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光鬥

古語說:伴君如伴虎,古代中國官場就像沒有硝煙的戰場,表面看起來風平浪靜,其實往往暗流湧動。尤其在古代當官,更要謹小慎微,皇帝一個不開心,輕則降級抄家發配邊疆,嚴重的可能連命都沒有了。

《鐵齒銅牙紀曉嵐》裡,紀曉嵐、和珅經常鬥智鬥勇,但不管兩個人再怎麼鬥,都逃不過乾隆皇帝的法眼。乾隆皇帝有時候十分享受這兩個人明爭暗鬥,一方面給自己思考問題帶來不同的思路;另一方面,這兩個人勢均力敵,有助於維持朝廷天下的穩定;但古代皇帝都有一個壞毛病,喜怒無常疑心重。乾隆皇帝也是如此,只要一個不高興,無論是大學士還是軍機大臣,降級坐牢樣樣少不了。


"

文/李光鬥

古語說:伴君如伴虎,古代中國官場就像沒有硝煙的戰場,表面看起來風平浪靜,其實往往暗流湧動。尤其在古代當官,更要謹小慎微,皇帝一個不開心,輕則降級抄家發配邊疆,嚴重的可能連命都沒有了。

《鐵齒銅牙紀曉嵐》裡,紀曉嵐、和珅經常鬥智鬥勇,但不管兩個人再怎麼鬥,都逃不過乾隆皇帝的法眼。乾隆皇帝有時候十分享受這兩個人明爭暗鬥,一方面給自己思考問題帶來不同的思路;另一方面,這兩個人勢均力敵,有助於維持朝廷天下的穩定;但古代皇帝都有一個壞毛病,喜怒無常疑心重。乾隆皇帝也是如此,只要一個不高興,無論是大學士還是軍機大臣,降級坐牢樣樣少不了。


中國官場生存之道:窮學陶淵明,富學王維


儘管是戲說,但這種伴君如伴虎的事兒在真實歷史上沒少發生。劉邦當上皇帝后,疑心大增,韓信,英布和彭越這三大開國功臣最後都被他以謀反罪殺掉了。其中最慘的是彭越,劉邦為了殺雞儆猴,彭越死後還將他剁成肉醬分給老功臣們吃,搞得下面的官員們膽戰心驚,夜不能寐,最後很多都託病不出或者乾脆自動上交財產官職回家務農去了。 即使這樣,古代人還是會前赴後繼的奔赴這條仕途,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參加科舉考試,通過層層選拔,入朝為官。一方面是因為當時無論是文人墨客還是村野匹夫,都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以“治國平天下”為人生最高目標。《水滸傳》裡,宋江即使當了水泊梁山的老大依舊心心念念盼著皇帝詔安,因為他們始終以為朝廷效力為榮,以做無業遊民為恥,這在中國古代是“吾道一以貫之”的正統思想;另一方面,中國一直是官本位社會,做官基本上就是“衣錦還鄉”的代名詞,當了官之後,就算是個芝麻官,也是父母官,可以號令一方,備受尊敬;更何況,當官還有巨大的經濟利益,“一任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說的是做一任清廉的知府(如今地級市市長)都可以賺十萬兩銀子,如果“貪婪”一點,日進斗金都不成問題。


"

文/李光鬥

古語說:伴君如伴虎,古代中國官場就像沒有硝煙的戰場,表面看起來風平浪靜,其實往往暗流湧動。尤其在古代當官,更要謹小慎微,皇帝一個不開心,輕則降級抄家發配邊疆,嚴重的可能連命都沒有了。

《鐵齒銅牙紀曉嵐》裡,紀曉嵐、和珅經常鬥智鬥勇,但不管兩個人再怎麼鬥,都逃不過乾隆皇帝的法眼。乾隆皇帝有時候十分享受這兩個人明爭暗鬥,一方面給自己思考問題帶來不同的思路;另一方面,這兩個人勢均力敵,有助於維持朝廷天下的穩定;但古代皇帝都有一個壞毛病,喜怒無常疑心重。乾隆皇帝也是如此,只要一個不高興,無論是大學士還是軍機大臣,降級坐牢樣樣少不了。


中國官場生存之道:窮學陶淵明,富學王維


儘管是戲說,但這種伴君如伴虎的事兒在真實歷史上沒少發生。劉邦當上皇帝后,疑心大增,韓信,英布和彭越這三大開國功臣最後都被他以謀反罪殺掉了。其中最慘的是彭越,劉邦為了殺雞儆猴,彭越死後還將他剁成肉醬分給老功臣們吃,搞得下面的官員們膽戰心驚,夜不能寐,最後很多都託病不出或者乾脆自動上交財產官職回家務農去了。 即使這樣,古代人還是會前赴後繼的奔赴這條仕途,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參加科舉考試,通過層層選拔,入朝為官。一方面是因為當時無論是文人墨客還是村野匹夫,都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以“治國平天下”為人生最高目標。《水滸傳》裡,宋江即使當了水泊梁山的老大依舊心心念念盼著皇帝詔安,因為他們始終以為朝廷效力為榮,以做無業遊民為恥,這在中國古代是“吾道一以貫之”的正統思想;另一方面,中國一直是官本位社會,做官基本上就是“衣錦還鄉”的代名詞,當了官之後,就算是個芝麻官,也是父母官,可以號令一方,備受尊敬;更何況,當官還有巨大的經濟利益,“一任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說的是做一任清廉的知府(如今地級市市長)都可以賺十萬兩銀子,如果“貪婪”一點,日進斗金都不成問題。


中國官場生存之道:窮學陶淵明,富學王維


但也有例外的,就像現如今世人所熟知的陶淵明,他那句有名的“不為五斗米折腰”是當代人職場或者官場上受到委屈後,經常會拿來吐槽發洩情緒的常用句式。但正如魯迅在其《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六》中說到,“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見南山’的是一個人,倘有取捨,即非全人。”


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是東晉的開國元勳,官至大司馬,封長沙郡公。祖父、父親也都入朝為官,在這樣的官宦世家出身,陶淵明一開始也有為國家建功立業的遠大志向。因此,陶淵明並非“討厭”做官,他討厭的是那個腐敗墮落的官場,他在《感士不遇賦》說:“自真風告逝,大偽斯興,閭閻懈廉退之節,市朝驅易進之心。”


"

文/李光鬥

古語說:伴君如伴虎,古代中國官場就像沒有硝煙的戰場,表面看起來風平浪靜,其實往往暗流湧動。尤其在古代當官,更要謹小慎微,皇帝一個不開心,輕則降級抄家發配邊疆,嚴重的可能連命都沒有了。

《鐵齒銅牙紀曉嵐》裡,紀曉嵐、和珅經常鬥智鬥勇,但不管兩個人再怎麼鬥,都逃不過乾隆皇帝的法眼。乾隆皇帝有時候十分享受這兩個人明爭暗鬥,一方面給自己思考問題帶來不同的思路;另一方面,這兩個人勢均力敵,有助於維持朝廷天下的穩定;但古代皇帝都有一個壞毛病,喜怒無常疑心重。乾隆皇帝也是如此,只要一個不高興,無論是大學士還是軍機大臣,降級坐牢樣樣少不了。


