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宏大嚴整的建築群,舒展平遠的青磚屋頂,映入眼眸的竹簾紅窗,猶抱琵琶未遮面的歌姬,在一首李白《清平樂》“日晚卻理殘妝,御前閒舞霓裳。誰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溫婉悠長的曲調中,揭開了唐代繁華街市、胡漢混居的千年盛景。

隨著鏡頭推進,身著圓領袍衫街邊男子揭開了籃筐裡的白紗布,排列整齊的餅隨著一聲“胡餅”的叫賣聲,便開啟了長安十二時辰的美食之旅。水盆羊肉、手抓羊肉、胡餅、火晶柿子等等,無不代表著唐代的飲食文化符號。那麼,我們一起品味唐朝美食文化之旅吧。

"

宏大嚴整的建築群,舒展平遠的青磚屋頂,映入眼眸的竹簾紅窗,猶抱琵琶未遮面的歌姬,在一首李白《清平樂》“日晚卻理殘妝,御前閒舞霓裳。誰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溫婉悠長的曲調中,揭開了唐代繁華街市、胡漢混居的千年盛景。

隨著鏡頭推進,身著圓領袍衫街邊男子揭開了籃筐裡的白紗布,排列整齊的餅隨著一聲“胡餅”的叫賣聲,便開啟了長安十二時辰的美食之旅。水盆羊肉、手抓羊肉、胡餅、火晶柿子等等,無不代表著唐代的飲食文化符號。那麼,我們一起品味唐朝美食文化之旅吧。

看長安十二“食”辰,品唐朝美食文化

水盆羊肉與手抓羊肉

水盆羊肉是一種以羊腩肉為主要食材的美食,也是陝西著名的傳統小吃,湯鮮肉嫩,食用時多配燒餅同吃;手抓羊肉一種將羊肉煮熟後用手抓食的傳統食物,這種做法羊肉味鮮美,不膩不羶、色香俱全。在長安十二時辰劇中片段:由雷佳音飾演的“死囚”不良帥張小敬,在回到市井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吃水盆羊肉,剛吃完一碗水盆羊肉的張小敬端起碗說:“夥計,再給我來份水盆羊肉,兩份羊肉啊”。為什麼唐朝的羊肉飲食達到了鼎盛時期呢?其實是有深刻的歷史原因的。

"

宏大嚴整的建築群,舒展平遠的青磚屋頂,映入眼眸的竹簾紅窗,猶抱琵琶未遮面的歌姬,在一首李白《清平樂》“日晚卻理殘妝,御前閒舞霓裳。誰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溫婉悠長的曲調中,揭開了唐代繁華街市、胡漢混居的千年盛景。

隨著鏡頭推進,身著圓領袍衫街邊男子揭開了籃筐裡的白紗布,排列整齊的餅隨著一聲“胡餅”的叫賣聲,便開啟了長安十二時辰的美食之旅。水盆羊肉、手抓羊肉、胡餅、火晶柿子等等,無不代表著唐代的飲食文化符號。那麼,我們一起品味唐朝美食文化之旅吧。

看長安十二“食”辰,品唐朝美食文化

水盆羊肉與手抓羊肉

水盆羊肉是一種以羊腩肉為主要食材的美食,也是陝西著名的傳統小吃,湯鮮肉嫩,食用時多配燒餅同吃;手抓羊肉一種將羊肉煮熟後用手抓食的傳統食物,這種做法羊肉味鮮美,不膩不羶、色香俱全。在長安十二時辰劇中片段:由雷佳音飾演的“死囚”不良帥張小敬,在回到市井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吃水盆羊肉,剛吃完一碗水盆羊肉的張小敬端起碗說:“夥計,再給我來份水盆羊肉,兩份羊肉啊”。為什麼唐朝的羊肉飲食達到了鼎盛時期呢?其實是有深刻的歷史原因的。

