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

1

官場上平步青雲的有兩種人:一種是陰險而富有才幹的壞蛋;一種就是寬忍而圓通的君子。這兩種人有兩個共同點,一是韜光養晦,二是八面玲瓏。可是蘇軾的個性卻與這兩種品行大相徑庭。他二十歲就中了進士第二名,可謂少年得意。不過,年紀輕輕就和政治糾纏在了一起,對於蘇軾並不是什麼好事情。蘇軾並沒有因為自己才華出眾而平步青雲,而是一生為盛名所累。

宋朝進入殘唐五代紛爭殺戮的五十年之後,一直沒有強盛起來。北方的西夏,契丹,金不斷南犯宋朝,為了苟安,儒弱的宋朝不得不屈膝求和,主動向他們奉獻大量金銀布帛。國庫財力大量外流,國內行政鬆弛洩沓,朝廷經費捉襟見肘。

"

1

官場上平步青雲的有兩種人:一種是陰險而富有才幹的壞蛋;一種就是寬忍而圓通的君子。這兩種人有兩個共同點,一是韜光養晦,二是八面玲瓏。可是蘇軾的個性卻與這兩種品行大相徑庭。他二十歲就中了進士第二名,可謂少年得意。不過,年紀輕輕就和政治糾纏在了一起,對於蘇軾並不是什麼好事情。蘇軾並沒有因為自己才華出眾而平步青雲,而是一生為盛名所累。

宋朝進入殘唐五代紛爭殺戮的五十年之後,一直沒有強盛起來。北方的西夏,契丹,金不斷南犯宋朝,為了苟安,儒弱的宋朝不得不屈膝求和,主動向他們奉獻大量金銀布帛。國庫財力大量外流,國內行政鬆弛洩沓,朝廷經費捉襟見肘。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神宗即位以後銳意改革,這個想法是好的。重用王安石也算是慧眼識人,無奈歷朝歷代決意改革的始作俑者多數沒有好下場,要砸掉多數當權者的飯碗,不管怎麼做,大概都會遭到反對的。

王安石這個人脾氣執拗異常,被人稱作“拗相公”,鐵青著臉,一意孤行。他從來不怕得罪人,原來的老朋友沒多久就被冷酷鐵腕的“拗相公”得罪完畢。雖然朝中十有八九的實力派大臣都反對他,但是雄心萬丈的年輕皇帝,一心富國強兵,凡無意變法者一一遭到罷黜。

這樣神宗熙寧七年孤零零的王安石被任命為宰相。為了能推進改革,開始排除異己,安插親信。隨後兩年,朝中老臣,司馬光,範鎮,紛紛離朝,新政開始實施。蘇軾看出王安石變法有些過激,向朝廷提出了自己的反對意見,結果被外放杭州。三年後,1074年因為思念在山東濟南任職的弟弟蘇轍,蘇軾請調密州為太守,只為離弟弟近些。

"

1

官場上平步青雲的有兩種人:一種是陰險而富有才幹的壞蛋;一種就是寬忍而圓通的君子。這兩種人有兩個共同點,一是韜光養晦,二是八面玲瓏。可是蘇軾的個性卻與這兩種品行大相徑庭。他二十歲就中了進士第二名,可謂少年得意。不過,年紀輕輕就和政治糾纏在了一起,對於蘇軾並不是什麼好事情。蘇軾並沒有因為自己才華出眾而平步青雲,而是一生為盛名所累。

宋朝進入殘唐五代紛爭殺戮的五十年之後,一直沒有強盛起來。北方的西夏,契丹,金不斷南犯宋朝,為了苟安,儒弱的宋朝不得不屈膝求和,主動向他們奉獻大量金銀布帛。國庫財力大量外流,國內行政鬆弛洩沓,朝廷經費捉襟見肘。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神宗即位以後銳意改革,這個想法是好的。重用王安石也算是慧眼識人,無奈歷朝歷代決意改革的始作俑者多數沒有好下場,要砸掉多數當權者的飯碗,不管怎麼做,大概都會遭到反對的。

王安石這個人脾氣執拗異常,被人稱作“拗相公”,鐵青著臉,一意孤行。他從來不怕得罪人,原來的老朋友沒多久就被冷酷鐵腕的“拗相公”得罪完畢。雖然朝中十有八九的實力派大臣都反對他,但是雄心萬丈的年輕皇帝,一心富國強兵,凡無意變法者一一遭到罷黜。

這樣神宗熙寧七年孤零零的王安石被任命為宰相。為了能推進改革,開始排除異己,安插親信。隨後兩年,朝中老臣,司馬光,範鎮,紛紛離朝,新政開始實施。蘇軾看出王安石變法有些過激,向朝廷提出了自己的反對意見,結果被外放杭州。三年後,1074年因為思念在山東濟南任職的弟弟蘇轍,蘇軾請調密州為太守,只為離弟弟近些。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密州是個很窮的縣。而且當時官員的薪俸已經減低,來到密州後,蘇軾的家境一日不如一日,吃飯穿衣都有些拮据,大大不如以前。這時候,王安石已經被罷黜去職,呂惠卿當權。這個呂某人的人品實在不怎麼樣,差不多是最為典型的政治小人,王安石相公就前前後後被這個人出賣了兩次。唉!沒辦法。最後王安石相公中了此人最後的一記“忘恩負義”掌,徹底失去了權力。改革偉業毀於ー旦,“拗相公”痛苦得幾乎瘋掉了。

由呂惠卿執政能好到哪裡呢?他修改了新政,而新政帶來的混亂依然如故,貧窮的百姓負債累累,孩童死於道邊無人掩埋。蘇軾看在眼裡痛在心裡,每天出城轉著掩埋他們的屍體。後來他在給朋友的一封信裡還提到,他救了三十多個孩子在家中撫養。

世界真是這樣,有人在刨坑,有人在填坑。有的人在哭,也有人在笑。這個世界既陌生又熟悉。其實,我們到底改變過什麼呢?

"

1

官場上平步青雲的有兩種人:一種是陰險而富有才幹的壞蛋;一種就是寬忍而圓通的君子。這兩種人有兩個共同點,一是韜光養晦,二是八面玲瓏。可是蘇軾的個性卻與這兩種品行大相徑庭。他二十歲就中了進士第二名,可謂少年得意。不過,年紀輕輕就和政治糾纏在了一起,對於蘇軾並不是什麼好事情。蘇軾並沒有因為自己才華出眾而平步青雲,而是一生為盛名所累。

宋朝進入殘唐五代紛爭殺戮的五十年之後,一直沒有強盛起來。北方的西夏,契丹,金不斷南犯宋朝,為了苟安,儒弱的宋朝不得不屈膝求和,主動向他們奉獻大量金銀布帛。國庫財力大量外流,國內行政鬆弛洩沓,朝廷經費捉襟見肘。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神宗即位以後銳意改革,這個想法是好的。重用王安石也算是慧眼識人,無奈歷朝歷代決意改革的始作俑者多數沒有好下場,要砸掉多數當權者的飯碗,不管怎麼做,大概都會遭到反對的。

王安石這個人脾氣執拗異常,被人稱作“拗相公”,鐵青著臉,一意孤行。他從來不怕得罪人,原來的老朋友沒多久就被冷酷鐵腕的“拗相公”得罪完畢。雖然朝中十有八九的實力派大臣都反對他,但是雄心萬丈的年輕皇帝,一心富國強兵,凡無意變法者一一遭到罷黜。

這樣神宗熙寧七年孤零零的王安石被任命為宰相。為了能推進改革,開始排除異己,安插親信。隨後兩年,朝中老臣,司馬光,範鎮,紛紛離朝,新政開始實施。蘇軾看出王安石變法有些過激,向朝廷提出了自己的反對意見,結果被外放杭州。三年後,1074年因為思念在山東濟南任職的弟弟蘇轍,蘇軾請調密州為太守,只為離弟弟近些。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密州是個很窮的縣。而且當時官員的薪俸已經減低,來到密州後,蘇軾的家境一日不如一日,吃飯穿衣都有些拮据,大大不如以前。這時候,王安石已經被罷黜去職,呂惠卿當權。這個呂某人的人品實在不怎麼樣,差不多是最為典型的政治小人,王安石相公就前前後後被這個人出賣了兩次。唉!沒辦法。最後王安石相公中了此人最後的一記“忘恩負義”掌,徹底失去了權力。改革偉業毀於ー旦,“拗相公”痛苦得幾乎瘋掉了。

由呂惠卿執政能好到哪裡呢?他修改了新政,而新政帶來的混亂依然如故,貧窮的百姓負債累累,孩童死於道邊無人掩埋。蘇軾看在眼裡痛在心裡,每天出城轉著掩埋他們的屍體。後來他在給朋友的一封信裡還提到,他救了三十多個孩子在家中撫養。

世界真是這樣,有人在刨坑,有人在填坑。有的人在哭,也有人在笑。這個世界既陌生又熟悉。其實,我們到底改變過什麼呢?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2