中國官場生存之道:窮學陶淵明,富學王維


儘管是戲說,但這種伴君如伴虎的事兒在真實歷史上沒少發生。劉邦當上皇帝后,疑心大增,韓信,英布和彭越這三大開國功臣最後都被他以謀反罪殺掉了。其中最慘的是彭越,劉邦為了殺雞儆猴,彭越死後還將他剁成肉醬分給老功臣們吃,搞得下面的官員們膽戰心驚,夜不能寐,最後很多都託病不出或者乾脆自動上交財產官職回家務農去了。 即使這樣,古代人還是會前赴後繼的奔赴這條仕途,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參加科舉考試,通過層層選拔,入朝為官。一方面是因為當時無論是文人墨客還是村野匹夫,都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以“治國平天下”為人生最高目標。《水滸傳》裡,宋江即使當了水泊梁山的老大依舊心心念念盼著皇帝詔安,因為他們始終以為朝廷效力為榮,以做無業遊民為恥,這在中國古代是“吾道一以貫之”的正統思想;另一方面,中國一直是官本位社會,做官基本上就是“衣錦還鄉”的代名詞,當了官之後,就算是個芝麻官,也是父母官,可以號令一方,備受尊敬;更何況,當官還有巨大的經濟利益,“一任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說的是做一任清廉的知府(如今地級市市長)都可以賺十萬兩銀子,如果“貪婪”一點,日進斗金都不成問題。


中國官場生存之道:窮學陶淵明,富學王維


但也有例外的,就像現如今世人所熟知的陶淵明,他那句有名的“不為五斗米折腰”是當代人職場或者官場上受到委屈後,經常會拿來吐槽發洩情緒的常用句式。但正如魯迅在其《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六》中說到,“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見南山’的是一個人,倘有取捨,即非全人。”


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是東晉的開國元勳,官至大司馬,封長沙郡公。祖父、父親也都入朝為官,在這樣的官宦世家出身,陶淵明一開始也有為國家建功立業的遠大志向。因此,陶淵明並非“討厭”做官,他討厭的是那個腐敗墮落的官場,他在《感士不遇賦》說:“自真風告逝,大偽斯興,閭閻懈廉退之節,市朝驅易進之心。”


中國官場生存之道:窮學陶淵明,富學王維


陶淵明一生淡泊金錢與名利,渴望和希冀的官場是政治清明,官員廉潔謙讓,共同為民為國,當這種願望與現實相悖時,陶淵明的內心是不可能接受的,更不可能與他們同流合汙,這也側面論證了陶淵明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單純的知識分子。 其實,陶淵明的五次做官經歷,都與一個字緊緊相連——窮。在《歸去來兮辭》(並序)中,陶淵明回憶道:“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餘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家裡太窮了,家裡已經到了“瓶無儲慄”的地步,於是親友勸他去做個官,掙些工資好養活自己和家人。


陶淵明因為想要擺脫窮困而“誤入塵網中,一去三十載”。從二十九歲開始,先後做過江州祭酒、軍府參軍,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官職,在做彭澤縣令時,因拜見一個小小的督郵(相當於遇到下鄉檢查的督察人員)還要穿官服、束大帶,陶淵明憤然感慨,“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晉書·陶潛傳》),我這“五斗米”可以不要,基本的底線不能丟。當即辭職,離開了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


《歸園田居》(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抱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陶淵明在這首詩中總結了自己的為官經歷與隱居生活,正是因為他始終堅守自己的人生準則和內心的崇高理想,因此隱居田園“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歸去來兮辭·並序》)攜一袖清風,“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其五))去了。


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即使“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只要“願無違”也“不足惜”了,所以後人有許多模仿陶淵明歸隱,但他們始終做不到陶淵明的境界。


《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

文/李光鬥

古語說:伴君如伴虎,古代中國官場就像沒有硝煙的戰場,表面看起來風平浪靜,其實往往暗流湧動。尤其在古代當官,更要謹小慎微,皇帝一個不開心,輕則降級抄家發配邊疆,嚴重的可能連命都沒有了。

《鐵齒銅牙紀曉嵐》裡,紀曉嵐、和珅經常鬥智鬥勇,但不管兩個人再怎麼鬥,都逃不過乾隆皇帝的法眼。乾隆皇帝有時候十分享受這兩個人明爭暗鬥,一方面給自己思考問題帶來不同的思路;另一方面,這兩個人勢均力敵,有助於維持朝廷天下的穩定;但古代皇帝都有一個壞毛病,喜怒無常疑心重。乾隆皇帝也是如此,只要一個不高興,無論是大學士還是軍機大臣,降級坐牢樣樣少不了。


中國官場生存之道:窮學陶淵明,富學王維


儘管是戲說,但這種伴君如伴虎的事兒在真實歷史上沒少發生。劉邦當上皇帝后,疑心大增,韓信,英布和彭越這三大開國功臣最後都被他以謀反罪殺掉了。其中最慘的是彭越,劉邦為了殺雞儆猴,彭越死後還將他剁成肉醬分給老功臣們吃,搞得下面的官員們膽戰心驚,夜不能寐,最後很多都託病不出或者乾脆自動上交財產官職回家務農去了。 即使這樣,古代人還是會前赴後繼的奔赴這條仕途,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參加科舉考試,通過層層選拔,入朝為官。一方面是因為當時無論是文人墨客還是村野匹夫,都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以“治國平天下”為人生最高目標。《水滸傳》裡,宋江即使當了水泊梁山的老大依舊心心念念盼著皇帝詔安,因為他們始終以為朝廷效力為榮,以做無業遊民為恥,這在中國古代是“吾道一以貫之”的正統思想;另一方面,中國一直是官本位社會,做官基本上就是“衣錦還鄉”的代名詞,當了官之後,就算是個芝麻官,也是父母官,可以號令一方,備受尊敬;更何況,當官還有巨大的經濟利益,“一任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說的是做一任清廉的知府(如今地級市市長)都可以賺十萬兩銀子,如果“貪婪”一點,日進斗金都不成問題。


中國官場生存之道:窮學陶淵明,富學王維


但也有例外的,就像現如今世人所熟知的陶淵明,他那句有名的“不為五斗米折腰”是當代人職場或者官場上受到委屈後,經常會拿來吐槽發洩情緒的常用句式。但正如魯迅在其《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六》中說到,“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見南山’的是一個人,倘有取捨,即非全人。”


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是東晉的開國元勳,官至大司馬,封長沙郡公。祖父、父親也都入朝為官,在這樣的官宦世家出身,陶淵明一開始也有為國家建功立業的遠大志向。因此,陶淵明並非“討厭”做官,他討厭的是那個腐敗墮落的官場,他在《感士不遇賦》說:“自真風告逝,大偽斯興,閭閻懈廉退之節,市朝驅易進之心。”


中國官場生存之道:窮學陶淵明,富學王維


陶淵明一生淡泊金錢與名利,渴望和希冀的官場是政治清明,官員廉潔謙讓,共同為民為國,當這種願望與現實相悖時,陶淵明的內心是不可能接受的,更不可能與他們同流合汙,這也側面論證了陶淵明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單純的知識分子。 其實,陶淵明的五次做官經歷,都與一個字緊緊相連——窮。在《歸去來兮辭》(並序)中,陶淵明回憶道:“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餘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家裡太窮了,家裡已經到了“瓶無儲慄”的地步,於是親友勸他去做個官,掙些工資好養活自己和家人。


