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一開始,一名官員站於城門上,大聲宣讀聖旨,“上元節西市開市,商隊無論來自何方何國,只需一次勘驗入市,此後十二時辰內,皆可於坊間自由來往”。

城門外,各路商隊雲集,穿著不同服飾的商人牽著滿載貨物的駱駝早已經迫不及待,只等城門一開,進城開展貿易活動。

當時的西市,堪稱是全球商品集散地,就像如今的義烏,穿梭其間的胡商功不可沒。胡商有波斯人、回鶻人、阿拉伯人,但主要是粟特人。曹破延為首的狼衛假冒粟特商人進入長安。

"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一開始,一名官員站於城門上,大聲宣讀聖旨,“上元節西市開市,商隊無論來自何方何國,只需一次勘驗入市,此後十二時辰內,皆可於坊間自由來往”。

城門外,各路商隊雲集,穿著不同服飾的商人牽著滿載貨物的駱駝早已經迫不及待,只等城門一開,進城開展貿易活動。

當時的西市,堪稱是全球商品集散地,就像如今的義烏,穿梭其間的胡商功不可沒。胡商有波斯人、回鶻人、阿拉伯人,但主要是粟特人。曹破延為首的狼衛假冒粟特商人進入長安。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唐俑中的粟特人

在唐朝,作為世界上最會賺錢的粟特人,他們是絲綢之路的實際壟斷者。也正是他們,建立起了中亞重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撒馬爾罕。

當時,古絲綢之路三大樞紐城市,就是大唐的首都長安、康國的都城撒馬爾罕與伊斯坦布爾。撒馬爾罕則鏈接著波斯、印度和中國這三大帝國。而《長安十二時辰》中大唐天寶三年的長安,是不折不扣的國際化大都市,大唐名將高仙芝就是高句麗人、哥舒翰是突厥人、李光弼是契丹人,可謂“天下賢才願往,泱泱大國敢用”。安史之亂的主角安祿山、史思明皆為粟特人。

那麼,讓我們看看,早在一千多年前的粟特人,是如何“買全球賣全球”的?

一、粟特人主宰大唐西市,這裡是公元8世紀的全球商品集散地

去年6月,筆者因為上合峰會在青島召開的機緣,赴中亞五國採訪,特意拜訪了中亞名城撒馬爾罕。而現在的烏茲別克斯坦,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的“狼衛”的故鄉突厥。

"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一開始,一名官員站於城門上,大聲宣讀聖旨,“上元節西市開市,商隊無論來自何方何國,只需一次勘驗入市,此後十二時辰內,皆可於坊間自由來往”。

城門外,各路商隊雲集,穿著不同服飾的商人牽著滿載貨物的駱駝早已經迫不及待,只等城門一開,進城開展貿易活動。

當時的西市,堪稱是全球商品集散地,就像如今的義烏,穿梭其間的胡商功不可沒。胡商有波斯人、回鶻人、阿拉伯人,但主要是粟特人。曹破延為首的狼衛假冒粟特商人進入長安。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唐俑中的粟特人

在唐朝,作為世界上最會賺錢的粟特人,他們是絲綢之路的實際壟斷者。也正是他們,建立起了中亞重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撒馬爾罕。

當時,古絲綢之路三大樞紐城市,就是大唐的首都長安、康國的都城撒馬爾罕與伊斯坦布爾。撒馬爾罕則鏈接著波斯、印度和中國這三大帝國。而《長安十二時辰》中大唐天寶三年的長安,是不折不扣的國際化大都市,大唐名將高仙芝就是高句麗人、哥舒翰是突厥人、李光弼是契丹人,可謂“天下賢才願往,泱泱大國敢用”。安史之亂的主角安祿山、史思明皆為粟特人。

那麼,讓我們看看,早在一千多年前的粟特人,是如何“買全球賣全球”的?

一、粟特人主宰大唐西市,這裡是公元8世紀的全球商品集散地

去年6月,筆者因為上合峰會在青島召開的機緣,赴中亞五國採訪,特意拜訪了中亞名城撒馬爾罕。而現在的烏茲別克斯坦,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的“狼衛”的故鄉突厥。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這是筆者在撒馬爾罕城東北角拍攝的一組關於絲綢之路的銅雕,主題就是粟特人、駝隊、水罐。附近還遺留著大量古城牆遺存。

"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一開始,一名官員站於城門上,大聲宣讀聖旨,“上元節西市開市,商隊無論來自何方何國,只需一次勘驗入市,此後十二時辰內,皆可於坊間自由來往”。

城門外,各路商隊雲集,穿著不同服飾的商人牽著滿載貨物的駱駝早已經迫不及待,只等城門一開,進城開展貿易活動。

當時的西市,堪稱是全球商品集散地,就像如今的義烏,穿梭其間的胡商功不可沒。胡商有波斯人、回鶻人、阿拉伯人,但主要是粟特人。曹破延為首的狼衛假冒粟特商人進入長安。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唐俑中的粟特人

在唐朝,作為世界上最會賺錢的粟特人,他們是絲綢之路的實際壟斷者。也正是他們,建立起了中亞重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撒馬爾罕。

當時,古絲綢之路三大樞紐城市,就是大唐的首都長安、康國的都城撒馬爾罕與伊斯坦布爾。撒馬爾罕則鏈接著波斯、印度和中國這三大帝國。而《長安十二時辰》中大唐天寶三年的長安,是不折不扣的國際化大都市,大唐名將高仙芝就是高句麗人、哥舒翰是突厥人、李光弼是契丹人,可謂“天下賢才願往,泱泱大國敢用”。安史之亂的主角安祿山、史思明皆為粟特人。

那麼,讓我們看看,早在一千多年前的粟特人,是如何“買全球賣全球”的?

一、粟特人主宰大唐西市,這裡是公元8世紀的全球商品集散地

去年6月,筆者因為上合峰會在青島召開的機緣,赴中亞五國採訪,特意拜訪了中亞名城撒馬爾罕。而現在的烏茲別克斯坦,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的“狼衛”的故鄉突厥。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這是筆者在撒馬爾罕城東北角拍攝的一組關於絲綢之路的銅雕,主題就是粟特人、駝隊、水罐。附近還遺留著大量古城牆遺存。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這組雕塑展現了中亞的地理和嚴酷的商旅環境,中亞地區面積廣闊,大部分是沙漠,一個綠洲即可成一國,由於綠洲產物有限,這些絲綢之路上的小國無不發展跨國貿易。那時候沒有中歐班列、沒有移動支付,粟特人僅僅靠著駱駝這樣最原始的交通運輸工具,就完成了一場跨國貿易。而他們最大的商業風險和成本,來自於地區政權更迭引發的戰亂和沿途的盜匪搶劫。

"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一開始,一名官員站於城門上,大聲宣讀聖旨,“上元節西市開市,商隊無論來自何方何國,只需一次勘驗入市,此後十二時辰內,皆可於坊間自由來往”。

城門外,各路商隊雲集,穿著不同服飾的商人牽著滿載貨物的駱駝早已經迫不及待,只等城門一開,進城開展貿易活動。

當時的西市,堪稱是全球商品集散地,就像如今的義烏,穿梭其間的胡商功不可沒。胡商有波斯人、回鶻人、阿拉伯人,但主要是粟特人。曹破延為首的狼衛假冒粟特商人進入長安。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唐俑中的粟特人

在唐朝,作為世界上最會賺錢的粟特人,他們是絲綢之路的實際壟斷者。也正是他們,建立起了中亞重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撒馬爾罕。

當時,古絲綢之路三大樞紐城市,就是大唐的首都長安、康國的都城撒馬爾罕與伊斯坦布爾。撒馬爾罕則鏈接著波斯、印度和中國這三大帝國。而《長安十二時辰》中大唐天寶三年的長安,是不折不扣的國際化大都市,大唐名將高仙芝就是高句麗人、哥舒翰是突厥人、李光弼是契丹人,可謂“天下賢才願往,泱泱大國敢用”。安史之亂的主角安祿山、史思明皆為粟特人。

那麼,讓我們看看,早在一千多年前的粟特人,是如何“買全球賣全球”的?

一、粟特人主宰大唐西市,這裡是公元8世紀的全球商品集散地

去年6月,筆者因為上合峰會在青島召開的機緣,赴中亞五國採訪,特意拜訪了中亞名城撒馬爾罕。而現在的烏茲別克斯坦,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的“狼衛”的故鄉突厥。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這是筆者在撒馬爾罕城東北角拍攝的一組關於絲綢之路的銅雕,主題就是粟特人、駝隊、水罐。附近還遺留著大量古城牆遺存。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這組雕塑展現了中亞的地理和嚴酷的商旅環境,中亞地區面積廣闊,大部分是沙漠,一個綠洲即可成一國,由於綠洲產物有限,這些絲綢之路上的小國無不發展跨國貿易。那時候沒有中歐班列、沒有移動支付,粟特人僅僅靠著駱駝這樣最原始的交通運輸工具,就完成了一場跨國貿易。而他們最大的商業風險和成本,來自於地區政權更迭引發的戰亂和沿途的盜匪搶劫。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敦煌莫高窟45窟“胡商遇盜圖”

即便是現在的中亞國際公路貨運,貨主尚需花費不菲的費用僱傭安保人員持槍押運,以保證貨物的安全運達。

這些絲綢之路上的二道販子,早在兩晉時就活躍於絲綢之路。公元553年,西魏的涼州刺史在涼州邊界抓獲了一個240人、600只駱駝組成的粟特商隊,貨物數以萬計。

這還是戰亂年代,粟特人還這麼大規模地做生意,何況到了唐朝,你可以盡情想象一下。

粟特人一手建起了撒馬爾罕,但卻沒有建立政權,這使得掌握大筆現金流和貨物流的粟特商人需要付出大筆金錢,周旋於諸國之間尋求保護,這使得粟特人天性中充滿了狡詐的一面。

在去年赴哈烏兩國的採訪中,無論是哈薩克斯坦人還是烏茲別克斯坦人,他們中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是成吉思汗的後人,而善於做生意的土耳其人才是粟特人的後人。

撒馬爾罕位於亞洲內陸的十字路口,自然就控制了西亞、南亞、東亞、粟特本土之間的貿易,甚至穿越南俄的草原絲綢之路,都有粟特人的身影,販運的商品主要是奢侈品,如絲綢、寶石、珍珠、奴隸、葡萄酒等。他們甚至主動參與政治,為唐朝管理突厥人。

"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一開始,一名官員站於城門上,大聲宣讀聖旨,“上元節西市開市,商隊無論來自何方何國,只需一次勘驗入市,此後十二時辰內,皆可於坊間自由來往”。

城門外,各路商隊雲集,穿著不同服飾的商人牽著滿載貨物的駱駝早已經迫不及待,只等城門一開,進城開展貿易活動。

當時的西市,堪稱是全球商品集散地,就像如今的義烏,穿梭其間的胡商功不可沒。胡商有波斯人、回鶻人、阿拉伯人,但主要是粟特人。曹破延為首的狼衛假冒粟特商人進入長安。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唐俑中的粟特人

在唐朝,作為世界上最會賺錢的粟特人,他們是絲綢之路的實際壟斷者。也正是他們,建立起了中亞重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撒馬爾罕。

當時,古絲綢之路三大樞紐城市,就是大唐的首都長安、康國的都城撒馬爾罕與伊斯坦布爾。撒馬爾罕則鏈接著波斯、印度和中國這三大帝國。而《長安十二時辰》中大唐天寶三年的長安,是不折不扣的國際化大都市,大唐名將高仙芝就是高句麗人、哥舒翰是突厥人、李光弼是契丹人,可謂“天下賢才願往,泱泱大國敢用”。安史之亂的主角安祿山、史思明皆為粟特人。

那麼,讓我們看看,早在一千多年前的粟特人,是如何“買全球賣全球”的?

