決資產泡沫問題不能靠或者不能主要靠貨幣政策來解決。

因此,面對房價不斷攀升,緊縮貨幣就行了嗎?我看未必可行。

解決資產泡沫需要用其他方法,例如,可以考慮徵收房地產稅、加大公租房建設、實行房地產所有者實名制等手段抑制房價的上升。

04

中國經濟問題,必須依靠經濟增長來實現

近年脫實向虛問題突出,很多人都從金融改革角度去討論解決辦法,金融改革也是一個重要方向,但不能解決根本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第一步還是要保證經濟增長速度。

中國的宏觀調控經驗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在1998年到2002年期間,正是得益於中國經濟的增長,不良債權問題得以解決。

所以,我還是要強調,增長是硬道理;增長是綱,綱舉目張。

這個“綱”就是經濟增長速度。如果經濟增長速度一直下跌,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投資非常悲觀,自然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影子銀行業務等投機行為,但缺少實體經濟盈利支撐的資產價格泡沫遲早要崩潰。反之,實體經濟有了推動力,脫實向虛的問題自然解決了。

總之,如果經濟增速恢復,很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而中國經濟問題的解決必須依靠經濟增長來實現。

05

穩增長和調結構,對當下中國同樣重要

穩增長和調結構兩者相輔相成,對當下的中國來說同樣重要。

在某些情況下,兩者確實會發生衝突。比如,中國可以通過刺激房地產市場的辦法提高經濟增長速度,但這樣做會惡化中國的經濟結構。降低房地產投資在中國經濟中的比重,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目標。

但是大部分情況下,兩者之間不會有衝突。比如,實施廉政建設、市場化改革,不會使得經濟增速下降(除非有官員有意怠工)。還比如,很多問題要在發展中解決,經濟增長速度上去了,調結構也相應變得更容易。

實際上,經濟增速好的時候,結構改革會相對容易。同樣,經濟增速下降時,結構改革難度也相應增加。

那麼如何平衡好兩者?

一方面,對過剩產業企業實行兼併重組、關停並轉、去掉過剩產能,因為不淘汰壞企業,好企業也會破產。

但需要強調,消滅產銷不對路、沒有需求或對環境有害的產能是微觀問題、是產業結構問題,要通過市場調節(國家也要發揮作用)而不是宏觀調控來解決。

另一方面,刺激有效需求。

目前看,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的空間還很巨大,城市地下管網建設、各類汙染的治理、江河流域的整治、各類公共服務設施的建立和完善等都需要大規模的投資。當然,懶政、怠政或盲目追求政績、蠻幹、瞎乾的現象必須杜絕,否則再好的經濟政策也會在實踐中變味,但這些問題已經超越經濟問題的範疇。

06

擴大赤字,財政應該不會出現大問題

目前中國經濟最大的問題是增速下行趨勢沒有穩定下來,各種跡象顯示:如果不採取政策措施的話,今年下半年的經濟情況可能更嚴峻。提高財政赤字率的辦法是沒有其他辦法時的辦法。

從長遠來看,赤字不是好事情。赤字的擴張導致國債上升,確實會帶來一定的風險。過去經濟學家經常談論國債對GDP比的上限。但實際上,我們不知道國債擴張到什麼時候會出現風險,這是一個經驗問題。

以日本為例,1996年時,日本認為國債在GDP中92%的佔比風險很高,於是收縮財政支出、增加稅收,但這導致了日本經濟陷入衰退。於是日本轉而繼續實行擴大財政支出的政策,現在佔比擴張至250%,但也沒有發生財政危機。

所以,我們不知道赤字率應該限制在多高、國債到底擴張到何種程度會出事兒。如果放任不管,可能發生危機,同樣如果過於謹慎,也可能導致危機。

從目前中國的情況看,不存在通貨膨脹的同時,國債有發行空間;從公共債務存量看,中國的公共債務佔GDP比不超過48%;從國際比較的角度來說是非常低的,這種情況下擴大赤字,財政應該不會出現大問題。

如果認為經濟增速下跌是目前最大的風險,政策目標就要集中在提高經濟增速上,其他問題就要退而求其次,不能凡事求得萬全。

未來我國經濟的驅動力是消費和科技創新,消費是當前拉動我國經濟的第一驅動力,而科技創新是推動我國經濟長期發展的要素,從我國經濟歷史上來看,科技創新賦予的經濟產業結構升級,是我國經濟持續向好健康發展的路徑,並且,也從中引發了數次致富熱潮。

產業結構升級與財富潮的關係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產業基礎十分薄弱,1952年,農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50.5%,農業吸納了83.5%的就業人口。這個階段時期,國內的經濟產業主要是以第一產業為主,而隨著時代的變遷,1978年,農業增加值比重降至27.7%,就業比重降至70.5%。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經濟生產力迅速解放和發展,產業結構深刻調整。第二產業獲得高速發展,其中,依賴我國勞動力充足並且成本低,勞動群眾吃苦耐勞的精神等等,在中低端製造業產業中獲得高速發展,一舉讓我國經濟拿下世界工廠的稱號。

