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成祖永樂大帝在健在的時候就是有爭議的人物,所以在身後數百年的今天成了謎案最多的歷史人物——比如,他的身世之謎;派遣鄭和下西洋是為了什麼······等等。有些謎已經永遠的解不開了。但也有一些所謂的“謎案”,卻可以很簡單的解答。我們就花一些時間,把這些謎案逐一整理一下,從而去發現一個比較還原的永樂大帝。

第一、明成祖的身世之謎

明成祖的身世一直是個謎團。有一種很流傳很廣的傳說就是明成祖是元順帝的幼子。傳說是大將軍徐達光復幽州以後,在元之中找到了元順帝留下的一個嬰兒。之後這個孩子被明太祖收養,並取名朱棣,也就是日後的永樂大帝。這個傳說在民間流傳很廣,但卻是所用明成祖傳說中最不經推敲的一個——只要一句話就可以打破這個傳說,那就是明成祖的年齡問題。

明成祖生於元至正二十年(1360A.D.),而到洪武元年,也就是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A.D.)八月時,大明朝的北伐軍才攻佔元大都,元順帝倉皇逃往漠北。所以,就算是元順帝的某個兒子被俘,併為明太祖收養,那也只能在此以後,而此時的明成祖已經九歲了。

但是這個傳說的興起,卻有著一個真實的歷史背景。

那就是自從靖難奪位之後,始於明太祖末期,由建文帝大力推行,以宋朝為樣板的一系列政治改革也被篡位的新帝,也就是明成祖徹底否定。而大元朝中後期形成,由洪武朝初期延續的那種低成本、低效率社會管理模式則在明成祖恢復祖制的藉口下死灰復燃。而好不容易經過洪武朝三十多年的血腥鬥爭,波及了數萬人才方興未艾的文官政治也被打壓。取而代之的是靠著裙帶關係爬上來的勳戚、目不識丁的武將、因與大人物私交甚密從而攫取高位的“民間高手”們·····這些佔據要津的新貴們無法無天,使一切彷彿又回到了大元朝末年,尤其是元順帝時期那種浮華和無序的狀態之中。

而藉著靖難之役攀龍附鳳的勳戚們大多都由元廷投誠過來的蒙古、色目騎士。這些人在洪武朝基本被當做炮灰去打殘元,而明成祖的奪位戰爭給了他們翻身做主的機會,故這些掛著耳環、帶著寶石戒指的騎士們對明成祖一直非常忠勇;而明成祖也對這些本來是“非我族類”的蒙古、色目騎士們非常信賴。再加上明成祖品味奢侈、性格霸道、喜歡北京那種國際化的大都市生活,其所做所為根本不像拱垂而治的漢家天子,而更像個天可汗。所以民間把他黑化為元朝皇帝的繼承人也不算太無據。

明成祖唯一的身世之謎是這位大明朝的二世祖可能不是明太祖的原配馬高後所親生,其生母據說是高麗貢女嗊妃,但也有傳說認為嗊妃為蒙古人,姓宏吉剌氏。不過所有的這些傳言的真偽早已無從考據。

"

明成祖永樂大帝在健在的時候就是有爭議的人物,所以在身後數百年的今天成了謎案最多的歷史人物——比如,他的身世之謎;派遣鄭和下西洋是為了什麼······等等。有些謎已經永遠的解不開了。但也有一些所謂的“謎案”,卻可以很簡單的解答。我們就花一些時間,把這些謎案逐一整理一下,從而去發現一個比較還原的永樂大帝。

第一、明成祖的身世之謎

明成祖的身世一直是個謎團。有一種很流傳很廣的傳說就是明成祖是元順帝的幼子。傳說是大將軍徐達光復幽州以後,在元之中找到了元順帝留下的一個嬰兒。之後這個孩子被明太祖收養,並取名朱棣,也就是日後的永樂大帝。這個傳說在民間流傳很廣,但卻是所用明成祖傳說中最不經推敲的一個——只要一句話就可以打破這個傳說,那就是明成祖的年齡問題。