一、粟特人主宰大唐西市,這裡是公元8世紀的全球商品集散地

去年6月,筆者因為上合峰會在青島召開的機緣,赴中亞五國採訪,特意拜訪了中亞名城撒馬爾罕。而現在的烏茲別克斯坦,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的“狼衛”的故鄉突厥。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這是筆者在撒馬爾罕城東北角拍攝的一組關於絲綢之路的銅雕,主題就是粟特人、駝隊、水罐。附近還遺留著大量古城牆遺存。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這組雕塑展現了中亞的地理和嚴酷的商旅環境,中亞地區面積廣闊,大部分是沙漠,一個綠洲即可成一國,由於綠洲產物有限,這些絲綢之路上的小國無不發展跨國貿易。那時候沒有中歐班列、沒有移動支付,粟特人僅僅靠著駱駝這樣最原始的交通運輸工具,就完成了一場跨國貿易。而他們最大的商業風險和成本,來自於地區政權更迭引發的戰亂和沿途的盜匪搶劫。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敦煌莫高窟45窟“胡商遇盜圖”

即便是現在的中亞國際公路貨運,貨主尚需花費不菲的費用僱傭安保人員持槍押運,以保證貨物的安全運達。

這些絲綢之路上的二道販子,早在兩晉時就活躍於絲綢之路。公元553年,西魏的涼州刺史在涼州邊界抓獲了一個240人、600只駱駝組成的粟特商隊,貨物數以萬計。

這還是戰亂年代,粟特人還這麼大規模地做生意,何況到了唐朝,你可以盡情想象一下。

粟特人一手建起了撒馬爾罕,但卻沒有建立政權,這使得掌握大筆現金流和貨物流的粟特商人需要付出大筆金錢,周旋於諸國之間尋求保護,這使得粟特人天性中充滿了狡詐的一面。

在去年赴哈烏兩國的採訪中,無論是哈薩克斯坦人還是烏茲別克斯坦人,他們中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是成吉思汗的後人,而善於做生意的土耳其人才是粟特人的後人。

撒馬爾罕位於亞洲內陸的十字路口,自然就控制了西亞、南亞、東亞、粟特本土之間的貿易,甚至穿越南俄的草原絲綢之路,都有粟特人的身影,販運的商品主要是奢侈品,如絲綢、寶石、珍珠、奴隸、葡萄酒等。他們甚至主動參與政治,為唐朝管理突厥人。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唐朝初年,距葡萄傳入中土已經過了七百年,但中原卻還不能釀造葡萄酒,當時葡萄酒都是來自西域的珍貴貢品,僅能滿足皇族及部分高官。《長安十二時辰》中,“飲中八仙”焦遂見曹破延將葡萄酒倒掉,直呼可惜。

粟特人主宰著長安西市的貿易。長安西市裡粟特人的店鋪,貨物新奇別緻,特別受到顧客的青睞。這些在大唐生活的粟特人,冠之以“康”、“安”、“米”姓等,即昭武九姓。

筆者去年到訪的撒馬爾罕孔子學院的畢業生康曉鑫,曾在漢語橋決賽中獲一等獎,他將中文名的姓起為“康”,就是為紀念自己來自於康居古國。

粟特人是語言天才。為了做生意,這些粟特人會好幾門外語,比如突厥語、漢語、阿拉伯語、波斯語。像安祿山年輕時就當過翻譯,而史思明也會六種語言。

二、粟特人到底有多富裕?他們用銀盤吃飯

"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一開始,一名官員站於城門上,大聲宣讀聖旨,“上元節西市開市,商隊無論來自何方何國,只需一次勘驗入市,此後十二時辰內,皆可於坊間自由來往”。

城門外,各路商隊雲集,穿著不同服飾的商人牽著滿載貨物的駱駝早已經迫不及待,只等城門一開,進城開展貿易活動。

當時的西市,堪稱是全球商品集散地,就像如今的義烏,穿梭其間的胡商功不可沒。胡商有波斯人、回鶻人、阿拉伯人,但主要是粟特人。曹破延為首的狼衛假冒粟特商人進入長安。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唐俑中的粟特人

在唐朝,作為世界上最會賺錢的粟特人,他們是絲綢之路的實際壟斷者。也正是他們,建立起了中亞重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撒馬爾罕。

當時,古絲綢之路三大樞紐城市,就是大唐的首都長安、康國的都城撒馬爾罕與伊斯坦布爾。撒馬爾罕則鏈接著波斯、印度和中國這三大帝國。而《長安十二時辰》中大唐天寶三年的長安,是不折不扣的國際化大都市,大唐名將高仙芝就是高句麗人、哥舒翰是突厥人、李光弼是契丹人,可謂“天下賢才願往,泱泱大國敢用”。安史之亂的主角安祿山、史思明皆為粟特人。

那麼,讓我們看看,早在一千多年前的粟特人,是如何“買全球賣全球”的?

一、粟特人主宰大唐西市,這裡是公元8世紀的全球商品集散地

去年6月,筆者因為上合峰會在青島召開的機緣,赴中亞五國採訪,特意拜訪了中亞名城撒馬爾罕。而現在的烏茲別克斯坦,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的“狼衛”的故鄉突厥。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這是筆者在撒馬爾罕城東北角拍攝的一組關於絲綢之路的銅雕,主題就是粟特人、駝隊、水罐。附近還遺留著大量古城牆遺存。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這組雕塑展現了中亞的地理和嚴酷的商旅環境,中亞地區面積廣闊,大部分是沙漠,一個綠洲即可成一國,由於綠洲產物有限,這些絲綢之路上的小國無不發展跨國貿易。那時候沒有中歐班列、沒有移動支付,粟特人僅僅靠著駱駝這樣最原始的交通運輸工具,就完成了一場跨國貿易。而他們最大的商業風險和成本,來自於地區政權更迭引發的戰亂和沿途的盜匪搶劫。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敦煌莫高窟45窟“胡商遇盜圖”

即便是現在的中亞國際公路貨運,貨主尚需花費不菲的費用僱傭安保人員持槍押運,以保證貨物的安全運達。

這些絲綢之路上的二道販子,早在兩晉時就活躍於絲綢之路。公元553年,西魏的涼州刺史在涼州邊界抓獲了一個240人、600只駱駝組成的粟特商隊,貨物數以萬計。

這還是戰亂年代,粟特人還這麼大規模地做生意,何況到了唐朝,你可以盡情想象一下。

粟特人一手建起了撒馬爾罕,但卻沒有建立政權,這使得掌握大筆現金流和貨物流的粟特商人需要付出大筆金錢,周旋於諸國之間尋求保護,這使得粟特人天性中充滿了狡詐的一面。

在去年赴哈烏兩國的採訪中,無論是哈薩克斯坦人還是烏茲別克斯坦人,他們中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是成吉思汗的後人,而善於做生意的土耳其人才是粟特人的後人。

撒馬爾罕位於亞洲內陸的十字路口,自然就控制了西亞、南亞、東亞、粟特本土之間的貿易,甚至穿越南俄的草原絲綢之路,都有粟特人的身影,販運的商品主要是奢侈品,如絲綢、寶石、珍珠、奴隸、葡萄酒等。他們甚至主動參與政治,為唐朝管理突厥人。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唐朝初年,距葡萄傳入中土已經過了七百年,但中原卻還不能釀造葡萄酒,當時葡萄酒都是來自西域的珍貴貢品,僅能滿足皇族及部分高官。《長安十二時辰》中,“飲中八仙”焦遂見曹破延將葡萄酒倒掉,直呼可惜。

粟特人主宰著長安西市的貿易。長安西市裡粟特人的店鋪,貨物新奇別緻,特別受到顧客的青睞。這些在大唐生活的粟特人,冠之以“康”、“安”、“米”姓等,即昭武九姓。

筆者去年到訪的撒馬爾罕孔子學院的畢業生康曉鑫,曾在漢語橋決賽中獲一等獎,他將中文名的姓起為“康”,就是為紀念自己來自於康居古國。

粟特人是語言天才。為了做生意,這些粟特人會好幾門外語,比如突厥語、漢語、阿拉伯語、波斯語。像安祿山年輕時就當過翻譯,而史思明也會六種語言。

二、粟特人到底有多富裕?他們用銀盤吃飯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粟特人的富裕,從筆者在烏茲別克斯坦國家博物館拍攝的還原古代貴族飲宴圖的場景中可見一斑。最早,作為遊牧民族,粟特人用陶製餐具盛飯,唐朝時期的粟特商人普遍用銀盤吃飯。

"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一開始,一名官員站於城門上,大聲宣讀聖旨,“上元節西市開市,商隊無論來自何方何國,只需一次勘驗入市,此後十二時辰內,皆可於坊間自由來往”。

城門外,各路商隊雲集,穿著不同服飾的商人牽著滿載貨物的駱駝早已經迫不及待,只等城門一開,進城開展貿易活動。

當時的西市,堪稱是全球商品集散地,就像如今的義烏,穿梭其間的胡商功不可沒。胡商有波斯人、回鶻人、阿拉伯人,但主要是粟特人。曹破延為首的狼衛假冒粟特商人進入長安。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唐俑中的粟特人

在唐朝,作為世界上最會賺錢的粟特人,他們是絲綢之路的實際壟斷者。也正是他們,建立起了中亞重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撒馬爾罕。

當時,古絲綢之路三大樞紐城市,就是大唐的首都長安、康國的都城撒馬爾罕與伊斯坦布爾。撒馬爾罕則鏈接著波斯、印度和中國這三大帝國。而《長安十二時辰》中大唐天寶三年的長安,是不折不扣的國際化大都市,大唐名將高仙芝就是高句麗人、哥舒翰是突厥人、李光弼是契丹人,可謂“天下賢才願往,泱泱大國敢用”。安史之亂的主角安祿山、史思明皆為粟特人。

那麼,讓我們看看,早在一千多年前的粟特人,是如何“買全球賣全球”的?

一、粟特人主宰大唐西市,這裡是公元8世紀的全球商品集散地

去年6月,筆者因為上合峰會在青島召開的機緣,赴中亞五國採訪,特意拜訪了中亞名城撒馬爾罕。而現在的烏茲別克斯坦,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的“狼衛”的故鄉突厥。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這是筆者在撒馬爾罕城東北角拍攝的一組關於絲綢之路的銅雕,主題就是粟特人、駝隊、水罐。附近還遺留著大量古城牆遺存。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這組雕塑展現了中亞的地理和嚴酷的商旅環境,中亞地區面積廣闊,大部分是沙漠,一個綠洲即可成一國,由於綠洲產物有限,這些絲綢之路上的小國無不發展跨國貿易。那時候沒有中歐班列、沒有移動支付,粟特人僅僅靠著駱駝這樣最原始的交通運輸工具,就完成了一場跨國貿易。而他們最大的商業風險和成本,來自於地區政權更迭引發的戰亂和沿途的盜匪搶劫。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敦煌莫高窟45窟“胡商遇盜圖”

即便是現在的中亞國際公路貨運,貨主尚需花費不菲的費用僱傭安保人員持槍押運,以保證貨物的安全運達。

這些絲綢之路上的二道販子,早在兩晉時就活躍於絲綢之路。公元553年,西魏的涼州刺史在涼州邊界抓獲了一個240人、600只駱駝組成的粟特商隊,貨物數以萬計。

這還是戰亂年代,粟特人還這麼大規模地做生意,何況到了唐朝,你可以盡情想象一下。

粟特人一手建起了撒馬爾罕,但卻沒有建立政權,這使得掌握大筆現金流和貨物流的粟特商人需要付出大筆金錢,周旋於諸國之間尋求保護,這使得粟特人天性中充滿了狡詐的一面。

在去年赴哈烏兩國的採訪中,無論是哈薩克斯坦人還是烏茲別克斯坦人,他們中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是成吉思汗的後人,而善於做生意的土耳其人才是粟特人的後人。

撒馬爾罕位於亞洲內陸的十字路口,自然就控制了西亞、南亞、東亞、粟特本土之間的貿易,甚至穿越南俄的草原絲綢之路,都有粟特人的身影,販運的商品主要是奢侈品,如絲綢、寶石、珍珠、奴隸、葡萄酒等。他們甚至主動參與政治,為唐朝管理突厥人。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唐朝初年,距葡萄傳入中土已經過了七百年,但中原卻還不能釀造葡萄酒,當時葡萄酒都是來自西域的珍貴貢品,僅能滿足皇族及部分高官。《長安十二時辰》中,“飲中八仙”焦遂見曹破延將葡萄酒倒掉,直呼可惜。

粟特人主宰著長安西市的貿易。長安西市裡粟特人的店鋪,貨物新奇別緻,特別受到顧客的青睞。這些在大唐生活的粟特人,冠之以“康”、“安”、“米”姓等,即昭武九姓。

筆者去年到訪的撒馬爾罕孔子學院的畢業生康曉鑫,曾在漢語橋決賽中獲一等獎,他將中文名的姓起為“康”,就是為紀念自己來自於康居古國。

粟特人是語言天才。為了做生意,這些粟特人會好幾門外語,比如突厥語、漢語、阿拉伯語、波斯語。像安祿山年輕時就當過翻譯,而史思明也會六種語言。

二、粟特人到底有多富裕?他們用銀盤吃飯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粟特人的富裕,從筆者在烏茲別克斯坦國家博物館拍攝的還原古代貴族飲宴圖的場景中可見一斑。最早,作為遊牧民族,粟特人用陶製餐具盛飯,唐朝時期的粟特商人普遍用銀盤吃飯。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粟特人常用的金銀器

"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一開始,一名官員站於城門上,大聲宣讀聖旨,“上元節西市開市,商隊無論來自何方何國,只需一次勘驗入市,此後十二時辰內,皆可於坊間自由來往”。

城門外,各路商隊雲集,穿著不同服飾的商人牽著滿載貨物的駱駝早已經迫不及待,只等城門一開,進城開展貿易活動。

當時的西市,堪稱是全球商品集散地,就像如今的義烏,穿梭其間的胡商功不可沒。胡商有波斯人、回鶻人、阿拉伯人,但主要是粟特人。曹破延為首的狼衛假冒粟特商人進入長安。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唐俑中的粟特人

在唐朝,作為世界上最會賺錢的粟特人,他們是絲綢之路的實際壟斷者。也正是他們,建立起了中亞重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撒馬爾罕。

當時,古絲綢之路三大樞紐城市,就是大唐的首都長安、康國的都城撒馬爾罕與伊斯坦布爾。撒馬爾罕則鏈接著波斯、印度和中國這三大帝國。而《長安十二時辰》中大唐天寶三年的長安,是不折不扣的國際化大都市,大唐名將高仙芝就是高句麗人、哥舒翰是突厥人、李光弼是契丹人,可謂“天下賢才願往,泱泱大國敢用”。安史之亂的主角安祿山、史思明皆為粟特人。

那麼,讓我們看看,早在一千多年前的粟特人,是如何“買全球賣全球”的?

