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

我們總說“活在當下”

因為只有當下的片刻是真實的

其餘皆為虛妄

"

我們總說“活在當下”

因為只有當下的片刻是真實的

其餘皆為虛妄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主播/ 夏萌,配樂/ Barefoot in the Sand

01.

前段時間,我遭遇了人生低谷。

讀博已經第四年,為了生活,我必須一邊工作,一邊撰寫博士論文。

因此,我的日常,除了高效完成本職工作,還要擠出時間,讀完200多部專業文獻,撰寫幾十萬字的宏篇論文。此外,作為簽約作者,我還要定期為公眾號寫稿,維持高強度的閱讀、寫作、輸出的狀態。

我不僅犧牲掉幾乎全部的休息時間,還時常左支右絀,捉襟見肘,精疲力盡。

於是,濃濃的焦慮情緒,便接二連三地出現了。

"

我們總說“活在當下”

因為只有當下的片刻是真實的

其餘皆為虛妄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主播/ 夏萌,配樂/ Barefoot in the Sand

01.

前段時間,我遭遇了人生低谷。

讀博已經第四年,為了生活,我必須一邊工作,一邊撰寫博士論文。

因此,我的日常,除了高效完成本職工作,還要擠出時間,讀完200多部專業文獻,撰寫幾十萬字的宏篇論文。此外,作為簽約作者,我還要定期為公眾號寫稿,維持高強度的閱讀、寫作、輸出的狀態。

我不僅犧牲掉幾乎全部的休息時間,還時常左支右絀,捉襟見肘,精疲力盡。

於是,濃濃的焦慮情緒,便接二連三地出現了。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覺得時間不夠用,不斷熬夜,精神持續緊張,常常工作半天就莫名頭疼,壓力得不到緩解,身心疲勞,睡眠差,精神萎靡,頭髮大把大把掉,皮膚失去光澤,頓頓吃垃圾食物,體重開始飆升,免疫力卻嚴重下降,常常動不動就感冒。

我變得消極悲觀,凡事只看到不好的一面,行動力和效率都變得很低,愈拖延、愈焦慮,彷彿陷入了死循環,無法自拔。

有一天,看到我在家萎靡不振的樣子,我爸對我說,其實你可以試試打坐和冥想。

數十年來,他每天都堅持打坐,六十多歲的他,沒有一根白髮,目光炯炯有神,精神比我這個年輕人都好。

剛好那天我偏頭疼發作,什麼都做不下去,索性按照他的法子,坐在椅子上,凝住精神,調勻呼吸,讓自己什麼都不想,把心騰空,進入冥想狀態。

第一次體驗冥想是很新鮮的感覺,一開始思緒紛雜,難以靜下心來,慢慢地,心神開始漸漸收斂,我體會到一種深沉的鬆弛感;二十分鐘後,我睜開眼睛,感到前所未有的舒服和安寧。

神奇的是,我的偏頭疼,竟然也好了大半。

從那天開始,我就對禪修有了極大的興趣。

"

我們總說“活在當下”

因為只有當下的片刻是真實的

其餘皆為虛妄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主播/ 夏萌,配樂/ Barefoot in the Sand

01.

前段時間,我遭遇了人生低谷。

讀博已經第四年,為了生活,我必須一邊工作,一邊撰寫博士論文。

因此,我的日常,除了高效完成本職工作,還要擠出時間,讀完200多部專業文獻,撰寫幾十萬字的宏篇論文。此外,作為簽約作者,我還要定期為公眾號寫稿,維持高強度的閱讀、寫作、輸出的狀態。

我不僅犧牲掉幾乎全部的休息時間,還時常左支右絀,捉襟見肘,精疲力盡。

於是,濃濃的焦慮情緒,便接二連三地出現了。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覺得時間不夠用,不斷熬夜,精神持續緊張,常常工作半天就莫名頭疼,壓力得不到緩解,身心疲勞,睡眠差,精神萎靡,頭髮大把大把掉,皮膚失去光澤,頓頓吃垃圾食物,體重開始飆升,免疫力卻嚴重下降,常常動不動就感冒。

我變得消極悲觀,凡事只看到不好的一面,行動力和效率都變得很低,愈拖延、愈焦慮,彷彿陷入了死循環,無法自拔。

有一天,看到我在家萎靡不振的樣子,我爸對我說,其實你可以試試打坐和冥想。

數十年來,他每天都堅持打坐,六十多歲的他,沒有一根白髮,目光炯炯有神,精神比我這個年輕人都好。

剛好那天我偏頭疼發作,什麼都做不下去,索性按照他的法子,坐在椅子上,凝住精神,調勻呼吸,讓自己什麼都不想,把心騰空,進入冥想狀態。

第一次體驗冥想是很新鮮的感覺,一開始思緒紛雜,難以靜下心來,慢慢地,心神開始漸漸收斂,我體會到一種深沉的鬆弛感;二十分鐘後,我睜開眼睛,感到前所未有的舒服和安寧。

神奇的是,我的偏頭疼,竟然也好了大半。

從那天開始,我就對禪修有了極大的興趣。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我去書店買了很多書來閱讀和學習,一行禪師、鈴木大拙、格瑞·雷納……我發現禪修的背後,竟然包含著如此精彩深奧的生活智慧。

以前我覺得,所謂的禪修,是一種靈脩的法門,跟宗教連在一起。

直到親身體驗,才明白,禪修其實也可以是普通人在生活中用來排解焦慮的絕佳方式,與宗教無關。

我慢慢嘗試按照禪修的法則,開始生活與工作的自律——我把這樣的方法稱作“佛系自律”。

在持續一段時間之後,我的做事效率大大改善,可以從容面對紛繁的工作,困境得以解決,並且在某種程度上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02.

使我焦慮的首要根源,就是做事情不能專心致志。

在如今這個“精神興奮劑”成癮的年代,我們都無法長時間地集中精力,工作一會兒,就想打開微信朋友圈和微博看看有什麼新消息,去網上關注下娛樂新聞、明星八卦、社會熱點,或者點開小視頻軟件,一個接一個地不停看下去。

大腦在不知不覺間疲憊、鈍化、超出負荷,注意力散漫,無法專注,雜念紛呈,行動力變得低下,對該做的事情無限拖延。

現在的人們,越來越無法潛下心來閱讀一本書,甚至看到大篇的文字就想略過,不耐煩、浮躁,成為內心的常態。越是深陷其中,就越是會被困住,沮喪、焦慮、煩亂,接踵而至,就像在蛛網中被粘住的飛蟲。

佛系自律,是改善這個問題的良藥。因為,禪修最重要的原則,即“活在當下”。

一行禪師在《正念的奇蹟》中寫道:

“洗碗時,你也許會想著待會兒要喝茶,因此儘快地把碗洗完,好坐下來喝杯茶。

但是,這意味著你在洗碗時,根本沒有活在當下。

在你洗碗時,洗碗應當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當你喝茶時,喝茶就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在你如廁時,如廁就是你最重要的事。”

“專注”的功夫,就是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只關注“此時此地”,收斂紛飛的思緒,將“心不在焉”的狀態恢復到“心繫當下”的位置。

當你專注地活在當下,會進入一個非常平靜的狀態,不被各種誘惑、情緒和思想困擾,獲得對大腦的控制權,產生巨大的安詳與喜悅。

"

我們總說“活在當下”

因為只有當下的片刻是真實的

其餘皆為虛妄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主播/ 夏萌,配樂/ Barefoot in the Sand

01.

前段時間,我遭遇了人生低谷。

讀博已經第四年,為了生活,我必須一邊工作,一邊撰寫博士論文。

因此,我的日常,除了高效完成本職工作,還要擠出時間,讀完200多部專業文獻,撰寫幾十萬字的宏篇論文。此外,作為簽約作者,我還要定期為公眾號寫稿,維持高強度的閱讀、寫作、輸出的狀態。

我不僅犧牲掉幾乎全部的休息時間,還時常左支右絀,捉襟見肘,精疲力盡。

於是,濃濃的焦慮情緒,便接二連三地出現了。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覺得時間不夠用,不斷熬夜,精神持續緊張,常常工作半天就莫名頭疼,壓力得不到緩解,身心疲勞,睡眠差,精神萎靡,頭髮大把大把掉,皮膚失去光澤,頓頓吃垃圾食物,體重開始飆升,免疫力卻嚴重下降,常常動不動就感冒。

我變得消極悲觀,凡事只看到不好的一面,行動力和效率都變得很低,愈拖延、愈焦慮,彷彿陷入了死循環,無法自拔。

有一天,看到我在家萎靡不振的樣子,我爸對我說,其實你可以試試打坐和冥想。

數十年來,他每天都堅持打坐,六十多歲的他,沒有一根白髮,目光炯炯有神,精神比我這個年輕人都好。

剛好那天我偏頭疼發作,什麼都做不下去,索性按照他的法子,坐在椅子上,凝住精神,調勻呼吸,讓自己什麼都不想,把心騰空,進入冥想狀態。

第一次體驗冥想是很新鮮的感覺,一開始思緒紛雜,難以靜下心來,慢慢地,心神開始漸漸收斂,我體會到一種深沉的鬆弛感;二十分鐘後,我睜開眼睛,感到前所未有的舒服和安寧。

神奇的是,我的偏頭疼,竟然也好了大半。

從那天開始,我就對禪修有了極大的興趣。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我去書店買了很多書來閱讀和學習,一行禪師、鈴木大拙、格瑞·雷納……我發現禪修的背後,竟然包含著如此精彩深奧的生活智慧。

以前我覺得,所謂的禪修,是一種靈脩的法門,跟宗教連在一起。

直到親身體驗,才明白,禪修其實也可以是普通人在生活中用來排解焦慮的絕佳方式,與宗教無關。

我慢慢嘗試按照禪修的法則,開始生活與工作的自律——我把這樣的方法稱作“佛系自律”。

在持續一段時間之後,我的做事效率大大改善,可以從容面對紛繁的工作,困境得以解決,並且在某種程度上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02.

