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護文化遺產 傳承中華文明

編者按

晉中市位於山西中部,歷史文化積澱深厚,文化遺產十分豐厚,民族和地域文化特徵鮮明,不僅有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有異常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晉中謀求發展的文化根基和價值的體現。

2005年,我國政府正式對全國傳統和民間文化實施保護,並將納入保護範疇的文化項目以“非物質文化遺產”術語概括之,簡稱“非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內容,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內容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三)傳統技藝、醫藥和曆法;(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五)傳統體育和遊藝;(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0年,文化部批准設立“國家級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涵蓋晉中、太原、呂梁三個行政區,共19個縣,其中以晉中為主區(11個縣(區、市)全部包括其中),並以榆次、太谷、祁縣、平遙為核心地,展開以非遺為核心的整體性保護。

經過不懈的努力,晉中市非遺保護成效明顯。截至2018年底,共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9項、省級101項、市級273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9人、省級105人、市級307人。目前建成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1個(山西廣譽遠國藥有限公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2個(山西黃河中藥有限公司、平遙薛生金漆藝研發有限公司)。

傳統技藝——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

"

保護文化遺產 傳承中華文明

編者按

晉中市位於山西中部,歷史文化積澱深厚,文化遺產十分豐厚,民族和地域文化特徵鮮明,不僅有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有異常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晉中謀求發展的文化根基和價值的體現。

2005年,我國政府正式對全國傳統和民間文化實施保護,並將納入保護範疇的文化項目以“非物質文化遺產”術語概括之,簡稱“非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內容,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內容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三)傳統技藝、醫藥和曆法;(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五)傳統體育和遊藝;(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0年,文化部批准設立“國家級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涵蓋晉中、太原、呂梁三個行政區,共19個縣,其中以晉中為主區(11個縣(區、市)全部包括其中),並以榆次、太谷、祁縣、平遙為核心地,展開以非遺為核心的整體性保護。

經過不懈的努力,晉中市非遺保護成效明顯。截至2018年底,共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9項、省級101項、市級273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9人、省級105人、市級307人。目前建成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1個(山西廣譽遠國藥有限公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2個(山西黃河中藥有限公司、平遙薛生金漆藝研發有限公司)。

傳統技藝——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

晉中市國家級非遺項目名單(一)


大漆彩繪

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發源于山西中部的平遙縣,傳佈至北方廣大地區。以此種技藝製作的漆器遠在唐代開元年間已遐邇聞名,明清兩代由於晉商的崛起,推光漆器有了長足的進步。新中國成立後,平遙推光漆器廠建立,老藝人喬泉玉、任茂林等獻藝授徒,使推光漆器的生產進入了黃金時期,平遙推光漆器自此成為我國著名的漆藝品種之一,產品銷往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些精品被人民大會堂和中國美術館所珍藏。1989年,平遙推光漆器獲得國家金盃獎。

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有精湛的成套技藝,其製作過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驟:1.用特殊配方、技藝及設施煉製大漆;2.以大漆和天然桐油煉製罩漆;3.木胎披麻掛灰,生漆灰須裱布,豬血灰須披麻,黃土膠則需褙紙;4.以人發、牛尾製作漆栓(髹飾工具);5.在特設的陰房內陰乾漆器;6.描金彩繪,包括平金開黑、堆鼓罩漆、勾金、罩金和蛋殼鑲嵌等傳統技法;7.用砂紙、木炭、頭髮、磚灰、麻油等逐次推光,使漆器光亮如鏡;8.採用鑲嵌、鏤刻、罩金、刻灰等技藝進行裝飾。

平遙推光器髹飾品分為實用品(如漆櫃、漆箱、條案、茶几)和陳設品(如屏風、漆畫)兩大類,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和工藝價值,為廣大群眾所歡迎。推光漆技藝還普遍用於宮廷、廟宇、廳堂、文房的陳設裝飾,取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