看長安十二“食”辰,品唐朝美食文化

唐朝作為中國歷史的鼎盛時期,在飲食結構上上承隋朝,再加上唐朝在這一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等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開放的民族文化融合,尤其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南下,使得唐朝的飲食文化愈加豐富。翻閱歷史記載,不難發現,其實原本早在秦漢時期,豬肉在人們的飲食結構中佔據主要地位,而到了魏晉南北朝一方面由於草原民族進入中原促進民族融合,另一方面由於豬飼養業的減少而羊飼養業增加,使得羊肉在飲食結構中的地位上升,魏晉南北朝養羊業的發展給唐朝的羊肉飲食繁榮奠定了發展基礎。

在唐朝的養羊業發展中,一大部分是朝廷養殖並且設置了養殖機構,像太僕寺、監牧都是管理畜牧業的主要機構,這也為唐朝羊肉飲食的繁榮提供了保障,在《唐六典》中記載:“沙苑監,掌牧養隴右諸牧牛羊,以供其宴會祭祀及尚食所用”,意思就是唐太僕寺所屬有沙苑監養牛羊專門供宴會、祭祀及食用,可見唐朝朝廷對於朝廷祭祀及食用食物的重視,也證明羊肉當時在唐朝飲食中的重要地位;還有一部分是普通民眾養殖,而民眾養殖又分為一般家庭小規模養殖和專業的養羊戶,在《舊唐書》中《杜伏威傳》篇幅記載:“杜伏威,齊州章丘人。少豪蕩,不治生貲,與里人輔公祏約刎頸交。公祏數盜姑家牧羊以饋伏威,縣跡捕急,乃相與亡命為盜,時年十六”,其中“公祏數盜姑家牧羊以饋伏威”說明當時在唐朝普通民眾的家庭也是養羊的,印證唐朝養羊業的普遍性。

"

宏大嚴整的建築群,舒展平遠的青磚屋頂,映入眼眸的竹簾紅窗,猶抱琵琶未遮面的歌姬,在一首李白《清平樂》“日晚卻理殘妝,御前閒舞霓裳。誰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溫婉悠長的曲調中,揭開了唐代繁華街市、胡漢混居的千年盛景。

隨著鏡頭推進,身著圓領袍衫街邊男子揭開了籃筐裡的白紗布,排列整齊的餅隨著一聲“胡餅”的叫賣聲,便開啟了長安十二時辰的美食之旅。水盆羊肉、手抓羊肉、胡餅、火晶柿子等等,無不代表著唐代的飲食文化符號。那麼,我們一起品味唐朝美食文化之旅吧。

看長安十二“食”辰,品唐朝美食文化

水盆羊肉與手抓羊肉

水盆羊肉是一種以羊腩肉為主要食材的美食,也是陝西著名的傳統小吃,湯鮮肉嫩,食用時多配燒餅同吃;手抓羊肉一種將羊肉煮熟後用手抓食的傳統食物,這種做法羊肉味鮮美,不膩不羶、色香俱全。在長安十二時辰劇中片段:由雷佳音飾演的“死囚”不良帥張小敬,在回到市井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吃水盆羊肉,剛吃完一碗水盆羊肉的張小敬端起碗說:“夥計,再給我來份水盆羊肉,兩份羊肉啊”。為什麼唐朝的羊肉飲食達到了鼎盛時期呢?其實是有深刻的歷史原因的。

看長安十二“食”辰,品唐朝美食文化

唐朝作為中國歷史的鼎盛時期,在飲食結構上上承隋朝,再加上唐朝在這一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等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開放的民族文化融合,尤其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南下,使得唐朝的飲食文化愈加豐富。翻閱歷史記載,不難發現,其實原本早在秦漢時期,豬肉在人們的飲食結構中佔據主要地位,而到了魏晉南北朝一方面由於草原民族進入中原促進民族融合,另一方面由於豬飼養業的減少而羊飼養業增加,使得羊肉在飲食結構中的地位上升,魏晉南北朝養羊業的發展給唐朝的羊肉飲食繁榮奠定了發展基礎。

