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中國男籃在自家舉辦的籃球世界盃上遭遇滑鐵盧,無緣十六強。

周琦荒腔走板的發球失誤,頂著亞洲第一後衛頭銜的郭艾倫屢屢消失在比賽關鍵時刻,以及固執得像一塊石頭的開創“三後衛”奇陣的李楠。

除了孤軍奮戰的老阿聯,你很難在這屆世界盃上看到閃光的東西或者說至少給人希望的端倪,沒有,一個都沒有,除了失望只剩嘆息。

"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中國男籃在自家舉辦的籃球世界盃上遭遇滑鐵盧,無緣十六強。

周琦荒腔走板的發球失誤,頂著亞洲第一後衛頭銜的郭艾倫屢屢消失在比賽關鍵時刻,以及固執得像一塊石頭的開創“三後衛”奇陣的李楠。

除了孤軍奮戰的老阿聯,你很難在這屆世界盃上看到閃光的東西或者說至少給人希望的端倪,沒有,一個都沒有,除了失望只剩嘆息。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賽前各路媒體的宣傳造勢、樂觀預言以及中國球迷的滿懷期待,現在都落了一個空,淪為自娛自樂的口嗨,後姚明時代的中國男籃非但沒有觸底反彈,反而掉入了另一個泥潭。

人類歷史上最無解的問題是你永遠不知道薛定諤的那隻貓究竟是死是活,對於中國籃球而言,最讓人匪夷所思的問題是,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職業和愛好是兩回事

"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中國男籃在自家舉辦的籃球世界盃上遭遇滑鐵盧,無緣十六強。

周琦荒腔走板的發球失誤,頂著亞洲第一後衛頭銜的郭艾倫屢屢消失在比賽關鍵時刻,以及固執得像一塊石頭的開創“三後衛”奇陣的李楠。

除了孤軍奮戰的老阿聯,你很難在這屆世界盃上看到閃光的東西或者說至少給人希望的端倪,沒有,一個都沒有,除了失望只剩嘆息。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賽前各路媒體的宣傳造勢、樂觀預言以及中國球迷的滿懷期待,現在都落了一個空,淪為自娛自樂的口嗨,後姚明時代的中國男籃非但沒有觸底反彈,反而掉入了另一個泥潭。

人類歷史上最無解的問題是你永遠不知道薛定諤的那隻貓究竟是死是活,對於中國籃球而言,最讓人匪夷所思的問題是,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職業和愛好是兩回事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中國的人口基數在世界範圍無人能出其右,無論是在城市中心還是鄉野田舍,你都不難發現攢動的人頭,這一點不用做過多的解釋,各位讀者自行腦補擠公交、坐地鐵時的擁擠場面就不難體會。

擁有巨大的人口基數,代表著至少從理論上來講,中國在任何行業都具備了巨大的人才後備庫。

如此一來,中國的籃球行業應該是英傑輩出,長江後浪推前浪才對,然而實際情況卻是,在中國,團隊競技的大項目,無論是足球還是籃球都是出現了長期青黃不接的斷檔現象。

坊間常流傳一句話:“不要用自己的愛好去挑戰他人的飯碗。”

也就是說,雖然360行,行行出狀元,平時花拳繡腿還能糊弄下門外漢博得滿堂彩,但若是真刀真槍地幹起來,業餘的玩家就算開啟了鳴人的“六道模式”,想要擊敗職業玩家也沒戲。

在中國,隨著NBA賽事的全球化以及全民運動風潮的興起,籃球運動的普及程度已經相當高了,但絕大多數人只是抱著娛樂和健身的目的,並無意或者很難染指職業籃球。

無論是穿拖鞋的勾手老大爺,還是野球場上花裡胡哨的街球鬥牛以及校園裡隨處可見的自行組隊3VS3,若是單論場面,中國籃球不遑多讓,甚至會給人欣欣向榮的感覺。

但可惜這是錯覺,在中國,能打上職業的籃球運動員不過千百人。

"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中國男籃在自家舉辦的籃球世界盃上遭遇滑鐵盧,無緣十六強。

周琦荒腔走板的發球失誤,頂著亞洲第一後衛頭銜的郭艾倫屢屢消失在比賽關鍵時刻,以及固執得像一塊石頭的開創“三後衛”奇陣的李楠。

除了孤軍奮戰的老阿聯,你很難在這屆世界盃上看到閃光的東西或者說至少給人希望的端倪,沒有,一個都沒有,除了失望只剩嘆息。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賽前各路媒體的宣傳造勢、樂觀預言以及中國球迷的滿懷期待,現在都落了一個空,淪為自娛自樂的口嗨,後姚明時代的中國男籃非但沒有觸底反彈,反而掉入了另一個泥潭。

人類歷史上最無解的問題是你永遠不知道薛定諤的那隻貓究竟是死是活,對於中國籃球而言,最讓人匪夷所思的問題是,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職業和愛好是兩回事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中國的人口基數在世界範圍無人能出其右,無論是在城市中心還是鄉野田舍,你都不難發現攢動的人頭,這一點不用做過多的解釋,各位讀者自行腦補擠公交、坐地鐵時的擁擠場面就不難體會。

擁有巨大的人口基數,代表著至少從理論上來講,中國在任何行業都具備了巨大的人才後備庫。

如此一來,中國的籃球行業應該是英傑輩出,長江後浪推前浪才對,然而實際情況卻是,在中國,團隊競技的大項目,無論是足球還是籃球都是出現了長期青黃不接的斷檔現象。

坊間常流傳一句話:“不要用自己的愛好去挑戰他人的飯碗。”

也就是說,雖然360行,行行出狀元,平時花拳繡腿還能糊弄下門外漢博得滿堂彩,但若是真刀真槍地幹起來,業餘的玩家就算開啟了鳴人的“六道模式”,想要擊敗職業玩家也沒戲。

在中國,隨著NBA賽事的全球化以及全民運動風潮的興起,籃球運動的普及程度已經相當高了,但絕大多數人只是抱著娛樂和健身的目的,並無意或者很難染指職業籃球。

無論是穿拖鞋的勾手老大爺,還是野球場上花裡胡哨的街球鬥牛以及校園裡隨處可見的自行組隊3VS3,若是單論場面,中國籃球不遑多讓,甚至會給人欣欣向榮的感覺。

但可惜這是錯覺,在中國,能打上職業的籃球運動員不過千百人。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只把籃球當作愛好的那類人暫且按下不表,我們來談談為何在中國想走上職業籃球道路會如此艱難?

首先是中國文化環境的制約和社會心態的障礙,大部分的中國家長依然受傳統觀念影響,有著“尚文輕武”的傳統,靠智商和腦力吃飯似乎遠遠比靠身體和體力來的高級和體面。

雖然籃球不單單是靠身體的蠻力運動,球場智商和大局觀也很重要,但一般的家長眼中,籃球最多不過是規則化的身體遊戲,不足以登大雅之堂。

"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中國男籃在自家舉辦的籃球世界盃上遭遇滑鐵盧,無緣十六強。

周琦荒腔走板的發球失誤,頂著亞洲第一後衛頭銜的郭艾倫屢屢消失在比賽關鍵時刻,以及固執得像一塊石頭的開創“三後衛”奇陣的李楠。

除了孤軍奮戰的老阿聯,你很難在這屆世界盃上看到閃光的東西或者說至少給人希望的端倪,沒有,一個都沒有,除了失望只剩嘆息。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賽前各路媒體的宣傳造勢、樂觀預言以及中國球迷的滿懷期待,現在都落了一個空,淪為自娛自樂的口嗨,後姚明時代的中國男籃非但沒有觸底反彈,反而掉入了另一個泥潭。

人類歷史上最無解的問題是你永遠不知道薛定諤的那隻貓究竟是死是活,對於中國籃球而言,最讓人匪夷所思的問題是,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職業和愛好是兩回事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中國的人口基數在世界範圍無人能出其右,無論是在城市中心還是鄉野田舍,你都不難發現攢動的人頭,這一點不用做過多的解釋,各位讀者自行腦補擠公交、坐地鐵時的擁擠場面就不難體會。

擁有巨大的人口基數,代表著至少從理論上來講,中國在任何行業都具備了巨大的人才後備庫。

如此一來,中國的籃球行業應該是英傑輩出,長江後浪推前浪才對,然而實際情況卻是,在中國,團隊競技的大項目,無論是足球還是籃球都是出現了長期青黃不接的斷檔現象。

坊間常流傳一句話:“不要用自己的愛好去挑戰他人的飯碗。”

也就是說,雖然360行,行行出狀元,平時花拳繡腿還能糊弄下門外漢博得滿堂彩,但若是真刀真槍地幹起來,業餘的玩家就算開啟了鳴人的“六道模式”,想要擊敗職業玩家也沒戲。

在中國,隨著NBA賽事的全球化以及全民運動風潮的興起,籃球運動的普及程度已經相當高了,但絕大多數人只是抱著娛樂和健身的目的,並無意或者很難染指職業籃球。

無論是穿拖鞋的勾手老大爺,還是野球場上花裡胡哨的街球鬥牛以及校園裡隨處可見的自行組隊3VS3,若是單論場面,中國籃球不遑多讓,甚至會給人欣欣向榮的感覺。

但可惜這是錯覺,在中國,能打上職業的籃球運動員不過千百人。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只把籃球當作愛好的那類人暫且按下不表,我們來談談為何在中國想走上職業籃球道路會如此艱難?

首先是中國文化環境的制約和社會心態的障礙,大部分的中國家長依然受傳統觀念影響,有著“尚文輕武”的傳統,靠智商和腦力吃飯似乎遠遠比靠身體和體力來的高級和體面。

雖然籃球不單單是靠身體的蠻力運動,球場智商和大局觀也很重要,但一般的家長眼中,籃球最多不過是規則化的身體遊戲,不足以登大雅之堂。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納什是用腦子打球的代表

好好讀書,找一份體面安穩的工作是大多數家長的夙願,如果孩子選擇打球,付出的機會成本太大。

所以,除非自己的孩子從小就顯露出異於常人的天賦,能夠保證他在殘酷的籃球競技當中保持穩妥的競爭力,否則家長是難以說服自己讓孩子走上職業化道路的。

而他們眼中的天賦基本上等於身高,這也是中國籃球內線人才濟濟,後衛線後繼無人的原因之一。

比如李慕豪,7尺長人臂展逆天跑跳如飛,註定要進國家隊的天賦,他走職業道路是理所當然的,談不上什麼風險。父母、家庭、親友都會給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中國男籃在自家舉辦的籃球世界盃上遭遇滑鐵盧,無緣十六強。

周琦荒腔走板的發球失誤,頂著亞洲第一後衛頭銜的郭艾倫屢屢消失在比賽關鍵時刻,以及固執得像一塊石頭的開創“三後衛”奇陣的李楠。

除了孤軍奮戰的老阿聯,你很難在這屆世界盃上看到閃光的東西或者說至少給人希望的端倪,沒有,一個都沒有,除了失望只剩嘆息。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賽前各路媒體的宣傳造勢、樂觀預言以及中國球迷的滿懷期待,現在都落了一個空,淪為自娛自樂的口嗨,後姚明時代的中國男籃非但沒有觸底反彈,反而掉入了另一個泥潭。

人類歷史上最無解的問題是你永遠不知道薛定諤的那隻貓究竟是死是活,對於中國籃球而言,最讓人匪夷所思的問題是,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職業和愛好是兩回事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中國的人口基數在世界範圍無人能出其右,無論是在城市中心還是鄉野田舍,你都不難發現攢動的人頭,這一點不用做過多的解釋,各位讀者自行腦補擠公交、坐地鐵時的擁擠場面就不難體會。

擁有巨大的人口基數,代表著至少從理論上來講,中國在任何行業都具備了巨大的人才後備庫。

如此一來,中國的籃球行業應該是英傑輩出,長江後浪推前浪才對,然而實際情況卻是,在中國,團隊競技的大項目,無論是足球還是籃球都是出現了長期青黃不接的斷檔現象。

坊間常流傳一句話:“不要用自己的愛好去挑戰他人的飯碗。”

也就是說,雖然360行,行行出狀元,平時花拳繡腿還能糊弄下門外漢博得滿堂彩,但若是真刀真槍地幹起來,業餘的玩家就算開啟了鳴人的“六道模式”,想要擊敗職業玩家也沒戲。

在中國,隨著NBA賽事的全球化以及全民運動風潮的興起,籃球運動的普及程度已經相當高了,但絕大多數人只是抱著娛樂和健身的目的,並無意或者很難染指職業籃球。

無論是穿拖鞋的勾手老大爺,還是野球場上花裡胡哨的街球鬥牛以及校園裡隨處可見的自行組隊3VS3,若是單論場面,中國籃球不遑多讓,甚至會給人欣欣向榮的感覺。

但可惜這是錯覺,在中國,能打上職業的籃球運動員不過千百人。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只把籃球當作愛好的那類人暫且按下不表,我們來談談為何在中國想走上職業籃球道路會如此艱難?