明成祖生於元至正二十年(1360A.D.),而到洪武元年,也就是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A.D.)八月時,大明朝的北伐軍才攻佔元大都,元順帝倉皇逃往漠北。所以,就算是元順帝的某個兒子被俘,併為明太祖收養,那也只能在此以後,而此時的明成祖已經九歲了。

但是這個傳說的興起,卻有著一個真實的歷史背景。

那就是自從靖難奪位之後,始於明太祖末期,由建文帝大力推行,以宋朝為樣板的一系列政治改革也被篡位的新帝,也就是明成祖徹底否定。而大元朝中後期形成,由洪武朝初期延續的那種低成本、低效率社會管理模式則在明成祖恢復祖制的藉口下死灰復燃。而好不容易經過洪武朝三十多年的血腥鬥爭,波及了數萬人才方興未艾的文官政治也被打壓。取而代之的是靠著裙帶關係爬上來的勳戚、目不識丁的武將、因與大人物私交甚密從而攫取高位的“民間高手”們·····這些佔據要津的新貴們無法無天,使一切彷彿又回到了大元朝末年,尤其是元順帝時期那種浮華和無序的狀態之中。

而藉著靖難之役攀龍附鳳的勳戚們大多都由元廷投誠過來的蒙古、色目騎士。這些人在洪武朝基本被當做炮灰去打殘元,而明成祖的奪位戰爭給了他們翻身做主的機會,故這些掛著耳環、帶著寶石戒指的騎士們對明成祖一直非常忠勇;而明成祖也對這些本來是“非我族類”的蒙古、色目騎士們非常信賴。再加上明成祖品味奢侈、性格霸道、喜歡北京那種國際化的大都市生活,其所做所為根本不像拱垂而治的漢家天子,而更像個天可汗。所以民間把他黑化為元朝皇帝的繼承人也不算太無據。

明成祖唯一的身世之謎是這位大明朝的二世祖可能不是明太祖的原配馬高後所親生,其生母據說是高麗貢女嗊妃,但也有傳說認為嗊妃為蒙古人,姓宏吉剌氏。不過所有的這些傳言的真偽早已無從考據。

身世之謎?屠城狂魔?弒君逆賊——無麵人永樂大帝

明成祖御真

"

明成祖永樂大帝在健在的時候就是有爭議的人物,所以在身後數百年的今天成了謎案最多的歷史人物——比如,他的身世之謎;派遣鄭和下西洋是為了什麼······等等。有些謎已經永遠的解不開了。但也有一些所謂的“謎案”,卻可以很簡單的解答。我們就花一些時間,把這些謎案逐一整理一下,從而去發現一個比較還原的永樂大帝。

第一、明成祖的身世之謎

明成祖的身世一直是個謎團。有一種很流傳很廣的傳說就是明成祖是元順帝的幼子。傳說是大將軍徐達光復幽州以後,在元之中找到了元順帝留下的一個嬰兒。之後這個孩子被明太祖收養,並取名朱棣,也就是日後的永樂大帝。這個傳說在民間流傳很廣,但卻是所用明成祖傳說中最不經推敲的一個——只要一句話就可以打破這個傳說,那就是明成祖的年齡問題。

明成祖生於元至正二十年(1360A.D.),而到洪武元年,也就是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A.D.)八月時,大明朝的北伐軍才攻佔元大都,元順帝倉皇逃往漠北。所以,就算是元順帝的某個兒子被俘,併為明太祖收養,那也只能在此以後,而此時的明成祖已經九歲了。

但是這個傳說的興起,卻有著一個真實的歷史背景。

那就是自從靖難奪位之後,始於明太祖末期,由建文帝大力推行,以宋朝為樣板的一系列政治改革也被篡位的新帝,也就是明成祖徹底否定。而大元朝中後期形成,由洪武朝初期延續的那種低成本、低效率社會管理模式則在明成祖恢復祖制的藉口下死灰復燃。而好不容易經過洪武朝三十多年的血腥鬥爭,波及了數萬人才方興未艾的文官政治也被打壓。取而代之的是靠著裙帶關係爬上來的勳戚、目不識丁的武將、因與大人物私交甚密從而攫取高位的“民間高手”們·····這些佔據要津的新貴們無法無天,使一切彷彿又回到了大元朝末年,尤其是元順帝時期那種浮華和無序的狀態之中。