目前仍健在的平遙推光漆藝人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薛生金和他的傳人耿保國、嘉興林等。由於受現代化學漆和腰果漆的衝擊,以天然漆為原料的推光漆藝日益萎縮,導致藝人改行和流失,漆藝產品質量有所下降,處於瀕危狀態。現平遙縣已建立薛生金工作室和漆藝苑,將整理該項技藝的資料和建檔,建立平遙漆器藝術館,舉辦漆藝培訓班,以確保這一珍貴技藝的傳承和發展。

2006年5月,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傳統音樂——左權開花調

"

保護文化遺產 傳承中華文明

編者按

晉中市位於山西中部,歷史文化積澱深厚,文化遺產十分豐厚,民族和地域文化特徵鮮明,不僅有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有異常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晉中謀求發展的文化根基和價值的體現。

2005年,我國政府正式對全國傳統和民間文化實施保護,並將納入保護範疇的文化項目以“非物質文化遺產”術語概括之,簡稱“非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內容,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內容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三)傳統技藝、醫藥和曆法;(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五)傳統體育和遊藝;(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0年,文化部批准設立“國家級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涵蓋晉中、太原、呂梁三個行政區,共19個縣,其中以晉中為主區(11個縣(區、市)全部包括其中),並以榆次、太谷、祁縣、平遙為核心地,展開以非遺為核心的整體性保護。

經過不懈的努力,晉中市非遺保護成效明顯。截至2018年底,共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9項、省級101項、市級273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9人、省級105人、市級307人。目前建成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1個(山西廣譽遠國藥有限公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2個(山西黃河中藥有限公司、平遙薛生金漆藝研發有限公司)。

傳統技藝——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

晉中市國家級非遺項目名單(一)


大漆彩繪

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發源于山西中部的平遙縣,傳佈至北方廣大地區。以此種技藝製作的漆器遠在唐代開元年間已遐邇聞名,明清兩代由於晉商的崛起,推光漆器有了長足的進步。新中國成立後,平遙推光漆器廠建立,老藝人喬泉玉、任茂林等獻藝授徒,使推光漆器的生產進入了黃金時期,平遙推光漆器自此成為我國著名的漆藝品種之一,產品銷往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些精品被人民大會堂和中國美術館所珍藏。1989年,平遙推光漆器獲得國家金盃獎。

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有精湛的成套技藝,其製作過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驟:1.用特殊配方、技藝及設施煉製大漆;2.以大漆和天然桐油煉製罩漆;3.木胎披麻掛灰,生漆灰須裱布,豬血灰須披麻,黃土膠則需褙紙;4.以人發、牛尾製作漆栓(髹飾工具);5.在特設的陰房內陰乾漆器;6.描金彩繪,包括平金開黑、堆鼓罩漆、勾金、罩金和蛋殼鑲嵌等傳統技法;7.用砂紙、木炭、頭髮、磚灰、麻油等逐次推光,使漆器光亮如鏡;8.採用鑲嵌、鏤刻、罩金、刻灰等技藝進行裝飾。

平遙推光器髹飾品分為實用品(如漆櫃、漆箱、條案、茶几)和陳設品(如屏風、漆畫)兩大類,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和工藝價值,為廣大群眾所歡迎。推光漆技藝還普遍用於宮廷、廟宇、廳堂、文房的陳設裝飾,取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

目前仍健在的平遙推光漆藝人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薛生金和他的傳人耿保國、嘉興林等。由於受現代化學漆和腰果漆的衝擊,以天然漆為原料的推光漆藝日益萎縮,導致藝人改行和流失,漆藝產品質量有所下降,處於瀕危狀態。現平遙縣已建立薛生金工作室和漆藝苑,將整理該項技藝的資料和建檔,建立平遙漆器藝術館,舉辦漆藝培訓班,以確保這一珍貴技藝的傳承和發展。

2006年5月,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傳統音樂——左權開花調

晉中市國家級非遺項目名單(一)


