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十八帝簡述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歷史階段,共十八帝,享國三百十九年。

公元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宋太祖為了避免中晚唐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的亂象,採取重文抑武的施政方針,一方面加強了中央集權,另一方面剝奪武將兵權,至宋真宗、宋仁宗時期步入治世。1125年金國大舉南侵,北宋覆滅。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繼位,建立了南宋,紹興和議後與金國以秦嶺淮河為界,後期爆發宋元戰爭,1276年元朝攻佔臨安,崖山海戰後,南宋滅亡。

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宋時出現了宋明理學,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展迅速,政治也比較開明。

著名史學家陳寅恪曾說過:“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宋朝十八帝簡述

宋太祖趙匡胤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中國大宋王朝的建立者,漢族,出生於洛陽夾馬營,祖籍河北涿州。出身軍人家庭,趙弘殷次子。948年,投後漢 樞密使郭威幕下,屢立戰功。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趙匡胤任禁軍軍官,周世宗時官至殿前都點檢。960年,他以“鎮定二州”的名義,謊報契丹聯合北漢大舉南侵,領兵出征,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代周稱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在位16年。在位期間,加強中央集權,提倡文人政治,開創了中國的文治盛世,是一位英明仁慈的皇帝,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傑出人物。

宋朝十八帝簡述

宋太宗趙光義

宋太宗趙光義(公元939年-公元997年),字廷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又改名趙炅。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駕崩後,趙光義登基為帝。即位後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於太平興國三年(978)納土歸附。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採取守勢。並且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位期間,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的陋習。趙光義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997年),趙光義去世,廟號太宗,諡號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葬永熙陵。趙光義的家族成員有趙匡濟、趙匡胤和趙廷美等。

宋朝十八帝簡述

宋真宗趙恆

趙恆(968-1022),宋太宗第三子,登基前曾被封為韓王、襄王和壽王,曾任開封府尹。997年以太子繼位,以王欽若、丁謂為相,二人常以天書符瑞之說,熒惑朝野,帝亦淫於封禪之事,朝政因而不舉,使得宋王朝的“內憂外患”問題日趨嚴重。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人所建之遼國入侵,宰相寇準力排眾議,勸帝親征,雙方會戰距首都汴京三百里外之澶淵,宋戰勝遼國,但因真宗懼於遼的聲勢,不顧寇準的反對,以每年進貢遼大量金銀為"歲幣"於澶淵定盟和解,歷史上稱為澶淵之盟。趙恆在位二十五年崩,為守成之主,使北宋進入經濟繁榮期。趙恆是著名諺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作者。

宋朝十八帝簡述

宋仁宗趙禎

宋仁宗,一般指趙禎(1010年5月12日-1063年4月30日),中國宋朝第四代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初名趙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生母李宸妃,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封慶國公,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封壽春郡王,天禧元年(1017年)進中書令,二年(1018年)進封升王。九月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真宗崩,仁宗即帝位,時年13歲,1023年改元天聖。1063年駕崩於汴梁皇宮,享年54歲。在位四十二年,是兩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其陵墓為永昭陵,諡號仁宗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史家把仁宗在位及親政治理國家的時期概括為“仁宗盛治”。民間流傳的“狸貓換太子”中的太子就是指宋仁宗,自古以來在包公劇中,亦以明君形象樹立。

宋朝十八帝簡述

宋英宗趙曙

宋英宗趙曙(公元1032年2月16日-公元1067年1月25日),原名趙宗實,後改名趙曙,是濮王趙允讓之子,過繼給宋仁宗為嗣,是北宋第五位皇帝。宋英宗幼年被無子的仁宗接入皇宮撫養,賜名為趙宗實。擔任左監門衛率府副率,後歷任右羽林軍大將軍、宜州刺史、嶽州團練使、秦州防禦使。嘉祐七年(1062年),被立為皇太子,改名趙曙,封鉅鹿郡公。嘉祐八年(1063年),趙曙即帝位。趙曙為帝之後,任用舊臣韓琦等人,不想改革,與遼國和西夏沒有發生戰爭。治平四年(1067年),趙曙因病駕崩於宮中福寧殿,享年三十六歲,在位五年,諡號為憲文肅武宣孝皇帝,廟號英宗,葬於永厚陵(今河南鞏義孝義堡)。元豐六年(1083年)十一月,加諡體乾應歷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聖宣孝皇帝。