一、粟特人主宰大唐西市,這裡是公元8世紀的全球商品集散地

去年6月,筆者因為上合峰會在青島召開的機緣,赴中亞五國採訪,特意拜訪了中亞名城撒馬爾罕。而現在的烏茲別克斯坦,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的“狼衛”的故鄉突厥。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這是筆者在撒馬爾罕城東北角拍攝的一組關於絲綢之路的銅雕,主題就是粟特人、駝隊、水罐。附近還遺留著大量古城牆遺存。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這組雕塑展現了中亞的地理和嚴酷的商旅環境,中亞地區面積廣闊,大部分是沙漠,一個綠洲即可成一國,由於綠洲產物有限,這些絲綢之路上的小國無不發展跨國貿易。那時候沒有中歐班列、沒有移動支付,粟特人僅僅靠著駱駝這樣最原始的交通運輸工具,就完成了一場跨國貿易。而他們最大的商業風險和成本,來自於地區政權更迭引發的戰亂和沿途的盜匪搶劫。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敦煌莫高窟45窟“胡商遇盜圖”

即便是現在的中亞國際公路貨運,貨主尚需花費不菲的費用僱傭安保人員持槍押運,以保證貨物的安全運達。

這些絲綢之路上的二道販子,早在兩晉時就活躍於絲綢之路。公元553年,西魏的涼州刺史在涼州邊界抓獲了一個240人、600只駱駝組成的粟特商隊,貨物數以萬計。

這還是戰亂年代,粟特人還這麼大規模地做生意,何況到了唐朝,你可以盡情想象一下。

粟特人一手建起了撒馬爾罕,但卻沒有建立政權,這使得掌握大筆現金流和貨物流的粟特商人需要付出大筆金錢,周旋於諸國之間尋求保護,這使得粟特人天性中充滿了狡詐的一面。

在去年赴哈烏兩國的採訪中,無論是哈薩克斯坦人還是烏茲別克斯坦人,他們中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是成吉思汗的後人,而善於做生意的土耳其人才是粟特人的後人。

撒馬爾罕位於亞洲內陸的十字路口,自然就控制了西亞、南亞、東亞、粟特本土之間的貿易,甚至穿越南俄的草原絲綢之路,都有粟特人的身影,販運的商品主要是奢侈品,如絲綢、寶石、珍珠、奴隸、葡萄酒等。他們甚至主動參與政治,為唐朝管理突厥人。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唐朝初年,距葡萄傳入中土已經過了七百年,但中原卻還不能釀造葡萄酒,當時葡萄酒都是來自西域的珍貴貢品,僅能滿足皇族及部分高官。《長安十二時辰》中,“飲中八仙”焦遂見曹破延將葡萄酒倒掉,直呼可惜。

粟特人主宰著長安西市的貿易。長安西市裡粟特人的店鋪,貨物新奇別緻,特別受到顧客的青睞。這些在大唐生活的粟特人,冠之以“康”、“安”、“米”姓等,即昭武九姓。

筆者去年到訪的撒馬爾罕孔子學院的畢業生康曉鑫,曾在漢語橋決賽中獲一等獎,他將中文名的姓起為“康”,就是為紀念自己來自於康居古國。

粟特人是語言天才。為了做生意,這些粟特人會好幾門外語,比如突厥語、漢語、阿拉伯語、波斯語。像安祿山年輕時就當過翻譯,而史思明也會六種語言。

二、粟特人到底有多富裕?他們用銀盤吃飯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粟特人的富裕,從筆者在烏茲別克斯坦國家博物館拍攝的還原古代貴族飲宴圖的場景中可見一斑。最早,作為遊牧民族,粟特人用陶製餐具盛飯,唐朝時期的粟特商人普遍用銀盤吃飯。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粟特人常用的金銀器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這個重達一公斤的金碗,出土於陝西何家村,它的工藝技法,就是由粟特人傳入中國

"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一開始,一名官員站於城門上,大聲宣讀聖旨,“上元節西市開市,商隊無論來自何方何國,只需一次勘驗入市,此後十二時辰內,皆可於坊間自由來往”。

城門外,各路商隊雲集,穿著不同服飾的商人牽著滿載貨物的駱駝早已經迫不及待,只等城門一開,進城開展貿易活動。

當時的西市,堪稱是全球商品集散地,就像如今的義烏,穿梭其間的胡商功不可沒。胡商有波斯人、回鶻人、阿拉伯人,但主要是粟特人。曹破延為首的狼衛假冒粟特商人進入長安。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唐俑中的粟特人

在唐朝,作為世界上最會賺錢的粟特人,他們是絲綢之路的實際壟斷者。也正是他們,建立起了中亞重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撒馬爾罕。

當時,古絲綢之路三大樞紐城市,就是大唐的首都長安、康國的都城撒馬爾罕與伊斯坦布爾。撒馬爾罕則鏈接著波斯、印度和中國這三大帝國。而《長安十二時辰》中大唐天寶三年的長安,是不折不扣的國際化大都市,大唐名將高仙芝就是高句麗人、哥舒翰是突厥人、李光弼是契丹人,可謂“天下賢才願往,泱泱大國敢用”。安史之亂的主角安祿山、史思明皆為粟特人。

那麼,讓我們看看,早在一千多年前的粟特人,是如何“買全球賣全球”的?

一、粟特人主宰大唐西市,這裡是公元8世紀的全球商品集散地

去年6月,筆者因為上合峰會在青島召開的機緣,赴中亞五國採訪,特意拜訪了中亞名城撒馬爾罕。而現在的烏茲別克斯坦,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的“狼衛”的故鄉突厥。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這是筆者在撒馬爾罕城東北角拍攝的一組關於絲綢之路的銅雕,主題就是粟特人、駝隊、水罐。附近還遺留著大量古城牆遺存。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這組雕塑展現了中亞的地理和嚴酷的商旅環境,中亞地區面積廣闊,大部分是沙漠,一個綠洲即可成一國,由於綠洲產物有限,這些絲綢之路上的小國無不發展跨國貿易。那時候沒有中歐班列、沒有移動支付,粟特人僅僅靠著駱駝這樣最原始的交通運輸工具,就完成了一場跨國貿易。而他們最大的商業風險和成本,來自於地區政權更迭引發的戰亂和沿途的盜匪搶劫。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敦煌莫高窟45窟“胡商遇盜圖”

即便是現在的中亞國際公路貨運,貨主尚需花費不菲的費用僱傭安保人員持槍押運,以保證貨物的安全運達。

這些絲綢之路上的二道販子,早在兩晉時就活躍於絲綢之路。公元553年,西魏的涼州刺史在涼州邊界抓獲了一個240人、600只駱駝組成的粟特商隊,貨物數以萬計。

這還是戰亂年代,粟特人還這麼大規模地做生意,何況到了唐朝,你可以盡情想象一下。

粟特人一手建起了撒馬爾罕,但卻沒有建立政權,這使得掌握大筆現金流和貨物流的粟特商人需要付出大筆金錢,周旋於諸國之間尋求保護,這使得粟特人天性中充滿了狡詐的一面。

在去年赴哈烏兩國的採訪中,無論是哈薩克斯坦人還是烏茲別克斯坦人,他們中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是成吉思汗的後人,而善於做生意的土耳其人才是粟特人的後人。

撒馬爾罕位於亞洲內陸的十字路口,自然就控制了西亞、南亞、東亞、粟特本土之間的貿易,甚至穿越南俄的草原絲綢之路,都有粟特人的身影,販運的商品主要是奢侈品,如絲綢、寶石、珍珠、奴隸、葡萄酒等。他們甚至主動參與政治,為唐朝管理突厥人。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唐朝初年,距葡萄傳入中土已經過了七百年,但中原卻還不能釀造葡萄酒,當時葡萄酒都是來自西域的珍貴貢品,僅能滿足皇族及部分高官。《長安十二時辰》中,“飲中八仙”焦遂見曹破延將葡萄酒倒掉,直呼可惜。

粟特人主宰著長安西市的貿易。長安西市裡粟特人的店鋪,貨物新奇別緻,特別受到顧客的青睞。這些在大唐生活的粟特人,冠之以“康”、“安”、“米”姓等,即昭武九姓。

筆者去年到訪的撒馬爾罕孔子學院的畢業生康曉鑫,曾在漢語橋決賽中獲一等獎,他將中文名的姓起為“康”,就是為紀念自己來自於康居古國。

粟特人是語言天才。為了做生意,這些粟特人會好幾門外語,比如突厥語、漢語、阿拉伯語、波斯語。像安祿山年輕時就當過翻譯,而史思明也會六種語言。

二、粟特人到底有多富裕?他們用銀盤吃飯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粟特人的富裕,從筆者在烏茲別克斯坦國家博物館拍攝的還原古代貴族飲宴圖的場景中可見一斑。最早,作為遊牧民族,粟特人用陶製餐具盛飯,唐朝時期的粟特商人普遍用銀盤吃飯。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粟特人常用的金銀器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這個重達一公斤的金碗,出土於陝西何家村,它的工藝技法,就是由粟特人傳入中國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在撒馬爾罕古蹟遺址的歷史博物館,還有這樣一幅彩色壁畫,唐高宗的使臣參加了粟特王的盛會,攜帶蠶繭、生絲和白絹作為賀禮。

這幅撒馬爾罕7世紀宮廷遺址的壁畫裡,絲綢被視為奢侈品,而在中國的傳世名畫閻立本的《步輦圖》裡,謁見唐太宗的吐蕃宰相就穿著一件粟特錦製成的長袍。對於大唐王朝來說,絲綢不稀罕,但棉花卻是稀罕物。

當時,不光是大唐的絲綢,粟特棉風靡歐亞大陸,後來桑蠶後來被引到烏茲別克斯坦,現在,烏茲別克斯坦最常見的樹種就是桑樹。絲路留下的傳統產業像刺繡,如今仍在這個國家的社會經濟佔有一席之地。

棉花則是烏茲別克斯坦從印度引種過來的。現在,世界上最有名的綠洲長絨棉產區,一個是埃及的尼羅河谷,其次就是烏茲別克斯坦兩河地區。通過棉花出口,烏茲別克斯坦與俄羅斯、歐盟、美國、中國都保持了密切關係。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一度每年都要買走烏茲別克斯坦40%的棉花。不過,現在中國逐漸替代了這一角色,成為烏茲別克斯坦棉花第一大買家。目前,中國對烏進口的商品,70%是棉花,去年開始,烏茲別克斯坦的大櫻桃也打“飛的”進入了中國。

"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一開始,一名官員站於城門上,大聲宣讀聖旨,“上元節西市開市,商隊無論來自何方何國,只需一次勘驗入市,此後十二時辰內,皆可於坊間自由來往”。

城門外,各路商隊雲集,穿著不同服飾的商人牽著滿載貨物的駱駝早已經迫不及待,只等城門一開,進城開展貿易活動。

當時的西市,堪稱是全球商品集散地,就像如今的義烏,穿梭其間的胡商功不可沒。胡商有波斯人、回鶻人、阿拉伯人,但主要是粟特人。曹破延為首的狼衛假冒粟特商人進入長安。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唐俑中的粟特人

在唐朝,作為世界上最會賺錢的粟特人,他們是絲綢之路的實際壟斷者。也正是他們,建立起了中亞重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撒馬爾罕。

當時,古絲綢之路三大樞紐城市,就是大唐的首都長安、康國的都城撒馬爾罕與伊斯坦布爾。撒馬爾罕則鏈接著波斯、印度和中國這三大帝國。而《長安十二時辰》中大唐天寶三年的長安,是不折不扣的國際化大都市,大唐名將高仙芝就是高句麗人、哥舒翰是突厥人、李光弼是契丹人,可謂“天下賢才願往,泱泱大國敢用”。安史之亂的主角安祿山、史思明皆為粟特人。

那麼,讓我們看看,早在一千多年前的粟特人,是如何“買全球賣全球”的?