2018年,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7.2%、40.7%、52.2%;可見,通過數據來看,我國經濟結構實現了重大進步,第二三產業獲得蓬勃發展。

經濟產業結構中,工業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是推動經濟持續發展的最為重要的力量,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工業基礎十分薄弱、技術水平落後,僅能製造一般吃穿用等生活用品,基本處於手工作業和簡單製造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從農業國逐漸轉向工業國,工業規模由小變大,技術水平由低轉高,製造業從中低端製造產業邁向中高端產業,並且實現了從產品單一向門類齊全的變化,實現了工業製造業配套完善的過程。

目前,我國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目錄中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這種優勢使得我國製造業具有明顯的國際競爭力,重要的一點是,工業門類配套齊全,也成為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底蘊。

通過我國經濟結構的發展來觀望,過去以第一產業農業為主的時期,物質財富相對匱乏,而當第二產業工業迅速發展時期,國內勞動群眾的物質財富獲得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經濟發展時期中更加可得以印證,第二產業工業迅速發展的時期,主要是以改革開放以後,此後湧現出一批批財富弄潮兒。

依然是在工業製造業產業中,我國製造業產業隨著從中低端邁向中高端的產業過程中,又將創造出一批批財富弄潮兒(有兩個信號比較明顯,第一個是近年來,一批房地產老闆在湧向高科技產業,比如進入電子通信、醫療儀器、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技術產業。第二個是,2018年,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3.9%,進一步向上增長的空間巨大)。

在高技術產業中,一般有兩種方式可以獲得財富,一種是通過科技研發獲得專利,擁有技術知識產權的人將變成富翁。另一種是通過高技術附加在相關製造業企業中的企業主,也即是說,通過技術來獲得新產品,或通過技術來提高生產效率,在市場中更具競爭力。

當前我國經濟仍然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經濟邁進的過程中,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推動,具體說是科技創新推動製造業的發展。隨著我國高新技術快速的向前推進,相信我國經濟的明天會更好。

未來中國經濟出路在哪裡,綜合實力到底有多強?


發生通貨膨脹的時候,什麼東西最容易漲價?

2008年的通貨膨脹我還在開飯店,最大的感觸就是錢難掙,不經花,資產大幅度縮水。原材料大幅度上漲,羊肉從從16元漲到38元。所有的肉類都漲價,就餐的客人也沒有以前多,菜品一旦漲價,顧客就會會有埋怨。所以很簡單,通貨膨脹,生活必須品都會漲價,有沒有道理:

"

銘記歷史,才能大步向前,從我國近代經濟歷史上來看,數十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物質生活得到極大的滿足和改善。值得一提的是,有沒有想過在新中國成立之初,195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僅為679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19元。

而當今,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突破90萬億元大關,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接近1萬美元。從過去到現在,經濟取得巨大的發展,而且,在經濟綜合實力中亦十分凸顯。

沒有比較,就沒有進步,從我國經濟的縱向對比來看,數十年前在經濟生活中,很多人愁吃愁喝愁穿,是物質生活得不到滿足,而數十年後的今天,很多人是愁吃什麼喝什麼,而是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滿足,不得不客觀的說,縱向來看我國經濟的綜合實力取得巨大成績。

從我國經濟的橫向對比來看,更能凸顯我國經濟的綜合實力。綜合經濟實力,包括但不限於經濟總量,人均收入,科技實力,工業基礎等等。

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GDP總量達到412119億元,超過日本並連年穩居世界第二。之後我國經濟穩居世界第二,去年我國GDP總量突破90萬億元大關,佔世界經濟的比重接近16%。從經濟總量上看,我國經濟實力值得稱讚。

從人均收入上看,2018年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達到9732美元,高於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摺合成人民幣的大約為6.7萬元,也就是每月收入在5600元左右。

根據世界銀行公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的最新收入分組標準為:人均國民總收入低於995美元為低收入國家,在996至3895美元之間為中等偏下收入國家,在3896至12055元之間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高於12055美元為高收入國家。

通過數據很明顯看出,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距離高收入國家門檻越來越近。相信進入高收入國家指日可待(從中等收入國家到高收入國家,這中間的距離涉及到很深的內容,國際上很多經濟體在該距離中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的大力發展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數據顯示:2018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19657億元,比1995年增長55.4倍;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18%,比1995年提高1.61個百分點,超過歐盟15國平均水平。

我國自2013年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研發人員總量、發明專利申請量分別連續6年和8年居世界首位。可以從數據看出,我國科技研發事業蒸蒸日上,科技實力將為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積蓄能量。

我國作為世界製造業工廠,工業生產力日益增強,在工業領域中,我國製造業擁有全球非常重要的競爭力,那就是工業全產業鏈,我國已成為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20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製造業增加值自2010年起穩居世界首位。

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石,我國經濟擁有全球唯一的全工業門類,是推動國內製造業發展重要的力量,結合科技的大發展,長期看,使得我國經濟未來充滿光明。

無論是通過我國經濟的縱向比較還是橫向比較,都在傾訴著一個事實,我國經濟數十年來取得巨大的發展,這是無可爭議的。並且,通過經濟總量,科技研發、人均收入、工業基礎等數據,均透露出我國經濟的韌性與經濟潛力,難能可貴的是,我國經濟還在保持著中高速發展,從而讓我們更有理由相信,我國經濟的綜合實力將進一步取得進步。

未來中國經濟出路在哪裡,綜合實力到底有多強?

