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可以說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是僅次於春節之外最重要的節日了。

《周禮》一書中,就有“中秋”的記載,《禮記·月令》上寫道:“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後來文人雅士逐漸效仿。

中秋節賞月的風俗,最初是古代宮廷興起,而後擴散到民間的。魏晉樂府《子夜四十歌》中,有一首《秋有月》中寫道:“ 仰頭望明月,寄情千里光。”

唐代,中秋賞月、觀月已經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中秋節由此也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就有“八月十五中秋節”,另有傳說唐玄宗夢遊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

"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可以說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是僅次於春節之外最重要的節日了。

《周禮》一書中,就有“中秋”的記載,《禮記·月令》上寫道:“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後來文人雅士逐漸效仿。

中秋節賞月的風俗,最初是古代宮廷興起,而後擴散到民間的。魏晉樂府《子夜四十歌》中,有一首《秋有月》中寫道:“ 仰頭望明月,寄情千里光。”

唐代,中秋賞月、觀月已經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中秋節由此也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就有“八月十五中秋節”,另有傳說唐玄宗夢遊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

那些驚豔了時光的詩句背後的故事——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01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這句流傳千古的名句出自宋代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全文如下: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寫於1076年的中秋,當時的蘇軾在密州任職,與其弟蘇轍,即詞中提到的子由,已經四年沒見。由於蘇軾與主持變法的王安石政見不合,故而被調到密州,當時心頭苦悶,仕途迷茫。

"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可以說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是僅次於春節之外最重要的節日了。

《周禮》一書中,就有“中秋”的記載,《禮記·月令》上寫道:“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後來文人雅士逐漸效仿。

中秋節賞月的風俗,最初是古代宮廷興起,而後擴散到民間的。魏晉樂府《子夜四十歌》中,有一首《秋有月》中寫道:“ 仰頭望明月,寄情千里光。”

唐代,中秋賞月、觀月已經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中秋節由此也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就有“八月十五中秋節”,另有傳說唐玄宗夢遊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

那些驚豔了時光的詩句背後的故事——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01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這句流傳千古的名句出自宋代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全文如下: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寫於1076年的中秋,當時的蘇軾在密州任職,與其弟蘇轍,即詞中提到的子由,已經四年沒見。由於蘇軾與主持變法的王安石政見不合,故而被調到密州,當時心頭苦悶,仕途迷茫。

那些驚豔了時光的詩句背後的故事——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恰逢傳統節日中秋,蘇軾喝了酒,趁著酒興,想起了兄弟手足,兩人相互扶持,政見相投,可是卻不能一起生活,見也見不到,想到這裡不免心中難過,但是而後,作者筆鋒一轉。

“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最後,作者想明白了:月亮有陰晴圓缺的轉換,人也有悲歡離合的時刻,美好的願望自古以來難以周全,只希望自己想念的人能夠平安長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明月的皎潔與美好。

嬋娟一般指美麗的女子,美好的姿態,在這裡,嬋娟化作月亮,而中秋的月亮是又大又圓的,是美好祥和的,這裡表現出蘇軾樂觀開朗的人生態度,即使親人不能團聚、工作上也不盡如人意,但是沒有悲觀失望的情緒,而是抱著豁達的人生態度。

"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可以說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是僅次於春節之外最重要的節日了。

《周禮》一書中,就有“中秋”的記載,《禮記·月令》上寫道:“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後來文人雅士逐漸效仿。

中秋節賞月的風俗,最初是古代宮廷興起,而後擴散到民間的。魏晉樂府《子夜四十歌》中,有一首《秋有月》中寫道:“ 仰頭望明月,寄情千里光。”

唐代,中秋賞月、觀月已經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中秋節由此也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就有“八月十五中秋節”,另有傳說唐玄宗夢遊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

那些驚豔了時光的詩句背後的故事——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01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這句流傳千古的名句出自宋代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全文如下: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寫於1076年的中秋,當時的蘇軾在密州任職,與其弟蘇轍,即詞中提到的子由,已經四年沒見。由於蘇軾與主持變法的王安石政見不合,故而被調到密州,當時心頭苦悶,仕途迷茫。

