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

作為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

看待網上關於兩座城的博弈

還不如親自聽我幼稚的推敲

網上衝浪的時候,總能看到有關廣州和深圳“爭鋒”的新聞。

作為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如今在廣州工作生活的年輕人,想要談一點幼稚的見解。

處於一場風暴的中心,沒法讓所有人既喜歡廣州又喜歡深圳,至少希望對這兩座城市的見解晉升一個地步。

廣州和深圳,和而不同

眾所周知,一線城市的行列裡,廣東佔了兩個,頗有一種兄弟兵齊上陣的感覺。

三十年前流行下海,廣東以北的北方人,大多去了北上廣打工,有些人已經奮鬥到了一線城市的煎餅攤,有些人已經在CBD的落地窗樓宇裡養小三。

那會兒,人們還不懂什麼風口和創業,只知道出人頭地就得去大城市。首先要是個城,其次一定要大。


"

作為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

看待網上關於兩座城的博弈

還不如親自聽我幼稚的推敲

網上衝浪的時候,總能看到有關廣州和深圳“爭鋒”的新聞。

作為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如今在廣州工作生活的年輕人,想要談一點幼稚的見解。

處於一場風暴的中心,沒法讓所有人既喜歡廣州又喜歡深圳,至少希望對這兩座城市的見解晉升一個地步。

廣州和深圳,和而不同

眾所周知,一線城市的行列裡,廣東佔了兩個,頗有一種兄弟兵齊上陣的感覺。

三十年前流行下海,廣東以北的北方人,大多去了北上廣打工,有些人已經奮鬥到了一線城市的煎餅攤,有些人已經在CBD的落地窗樓宇裡養小三。

那會兒,人們還不懂什麼風口和創業,只知道出人頭地就得去大城市。首先要是個城,其次一定要大。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直到千禧年前後,儘管貴為上頭欽點的經濟區,深圳的存在感仍然很低。人們仍然源源不斷地擠進廣州的三號線裡,到深圳只是為了去香港。

隨後,我家附近的洗車店換成了愛瘋旗艦店,才意識到深圳正在後來居上。這個同在廣東的一線城市,明明白白地嶄露頭角。

儘管深圳和廣州同在廣東,但兩個城市對“廣式”的解讀都有所不同。

同根同源的廣州,往什麼北京路一德路上逛一圈,到廣州酒家陶陶居吃一輪,或多或少都會對粵菜有所啟發。

"

作為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

看待網上關於兩座城的博弈

還不如親自聽我幼稚的推敲

網上衝浪的時候,總能看到有關廣州和深圳“爭鋒”的新聞。

作為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如今在廣州工作生活的年輕人,想要談一點幼稚的見解。

處於一場風暴的中心,沒法讓所有人既喜歡廣州又喜歡深圳,至少希望對這兩座城市的見解晉升一個地步。

廣州和深圳,和而不同

眾所周知,一線城市的行列裡,廣東佔了兩個,頗有一種兄弟兵齊上陣的感覺。

三十年前流行下海,廣東以北的北方人,大多去了北上廣打工,有些人已經奮鬥到了一線城市的煎餅攤,有些人已經在CBD的落地窗樓宇裡養小三。

那會兒,人們還不懂什麼風口和創業,只知道出人頭地就得去大城市。首先要是個城,其次一定要大。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直到千禧年前後,儘管貴為上頭欽點的經濟區,深圳的存在感仍然很低。人們仍然源源不斷地擠進廣州的三號線裡,到深圳只是為了去香港。

隨後,我家附近的洗車店換成了愛瘋旗艦店,才意識到深圳正在後來居上。這個同在廣東的一線城市,明明白白地嶄露頭角。

儘管深圳和廣州同在廣東,但兩個城市對“廣式”的解讀都有所不同。

同根同源的廣州,往什麼北京路一德路上逛一圈,到廣州酒家陶陶居吃一輪,或多或少都會對粵菜有所啟發。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但在深圳,你能吃到各種湘菜川菜和江浙菜,還有深圳人開的港式茶餐廳,唯獨少了粵菜。

事實上,深圳的很多東西,其實跟深圳沒什麼關係,或者說跟廣東沒什麼關係。這裡聚集著許多外來者,搞著搞著就大了,舶來品在這裡散發著生機。

在吃這一點上,深圳非常不廣東,語言上也是。

搭乘上廣州的地鐵,無論婦孺小孩,還是剛下班的商務精英,都能聽到對答如流的粵語對話。而從深圳一號線的這頭坐到那頭,你才知道中國原來有這麼多種方言。

"