01

中國經濟增速面臨嚴峻挑戰

1949年至2019年,中國經濟70年,改革開放無疑是這70年中的一個重要節點。

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認為是改革開放前的三十年,中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為改革開放後的發展打下了基礎,此外還得益於和平、穩定、改革、開放四方面的合力。

首先,美國和中國的戰略調整帶來了兩國和平相處的局面,西方國家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點與中國的改革開放恰好具有高度的互補性。

第二,國內的政治穩定是中國奇蹟的另一個先決條件。

第三,經濟體制改革是過去30年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第四,對外開放中,中國參與國際分工改善資源配置,增加就業。

但是,中國經濟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產生了資源枯竭、環境汙染、“人口負債”、城鄉差距、貧富差距等問題。此外,當年支持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許多因素都是一次性的,現在有些因素已經不能作為經濟增長的動力,甚至有些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挑戰。

02

防止大規模的資本外逃,中國或將避免發生金融危機

改革開放後40餘年,中國沒有發生金融危機,我認為關鍵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中國是高儲蓄國家,有充分的可借貸資金。

中國的投資率很高,但外債對GDP之比保持在安全水平之內。

第二,由於中國的制度安排,很難想象會出現銀行擠兌的現象。

在國外出現了嚴重的負債問題,可能會出現銀行擠兌現象,但中國的金融機構、銀行體系中,國有占主導地位,即有國家信用做(隱形)擔保,所以不會出現擠兌現象。

第三,中國沒有放棄資本管制

自2016年以來我們不僅沒有放棄資本管制,而且還加強了資本管制,從而遏制了資本的大規模外逃。

第四,對金融機構監管較嚴格。

第五,中國經濟的槓桿率,特別是政府部門的槓桿率依然處於實體經濟可以支持的水平上。

第六,銀行不良債權率自本世紀初以來一直較低。

第七,實體經濟增長速度雖然有下降壓力,但依然保持了較強的增長勢頭。

需要強調的是,過去沒有發生危機,並不意味著以後不會發生危機。

研究亞洲金融危機中得出的結論是:當外部環境發生不利變化時,一國出現金融危機的充要條件是固定匯率制度、資本自由流動和國際收支逆差,而資本外逃則是壓倒發展中國家的最後一根稻草。當國家的經濟基本面出現問題時,資本外逃會使當事國政府喪失處理潛在危機的能力。即使一國基本面不存在嚴重問題,由於國際金融市場波動的傳染效應,資本外逃同樣會發生。而資本外逃本身就足以導致國際收支危機、貨幣危機、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在條件未成熟的情況下實現資本賬戶自由化,無異於自毀長城。

中國目前面臨很多金融風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十分重要,一般而言,只要不發生大規模的資本外逃,中國就可以避免發生金融危機。

因此,我們必須保持高度警惕,要儘可能增加匯率的靈活性,同時不能輕易放棄資本管制。

未來中國經濟出路在哪裡,綜合實力到底有多強?

03

資產熱迫使央行不得不增發貨幣

一般情況下,廣義貨幣(M2)的增長速度應該等於名義GDP增速,以這個標準來衡量,中國央行在個別年份,M2的增速超過了名義GDP的增速,但並不是所有年份都這樣。

央行為什麼這麼做?

我想有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國在某些時期存在一定程度的資產過熱。比如在發生房地產熱和影子銀行熱的時候,大量的流動性進入資產市場,追逐現有的資產,導致資產價格上漲,也“吸走”了大量本應進入實體經濟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

實體經濟要發展但得不到貸款,怎麼辦?

兩個辦法:第一,想辦法使得追逐資產價格的這些貨幣退出資產市場進入實體經濟。第二,如果第一個辦法做不到的話,央行就只能增發貨幣。

因此,所謂的央行貨幣“超發”,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我們的資產泡沫或者房地產熱“吸走”了大量的流動性,而為了使實體經濟能得到足夠的流動性,央行不得不被動地增加貨幣供應。