使我焦慮的首要根源,就是做事情不能專心致志。

在如今這個“精神興奮劑”成癮的年代,我們都無法長時間地集中精力,工作一會兒,就想打開微信朋友圈和微博看看有什麼新消息,去網上關注下娛樂新聞、明星八卦、社會熱點,或者點開小視頻軟件,一個接一個地不停看下去。

大腦在不知不覺間疲憊、鈍化、超出負荷,注意力散漫,無法專注,雜念紛呈,行動力變得低下,對該做的事情無限拖延。

現在的人們,越來越無法潛下心來閱讀一本書,甚至看到大篇的文字就想略過,不耐煩、浮躁,成為內心的常態。越是深陷其中,就越是會被困住,沮喪、焦慮、煩亂,接踵而至,就像在蛛網中被粘住的飛蟲。

佛系自律,是改善這個問題的良藥。因為,禪修最重要的原則,即“活在當下”。

一行禪師在《正念的奇蹟》中寫道:

“洗碗時,你也許會想著待會兒要喝茶,因此儘快地把碗洗完,好坐下來喝杯茶。

但是,這意味著你在洗碗時,根本沒有活在當下。

在你洗碗時,洗碗應當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當你喝茶時,喝茶就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在你如廁時,如廁就是你最重要的事。”

“專注”的功夫,就是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只關注“此時此地”,收斂紛飛的思緒,將“心不在焉”的狀態恢復到“心繫當下”的位置。

當你專注地活在當下,會進入一個非常平靜的狀態,不被各種誘惑、情緒和思想困擾,獲得對大腦的控制權,產生巨大的安詳與喜悅。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在生活中,我時時處處都在刻意練習這樣的“專注”。

我把消遣和休息的方式,從看劇、看綜藝、上網這樣耗費腦力、降低專注力的娛樂活動,改成了散步、做家務、陪貓玩耍。

我喜歡獨自漫步在附近的花園或操場上,放下全部思慮,只是單純地感受與觀察,氣候的變化、空氣的溫度、泥土的溼潤,鳥鳴、花香、綠蔭……行走的每一步,都關照呼吸,保持專注,享受生命的奇蹟。

每次散完步,我都會感到神清氣爽,煥然一新,內心生機勃勃,有說不出的愜意與滿足,疲憊一掃而空。

每天至少花上半小時做家務,專注地洗碗、拖地,整理書架上的書,輕鬆從容,全神貫注。總會抽出時間陪貓貓玩耍,跟它說話,逗它開心,全身心地投入在跟動物的相處之中,體會那種恬淡無邪的愉悅。

"

我們總說“活在當下”

因為只有當下的片刻是真實的

其餘皆為虛妄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主播/ 夏萌,配樂/ Barefoot in the Sand

01.

前段時間,我遭遇了人生低谷。

讀博已經第四年,為了生活,我必須一邊工作,一邊撰寫博士論文。

因此,我的日常,除了高效完成本職工作,還要擠出時間,讀完200多部專業文獻,撰寫幾十萬字的宏篇論文。此外,作為簽約作者,我還要定期為公眾號寫稿,維持高強度的閱讀、寫作、輸出的狀態。

我不僅犧牲掉幾乎全部的休息時間,還時常左支右絀,捉襟見肘,精疲力盡。

於是,濃濃的焦慮情緒,便接二連三地出現了。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覺得時間不夠用,不斷熬夜,精神持續緊張,常常工作半天就莫名頭疼,壓力得不到緩解,身心疲勞,睡眠差,精神萎靡,頭髮大把大把掉,皮膚失去光澤,頓頓吃垃圾食物,體重開始飆升,免疫力卻嚴重下降,常常動不動就感冒。

我變得消極悲觀,凡事只看到不好的一面,行動力和效率都變得很低,愈拖延、愈焦慮,彷彿陷入了死循環,無法自拔。

有一天,看到我在家萎靡不振的樣子,我爸對我說,其實你可以試試打坐和冥想。

數十年來,他每天都堅持打坐,六十多歲的他,沒有一根白髮,目光炯炯有神,精神比我這個年輕人都好。

剛好那天我偏頭疼發作,什麼都做不下去,索性按照他的法子,坐在椅子上,凝住精神,調勻呼吸,讓自己什麼都不想,把心騰空,進入冥想狀態。

第一次體驗冥想是很新鮮的感覺,一開始思緒紛雜,難以靜下心來,慢慢地,心神開始漸漸收斂,我體會到一種深沉的鬆弛感;二十分鐘後,我睜開眼睛,感到前所未有的舒服和安寧。

神奇的是,我的偏頭疼,竟然也好了大半。

從那天開始,我就對禪修有了極大的興趣。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我去書店買了很多書來閱讀和學習,一行禪師、鈴木大拙、格瑞·雷納……我發現禪修的背後,竟然包含著如此精彩深奧的生活智慧。

以前我覺得,所謂的禪修,是一種靈脩的法門,跟宗教連在一起。

直到親身體驗,才明白,禪修其實也可以是普通人在生活中用來排解焦慮的絕佳方式,與宗教無關。

我慢慢嘗試按照禪修的法則,開始生活與工作的自律——我把這樣的方法稱作“佛系自律”。

在持續一段時間之後,我的做事效率大大改善,可以從容面對紛繁的工作,困境得以解決,並且在某種程度上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02.

使我焦慮的首要根源,就是做事情不能專心致志。

在如今這個“精神興奮劑”成癮的年代,我們都無法長時間地集中精力,工作一會兒,就想打開微信朋友圈和微博看看有什麼新消息,去網上關注下娛樂新聞、明星八卦、社會熱點,或者點開小視頻軟件,一個接一個地不停看下去。

大腦在不知不覺間疲憊、鈍化、超出負荷,注意力散漫,無法專注,雜念紛呈,行動力變得低下,對該做的事情無限拖延。

現在的人們,越來越無法潛下心來閱讀一本書,甚至看到大篇的文字就想略過,不耐煩、浮躁,成為內心的常態。越是深陷其中,就越是會被困住,沮喪、焦慮、煩亂,接踵而至,就像在蛛網中被粘住的飛蟲。

佛系自律,是改善這個問題的良藥。因為,禪修最重要的原則,即“活在當下”。

一行禪師在《正念的奇蹟》中寫道:

“洗碗時,你也許會想著待會兒要喝茶,因此儘快地把碗洗完,好坐下來喝杯茶。

但是,這意味著你在洗碗時,根本沒有活在當下。

在你洗碗時,洗碗應當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當你喝茶時,喝茶就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在你如廁時,如廁就是你最重要的事。”

“專注”的功夫,就是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只關注“此時此地”,收斂紛飛的思緒,將“心不在焉”的狀態恢復到“心繫當下”的位置。

當你專注地活在當下,會進入一個非常平靜的狀態,不被各種誘惑、情緒和思想困擾,獲得對大腦的控制權,產生巨大的安詳與喜悅。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在生活中,我時時處處都在刻意練習這樣的“專注”。

我把消遣和休息的方式,從看劇、看綜藝、上網這樣耗費腦力、降低專注力的娛樂活動,改成了散步、做家務、陪貓玩耍。

我喜歡獨自漫步在附近的花園或操場上,放下全部思慮,只是單純地感受與觀察,氣候的變化、空氣的溫度、泥土的溼潤,鳥鳴、花香、綠蔭……行走的每一步,都關照呼吸,保持專注,享受生命的奇蹟。

每次散完步,我都會感到神清氣爽,煥然一新,內心生機勃勃,有說不出的愜意與滿足,疲憊一掃而空。

每天至少花上半小時做家務,專注地洗碗、拖地,整理書架上的書,輕鬆從容,全神貫注。總會抽出時間陪貓貓玩耍,跟它說話,逗它開心,全身心地投入在跟動物的相處之中,體會那種恬淡無邪的愉悅。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擁有了“專注”的能力,可以專注地欣賞一朵花,在吃飯時專注地體會到食物的味道,體驗到“不敷衍、不遲疑、不搖擺,認真地聚焦於當下的事情,自覺而專注地投入”的喜悅,從而獲得對生活最真實的感受。

正如《正念的奇蹟》中所說的那樣:

“只要試著培養自己的定力,創造內在的平靜和安詳喜悅,你就會擺脫焦慮不安,享受徹底的休息,讓心安靜下來。你會感到煥然一新,對事物將會有更廣闊、更清醒明白的認識,你內心的愛也會更深、更強。你對周遭的一切就能做出更有建設性的迴應。”

帶著這樣的專注,無論做任何事,都會充滿效率,事半功倍。因為只有當下的片刻是真實的,其餘皆為虛妄。

03.

“佛系青年”常常用來稱呼那些不求上進,對生活目標不怎麼上心,甚至有些自暴自棄的年輕人。

我想,製造這個詞的人,一定對“佛系”存在著重大的誤解。

沒有誰比修佛的人更加嚴格精進的了:

每天五點半起床,晨昏定省,誦經唸佛,磕大頭,聞思修,嚴格行持戒律……我身邊的“佛系人士”,簡直是我見過的最自律和上進的人。

在決定採取“禪修”法則生活之後,我開始效仿學佛的朋友,令生活充滿儀式感。

"

我們總說“活在當下”

因為只有當下的片刻是真實的

其餘皆為虛妄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主播/ 夏萌,配樂/ Barefoot in the Sand

01.