宋朝十八帝簡述

宋神宗趙頊

宋神宗趙頊(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英宗長子,是北宋第六位皇帝(1067年-1085年在位)。嘉佑八年(1063)受封光國公;後又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受封淮陽郡王;治平元年(1064)進封潁王。治平三年立為皇太子,次年即帝位,是為神宗,時年20歲。即位後,由於對疲弱的政治深感不滿,且他素來都欣賞王安石的才幹,故立即命王安石推行變法,以期振興北宋王朝,史稱“王安石變法”,又稱“熙寧變法”。由於改革操之過急,不得其法,最終以失敗告終。元豐八年三月五日戊戌(1085年4月1日)神宗崩殂於福寧殿,享年37歲,殯於殿西階,廟號神宗,群臣上諡英文烈武聖孝皇帝,十月二十四日乙酉,葬神宗於永裕陵。

宋朝十八帝簡述

宋哲宗趙煦

宋哲宗趙煦(1077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原名趙傭, 宋朝第七位 皇帝(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在位), 宋神宗第六子,母為 欽成皇后朱氏。

趙煦早年曆封均國公、延安郡王。元豐八年(1085年),神宗病危,立趙煦為 太子。同年,趙煦即位,時年僅九歲,由 祖母 太皇太后高氏( 高滔滔)垂簾聽政。高氏起用 司馬光等,恢復舊法,史稱“ 元祐更化”。

元祐八年(1093年),高氏去世,趙煦開始親政。趙煦親政後,下令 紹述並實施元豐新法,罷舊黨宰相 範純仁、 呂大防等,起用 章惇、 曾布等新黨。在軍事上重啟河湟之役, 收取青唐地區,並發動兩次 平夏城之戰,使 西夏臣服。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趙煦病逝,年僅二十四歲,在位十五年。諡號憲元顯德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廟號哲宗,葬 永泰陵。

宋朝十八帝簡述

宋徽宗趙佶

宋徽宗,名趙佶(公元1082年11月2日~1135年6月5日),宋神宗十一子,哲宗弟,是宋朝第八位皇帝,也同時具有相當高的藝術造詣。趙佶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公元1100年正月病死時無子,向皇后於同月立他為帝。第二年改年號為“建中靖國”。宋徽宗在位26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國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終年54歲,葬於永佑陵(今浙江省紹興縣東南35裡處)。他自創一種書法字體被後人稱之為“瘦金書”,另外,他在書畫上的花押是一個類似拉長了的“天”字,據說象徵“天下一人”。後世評為“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

宋朝十八帝簡述

宋欽宗趙桓

宋欽宗,名趙桓(公元1100~1156年),原名趙亶,又名趙煊。是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趙佶長子。生於元符三年(公元1100)四月十三日,宣和七年(公元1125)十二月金人南下大舉入侵時,徽宗禪位於他,在位1年零2個月。為人優柔寡斷,反覆無常,對政治問題缺乏判斷力。靖康之變時被金人俘虜北去,南宋紹興二十六年(公元1156)病死於燕京,終年57歲,葬於永獻陵(位於今河南省鞏縣)。