所以,並不是央行增發了貨幣導致了資產泡沫造成資產熱,而是資產熱迫使央行不得不增發貨幣,導致了M2的增速大於名義GDP的增速。

解決實體經濟流動性問題,貨幣“超發”不是最好的辦法,是央行不得已的辦法。

資產泡沫得到抑制,貨幣增速就會降下來,但通過貨幣緊縮來抑制資產泡沫,對實體經濟傷害過大。所以,解決資產泡沫問題不能靠或者不能主要靠貨幣政策來解決。

因此,面對房價不斷攀升,緊縮貨幣就行了嗎?我看未必可行。

解決資產泡沫需要用其他方法,例如,可以考慮徵收房地產稅、加大公租房建設、實行房地產所有者實名制等手段抑制房價的上升。

04

中國經濟問題,必須依靠經濟增長來實現

近年脫實向虛問題突出,很多人都從金融改革角度去討論解決辦法,金融改革也是一個重要方向,但不能解決根本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第一步還是要保證經濟增長速度。

中國的宏觀調控經驗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在1998年到2002年期間,正是得益於中國經濟的增長,不良債權問題得以解決。

所以,我還是要強調,增長是硬道理;增長是綱,綱舉目張。

這個“綱”就是經濟增長速度。如果經濟增長速度一直下跌,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投資非常悲觀,自然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影子銀行業務等投機行為,但缺少實體經濟盈利支撐的資產價格泡沫遲早要崩潰。反之,實體經濟有了推動力,脫實向虛的問題自然解決了。

總之,如果經濟增速恢復,很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而中國經濟問題的解決必須依靠經濟增長來實現。

05

穩增長和調結構,對當下中國同樣重要

穩增長和調結構兩者相輔相成,對當下的中國來說同樣重要。

在某些情況下,兩者確實會發生衝突。比如,中國可以通過刺激房地產市場的辦法提高經濟增長速度,但這樣做會惡化中國的經濟結構。降低房地產投資在中國經濟中的比重,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目標。

但是大部分情況下,兩者之間不會有衝突。比如,實施廉政建設、市場化改革,不會使得經濟增速下降(除非有官員有意怠工)。還比如,很多問題要在發展中解決,經濟增長速度上去了,調結構也相應變得更容易。

實際上,經濟增速好的時候,結構改革會相對容易。同樣,經濟增速下降時,結構改革難度也相應增加。

那麼如何平衡好兩者?

一方面,對過剩產業企業實行兼併重組、關停並轉、去掉過剩產能,因為不淘汰壞企業,好企業也會破產。

但需要強調,消滅產銷不對路、沒有需求或對環境有害的產能是微觀問題、是產業結構問題,要通過市場調節(國家也要發揮作用)而不是宏觀調控來解決。

另一方面,刺激有效需求。

目前看,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的空間還很巨大,城市地下管網建設、各類汙染的治理、江河流域的整治、各類公共服務設施的建立和完善等都需要大規模的投資。當然,懶政、怠政或盲目追求政績、蠻幹、瞎乾的現象必須杜絕,否則再好的經濟政策也會在實踐中變味,但這些問題已經超越經濟問題的範疇。

06

擴大赤字,財政應該不會出現大問題

目前中國經濟最大的問題是增速下行趨勢沒有穩定下來,各種跡象顯示:如果不採取政策措施的話,今年下半年的經濟情況可能更嚴峻。提高財政赤字率的辦法是沒有其他辦法時的辦法。

從長遠來看,赤字不是好事情。赤字的擴張導致國債上升,確實會帶來一定的風險。過去經濟學家經常談論國債對GDP比的上限。但實際上,我們不知道國債擴張到什麼時候會出現風險,這是一個經驗問題。

以日本為例,1996年時,日本認為國債在GDP中92%的佔比風險很高,於是收縮財政支出、增加稅收,但這導致了日本經濟陷入衰退。於是日本轉而繼續實行擴大財政支出的政策,現在佔比擴張至250%,但也沒有發生財政危機。

所以,我們不知道赤字率應該限制在多高、國債到底擴張到何種程度會出事兒。如果放任不管,可能發生危機,同樣如果過於謹慎,也可能導致危機。

從目前中國的情況看,不存在通貨膨脹的同時,國債有發行空間;從公共債務存量看,中國的公共債務佔GDP比不超過48%;從國際比較的角度來說是非常低的,這種情況下擴大赤字,財政應該不會出現大問題。

如果認為經濟增速下跌是目前最大的風險,政策目標就要集中在提高經濟增速上,其他問題就要退而求其次,不能凡事求得萬全。

未來我國經濟的驅動力是消費和科技創新,消費是當前拉動我國經濟的第一驅動力,而科技創新是推動我國經濟長期發展的要素,從我國經濟歷史上來看,科技創新賦予的經濟產業結構升級,是我國經濟持續向好健康發展的路徑,並且,也從中引發了數次致富熱潮。

產業結構升級與財富潮的關係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產業基礎十分薄弱,1952年,農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50.5%,農業吸納了83.5%的就業人口。這個階段時期,國內的經濟產業主要是以第一產業為主,而隨著時代的變遷,1978年,農業增加值比重降至27.7%,就業比重降至70.5%。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經濟生產力迅速解放和發展,產業結構深刻調整。第二產業獲得高速發展,其中,依賴我國勞動力充足並且成本低,勞動群眾吃苦耐勞的精神等等,在中低端製造業產業中獲得高速發展,一舉讓我國經濟拿下世界工廠的稱號。