一、粟特人主宰大唐西市,這裡是公元8世紀的全球商品集散地

去年6月,筆者因為上合峰會在青島召開的機緣,赴中亞五國採訪,特意拜訪了中亞名城撒馬爾罕。而現在的烏茲別克斯坦,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的“狼衛”的故鄉突厥。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這是筆者在撒馬爾罕城東北角拍攝的一組關於絲綢之路的銅雕,主題就是粟特人、駝隊、水罐。附近還遺留著大量古城牆遺存。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這組雕塑展現了中亞的地理和嚴酷的商旅環境,中亞地區面積廣闊,大部分是沙漠,一個綠洲即可成一國,由於綠洲產物有限,這些絲綢之路上的小國無不發展跨國貿易。那時候沒有中歐班列、沒有移動支付,粟特人僅僅靠著駱駝這樣最原始的交通運輸工具,就完成了一場跨國貿易。而他們最大的商業風險和成本,來自於地區政權更迭引發的戰亂和沿途的盜匪搶劫。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敦煌莫高窟45窟“胡商遇盜圖”

即便是現在的中亞國際公路貨運,貨主尚需花費不菲的費用僱傭安保人員持槍押運,以保證貨物的安全運達。

這些絲綢之路上的二道販子,早在兩晉時就活躍於絲綢之路。公元553年,西魏的涼州刺史在涼州邊界抓獲了一個240人、600只駱駝組成的粟特商隊,貨物數以萬計。

這還是戰亂年代,粟特人還這麼大規模地做生意,何況到了唐朝,你可以盡情想象一下。

粟特人一手建起了撒馬爾罕,但卻沒有建立政權,這使得掌握大筆現金流和貨物流的粟特商人需要付出大筆金錢,周旋於諸國之間尋求保護,這使得粟特人天性中充滿了狡詐的一面。

在去年赴哈烏兩國的採訪中,無論是哈薩克斯坦人還是烏茲別克斯坦人,他們中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是成吉思汗的後人,而善於做生意的土耳其人才是粟特人的後人。

撒馬爾罕位於亞洲內陸的十字路口,自然就控制了西亞、南亞、東亞、粟特本土之間的貿易,甚至穿越南俄的草原絲綢之路,都有粟特人的身影,販運的商品主要是奢侈品,如絲綢、寶石、珍珠、奴隸、葡萄酒等。他們甚至主動參與政治,為唐朝管理突厥人。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唐朝初年,距葡萄傳入中土已經過了七百年,但中原卻還不能釀造葡萄酒,當時葡萄酒都是來自西域的珍貴貢品,僅能滿足皇族及部分高官。《長安十二時辰》中,“飲中八仙”焦遂見曹破延將葡萄酒倒掉,直呼可惜。

粟特人主宰著長安西市的貿易。長安西市裡粟特人的店鋪,貨物新奇別緻,特別受到顧客的青睞。這些在大唐生活的粟特人,冠之以“康”、“安”、“米”姓等,即昭武九姓。

筆者去年到訪的撒馬爾罕孔子學院的畢業生康曉鑫,曾在漢語橋決賽中獲一等獎,他將中文名的姓起為“康”,就是為紀念自己來自於康居古國。

粟特人是語言天才。為了做生意,這些粟特人會好幾門外語,比如突厥語、漢語、阿拉伯語、波斯語。像安祿山年輕時就當過翻譯,而史思明也會六種語言。

二、粟特人到底有多富裕?他們用銀盤吃飯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粟特人的富裕,從筆者在烏茲別克斯坦國家博物館拍攝的還原古代貴族飲宴圖的場景中可見一斑。最早,作為遊牧民族,粟特人用陶製餐具盛飯,唐朝時期的粟特商人普遍用銀盤吃飯。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粟特人常用的金銀器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這個重達一公斤的金碗,出土於陝西何家村,它的工藝技法,就是由粟特人傳入中國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在撒馬爾罕古蹟遺址的歷史博物館,還有這樣一幅彩色壁畫,唐高宗的使臣參加了粟特王的盛會,攜帶蠶繭、生絲和白絹作為賀禮。

這幅撒馬爾罕7世紀宮廷遺址的壁畫裡,絲綢被視為奢侈品,而在中國的傳世名畫閻立本的《步輦圖》裡,謁見唐太宗的吐蕃宰相就穿著一件粟特錦製成的長袍。對於大唐王朝來說,絲綢不稀罕,但棉花卻是稀罕物。

當時,不光是大唐的絲綢,粟特棉風靡歐亞大陸,後來桑蠶後來被引到烏茲別克斯坦,現在,烏茲別克斯坦最常見的樹種就是桑樹。絲路留下的傳統產業像刺繡,如今仍在這個國家的社會經濟佔有一席之地。

棉花則是烏茲別克斯坦從印度引種過來的。現在,世界上最有名的綠洲長絨棉產區,一個是埃及的尼羅河谷,其次就是烏茲別克斯坦兩河地區。通過棉花出口,烏茲別克斯坦與俄羅斯、歐盟、美國、中國都保持了密切關係。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一度每年都要買走烏茲別克斯坦40%的棉花。不過,現在中國逐漸替代了這一角色,成為烏茲別克斯坦棉花第一大買家。目前,中國對烏進口的商品,70%是棉花,去年開始,烏茲別克斯坦的大櫻桃也打“飛的”進入了中國。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圖為託缽數錢的粟特人

不光送來葡萄酒、粟特棉,還有風靡長安的胡旋舞。

撒馬爾罕的富裕,也讓它成為大國博弈的戰場。

撒馬爾罕曾經被阿拉伯帝國征服過。這是一個被戰火毀掉過多次,又多次重建的城市。大國的激烈碰撞帶來了多種文明的交融。摩尼教、拜火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在這裡都有傳播,街道上是流水般的駝隊。波斯、阿拉伯、印度等各路商販來來往往,古老的商鋪裡堆滿了絲綢和毛毯。

"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一開始,一名官員站於城門上,大聲宣讀聖旨,“上元節西市開市,商隊無論來自何方何國,只需一次勘驗入市,此後十二時辰內,皆可於坊間自由來往”。

城門外,各路商隊雲集,穿著不同服飾的商人牽著滿載貨物的駱駝早已經迫不及待,只等城門一開,進城開展貿易活動。

當時的西市,堪稱是全球商品集散地,就像如今的義烏,穿梭其間的胡商功不可沒。胡商有波斯人、回鶻人、阿拉伯人,但主要是粟特人。曹破延為首的狼衛假冒粟特商人進入長安。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唐俑中的粟特人

在唐朝,作為世界上最會賺錢的粟特人,他們是絲綢之路的實際壟斷者。也正是他們,建立起了中亞重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撒馬爾罕。

當時,古絲綢之路三大樞紐城市,就是大唐的首都長安、康國的都城撒馬爾罕與伊斯坦布爾。撒馬爾罕則鏈接著波斯、印度和中國這三大帝國。而《長安十二時辰》中大唐天寶三年的長安,是不折不扣的國際化大都市,大唐名將高仙芝就是高句麗人、哥舒翰是突厥人、李光弼是契丹人,可謂“天下賢才願往,泱泱大國敢用”。安史之亂的主角安祿山、史思明皆為粟特人。

那麼,讓我們看看,早在一千多年前的粟特人,是如何“買全球賣全球”的?

一、粟特人主宰大唐西市,這裡是公元8世紀的全球商品集散地

去年6月,筆者因為上合峰會在青島召開的機緣,赴中亞五國採訪,特意拜訪了中亞名城撒馬爾罕。而現在的烏茲別克斯坦,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的“狼衛”的故鄉突厥。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這是筆者在撒馬爾罕城東北角拍攝的一組關於絲綢之路的銅雕,主題就是粟特人、駝隊、水罐。附近還遺留著大量古城牆遺存。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這組雕塑展現了中亞的地理和嚴酷的商旅環境,中亞地區面積廣闊,大部分是沙漠,一個綠洲即可成一國,由於綠洲產物有限,這些絲綢之路上的小國無不發展跨國貿易。那時候沒有中歐班列、沒有移動支付,粟特人僅僅靠著駱駝這樣最原始的交通運輸工具,就完成了一場跨國貿易。而他們最大的商業風險和成本,來自於地區政權更迭引發的戰亂和沿途的盜匪搶劫。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敦煌莫高窟45窟“胡商遇盜圖”

即便是現在的中亞國際公路貨運,貨主尚需花費不菲的費用僱傭安保人員持槍押運,以保證貨物的安全運達。

這些絲綢之路上的二道販子,早在兩晉時就活躍於絲綢之路。公元553年,西魏的涼州刺史在涼州邊界抓獲了一個240人、600只駱駝組成的粟特商隊,貨物數以萬計。

這還是戰亂年代,粟特人還這麼大規模地做生意,何況到了唐朝,你可以盡情想象一下。

粟特人一手建起了撒馬爾罕,但卻沒有建立政權,這使得掌握大筆現金流和貨物流的粟特商人需要付出大筆金錢,周旋於諸國之間尋求保護,這使得粟特人天性中充滿了狡詐的一面。

在去年赴哈烏兩國的採訪中,無論是哈薩克斯坦人還是烏茲別克斯坦人,他們中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是成吉思汗的後人,而善於做生意的土耳其人才是粟特人的後人。

撒馬爾罕位於亞洲內陸的十字路口,自然就控制了西亞、南亞、東亞、粟特本土之間的貿易,甚至穿越南俄的草原絲綢之路,都有粟特人的身影,販運的商品主要是奢侈品,如絲綢、寶石、珍珠、奴隸、葡萄酒等。他們甚至主動參與政治,為唐朝管理突厥人。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唐朝初年,距葡萄傳入中土已經過了七百年,但中原卻還不能釀造葡萄酒,當時葡萄酒都是來自西域的珍貴貢品,僅能滿足皇族及部分高官。《長安十二時辰》中,“飲中八仙”焦遂見曹破延將葡萄酒倒掉,直呼可惜。

粟特人主宰著長安西市的貿易。長安西市裡粟特人的店鋪,貨物新奇別緻,特別受到顧客的青睞。這些在大唐生活的粟特人,冠之以“康”、“安”、“米”姓等,即昭武九姓。

筆者去年到訪的撒馬爾罕孔子學院的畢業生康曉鑫,曾在漢語橋決賽中獲一等獎,他將中文名的姓起為“康”,就是為紀念自己來自於康居古國。

粟特人是語言天才。為了做生意,這些粟特人會好幾門外語,比如突厥語、漢語、阿拉伯語、波斯語。像安祿山年輕時就當過翻譯,而史思明也會六種語言。

二、粟特人到底有多富裕?他們用銀盤吃飯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粟特人的富裕,從筆者在烏茲別克斯坦國家博物館拍攝的還原古代貴族飲宴圖的場景中可見一斑。最早,作為遊牧民族,粟特人用陶製餐具盛飯,唐朝時期的粟特商人普遍用銀盤吃飯。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粟特人常用的金銀器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這個重達一公斤的金碗,出土於陝西何家村,它的工藝技法,就是由粟特人傳入中國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在撒馬爾罕古蹟遺址的歷史博物館,還有這樣一幅彩色壁畫,唐高宗的使臣參加了粟特王的盛會,攜帶蠶繭、生絲和白絹作為賀禮。

這幅撒馬爾罕7世紀宮廷遺址的壁畫裡,絲綢被視為奢侈品,而在中國的傳世名畫閻立本的《步輦圖》裡,謁見唐太宗的吐蕃宰相就穿著一件粟特錦製成的長袍。對於大唐王朝來說,絲綢不稀罕,但棉花卻是稀罕物。

