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腐朽為神奇的鄉土藝術,堪稱“中華一絕”

手工藝 藝術 高粱 建築 劉幫天下 2017-03-28

秸稈扎刻,一個“年輕”的民間手藝,這是一個紮根於鄉土文化的手工藝。半個世紀以來,河北永清的藝人用他們的不斷探索,將這項藝術發揚光大。如今,秸稈扎刻河北省的特色傳統手工技藝,也是國家級非文化遺產。

化腐朽為神奇的鄉土藝術,堪稱“中華一絕”

河北廊坊市永清縣的秸稈扎刻作品以古建築為主,所有接口均採用卯榫結構咬合在一起,而作品上所有門窗都能開合自如,其精湛工藝令人拍案叫絕。如此巧奪天工的工藝品,原材料卻是農村最普通、最常見的高粱秸稈。而一個地地道道的草根手藝人,卻讓這一技藝名揚四海,甚至被外國專家譽為“東方構成學的典範”。

化腐朽為神奇的鄉土藝術,堪稱“中華一絕”

20世紀60 年代,河北省廊坊市永清縣南大王莊的徐豔豐,看到本村老漢高善福用高粱秸稈紮了一個蟈蟈籠子,從中獲得靈感,於是在他手裡誕生了一門新的民間技藝,那就是如今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秸稈扎刻。被稱為“中華一絕”

秸稈扎刻是以高粱秸稈為原材料,以卡尺、剪子、錐子、竹籤和油燈等為工具,以建築學、力學等為原理,純靠手工扎刻成大型仿古建築模型的手藝。雖然這項草根技藝只有 40 餘年歷史,但經過手藝人的匠心巧手,早已登堂入室,作品近看精緻,遠觀大氣,在國內外多次展出時,聚集的人氣絲毫不遜於核雕、瓷器、花絲鑲嵌等其他傳統經典展品。

化腐朽為神奇的鄉土藝術,堪稱“中華一絕”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秸稈扎刻大師徐豔豐創作一件古建築模型作品,費時少則三四個月,多則兩三年。因耗時多,秸稈扎刻作品向來低產,徐豔豐一年最多製作出兩三件古建築模型。每件大型古建築模型幾乎要使用十幾萬節高粱稈,花費兩三年才能完成扎刻。而要把這十幾萬節高粱稈扎製成建築模型絕非易事。

“所有扎刻作品的骨架都是由六根高粱稈鎖釦而成,將鎖好的稈從下往上、從裡往外,一層層做起來,就像蓋房子。”

徐豔豐介紹,扎刻的關鍵是尺寸要掌握好。每根稈的直徑都用遊標卡尺進行校對,誤差不能超過0.3毫米。為保證高粱稈材質與色澤符合創作要求,徐豔豐一家至今仍種植6畝高粱地。與我國其他擁有上百年曆史的非遺相比,秸稈扎刻藝術是一門新生藝術,但短暫的歷史並不會減弱其藝術魅力。

化腐朽為神奇的鄉土藝術,堪稱“中華一絕”

秸稈扎刻工藝有效利用高粱稈那古樸光潔的質感,把中國古代建築的富麗堂皇和高貴典雅展現得淋漓盡致、惟妙惟肖,盡顯中國民間手工技藝的博大精深。秸稈扎刻作品不僅藝術觀賞價值很高,而且還涉及幾何學、物理學、力學、建築學等領域,具有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是藝術氣息與鄉土氣息並存的民間工藝品。希望其傳承能夠順利長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