前段時間,我遭遇了人生低谷。

讀博已經第四年,為了生活,我必須一邊工作,一邊撰寫博士論文。

因此,我的日常,除了高效完成本職工作,還要擠出時間,讀完200多部專業文獻,撰寫幾十萬字的宏篇論文。此外,作為簽約作者,我還要定期為公眾號寫稿,維持高強度的閱讀、寫作、輸出的狀態。

我不僅犧牲掉幾乎全部的休息時間,還時常左支右絀,捉襟見肘,精疲力盡。

於是,濃濃的焦慮情緒,便接二連三地出現了。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覺得時間不夠用,不斷熬夜,精神持續緊張,常常工作半天就莫名頭疼,壓力得不到緩解,身心疲勞,睡眠差,精神萎靡,頭髮大把大把掉,皮膚失去光澤,頓頓吃垃圾食物,體重開始飆升,免疫力卻嚴重下降,常常動不動就感冒。

我變得消極悲觀,凡事只看到不好的一面,行動力和效率都變得很低,愈拖延、愈焦慮,彷彿陷入了死循環,無法自拔。

有一天,看到我在家萎靡不振的樣子,我爸對我說,其實你可以試試打坐和冥想。

數十年來,他每天都堅持打坐,六十多歲的他,沒有一根白髮,目光炯炯有神,精神比我這個年輕人都好。

剛好那天我偏頭疼發作,什麼都做不下去,索性按照他的法子,坐在椅子上,凝住精神,調勻呼吸,讓自己什麼都不想,把心騰空,進入冥想狀態。

第一次體驗冥想是很新鮮的感覺,一開始思緒紛雜,難以靜下心來,慢慢地,心神開始漸漸收斂,我體會到一種深沉的鬆弛感;二十分鐘後,我睜開眼睛,感到前所未有的舒服和安寧。

神奇的是,我的偏頭疼,竟然也好了大半。

從那天開始,我就對禪修有了極大的興趣。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我去書店買了很多書來閱讀和學習,一行禪師、鈴木大拙、格瑞·雷納……我發現禪修的背後,竟然包含著如此精彩深奧的生活智慧。

以前我覺得,所謂的禪修,是一種靈脩的法門,跟宗教連在一起。

直到親身體驗,才明白,禪修其實也可以是普通人在生活中用來排解焦慮的絕佳方式,與宗教無關。

我慢慢嘗試按照禪修的法則,開始生活與工作的自律——我把這樣的方法稱作“佛系自律”。

在持續一段時間之後,我的做事效率大大改善,可以從容面對紛繁的工作,困境得以解決,並且在某種程度上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02.

使我焦慮的首要根源,就是做事情不能專心致志。

在如今這個“精神興奮劑”成癮的年代,我們都無法長時間地集中精力,工作一會兒,就想打開微信朋友圈和微博看看有什麼新消息,去網上關注下娛樂新聞、明星八卦、社會熱點,或者點開小視頻軟件,一個接一個地不停看下去。

大腦在不知不覺間疲憊、鈍化、超出負荷,注意力散漫,無法專注,雜念紛呈,行動力變得低下,對該做的事情無限拖延。

現在的人們,越來越無法潛下心來閱讀一本書,甚至看到大篇的文字就想略過,不耐煩、浮躁,成為內心的常態。越是深陷其中,就越是會被困住,沮喪、焦慮、煩亂,接踵而至,就像在蛛網中被粘住的飛蟲。

佛系自律,是改善這個問題的良藥。因為,禪修最重要的原則,即“活在當下”。

一行禪師在《正念的奇蹟》中寫道:

“洗碗時,你也許會想著待會兒要喝茶,因此儘快地把碗洗完,好坐下來喝杯茶。

但是,這意味著你在洗碗時,根本沒有活在當下。

在你洗碗時,洗碗應當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當你喝茶時,喝茶就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在你如廁時,如廁就是你最重要的事。”

“專注”的功夫,就是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只關注“此時此地”,收斂紛飛的思緒,將“心不在焉”的狀態恢復到“心繫當下”的位置。

當你專注地活在當下,會進入一個非常平靜的狀態,不被各種誘惑、情緒和思想困擾,獲得對大腦的控制權,產生巨大的安詳與喜悅。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在生活中,我時時處處都在刻意練習這樣的“專注”。

我把消遣和休息的方式,從看劇、看綜藝、上網這樣耗費腦力、降低專注力的娛樂活動,改成了散步、做家務、陪貓玩耍。

我喜歡獨自漫步在附近的花園或操場上,放下全部思慮,只是單純地感受與觀察,氣候的變化、空氣的溫度、泥土的溼潤,鳥鳴、花香、綠蔭……行走的每一步,都關照呼吸,保持專注,享受生命的奇蹟。

每次散完步,我都會感到神清氣爽,煥然一新,內心生機勃勃,有說不出的愜意與滿足,疲憊一掃而空。

每天至少花上半小時做家務,專注地洗碗、拖地,整理書架上的書,輕鬆從容,全神貫注。總會抽出時間陪貓貓玩耍,跟它說話,逗它開心,全身心地投入在跟動物的相處之中,體會那種恬淡無邪的愉悅。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擁有了“專注”的能力,可以專注地欣賞一朵花,在吃飯時專注地體會到食物的味道,體驗到“不敷衍、不遲疑、不搖擺,認真地聚焦於當下的事情,自覺而專注地投入”的喜悅,從而獲得對生活最真實的感受。

正如《正念的奇蹟》中所說的那樣:

“只要試著培養自己的定力,創造內在的平靜和安詳喜悅,你就會擺脫焦慮不安,享受徹底的休息,讓心安靜下來。你會感到煥然一新,對事物將會有更廣闊、更清醒明白的認識,你內心的愛也會更深、更強。你對周遭的一切就能做出更有建設性的迴應。”

帶著這樣的專注,無論做任何事,都會充滿效率,事半功倍。因為只有當下的片刻是真實的,其餘皆為虛妄。

03.

“佛系青年”常常用來稱呼那些不求上進,對生活目標不怎麼上心,甚至有些自暴自棄的年輕人。

我想,製造這個詞的人,一定對“佛系”存在著重大的誤解。

沒有誰比修佛的人更加嚴格精進的了:

每天五點半起床,晨昏定省,誦經唸佛,磕大頭,聞思修,嚴格行持戒律……我身邊的“佛系人士”,簡直是我見過的最自律和上進的人。

在決定採取“禪修”法則生活之後,我開始效仿學佛的朋友,令生活充滿儀式感。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清晨起床,先花半個小時做冥想。因為冥想,我戒掉了咖啡和功能性飲料,不靠這些飲品來提神,也能保持精力的飽滿。隨後,我把今天要做的事情寫在家裡的黑板上,分門別類,儘量細緻,做到對每件要做的事情都心中有數。

然後心懷感恩與期待地開始全新的一天。

做任何事情都秉持沉靜與專注,將一舉一動看作典禮和儀式,用每一個行動來滋養內心專注的力量。用恭敬、認真、一絲不苟地態度,去完成每一項應做的任務。

夜晚時分,簡要回顧一下當天發生的事情,積極和消極方面的事情都要想一想,想想從這些事情中都學到了什麼。如果這天確實有很不好的事情發生,那麼下一次在遇到類似情況時,想清楚要如何處理。

"

我們總說“活在當下”

因為只有當下的片刻是真實的

其餘皆為虛妄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主播/ 夏萌,配樂/ Barefoot in the Sand

01.

前段時間,我遭遇了人生低谷。

讀博已經第四年,為了生活,我必須一邊工作,一邊撰寫博士論文。

因此,我的日常,除了高效完成本職工作,還要擠出時間,讀完200多部專業文獻,撰寫幾十萬字的宏篇論文。此外,作為簽約作者,我還要定期為公眾號寫稿,維持高強度的閱讀、寫作、輸出的狀態。

我不僅犧牲掉幾乎全部的休息時間,還時常左支右絀,捉襟見肘,精疲力盡。

於是,濃濃的焦慮情緒,便接二連三地出現了。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覺得時間不夠用,不斷熬夜,精神持續緊張,常常工作半天就莫名頭疼,壓力得不到緩解,身心疲勞,睡眠差,精神萎靡,頭髮大把大把掉,皮膚失去光澤,頓頓吃垃圾食物,體重開始飆升,免疫力卻嚴重下降,常常動不動就感冒。

我變得消極悲觀,凡事只看到不好的一面,行動力和效率都變得很低,愈拖延、愈焦慮,彷彿陷入了死循環,無法自拔。

有一天,看到我在家萎靡不振的樣子,我爸對我說,其實你可以試試打坐和冥想。

數十年來,他每天都堅持打坐,六十多歲的他,沒有一根白髮,目光炯炯有神,精神比我這個年輕人都好。

剛好那天我偏頭疼發作,什麼都做不下去,索性按照他的法子,坐在椅子上,凝住精神,調勻呼吸,讓自己什麼都不想,把心騰空,進入冥想狀態。

第一次體驗冥想是很新鮮的感覺,一開始思緒紛雜,難以靜下心來,慢慢地,心神開始漸漸收斂,我體會到一種深沉的鬆弛感;二十分鐘後,我睜開眼睛,感到前所未有的舒服和安寧。

神奇的是,我的偏頭疼,竟然也好了大半。

從那天開始,我就對禪修有了極大的興趣。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我去書店買了很多書來閱讀和學習,一行禪師、鈴木大拙、格瑞·雷納……我發現禪修的背後,竟然包含著如此精彩深奧的生活智慧。

以前我覺得,所謂的禪修,是一種靈脩的法門,跟宗教連在一起。

直到親身體驗,才明白,禪修其實也可以是普通人在生活中用來排解焦慮的絕佳方式,與宗教無關。

我慢慢嘗試按照禪修的法則,開始生活與工作的自律——我把這樣的方法稱作“佛系自律”。

在持續一段時間之後,我的做事效率大大改善,可以從容面對紛繁的工作,困境得以解決,並且在某種程度上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02.

