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四大名著大字本

北京大學中文系劉勇強教授曾說,“四大名著”是我們的“國民讀物”(點擊藍字查看),意思是說這幾本書幾乎人人都讀,是大家共讀的名著。此言不虛。書店裡的“四大名著”版本很多,質量參差不齊,那麼該如何選擇一個好版本呢?在談如何選擇佳本之前,我想先介紹一下“四大名著”的文本特點。瞭解它們的文本特點之後,我們就能較好地理解選擇好版本的重要性。這篇文章主要也是想引起大家重視看書選版本這個事情。不熟悉古代典籍的讀者可能認為“四大名著”跟現代的書如《白鹿原》《塵埃落定》等長篇小說一樣,一經印刷,所有版本的文字基本上是一致的。其實並非如此。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

《水滸傳》的成書定型經歷了非常非常漫長的過程。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四大名著大字本

北京大學中文系劉勇強教授曾說,“四大名著”是我們的“國民讀物”(點擊藍字查看),意思是說這幾本書幾乎人人都讀,是大家共讀的名著。此言不虛。書店裡的“四大名著”版本很多,質量參差不齊,那麼該如何選擇一個好版本呢?在談如何選擇佳本之前,我想先介紹一下“四大名著”的文本特點。瞭解它們的文本特點之後,我們就能較好地理解選擇好版本的重要性。這篇文章主要也是想引起大家重視看書選版本這個事情。不熟悉古代典籍的讀者可能認為“四大名著”跟現代的書如《白鹿原》《塵埃落定》等長篇小說一樣,一經印刷,所有版本的文字基本上是一致的。其實並非如此。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

《水滸傳》的成書定型經歷了非常非常漫長的過程。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水滸傳》書影(古代刻本)

“水滸”故事最初的萌芽是在宋元之際(公元13世紀),它主要流行在民間,開始的時候是一些獨立的小故事,後來被文人注意,寫進書中,像《大宋宣和遺事》,這個時候,故事比較簡單,可能只是對故事的概述,或者說像一個提綱,其細節大概由說書人在表演時臨時演繹發揮。由於這些故事很受老百姓歡迎,所以講的人就越來越多,影響大了之後,搞雜劇創作的人也來寫。就這樣,參與講述,參與加工,參與創作的人越來越多。它流傳的時間越久,範圍越廣,它所彙集的民間“智慧”就越多。大概到了二百多年後的明代嘉靖時期(16世紀初期),水滸故事的“小說版”就大體定型了。然而,所謂的“定型”並不意味著定於“一尊”,這個時候的“小說版”只是故事主幹確立了,還不能說有一個唯一確定的文本。事實上這個時候的《水滸傳》的文本主要有簡本、繁本兩種。這兩種文本在內容情節、篇幅大小上都有不同,例如繁本有一百回本(代表性的是“容與堂刻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簡本有一百一十五回本(簡本),還有繁簡結合的一百二十回本(代表性的有袁無涯刊本)等等,它們之間的關係非常複雜,避難就易地說,主要的區別是水滸好漢招安以後的內容。在繁本系統裡,水滸好漢招安後主要的事蹟是到北方徵打遼國,到南方平定方臘,而在簡本系統中,水滸好漢在此之外又加入了徵田虎、徵王慶兩個故事。簡本和繁簡結合本里的故事多了兩個,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故事多了,但內容太粗糙,文字的精良程度和藝術水平反而不如那一百回的繁本。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大多數整理本都選擇整理一百回繁本《水滸傳》的緣故。

就算出現了簡、繁兩種主要文本,《水滸傳》的文本衍生也還沒有結束,其他的文本形式仍然有市場。此後也仍然有新文本孳生,其中最主要的是清代初期(17世紀初期)文學家金聖嘆刪節的七十回本《水滸》。金聖嘆很不滿意水滸英雄接收招安這種情節安排,於是斷然把七十回後的內容刪去了,同時還潤色了一下前七十回本的文字。金聖嘆這個刪節本在清代影響力非常大,流行了兩百多年。195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就是在金聖嘆刪節本的基礎上做的整理本。這個整理本成了廣大讀者閱讀《水滸傳》的主要版本,該版本流行了近三十年,直到1975年新的一百回本整理出版後,七十回本才逐漸退出市場。新中國成立以後,《水滸傳》的文本就開始趨於統一了。目前各個出版社所出的《水滸傳》基本上都是一百回本,內容基本一致。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四大名著大字本

北京大學中文系劉勇強教授曾說,“四大名著”是我們的“國民讀物”(點擊藍字查看),意思是說這幾本書幾乎人人都讀,是大家共讀的名著。此言不虛。書店裡的“四大名著”版本很多,質量參差不齊,那麼該如何選擇一個好版本呢?在談如何選擇佳本之前,我想先介紹一下“四大名著”的文本特點。瞭解它們的文本特點之後,我們就能較好地理解選擇好版本的重要性。這篇文章主要也是想引起大家重視看書選版本這個事情。不熟悉古代典籍的讀者可能認為“四大名著”跟現代的書如《白鹿原》《塵埃落定》等長篇小說一樣,一經印刷,所有版本的文字基本上是一致的。其實並非如此。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

《水滸傳》的成書定型經歷了非常非常漫長的過程。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水滸傳》書影(古代刻本)

“水滸”故事最初的萌芽是在宋元之際(公元13世紀),它主要流行在民間,開始的時候是一些獨立的小故事,後來被文人注意,寫進書中,像《大宋宣和遺事》,這個時候,故事比較簡單,可能只是對故事的概述,或者說像一個提綱,其細節大概由說書人在表演時臨時演繹發揮。由於這些故事很受老百姓歡迎,所以講的人就越來越多,影響大了之後,搞雜劇創作的人也來寫。就這樣,參與講述,參與加工,參與創作的人越來越多。它流傳的時間越久,範圍越廣,它所彙集的民間“智慧”就越多。大概到了二百多年後的明代嘉靖時期(16世紀初期),水滸故事的“小說版”就大體定型了。然而,所謂的“定型”並不意味著定於“一尊”,這個時候的“小說版”只是故事主幹確立了,還不能說有一個唯一確定的文本。事實上這個時候的《水滸傳》的文本主要有簡本、繁本兩種。這兩種文本在內容情節、篇幅大小上都有不同,例如繁本有一百回本(代表性的是“容與堂刻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簡本有一百一十五回本(簡本),還有繁簡結合的一百二十回本(代表性的有袁無涯刊本)等等,它們之間的關係非常複雜,避難就易地說,主要的區別是水滸好漢招安以後的內容。在繁本系統裡,水滸好漢招安後主要的事蹟是到北方徵打遼國,到南方平定方臘,而在簡本系統中,水滸好漢在此之外又加入了徵田虎、徵王慶兩個故事。簡本和繁簡結合本里的故事多了兩個,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故事多了,但內容太粗糙,文字的精良程度和藝術水平反而不如那一百回的繁本。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大多數整理本都選擇整理一百回繁本《水滸傳》的緣故。

就算出現了簡、繁兩種主要文本,《水滸傳》的文本衍生也還沒有結束,其他的文本形式仍然有市場。此後也仍然有新文本孳生,其中最主要的是清代初期(17世紀初期)文學家金聖嘆刪節的七十回本《水滸》。金聖嘆很不滿意水滸英雄接收招安這種情節安排,於是斷然把七十回後的內容刪去了,同時還潤色了一下前七十回本的文字。金聖嘆這個刪節本在清代影響力非常大,流行了兩百多年。195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就是在金聖嘆刪節本的基礎上做的整理本。這個整理本成了廣大讀者閱讀《水滸傳》的主要版本,該版本流行了近三十年,直到1975年新的一百回本整理出版後,七十回本才逐漸退出市場。新中國成立以後,《水滸傳》的文本就開始趨於統一了。目前各個出版社所出的《水滸傳》基本上都是一百回本,內容基本一致。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七十回本《水滸》(人民文學出版社1952年版)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四大名著大字本

北京大學中文系劉勇強教授曾說,“四大名著”是我們的“國民讀物”(點擊藍字查看),意思是說這幾本書幾乎人人都讀,是大家共讀的名著。此言不虛。書店裡的“四大名著”版本很多,質量參差不齊,那麼該如何選擇一個好版本呢?在談如何選擇佳本之前,我想先介紹一下“四大名著”的文本特點。瞭解它們的文本特點之後,我們就能較好地理解選擇好版本的重要性。這篇文章主要也是想引起大家重視看書選版本這個事情。不熟悉古代典籍的讀者可能認為“四大名著”跟現代的書如《白鹿原》《塵埃落定》等長篇小說一樣,一經印刷,所有版本的文字基本上是一致的。其實並非如此。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

《水滸傳》的成書定型經歷了非常非常漫長的過程。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水滸傳》書影(古代刻本)

“水滸”故事最初的萌芽是在宋元之際(公元13世紀),它主要流行在民間,開始的時候是一些獨立的小故事,後來被文人注意,寫進書中,像《大宋宣和遺事》,這個時候,故事比較簡單,可能只是對故事的概述,或者說像一個提綱,其細節大概由說書人在表演時臨時演繹發揮。由於這些故事很受老百姓歡迎,所以講的人就越來越多,影響大了之後,搞雜劇創作的人也來寫。就這樣,參與講述,參與加工,參與創作的人越來越多。它流傳的時間越久,範圍越廣,它所彙集的民間“智慧”就越多。大概到了二百多年後的明代嘉靖時期(16世紀初期),水滸故事的“小說版”就大體定型了。然而,所謂的“定型”並不意味著定於“一尊”,這個時候的“小說版”只是故事主幹確立了,還不能說有一個唯一確定的文本。事實上這個時候的《水滸傳》的文本主要有簡本、繁本兩種。這兩種文本在內容情節、篇幅大小上都有不同,例如繁本有一百回本(代表性的是“容與堂刻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簡本有一百一十五回本(簡本),還有繁簡結合的一百二十回本(代表性的有袁無涯刊本)等等,它們之間的關係非常複雜,避難就易地說,主要的區別是水滸好漢招安以後的內容。在繁本系統裡,水滸好漢招安後主要的事蹟是到北方徵打遼國,到南方平定方臘,而在簡本系統中,水滸好漢在此之外又加入了徵田虎、徵王慶兩個故事。簡本和繁簡結合本里的故事多了兩個,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故事多了,但內容太粗糙,文字的精良程度和藝術水平反而不如那一百回的繁本。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大多數整理本都選擇整理一百回繁本《水滸傳》的緣故。

就算出現了簡、繁兩種主要文本,《水滸傳》的文本衍生也還沒有結束,其他的文本形式仍然有市場。此後也仍然有新文本孳生,其中最主要的是清代初期(17世紀初期)文學家金聖嘆刪節的七十回本《水滸》。金聖嘆很不滿意水滸英雄接收招安這種情節安排,於是斷然把七十回後的內容刪去了,同時還潤色了一下前七十回本的文字。金聖嘆這個刪節本在清代影響力非常大,流行了兩百多年。195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就是在金聖嘆刪節本的基礎上做的整理本。這個整理本成了廣大讀者閱讀《水滸傳》的主要版本,該版本流行了近三十年,直到1975年新的一百回本整理出版後,七十回本才逐漸退出市場。新中國成立以後,《水滸傳》的文本就開始趨於統一了。目前各個出版社所出的《水滸傳》基本上都是一百回本,內容基本一致。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七十回本《水滸》(人民文學出版社1952年版)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一百回本《水滸傳》(人民文學出版社1975年版)

我們經常接到學生家長來電問人民文學出版社整理的《水滸傳》全不全,有些家長知道一百二十回本,就進而諮詢這一百二十回本是不是更全,他們主要是擔心自家孩子看的版本內容不全,影響考試。我們認為,這種擔心其實是多慮的,像版本這種學術問題,至今仍是學術爭議較多話題,中學考試基本上是不會考這些學術上仍有爭議仍在探討的問題的。

上面,我們講《水滸傳》這個例子是想告訴大家,古代的典籍文本情況很複雜,跟我們現代作品的情況不一樣。換而言之,對一般讀者來說,讀古代的典籍應該選好的整理本,尤其是像“四大名著”這樣的幾乎人人必讀的基本書,尤應留意版本。

市場上的“四大名著”版本非常多,質量良莠不齊,那麼怎麼分辨呢?下面我們提供一些建議和方法,供大家參考。

第一,查看封面、扉頁、版權頁、前言等,看看有沒有真正的整理者。

整理者是一本書的“學術責任人”,能夠負得起“文責”。沒有標明、說明整理者的,極有可能是劣本、抄襲本。195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成立,出版社成立之初,就開始組織人員整理“四大名著”。整理工作先後由具有深厚文史素養的聶紺弩、張友鸞、顧學頡、黃肅秋、汪靜之、周汝昌、李易等人承擔。由於該項工作是出版社安排的工作任務,所以出版時沒有署個人名字,這是特定歷史情況下的特殊情況。1980年以後,由馮其庸先生等紅學家們共同整理的《紅樓夢》,該工作仍為集體作品,故最後署名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 校注”。如今其他三大名著在修訂再版時,則會在“出版說明”或“前言”中將相關人員及其工作內容予以交代說明。這既是對參與者勞動的尊重,也是對讀者負責。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四大名著大字本

北京大學中文系劉勇強教授曾說,“四大名著”是我們的“國民讀物”(點擊藍字查看),意思是說這幾本書幾乎人人都讀,是大家共讀的名著。此言不虛。書店裡的“四大名著”版本很多,質量參差不齊,那麼該如何選擇一個好版本呢?在談如何選擇佳本之前,我想先介紹一下“四大名著”的文本特點。瞭解它們的文本特點之後,我們就能較好地理解選擇好版本的重要性。這篇文章主要也是想引起大家重視看書選版本這個事情。不熟悉古代典籍的讀者可能認為“四大名著”跟現代的書如《白鹿原》《塵埃落定》等長篇小說一樣,一經印刷,所有版本的文字基本上是一致的。其實並非如此。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

《水滸傳》的成書定型經歷了非常非常漫長的過程。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水滸傳》書影(古代刻本)

“水滸”故事最初的萌芽是在宋元之際(公元13世紀),它主要流行在民間,開始的時候是一些獨立的小故事,後來被文人注意,寫進書中,像《大宋宣和遺事》,這個時候,故事比較簡單,可能只是對故事的概述,或者說像一個提綱,其細節大概由說書人在表演時臨時演繹發揮。由於這些故事很受老百姓歡迎,所以講的人就越來越多,影響大了之後,搞雜劇創作的人也來寫。就這樣,參與講述,參與加工,參與創作的人越來越多。它流傳的時間越久,範圍越廣,它所彙集的民間“智慧”就越多。大概到了二百多年後的明代嘉靖時期(16世紀初期),水滸故事的“小說版”就大體定型了。然而,所謂的“定型”並不意味著定於“一尊”,這個時候的“小說版”只是故事主幹確立了,還不能說有一個唯一確定的文本。事實上這個時候的《水滸傳》的文本主要有簡本、繁本兩種。這兩種文本在內容情節、篇幅大小上都有不同,例如繁本有一百回本(代表性的是“容與堂刻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簡本有一百一十五回本(簡本),還有繁簡結合的一百二十回本(代表性的有袁無涯刊本)等等,它們之間的關係非常複雜,避難就易地說,主要的區別是水滸好漢招安以後的內容。在繁本系統裡,水滸好漢招安後主要的事蹟是到北方徵打遼國,到南方平定方臘,而在簡本系統中,水滸好漢在此之外又加入了徵田虎、徵王慶兩個故事。簡本和繁簡結合本里的故事多了兩個,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故事多了,但內容太粗糙,文字的精良程度和藝術水平反而不如那一百回的繁本。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大多數整理本都選擇整理一百回繁本《水滸傳》的緣故。

就算出現了簡、繁兩種主要文本,《水滸傳》的文本衍生也還沒有結束,其他的文本形式仍然有市場。此後也仍然有新文本孳生,其中最主要的是清代初期(17世紀初期)文學家金聖嘆刪節的七十回本《水滸》。金聖嘆很不滿意水滸英雄接收招安這種情節安排,於是斷然把七十回後的內容刪去了,同時還潤色了一下前七十回本的文字。金聖嘆這個刪節本在清代影響力非常大,流行了兩百多年。195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就是在金聖嘆刪節本的基礎上做的整理本。這個整理本成了廣大讀者閱讀《水滸傳》的主要版本,該版本流行了近三十年,直到1975年新的一百回本整理出版後,七十回本才逐漸退出市場。新中國成立以後,《水滸傳》的文本就開始趨於統一了。目前各個出版社所出的《水滸傳》基本上都是一百回本,內容基本一致。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七十回本《水滸》(人民文學出版社1952年版)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一百回本《水滸傳》(人民文學出版社1975年版)