首先是中國文化環境的制約和社會心態的障礙,大部分的中國家長依然受傳統觀念影響,有著“尚文輕武”的傳統,靠智商和腦力吃飯似乎遠遠比靠身體和體力來的高級和體面。

雖然籃球不單單是靠身體的蠻力運動,球場智商和大局觀也很重要,但一般的家長眼中,籃球最多不過是規則化的身體遊戲,不足以登大雅之堂。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納什是用腦子打球的代表

好好讀書,找一份體面安穩的工作是大多數家長的夙願,如果孩子選擇打球,付出的機會成本太大。

所以,除非自己的孩子從小就顯露出異於常人的天賦,能夠保證他在殘酷的籃球競技當中保持穩妥的競爭力,否則家長是難以說服自己讓孩子走上職業化道路的。

而他們眼中的天賦基本上等於身高,這也是中國籃球內線人才濟濟,後衛線後繼無人的原因之一。

比如李慕豪,7尺長人臂展逆天跑跳如飛,註定要進國家隊的天賦,他走職業道路是理所當然的,談不上什麼風險。父母、家庭、親友都會給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但如果你身高只有180cm,即使投籃塞庫裡,運球如答案,且不說中國籃球選拔存在的走後門、裙帶關係等關口,就家長這關你都過不了。

除非你有為了籃球奮不顧身的勇氣,甘願冒著和家庭決裂的風險,否則你只能成為坐在電視機前為中國男籃在世界盃上的糟糕表現捶胸頓足的球迷中的一員。

籃球發展的馬太效應

"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中國男籃在自家舉辦的籃球世界盃上遭遇滑鐵盧,無緣十六強。

周琦荒腔走板的發球失誤,頂著亞洲第一後衛頭銜的郭艾倫屢屢消失在比賽關鍵時刻,以及固執得像一塊石頭的開創“三後衛”奇陣的李楠。

除了孤軍奮戰的老阿聯,你很難在這屆世界盃上看到閃光的東西或者說至少給人希望的端倪,沒有,一個都沒有,除了失望只剩嘆息。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賽前各路媒體的宣傳造勢、樂觀預言以及中國球迷的滿懷期待,現在都落了一個空,淪為自娛自樂的口嗨,後姚明時代的中國男籃非但沒有觸底反彈,反而掉入了另一個泥潭。

人類歷史上最無解的問題是你永遠不知道薛定諤的那隻貓究竟是死是活,對於中國籃球而言,最讓人匪夷所思的問題是,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職業和愛好是兩回事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中國的人口基數在世界範圍無人能出其右,無論是在城市中心還是鄉野田舍,你都不難發現攢動的人頭,這一點不用做過多的解釋,各位讀者自行腦補擠公交、坐地鐵時的擁擠場面就不難體會。

擁有巨大的人口基數,代表著至少從理論上來講,中國在任何行業都具備了巨大的人才後備庫。

如此一來,中國的籃球行業應該是英傑輩出,長江後浪推前浪才對,然而實際情況卻是,在中國,團隊競技的大項目,無論是足球還是籃球都是出現了長期青黃不接的斷檔現象。

坊間常流傳一句話:“不要用自己的愛好去挑戰他人的飯碗。”

也就是說,雖然360行,行行出狀元,平時花拳繡腿還能糊弄下門外漢博得滿堂彩,但若是真刀真槍地幹起來,業餘的玩家就算開啟了鳴人的“六道模式”,想要擊敗職業玩家也沒戲。

在中國,隨著NBA賽事的全球化以及全民運動風潮的興起,籃球運動的普及程度已經相當高了,但絕大多數人只是抱著娛樂和健身的目的,並無意或者很難染指職業籃球。

無論是穿拖鞋的勾手老大爺,還是野球場上花裡胡哨的街球鬥牛以及校園裡隨處可見的自行組隊3VS3,若是單論場面,中國籃球不遑多讓,甚至會給人欣欣向榮的感覺。

但可惜這是錯覺,在中國,能打上職業的籃球運動員不過千百人。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只把籃球當作愛好的那類人暫且按下不表,我們來談談為何在中國想走上職業籃球道路會如此艱難?

首先是中國文化環境的制約和社會心態的障礙,大部分的中國家長依然受傳統觀念影響,有著“尚文輕武”的傳統,靠智商和腦力吃飯似乎遠遠比靠身體和體力來的高級和體面。

雖然籃球不單單是靠身體的蠻力運動,球場智商和大局觀也很重要,但一般的家長眼中,籃球最多不過是規則化的身體遊戲,不足以登大雅之堂。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納什是用腦子打球的代表

好好讀書,找一份體面安穩的工作是大多數家長的夙願,如果孩子選擇打球,付出的機會成本太大。

所以,除非自己的孩子從小就顯露出異於常人的天賦,能夠保證他在殘酷的籃球競技當中保持穩妥的競爭力,否則家長是難以說服自己讓孩子走上職業化道路的。

而他們眼中的天賦基本上等於身高,這也是中國籃球內線人才濟濟,後衛線後繼無人的原因之一。

比如李慕豪,7尺長人臂展逆天跑跳如飛,註定要進國家隊的天賦,他走職業道路是理所當然的,談不上什麼風險。父母、家庭、親友都會給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但如果你身高只有180cm,即使投籃塞庫裡,運球如答案,且不說中國籃球選拔存在的走後門、裙帶關係等關口,就家長這關你都過不了。

除非你有為了籃球奮不顧身的勇氣,甘願冒著和家庭決裂的風險,否則你只能成為坐在電視機前為中國男籃在世界盃上的糟糕表現捶胸頓足的球迷中的一員。

籃球發展的馬太效應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心理學有個詞叫“馬太效應”,簡單來說是社會出現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實際上,各國的籃球發展大致上是兩類截然相反的循環,在這兩種循環裡,籃球強國越來越強,籃球效果越來越弱。

這兩種循環都和資本有關,在商業經濟時代,本該純粹的籃球也無法逃脫這隻巨獸的魔掌。

其一種是良性循環:

國家隊表現優異,國民對籃球運動的關注和參與度空前高漲,資本大量湧入,本土聯賽欣欣向榮,球員薪資福利優渥,基層籃球選拔和草根籃球的積極性都能得到保障。

後一種是惡性循環:

主隊表現不佳,球迷不滿,聯賽熱度大不如前,資本緊縮,轉移到其他行業,球員收入下降,積極性受挫,青訓的質量和民間籃球活動也會受到波及。

很抱歉,自從08年中國男籃黃金一代在北京奧運會靈光一閃以來,中國籃球一直處在後一種惡性循環當中,本次的世界盃折戟抹掉了最後一絲翻身的希望,中國籃球已經徹底沉淪。

"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中國男籃在自家舉辦的籃球世界盃上遭遇滑鐵盧,無緣十六強。

周琦荒腔走板的發球失誤,頂著亞洲第一後衛頭銜的郭艾倫屢屢消失在比賽關鍵時刻,以及固執得像一塊石頭的開創“三後衛”奇陣的李楠。

除了孤軍奮戰的老阿聯,你很難在這屆世界盃上看到閃光的東西或者說至少給人希望的端倪,沒有,一個都沒有,除了失望只剩嘆息。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賽前各路媒體的宣傳造勢、樂觀預言以及中國球迷的滿懷期待,現在都落了一個空,淪為自娛自樂的口嗨,後姚明時代的中國男籃非但沒有觸底反彈,反而掉入了另一個泥潭。

人類歷史上最無解的問題是你永遠不知道薛定諤的那隻貓究竟是死是活,對於中國籃球而言,最讓人匪夷所思的問題是,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職業和愛好是兩回事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中國的人口基數在世界範圍無人能出其右,無論是在城市中心還是鄉野田舍,你都不難發現攢動的人頭,這一點不用做過多的解釋,各位讀者自行腦補擠公交、坐地鐵時的擁擠場面就不難體會。

擁有巨大的人口基數,代表著至少從理論上來講,中國在任何行業都具備了巨大的人才後備庫。

如此一來,中國的籃球行業應該是英傑輩出,長江後浪推前浪才對,然而實際情況卻是,在中國,團隊競技的大項目,無論是足球還是籃球都是出現了長期青黃不接的斷檔現象。

坊間常流傳一句話:“不要用自己的愛好去挑戰他人的飯碗。”

也就是說,雖然360行,行行出狀元,平時花拳繡腿還能糊弄下門外漢博得滿堂彩,但若是真刀真槍地幹起來,業餘的玩家就算開啟了鳴人的“六道模式”,想要擊敗職業玩家也沒戲。

在中國,隨著NBA賽事的全球化以及全民運動風潮的興起,籃球運動的普及程度已經相當高了,但絕大多數人只是抱著娛樂和健身的目的,並無意或者很難染指職業籃球。

無論是穿拖鞋的勾手老大爺,還是野球場上花裡胡哨的街球鬥牛以及校園裡隨處可見的自行組隊3VS3,若是單論場面,中國籃球不遑多讓,甚至會給人欣欣向榮的感覺。

但可惜這是錯覺,在中國,能打上職業的籃球運動員不過千百人。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只把籃球當作愛好的那類人暫且按下不表,我們來談談為何在中國想走上職業籃球道路會如此艱難?