東坡在密州寫的詞中,有兩闋《江城子》是最讓人喜歡的,一闋是《密州出獵》,另一闋是《記夢》。這兩闋詞風格迥異,一個豪放,一個婉約;一個在哭,一個在笑。他的心是一條大河,流淌著黑夜,也流淌著白晝。你不得不歎服,就算從他的心中看他的詩詞,你捉模到的,仍然不過是一朵浪花。

這是蘇軾在密州做官第二年,1075年的事情。他到常山去祭祀,回來與同僚打獵,獲得了不少獵物。蘇東坡很高興,寫了這闋詞。回來讓部下壯士們拍掌頓腳合唱,吹笛擊鼓以伴樂。歌聲雄壯,很是壯觀。

"

1

官場上平步青雲的有兩種人:一種是陰險而富有才幹的壞蛋;一種就是寬忍而圓通的君子。這兩種人有兩個共同點,一是韜光養晦,二是八面玲瓏。可是蘇軾的個性卻與這兩種品行大相徑庭。他二十歲就中了進士第二名,可謂少年得意。不過,年紀輕輕就和政治糾纏在了一起,對於蘇軾並不是什麼好事情。蘇軾並沒有因為自己才華出眾而平步青雲,而是一生為盛名所累。

宋朝進入殘唐五代紛爭殺戮的五十年之後,一直沒有強盛起來。北方的西夏,契丹,金不斷南犯宋朝,為了苟安,儒弱的宋朝不得不屈膝求和,主動向他們奉獻大量金銀布帛。國庫財力大量外流,國內行政鬆弛洩沓,朝廷經費捉襟見肘。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神宗即位以後銳意改革,這個想法是好的。重用王安石也算是慧眼識人,無奈歷朝歷代決意改革的始作俑者多數沒有好下場,要砸掉多數當權者的飯碗,不管怎麼做,大概都會遭到反對的。

王安石這個人脾氣執拗異常,被人稱作“拗相公”,鐵青著臉,一意孤行。他從來不怕得罪人,原來的老朋友沒多久就被冷酷鐵腕的“拗相公”得罪完畢。雖然朝中十有八九的實力派大臣都反對他,但是雄心萬丈的年輕皇帝,一心富國強兵,凡無意變法者一一遭到罷黜。

這樣神宗熙寧七年孤零零的王安石被任命為宰相。為了能推進改革,開始排除異己,安插親信。隨後兩年,朝中老臣,司馬光,範鎮,紛紛離朝,新政開始實施。蘇軾看出王安石變法有些過激,向朝廷提出了自己的反對意見,結果被外放杭州。三年後,1074年因為思念在山東濟南任職的弟弟蘇轍,蘇軾請調密州為太守,只為離弟弟近些。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密州是個很窮的縣。而且當時官員的薪俸已經減低,來到密州後,蘇軾的家境一日不如一日,吃飯穿衣都有些拮据,大大不如以前。這時候,王安石已經被罷黜去職,呂惠卿當權。這個呂某人的人品實在不怎麼樣,差不多是最為典型的政治小人,王安石相公就前前後後被這個人出賣了兩次。唉!沒辦法。最後王安石相公中了此人最後的一記“忘恩負義”掌,徹底失去了權力。改革偉業毀於ー旦,“拗相公”痛苦得幾乎瘋掉了。

由呂惠卿執政能好到哪裡呢?他修改了新政,而新政帶來的混亂依然如故,貧窮的百姓負債累累,孩童死於道邊無人掩埋。蘇軾看在眼裡痛在心裡,每天出城轉著掩埋他們的屍體。後來他在給朋友的一封信裡還提到,他救了三十多個孩子在家中撫養。

世界真是這樣,有人在刨坑,有人在填坑。有的人在哭,也有人在笑。這個世界既陌生又熟悉。其實,我們到底改變過什麼呢?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2

東坡在密州寫的詞中,有兩闋《江城子》是最讓人喜歡的,一闋是《密州出獵》,另一闋是《記夢》。這兩闋詞風格迥異,一個豪放,一個婉約;一個在哭,一個在笑。他的心是一條大河,流淌著黑夜,也流淌著白晝。你不得不歎服,就算從他的心中看他的詩詞,你捉模到的,仍然不過是一朵浪花。

這是蘇軾在密州做官第二年,1075年的事情。他到常山去祭祀,回來與同僚打獵,獲得了不少獵物。蘇東坡很高興,寫了這闋詞。回來讓部下壯士們拍掌頓腳合唱,吹笛擊鼓以伴樂。歌聲雄壯,很是壯觀。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胸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蘇軾的這首詞堪比王昌齡的那首“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出塞》,全篇都充斥著昂揚的鬥志,以豪情壯志著稱,滿懷報國激情,積極向上。這首詞乃有宋一代最好的豪放詞之一,後世諸君,怕也只有嶽王爺的《滿江紅・ 怒髮衝冠》可與之相提並論。

詞中不難看出,蘇軾既有文人的風雅情懷,亦有武人殺敵報國的熱血之情。一個“狂”字貫穿全篇,亦成了全篇的精髓。比起嶽王爺的“憤”來更顯的激情。蘇軾的狂,不是輕狂,亦不是張狂,而是他的豪放。

"

1

官場上平步青雲的有兩種人:一種是陰險而富有才幹的壞蛋;一種就是寬忍而圓通的君子。這兩種人有兩個共同點,一是韜光養晦,二是八面玲瓏。可是蘇軾的個性卻與這兩種品行大相徑庭。他二十歲就中了進士第二名,可謂少年得意。不過,年紀輕輕就和政治糾纏在了一起,對於蘇軾並不是什麼好事情。蘇軾並沒有因為自己才華出眾而平步青雲,而是一生為盛名所累。

宋朝進入殘唐五代紛爭殺戮的五十年之後,一直沒有強盛起來。北方的西夏,契丹,金不斷南犯宋朝,為了苟安,儒弱的宋朝不得不屈膝求和,主動向他們奉獻大量金銀布帛。國庫財力大量外流,國內行政鬆弛洩沓,朝廷經費捉襟見肘。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神宗即位以後銳意改革,這個想法是好的。重用王安石也算是慧眼識人,無奈歷朝歷代決意改革的始作俑者多數沒有好下場,要砸掉多數當權者的飯碗,不管怎麼做,大概都會遭到反對的。

王安石這個人脾氣執拗異常,被人稱作“拗相公”,鐵青著臉,一意孤行。他從來不怕得罪人,原來的老朋友沒多久就被冷酷鐵腕的“拗相公”得罪完畢。雖然朝中十有八九的實力派大臣都反對他,但是雄心萬丈的年輕皇帝,一心富國強兵,凡無意變法者一一遭到罷黜。

這樣神宗熙寧七年孤零零的王安石被任命為宰相。為了能推進改革,開始排除異己,安插親信。隨後兩年,朝中老臣,司馬光,範鎮,紛紛離朝,新政開始實施。蘇軾看出王安石變法有些過激,向朝廷提出了自己的反對意見,結果被外放杭州。三年後,1074年因為思念在山東濟南任職的弟弟蘇轍,蘇軾請調密州為太守,只為離弟弟近些。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密州是個很窮的縣。而且當時官員的薪俸已經減低,來到密州後,蘇軾的家境一日不如一日,吃飯穿衣都有些拮据,大大不如以前。這時候,王安石已經被罷黜去職,呂惠卿當權。這個呂某人的人品實在不怎麼樣,差不多是最為典型的政治小人,王安石相公就前前後後被這個人出賣了兩次。唉!沒辦法。最後王安石相公中了此人最後的一記“忘恩負義”掌,徹底失去了權力。改革偉業毀於ー旦,“拗相公”痛苦得幾乎瘋掉了。

由呂惠卿執政能好到哪裡呢?他修改了新政,而新政帶來的混亂依然如故,貧窮的百姓負債累累,孩童死於道邊無人掩埋。蘇軾看在眼裡痛在心裡,每天出城轉著掩埋他們的屍體。後來他在給朋友的一封信裡還提到,他救了三十多個孩子在家中撫養。

世界真是這樣,有人在刨坑,有人在填坑。有的人在哭,也有人在笑。這個世界既陌生又熟悉。其實,我們到底改變過什麼呢?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2

東坡在密州寫的詞中,有兩闋《江城子》是最讓人喜歡的,一闋是《密州出獵》,另一闋是《記夢》。這兩闋詞風格迥異,一個豪放,一個婉約;一個在哭,一個在笑。他的心是一條大河,流淌著黑夜,也流淌著白晝。你不得不歎服,就算從他的心中看他的詩詞,你捉模到的,仍然不過是一朵浪花。