使我焦慮的首要根源,就是做事情不能專心致志。

在如今這個“精神興奮劑”成癮的年代,我們都無法長時間地集中精力,工作一會兒,就想打開微信朋友圈和微博看看有什麼新消息,去網上關注下娛樂新聞、明星八卦、社會熱點,或者點開小視頻軟件,一個接一個地不停看下去。

大腦在不知不覺間疲憊、鈍化、超出負荷,注意力散漫,無法專注,雜念紛呈,行動力變得低下,對該做的事情無限拖延。

現在的人們,越來越無法潛下心來閱讀一本書,甚至看到大篇的文字就想略過,不耐煩、浮躁,成為內心的常態。越是深陷其中,就越是會被困住,沮喪、焦慮、煩亂,接踵而至,就像在蛛網中被粘住的飛蟲。

佛系自律,是改善這個問題的良藥。因為,禪修最重要的原則,即“活在當下”。

一行禪師在《正念的奇蹟》中寫道:

“洗碗時,你也許會想著待會兒要喝茶,因此儘快地把碗洗完,好坐下來喝杯茶。

但是,這意味著你在洗碗時,根本沒有活在當下。

在你洗碗時,洗碗應當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當你喝茶時,喝茶就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在你如廁時,如廁就是你最重要的事。”

“專注”的功夫,就是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只關注“此時此地”,收斂紛飛的思緒,將“心不在焉”的狀態恢復到“心繫當下”的位置。

當你專注地活在當下,會進入一個非常平靜的狀態,不被各種誘惑、情緒和思想困擾,獲得對大腦的控制權,產生巨大的安詳與喜悅。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在生活中,我時時處處都在刻意練習這樣的“專注”。

我把消遣和休息的方式,從看劇、看綜藝、上網這樣耗費腦力、降低專注力的娛樂活動,改成了散步、做家務、陪貓玩耍。

我喜歡獨自漫步在附近的花園或操場上,放下全部思慮,只是單純地感受與觀察,氣候的變化、空氣的溫度、泥土的溼潤,鳥鳴、花香、綠蔭……行走的每一步,都關照呼吸,保持專注,享受生命的奇蹟。

每次散完步,我都會感到神清氣爽,煥然一新,內心生機勃勃,有說不出的愜意與滿足,疲憊一掃而空。

每天至少花上半小時做家務,專注地洗碗、拖地,整理書架上的書,輕鬆從容,全神貫注。總會抽出時間陪貓貓玩耍,跟它說話,逗它開心,全身心地投入在跟動物的相處之中,體會那種恬淡無邪的愉悅。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擁有了“專注”的能力,可以專注地欣賞一朵花,在吃飯時專注地體會到食物的味道,體驗到“不敷衍、不遲疑、不搖擺,認真地聚焦於當下的事情,自覺而專注地投入”的喜悅,從而獲得對生活最真實的感受。

正如《正念的奇蹟》中所說的那樣:

“只要試著培養自己的定力,創造內在的平靜和安詳喜悅,你就會擺脫焦慮不安,享受徹底的休息,讓心安靜下來。你會感到煥然一新,對事物將會有更廣闊、更清醒明白的認識,你內心的愛也會更深、更強。你對周遭的一切就能做出更有建設性的迴應。”

帶著這樣的專注,無論做任何事,都會充滿效率,事半功倍。因為只有當下的片刻是真實的,其餘皆為虛妄。

03.

“佛系青年”常常用來稱呼那些不求上進,對生活目標不怎麼上心,甚至有些自暴自棄的年輕人。

我想,製造這個詞的人,一定對“佛系”存在著重大的誤解。

沒有誰比修佛的人更加嚴格精進的了:

每天五點半起床,晨昏定省,誦經唸佛,磕大頭,聞思修,嚴格行持戒律……我身邊的“佛系人士”,簡直是我見過的最自律和上進的人。

在決定採取“禪修”法則生活之後,我開始效仿學佛的朋友,令生活充滿儀式感。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清晨起床,先花半個小時做冥想。因為冥想,我戒掉了咖啡和功能性飲料,不靠這些飲品來提神,也能保持精力的飽滿。隨後,我把今天要做的事情寫在家裡的黑板上,分門別類,儘量細緻,做到對每件要做的事情都心中有數。

然後心懷感恩與期待地開始全新的一天。

做任何事情都秉持沉靜與專注,將一舉一動看作典禮和儀式,用每一個行動來滋養內心專注的力量。用恭敬、認真、一絲不苟地態度,去完成每一項應做的任務。

夜晚時分,簡要回顧一下當天發生的事情,積極和消極方面的事情都要想一想,想想從這些事情中都學到了什麼。如果這天確實有很不好的事情發生,那麼下一次在遇到類似情況時,想清楚要如何處理。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在佛系自律的生活裡,我將每一天都看作是一個完整的人生。

清晨醒來,就是一個全新自我的出生,好好規劃這一天的行程,工作、努力、休息、玩樂,每一項都認真對待,盡情享受。

晚上臨睡前,回味一天的點點滴滴,猶如臨死之人回憶自己的精彩一生,然後閉上眼睛,通過冥想,將身體和心靈清空,迎接今天的死亡,以及第二天的重生。

這樣的生活方式,成為了治癒我焦慮心理和消極情緒的良藥。

我開始享受並且期待每一天的來臨,憧憬著會有什麼新鮮事的發生,哪怕是困難和繁重到令人焦慮的工作,我也會保持一顆開朗而積極的心,全身心投入地認真對待。

04.

之前常常覺得自律是一種道德行為,只要做了這些,就是善的。

然而按照人性來講,當我們把一件事加入了“善惡”價值觀的時候,我們就無法把這件事情貫徹執行——因為有善必有惡,大腦認為做了善事,潛意識中就需要作點惡來補償,也就有了放縱的理由。

如果不把自律看作一種具有道德意味的事,而是一種生活的常態,一種需要每天操持的儀式,那才有長期堅持的可能性。

"

我們總說“活在當下”

因為只有當下的片刻是真實的

其餘皆為虛妄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主播/ 夏萌,配樂/ Barefoot in the Sand

01.

前段時間,我遭遇了人生低谷。

讀博已經第四年,為了生活,我必須一邊工作,一邊撰寫博士論文。

因此,我的日常,除了高效完成本職工作,還要擠出時間,讀完200多部專業文獻,撰寫幾十萬字的宏篇論文。此外,作為簽約作者,我還要定期為公眾號寫稿,維持高強度的閱讀、寫作、輸出的狀態。

我不僅犧牲掉幾乎全部的休息時間,還時常左支右絀,捉襟見肘,精疲力盡。

於是,濃濃的焦慮情緒,便接二連三地出現了。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覺得時間不夠用,不斷熬夜,精神持續緊張,常常工作半天就莫名頭疼,壓力得不到緩解,身心疲勞,睡眠差,精神萎靡,頭髮大把大把掉,皮膚失去光澤,頓頓吃垃圾食物,體重開始飆升,免疫力卻嚴重下降,常常動不動就感冒。

我變得消極悲觀,凡事只看到不好的一面,行動力和效率都變得很低,愈拖延、愈焦慮,彷彿陷入了死循環,無法自拔。

有一天,看到我在家萎靡不振的樣子,我爸對我說,其實你可以試試打坐和冥想。

數十年來,他每天都堅持打坐,六十多歲的他,沒有一根白髮,目光炯炯有神,精神比我這個年輕人都好。

剛好那天我偏頭疼發作,什麼都做不下去,索性按照他的法子,坐在椅子上,凝住精神,調勻呼吸,讓自己什麼都不想,把心騰空,進入冥想狀態。

第一次體驗冥想是很新鮮的感覺,一開始思緒紛雜,難以靜下心來,慢慢地,心神開始漸漸收斂,我體會到一種深沉的鬆弛感;二十分鐘後,我睜開眼睛,感到前所未有的舒服和安寧。

神奇的是,我的偏頭疼,竟然也好了大半。

從那天開始,我就對禪修有了極大的興趣。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我去書店買了很多書來閱讀和學習,一行禪師、鈴木大拙、格瑞·雷納……我發現禪修的背後,竟然包含著如此精彩深奧的生活智慧。

以前我覺得,所謂的禪修,是一種靈脩的法門,跟宗教連在一起。

直到親身體驗,才明白,禪修其實也可以是普通人在生活中用來排解焦慮的絕佳方式,與宗教無關。

我慢慢嘗試按照禪修的法則,開始生活與工作的自律——我把這樣的方法稱作“佛系自律”。

在持續一段時間之後,我的做事效率大大改善,可以從容面對紛繁的工作,困境得以解決,並且在某種程度上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02.

