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藝節|蘇東坡謫居海南三年遭遇了什麼,留下了什麼?這部戲給你答案

公元1097年,62歲的蘇東坡,連遭逆境,跨洋過海,抵達他最後一個“生命家園”海南島儋耳郡。投荒海南三年,蘇東坡經歷了什麼?人生苦逆中,他何以發出“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的感慨?5月23日-24日,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參演劇目《東坡海南》將亮相上海大劇院,以舞劇的表現方式,展現一個不一樣的蘇東坡。

絕境中綻放人文之花

十二藝節|蘇東坡謫居海南三年遭遇了什麼,留下了什麼?這部戲給你答案

舞劇《東坡海南》劇照

為了創作舞劇《東坡海南》,海南省歌舞團經過7年醞釀,翻閱大量文獻,訪遍蘇東坡在海南的足跡。作品共分五幕,以東坡謫居海南的行船道途為伊始,以離開海南的北歸行路為尾聲,從歷史性、民族性、精神性、文學性和藝術性五個方面書寫了一個立體而動人的蘇東坡。

在其《答程天侔書》中,蘇東坡曾描述了當時被稱為“蠻荒地區”的海南的情形:“此間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碳,夏無寒泉”。然而,蘇東坡並沒有因環境的惡劣而一蹶不振,而是成為了一個“拓荒者”。在海南期間,蘇東坡帶領民眾開鑿當地第一口水井。他還籌建了“載酒堂”開壇講學,這是海南歷史上第一個學堂,《瓊臺紀實史》稱“瓊州人文之盛,實自公啟之”。在海南三年間,蘇東坡以寶貴的民本思想、樸素的民族平等意識,與海南黎、漢同胞結為最親密的兄弟姐妹。

“流放海南,對東坡來說也許是一場災難,對海南來說卻是一件幸事。”海南歌舞團團長,《東坡海南》編劇、總導演彭煜翔說,“《東坡海南》通過舞蹈的詩化語言,通過蘇東坡的人生境遇,展現了中國古代文人的氣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無論走到哪裡,都能造福一方。即使身處絕境,也能綻放出人文之花。”

展現海南島風物之美

十二藝節|蘇東坡謫居海南三年遭遇了什麼,留下了什麼?這部戲給你答案

舞劇《東坡海南》劇照

自2016年首演後,《東坡海南》先後在海南、北京、天津、深圳等地巡演60餘場。去年,《東坡海南》來到上海,參演了第二十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此次為了參與第十六屆“文華大獎”的角逐,《東坡海南》經歷了新一輪的打磨提升,5月11日-13日在海南省歌舞劇院進行了惠民展演。修改後的《東坡海南》不僅增加了歷史厚重感,還特別對傳統文化、民族特色進行了再提煉,突出海南的風光美和人文美。彭煜翔說:“在海南,大海蔚藍,民風淳樸,這片土地接納了蘇東坡,也給了他詩的靈感。”《東坡海南》在上海大劇院的兩場演出早已一票難求,足見觀眾對蘇東坡的熱愛,對海南這片土地的嚮往。

雖然地處偏遠,但海南省近年來出了少舞臺力作和優秀人才,特別是海南獨具特色的瓊劇,佳作不斷。2015年,瓊劇表演藝術家符傳傑憑藉《海瑞》一劇摘得中國戲曲梅花獎,今年,瓊劇名旦林川媚又憑藉《冼夫人》一劇為海南再摘一朵“梅花”,也讓瓊劇贏得了廣泛關注。

此次來到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海南省除了帶來舞劇《東坡海南》,還有一部原創舞蹈作品《鋤禾》入圍“群星獎”,表演者是海南文昌市華僑中學的孩子們。此外,在本屆藝術節演藝及文創產品博覽會上,還能見到許多充滿地域特色的文創產品,比如海南著名的黃花梨、沉香製品,還有用貝殼製作的胸針、髮簪等,別具熱帶風情。

欄目主編:李君娜 文字編輯:李君娜 圖片編輯:項建英

主辦方供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