當時,不光是大唐的絲綢,粟特棉風靡歐亞大陸,後來桑蠶後來被引到烏茲別克斯坦,現在,烏茲別克斯坦最常見的樹種就是桑樹。絲路留下的傳統產業像刺繡,如今仍在這個國家的社會經濟佔有一席之地。

棉花則是烏茲別克斯坦從印度引種過來的。現在,世界上最有名的綠洲長絨棉產區,一個是埃及的尼羅河谷,其次就是烏茲別克斯坦兩河地區。通過棉花出口,烏茲別克斯坦與俄羅斯、歐盟、美國、中國都保持了密切關係。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一度每年都要買走烏茲別克斯坦40%的棉花。不過,現在中國逐漸替代了這一角色,成為烏茲別克斯坦棉花第一大買家。目前,中國對烏進口的商品,70%是棉花,去年開始,烏茲別克斯坦的大櫻桃也打“飛的”進入了中國。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圖為託缽數錢的粟特人

不光送來葡萄酒、粟特棉,還有風靡長安的胡旋舞。

撒馬爾罕的富裕,也讓它成為大國博弈的戰場。

撒馬爾罕曾經被阿拉伯帝國征服過。這是一個被戰火毀掉過多次,又多次重建的城市。大國的激烈碰撞帶來了多種文明的交融。摩尼教、拜火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在這裡都有傳播,街道上是流水般的駝隊。波斯、阿拉伯、印度等各路商販來來往往,古老的商鋪裡堆滿了絲綢和毛毯。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右剎的最初亮相,就是以景教傳教人形象出現的

撒馬爾罕的郊區手工作坊,還保留著8世紀從唐朝傳來的桑皮紙製作工藝。1300年前,撒馬爾罕的粟特人從長安學到了桑皮紙製作工藝。公元8世紀,大食(阿拉伯)帝國進攻中亞,在攻佔撒馬爾罕時發現了這種造紙工藝,將它稱之為撒馬爾罕紙,又傳至阿拉伯、小亞細亞,直至歐洲。

作為粟特人,安祿山在當時最著名的才藝就是會跳非常奔放的胡旋舞。

撒馬爾罕是胡旋舞的故鄉。1300年前,長安城裡人人學旋轉,人人學胡舞,代表人物就是楊貴妃和安祿山。在《舊唐書•安祿山傳》中描寫安祿山“晚年益肥壯,腹垂過膝,重三百三十斤,每行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風焉”。

"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一開始,一名官員站於城門上,大聲宣讀聖旨,“上元節西市開市,商隊無論來自何方何國,只需一次勘驗入市,此後十二時辰內,皆可於坊間自由來往”。

城門外,各路商隊雲集,穿著不同服飾的商人牽著滿載貨物的駱駝早已經迫不及待,只等城門一開,進城開展貿易活動。

當時的西市,堪稱是全球商品集散地,就像如今的義烏,穿梭其間的胡商功不可沒。胡商有波斯人、回鶻人、阿拉伯人,但主要是粟特人。曹破延為首的狼衛假冒粟特商人進入長安。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唐俑中的粟特人

在唐朝,作為世界上最會賺錢的粟特人,他們是絲綢之路的實際壟斷者。也正是他們,建立起了中亞重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撒馬爾罕。

當時,古絲綢之路三大樞紐城市,就是大唐的首都長安、康國的都城撒馬爾罕與伊斯坦布爾。撒馬爾罕則鏈接著波斯、印度和中國這三大帝國。而《長安十二時辰》中大唐天寶三年的長安,是不折不扣的國際化大都市,大唐名將高仙芝就是高句麗人、哥舒翰是突厥人、李光弼是契丹人,可謂“天下賢才願往,泱泱大國敢用”。安史之亂的主角安祿山、史思明皆為粟特人。

那麼,讓我們看看,早在一千多年前的粟特人,是如何“買全球賣全球”的?

一、粟特人主宰大唐西市,這裡是公元8世紀的全球商品集散地

去年6月,筆者因為上合峰會在青島召開的機緣,赴中亞五國採訪,特意拜訪了中亞名城撒馬爾罕。而現在的烏茲別克斯坦,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的“狼衛”的故鄉突厥。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這是筆者在撒馬爾罕城東北角拍攝的一組關於絲綢之路的銅雕,主題就是粟特人、駝隊、水罐。附近還遺留著大量古城牆遺存。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這組雕塑展現了中亞的地理和嚴酷的商旅環境,中亞地區面積廣闊,大部分是沙漠,一個綠洲即可成一國,由於綠洲產物有限,這些絲綢之路上的小國無不發展跨國貿易。那時候沒有中歐班列、沒有移動支付,粟特人僅僅靠著駱駝這樣最原始的交通運輸工具,就完成了一場跨國貿易。而他們最大的商業風險和成本,來自於地區政權更迭引發的戰亂和沿途的盜匪搶劫。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敦煌莫高窟45窟“胡商遇盜圖”

即便是現在的中亞國際公路貨運,貨主尚需花費不菲的費用僱傭安保人員持槍押運,以保證貨物的安全運達。

這些絲綢之路上的二道販子,早在兩晉時就活躍於絲綢之路。公元553年,西魏的涼州刺史在涼州邊界抓獲了一個240人、600只駱駝組成的粟特商隊,貨物數以萬計。

這還是戰亂年代,粟特人還這麼大規模地做生意,何況到了唐朝,你可以盡情想象一下。

粟特人一手建起了撒馬爾罕,但卻沒有建立政權,這使得掌握大筆現金流和貨物流的粟特商人需要付出大筆金錢,周旋於諸國之間尋求保護,這使得粟特人天性中充滿了狡詐的一面。

在去年赴哈烏兩國的採訪中,無論是哈薩克斯坦人還是烏茲別克斯坦人,他們中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是成吉思汗的後人,而善於做生意的土耳其人才是粟特人的後人。

撒馬爾罕位於亞洲內陸的十字路口,自然就控制了西亞、南亞、東亞、粟特本土之間的貿易,甚至穿越南俄的草原絲綢之路,都有粟特人的身影,販運的商品主要是奢侈品,如絲綢、寶石、珍珠、奴隸、葡萄酒等。他們甚至主動參與政治,為唐朝管理突厥人。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唐朝初年,距葡萄傳入中土已經過了七百年,但中原卻還不能釀造葡萄酒,當時葡萄酒都是來自西域的珍貴貢品,僅能滿足皇族及部分高官。《長安十二時辰》中,“飲中八仙”焦遂見曹破延將葡萄酒倒掉,直呼可惜。

粟特人主宰著長安西市的貿易。長安西市裡粟特人的店鋪,貨物新奇別緻,特別受到顧客的青睞。這些在大唐生活的粟特人,冠之以“康”、“安”、“米”姓等,即昭武九姓。

筆者去年到訪的撒馬爾罕孔子學院的畢業生康曉鑫,曾在漢語橋決賽中獲一等獎,他將中文名的姓起為“康”,就是為紀念自己來自於康居古國。

粟特人是語言天才。為了做生意,這些粟特人會好幾門外語,比如突厥語、漢語、阿拉伯語、波斯語。像安祿山年輕時就當過翻譯,而史思明也會六種語言。

二、粟特人到底有多富裕?他們用銀盤吃飯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粟特人的富裕,從筆者在烏茲別克斯坦國家博物館拍攝的還原古代貴族飲宴圖的場景中可見一斑。最早,作為遊牧民族,粟特人用陶製餐具盛飯,唐朝時期的粟特商人普遍用銀盤吃飯。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粟特人常用的金銀器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這個重達一公斤的金碗,出土於陝西何家村,它的工藝技法,就是由粟特人傳入中國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在撒馬爾罕古蹟遺址的歷史博物館,還有這樣一幅彩色壁畫,唐高宗的使臣參加了粟特王的盛會,攜帶蠶繭、生絲和白絹作為賀禮。

這幅撒馬爾罕7世紀宮廷遺址的壁畫裡,絲綢被視為奢侈品,而在中國的傳世名畫閻立本的《步輦圖》裡,謁見唐太宗的吐蕃宰相就穿著一件粟特錦製成的長袍。對於大唐王朝來說,絲綢不稀罕,但棉花卻是稀罕物。

當時,不光是大唐的絲綢,粟特棉風靡歐亞大陸,後來桑蠶後來被引到烏茲別克斯坦,現在,烏茲別克斯坦最常見的樹種就是桑樹。絲路留下的傳統產業像刺繡,如今仍在這個國家的社會經濟佔有一席之地。

棉花則是烏茲別克斯坦從印度引種過來的。現在,世界上最有名的綠洲長絨棉產區,一個是埃及的尼羅河谷,其次就是烏茲別克斯坦兩河地區。通過棉花出口,烏茲別克斯坦與俄羅斯、歐盟、美國、中國都保持了密切關係。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一度每年都要買走烏茲別克斯坦40%的棉花。不過,現在中國逐漸替代了這一角色,成為烏茲別克斯坦棉花第一大買家。目前,中國對烏進口的商品,70%是棉花,去年開始,烏茲別克斯坦的大櫻桃也打“飛的”進入了中國。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圖為託缽數錢的粟特人

不光送來葡萄酒、粟特棉,還有風靡長安的胡旋舞。

撒馬爾罕的富裕,也讓它成為大國博弈的戰場。

撒馬爾罕曾經被阿拉伯帝國征服過。這是一個被戰火毀掉過多次,又多次重建的城市。大國的激烈碰撞帶來了多種文明的交融。摩尼教、拜火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在這裡都有傳播,街道上是流水般的駝隊。波斯、阿拉伯、印度等各路商販來來往往,古老的商鋪裡堆滿了絲綢和毛毯。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右剎的最初亮相,就是以景教傳教人形象出現的

撒馬爾罕的郊區手工作坊,還保留著8世紀從唐朝傳來的桑皮紙製作工藝。1300年前,撒馬爾罕的粟特人從長安學到了桑皮紙製作工藝。公元8世紀,大食(阿拉伯)帝國進攻中亞,在攻佔撒馬爾罕時發現了這種造紙工藝,將它稱之為撒馬爾罕紙,又傳至阿拉伯、小亞細亞,直至歐洲。

作為粟特人,安祿山在當時最著名的才藝就是會跳非常奔放的胡旋舞。

撒馬爾罕是胡旋舞的故鄉。1300年前,長安城裡人人學旋轉,人人學胡舞,代表人物就是楊貴妃和安祿山。在《舊唐書•安祿山傳》中描寫安祿山“晚年益肥壯,腹垂過膝,重三百三十斤,每行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風焉”。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國產電視劇中的胡旋舞

當時全世界最繁華的城市長安城拜倒在胡旋女裙下。白居易的名詩《胡旋女》,直接點明“胡旋女,出康居,徒勞東來萬里餘”。

"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一開始,一名官員站於城門上,大聲宣讀聖旨,“上元節西市開市,商隊無論來自何方何國,只需一次勘驗入市,此後十二時辰內,皆可於坊間自由來往”。

城門外,各路商隊雲集,穿著不同服飾的商人牽著滿載貨物的駱駝早已經迫不及待,只等城門一開,進城開展貿易活動。

當時的西市,堪稱是全球商品集散地,就像如今的義烏,穿梭其間的胡商功不可沒。胡商有波斯人、回鶻人、阿拉伯人,但主要是粟特人。曹破延為首的狼衛假冒粟特商人進入長安。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唐俑中的粟特人

在唐朝,作為世界上最會賺錢的粟特人,他們是絲綢之路的實際壟斷者。也正是他們,建立起了中亞重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撒馬爾罕。

當時,古絲綢之路三大樞紐城市,就是大唐的首都長安、康國的都城撒馬爾罕與伊斯坦布爾。撒馬爾罕則鏈接著波斯、印度和中國這三大帝國。而《長安十二時辰》中大唐天寶三年的長安,是不折不扣的國際化大都市,大唐名將高仙芝就是高句麗人、哥舒翰是突厥人、李光弼是契丹人,可謂“天下賢才願往,泱泱大國敢用”。安史之亂的主角安祿山、史思明皆為粟特人。

那麼,讓我們看看,早在一千多年前的粟特人,是如何“買全球賣全球”的?