左權開花調走進上海世博會

左權位於太行山主脈西側、山西省東部邊緣,古稱遼州、遼縣,後因紀念犧牲在此的抗日名將而改稱左權。左權民歌蘊藏豐富,據《遼州志》載,宋元以來,當地就有“鬧元宵”“鬧社火”“鬧紅火”的傳統風俗。歷代民眾不斷創造、傳承,陸續產生了多種民間音樂體裁,如山歌、小調、號子、套曲、小花戲和吹打等,其中以開花調最具代表性。該類民歌屬“山歌體”,因所有唱詞一律以“花”為中心,以“開花”為比興,故稱開花調。更為獨特的是,所謂“花”,不僅有植物之“花”,更有各類日常用具、物品之“花”,如“門搭搭開花撲來來,門外走進俺哥哥來”“玻璃開花裡外明,遠遠照見俺圪蛋兒親”“油燈燈開花一點明,小酒盅挖米不嫌你窮”等。這些民歌構思精巧,語詞新穎,為廣大民眾所喜聞樂見。此外,歌中用本地方言所構成的襯詞襯句都堪稱一絕,如“啊格呀呀呆”“親圪蛋兒”“親呀親呀個呆呀個呆”等,都極好地凸顯了濃厚的地方色彩。

開花調音調簡潔,深情感人,絕大多數由相互呼應的上下兩個樂句組成,旋律進行以級進七聲性音階為主,間或出現大跳音型,用於表現情緒、情感的起伏跌宕,大大增加了音樂的感染力。

自20世紀40年代起,音樂工作者就開始在左權收集記錄民歌,前後歷經半個多世紀,蒐集記錄的開花調有百首以上,代表曲目包括《桃花紅杏花白》《有了心思慢慢來》《會哥哥》《想親哥》《土地還家》等。劉改魚、冀愛芳、石佔明等都是開花調的優秀傳承人。

以開花調為代表的左權民歌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曾一度衰微,生態失衡。21世紀以來,在廣大民眾和政府主管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傳統歌風日漸恢復,新的傳人相繼出現,為民歌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較好的基礎。

2006年5月,左權開花調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傳統舞蹈——儺舞(壽陽愛社)

"

保護文化遺產 傳承中華文明

編者按

晉中市位於山西中部,歷史文化積澱深厚,文化遺產十分豐厚,民族和地域文化特徵鮮明,不僅有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有異常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晉中謀求發展的文化根基和價值的體現。

2005年,我國政府正式對全國傳統和民間文化實施保護,並將納入保護範疇的文化項目以“非物質文化遺產”術語概括之,簡稱“非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內容,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內容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三)傳統技藝、醫藥和曆法;(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五)傳統體育和遊藝;(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0年,文化部批准設立“國家級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涵蓋晉中、太原、呂梁三個行政區,共19個縣,其中以晉中為主區(11個縣(區、市)全部包括其中),並以榆次、太谷、祁縣、平遙為核心地,展開以非遺為核心的整體性保護。

經過不懈的努力,晉中市非遺保護成效明顯。截至2018年底,共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9項、省級101項、市級273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9人、省級105人、市級307人。目前建成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1個(山西廣譽遠國藥有限公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2個(山西黃河中藥有限公司、平遙薛生金漆藝研發有限公司)。

傳統技藝——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

晉中市國家級非遺項目名單(一)


大漆彩繪

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發源于山西中部的平遙縣,傳佈至北方廣大地區。以此種技藝製作的漆器遠在唐代開元年間已遐邇聞名,明清兩代由於晉商的崛起,推光漆器有了長足的進步。新中國成立後,平遙推光漆器廠建立,老藝人喬泉玉、任茂林等獻藝授徒,使推光漆器的生產進入了黃金時期,平遙推光漆器自此成為我國著名的漆藝品種之一,產品銷往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些精品被人民大會堂和中國美術館所珍藏。1989年,平遙推光漆器獲得國家金盃獎。