首先是中國文化環境的制約和社會心態的障礙,大部分的中國家長依然受傳統觀念影響,有著“尚文輕武”的傳統,靠智商和腦力吃飯似乎遠遠比靠身體和體力來的高級和體面。

雖然籃球不單單是靠身體的蠻力運動,球場智商和大局觀也很重要,但一般的家長眼中,籃球最多不過是規則化的身體遊戲,不足以登大雅之堂。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納什是用腦子打球的代表

好好讀書,找一份體面安穩的工作是大多數家長的夙願,如果孩子選擇打球,付出的機會成本太大。

所以,除非自己的孩子從小就顯露出異於常人的天賦,能夠保證他在殘酷的籃球競技當中保持穩妥的競爭力,否則家長是難以說服自己讓孩子走上職業化道路的。

而他們眼中的天賦基本上等於身高,這也是中國籃球內線人才濟濟,後衛線後繼無人的原因之一。

比如李慕豪,7尺長人臂展逆天跑跳如飛,註定要進國家隊的天賦,他走職業道路是理所當然的,談不上什麼風險。父母、家庭、親友都會給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但如果你身高只有180cm,即使投籃塞庫裡,運球如答案,且不說中國籃球選拔存在的走後門、裙帶關係等關口,就家長這關你都過不了。

除非你有為了籃球奮不顧身的勇氣,甘願冒著和家庭決裂的風險,否則你只能成為坐在電視機前為中國男籃在世界盃上的糟糕表現捶胸頓足的球迷中的一員。

籃球發展的馬太效應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心理學有個詞叫“馬太效應”,簡單來說是社會出現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實際上,各國的籃球發展大致上是兩類截然相反的循環,在這兩種循環裡,籃球強國越來越強,籃球效果越來越弱。

這兩種循環都和資本有關,在商業經濟時代,本該純粹的籃球也無法逃脫這隻巨獸的魔掌。

其一種是良性循環:

國家隊表現優異,國民對籃球運動的關注和參與度空前高漲,資本大量湧入,本土聯賽欣欣向榮,球員薪資福利優渥,基層籃球選拔和草根籃球的積極性都能得到保障。

後一種是惡性循環:

主隊表現不佳,球迷不滿,聯賽熱度大不如前,資本緊縮,轉移到其他行業,球員收入下降,積極性受挫,青訓的質量和民間籃球活動也會受到波及。

很抱歉,自從08年中國男籃黃金一代在北京奧運會靈光一閃以來,中國籃球一直處在後一種惡性循環當中,本次的世界盃折戟抹掉了最後一絲翻身的希望,中國籃球已經徹底沉淪。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這也是為什麼周琦的兩次發球失誤會招致漫天口誅筆伐的最大原因,中國籃球十餘年來積攢的資本,中國籃球數千個日夜的蟄伏,就這樣毀於一旦。

毫不客氣地說,周琦的發球失誤,毀掉了一個幾十億的產業。

"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中國男籃在自家舉辦的籃球世界盃上遭遇滑鐵盧,無緣十六強。

周琦荒腔走板的發球失誤,頂著亞洲第一後衛頭銜的郭艾倫屢屢消失在比賽關鍵時刻,以及固執得像一塊石頭的開創“三後衛”奇陣的李楠。

除了孤軍奮戰的老阿聯,你很難在這屆世界盃上看到閃光的東西或者說至少給人希望的端倪,沒有,一個都沒有,除了失望只剩嘆息。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賽前各路媒體的宣傳造勢、樂觀預言以及中國球迷的滿懷期待,現在都落了一個空,淪為自娛自樂的口嗨,後姚明時代的中國男籃非但沒有觸底反彈,反而掉入了另一個泥潭。

人類歷史上最無解的問題是你永遠不知道薛定諤的那隻貓究竟是死是活,對於中國籃球而言,最讓人匪夷所思的問題是,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職業和愛好是兩回事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中國的人口基數在世界範圍無人能出其右,無論是在城市中心還是鄉野田舍,你都不難發現攢動的人頭,這一點不用做過多的解釋,各位讀者自行腦補擠公交、坐地鐵時的擁擠場面就不難體會。

擁有巨大的人口基數,代表著至少從理論上來講,中國在任何行業都具備了巨大的人才後備庫。

如此一來,中國的籃球行業應該是英傑輩出,長江後浪推前浪才對,然而實際情況卻是,在中國,團隊競技的大項目,無論是足球還是籃球都是出現了長期青黃不接的斷檔現象。

坊間常流傳一句話:“不要用自己的愛好去挑戰他人的飯碗。”

也就是說,雖然360行,行行出狀元,平時花拳繡腿還能糊弄下門外漢博得滿堂彩,但若是真刀真槍地幹起來,業餘的玩家就算開啟了鳴人的“六道模式”,想要擊敗職業玩家也沒戲。

在中國,隨著NBA賽事的全球化以及全民運動風潮的興起,籃球運動的普及程度已經相當高了,但絕大多數人只是抱著娛樂和健身的目的,並無意或者很難染指職業籃球。

無論是穿拖鞋的勾手老大爺,還是野球場上花裡胡哨的街球鬥牛以及校園裡隨處可見的自行組隊3VS3,若是單論場面,中國籃球不遑多讓,甚至會給人欣欣向榮的感覺。

但可惜這是錯覺,在中國,能打上職業的籃球運動員不過千百人。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只把籃球當作愛好的那類人暫且按下不表,我們來談談為何在中國想走上職業籃球道路會如此艱難?

首先是中國文化環境的制約和社會心態的障礙,大部分的中國家長依然受傳統觀念影響,有著“尚文輕武”的傳統,靠智商和腦力吃飯似乎遠遠比靠身體和體力來的高級和體面。

雖然籃球不單單是靠身體的蠻力運動,球場智商和大局觀也很重要,但一般的家長眼中,籃球最多不過是規則化的身體遊戲,不足以登大雅之堂。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納什是用腦子打球的代表

好好讀書,找一份體面安穩的工作是大多數家長的夙願,如果孩子選擇打球,付出的機會成本太大。

所以,除非自己的孩子從小就顯露出異於常人的天賦,能夠保證他在殘酷的籃球競技當中保持穩妥的競爭力,否則家長是難以說服自己讓孩子走上職業化道路的。

而他們眼中的天賦基本上等於身高,這也是中國籃球內線人才濟濟,後衛線後繼無人的原因之一。

比如李慕豪,7尺長人臂展逆天跑跳如飛,註定要進國家隊的天賦,他走職業道路是理所當然的,談不上什麼風險。父母、家庭、親友都會給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但如果你身高只有180cm,即使投籃塞庫裡,運球如答案,且不說中國籃球選拔存在的走後門、裙帶關係等關口,就家長這關你都過不了。

除非你有為了籃球奮不顧身的勇氣,甘願冒著和家庭決裂的風險,否則你只能成為坐在電視機前為中國男籃在世界盃上的糟糕表現捶胸頓足的球迷中的一員。

籃球發展的馬太效應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心理學有個詞叫“馬太效應”,簡單來說是社會出現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實際上,各國的籃球發展大致上是兩類截然相反的循環,在這兩種循環裡,籃球強國越來越強,籃球效果越來越弱。

這兩種循環都和資本有關,在商業經濟時代,本該純粹的籃球也無法逃脫這隻巨獸的魔掌。

其一種是良性循環:

國家隊表現優異,國民對籃球運動的關注和參與度空前高漲,資本大量湧入,本土聯賽欣欣向榮,球員薪資福利優渥,基層籃球選拔和草根籃球的積極性都能得到保障。

後一種是惡性循環:

主隊表現不佳,球迷不滿,聯賽熱度大不如前,資本緊縮,轉移到其他行業,球員收入下降,積極性受挫,青訓的質量和民間籃球活動也會受到波及。

很抱歉,自從08年中國男籃黃金一代在北京奧運會靈光一閃以來,中國籃球一直處在後一種惡性循環當中,本次的世界盃折戟抹掉了最後一絲翻身的希望,中國籃球已經徹底沉淪。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這也是為什麼周琦的兩次發球失誤會招致漫天口誅筆伐的最大原因,中國籃球十餘年來積攢的資本,中國籃球數千個日夜的蟄伏,就這樣毀於一旦。

毫不客氣地說,周琦的發球失誤,毀掉了一個幾十億的產業。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但輸球的擔子如果全推給周琦一個人是有失公允的,周琦已經是中國籃球在可視範圍之內能夠找到的最優質的內線球員了,即使在周琦沒有失誤的情況下,贏下波蘭闖入十六強,也改變不了中國籃球目前羸弱的本質。

至於痴迷於“磚石+牛角”的李楠,客觀的講算是一個合格的教練,如果他改變部署早一些在輪換時間上沙拉木、任駿飛和可蘭,也沒人能保證效果就一定比三後衛要好多少。

球隊硬實力不足的大坑,任憑你波波維奇來執教,怕也是按了葫蘆起了瓢。

所以說,根本的原因在於國內籃球行業不景氣,生力軍匱乏,這不是僅靠戰術安排和精神原子彈就能解決的問題

話到於此,就很能理解姚主席的難處了,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姚主席要在一缸魚裡面挑選出一條最大的魚,但幾十只魚幾乎是一樣的體型,於是只能勉為其難靠著對魚鱗形狀的偏好來做決定,但我們選魚的目的是為了紅燒之後吃掉填飽肚子,不是為了圖好看,比秀美。

"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中國男籃在自家舉辦的籃球世界盃上遭遇滑鐵盧,無緣十六強。

周琦荒腔走板的發球失誤,頂著亞洲第一後衛頭銜的郭艾倫屢屢消失在比賽關鍵時刻,以及固執得像一塊石頭的開創“三後衛”奇陣的李楠。

除了孤軍奮戰的老阿聯,你很難在這屆世界盃上看到閃光的東西或者說至少給人希望的端倪,沒有,一個都沒有,除了失望只剩嘆息。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賽前各路媒體的宣傳造勢、樂觀預言以及中國球迷的滿懷期待,現在都落了一個空,淪為自娛自樂的口嗨,後姚明時代的中國男籃非但沒有觸底反彈,反而掉入了另一個泥潭。

人類歷史上最無解的問題是你永遠不知道薛定諤的那隻貓究竟是死是活,對於中國籃球而言,最讓人匪夷所思的問題是,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職業和愛好是兩回事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中國的人口基數在世界範圍無人能出其右,無論是在城市中心還是鄉野田舍,你都不難發現攢動的人頭,這一點不用做過多的解釋,各位讀者自行腦補擠公交、坐地鐵時的擁擠場面就不難體會。

擁有巨大的人口基數,代表著至少從理論上來講,中國在任何行業都具備了巨大的人才後備庫。

如此一來,中國的籃球行業應該是英傑輩出,長江後浪推前浪才對,然而實際情況卻是,在中國,團隊競技的大項目,無論是足球還是籃球都是出現了長期青黃不接的斷檔現象。

坊間常流傳一句話:“不要用自己的愛好去挑戰他人的飯碗。”

也就是說,雖然360行,行行出狀元,平時花拳繡腿還能糊弄下門外漢博得滿堂彩,但若是真刀真槍地幹起來,業餘的玩家就算開啟了鳴人的“六道模式”,想要擊敗職業玩家也沒戲。

在中國,隨著NBA賽事的全球化以及全民運動風潮的興起,籃球運動的普及程度已經相當高了,但絕大多數人只是抱著娛樂和健身的目的,並無意或者很難染指職業籃球。

無論是穿拖鞋的勾手老大爺,還是野球場上花裡胡哨的街球鬥牛以及校園裡隨處可見的自行組隊3VS3,若是單論場面,中國籃球不遑多讓,甚至會給人欣欣向榮的感覺。

但可惜這是錯覺,在中國,能打上職業的籃球運動員不過千百人。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只把籃球當作愛好的那類人暫且按下不表,我們來談談為何在中國想走上職業籃球道路會如此艱難?