那些驚豔了時光的詩句背後的故事——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恰逢傳統節日中秋,蘇軾喝了酒,趁著酒興,想起了兄弟手足,兩人相互扶持,政見相投,可是卻不能一起生活,見也見不到,想到這裡不免心中難過,但是而後,作者筆鋒一轉。

“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最後,作者想明白了:月亮有陰晴圓缺的轉換,人也有悲歡離合的時刻,美好的願望自古以來難以周全,只希望自己想念的人能夠平安長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明月的皎潔與美好。

嬋娟一般指美麗的女子,美好的姿態,在這裡,嬋娟化作月亮,而中秋的月亮是又大又圓的,是美好祥和的,這裡表現出蘇軾樂觀開朗的人生態度,即使親人不能團聚、工作上也不盡如人意,但是沒有悲觀失望的情緒,而是抱著豁達的人生態度。

那些驚豔了時光的詩句背後的故事——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活得豁達、通透,任何時候都不絕望,逆境中找到人生的樂趣,這是蘇軾的人生態度,這也能從他一生的脈絡軌跡中看到。

02蘇軾面對人生逆境的豁達

蘇軾的一生可謂是數次大起大落。

他生長於四川,19歲時跟隨父親蘇洵和弟弟蘇轍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第二年與蘇轍同中進士,當時他寫的策論很受歐陽修的賞識,在歐陽修的推薦下,名聲一時傳遍京城。

正當要大展才華的時候,母親病逝,兩兄弟隨父回鄉奔喪。守孝三年之後回到京城,正值王安石變法,蘇軾的政見與王安石不同,由此惹惱了王安石,於是蘇軾自請去杭州做了通判。

任通判期間,蘇軾做出了不少成績,受到了當地百姓愛戴,但是卻遭到了變法派的嫉妒,他們想盡辦法挑錯,最後把蘇軾押回京城做了牢。

後來雖然免於一死,但是被貶到黃州,任一個閒職,後又到汝州和常州,過了段逍遙的日子,神宗駕崩,哲宗即位後被召回京城。這時的蘇軾發現政局依舊混亂,主動請調,第二次到了杭州。

在杭州期間興修水利、整治西湖、建設了著名的蘇堤,有了政績又被調到京城,後來因政見不合再度外調,到過潁州、揚州、定州等地,後來哲宗啟用新黨,蘇軾又被貶到嶺南,之後又到海南島。最終大赦天下時被召回,路上遭遇急病,在常州逝世。

"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可以說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是僅次於春節之外最重要的節日了。

《周禮》一書中,就有“中秋”的記載,《禮記·月令》上寫道:“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後來文人雅士逐漸效仿。

中秋節賞月的風俗,最初是古代宮廷興起,而後擴散到民間的。魏晉樂府《子夜四十歌》中,有一首《秋有月》中寫道:“ 仰頭望明月,寄情千里光。”

唐代,中秋賞月、觀月已經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中秋節由此也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就有“八月十五中秋節”,另有傳說唐玄宗夢遊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

那些驚豔了時光的詩句背後的故事——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01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這句流傳千古的名句出自宋代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全文如下: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寫於1076年的中秋,當時的蘇軾在密州任職,與其弟蘇轍,即詞中提到的子由,已經四年沒見。由於蘇軾與主持變法的王安石政見不合,故而被調到密州,當時心頭苦悶,仕途迷茫。

那些驚豔了時光的詩句背後的故事——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恰逢傳統節日中秋,蘇軾喝了酒,趁著酒興,想起了兄弟手足,兩人相互扶持,政見相投,可是卻不能一起生活,見也見不到,想到這裡不免心中難過,但是而後,作者筆鋒一轉。

“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最後,作者想明白了:月亮有陰晴圓缺的轉換,人也有悲歡離合的時刻,美好的願望自古以來難以周全,只希望自己想念的人能夠平安長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明月的皎潔與美好。

嬋娟一般指美麗的女子,美好的姿態,在這裡,嬋娟化作月亮,而中秋的月亮是又大又圓的,是美好祥和的,這裡表現出蘇軾樂觀開朗的人生態度,即使親人不能團聚、工作上也不盡如人意,但是沒有悲觀失望的情緒,而是抱著豁達的人生態度。