這是蘇軾在密州做官第二年,1075年的事情。他到常山去祭祀,回來與同僚打獵,獲得了不少獵物。蘇東坡很高興,寫了這闋詞。回來讓部下壯士們拍掌頓腳合唱,吹笛擊鼓以伴樂。歌聲雄壯,很是壯觀。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胸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蘇軾的這首詞堪比王昌齡的那首“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出塞》,全篇都充斥著昂揚的鬥志,以豪情壯志著稱,滿懷報國激情,積極向上。這首詞乃有宋一代最好的豪放詞之一,後世諸君,怕也只有嶽王爺的《滿江紅・ 怒髮衝冠》可與之相提並論。

詞中不難看出,蘇軾既有文人的風雅情懷,亦有武人殺敵報國的熱血之情。一個“狂”字貫穿全篇,亦成了全篇的精髓。比起嶽王爺的“憤”來更顯的激情。蘇軾的狂,不是輕狂,亦不是張狂,而是他的豪放。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蘇軾詞中的狂:

一、蘇軾當時四十歲,正值壯年,不應該說老,卻自稱“老夫”,又言“聊發”,與“少年”二字形成強烈反差,形象地流露出內心鬱積的情緒。此中意味,需要特別體會。他左手牽黃狗,右手擎獵鷹,頭戴錦繡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獵裝,氣宇軒昂,何等威武。

“千騎卷平岡”,一“卷”字,突現出太守率領的隊伍,勢如磅礴傾濤,何等雄壯。全城的百姓也來了,來看他們愛戴的太守行獵,萬人空巷。這是怎樣一幅聲勢浩大的行獵圖啊,太守倍受鼓舞,氣衝斗牛,為了報答百姓隨行出獵的厚意,決心親自射殺老虎,讓大家看看孫權當年搏虎的雄心。

據《三國志 ・孫權傳》記載:

二十三年十月,權將如吳,親乘馬射虎於凌亭,馬為虎傷。權投以雙戟,虎卻廢。常從張世,擊以戈、獲之。

這就是孫權的射虎經歷了。為君者尚且如此威猛,更何況蘇軾這樣的封建士大夫!

"

1

官場上平步青雲的有兩種人:一種是陰險而富有才幹的壞蛋;一種就是寬忍而圓通的君子。這兩種人有兩個共同點,一是韜光養晦,二是八面玲瓏。可是蘇軾的個性卻與這兩種品行大相徑庭。他二十歲就中了進士第二名,可謂少年得意。不過,年紀輕輕就和政治糾纏在了一起,對於蘇軾並不是什麼好事情。蘇軾並沒有因為自己才華出眾而平步青雲,而是一生為盛名所累。

宋朝進入殘唐五代紛爭殺戮的五十年之後,一直沒有強盛起來。北方的西夏,契丹,金不斷南犯宋朝,為了苟安,儒弱的宋朝不得不屈膝求和,主動向他們奉獻大量金銀布帛。國庫財力大量外流,國內行政鬆弛洩沓,朝廷經費捉襟見肘。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神宗即位以後銳意改革,這個想法是好的。重用王安石也算是慧眼識人,無奈歷朝歷代決意改革的始作俑者多數沒有好下場,要砸掉多數當權者的飯碗,不管怎麼做,大概都會遭到反對的。

王安石這個人脾氣執拗異常,被人稱作“拗相公”,鐵青著臉,一意孤行。他從來不怕得罪人,原來的老朋友沒多久就被冷酷鐵腕的“拗相公”得罪完畢。雖然朝中十有八九的實力派大臣都反對他,但是雄心萬丈的年輕皇帝,一心富國強兵,凡無意變法者一一遭到罷黜。

這樣神宗熙寧七年孤零零的王安石被任命為宰相。為了能推進改革,開始排除異己,安插親信。隨後兩年,朝中老臣,司馬光,範鎮,紛紛離朝,新政開始實施。蘇軾看出王安石變法有些過激,向朝廷提出了自己的反對意見,結果被外放杭州。三年後,1074年因為思念在山東濟南任職的弟弟蘇轍,蘇軾請調密州為太守,只為離弟弟近些。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密州是個很窮的縣。而且當時官員的薪俸已經減低,來到密州後,蘇軾的家境一日不如一日,吃飯穿衣都有些拮据,大大不如以前。這時候,王安石已經被罷黜去職,呂惠卿當權。這個呂某人的人品實在不怎麼樣,差不多是最為典型的政治小人,王安石相公就前前後後被這個人出賣了兩次。唉!沒辦法。最後王安石相公中了此人最後的一記“忘恩負義”掌,徹底失去了權力。改革偉業毀於ー旦,“拗相公”痛苦得幾乎瘋掉了。

由呂惠卿執政能好到哪裡呢?他修改了新政,而新政帶來的混亂依然如故,貧窮的百姓負債累累,孩童死於道邊無人掩埋。蘇軾看在眼裡痛在心裡,每天出城轉著掩埋他們的屍體。後來他在給朋友的一封信裡還提到,他救了三十多個孩子在家中撫養。

世界真是這樣,有人在刨坑,有人在填坑。有的人在哭,也有人在笑。這個世界既陌生又熟悉。其實,我們到底改變過什麼呢?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2

東坡在密州寫的詞中,有兩闋《江城子》是最讓人喜歡的,一闋是《密州出獵》,另一闋是《記夢》。這兩闋詞風格迥異,一個豪放,一個婉約;一個在哭,一個在笑。他的心是一條大河,流淌著黑夜,也流淌著白晝。你不得不歎服,就算從他的心中看他的詩詞,你捉模到的,仍然不過是一朵浪花。

這是蘇軾在密州做官第二年,1075年的事情。他到常山去祭祀,回來與同僚打獵,獲得了不少獵物。蘇東坡很高興,寫了這闋詞。回來讓部下壯士們拍掌頓腳合唱,吹笛擊鼓以伴樂。歌聲雄壯,很是壯觀。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胸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蘇軾的這首詞堪比王昌齡的那首“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出塞》,全篇都充斥著昂揚的鬥志,以豪情壯志著稱,滿懷報國激情,積極向上。這首詞乃有宋一代最好的豪放詞之一,後世諸君,怕也只有嶽王爺的《滿江紅・ 怒髮衝冠》可與之相提並論。

詞中不難看出,蘇軾既有文人的風雅情懷,亦有武人殺敵報國的熱血之情。一個“狂”字貫穿全篇,亦成了全篇的精髓。比起嶽王爺的“憤”來更顯的激情。蘇軾的狂,不是輕狂,亦不是張狂,而是他的豪放。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蘇軾詞中的狂:

一、蘇軾當時四十歲,正值壯年,不應該說老,卻自稱“老夫”,又言“聊發”,與“少年”二字形成強烈反差,形象地流露出內心鬱積的情緒。此中意味,需要特別體會。他左手牽黃狗,右手擎獵鷹,頭戴錦繡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獵裝,氣宇軒昂,何等威武。

“千騎卷平岡”,一“卷”字,突現出太守率領的隊伍,勢如磅礴傾濤,何等雄壯。全城的百姓也來了,來看他們愛戴的太守行獵,萬人空巷。這是怎樣一幅聲勢浩大的行獵圖啊,太守倍受鼓舞,氣衝斗牛,為了報答百姓隨行出獵的厚意,決心親自射殺老虎,讓大家看看孫權當年搏虎的雄心。

據《三國志 ・孫權傳》記載:

二十三年十月,權將如吳,親乘馬射虎於凌亭,馬為虎傷。權投以雙戟,虎卻廢。常從張世,擊以戈、獲之。

這就是孫權的射虎經歷了。為君者尚且如此威猛,更何況蘇軾這樣的封建士大夫!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二、上闋寫出獵的壯闊場面,豪興勃發,氣勢恢宏,表現出作者壯志躊躇的英雄氣概,此之謂狂。

三、下闋承前進一步寫“老夫”的“狂”態。出獵之際,痛痛快快喝了一頓酒,意興正濃,膽氣更壯,儘管“老夫”老矣,鬢髮斑白,又有什麼關係!以“老”襯“狂”,更表現出作者壯心未已的英雄本色。

說來也確實令人悲憤,西北區區的西夏國,北宋竟拿它沒辦法,每年居然送“歲幣”給它。宋仁宗寶元元年,党項族首領李元昊建立西夏,自稱皇帝,並且率領十萬大軍,侵擾大宋的延州等地,北宋便開始了與西夏的長期戰爭。

李元昊稱帝,這已是讓大宋王朝顏面無存了,居然還敢犯邊,此等大逆不道行為激起了北宋朝廷的震怒。面對西夏小國的挑釁行為,大宋震怒歸震怒,接下來該如何處理呢?