陶淵明因為想要擺脫窮困而“誤入塵網中,一去三十載”。從二十九歲開始,先後做過江州祭酒、軍府參軍,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官職,在做彭澤縣令時,因拜見一個小小的督郵(相當於遇到下鄉檢查的督察人員)還要穿官服、束大帶,陶淵明憤然感慨,“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晉書·陶潛傳》),我這“五斗米”可以不要,基本的底線不能丟。當即辭職,離開了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


《歸園田居》(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抱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陶淵明在這首詩中總結了自己的為官經歷與隱居生活,正是因為他始終堅守自己的人生準則和內心的崇高理想,因此隱居田園“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歸去來兮辭·並序》)攜一袖清風,“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其五))去了。


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即使“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只要“願無違”也“不足惜”了,所以後人有許多模仿陶淵明歸隱,但他們始終做不到陶淵明的境界。


《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中國官場生存之道:窮學陶淵明,富學王維


王維也屬於山水田園詩派的大詩人,陶淵明是該派創始人,“詩佛”王維排第二。這兩人雖然跨越了三百年的歷史,但人生軌跡非常相似。這也是後世喜歡把他倆放在一塊研究的原因。但王維的仕途生涯,比陶淵明要順利很多。

王維出身名門望族,暨是富二代,也是官二代,王維從小接受標準的貴族式教育,年少時便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初到長安便名動京華,“凡諸王駙馬豪右貴勢之門,無不拂席迎之”(《舊唐書-王維傳》)。很快王維被唐玄宗的弟弟岐王賞識和舉薦,二十一歲便中了進士,後來因為觀看當時只有皇帝才能看的“舞黃獅”被貶官。直到張九齡當上了丞相,王維抓住機會給張九齡寫了很多自己想要報效祖國的書信,才重新回到朝堂當官。


"

文/李光鬥

古語說:伴君如伴虎,古代中國官場就像沒有硝煙的戰場,表面看起來風平浪靜,其實往往暗流湧動。尤其在古代當官,更要謹小慎微,皇帝一個不開心,輕則降級抄家發配邊疆,嚴重的可能連命都沒有了。

《鐵齒銅牙紀曉嵐》裡,紀曉嵐、和珅經常鬥智鬥勇,但不管兩個人再怎麼鬥,都逃不過乾隆皇帝的法眼。乾隆皇帝有時候十分享受這兩個人明爭暗鬥,一方面給自己思考問題帶來不同的思路;另一方面,這兩個人勢均力敵,有助於維持朝廷天下的穩定;但古代皇帝都有一個壞毛病,喜怒無常疑心重。乾隆皇帝也是如此,只要一個不高興,無論是大學士還是軍機大臣,降級坐牢樣樣少不了。


中國官場生存之道:窮學陶淵明,富學王維


儘管是戲說,但這種伴君如伴虎的事兒在真實歷史上沒少發生。劉邦當上皇帝后,疑心大增,韓信,英布和彭越這三大開國功臣最後都被他以謀反罪殺掉了。其中最慘的是彭越,劉邦為了殺雞儆猴,彭越死後還將他剁成肉醬分給老功臣們吃,搞得下面的官員們膽戰心驚,夜不能寐,最後很多都託病不出或者乾脆自動上交財產官職回家務農去了。 即使這樣,古代人還是會前赴後繼的奔赴這條仕途,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參加科舉考試,通過層層選拔,入朝為官。一方面是因為當時無論是文人墨客還是村野匹夫,都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以“治國平天下”為人生最高目標。《水滸傳》裡,宋江即使當了水泊梁山的老大依舊心心念念盼著皇帝詔安,因為他們始終以為朝廷效力為榮,以做無業遊民為恥,這在中國古代是“吾道一以貫之”的正統思想;另一方面,中國一直是官本位社會,做官基本上就是“衣錦還鄉”的代名詞,當了官之後,就算是個芝麻官,也是父母官,可以號令一方,備受尊敬;更何況,當官還有巨大的經濟利益,“一任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說的是做一任清廉的知府(如今地級市市長)都可以賺十萬兩銀子,如果“貪婪”一點,日進斗金都不成問題。


中國官場生存之道:窮學陶淵明,富學王維


但也有例外的,就像現如今世人所熟知的陶淵明,他那句有名的“不為五斗米折腰”是當代人職場或者官場上受到委屈後,經常會拿來吐槽發洩情緒的常用句式。但正如魯迅在其《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六》中說到,“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見南山’的是一個人,倘有取捨,即非全人。”


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是東晉的開國元勳,官至大司馬,封長沙郡公。祖父、父親也都入朝為官,在這樣的官宦世家出身,陶淵明一開始也有為國家建功立業的遠大志向。因此,陶淵明並非“討厭”做官,他討厭的是那個腐敗墮落的官場,他在《感士不遇賦》說:“自真風告逝,大偽斯興,閭閻懈廉退之節,市朝驅易進之心。”


中國官場生存之道:窮學陶淵明,富學王維


陶淵明一生淡泊金錢與名利,渴望和希冀的官場是政治清明,官員廉潔謙讓,共同為民為國,當這種願望與現實相悖時,陶淵明的內心是不可能接受的,更不可能與他們同流合汙,這也側面論證了陶淵明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單純的知識分子。 其實,陶淵明的五次做官經歷,都與一個字緊緊相連——窮。在《歸去來兮辭》(並序)中,陶淵明回憶道:“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餘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家裡太窮了,家裡已經到了“瓶無儲慄”的地步,於是親友勸他去做個官,掙些工資好養活自己和家人。


陶淵明因為想要擺脫窮困而“誤入塵網中,一去三十載”。從二十九歲開始,先後做過江州祭酒、軍府參軍,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官職,在做彭澤縣令時,因拜見一個小小的督郵(相當於遇到下鄉檢查的督察人員)還要穿官服、束大帶,陶淵明憤然感慨,“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晉書·陶潛傳》),我這“五斗米”可以不要,基本的底線不能丟。當即辭職,離開了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


《歸園田居》(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抱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陶淵明在這首詩中總結了自己的為官經歷與隱居生活,正是因為他始終堅守自己的人生準則和內心的崇高理想,因此隱居田園“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歸去來兮辭·並序》)攜一袖清風,“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其五))去了。


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即使“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只要“願無違”也“不足惜”了,所以後人有許多模仿陶淵明歸隱,但他們始終做不到陶淵明的境界。


《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中國官場生存之道:窮學陶淵明,富學王維


王維也屬於山水田園詩派的大詩人,陶淵明是該派創始人,“詩佛”王維排第二。這兩人雖然跨越了三百年的歷史,但人生軌跡非常相似。這也是後世喜歡把他倆放在一塊研究的原因。但王維的仕途生涯,比陶淵明要順利很多。