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有精湛的成套技藝,其製作過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驟:1.用特殊配方、技藝及設施煉製大漆;2.以大漆和天然桐油煉製罩漆;3.木胎披麻掛灰,生漆灰須裱布,豬血灰須披麻,黃土膠則需褙紙;4.以人發、牛尾製作漆栓(髹飾工具);5.在特設的陰房內陰乾漆器;6.描金彩繪,包括平金開黑、堆鼓罩漆、勾金、罩金和蛋殼鑲嵌等傳統技法;7.用砂紙、木炭、頭髮、磚灰、麻油等逐次推光,使漆器光亮如鏡;8.採用鑲嵌、鏤刻、罩金、刻灰等技藝進行裝飾。

平遙推光器髹飾品分為實用品(如漆櫃、漆箱、條案、茶几)和陳設品(如屏風、漆畫)兩大類,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和工藝價值,為廣大群眾所歡迎。推光漆技藝還普遍用於宮廷、廟宇、廳堂、文房的陳設裝飾,取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

目前仍健在的平遙推光漆藝人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薛生金和他的傳人耿保國、嘉興林等。由於受現代化學漆和腰果漆的衝擊,以天然漆為原料的推光漆藝日益萎縮,導致藝人改行和流失,漆藝產品質量有所下降,處於瀕危狀態。現平遙縣已建立薛生金工作室和漆藝苑,將整理該項技藝的資料和建檔,建立平遙漆器藝術館,舉辦漆藝培訓班,以確保這一珍貴技藝的傳承和發展。

2006年5月,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傳統音樂——左權開花調

晉中市國家級非遺項目名單(一)


左權開花調走進上海世博會

左權位於太行山主脈西側、山西省東部邊緣,古稱遼州、遼縣,後因紀念犧牲在此的抗日名將而改稱左權。左權民歌蘊藏豐富,據《遼州志》載,宋元以來,當地就有“鬧元宵”“鬧社火”“鬧紅火”的傳統風俗。歷代民眾不斷創造、傳承,陸續產生了多種民間音樂體裁,如山歌、小調、號子、套曲、小花戲和吹打等,其中以開花調最具代表性。該類民歌屬“山歌體”,因所有唱詞一律以“花”為中心,以“開花”為比興,故稱開花調。更為獨特的是,所謂“花”,不僅有植物之“花”,更有各類日常用具、物品之“花”,如“門搭搭開花撲來來,門外走進俺哥哥來”“玻璃開花裡外明,遠遠照見俺圪蛋兒親”“油燈燈開花一點明,小酒盅挖米不嫌你窮”等。這些民歌構思精巧,語詞新穎,為廣大民眾所喜聞樂見。此外,歌中用本地方言所構成的襯詞襯句都堪稱一絕,如“啊格呀呀呆”“親圪蛋兒”“親呀親呀個呆呀個呆”等,都極好地凸顯了濃厚的地方色彩。

開花調音調簡潔,深情感人,絕大多數由相互呼應的上下兩個樂句組成,旋律進行以級進七聲性音階為主,間或出現大跳音型,用於表現情緒、情感的起伏跌宕,大大增加了音樂的感染力。

自20世紀40年代起,音樂工作者就開始在左權收集記錄民歌,前後歷經半個多世紀,蒐集記錄的開花調有百首以上,代表曲目包括《桃花紅杏花白》《有了心思慢慢來》《會哥哥》《想親哥》《土地還家》等。劉改魚、冀愛芳、石佔明等都是開花調的優秀傳承人。

以開花調為代表的左權民歌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曾一度衰微,生態失衡。21世紀以來,在廣大民眾和政府主管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傳統歌風日漸恢復,新的傳人相繼出現,為民歌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較好的基礎。

2006年5月,左權開花調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傳統舞蹈——儺舞(壽陽愛社)

晉中市國家級非遺項目名單(一)


精彩壽陽愛社

"