一、粟特人主宰大唐西市,這裡是公元8世紀的全球商品集散地

去年6月,筆者因為上合峰會在青島召開的機緣,赴中亞五國採訪,特意拜訪了中亞名城撒馬爾罕。而現在的烏茲別克斯坦,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的“狼衛”的故鄉突厥。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這是筆者在撒馬爾罕城東北角拍攝的一組關於絲綢之路的銅雕,主題就是粟特人、駝隊、水罐。附近還遺留著大量古城牆遺存。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這組雕塑展現了中亞的地理和嚴酷的商旅環境,中亞地區面積廣闊,大部分是沙漠,一個綠洲即可成一國,由於綠洲產物有限,這些絲綢之路上的小國無不發展跨國貿易。那時候沒有中歐班列、沒有移動支付,粟特人僅僅靠著駱駝這樣最原始的交通運輸工具,就完成了一場跨國貿易。而他們最大的商業風險和成本,來自於地區政權更迭引發的戰亂和沿途的盜匪搶劫。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敦煌莫高窟45窟“胡商遇盜圖”

即便是現在的中亞國際公路貨運,貨主尚需花費不菲的費用僱傭安保人員持槍押運,以保證貨物的安全運達。

這些絲綢之路上的二道販子,早在兩晉時就活躍於絲綢之路。公元553年,西魏的涼州刺史在涼州邊界抓獲了一個240人、600只駱駝組成的粟特商隊,貨物數以萬計。

這還是戰亂年代,粟特人還這麼大規模地做生意,何況到了唐朝,你可以盡情想象一下。

粟特人一手建起了撒馬爾罕,但卻沒有建立政權,這使得掌握大筆現金流和貨物流的粟特商人需要付出大筆金錢,周旋於諸國之間尋求保護,這使得粟特人天性中充滿了狡詐的一面。

在去年赴哈烏兩國的採訪中,無論是哈薩克斯坦人還是烏茲別克斯坦人,他們中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是成吉思汗的後人,而善於做生意的土耳其人才是粟特人的後人。

撒馬爾罕位於亞洲內陸的十字路口,自然就控制了西亞、南亞、東亞、粟特本土之間的貿易,甚至穿越南俄的草原絲綢之路,都有粟特人的身影,販運的商品主要是奢侈品,如絲綢、寶石、珍珠、奴隸、葡萄酒等。他們甚至主動參與政治,為唐朝管理突厥人。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唐朝初年,距葡萄傳入中土已經過了七百年,但中原卻還不能釀造葡萄酒,當時葡萄酒都是來自西域的珍貴貢品,僅能滿足皇族及部分高官。《長安十二時辰》中,“飲中八仙”焦遂見曹破延將葡萄酒倒掉,直呼可惜。

粟特人主宰著長安西市的貿易。長安西市裡粟特人的店鋪,貨物新奇別緻,特別受到顧客的青睞。這些在大唐生活的粟特人,冠之以“康”、“安”、“米”姓等,即昭武九姓。

筆者去年到訪的撒馬爾罕孔子學院的畢業生康曉鑫,曾在漢語橋決賽中獲一等獎,他將中文名的姓起為“康”,就是為紀念自己來自於康居古國。

粟特人是語言天才。為了做生意,這些粟特人會好幾門外語,比如突厥語、漢語、阿拉伯語、波斯語。像安祿山年輕時就當過翻譯,而史思明也會六種語言。

二、粟特人到底有多富裕?他們用銀盤吃飯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粟特人的富裕,從筆者在烏茲別克斯坦國家博物館拍攝的還原古代貴族飲宴圖的場景中可見一斑。最早,作為遊牧民族,粟特人用陶製餐具盛飯,唐朝時期的粟特商人普遍用銀盤吃飯。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粟特人常用的金銀器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這個重達一公斤的金碗,出土於陝西何家村,它的工藝技法,就是由粟特人傳入中國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在撒馬爾罕古蹟遺址的歷史博物館,還有這樣一幅彩色壁畫,唐高宗的使臣參加了粟特王的盛會,攜帶蠶繭、生絲和白絹作為賀禮。

這幅撒馬爾罕7世紀宮廷遺址的壁畫裡,絲綢被視為奢侈品,而在中國的傳世名畫閻立本的《步輦圖》裡,謁見唐太宗的吐蕃宰相就穿著一件粟特錦製成的長袍。對於大唐王朝來說,絲綢不稀罕,但棉花卻是稀罕物。

當時,不光是大唐的絲綢,粟特棉風靡歐亞大陸,後來桑蠶後來被引到烏茲別克斯坦,現在,烏茲別克斯坦最常見的樹種就是桑樹。絲路留下的傳統產業像刺繡,如今仍在這個國家的社會經濟佔有一席之地。

棉花則是烏茲別克斯坦從印度引種過來的。現在,世界上最有名的綠洲長絨棉產區,一個是埃及的尼羅河谷,其次就是烏茲別克斯坦兩河地區。通過棉花出口,烏茲別克斯坦與俄羅斯、歐盟、美國、中國都保持了密切關係。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一度每年都要買走烏茲別克斯坦40%的棉花。不過,現在中國逐漸替代了這一角色,成為烏茲別克斯坦棉花第一大買家。目前,中國對烏進口的商品,70%是棉花,去年開始,烏茲別克斯坦的大櫻桃也打“飛的”進入了中國。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圖為託缽數錢的粟特人

不光送來葡萄酒、粟特棉,還有風靡長安的胡旋舞。

撒馬爾罕的富裕,也讓它成為大國博弈的戰場。

撒馬爾罕曾經被阿拉伯帝國征服過。這是一個被戰火毀掉過多次,又多次重建的城市。大國的激烈碰撞帶來了多種文明的交融。摩尼教、拜火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在這裡都有傳播,街道上是流水般的駝隊。波斯、阿拉伯、印度等各路商販來來往往,古老的商鋪裡堆滿了絲綢和毛毯。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右剎的最初亮相,就是以景教傳教人形象出現的

撒馬爾罕的郊區手工作坊,還保留著8世紀從唐朝傳來的桑皮紙製作工藝。1300年前,撒馬爾罕的粟特人從長安學到了桑皮紙製作工藝。公元8世紀,大食(阿拉伯)帝國進攻中亞,在攻佔撒馬爾罕時發現了這種造紙工藝,將它稱之為撒馬爾罕紙,又傳至阿拉伯、小亞細亞,直至歐洲。

作為粟特人,安祿山在當時最著名的才藝就是會跳非常奔放的胡旋舞。

撒馬爾罕是胡旋舞的故鄉。1300年前,長安城裡人人學旋轉,人人學胡舞,代表人物就是楊貴妃和安祿山。在《舊唐書•安祿山傳》中描寫安祿山“晚年益肥壯,腹垂過膝,重三百三十斤,每行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風焉”。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國產電視劇中的胡旋舞

當時全世界最繁華的城市長安城拜倒在胡旋女裙下。白居易的名詩《胡旋女》,直接點明“胡旋女,出康居,徒勞東來萬里餘”。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這是在撒馬爾罕經學院,穿著民族服裝的烏茲別克人在跳民族舞蹈。可以看出,烏茲別克人跳舞是從娃娃抓起的,否則體重超過300斤的安祿山怎麼會疾舞如風。

"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一開始,一名官員站於城門上,大聲宣讀聖旨,“上元節西市開市,商隊無論來自何方何國,只需一次勘驗入市,此後十二時辰內,皆可於坊間自由來往”。

城門外,各路商隊雲集,穿著不同服飾的商人牽著滿載貨物的駱駝早已經迫不及待,只等城門一開,進城開展貿易活動。

當時的西市,堪稱是全球商品集散地,就像如今的義烏,穿梭其間的胡商功不可沒。胡商有波斯人、回鶻人、阿拉伯人,但主要是粟特人。曹破延為首的狼衛假冒粟特商人進入長安。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唐俑中的粟特人

在唐朝,作為世界上最會賺錢的粟特人,他們是絲綢之路的實際壟斷者。也正是他們,建立起了中亞重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撒馬爾罕。

當時,古絲綢之路三大樞紐城市,就是大唐的首都長安、康國的都城撒馬爾罕與伊斯坦布爾。撒馬爾罕則鏈接著波斯、印度和中國這三大帝國。而《長安十二時辰》中大唐天寶三年的長安,是不折不扣的國際化大都市,大唐名將高仙芝就是高句麗人、哥舒翰是突厥人、李光弼是契丹人,可謂“天下賢才願往,泱泱大國敢用”。安史之亂的主角安祿山、史思明皆為粟特人。

那麼,讓我們看看,早在一千多年前的粟特人,是如何“買全球賣全球”的?

一、粟特人主宰大唐西市,這裡是公元8世紀的全球商品集散地

去年6月,筆者因為上合峰會在青島召開的機緣,赴中亞五國採訪,特意拜訪了中亞名城撒馬爾罕。而現在的烏茲別克斯坦,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的“狼衛”的故鄉突厥。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這是筆者在撒馬爾罕城東北角拍攝的一組關於絲綢之路的銅雕,主題就是粟特人、駝隊、水罐。附近還遺留著大量古城牆遺存。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這組雕塑展現了中亞的地理和嚴酷的商旅環境,中亞地區面積廣闊,大部分是沙漠,一個綠洲即可成一國,由於綠洲產物有限,這些絲綢之路上的小國無不發展跨國貿易。那時候沒有中歐班列、沒有移動支付,粟特人僅僅靠著駱駝這樣最原始的交通運輸工具,就完成了一場跨國貿易。而他們最大的商業風險和成本,來自於地區政權更迭引發的戰亂和沿途的盜匪搶劫。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敦煌莫高窟45窟“胡商遇盜圖”

即便是現在的中亞國際公路貨運,貨主尚需花費不菲的費用僱傭安保人員持槍押運,以保證貨物的安全運達。

這些絲綢之路上的二道販子,早在兩晉時就活躍於絲綢之路。公元553年,西魏的涼州刺史在涼州邊界抓獲了一個240人、600只駱駝組成的粟特商隊,貨物數以萬計。

這還是戰亂年代,粟特人還這麼大規模地做生意,何況到了唐朝,你可以盡情想象一下。

粟特人一手建起了撒馬爾罕,但卻沒有建立政權,這使得掌握大筆現金流和貨物流的粟特商人需要付出大筆金錢,周旋於諸國之間尋求保護,這使得粟特人天性中充滿了狡詐的一面。

在去年赴哈烏兩國的採訪中,無論是哈薩克斯坦人還是烏茲別克斯坦人,他們中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是成吉思汗的後人,而善於做生意的土耳其人才是粟特人的後人。

撒馬爾罕位於亞洲內陸的十字路口,自然就控制了西亞、南亞、東亞、粟特本土之間的貿易,甚至穿越南俄的草原絲綢之路,都有粟特人的身影,販運的商品主要是奢侈品,如絲綢、寶石、珍珠、奴隸、葡萄酒等。他們甚至主動參與政治,為唐朝管理突厥人。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唐朝初年,距葡萄傳入中土已經過了七百年,但中原卻還不能釀造葡萄酒,當時葡萄酒都是來自西域的珍貴貢品,僅能滿足皇族及部分高官。《長安十二時辰》中,“飲中八仙”焦遂見曹破延將葡萄酒倒掉,直呼可惜。

粟特人主宰著長安西市的貿易。長安西市裡粟特人的店鋪,貨物新奇別緻,特別受到顧客的青睞。這些在大唐生活的粟特人,冠之以“康”、“安”、“米”姓等,即昭武九姓。

筆者去年到訪的撒馬爾罕孔子學院的畢業生康曉鑫,曾在漢語橋決賽中獲一等獎,他將中文名的姓起為“康”,就是為紀念自己來自於康居古國。

粟特人是語言天才。為了做生意,這些粟特人會好幾門外語,比如突厥語、漢語、阿拉伯語、波斯語。像安祿山年輕時就當過翻譯,而史思明也會六種語言。

二、粟特人到底有多富裕?他們用銀盤吃飯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粟特人的富裕,從筆者在烏茲別克斯坦國家博物館拍攝的還原古代貴族飲宴圖的場景中可見一斑。最早,作為遊牧民族,粟特人用陶製餐具盛飯,唐朝時期的粟特商人普遍用銀盤吃飯。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粟特人常用的金銀器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這個重達一公斤的金碗,出土於陝西何家村,它的工藝技法,就是由粟特人傳入中國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在撒馬爾罕古蹟遺址的歷史博物館,還有這樣一幅彩色壁畫,唐高宗的使臣參加了粟特王的盛會,攜帶蠶繭、生絲和白絹作為賀禮。

這幅撒馬爾罕7世紀宮廷遺址的壁畫裡,絲綢被視為奢侈品,而在中國的傳世名畫閻立本的《步輦圖》裡,謁見唐太宗的吐蕃宰相就穿著一件粟特錦製成的長袍。對於大唐王朝來說,絲綢不稀罕,但棉花卻是稀罕物。

當時,不光是大唐的絲綢,粟特棉風靡歐亞大陸,後來桑蠶後來被引到烏茲別克斯坦,現在,烏茲別克斯坦最常見的樹種就是桑樹。絲路留下的傳統產業像刺繡,如今仍在這個國家的社會經濟佔有一席之地。