首先是中國文化環境的制約和社會心態的障礙,大部分的中國家長依然受傳統觀念影響,有著“尚文輕武”的傳統,靠智商和腦力吃飯似乎遠遠比靠身體和體力來的高級和體面。

雖然籃球不單單是靠身體的蠻力運動,球場智商和大局觀也很重要,但一般的家長眼中,籃球最多不過是規則化的身體遊戲,不足以登大雅之堂。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納什是用腦子打球的代表

好好讀書,找一份體面安穩的工作是大多數家長的夙願,如果孩子選擇打球,付出的機會成本太大。

所以,除非自己的孩子從小就顯露出異於常人的天賦,能夠保證他在殘酷的籃球競技當中保持穩妥的競爭力,否則家長是難以說服自己讓孩子走上職業化道路的。

而他們眼中的天賦基本上等於身高,這也是中國籃球內線人才濟濟,後衛線後繼無人的原因之一。

比如李慕豪,7尺長人臂展逆天跑跳如飛,註定要進國家隊的天賦,他走職業道路是理所當然的,談不上什麼風險。父母、家庭、親友都會給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但如果你身高只有180cm,即使投籃塞庫裡,運球如答案,且不說中國籃球選拔存在的走後門、裙帶關係等關口,就家長這關你都過不了。

除非你有為了籃球奮不顧身的勇氣,甘願冒著和家庭決裂的風險,否則你只能成為坐在電視機前為中國男籃在世界盃上的糟糕表現捶胸頓足的球迷中的一員。

籃球發展的馬太效應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心理學有個詞叫“馬太效應”,簡單來說是社會出現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實際上,各國的籃球發展大致上是兩類截然相反的循環,在這兩種循環裡,籃球強國越來越強,籃球效果越來越弱。

這兩種循環都和資本有關,在商業經濟時代,本該純粹的籃球也無法逃脫這隻巨獸的魔掌。

其一種是良性循環:

國家隊表現優異,國民對籃球運動的關注和參與度空前高漲,資本大量湧入,本土聯賽欣欣向榮,球員薪資福利優渥,基層籃球選拔和草根籃球的積極性都能得到保障。

後一種是惡性循環:

主隊表現不佳,球迷不滿,聯賽熱度大不如前,資本緊縮,轉移到其他行業,球員收入下降,積極性受挫,青訓的質量和民間籃球活動也會受到波及。

很抱歉,自從08年中國男籃黃金一代在北京奧運會靈光一閃以來,中國籃球一直處在後一種惡性循環當中,本次的世界盃折戟抹掉了最後一絲翻身的希望,中國籃球已經徹底沉淪。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這也是為什麼周琦的兩次發球失誤會招致漫天口誅筆伐的最大原因,中國籃球十餘年來積攢的資本,中國籃球數千個日夜的蟄伏,就這樣毀於一旦。

毫不客氣地說,周琦的發球失誤,毀掉了一個幾十億的產業。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但輸球的擔子如果全推給周琦一個人是有失公允的,周琦已經是中國籃球在可視範圍之內能夠找到的最優質的內線球員了,即使在周琦沒有失誤的情況下,贏下波蘭闖入十六強,也改變不了中國籃球目前羸弱的本質。

至於痴迷於“磚石+牛角”的李楠,客觀的講算是一個合格的教練,如果他改變部署早一些在輪換時間上沙拉木、任駿飛和可蘭,也沒人能保證效果就一定比三後衛要好多少。

球隊硬實力不足的大坑,任憑你波波維奇來執教,怕也是按了葫蘆起了瓢。

所以說,根本的原因在於國內籃球行業不景氣,生力軍匱乏,這不是僅靠戰術安排和精神原子彈就能解決的問題

話到於此,就很能理解姚主席的難處了,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姚主席要在一缸魚裡面挑選出一條最大的魚,但幾十只魚幾乎是一樣的體型,於是只能勉為其難靠著對魚鱗形狀的偏好來做決定,但我們選魚的目的是為了紅燒之後吃掉填飽肚子,不是為了圖好看,比秀美。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中國籃球的選拔也一樣,矮子裡面選高子,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按照這麼一種方式組建起來的國家隊,要說能夠給球迷帶來多大驚喜,我是不信的,不帶來太大失望就是萬幸。

如今,中國隊在世界盃上的慘淡表現讓這份萬幸之想都成了妄想。

當籃球已經不再是籃球

"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中國男籃在自家舉辦的籃球世界盃上遭遇滑鐵盧,無緣十六強。

周琦荒腔走板的發球失誤,頂著亞洲第一後衛頭銜的郭艾倫屢屢消失在比賽關鍵時刻,以及固執得像一塊石頭的開創“三後衛”奇陣的李楠。

除了孤軍奮戰的老阿聯,你很難在這屆世界盃上看到閃光的東西或者說至少給人希望的端倪,沒有,一個都沒有,除了失望只剩嘆息。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賽前各路媒體的宣傳造勢、樂觀預言以及中國球迷的滿懷期待,現在都落了一個空,淪為自娛自樂的口嗨,後姚明時代的中國男籃非但沒有觸底反彈,反而掉入了另一個泥潭。

人類歷史上最無解的問題是你永遠不知道薛定諤的那隻貓究竟是死是活,對於中國籃球而言,最讓人匪夷所思的問題是,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職業和愛好是兩回事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中國的人口基數在世界範圍無人能出其右,無論是在城市中心還是鄉野田舍,你都不難發現攢動的人頭,這一點不用做過多的解釋,各位讀者自行腦補擠公交、坐地鐵時的擁擠場面就不難體會。

擁有巨大的人口基數,代表著至少從理論上來講,中國在任何行業都具備了巨大的人才後備庫。

如此一來,中國的籃球行業應該是英傑輩出,長江後浪推前浪才對,然而實際情況卻是,在中國,團隊競技的大項目,無論是足球還是籃球都是出現了長期青黃不接的斷檔現象。

坊間常流傳一句話:“不要用自己的愛好去挑戰他人的飯碗。”

也就是說,雖然360行,行行出狀元,平時花拳繡腿還能糊弄下門外漢博得滿堂彩,但若是真刀真槍地幹起來,業餘的玩家就算開啟了鳴人的“六道模式”,想要擊敗職業玩家也沒戲。

在中國,隨著NBA賽事的全球化以及全民運動風潮的興起,籃球運動的普及程度已經相當高了,但絕大多數人只是抱著娛樂和健身的目的,並無意或者很難染指職業籃球。

無論是穿拖鞋的勾手老大爺,還是野球場上花裡胡哨的街球鬥牛以及校園裡隨處可見的自行組隊3VS3,若是單論場面,中國籃球不遑多讓,甚至會給人欣欣向榮的感覺。

但可惜這是錯覺,在中國,能打上職業的籃球運動員不過千百人。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只把籃球當作愛好的那類人暫且按下不表,我們來談談為何在中國想走上職業籃球道路會如此艱難?

首先是中國文化環境的制約和社會心態的障礙,大部分的中國家長依然受傳統觀念影響,有著“尚文輕武”的傳統,靠智商和腦力吃飯似乎遠遠比靠身體和體力來的高級和體面。

雖然籃球不單單是靠身體的蠻力運動,球場智商和大局觀也很重要,但一般的家長眼中,籃球最多不過是規則化的身體遊戲,不足以登大雅之堂。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納什是用腦子打球的代表

好好讀書,找一份體面安穩的工作是大多數家長的夙願,如果孩子選擇打球,付出的機會成本太大。

所以,除非自己的孩子從小就顯露出異於常人的天賦,能夠保證他在殘酷的籃球競技當中保持穩妥的競爭力,否則家長是難以說服自己讓孩子走上職業化道路的。

而他們眼中的天賦基本上等於身高,這也是中國籃球內線人才濟濟,後衛線後繼無人的原因之一。

比如李慕豪,7尺長人臂展逆天跑跳如飛,註定要進國家隊的天賦,他走職業道路是理所當然的,談不上什麼風險。父母、家庭、親友都會給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但如果你身高只有180cm,即使投籃塞庫裡,運球如答案,且不說中國籃球選拔存在的走後門、裙帶關係等關口,就家長這關你都過不了。

除非你有為了籃球奮不顧身的勇氣,甘願冒著和家庭決裂的風險,否則你只能成為坐在電視機前為中國男籃在世界盃上的糟糕表現捶胸頓足的球迷中的一員。

籃球發展的馬太效應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心理學有個詞叫“馬太效應”,簡單來說是社會出現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實際上,各國的籃球發展大致上是兩類截然相反的循環,在這兩種循環裡,籃球強國越來越強,籃球效果越來越弱。

這兩種循環都和資本有關,在商業經濟時代,本該純粹的籃球也無法逃脫這隻巨獸的魔掌。

其一種是良性循環:

國家隊表現優異,國民對籃球運動的關注和參與度空前高漲,資本大量湧入,本土聯賽欣欣向榮,球員薪資福利優渥,基層籃球選拔和草根籃球的積極性都能得到保障。

後一種是惡性循環:

主隊表現不佳,球迷不滿,聯賽熱度大不如前,資本緊縮,轉移到其他行業,球員收入下降,積極性受挫,青訓的質量和民間籃球活動也會受到波及。

很抱歉,自從08年中國男籃黃金一代在北京奧運會靈光一閃以來,中國籃球一直處在後一種惡性循環當中,本次的世界盃折戟抹掉了最後一絲翻身的希望,中國籃球已經徹底沉淪。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這也是為什麼周琦的兩次發球失誤會招致漫天口誅筆伐的最大原因,中國籃球十餘年來積攢的資本,中國籃球數千個日夜的蟄伏,就這樣毀於一旦。

毫不客氣地說,周琦的發球失誤,毀掉了一個幾十億的產業。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但輸球的擔子如果全推給周琦一個人是有失公允的,周琦已經是中國籃球在可視範圍之內能夠找到的最優質的內線球員了,即使在周琦沒有失誤的情況下,贏下波蘭闖入十六強,也改變不了中國籃球目前羸弱的本質。

至於痴迷於“磚石+牛角”的李楠,客觀的講算是一個合格的教練,如果他改變部署早一些在輪換時間上沙拉木、任駿飛和可蘭,也沒人能保證效果就一定比三後衛要好多少。

球隊硬實力不足的大坑,任憑你波波維奇來執教,怕也是按了葫蘆起了瓢。

所以說,根本的原因在於國內籃球行業不景氣,生力軍匱乏,這不是僅靠戰術安排和精神原子彈就能解決的問題

話到於此,就很能理解姚主席的難處了,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姚主席要在一缸魚裡面挑選出一條最大的魚,但幾十只魚幾乎是一樣的體型,於是只能勉為其難靠著對魚鱗形狀的偏好來做決定,但我們選魚的目的是為了紅燒之後吃掉填飽肚子,不是為了圖好看,比秀美。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中國籃球的選拔也一樣,矮子裡面選高子,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按照這麼一種方式組建起來的國家隊,要說能夠給球迷帶來多大驚喜,我是不信的,不帶來太大失望就是萬幸。

如今,中國隊在世界盃上的慘淡表現讓這份萬幸之想都成了妄想。

當籃球已經不再是籃球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中國對陣尼日利亞那場,基本上是易建聯國家隊的謝幕之戰。

你發現原來國家隊只是從之前的姚明+其他不靠譜的隊友變成了易建聯+其他不靠譜的隊友。

比賽結束後,易建聯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他把這場比賽當作職業生涯最後一場比賽對待。

所以他在場上打出了違背其職業生涯既定路線的一場比賽,易建聯從來都是一個順應時代潮流的球員,但是這場比賽裡他拖著疲倦的身軀奔跑、跳躍,懊惱不已地錘地板。

原因無他,這場比賽的勝負直接關係到到奧運會門票入場券,而阿聯的隊友看起來基本都在狀況外,阿聯成了千瘡百孔的中國男籃的最後一塊遮羞布。

方碩在首節連續投進三個三分的時候球迷們會情不自禁的期待他投進第四個三分球,然而畢竟是六脈神劍時靈時不靈,郭艾倫遇強則弱的屬性在這場比賽裡暴露無遺,全場如同夢遊,周琦更是早早五犯下場,作壁上觀。

按照中國隊的陣容實力和架構來講,打團隊籃球是最優的選擇,這也符合中國人“集體主義”的家國觀念,但無奈的是這場比賽完全變成了易建聯的“個人英雄主義式”的表演。

而其他隊友,在場上畏畏縮縮,出現空位也不敢出手,像是扔燙手的山芋一般來回搗球

這不僅是技戰術層面信心不足的問題,一些場外的因素起了至關重要的阻礙作用。

"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中國男籃在自家舉辦的籃球世界盃上遭遇滑鐵盧,無緣十六強。

周琦荒腔走板的發球失誤,頂著亞洲第一後衛頭銜的郭艾倫屢屢消失在比賽關鍵時刻,以及固執得像一塊石頭的開創“三後衛”奇陣的李楠。

除了孤軍奮戰的老阿聯,你很難在這屆世界盃上看到閃光的東西或者說至少給人希望的端倪,沒有,一個都沒有,除了失望只剩嘆息。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賽前各路媒體的宣傳造勢、樂觀預言以及中國球迷的滿懷期待,現在都落了一個空,淪為自娛自樂的口嗨,後姚明時代的中國男籃非但沒有觸底反彈,反而掉入了另一個泥潭。