"

1

官場上平步青雲的有兩種人:一種是陰險而富有才幹的壞蛋;一種就是寬忍而圓通的君子。這兩種人有兩個共同點,一是韜光養晦,二是八面玲瓏。可是蘇軾的個性卻與這兩種品行大相徑庭。他二十歲就中了進士第二名,可謂少年得意。不過,年紀輕輕就和政治糾纏在了一起,對於蘇軾並不是什麼好事情。蘇軾並沒有因為自己才華出眾而平步青雲,而是一生為盛名所累。

宋朝進入殘唐五代紛爭殺戮的五十年之後,一直沒有強盛起來。北方的西夏,契丹,金不斷南犯宋朝,為了苟安,儒弱的宋朝不得不屈膝求和,主動向他們奉獻大量金銀布帛。國庫財力大量外流,國內行政鬆弛洩沓,朝廷經費捉襟見肘。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神宗即位以後銳意改革,這個想法是好的。重用王安石也算是慧眼識人,無奈歷朝歷代決意改革的始作俑者多數沒有好下場,要砸掉多數當權者的飯碗,不管怎麼做,大概都會遭到反對的。

王安石這個人脾氣執拗異常,被人稱作“拗相公”,鐵青著臉,一意孤行。他從來不怕得罪人,原來的老朋友沒多久就被冷酷鐵腕的“拗相公”得罪完畢。雖然朝中十有八九的實力派大臣都反對他,但是雄心萬丈的年輕皇帝,一心富國強兵,凡無意變法者一一遭到罷黜。

這樣神宗熙寧七年孤零零的王安石被任命為宰相。為了能推進改革,開始排除異己,安插親信。隨後兩年,朝中老臣,司馬光,範鎮,紛紛離朝,新政開始實施。蘇軾看出王安石變法有些過激,向朝廷提出了自己的反對意見,結果被外放杭州。三年後,1074年因為思念在山東濟南任職的弟弟蘇轍,蘇軾請調密州為太守,只為離弟弟近些。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密州是個很窮的縣。而且當時官員的薪俸已經減低,來到密州後,蘇軾的家境一日不如一日,吃飯穿衣都有些拮据,大大不如以前。這時候,王安石已經被罷黜去職,呂惠卿當權。這個呂某人的人品實在不怎麼樣,差不多是最為典型的政治小人,王安石相公就前前後後被這個人出賣了兩次。唉!沒辦法。最後王安石相公中了此人最後的一記“忘恩負義”掌,徹底失去了權力。改革偉業毀於ー旦,“拗相公”痛苦得幾乎瘋掉了。

由呂惠卿執政能好到哪裡呢?他修改了新政,而新政帶來的混亂依然如故,貧窮的百姓負債累累,孩童死於道邊無人掩埋。蘇軾看在眼裡痛在心裡,每天出城轉著掩埋他們的屍體。後來他在給朋友的一封信裡還提到,他救了三十多個孩子在家中撫養。

世界真是這樣,有人在刨坑,有人在填坑。有的人在哭,也有人在笑。這個世界既陌生又熟悉。其實,我們到底改變過什麼呢?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2

東坡在密州寫的詞中,有兩闋《江城子》是最讓人喜歡的,一闋是《密州出獵》,另一闋是《記夢》。這兩闋詞風格迥異,一個豪放,一個婉約;一個在哭,一個在笑。他的心是一條大河,流淌著黑夜,也流淌著白晝。你不得不歎服,就算從他的心中看他的詩詞,你捉模到的,仍然不過是一朵浪花。

這是蘇軾在密州做官第二年,1075年的事情。他到常山去祭祀,回來與同僚打獵,獲得了不少獵物。蘇東坡很高興,寫了這闋詞。回來讓部下壯士們拍掌頓腳合唱,吹笛擊鼓以伴樂。歌聲雄壯,很是壯觀。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胸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蘇軾的這首詞堪比王昌齡的那首“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出塞》,全篇都充斥著昂揚的鬥志,以豪情壯志著稱,滿懷報國激情,積極向上。這首詞乃有宋一代最好的豪放詞之一,後世諸君,怕也只有嶽王爺的《滿江紅・ 怒髮衝冠》可與之相提並論。

詞中不難看出,蘇軾既有文人的風雅情懷,亦有武人殺敵報國的熱血之情。一個“狂”字貫穿全篇,亦成了全篇的精髓。比起嶽王爺的“憤”來更顯的激情。蘇軾的狂,不是輕狂,亦不是張狂,而是他的豪放。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蘇軾詞中的狂:

一、蘇軾當時四十歲,正值壯年,不應該說老,卻自稱“老夫”,又言“聊發”,與“少年”二字形成強烈反差,形象地流露出內心鬱積的情緒。此中意味,需要特別體會。他左手牽黃狗,右手擎獵鷹,頭戴錦繡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獵裝,氣宇軒昂,何等威武。

“千騎卷平岡”,一“卷”字,突現出太守率領的隊伍,勢如磅礴傾濤,何等雄壯。全城的百姓也來了,來看他們愛戴的太守行獵,萬人空巷。這是怎樣一幅聲勢浩大的行獵圖啊,太守倍受鼓舞,氣衝斗牛,為了報答百姓隨行出獵的厚意,決心親自射殺老虎,讓大家看看孫權當年搏虎的雄心。

據《三國志 ・孫權傳》記載:

二十三年十月,權將如吳,親乘馬射虎於凌亭,馬為虎傷。權投以雙戟,虎卻廢。常從張世,擊以戈、獲之。

這就是孫權的射虎經歷了。為君者尚且如此威猛,更何況蘇軾這樣的封建士大夫!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二、上闋寫出獵的壯闊場面,豪興勃發,氣勢恢宏,表現出作者壯志躊躇的英雄氣概,此之謂狂。

三、下闋承前進一步寫“老夫”的“狂”態。出獵之際,痛痛快快喝了一頓酒,意興正濃,膽氣更壯,儘管“老夫”老矣,鬢髮斑白,又有什麼關係!以“老”襯“狂”,更表現出作者壯心未已的英雄本色。

說來也確實令人悲憤,西北區區的西夏國,北宋竟拿它沒辦法,每年居然送“歲幣”給它。宋仁宗寶元元年,党項族首領李元昊建立西夏,自稱皇帝,並且率領十萬大軍,侵擾大宋的延州等地,北宋便開始了與西夏的長期戰爭。

李元昊稱帝,這已是讓大宋王朝顏面無存了,居然還敢犯邊,此等大逆不道行為激起了北宋朝廷的震怒。面對西夏小國的挑釁行為,大宋震怒歸震怒,接下來該如何處理呢?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北宋的既定國策乃是以文治武、守內虛外,這致使北宋軍隊的戰鬥力猶如兒戲一般,實在是不堪一擊。最終在范仲淹等人的防禦下,北宋的西北邊疆雖歸於和平,但和平只是暫時的。

後來宋神宗即位,北宋的西北隱患依然沒有徹底解決,西夏小國依然時常騷擾邊境。宋神宗之所以重用王安石變法,無非為的是能夠富國強兵,在軍事上徹底擊敗西夏,一洗前恥。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蘇軾寫下了這首詞:

一、一方面想表達自己對於西夏的憤恨之情

二、另一方面也想得到朝廷的重用

這首詞算是對大宋的一點安慰,還有這麼一個書生惦記著抗擊這些咄咄逼人的強敵。一闋小詞,一杯濁酒,一腔肝膽,一場哭來一場笑!

"

1

官場上平步青雲的有兩種人:一種是陰險而富有才幹的壞蛋;一種就是寬忍而圓通的君子。這兩種人有兩個共同點,一是韜光養晦,二是八面玲瓏。可是蘇軾的個性卻與這兩種品行大相徑庭。他二十歲就中了進士第二名,可謂少年得意。不過,年紀輕輕就和政治糾纏在了一起,對於蘇軾並不是什麼好事情。蘇軾並沒有因為自己才華出眾而平步青雲,而是一生為盛名所累。

宋朝進入殘唐五代紛爭殺戮的五十年之後,一直沒有強盛起來。北方的西夏,契丹,金不斷南犯宋朝,為了苟安,儒弱的宋朝不得不屈膝求和,主動向他們奉獻大量金銀布帛。國庫財力大量外流,國內行政鬆弛洩沓,朝廷經費捉襟見肘。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神宗即位以後銳意改革,這個想法是好的。重用王安石也算是慧眼識人,無奈歷朝歷代決意改革的始作俑者多數沒有好下場,要砸掉多數當權者的飯碗,不管怎麼做,大概都會遭到反對的。

王安石這個人脾氣執拗異常,被人稱作“拗相公”,鐵青著臉,一意孤行。他從來不怕得罪人,原來的老朋友沒多久就被冷酷鐵腕的“拗相公”得罪完畢。雖然朝中十有八九的實力派大臣都反對他,但是雄心萬丈的年輕皇帝,一心富國強兵,凡無意變法者一一遭到罷黜。

這樣神宗熙寧七年孤零零的王安石被任命為宰相。為了能推進改革,開始排除異己,安插親信。隨後兩年,朝中老臣,司馬光,範鎮,紛紛離朝,新政開始實施。蘇軾看出王安石變法有些過激,向朝廷提出了自己的反對意見,結果被外放杭州。三年後,1074年因為思念在山東濟南任職的弟弟蘇轍,蘇軾請調密州為太守,只為離弟弟近些。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密州是個很窮的縣。而且當時官員的薪俸已經減低,來到密州後,蘇軾的家境一日不如一日,吃飯穿衣都有些拮据,大大不如以前。這時候,王安石已經被罷黜去職,呂惠卿當權。這個呂某人的人品實在不怎麼樣,差不多是最為典型的政治小人,王安石相公就前前後後被這個人出賣了兩次。唉!沒辦法。最後王安石相公中了此人最後的一記“忘恩負義”掌,徹底失去了權力。改革偉業毀於ー旦,“拗相公”痛苦得幾乎瘋掉了。