棉花則是烏茲別克斯坦從印度引種過來的。現在,世界上最有名的綠洲長絨棉產區,一個是埃及的尼羅河谷,其次就是烏茲別克斯坦兩河地區。通過棉花出口,烏茲別克斯坦與俄羅斯、歐盟、美國、中國都保持了密切關係。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一度每年都要買走烏茲別克斯坦40%的棉花。不過,現在中國逐漸替代了這一角色,成為烏茲別克斯坦棉花第一大買家。目前,中國對烏進口的商品,70%是棉花,去年開始,烏茲別克斯坦的大櫻桃也打“飛的”進入了中國。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圖為託缽數錢的粟特人

不光送來葡萄酒、粟特棉,還有風靡長安的胡旋舞。

撒馬爾罕的富裕,也讓它成為大國博弈的戰場。

撒馬爾罕曾經被阿拉伯帝國征服過。這是一個被戰火毀掉過多次,又多次重建的城市。大國的激烈碰撞帶來了多種文明的交融。摩尼教、拜火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在這裡都有傳播,街道上是流水般的駝隊。波斯、阿拉伯、印度等各路商販來來往往,古老的商鋪裡堆滿了絲綢和毛毯。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右剎的最初亮相,就是以景教傳教人形象出現的

撒馬爾罕的郊區手工作坊,還保留著8世紀從唐朝傳來的桑皮紙製作工藝。1300年前,撒馬爾罕的粟特人從長安學到了桑皮紙製作工藝。公元8世紀,大食(阿拉伯)帝國進攻中亞,在攻佔撒馬爾罕時發現了這種造紙工藝,將它稱之為撒馬爾罕紙,又傳至阿拉伯、小亞細亞,直至歐洲。

作為粟特人,安祿山在當時最著名的才藝就是會跳非常奔放的胡旋舞。

撒馬爾罕是胡旋舞的故鄉。1300年前,長安城裡人人學旋轉,人人學胡舞,代表人物就是楊貴妃和安祿山。在《舊唐書•安祿山傳》中描寫安祿山“晚年益肥壯,腹垂過膝,重三百三十斤,每行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風焉”。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國產電視劇中的胡旋舞

當時全世界最繁華的城市長安城拜倒在胡旋女裙下。白居易的名詩《胡旋女》,直接點明“胡旋女,出康居,徒勞東來萬里餘”。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這是在撒馬爾罕經學院,穿著民族服裝的烏茲別克人在跳民族舞蹈。可以看出,烏茲別克人跳舞是從娃娃抓起的,否則體重超過300斤的安祿山怎麼會疾舞如風。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去年6月,在撒馬爾罕孤兒院,筆者見識了一場烏茲別克斯坦民族舞蹈。撒馬爾罕孔子學院的學生來到這裡,和孤兒院的孩子們搞聯歡。在現場,孔子學院學生張民穿著美麗的漢服,伴著中國流行歌曲,跳起當地民族舞蹈納斯蓋(音譯),一次能打十幾個旋兒。

三、粟特人的保護者大唐,是如何失去半個中亞的

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中,狼衛入侵長安的原因是家鄉被大食人攻陷,狼衛求援唐朝庇護不成,遂生怨念復仇。

先放下這個梗不說,歷史上的大唐繁盛時期,疆域有多大呢?

"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一開始,一名官員站於城門上,大聲宣讀聖旨,“上元節西市開市,商隊無論來自何方何國,只需一次勘驗入市,此後十二時辰內,皆可於坊間自由來往”。

城門外,各路商隊雲集,穿著不同服飾的商人牽著滿載貨物的駱駝早已經迫不及待,只等城門一開,進城開展貿易活動。

當時的西市,堪稱是全球商品集散地,就像如今的義烏,穿梭其間的胡商功不可沒。胡商有波斯人、回鶻人、阿拉伯人,但主要是粟特人。曹破延為首的狼衛假冒粟特商人進入長安。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唐俑中的粟特人

在唐朝,作為世界上最會賺錢的粟特人,他們是絲綢之路的實際壟斷者。也正是他們,建立起了中亞重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撒馬爾罕。

當時,古絲綢之路三大樞紐城市,就是大唐的首都長安、康國的都城撒馬爾罕與伊斯坦布爾。撒馬爾罕則鏈接著波斯、印度和中國這三大帝國。而《長安十二時辰》中大唐天寶三年的長安,是不折不扣的國際化大都市,大唐名將高仙芝就是高句麗人、哥舒翰是突厥人、李光弼是契丹人,可謂“天下賢才願往,泱泱大國敢用”。安史之亂的主角安祿山、史思明皆為粟特人。

那麼,讓我們看看,早在一千多年前的粟特人,是如何“買全球賣全球”的?

一、粟特人主宰大唐西市,這裡是公元8世紀的全球商品集散地

去年6月,筆者因為上合峰會在青島召開的機緣,赴中亞五國採訪,特意拜訪了中亞名城撒馬爾罕。而現在的烏茲別克斯坦,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的“狼衛”的故鄉突厥。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這是筆者在撒馬爾罕城東北角拍攝的一組關於絲綢之路的銅雕,主題就是粟特人、駝隊、水罐。附近還遺留著大量古城牆遺存。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這組雕塑展現了中亞的地理和嚴酷的商旅環境,中亞地區面積廣闊,大部分是沙漠,一個綠洲即可成一國,由於綠洲產物有限,這些絲綢之路上的小國無不發展跨國貿易。那時候沒有中歐班列、沒有移動支付,粟特人僅僅靠著駱駝這樣最原始的交通運輸工具,就完成了一場跨國貿易。而他們最大的商業風險和成本,來自於地區政權更迭引發的戰亂和沿途的盜匪搶劫。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敦煌莫高窟45窟“胡商遇盜圖”

即便是現在的中亞國際公路貨運,貨主尚需花費不菲的費用僱傭安保人員持槍押運,以保證貨物的安全運達。

這些絲綢之路上的二道販子,早在兩晉時就活躍於絲綢之路。公元553年,西魏的涼州刺史在涼州邊界抓獲了一個240人、600只駱駝組成的粟特商隊,貨物數以萬計。

這還是戰亂年代,粟特人還這麼大規模地做生意,何況到了唐朝,你可以盡情想象一下。

粟特人一手建起了撒馬爾罕,但卻沒有建立政權,這使得掌握大筆現金流和貨物流的粟特商人需要付出大筆金錢,周旋於諸國之間尋求保護,這使得粟特人天性中充滿了狡詐的一面。

在去年赴哈烏兩國的採訪中,無論是哈薩克斯坦人還是烏茲別克斯坦人,他們中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是成吉思汗的後人,而善於做生意的土耳其人才是粟特人的後人。

撒馬爾罕位於亞洲內陸的十字路口,自然就控制了西亞、南亞、東亞、粟特本土之間的貿易,甚至穿越南俄的草原絲綢之路,都有粟特人的身影,販運的商品主要是奢侈品,如絲綢、寶石、珍珠、奴隸、葡萄酒等。他們甚至主動參與政治,為唐朝管理突厥人。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唐朝初年,距葡萄傳入中土已經過了七百年,但中原卻還不能釀造葡萄酒,當時葡萄酒都是來自西域的珍貴貢品,僅能滿足皇族及部分高官。《長安十二時辰》中,“飲中八仙”焦遂見曹破延將葡萄酒倒掉,直呼可惜。

粟特人主宰著長安西市的貿易。長安西市裡粟特人的店鋪,貨物新奇別緻,特別受到顧客的青睞。這些在大唐生活的粟特人,冠之以“康”、“安”、“米”姓等,即昭武九姓。

筆者去年到訪的撒馬爾罕孔子學院的畢業生康曉鑫,曾在漢語橋決賽中獲一等獎,他將中文名的姓起為“康”,就是為紀念自己來自於康居古國。

粟特人是語言天才。為了做生意,這些粟特人會好幾門外語,比如突厥語、漢語、阿拉伯語、波斯語。像安祿山年輕時就當過翻譯,而史思明也會六種語言。

二、粟特人到底有多富裕?他們用銀盤吃飯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粟特人的富裕,從筆者在烏茲別克斯坦國家博物館拍攝的還原古代貴族飲宴圖的場景中可見一斑。最早,作為遊牧民族,粟特人用陶製餐具盛飯,唐朝時期的粟特商人普遍用銀盤吃飯。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粟特人常用的金銀器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這個重達一公斤的金碗,出土於陝西何家村,它的工藝技法,就是由粟特人傳入中國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在撒馬爾罕古蹟遺址的歷史博物館,還有這樣一幅彩色壁畫,唐高宗的使臣參加了粟特王的盛會,攜帶蠶繭、生絲和白絹作為賀禮。

這幅撒馬爾罕7世紀宮廷遺址的壁畫裡,絲綢被視為奢侈品,而在中國的傳世名畫閻立本的《步輦圖》裡,謁見唐太宗的吐蕃宰相就穿著一件粟特錦製成的長袍。對於大唐王朝來說,絲綢不稀罕,但棉花卻是稀罕物。

當時,不光是大唐的絲綢,粟特棉風靡歐亞大陸,後來桑蠶後來被引到烏茲別克斯坦,現在,烏茲別克斯坦最常見的樹種就是桑樹。絲路留下的傳統產業像刺繡,如今仍在這個國家的社會經濟佔有一席之地。

棉花則是烏茲別克斯坦從印度引種過來的。現在,世界上最有名的綠洲長絨棉產區,一個是埃及的尼羅河谷,其次就是烏茲別克斯坦兩河地區。通過棉花出口,烏茲別克斯坦與俄羅斯、歐盟、美國、中國都保持了密切關係。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一度每年都要買走烏茲別克斯坦40%的棉花。不過,現在中國逐漸替代了這一角色,成為烏茲別克斯坦棉花第一大買家。目前,中國對烏進口的商品,70%是棉花,去年開始,烏茲別克斯坦的大櫻桃也打“飛的”進入了中國。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圖為託缽數錢的粟特人

不光送來葡萄酒、粟特棉,還有風靡長安的胡旋舞。

撒馬爾罕的富裕,也讓它成為大國博弈的戰場。

撒馬爾罕曾經被阿拉伯帝國征服過。這是一個被戰火毀掉過多次,又多次重建的城市。大國的激烈碰撞帶來了多種文明的交融。摩尼教、拜火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在這裡都有傳播,街道上是流水般的駝隊。波斯、阿拉伯、印度等各路商販來來往往,古老的商鋪裡堆滿了絲綢和毛毯。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右剎的最初亮相,就是以景教傳教人形象出現的

撒馬爾罕的郊區手工作坊,還保留著8世紀從唐朝傳來的桑皮紙製作工藝。1300年前,撒馬爾罕的粟特人從長安學到了桑皮紙製作工藝。公元8世紀,大食(阿拉伯)帝國進攻中亞,在攻佔撒馬爾罕時發現了這種造紙工藝,將它稱之為撒馬爾罕紙,又傳至阿拉伯、小亞細亞,直至歐洲。

作為粟特人,安祿山在當時最著名的才藝就是會跳非常奔放的胡旋舞。

撒馬爾罕是胡旋舞的故鄉。1300年前,長安城裡人人學旋轉,人人學胡舞,代表人物就是楊貴妃和安祿山。在《舊唐書•安祿山傳》中描寫安祿山“晚年益肥壯,腹垂過膝,重三百三十斤,每行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風焉”。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國產電視劇中的胡旋舞

當時全世界最繁華的城市長安城拜倒在胡旋女裙下。白居易的名詩《胡旋女》,直接點明“胡旋女,出康居,徒勞東來萬里餘”。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這是在撒馬爾罕經學院,穿著民族服裝的烏茲別克人在跳民族舞蹈。可以看出,烏茲別克人跳舞是從娃娃抓起的,否則體重超過300斤的安祿山怎麼會疾舞如風。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去年6月,在撒馬爾罕孤兒院,筆者見識了一場烏茲別克斯坦民族舞蹈。撒馬爾罕孔子學院的學生來到這裡,和孤兒院的孩子們搞聯歡。在現場,孔子學院學生張民穿著美麗的漢服,伴著中國流行歌曲,跳起當地民族舞蹈納斯蓋(音譯),一次能打十幾個旋兒。

三、粟特人的保護者大唐,是如何失去半個中亞的

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中,狼衛入侵長安的原因是家鄉被大食人攻陷,狼衛求援唐朝庇護不成,遂生怨念復仇。