人類歷史上最無解的問題是你永遠不知道薛定諤的那隻貓究竟是死是活,對於中國籃球而言,最讓人匪夷所思的問題是,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職業和愛好是兩回事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中國的人口基數在世界範圍無人能出其右,無論是在城市中心還是鄉野田舍,你都不難發現攢動的人頭,這一點不用做過多的解釋,各位讀者自行腦補擠公交、坐地鐵時的擁擠場面就不難體會。

擁有巨大的人口基數,代表著至少從理論上來講,中國在任何行業都具備了巨大的人才後備庫。

如此一來,中國的籃球行業應該是英傑輩出,長江後浪推前浪才對,然而實際情況卻是,在中國,團隊競技的大項目,無論是足球還是籃球都是出現了長期青黃不接的斷檔現象。

坊間常流傳一句話:“不要用自己的愛好去挑戰他人的飯碗。”

也就是說,雖然360行,行行出狀元,平時花拳繡腿還能糊弄下門外漢博得滿堂彩,但若是真刀真槍地幹起來,業餘的玩家就算開啟了鳴人的“六道模式”,想要擊敗職業玩家也沒戲。

在中國,隨著NBA賽事的全球化以及全民運動風潮的興起,籃球運動的普及程度已經相當高了,但絕大多數人只是抱著娛樂和健身的目的,並無意或者很難染指職業籃球。

無論是穿拖鞋的勾手老大爺,還是野球場上花裡胡哨的街球鬥牛以及校園裡隨處可見的自行組隊3VS3,若是單論場面,中國籃球不遑多讓,甚至會給人欣欣向榮的感覺。

但可惜這是錯覺,在中國,能打上職業的籃球運動員不過千百人。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只把籃球當作愛好的那類人暫且按下不表,我們來談談為何在中國想走上職業籃球道路會如此艱難?

首先是中國文化環境的制約和社會心態的障礙,大部分的中國家長依然受傳統觀念影響,有著“尚文輕武”的傳統,靠智商和腦力吃飯似乎遠遠比靠身體和體力來的高級和體面。

雖然籃球不單單是靠身體的蠻力運動,球場智商和大局觀也很重要,但一般的家長眼中,籃球最多不過是規則化的身體遊戲,不足以登大雅之堂。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納什是用腦子打球的代表

好好讀書,找一份體面安穩的工作是大多數家長的夙願,如果孩子選擇打球,付出的機會成本太大。

所以,除非自己的孩子從小就顯露出異於常人的天賦,能夠保證他在殘酷的籃球競技當中保持穩妥的競爭力,否則家長是難以說服自己讓孩子走上職業化道路的。

而他們眼中的天賦基本上等於身高,這也是中國籃球內線人才濟濟,後衛線後繼無人的原因之一。

比如李慕豪,7尺長人臂展逆天跑跳如飛,註定要進國家隊的天賦,他走職業道路是理所當然的,談不上什麼風險。父母、家庭、親友都會給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但如果你身高只有180cm,即使投籃塞庫裡,運球如答案,且不說中國籃球選拔存在的走後門、裙帶關係等關口,就家長這關你都過不了。

除非你有為了籃球奮不顧身的勇氣,甘願冒著和家庭決裂的風險,否則你只能成為坐在電視機前為中國男籃在世界盃上的糟糕表現捶胸頓足的球迷中的一員。

籃球發展的馬太效應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心理學有個詞叫“馬太效應”,簡單來說是社會出現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實際上,各國的籃球發展大致上是兩類截然相反的循環,在這兩種循環裡,籃球強國越來越強,籃球效果越來越弱。

這兩種循環都和資本有關,在商業經濟時代,本該純粹的籃球也無法逃脫這隻巨獸的魔掌。

其一種是良性循環:

國家隊表現優異,國民對籃球運動的關注和參與度空前高漲,資本大量湧入,本土聯賽欣欣向榮,球員薪資福利優渥,基層籃球選拔和草根籃球的積極性都能得到保障。

後一種是惡性循環:

主隊表現不佳,球迷不滿,聯賽熱度大不如前,資本緊縮,轉移到其他行業,球員收入下降,積極性受挫,青訓的質量和民間籃球活動也會受到波及。

很抱歉,自從08年中國男籃黃金一代在北京奧運會靈光一閃以來,中國籃球一直處在後一種惡性循環當中,本次的世界盃折戟抹掉了最後一絲翻身的希望,中國籃球已經徹底沉淪。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這也是為什麼周琦的兩次發球失誤會招致漫天口誅筆伐的最大原因,中國籃球十餘年來積攢的資本,中國籃球數千個日夜的蟄伏,就這樣毀於一旦。

毫不客氣地說,周琦的發球失誤,毀掉了一個幾十億的產業。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但輸球的擔子如果全推給周琦一個人是有失公允的,周琦已經是中國籃球在可視範圍之內能夠找到的最優質的內線球員了,即使在周琦沒有失誤的情況下,贏下波蘭闖入十六強,也改變不了中國籃球目前羸弱的本質。

至於痴迷於“磚石+牛角”的李楠,客觀的講算是一個合格的教練,如果他改變部署早一些在輪換時間上沙拉木、任駿飛和可蘭,也沒人能保證效果就一定比三後衛要好多少。

球隊硬實力不足的大坑,任憑你波波維奇來執教,怕也是按了葫蘆起了瓢。

所以說,根本的原因在於國內籃球行業不景氣,生力軍匱乏,這不是僅靠戰術安排和精神原子彈就能解決的問題

話到於此,就很能理解姚主席的難處了,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姚主席要在一缸魚裡面挑選出一條最大的魚,但幾十只魚幾乎是一樣的體型,於是只能勉為其難靠著對魚鱗形狀的偏好來做決定,但我們選魚的目的是為了紅燒之後吃掉填飽肚子,不是為了圖好看,比秀美。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中國籃球的選拔也一樣,矮子裡面選高子,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按照這麼一種方式組建起來的國家隊,要說能夠給球迷帶來多大驚喜,我是不信的,不帶來太大失望就是萬幸。

如今,中國隊在世界盃上的慘淡表現讓這份萬幸之想都成了妄想。

當籃球已經不再是籃球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中國對陣尼日利亞那場,基本上是易建聯國家隊的謝幕之戰。

你發現原來國家隊只是從之前的姚明+其他不靠譜的隊友變成了易建聯+其他不靠譜的隊友。

比賽結束後,易建聯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他把這場比賽當作職業生涯最後一場比賽對待。

所以他在場上打出了違背其職業生涯既定路線的一場比賽,易建聯從來都是一個順應時代潮流的球員,但是這場比賽裡他拖著疲倦的身軀奔跑、跳躍,懊惱不已地錘地板。

原因無他,這場比賽的勝負直接關係到到奧運會門票入場券,而阿聯的隊友看起來基本都在狀況外,阿聯成了千瘡百孔的中國男籃的最後一塊遮羞布。

方碩在首節連續投進三個三分的時候球迷們會情不自禁的期待他投進第四個三分球,然而畢竟是六脈神劍時靈時不靈,郭艾倫遇強則弱的屬性在這場比賽裡暴露無遺,全場如同夢遊,周琦更是早早五犯下場,作壁上觀。

按照中國隊的陣容實力和架構來講,打團隊籃球是最優的選擇,這也符合中國人“集體主義”的家國觀念,但無奈的是這場比賽完全變成了易建聯的“個人英雄主義式”的表演。

而其他隊友,在場上畏畏縮縮,出現空位也不敢出手,像是扔燙手的山芋一般來回搗球

這不僅是技戰術層面信心不足的問題,一些場外的因素起了至關重要的阻礙作用。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怕擔責,怕失誤,怕失利之後成為眾矢之的。

在全媒體時代,一個球員可以因為一場好球就被捧到無限高,“大魔王”、“亞洲第一後衛”,哪一個不是響噹噹的名號,但哪一個都經不起仔細推敲。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中國男籃在自家舉辦的籃球世界盃上遭遇滑鐵盧,無緣十六強。

周琦荒腔走板的發球失誤,頂著亞洲第一後衛頭銜的郭艾倫屢屢消失在比賽關鍵時刻,以及固執得像一塊石頭的開創“三後衛”奇陣的李楠。

除了孤軍奮戰的老阿聯,你很難在這屆世界盃上看到閃光的東西或者說至少給人希望的端倪,沒有,一個都沒有,除了失望只剩嘆息。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賽前各路媒體的宣傳造勢、樂觀預言以及中國球迷的滿懷期待,現在都落了一個空,淪為自娛自樂的口嗨,後姚明時代的中國男籃非但沒有觸底反彈,反而掉入了另一個泥潭。

人類歷史上最無解的問題是你永遠不知道薛定諤的那隻貓究竟是死是活,對於中國籃球而言,最讓人匪夷所思的問題是,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職業和愛好是兩回事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中國的人口基數在世界範圍無人能出其右,無論是在城市中心還是鄉野田舍,你都不難發現攢動的人頭,這一點不用做過多的解釋,各位讀者自行腦補擠公交、坐地鐵時的擁擠場面就不難體會。

擁有巨大的人口基數,代表著至少從理論上來講,中國在任何行業都具備了巨大的人才後備庫。

如此一來,中國的籃球行業應該是英傑輩出,長江後浪推前浪才對,然而實際情況卻是,在中國,團隊競技的大項目,無論是足球還是籃球都是出現了長期青黃不接的斷檔現象。

坊間常流傳一句話:“不要用自己的愛好去挑戰他人的飯碗。”

也就是說,雖然360行,行行出狀元,平時花拳繡腿還能糊弄下門外漢博得滿堂彩,但若是真刀真槍地幹起來,業餘的玩家就算開啟了鳴人的“六道模式”,想要擊敗職業玩家也沒戲。

在中國,隨著NBA賽事的全球化以及全民運動風潮的興起,籃球運動的普及程度已經相當高了,但絕大多數人只是抱著娛樂和健身的目的,並無意或者很難染指職業籃球。

無論是穿拖鞋的勾手老大爺,還是野球場上花裡胡哨的街球鬥牛以及校園裡隨處可見的自行組隊3VS3,若是單論場面,中國籃球不遑多讓,甚至會給人欣欣向榮的感覺。

但可惜這是錯覺,在中國,能打上職業的籃球運動員不過千百人。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只把籃球當作愛好的那類人暫且按下不表,我們來談談為何在中國想走上職業籃球道路會如此艱難?