使我焦慮的首要根源,就是做事情不能專心致志。

在如今這個“精神興奮劑”成癮的年代,我們都無法長時間地集中精力,工作一會兒,就想打開微信朋友圈和微博看看有什麼新消息,去網上關注下娛樂新聞、明星八卦、社會熱點,或者點開小視頻軟件,一個接一個地不停看下去。

大腦在不知不覺間疲憊、鈍化、超出負荷,注意力散漫,無法專注,雜念紛呈,行動力變得低下,對該做的事情無限拖延。

現在的人們,越來越無法潛下心來閱讀一本書,甚至看到大篇的文字就想略過,不耐煩、浮躁,成為內心的常態。越是深陷其中,就越是會被困住,沮喪、焦慮、煩亂,接踵而至,就像在蛛網中被粘住的飛蟲。

佛系自律,是改善這個問題的良藥。因為,禪修最重要的原則,即“活在當下”。

一行禪師在《正念的奇蹟》中寫道:

“洗碗時,你也許會想著待會兒要喝茶,因此儘快地把碗洗完,好坐下來喝杯茶。

但是,這意味著你在洗碗時,根本沒有活在當下。

在你洗碗時,洗碗應當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當你喝茶時,喝茶就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在你如廁時,如廁就是你最重要的事。”

“專注”的功夫,就是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只關注“此時此地”,收斂紛飛的思緒,將“心不在焉”的狀態恢復到“心繫當下”的位置。

當你專注地活在當下,會進入一個非常平靜的狀態,不被各種誘惑、情緒和思想困擾,獲得對大腦的控制權,產生巨大的安詳與喜悅。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在生活中,我時時處處都在刻意練習這樣的“專注”。

我把消遣和休息的方式,從看劇、看綜藝、上網這樣耗費腦力、降低專注力的娛樂活動,改成了散步、做家務、陪貓玩耍。

我喜歡獨自漫步在附近的花園或操場上,放下全部思慮,只是單純地感受與觀察,氣候的變化、空氣的溫度、泥土的溼潤,鳥鳴、花香、綠蔭……行走的每一步,都關照呼吸,保持專注,享受生命的奇蹟。

每次散完步,我都會感到神清氣爽,煥然一新,內心生機勃勃,有說不出的愜意與滿足,疲憊一掃而空。

每天至少花上半小時做家務,專注地洗碗、拖地,整理書架上的書,輕鬆從容,全神貫注。總會抽出時間陪貓貓玩耍,跟它說話,逗它開心,全身心地投入在跟動物的相處之中,體會那種恬淡無邪的愉悅。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擁有了“專注”的能力,可以專注地欣賞一朵花,在吃飯時專注地體會到食物的味道,體驗到“不敷衍、不遲疑、不搖擺,認真地聚焦於當下的事情,自覺而專注地投入”的喜悅,從而獲得對生活最真實的感受。

正如《正念的奇蹟》中所說的那樣:

“只要試著培養自己的定力,創造內在的平靜和安詳喜悅,你就會擺脫焦慮不安,享受徹底的休息,讓心安靜下來。你會感到煥然一新,對事物將會有更廣闊、更清醒明白的認識,你內心的愛也會更深、更強。你對周遭的一切就能做出更有建設性的迴應。”

帶著這樣的專注,無論做任何事,都會充滿效率,事半功倍。因為只有當下的片刻是真實的,其餘皆為虛妄。

03.

“佛系青年”常常用來稱呼那些不求上進,對生活目標不怎麼上心,甚至有些自暴自棄的年輕人。

我想,製造這個詞的人,一定對“佛系”存在著重大的誤解。

沒有誰比修佛的人更加嚴格精進的了:

每天五點半起床,晨昏定省,誦經唸佛,磕大頭,聞思修,嚴格行持戒律……我身邊的“佛系人士”,簡直是我見過的最自律和上進的人。

在決定採取“禪修”法則生活之後,我開始效仿學佛的朋友,令生活充滿儀式感。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清晨起床,先花半個小時做冥想。因為冥想,我戒掉了咖啡和功能性飲料,不靠這些飲品來提神,也能保持精力的飽滿。隨後,我把今天要做的事情寫在家裡的黑板上,分門別類,儘量細緻,做到對每件要做的事情都心中有數。

然後心懷感恩與期待地開始全新的一天。

做任何事情都秉持沉靜與專注,將一舉一動看作典禮和儀式,用每一個行動來滋養內心專注的力量。用恭敬、認真、一絲不苟地態度,去完成每一項應做的任務。

夜晚時分,簡要回顧一下當天發生的事情,積極和消極方面的事情都要想一想,想想從這些事情中都學到了什麼。如果這天確實有很不好的事情發生,那麼下一次在遇到類似情況時,想清楚要如何處理。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在佛系自律的生活裡,我將每一天都看作是一個完整的人生。

清晨醒來,就是一個全新自我的出生,好好規劃這一天的行程,工作、努力、休息、玩樂,每一項都認真對待,盡情享受。

晚上臨睡前,回味一天的點點滴滴,猶如臨死之人回憶自己的精彩一生,然後閉上眼睛,通過冥想,將身體和心靈清空,迎接今天的死亡,以及第二天的重生。

這樣的生活方式,成為了治癒我焦慮心理和消極情緒的良藥。

我開始享受並且期待每一天的來臨,憧憬著會有什麼新鮮事的發生,哪怕是困難和繁重到令人焦慮的工作,我也會保持一顆開朗而積極的心,全身心投入地認真對待。

04.

之前常常覺得自律是一種道德行為,只要做了這些,就是善的。

然而按照人性來講,當我們把一件事加入了“善惡”價值觀的時候,我們就無法把這件事情貫徹執行——因為有善必有惡,大腦認為做了善事,潛意識中就需要作點惡來補償,也就有了放縱的理由。

如果不把自律看作一種具有道德意味的事,而是一種生活的常態,一種需要每天操持的儀式,那才有長期堅持的可能性。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如何用最簡練的話來概括這種“佛系自律”?

日本哲學家西田幾多郎說過的一句話可以作為答案:

所謂的禪修,就是拋棄雜念、專注當下,在日常的儀式感中,實現對自我的覺醒。

“自我的覺醒”是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事。

作家採銅在《精進》中也寫道:

我常常在思考,如何才能獲得一種豐盈、獨特、完整、自足的人生,思考如何才能擺脫內心的禁錮,以更勇敢、更開闊的方式去生活。

對我來說,真正能帶給人們幸福感的,並不是那些與慾望掛鉤、卻轉瞬即逝的事物,比如金錢、名聲、權利。

只有自身的成長實感,才是構成“生命意義”的源泉,才能帶給我們最充實、最實在的幸福和愉悅。

不斷地實現自我的成長,是一條漫漫長路,你需要練習一切,用身體,用心靈,去體驗,去感受。

約瑟夫.坎貝爾把一生的成長稱為“英雄之旅”,王陽明在臨死之前說,此生內心光明,心外一無所物。

"

我們總說“活在當下”

因為只有當下的片刻是真實的

其餘皆為虛妄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主播/ 夏萌,配樂/ Barefoot in the Sand

01.

前段時間,我遭遇了人生低谷。

讀博已經第四年,為了生活,我必須一邊工作,一邊撰寫博士論文。

因此,我的日常,除了高效完成本職工作,還要擠出時間,讀完200多部專業文獻,撰寫幾十萬字的宏篇論文。此外,作為簽約作者,我還要定期為公眾號寫稿,維持高強度的閱讀、寫作、輸出的狀態。

我不僅犧牲掉幾乎全部的休息時間,還時常左支右絀,捉襟見肘,精疲力盡。

於是,濃濃的焦慮情緒,便接二連三地出現了。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覺得時間不夠用,不斷熬夜,精神持續緊張,常常工作半天就莫名頭疼,壓力得不到緩解,身心疲勞,睡眠差,精神萎靡,頭髮大把大把掉,皮膚失去光澤,頓頓吃垃圾食物,體重開始飆升,免疫力卻嚴重下降,常常動不動就感冒。

我變得消極悲觀,凡事只看到不好的一面,行動力和效率都變得很低,愈拖延、愈焦慮,彷彿陷入了死循環,無法自拔。

有一天,看到我在家萎靡不振的樣子,我爸對我說,其實你可以試試打坐和冥想。

數十年來,他每天都堅持打坐,六十多歲的他,沒有一根白髮,目光炯炯有神,精神比我這個年輕人都好。

剛好那天我偏頭疼發作,什麼都做不下去,索性按照他的法子,坐在椅子上,凝住精神,調勻呼吸,讓自己什麼都不想,把心騰空,進入冥想狀態。

第一次體驗冥想是很新鮮的感覺,一開始思緒紛雜,難以靜下心來,慢慢地,心神開始漸漸收斂,我體會到一種深沉的鬆弛感;二十分鐘後,我睜開眼睛,感到前所未有的舒服和安寧。

神奇的是,我的偏頭疼,竟然也好了大半。

從那天開始,我就對禪修有了極大的興趣。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我去書店買了很多書來閱讀和學習,一行禪師、鈴木大拙、格瑞·雷納……我發現禪修的背後,竟然包含著如此精彩深奧的生活智慧。

以前我覺得,所謂的禪修,是一種靈脩的法門,跟宗教連在一起。

直到親身體驗,才明白,禪修其實也可以是普通人在生活中用來排解焦慮的絕佳方式,與宗教無關。

我慢慢嘗試按照禪修的法則,開始生活與工作的自律——我把這樣的方法稱作“佛系自律”。

在持續一段時間之後,我的做事效率大大改善,可以從容面對紛繁的工作,困境得以解決,並且在某種程度上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02.