2018年,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7.2%、40.7%、52.2%;可見,通過數據來看,我國經濟結構實現了重大進步,第二三產業獲得蓬勃發展。

經濟產業結構中,工業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是推動經濟持續發展的最為重要的力量,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工業基礎十分薄弱、技術水平落後,僅能製造一般吃穿用等生活用品,基本處於手工作業和簡單製造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從農業國逐漸轉向工業國,工業規模由小變大,技術水平由低轉高,製造業從中低端製造產業邁向中高端產業,並且實現了從產品單一向門類齊全的變化,實現了工業製造業配套完善的過程。

目前,我國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目錄中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這種優勢使得我國製造業具有明顯的國際競爭力,重要的一點是,工業門類配套齊全,也成為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底蘊。

通過我國經濟結構的發展來觀望,過去以第一產業農業為主的時期,物質財富相對匱乏,而當第二產業工業迅速發展時期,國內勞動群眾的物質財富獲得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經濟發展時期中更加可得以印證,第二產業工業迅速發展的時期,主要是以改革開放以後,此後湧現出一批批財富弄潮兒。

依然是在工業製造業產業中,我國製造業產業隨著從中低端邁向中高端的產業過程中,又將創造出一批批財富弄潮兒(有兩個信號比較明顯,第一個是近年來,一批房地產老闆在湧向高科技產業,比如進入電子通信、醫療儀器、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技術產業。第二個是,2018年,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3.9%,進一步向上增長的空間巨大)。

在高技術產業中,一般有兩種方式可以獲得財富,一種是通過科技研發獲得專利,擁有技術知識產權的人將變成富翁。另一種是通過高技術附加在相關製造業企業中的企業主,也即是說,通過技術來獲得新產品,或通過技術來提高生產效率,在市場中更具競爭力。

當前我國經濟仍然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經濟邁進的過程中,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推動,具體說是科技創新推動製造業的發展。隨著我國高新技術快速的向前推進,相信我國經濟的明天會更好。

未來中國經濟出路在哪裡,綜合實力到底有多強?


發生通貨膨脹的時候,什麼東西最容易漲價?

2008年的通貨膨脹我還在開飯店,最大的感觸就是錢難掙,不經花,資產大幅度縮水。原材料大幅度上漲,羊肉從從16元漲到38元。所有的肉類都漲價,就餐的客人也沒有以前多,菜品一旦漲價,顧客就會會有埋怨。所以很簡單,通貨膨脹,生活必須品都會漲價,有沒有道理:

未來中國經濟出路在哪裡,綜合實力到底有多強?

一,肉類

金融危機,貨幣貶值,肉類的需求還是一樣的,同樣的貨幣單位不能產生同樣的價值,而資產又在縮水,所以對於普通民眾來說,金融危機的時候你的資產一邊縮水一邊被大幅度消耗。有沒有道理?

二,青菜類

青菜類的價格是根據肉類價格進行攀升,肉類漲價,消費少了,青菜的消費增加,我當時開飯店就看到顧客點肉菜的少了,同樣青菜價格是價值交換的結果。能不能理解?

三,油鹽調料

油鹽調料具備長期存放特點,短期並沒有漲價,不過沒多久,商販就會告訴我們,你要大量進貨,下次會漲價,也可以理解為第一批的儲存消耗完了,第二批就要漲價了,因為錢不值錢了。是不是?

四,糧食

中國是糧食大國,也是進口大國,貨幣貶值,一旦進口,同樣的價格只能買一半的糧食,食品類價格上漲是必然的了。同不同意?

"

銘記歷史,才能大步向前,從我國近代經濟歷史上來看,數十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物質生活得到極大的滿足和改善。值得一提的是,有沒有想過在新中國成立之初,195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僅為679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19元。

而當今,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突破90萬億元大關,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接近1萬美元。從過去到現在,經濟取得巨大的發展,而且,在經濟綜合實力中亦十分凸顯。

沒有比較,就沒有進步,從我國經濟的縱向對比來看,數十年前在經濟生活中,很多人愁吃愁喝愁穿,是物質生活得不到滿足,而數十年後的今天,很多人是愁吃什麼喝什麼,而是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滿足,不得不客觀的說,縱向來看我國經濟的綜合實力取得巨大成績。

從我國經濟的橫向對比來看,更能凸顯我國經濟的綜合實力。綜合經濟實力,包括但不限於經濟總量,人均收入,科技實力,工業基礎等等。

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GDP總量達到412119億元,超過日本並連年穩居世界第二。之後我國經濟穩居世界第二,去年我國GDP總量突破90萬億元大關,佔世界經濟的比重接近16%。從經濟總量上看,我國經濟實力值得稱讚。

從人均收入上看,2018年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達到9732美元,高於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摺合成人民幣的大約為6.7萬元,也就是每月收入在5600元左右。

根據世界銀行公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的最新收入分組標準為:人均國民總收入低於995美元為低收入國家,在996至3895美元之間為中等偏下收入國家,在3896至12055元之間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高於12055美元為高收入國家。