首先是中國文化環境的制約和社會心態的障礙,大部分的中國家長依然受傳統觀念影響,有著“尚文輕武”的傳統,靠智商和腦力吃飯似乎遠遠比靠身體和體力來的高級和體面。

雖然籃球不單單是靠身體的蠻力運動,球場智商和大局觀也很重要,但一般的家長眼中,籃球最多不過是規則化的身體遊戲,不足以登大雅之堂。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納什是用腦子打球的代表

好好讀書,找一份體面安穩的工作是大多數家長的夙願,如果孩子選擇打球,付出的機會成本太大。

所以,除非自己的孩子從小就顯露出異於常人的天賦,能夠保證他在殘酷的籃球競技當中保持穩妥的競爭力,否則家長是難以說服自己讓孩子走上職業化道路的。

而他們眼中的天賦基本上等於身高,這也是中國籃球內線人才濟濟,後衛線後繼無人的原因之一。

比如李慕豪,7尺長人臂展逆天跑跳如飛,註定要進國家隊的天賦,他走職業道路是理所當然的,談不上什麼風險。父母、家庭、親友都會給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但如果你身高只有180cm,即使投籃塞庫裡,運球如答案,且不說中國籃球選拔存在的走後門、裙帶關係等關口,就家長這關你都過不了。

除非你有為了籃球奮不顧身的勇氣,甘願冒著和家庭決裂的風險,否則你只能成為坐在電視機前為中國男籃在世界盃上的糟糕表現捶胸頓足的球迷中的一員。

籃球發展的馬太效應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心理學有個詞叫“馬太效應”,簡單來說是社會出現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實際上,各國的籃球發展大致上是兩類截然相反的循環,在這兩種循環裡,籃球強國越來越強,籃球效果越來越弱。

這兩種循環都和資本有關,在商業經濟時代,本該純粹的籃球也無法逃脫這隻巨獸的魔掌。

其一種是良性循環:

國家隊表現優異,國民對籃球運動的關注和參與度空前高漲,資本大量湧入,本土聯賽欣欣向榮,球員薪資福利優渥,基層籃球選拔和草根籃球的積極性都能得到保障。

後一種是惡性循環:

主隊表現不佳,球迷不滿,聯賽熱度大不如前,資本緊縮,轉移到其他行業,球員收入下降,積極性受挫,青訓的質量和民間籃球活動也會受到波及。

很抱歉,自從08年中國男籃黃金一代在北京奧運會靈光一閃以來,中國籃球一直處在後一種惡性循環當中,本次的世界盃折戟抹掉了最後一絲翻身的希望,中國籃球已經徹底沉淪。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這也是為什麼周琦的兩次發球失誤會招致漫天口誅筆伐的最大原因,中國籃球十餘年來積攢的資本,中國籃球數千個日夜的蟄伏,就這樣毀於一旦。

毫不客氣地說,周琦的發球失誤,毀掉了一個幾十億的產業。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但輸球的擔子如果全推給周琦一個人是有失公允的,周琦已經是中國籃球在可視範圍之內能夠找到的最優質的內線球員了,即使在周琦沒有失誤的情況下,贏下波蘭闖入十六強,也改變不了中國籃球目前羸弱的本質。

至於痴迷於“磚石+牛角”的李楠,客觀的講算是一個合格的教練,如果他改變部署早一些在輪換時間上沙拉木、任駿飛和可蘭,也沒人能保證效果就一定比三後衛要好多少。

球隊硬實力不足的大坑,任憑你波波維奇來執教,怕也是按了葫蘆起了瓢。

所以說,根本的原因在於國內籃球行業不景氣,生力軍匱乏,這不是僅靠戰術安排和精神原子彈就能解決的問題

話到於此,就很能理解姚主席的難處了,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姚主席要在一缸魚裡面挑選出一條最大的魚,但幾十只魚幾乎是一樣的體型,於是只能勉為其難靠著對魚鱗形狀的偏好來做決定,但我們選魚的目的是為了紅燒之後吃掉填飽肚子,不是為了圖好看,比秀美。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中國籃球的選拔也一樣,矮子裡面選高子,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按照這麼一種方式組建起來的國家隊,要說能夠給球迷帶來多大驚喜,我是不信的,不帶來太大失望就是萬幸。

如今,中國隊在世界盃上的慘淡表現讓這份萬幸之想都成了妄想。

當籃球已經不再是籃球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中國對陣尼日利亞那場,基本上是易建聯國家隊的謝幕之戰。

你發現原來國家隊只是從之前的姚明+其他不靠譜的隊友變成了易建聯+其他不靠譜的隊友。

比賽結束後,易建聯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他把這場比賽當作職業生涯最後一場比賽對待。

所以他在場上打出了違背其職業生涯既定路線的一場比賽,易建聯從來都是一個順應時代潮流的球員,但是這場比賽裡他拖著疲倦的身軀奔跑、跳躍,懊惱不已地錘地板。

原因無他,這場比賽的勝負直接關係到到奧運會門票入場券,而阿聯的隊友看起來基本都在狀況外,阿聯成了千瘡百孔的中國男籃的最後一塊遮羞布。

方碩在首節連續投進三個三分的時候球迷們會情不自禁的期待他投進第四個三分球,然而畢竟是六脈神劍時靈時不靈,郭艾倫遇強則弱的屬性在這場比賽裡暴露無遺,全場如同夢遊,周琦更是早早五犯下場,作壁上觀。

按照中國隊的陣容實力和架構來講,打團隊籃球是最優的選擇,這也符合中國人“集體主義”的家國觀念,但無奈的是這場比賽完全變成了易建聯的“個人英雄主義式”的表演。

而其他隊友,在場上畏畏縮縮,出現空位也不敢出手,像是扔燙手的山芋一般來回搗球

這不僅是技戰術層面信心不足的問題,一些場外的因素起了至關重要的阻礙作用。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怕擔責,怕失誤,怕失利之後成為眾矢之的。

在全媒體時代,一個球員可以因為一場好球就被捧到無限高,“大魔王”、“亞洲第一後衛”,哪一個不是響噹噹的名號,但哪一個都經不起仔細推敲。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周琦在場上投出三不沾的時候,周琦的妻子戰戰兢兢地看著手機,生怕丈夫被球迷罵死。

郭艾倫在贏下韓國隊後接受採訪,直言輸給波蘭後自己像是在地獄裡生活。

可見,在全國球迷數億雙眼睛下,中國隊員在場上的每一個細節都會被拎出來做細緻的討論、評議,巨大的輿論壓力像是一套枷鎖,讓中國隊員在場上難以放開手腳去打。

打得好,一片好評,粉絲暴漲,商業價值倍增;玩砸了,代言合同全沒有。

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中國隊員在場上畏首畏尾的表現了,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中國男籃在自家舉辦的籃球世界盃上遭遇滑鐵盧,無緣十六強。

周琦荒腔走板的發球失誤,頂著亞洲第一後衛頭銜的郭艾倫屢屢消失在比賽關鍵時刻,以及固執得像一塊石頭的開創“三後衛”奇陣的李楠。

除了孤軍奮戰的老阿聯,你很難在這屆世界盃上看到閃光的東西或者說至少給人希望的端倪,沒有,一個都沒有,除了失望只剩嘆息。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賽前各路媒體的宣傳造勢、樂觀預言以及中國球迷的滿懷期待,現在都落了一個空,淪為自娛自樂的口嗨,後姚明時代的中國男籃非但沒有觸底反彈,反而掉入了另一個泥潭。

人類歷史上最無解的問題是你永遠不知道薛定諤的那隻貓究竟是死是活,對於中國籃球而言,最讓人匪夷所思的問題是,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職業和愛好是兩回事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中國的人口基數在世界範圍無人能出其右,無論是在城市中心還是鄉野田舍,你都不難發現攢動的人頭,這一點不用做過多的解釋,各位讀者自行腦補擠公交、坐地鐵時的擁擠場面就不難體會。

擁有巨大的人口基數,代表著至少從理論上來講,中國在任何行業都具備了巨大的人才後備庫。

如此一來,中國的籃球行業應該是英傑輩出,長江後浪推前浪才對,然而實際情況卻是,在中國,團隊競技的大項目,無論是足球還是籃球都是出現了長期青黃不接的斷檔現象。

坊間常流傳一句話:“不要用自己的愛好去挑戰他人的飯碗。”

也就是說,雖然360行,行行出狀元,平時花拳繡腿還能糊弄下門外漢博得滿堂彩,但若是真刀真槍地幹起來,業餘的玩家就算開啟了鳴人的“六道模式”,想要擊敗職業玩家也沒戲。

在中國,隨著NBA賽事的全球化以及全民運動風潮的興起,籃球運動的普及程度已經相當高了,但絕大多數人只是抱著娛樂和健身的目的,並無意或者很難染指職業籃球。

無論是穿拖鞋的勾手老大爺,還是野球場上花裡胡哨的街球鬥牛以及校園裡隨處可見的自行組隊3VS3,若是單論場面,中國籃球不遑多讓,甚至會給人欣欣向榮的感覺。

但可惜這是錯覺,在中國,能打上職業的籃球運動員不過千百人。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只把籃球當作愛好的那類人暫且按下不表,我們來談談為何在中國想走上職業籃球道路會如此艱難?

首先是中國文化環境的制約和社會心態的障礙,大部分的中國家長依然受傳統觀念影響,有著“尚文輕武”的傳統,靠智商和腦力吃飯似乎遠遠比靠身體和體力來的高級和體面。

雖然籃球不單單是靠身體的蠻力運動,球場智商和大局觀也很重要,但一般的家長眼中,籃球最多不過是規則化的身體遊戲,不足以登大雅之堂。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納什是用腦子打球的代表

好好讀書,找一份體面安穩的工作是大多數家長的夙願,如果孩子選擇打球,付出的機會成本太大。

所以,除非自己的孩子從小就顯露出異於常人的天賦,能夠保證他在殘酷的籃球競技當中保持穩妥的競爭力,否則家長是難以說服自己讓孩子走上職業化道路的。

而他們眼中的天賦基本上等於身高,這也是中國籃球內線人才濟濟,後衛線後繼無人的原因之一。

比如李慕豪,7尺長人臂展逆天跑跳如飛,註定要進國家隊的天賦,他走職業道路是理所當然的,談不上什麼風險。父母、家庭、親友都會給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但如果你身高只有180cm,即使投籃塞庫裡,運球如答案,且不說中國籃球選拔存在的走後門、裙帶關係等關口,就家長這關你都過不了。

除非你有為了籃球奮不顧身的勇氣,甘願冒著和家庭決裂的風險,否則你只能成為坐在電視機前為中國男籃在世界盃上的糟糕表現捶胸頓足的球迷中的一員。

籃球發展的馬太效應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心理學有個詞叫“馬太效應”,簡單來說是社會出現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實際上,各國的籃球發展大致上是兩類截然相反的循環,在這兩種循環裡,籃球強國越來越強,籃球效果越來越弱。

這兩種循環都和資本有關,在商業經濟時代,本該純粹的籃球也無法逃脫這隻巨獸的魔掌。

其一種是良性循環:

國家隊表現優異,國民對籃球運動的關注和參與度空前高漲,資本大量湧入,本土聯賽欣欣向榮,球員薪資福利優渥,基層籃球選拔和草根籃球的積極性都能得到保障。

後一種是惡性循環:

主隊表現不佳,球迷不滿,聯賽熱度大不如前,資本緊縮,轉移到其他行業,球員收入下降,積極性受挫,青訓的質量和民間籃球活動也會受到波及。

很抱歉,自從08年中國男籃黃金一代在北京奧運會靈光一閃以來,中國籃球一直處在後一種惡性循環當中,本次的世界盃折戟抹掉了最後一絲翻身的希望,中國籃球已經徹底沉淪。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這也是為什麼周琦的兩次發球失誤會招致漫天口誅筆伐的最大原因,中國籃球十餘年來積攢的資本,中國籃球數千個日夜的蟄伏,就這樣毀於一旦。

毫不客氣地說,周琦的發球失誤,毀掉了一個幾十億的產業。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但輸球的擔子如果全推給周琦一個人是有失公允的,周琦已經是中國籃球在可視範圍之內能夠找到的最優質的內線球員了,即使在周琦沒有失誤的情況下,贏下波蘭闖入十六強,也改變不了中國籃球目前羸弱的本質。

至於痴迷於“磚石+牛角”的李楠,客觀的講算是一個合格的教練,如果他改變部署早一些在輪換時間上沙拉木、任駿飛和可蘭,也沒人能保證效果就一定比三後衛要好多少。

球隊硬實力不足的大坑,任憑你波波維奇來執教,怕也是按了葫蘆起了瓢。

所以說,根本的原因在於國內籃球行業不景氣,生力軍匱乏,這不是僅靠戰術安排和精神原子彈就能解決的問題

話到於此,就很能理解姚主席的難處了,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姚主席要在一缸魚裡面挑選出一條最大的魚,但幾十只魚幾乎是一樣的體型,於是只能勉為其難靠著對魚鱗形狀的偏好來做決定,但我們選魚的目的是為了紅燒之後吃掉填飽肚子,不是為了圖好看,比秀美。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中國籃球的選拔也一樣,矮子裡面選高子,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按照這麼一種方式組建起來的國家隊,要說能夠給球迷帶來多大驚喜,我是不信的,不帶來太大失望就是萬幸。