由呂惠卿執政能好到哪裡呢?他修改了新政,而新政帶來的混亂依然如故,貧窮的百姓負債累累,孩童死於道邊無人掩埋。蘇軾看在眼裡痛在心裡,每天出城轉著掩埋他們的屍體。後來他在給朋友的一封信裡還提到,他救了三十多個孩子在家中撫養。

世界真是這樣,有人在刨坑,有人在填坑。有的人在哭,也有人在笑。這個世界既陌生又熟悉。其實,我們到底改變過什麼呢?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2

東坡在密州寫的詞中,有兩闋《江城子》是最讓人喜歡的,一闋是《密州出獵》,另一闋是《記夢》。這兩闋詞風格迥異,一個豪放,一個婉約;一個在哭,一個在笑。他的心是一條大河,流淌著黑夜,也流淌著白晝。你不得不歎服,就算從他的心中看他的詩詞,你捉模到的,仍然不過是一朵浪花。

這是蘇軾在密州做官第二年,1075年的事情。他到常山去祭祀,回來與同僚打獵,獲得了不少獵物。蘇東坡很高興,寫了這闋詞。回來讓部下壯士們拍掌頓腳合唱,吹笛擊鼓以伴樂。歌聲雄壯,很是壯觀。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胸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蘇軾的這首詞堪比王昌齡的那首“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出塞》,全篇都充斥著昂揚的鬥志,以豪情壯志著稱,滿懷報國激情,積極向上。這首詞乃有宋一代最好的豪放詞之一,後世諸君,怕也只有嶽王爺的《滿江紅・ 怒髮衝冠》可與之相提並論。

詞中不難看出,蘇軾既有文人的風雅情懷,亦有武人殺敵報國的熱血之情。一個“狂”字貫穿全篇,亦成了全篇的精髓。比起嶽王爺的“憤”來更顯的激情。蘇軾的狂,不是輕狂,亦不是張狂,而是他的豪放。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蘇軾詞中的狂:

一、蘇軾當時四十歲,正值壯年,不應該說老,卻自稱“老夫”,又言“聊發”,與“少年”二字形成強烈反差,形象地流露出內心鬱積的情緒。此中意味,需要特別體會。他左手牽黃狗,右手擎獵鷹,頭戴錦繡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獵裝,氣宇軒昂,何等威武。

“千騎卷平岡”,一“卷”字,突現出太守率領的隊伍,勢如磅礴傾濤,何等雄壯。全城的百姓也來了,來看他們愛戴的太守行獵,萬人空巷。這是怎樣一幅聲勢浩大的行獵圖啊,太守倍受鼓舞,氣衝斗牛,為了報答百姓隨行出獵的厚意,決心親自射殺老虎,讓大家看看孫權當年搏虎的雄心。

據《三國志 ・孫權傳》記載:

二十三年十月,權將如吳,親乘馬射虎於凌亭,馬為虎傷。權投以雙戟,虎卻廢。常從張世,擊以戈、獲之。

這就是孫權的射虎經歷了。為君者尚且如此威猛,更何況蘇軾這樣的封建士大夫!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二、上闋寫出獵的壯闊場面,豪興勃發,氣勢恢宏,表現出作者壯志躊躇的英雄氣概,此之謂狂。

三、下闋承前進一步寫“老夫”的“狂”態。出獵之際,痛痛快快喝了一頓酒,意興正濃,膽氣更壯,儘管“老夫”老矣,鬢髮斑白,又有什麼關係!以“老”襯“狂”,更表現出作者壯心未已的英雄本色。

說來也確實令人悲憤,西北區區的西夏國,北宋竟拿它沒辦法,每年居然送“歲幣”給它。宋仁宗寶元元年,党項族首領李元昊建立西夏,自稱皇帝,並且率領十萬大軍,侵擾大宋的延州等地,北宋便開始了與西夏的長期戰爭。

李元昊稱帝,這已是讓大宋王朝顏面無存了,居然還敢犯邊,此等大逆不道行為激起了北宋朝廷的震怒。面對西夏小國的挑釁行為,大宋震怒歸震怒,接下來該如何處理呢?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北宋的既定國策乃是以文治武、守內虛外,這致使北宋軍隊的戰鬥力猶如兒戲一般,實在是不堪一擊。最終在范仲淹等人的防禦下,北宋的西北邊疆雖歸於和平,但和平只是暫時的。

後來宋神宗即位,北宋的西北隱患依然沒有徹底解決,西夏小國依然時常騷擾邊境。宋神宗之所以重用王安石變法,無非為的是能夠富國強兵,在軍事上徹底擊敗西夏,一洗前恥。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蘇軾寫下了這首詞:

一、一方面想表達自己對於西夏的憤恨之情

二、另一方面也想得到朝廷的重用

這首詞算是對大宋的一點安慰,還有這麼一個書生惦記著抗擊這些咄咄逼人的強敵。一闋小詞,一杯濁酒,一腔肝膽,一場哭來一場笑!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3

面對新法的種種弊端,對百姓的傷害,蘇軾不可能置之不理。他上書朝廷,反對新法而遭到新黨人物的迫害,被貶黃州。蘇軾來到黃州,人生地不熟,只得暫時借住於定惠院。

蘇軾的這首詞是一首典型的託物言志的詞作,作者以孤鴻自比,來表明自己清高自許、藐視流俗的心境。託物言志乃是古代詩人常用的寫作手法,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就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詩作《在獄詠蟬》:

《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

1

官場上平步青雲的有兩種人:一種是陰險而富有才幹的壞蛋;一種就是寬忍而圓通的君子。這兩種人有兩個共同點,一是韜光養晦,二是八面玲瓏。可是蘇軾的個性卻與這兩種品行大相徑庭。他二十歲就中了進士第二名,可謂少年得意。不過,年紀輕輕就和政治糾纏在了一起,對於蘇軾並不是什麼好事情。蘇軾並沒有因為自己才華出眾而平步青雲,而是一生為盛名所累。

宋朝進入殘唐五代紛爭殺戮的五十年之後,一直沒有強盛起來。北方的西夏,契丹,金不斷南犯宋朝,為了苟安,儒弱的宋朝不得不屈膝求和,主動向他們奉獻大量金銀布帛。國庫財力大量外流,國內行政鬆弛洩沓,朝廷經費捉襟見肘。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神宗即位以後銳意改革,這個想法是好的。重用王安石也算是慧眼識人,無奈歷朝歷代決意改革的始作俑者多數沒有好下場,要砸掉多數當權者的飯碗,不管怎麼做,大概都會遭到反對的。

王安石這個人脾氣執拗異常,被人稱作“拗相公”,鐵青著臉,一意孤行。他從來不怕得罪人,原來的老朋友沒多久就被冷酷鐵腕的“拗相公”得罪完畢。雖然朝中十有八九的實力派大臣都反對他,但是雄心萬丈的年輕皇帝,一心富國強兵,凡無意變法者一一遭到罷黜。

這樣神宗熙寧七年孤零零的王安石被任命為宰相。為了能推進改革,開始排除異己,安插親信。隨後兩年,朝中老臣,司馬光,範鎮,紛紛離朝,新政開始實施。蘇軾看出王安石變法有些過激,向朝廷提出了自己的反對意見,結果被外放杭州。三年後,1074年因為思念在山東濟南任職的弟弟蘇轍,蘇軾請調密州為太守,只為離弟弟近些。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密州是個很窮的縣。而且當時官員的薪俸已經減低,來到密州後,蘇軾的家境一日不如一日,吃飯穿衣都有些拮据,大大不如以前。這時候,王安石已經被罷黜去職,呂惠卿當權。這個呂某人的人品實在不怎麼樣,差不多是最為典型的政治小人,王安石相公就前前後後被這個人出賣了兩次。唉!沒辦法。最後王安石相公中了此人最後的一記“忘恩負義”掌,徹底失去了權力。改革偉業毀於ー旦,“拗相公”痛苦得幾乎瘋掉了。

由呂惠卿執政能好到哪裡呢?他修改了新政,而新政帶來的混亂依然如故,貧窮的百姓負債累累,孩童死於道邊無人掩埋。蘇軾看在眼裡痛在心裡,每天出城轉著掩埋他們的屍體。後來他在給朋友的一封信裡還提到,他救了三十多個孩子在家中撫養。

世界真是這樣,有人在刨坑,有人在填坑。有的人在哭,也有人在笑。這個世界既陌生又熟悉。其實,我們到底改變過什麼呢?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2