我們經常接到學生家長來電問人民文學出版社整理的《水滸傳》全不全,有些家長知道一百二十回本,就進而諮詢這一百二十回本是不是更全,他們主要是擔心自家孩子看的版本內容不全,影響考試。我們認為,這種擔心其實是多慮的,像版本這種學術問題,至今仍是學術爭議較多話題,中學考試基本上是不會考這些學術上仍有爭議仍在探討的問題的。

上面,我們講《水滸傳》這個例子是想告訴大家,古代的典籍文本情況很複雜,跟我們現代作品的情況不一樣。換而言之,對一般讀者來說,讀古代的典籍應該選好的整理本,尤其是像“四大名著”這樣的幾乎人人必讀的基本書,尤應留意版本。

市場上的“四大名著”版本非常多,質量良莠不齊,那麼怎麼分辨呢?下面我們提供一些建議和方法,供大家參考。

第一,查看封面、扉頁、版權頁、前言等,看看有沒有真正的整理者。

整理者是一本書的“學術責任人”,能夠負得起“文責”。沒有標明、說明整理者的,極有可能是劣本、抄襲本。195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成立,出版社成立之初,就開始組織人員整理“四大名著”。整理工作先後由具有深厚文史素養的聶紺弩、張友鸞、顧學頡、黃肅秋、汪靜之、周汝昌、李易等人承擔。由於該項工作是出版社安排的工作任務,所以出版時沒有署個人名字,這是特定歷史情況下的特殊情況。1980年以後,由馮其庸先生等紅學家們共同整理的《紅樓夢》,該工作仍為集體作品,故最後署名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 校注”。如今其他三大名著在修訂再版時,則會在“出版說明”或“前言”中將相關人員及其工作內容予以交代說明。這既是對參與者勞動的尊重,也是對讀者負責。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1982年3月,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以庚辰本為前八十回的底本,

以萃文書屋排印的程甲本為後四十回的底本,

重新整理的《紅樓夢》首次印行

該書1996年12月出了修訂版(第二版)

2008年再次修訂(第三版)

關於此點,我們還想補充的是,僅標明某某主編,也極有可能有問題。署名為胡亂化名,查無實據的也極可能有問題。古代文獻整理是一項非常艱苦的學術工作,像“四大名著”這種文本、版本都很複雜的書,尤其需要整理者具備深厚的學養。對於嚴肅認真的學者來說,整理“四大名著”無疑也是巨大的挑戰。所以,在這件事情上,我們應相信只有專業的人才能勝任專業的事情,只有真正嚴肅認真的學者,才能勝任“四大名著”的整理工作。根據常識,那些敢於整理“四大名著”的學者,一般都是在該領域有過長時間研究的人,他們也會發表或出版過相關論著,所以,我們還是能比較容易查詢他們的資料,瞭解他們的情況的。第二,查看有無前言、整理說明、凡例、後記等。

為什麼要查看這些?因為通過這些內容,我們可以瞭解整理者所做工作的情況。看他是真整理還是假整理。一般而言,“前言”主要是介紹該書的內容、特色、價值等。“整理說明”“凡例”主要介紹整理工作的細節,比如他以哪個版本為根據(底本),這個底本有什麼特點,存在什麼問題,整理者如何補救這些問題。我們也來舉個例子。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西遊記》裡有一篇《關於本書的整理情況》,裡面介紹這個整理本是以明代金陵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遊記》”做底本的,然後參考了六種清代的刊本。文中解釋了為什麼要用“世德堂本”,也說明了“世德堂本”的不足。比如這個版本沒有關於唐僧的出身的故事,沒有這塊內容,書中故事前後的情節有的難以照應,於是整理者就用另一些版本來補救,使其更合理。其詳細情況是這樣的: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四大名著大字本

北京大學中文系劉勇強教授曾說,“四大名著”是我們的“國民讀物”(點擊藍字查看),意思是說這幾本書幾乎人人都讀,是大家共讀的名著。此言不虛。書店裡的“四大名著”版本很多,質量參差不齊,那麼該如何選擇一個好版本呢?在談如何選擇佳本之前,我想先介紹一下“四大名著”的文本特點。瞭解它們的文本特點之後,我們就能較好地理解選擇好版本的重要性。這篇文章主要也是想引起大家重視看書選版本這個事情。不熟悉古代典籍的讀者可能認為“四大名著”跟現代的書如《白鹿原》《塵埃落定》等長篇小說一樣,一經印刷,所有版本的文字基本上是一致的。其實並非如此。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

《水滸傳》的成書定型經歷了非常非常漫長的過程。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水滸傳》書影(古代刻本)

“水滸”故事最初的萌芽是在宋元之際(公元13世紀),它主要流行在民間,開始的時候是一些獨立的小故事,後來被文人注意,寫進書中,像《大宋宣和遺事》,這個時候,故事比較簡單,可能只是對故事的概述,或者說像一個提綱,其細節大概由說書人在表演時臨時演繹發揮。由於這些故事很受老百姓歡迎,所以講的人就越來越多,影響大了之後,搞雜劇創作的人也來寫。就這樣,參與講述,參與加工,參與創作的人越來越多。它流傳的時間越久,範圍越廣,它所彙集的民間“智慧”就越多。大概到了二百多年後的明代嘉靖時期(16世紀初期),水滸故事的“小說版”就大體定型了。然而,所謂的“定型”並不意味著定於“一尊”,這個時候的“小說版”只是故事主幹確立了,還不能說有一個唯一確定的文本。事實上這個時候的《水滸傳》的文本主要有簡本、繁本兩種。這兩種文本在內容情節、篇幅大小上都有不同,例如繁本有一百回本(代表性的是“容與堂刻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簡本有一百一十五回本(簡本),還有繁簡結合的一百二十回本(代表性的有袁無涯刊本)等等,它們之間的關係非常複雜,避難就易地說,主要的區別是水滸好漢招安以後的內容。在繁本系統裡,水滸好漢招安後主要的事蹟是到北方徵打遼國,到南方平定方臘,而在簡本系統中,水滸好漢在此之外又加入了徵田虎、徵王慶兩個故事。簡本和繁簡結合本里的故事多了兩個,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故事多了,但內容太粗糙,文字的精良程度和藝術水平反而不如那一百回的繁本。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大多數整理本都選擇整理一百回繁本《水滸傳》的緣故。

就算出現了簡、繁兩種主要文本,《水滸傳》的文本衍生也還沒有結束,其他的文本形式仍然有市場。此後也仍然有新文本孳生,其中最主要的是清代初期(17世紀初期)文學家金聖嘆刪節的七十回本《水滸》。金聖嘆很不滿意水滸英雄接收招安這種情節安排,於是斷然把七十回後的內容刪去了,同時還潤色了一下前七十回本的文字。金聖嘆這個刪節本在清代影響力非常大,流行了兩百多年。195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就是在金聖嘆刪節本的基礎上做的整理本。這個整理本成了廣大讀者閱讀《水滸傳》的主要版本,該版本流行了近三十年,直到1975年新的一百回本整理出版後,七十回本才逐漸退出市場。新中國成立以後,《水滸傳》的文本就開始趨於統一了。目前各個出版社所出的《水滸傳》基本上都是一百回本,內容基本一致。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七十回本《水滸》(人民文學出版社1952年版)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一百回本《水滸傳》(人民文學出版社1975年版)

我們經常接到學生家長來電問人民文學出版社整理的《水滸傳》全不全,有些家長知道一百二十回本,就進而諮詢這一百二十回本是不是更全,他們主要是擔心自家孩子看的版本內容不全,影響考試。我們認為,這種擔心其實是多慮的,像版本這種學術問題,至今仍是學術爭議較多話題,中學考試基本上是不會考這些學術上仍有爭議仍在探討的問題的。

上面,我們講《水滸傳》這個例子是想告訴大家,古代的典籍文本情況很複雜,跟我們現代作品的情況不一樣。換而言之,對一般讀者來說,讀古代的典籍應該選好的整理本,尤其是像“四大名著”這樣的幾乎人人必讀的基本書,尤應留意版本。

市場上的“四大名著”版本非常多,質量良莠不齊,那麼怎麼分辨呢?下面我們提供一些建議和方法,供大家參考。

第一,查看封面、扉頁、版權頁、前言等,看看有沒有真正的整理者。

整理者是一本書的“學術責任人”,能夠負得起“文責”。沒有標明、說明整理者的,極有可能是劣本、抄襲本。195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成立,出版社成立之初,就開始組織人員整理“四大名著”。整理工作先後由具有深厚文史素養的聶紺弩、張友鸞、顧學頡、黃肅秋、汪靜之、周汝昌、李易等人承擔。由於該項工作是出版社安排的工作任務,所以出版時沒有署個人名字,這是特定歷史情況下的特殊情況。1980年以後,由馮其庸先生等紅學家們共同整理的《紅樓夢》,該工作仍為集體作品,故最後署名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 校注”。如今其他三大名著在修訂再版時,則會在“出版說明”或“前言”中將相關人員及其工作內容予以交代說明。這既是對參與者勞動的尊重,也是對讀者負責。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1982年3月,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以庚辰本為前八十回的底本,

以萃文書屋排印的程甲本為後四十回的底本,

重新整理的《紅樓夢》首次印行

該書1996年12月出了修訂版(第二版)

2008年再次修訂(第三版)

關於此點,我們還想補充的是,僅標明某某主編,也極有可能有問題。署名為胡亂化名,查無實據的也極可能有問題。古代文獻整理是一項非常艱苦的學術工作,像“四大名著”這種文本、版本都很複雜的書,尤其需要整理者具備深厚的學養。對於嚴肅認真的學者來說,整理“四大名著”無疑也是巨大的挑戰。所以,在這件事情上,我們應相信只有專業的人才能勝任專業的事情,只有真正嚴肅認真的學者,才能勝任“四大名著”的整理工作。根據常識,那些敢於整理“四大名著”的學者,一般都是在該領域有過長時間研究的人,他們也會發表或出版過相關論著,所以,我們還是能比較容易查詢他們的資料,瞭解他們的情況的。第二,查看有無前言、整理說明、凡例、後記等。

為什麼要查看這些?因為通過這些內容,我們可以瞭解整理者所做工作的情況。看他是真整理還是假整理。一般而言,“前言”主要是介紹該書的內容、特色、價值等。“整理說明”“凡例”主要介紹整理工作的細節,比如他以哪個版本為根據(底本),這個底本有什麼特點,存在什麼問題,整理者如何補救這些問題。我們也來舉個例子。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西遊記》裡有一篇《關於本書的整理情況》,裡面介紹這個整理本是以明代金陵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遊記》”做底本的,然後參考了六種清代的刊本。文中解釋了為什麼要用“世德堂本”,也說明了“世德堂本”的不足。比如這個版本沒有關於唐僧的出身的故事,沒有這塊內容,書中故事前後的情節有的難以照應,於是整理者就用另一些版本來補救,使其更合理。其詳細情況是這樣的: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西遊記》中《關於本書的整理情況》

初版時,我們就根據“書業公記”本把這一段補了出來,作為第九回,並將世德堂本的第九回到第十二回四迴文字,並作三回,分回和回目,均改從《西遊真詮》各本的第十到第十二回。這次重排,考慮到補出的這一回既然不像是吳承恩的原作,所以便把它作為“附錄”,排在第八回之後,第九到第十二回,仍然恢復世德堂本原貌。這樣處理,既彌補了世德堂本情節上的不相照應之處,又保持了它的完整性,可能較為妥當一些。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四大名著大字本

北京大學中文系劉勇強教授曾說,“四大名著”是我們的“國民讀物”(點擊藍字查看),意思是說這幾本書幾乎人人都讀,是大家共讀的名著。此言不虛。書店裡的“四大名著”版本很多,質量參差不齊,那麼該如何選擇一個好版本呢?在談如何選擇佳本之前,我想先介紹一下“四大名著”的文本特點。瞭解它們的文本特點之後,我們就能較好地理解選擇好版本的重要性。這篇文章主要也是想引起大家重視看書選版本這個事情。不熟悉古代典籍的讀者可能認為“四大名著”跟現代的書如《白鹿原》《塵埃落定》等長篇小說一樣,一經印刷,所有版本的文字基本上是一致的。其實並非如此。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

《水滸傳》的成書定型經歷了非常非常漫長的過程。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水滸傳》書影(古代刻本)

“水滸”故事最初的萌芽是在宋元之際(公元13世紀),它主要流行在民間,開始的時候是一些獨立的小故事,後來被文人注意,寫進書中,像《大宋宣和遺事》,這個時候,故事比較簡單,可能只是對故事的概述,或者說像一個提綱,其細節大概由說書人在表演時臨時演繹發揮。由於這些故事很受老百姓歡迎,所以講的人就越來越多,影響大了之後,搞雜劇創作的人也來寫。就這樣,參與講述,參與加工,參與創作的人越來越多。它流傳的時間越久,範圍越廣,它所彙集的民間“智慧”就越多。大概到了二百多年後的明代嘉靖時期(16世紀初期),水滸故事的“小說版”就大體定型了。然而,所謂的“定型”並不意味著定於“一尊”,這個時候的“小說版”只是故事主幹確立了,還不能說有一個唯一確定的文本。事實上這個時候的《水滸傳》的文本主要有簡本、繁本兩種。這兩種文本在內容情節、篇幅大小上都有不同,例如繁本有一百回本(代表性的是“容與堂刻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簡本有一百一十五回本(簡本),還有繁簡結合的一百二十回本(代表性的有袁無涯刊本)等等,它們之間的關係非常複雜,避難就易地說,主要的區別是水滸好漢招安以後的內容。在繁本系統裡,水滸好漢招安後主要的事蹟是到北方徵打遼國,到南方平定方臘,而在簡本系統中,水滸好漢在此之外又加入了徵田虎、徵王慶兩個故事。簡本和繁簡結合本里的故事多了兩個,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故事多了,但內容太粗糙,文字的精良程度和藝術水平反而不如那一百回的繁本。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大多數整理本都選擇整理一百回繁本《水滸傳》的緣故。

就算出現了簡、繁兩種主要文本,《水滸傳》的文本衍生也還沒有結束,其他的文本形式仍然有市場。此後也仍然有新文本孳生,其中最主要的是清代初期(17世紀初期)文學家金聖嘆刪節的七十回本《水滸》。金聖嘆很不滿意水滸英雄接收招安這種情節安排,於是斷然把七十回後的內容刪去了,同時還潤色了一下前七十回本的文字。金聖嘆這個刪節本在清代影響力非常大,流行了兩百多年。195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就是在金聖嘆刪節本的基礎上做的整理本。這個整理本成了廣大讀者閱讀《水滸傳》的主要版本,該版本流行了近三十年,直到1975年新的一百回本整理出版後,七十回本才逐漸退出市場。新中國成立以後,《水滸傳》的文本就開始趨於統一了。目前各個出版社所出的《水滸傳》基本上都是一百回本,內容基本一致。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七十回本《水滸》(人民文學出版社1952年版)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一百回本《水滸傳》(人民文學出版社1975年版)

我們經常接到學生家長來電問人民文學出版社整理的《水滸傳》全不全,有些家長知道一百二十回本,就進而諮詢這一百二十回本是不是更全,他們主要是擔心自家孩子看的版本內容不全,影響考試。我們認為,這種擔心其實是多慮的,像版本這種學術問題,至今仍是學術爭議較多話題,中學考試基本上是不會考這些學術上仍有爭議仍在探討的問題的。

上面,我們講《水滸傳》這個例子是想告訴大家,古代的典籍文本情況很複雜,跟我們現代作品的情況不一樣。換而言之,對一般讀者來說,讀古代的典籍應該選好的整理本,尤其是像“四大名著”這樣的幾乎人人必讀的基本書,尤應留意版本。

市場上的“四大名著”版本非常多,質量良莠不齊,那麼怎麼分辨呢?下面我們提供一些建議和方法,供大家參考。

第一,查看封面、扉頁、版權頁、前言等,看看有沒有真正的整理者。

整理者是一本書的“學術責任人”,能夠負得起“文責”。沒有標明、說明整理者的,極有可能是劣本、抄襲本。195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成立,出版社成立之初,就開始組織人員整理“四大名著”。整理工作先後由具有深厚文史素養的聶紺弩、張友鸞、顧學頡、黃肅秋、汪靜之、周汝昌、李易等人承擔。由於該項工作是出版社安排的工作任務,所以出版時沒有署個人名字,這是特定歷史情況下的特殊情況。1980年以後,由馮其庸先生等紅學家們共同整理的《紅樓夢》,該工作仍為集體作品,故最後署名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 校注”。如今其他三大名著在修訂再版時,則會在“出版說明”或“前言”中將相關人員及其工作內容予以交代說明。這既是對參與者勞動的尊重,也是對讀者負責。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1982年3月,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以庚辰本為前八十回的底本,

以萃文書屋排印的程甲本為後四十回的底本,

重新整理的《紅樓夢》首次印行

該書1996年12月出了修訂版(第二版)

2008年再次修訂(第三版)