如今,中國隊在世界盃上的慘淡表現讓這份萬幸之想都成了妄想。

當籃球已經不再是籃球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中國對陣尼日利亞那場,基本上是易建聯國家隊的謝幕之戰。

你發現原來國家隊只是從之前的姚明+其他不靠譜的隊友變成了易建聯+其他不靠譜的隊友。

比賽結束後,易建聯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他把這場比賽當作職業生涯最後一場比賽對待。

所以他在場上打出了違背其職業生涯既定路線的一場比賽,易建聯從來都是一個順應時代潮流的球員,但是這場比賽裡他拖著疲倦的身軀奔跑、跳躍,懊惱不已地錘地板。

原因無他,這場比賽的勝負直接關係到到奧運會門票入場券,而阿聯的隊友看起來基本都在狀況外,阿聯成了千瘡百孔的中國男籃的最後一塊遮羞布。

方碩在首節連續投進三個三分的時候球迷們會情不自禁的期待他投進第四個三分球,然而畢竟是六脈神劍時靈時不靈,郭艾倫遇強則弱的屬性在這場比賽裡暴露無遺,全場如同夢遊,周琦更是早早五犯下場,作壁上觀。

按照中國隊的陣容實力和架構來講,打團隊籃球是最優的選擇,這也符合中國人“集體主義”的家國觀念,但無奈的是這場比賽完全變成了易建聯的“個人英雄主義式”的表演。

而其他隊友,在場上畏畏縮縮,出現空位也不敢出手,像是扔燙手的山芋一般來回搗球

這不僅是技戰術層面信心不足的問題,一些場外的因素起了至關重要的阻礙作用。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怕擔責,怕失誤,怕失利之後成為眾矢之的。

在全媒體時代,一個球員可以因為一場好球就被捧到無限高,“大魔王”、“亞洲第一後衛”,哪一個不是響噹噹的名號,但哪一個都經不起仔細推敲。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周琦在場上投出三不沾的時候,周琦的妻子戰戰兢兢地看著手機,生怕丈夫被球迷罵死。

郭艾倫在贏下韓國隊後接受採訪,直言輸給波蘭後自己像是在地獄裡生活。

可見,在全國球迷數億雙眼睛下,中國隊員在場上的每一個細節都會被拎出來做細緻的討論、評議,巨大的輿論壓力像是一套枷鎖,讓中國隊員在場上難以放開手腳去打。

打得好,一片好評,粉絲暴漲,商業價值倍增;玩砸了,代言合同全沒有。

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中國隊員在場上畏首畏尾的表現了,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另一方面,球迷和媒體也要負擔一部分責任,在中國崛起的大背景下,中國籃球的落後讓廣大球迷有了一種為“乾著急”的心態,恨不得一步登天,可以馬上單挑西班牙,硬剛美國,這種急功近利的態度導致了兩種後果:

不切實際的捧殺和妄自菲薄的自嘲。

一片喧囂中,中國籃球很難沉下心來,體教結合,大力發展青訓,本土聯賽,繼而把整體籃球水平提高了。

因為籃球已經不再是純粹的籃球,承載了太多不該承載的東西。

"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中國男籃在自家舉辦的籃球世界盃上遭遇滑鐵盧,無緣十六強。

周琦荒腔走板的發球失誤,頂著亞洲第一後衛頭銜的郭艾倫屢屢消失在比賽關鍵時刻,以及固執得像一塊石頭的開創“三後衛”奇陣的李楠。

除了孤軍奮戰的老阿聯,你很難在這屆世界盃上看到閃光的東西或者說至少給人希望的端倪,沒有,一個都沒有,除了失望只剩嘆息。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賽前各路媒體的宣傳造勢、樂觀預言以及中國球迷的滿懷期待,現在都落了一個空,淪為自娛自樂的口嗨,後姚明時代的中國男籃非但沒有觸底反彈,反而掉入了另一個泥潭。

人類歷史上最無解的問題是你永遠不知道薛定諤的那隻貓究竟是死是活,對於中國籃球而言,最讓人匪夷所思的問題是,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職業和愛好是兩回事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中國的人口基數在世界範圍無人能出其右,無論是在城市中心還是鄉野田舍,你都不難發現攢動的人頭,這一點不用做過多的解釋,各位讀者自行腦補擠公交、坐地鐵時的擁擠場面就不難體會。

擁有巨大的人口基數,代表著至少從理論上來講,中國在任何行業都具備了巨大的人才後備庫。

如此一來,中國的籃球行業應該是英傑輩出,長江後浪推前浪才對,然而實際情況卻是,在中國,團隊競技的大項目,無論是足球還是籃球都是出現了長期青黃不接的斷檔現象。

坊間常流傳一句話:“不要用自己的愛好去挑戰他人的飯碗。”

也就是說,雖然360行,行行出狀元,平時花拳繡腿還能糊弄下門外漢博得滿堂彩,但若是真刀真槍地幹起來,業餘的玩家就算開啟了鳴人的“六道模式”,想要擊敗職業玩家也沒戲。

在中國,隨著NBA賽事的全球化以及全民運動風潮的興起,籃球運動的普及程度已經相當高了,但絕大多數人只是抱著娛樂和健身的目的,並無意或者很難染指職業籃球。

無論是穿拖鞋的勾手老大爺,還是野球場上花裡胡哨的街球鬥牛以及校園裡隨處可見的自行組隊3VS3,若是單論場面,中國籃球不遑多讓,甚至會給人欣欣向榮的感覺。

但可惜這是錯覺,在中國,能打上職業的籃球運動員不過千百人。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只把籃球當作愛好的那類人暫且按下不表,我們來談談為何在中國想走上職業籃球道路會如此艱難?

首先是中國文化環境的制約和社會心態的障礙,大部分的中國家長依然受傳統觀念影響,有著“尚文輕武”的傳統,靠智商和腦力吃飯似乎遠遠比靠身體和體力來的高級和體面。

雖然籃球不單單是靠身體的蠻力運動,球場智商和大局觀也很重要,但一般的家長眼中,籃球最多不過是規則化的身體遊戲,不足以登大雅之堂。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納什是用腦子打球的代表

好好讀書,找一份體面安穩的工作是大多數家長的夙願,如果孩子選擇打球,付出的機會成本太大。

所以,除非自己的孩子從小就顯露出異於常人的天賦,能夠保證他在殘酷的籃球競技當中保持穩妥的競爭力,否則家長是難以說服自己讓孩子走上職業化道路的。

而他們眼中的天賦基本上等於身高,這也是中國籃球內線人才濟濟,後衛線後繼無人的原因之一。

比如李慕豪,7尺長人臂展逆天跑跳如飛,註定要進國家隊的天賦,他走職業道路是理所當然的,談不上什麼風險。父母、家庭、親友都會給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但如果你身高只有180cm,即使投籃塞庫裡,運球如答案,且不說中國籃球選拔存在的走後門、裙帶關係等關口,就家長這關你都過不了。

除非你有為了籃球奮不顧身的勇氣,甘願冒著和家庭決裂的風險,否則你只能成為坐在電視機前為中國男籃在世界盃上的糟糕表現捶胸頓足的球迷中的一員。

籃球發展的馬太效應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心理學有個詞叫“馬太效應”,簡單來說是社會出現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實際上,各國的籃球發展大致上是兩類截然相反的循環,在這兩種循環裡,籃球強國越來越強,籃球效果越來越弱。

這兩種循環都和資本有關,在商業經濟時代,本該純粹的籃球也無法逃脫這隻巨獸的魔掌。

其一種是良性循環:

國家隊表現優異,國民對籃球運動的關注和參與度空前高漲,資本大量湧入,本土聯賽欣欣向榮,球員薪資福利優渥,基層籃球選拔和草根籃球的積極性都能得到保障。

後一種是惡性循環:

主隊表現不佳,球迷不滿,聯賽熱度大不如前,資本緊縮,轉移到其他行業,球員收入下降,積極性受挫,青訓的質量和民間籃球活動也會受到波及。

很抱歉,自從08年中國男籃黃金一代在北京奧運會靈光一閃以來,中國籃球一直處在後一種惡性循環當中,本次的世界盃折戟抹掉了最後一絲翻身的希望,中國籃球已經徹底沉淪。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這也是為什麼周琦的兩次發球失誤會招致漫天口誅筆伐的最大原因,中國籃球十餘年來積攢的資本,中國籃球數千個日夜的蟄伏,就這樣毀於一旦。

毫不客氣地說,周琦的發球失誤,毀掉了一個幾十億的產業。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但輸球的擔子如果全推給周琦一個人是有失公允的,周琦已經是中國籃球在可視範圍之內能夠找到的最優質的內線球員了,即使在周琦沒有失誤的情況下,贏下波蘭闖入十六強,也改變不了中國籃球目前羸弱的本質。

至於痴迷於“磚石+牛角”的李楠,客觀的講算是一個合格的教練,如果他改變部署早一些在輪換時間上沙拉木、任駿飛和可蘭,也沒人能保證效果就一定比三後衛要好多少。

球隊硬實力不足的大坑,任憑你波波維奇來執教,怕也是按了葫蘆起了瓢。

所以說,根本的原因在於國內籃球行業不景氣,生力軍匱乏,這不是僅靠戰術安排和精神原子彈就能解決的問題

話到於此,就很能理解姚主席的難處了,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姚主席要在一缸魚裡面挑選出一條最大的魚,但幾十只魚幾乎是一樣的體型,於是只能勉為其難靠著對魚鱗形狀的偏好來做決定,但我們選魚的目的是為了紅燒之後吃掉填飽肚子,不是為了圖好看,比秀美。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中國籃球的選拔也一樣,矮子裡面選高子,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按照這麼一種方式組建起來的國家隊,要說能夠給球迷帶來多大驚喜,我是不信的,不帶來太大失望就是萬幸。

如今,中國隊在世界盃上的慘淡表現讓這份萬幸之想都成了妄想。

當籃球已經不再是籃球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中國對陣尼日利亞那場,基本上是易建聯國家隊的謝幕之戰。

你發現原來國家隊只是從之前的姚明+其他不靠譜的隊友變成了易建聯+其他不靠譜的隊友。

比賽結束後,易建聯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他把這場比賽當作職業生涯最後一場比賽對待。

所以他在場上打出了違背其職業生涯既定路線的一場比賽,易建聯從來都是一個順應時代潮流的球員,但是這場比賽裡他拖著疲倦的身軀奔跑、跳躍,懊惱不已地錘地板。

原因無他,這場比賽的勝負直接關係到到奧運會門票入場券,而阿聯的隊友看起來基本都在狀況外,阿聯成了千瘡百孔的中國男籃的最後一塊遮羞布。

方碩在首節連續投進三個三分的時候球迷們會情不自禁的期待他投進第四個三分球,然而畢竟是六脈神劍時靈時不靈,郭艾倫遇強則弱的屬性在這場比賽裡暴露無遺,全場如同夢遊,周琦更是早早五犯下場,作壁上觀。

按照中國隊的陣容實力和架構來講,打團隊籃球是最優的選擇,這也符合中國人“集體主義”的家國觀念,但無奈的是這場比賽完全變成了易建聯的“個人英雄主義式”的表演。

而其他隊友,在場上畏畏縮縮,出現空位也不敢出手,像是扔燙手的山芋一般來回搗球

這不僅是技戰術層面信心不足的問題,一些場外的因素起了至關重要的阻礙作用。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怕擔責,怕失誤,怕失利之後成為眾矢之的。