使我焦慮的首要根源,就是做事情不能專心致志。

在如今這個“精神興奮劑”成癮的年代,我們都無法長時間地集中精力,工作一會兒,就想打開微信朋友圈和微博看看有什麼新消息,去網上關注下娛樂新聞、明星八卦、社會熱點,或者點開小視頻軟件,一個接一個地不停看下去。

大腦在不知不覺間疲憊、鈍化、超出負荷,注意力散漫,無法專注,雜念紛呈,行動力變得低下,對該做的事情無限拖延。

現在的人們,越來越無法潛下心來閱讀一本書,甚至看到大篇的文字就想略過,不耐煩、浮躁,成為內心的常態。越是深陷其中,就越是會被困住,沮喪、焦慮、煩亂,接踵而至,就像在蛛網中被粘住的飛蟲。

佛系自律,是改善這個問題的良藥。因為,禪修最重要的原則,即“活在當下”。

一行禪師在《正念的奇蹟》中寫道:

“洗碗時,你也許會想著待會兒要喝茶,因此儘快地把碗洗完,好坐下來喝杯茶。

但是,這意味著你在洗碗時,根本沒有活在當下。

在你洗碗時,洗碗應當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當你喝茶時,喝茶就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在你如廁時,如廁就是你最重要的事。”

“專注”的功夫,就是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只關注“此時此地”,收斂紛飛的思緒,將“心不在焉”的狀態恢復到“心繫當下”的位置。

當你專注地活在當下,會進入一個非常平靜的狀態,不被各種誘惑、情緒和思想困擾,獲得對大腦的控制權,產生巨大的安詳與喜悅。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在生活中,我時時處處都在刻意練習這樣的“專注”。

我把消遣和休息的方式,從看劇、看綜藝、上網這樣耗費腦力、降低專注力的娛樂活動,改成了散步、做家務、陪貓玩耍。

我喜歡獨自漫步在附近的花園或操場上,放下全部思慮,只是單純地感受與觀察,氣候的變化、空氣的溫度、泥土的溼潤,鳥鳴、花香、綠蔭……行走的每一步,都關照呼吸,保持專注,享受生命的奇蹟。

每次散完步,我都會感到神清氣爽,煥然一新,內心生機勃勃,有說不出的愜意與滿足,疲憊一掃而空。

每天至少花上半小時做家務,專注地洗碗、拖地,整理書架上的書,輕鬆從容,全神貫注。總會抽出時間陪貓貓玩耍,跟它說話,逗它開心,全身心地投入在跟動物的相處之中,體會那種恬淡無邪的愉悅。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擁有了“專注”的能力,可以專注地欣賞一朵花,在吃飯時專注地體會到食物的味道,體驗到“不敷衍、不遲疑、不搖擺,認真地聚焦於當下的事情,自覺而專注地投入”的喜悅,從而獲得對生活最真實的感受。

正如《正念的奇蹟》中所說的那樣:

“只要試著培養自己的定力,創造內在的平靜和安詳喜悅,你就會擺脫焦慮不安,享受徹底的休息,讓心安靜下來。你會感到煥然一新,對事物將會有更廣闊、更清醒明白的認識,你內心的愛也會更深、更強。你對周遭的一切就能做出更有建設性的迴應。”

帶著這樣的專注,無論做任何事,都會充滿效率,事半功倍。因為只有當下的片刻是真實的,其餘皆為虛妄。

03.

“佛系青年”常常用來稱呼那些不求上進,對生活目標不怎麼上心,甚至有些自暴自棄的年輕人。

我想,製造這個詞的人,一定對“佛系”存在著重大的誤解。

沒有誰比修佛的人更加嚴格精進的了:

每天五點半起床,晨昏定省,誦經唸佛,磕大頭,聞思修,嚴格行持戒律……我身邊的“佛系人士”,簡直是我見過的最自律和上進的人。

在決定採取“禪修”法則生活之後,我開始效仿學佛的朋友,令生活充滿儀式感。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清晨起床,先花半個小時做冥想。因為冥想,我戒掉了咖啡和功能性飲料,不靠這些飲品來提神,也能保持精力的飽滿。隨後,我把今天要做的事情寫在家裡的黑板上,分門別類,儘量細緻,做到對每件要做的事情都心中有數。

然後心懷感恩與期待地開始全新的一天。

做任何事情都秉持沉靜與專注,將一舉一動看作典禮和儀式,用每一個行動來滋養內心專注的力量。用恭敬、認真、一絲不苟地態度,去完成每一項應做的任務。

夜晚時分,簡要回顧一下當天發生的事情,積極和消極方面的事情都要想一想,想想從這些事情中都學到了什麼。如果這天確實有很不好的事情發生,那麼下一次在遇到類似情況時,想清楚要如何處理。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在佛系自律的生活裡,我將每一天都看作是一個完整的人生。

清晨醒來,就是一個全新自我的出生,好好規劃這一天的行程,工作、努力、休息、玩樂,每一項都認真對待,盡情享受。

晚上臨睡前,回味一天的點點滴滴,猶如臨死之人回憶自己的精彩一生,然後閉上眼睛,通過冥想,將身體和心靈清空,迎接今天的死亡,以及第二天的重生。

這樣的生活方式,成為了治癒我焦慮心理和消極情緒的良藥。

我開始享受並且期待每一天的來臨,憧憬著會有什麼新鮮事的發生,哪怕是困難和繁重到令人焦慮的工作,我也會保持一顆開朗而積極的心,全身心投入地認真對待。

04.

之前常常覺得自律是一種道德行為,只要做了這些,就是善的。

然而按照人性來講,當我們把一件事加入了“善惡”價值觀的時候,我們就無法把這件事情貫徹執行——因為有善必有惡,大腦認為做了善事,潛意識中就需要作點惡來補償,也就有了放縱的理由。

如果不把自律看作一種具有道德意味的事,而是一種生活的常態,一種需要每天操持的儀式,那才有長期堅持的可能性。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如何用最簡練的話來概括這種“佛系自律”?

日本哲學家西田幾多郎說過的一句話可以作為答案:

所謂的禪修,就是拋棄雜念、專注當下,在日常的儀式感中,實現對自我的覺醒。

“自我的覺醒”是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事。

作家採銅在《精進》中也寫道:

我常常在思考,如何才能獲得一種豐盈、獨特、完整、自足的人生,思考如何才能擺脫內心的禁錮,以更勇敢、更開闊的方式去生活。

對我來說,真正能帶給人們幸福感的,並不是那些與慾望掛鉤、卻轉瞬即逝的事物,比如金錢、名聲、權利。

只有自身的成長實感,才是構成“生命意義”的源泉,才能帶給我們最充實、最實在的幸福和愉悅。

不斷地實現自我的成長,是一條漫漫長路,你需要練習一切,用身體,用心靈,去體驗,去感受。

約瑟夫.坎貝爾把一生的成長稱為“英雄之旅”,王陽明在臨死之前說,此生內心光明,心外一無所物。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不要皈依他人,要以自己做舟。佛經中寫道,你的身體裡蘊含著十萬道光芒。要靠自己的力量,將它找尋出來,發揮出來。

李欣頻說的一句話我非常贊同,要把現在的生活過得特別精彩,甚至有一種不想抽離的狀態,才會持續地吸引來更多美好的生活

當你用儀式感和專注的力量,馴服了內心的怪獸,培養了全新的生活習慣,獲得了嶄新的人生,你就會深刻地感受到,內在的精神世界,是多麼的自由與開闊。

專注當下,不陷入於過去,不迷茫於未來,

當你獲得了這一切的洞見,

你會變成一個真正內心強大的人。

本文作者:胡小鶴,法國文學博士,寫作、翻譯為生,喜歡閱讀人,熱衷於探索事物中蘊含的力量。

文章配圖均來源於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

讀完今日的文章,你有什麼感悟?

是不是也想試試禪修

或者你有什麼更好的建議?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與我們分享

"

我們總說“活在當下”

因為只有當下的片刻是真實的

其餘皆為虛妄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主播/ 夏萌,配樂/ Barefoot in the Sand

01.

前段時間,我遭遇了人生低谷。

讀博已經第四年,為了生活,我必須一邊工作,一邊撰寫博士論文。

因此,我的日常,除了高效完成本職工作,還要擠出時間,讀完200多部專業文獻,撰寫幾十萬字的宏篇論文。此外,作為簽約作者,我還要定期為公眾號寫稿,維持高強度的閱讀、寫作、輸出的狀態。

我不僅犧牲掉幾乎全部的休息時間,還時常左支右絀,捉襟見肘,精疲力盡。

於是,濃濃的焦慮情緒,便接二連三地出現了。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覺得時間不夠用,不斷熬夜,精神持續緊張,常常工作半天就莫名頭疼,壓力得不到緩解,身心疲勞,睡眠差,精神萎靡,頭髮大把大把掉,皮膚失去光澤,頓頓吃垃圾食物,體重開始飆升,免疫力卻嚴重下降,常常動不動就感冒。

我變得消極悲觀,凡事只看到不好的一面,行動力和效率都變得很低,愈拖延、愈焦慮,彷彿陷入了死循環,無法自拔。

有一天,看到我在家萎靡不振的樣子,我爸對我說,其實你可以試試打坐和冥想。

數十年來,他每天都堅持打坐,六十多歲的他,沒有一根白髮,目光炯炯有神,精神比我這個年輕人都好。

剛好那天我偏頭疼發作,什麼都做不下去,索性按照他的法子,坐在椅子上,凝住精神,調勻呼吸,讓自己什麼都不想,把心騰空,進入冥想狀態。

第一次體驗冥想是很新鮮的感覺,一開始思緒紛雜,難以靜下心來,慢慢地,心神開始漸漸收斂,我體會到一種深沉的鬆弛感;二十分鐘後,我睜開眼睛,感到前所未有的舒服和安寧。

神奇的是,我的偏頭疼,竟然也好了大半。

從那天開始,我就對禪修有了極大的興趣。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我去書店買了很多書來閱讀和學習,一行禪師、鈴木大拙、格瑞·雷納……我發現禪修的背後,竟然包含著如此精彩深奧的生活智慧。

以前我覺得,所謂的禪修,是一種靈脩的法門,跟宗教連在一起。

直到親身體驗,才明白,禪修其實也可以是普通人在生活中用來排解焦慮的絕佳方式,與宗教無關。

我慢慢嘗試按照禪修的法則,開始生活與工作的自律——我把這樣的方法稱作“佛系自律”。

在持續一段時間之後,我的做事效率大大改善,可以從容面對紛繁的工作,困境得以解決,並且在某種程度上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02.