保護文化遺產 傳承中華文明

編者按

晉中市位於山西中部,歷史文化積澱深厚,文化遺產十分豐厚,民族和地域文化特徵鮮明,不僅有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有異常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晉中謀求發展的文化根基和價值的體現。

2005年,我國政府正式對全國傳統和民間文化實施保護,並將納入保護範疇的文化項目以“非物質文化遺產”術語概括之,簡稱“非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內容,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內容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三)傳統技藝、醫藥和曆法;(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五)傳統體育和遊藝;(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0年,文化部批准設立“國家級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涵蓋晉中、太原、呂梁三個行政區,共19個縣,其中以晉中為主區(11個縣(區、市)全部包括其中),並以榆次、太谷、祁縣、平遙為核心地,展開以非遺為核心的整體性保護。

經過不懈的努力,晉中市非遺保護成效明顯。截至2018年底,共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9項、省級101項、市級273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9人、省級105人、市級307人。目前建成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1個(山西廣譽遠國藥有限公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2個(山西黃河中藥有限公司、平遙薛生金漆藝研發有限公司)。

傳統技藝——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

晉中市國家級非遺項目名單(一)


大漆彩繪

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發源于山西中部的平遙縣,傳佈至北方廣大地區。以此種技藝製作的漆器遠在唐代開元年間已遐邇聞名,明清兩代由於晉商的崛起,推光漆器有了長足的進步。新中國成立後,平遙推光漆器廠建立,老藝人喬泉玉、任茂林等獻藝授徒,使推光漆器的生產進入了黃金時期,平遙推光漆器自此成為我國著名的漆藝品種之一,產品銷往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些精品被人民大會堂和中國美術館所珍藏。1989年,平遙推光漆器獲得國家金盃獎。

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有精湛的成套技藝,其製作過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驟:1.用特殊配方、技藝及設施煉製大漆;2.以大漆和天然桐油煉製罩漆;3.木胎披麻掛灰,生漆灰須裱布,豬血灰須披麻,黃土膠則需褙紙;4.以人發、牛尾製作漆栓(髹飾工具);5.在特設的陰房內陰乾漆器;6.描金彩繪,包括平金開黑、堆鼓罩漆、勾金、罩金和蛋殼鑲嵌等傳統技法;7.用砂紙、木炭、頭髮、磚灰、麻油等逐次推光,使漆器光亮如鏡;8.採用鑲嵌、鏤刻、罩金、刻灰等技藝進行裝飾。

平遙推光器髹飾品分為實用品(如漆櫃、漆箱、條案、茶几)和陳設品(如屏風、漆畫)兩大類,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和工藝價值,為廣大群眾所歡迎。推光漆技藝還普遍用於宮廷、廟宇、廳堂、文房的陳設裝飾,取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

目前仍健在的平遙推光漆藝人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薛生金和他的傳人耿保國、嘉興林等。由於受現代化學漆和腰果漆的衝擊,以天然漆為原料的推光漆藝日益萎縮,導致藝人改行和流失,漆藝產品質量有所下降,處於瀕危狀態。現平遙縣已建立薛生金工作室和漆藝苑,將整理該項技藝的資料和建檔,建立平遙漆器藝術館,舉辦漆藝培訓班,以確保這一珍貴技藝的傳承和發展。

2006年5月,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傳統音樂——左權開花調

晉中市國家級非遺項目名單(一)