宋朝十八帝簡述

宋高宗趙構

宋高宗一般指趙構(1107.5.21—1187.11.9),字德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開國皇帝,在位35年,曾經被封為康王。宋徽宗趙佶第九子,宋欽宗趙桓異母弟,母顯仁皇后韋氏。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禪位於皇太子趙眘,被尊為光堯壽聖憲天體道性仁誠德經武緯文紹業興統明謨盛烈太上皇帝。淳熙十四年(1187年)卒,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長壽帝王之一,諡號曰聖神武文憲孝皇帝,廟號高宗。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加諡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他在位時,迫於形勢起用岳飛、韓世忠等大將抗金,但大部分時間仍重用主和派的黃潛善、汪伯彥、王倫、秦檜等人,後來甚至處死岳飛,罷免李綱、張浚、韓世忠等主戰派大臣。趙構精於書法,善真、行、草書,筆法灑脫婉麗,自然流暢,頗得晉人神韻。著有《翰墨志》,傳世墨跡有《草書洛神賦》等。

宋朝十八帝簡述

宋孝宗趙眘

宋孝宗趙眘(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宋朝第十一位皇帝(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南宋第二位皇帝,也是南宋最強的皇帝,登基後一直對高宗感激不已,經常親自去看望高宗,登基前,送高宗回宮,被雨淋的滿頭都是,讓高宗感動。 高宗說他以國事為重,不必怎麼多次看望他,太上皇高宗的時候,孝宗一直尊重高宗的意願,他年輕時發誓要振興南宋的豪情壯志,在位間刷清岳飛冤案,封岳飛位鄂國公,封張憲位忠義將軍,封岳雲為忠義候,刷清冤案,但不幸的是,他在位期間受高宗控制,一直以來沒有完成自己意願,但後來也學高宗退位中太上皇,光宗即位,遺憾的是,孝宗在愛子的思念和孤獨的痛苦中逝世,享年68歲。

宋朝十八帝簡述

宋光宗趙惇

趙惇(1147年——1200年),廟號光宗,南宋第三位皇帝(1190年——1194年在位),在位5年,死後諡號循道憲仁明功茂德溫文順武聖哲慈孝皇帝。主要家庭成員有宋孝宗、 宋寧宗、文安郡主和符婕妤等。即位時已40多歲。不僅政治昏聵,而且懼內,其皇后李氏是歷史上有名的妒婦。1194年退位,死於1200年,時年54歲。

宋朝十八帝簡述

宋寧宗趙擴

宋寧宗趙擴(1168年11月18日-1224年9月18日),宋朝的第十三位皇帝,宋光宗趙惇與慈懿皇后李鳳孃的次子。乾道四年十月十九日(1168年11月19日),生於恭王府,次年賜名趙擴,淳熙五年(1178年)十月授予明州觀察使,封英國公,十二年(1185年)三月封平陽郡王,十六年(1189年)三月進封嘉王。紹熙五年(1194年),被立為太子,不久,宋光宗被逼退位,趙擴在韓侂冑、趙汝愚等大臣的擁戴下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慶元”。宋寧宗即位後,任用趙汝愚和韓侂冑為相,趙、韓兩派鬥爭激烈。慶元元年(1195年)寧宗罷免了趙汝愚,韓黨專權。次年又定理學為偽學,禁止趙汝愚、朱熹等人擔任官職,參加科舉,是為“慶元黨禁”。嘉泰四年(1204年),寧宗追封岳飛為鄂王,兩年後削去秦檜封爵,打擊了投降派。嘉定十七年(1224年)9月18日寧宗駕崩於臨安宮中的福寧殿,在位30年,終年57歲,葬會稽永茂陵。理宗寶慶三年(1227年)上諡號為法天備道純德茂功仁文哲武聖睿恭孝皇帝。

宋朝十八帝簡述

宋理宗趙昀

趙昀(1205年1月26日―1264年11月16日),南宋第五位皇帝,宋太祖趙匡胤之子趙德昭九世孫。原名趙與莒,嘉定十五年被立為宋寧宗弟沂王嗣子,賜名貴誠,嘉定十七年立為寧宗皇子,賜名昀。 宋寧宗死後,趙昀被權臣 史彌遠擁立為帝,是為宋理宗。