那些驚豔了時光的詩句背後的故事——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活得豁達、通透,任何時候都不絕望,逆境中找到人生的樂趣,這是蘇軾的人生態度,這也能從他一生的脈絡軌跡中看到。

02蘇軾面對人生逆境的豁達

蘇軾的一生可謂是數次大起大落。

他生長於四川,19歲時跟隨父親蘇洵和弟弟蘇轍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第二年與蘇轍同中進士,當時他寫的策論很受歐陽修的賞識,在歐陽修的推薦下,名聲一時傳遍京城。

正當要大展才華的時候,母親病逝,兩兄弟隨父回鄉奔喪。守孝三年之後回到京城,正值王安石變法,蘇軾的政見與王安石不同,由此惹惱了王安石,於是蘇軾自請去杭州做了通判。

任通判期間,蘇軾做出了不少成績,受到了當地百姓愛戴,但是卻遭到了變法派的嫉妒,他們想盡辦法挑錯,最後把蘇軾押回京城做了牢。

後來雖然免於一死,但是被貶到黃州,任一個閒職,後又到汝州和常州,過了段逍遙的日子,神宗駕崩,哲宗即位後被召回京城。這時的蘇軾發現政局依舊混亂,主動請調,第二次到了杭州。

在杭州期間興修水利、整治西湖、建設了著名的蘇堤,有了政績又被調到京城,後來因政見不合再度外調,到過潁州、揚州、定州等地,後來哲宗啟用新黨,蘇軾又被貶到嶺南,之後又到海南島。最終大赦天下時被召回,路上遭遇急病,在常州逝世。

那些驚豔了時光的詩句背後的故事——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的一生雖然仕途坎坷,但是他在任一方,勤政愛民,都頗有政績。他踏實勤奮、平易近人,開朗豁達,面對著人生的每個逆境都從不放棄,他的堅韌、樂觀、率真令人稱道。

在林語堂的《蘇東坡傳》中給予了他高度評價:

“未嘗不可說,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可是這些也許還不足以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我若說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話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了。

在蘇軾的詞中,我們多看到的是豪放、樂觀、向上,這是他詞的風格,也是他應對逆境人生的法寶,數次被貶,多年在外的蘇軾總能夠看到事情好的一面,忽略其中的坎坷艱辛,任是風吹雨打,樂觀面對。

被貶黃州時,生活艱難,他親自蓋了幾間房子,自己耕種,與當地普通人成了朋友,過起了農民的日子。他從不因條件艱苦而沮喪,反而自得其樂。被貶到海南,生活更加艱辛、條件更加惡劣,但是他寫給朋友的信中沒有太多的抱怨,反倒說自己回鄉無望,要以海南為家鄉。

宋代人周紫芝,在《竹坡詩話》中記載:

“東坡性喜嗜豬,在黃岡時,嘗戲作《食豬肉詩》雲:‘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後來,蘇軾調往杭州任太守,將黃州燒肉的經驗發展成東坡肉這道菜餚,從而廣為流傳。

關於蘇軾的趣聞很多,從中可以看出他面對人生的起伏、面對逆境的樂觀豁達,或許這一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他對生活、對苦難最好的詮釋。

"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可以說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是僅次於春節之外最重要的節日了。

《周禮》一書中,就有“中秋”的記載,《禮記·月令》上寫道:“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後來文人雅士逐漸效仿。

中秋節賞月的風俗,最初是古代宮廷興起,而後擴散到民間的。魏晉樂府《子夜四十歌》中,有一首《秋有月》中寫道:“ 仰頭望明月,寄情千里光。”

唐代,中秋賞月、觀月已經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中秋節由此也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就有“八月十五中秋節”,另有傳說唐玄宗夢遊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

那些驚豔了時光的詩句背後的故事——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01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這句流傳千古的名句出自宋代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全文如下: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寫於1076年的中秋,當時的蘇軾在密州任職,與其弟蘇轍,即詞中提到的子由,已經四年沒見。由於蘇軾與主持變法的王安石政見不合,故而被調到密州,當時心頭苦悶,仕途迷茫。

