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池”千古傳佳話

書法 張芝 草書 東漢 書畫之境 書畫之境 2017-09-07

漢代隸書日臻成熟完美,在東漢桓帝、靈帝時,刻碑立傳之風盛行,出現了一大批不留姓名的書法家,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隸書碑石。

有的秀美玲俊,挺拔多姿,如《曹全碑》、《華山碑》、《乙瑛碑》、《史晨碑》、《禮器碑》等;有的方整橫拙,渾厚奇崛,如《西狹頌碑》、《鮮于璜碑》、《張遷碑》、《衡方碑》等。是初學隸書的極好的範本。

東漢後期,在篆隸的基礎上又出現了章草。對於章草的由來,目前有三種說法,未有定論。

一說是漢元帝是,黃門寺史游寫《急就篇》始創章草,二說是漢章帝時,杜操善此書體,曾用這種書體上書章帝。章帝喜愛,叫他以後上奏章都用此體,因而得名章草。三說是魏文帝曹丕讓劉廣通用這種書體奏章,所以叫章草。甚至有人說西漢就有章草。

章草產生於東漢後期較為確切,此書體的出現,學者甚眾,湧現出像崔瑗、杜操、張芝、張昶等善章草的名家。

“臨池”千古傳佳話

張芝章草作品《秋涼平善帖》

張芝在書寫章草的基礎上,省改章草點畫波磔而為今草,為書法藝術開闢了一個新天地,成為我國書法史上第一個草書大家,張芝譽為“草聖”。

張芝,號張有道,甘肅敦煌酒泉人。出身於名臣家庭,少有高操。早年從崔瑗、杜操學書。為人正直,有氣節,好學不倦。朝廷曾幾次派人派車來接他去做官,都拒絕不從,不慕榮華,深受家鄉百姓的敬重。

張芝從小就愛寫字,學習刻苦勤奮,精神十分感人,曾有一段“臨池學書,池水盡墨”的傳說,千百年來在書法史上傳為佳話,為歷代書家敬佩。

“臨池”千古傳佳話

張芝《冠軍帖》

中國的造紙術最早產生在東漢,蔡倫造紙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但造紙技術的推廣和運用是需要較長時間的。東漢時,人們是在白絹(稱“素”)和帛上寫字的。而這些東西價格昂貴,大量使用是供給不起的。

張芝練字紙張相當困難,據史書記載,相傳他把家中用來做衣服的帛上練字,先寫小字,後寫大字,正面寫滿了再寫背面,直到把所有的布寫完。再拿去洗淨,染色後做衣服。

傳說,張芝家門前有一池塘,他每天練字,在池塘中洗筆洗硯,年復一年,池塘的水都變黑了。成為“墨池”。後來人們便把“臨池”作為苦練書法的代名詞。

“臨池”千古傳佳話

張芝《二月八日帖》

“臨池”千古傳佳話

張芝《今欲歸帖》

“臨池”千古傳佳話

張芝《終年帖》

張芝的這幾個帖,均見於宋刻《淳化閣帖》。不過這個《淳化閣帖》因為作品收錄不加考證,真偽難辨,作品的質量參差不齊。所以是否是張芝所寫很多地方都有疑問,甚至懷疑是張旭所寫。作品的真偽和質量就需要讀帖的人自己研究思考了。

但是古人對張芝的草書非常推崇是見於古書上的,評價張芝的字筆意酣暢奔放,體勢氣脈連貫,一紙字像是一氣呵成。稱之為“一筆書”。《書斷》稱他“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脈通於隔行。王羲之極推重之”。

《晉書》中說:“臨池學書,池水盡墨,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後之也。”如果肯專心下苦功練習,也未必落後於張芝,這才是“臨池”傳說流傳千年所要說明的道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