作為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

看待網上關於兩座城的博弈

還不如親自聽我幼稚的推敲

網上衝浪的時候,總能看到有關廣州和深圳“爭鋒”的新聞。

作為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如今在廣州工作生活的年輕人,想要談一點幼稚的見解。

處於一場風暴的中心,沒法讓所有人既喜歡廣州又喜歡深圳,至少希望對這兩座城市的見解晉升一個地步。

廣州和深圳,和而不同

眾所周知,一線城市的行列裡,廣東佔了兩個,頗有一種兄弟兵齊上陣的感覺。

三十年前流行下海,廣東以北的北方人,大多去了北上廣打工,有些人已經奮鬥到了一線城市的煎餅攤,有些人已經在CBD的落地窗樓宇裡養小三。

那會兒,人們還不懂什麼風口和創業,只知道出人頭地就得去大城市。首先要是個城,其次一定要大。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直到千禧年前後,儘管貴為上頭欽點的經濟區,深圳的存在感仍然很低。人們仍然源源不斷地擠進廣州的三號線裡,到深圳只是為了去香港。

隨後,我家附近的洗車店換成了愛瘋旗艦店,才意識到深圳正在後來居上。這個同在廣東的一線城市,明明白白地嶄露頭角。

儘管深圳和廣州同在廣東,但兩個城市對“廣式”的解讀都有所不同。

同根同源的廣州,往什麼北京路一德路上逛一圈,到廣州酒家陶陶居吃一輪,或多或少都會對粵菜有所啟發。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但在深圳,你能吃到各種湘菜川菜和江浙菜,還有深圳人開的港式茶餐廳,唯獨少了粵菜。

事實上,深圳的很多東西,其實跟深圳沒什麼關係,或者說跟廣東沒什麼關係。這裡聚集著許多外來者,搞著搞著就大了,舶來品在這裡散發著生機。

在吃這一點上,深圳非常不廣東,語言上也是。

搭乘上廣州的地鐵,無論婦孺小孩,還是剛下班的商務精英,都能聽到對答如流的粵語對話。而從深圳一號線的這頭坐到那頭,你才知道中國原來有這麼多種方言。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毋庸置疑,兩座城存在形形色色的差異。知乎上有個問題,“深圳和廣州的差異在哪裡?”

網友@movieatravelove畫的圖簡明扼要地說明了問題,畫風寫實,又帶有一絲倔強。


"

作為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

看待網上關於兩座城的博弈

還不如親自聽我幼稚的推敲

網上衝浪的時候,總能看到有關廣州和深圳“爭鋒”的新聞。

作為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如今在廣州工作生活的年輕人,想要談一點幼稚的見解。

處於一場風暴的中心,沒法讓所有人既喜歡廣州又喜歡深圳,至少希望對這兩座城市的見解晉升一個地步。

廣州和深圳,和而不同

眾所周知,一線城市的行列裡,廣東佔了兩個,頗有一種兄弟兵齊上陣的感覺。

三十年前流行下海,廣東以北的北方人,大多去了北上廣打工,有些人已經奮鬥到了一線城市的煎餅攤,有些人已經在CBD的落地窗樓宇裡養小三。

那會兒,人們還不懂什麼風口和創業,只知道出人頭地就得去大城市。首先要是個城,其次一定要大。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直到千禧年前後,儘管貴為上頭欽點的經濟區,深圳的存在感仍然很低。人們仍然源源不斷地擠進廣州的三號線裡,到深圳只是為了去香港。

隨後,我家附近的洗車店換成了愛瘋旗艦店,才意識到深圳正在後來居上。這個同在廣東的一線城市,明明白白地嶄露頭角。

儘管深圳和廣州同在廣東,但兩個城市對“廣式”的解讀都有所不同。

同根同源的廣州,往什麼北京路一德路上逛一圈,到廣州酒家陶陶居吃一輪,或多或少都會對粵菜有所啟發。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但在深圳,你能吃到各種湘菜川菜和江浙菜,還有深圳人開的港式茶餐廳,唯獨少了粵菜。

事實上,深圳的很多東西,其實跟深圳沒什麼關係,或者說跟廣東沒什麼關係。這裡聚集著許多外來者,搞著搞著就大了,舶來品在這裡散發著生機。

在吃這一點上,深圳非常不廣東,語言上也是。

搭乘上廣州的地鐵,無論婦孺小孩,還是剛下班的商務精英,都能聽到對答如流的粵語對話。而從深圳一號線的這頭坐到那頭,你才知道中國原來有這麼多種方言。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毋庸置疑,兩座城存在形形色色的差異。知乎上有個問題,“深圳和廣州的差異在哪裡?”