宋理宗繼位的前十年都是在權相史彌遠挾制之下,自己對政務完全不過問,自己則尊崇理學,縱情聲色,直到紹定六年史彌遠死後,宋理宗才開始親政,親政之初立志中興,採取罷黜史黨、親擢臺諫、澄清吏治、整頓財政等改革措施,史稱“ 端平更化”。

執政後期,又沉緬於醉生夢死的荒淫生活中,朝政相繼落入丁大全、賈似道等奸相之手,國勢急衰。端平元年, 南宋聯合大蒙古國滅金。開慶元年,蒙古攻鄂州,宰相賈似道以宋理宗名義向蒙古稱臣,並將長江以北的土地完全割讓給蒙古。

景定五年,宋理宗在臨安去世,在位40年,享年60歲,遺詔太子趙禥即皇帝位。鹹淳元年三月葬於會稽府永穆陵。鹹淳二年十二月上諡號為建道備德大功復興烈文仁武聖明安孝皇帝。

宋朝十八帝簡述

宋度宗趙禥

趙禥(1240年-1274年8月12日),南宋第六位皇帝,宋理宗趙昀之侄,榮王 趙與芮之子,初名孟啟,又名孜、長源。 宋理宗無子,收其為養子,先後封為建安王、永嘉王、忠王。 景定元年(1260年),被立為太子。 景定五年(1264年)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 鹹淳”。

趙禥在位10年,即位時, 金國已經滅亡多年,而北方蒙元的軍隊大舉南下,國難當頭之際,他卻把軍國大權交給 賈似道執掌,使南宋偏安江南的錦繡江山處於暗無天日之中。

1274年駕崩於 臨安,年35歲,諡號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廟號度宗,葬會稽 永紹陵。

宋朝十八帝簡述

宋恭宗趙顯

趙顯(1271年7月2日—1323年5月),又稱宋恭宗、宋恭帝,南宋第七位皇帝宋度宗之次子。他是全皇后所生,是宋端宗趙昰的弟弟,宋懷宗趙昺的哥哥,即位前曾被封為嘉國公、左衛上將軍等,宋端宗上尊號孝恭懿聖皇帝,蒙古人上諡號恭皇帝,韓林兒上諡號法宗章文敬武睿孝皇帝。宋恭帝在位期間朝政多由太皇太后謝道清代理;而謝道清政治上前期依靠賈似道,後來主要依靠陳宜中;軍事上後期(祕密)詔令江萬載攝行軍中事。陳宜中屢次逃跑,江萬載卻盡心盡職,保護南宋小朝廷延續了三年,行程幾千公里。1323年5月,因觸犯文字獄被元英宗賜死,享年53歲。

宋端宗趙昰(1269年7月10日-1278年5月8日),宋朝第十七位皇帝(1276年6月14日—1278年5月8日在位),南宋第八位皇帝,在位2年,得年9歲,廟號端宗,諡號裕文昭武愍孝皇帝或孝恭仁裕慈聖睿文英武勤政皇帝,又有史稱宋帝昰。他是宋度宗的庶長子,宋恭帝的長兄,曾被封為建國公、吉王、益王等。

趙昺(音:bǐng、同丙,1272年2月12日-1279年3月19日),又稱宋帝昺,宋朝末代皇帝(第十八位,1278年5月10日—1279年3月19日在位)在位十個月,得年9歲。南宋第十六位皇帝宋度宗趙禥的少子,母俞修容,前任皇帝宋端宗趙昰的異母弟,曾先後被封為永國公、信王、廣王、衛王等。1278年4月在岡州即皇帝位,改元祥興。1279年3月19日宋、元在崖山海戰開展決戰,宋軍被元軍擊敗,全軍覆滅,元軍隨後包圍崖山,左丞相陸秀夫眼看靖康之恥又要重演,在廣州崖山(今新會崖門)遂背時年8歲的趙昺跳海而死,張世傑、楊太妃等十萬軍民也相繼投水殉國,宋王朝滅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