在唐朝的養羊業發展中,一大部分是朝廷養殖並且設置了養殖機構,像太僕寺、監牧都是管理畜牧業的主要機構,這也為唐朝羊肉飲食的繁榮提供了保障,在《唐六典》中記載:“沙苑監,掌牧養隴右諸牧牛羊,以供其宴會祭祀及尚食所用”,意思就是唐太僕寺所屬有沙苑監養牛羊專門供宴會、祭祀及食用,可見唐朝朝廷對於朝廷祭祀及食用食物的重視,也證明羊肉當時在唐朝飲食中的重要地位;還有一部分是普通民眾養殖,而民眾養殖又分為一般家庭小規模養殖和專業的養羊戶,在《舊唐書》中《杜伏威傳》篇幅記載:“杜伏威,齊州章丘人。少豪蕩,不治生貲,與里人輔公祏約刎頸交。公祏數盜姑家牧羊以饋伏威,縣跡捕急,乃相與亡命為盜,時年十六”,其中“公祏數盜姑家牧羊以饋伏威”說明當時在唐朝普通民眾的家庭也是養羊的,印證唐朝養羊業的普遍性。

看長安十二“食”辰,品唐朝美食文化

根據史書記載,唐朝的皇室盛行喜羊肉飲食風氣。唐太宗長子李承乾崇尚突厥風俗,在皇宮中說突厥語、穿突厥服裝,建突厥部落,並親手將煮熟的羊肉用佩刀割下來大口咀嚼。《次柳氏舊聞》記載:“肅宗為太子時,嘗侍膳,尚食置熟俎。有羊臂臑,上顧使太子割。肅宗既割,餘汙漫在刃,以餅潔之。上熟視不懌,肅宗徐舉餅啖之,上甚悅,謂太子曰:"福當如是愛惜“,講的是唐肅宗作為太子時,陪同唐玄宗吃羊腿的故事,均可說明當時在唐朝皇室對於羊肉的喜愛。

羊肉在唐朝的飲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無論是上到皇親貴族,還是下到平民百姓,羊肉飲食深受大家的喜愛,那麼在羊肉烹飪方法上也是豐富多樣的。據史書記載,燒尾宴是唐代長安曾經盛行過的一種特殊宴會,所謂"燒尾宴",據《封氏聞見錄》記載,士人初登第或升了官級,同僚、朋友及親友前來祝賀,主人要準備豐盛的酒饌和樂舞款待來賓,名為燒尾,並把這類筵宴成為"燒尾宴"。"燒尾宴"記錄中關於羊肉的的做法像“五生盤“、“格食“、“羊皮花絲”等等,還有像武則天所喜愛的“珍郎”,長安十二時辰中我們所看到的“水盆羊肉”、手抓羊肉等等。

無論是唐朝羊肉飲食文化在上承歷史原因,還是在唐朝在羊肉飲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都可以看到羊肉飲食文化對唐人深遠的影響。

"

宏大嚴整的建築群,舒展平遠的青磚屋頂,映入眼眸的竹簾紅窗,猶抱琵琶未遮面的歌姬,在一首李白《清平樂》“日晚卻理殘妝,御前閒舞霓裳。誰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溫婉悠長的曲調中,揭開了唐代繁華街市、胡漢混居的千年盛景。

隨著鏡頭推進,身著圓領袍衫街邊男子揭開了籃筐裡的白紗布,排列整齊的餅隨著一聲“胡餅”的叫賣聲,便開啟了長安十二時辰的美食之旅。水盆羊肉、手抓羊肉、胡餅、火晶柿子等等,無不代表著唐代的飲食文化符號。那麼,我們一起品味唐朝美食文化之旅吧。

看長安十二“食”辰,品唐朝美食文化

水盆羊肉與手抓羊肉

水盆羊肉是一種以羊腩肉為主要食材的美食,也是陝西著名的傳統小吃,湯鮮肉嫩,食用時多配燒餅同吃;手抓羊肉一種將羊肉煮熟後用手抓食的傳統食物,這種做法羊肉味鮮美,不膩不羶、色香俱全。在長安十二時辰劇中片段:由雷佳音飾演的“死囚”不良帥張小敬,在回到市井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吃水盆羊肉,剛吃完一碗水盆羊肉的張小敬端起碗說:“夥計,再給我來份水盆羊肉,兩份羊肉啊”。為什麼唐朝的羊肉飲食達到了鼎盛時期呢?其實是有深刻的歷史原因的。