先放下這個梗不說,歷史上的大唐繁盛時期,疆域有多大呢?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這是唐高宗時期的疆域,不僅囊括了現代中國的主要版圖,還包括了今天中國的大量鄰國的一部分。從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到越南,老撾、朝鮮、蒙古國,都出現過唐朝皇帝所冊封官吏的身影。唐朝跨過天山山脈,成為半個中亞的保護者。

這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讓我們夢迴的大唐盛世。

時間回到公元627年,25歲的玄奘和尚西行。歷經17年之久,5萬里行程,138個國家。

在高昌王國(今吐魯番),玄奘和高昌王麴文泰結為兄弟。之後,他翻越海拔7000多米的騰格里雪峰,高昌王送給他的護衛凍死了十之三四;之後到大清池,就是現在吉爾吉斯斯坦的伊塞克湖;再到赤建國,就是現在的塔什干。在這之後,玄奘進入撒馬爾罕,與國王進行了交流。玄奘的語言天賦,深厚的文化素養,讓西域諸國首領歎服。

玄奘背後,是一步步走向鼎盛的大唐王朝。帝國的影響力隨著商旅的駝隊,穿越天山、穿越高昌古國的沙漠、穿過撒馬爾罕……

《長安十二時辰》小說中所在的大唐天寶三年,發生了一件影響唐朝歷史的事件,安祿山被任命為范陽節度使。

之後7年,即公元751年,唐朝軍隊在安西副都護高仙芝與大食(阿拉伯)人在怛羅斯(今哈薩克斯坦之江布爾)一帶發生激戰,史稱“怛羅斯之戰”,此役唐軍慘敗。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大唐由盛而衰,自此,中原王朝再也沒有機會將領土拓展到中亞。

"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一開始,一名官員站於城門上,大聲宣讀聖旨,“上元節西市開市,商隊無論來自何方何國,只需一次勘驗入市,此後十二時辰內,皆可於坊間自由來往”。

城門外,各路商隊雲集,穿著不同服飾的商人牽著滿載貨物的駱駝早已經迫不及待,只等城門一開,進城開展貿易活動。

當時的西市,堪稱是全球商品集散地,就像如今的義烏,穿梭其間的胡商功不可沒。胡商有波斯人、回鶻人、阿拉伯人,但主要是粟特人。曹破延為首的狼衛假冒粟特商人進入長安。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唐俑中的粟特人

在唐朝,作為世界上最會賺錢的粟特人,他們是絲綢之路的實際壟斷者。也正是他們,建立起了中亞重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撒馬爾罕。

當時,古絲綢之路三大樞紐城市,就是大唐的首都長安、康國的都城撒馬爾罕與伊斯坦布爾。撒馬爾罕則鏈接著波斯、印度和中國這三大帝國。而《長安十二時辰》中大唐天寶三年的長安,是不折不扣的國際化大都市,大唐名將高仙芝就是高句麗人、哥舒翰是突厥人、李光弼是契丹人,可謂“天下賢才願往,泱泱大國敢用”。安史之亂的主角安祿山、史思明皆為粟特人。

那麼,讓我們看看,早在一千多年前的粟特人,是如何“買全球賣全球”的?

一、粟特人主宰大唐西市,這裡是公元8世紀的全球商品集散地

去年6月,筆者因為上合峰會在青島召開的機緣,赴中亞五國採訪,特意拜訪了中亞名城撒馬爾罕。而現在的烏茲別克斯坦,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的“狼衛”的故鄉突厥。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這是筆者在撒馬爾罕城東北角拍攝的一組關於絲綢之路的銅雕,主題就是粟特人、駝隊、水罐。附近還遺留著大量古城牆遺存。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這組雕塑展現了中亞的地理和嚴酷的商旅環境,中亞地區面積廣闊,大部分是沙漠,一個綠洲即可成一國,由於綠洲產物有限,這些絲綢之路上的小國無不發展跨國貿易。那時候沒有中歐班列、沒有移動支付,粟特人僅僅靠著駱駝這樣最原始的交通運輸工具,就完成了一場跨國貿易。而他們最大的商業風險和成本,來自於地區政權更迭引發的戰亂和沿途的盜匪搶劫。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敦煌莫高窟45窟“胡商遇盜圖”

即便是現在的中亞國際公路貨運,貨主尚需花費不菲的費用僱傭安保人員持槍押運,以保證貨物的安全運達。

這些絲綢之路上的二道販子,早在兩晉時就活躍於絲綢之路。公元553年,西魏的涼州刺史在涼州邊界抓獲了一個240人、600只駱駝組成的粟特商隊,貨物數以萬計。

這還是戰亂年代,粟特人還這麼大規模地做生意,何況到了唐朝,你可以盡情想象一下。

粟特人一手建起了撒馬爾罕,但卻沒有建立政權,這使得掌握大筆現金流和貨物流的粟特商人需要付出大筆金錢,周旋於諸國之間尋求保護,這使得粟特人天性中充滿了狡詐的一面。

在去年赴哈烏兩國的採訪中,無論是哈薩克斯坦人還是烏茲別克斯坦人,他們中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是成吉思汗的後人,而善於做生意的土耳其人才是粟特人的後人。

撒馬爾罕位於亞洲內陸的十字路口,自然就控制了西亞、南亞、東亞、粟特本土之間的貿易,甚至穿越南俄的草原絲綢之路,都有粟特人的身影,販運的商品主要是奢侈品,如絲綢、寶石、珍珠、奴隸、葡萄酒等。他們甚至主動參與政治,為唐朝管理突厥人。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唐朝初年,距葡萄傳入中土已經過了七百年,但中原卻還不能釀造葡萄酒,當時葡萄酒都是來自西域的珍貴貢品,僅能滿足皇族及部分高官。《長安十二時辰》中,“飲中八仙”焦遂見曹破延將葡萄酒倒掉,直呼可惜。

粟特人主宰著長安西市的貿易。長安西市裡粟特人的店鋪,貨物新奇別緻,特別受到顧客的青睞。這些在大唐生活的粟特人,冠之以“康”、“安”、“米”姓等,即昭武九姓。

筆者去年到訪的撒馬爾罕孔子學院的畢業生康曉鑫,曾在漢語橋決賽中獲一等獎,他將中文名的姓起為“康”,就是為紀念自己來自於康居古國。

粟特人是語言天才。為了做生意,這些粟特人會好幾門外語,比如突厥語、漢語、阿拉伯語、波斯語。像安祿山年輕時就當過翻譯,而史思明也會六種語言。

二、粟特人到底有多富裕?他們用銀盤吃飯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粟特人的富裕,從筆者在烏茲別克斯坦國家博物館拍攝的還原古代貴族飲宴圖的場景中可見一斑。最早,作為遊牧民族,粟特人用陶製餐具盛飯,唐朝時期的粟特商人普遍用銀盤吃飯。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粟特人常用的金銀器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這個重達一公斤的金碗,出土於陝西何家村,它的工藝技法,就是由粟特人傳入中國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在撒馬爾罕古蹟遺址的歷史博物館,還有這樣一幅彩色壁畫,唐高宗的使臣參加了粟特王的盛會,攜帶蠶繭、生絲和白絹作為賀禮。

這幅撒馬爾罕7世紀宮廷遺址的壁畫裡,絲綢被視為奢侈品,而在中國的傳世名畫閻立本的《步輦圖》裡,謁見唐太宗的吐蕃宰相就穿著一件粟特錦製成的長袍。對於大唐王朝來說,絲綢不稀罕,但棉花卻是稀罕物。

當時,不光是大唐的絲綢,粟特棉風靡歐亞大陸,後來桑蠶後來被引到烏茲別克斯坦,現在,烏茲別克斯坦最常見的樹種就是桑樹。絲路留下的傳統產業像刺繡,如今仍在這個國家的社會經濟佔有一席之地。

棉花則是烏茲別克斯坦從印度引種過來的。現在,世界上最有名的綠洲長絨棉產區,一個是埃及的尼羅河谷,其次就是烏茲別克斯坦兩河地區。通過棉花出口,烏茲別克斯坦與俄羅斯、歐盟、美國、中國都保持了密切關係。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一度每年都要買走烏茲別克斯坦40%的棉花。不過,現在中國逐漸替代了這一角色,成為烏茲別克斯坦棉花第一大買家。目前,中國對烏進口的商品,70%是棉花,去年開始,烏茲別克斯坦的大櫻桃也打“飛的”進入了中國。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圖為託缽數錢的粟特人

不光送來葡萄酒、粟特棉,還有風靡長安的胡旋舞。

撒馬爾罕的富裕,也讓它成為大國博弈的戰場。

撒馬爾罕曾經被阿拉伯帝國征服過。這是一個被戰火毀掉過多次,又多次重建的城市。大國的激烈碰撞帶來了多種文明的交融。摩尼教、拜火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在這裡都有傳播,街道上是流水般的駝隊。波斯、阿拉伯、印度等各路商販來來往往,古老的商鋪裡堆滿了絲綢和毛毯。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右剎的最初亮相,就是以景教傳教人形象出現的

撒馬爾罕的郊區手工作坊,還保留著8世紀從唐朝傳來的桑皮紙製作工藝。1300年前,撒馬爾罕的粟特人從長安學到了桑皮紙製作工藝。公元8世紀,大食(阿拉伯)帝國進攻中亞,在攻佔撒馬爾罕時發現了這種造紙工藝,將它稱之為撒馬爾罕紙,又傳至阿拉伯、小亞細亞,直至歐洲。

作為粟特人,安祿山在當時最著名的才藝就是會跳非常奔放的胡旋舞。

撒馬爾罕是胡旋舞的故鄉。1300年前,長安城裡人人學旋轉,人人學胡舞,代表人物就是楊貴妃和安祿山。在《舊唐書•安祿山傳》中描寫安祿山“晚年益肥壯,腹垂過膝,重三百三十斤,每行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風焉”。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國產電視劇中的胡旋舞

當時全世界最繁華的城市長安城拜倒在胡旋女裙下。白居易的名詩《胡旋女》,直接點明“胡旋女,出康居,徒勞東來萬里餘”。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這是在撒馬爾罕經學院,穿著民族服裝的烏茲別克人在跳民族舞蹈。可以看出,烏茲別克人跳舞是從娃娃抓起的,否則體重超過300斤的安祿山怎麼會疾舞如風。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去年6月,在撒馬爾罕孤兒院,筆者見識了一場烏茲別克斯坦民族舞蹈。撒馬爾罕孔子學院的學生來到這裡,和孤兒院的孩子們搞聯歡。在現場,孔子學院學生張民穿著美麗的漢服,伴著中國流行歌曲,跳起當地民族舞蹈納斯蓋(音譯),一次能打十幾個旋兒。

三、粟特人的保護者大唐,是如何失去半個中亞的

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中,狼衛入侵長安的原因是家鄉被大食人攻陷,狼衛求援唐朝庇護不成,遂生怨念復仇。

先放下這個梗不說,歷史上的大唐繁盛時期,疆域有多大呢?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這是唐高宗時期的疆域,不僅囊括了現代中國的主要版圖,還包括了今天中國的大量鄰國的一部分。從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到越南,老撾、朝鮮、蒙古國,都出現過唐朝皇帝所冊封官吏的身影。唐朝跨過天山山脈,成為半個中亞的保護者。

這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讓我們夢迴的大唐盛世。

時間回到公元627年,25歲的玄奘和尚西行。歷經17年之久,5萬里行程,138個國家。

在高昌王國(今吐魯番),玄奘和高昌王麴文泰結為兄弟。之後,他翻越海拔7000多米的騰格里雪峰,高昌王送給他的護衛凍死了十之三四;之後到大清池,就是現在吉爾吉斯斯坦的伊塞克湖;再到赤建國,就是現在的塔什干。在這之後,玄奘進入撒馬爾罕,與國王進行了交流。玄奘的語言天賦,深厚的文化素養,讓西域諸國首領歎服。

玄奘背後,是一步步走向鼎盛的大唐王朝。帝國的影響力隨著商旅的駝隊,穿越天山、穿越高昌古國的沙漠、穿過撒馬爾罕……

《長安十二時辰》小說中所在的大唐天寶三年,發生了一件影響唐朝歷史的事件,安祿山被任命為范陽節度使。

之後7年,即公元751年,唐朝軍隊在安西副都護高仙芝與大食(阿拉伯)人在怛羅斯(今哈薩克斯坦之江布爾)一帶發生激戰,史稱“怛羅斯之戰”,此役唐軍慘敗。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大唐由盛而衰,自此,中原王朝再也沒有機會將領土拓展到中亞。

《長安十二時辰》與絲綢之路

文字原創,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