王維出身名門望族,暨是富二代,也是官二代,王維從小接受標準的貴族式教育,年少時便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初到長安便名動京華,“凡諸王駙馬豪右貴勢之門,無不拂席迎之”(《舊唐書-王維傳》)。很快王維被唐玄宗的弟弟岐王賞識和舉薦,二十一歲便中了進士,後來因為觀看當時只有皇帝才能看的“舞黃獅”被貶官。直到張九齡當上了丞相,王維抓住機會給張九齡寫了很多自己想要報效祖國的書信,才重新回到朝堂當官。


中國官場生存之道:窮學陶淵明,富學王維


好景不長,公元736年,李林甫擠下張九齡升任丞相,整個朝廷汙濁不堪,王維也遭連累和排擠。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王維被捕,不得已做了幾年“偽官”。安史之亂平息後,當時的皇帝處置“附逆”,王維也在其列,但因為在出任“偽職”時,王維偷偷寫下了一首《凝碧池》的詩,表明心跡:


《凝碧池》

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葉落深宮裡,凝碧池頭奏管絃。


即使被迫作“偽官”,王維始終忠心愛國,再加上王維弟弟王縉以削減自己的官職為哥哥求情,皇帝並沒有賜死他,只是貶為太子中允,自此之後王維也算重新回到官運亨通的軌道上,一路上步步高昇,60歲時,官至尚書右丞(相當於現在的內閣部長),達到了官場的至高點。


"

文/李光鬥

古語說:伴君如伴虎,古代中國官場就像沒有硝煙的戰場,表面看起來風平浪靜,其實往往暗流湧動。尤其在古代當官,更要謹小慎微,皇帝一個不開心,輕則降級抄家發配邊疆,嚴重的可能連命都沒有了。

《鐵齒銅牙紀曉嵐》裡,紀曉嵐、和珅經常鬥智鬥勇,但不管兩個人再怎麼鬥,都逃不過乾隆皇帝的法眼。乾隆皇帝有時候十分享受這兩個人明爭暗鬥,一方面給自己思考問題帶來不同的思路;另一方面,這兩個人勢均力敵,有助於維持朝廷天下的穩定;但古代皇帝都有一個壞毛病,喜怒無常疑心重。乾隆皇帝也是如此,只要一個不高興,無論是大學士還是軍機大臣,降級坐牢樣樣少不了。


中國官場生存之道:窮學陶淵明,富學王維


儘管是戲說,但這種伴君如伴虎的事兒在真實歷史上沒少發生。劉邦當上皇帝后,疑心大增,韓信,英布和彭越這三大開國功臣最後都被他以謀反罪殺掉了。其中最慘的是彭越,劉邦為了殺雞儆猴,彭越死後還將他剁成肉醬分給老功臣們吃,搞得下面的官員們膽戰心驚,夜不能寐,最後很多都託病不出或者乾脆自動上交財產官職回家務農去了。 即使這樣,古代人還是會前赴後繼的奔赴這條仕途,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參加科舉考試,通過層層選拔,入朝為官。一方面是因為當時無論是文人墨客還是村野匹夫,都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以“治國平天下”為人生最高目標。《水滸傳》裡,宋江即使當了水泊梁山的老大依舊心心念念盼著皇帝詔安,因為他們始終以為朝廷效力為榮,以做無業遊民為恥,這在中國古代是“吾道一以貫之”的正統思想;另一方面,中國一直是官本位社會,做官基本上就是“衣錦還鄉”的代名詞,當了官之後,就算是個芝麻官,也是父母官,可以號令一方,備受尊敬;更何況,當官還有巨大的經濟利益,“一任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說的是做一任清廉的知府(如今地級市市長)都可以賺十萬兩銀子,如果“貪婪”一點,日進斗金都不成問題。


中國官場生存之道:窮學陶淵明,富學王維


但也有例外的,就像現如今世人所熟知的陶淵明,他那句有名的“不為五斗米折腰”是當代人職場或者官場上受到委屈後,經常會拿來吐槽發洩情緒的常用句式。但正如魯迅在其《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六》中說到,“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見南山’的是一個人,倘有取捨,即非全人。”


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是東晉的開國元勳,官至大司馬,封長沙郡公。祖父、父親也都入朝為官,在這樣的官宦世家出身,陶淵明一開始也有為國家建功立業的遠大志向。因此,陶淵明並非“討厭”做官,他討厭的是那個腐敗墮落的官場,他在《感士不遇賦》說:“自真風告逝,大偽斯興,閭閻懈廉退之節,市朝驅易進之心。”


中國官場生存之道:窮學陶淵明,富學王維


陶淵明一生淡泊金錢與名利,渴望和希冀的官場是政治清明,官員廉潔謙讓,共同為民為國,當這種願望與現實相悖時,陶淵明的內心是不可能接受的,更不可能與他們同流合汙,這也側面論證了陶淵明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單純的知識分子。 其實,陶淵明的五次做官經歷,都與一個字緊緊相連——窮。在《歸去來兮辭》(並序)中,陶淵明回憶道:“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餘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家裡太窮了,家裡已經到了“瓶無儲慄”的地步,於是親友勸他去做個官,掙些工資好養活自己和家人。


陶淵明因為想要擺脫窮困而“誤入塵網中,一去三十載”。從二十九歲開始,先後做過江州祭酒、軍府參軍,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官職,在做彭澤縣令時,因拜見一個小小的督郵(相當於遇到下鄉檢查的督察人員)還要穿官服、束大帶,陶淵明憤然感慨,“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晉書·陶潛傳》),我這“五斗米”可以不要,基本的底線不能丟。當即辭職,離開了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


《歸園田居》(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抱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陶淵明在這首詩中總結了自己的為官經歷與隱居生活,正是因為他始終堅守自己的人生準則和內心的崇高理想,因此隱居田園“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歸去來兮辭·並序》)攜一袖清風,“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其五))去了。


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即使“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只要“願無違”也“不足惜”了,所以後人有許多模仿陶淵明歸隱,但他們始終做不到陶淵明的境界。


《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中國官場生存之道:窮學陶淵明,富學王維


王維也屬於山水田園詩派的大詩人,陶淵明是該派創始人,“詩佛”王維排第二。這兩人雖然跨越了三百年的歷史,但人生軌跡非常相似。這也是後世喜歡把他倆放在一塊研究的原因。但王維的仕途生涯,比陶淵明要順利很多。

王維出身名門望族,暨是富二代,也是官二代,王維從小接受標準的貴族式教育,年少時便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初到長安便名動京華,“凡諸王駙馬豪右貴勢之門,無不拂席迎之”(《舊唐書-王維傳》)。很快王維被唐玄宗的弟弟岐王賞識和舉薦,二十一歲便中了進士,後來因為觀看當時只有皇帝才能看的“舞黃獅”被貶官。直到張九齡當上了丞相,王維抓住機會給張九齡寫了很多自己想要報效祖國的書信,才重新回到朝堂當官。


中國官場生存之道:窮學陶淵明,富學王維


好景不長,公元736年,李林甫擠下張九齡升任丞相,整個朝廷汙濁不堪,王維也遭連累和排擠。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王維被捕,不得已做了幾年“偽官”。安史之亂平息後,當時的皇帝處置“附逆”,王維也在其列,但因為在出任“偽職”時,王維偷偷寫下了一首《凝碧池》的詩,表明心跡:


《凝碧池》

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葉落深宮裡,凝碧池頭奏管絃。


即使被迫作“偽官”,王維始終忠心愛國,再加上王維弟弟王縉以削減自己的官職為哥哥求情,皇帝並沒有賜死他,只是貶為太子中允,自此之後王維也算重新回到官運亨通的軌道上,一路上步步高昇,60歲時,官至尚書右丞(相當於現在的內閣部長),達到了官場的至高點。


中國官場生存之道:窮學陶淵明,富學王維


儘管王維被稱為詩佛,但王維不止有一身的“書生意氣”,同時文武兼修,充滿著豪俠精神。在公元737-738年,當邊關告急,外敵入侵,王維在涼州(今甘肅武威)擔任節度判官,親身參與了對吐蕃的作戰,大獲全勝。


《漢江臨泛》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王維多次出使邊塞和西域,艱苦的環境沒有難倒王維,在他的眼中,邊塞有著壯闊的景色,更是建功立業報效朝廷的舞臺。


《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晚年之後,王維選擇半官半隱的狀態,閒暇之餘便深居簡出,隱居別業。歷經世事後的淡然、佛教思想的薰陶使他的詩作更為豁達寧靜。


"

文/李光鬥

古語說:伴君如伴虎,古代中國官場就像沒有硝煙的戰場,表面看起來風平浪靜,其實往往暗流湧動。尤其在古代當官,更要謹小慎微,皇帝一個不開心,輕則降級抄家發配邊疆,嚴重的可能連命都沒有了。

《鐵齒銅牙紀曉嵐》裡,紀曉嵐、和珅經常鬥智鬥勇,但不管兩個人再怎麼鬥,都逃不過乾隆皇帝的法眼。乾隆皇帝有時候十分享受這兩個人明爭暗鬥,一方面給自己思考問題帶來不同的思路;另一方面,這兩個人勢均力敵,有助於維持朝廷天下的穩定;但古代皇帝都有一個壞毛病,喜怒無常疑心重。乾隆皇帝也是如此,只要一個不高興,無論是大學士還是軍機大臣,降級坐牢樣樣少不了。


中國官場生存之道:窮學陶淵明,富學王維


儘管是戲說,但這種伴君如伴虎的事兒在真實歷史上沒少發生。劉邦當上皇帝后,疑心大增,韓信,英布和彭越這三大開國功臣最後都被他以謀反罪殺掉了。其中最慘的是彭越,劉邦為了殺雞儆猴,彭越死後還將他剁成肉醬分給老功臣們吃,搞得下面的官員們膽戰心驚,夜不能寐,最後很多都託病不出或者乾脆自動上交財產官職回家務農去了。 即使這樣,古代人還是會前赴後繼的奔赴這條仕途,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參加科舉考試,通過層層選拔,入朝為官。一方面是因為當時無論是文人墨客還是村野匹夫,都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以“治國平天下”為人生最高目標。《水滸傳》裡,宋江即使當了水泊梁山的老大依舊心心念念盼著皇帝詔安,因為他們始終以為朝廷效力為榮,以做無業遊民為恥,這在中國古代是“吾道一以貫之”的正統思想;另一方面,中國一直是官本位社會,做官基本上就是“衣錦還鄉”的代名詞,當了官之後,就算是個芝麻官,也是父母官,可以號令一方,備受尊敬;更何況,當官還有巨大的經濟利益,“一任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說的是做一任清廉的知府(如今地級市市長)都可以賺十萬兩銀子,如果“貪婪”一點,日進斗金都不成問題。


中國官場生存之道:窮學陶淵明,富學王維


但也有例外的,就像現如今世人所熟知的陶淵明,他那句有名的“不為五斗米折腰”是當代人職場或者官場上受到委屈後,經常會拿來吐槽發洩情緒的常用句式。但正如魯迅在其《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六》中說到,“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見南山’的是一個人,倘有取捨,即非全人。”


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是東晉的開國元勳,官至大司馬,封長沙郡公。祖父、父親也都入朝為官,在這樣的官宦世家出身,陶淵明一開始也有為國家建功立業的遠大志向。因此,陶淵明並非“討厭”做官,他討厭的是那個腐敗墮落的官場,他在《感士不遇賦》說:“自真風告逝,大偽斯興,閭閻懈廉退之節,市朝驅易進之心。”


中國官場生存之道:窮學陶淵明,富學王維


陶淵明一生淡泊金錢與名利,渴望和希冀的官場是政治清明,官員廉潔謙讓,共同為民為國,當這種願望與現實相悖時,陶淵明的內心是不可能接受的,更不可能與他們同流合汙,這也側面論證了陶淵明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單純的知識分子。 其實,陶淵明的五次做官經歷,都與一個字緊緊相連——窮。在《歸去來兮辭》(並序)中,陶淵明回憶道:“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餘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家裡太窮了,家裡已經到了“瓶無儲慄”的地步,於是親友勸他去做個官,掙些工資好養活自己和家人。


陶淵明因為想要擺脫窮困而“誤入塵網中,一去三十載”。從二十九歲開始,先後做過江州祭酒、軍府參軍,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官職,在做彭澤縣令時,因拜見一個小小的督郵(相當於遇到下鄉檢查的督察人員)還要穿官服、束大帶,陶淵明憤然感慨,“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晉書·陶潛傳》),我這“五斗米”可以不要,基本的底線不能丟。當即辭職,離開了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


《歸園田居》(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抱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陶淵明在這首詩中總結了自己的為官經歷與隱居生活,正是因為他始終堅守自己的人生準則和內心的崇高理想,因此隱居田園“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歸去來兮辭·並序》)攜一袖清風,“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其五))去了。


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即使“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只要“願無違”也“不足惜”了,所以後人有許多模仿陶淵明歸隱,但他們始終做不到陶淵明的境界。


《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中國官場生存之道:窮學陶淵明,富學王維


王維也屬於山水田園詩派的大詩人,陶淵明是該派創始人,“詩佛”王維排第二。這兩人雖然跨越了三百年的歷史,但人生軌跡非常相似。這也是後世喜歡把他倆放在一塊研究的原因。但王維的仕途生涯,比陶淵明要順利很多。

王維出身名門望族,暨是富二代,也是官二代,王維從小接受標準的貴族式教育,年少時便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初到長安便名動京華,“凡諸王駙馬豪右貴勢之門,無不拂席迎之”(《舊唐書-王維傳》)。很快王維被唐玄宗的弟弟岐王賞識和舉薦,二十一歲便中了進士,後來因為觀看當時只有皇帝才能看的“舞黃獅”被貶官。直到張九齡當上了丞相,王維抓住機會給張九齡寫了很多自己想要報效祖國的書信,才重新回到朝堂當官。


中國官場生存之道:窮學陶淵明,富學王維


好景不長,公元736年,李林甫擠下張九齡升任丞相,整個朝廷汙濁不堪,王維也遭連累和排擠。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王維被捕,不得已做了幾年“偽官”。安史之亂平息後,當時的皇帝處置“附逆”,王維也在其列,但因為在出任“偽職”時,王維偷偷寫下了一首《凝碧池》的詩,表明心跡:


《凝碧池》

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葉落深宮裡,凝碧池頭奏管絃。


即使被迫作“偽官”,王維始終忠心愛國,再加上王維弟弟王縉以削減自己的官職為哥哥求情,皇帝並沒有賜死他,只是貶為太子中允,自此之後王維也算重新回到官運亨通的軌道上,一路上步步高昇,60歲時,官至尚書右丞(相當於現在的內閣部長),達到了官場的至高點。


中國官場生存之道:窮學陶淵明,富學王維


儘管王維被稱為詩佛,但王維不止有一身的“書生意氣”,同時文武兼修,充滿著豪俠精神。在公元737-738年,當邊關告急,外敵入侵,王維在涼州(今甘肅武威)擔任節度判官,親身參與了對吐蕃的作戰,大獲全勝。


《漢江臨泛》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王維多次出使邊塞和西域,艱苦的環境沒有難倒王維,在他的眼中,邊塞有著壯闊的景色,更是建功立業報效朝廷的舞臺。


《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晚年之後,王維選擇半官半隱的狀態,閒暇之餘便深居簡出,隱居別業。歷經世事後的淡然、佛教思想的薰陶使他的詩作更為豁達寧靜。


中國官場生存之道:窮學陶淵明,富學王維


《終南別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王維中年之後就喜好佛教,晚年歸隱在終南山。來興致了就獨自漫步閒逛,有高興的事也能自得其樂。哪怕走到水的盡頭也不怕,就觀賞一下風起雲湧,雲捲雲舒。要是偶然在路邊遇到老翁,就與他們閒聊,以至於忘記了回家。相比於陶淵明的淡然,更是多了一份空靈,官場甚至塵世的一切都不在自己眼裡,已經達到物我兩忘,物我一體的境界。 王維做官之所以能做的這麼灑脫,首先是因為王維家境很富裕,其次王維在朝為官數年,工資也很高。除了終南山別業,王維早年間還買下了大詩人宋之問在陝西輞川的一處別業,稱輞川別業。所謂別業,指的是建在郊區,以家宅為主體的私家園林。一般來說,唐代的別墅只有規模較大的才稱之為別業,山莊;規模較小的只叫做山亭、水亭、田居、草堂等。《洛陽要記》載:“王維居輞川,宅宇既廣,山林亦遠,而性好溫潔,地不容浮塵。日有十數掃飾者,使兩童專掌縛帚,而有時不給。”另外王維在長安也有好幾處宅子,良田連陌,做起官來自然瀟灑自如,心情暢快,王維經常來這兩處別業小住,與三五好友品茶吟詩,悠閒自在,也寫下了無數廣為流傳的詩篇。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

文/李光鬥

古語說:伴君如伴虎,古代中國官場就像沒有硝煙的戰場,表面看起來風平浪靜,其實往往暗流湧動。尤其在古代當官,更要謹小慎微,皇帝一個不開心,輕則降級抄家發配邊疆,嚴重的可能連命都沒有了。

《鐵齒銅牙紀曉嵐》裡,紀曉嵐、和珅經常鬥智鬥勇,但不管兩個人再怎麼鬥,都逃不過乾隆皇帝的法眼。乾隆皇帝有時候十分享受這兩個人明爭暗鬥,一方面給自己思考問題帶來不同的思路;另一方面,這兩個人勢均力敵,有助於維持朝廷天下的穩定;但古代皇帝都有一個壞毛病,喜怒無常疑心重。乾隆皇帝也是如此,只要一個不高興,無論是大學士還是軍機大臣,降級坐牢樣樣少不了。


中國官場生存之道:窮學陶淵明,富學王維


儘管是戲說,但這種伴君如伴虎的事兒在真實歷史上沒少發生。劉邦當上皇帝后,疑心大增,韓信,英布和彭越這三大開國功臣最後都被他以謀反罪殺掉了。其中最慘的是彭越,劉邦為了殺雞儆猴,彭越死後還將他剁成肉醬分給老功臣們吃,搞得下面的官員們膽戰心驚,夜不能寐,最後很多都託病不出或者乾脆自動上交財產官職回家務農去了。 即使這樣,古代人還是會前赴後繼的奔赴這條仕途,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參加科舉考試,通過層層選拔,入朝為官。一方面是因為當時無論是文人墨客還是村野匹夫,都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以“治國平天下”為人生最高目標。《水滸傳》裡,宋江即使當了水泊梁山的老大依舊心心念念盼著皇帝詔安,因為他們始終以為朝廷效力為榮,以做無業遊民為恥,這在中國古代是“吾道一以貫之”的正統思想;另一方面,中國一直是官本位社會,做官基本上就是“衣錦還鄉”的代名詞,當了官之後,就算是個芝麻官,也是父母官,可以號令一方,備受尊敬;更何況,當官還有巨大的經濟利益,“一任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說的是做一任清廉的知府(如今地級市市長)都可以賺十萬兩銀子,如果“貪婪”一點,日進斗金都不成問題。


中國官場生存之道:窮學陶淵明,富學王維


但也有例外的,就像現如今世人所熟知的陶淵明,他那句有名的“不為五斗米折腰”是當代人職場或者官場上受到委屈後,經常會拿來吐槽發洩情緒的常用句式。但正如魯迅在其《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六》中說到,“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見南山’的是一個人,倘有取捨,即非全人。”


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是東晉的開國元勳,官至大司馬,封長沙郡公。祖父、父親也都入朝為官,在這樣的官宦世家出身,陶淵明一開始也有為國家建功立業的遠大志向。因此,陶淵明並非“討厭”做官,他討厭的是那個腐敗墮落的官場,他在《感士不遇賦》說:“自真風告逝,大偽斯興,閭閻懈廉退之節,市朝驅易進之心。”


中國官場生存之道:窮學陶淵明,富學王維


陶淵明一生淡泊金錢與名利,渴望和希冀的官場是政治清明,官員廉潔謙讓,共同為民為國,當這種願望與現實相悖時,陶淵明的內心是不可能接受的,更不可能與他們同流合汙,這也側面論證了陶淵明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單純的知識分子。 其實,陶淵明的五次做官經歷,都與一個字緊緊相連——窮。在《歸去來兮辭》(並序)中,陶淵明回憶道:“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餘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家裡太窮了,家裡已經到了“瓶無儲慄”的地步,於是親友勸他去做個官,掙些工資好養活自己和家人。


陶淵明因為想要擺脫窮困而“誤入塵網中,一去三十載”。從二十九歲開始,先後做過江州祭酒、軍府參軍,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官職,在做彭澤縣令時,因拜見一個小小的督郵(相當於遇到下鄉檢查的督察人員)還要穿官服、束大帶,陶淵明憤然感慨,“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晉書·陶潛傳》),我這“五斗米”可以不要,基本的底線不能丟。當即辭職,離開了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


《歸園田居》(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抱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陶淵明在這首詩中總結了自己的為官經歷與隱居生活,正是因為他始終堅守自己的人生準則和內心的崇高理想,因此隱居田園“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歸去來兮辭·並序》)攜一袖清風,“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其五))去了。