關於此點,我們還想補充的是,僅標明某某主編,也極有可能有問題。署名為胡亂化名,查無實據的也極可能有問題。古代文獻整理是一項非常艱苦的學術工作,像“四大名著”這種文本、版本都很複雜的書,尤其需要整理者具備深厚的學養。對於嚴肅認真的學者來說,整理“四大名著”無疑也是巨大的挑戰。所以,在這件事情上,我們應相信只有專業的人才能勝任專業的事情,只有真正嚴肅認真的學者,才能勝任“四大名著”的整理工作。根據常識,那些敢於整理“四大名著”的學者,一般都是在該領域有過長時間研究的人,他們也會發表或出版過相關論著,所以,我們還是能比較容易查詢他們的資料,瞭解他們的情況的。第二,查看有無前言、整理說明、凡例、後記等。

為什麼要查看這些?因為通過這些內容,我們可以瞭解整理者所做工作的情況。看他是真整理還是假整理。一般而言,“前言”主要是介紹該書的內容、特色、價值等。“整理說明”“凡例”主要介紹整理工作的細節,比如他以哪個版本為根據(底本),這個底本有什麼特點,存在什麼問題,整理者如何補救這些問題。我們也來舉個例子。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西遊記》裡有一篇《關於本書的整理情況》,裡面介紹這個整理本是以明代金陵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遊記》”做底本的,然後參考了六種清代的刊本。文中解釋了為什麼要用“世德堂本”,也說明了“世德堂本”的不足。比如這個版本沒有關於唐僧的出身的故事,沒有這塊內容,書中故事前後的情節有的難以照應,於是整理者就用另一些版本來補救,使其更合理。其詳細情況是這樣的: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西遊記》中《關於本書的整理情況》

初版時,我們就根據“書業公記”本把這一段補了出來,作為第九回,並將世德堂本的第九回到第十二回四迴文字,並作三回,分回和回目,均改從《西遊真詮》各本的第十到第十二回。這次重排,考慮到補出的這一回既然不像是吳承恩的原作,所以便把它作為“附錄”,排在第八回之後,第九到第十二回,仍然恢復世德堂本原貌。這樣處理,既彌補了世德堂本情節上的不相照應之處,又保持了它的完整性,可能較為妥當一些。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西遊記》目錄中的“附錄”

這就是第八回、第九回之間多出一個“附錄”的原因,細心的讀者可能早就觀察到了。由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整理工作是嚴肅的、負責任的,整理者在整理該書的時候是有“創造性”的貢獻的。大家可以比對一下,看看其他版本的《西遊記》如何處理的,以及他們為什麼要那麼處理。那些沒有認真交代其辦法和原因的整理本,我想是很成問題的。對比這種創造性整理的地方,我想讀者一可以檢查一個整理者的水平,二可以辨識孰優孰劣,三還可以順帶檢查是不是有抄襲的情況。

第三,看註釋。

現在的古典小說整理本,標點+註釋幾乎是標配的組合。人民文學出版社所出的中國古典小說整理本,在當代出版史上具有開創性和示範性,“四大名著”整理本就是這方面的代表。目前有些出版單位或商家在營銷時宣稱他們的本子“無障礙”,所謂的無障礙說到底就是拼音、註釋。但是細究一下,註釋到什麼程度才算是“無障礙”,恐怕也很難說清楚,所以“無障礙”這個口號是虛多實少的。從實踐的角度來說,註釋不可能毫無原則的註釋,眉毛鬍子一把抓,就沒有輕重緩急。大體說來,註釋有詳、簡兩種策略。人民文學出版社所出的“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校注的《紅樓夢》是詳註的代表。《紅樓夢》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作品,裡面涉及的語詞、典章制度、歷史文化等非常豐富,所以《紅樓夢》註釋多達2350餘條。相比較而言,《水滸傳》等三本書的註釋較為簡略,《水滸傳》註釋510條,《三國演義》註釋571條,《西遊記》註釋727條,這是因為它們的註釋重點是方言俗語,這也是這些作品中最最困難的地方,甚至連字典都查不到(有些字典引用例證,反而是根據這些註釋來做的)。所以說,註釋不是簡單的倚多為勝,還要看它的質量。我這樣說當然不是自詡我們的註釋最好,事實上近年來,人民文學出版社也在根據專家、讀者的反饋意見,陸續修訂註釋,增加註釋,使註釋的內容更加完善。

第四,看書的厚度。

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四大名著”內容完整,註釋分量適中,字號也是比較正常的。下面以“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四大名著”為例(該書為32開,成品尺寸為202×140毫米,870字/頁左右),看看四部小說的字號、頁碼的數值:

《紅樓夢》,10.5磅;1602頁

《水滸傳》,10.5磅;1328頁

《西遊記》,10.5磅;1263頁

《三國演義》,10.5磅;1032頁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四大名著大字本

北京大學中文系劉勇強教授曾說,“四大名著”是我們的“國民讀物”(點擊藍字查看),意思是說這幾本書幾乎人人都讀,是大家共讀的名著。此言不虛。書店裡的“四大名著”版本很多,質量參差不齊,那麼該如何選擇一個好版本呢?在談如何選擇佳本之前,我想先介紹一下“四大名著”的文本特點。瞭解它們的文本特點之後,我們就能較好地理解選擇好版本的重要性。這篇文章主要也是想引起大家重視看書選版本這個事情。不熟悉古代典籍的讀者可能認為“四大名著”跟現代的書如《白鹿原》《塵埃落定》等長篇小說一樣,一經印刷,所有版本的文字基本上是一致的。其實並非如此。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

《水滸傳》的成書定型經歷了非常非常漫長的過程。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水滸傳》書影(古代刻本)

“水滸”故事最初的萌芽是在宋元之際(公元13世紀),它主要流行在民間,開始的時候是一些獨立的小故事,後來被文人注意,寫進書中,像《大宋宣和遺事》,這個時候,故事比較簡單,可能只是對故事的概述,或者說像一個提綱,其細節大概由說書人在表演時臨時演繹發揮。由於這些故事很受老百姓歡迎,所以講的人就越來越多,影響大了之後,搞雜劇創作的人也來寫。就這樣,參與講述,參與加工,參與創作的人越來越多。它流傳的時間越久,範圍越廣,它所彙集的民間“智慧”就越多。大概到了二百多年後的明代嘉靖時期(16世紀初期),水滸故事的“小說版”就大體定型了。然而,所謂的“定型”並不意味著定於“一尊”,這個時候的“小說版”只是故事主幹確立了,還不能說有一個唯一確定的文本。事實上這個時候的《水滸傳》的文本主要有簡本、繁本兩種。這兩種文本在內容情節、篇幅大小上都有不同,例如繁本有一百回本(代表性的是“容與堂刻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簡本有一百一十五回本(簡本),還有繁簡結合的一百二十回本(代表性的有袁無涯刊本)等等,它們之間的關係非常複雜,避難就易地說,主要的區別是水滸好漢招安以後的內容。在繁本系統裡,水滸好漢招安後主要的事蹟是到北方徵打遼國,到南方平定方臘,而在簡本系統中,水滸好漢在此之外又加入了徵田虎、徵王慶兩個故事。簡本和繁簡結合本里的故事多了兩個,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故事多了,但內容太粗糙,文字的精良程度和藝術水平反而不如那一百回的繁本。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大多數整理本都選擇整理一百回繁本《水滸傳》的緣故。

就算出現了簡、繁兩種主要文本,《水滸傳》的文本衍生也還沒有結束,其他的文本形式仍然有市場。此後也仍然有新文本孳生,其中最主要的是清代初期(17世紀初期)文學家金聖嘆刪節的七十回本《水滸》。金聖嘆很不滿意水滸英雄接收招安這種情節安排,於是斷然把七十回後的內容刪去了,同時還潤色了一下前七十回本的文字。金聖嘆這個刪節本在清代影響力非常大,流行了兩百多年。195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就是在金聖嘆刪節本的基礎上做的整理本。這個整理本成了廣大讀者閱讀《水滸傳》的主要版本,該版本流行了近三十年,直到1975年新的一百回本整理出版後,七十回本才逐漸退出市場。新中國成立以後,《水滸傳》的文本就開始趨於統一了。目前各個出版社所出的《水滸傳》基本上都是一百回本,內容基本一致。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七十回本《水滸》(人民文學出版社1952年版)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一百回本《水滸傳》(人民文學出版社1975年版)

我們經常接到學生家長來電問人民文學出版社整理的《水滸傳》全不全,有些家長知道一百二十回本,就進而諮詢這一百二十回本是不是更全,他們主要是擔心自家孩子看的版本內容不全,影響考試。我們認為,這種擔心其實是多慮的,像版本這種學術問題,至今仍是學術爭議較多話題,中學考試基本上是不會考這些學術上仍有爭議仍在探討的問題的。

上面,我們講《水滸傳》這個例子是想告訴大家,古代的典籍文本情況很複雜,跟我們現代作品的情況不一樣。換而言之,對一般讀者來說,讀古代的典籍應該選好的整理本,尤其是像“四大名著”這樣的幾乎人人必讀的基本書,尤應留意版本。

市場上的“四大名著”版本非常多,質量良莠不齊,那麼怎麼分辨呢?下面我們提供一些建議和方法,供大家參考。

第一,查看封面、扉頁、版權頁、前言等,看看有沒有真正的整理者。

整理者是一本書的“學術責任人”,能夠負得起“文責”。沒有標明、說明整理者的,極有可能是劣本、抄襲本。195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成立,出版社成立之初,就開始組織人員整理“四大名著”。整理工作先後由具有深厚文史素養的聶紺弩、張友鸞、顧學頡、黃肅秋、汪靜之、周汝昌、李易等人承擔。由於該項工作是出版社安排的工作任務,所以出版時沒有署個人名字,這是特定歷史情況下的特殊情況。1980年以後,由馮其庸先生等紅學家們共同整理的《紅樓夢》,該工作仍為集體作品,故最後署名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 校注”。如今其他三大名著在修訂再版時,則會在“出版說明”或“前言”中將相關人員及其工作內容予以交代說明。這既是對參與者勞動的尊重,也是對讀者負責。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1982年3月,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以庚辰本為前八十回的底本,

以萃文書屋排印的程甲本為後四十回的底本,

重新整理的《紅樓夢》首次印行

該書1996年12月出了修訂版(第二版)

2008年再次修訂(第三版)

關於此點,我們還想補充的是,僅標明某某主編,也極有可能有問題。署名為胡亂化名,查無實據的也極可能有問題。古代文獻整理是一項非常艱苦的學術工作,像“四大名著”這種文本、版本都很複雜的書,尤其需要整理者具備深厚的學養。對於嚴肅認真的學者來說,整理“四大名著”無疑也是巨大的挑戰。所以,在這件事情上,我們應相信只有專業的人才能勝任專業的事情,只有真正嚴肅認真的學者,才能勝任“四大名著”的整理工作。根據常識,那些敢於整理“四大名著”的學者,一般都是在該領域有過長時間研究的人,他們也會發表或出版過相關論著,所以,我們還是能比較容易查詢他們的資料,瞭解他們的情況的。第二,查看有無前言、整理說明、凡例、後記等。

為什麼要查看這些?因為通過這些內容,我們可以瞭解整理者所做工作的情況。看他是真整理還是假整理。一般而言,“前言”主要是介紹該書的內容、特色、價值等。“整理說明”“凡例”主要介紹整理工作的細節,比如他以哪個版本為根據(底本),這個底本有什麼特點,存在什麼問題,整理者如何補救這些問題。我們也來舉個例子。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西遊記》裡有一篇《關於本書的整理情況》,裡面介紹這個整理本是以明代金陵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遊記》”做底本的,然後參考了六種清代的刊本。文中解釋了為什麼要用“世德堂本”,也說明了“世德堂本”的不足。比如這個版本沒有關於唐僧的出身的故事,沒有這塊內容,書中故事前後的情節有的難以照應,於是整理者就用另一些版本來補救,使其更合理。其詳細情況是這樣的: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西遊記》中《關於本書的整理情況》

初版時,我們就根據“書業公記”本把這一段補了出來,作為第九回,並將世德堂本的第九回到第十二回四迴文字,並作三回,分回和回目,均改從《西遊真詮》各本的第十到第十二回。這次重排,考慮到補出的這一回既然不像是吳承恩的原作,所以便把它作為“附錄”,排在第八回之後,第九到第十二回,仍然恢復世德堂本原貌。這樣處理,既彌補了世德堂本情節上的不相照應之處,又保持了它的完整性,可能較為妥當一些。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西遊記》目錄中的“附錄”

這就是第八回、第九回之間多出一個“附錄”的原因,細心的讀者可能早就觀察到了。由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整理工作是嚴肅的、負責任的,整理者在整理該書的時候是有“創造性”的貢獻的。大家可以比對一下,看看其他版本的《西遊記》如何處理的,以及他們為什麼要那麼處理。那些沒有認真交代其辦法和原因的整理本,我想是很成問題的。對比這種創造性整理的地方,我想讀者一可以檢查一個整理者的水平,二可以辨識孰優孰劣,三還可以順帶檢查是不是有抄襲的情況。

第三,看註釋。

現在的古典小說整理本,標點+註釋幾乎是標配的組合。人民文學出版社所出的中國古典小說整理本,在當代出版史上具有開創性和示範性,“四大名著”整理本就是這方面的代表。目前有些出版單位或商家在營銷時宣稱他們的本子“無障礙”,所謂的無障礙說到底就是拼音、註釋。但是細究一下,註釋到什麼程度才算是“無障礙”,恐怕也很難說清楚,所以“無障礙”這個口號是虛多實少的。從實踐的角度來說,註釋不可能毫無原則的註釋,眉毛鬍子一把抓,就沒有輕重緩急。大體說來,註釋有詳、簡兩種策略。人民文學出版社所出的“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校注的《紅樓夢》是詳註的代表。《紅樓夢》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作品,裡面涉及的語詞、典章制度、歷史文化等非常豐富,所以《紅樓夢》註釋多達2350餘條。相比較而言,《水滸傳》等三本書的註釋較為簡略,《水滸傳》註釋510條,《三國演義》註釋571條,《西遊記》註釋727條,這是因為它們的註釋重點是方言俗語,這也是這些作品中最最困難的地方,甚至連字典都查不到(有些字典引用例證,反而是根據這些註釋來做的)。所以說,註釋不是簡單的倚多為勝,還要看它的質量。我這樣說當然不是自詡我們的註釋最好,事實上近年來,人民文學出版社也在根據專家、讀者的反饋意見,陸續修訂註釋,增加註釋,使註釋的內容更加完善。

第四,看書的厚度。

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四大名著”內容完整,註釋分量適中,字號也是比較正常的。下面以“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四大名著”為例(該書為32開,成品尺寸為202×140毫米,870字/頁左右),看看四部小說的字號、頁碼的數值:

《紅樓夢》,10.5磅;1602頁

《水滸傳》,10.5磅;1328頁

《西遊記》,10.5磅;1263頁

《三國演義》,10.5磅;1032頁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四大名著

所以,正常情況下,“四大名著”每本書的頁數至少是1000頁,如果低於這個頁數,只有兩種可能:一、縮小字號;二、擴大開本。今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又推出了“四大名著大字本”,字號、開本也都相應地放大了不少(開本為小16開,成品尺寸為168×240毫米,710字/頁左右),其字號與頁數的數值如下:

《紅樓夢》,12.5磅;1710頁

《水滸傳》,12.5磅;1396頁

《西遊記》,12.5磅;1312頁

《三國演義》,12.5磅;1081頁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四大名著大字本

北京大學中文系劉勇強教授曾說,“四大名著”是我們的“國民讀物”(點擊藍字查看),意思是說這幾本書幾乎人人都讀,是大家共讀的名著。此言不虛。書店裡的“四大名著”版本很多,質量參差不齊,那麼該如何選擇一個好版本呢?在談如何選擇佳本之前,我想先介紹一下“四大名著”的文本特點。瞭解它們的文本特點之後,我們就能較好地理解選擇好版本的重要性。這篇文章主要也是想引起大家重視看書選版本這個事情。不熟悉古代典籍的讀者可能認為“四大名著”跟現代的書如《白鹿原》《塵埃落定》等長篇小說一樣,一經印刷,所有版本的文字基本上是一致的。其實並非如此。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

《水滸傳》的成書定型經歷了非常非常漫長的過程。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水滸傳》書影(古代刻本)