左權開花調走進上海世博會

左權位於太行山主脈西側、山西省東部邊緣,古稱遼州、遼縣,後因紀念犧牲在此的抗日名將而改稱左權。左權民歌蘊藏豐富,據《遼州志》載,宋元以來,當地就有“鬧元宵”“鬧社火”“鬧紅火”的傳統風俗。歷代民眾不斷創造、傳承,陸續產生了多種民間音樂體裁,如山歌、小調、號子、套曲、小花戲和吹打等,其中以開花調最具代表性。該類民歌屬“山歌體”,因所有唱詞一律以“花”為中心,以“開花”為比興,故稱開花調。更為獨特的是,所謂“花”,不僅有植物之“花”,更有各類日常用具、物品之“花”,如“門搭搭開花撲來來,門外走進俺哥哥來”“玻璃開花裡外明,遠遠照見俺圪蛋兒親”“油燈燈開花一點明,小酒盅挖米不嫌你窮”等。這些民歌構思精巧,語詞新穎,為廣大民眾所喜聞樂見。此外,歌中用本地方言所構成的襯詞襯句都堪稱一絕,如“啊格呀呀呆”“親圪蛋兒”“親呀親呀個呆呀個呆”等,都極好地凸顯了濃厚的地方色彩。

開花調音調簡潔,深情感人,絕大多數由相互呼應的上下兩個樂句組成,旋律進行以級進七聲性音階為主,間或出現大跳音型,用於表現情緒、情感的起伏跌宕,大大增加了音樂的感染力。

自20世紀40年代起,音樂工作者就開始在左權收集記錄民歌,前後歷經半個多世紀,蒐集記錄的開花調有百首以上,代表曲目包括《桃花紅杏花白》《有了心思慢慢來》《會哥哥》《想親哥》《土地還家》等。劉改魚、冀愛芳、石佔明等都是開花調的優秀傳承人。

以開花調為代表的左權民歌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曾一度衰微,生態失衡。21世紀以來,在廣大民眾和政府主管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傳統歌風日漸恢復,新的傳人相繼出現,為民歌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較好的基礎。

2006年5月,左權開花調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傳統舞蹈——儺舞(壽陽愛社)

晉中市國家級非遺項目名單(一)


精彩壽陽愛社

晉中市國家級非遺項目名單(一)


壽陽愛社表演用的儺面具

壽陽儺舞俗稱“耍鬼”,愛社名稱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是壽陽古稱上艾、中艾、下艾(今盂縣),社是存在於中國鄉土社會中的“民俗社區”或“民俗聚落”,代表著一種古老的社區文化傳統。從艾社到愛社,儺舞由此被稱為“愛社”。另一種說法是,壽陽愛社表現了“軒轅大戰蚩尤”的神話傳說,軒轅黃帝為了表彰將士們愛護社稷的勇敢行為,故將儺舞稱為“愛社”。

壽陽愛社的表演再現了軒轅大戰蚩尤的情節,軒轅黃帝的將士們假扮24家魂頭鬼混入鬼門關,攻佔蚩尤城。表演時由24人組成,6名大鬼戴鬼臉面具跳舞,18名小鬼站成城郭形兩邊助陣。表演程序分武勢(基本動作,表現戰前準備)、倒上牆(擺陣對壘)、直牆(隊形變蛇蛻皮)、小場(攻城失敗,重新佈陣)、過關(脫靴偷襲,越城奪旗)、耍桌(攻城勝利,百姓沿街犒賞)等,整個演出需50分鐘。相傳黃帝以鬼飾面具作戰獲勝,子民便把對黃帝的崇拜轉為對“鬼”的崇拜。

古時壽陽儺舞通常出現在軒轅黃帝生日、祭祀、祈雨等儀式性場合。《壽陽縣誌》記載,每年農曆七月十三,愛社和鄰村三大社都要到壽陽北神山軒轅廟進行祭祀表演,為軒轅黃帝過生日。而愛社是唯一被允許進入軒轅廟內進行表演的社火,其他三大社的節目只可在廟外的山頭表演。所以,愛社被理解為“軒轅黃帝最寵愛的社火”。漢代以後,儺舞有一部分演變為蚩尤戲或角抵戲,壽陽愛社則一直保留著鬼儺的形式。壽陽愛社現主要流傳於平頭鎮韓溝村,傳承人也為社會各界表演,深受好評。

2008年6月,儺舞(壽陽愛社)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

晉中市國家級非遺項目名單(19項)

"