而藉著靖難之役攀龍附鳳的勳戚們大多都由元廷投誠過來的蒙古、色目騎士。這些人在洪武朝基本被當做炮灰去打殘元,而明成祖的奪位戰爭給了他們翻身做主的機會,故這些掛著耳環、帶著寶石戒指的騎士們對明成祖一直非常忠勇;而明成祖也對這些本來是“非我族類”的蒙古、色目騎士們非常信賴。再加上明成祖品味奢侈、性格霸道、喜歡北京那種國際化的大都市生活,其所做所為根本不像拱垂而治的漢家天子,而更像個天可汗。所以民間把他黑化為元朝皇帝的繼承人也不算太無據。

明成祖唯一的身世之謎是這位大明朝的二世祖可能不是明太祖的原配馬高後所親生,其生母據說是高麗貢女嗊妃,但也有傳說認為嗊妃為蒙古人,姓宏吉剌氏。不過所有的這些傳言的真偽早已無從考據。

身世之謎?屠城狂魔?弒君逆賊——無麵人永樂大帝

明成祖御真

身世之謎?屠城狂魔?弒君逆賊——無麵人永樂大帝

《江山紀》中的燕王朱棣(成毅飾)。

"

明成祖永樂大帝在健在的時候就是有爭議的人物,所以在身後數百年的今天成了謎案最多的歷史人物——比如,他的身世之謎;派遣鄭和下西洋是為了什麼······等等。有些謎已經永遠的解不開了。但也有一些所謂的“謎案”,卻可以很簡單的解答。我們就花一些時間,把這些謎案逐一整理一下,從而去發現一個比較還原的永樂大帝。

第一、明成祖的身世之謎

明成祖的身世一直是個謎團。有一種很流傳很廣的傳說就是明成祖是元順帝的幼子。傳說是大將軍徐達光復幽州以後,在元之中找到了元順帝留下的一個嬰兒。之後這個孩子被明太祖收養,並取名朱棣,也就是日後的永樂大帝。這個傳說在民間流傳很廣,但卻是所用明成祖傳說中最不經推敲的一個——只要一句話就可以打破這個傳說,那就是明成祖的年齡問題。

明成祖生於元至正二十年(1360A.D.),而到洪武元年,也就是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A.D.)八月時,大明朝的北伐軍才攻佔元大都,元順帝倉皇逃往漠北。所以,就算是元順帝的某個兒子被俘,併為明太祖收養,那也只能在此以後,而此時的明成祖已經九歲了。

但是這個傳說的興起,卻有著一個真實的歷史背景。

那就是自從靖難奪位之後,始於明太祖末期,由建文帝大力推行,以宋朝為樣板的一系列政治改革也被篡位的新帝,也就是明成祖徹底否定。而大元朝中後期形成,由洪武朝初期延續的那種低成本、低效率社會管理模式則在明成祖恢復祖制的藉口下死灰復燃。而好不容易經過洪武朝三十多年的血腥鬥爭,波及了數萬人才方興未艾的文官政治也被打壓。取而代之的是靠著裙帶關係爬上來的勳戚、目不識丁的武將、因與大人物私交甚密從而攫取高位的“民間高手”們·····這些佔據要津的新貴們無法無天,使一切彷彿又回到了大元朝末年,尤其是元順帝時期那種浮華和無序的狀態之中。

而藉著靖難之役攀龍附鳳的勳戚們大多都由元廷投誠過來的蒙古、色目騎士。這些人在洪武朝基本被當做炮灰去打殘元,而明成祖的奪位戰爭給了他們翻身做主的機會,故這些掛著耳環、帶著寶石戒指的騎士們對明成祖一直非常忠勇;而明成祖也對這些本來是“非我族類”的蒙古、色目騎士們非常信賴。再加上明成祖品味奢侈、性格霸道、喜歡北京那種國際化的大都市生活,其所做所為根本不像拱垂而治的漢家天子,而更像個天可汗。所以民間把他黑化為元朝皇帝的繼承人也不算太無據。