東坡在密州寫的詞中,有兩闋《江城子》是最讓人喜歡的,一闋是《密州出獵》,另一闋是《記夢》。這兩闋詞風格迥異,一個豪放,一個婉約;一個在哭,一個在笑。他的心是一條大河,流淌著黑夜,也流淌著白晝。你不得不歎服,就算從他的心中看他的詩詞,你捉模到的,仍然不過是一朵浪花。

這是蘇軾在密州做官第二年,1075年的事情。他到常山去祭祀,回來與同僚打獵,獲得了不少獵物。蘇東坡很高興,寫了這闋詞。回來讓部下壯士們拍掌頓腳合唱,吹笛擊鼓以伴樂。歌聲雄壯,很是壯觀。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胸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蘇軾的這首詞堪比王昌齡的那首“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出塞》,全篇都充斥著昂揚的鬥志,以豪情壯志著稱,滿懷報國激情,積極向上。這首詞乃有宋一代最好的豪放詞之一,後世諸君,怕也只有嶽王爺的《滿江紅・ 怒髮衝冠》可與之相提並論。

詞中不難看出,蘇軾既有文人的風雅情懷,亦有武人殺敵報國的熱血之情。一個“狂”字貫穿全篇,亦成了全篇的精髓。比起嶽王爺的“憤”來更顯的激情。蘇軾的狂,不是輕狂,亦不是張狂,而是他的豪放。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蘇軾詞中的狂:

一、蘇軾當時四十歲,正值壯年,不應該說老,卻自稱“老夫”,又言“聊發”,與“少年”二字形成強烈反差,形象地流露出內心鬱積的情緒。此中意味,需要特別體會。他左手牽黃狗,右手擎獵鷹,頭戴錦繡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獵裝,氣宇軒昂,何等威武。

“千騎卷平岡”,一“卷”字,突現出太守率領的隊伍,勢如磅礴傾濤,何等雄壯。全城的百姓也來了,來看他們愛戴的太守行獵,萬人空巷。這是怎樣一幅聲勢浩大的行獵圖啊,太守倍受鼓舞,氣衝斗牛,為了報答百姓隨行出獵的厚意,決心親自射殺老虎,讓大家看看孫權當年搏虎的雄心。

據《三國志 ・孫權傳》記載:

二十三年十月,權將如吳,親乘馬射虎於凌亭,馬為虎傷。權投以雙戟,虎卻廢。常從張世,擊以戈、獲之。

這就是孫權的射虎經歷了。為君者尚且如此威猛,更何況蘇軾這樣的封建士大夫!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二、上闋寫出獵的壯闊場面,豪興勃發,氣勢恢宏,表現出作者壯志躊躇的英雄氣概,此之謂狂。

三、下闋承前進一步寫“老夫”的“狂”態。出獵之際,痛痛快快喝了一頓酒,意興正濃,膽氣更壯,儘管“老夫”老矣,鬢髮斑白,又有什麼關係!以“老”襯“狂”,更表現出作者壯心未已的英雄本色。

說來也確實令人悲憤,西北區區的西夏國,北宋竟拿它沒辦法,每年居然送“歲幣”給它。宋仁宗寶元元年,党項族首領李元昊建立西夏,自稱皇帝,並且率領十萬大軍,侵擾大宋的延州等地,北宋便開始了與西夏的長期戰爭。

李元昊稱帝,這已是讓大宋王朝顏面無存了,居然還敢犯邊,此等大逆不道行為激起了北宋朝廷的震怒。面對西夏小國的挑釁行為,大宋震怒歸震怒,接下來該如何處理呢?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北宋的既定國策乃是以文治武、守內虛外,這致使北宋軍隊的戰鬥力猶如兒戲一般,實在是不堪一擊。最終在范仲淹等人的防禦下,北宋的西北邊疆雖歸於和平,但和平只是暫時的。

後來宋神宗即位,北宋的西北隱患依然沒有徹底解決,西夏小國依然時常騷擾邊境。宋神宗之所以重用王安石變法,無非為的是能夠富國強兵,在軍事上徹底擊敗西夏,一洗前恥。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蘇軾寫下了這首詞:

一、一方面想表達自己對於西夏的憤恨之情

二、另一方面也想得到朝廷的重用

這首詞算是對大宋的一點安慰,還有這麼一個書生惦記著抗擊這些咄咄逼人的強敵。一闋小詞,一杯濁酒,一腔肝膽,一場哭來一場笑!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3

面對新法的種種弊端,對百姓的傷害,蘇軾不可能置之不理。他上書朝廷,反對新法而遭到新黨人物的迫害,被貶黃州。蘇軾來到黃州,人生地不熟,只得暫時借住於定惠院。

蘇軾的這首詞是一首典型的託物言志的詞作,作者以孤鴻自比,來表明自己清高自許、藐視流俗的心境。託物言志乃是古代詩人常用的寫作手法,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就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詩作《在獄詠蟬》:

《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詩人以蟬自比,表達了自己高潔的情懷,只可惜“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當時的駱賓王因上書觸怒了武則天,被捕入獄。原本為了報效朝廷,不想卻惹來了牢獄之災,這讓駱賓王情何以堪,故而他在詩中寫道“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既是對殘酷現實的控訴,也是對自己高潔情懷的自勉。蘇軾與其可謂是“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不過說實話,駱賓王天生一副俠骨,愛管閒事、愛打抱不平,如此喜歡折騰,其牢獄之災當是在情理之中的。與駱賓王具有類似性格的蘇軾與其可謂“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根據詞中的意思來看,這首詞當是蘇軾初貶黃州時的作品,詞中不見有絲毫的“自我反省”,有的則是那種孤寂冷清的格調。世無知音賞,孤苦難耐,讓作者情何以堪。於是,作者越發放縱自己了,既然不被世人理解,那我願意恪守自己的內心ー一“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作者寫孤鴻幽恨,驚恐不已,在寒枝間飛來飛去,棟盡寒枝終不肯棲息,只好落宿於寂寞荒冷的沙洲之上,度過這個寒冷的夜晚。

"

1

官場上平步青雲的有兩種人:一種是陰險而富有才幹的壞蛋;一種就是寬忍而圓通的君子。這兩種人有兩個共同點,一是韜光養晦,二是八面玲瓏。可是蘇軾的個性卻與這兩種品行大相徑庭。他二十歲就中了進士第二名,可謂少年得意。不過,年紀輕輕就和政治糾纏在了一起,對於蘇軾並不是什麼好事情。蘇軾並沒有因為自己才華出眾而平步青雲,而是一生為盛名所累。

宋朝進入殘唐五代紛爭殺戮的五十年之後,一直沒有強盛起來。北方的西夏,契丹,金不斷南犯宋朝,為了苟安,儒弱的宋朝不得不屈膝求和,主動向他們奉獻大量金銀布帛。國庫財力大量外流,國內行政鬆弛洩沓,朝廷經費捉襟見肘。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神宗即位以後銳意改革,這個想法是好的。重用王安石也算是慧眼識人,無奈歷朝歷代決意改革的始作俑者多數沒有好下場,要砸掉多數當權者的飯碗,不管怎麼做,大概都會遭到反對的。

王安石這個人脾氣執拗異常,被人稱作“拗相公”,鐵青著臉,一意孤行。他從來不怕得罪人,原來的老朋友沒多久就被冷酷鐵腕的“拗相公”得罪完畢。雖然朝中十有八九的實力派大臣都反對他,但是雄心萬丈的年輕皇帝,一心富國強兵,凡無意變法者一一遭到罷黜。

這樣神宗熙寧七年孤零零的王安石被任命為宰相。為了能推進改革,開始排除異己,安插親信。隨後兩年,朝中老臣,司馬光,範鎮,紛紛離朝,新政開始實施。蘇軾看出王安石變法有些過激,向朝廷提出了自己的反對意見,結果被外放杭州。三年後,1074年因為思念在山東濟南任職的弟弟蘇轍,蘇軾請調密州為太守,只為離弟弟近些。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密州是個很窮的縣。而且當時官員的薪俸已經減低,來到密州後,蘇軾的家境一日不如一日,吃飯穿衣都有些拮据,大大不如以前。這時候,王安石已經被罷黜去職,呂惠卿當權。這個呂某人的人品實在不怎麼樣,差不多是最為典型的政治小人,王安石相公就前前後後被這個人出賣了兩次。唉!沒辦法。最後王安石相公中了此人最後的一記“忘恩負義”掌,徹底失去了權力。改革偉業毀於ー旦,“拗相公”痛苦得幾乎瘋掉了。

由呂惠卿執政能好到哪裡呢?他修改了新政,而新政帶來的混亂依然如故,貧窮的百姓負債累累,孩童死於道邊無人掩埋。蘇軾看在眼裡痛在心裡,每天出城轉著掩埋他們的屍體。後來他在給朋友的一封信裡還提到,他救了三十多個孩子在家中撫養。

世界真是這樣,有人在刨坑,有人在填坑。有的人在哭,也有人在笑。這個世界既陌生又熟悉。其實,我們到底改變過什麼呢?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2