在全媒體時代,一個球員可以因為一場好球就被捧到無限高,“大魔王”、“亞洲第一後衛”,哪一個不是響噹噹的名號,但哪一個都經不起仔細推敲。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周琦在場上投出三不沾的時候,周琦的妻子戰戰兢兢地看著手機,生怕丈夫被球迷罵死。

郭艾倫在贏下韓國隊後接受採訪,直言輸給波蘭後自己像是在地獄裡生活。

可見,在全國球迷數億雙眼睛下,中國隊員在場上的每一個細節都會被拎出來做細緻的討論、評議,巨大的輿論壓力像是一套枷鎖,讓中國隊員在場上難以放開手腳去打。

打得好,一片好評,粉絲暴漲,商業價值倍增;玩砸了,代言合同全沒有。

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中國隊員在場上畏首畏尾的表現了,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另一方面,球迷和媒體也要負擔一部分責任,在中國崛起的大背景下,中國籃球的落後讓廣大球迷有了一種為“乾著急”的心態,恨不得一步登天,可以馬上單挑西班牙,硬剛美國,這種急功近利的態度導致了兩種後果:

不切實際的捧殺和妄自菲薄的自嘲。

一片喧囂中,中國籃球很難沉下心來,體教結合,大力發展青訓,本土聯賽,繼而把整體籃球水平提高了。

因為籃球已經不再是純粹的籃球,承載了太多不該承載的東西。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世界盃的失利對中國隊而言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至少讓中國男籃正視了自己的實力,看到了和國際頂尖水準的差距。

姚主席的改革需要一些時間落實,中國籃球的流弊也沒有辦法一朝一夕全部根治。

請多給中國籃球一些鼓勵和空間,我相信,度過這段灰暗時刻,春天就不會遠。

"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中國男籃在自家舉辦的籃球世界盃上遭遇滑鐵盧,無緣十六強。

周琦荒腔走板的發球失誤,頂著亞洲第一後衛頭銜的郭艾倫屢屢消失在比賽關鍵時刻,以及固執得像一塊石頭的開創“三後衛”奇陣的李楠。

除了孤軍奮戰的老阿聯,你很難在這屆世界盃上看到閃光的東西或者說至少給人希望的端倪,沒有,一個都沒有,除了失望只剩嘆息。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賽前各路媒體的宣傳造勢、樂觀預言以及中國球迷的滿懷期待,現在都落了一個空,淪為自娛自樂的口嗨,後姚明時代的中國男籃非但沒有觸底反彈,反而掉入了另一個泥潭。

人類歷史上最無解的問題是你永遠不知道薛定諤的那隻貓究竟是死是活,對於中國籃球而言,最讓人匪夷所思的問題是,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職業和愛好是兩回事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中國的人口基數在世界範圍無人能出其右,無論是在城市中心還是鄉野田舍,你都不難發現攢動的人頭,這一點不用做過多的解釋,各位讀者自行腦補擠公交、坐地鐵時的擁擠場面就不難體會。

擁有巨大的人口基數,代表著至少從理論上來講,中國在任何行業都具備了巨大的人才後備庫。

如此一來,中國的籃球行業應該是英傑輩出,長江後浪推前浪才對,然而實際情況卻是,在中國,團隊競技的大項目,無論是足球還是籃球都是出現了長期青黃不接的斷檔現象。

坊間常流傳一句話:“不要用自己的愛好去挑戰他人的飯碗。”

也就是說,雖然360行,行行出狀元,平時花拳繡腿還能糊弄下門外漢博得滿堂彩,但若是真刀真槍地幹起來,業餘的玩家就算開啟了鳴人的“六道模式”,想要擊敗職業玩家也沒戲。

在中國,隨著NBA賽事的全球化以及全民運動風潮的興起,籃球運動的普及程度已經相當高了,但絕大多數人只是抱著娛樂和健身的目的,並無意或者很難染指職業籃球。

無論是穿拖鞋的勾手老大爺,還是野球場上花裡胡哨的街球鬥牛以及校園裡隨處可見的自行組隊3VS3,若是單論場面,中國籃球不遑多讓,甚至會給人欣欣向榮的感覺。

但可惜這是錯覺,在中國,能打上職業的籃球運動員不過千百人。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只把籃球當作愛好的那類人暫且按下不表,我們來談談為何在中國想走上職業籃球道路會如此艱難?

首先是中國文化環境的制約和社會心態的障礙,大部分的中國家長依然受傳統觀念影響,有著“尚文輕武”的傳統,靠智商和腦力吃飯似乎遠遠比靠身體和體力來的高級和體面。

雖然籃球不單單是靠身體的蠻力運動,球場智商和大局觀也很重要,但一般的家長眼中,籃球最多不過是規則化的身體遊戲,不足以登大雅之堂。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納什是用腦子打球的代表

好好讀書,找一份體面安穩的工作是大多數家長的夙願,如果孩子選擇打球,付出的機會成本太大。

所以,除非自己的孩子從小就顯露出異於常人的天賦,能夠保證他在殘酷的籃球競技當中保持穩妥的競爭力,否則家長是難以說服自己讓孩子走上職業化道路的。

而他們眼中的天賦基本上等於身高,這也是中國籃球內線人才濟濟,後衛線後繼無人的原因之一。

比如李慕豪,7尺長人臂展逆天跑跳如飛,註定要進國家隊的天賦,他走職業道路是理所當然的,談不上什麼風險。父母、家庭、親友都會給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但如果你身高只有180cm,即使投籃塞庫裡,運球如答案,且不說中國籃球選拔存在的走後門、裙帶關係等關口,就家長這關你都過不了。

除非你有為了籃球奮不顧身的勇氣,甘願冒著和家庭決裂的風險,否則你只能成為坐在電視機前為中國男籃在世界盃上的糟糕表現捶胸頓足的球迷中的一員。

籃球發展的馬太效應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心理學有個詞叫“馬太效應”,簡單來說是社會出現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實際上,各國的籃球發展大致上是兩類截然相反的循環,在這兩種循環裡,籃球強國越來越強,籃球效果越來越弱。

這兩種循環都和資本有關,在商業經濟時代,本該純粹的籃球也無法逃脫這隻巨獸的魔掌。

其一種是良性循環:

國家隊表現優異,國民對籃球運動的關注和參與度空前高漲,資本大量湧入,本土聯賽欣欣向榮,球員薪資福利優渥,基層籃球選拔和草根籃球的積極性都能得到保障。

後一種是惡性循環:

主隊表現不佳,球迷不滿,聯賽熱度大不如前,資本緊縮,轉移到其他行業,球員收入下降,積極性受挫,青訓的質量和民間籃球活動也會受到波及。

很抱歉,自從08年中國男籃黃金一代在北京奧運會靈光一閃以來,中國籃球一直處在後一種惡性循環當中,本次的世界盃折戟抹掉了最後一絲翻身的希望,中國籃球已經徹底沉淪。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這也是為什麼周琦的兩次發球失誤會招致漫天口誅筆伐的最大原因,中國籃球十餘年來積攢的資本,中國籃球數千個日夜的蟄伏,就這樣毀於一旦。

毫不客氣地說,周琦的發球失誤,毀掉了一個幾十億的產業。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但輸球的擔子如果全推給周琦一個人是有失公允的,周琦已經是中國籃球在可視範圍之內能夠找到的最優質的內線球員了,即使在周琦沒有失誤的情況下,贏下波蘭闖入十六強,也改變不了中國籃球目前羸弱的本質。

至於痴迷於“磚石+牛角”的李楠,客觀的講算是一個合格的教練,如果他改變部署早一些在輪換時間上沙拉木、任駿飛和可蘭,也沒人能保證效果就一定比三後衛要好多少。

球隊硬實力不足的大坑,任憑你波波維奇來執教,怕也是按了葫蘆起了瓢。

所以說,根本的原因在於國內籃球行業不景氣,生力軍匱乏,這不是僅靠戰術安排和精神原子彈就能解決的問題

話到於此,就很能理解姚主席的難處了,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姚主席要在一缸魚裡面挑選出一條最大的魚,但幾十只魚幾乎是一樣的體型,於是只能勉為其難靠著對魚鱗形狀的偏好來做決定,但我們選魚的目的是為了紅燒之後吃掉填飽肚子,不是為了圖好看,比秀美。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中國籃球的選拔也一樣,矮子裡面選高子,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按照這麼一種方式組建起來的國家隊,要說能夠給球迷帶來多大驚喜,我是不信的,不帶來太大失望就是萬幸。

如今,中國隊在世界盃上的慘淡表現讓這份萬幸之想都成了妄想。

當籃球已經不再是籃球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中國對陣尼日利亞那場,基本上是易建聯國家隊的謝幕之戰。

你發現原來國家隊只是從之前的姚明+其他不靠譜的隊友變成了易建聯+其他不靠譜的隊友。

比賽結束後,易建聯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他把這場比賽當作職業生涯最後一場比賽對待。

所以他在場上打出了違背其職業生涯既定路線的一場比賽,易建聯從來都是一個順應時代潮流的球員,但是這場比賽裡他拖著疲倦的身軀奔跑、跳躍,懊惱不已地錘地板。

原因無他,這場比賽的勝負直接關係到到奧運會門票入場券,而阿聯的隊友看起來基本都在狀況外,阿聯成了千瘡百孔的中國男籃的最後一塊遮羞布。

方碩在首節連續投進三個三分的時候球迷們會情不自禁的期待他投進第四個三分球,然而畢竟是六脈神劍時靈時不靈,郭艾倫遇強則弱的屬性在這場比賽裡暴露無遺,全場如同夢遊,周琦更是早早五犯下場,作壁上觀。

按照中國隊的陣容實力和架構來講,打團隊籃球是最優的選擇,這也符合中國人“集體主義”的家國觀念,但無奈的是這場比賽完全變成了易建聯的“個人英雄主義式”的表演。

而其他隊友,在場上畏畏縮縮,出現空位也不敢出手,像是扔燙手的山芋一般來回搗球

這不僅是技戰術層面信心不足的問題,一些場外的因素起了至關重要的阻礙作用。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怕擔責,怕失誤,怕失利之後成為眾矢之的。

在全媒體時代,一個球員可以因為一場好球就被捧到無限高,“大魔王”、“亞洲第一後衛”,哪一個不是響噹噹的名號,但哪一個都經不起仔細推敲。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周琦在場上投出三不沾的時候,周琦的妻子戰戰兢兢地看著手機,生怕丈夫被球迷罵死。

郭艾倫在贏下韓國隊後接受採訪,直言輸給波蘭後自己像是在地獄裡生活。

可見,在全國球迷數億雙眼睛下,中國隊員在場上的每一個細節都會被拎出來做細緻的討論、評議,巨大的輿論壓力像是一套枷鎖,讓中國隊員在場上難以放開手腳去打。

打得好,一片好評,粉絲暴漲,商業價值倍增;玩砸了,代言合同全沒有。

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中國隊員在場上畏首畏尾的表現了,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另一方面,球迷和媒體也要負擔一部分責任,在中國崛起的大背景下,中國籃球的落後讓廣大球迷有了一種為“乾著急”的心態,恨不得一步登天,可以馬上單挑西班牙,硬剛美國,這種急功近利的態度導致了兩種後果:

不切實際的捧殺和妄自菲薄的自嘲。

一片喧囂中,中國籃球很難沉下心來,體教結合,大力發展青訓,本土聯賽,繼而把整體籃球水平提高了。

因為籃球已經不再是純粹的籃球,承載了太多不該承載的東西。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世界盃的失利對中國隊而言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至少讓中國男籃正視了自己的實力,看到了和國際頂尖水準的差距。

姚主席的改革需要一些時間落實,中國籃球的流弊也沒有辦法一朝一夕全部根治。

請多給中國籃球一些鼓勵和空間,我相信,度過這段灰暗時刻,春天就不會遠。

中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國家隊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