通過數據很明顯看出,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距離高收入國家門檻越來越近。相信進入高收入國家指日可待(從中等收入國家到高收入國家,這中間的距離涉及到很深的內容,國際上很多經濟體在該距離中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的大力發展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數據顯示:2018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19657億元,比1995年增長55.4倍;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18%,比1995年提高1.61個百分點,超過歐盟15國平均水平。

我國自2013年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研發人員總量、發明專利申請量分別連續6年和8年居世界首位。可以從數據看出,我國科技研發事業蒸蒸日上,科技實力將為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積蓄能量。

我國作為世界製造業工廠,工業生產力日益增強,在工業領域中,我國製造業擁有全球非常重要的競爭力,那就是工業全產業鏈,我國已成為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20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製造業增加值自2010年起穩居世界首位。

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石,我國經濟擁有全球唯一的全工業門類,是推動國內製造業發展重要的力量,結合科技的大發展,長期看,使得我國經濟未來充滿光明。

無論是通過我國經濟的縱向比較還是橫向比較,都在傾訴著一個事實,我國經濟數十年來取得巨大的發展,這是無可爭議的。並且,通過經濟總量,科技研發、人均收入、工業基礎等數據,均透露出我國經濟的韌性與經濟潛力,難能可貴的是,我國經濟還在保持著中高速發展,從而讓我們更有理由相信,我國經濟的綜合實力將進一步取得進步。

未來中國經濟出路在哪裡,綜合實力到底有多強?

01

中國經濟增速面臨嚴峻挑戰

1949年至2019年,中國經濟70年,改革開放無疑是這70年中的一個重要節點。

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認為是改革開放前的三十年,中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為改革開放後的發展打下了基礎,此外還得益於和平、穩定、改革、開放四方面的合力。

首先,美國和中國的戰略調整帶來了兩國和平相處的局面,西方國家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點與中國的改革開放恰好具有高度的互補性。

第二,國內的政治穩定是中國奇蹟的另一個先決條件。

第三,經濟體制改革是過去30年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第四,對外開放中,中國參與國際分工改善資源配置,增加就業。

但是,中國經濟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產生了資源枯竭、環境汙染、“人口負債”、城鄉差距、貧富差距等問題。此外,當年支持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許多因素都是一次性的,現在有些因素已經不能作為經濟增長的動力,甚至有些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挑戰。

02

防止大規模的資本外逃,中國或將避免發生金融危機

改革開放後40餘年,中國沒有發生金融危機,我認為關鍵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中國是高儲蓄國家,有充分的可借貸資金。

中國的投資率很高,但外債對GDP之比保持在安全水平之內。

第二,由於中國的制度安排,很難想象會出現銀行擠兌的現象。

在國外出現了嚴重的負債問題,可能會出現銀行擠兌現象,但中國的金融機構、銀行體系中,國有占主導地位,即有國家信用做(隱形)擔保,所以不會出現擠兌現象。

第三,中國沒有放棄資本管制

自2016年以來我們不僅沒有放棄資本管制,而且還加強了資本管制,從而遏制了資本的大規模外逃。

第四,對金融機構監管較嚴格。

第五,中國經濟的槓桿率,特別是政府部門的槓桿率依然處於實體經濟可以支持的水平上。

第六,銀行不良債權率自本世紀初以來一直較低。

第七,實體經濟增長速度雖然有下降壓力,但依然保持了較強的增長勢頭。

需要強調的是,過去沒有發生危機,並不意味著以後不會發生危機。

研究亞洲金融危機中得出的結論是:當外部環境發生不利變化時,一國出現金融危機的充要條件是固定匯率制度、資本自由流動和國際收支逆差,而資本外逃則是壓倒發展中國家的最後一根稻草。當國家的經濟基本面出現問題時,資本外逃會使當事國政府喪失處理潛在危機的能力。即使一國基本面不存在嚴重問題,由於國際金融市場波動的傳染效應,資本外逃同樣會發生。而資本外逃本身就足以導致國際收支危機、貨幣危機、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在條件未成熟的情況下實現資本賬戶自由化,無異於自毀長城。

中國目前面臨很多金融風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十分重要,一般而言,只要不發生大規模的資本外逃,中國就可以避免發生金融危機。

因此,我們必須保持高度警惕,要儘可能增加匯率的靈活性,同時不能輕易放棄資本管制。

未來中國經濟出路在哪裡,綜合實力到底有多強?

03

資產熱迫使央行不得不增發貨幣

一般情況下,廣義貨幣(M2)的增長速度應該等於名義GDP增速,以這個標準來衡量,中國央行在個別年份,M2的增速超過了名義GDP的增速,但並不是所有年份都這樣。

央行為什麼這麼做?

我想有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國在某些時期存在一定程度的資產過熱。比如在發生房地產熱和影子銀行熱的時候,大量的流動性進入資產市場,追逐現有的資產,導致資產價格上漲,也“吸走”了大量本應進入實體經濟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

實體經濟要發展但得不到貸款,怎麼辦?