保護文化遺產 傳承中華文明

編者按

晉中市位於山西中部,歷史文化積澱深厚,文化遺產十分豐厚,民族和地域文化特徵鮮明,不僅有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有異常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晉中謀求發展的文化根基和價值的體現。

2005年,我國政府正式對全國傳統和民間文化實施保護,並將納入保護範疇的文化項目以“非物質文化遺產”術語概括之,簡稱“非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內容,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內容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三)傳統技藝、醫藥和曆法;(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五)傳統體育和遊藝;(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0年,文化部批准設立“國家級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涵蓋晉中、太原、呂梁三個行政區,共19個縣,其中以晉中為主區(11個縣(區、市)全部包括其中),並以榆次、太谷、祁縣、平遙為核心地,展開以非遺為核心的整體性保護。

經過不懈的努力,晉中市非遺保護成效明顯。截至2018年底,共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9項、省級101項、市級273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9人、省級105人、市級307人。目前建成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1個(山西廣譽遠國藥有限公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2個(山西黃河中藥有限公司、平遙薛生金漆藝研發有限公司)。

傳統技藝——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

晉中市國家級非遺項目名單(一)


大漆彩繪

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發源于山西中部的平遙縣,傳佈至北方廣大地區。以此種技藝製作的漆器遠在唐代開元年間已遐邇聞名,明清兩代由於晉商的崛起,推光漆器有了長足的進步。新中國成立後,平遙推光漆器廠建立,老藝人喬泉玉、任茂林等獻藝授徒,使推光漆器的生產進入了黃金時期,平遙推光漆器自此成為我國著名的漆藝品種之一,產品銷往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些精品被人民大會堂和中國美術館所珍藏。1989年,平遙推光漆器獲得國家金盃獎。

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有精湛的成套技藝,其製作過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驟:1.用特殊配方、技藝及設施煉製大漆;2.以大漆和天然桐油煉製罩漆;3.木胎披麻掛灰,生漆灰須裱布,豬血灰須披麻,黃土膠則需褙紙;4.以人發、牛尾製作漆栓(髹飾工具);5.在特設的陰房內陰乾漆器;6.描金彩繪,包括平金開黑、堆鼓罩漆、勾金、罩金和蛋殼鑲嵌等傳統技法;7.用砂紙、木炭、頭髮、磚灰、麻油等逐次推光,使漆器光亮如鏡;8.採用鑲嵌、鏤刻、罩金、刻灰等技藝進行裝飾。

平遙推光器髹飾品分為實用品(如漆櫃、漆箱、條案、茶几)和陳設品(如屏風、漆畫)兩大類,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和工藝價值,為廣大群眾所歡迎。推光漆技藝還普遍用於宮廷、廟宇、廳堂、文房的陳設裝飾,取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

目前仍健在的平遙推光漆藝人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薛生金和他的傳人耿保國、嘉興林等。由於受現代化學漆和腰果漆的衝擊,以天然漆為原料的推光漆藝日益萎縮,導致藝人改行和流失,漆藝產品質量有所下降,處於瀕危狀態。現平遙縣已建立薛生金工作室和漆藝苑,將整理該項技藝的資料和建檔,建立平遙漆器藝術館,舉辦漆藝培訓班,以確保這一珍貴技藝的傳承和發展。

2006年5月,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傳統音樂——左權開花調

晉中市國家級非遺項目名單(一)


