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制度決定 宋朝必定亡於外族

王朝的更替無非以下幾種情況,外族入侵、農民起義、大臣篡位和武將造反,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權臣篡位和手握重兵的大將軍、藩鎮等擁兵自立。五代十國,一共才五十三年,換了五姓十四個皇帝,絕大多數都是手下大將軍擁兵自重,最後起而代之。北宋趙匡胤也用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替代後周柴宗訓,建立大宋政權,平定天下後,趙匡胤對這個問題非常在意,擔心的就是這些歷史會在次出現在自己身上,他曾不無感慨的說過,一百個文官貪汙都沒有一個手握重兵的武將造反危害大。在和那些開國大臣們喝酒時表達了自己的憂慮,很多人看出太祖的意思,紛紛發下手中的兵權,討得封賞後回家養老,趙匡胤啟用了一批新人蔘與國家管理。王安石

不過這也只是解決了那些老臣們造反的問題,並沒有在根本上解決問題,於是他問丞相趙普,趙普說:“此無他故,藩鎮太重,主弱臣強而已,唯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於是趙匡胤根據這個原則,在制度上進行改革,以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主要策略有以下幾點;

第一;更戍制;簡單地說就是定時換防,換兵不換將,或換將不換兵,這樣就使得軍隊中將不識兵,兵不識將,大將沒有機會發展屬於自己的嫡系部隊,不能形成鞏固的從屬關係,避免主將一呼,眾兵將積極響應的弊病,當然因為主將和士兵不熟悉,不瞭解,沒有經過長期的磨合,配合不夠默契,主將的戰術意圖不能很好的被執行,戰鬥力大打折扣。這是北宋軍隊戰鬥力弱的一個主要原因。

北宋滅亡後,趙構匆忙間組織南宋政權,整個國家內憂外困,這套制度很難執行,於是出現了中興四將都擁有自己嫡系部隊的局面,這是趙構不想看到的,但時局混亂,她不得不審時度勢,默許甚至支持這種局面的存在,隨著南宋內部的逐漸穩定,像岳飛那樣,有著數量驚人,而且忠於岳飛的嫡系部隊,已經完全有實力替代自己,關鍵是岳飛並沒有像韓世忠那樣,願意徹底放棄兵權,而是積極主張北伐抗金,這已經成為趙構最大的一塊心病。見於岳飛和軍隊之間的穩固關係,單純的奪岳飛兵權,已經難以控制岳飛和岳家軍之間的聯繫了。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從兩方面下手,一個是殺掉岳飛,徹底絕除後患,另一個就是分解岳家軍,拉攏岳家軍中影響較大的王貴出來平定岳家軍的情緒,殺掉岳飛的同時,也殺掉在岳家軍中威信較高的岳雲和張憲。岳雲和張憲本來被秦檜和万俟卨判的流放,趙構御批將兩人處死,足見趙構對岳家軍的忌憚之深。

正是宋朝嚴格執行了更戍制這個政策,徹底解決了武將擁兵造反的可能性,但也造成了對外軍事力量薄弱的弊病,這就埋下了宋朝最終會毀於外部入侵的隱患。

宋朝制度決定 宋朝必定亡於外族

第二;取消府兵制;宋以前,實行府兵制,地方官員自己招募士兵,自己統領,這樣得到的士兵只對招募他的長官用命。宋以後,所有的軍隊由國家招募,然後將精兵都編入禁軍,派專人訓練部隊,禁軍歸中央統一指揮調遣,調兵權由樞密院掌握,中央設三軍都指揮使,軍隊將領只能指揮中央臨時派出,而且是經過別人訓練出來的軍隊。雖然這樣可以避免主將意圖不軌,但這種由別人訓練出來的軍隊,只能按照以前訓練過的陣法去打仗,所以樞密院會根據派出的軍隊給帶兵的主將配相應的陣圖,主將只能根據陣圖使用這些部隊,戰場的狀況瞬息萬變,遇到突發事件或對方不按常理出牌,所訓練的陣法無法適應戰場情況下,主將立刻束手無策,只能選擇逃跑一條路。宋金聯合滅遼戰役中,北宋十幾萬大軍,面對耶律大石和簫乾的三萬人馬,被打得潰不成軍,主要原因就在於此。如果是岳家軍那樣,兵將經過長期磨合,士卒效命,個個爭先,與主將的戰術意圖配合默契,在佔有那麼大的數量優勢,豈有不勝之理?宋朝這個制度,有點顧此失彼,解決內部問題的同時,是外部問題更加突出,亡於外族不是偶然。

宋朝制度決定 宋朝必定亡於外族

王安石

第三;文官監軍,最典型的就是潘美和楊業事件,潘美是北宋名將,與楊業並沒有私仇,兩人本來配合默契,早在雁門關一戰就形成默契,取得不錯的戰績。在徵遼戰役中,潘美和楊業所帶領的這一路,是三路大軍中打得最漂亮的,但因為另兩路出了問題,不得不回縮撤退。楊業被監軍王侁逼的隻身赴險,在監軍王侁的干預下,潘美沒有能夠及時有效的接應楊業,造成楊業所帶領的不對全軍覆沒於陳家谷。監軍代表的是皇帝,目的很明顯,就是監視在外帶兵征戰武將的行動,這些監軍並不太懂帶兵打仗,但因為身份特殊,主將對他們都有些忌憚,這就造成監軍干涉主將決策的問題,結果可想而知。

第四;削減地方兵權;宋代以前,基本都是本地選出官員管理本地,宋以後由中央委派的外地文官管理地方政務。地方招募的兵,都是禁軍挑剩下的老弱病殘,基本就是做些捕盜維持治安的事情,戰鬥力很弱,這樣的做法就是為了預防藩鎮強大,地方官員擁兵造反。這樣也帶來一個問題,正面戰場兵敗,地方組織不起來有效地防禦,敵兵可以長驅直入,等於是自我放棄了戰略縱深。

以上這些政策決定了宋朝不可能出現威脅中央政權的藩鎮和武將,徹底解決了武將擁兵造反的可能性。但同時也削弱了軍隊的作戰能力,所以宋朝註定不會死於內部叛亂,最終會被外族滅掉。至於什麼農民起義可以忽略不計,宋朝的地方軍事力量被削弱,才使數量不多的人就能鬧的很凶,禁軍對外戰力渣的很,但對付幾個農民還是有富裕的,單純的農民起義,沒有其他力量依靠或加入,沒有成功的可能。關鍵是宋朝的福利制度是歷史上最完善的,根本不尊在生存壓力,不過高福利需要高稅收來維持,普通百姓雖然沒有生存壓力,但生活壓力很大,高稅收使他們苦不堪言,參加起義鬧鬨鬧鬨還行,形勢不好,沒有生存壓力的人會立刻作鳥獸散,賣命的很少,政府也看到了這一點,對農民起義,大部分用詔安安撫的政策。宋朝農民起義多,但很難成氣候,方臘鬧得最凶,童貫帶兵一來,很快就土崩瓦解了,難以威脅中央政權。

宋朝制度決定 宋朝必定亡於外族

楊業

宋代實行三省分權的政策,宰相不專任三省長官,尚書、門下並列於外,又別置中書禁中,是為政事堂。與樞密院對掌大政。宋朝中央集權,但不專權,皇帝的命令不經過中書省合議通過也是無效的,私自下的聖旨會被截住,這就決定了宋朝很難專權,更不用說專權到可以篡位。但這也造成一些不利影響,比如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仍然難以專權,變法推行的舉步維艱。

以上這些因素可以說決定了宋朝只能亡於外部入侵,內部威脅政權的問題都被政策給卡死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