兩個辦法:第一,想辦法使得追逐資產價格的這些貨幣退出資產市場進入實體經濟。第二,如果第一個辦法做不到的話,央行就只能增發貨幣。

因此,所謂的央行貨幣“超發”,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我們的資產泡沫或者房地產熱“吸走”了大量的流動性,而為了使實體經濟能得到足夠的流動性,央行不得不被動地增加貨幣供應。

所以,並不是央行增發了貨幣導致了資產泡沫造成資產熱,而是資產熱迫使央行不得不增發貨幣,導致了M2的增速大於名義GDP的增速。

解決實體經濟流動性問題,貨幣“超發”不是最好的辦法,是央行不得已的辦法。

資產泡沫得到抑制,貨幣增速就會降下來,但通過貨幣緊縮來抑制資產泡沫,對實體經濟傷害過大。所以,解決資產泡沫問題不能靠或者不能主要靠貨幣政策來解決。

因此,面對房價不斷攀升,緊縮貨幣就行了嗎?我看未必可行。

解決資產泡沫需要用其他方法,例如,可以考慮徵收房地產稅、加大公租房建設、實行房地產所有者實名制等手段抑制房價的上升。

04

中國經濟問題,必須依靠經濟增長來實現

近年脫實向虛問題突出,很多人都從金融改革角度去討論解決辦法,金融改革也是一個重要方向,但不能解決根本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第一步還是要保證經濟增長速度。

中國的宏觀調控經驗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在1998年到2002年期間,正是得益於中國經濟的增長,不良債權問題得以解決。

所以,我還是要強調,增長是硬道理;增長是綱,綱舉目張。

這個“綱”就是經濟增長速度。如果經濟增長速度一直下跌,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投資非常悲觀,自然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影子銀行業務等投機行為,但缺少實體經濟盈利支撐的資產價格泡沫遲早要崩潰。反之,實體經濟有了推動力,脫實向虛的問題自然解決了。

總之,如果經濟增速恢復,很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而中國經濟問題的解決必須依靠經濟增長來實現。

05

穩增長和調結構,對當下中國同樣重要

穩增長和調結構兩者相輔相成,對當下的中國來說同樣重要。

在某些情況下,兩者確實會發生衝突。比如,中國可以通過刺激房地產市場的辦法提高經濟增長速度,但這樣做會惡化中國的經濟結構。降低房地產投資在中國經濟中的比重,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目標。

但是大部分情況下,兩者之間不會有衝突。比如,實施廉政建設、市場化改革,不會使得經濟增速下降(除非有官員有意怠工)。還比如,很多問題要在發展中解決,經濟增長速度上去了,調結構也相應變得更容易。

實際上,經濟增速好的時候,結構改革會相對容易。同樣,經濟增速下降時,結構改革難度也相應增加。

那麼如何平衡好兩者?

一方面,對過剩產業企業實行兼併重組、關停並轉、去掉過剩產能,因為不淘汰壞企業,好企業也會破產。

但需要強調,消滅產銷不對路、沒有需求或對環境有害的產能是微觀問題、是產業結構問題,要通過市場調節(國家也要發揮作用)而不是宏觀調控來解決。

另一方面,刺激有效需求。

目前看,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的空間還很巨大,城市地下管網建設、各類汙染的治理、江河流域的整治、各類公共服務設施的建立和完善等都需要大規模的投資。當然,懶政、怠政或盲目追求政績、蠻幹、瞎乾的現象必須杜絕,否則再好的經濟政策也會在實踐中變味,但這些問題已經超越經濟問題的範疇。

06

擴大赤字,財政應該不會出現大問題

目前中國經濟最大的問題是增速下行趨勢沒有穩定下來,各種跡象顯示:如果不採取政策措施的話,今年下半年的經濟情況可能更嚴峻。提高財政赤字率的辦法是沒有其他辦法時的辦法。

從長遠來看,赤字不是好事情。赤字的擴張導致國債上升,確實會帶來一定的風險。過去經濟學家經常談論國債對GDP比的上限。但實際上,我們不知道國債擴張到什麼時候會出現風險,這是一個經驗問題。

以日本為例,1996年時,日本認為國債在GDP中92%的佔比風險很高,於是收縮財政支出、增加稅收,但這導致了日本經濟陷入衰退。於是日本轉而繼續實行擴大財政支出的政策,現在佔比擴張至250%,但也沒有發生財政危機。

所以,我們不知道赤字率應該限制在多高、國債到底擴張到何種程度會出事兒。如果放任不管,可能發生危機,同樣如果過於謹慎,也可能導致危機。

從目前中國的情況看,不存在通貨膨脹的同時,國債有發行空間;從公共債務存量看,中國的公共債務佔GDP比不超過48%;從國際比較的角度來說是非常低的,這種情況下擴大赤字,財政應該不會出現大問題。