左權開花調走進上海世博會

左權位於太行山主脈西側、山西省東部邊緣,古稱遼州、遼縣,後因紀念犧牲在此的抗日名將而改稱左權。左權民歌蘊藏豐富,據《遼州志》載,宋元以來,當地就有“鬧元宵”“鬧社火”“鬧紅火”的傳統風俗。歷代民眾不斷創造、傳承,陸續產生了多種民間音樂體裁,如山歌、小調、號子、套曲、小花戲和吹打等,其中以開花調最具代表性。該類民歌屬“山歌體”,因所有唱詞一律以“花”為中心,以“開花”為比興,故稱開花調。更為獨特的是,所謂“花”,不僅有植物之“花”,更有各類日常用具、物品之“花”,如“門搭搭開花撲來來,門外走進俺哥哥來”“玻璃開花裡外明,遠遠照見俺圪蛋兒親”“油燈燈開花一點明,小酒盅挖米不嫌你窮”等。這些民歌構思精巧,語詞新穎,為廣大民眾所喜聞樂見。此外,歌中用本地方言所構成的襯詞襯句都堪稱一絕,如“啊格呀呀呆”“親圪蛋兒”“親呀親呀個呆呀個呆”等,都極好地凸顯了濃厚的地方色彩。

開花調音調簡潔,深情感人,絕大多數由相互呼應的上下兩個樂句組成,旋律進行以級進七聲性音階為主,間或出現大跳音型,用於表現情緒、情感的起伏跌宕,大大增加了音樂的感染力。

自20世紀40年代起,音樂工作者就開始在左權收集記錄民歌,前後歷經半個多世紀,蒐集記錄的開花調有百首以上,代表曲目包括《桃花紅杏花白》《有了心思慢慢來》《會哥哥》《想親哥》《土地還家》等。劉改魚、冀愛芳、石佔明等都是開花調的優秀傳承人。

以開花調為代表的左權民歌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曾一度衰微,生態失衡。21世紀以來,在廣大民眾和政府主管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傳統歌風日漸恢復,新的傳人相繼出現,為民歌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較好的基礎。

2006年5月,左權開花調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傳統舞蹈——儺舞(壽陽愛社)

晉中市國家級非遺項目名單(一)


精彩壽陽愛社

晉中市國家級非遺項目名單(一)


壽陽愛社表演用的儺面具

壽陽儺舞俗稱“耍鬼”,愛社名稱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是壽陽古稱上艾、中艾、下艾(今盂縣),社是存在於中國鄉土社會中的“民俗社區”或“民俗聚落”,代表著一種古老的社區文化傳統。從艾社到愛社,儺舞由此被稱為“愛社”。另一種說法是,壽陽愛社表現了“軒轅大戰蚩尤”的神話傳說,軒轅黃帝為了表彰將士們愛護社稷的勇敢行為,故將儺舞稱為“愛社”。

壽陽愛社的表演再現了軒轅大戰蚩尤的情節,軒轅黃帝的將士們假扮24家魂頭鬼混入鬼門關,攻佔蚩尤城。表演時由24人組成,6名大鬼戴鬼臉面具跳舞,18名小鬼站成城郭形兩邊助陣。表演程序分武勢(基本動作,表現戰前準備)、倒上牆(擺陣對壘)、直牆(隊形變蛇蛻皮)、小場(攻城失敗,重新佈陣)、過關(脫靴偷襲,越城奪旗)、耍桌(攻城勝利,百姓沿街犒賞)等,整個演出需50分鐘。相傳黃帝以鬼飾面具作戰獲勝,子民便把對黃帝的崇拜轉為對“鬼”的崇拜。

古時壽陽儺舞通常出現在軒轅黃帝生日、祭祀、祈雨等儀式性場合。《壽陽縣誌》記載,每年農曆七月十三,愛社和鄰村三大社都要到壽陽北神山軒轅廟進行祭祀表演,為軒轅黃帝過生日。而愛社是唯一被允許進入軒轅廟內進行表演的社火,其他三大社的節目只可在廟外的山頭表演。所以,愛社被理解為“軒轅黃帝最寵愛的社火”。漢代以後,儺舞有一部分演變為蚩尤戲或角抵戲,壽陽愛社則一直保留著鬼儺的形式。壽陽愛社現主要流傳於平頭鎮韓溝村,傳承人也為社會各界表演,深受好評。

2008年6月,儺舞(壽陽愛社)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

晉中市國家級非遺項目名單(19項)

晉中市國家級非遺項目名單(一)

來源:晉中日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