明成祖唯一的身世之謎是這位大明朝的二世祖可能不是明太祖的原配馬高後所親生,其生母據說是高麗貢女嗊妃,但也有傳說認為嗊妃為蒙古人,姓宏吉剌氏。不過所有的這些傳言的真偽早已無從考據。

身世之謎?屠城狂魔?弒君逆賊——無麵人永樂大帝

明成祖御真

身世之謎?屠城狂魔?弒君逆賊——無麵人永樂大帝

《江山紀》中的燕王朱棣(成毅飾)。

身世之謎?屠城狂魔?弒君逆賊——無麵人永樂大帝

《江山紀》中的明成祖(馮紹峰飾)。

第二,燕王掃北時在冀魯豫大肆屠殺

在民間“燕王掃北”一詞用的十分混亂。基本上時看具體情況而定。基本上的規則是:發生在長城以內的“燕王掃北”是指的靖難之役;發生在長城以外的是指的北征韃靼。

在中原地區,很多關於靖難之役的傳說就是:”掃北時將冀魯豫屠戮一空”。

但是,歷史上靖難軍根本就不曾去過河南,所以即使真有“屠戮”,那麼也不會包括“豫”。

根據各種可靠的史料記載,靖難之役最慘烈的戰場是“北平——滄州——濟南”一帶。尤其是建文二年(1400A.D.)的濟南圍城、奇襲滄州、東昌之役三大戰役確實給當地的百姓帶來了可怕的戰禍。民國五年刊印的《鹽山新志》記載:

燕軍之戰德州,攻濟南,縱橫出沒,惟天津以南,濟南以北,被禍最酷。”

而且,奇襲滄州之役,靖難軍大將崇安侯譚淵還像《權力遊戲》中的龍母女帝一樣,犯下了殺降的戰爭罪。據《明史》及《滄州志》記載,得知譚淵一次性的屠殺了三千降卒,而明成祖的表現也不過是“怒”:

“成祖怒。淵曰:‘此曹皆壯士,釋之為後患。’成祖曰:‘如爾言,當盡殺敵,敵可盡乎?’淵慚而退。”

之後,就沒了。可見明成祖對殺降雖然感到氣憤,但卻並不記在心上。但是,明成祖雖說是個雄心辣手之人,但從來都是“冤有頭債有主”,既不會無謂的“殺雞嚇猴”,也絕不會去搞什麼“秋後算賬”。而在戰場上的靖難軍雖然十分凶悍殘暴,但卻沒有過任何屠殺百姓的記錄。

歷史上以滄州為主冀東平原在五代時期有過一次慘烈的戰禍,那就是劉氏燕王的內戰。

五代前期,統治冀東到遼西的燕王政權因為統治者的殘暴而被時人稱為“桀燕”。而暴君劉仁恭在晚年卻被其子幽州節度使劉守光推翻並軟禁。守光之兄,滄州節度使劉守文則以“救父難”為名起兵攻守光。之後一系列戰爭爆發,冀東淪為人間地獄,滄州城最後到了軍士食人、百姓吃土、驢馬互噬的地步。

也就是說很多“燕王掃北”時平民慘遭屠殺的傳說實際上來自於更古老的五代時期,因為這兩個時期都有些高度相似的方面:比如都是“燕王”、都是“家族內訌”。

"

明成祖永樂大帝在健在的時候就是有爭議的人物,所以在身後數百年的今天成了謎案最多的歷史人物——比如,他的身世之謎;派遣鄭和下西洋是為了什麼······等等。有些謎已經永遠的解不開了。但也有一些所謂的“謎案”,卻可以很簡單的解答。我們就花一些時間,把這些謎案逐一整理一下,從而去發現一個比較還原的永樂大帝。