使我焦慮的首要根源,就是做事情不能專心致志。

在如今這個“精神興奮劑”成癮的年代,我們都無法長時間地集中精力,工作一會兒,就想打開微信朋友圈和微博看看有什麼新消息,去網上關注下娛樂新聞、明星八卦、社會熱點,或者點開小視頻軟件,一個接一個地不停看下去。

大腦在不知不覺間疲憊、鈍化、超出負荷,注意力散漫,無法專注,雜念紛呈,行動力變得低下,對該做的事情無限拖延。

現在的人們,越來越無法潛下心來閱讀一本書,甚至看到大篇的文字就想略過,不耐煩、浮躁,成為內心的常態。越是深陷其中,就越是會被困住,沮喪、焦慮、煩亂,接踵而至,就像在蛛網中被粘住的飛蟲。

佛系自律,是改善這個問題的良藥。因為,禪修最重要的原則,即“活在當下”。

一行禪師在《正念的奇蹟》中寫道:

“洗碗時,你也許會想著待會兒要喝茶,因此儘快地把碗洗完,好坐下來喝杯茶。

但是,這意味著你在洗碗時,根本沒有活在當下。

在你洗碗時,洗碗應當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當你喝茶時,喝茶就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在你如廁時,如廁就是你最重要的事。”

“專注”的功夫,就是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只關注“此時此地”,收斂紛飛的思緒,將“心不在焉”的狀態恢復到“心繫當下”的位置。

當你專注地活在當下,會進入一個非常平靜的狀態,不被各種誘惑、情緒和思想困擾,獲得對大腦的控制權,產生巨大的安詳與喜悅。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在生活中,我時時處處都在刻意練習這樣的“專注”。

我把消遣和休息的方式,從看劇、看綜藝、上網這樣耗費腦力、降低專注力的娛樂活動,改成了散步、做家務、陪貓玩耍。

我喜歡獨自漫步在附近的花園或操場上,放下全部思慮,只是單純地感受與觀察,氣候的變化、空氣的溫度、泥土的溼潤,鳥鳴、花香、綠蔭……行走的每一步,都關照呼吸,保持專注,享受生命的奇蹟。

每次散完步,我都會感到神清氣爽,煥然一新,內心生機勃勃,有說不出的愜意與滿足,疲憊一掃而空。

每天至少花上半小時做家務,專注地洗碗、拖地,整理書架上的書,輕鬆從容,全神貫注。總會抽出時間陪貓貓玩耍,跟它說話,逗它開心,全身心地投入在跟動物的相處之中,體會那種恬淡無邪的愉悅。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擁有了“專注”的能力,可以專注地欣賞一朵花,在吃飯時專注地體會到食物的味道,體驗到“不敷衍、不遲疑、不搖擺,認真地聚焦於當下的事情,自覺而專注地投入”的喜悅,從而獲得對生活最真實的感受。

正如《正念的奇蹟》中所說的那樣:

“只要試著培養自己的定力,創造內在的平靜和安詳喜悅,你就會擺脫焦慮不安,享受徹底的休息,讓心安靜下來。你會感到煥然一新,對事物將會有更廣闊、更清醒明白的認識,你內心的愛也會更深、更強。你對周遭的一切就能做出更有建設性的迴應。”

帶著這樣的專注,無論做任何事,都會充滿效率,事半功倍。因為只有當下的片刻是真實的,其餘皆為虛妄。

03.

“佛系青年”常常用來稱呼那些不求上進,對生活目標不怎麼上心,甚至有些自暴自棄的年輕人。

我想,製造這個詞的人,一定對“佛系”存在著重大的誤解。

沒有誰比修佛的人更加嚴格精進的了:

每天五點半起床,晨昏定省,誦經唸佛,磕大頭,聞思修,嚴格行持戒律……我身邊的“佛系人士”,簡直是我見過的最自律和上進的人。

在決定採取“禪修”法則生活之後,我開始效仿學佛的朋友,令生活充滿儀式感。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清晨起床,先花半個小時做冥想。因為冥想,我戒掉了咖啡和功能性飲料,不靠這些飲品來提神,也能保持精力的飽滿。隨後,我把今天要做的事情寫在家裡的黑板上,分門別類,儘量細緻,做到對每件要做的事情都心中有數。

然後心懷感恩與期待地開始全新的一天。

做任何事情都秉持沉靜與專注,將一舉一動看作典禮和儀式,用每一個行動來滋養內心專注的力量。用恭敬、認真、一絲不苟地態度,去完成每一項應做的任務。

夜晚時分,簡要回顧一下當天發生的事情,積極和消極方面的事情都要想一想,想想從這些事情中都學到了什麼。如果這天確實有很不好的事情發生,那麼下一次在遇到類似情況時,想清楚要如何處理。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在佛系自律的生活裡,我將每一天都看作是一個完整的人生。

清晨醒來,就是一個全新自我的出生,好好規劃這一天的行程,工作、努力、休息、玩樂,每一項都認真對待,盡情享受。

晚上臨睡前,回味一天的點點滴滴,猶如臨死之人回憶自己的精彩一生,然後閉上眼睛,通過冥想,將身體和心靈清空,迎接今天的死亡,以及第二天的重生。

這樣的生活方式,成為了治癒我焦慮心理和消極情緒的良藥。

我開始享受並且期待每一天的來臨,憧憬著會有什麼新鮮事的發生,哪怕是困難和繁重到令人焦慮的工作,我也會保持一顆開朗而積極的心,全身心投入地認真對待。

04.

之前常常覺得自律是一種道德行為,只要做了這些,就是善的。

然而按照人性來講,當我們把一件事加入了“善惡”價值觀的時候,我們就無法把這件事情貫徹執行——因為有善必有惡,大腦認為做了善事,潛意識中就需要作點惡來補償,也就有了放縱的理由。

如果不把自律看作一種具有道德意味的事,而是一種生活的常態,一種需要每天操持的儀式,那才有長期堅持的可能性。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如何用最簡練的話來概括這種“佛系自律”?

日本哲學家西田幾多郎說過的一句話可以作為答案:

所謂的禪修,就是拋棄雜念、專注當下,在日常的儀式感中,實現對自我的覺醒。

“自我的覺醒”是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事。

作家採銅在《精進》中也寫道:

我常常在思考,如何才能獲得一種豐盈、獨特、完整、自足的人生,思考如何才能擺脫內心的禁錮,以更勇敢、更開闊的方式去生活。

對我來說,真正能帶給人們幸福感的,並不是那些與慾望掛鉤、卻轉瞬即逝的事物,比如金錢、名聲、權利。

只有自身的成長實感,才是構成“生命意義”的源泉,才能帶給我們最充實、最實在的幸福和愉悅。

不斷地實現自我的成長,是一條漫漫長路,你需要練習一切,用身體,用心靈,去體驗,去感受。

約瑟夫.坎貝爾把一生的成長稱為“英雄之旅”,王陽明在臨死之前說,此生內心光明,心外一無所物。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不要皈依他人,要以自己做舟。佛經中寫道,你的身體裡蘊含著十萬道光芒。要靠自己的力量,將它找尋出來,發揮出來。

李欣頻說的一句話我非常贊同,要把現在的生活過得特別精彩,甚至有一種不想抽離的狀態,才會持續地吸引來更多美好的生活

當你用儀式感和專注的力量,馴服了內心的怪獸,培養了全新的生活習慣,獲得了嶄新的人生,你就會深刻地感受到,內在的精神世界,是多麼的自由與開闊。

專注當下,不陷入於過去,不迷茫於未來,

當你獲得了這一切的洞見,

你會變成一個真正內心強大的人。

本文作者:胡小鶴,法國文學博士,寫作、翻譯為生,喜歡閱讀人,熱衷於探索事物中蘊含的力量。

文章配圖均來源於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

讀完今日的文章,你有什麼感悟?

是不是也想試試禪修

或者你有什麼更好的建議?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與我們分享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我們總說“活在當下”

因為只有當下的片刻是真實的

其餘皆為虛妄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主播/ 夏萌,配樂/ Barefoot in the Sand

01.