網友@movieatravelove畫的圖簡明扼要地說明了問題,畫風寫實,又帶有一絲倔強。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

作為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

看待網上關於兩座城的博弈

還不如親自聽我幼稚的推敲

網上衝浪的時候,總能看到有關廣州和深圳“爭鋒”的新聞。

作為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如今在廣州工作生活的年輕人,想要談一點幼稚的見解。

處於一場風暴的中心,沒法讓所有人既喜歡廣州又喜歡深圳,至少希望對這兩座城市的見解晉升一個地步。

廣州和深圳,和而不同

眾所周知,一線城市的行列裡,廣東佔了兩個,頗有一種兄弟兵齊上陣的感覺。

三十年前流行下海,廣東以北的北方人,大多去了北上廣打工,有些人已經奮鬥到了一線城市的煎餅攤,有些人已經在CBD的落地窗樓宇裡養小三。

那會兒,人們還不懂什麼風口和創業,只知道出人頭地就得去大城市。首先要是個城,其次一定要大。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直到千禧年前後,儘管貴為上頭欽點的經濟區,深圳的存在感仍然很低。人們仍然源源不斷地擠進廣州的三號線裡,到深圳只是為了去香港。

隨後,我家附近的洗車店換成了愛瘋旗艦店,才意識到深圳正在後來居上。這個同在廣東的一線城市,明明白白地嶄露頭角。

儘管深圳和廣州同在廣東,但兩個城市對“廣式”的解讀都有所不同。

同根同源的廣州,往什麼北京路一德路上逛一圈,到廣州酒家陶陶居吃一輪,或多或少都會對粵菜有所啟發。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但在深圳,你能吃到各種湘菜川菜和江浙菜,還有深圳人開的港式茶餐廳,唯獨少了粵菜。

事實上,深圳的很多東西,其實跟深圳沒什麼關係,或者說跟廣東沒什麼關係。這裡聚集著許多外來者,搞著搞著就大了,舶來品在這裡散發著生機。

在吃這一點上,深圳非常不廣東,語言上也是。

搭乘上廣州的地鐵,無論婦孺小孩,還是剛下班的商務精英,都能聽到對答如流的粵語對話。而從深圳一號線的這頭坐到那頭,你才知道中國原來有這麼多種方言。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毋庸置疑,兩座城存在形形色色的差異。知乎上有個問題,“深圳和廣州的差異在哪裡?”

網友@movieatravelove畫的圖簡明扼要地說明了問題,畫風寫實,又帶有一絲倔強。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

作為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

看待網上關於兩座城的博弈

還不如親自聽我幼稚的推敲

網上衝浪的時候,總能看到有關廣州和深圳“爭鋒”的新聞。

作為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如今在廣州工作生活的年輕人,想要談一點幼稚的見解。

處於一場風暴的中心,沒法讓所有人既喜歡廣州又喜歡深圳,至少希望對這兩座城市的見解晉升一個地步。

廣州和深圳,和而不同

眾所周知,一線城市的行列裡,廣東佔了兩個,頗有一種兄弟兵齊上陣的感覺。

三十年前流行下海,廣東以北的北方人,大多去了北上廣打工,有些人已經奮鬥到了一線城市的煎餅攤,有些人已經在CBD的落地窗樓宇裡養小三。

那會兒,人們還不懂什麼風口和創業,只知道出人頭地就得去大城市。首先要是個城,其次一定要大。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直到千禧年前後,儘管貴為上頭欽點的經濟區,深圳的存在感仍然很低。人們仍然源源不斷地擠進廣州的三號線裡,到深圳只是為了去香港。

隨後,我家附近的洗車店換成了愛瘋旗艦店,才意識到深圳正在後來居上。這個同在廣東的一線城市,明明白白地嶄露頭角。

儘管深圳和廣州同在廣東,但兩個城市對“廣式”的解讀都有所不同。

同根同源的廣州,往什麼北京路一德路上逛一圈,到廣州酒家陶陶居吃一輪,或多或少都會對粵菜有所啟發。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但在深圳,你能吃到各種湘菜川菜和江浙菜,還有深圳人開的港式茶餐廳,唯獨少了粵菜。

事實上,深圳的很多東西,其實跟深圳沒什麼關係,或者說跟廣東沒什麼關係。這裡聚集著許多外來者,搞著搞著就大了,舶來品在這裡散發著生機。

在吃這一點上,深圳非常不廣東,語言上也是。

搭乘上廣州的地鐵,無論婦孺小孩,還是剛下班的商務精英,都能聽到對答如流的粵語對話。而從深圳一號線的這頭坐到那頭,你才知道中國原來有這麼多種方言。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毋庸置疑,兩座城存在形形色色的差異。知乎上有個問題,“深圳和廣州的差異在哪裡?”