第一、明成祖的身世之謎

明成祖的身世一直是個謎團。有一種很流傳很廣的傳說就是明成祖是元順帝的幼子。傳說是大將軍徐達光復幽州以後,在元之中找到了元順帝留下的一個嬰兒。之後這個孩子被明太祖收養,並取名朱棣,也就是日後的永樂大帝。這個傳說在民間流傳很廣,但卻是所用明成祖傳說中最不經推敲的一個——只要一句話就可以打破這個傳說,那就是明成祖的年齡問題。

明成祖生於元至正二十年(1360A.D.),而到洪武元年,也就是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A.D.)八月時,大明朝的北伐軍才攻佔元大都,元順帝倉皇逃往漠北。所以,就算是元順帝的某個兒子被俘,併為明太祖收養,那也只能在此以後,而此時的明成祖已經九歲了。

但是這個傳說的興起,卻有著一個真實的歷史背景。

那就是自從靖難奪位之後,始於明太祖末期,由建文帝大力推行,以宋朝為樣板的一系列政治改革也被篡位的新帝,也就是明成祖徹底否定。而大元朝中後期形成,由洪武朝初期延續的那種低成本、低效率社會管理模式則在明成祖恢復祖制的藉口下死灰復燃。而好不容易經過洪武朝三十多年的血腥鬥爭,波及了數萬人才方興未艾的文官政治也被打壓。取而代之的是靠著裙帶關係爬上來的勳戚、目不識丁的武將、因與大人物私交甚密從而攫取高位的“民間高手”們·····這些佔據要津的新貴們無法無天,使一切彷彿又回到了大元朝末年,尤其是元順帝時期那種浮華和無序的狀態之中。

而藉著靖難之役攀龍附鳳的勳戚們大多都由元廷投誠過來的蒙古、色目騎士。這些人在洪武朝基本被當做炮灰去打殘元,而明成祖的奪位戰爭給了他們翻身做主的機會,故這些掛著耳環、帶著寶石戒指的騎士們對明成祖一直非常忠勇;而明成祖也對這些本來是“非我族類”的蒙古、色目騎士們非常信賴。再加上明成祖品味奢侈、性格霸道、喜歡北京那種國際化的大都市生活,其所做所為根本不像拱垂而治的漢家天子,而更像個天可汗。所以民間把他黑化為元朝皇帝的繼承人也不算太無據。

明成祖唯一的身世之謎是這位大明朝的二世祖可能不是明太祖的原配馬高後所親生,其生母據說是高麗貢女嗊妃,但也有傳說認為嗊妃為蒙古人,姓宏吉剌氏。不過所有的這些傳言的真偽早已無從考據。

身世之謎?屠城狂魔?弒君逆賊——無麵人永樂大帝

明成祖御真

身世之謎?屠城狂魔?弒君逆賊——無麵人永樂大帝

《江山紀》中的燕王朱棣(成毅飾)。

身世之謎?屠城狂魔?弒君逆賊——無麵人永樂大帝

《江山紀》中的明成祖(馮紹峰飾)。

第二,燕王掃北時在冀魯豫大肆屠殺

在民間“燕王掃北”一詞用的十分混亂。基本上時看具體情況而定。基本上的規則是:發生在長城以內的“燕王掃北”是指的靖難之役;發生在長城以外的是指的北征韃靼。

在中原地區,很多關於靖難之役的傳說就是:”掃北時將冀魯豫屠戮一空”。

但是,歷史上靖難軍根本就不曾去過河南,所以即使真有“屠戮”,那麼也不會包括“豫”。

根據各種可靠的史料記載,靖難之役最慘烈的戰場是“北平——滄州——濟南”一帶。尤其是建文二年(1400A.D.)的濟南圍城、奇襲滄州、東昌之役三大戰役確實給當地的百姓帶來了可怕的戰禍。民國五年刊印的《鹽山新志》記載:

燕軍之戰德州,攻濟南,縱橫出沒,惟天津以南,濟南以北,被禍最酷。”