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即使“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只要“願無違”也“不足惜”了,所以後人有許多模仿陶淵明歸隱,但他們始終做不到陶淵明的境界。


《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中國官場生存之道:窮學陶淵明,富學王維


王維也屬於山水田園詩派的大詩人,陶淵明是該派創始人,“詩佛”王維排第二。這兩人雖然跨越了三百年的歷史,但人生軌跡非常相似。這也是後世喜歡把他倆放在一塊研究的原因。但王維的仕途生涯,比陶淵明要順利很多。

王維出身名門望族,暨是富二代,也是官二代,王維從小接受標準的貴族式教育,年少時便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初到長安便名動京華,“凡諸王駙馬豪右貴勢之門,無不拂席迎之”(《舊唐書-王維傳》)。很快王維被唐玄宗的弟弟岐王賞識和舉薦,二十一歲便中了進士,後來因為觀看當時只有皇帝才能看的“舞黃獅”被貶官。直到張九齡當上了丞相,王維抓住機會給張九齡寫了很多自己想要報效祖國的書信,才重新回到朝堂當官。


中國官場生存之道:窮學陶淵明,富學王維


好景不長,公元736年,李林甫擠下張九齡升任丞相,整個朝廷汙濁不堪,王維也遭連累和排擠。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王維被捕,不得已做了幾年“偽官”。安史之亂平息後,當時的皇帝處置“附逆”,王維也在其列,但因為在出任“偽職”時,王維偷偷寫下了一首《凝碧池》的詩,表明心跡:


《凝碧池》

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葉落深宮裡,凝碧池頭奏管絃。


即使被迫作“偽官”,王維始終忠心愛國,再加上王維弟弟王縉以削減自己的官職為哥哥求情,皇帝並沒有賜死他,只是貶為太子中允,自此之後王維也算重新回到官運亨通的軌道上,一路上步步高昇,60歲時,官至尚書右丞(相當於現在的內閣部長),達到了官場的至高點。


中國官場生存之道:窮學陶淵明,富學王維


儘管王維被稱為詩佛,但王維不止有一身的“書生意氣”,同時文武兼修,充滿著豪俠精神。在公元737-738年,當邊關告急,外敵入侵,王維在涼州(今甘肅武威)擔任節度判官,親身參與了對吐蕃的作戰,大獲全勝。


《漢江臨泛》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王維多次出使邊塞和西域,艱苦的環境沒有難倒王維,在他的眼中,邊塞有著壯闊的景色,更是建功立業報效朝廷的舞臺。


《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晚年之後,王維選擇半官半隱的狀態,閒暇之餘便深居簡出,隱居別業。歷經世事後的淡然、佛教思想的薰陶使他的詩作更為豁達寧靜。


中國官場生存之道:窮學陶淵明,富學王維


《終南別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王維中年之後就喜好佛教,晚年歸隱在終南山。來興致了就獨自漫步閒逛,有高興的事也能自得其樂。哪怕走到水的盡頭也不怕,就觀賞一下風起雲湧,雲捲雲舒。要是偶然在路邊遇到老翁,就與他們閒聊,以至於忘記了回家。相比於陶淵明的淡然,更是多了一份空靈,官場甚至塵世的一切都不在自己眼裡,已經達到物我兩忘,物我一體的境界。 王維做官之所以能做的這麼灑脫,首先是因為王維家境很富裕,其次王維在朝為官數年,工資也很高。除了終南山別業,王維早年間還買下了大詩人宋之問在陝西輞川的一處別業,稱輞川別業。所謂別業,指的是建在郊區,以家宅為主體的私家園林。一般來說,唐代的別墅只有規模較大的才稱之為別業,山莊;規模較小的只叫做山亭、水亭、田居、草堂等。《洛陽要記》載:“王維居輞川,宅宇既廣,山林亦遠,而性好溫潔,地不容浮塵。日有十數掃飾者,使兩童專掌縛帚,而有時不給。”另外王維在長安也有好幾處宅子,良田連陌,做起官來自然瀟灑自如,心情暢快,王維經常來這兩處別業小住,與三五好友品茶吟詩,悠閒自在,也寫下了無數廣為流傳的詩篇。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中國官場生存之道:窮學陶淵明,富學王維


官場歷來是一個險惡之地,做官不僅是一個腦力活,更是一個體力活。但正所謂“政聲人去後,民意閒談中。”名利這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官做得好不好,自有後人評說,像清代著名的詩人,畫家鄭板橋雖然因為上級領導打壓只做到知縣,但他說“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 墨竹圖題詩》),時刻關心百姓疾苦,依舊能夠青史留名。而陶淵明一生貧困但始終不為名利所動,其高尚的氣節歷來為後人所稱頌;王維雖然家境殷實,官俸豐厚,但他從未驕奢淫逸橫行霸道,滿腹才華,一心為民為國。這兩人的為官之道深值得後人學習。


"

文/李光鬥

古語說:伴君如伴虎,古代中國官場就像沒有硝煙的戰場,表面看起來風平浪靜,其實往往暗流湧動。尤其在古代當官,更要謹小慎微,皇帝一個不開心,輕則降級抄家發配邊疆,嚴重的可能連命都沒有了。

《鐵齒銅牙紀曉嵐》裡,紀曉嵐、和珅經常鬥智鬥勇,但不管兩個人再怎麼鬥,都逃不過乾隆皇帝的法眼。乾隆皇帝有時候十分享受這兩個人明爭暗鬥,一方面給自己思考問題帶來不同的思路;另一方面,這兩個人勢均力敵,有助於維持朝廷天下的穩定;但古代皇帝都有一個壞毛病,喜怒無常疑心重。乾隆皇帝也是如此,只要一個不高興,無論是大學士還是軍機大臣,降級坐牢樣樣少不了。


中國官場生存之道:窮學陶淵明,富學王維


儘管是戲說,但這種伴君如伴虎的事兒在真實歷史上沒少發生。劉邦當上皇帝后,疑心大增,韓信,英布和彭越這三大開國功臣最後都被他以謀反罪殺掉了。其中最慘的是彭越,劉邦為了殺雞儆猴,彭越死後還將他剁成肉醬分給老功臣們吃,搞得下面的官員們膽戰心驚,夜不能寐,最後很多都託病不出或者乾脆自動上交財產官職回家務農去了。 即使這樣,古代人還是會前赴後繼的奔赴這條仕途,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參加科舉考試,通過層層選拔,入朝為官。一方面是因為當時無論是文人墨客還是村野匹夫,都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以“治國平天下”為人生最高目標。《水滸傳》裡,宋江即使當了水泊梁山的老大依舊心心念念盼著皇帝詔安,因為他們始終以為朝廷效力為榮,以做無業遊民為恥,這在中國古代是“吾道一以貫之”的正統思想;另一方面,中國一直是官本位社會,做官基本上就是“衣錦還鄉”的代名詞,當了官之後,就算是個芝麻官,也是父母官,可以號令一方,備受尊敬;更何況,當官還有巨大的經濟利益,“一任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說的是做一任清廉的知府(如今地級市市長)都可以賺十萬兩銀子,如果“貪婪”一點,日進斗金都不成問題。