“水滸”故事最初的萌芽是在宋元之際(公元13世紀),它主要流行在民間,開始的時候是一些獨立的小故事,後來被文人注意,寫進書中,像《大宋宣和遺事》,這個時候,故事比較簡單,可能只是對故事的概述,或者說像一個提綱,其細節大概由說書人在表演時臨時演繹發揮。由於這些故事很受老百姓歡迎,所以講的人就越來越多,影響大了之後,搞雜劇創作的人也來寫。就這樣,參與講述,參與加工,參與創作的人越來越多。它流傳的時間越久,範圍越廣,它所彙集的民間“智慧”就越多。大概到了二百多年後的明代嘉靖時期(16世紀初期),水滸故事的“小說版”就大體定型了。然而,所謂的“定型”並不意味著定於“一尊”,這個時候的“小說版”只是故事主幹確立了,還不能說有一個唯一確定的文本。事實上這個時候的《水滸傳》的文本主要有簡本、繁本兩種。這兩種文本在內容情節、篇幅大小上都有不同,例如繁本有一百回本(代表性的是“容與堂刻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簡本有一百一十五回本(簡本),還有繁簡結合的一百二十回本(代表性的有袁無涯刊本)等等,它們之間的關係非常複雜,避難就易地說,主要的區別是水滸好漢招安以後的內容。在繁本系統裡,水滸好漢招安後主要的事蹟是到北方徵打遼國,到南方平定方臘,而在簡本系統中,水滸好漢在此之外又加入了徵田虎、徵王慶兩個故事。簡本和繁簡結合本里的故事多了兩個,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故事多了,但內容太粗糙,文字的精良程度和藝術水平反而不如那一百回的繁本。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大多數整理本都選擇整理一百回繁本《水滸傳》的緣故。

就算出現了簡、繁兩種主要文本,《水滸傳》的文本衍生也還沒有結束,其他的文本形式仍然有市場。此後也仍然有新文本孳生,其中最主要的是清代初期(17世紀初期)文學家金聖嘆刪節的七十回本《水滸》。金聖嘆很不滿意水滸英雄接收招安這種情節安排,於是斷然把七十回後的內容刪去了,同時還潤色了一下前七十回本的文字。金聖嘆這個刪節本在清代影響力非常大,流行了兩百多年。195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就是在金聖嘆刪節本的基礎上做的整理本。這個整理本成了廣大讀者閱讀《水滸傳》的主要版本,該版本流行了近三十年,直到1975年新的一百回本整理出版後,七十回本才逐漸退出市場。新中國成立以後,《水滸傳》的文本就開始趨於統一了。目前各個出版社所出的《水滸傳》基本上都是一百回本,內容基本一致。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七十回本《水滸》(人民文學出版社1952年版)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一百回本《水滸傳》(人民文學出版社1975年版)

我們經常接到學生家長來電問人民文學出版社整理的《水滸傳》全不全,有些家長知道一百二十回本,就進而諮詢這一百二十回本是不是更全,他們主要是擔心自家孩子看的版本內容不全,影響考試。我們認為,這種擔心其實是多慮的,像版本這種學術問題,至今仍是學術爭議較多話題,中學考試基本上是不會考這些學術上仍有爭議仍在探討的問題的。

上面,我們講《水滸傳》這個例子是想告訴大家,古代的典籍文本情況很複雜,跟我們現代作品的情況不一樣。換而言之,對一般讀者來說,讀古代的典籍應該選好的整理本,尤其是像“四大名著”這樣的幾乎人人必讀的基本書,尤應留意版本。

市場上的“四大名著”版本非常多,質量良莠不齊,那麼怎麼分辨呢?下面我們提供一些建議和方法,供大家參考。

第一,查看封面、扉頁、版權頁、前言等,看看有沒有真正的整理者。

整理者是一本書的“學術責任人”,能夠負得起“文責”。沒有標明、說明整理者的,極有可能是劣本、抄襲本。195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成立,出版社成立之初,就開始組織人員整理“四大名著”。整理工作先後由具有深厚文史素養的聶紺弩、張友鸞、顧學頡、黃肅秋、汪靜之、周汝昌、李易等人承擔。由於該項工作是出版社安排的工作任務,所以出版時沒有署個人名字,這是特定歷史情況下的特殊情況。1980年以後,由馮其庸先生等紅學家們共同整理的《紅樓夢》,該工作仍為集體作品,故最後署名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 校注”。如今其他三大名著在修訂再版時,則會在“出版說明”或“前言”中將相關人員及其工作內容予以交代說明。這既是對參與者勞動的尊重,也是對讀者負責。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1982年3月,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以庚辰本為前八十回的底本,

以萃文書屋排印的程甲本為後四十回的底本,

重新整理的《紅樓夢》首次印行

該書1996年12月出了修訂版(第二版)

2008年再次修訂(第三版)

關於此點,我們還想補充的是,僅標明某某主編,也極有可能有問題。署名為胡亂化名,查無實據的也極可能有問題。古代文獻整理是一項非常艱苦的學術工作,像“四大名著”這種文本、版本都很複雜的書,尤其需要整理者具備深厚的學養。對於嚴肅認真的學者來說,整理“四大名著”無疑也是巨大的挑戰。所以,在這件事情上,我們應相信只有專業的人才能勝任專業的事情,只有真正嚴肅認真的學者,才能勝任“四大名著”的整理工作。根據常識,那些敢於整理“四大名著”的學者,一般都是在該領域有過長時間研究的人,他們也會發表或出版過相關論著,所以,我們還是能比較容易查詢他們的資料,瞭解他們的情況的。第二,查看有無前言、整理說明、凡例、後記等。

為什麼要查看這些?因為通過這些內容,我們可以瞭解整理者所做工作的情況。看他是真整理還是假整理。一般而言,“前言”主要是介紹該書的內容、特色、價值等。“整理說明”“凡例”主要介紹整理工作的細節,比如他以哪個版本為根據(底本),這個底本有什麼特點,存在什麼問題,整理者如何補救這些問題。我們也來舉個例子。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西遊記》裡有一篇《關於本書的整理情況》,裡面介紹這個整理本是以明代金陵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遊記》”做底本的,然後參考了六種清代的刊本。文中解釋了為什麼要用“世德堂本”,也說明了“世德堂本”的不足。比如這個版本沒有關於唐僧的出身的故事,沒有這塊內容,書中故事前後的情節有的難以照應,於是整理者就用另一些版本來補救,使其更合理。其詳細情況是這樣的: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西遊記》中《關於本書的整理情況》

初版時,我們就根據“書業公記”本把這一段補了出來,作為第九回,並將世德堂本的第九回到第十二回四迴文字,並作三回,分回和回目,均改從《西遊真詮》各本的第十到第十二回。這次重排,考慮到補出的這一回既然不像是吳承恩的原作,所以便把它作為“附錄”,排在第八回之後,第九到第十二回,仍然恢復世德堂本原貌。這樣處理,既彌補了世德堂本情節上的不相照應之處,又保持了它的完整性,可能較為妥當一些。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西遊記》目錄中的“附錄”

這就是第八回、第九回之間多出一個“附錄”的原因,細心的讀者可能早就觀察到了。由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整理工作是嚴肅的、負責任的,整理者在整理該書的時候是有“創造性”的貢獻的。大家可以比對一下,看看其他版本的《西遊記》如何處理的,以及他們為什麼要那麼處理。那些沒有認真交代其辦法和原因的整理本,我想是很成問題的。對比這種創造性整理的地方,我想讀者一可以檢查一個整理者的水平,二可以辨識孰優孰劣,三還可以順帶檢查是不是有抄襲的情況。

第三,看註釋。

現在的古典小說整理本,標點+註釋幾乎是標配的組合。人民文學出版社所出的中國古典小說整理本,在當代出版史上具有開創性和示範性,“四大名著”整理本就是這方面的代表。目前有些出版單位或商家在營銷時宣稱他們的本子“無障礙”,所謂的無障礙說到底就是拼音、註釋。但是細究一下,註釋到什麼程度才算是“無障礙”,恐怕也很難說清楚,所以“無障礙”這個口號是虛多實少的。從實踐的角度來說,註釋不可能毫無原則的註釋,眉毛鬍子一把抓,就沒有輕重緩急。大體說來,註釋有詳、簡兩種策略。人民文學出版社所出的“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校注的《紅樓夢》是詳註的代表。《紅樓夢》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作品,裡面涉及的語詞、典章制度、歷史文化等非常豐富,所以《紅樓夢》註釋多達2350餘條。相比較而言,《水滸傳》等三本書的註釋較為簡略,《水滸傳》註釋510條,《三國演義》註釋571條,《西遊記》註釋727條,這是因為它們的註釋重點是方言俗語,這也是這些作品中最最困難的地方,甚至連字典都查不到(有些字典引用例證,反而是根據這些註釋來做的)。所以說,註釋不是簡單的倚多為勝,還要看它的質量。我這樣說當然不是自詡我們的註釋最好,事實上近年來,人民文學出版社也在根據專家、讀者的反饋意見,陸續修訂註釋,增加註釋,使註釋的內容更加完善。

第四,看書的厚度。

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四大名著”內容完整,註釋分量適中,字號也是比較正常的。下面以“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四大名著”為例(該書為32開,成品尺寸為202×140毫米,870字/頁左右),看看四部小說的字號、頁碼的數值:

《紅樓夢》,10.5磅;1602頁

《水滸傳》,10.5磅;1328頁

《西遊記》,10.5磅;1263頁

《三國演義》,10.5磅;1032頁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四大名著

所以,正常情況下,“四大名著”每本書的頁數至少是1000頁,如果低於這個頁數,只有兩種可能:一、縮小字號;二、擴大開本。今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又推出了“四大名著大字本”,字號、開本也都相應地放大了不少(開本為小16開,成品尺寸為168×240毫米,710字/頁左右),其字號與頁數的數值如下:

《紅樓夢》,12.5磅;1710頁

《水滸傳》,12.5磅;1396頁

《西遊記》,12.5磅;1312頁

《三國演義》,12.5磅;1081頁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四大名著大字本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四大名著大字本

北京大學中文系劉勇強教授曾說,“四大名著”是我們的“國民讀物”(點擊藍字查看),意思是說這幾本書幾乎人人都讀,是大家共讀的名著。此言不虛。書店裡的“四大名著”版本很多,質量參差不齊,那麼該如何選擇一個好版本呢?在談如何選擇佳本之前,我想先介紹一下“四大名著”的文本特點。瞭解它們的文本特點之後,我們就能較好地理解選擇好版本的重要性。這篇文章主要也是想引起大家重視看書選版本這個事情。不熟悉古代典籍的讀者可能認為“四大名著”跟現代的書如《白鹿原》《塵埃落定》等長篇小說一樣,一經印刷,所有版本的文字基本上是一致的。其實並非如此。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

《水滸傳》的成書定型經歷了非常非常漫長的過程。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水滸傳》書影(古代刻本)

“水滸”故事最初的萌芽是在宋元之際(公元13世紀),它主要流行在民間,開始的時候是一些獨立的小故事,後來被文人注意,寫進書中,像《大宋宣和遺事》,這個時候,故事比較簡單,可能只是對故事的概述,或者說像一個提綱,其細節大概由說書人在表演時臨時演繹發揮。由於這些故事很受老百姓歡迎,所以講的人就越來越多,影響大了之後,搞雜劇創作的人也來寫。就這樣,參與講述,參與加工,參與創作的人越來越多。它流傳的時間越久,範圍越廣,它所彙集的民間“智慧”就越多。大概到了二百多年後的明代嘉靖時期(16世紀初期),水滸故事的“小說版”就大體定型了。然而,所謂的“定型”並不意味著定於“一尊”,這個時候的“小說版”只是故事主幹確立了,還不能說有一個唯一確定的文本。事實上這個時候的《水滸傳》的文本主要有簡本、繁本兩種。這兩種文本在內容情節、篇幅大小上都有不同,例如繁本有一百回本(代表性的是“容與堂刻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簡本有一百一十五回本(簡本),還有繁簡結合的一百二十回本(代表性的有袁無涯刊本)等等,它們之間的關係非常複雜,避難就易地說,主要的區別是水滸好漢招安以後的內容。在繁本系統裡,水滸好漢招安後主要的事蹟是到北方徵打遼國,到南方平定方臘,而在簡本系統中,水滸好漢在此之外又加入了徵田虎、徵王慶兩個故事。簡本和繁簡結合本里的故事多了兩個,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故事多了,但內容太粗糙,文字的精良程度和藝術水平反而不如那一百回的繁本。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大多數整理本都選擇整理一百回繁本《水滸傳》的緣故。

就算出現了簡、繁兩種主要文本,《水滸傳》的文本衍生也還沒有結束,其他的文本形式仍然有市場。此後也仍然有新文本孳生,其中最主要的是清代初期(17世紀初期)文學家金聖嘆刪節的七十回本《水滸》。金聖嘆很不滿意水滸英雄接收招安這種情節安排,於是斷然把七十回後的內容刪去了,同時還潤色了一下前七十回本的文字。金聖嘆這個刪節本在清代影響力非常大,流行了兩百多年。195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就是在金聖嘆刪節本的基礎上做的整理本。這個整理本成了廣大讀者閱讀《水滸傳》的主要版本,該版本流行了近三十年,直到1975年新的一百回本整理出版後,七十回本才逐漸退出市場。新中國成立以後,《水滸傳》的文本就開始趨於統一了。目前各個出版社所出的《水滸傳》基本上都是一百回本,內容基本一致。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七十回本《水滸》(人民文學出版社1952年版)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一百回本《水滸傳》(人民文學出版社1975年版)

我們經常接到學生家長來電問人民文學出版社整理的《水滸傳》全不全,有些家長知道一百二十回本,就進而諮詢這一百二十回本是不是更全,他們主要是擔心自家孩子看的版本內容不全,影響考試。我們認為,這種擔心其實是多慮的,像版本這種學術問題,至今仍是學術爭議較多話題,中學考試基本上是不會考這些學術上仍有爭議仍在探討的問題的。

上面,我們講《水滸傳》這個例子是想告訴大家,古代的典籍文本情況很複雜,跟我們現代作品的情況不一樣。換而言之,對一般讀者來說,讀古代的典籍應該選好的整理本,尤其是像“四大名著”這樣的幾乎人人必讀的基本書,尤應留意版本。

市場上的“四大名著”版本非常多,質量良莠不齊,那麼怎麼分辨呢?下面我們提供一些建議和方法,供大家參考。

第一,查看封面、扉頁、版權頁、前言等,看看有沒有真正的整理者。

整理者是一本書的“學術責任人”,能夠負得起“文責”。沒有標明、說明整理者的,極有可能是劣本、抄襲本。195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成立,出版社成立之初,就開始組織人員整理“四大名著”。整理工作先後由具有深厚文史素養的聶紺弩、張友鸞、顧學頡、黃肅秋、汪靜之、周汝昌、李易等人承擔。由於該項工作是出版社安排的工作任務,所以出版時沒有署個人名字,這是特定歷史情況下的特殊情況。1980年以後,由馮其庸先生等紅學家們共同整理的《紅樓夢》,該工作仍為集體作品,故最後署名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 校注”。如今其他三大名著在修訂再版時,則會在“出版說明”或“前言”中將相關人員及其工作內容予以交代說明。這既是對參與者勞動的尊重,也是對讀者負責。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1982年3月,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以庚辰本為前八十回的底本,

以萃文書屋排印的程甲本為後四十回的底本,

重新整理的《紅樓夢》首次印行

該書1996年12月出了修訂版(第二版)

2008年再次修訂(第三版)

關於此點,我們還想補充的是,僅標明某某主編,也極有可能有問題。署名為胡亂化名,查無實據的也極可能有問題。古代文獻整理是一項非常艱苦的學術工作,像“四大名著”這種文本、版本都很複雜的書,尤其需要整理者具備深厚的學養。對於嚴肅認真的學者來說,整理“四大名著”無疑也是巨大的挑戰。所以,在這件事情上,我們應相信只有專業的人才能勝任專業的事情,只有真正嚴肅認真的學者,才能勝任“四大名著”的整理工作。根據常識,那些敢於整理“四大名著”的學者,一般都是在該領域有過長時間研究的人,他們也會發表或出版過相關論著,所以,我們還是能比較容易查詢他們的資料,瞭解他們的情況的。第二,查看有無前言、整理說明、凡例、後記等。

為什麼要查看這些?因為通過這些內容,我們可以瞭解整理者所做工作的情況。看他是真整理還是假整理。一般而言,“前言”主要是介紹該書的內容、特色、價值等。“整理說明”“凡例”主要介紹整理工作的細節,比如他以哪個版本為根據(底本),這個底本有什麼特點,存在什麼問題,整理者如何補救這些問題。我們也來舉個例子。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西遊記》裡有一篇《關於本書的整理情況》,裡面介紹這個整理本是以明代金陵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遊記》”做底本的,然後參考了六種清代的刊本。文中解釋了為什麼要用“世德堂本”,也說明了“世德堂本”的不足。比如這個版本沒有關於唐僧的出身的故事,沒有這塊內容,書中故事前後的情節有的難以照應,於是整理者就用另一些版本來補救,使其更合理。其詳細情況是這樣的: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西遊記》中《關於本書的整理情況》

初版時,我們就根據“書業公記”本把這一段補了出來,作為第九回,並將世德堂本的第九回到第十二回四迴文字,並作三回,分回和回目,均改從《西遊真詮》各本的第十到第十二回。這次重排,考慮到補出的這一回既然不像是吳承恩的原作,所以便把它作為“附錄”,排在第八回之後,第九到第十二回,仍然恢復世德堂本原貌。這樣處理,既彌補了世德堂本情節上的不相照應之處,又保持了它的完整性,可能較為妥當一些。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西遊記》目錄中的“附錄”