而且,奇襲滄州之役,靖難軍大將崇安侯譚淵還像《權力遊戲》中的龍母女帝一樣,犯下了殺降的戰爭罪。據《明史》及《滄州志》記載,得知譚淵一次性的屠殺了三千降卒,而明成祖的表現也不過是“怒”:

“成祖怒。淵曰:‘此曹皆壯士,釋之為後患。’成祖曰:‘如爾言,當盡殺敵,敵可盡乎?’淵慚而退。”

之後,就沒了。可見明成祖對殺降雖然感到氣憤,但卻並不記在心上。但是,明成祖雖說是個雄心辣手之人,但從來都是“冤有頭債有主”,既不會無謂的“殺雞嚇猴”,也絕不會去搞什麼“秋後算賬”。而在戰場上的靖難軍雖然十分凶悍殘暴,但卻沒有過任何屠殺百姓的記錄。

歷史上以滄州為主冀東平原在五代時期有過一次慘烈的戰禍,那就是劉氏燕王的內戰。

五代前期,統治冀東到遼西的燕王政權因為統治者的殘暴而被時人稱為“桀燕”。而暴君劉仁恭在晚年卻被其子幽州節度使劉守光推翻並軟禁。守光之兄,滄州節度使劉守文則以“救父難”為名起兵攻守光。之後一系列戰爭爆發,冀東淪為人間地獄,滄州城最後到了軍士食人、百姓吃土、驢馬互噬的地步。

也就是說很多“燕王掃北”時平民慘遭屠殺的傳說實際上來自於更古老的五代時期,因為這兩個時期都有些高度相似的方面:比如都是“燕王”、都是“家族內訌”。

身世之謎?屠城狂魔?弒君逆賊——無麵人永樂大帝

靖難之役,一次蓄謀已久的大叛亂。

第三,建文帝的下落

建文帝的下落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迷案。根據清代官修史書《明史•本紀第四》中的記載,建文帝是下落不明:

“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但是一句“不知所終”,至少可以分出來逃出生天和罹難兩個結果,而後一個結果又可以分為自盡和遇弒兩個收場。而在當時,明成祖是一口咬定建文帝已經自焚於宮中。比如官方宣傳《奉天靖難記》就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允炆欲出迎,左右悉散,惟內使數人而已,乃嘆曰:「何面目復相見耶?」遂闔宮自焚。上(明成祖)見宮中煙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死矣。出其屍於火中,上嘆曰:「小子無知,乃至此乎?」 時有執方孝孺來獻,上指煙焰處謂方孝孺曰:「今日使幼君自焚者,皆汝輩所為也,汝死有餘辜。」方孝孺稽首折哀乞憐,遂命收之。”

稍有歷史常識的人一看,就知道其中的水分,完全不符合事實。之所以會有這種希臘悲劇式的表演或者說杜撰,其根本原因就是:

宮廷革命,都應該是光榮的。

比如建文帝就曾經要求:“無使朕有殺叔名”。而明成祖起事時的理由也是“清君側”,而不是“誅獨夫”,換句話說,就算建文帝當然該死,但也不能死在明成祖手裡。

這種焚屍滅跡的事兒,很快又發生了一回,目標是建文帝的兄弟,甌寧王允燨(原封徐王,永樂二年降封,與母親呂太后,時降封懿文太子妃,為父親廬墓奉祀)。史書上的記載是這樣:

“永樂四年臘月,王邸中大火,遇難。諡曰哀簡。”

這也許會是巧合,但是一系列的巧合,那就絕不是巧合。

所以,建文帝定然是不得良死,而且可以肯定是遇弒身亡。而日後或者是明成祖為了掩飾靖難之役的殘酷,又不得不故意編造出建文帝“不知所終”的傳言;或者是士庶出於對建文帝的同情,這個出自於勝利者口中的宣傳就此成了一個“謠言”。

畢竟作為一個完全的勝利者,不僅可以掌握敵人的生和死,也可以掌握敵人是如何的生,或如何的死。(——未完,待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