那些驚豔了時光的詩句背後的故事——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恰逢傳統節日中秋,蘇軾喝了酒,趁著酒興,想起了兄弟手足,兩人相互扶持,政見相投,可是卻不能一起生活,見也見不到,想到這裡不免心中難過,但是而後,作者筆鋒一轉。

“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最後,作者想明白了:月亮有陰晴圓缺的轉換,人也有悲歡離合的時刻,美好的願望自古以來難以周全,只希望自己想念的人能夠平安長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明月的皎潔與美好。

嬋娟一般指美麗的女子,美好的姿態,在這裡,嬋娟化作月亮,而中秋的月亮是又大又圓的,是美好祥和的,這裡表現出蘇軾樂觀開朗的人生態度,即使親人不能團聚、工作上也不盡如人意,但是沒有悲觀失望的情緒,而是抱著豁達的人生態度。

那些驚豔了時光的詩句背後的故事——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活得豁達、通透,任何時候都不絕望,逆境中找到人生的樂趣,這是蘇軾的人生態度,這也能從他一生的脈絡軌跡中看到。

02蘇軾面對人生逆境的豁達

蘇軾的一生可謂是數次大起大落。

他生長於四川,19歲時跟隨父親蘇洵和弟弟蘇轍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第二年與蘇轍同中進士,當時他寫的策論很受歐陽修的賞識,在歐陽修的推薦下,名聲一時傳遍京城。

正當要大展才華的時候,母親病逝,兩兄弟隨父回鄉奔喪。守孝三年之後回到京城,正值王安石變法,蘇軾的政見與王安石不同,由此惹惱了王安石,於是蘇軾自請去杭州做了通判。

任通判期間,蘇軾做出了不少成績,受到了當地百姓愛戴,但是卻遭到了變法派的嫉妒,他們想盡辦法挑錯,最後把蘇軾押回京城做了牢。

後來雖然免於一死,但是被貶到黃州,任一個閒職,後又到汝州和常州,過了段逍遙的日子,神宗駕崩,哲宗即位後被召回京城。這時的蘇軾發現政局依舊混亂,主動請調,第二次到了杭州。

在杭州期間興修水利、整治西湖、建設了著名的蘇堤,有了政績又被調到京城,後來因政見不合再度外調,到過潁州、揚州、定州等地,後來哲宗啟用新黨,蘇軾又被貶到嶺南,之後又到海南島。最終大赦天下時被召回,路上遭遇急病,在常州逝世。

那些驚豔了時光的詩句背後的故事——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的一生雖然仕途坎坷,但是他在任一方,勤政愛民,都頗有政績。他踏實勤奮、平易近人,開朗豁達,面對著人生的每個逆境都從不放棄,他的堅韌、樂觀、率真令人稱道。

在林語堂的《蘇東坡傳》中給予了他高度評價:

“未嘗不可說,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可是這些也許還不足以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我若說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話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了。

在蘇軾的詞中,我們多看到的是豪放、樂觀、向上,這是他詞的風格,也是他應對逆境人生的法寶,數次被貶,多年在外的蘇軾總能夠看到事情好的一面,忽略其中的坎坷艱辛,任是風吹雨打,樂觀面對。

被貶黃州時,生活艱難,他親自蓋了幾間房子,自己耕種,與當地普通人成了朋友,過起了農民的日子。他從不因條件艱苦而沮喪,反而自得其樂。被貶到海南,生活更加艱辛、條件更加惡劣,但是他寫給朋友的信中沒有太多的抱怨,反倒說自己回鄉無望,要以海南為家鄉。

宋代人周紫芝,在《竹坡詩話》中記載:

“東坡性喜嗜豬,在黃岡時,嘗戲作《食豬肉詩》雲:‘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後來,蘇軾調往杭州任太守,將黃州燒肉的經驗發展成東坡肉這道菜餚,從而廣為流傳。

關於蘇軾的趣聞很多,從中可以看出他面對人生的起伏、面對逆境的樂觀豁達,或許這一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他對生活、對苦難最好的詮釋。

那些驚豔了時光的詩句背後的故事——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03樂觀的態度成就了非凡的文學高度

即使生活波折、仕途不順,也沒有妨礙蘇軾在文學上取得的較高成就,他在詩、詞、文、書、畫上都有較深的造詣,是繼歐陽修之後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