這就是第八回、第九回之間多出一個“附錄”的原因,細心的讀者可能早就觀察到了。由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整理工作是嚴肅的、負責任的,整理者在整理該書的時候是有“創造性”的貢獻的。大家可以比對一下,看看其他版本的《西遊記》如何處理的,以及他們為什麼要那麼處理。那些沒有認真交代其辦法和原因的整理本,我想是很成問題的。對比這種創造性整理的地方,我想讀者一可以檢查一個整理者的水平,二可以辨識孰優孰劣,三還可以順帶檢查是不是有抄襲的情況。

第三,看註釋。

現在的古典小說整理本,標點+註釋幾乎是標配的組合。人民文學出版社所出的中國古典小說整理本,在當代出版史上具有開創性和示範性,“四大名著”整理本就是這方面的代表。目前有些出版單位或商家在營銷時宣稱他們的本子“無障礙”,所謂的無障礙說到底就是拼音、註釋。但是細究一下,註釋到什麼程度才算是“無障礙”,恐怕也很難說清楚,所以“無障礙”這個口號是虛多實少的。從實踐的角度來說,註釋不可能毫無原則的註釋,眉毛鬍子一把抓,就沒有輕重緩急。大體說來,註釋有詳、簡兩種策略。人民文學出版社所出的“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校注的《紅樓夢》是詳註的代表。《紅樓夢》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作品,裡面涉及的語詞、典章制度、歷史文化等非常豐富,所以《紅樓夢》註釋多達2350餘條。相比較而言,《水滸傳》等三本書的註釋較為簡略,《水滸傳》註釋510條,《三國演義》註釋571條,《西遊記》註釋727條,這是因為它們的註釋重點是方言俗語,這也是這些作品中最最困難的地方,甚至連字典都查不到(有些字典引用例證,反而是根據這些註釋來做的)。所以說,註釋不是簡單的倚多為勝,還要看它的質量。我這樣說當然不是自詡我們的註釋最好,事實上近年來,人民文學出版社也在根據專家、讀者的反饋意見,陸續修訂註釋,增加註釋,使註釋的內容更加完善。

第四,看書的厚度。

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四大名著”內容完整,註釋分量適中,字號也是比較正常的。下面以“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四大名著”為例(該書為32開,成品尺寸為202×140毫米,870字/頁左右),看看四部小說的字號、頁碼的數值:

《紅樓夢》,10.5磅;1602頁

《水滸傳》,10.5磅;1328頁

《西遊記》,10.5磅;1263頁

《三國演義》,10.5磅;1032頁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四大名著

所以,正常情況下,“四大名著”每本書的頁數至少是1000頁,如果低於這個頁數,只有兩種可能:一、縮小字號;二、擴大開本。今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又推出了“四大名著大字本”,字號、開本也都相應地放大了不少(開本為小16開,成品尺寸為168×240毫米,710字/頁左右),其字號與頁數的數值如下:

《紅樓夢》,12.5磅;1710頁

《水滸傳》,12.5磅;1396頁

《西遊記》,12.5磅;1312頁

《三國演義》,12.5磅;1081頁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四大名著大字本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讀本叢書版與大字本尺寸對比圖

可以看出,字號、開本同時放大後,書的頁數基本上與“讀本叢書”版差不多。“四大名著”,如果一本書頁數太少,我們就應該留心其內容是不是在什麼地方動了手腳。

以上四點,是比較容易把握的地方,希望能為讀者朋友們購書提供幫助,如有什麼不妥的地方,還請自動忽略本文的意見。如果您有更多高招、妙招,不妨在留言區留下您的高見。

特別推薦

四大名著大字本

2019年暑期新出爐的“四大名著大字本”,是人文社在優質版本資源基礎上開發的新版本,有如下特點:

(1)底本文字沿用人文社發行量最大的經典“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版四大名著。內容完整,整理嚴謹,註釋準確(四本註釋共計4100餘條)。其中《三國演義》和《西遊記》都經過了最新的文字修訂。(2)隨書附贈首發於珍藏版“四大名著”的6種美觀實用的圖表:

《紅樓夢》中附有《<紅樓夢>四大家族主要人物關係表》《<紅樓夢>主僕關係表》;

《水滸傳》中附有《<水滸傳>英雄譜》;

《西遊記》中附有《西遊取經歷難平妖簡表》;

《三國演義》中附有《三國演義地圖》《三國時期大事年表》。

這些圖表在青少年讀者閱讀名著時能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3)正文字號12.5磅(大於小四〔12磅〕,小於四號〔14磅〕字),字大行疏,正文文字的視覺效果比普通圖書大一倍,能減輕閱讀時的視力壓力。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四大名著大字本

北京大學中文系劉勇強教授曾說,“四大名著”是我們的“國民讀物”(點擊藍字查看),意思是說這幾本書幾乎人人都讀,是大家共讀的名著。此言不虛。書店裡的“四大名著”版本很多,質量參差不齊,那麼該如何選擇一個好版本呢?在談如何選擇佳本之前,我想先介紹一下“四大名著”的文本特點。瞭解它們的文本特點之後,我們就能較好地理解選擇好版本的重要性。這篇文章主要也是想引起大家重視看書選版本這個事情。不熟悉古代典籍的讀者可能認為“四大名著”跟現代的書如《白鹿原》《塵埃落定》等長篇小說一樣,一經印刷,所有版本的文字基本上是一致的。其實並非如此。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

《水滸傳》的成書定型經歷了非常非常漫長的過程。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水滸傳》書影(古代刻本)

“水滸”故事最初的萌芽是在宋元之際(公元13世紀),它主要流行在民間,開始的時候是一些獨立的小故事,後來被文人注意,寫進書中,像《大宋宣和遺事》,這個時候,故事比較簡單,可能只是對故事的概述,或者說像一個提綱,其細節大概由說書人在表演時臨時演繹發揮。由於這些故事很受老百姓歡迎,所以講的人就越來越多,影響大了之後,搞雜劇創作的人也來寫。就這樣,參與講述,參與加工,參與創作的人越來越多。它流傳的時間越久,範圍越廣,它所彙集的民間“智慧”就越多。大概到了二百多年後的明代嘉靖時期(16世紀初期),水滸故事的“小說版”就大體定型了。然而,所謂的“定型”並不意味著定於“一尊”,這個時候的“小說版”只是故事主幹確立了,還不能說有一個唯一確定的文本。事實上這個時候的《水滸傳》的文本主要有簡本、繁本兩種。這兩種文本在內容情節、篇幅大小上都有不同,例如繁本有一百回本(代表性的是“容與堂刻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簡本有一百一十五回本(簡本),還有繁簡結合的一百二十回本(代表性的有袁無涯刊本)等等,它們之間的關係非常複雜,避難就易地說,主要的區別是水滸好漢招安以後的內容。在繁本系統裡,水滸好漢招安後主要的事蹟是到北方徵打遼國,到南方平定方臘,而在簡本系統中,水滸好漢在此之外又加入了徵田虎、徵王慶兩個故事。簡本和繁簡結合本里的故事多了兩個,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故事多了,但內容太粗糙,文字的精良程度和藝術水平反而不如那一百回的繁本。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大多數整理本都選擇整理一百回繁本《水滸傳》的緣故。

就算出現了簡、繁兩種主要文本,《水滸傳》的文本衍生也還沒有結束,其他的文本形式仍然有市場。此後也仍然有新文本孳生,其中最主要的是清代初期(17世紀初期)文學家金聖嘆刪節的七十回本《水滸》。金聖嘆很不滿意水滸英雄接收招安這種情節安排,於是斷然把七十回後的內容刪去了,同時還潤色了一下前七十回本的文字。金聖嘆這個刪節本在清代影響力非常大,流行了兩百多年。195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就是在金聖嘆刪節本的基礎上做的整理本。這個整理本成了廣大讀者閱讀《水滸傳》的主要版本,該版本流行了近三十年,直到1975年新的一百回本整理出版後,七十回本才逐漸退出市場。新中國成立以後,《水滸傳》的文本就開始趨於統一了。目前各個出版社所出的《水滸傳》基本上都是一百回本,內容基本一致。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七十回本《水滸》(人民文學出版社1952年版)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一百回本《水滸傳》(人民文學出版社1975年版)

我們經常接到學生家長來電問人民文學出版社整理的《水滸傳》全不全,有些家長知道一百二十回本,就進而諮詢這一百二十回本是不是更全,他們主要是擔心自家孩子看的版本內容不全,影響考試。我們認為,這種擔心其實是多慮的,像版本這種學術問題,至今仍是學術爭議較多話題,中學考試基本上是不會考這些學術上仍有爭議仍在探討的問題的。

上面,我們講《水滸傳》這個例子是想告訴大家,古代的典籍文本情況很複雜,跟我們現代作品的情況不一樣。換而言之,對一般讀者來說,讀古代的典籍應該選好的整理本,尤其是像“四大名著”這樣的幾乎人人必讀的基本書,尤應留意版本。

市場上的“四大名著”版本非常多,質量良莠不齊,那麼怎麼分辨呢?下面我們提供一些建議和方法,供大家參考。

第一,查看封面、扉頁、版權頁、前言等,看看有沒有真正的整理者。

整理者是一本書的“學術責任人”,能夠負得起“文責”。沒有標明、說明整理者的,極有可能是劣本、抄襲本。195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成立,出版社成立之初,就開始組織人員整理“四大名著”。整理工作先後由具有深厚文史素養的聶紺弩、張友鸞、顧學頡、黃肅秋、汪靜之、周汝昌、李易等人承擔。由於該項工作是出版社安排的工作任務,所以出版時沒有署個人名字,這是特定歷史情況下的特殊情況。1980年以後,由馮其庸先生等紅學家們共同整理的《紅樓夢》,該工作仍為集體作品,故最後署名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 校注”。如今其他三大名著在修訂再版時,則會在“出版說明”或“前言”中將相關人員及其工作內容予以交代說明。這既是對參與者勞動的尊重,也是對讀者負責。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1982年3月,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以庚辰本為前八十回的底本,

以萃文書屋排印的程甲本為後四十回的底本,

重新整理的《紅樓夢》首次印行

該書1996年12月出了修訂版(第二版)

2008年再次修訂(第三版)

關於此點,我們還想補充的是,僅標明某某主編,也極有可能有問題。署名為胡亂化名,查無實據的也極可能有問題。古代文獻整理是一項非常艱苦的學術工作,像“四大名著”這種文本、版本都很複雜的書,尤其需要整理者具備深厚的學養。對於嚴肅認真的學者來說,整理“四大名著”無疑也是巨大的挑戰。所以,在這件事情上,我們應相信只有專業的人才能勝任專業的事情,只有真正嚴肅認真的學者,才能勝任“四大名著”的整理工作。根據常識,那些敢於整理“四大名著”的學者,一般都是在該領域有過長時間研究的人,他們也會發表或出版過相關論著,所以,我們還是能比較容易查詢他們的資料,瞭解他們的情況的。第二,查看有無前言、整理說明、凡例、後記等。

為什麼要查看這些?因為通過這些內容,我們可以瞭解整理者所做工作的情況。看他是真整理還是假整理。一般而言,“前言”主要是介紹該書的內容、特色、價值等。“整理說明”“凡例”主要介紹整理工作的細節,比如他以哪個版本為根據(底本),這個底本有什麼特點,存在什麼問題,整理者如何補救這些問題。我們也來舉個例子。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西遊記》裡有一篇《關於本書的整理情況》,裡面介紹這個整理本是以明代金陵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遊記》”做底本的,然後參考了六種清代的刊本。文中解釋了為什麼要用“世德堂本”,也說明了“世德堂本”的不足。比如這個版本沒有關於唐僧的出身的故事,沒有這塊內容,書中故事前後的情節有的難以照應,於是整理者就用另一些版本來補救,使其更合理。其詳細情況是這樣的: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西遊記》中《關於本書的整理情況》

初版時,我們就根據“書業公記”本把這一段補了出來,作為第九回,並將世德堂本的第九回到第十二回四迴文字,並作三回,分回和回目,均改從《西遊真詮》各本的第十到第十二回。這次重排,考慮到補出的這一回既然不像是吳承恩的原作,所以便把它作為“附錄”,排在第八回之後,第九到第十二回,仍然恢復世德堂本原貌。這樣處理,既彌補了世德堂本情節上的不相照應之處,又保持了它的完整性,可能較為妥當一些。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西遊記》目錄中的“附錄”

這就是第八回、第九回之間多出一個“附錄”的原因,細心的讀者可能早就觀察到了。由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整理工作是嚴肅的、負責任的,整理者在整理該書的時候是有“創造性”的貢獻的。大家可以比對一下,看看其他版本的《西遊記》如何處理的,以及他們為什麼要那麼處理。那些沒有認真交代其辦法和原因的整理本,我想是很成問題的。對比這種創造性整理的地方,我想讀者一可以檢查一個整理者的水平,二可以辨識孰優孰劣,三還可以順帶檢查是不是有抄襲的情況。

第三,看註釋。

現在的古典小說整理本,標點+註釋幾乎是標配的組合。人民文學出版社所出的中國古典小說整理本,在當代出版史上具有開創性和示範性,“四大名著”整理本就是這方面的代表。目前有些出版單位或商家在營銷時宣稱他們的本子“無障礙”,所謂的無障礙說到底就是拼音、註釋。但是細究一下,註釋到什麼程度才算是“無障礙”,恐怕也很難說清楚,所以“無障礙”這個口號是虛多實少的。從實踐的角度來說,註釋不可能毫無原則的註釋,眉毛鬍子一把抓,就沒有輕重緩急。大體說來,註釋有詳、簡兩種策略。人民文學出版社所出的“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校注的《紅樓夢》是詳註的代表。《紅樓夢》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作品,裡面涉及的語詞、典章制度、歷史文化等非常豐富,所以《紅樓夢》註釋多達2350餘條。相比較而言,《水滸傳》等三本書的註釋較為簡略,《水滸傳》註釋510條,《三國演義》註釋571條,《西遊記》註釋727條,這是因為它們的註釋重點是方言俗語,這也是這些作品中最最困難的地方,甚至連字典都查不到(有些字典引用例證,反而是根據這些註釋來做的)。所以說,註釋不是簡單的倚多為勝,還要看它的質量。我這樣說當然不是自詡我們的註釋最好,事實上近年來,人民文學出版社也在根據專家、讀者的反饋意見,陸續修訂註釋,增加註釋,使註釋的內容更加完善。

第四,看書的厚度。

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四大名著”內容完整,註釋分量適中,字號也是比較正常的。下面以“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四大名著”為例(該書為32開,成品尺寸為202×140毫米,870字/頁左右),看看四部小說的字號、頁碼的數值:

《紅樓夢》,10.5磅;1602頁

《水滸傳》,10.5磅;1328頁

《西遊記》,10.5磅;1263頁

《三國演義》,10.5磅;1032頁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四大名著

所以,正常情況下,“四大名著”每本書的頁數至少是1000頁,如果低於這個頁數,只有兩種可能:一、縮小字號;二、擴大開本。今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又推出了“四大名著大字本”,字號、開本也都相應地放大了不少(開本為小16開,成品尺寸為168×240毫米,710字/頁左右),其字號與頁數的數值如下:

《紅樓夢》,12.5磅;1710頁

《水滸傳》,12.5磅;1396頁

《西遊記》,12.5磅;1312頁

《三國演義》,12.5磅;1081頁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四大名著大字本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讀本叢書版與大字本尺寸對比圖

可以看出,字號、開本同時放大後,書的頁數基本上與“讀本叢書”版差不多。“四大名著”,如果一本書頁數太少,我們就應該留心其內容是不是在什麼地方動了手腳。

以上四點,是比較容易把握的地方,希望能為讀者朋友們購書提供幫助,如有什麼不妥的地方,還請自動忽略本文的意見。如果您有更多高招、妙招,不妨在留言區留下您的高見。

特別推薦

四大名著大字本

2019年暑期新出爐的“四大名著大字本”,是人文社在優質版本資源基礎上開發的新版本,有如下特點:

(1)底本文字沿用人文社發行量最大的經典“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版四大名著。內容完整,整理嚴謹,註釋準確(四本註釋共計4100餘條)。其中《三國演義》和《西遊記》都經過了最新的文字修訂。(2)隨書附贈首發於珍藏版“四大名著”的6種美觀實用的圖表:

《紅樓夢》中附有《<紅樓夢>四大家族主要人物關係表》《<紅樓夢>主僕關係表》;

《水滸傳》中附有《<水滸傳>英雄譜》;

《西遊記》中附有《西遊取經歷難平妖簡表》;

《三國演義》中附有《三國演義地圖》《三國時期大事年表》。

這些圖表在青少年讀者閱讀名著時能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3)正文字號12.5磅(大於小四〔12磅〕,小於四號〔14磅〕字),字大行疏,正文文字的視覺效果比普通圖書大一倍,能減輕閱讀時的視力壓力。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讀本叢書版與大字本正文文字大小對比圖