東坡在密州寫的詞中,有兩闋《江城子》是最讓人喜歡的,一闋是《密州出獵》,另一闋是《記夢》。這兩闋詞風格迥異,一個豪放,一個婉約;一個在哭,一個在笑。他的心是一條大河,流淌著黑夜,也流淌著白晝。你不得不歎服,就算從他的心中看他的詩詞,你捉模到的,仍然不過是一朵浪花。

這是蘇軾在密州做官第二年,1075年的事情。他到常山去祭祀,回來與同僚打獵,獲得了不少獵物。蘇東坡很高興,寫了這闋詞。回來讓部下壯士們拍掌頓腳合唱,吹笛擊鼓以伴樂。歌聲雄壯,很是壯觀。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胸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蘇軾的這首詞堪比王昌齡的那首“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出塞》,全篇都充斥著昂揚的鬥志,以豪情壯志著稱,滿懷報國激情,積極向上。這首詞乃有宋一代最好的豪放詞之一,後世諸君,怕也只有嶽王爺的《滿江紅・ 怒髮衝冠》可與之相提並論。

詞中不難看出,蘇軾既有文人的風雅情懷,亦有武人殺敵報國的熱血之情。一個“狂”字貫穿全篇,亦成了全篇的精髓。比起嶽王爺的“憤”來更顯的激情。蘇軾的狂,不是輕狂,亦不是張狂,而是他的豪放。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蘇軾詞中的狂:

一、蘇軾當時四十歲,正值壯年,不應該說老,卻自稱“老夫”,又言“聊發”,與“少年”二字形成強烈反差,形象地流露出內心鬱積的情緒。此中意味,需要特別體會。他左手牽黃狗,右手擎獵鷹,頭戴錦繡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獵裝,氣宇軒昂,何等威武。

“千騎卷平岡”,一“卷”字,突現出太守率領的隊伍,勢如磅礴傾濤,何等雄壯。全城的百姓也來了,來看他們愛戴的太守行獵,萬人空巷。這是怎樣一幅聲勢浩大的行獵圖啊,太守倍受鼓舞,氣衝斗牛,為了報答百姓隨行出獵的厚意,決心親自射殺老虎,讓大家看看孫權當年搏虎的雄心。

據《三國志 ・孫權傳》記載:

二十三年十月,權將如吳,親乘馬射虎於凌亭,馬為虎傷。權投以雙戟,虎卻廢。常從張世,擊以戈、獲之。

這就是孫權的射虎經歷了。為君者尚且如此威猛,更何況蘇軾這樣的封建士大夫!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二、上闋寫出獵的壯闊場面,豪興勃發,氣勢恢宏,表現出作者壯志躊躇的英雄氣概,此之謂狂。

三、下闋承前進一步寫“老夫”的“狂”態。出獵之際,痛痛快快喝了一頓酒,意興正濃,膽氣更壯,儘管“老夫”老矣,鬢髮斑白,又有什麼關係!以“老”襯“狂”,更表現出作者壯心未已的英雄本色。

說來也確實令人悲憤,西北區區的西夏國,北宋竟拿它沒辦法,每年居然送“歲幣”給它。宋仁宗寶元元年,党項族首領李元昊建立西夏,自稱皇帝,並且率領十萬大軍,侵擾大宋的延州等地,北宋便開始了與西夏的長期戰爭。

李元昊稱帝,這已是讓大宋王朝顏面無存了,居然還敢犯邊,此等大逆不道行為激起了北宋朝廷的震怒。面對西夏小國的挑釁行為,大宋震怒歸震怒,接下來該如何處理呢?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北宋的既定國策乃是以文治武、守內虛外,這致使北宋軍隊的戰鬥力猶如兒戲一般,實在是不堪一擊。最終在范仲淹等人的防禦下,北宋的西北邊疆雖歸於和平,但和平只是暫時的。

後來宋神宗即位,北宋的西北隱患依然沒有徹底解決,西夏小國依然時常騷擾邊境。宋神宗之所以重用王安石變法,無非為的是能夠富國強兵,在軍事上徹底擊敗西夏,一洗前恥。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蘇軾寫下了這首詞:

一、一方面想表達自己對於西夏的憤恨之情

二、另一方面也想得到朝廷的重用

這首詞算是對大宋的一點安慰,還有這麼一個書生惦記著抗擊這些咄咄逼人的強敵。一闋小詞,一杯濁酒,一腔肝膽,一場哭來一場笑!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3

面對新法的種種弊端,對百姓的傷害,蘇軾不可能置之不理。他上書朝廷,反對新法而遭到新黨人物的迫害,被貶黃州。蘇軾來到黃州,人生地不熟,只得暫時借住於定惠院。

蘇軾的這首詞是一首典型的託物言志的詞作,作者以孤鴻自比,來表明自己清高自許、藐視流俗的心境。託物言志乃是古代詩人常用的寫作手法,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就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詩作《在獄詠蟬》:

《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詩人以蟬自比,表達了自己高潔的情懷,只可惜“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當時的駱賓王因上書觸怒了武則天,被捕入獄。原本為了報效朝廷,不想卻惹來了牢獄之災,這讓駱賓王情何以堪,故而他在詩中寫道“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既是對殘酷現實的控訴,也是對自己高潔情懷的自勉。蘇軾與其可謂是“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不過說實話,駱賓王天生一副俠骨,愛管閒事、愛打抱不平,如此喜歡折騰,其牢獄之災當是在情理之中的。與駱賓王具有類似性格的蘇軾與其可謂“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根據詞中的意思來看,這首詞當是蘇軾初貶黃州時的作品,詞中不見有絲毫的“自我反省”,有的則是那種孤寂冷清的格調。世無知音賞,孤苦難耐,讓作者情何以堪。於是,作者越發放縱自己了,既然不被世人理解,那我願意恪守自己的內心ー一“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作者寫孤鴻幽恨,驚恐不已,在寒枝間飛來飛去,棟盡寒枝終不肯棲息,只好落宿於寂寞荒冷的沙洲之上,度過這個寒冷的夜晚。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既然選擇孤獨,那就不能隨波逐流。這首詞的境界,正如黃庭堅所說:

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

作為“蘇門四學士”之一的黃庭堅,他是懂恩師的。蘇軾雖說豁達樂觀,但面對剛剛被貶的現實,其內心深處還是傷痕累累的,因此,只能自已躲在寂靜處獨自療傷,不希望別人來憐憫。這樣的作品寫出來自然是不食人間煙火的。

作為剛到黃州時的詞作,我們可以看出蘇軾內心的紊亂。可正是在黃州,蘇軾開始了自我反省,形成了自己豁達樂觀的性情以及超然處世的人生哲學:

《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而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睛。

單從這首《定風波》,我們就可看出,蘇軾解脫了。對於作者以孤鴻自比,這不是唯一的一次,蘇軾曾有詩云:“人似秋鴻來有信,去如春夢了無痕。”比喻人生來去如鴻雁,代代往復,生生不已。但一個人的經歷又像春夢一樣,去而無蹤,難以追懷,這也正是蘇軾的才學氣度、思想的體現。

"

1

官場上平步青雲的有兩種人:一種是陰險而富有才幹的壞蛋;一種就是寬忍而圓通的君子。這兩種人有兩個共同點,一是韜光養晦,二是八面玲瓏。可是蘇軾的個性卻與這兩種品行大相徑庭。他二十歲就中了進士第二名,可謂少年得意。不過,年紀輕輕就和政治糾纏在了一起,對於蘇軾並不是什麼好事情。蘇軾並沒有因為自己才華出眾而平步青雲,而是一生為盛名所累。

宋朝進入殘唐五代紛爭殺戮的五十年之後,一直沒有強盛起來。北方的西夏,契丹,金不斷南犯宋朝,為了苟安,儒弱的宋朝不得不屈膝求和,主動向他們奉獻大量金銀布帛。國庫財力大量外流,國內行政鬆弛洩沓,朝廷經費捉襟見肘。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神宗即位以後銳意改革,這個想法是好的。重用王安石也算是慧眼識人,無奈歷朝歷代決意改革的始作俑者多數沒有好下場,要砸掉多數當權者的飯碗,不管怎麼做,大概都會遭到反對的。

王安石這個人脾氣執拗異常,被人稱作“拗相公”,鐵青著臉,一意孤行。他從來不怕得罪人,原來的老朋友沒多久就被冷酷鐵腕的“拗相公”得罪完畢。雖然朝中十有八九的實力派大臣都反對他,但是雄心萬丈的年輕皇帝,一心富國強兵,凡無意變法者一一遭到罷黜。