蘇軾寫的詞現在存留有三百四十多首,題材廣泛,視野廣闊,他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一掃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並立的豪放派,豐富了詞的意境,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可以說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是僅次於春節之外最重要的節日了。

《周禮》一書中,就有“中秋”的記載,《禮記·月令》上寫道:“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後來文人雅士逐漸效仿。

中秋節賞月的風俗,最初是古代宮廷興起,而後擴散到民間的。魏晉樂府《子夜四十歌》中,有一首《秋有月》中寫道:“ 仰頭望明月,寄情千里光。”

唐代,中秋賞月、觀月已經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中秋節由此也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就有“八月十五中秋節”,另有傳說唐玄宗夢遊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

那些驚豔了時光的詩句背後的故事——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01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這句流傳千古的名句出自宋代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全文如下: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寫於1076年的中秋,當時的蘇軾在密州任職,與其弟蘇轍,即詞中提到的子由,已經四年沒見。由於蘇軾與主持變法的王安石政見不合,故而被調到密州,當時心頭苦悶,仕途迷茫。

那些驚豔了時光的詩句背後的故事——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恰逢傳統節日中秋,蘇軾喝了酒,趁著酒興,想起了兄弟手足,兩人相互扶持,政見相投,可是卻不能一起生活,見也見不到,想到這裡不免心中難過,但是而後,作者筆鋒一轉。

“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最後,作者想明白了:月亮有陰晴圓缺的轉換,人也有悲歡離合的時刻,美好的願望自古以來難以周全,只希望自己想念的人能夠平安長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明月的皎潔與美好。

嬋娟一般指美麗的女子,美好的姿態,在這裡,嬋娟化作月亮,而中秋的月亮是又大又圓的,是美好祥和的,這裡表現出蘇軾樂觀開朗的人生態度,即使親人不能團聚、工作上也不盡如人意,但是沒有悲觀失望的情緒,而是抱著豁達的人生態度。

那些驚豔了時光的詩句背後的故事——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活得豁達、通透,任何時候都不絕望,逆境中找到人生的樂趣,這是蘇軾的人生態度,這也能從他一生的脈絡軌跡中看到。

02蘇軾面對人生逆境的豁達

蘇軾的一生可謂是數次大起大落。

他生長於四川,19歲時跟隨父親蘇洵和弟弟蘇轍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第二年與蘇轍同中進士,當時他寫的策論很受歐陽修的賞識,在歐陽修的推薦下,名聲一時傳遍京城。

正當要大展才華的時候,母親病逝,兩兄弟隨父回鄉奔喪。守孝三年之後回到京城,正值王安石變法,蘇軾的政見與王安石不同,由此惹惱了王安石,於是蘇軾自請去杭州做了通判。

任通判期間,蘇軾做出了不少成績,受到了當地百姓愛戴,但是卻遭到了變法派的嫉妒,他們想盡辦法挑錯,最後把蘇軾押回京城做了牢。

後來雖然免於一死,但是被貶到黃州,任一個閒職,後又到汝州和常州,過了段逍遙的日子,神宗駕崩,哲宗即位後被召回京城。這時的蘇軾發現政局依舊混亂,主動請調,第二次到了杭州。

在杭州期間興修水利、整治西湖、建設了著名的蘇堤,有了政績又被調到京城,後來因政見不合再度外調,到過潁州、揚州、定州等地,後來哲宗啟用新黨,蘇軾又被貶到嶺南,之後又到海南島。最終大赦天下時被召回,路上遭遇急病,在常州逝世。

那些驚豔了時光的詩句背後的故事——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的一生雖然仕途坎坷,但是他在任一方,勤政愛民,都頗有政績。他踏實勤奮、平易近人,開朗豁達,面對著人生的每個逆境都從不放棄,他的堅韌、樂觀、率真令人稱道。

在林語堂的《蘇東坡傳》中給予了他高度評價:

“未嘗不可說,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可是這些也許還不足以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我若說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話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了。

在蘇軾的詞中,我們多看到的是豪放、樂觀、向上,這是他詞的風格,也是他應對逆境人生的法寶,數次被貶,多年在外的蘇軾總能夠看到事情好的一面,忽略其中的坎坷艱辛,任是風吹雨打,樂觀面對。