中國官場生存之道:窮學陶淵明,富學王維


但也有例外的,就像現如今世人所熟知的陶淵明,他那句有名的“不為五斗米折腰”是當代人職場或者官場上受到委屈後,經常會拿來吐槽發洩情緒的常用句式。但正如魯迅在其《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六》中說到,“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見南山’的是一個人,倘有取捨,即非全人。”


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是東晉的開國元勳,官至大司馬,封長沙郡公。祖父、父親也都入朝為官,在這樣的官宦世家出身,陶淵明一開始也有為國家建功立業的遠大志向。因此,陶淵明並非“討厭”做官,他討厭的是那個腐敗墮落的官場,他在《感士不遇賦》說:“自真風告逝,大偽斯興,閭閻懈廉退之節,市朝驅易進之心。”


中國官場生存之道:窮學陶淵明,富學王維


陶淵明一生淡泊金錢與名利,渴望和希冀的官場是政治清明,官員廉潔謙讓,共同為民為國,當這種願望與現實相悖時,陶淵明的內心是不可能接受的,更不可能與他們同流合汙,這也側面論證了陶淵明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單純的知識分子。 其實,陶淵明的五次做官經歷,都與一個字緊緊相連——窮。在《歸去來兮辭》(並序)中,陶淵明回憶道:“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餘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家裡太窮了,家裡已經到了“瓶無儲慄”的地步,於是親友勸他去做個官,掙些工資好養活自己和家人。


陶淵明因為想要擺脫窮困而“誤入塵網中,一去三十載”。從二十九歲開始,先後做過江州祭酒、軍府參軍,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官職,在做彭澤縣令時,因拜見一個小小的督郵(相當於遇到下鄉檢查的督察人員)還要穿官服、束大帶,陶淵明憤然感慨,“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晉書·陶潛傳》),我這“五斗米”可以不要,基本的底線不能丟。當即辭職,離開了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


《歸園田居》(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抱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陶淵明在這首詩中總結了自己的為官經歷與隱居生活,正是因為他始終堅守自己的人生準則和內心的崇高理想,因此隱居田園“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歸去來兮辭·並序》)攜一袖清風,“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其五))去了。


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即使“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只要“願無違”也“不足惜”了,所以後人有許多模仿陶淵明歸隱,但他們始終做不到陶淵明的境界。


《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中國官場生存之道:窮學陶淵明,富學王維


王維也屬於山水田園詩派的大詩人,陶淵明是該派創始人,“詩佛”王維排第二。這兩人雖然跨越了三百年的歷史,但人生軌跡非常相似。這也是後世喜歡把他倆放在一塊研究的原因。但王維的仕途生涯,比陶淵明要順利很多。

王維出身名門望族,暨是富二代,也是官二代,王維從小接受標準的貴族式教育,年少時便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初到長安便名動京華,“凡諸王駙馬豪右貴勢之門,無不拂席迎之”(《舊唐書-王維傳》)。很快王維被唐玄宗的弟弟岐王賞識和舉薦,二十一歲便中了進士,後來因為觀看當時只有皇帝才能看的“舞黃獅”被貶官。直到張九齡當上了丞相,王維抓住機會給張九齡寫了很多自己想要報效祖國的書信,才重新回到朝堂當官。


中國官場生存之道:窮學陶淵明,富學王維


好景不長,公元736年,李林甫擠下張九齡升任丞相,整個朝廷汙濁不堪,王維也遭連累和排擠。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王維被捕,不得已做了幾年“偽官”。安史之亂平息後,當時的皇帝處置“附逆”,王維也在其列,但因為在出任“偽職”時,王維偷偷寫下了一首《凝碧池》的詩,表明心跡:


《凝碧池》

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葉落深宮裡,凝碧池頭奏管絃。


即使被迫作“偽官”,王維始終忠心愛國,再加上王維弟弟王縉以削減自己的官職為哥哥求情,皇帝並沒有賜死他,只是貶為太子中允,自此之後王維也算重新回到官運亨通的軌道上,一路上步步高昇,60歲時,官至尚書右丞(相當於現在的內閣部長),達到了官場的至高點。


中國官場生存之道:窮學陶淵明,富學王維


儘管王維被稱為詩佛,但王維不止有一身的“書生意氣”,同時文武兼修,充滿著豪俠精神。在公元737-738年,當邊關告急,外敵入侵,王維在涼州(今甘肅武威)擔任節度判官,親身參與了對吐蕃的作戰,大獲全勝。


《漢江臨泛》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王維多次出使邊塞和西域,艱苦的環境沒有難倒王維,在他的眼中,邊塞有著壯闊的景色,更是建功立業報效朝廷的舞臺。


《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晚年之後,王維選擇半官半隱的狀態,閒暇之餘便深居簡出,隱居別業。歷經世事後的淡然、佛教思想的薰陶使他的詩作更為豁達寧靜。


中國官場生存之道:窮學陶淵明,富學王維


《終南別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王維中年之後就喜好佛教,晚年歸隱在終南山。來興致了就獨自漫步閒逛,有高興的事也能自得其樂。哪怕走到水的盡頭也不怕,就觀賞一下風起雲湧,雲捲雲舒。要是偶然在路邊遇到老翁,就與他們閒聊,以至於忘記了回家。相比於陶淵明的淡然,更是多了一份空靈,官場甚至塵世的一切都不在自己眼裡,已經達到物我兩忘,物我一體的境界。 王維做官之所以能做的這麼灑脫,首先是因為王維家境很富裕,其次王維在朝為官數年,工資也很高。除了終南山別業,王維早年間還買下了大詩人宋之問在陝西輞川的一處別業,稱輞川別業。所謂別業,指的是建在郊區,以家宅為主體的私家園林。一般來說,唐代的別墅只有規模較大的才稱之為別業,山莊;規模較小的只叫做山亭、水亭、田居、草堂等。《洛陽要記》載:“王維居輞川,宅宇既廣,山林亦遠,而性好溫潔,地不容浮塵。日有十數掃飾者,使兩童專掌縛帚,而有時不給。”另外王維在長安也有好幾處宅子,良田連陌,做起官來自然瀟灑自如,心情暢快,王維經常來這兩處別業小住,與三五好友品茶吟詩,悠閒自在,也寫下了無數廣為流傳的詩篇。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中國官場生存之道:窮學陶淵明,富學王維


官場歷來是一個險惡之地,做官不僅是一個腦力活,更是一個體力活。但正所謂“政聲人去後,民意閒談中。”名利這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官做得好不好,自有後人評說,像清代著名的詩人,畫家鄭板橋雖然因為上級領導打壓只做到知縣,但他說“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 墨竹圖題詩》),時刻關心百姓疾苦,依舊能夠青史留名。而陶淵明一生貧困但始終不為名利所動,其高尚的氣節歷來為後人所稱頌;王維雖然家境殷實,官俸豐厚,但他從未驕奢淫逸橫行霸道,滿腹才華,一心為民為國。這兩人的為官之道深值得後人學習。


中國官場生存之道:窮學陶淵明,富學王維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作者李光鬥:中國品牌第一人、中央電視臺品牌顧問、著名品牌戰略專家、品牌競爭力學派創始人、華盛智業李光鬥品牌營銷機構創始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