這樣神宗熙寧七年孤零零的王安石被任命為宰相。為了能推進改革,開始排除異己,安插親信。隨後兩年,朝中老臣,司馬光,範鎮,紛紛離朝,新政開始實施。蘇軾看出王安石變法有些過激,向朝廷提出了自己的反對意見,結果被外放杭州。三年後,1074年因為思念在山東濟南任職的弟弟蘇轍,蘇軾請調密州為太守,只為離弟弟近些。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密州是個很窮的縣。而且當時官員的薪俸已經減低,來到密州後,蘇軾的家境一日不如一日,吃飯穿衣都有些拮据,大大不如以前。這時候,王安石已經被罷黜去職,呂惠卿當權。這個呂某人的人品實在不怎麼樣,差不多是最為典型的政治小人,王安石相公就前前後後被這個人出賣了兩次。唉!沒辦法。最後王安石相公中了此人最後的一記“忘恩負義”掌,徹底失去了權力。改革偉業毀於ー旦,“拗相公”痛苦得幾乎瘋掉了。

由呂惠卿執政能好到哪裡呢?他修改了新政,而新政帶來的混亂依然如故,貧窮的百姓負債累累,孩童死於道邊無人掩埋。蘇軾看在眼裡痛在心裡,每天出城轉著掩埋他們的屍體。後來他在給朋友的一封信裡還提到,他救了三十多個孩子在家中撫養。

世界真是這樣,有人在刨坑,有人在填坑。有的人在哭,也有人在笑。這個世界既陌生又熟悉。其實,我們到底改變過什麼呢?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2

東坡在密州寫的詞中,有兩闋《江城子》是最讓人喜歡的,一闋是《密州出獵》,另一闋是《記夢》。這兩闋詞風格迥異,一個豪放,一個婉約;一個在哭,一個在笑。他的心是一條大河,流淌著黑夜,也流淌著白晝。你不得不歎服,就算從他的心中看他的詩詞,你捉模到的,仍然不過是一朵浪花。

這是蘇軾在密州做官第二年,1075年的事情。他到常山去祭祀,回來與同僚打獵,獲得了不少獵物。蘇東坡很高興,寫了這闋詞。回來讓部下壯士們拍掌頓腳合唱,吹笛擊鼓以伴樂。歌聲雄壯,很是壯觀。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胸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蘇軾的這首詞堪比王昌齡的那首“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出塞》,全篇都充斥著昂揚的鬥志,以豪情壯志著稱,滿懷報國激情,積極向上。這首詞乃有宋一代最好的豪放詞之一,後世諸君,怕也只有嶽王爺的《滿江紅・ 怒髮衝冠》可與之相提並論。

詞中不難看出,蘇軾既有文人的風雅情懷,亦有武人殺敵報國的熱血之情。一個“狂”字貫穿全篇,亦成了全篇的精髓。比起嶽王爺的“憤”來更顯的激情。蘇軾的狂,不是輕狂,亦不是張狂,而是他的豪放。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蘇軾詞中的狂:

一、蘇軾當時四十歲,正值壯年,不應該說老,卻自稱“老夫”,又言“聊發”,與“少年”二字形成強烈反差,形象地流露出內心鬱積的情緒。此中意味,需要特別體會。他左手牽黃狗,右手擎獵鷹,頭戴錦繡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獵裝,氣宇軒昂,何等威武。

“千騎卷平岡”,一“卷”字,突現出太守率領的隊伍,勢如磅礴傾濤,何等雄壯。全城的百姓也來了,來看他們愛戴的太守行獵,萬人空巷。這是怎樣一幅聲勢浩大的行獵圖啊,太守倍受鼓舞,氣衝斗牛,為了報答百姓隨行出獵的厚意,決心親自射殺老虎,讓大家看看孫權當年搏虎的雄心。

據《三國志 ・孫權傳》記載:

二十三年十月,權將如吳,親乘馬射虎於凌亭,馬為虎傷。權投以雙戟,虎卻廢。常從張世,擊以戈、獲之。

這就是孫權的射虎經歷了。為君者尚且如此威猛,更何況蘇軾這樣的封建士大夫!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二、上闋寫出獵的壯闊場面,豪興勃發,氣勢恢宏,表現出作者壯志躊躇的英雄氣概,此之謂狂。

三、下闋承前進一步寫“老夫”的“狂”態。出獵之際,痛痛快快喝了一頓酒,意興正濃,膽氣更壯,儘管“老夫”老矣,鬢髮斑白,又有什麼關係!以“老”襯“狂”,更表現出作者壯心未已的英雄本色。

說來也確實令人悲憤,西北區區的西夏國,北宋竟拿它沒辦法,每年居然送“歲幣”給它。宋仁宗寶元元年,党項族首領李元昊建立西夏,自稱皇帝,並且率領十萬大軍,侵擾大宋的延州等地,北宋便開始了與西夏的長期戰爭。

李元昊稱帝,這已是讓大宋王朝顏面無存了,居然還敢犯邊,此等大逆不道行為激起了北宋朝廷的震怒。面對西夏小國的挑釁行為,大宋震怒歸震怒,接下來該如何處理呢?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北宋的既定國策乃是以文治武、守內虛外,這致使北宋軍隊的戰鬥力猶如兒戲一般,實在是不堪一擊。最終在范仲淹等人的防禦下,北宋的西北邊疆雖歸於和平,但和平只是暫時的。

後來宋神宗即位,北宋的西北隱患依然沒有徹底解決,西夏小國依然時常騷擾邊境。宋神宗之所以重用王安石變法,無非為的是能夠富國強兵,在軍事上徹底擊敗西夏,一洗前恥。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蘇軾寫下了這首詞:

一、一方面想表達自己對於西夏的憤恨之情

二、另一方面也想得到朝廷的重用

這首詞算是對大宋的一點安慰,還有這麼一個書生惦記著抗擊這些咄咄逼人的強敵。一闋小詞,一杯濁酒,一腔肝膽,一場哭來一場笑!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3

面對新法的種種弊端,對百姓的傷害,蘇軾不可能置之不理。他上書朝廷,反對新法而遭到新黨人物的迫害,被貶黃州。蘇軾來到黃州,人生地不熟,只得暫時借住於定惠院。

蘇軾的這首詞是一首典型的託物言志的詞作,作者以孤鴻自比,來表明自己清高自許、藐視流俗的心境。託物言志乃是古代詩人常用的寫作手法,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就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詩作《在獄詠蟬》:

《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詩人以蟬自比,表達了自己高潔的情懷,只可惜“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當時的駱賓王因上書觸怒了武則天,被捕入獄。原本為了報效朝廷,不想卻惹來了牢獄之災,這讓駱賓王情何以堪,故而他在詩中寫道“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既是對殘酷現實的控訴,也是對自己高潔情懷的自勉。蘇軾與其可謂是“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不過說實話,駱賓王天生一副俠骨,愛管閒事、愛打抱不平,如此喜歡折騰,其牢獄之災當是在情理之中的。與駱賓王具有類似性格的蘇軾與其可謂“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根據詞中的意思來看,這首詞當是蘇軾初貶黃州時的作品,詞中不見有絲毫的“自我反省”,有的則是那種孤寂冷清的格調。世無知音賞,孤苦難耐,讓作者情何以堪。於是,作者越發放縱自己了,既然不被世人理解,那我願意恪守自己的內心ー一“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作者寫孤鴻幽恨,驚恐不已,在寒枝間飛來飛去,棟盡寒枝終不肯棲息,只好落宿於寂寞荒冷的沙洲之上,度過這個寒冷的夜晚。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既然選擇孤獨,那就不能隨波逐流。這首詞的境界,正如黃庭堅所說:

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

作為“蘇門四學士”之一的黃庭堅,他是懂恩師的。蘇軾雖說豁達樂觀,但面對剛剛被貶的現實,其內心深處還是傷痕累累的,因此,只能自已躲在寂靜處獨自療傷,不希望別人來憐憫。這樣的作品寫出來自然是不食人間煙火的。

作為剛到黃州時的詞作,我們可以看出蘇軾內心的紊亂。可正是在黃州,蘇軾開始了自我反省,形成了自己豁達樂觀的性情以及超然處世的人生哲學:

《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而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睛。

單從這首《定風波》,我們就可看出,蘇軾解脫了。對於作者以孤鴻自比,這不是唯一的一次,蘇軾曾有詩云:“人似秋鴻來有信,去如春夢了無痕。”比喻人生來去如鴻雁,代代往復,生生不已。但一個人的經歷又像春夢一樣,去而無蹤,難以追懷,這也正是蘇軾的才學氣度、思想的體現。

從滿懷壯志的狂到世無知音的孤獨,儒弱的北宋,磨平了蘇軾的稜角

4

蘇軾從《江城子・密州出獵》到《定風波》的性格變化:

一、《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雖然在詞中稱自己是老夫,卻絲毫不失豪情,一心想要為大宋出力,渴望得到朝廷重用。“會當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可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滿腔熱血,積極的態度令人敬仰。

二、《定風波》中蘇軾在一次次的風波中飽受摧殘,性格的稜角漸漸磨平:“也無風雨也無晴”是全詞點睛之筆,說出了詞人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儒家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與佛家萬事皆空起了作用,剩下的只有豁達與樂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