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的入世之道:人食五穀,足不離地'

"
"
釋迦牟尼的入世之道:人食五穀,足不離地

1

人食五穀,足不離地。

佛陀這麼說,是指一切法,一切現象,一切事物,皆依賴緣起,沒有絕對的獨立存在性。五穀緣地而生,人的生命緣五穀而有,人也就離不開大地。

緣起觀是佛教的根本教法,依緣起法而有了三乘十二部經。佛說一切法,皆是依緣而起,為人而說。離開緣起,一切法就如空中樓閣,流於空想和玄妙之談,沒有實際意義和價值。

佛陀的教法,是實用的覺悟,它是幸福生活的指南。

在佛陀的時代,眾多沙門出家修行,已經很普遍,因為厭惡世間生死無常,渴望獲得涅槃永恆之樂。但是涅槃究竟是什麼樣的境界,眾說紛雲。

按照經中的記載,悉達多太子屢次出於王城,目睹世間眾生老病死無常之苦,深感困惑,心中充滿煩惱,決定離開王宮,學習沙門行。

悉達多走上修行之路的初心,不是為了自己追求神奇的涅槃之樂,而是出於慈悲,對眾生的慈悲,同時也是對自己的慈悲。他希望眾生能夠離苦得樂,而自己也是眾生中的一員,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因此,離苦之道倘若真的存在,它應該而且必須是具有普遍適用性。

倘若涅槃之樂是隻有極其稀有的少數苦行者才能夠達到的境界,那麼,即便自己通過長年苦行,達到了那種境界,這樣一條道路和苦行的方法,對於普羅大眾並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和價值。

對眾生的慈悲,希望眾生能夠離苦得樂,這樣一個初心,決定了悉達多最後覺悟的境界。

不離眾生,不捨眾生,這是悉達多修行之路開始的緣起。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佛說一切法,因眾生而起,依眾生而有,若無眾生即無菩提花果,亦無諸佛菩薩。

2

佛教並不神祕,它甚至可以被稱為是經驗主義或實證主義的。

經驗,指的是不要耽於妄想,盲目迷信,痴迷世間流傳的種種神奇、玄妙言談或所謂的境界,而是迴歸自身,迴歸當下最切身、最直接的身心體驗,從中發現真諦。

從覺知身體的疼痛開始,從走近篝火時感到的溫暖開始,從風中傳來的雞鳴狗吠開始,從碗裡稻米飯的香味開始,從目睹黃昏的村落或城市陷入黑暗開始,從一個念頭的閃現開始,從日常生活中內心感到的不安情緒、煩惱開始,從一念嗔心、妒忌或傲慢開始,從面對生死的困惑與恐懼開始,這些身心內外的現象和體驗是第一手的材料,是鮮活的,當下、具體而直接的。

就像一位科學家,用顯微鏡觀察植物或動物細胞的活動。

佛陀採用的觀察方式,稱為禪那、止觀或靜慮,在寂靜中觀照諸法,如何生,如何住,如何變,如何滅,從何處來,向何處去,體性如何;而這個顯微鏡,就是眾生本具的覺性,它不需要從外面去尋找。

只要靜靜坐下來,這個本具的覺性就會清晰底顯現,如暗室內的一盞明燈,照亮身心內外一切現象。

佛陀說,我指明瞭道路,而路要靠你自己走。開啟自心的覺性,就是接過佛陀點亮的那盞明燈,照亮黑暗的心室,亦如火炬一般,照亮前行的道路。

人食五穀,足不離地。

六年苦行,悉達多一日只吃一粒黍米,但這無助於發現離苦之道,悉達多即於尼連禪河畔淨身,接受牧牛女難陀波羅之乳糜供養,增長力氣,尋至此河對岸之菩提樹下靜坐,深入觀察,緣起緣滅,七日七夜,睹明星而悟道。

梵天來問,如何是你覺悟的證明?悉達多以手觸地,答曰:這堅實的大地即是證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