(4)小16開平裝,書品寬大,一書多冊,厚度適中,拿在手裡特別舒適。(5)封面以沈尹默書法題簽與傳統繡像結合形式簡潔,富有雋永的古典韻味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四大名著大字本

北京大學中文系劉勇強教授曾說,“四大名著”是我們的“國民讀物”(點擊藍字查看),意思是說這幾本書幾乎人人都讀,是大家共讀的名著。此言不虛。書店裡的“四大名著”版本很多,質量參差不齊,那麼該如何選擇一個好版本呢?在談如何選擇佳本之前,我想先介紹一下“四大名著”的文本特點。瞭解它們的文本特點之後,我們就能較好地理解選擇好版本的重要性。這篇文章主要也是想引起大家重視看書選版本這個事情。不熟悉古代典籍的讀者可能認為“四大名著”跟現代的書如《白鹿原》《塵埃落定》等長篇小說一樣,一經印刷,所有版本的文字基本上是一致的。其實並非如此。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

《水滸傳》的成書定型經歷了非常非常漫長的過程。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水滸傳》書影(古代刻本)

“水滸”故事最初的萌芽是在宋元之際(公元13世紀),它主要流行在民間,開始的時候是一些獨立的小故事,後來被文人注意,寫進書中,像《大宋宣和遺事》,這個時候,故事比較簡單,可能只是對故事的概述,或者說像一個提綱,其細節大概由說書人在表演時臨時演繹發揮。由於這些故事很受老百姓歡迎,所以講的人就越來越多,影響大了之後,搞雜劇創作的人也來寫。就這樣,參與講述,參與加工,參與創作的人越來越多。它流傳的時間越久,範圍越廣,它所彙集的民間“智慧”就越多。大概到了二百多年後的明代嘉靖時期(16世紀初期),水滸故事的“小說版”就大體定型了。然而,所謂的“定型”並不意味著定於“一尊”,這個時候的“小說版”只是故事主幹確立了,還不能說有一個唯一確定的文本。事實上這個時候的《水滸傳》的文本主要有簡本、繁本兩種。這兩種文本在內容情節、篇幅大小上都有不同,例如繁本有一百回本(代表性的是“容與堂刻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簡本有一百一十五回本(簡本),還有繁簡結合的一百二十回本(代表性的有袁無涯刊本)等等,它們之間的關係非常複雜,避難就易地說,主要的區別是水滸好漢招安以後的內容。在繁本系統裡,水滸好漢招安後主要的事蹟是到北方徵打遼國,到南方平定方臘,而在簡本系統中,水滸好漢在此之外又加入了徵田虎、徵王慶兩個故事。簡本和繁簡結合本里的故事多了兩個,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故事多了,但內容太粗糙,文字的精良程度和藝術水平反而不如那一百回的繁本。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大多數整理本都選擇整理一百回繁本《水滸傳》的緣故。

就算出現了簡、繁兩種主要文本,《水滸傳》的文本衍生也還沒有結束,其他的文本形式仍然有市場。此後也仍然有新文本孳生,其中最主要的是清代初期(17世紀初期)文學家金聖嘆刪節的七十回本《水滸》。金聖嘆很不滿意水滸英雄接收招安這種情節安排,於是斷然把七十回後的內容刪去了,同時還潤色了一下前七十回本的文字。金聖嘆這個刪節本在清代影響力非常大,流行了兩百多年。195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就是在金聖嘆刪節本的基礎上做的整理本。這個整理本成了廣大讀者閱讀《水滸傳》的主要版本,該版本流行了近三十年,直到1975年新的一百回本整理出版後,七十回本才逐漸退出市場。新中國成立以後,《水滸傳》的文本就開始趨於統一了。目前各個出版社所出的《水滸傳》基本上都是一百回本,內容基本一致。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七十回本《水滸》(人民文學出版社1952年版)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一百回本《水滸傳》(人民文學出版社1975年版)

我們經常接到學生家長來電問人民文學出版社整理的《水滸傳》全不全,有些家長知道一百二十回本,就進而諮詢這一百二十回本是不是更全,他們主要是擔心自家孩子看的版本內容不全,影響考試。我們認為,這種擔心其實是多慮的,像版本這種學術問題,至今仍是學術爭議較多話題,中學考試基本上是不會考這些學術上仍有爭議仍在探討的問題的。

上面,我們講《水滸傳》這個例子是想告訴大家,古代的典籍文本情況很複雜,跟我們現代作品的情況不一樣。換而言之,對一般讀者來說,讀古代的典籍應該選好的整理本,尤其是像“四大名著”這樣的幾乎人人必讀的基本書,尤應留意版本。

市場上的“四大名著”版本非常多,質量良莠不齊,那麼怎麼分辨呢?下面我們提供一些建議和方法,供大家參考。

第一,查看封面、扉頁、版權頁、前言等,看看有沒有真正的整理者。

整理者是一本書的“學術責任人”,能夠負得起“文責”。沒有標明、說明整理者的,極有可能是劣本、抄襲本。195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成立,出版社成立之初,就開始組織人員整理“四大名著”。整理工作先後由具有深厚文史素養的聶紺弩、張友鸞、顧學頡、黃肅秋、汪靜之、周汝昌、李易等人承擔。由於該項工作是出版社安排的工作任務,所以出版時沒有署個人名字,這是特定歷史情況下的特殊情況。1980年以後,由馮其庸先生等紅學家們共同整理的《紅樓夢》,該工作仍為集體作品,故最後署名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 校注”。如今其他三大名著在修訂再版時,則會在“出版說明”或“前言”中將相關人員及其工作內容予以交代說明。這既是對參與者勞動的尊重,也是對讀者負責。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1982年3月,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以庚辰本為前八十回的底本,

以萃文書屋排印的程甲本為後四十回的底本,

重新整理的《紅樓夢》首次印行

該書1996年12月出了修訂版(第二版)

2008年再次修訂(第三版)

關於此點,我們還想補充的是,僅標明某某主編,也極有可能有問題。署名為胡亂化名,查無實據的也極可能有問題。古代文獻整理是一項非常艱苦的學術工作,像“四大名著”這種文本、版本都很複雜的書,尤其需要整理者具備深厚的學養。對於嚴肅認真的學者來說,整理“四大名著”無疑也是巨大的挑戰。所以,在這件事情上,我們應相信只有專業的人才能勝任專業的事情,只有真正嚴肅認真的學者,才能勝任“四大名著”的整理工作。根據常識,那些敢於整理“四大名著”的學者,一般都是在該領域有過長時間研究的人,他們也會發表或出版過相關論著,所以,我們還是能比較容易查詢他們的資料,瞭解他們的情況的。第二,查看有無前言、整理說明、凡例、後記等。

為什麼要查看這些?因為通過這些內容,我們可以瞭解整理者所做工作的情況。看他是真整理還是假整理。一般而言,“前言”主要是介紹該書的內容、特色、價值等。“整理說明”“凡例”主要介紹整理工作的細節,比如他以哪個版本為根據(底本),這個底本有什麼特點,存在什麼問題,整理者如何補救這些問題。我們也來舉個例子。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西遊記》裡有一篇《關於本書的整理情況》,裡面介紹這個整理本是以明代金陵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遊記》”做底本的,然後參考了六種清代的刊本。文中解釋了為什麼要用“世德堂本”,也說明了“世德堂本”的不足。比如這個版本沒有關於唐僧的出身的故事,沒有這塊內容,書中故事前後的情節有的難以照應,於是整理者就用另一些版本來補救,使其更合理。其詳細情況是這樣的: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西遊記》中《關於本書的整理情況》

初版時,我們就根據“書業公記”本把這一段補了出來,作為第九回,並將世德堂本的第九回到第十二回四迴文字,並作三回,分回和回目,均改從《西遊真詮》各本的第十到第十二回。這次重排,考慮到補出的這一回既然不像是吳承恩的原作,所以便把它作為“附錄”,排在第八回之後,第九到第十二回,仍然恢復世德堂本原貌。這樣處理,既彌補了世德堂本情節上的不相照應之處,又保持了它的完整性,可能較為妥當一些。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西遊記》目錄中的“附錄”

這就是第八回、第九回之間多出一個“附錄”的原因,細心的讀者可能早就觀察到了。由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整理工作是嚴肅的、負責任的,整理者在整理該書的時候是有“創造性”的貢獻的。大家可以比對一下,看看其他版本的《西遊記》如何處理的,以及他們為什麼要那麼處理。那些沒有認真交代其辦法和原因的整理本,我想是很成問題的。對比這種創造性整理的地方,我想讀者一可以檢查一個整理者的水平,二可以辨識孰優孰劣,三還可以順帶檢查是不是有抄襲的情況。

第三,看註釋。

現在的古典小說整理本,標點+註釋幾乎是標配的組合。人民文學出版社所出的中國古典小說整理本,在當代出版史上具有開創性和示範性,“四大名著”整理本就是這方面的代表。目前有些出版單位或商家在營銷時宣稱他們的本子“無障礙”,所謂的無障礙說到底就是拼音、註釋。但是細究一下,註釋到什麼程度才算是“無障礙”,恐怕也很難說清楚,所以“無障礙”這個口號是虛多實少的。從實踐的角度來說,註釋不可能毫無原則的註釋,眉毛鬍子一把抓,就沒有輕重緩急。大體說來,註釋有詳、簡兩種策略。人民文學出版社所出的“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校注的《紅樓夢》是詳註的代表。《紅樓夢》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作品,裡面涉及的語詞、典章制度、歷史文化等非常豐富,所以《紅樓夢》註釋多達2350餘條。相比較而言,《水滸傳》等三本書的註釋較為簡略,《水滸傳》註釋510條,《三國演義》註釋571條,《西遊記》註釋727條,這是因為它們的註釋重點是方言俗語,這也是這些作品中最最困難的地方,甚至連字典都查不到(有些字典引用例證,反而是根據這些註釋來做的)。所以說,註釋不是簡單的倚多為勝,還要看它的質量。我這樣說當然不是自詡我們的註釋最好,事實上近年來,人民文學出版社也在根據專家、讀者的反饋意見,陸續修訂註釋,增加註釋,使註釋的內容更加完善。

第四,看書的厚度。

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四大名著”內容完整,註釋分量適中,字號也是比較正常的。下面以“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四大名著”為例(該書為32開,成品尺寸為202×140毫米,870字/頁左右),看看四部小說的字號、頁碼的數值:

《紅樓夢》,10.5磅;1602頁

《水滸傳》,10.5磅;1328頁

《西遊記》,10.5磅;1263頁

《三國演義》,10.5磅;1032頁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四大名著

所以,正常情況下,“四大名著”每本書的頁數至少是1000頁,如果低於這個頁數,只有兩種可能:一、縮小字號;二、擴大開本。今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又推出了“四大名著大字本”,字號、開本也都相應地放大了不少(開本為小16開,成品尺寸為168×240毫米,710字/頁左右),其字號與頁數的數值如下:

《紅樓夢》,12.5磅;1710頁

《水滸傳》,12.5磅;1396頁

《西遊記》,12.5磅;1312頁

《三國演義》,12.5磅;1081頁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四大名著大字本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讀本叢書版與大字本尺寸對比圖

可以看出,字號、開本同時放大後,書的頁數基本上與“讀本叢書”版差不多。“四大名著”,如果一本書頁數太少,我們就應該留心其內容是不是在什麼地方動了手腳。

以上四點,是比較容易把握的地方,希望能為讀者朋友們購書提供幫助,如有什麼不妥的地方,還請自動忽略本文的意見。如果您有更多高招、妙招,不妨在留言區留下您的高見。

特別推薦

四大名著大字本

2019年暑期新出爐的“四大名著大字本”,是人文社在優質版本資源基礎上開發的新版本,有如下特點:

(1)底本文字沿用人文社發行量最大的經典“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版四大名著。內容完整,整理嚴謹,註釋準確(四本註釋共計4100餘條)。其中《三國演義》和《西遊記》都經過了最新的文字修訂。(2)隨書附贈首發於珍藏版“四大名著”的6種美觀實用的圖表:

《紅樓夢》中附有《<紅樓夢>四大家族主要人物關係表》《<紅樓夢>主僕關係表》;

《水滸傳》中附有《<水滸傳>英雄譜》;

《西遊記》中附有《西遊取經歷難平妖簡表》;

《三國演義》中附有《三國演義地圖》《三國時期大事年表》。

這些圖表在青少年讀者閱讀名著時能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3)正文字號12.5磅(大於小四〔12磅〕,小於四號〔14磅〕字),字大行疏,正文文字的視覺效果比普通圖書大一倍,能減輕閱讀時的視力壓力。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讀本叢書版與大字本正文文字大小對比圖

(4)小16開平裝,書品寬大,一書多冊,厚度適中,拿在手裡特別舒適。(5)封面以沈尹默書法題簽與傳統繡像結合形式簡潔,富有雋永的古典韻味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西遊記》大字本封面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四大名著大字本

北京大學中文系劉勇強教授曾說,“四大名著”是我們的“國民讀物”(點擊藍字查看),意思是說這幾本書幾乎人人都讀,是大家共讀的名著。此言不虛。書店裡的“四大名著”版本很多,質量參差不齊,那麼該如何選擇一個好版本呢?在談如何選擇佳本之前,我想先介紹一下“四大名著”的文本特點。瞭解它們的文本特點之後,我們就能較好地理解選擇好版本的重要性。這篇文章主要也是想引起大家重視看書選版本這個事情。不熟悉古代典籍的讀者可能認為“四大名著”跟現代的書如《白鹿原》《塵埃落定》等長篇小說一樣,一經印刷,所有版本的文字基本上是一致的。其實並非如此。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

《水滸傳》的成書定型經歷了非常非常漫長的過程。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水滸傳》書影(古代刻本)

“水滸”故事最初的萌芽是在宋元之際(公元13世紀),它主要流行在民間,開始的時候是一些獨立的小故事,後來被文人注意,寫進書中,像《大宋宣和遺事》,這個時候,故事比較簡單,可能只是對故事的概述,或者說像一個提綱,其細節大概由說書人在表演時臨時演繹發揮。由於這些故事很受老百姓歡迎,所以講的人就越來越多,影響大了之後,搞雜劇創作的人也來寫。就這樣,參與講述,參與加工,參與創作的人越來越多。它流傳的時間越久,範圍越廣,它所彙集的民間“智慧”就越多。大概到了二百多年後的明代嘉靖時期(16世紀初期),水滸故事的“小說版”就大體定型了。然而,所謂的“定型”並不意味著定於“一尊”,這個時候的“小說版”只是故事主幹確立了,還不能說有一個唯一確定的文本。事實上這個時候的《水滸傳》的文本主要有簡本、繁本兩種。這兩種文本在內容情節、篇幅大小上都有不同,例如繁本有一百回本(代表性的是“容與堂刻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簡本有一百一十五回本(簡本),還有繁簡結合的一百二十回本(代表性的有袁無涯刊本)等等,它們之間的關係非常複雜,避難就易地說,主要的區別是水滸好漢招安以後的內容。在繁本系統裡,水滸好漢招安後主要的事蹟是到北方徵打遼國,到南方平定方臘,而在簡本系統中,水滸好漢在此之外又加入了徵田虎、徵王慶兩個故事。簡本和繁簡結合本里的故事多了兩個,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故事多了,但內容太粗糙,文字的精良程度和藝術水平反而不如那一百回的繁本。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大多數整理本都選擇整理一百回繁本《水滸傳》的緣故。

就算出現了簡、繁兩種主要文本,《水滸傳》的文本衍生也還沒有結束,其他的文本形式仍然有市場。此後也仍然有新文本孳生,其中最主要的是清代初期(17世紀初期)文學家金聖嘆刪節的七十回本《水滸》。金聖嘆很不滿意水滸英雄接收招安這種情節安排,於是斷然把七十回後的內容刪去了,同時還潤色了一下前七十回本的文字。金聖嘆這個刪節本在清代影響力非常大,流行了兩百多年。195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就是在金聖嘆刪節本的基礎上做的整理本。這個整理本成了廣大讀者閱讀《水滸傳》的主要版本,該版本流行了近三十年,直到1975年新的一百回本整理出版後,七十回本才逐漸退出市場。新中國成立以後,《水滸傳》的文本就開始趨於統一了。目前各個出版社所出的《水滸傳》基本上都是一百回本,內容基本一致。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七十回本《水滸》(人民文學出版社1952年版)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一百回本《水滸傳》(人民文學出版社1975年版)

我們經常接到學生家長來電問人民文學出版社整理的《水滸傳》全不全,有些家長知道一百二十回本,就進而諮詢這一百二十回本是不是更全,他們主要是擔心自家孩子看的版本內容不全,影響考試。我們認為,這種擔心其實是多慮的,像版本這種學術問題,至今仍是學術爭議較多話題,中學考試基本上是不會考這些學術上仍有爭議仍在探討的問題的。