看長安十二“食”辰,品唐朝美食文化

唐朝作為中國歷史的鼎盛時期,在飲食結構上上承隋朝,再加上唐朝在這一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等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開放的民族文化融合,尤其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南下,使得唐朝的飲食文化愈加豐富。翻閱歷史記載,不難發現,其實原本早在秦漢時期,豬肉在人們的飲食結構中佔據主要地位,而到了魏晉南北朝一方面由於草原民族進入中原促進民族融合,另一方面由於豬飼養業的減少而羊飼養業增加,使得羊肉在飲食結構中的地位上升,魏晉南北朝養羊業的發展給唐朝的羊肉飲食繁榮奠定了發展基礎。

在唐朝的養羊業發展中,一大部分是朝廷養殖並且設置了養殖機構,像太僕寺、監牧都是管理畜牧業的主要機構,這也為唐朝羊肉飲食的繁榮提供了保障,在《唐六典》中記載:“沙苑監,掌牧養隴右諸牧牛羊,以供其宴會祭祀及尚食所用”,意思就是唐太僕寺所屬有沙苑監養牛羊專門供宴會、祭祀及食用,可見唐朝朝廷對於朝廷祭祀及食用食物的重視,也證明羊肉當時在唐朝飲食中的重要地位;還有一部分是普通民眾養殖,而民眾養殖又分為一般家庭小規模養殖和專業的養羊戶,在《舊唐書》中《杜伏威傳》篇幅記載:“杜伏威,齊州章丘人。少豪蕩,不治生貲,與里人輔公祏約刎頸交。公祏數盜姑家牧羊以饋伏威,縣跡捕急,乃相與亡命為盜,時年十六”,其中“公祏數盜姑家牧羊以饋伏威”說明當時在唐朝普通民眾的家庭也是養羊的,印證唐朝養羊業的普遍性。

看長安十二“食”辰,品唐朝美食文化

根據史書記載,唐朝的皇室盛行喜羊肉飲食風氣。唐太宗長子李承乾崇尚突厥風俗,在皇宮中說突厥語、穿突厥服裝,建突厥部落,並親手將煮熟的羊肉用佩刀割下來大口咀嚼。《次柳氏舊聞》記載:“肅宗為太子時,嘗侍膳,尚食置熟俎。有羊臂臑,上顧使太子割。肅宗既割,餘汙漫在刃,以餅潔之。上熟視不懌,肅宗徐舉餅啖之,上甚悅,謂太子曰:"福當如是愛惜“,講的是唐肅宗作為太子時,陪同唐玄宗吃羊腿的故事,均可說明當時在唐朝皇室對於羊肉的喜愛。

羊肉在唐朝的飲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無論是上到皇親貴族,還是下到平民百姓,羊肉飲食深受大家的喜愛,那麼在羊肉烹飪方法上也是豐富多樣的。據史書記載,燒尾宴是唐代長安曾經盛行過的一種特殊宴會,所謂"燒尾宴",據《封氏聞見錄》記載,士人初登第或升了官級,同僚、朋友及親友前來祝賀,主人要準備豐盛的酒饌和樂舞款待來賓,名為燒尾,並把這類筵宴成為"燒尾宴"。"燒尾宴"記錄中關於羊肉的的做法像“五生盤“、“格食“、“羊皮花絲”等等,還有像武則天所喜愛的“珍郎”,長安十二時辰中我們所看到的“水盆羊肉”、手抓羊肉等等。

無論是唐朝羊肉飲食文化在上承歷史原因,還是在唐朝在羊肉飲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都可以看到羊肉飲食文化對唐人深遠的影響。