前段時間,我遭遇了人生低谷。

讀博已經第四年,為了生活,我必須一邊工作,一邊撰寫博士論文。

因此,我的日常,除了高效完成本職工作,還要擠出時間,讀完200多部專業文獻,撰寫幾十萬字的宏篇論文。此外,作為簽約作者,我還要定期為公眾號寫稿,維持高強度的閱讀、寫作、輸出的狀態。

我不僅犧牲掉幾乎全部的休息時間,還時常左支右絀,捉襟見肘,精疲力盡。

於是,濃濃的焦慮情緒,便接二連三地出現了。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覺得時間不夠用,不斷熬夜,精神持續緊張,常常工作半天就莫名頭疼,壓力得不到緩解,身心疲勞,睡眠差,精神萎靡,頭髮大把大把掉,皮膚失去光澤,頓頓吃垃圾食物,體重開始飆升,免疫力卻嚴重下降,常常動不動就感冒。

我變得消極悲觀,凡事只看到不好的一面,行動力和效率都變得很低,愈拖延、愈焦慮,彷彿陷入了死循環,無法自拔。

有一天,看到我在家萎靡不振的樣子,我爸對我說,其實你可以試試打坐和冥想。

數十年來,他每天都堅持打坐,六十多歲的他,沒有一根白髮,目光炯炯有神,精神比我這個年輕人都好。

剛好那天我偏頭疼發作,什麼都做不下去,索性按照他的法子,坐在椅子上,凝住精神,調勻呼吸,讓自己什麼都不想,把心騰空,進入冥想狀態。

第一次體驗冥想是很新鮮的感覺,一開始思緒紛雜,難以靜下心來,慢慢地,心神開始漸漸收斂,我體會到一種深沉的鬆弛感;二十分鐘後,我睜開眼睛,感到前所未有的舒服和安寧。

神奇的是,我的偏頭疼,竟然也好了大半。

從那天開始,我就對禪修有了極大的興趣。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我去書店買了很多書來閱讀和學習,一行禪師、鈴木大拙、格瑞·雷納……我發現禪修的背後,竟然包含著如此精彩深奧的生活智慧。

以前我覺得,所謂的禪修,是一種靈脩的法門,跟宗教連在一起。

直到親身體驗,才明白,禪修其實也可以是普通人在生活中用來排解焦慮的絕佳方式,與宗教無關。

我慢慢嘗試按照禪修的法則,開始生活與工作的自律——我把這樣的方法稱作“佛系自律”。

在持續一段時間之後,我的做事效率大大改善,可以從容面對紛繁的工作,困境得以解決,並且在某種程度上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02.

使我焦慮的首要根源,就是做事情不能專心致志。

在如今這個“精神興奮劑”成癮的年代,我們都無法長時間地集中精力,工作一會兒,就想打開微信朋友圈和微博看看有什麼新消息,去網上關注下娛樂新聞、明星八卦、社會熱點,或者點開小視頻軟件,一個接一個地不停看下去。

大腦在不知不覺間疲憊、鈍化、超出負荷,注意力散漫,無法專注,雜念紛呈,行動力變得低下,對該做的事情無限拖延。

現在的人們,越來越無法潛下心來閱讀一本書,甚至看到大篇的文字就想略過,不耐煩、浮躁,成為內心的常態。越是深陷其中,就越是會被困住,沮喪、焦慮、煩亂,接踵而至,就像在蛛網中被粘住的飛蟲。

佛系自律,是改善這個問題的良藥。因為,禪修最重要的原則,即“活在當下”。

一行禪師在《正念的奇蹟》中寫道:

“洗碗時,你也許會想著待會兒要喝茶,因此儘快地把碗洗完,好坐下來喝杯茶。

但是,這意味著你在洗碗時,根本沒有活在當下。

在你洗碗時,洗碗應當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當你喝茶時,喝茶就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在你如廁時,如廁就是你最重要的事。”

“專注”的功夫,就是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只關注“此時此地”,收斂紛飛的思緒,將“心不在焉”的狀態恢復到“心繫當下”的位置。

當你專注地活在當下,會進入一個非常平靜的狀態,不被各種誘惑、情緒和思想困擾,獲得對大腦的控制權,產生巨大的安詳與喜悅。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在生活中,我時時處處都在刻意練習這樣的“專注”。

我把消遣和休息的方式,從看劇、看綜藝、上網這樣耗費腦力、降低專注力的娛樂活動,改成了散步、做家務、陪貓玩耍。

我喜歡獨自漫步在附近的花園或操場上,放下全部思慮,只是單純地感受與觀察,氣候的變化、空氣的溫度、泥土的溼潤,鳥鳴、花香、綠蔭……行走的每一步,都關照呼吸,保持專注,享受生命的奇蹟。

每次散完步,我都會感到神清氣爽,煥然一新,內心生機勃勃,有說不出的愜意與滿足,疲憊一掃而空。

每天至少花上半小時做家務,專注地洗碗、拖地,整理書架上的書,輕鬆從容,全神貫注。總會抽出時間陪貓貓玩耍,跟它說話,逗它開心,全身心地投入在跟動物的相處之中,體會那種恬淡無邪的愉悅。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擁有了“專注”的能力,可以專注地欣賞一朵花,在吃飯時專注地體會到食物的味道,體驗到“不敷衍、不遲疑、不搖擺,認真地聚焦於當下的事情,自覺而專注地投入”的喜悅,從而獲得對生活最真實的感受。

正如《正念的奇蹟》中所說的那樣:

“只要試著培養自己的定力,創造內在的平靜和安詳喜悅,你就會擺脫焦慮不安,享受徹底的休息,讓心安靜下來。你會感到煥然一新,對事物將會有更廣闊、更清醒明白的認識,你內心的愛也會更深、更強。你對周遭的一切就能做出更有建設性的迴應。”

帶著這樣的專注,無論做任何事,都會充滿效率,事半功倍。因為只有當下的片刻是真實的,其餘皆為虛妄。

03.

“佛系青年”常常用來稱呼那些不求上進,對生活目標不怎麼上心,甚至有些自暴自棄的年輕人。

我想,製造這個詞的人,一定對“佛系”存在著重大的誤解。

沒有誰比修佛的人更加嚴格精進的了:

每天五點半起床,晨昏定省,誦經唸佛,磕大頭,聞思修,嚴格行持戒律……我身邊的“佛系人士”,簡直是我見過的最自律和上進的人。

在決定採取“禪修”法則生活之後,我開始效仿學佛的朋友,令生活充滿儀式感。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清晨起床,先花半個小時做冥想。因為冥想,我戒掉了咖啡和功能性飲料,不靠這些飲品來提神,也能保持精力的飽滿。隨後,我把今天要做的事情寫在家裡的黑板上,分門別類,儘量細緻,做到對每件要做的事情都心中有數。

然後心懷感恩與期待地開始全新的一天。

做任何事情都秉持沉靜與專注,將一舉一動看作典禮和儀式,用每一個行動來滋養內心專注的力量。用恭敬、認真、一絲不苟地態度,去完成每一項應做的任務。

夜晚時分,簡要回顧一下當天發生的事情,積極和消極方面的事情都要想一想,想想從這些事情中都學到了什麼。如果這天確實有很不好的事情發生,那麼下一次在遇到類似情況時,想清楚要如何處理。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在佛系自律的生活裡,我將每一天都看作是一個完整的人生。

清晨醒來,就是一個全新自我的出生,好好規劃這一天的行程,工作、努力、休息、玩樂,每一項都認真對待,盡情享受。

晚上臨睡前,回味一天的點點滴滴,猶如臨死之人回憶自己的精彩一生,然後閉上眼睛,通過冥想,將身體和心靈清空,迎接今天的死亡,以及第二天的重生。

這樣的生活方式,成為了治癒我焦慮心理和消極情緒的良藥。

我開始享受並且期待每一天的來臨,憧憬著會有什麼新鮮事的發生,哪怕是困難和繁重到令人焦慮的工作,我也會保持一顆開朗而積極的心,全身心投入地認真對待。

04.

之前常常覺得自律是一種道德行為,只要做了這些,就是善的。

然而按照人性來講,當我們把一件事加入了“善惡”價值觀的時候,我們就無法把這件事情貫徹執行——因為有善必有惡,大腦認為做了善事,潛意識中就需要作點惡來補償,也就有了放縱的理由。

如果不把自律看作一種具有道德意味的事,而是一種生活的常態,一種需要每天操持的儀式,那才有長期堅持的可能性。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如何用最簡練的話來概括這種“佛系自律”?

日本哲學家西田幾多郎說過的一句話可以作為答案:

所謂的禪修,就是拋棄雜念、專注當下,在日常的儀式感中,實現對自我的覺醒。

“自我的覺醒”是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事。

作家採銅在《精進》中也寫道:

我常常在思考,如何才能獲得一種豐盈、獨特、完整、自足的人生,思考如何才能擺脫內心的禁錮,以更勇敢、更開闊的方式去生活。

對我來說,真正能帶給人們幸福感的,並不是那些與慾望掛鉤、卻轉瞬即逝的事物,比如金錢、名聲、權利。

只有自身的成長實感,才是構成“生命意義”的源泉,才能帶給我們最充實、最實在的幸福和愉悅。

不斷地實現自我的成長,是一條漫漫長路,你需要練習一切,用身體,用心靈,去體驗,去感受。

約瑟夫.坎貝爾把一生的成長稱為“英雄之旅”,王陽明在臨死之前說,此生內心光明,心外一無所物。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不要皈依他人,要以自己做舟。佛經中寫道,你的身體裡蘊含著十萬道光芒。要靠自己的力量,將它找尋出來,發揮出來。

李欣頻說的一句話我非常贊同,要把現在的生活過得特別精彩,甚至有一種不想抽離的狀態,才會持續地吸引來更多美好的生活

當你用儀式感和專注的力量,馴服了內心的怪獸,培養了全新的生活習慣,獲得了嶄新的人生,你就會深刻地感受到,內在的精神世界,是多麼的自由與開闊。

專注當下,不陷入於過去,不迷茫於未來,

當你獲得了這一切的洞見,

你會變成一個真正內心強大的人。

本文作者:胡小鶴,法國文學博士,寫作、翻譯為生,喜歡閱讀人,熱衷於探索事物中蘊含的力量。

文章配圖均來源於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

讀完今日的文章,你有什麼感悟?

是不是也想試試禪修

或者你有什麼更好的建議?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與我們分享

“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佛系自律”治癒了我的焦慮成癖

如果你喜歡,請點個“在看”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