上面,我們講《水滸傳》這個例子是想告訴大家,古代的典籍文本情況很複雜,跟我們現代作品的情況不一樣。換而言之,對一般讀者來說,讀古代的典籍應該選好的整理本,尤其是像“四大名著”這樣的幾乎人人必讀的基本書,尤應留意版本。

市場上的“四大名著”版本非常多,質量良莠不齊,那麼怎麼分辨呢?下面我們提供一些建議和方法,供大家參考。

第一,查看封面、扉頁、版權頁、前言等,看看有沒有真正的整理者。

整理者是一本書的“學術責任人”,能夠負得起“文責”。沒有標明、說明整理者的,極有可能是劣本、抄襲本。195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成立,出版社成立之初,就開始組織人員整理“四大名著”。整理工作先後由具有深厚文史素養的聶紺弩、張友鸞、顧學頡、黃肅秋、汪靜之、周汝昌、李易等人承擔。由於該項工作是出版社安排的工作任務,所以出版時沒有署個人名字,這是特定歷史情況下的特殊情況。1980年以後,由馮其庸先生等紅學家們共同整理的《紅樓夢》,該工作仍為集體作品,故最後署名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 校注”。如今其他三大名著在修訂再版時,則會在“出版說明”或“前言”中將相關人員及其工作內容予以交代說明。這既是對參與者勞動的尊重,也是對讀者負責。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1982年3月,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以庚辰本為前八十回的底本,

以萃文書屋排印的程甲本為後四十回的底本,

重新整理的《紅樓夢》首次印行

該書1996年12月出了修訂版(第二版)

2008年再次修訂(第三版)

關於此點,我們還想補充的是,僅標明某某主編,也極有可能有問題。署名為胡亂化名,查無實據的也極可能有問題。古代文獻整理是一項非常艱苦的學術工作,像“四大名著”這種文本、版本都很複雜的書,尤其需要整理者具備深厚的學養。對於嚴肅認真的學者來說,整理“四大名著”無疑也是巨大的挑戰。所以,在這件事情上,我們應相信只有專業的人才能勝任專業的事情,只有真正嚴肅認真的學者,才能勝任“四大名著”的整理工作。根據常識,那些敢於整理“四大名著”的學者,一般都是在該領域有過長時間研究的人,他們也會發表或出版過相關論著,所以,我們還是能比較容易查詢他們的資料,瞭解他們的情況的。第二,查看有無前言、整理說明、凡例、後記等。

為什麼要查看這些?因為通過這些內容,我們可以瞭解整理者所做工作的情況。看他是真整理還是假整理。一般而言,“前言”主要是介紹該書的內容、特色、價值等。“整理說明”“凡例”主要介紹整理工作的細節,比如他以哪個版本為根據(底本),這個底本有什麼特點,存在什麼問題,整理者如何補救這些問題。我們也來舉個例子。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西遊記》裡有一篇《關於本書的整理情況》,裡面介紹這個整理本是以明代金陵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遊記》”做底本的,然後參考了六種清代的刊本。文中解釋了為什麼要用“世德堂本”,也說明了“世德堂本”的不足。比如這個版本沒有關於唐僧的出身的故事,沒有這塊內容,書中故事前後的情節有的難以照應,於是整理者就用另一些版本來補救,使其更合理。其詳細情況是這樣的: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西遊記》中《關於本書的整理情況》

初版時,我們就根據“書業公記”本把這一段補了出來,作為第九回,並將世德堂本的第九回到第十二回四迴文字,並作三回,分回和回目,均改從《西遊真詮》各本的第十到第十二回。這次重排,考慮到補出的這一回既然不像是吳承恩的原作,所以便把它作為“附錄”,排在第八回之後,第九到第十二回,仍然恢復世德堂本原貌。這樣處理,既彌補了世德堂本情節上的不相照應之處,又保持了它的完整性,可能較為妥當一些。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西遊記》目錄中的“附錄”

這就是第八回、第九回之間多出一個“附錄”的原因,細心的讀者可能早就觀察到了。由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整理工作是嚴肅的、負責任的,整理者在整理該書的時候是有“創造性”的貢獻的。大家可以比對一下,看看其他版本的《西遊記》如何處理的,以及他們為什麼要那麼處理。那些沒有認真交代其辦法和原因的整理本,我想是很成問題的。對比這種創造性整理的地方,我想讀者一可以檢查一個整理者的水平,二可以辨識孰優孰劣,三還可以順帶檢查是不是有抄襲的情況。

第三,看註釋。

現在的古典小說整理本,標點+註釋幾乎是標配的組合。人民文學出版社所出的中國古典小說整理本,在當代出版史上具有開創性和示範性,“四大名著”整理本就是這方面的代表。目前有些出版單位或商家在營銷時宣稱他們的本子“無障礙”,所謂的無障礙說到底就是拼音、註釋。但是細究一下,註釋到什麼程度才算是“無障礙”,恐怕也很難說清楚,所以“無障礙”這個口號是虛多實少的。從實踐的角度來說,註釋不可能毫無原則的註釋,眉毛鬍子一把抓,就沒有輕重緩急。大體說來,註釋有詳、簡兩種策略。人民文學出版社所出的“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校注的《紅樓夢》是詳註的代表。《紅樓夢》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作品,裡面涉及的語詞、典章制度、歷史文化等非常豐富,所以《紅樓夢》註釋多達2350餘條。相比較而言,《水滸傳》等三本書的註釋較為簡略,《水滸傳》註釋510條,《三國演義》註釋571條,《西遊記》註釋727條,這是因為它們的註釋重點是方言俗語,這也是這些作品中最最困難的地方,甚至連字典都查不到(有些字典引用例證,反而是根據這些註釋來做的)。所以說,註釋不是簡單的倚多為勝,還要看它的質量。我這樣說當然不是自詡我們的註釋最好,事實上近年來,人民文學出版社也在根據專家、讀者的反饋意見,陸續修訂註釋,增加註釋,使註釋的內容更加完善。

第四,看書的厚度。

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四大名著”內容完整,註釋分量適中,字號也是比較正常的。下面以“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四大名著”為例(該書為32開,成品尺寸為202×140毫米,870字/頁左右),看看四部小說的字號、頁碼的數值:

《紅樓夢》,10.5磅;1602頁

《水滸傳》,10.5磅;1328頁

《西遊記》,10.5磅;1263頁

《三國演義》,10.5磅;1032頁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四大名著

所以,正常情況下,“四大名著”每本書的頁數至少是1000頁,如果低於這個頁數,只有兩種可能:一、縮小字號;二、擴大開本。今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又推出了“四大名著大字本”,字號、開本也都相應地放大了不少(開本為小16開,成品尺寸為168×240毫米,710字/頁左右),其字號與頁數的數值如下:

《紅樓夢》,12.5磅;1710頁

《水滸傳》,12.5磅;1396頁

《西遊記》,12.5磅;1312頁

《三國演義》,12.5磅;1081頁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四大名著大字本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讀本叢書版與大字本尺寸對比圖

可以看出,字號、開本同時放大後,書的頁數基本上與“讀本叢書”版差不多。“四大名著”,如果一本書頁數太少,我們就應該留心其內容是不是在什麼地方動了手腳。

以上四點,是比較容易把握的地方,希望能為讀者朋友們購書提供幫助,如有什麼不妥的地方,還請自動忽略本文的意見。如果您有更多高招、妙招,不妨在留言區留下您的高見。

特別推薦

四大名著大字本

2019年暑期新出爐的“四大名著大字本”,是人文社在優質版本資源基礎上開發的新版本,有如下特點:

(1)底本文字沿用人文社發行量最大的經典“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版四大名著。內容完整,整理嚴謹,註釋準確(四本註釋共計4100餘條)。其中《三國演義》和《西遊記》都經過了最新的文字修訂。(2)隨書附贈首發於珍藏版“四大名著”的6種美觀實用的圖表:

《紅樓夢》中附有《<紅樓夢>四大家族主要人物關係表》《<紅樓夢>主僕關係表》;

《水滸傳》中附有《<水滸傳>英雄譜》;

《西遊記》中附有《西遊取經歷難平妖簡表》;

《三國演義》中附有《三國演義地圖》《三國時期大事年表》。

這些圖表在青少年讀者閱讀名著時能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3)正文字號12.5磅(大於小四〔12磅〕,小於四號〔14磅〕字),字大行疏,正文文字的視覺效果比普通圖書大一倍,能減輕閱讀時的視力壓力。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讀本叢書版與大字本正文文字大小對比圖

(4)小16開平裝,書品寬大,一書多冊,厚度適中,拿在手裡特別舒適。(5)封面以沈尹默書法題簽與傳統繡像結合形式簡潔,富有雋永的古典韻味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西遊記》大字本封面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四大名著大字本

北京大學中文系劉勇強教授曾說,“四大名著”是我們的“國民讀物”(點擊藍字查看),意思是說這幾本書幾乎人人都讀,是大家共讀的名著。此言不虛。書店裡的“四大名著”版本很多,質量參差不齊,那麼該如何選擇一個好版本呢?在談如何選擇佳本之前,我想先介紹一下“四大名著”的文本特點。瞭解它們的文本特點之後,我們就能較好地理解選擇好版本的重要性。這篇文章主要也是想引起大家重視看書選版本這個事情。不熟悉古代典籍的讀者可能認為“四大名著”跟現代的書如《白鹿原》《塵埃落定》等長篇小說一樣,一經印刷,所有版本的文字基本上是一致的。其實並非如此。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

《水滸傳》的成書定型經歷了非常非常漫長的過程。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水滸傳》書影(古代刻本)

“水滸”故事最初的萌芽是在宋元之際(公元13世紀),它主要流行在民間,開始的時候是一些獨立的小故事,後來被文人注意,寫進書中,像《大宋宣和遺事》,這個時候,故事比較簡單,可能只是對故事的概述,或者說像一個提綱,其細節大概由說書人在表演時臨時演繹發揮。由於這些故事很受老百姓歡迎,所以講的人就越來越多,影響大了之後,搞雜劇創作的人也來寫。就這樣,參與講述,參與加工,參與創作的人越來越多。它流傳的時間越久,範圍越廣,它所彙集的民間“智慧”就越多。大概到了二百多年後的明代嘉靖時期(16世紀初期),水滸故事的“小說版”就大體定型了。然而,所謂的“定型”並不意味著定於“一尊”,這個時候的“小說版”只是故事主幹確立了,還不能說有一個唯一確定的文本。事實上這個時候的《水滸傳》的文本主要有簡本、繁本兩種。這兩種文本在內容情節、篇幅大小上都有不同,例如繁本有一百回本(代表性的是“容與堂刻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簡本有一百一十五回本(簡本),還有繁簡結合的一百二十回本(代表性的有袁無涯刊本)等等,它們之間的關係非常複雜,避難就易地說,主要的區別是水滸好漢招安以後的內容。在繁本系統裡,水滸好漢招安後主要的事蹟是到北方徵打遼國,到南方平定方臘,而在簡本系統中,水滸好漢在此之外又加入了徵田虎、徵王慶兩個故事。簡本和繁簡結合本里的故事多了兩個,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故事多了,但內容太粗糙,文字的精良程度和藝術水平反而不如那一百回的繁本。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大多數整理本都選擇整理一百回繁本《水滸傳》的緣故。

就算出現了簡、繁兩種主要文本,《水滸傳》的文本衍生也還沒有結束,其他的文本形式仍然有市場。此後也仍然有新文本孳生,其中最主要的是清代初期(17世紀初期)文學家金聖嘆刪節的七十回本《水滸》。金聖嘆很不滿意水滸英雄接收招安這種情節安排,於是斷然把七十回後的內容刪去了,同時還潤色了一下前七十回本的文字。金聖嘆這個刪節本在清代影響力非常大,流行了兩百多年。195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就是在金聖嘆刪節本的基礎上做的整理本。這個整理本成了廣大讀者閱讀《水滸傳》的主要版本,該版本流行了近三十年,直到1975年新的一百回本整理出版後,七十回本才逐漸退出市場。新中國成立以後,《水滸傳》的文本就開始趨於統一了。目前各個出版社所出的《水滸傳》基本上都是一百回本,內容基本一致。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七十回本《水滸》(人民文學出版社1952年版)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一百回本《水滸傳》(人民文學出版社1975年版)

我們經常接到學生家長來電問人民文學出版社整理的《水滸傳》全不全,有些家長知道一百二十回本,就進而諮詢這一百二十回本是不是更全,他們主要是擔心自家孩子看的版本內容不全,影響考試。我們認為,這種擔心其實是多慮的,像版本這種學術問題,至今仍是學術爭議較多話題,中學考試基本上是不會考這些學術上仍有爭議仍在探討的問題的。

上面,我們講《水滸傳》這個例子是想告訴大家,古代的典籍文本情況很複雜,跟我們現代作品的情況不一樣。換而言之,對一般讀者來說,讀古代的典籍應該選好的整理本,尤其是像“四大名著”這樣的幾乎人人必讀的基本書,尤應留意版本。

市場上的“四大名著”版本非常多,質量良莠不齊,那麼怎麼分辨呢?下面我們提供一些建議和方法,供大家參考。

第一,查看封面、扉頁、版權頁、前言等,看看有沒有真正的整理者。

整理者是一本書的“學術責任人”,能夠負得起“文責”。沒有標明、說明整理者的,極有可能是劣本、抄襲本。195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成立,出版社成立之初,就開始組織人員整理“四大名著”。整理工作先後由具有深厚文史素養的聶紺弩、張友鸞、顧學頡、黃肅秋、汪靜之、周汝昌、李易等人承擔。由於該項工作是出版社安排的工作任務,所以出版時沒有署個人名字,這是特定歷史情況下的特殊情況。1980年以後,由馮其庸先生等紅學家們共同整理的《紅樓夢》,該工作仍為集體作品,故最後署名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 校注”。如今其他三大名著在修訂再版時,則會在“出版說明”或“前言”中將相關人員及其工作內容予以交代說明。這既是對參與者勞動的尊重,也是對讀者負責。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1982年3月,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以庚辰本為前八十回的底本,

以萃文書屋排印的程甲本為後四十回的底本,

重新整理的《紅樓夢》首次印行

該書1996年12月出了修訂版(第二版)

2008年再次修訂(第三版)

關於此點,我們還想補充的是,僅標明某某主編,也極有可能有問題。署名為胡亂化名,查無實據的也極可能有問題。古代文獻整理是一項非常艱苦的學術工作,像“四大名著”這種文本、版本都很複雜的書,尤其需要整理者具備深厚的學養。對於嚴肅認真的學者來說,整理“四大名著”無疑也是巨大的挑戰。所以,在這件事情上,我們應相信只有專業的人才能勝任專業的事情,只有真正嚴肅認真的學者,才能勝任“四大名著”的整理工作。根據常識,那些敢於整理“四大名著”的學者,一般都是在該領域有過長時間研究的人,他們也會發表或出版過相關論著,所以,我們還是能比較容易查詢他們的資料,瞭解他們的情況的。第二,查看有無前言、整理說明、凡例、後記等。

為什麼要查看這些?因為通過這些內容,我們可以瞭解整理者所做工作的情況。看他是真整理還是假整理。一般而言,“前言”主要是介紹該書的內容、特色、價值等。“整理說明”“凡例”主要介紹整理工作的細節,比如他以哪個版本為根據(底本),這個底本有什麼特點,存在什麼問題,整理者如何補救這些問題。我們也來舉個例子。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西遊記》裡有一篇《關於本書的整理情況》,裡面介紹這個整理本是以明代金陵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遊記》”做底本的,然後參考了六種清代的刊本。文中解釋了為什麼要用“世德堂本”,也說明了“世德堂本”的不足。比如這個版本沒有關於唐僧的出身的故事,沒有這塊內容,書中故事前後的情節有的難以照應,於是整理者就用另一些版本來補救,使其更合理。其詳細情況是這樣的: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西遊記》中《關於本書的整理情況》

初版時,我們就根據“書業公記”本把這一段補了出來,作為第九回,並將世德堂本的第九回到第十二回四迴文字,並作三回,分回和回目,均改從《西遊真詮》各本的第十到第十二回。這次重排,考慮到補出的這一回既然不像是吳承恩的原作,所以便把它作為“附錄”,排在第八回之後,第九到第十二回,仍然恢復世德堂本原貌。這樣處理,既彌補了世德堂本情節上的不相照應之處,又保持了它的完整性,可能較為妥當一些。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西遊記》目錄中的“附錄”

這就是第八回、第九回之間多出一個“附錄”的原因,細心的讀者可能早就觀察到了。由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整理工作是嚴肅的、負責任的,整理者在整理該書的時候是有“創造性”的貢獻的。大家可以比對一下,看看其他版本的《西遊記》如何處理的,以及他們為什麼要那麼處理。那些沒有認真交代其辦法和原因的整理本,我想是很成問題的。對比這種創造性整理的地方,我想讀者一可以檢查一個整理者的水平,二可以辨識孰優孰劣,三還可以順帶檢查是不是有抄襲的情況。