被貶黃州時,生活艱難,他親自蓋了幾間房子,自己耕種,與當地普通人成了朋友,過起了農民的日子。他從不因條件艱苦而沮喪,反而自得其樂。被貶到海南,生活更加艱辛、條件更加惡劣,但是他寫給朋友的信中沒有太多的抱怨,反倒說自己回鄉無望,要以海南為家鄉。

宋代人周紫芝,在《竹坡詩話》中記載:

“東坡性喜嗜豬,在黃岡時,嘗戲作《食豬肉詩》雲:‘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後來,蘇軾調往杭州任太守,將黃州燒肉的經驗發展成東坡肉這道菜餚,從而廣為流傳。

關於蘇軾的趣聞很多,從中可以看出他面對人生的起伏、面對逆境的樂觀豁達,或許這一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他對生活、對苦難最好的詮釋。

那些驚豔了時光的詩句背後的故事——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03樂觀的態度成就了非凡的文學高度

即使生活波折、仕途不順,也沒有妨礙蘇軾在文學上取得的較高成就,他在詩、詞、文、書、畫上都有較深的造詣,是繼歐陽修之後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

蘇軾寫的詞現在存留有三百四十多首,題材廣泛,視野廣闊,他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一掃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並立的豪放派,豐富了詞的意境,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那些驚豔了時光的詩句背後的故事——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對於這首《水調歌頭》,歷來都受文人們倍加讚賞。

《苕溪漁隱叢話》寫道:“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很多人都認為是寫中秋的詞裡最好的一首,的確如此,這首詞的意境很耐人尋味,微醺中彷彿與明月在進行著對話,從而悟出人生的真諦。

風格豪放而開闊,情懷樂觀而曠達,蘇軾懷著對明月的嚮往,對人間真情的眷戀,語言流暢、如行雲流水般自然,感情真摯,抒發了自己明朗豁達的心意,實為佳作。

又到中秋,穿越千年的時空,我們享受著秋日和煦的風,與蘇軾共賞一輪明月,禁不住仍舊感嘆: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可以說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是僅次於春節之外最重要的節日了。

《周禮》一書中,就有“中秋”的記載,《禮記·月令》上寫道:“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後來文人雅士逐漸效仿。

中秋節賞月的風俗,最初是古代宮廷興起,而後擴散到民間的。魏晉樂府《子夜四十歌》中,有一首《秋有月》中寫道:“ 仰頭望明月,寄情千里光。”

唐代,中秋賞月、觀月已經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中秋節由此也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就有“八月十五中秋節”,另有傳說唐玄宗夢遊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

那些驚豔了時光的詩句背後的故事——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01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這句流傳千古的名句出自宋代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全文如下: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寫於1076年的中秋,當時的蘇軾在密州任職,與其弟蘇轍,即詞中提到的子由,已經四年沒見。由於蘇軾與主持變法的王安石政見不合,故而被調到密州,當時心頭苦悶,仕途迷茫。

那些驚豔了時光的詩句背後的故事——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恰逢傳統節日中秋,蘇軾喝了酒,趁著酒興,想起了兄弟手足,兩人相互扶持,政見相投,可是卻不能一起生活,見也見不到,想到這裡不免心中難過,但是而後,作者筆鋒一轉。

“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最後,作者想明白了:月亮有陰晴圓缺的轉換,人也有悲歡離合的時刻,美好的願望自古以來難以周全,只希望自己想念的人能夠平安長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明月的皎潔與美好。

嬋娟一般指美麗的女子,美好的姿態,在這裡,嬋娟化作月亮,而中秋的月亮是又大又圓的,是美好祥和的,這裡表現出蘇軾樂觀開朗的人生態度,即使親人不能團聚、工作上也不盡如人意,但是沒有悲觀失望的情緒,而是抱著豁達的人生態度。

那些驚豔了時光的詩句背後的故事——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活得豁達、通透,任何時候都不絕望,逆境中找到人生的樂趣,這是蘇軾的人生態度,這也能從他一生的脈絡軌跡中看到。