看長安十二“食”辰,品唐朝美食文化

胡餅

一種在麵餅上撒上芝麻放入爐中烤制的美食。大約是在漢代班超通西域時傳來,到了唐朝達到了鼎盛時期,吃胡餅成為了當時特具代表性的美食。根據文獻《舊唐書》中記載:"貴人御饌,盡供胡食",像《通鑑》、《湘素雜詩》等等均有關於胡餅的記載。唐代的大詩人白居易《寄胡麻餅與楊萬州》的詩中“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與飢饞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來描寫胡餅的“面脆油香”。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多次出現胡餅的鏡頭,在第一集開場鏡頭中長安鬧市身著圓領袍衫街邊男子揭開了籃筐裡胡餅,旅賁軍旅帥崔器在長兄崔六郎的靈堂含淚接過侍從遞上的一個胡餅,由此可見胡餅在當時的流行盛況,也說明在唐朝的飲食結構中主食—麵食佔據了主導地位。

至今在西安的飲食當中,雖然豐富多樣,但是麵食依然佔據了主導位置,像BiángBiáng面,臊子面等等特色麵食文化,可見面食文化影響深遠。

"

宏大嚴整的建築群,舒展平遠的青磚屋頂,映入眼眸的竹簾紅窗,猶抱琵琶未遮面的歌姬,在一首李白《清平樂》“日晚卻理殘妝,御前閒舞霓裳。誰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溫婉悠長的曲調中,揭開了唐代繁華街市、胡漢混居的千年盛景。

隨著鏡頭推進,身著圓領袍衫街邊男子揭開了籃筐裡的白紗布,排列整齊的餅隨著一聲“胡餅”的叫賣聲,便開啟了長安十二時辰的美食之旅。水盆羊肉、手抓羊肉、胡餅、火晶柿子等等,無不代表著唐代的飲食文化符號。那麼,我們一起品味唐朝美食文化之旅吧。

看長安十二“食”辰,品唐朝美食文化

水盆羊肉與手抓羊肉

水盆羊肉是一種以羊腩肉為主要食材的美食,也是陝西著名的傳統小吃,湯鮮肉嫩,食用時多配燒餅同吃;手抓羊肉一種將羊肉煮熟後用手抓食的傳統食物,這種做法羊肉味鮮美,不膩不羶、色香俱全。在長安十二時辰劇中片段:由雷佳音飾演的“死囚”不良帥張小敬,在回到市井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吃水盆羊肉,剛吃完一碗水盆羊肉的張小敬端起碗說:“夥計,再給我來份水盆羊肉,兩份羊肉啊”。為什麼唐朝的羊肉飲食達到了鼎盛時期呢?其實是有深刻的歷史原因的。

看長安十二“食”辰,品唐朝美食文化

唐朝作為中國歷史的鼎盛時期,在飲食結構上上承隋朝,再加上唐朝在這一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等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開放的民族文化融合,尤其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南下,使得唐朝的飲食文化愈加豐富。翻閱歷史記載,不難發現,其實原本早在秦漢時期,豬肉在人們的飲食結構中佔據主要地位,而到了魏晉南北朝一方面由於草原民族進入中原促進民族融合,另一方面由於豬飼養業的減少而羊飼養業增加,使得羊肉在飲食結構中的地位上升,魏晉南北朝養羊業的發展給唐朝的羊肉飲食繁榮奠定了發展基礎。

在唐朝的養羊業發展中,一大部分是朝廷養殖並且設置了養殖機構,像太僕寺、監牧都是管理畜牧業的主要機構,這也為唐朝羊肉飲食的繁榮提供了保障,在《唐六典》中記載:“沙苑監,掌牧養隴右諸牧牛羊,以供其宴會祭祀及尚食所用”,意思就是唐太僕寺所屬有沙苑監養牛羊專門供宴會、祭祀及食用,可見唐朝朝廷對於朝廷祭祀及食用食物的重視,也證明羊肉當時在唐朝飲食中的重要地位;還有一部分是普通民眾養殖,而民眾養殖又分為一般家庭小規模養殖和專業的養羊戶,在《舊唐書》中《杜伏威傳》篇幅記載:“杜伏威,齊州章丘人。少豪蕩,不治生貲,與里人輔公祏約刎頸交。公祏數盜姑家牧羊以饋伏威,縣跡捕急,乃相與亡命為盜,時年十六”,其中“公祏數盜姑家牧羊以饋伏威”說明當時在唐朝普通民眾的家庭也是養羊的,印證唐朝養羊業的普遍性。

