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宋朝 蘇軾 王徽之 王安石 老是想歪 2017-05-08

這句話是出自蘇軾的一首雜言古詩《於潛僧綠筠軒 》,原詩如下:

寧可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傍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綠筠軒是在臨安於潛縣的豐國鄉寂照寺,於潛僧名孜,字惠覺,這首詩是蘇軾在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春出任杭州通判時,從富陽、新登,取道浮雲嶺,進入於潛縣境“視政”,與僧惠覺遊綠筠軒時寫下的。

此君:用王徽之典故,王徽之是東晉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的第五個兒子,他酷愛竹子,有一次在朋友家借住,立即命人來種竹,人問其原因,他回答說:“何可一日無此君。”

整首詩通俗易懂,大概就是寧願沒有肉吃,也不可居住無竹子相伴,沒肉吃只不過讓人瘦掉,沒竹子相伴卻會使人庸俗。人瘦可以肥,庸俗卻無藥可救。若是有人對此笑問這是高尚呢還是無知呢,那麼如果面對竹子君仍然大嚼,世上又哪有十全十美的事呢?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世間那有揚州鶴?

這首詩是蘇軾在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上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同,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憤怒,讓御史謝景在皇帝跟前說蘇軾的過失,於是請求出京任職。按他的意願,熙寧四年至熙寧七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這首詩就是他1073年(北宋熙寧六年)春,蘇東坡從富陽、新登,取道浮雲嶺,進入於潛縣境“視政”,當時於潛縣令刁鑄,與蘇東坡是同榜進士,交情甚篤。刁鑄熱情接待了這位上司,並下塌在鎮東南的金鵝山巔“綠筠軒”中。一天,在寂照寺出家的於潛僧慧覺禪師拜見蘇東坡,與他一起談佛論經。蘇東坡博學多才,又自稱佛門居士,諳熟佛學,使慧覺十分欽佩。兩人在“綠筠軒”臨窗遠眺,只見滿目皆是茂林修竹,蒼翠欲滴,景色宜人。蘇東坡情不自禁地連連叫絕。慧覺禪師見此,知蘇東坡已被眼前的綠竹景色所傾倒,就故意逗道:“蘇學士,房前屋後栽幾株竹子,我們於潛自古以來如此,不過點綴一下而已。”蘇東坡擺擺手道:“此言差矣,門前種竹,決非點綴而已,此乃高雅心神之所寄。我這兒有一首好詩贈你。”於是,他即興揮毫,寫下了這首《於潛僧綠筠軒》。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文似看山不喜平。上面全是詩人議論,雖出語不凡,但若直由詩人議論下去,便有平直之嫌,說教之譏。因而下段重開波瀾,另轉新意。由那種“不可醫”的“俗士”站出來作自我表演,這就是修辭學中的“示現”之法:“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這個“旁人”,就是前面提到的那種“俗士”。他聽了詩人的議論,大不以為然;他雖然認為“不可使居無竹”是十足的迂闊之論,腐儒之見,但在口頭上卻將此論說成“似高、似痴”,從這模稜兩可的語氣裡,顯示了這種人世故、圓滑的特點;他絕不肯在論辯中作決絕之語而樹敵。

下面是詩人對俗士的調侃和反詰:“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此君”,用王徽之“何可一日無此君”語,即指竹。“大嚼”,語出曹植《與吳質書》:“過屠門而大嚼,雖不得肉,貴且快意。”“揚州鶴”語出南朝宋人殷芸的《小說》一文:“有客相從,各言所志:或願為揚州刺史,或願多資財,或願騎鶴上升。其一人曰:‘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欲兼三者。詩意謂:又想種竹而得清高之名,又要面竹而大嚼甘味,人間何處有“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這等美事。名節高的人難得厚富,厚富的人難得名高;做官的人無暇學仙,得道的人無暇做官;食肉的人無高節,高節的人不食肉;兩種好處都不能兼得,多種好處就更不能兼得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