02蘇軾面對人生逆境的豁達

蘇軾的一生可謂是數次大起大落。

他生長於四川,19歲時跟隨父親蘇洵和弟弟蘇轍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第二年與蘇轍同中進士,當時他寫的策論很受歐陽修的賞識,在歐陽修的推薦下,名聲一時傳遍京城。

正當要大展才華的時候,母親病逝,兩兄弟隨父回鄉奔喪。守孝三年之後回到京城,正值王安石變法,蘇軾的政見與王安石不同,由此惹惱了王安石,於是蘇軾自請去杭州做了通判。

任通判期間,蘇軾做出了不少成績,受到了當地百姓愛戴,但是卻遭到了變法派的嫉妒,他們想盡辦法挑錯,最後把蘇軾押回京城做了牢。

後來雖然免於一死,但是被貶到黃州,任一個閒職,後又到汝州和常州,過了段逍遙的日子,神宗駕崩,哲宗即位後被召回京城。這時的蘇軾發現政局依舊混亂,主動請調,第二次到了杭州。

在杭州期間興修水利、整治西湖、建設了著名的蘇堤,有了政績又被調到京城,後來因政見不合再度外調,到過潁州、揚州、定州等地,後來哲宗啟用新黨,蘇軾又被貶到嶺南,之後又到海南島。最終大赦天下時被召回,路上遭遇急病,在常州逝世。

那些驚豔了時光的詩句背後的故事——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的一生雖然仕途坎坷,但是他在任一方,勤政愛民,都頗有政績。他踏實勤奮、平易近人,開朗豁達,面對著人生的每個逆境都從不放棄,他的堅韌、樂觀、率真令人稱道。

在林語堂的《蘇東坡傳》中給予了他高度評價:

“未嘗不可說,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可是這些也許還不足以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我若說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話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了。

在蘇軾的詞中,我們多看到的是豪放、樂觀、向上,這是他詞的風格,也是他應對逆境人生的法寶,數次被貶,多年在外的蘇軾總能夠看到事情好的一面,忽略其中的坎坷艱辛,任是風吹雨打,樂觀面對。

被貶黃州時,生活艱難,他親自蓋了幾間房子,自己耕種,與當地普通人成了朋友,過起了農民的日子。他從不因條件艱苦而沮喪,反而自得其樂。被貶到海南,生活更加艱辛、條件更加惡劣,但是他寫給朋友的信中沒有太多的抱怨,反倒說自己回鄉無望,要以海南為家鄉。

宋代人周紫芝,在《竹坡詩話》中記載:

“東坡性喜嗜豬,在黃岡時,嘗戲作《食豬肉詩》雲:‘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後來,蘇軾調往杭州任太守,將黃州燒肉的經驗發展成東坡肉這道菜餚,從而廣為流傳。

關於蘇軾的趣聞很多,從中可以看出他面對人生的起伏、面對逆境的樂觀豁達,或許這一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他對生活、對苦難最好的詮釋。

那些驚豔了時光的詩句背後的故事——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03樂觀的態度成就了非凡的文學高度

即使生活波折、仕途不順,也沒有妨礙蘇軾在文學上取得的較高成就,他在詩、詞、文、書、畫上都有較深的造詣,是繼歐陽修之後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

蘇軾寫的詞現在存留有三百四十多首,題材廣泛,視野廣闊,他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一掃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並立的豪放派,豐富了詞的意境,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那些驚豔了時光的詩句背後的故事——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對於這首《水調歌頭》,歷來都受文人們倍加讚賞。

《苕溪漁隱叢話》寫道:“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很多人都認為是寫中秋的詞裡最好的一首,的確如此,這首詞的意境很耐人尋味,微醺中彷彿與明月在進行著對話,從而悟出人生的真諦。

風格豪放而開闊,情懷樂觀而曠達,蘇軾懷著對明月的嚮往,對人間真情的眷戀,語言流暢、如行雲流水般自然,感情真摯,抒發了自己明朗豁達的心意,實為佳作。

又到中秋,穿越千年的時空,我們享受著秋日和煦的風,與蘇軾共賞一輪明月,禁不住仍舊感嘆: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那些驚豔了時光的詩句背後的故事——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