看長安十二“食”辰,品唐朝美食文化

根據史書記載,唐朝的皇室盛行喜羊肉飲食風氣。唐太宗長子李承乾崇尚突厥風俗,在皇宮中說突厥語、穿突厥服裝,建突厥部落,並親手將煮熟的羊肉用佩刀割下來大口咀嚼。《次柳氏舊聞》記載:“肅宗為太子時,嘗侍膳,尚食置熟俎。有羊臂臑,上顧使太子割。肅宗既割,餘汙漫在刃,以餅潔之。上熟視不懌,肅宗徐舉餅啖之,上甚悅,謂太子曰:"福當如是愛惜“,講的是唐肅宗作為太子時,陪同唐玄宗吃羊腿的故事,均可說明當時在唐朝皇室對於羊肉的喜愛。

羊肉在唐朝的飲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無論是上到皇親貴族,還是下到平民百姓,羊肉飲食深受大家的喜愛,那麼在羊肉烹飪方法上也是豐富多樣的。據史書記載,燒尾宴是唐代長安曾經盛行過的一種特殊宴會,所謂"燒尾宴",據《封氏聞見錄》記載,士人初登第或升了官級,同僚、朋友及親友前來祝賀,主人要準備豐盛的酒饌和樂舞款待來賓,名為燒尾,並把這類筵宴成為"燒尾宴"。"燒尾宴"記錄中關於羊肉的的做法像“五生盤“、“格食“、“羊皮花絲”等等,還有像武則天所喜愛的“珍郎”,長安十二時辰中我們所看到的“水盆羊肉”、手抓羊肉等等。

無論是唐朝羊肉飲食文化在上承歷史原因,還是在唐朝在羊肉飲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都可以看到羊肉飲食文化對唐人深遠的影響。

看長安十二“食”辰,品唐朝美食文化

胡餅

一種在麵餅上撒上芝麻放入爐中烤制的美食。大約是在漢代班超通西域時傳來,到了唐朝達到了鼎盛時期,吃胡餅成為了當時特具代表性的美食。根據文獻《舊唐書》中記載:"貴人御饌,盡供胡食",像《通鑑》、《湘素雜詩》等等均有關於胡餅的記載。唐代的大詩人白居易《寄胡麻餅與楊萬州》的詩中“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與飢饞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來描寫胡餅的“面脆油香”。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多次出現胡餅的鏡頭,在第一集開場鏡頭中長安鬧市身著圓領袍衫街邊男子揭開了籃筐裡胡餅,旅賁軍旅帥崔器在長兄崔六郎的靈堂含淚接過侍從遞上的一個胡餅,由此可見胡餅在當時的流行盛況,也說明在唐朝的飲食結構中主食—麵食佔據了主導地位。

至今在西安的飲食當中,雖然豐富多樣,但是麵食依然佔據了主導位置,像BiángBiáng面,臊子面等等特色麵食文化,可見面食文化影響深遠。

看長安十二“食”辰,品唐朝美食文化


火晶柿子

一種軟化後色澤紅豔似火球,晶瑩透亮如水晶的柿子。根據歷史記載,火晶柿子在中國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歷史,在歷史文獻《上林賦》、《圖經本草》都有描寫關於火晶柿子的歷史記載,唐代大詩人劉禹錫更有《詠紅柿子》"曉連星影出,晚帶日光懸"對火晶柿子紅透後的描寫。現如今火晶柿子早已在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作為標誌性的特產,隨著社會演變,火晶柿子的吃法也豐富多樣,當地將火晶柿子做成柿餅,將熟透的火晶柿子拌麵粉烙成柿麵餅,就成了特產點心。盛世繁華的長安城,飲食文化展現著唐朝時代的文化特徵。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唐朝,飲食文化不僅僅對於唐朝人影響深刻,也對於後人依然產生深遠的影響,至今西安的小吃以其多樣性、豐富性、龐雜性聞名於全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