第三,看註釋。

現在的古典小說整理本,標點+註釋幾乎是標配的組合。人民文學出版社所出的中國古典小說整理本,在當代出版史上具有開創性和示範性,“四大名著”整理本就是這方面的代表。目前有些出版單位或商家在營銷時宣稱他們的本子“無障礙”,所謂的無障礙說到底就是拼音、註釋。但是細究一下,註釋到什麼程度才算是“無障礙”,恐怕也很難說清楚,所以“無障礙”這個口號是虛多實少的。從實踐的角度來說,註釋不可能毫無原則的註釋,眉毛鬍子一把抓,就沒有輕重緩急。大體說來,註釋有詳、簡兩種策略。人民文學出版社所出的“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校注的《紅樓夢》是詳註的代表。《紅樓夢》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作品,裡面涉及的語詞、典章制度、歷史文化等非常豐富,所以《紅樓夢》註釋多達2350餘條。相比較而言,《水滸傳》等三本書的註釋較為簡略,《水滸傳》註釋510條,《三國演義》註釋571條,《西遊記》註釋727條,這是因為它們的註釋重點是方言俗語,這也是這些作品中最最困難的地方,甚至連字典都查不到(有些字典引用例證,反而是根據這些註釋來做的)。所以說,註釋不是簡單的倚多為勝,還要看它的質量。我這樣說當然不是自詡我們的註釋最好,事實上近年來,人民文學出版社也在根據專家、讀者的反饋意見,陸續修訂註釋,增加註釋,使註釋的內容更加完善。

第四,看書的厚度。

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四大名著”內容完整,註釋分量適中,字號也是比較正常的。下面以“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四大名著”為例(該書為32開,成品尺寸為202×140毫米,870字/頁左右),看看四部小說的字號、頁碼的數值:

《紅樓夢》,10.5磅;1602頁

《水滸傳》,10.5磅;1328頁

《西遊記》,10.5磅;1263頁

《三國演義》,10.5磅;1032頁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四大名著

所以,正常情況下,“四大名著”每本書的頁數至少是1000頁,如果低於這個頁數,只有兩種可能:一、縮小字號;二、擴大開本。今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又推出了“四大名著大字本”,字號、開本也都相應地放大了不少(開本為小16開,成品尺寸為168×240毫米,710字/頁左右),其字號與頁數的數值如下:

《紅樓夢》,12.5磅;1710頁

《水滸傳》,12.5磅;1396頁

《西遊記》,12.5磅;1312頁

《三國演義》,12.5磅;1081頁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四大名著大字本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讀本叢書版與大字本尺寸對比圖

可以看出,字號、開本同時放大後,書的頁數基本上與“讀本叢書”版差不多。“四大名著”,如果一本書頁數太少,我們就應該留心其內容是不是在什麼地方動了手腳。

以上四點,是比較容易把握的地方,希望能為讀者朋友們購書提供幫助,如有什麼不妥的地方,還請自動忽略本文的意見。如果您有更多高招、妙招,不妨在留言區留下您的高見。

特別推薦

四大名著大字本

2019年暑期新出爐的“四大名著大字本”,是人文社在優質版本資源基礎上開發的新版本,有如下特點:

(1)底本文字沿用人文社發行量最大的經典“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版四大名著。內容完整,整理嚴謹,註釋準確(四本註釋共計4100餘條)。其中《三國演義》和《西遊記》都經過了最新的文字修訂。(2)隨書附贈首發於珍藏版“四大名著”的6種美觀實用的圖表:

《紅樓夢》中附有《<紅樓夢>四大家族主要人物關係表》《<紅樓夢>主僕關係表》;

《水滸傳》中附有《<水滸傳>英雄譜》;

《西遊記》中附有《西遊取經歷難平妖簡表》;

《三國演義》中附有《三國演義地圖》《三國時期大事年表》。

這些圖表在青少年讀者閱讀名著時能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3)正文字號12.5磅(大於小四〔12磅〕,小於四號〔14磅〕字),字大行疏,正文文字的視覺效果比普通圖書大一倍,能減輕閱讀時的視力壓力。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讀本叢書版與大字本正文文字大小對比圖

(4)小16開平裝,書品寬大,一書多冊,厚度適中,拿在手裡特別舒適。(5)封面以沈尹默書法題簽與傳統繡像結合形式簡潔,富有雋永的古典韻味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西遊記》大字本封面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四大名著大字本

北京大學中文系劉勇強教授曾說,“四大名著”是我們的“國民讀物”(點擊藍字查看),意思是說這幾本書幾乎人人都讀,是大家共讀的名著。此言不虛。書店裡的“四大名著”版本很多,質量參差不齊,那麼該如何選擇一個好版本呢?在談如何選擇佳本之前,我想先介紹一下“四大名著”的文本特點。瞭解它們的文本特點之後,我們就能較好地理解選擇好版本的重要性。這篇文章主要也是想引起大家重視看書選版本這個事情。不熟悉古代典籍的讀者可能認為“四大名著”跟現代的書如《白鹿原》《塵埃落定》等長篇小說一樣,一經印刷,所有版本的文字基本上是一致的。其實並非如此。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

《水滸傳》的成書定型經歷了非常非常漫長的過程。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水滸傳》書影(古代刻本)

“水滸”故事最初的萌芽是在宋元之際(公元13世紀),它主要流行在民間,開始的時候是一些獨立的小故事,後來被文人注意,寫進書中,像《大宋宣和遺事》,這個時候,故事比較簡單,可能只是對故事的概述,或者說像一個提綱,其細節大概由說書人在表演時臨時演繹發揮。由於這些故事很受老百姓歡迎,所以講的人就越來越多,影響大了之後,搞雜劇創作的人也來寫。就這樣,參與講述,參與加工,參與創作的人越來越多。它流傳的時間越久,範圍越廣,它所彙集的民間“智慧”就越多。大概到了二百多年後的明代嘉靖時期(16世紀初期),水滸故事的“小說版”就大體定型了。然而,所謂的“定型”並不意味著定於“一尊”,這個時候的“小說版”只是故事主幹確立了,還不能說有一個唯一確定的文本。事實上這個時候的《水滸傳》的文本主要有簡本、繁本兩種。這兩種文本在內容情節、篇幅大小上都有不同,例如繁本有一百回本(代表性的是“容與堂刻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簡本有一百一十五回本(簡本),還有繁簡結合的一百二十回本(代表性的有袁無涯刊本)等等,它們之間的關係非常複雜,避難就易地說,主要的區別是水滸好漢招安以後的內容。在繁本系統裡,水滸好漢招安後主要的事蹟是到北方徵打遼國,到南方平定方臘,而在簡本系統中,水滸好漢在此之外又加入了徵田虎、徵王慶兩個故事。簡本和繁簡結合本里的故事多了兩個,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故事多了,但內容太粗糙,文字的精良程度和藝術水平反而不如那一百回的繁本。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大多數整理本都選擇整理一百回繁本《水滸傳》的緣故。

就算出現了簡、繁兩種主要文本,《水滸傳》的文本衍生也還沒有結束,其他的文本形式仍然有市場。此後也仍然有新文本孳生,其中最主要的是清代初期(17世紀初期)文學家金聖嘆刪節的七十回本《水滸》。金聖嘆很不滿意水滸英雄接收招安這種情節安排,於是斷然把七十回後的內容刪去了,同時還潤色了一下前七十回本的文字。金聖嘆這個刪節本在清代影響力非常大,流行了兩百多年。195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就是在金聖嘆刪節本的基礎上做的整理本。這個整理本成了廣大讀者閱讀《水滸傳》的主要版本,該版本流行了近三十年,直到1975年新的一百回本整理出版後,七十回本才逐漸退出市場。新中國成立以後,《水滸傳》的文本就開始趨於統一了。目前各個出版社所出的《水滸傳》基本上都是一百回本,內容基本一致。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七十回本《水滸》(人民文學出版社1952年版)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一百回本《水滸傳》(人民文學出版社1975年版)

我們經常接到學生家長來電問人民文學出版社整理的《水滸傳》全不全,有些家長知道一百二十回本,就進而諮詢這一百二十回本是不是更全,他們主要是擔心自家孩子看的版本內容不全,影響考試。我們認為,這種擔心其實是多慮的,像版本這種學術問題,至今仍是學術爭議較多話題,中學考試基本上是不會考這些學術上仍有爭議仍在探討的問題的。

上面,我們講《水滸傳》這個例子是想告訴大家,古代的典籍文本情況很複雜,跟我們現代作品的情況不一樣。換而言之,對一般讀者來說,讀古代的典籍應該選好的整理本,尤其是像“四大名著”這樣的幾乎人人必讀的基本書,尤應留意版本。

市場上的“四大名著”版本非常多,質量良莠不齊,那麼怎麼分辨呢?下面我們提供一些建議和方法,供大家參考。

第一,查看封面、扉頁、版權頁、前言等,看看有沒有真正的整理者。

整理者是一本書的“學術責任人”,能夠負得起“文責”。沒有標明、說明整理者的,極有可能是劣本、抄襲本。195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成立,出版社成立之初,就開始組織人員整理“四大名著”。整理工作先後由具有深厚文史素養的聶紺弩、張友鸞、顧學頡、黃肅秋、汪靜之、周汝昌、李易等人承擔。由於該項工作是出版社安排的工作任務,所以出版時沒有署個人名字,這是特定歷史情況下的特殊情況。1980年以後,由馮其庸先生等紅學家們共同整理的《紅樓夢》,該工作仍為集體作品,故最後署名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 校注”。如今其他三大名著在修訂再版時,則會在“出版說明”或“前言”中將相關人員及其工作內容予以交代說明。這既是對參與者勞動的尊重,也是對讀者負責。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1982年3月,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以庚辰本為前八十回的底本,

以萃文書屋排印的程甲本為後四十回的底本,

重新整理的《紅樓夢》首次印行

該書1996年12月出了修訂版(第二版)

2008年再次修訂(第三版)

關於此點,我們還想補充的是,僅標明某某主編,也極有可能有問題。署名為胡亂化名,查無實據的也極可能有問題。古代文獻整理是一項非常艱苦的學術工作,像“四大名著”這種文本、版本都很複雜的書,尤其需要整理者具備深厚的學養。對於嚴肅認真的學者來說,整理“四大名著”無疑也是巨大的挑戰。所以,在這件事情上,我們應相信只有專業的人才能勝任專業的事情,只有真正嚴肅認真的學者,才能勝任“四大名著”的整理工作。根據常識,那些敢於整理“四大名著”的學者,一般都是在該領域有過長時間研究的人,他們也會發表或出版過相關論著,所以,我們還是能比較容易查詢他們的資料,瞭解他們的情況的。第二,查看有無前言、整理說明、凡例、後記等。

為什麼要查看這些?因為通過這些內容,我們可以瞭解整理者所做工作的情況。看他是真整理還是假整理。一般而言,“前言”主要是介紹該書的內容、特色、價值等。“整理說明”“凡例”主要介紹整理工作的細節,比如他以哪個版本為根據(底本),這個底本有什麼特點,存在什麼問題,整理者如何補救這些問題。我們也來舉個例子。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西遊記》裡有一篇《關於本書的整理情況》,裡面介紹這個整理本是以明代金陵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遊記》”做底本的,然後參考了六種清代的刊本。文中解釋了為什麼要用“世德堂本”,也說明了“世德堂本”的不足。比如這個版本沒有關於唐僧的出身的故事,沒有這塊內容,書中故事前後的情節有的難以照應,於是整理者就用另一些版本來補救,使其更合理。其詳細情況是這樣的: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西遊記》中《關於本書的整理情況》

初版時,我們就根據“書業公記”本把這一段補了出來,作為第九回,並將世德堂本的第九回到第十二回四迴文字,並作三回,分回和回目,均改從《西遊真詮》各本的第十到第十二回。這次重排,考慮到補出的這一回既然不像是吳承恩的原作,所以便把它作為“附錄”,排在第八回之後,第九到第十二回,仍然恢復世德堂本原貌。這樣處理,既彌補了世德堂本情節上的不相照應之處,又保持了它的完整性,可能較為妥當一些。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西遊記》目錄中的“附錄”

這就是第八回、第九回之間多出一個“附錄”的原因,細心的讀者可能早就觀察到了。由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整理工作是嚴肅的、負責任的,整理者在整理該書的時候是有“創造性”的貢獻的。大家可以比對一下,看看其他版本的《西遊記》如何處理的,以及他們為什麼要那麼處理。那些沒有認真交代其辦法和原因的整理本,我想是很成問題的。對比這種創造性整理的地方,我想讀者一可以檢查一個整理者的水平,二可以辨識孰優孰劣,三還可以順帶檢查是不是有抄襲的情況。

第三,看註釋。

現在的古典小說整理本,標點+註釋幾乎是標配的組合。人民文學出版社所出的中國古典小說整理本,在當代出版史上具有開創性和示範性,“四大名著”整理本就是這方面的代表。目前有些出版單位或商家在營銷時宣稱他們的本子“無障礙”,所謂的無障礙說到底就是拼音、註釋。但是細究一下,註釋到什麼程度才算是“無障礙”,恐怕也很難說清楚,所以“無障礙”這個口號是虛多實少的。從實踐的角度來說,註釋不可能毫無原則的註釋,眉毛鬍子一把抓,就沒有輕重緩急。大體說來,註釋有詳、簡兩種策略。人民文學出版社所出的“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校注的《紅樓夢》是詳註的代表。《紅樓夢》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作品,裡面涉及的語詞、典章制度、歷史文化等非常豐富,所以《紅樓夢》註釋多達2350餘條。相比較而言,《水滸傳》等三本書的註釋較為簡略,《水滸傳》註釋510條,《三國演義》註釋571條,《西遊記》註釋727條,這是因為它們的註釋重點是方言俗語,這也是這些作品中最最困難的地方,甚至連字典都查不到(有些字典引用例證,反而是根據這些註釋來做的)。所以說,註釋不是簡單的倚多為勝,還要看它的質量。我這樣說當然不是自詡我們的註釋最好,事實上近年來,人民文學出版社也在根據專家、讀者的反饋意見,陸續修訂註釋,增加註釋,使註釋的內容更加完善。

第四,看書的厚度。

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四大名著”內容完整,註釋分量適中,字號也是比較正常的。下面以“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四大名著”為例(該書為32開,成品尺寸為202×140毫米,870字/頁左右),看看四部小說的字號、頁碼的數值:

《紅樓夢》,10.5磅;1602頁

《水滸傳》,10.5磅;1328頁

《西遊記》,10.5磅;1263頁

《三國演義》,10.5磅;1032頁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四大名著

所以,正常情況下,“四大名著”每本書的頁數至少是1000頁,如果低於這個頁數,只有兩種可能:一、縮小字號;二、擴大開本。今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又推出了“四大名著大字本”,字號、開本也都相應地放大了不少(開本為小16開,成品尺寸為168×240毫米,710字/頁左右),其字號與頁數的數值如下:

《紅樓夢》,12.5磅;1710頁

《水滸傳》,12.5磅;1396頁

《西遊記》,12.5磅;1312頁

《三國演義》,12.5磅;1081頁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四大名著大字本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讀本叢書版與大字本尺寸對比圖

可以看出,字號、開本同時放大後,書的頁數基本上與“讀本叢書”版差不多。“四大名著”,如果一本書頁數太少,我們就應該留心其內容是不是在什麼地方動了手腳。

以上四點,是比較容易把握的地方,希望能為讀者朋友們購書提供幫助,如有什麼不妥的地方,還請自動忽略本文的意見。如果您有更多高招、妙招,不妨在留言區留下您的高見。

特別推薦

四大名著大字本

2019年暑期新出爐的“四大名著大字本”,是人文社在優質版本資源基礎上開發的新版本,有如下特點:

(1)底本文字沿用人文社發行量最大的經典“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版四大名著。內容完整,整理嚴謹,註釋準確(四本註釋共計4100餘條)。其中《三國演義》和《西遊記》都經過了最新的文字修訂。(2)隨書附贈首發於珍藏版“四大名著”的6種美觀實用的圖表:

《紅樓夢》中附有《<紅樓夢>四大家族主要人物關係表》《<紅樓夢>主僕關係表》;

《水滸傳》中附有《<水滸傳>英雄譜》;

《西遊記》中附有《西遊取經歷難平妖簡表》;

《三國演義》中附有《三國演義地圖》《三國時期大事年表》。

這些圖表在青少年讀者閱讀名著時能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3)正文字號12.5磅(大於小四〔12磅〕,小於四號〔14磅〕字),字大行疏,正文文字的視覺效果比普通圖書大一倍,能減輕閱讀時的視力壓力。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讀本叢書版與大字本正文文字大小對比圖

(4)小16開平裝,書品寬大,一書多冊,厚度適中,拿在手裡特別舒適。(5)封面以沈尹默書法題簽與傳統繡像結合形式簡潔,富有雋永的古典韻味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西遊記》大字本封面

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四大名著版本那麼多,怎麼辨別優與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