如果認為經濟增速下跌是目前最大的風險,政策目標就要集中在提高經濟增速上,其他問題就要退而求其次,不能凡事求得萬全。

未來我國經濟的驅動力是消費和科技創新,消費是當前拉動我國經濟的第一驅動力,而科技創新是推動我國經濟長期發展的要素,從我國經濟歷史上來看,科技創新賦予的經濟產業結構升級,是我國經濟持續向好健康發展的路徑,並且,也從中引發了數次致富熱潮。

產業結構升級與財富潮的關係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產業基礎十分薄弱,1952年,農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50.5%,農業吸納了83.5%的就業人口。這個階段時期,國內的經濟產業主要是以第一產業為主,而隨著時代的變遷,1978年,農業增加值比重降至27.7%,就業比重降至70.5%。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經濟生產力迅速解放和發展,產業結構深刻調整。第二產業獲得高速發展,其中,依賴我國勞動力充足並且成本低,勞動群眾吃苦耐勞的精神等等,在中低端製造業產業中獲得高速發展,一舉讓我國經濟拿下世界工廠的稱號。

2018年,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7.2%、40.7%、52.2%;可見,通過數據來看,我國經濟結構實現了重大進步,第二三產業獲得蓬勃發展。

經濟產業結構中,工業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是推動經濟持續發展的最為重要的力量,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工業基礎十分薄弱、技術水平落後,僅能製造一般吃穿用等生活用品,基本處於手工作業和簡單製造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從農業國逐漸轉向工業國,工業規模由小變大,技術水平由低轉高,製造業從中低端製造產業邁向中高端產業,並且實現了從產品單一向門類齊全的變化,實現了工業製造業配套完善的過程。

目前,我國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目錄中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這種優勢使得我國製造業具有明顯的國際競爭力,重要的一點是,工業門類配套齊全,也成為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底蘊。

通過我國經濟結構的發展來觀望,過去以第一產業農業為主的時期,物質財富相對匱乏,而當第二產業工業迅速發展時期,國內勞動群眾的物質財富獲得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經濟發展時期中更加可得以印證,第二產業工業迅速發展的時期,主要是以改革開放以後,此後湧現出一批批財富弄潮兒。

依然是在工業製造業產業中,我國製造業產業隨著從中低端邁向中高端的產業過程中,又將創造出一批批財富弄潮兒(有兩個信號比較明顯,第一個是近年來,一批房地產老闆在湧向高科技產業,比如進入電子通信、醫療儀器、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技術產業。第二個是,2018年,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3.9%,進一步向上增長的空間巨大)。

在高技術產業中,一般有兩種方式可以獲得財富,一種是通過科技研發獲得專利,擁有技術知識產權的人將變成富翁。另一種是通過高技術附加在相關製造業企業中的企業主,也即是說,通過技術來獲得新產品,或通過技術來提高生產效率,在市場中更具競爭力。

當前我國經濟仍然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經濟邁進的過程中,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推動,具體說是科技創新推動製造業的發展。隨著我國高新技術快速的向前推進,相信我國經濟的明天會更好。

未來中國經濟出路在哪裡,綜合實力到底有多強?


發生通貨膨脹的時候,什麼東西最容易漲價?

2008年的通貨膨脹我還在開飯店,最大的感觸就是錢難掙,不經花,資產大幅度縮水。原材料大幅度上漲,羊肉從從16元漲到38元。所有的肉類都漲價,就餐的客人也沒有以前多,菜品一旦漲價,顧客就會會有埋怨。所以很簡單,通貨膨脹,生活必須品都會漲價,有沒有道理:

未來中國經濟出路在哪裡,綜合實力到底有多強?

一,肉類

金融危機,貨幣貶值,肉類的需求還是一樣的,同樣的貨幣單位不能產生同樣的價值,而資產又在縮水,所以對於普通民眾來說,金融危機的時候你的資產一邊縮水一邊被大幅度消耗。有沒有道理?

二,青菜類

青菜類的價格是根據肉類價格進行攀升,肉類漲價,消費少了,青菜的消費增加,我當時開飯店就看到顧客點肉菜的少了,同樣青菜價格是價值交換的結果。能不能理解?

三,油鹽調料

油鹽調料具備長期存放特點,短期並沒有漲價,不過沒多久,商販就會告訴我們,你要大量進貨,下次會漲價,也可以理解為第一批的儲存消耗完了,第二批就要漲價了,因為錢不值錢了。是不是?

四,糧食

中國是糧食大國,也是進口大國,貨幣貶值,一旦進口,同樣的價格只能買一半的糧食,食品類價格上漲是必然的了。同不同意?

未來中國經濟出路在哪裡,綜合實力到底有多強?

總結:人類任何都可以節約,唯一的食物是無法節約,必須保障足夠的食用量,不然會被餓死。對不對?而且這些都是無法長期儲存的。同樣的消費體量,不一樣的貨幣價值,所以通貨膨脹加巨。是不是?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操作建議。如自行操作,注意倉位控制和風險自負。)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