網友@movieatravelove畫的圖簡明扼要地說明了問題,畫風寫實,又帶有一絲倔強。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有人評價,廣州是廣東人的廣州,深圳是全國人的深圳。

浸入風口的深圳,描繪著未來的版圖,讓全國人趨之若鶩。這裡的人一邊喝得酩酊大醉,一邊暢想未來。

小火慢燉的廣州,悶聲發大財的教條固若金湯,他們低調內斂,不聲張,也不張狂,只管做自己的事,敦實溫厚地一步步前進。

一體共生的兄弟兵

在文化底蘊這一範疇上,連廣州這樣的千年商都都被定義為文化荒漠,即使深圳貴為一線城市,也就只能是小漁村。

舉目一望,廣州有騎樓,也有CBD,高低矮小各不同。而深圳在爭分奪秒地建起一幢撞千篇一律的高樓大廈,顯得生猛又貪婪。

深圳不是沒有底蘊,深圳的底蘊就是金錢。

就像從1981年就矗立在深圳蛇口的標語牌,“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也是深圳的屬性。


"

作為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

看待網上關於兩座城的博弈

還不如親自聽我幼稚的推敲

網上衝浪的時候,總能看到有關廣州和深圳“爭鋒”的新聞。

作為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如今在廣州工作生活的年輕人,想要談一點幼稚的見解。

處於一場風暴的中心,沒法讓所有人既喜歡廣州又喜歡深圳,至少希望對這兩座城市的見解晉升一個地步。

廣州和深圳,和而不同

眾所周知,一線城市的行列裡,廣東佔了兩個,頗有一種兄弟兵齊上陣的感覺。

三十年前流行下海,廣東以北的北方人,大多去了北上廣打工,有些人已經奮鬥到了一線城市的煎餅攤,有些人已經在CBD的落地窗樓宇裡養小三。

那會兒,人們還不懂什麼風口和創業,只知道出人頭地就得去大城市。首先要是個城,其次一定要大。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直到千禧年前後,儘管貴為上頭欽點的經濟區,深圳的存在感仍然很低。人們仍然源源不斷地擠進廣州的三號線裡,到深圳只是為了去香港。

隨後,我家附近的洗車店換成了愛瘋旗艦店,才意識到深圳正在後來居上。這個同在廣東的一線城市,明明白白地嶄露頭角。

儘管深圳和廣州同在廣東,但兩個城市對“廣式”的解讀都有所不同。

同根同源的廣州,往什麼北京路一德路上逛一圈,到廣州酒家陶陶居吃一輪,或多或少都會對粵菜有所啟發。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但在深圳,你能吃到各種湘菜川菜和江浙菜,還有深圳人開的港式茶餐廳,唯獨少了粵菜。

事實上,深圳的很多東西,其實跟深圳沒什麼關係,或者說跟廣東沒什麼關係。這裡聚集著許多外來者,搞著搞著就大了,舶來品在這裡散發著生機。

在吃這一點上,深圳非常不廣東,語言上也是。

搭乘上廣州的地鐵,無論婦孺小孩,還是剛下班的商務精英,都能聽到對答如流的粵語對話。而從深圳一號線的這頭坐到那頭,你才知道中國原來有這麼多種方言。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毋庸置疑,兩座城存在形形色色的差異。知乎上有個問題,“深圳和廣州的差異在哪裡?”

網友@movieatravelove畫的圖簡明扼要地說明了問題,畫風寫實,又帶有一絲倔強。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有人評價,廣州是廣東人的廣州,深圳是全國人的深圳。

浸入風口的深圳,描繪著未來的版圖,讓全國人趨之若鶩。這裡的人一邊喝得酩酊大醉,一邊暢想未來。

小火慢燉的廣州,悶聲發大財的教條固若金湯,他們低調內斂,不聲張,也不張狂,只管做自己的事,敦實溫厚地一步步前進。

一體共生的兄弟兵

在文化底蘊這一範疇上,連廣州這樣的千年商都都被定義為文化荒漠,即使深圳貴為一線城市,也就只能是小漁村。

舉目一望,廣州有騎樓,也有CBD,高低矮小各不同。而深圳在爭分奪秒地建起一幢撞千篇一律的高樓大廈,顯得生猛又貪婪。

深圳不是沒有底蘊,深圳的底蘊就是金錢。

就像從1981年就矗立在深圳蛇口的標語牌,“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也是深圳的屬性。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深圳就像是一個叢林,茂盛的慾望雜草叢生。

最有印象的是,從地鐵口出來,會發現行人的步速都快些,似乎在鐵人三項的衝刺階段,一種無形的壓力呼之欲出,催促你加快步伐,快馬超車。

和深圳不同,廣州的底蘊在於生活,連煲湯的時間都沒有還談什麼生活。這讓廣州看深圳,總帶著表哥看錶弟的心態,就像香港看廣州一樣。

相比深圳的風風火火,廣州更注重怎麼把一隻雞做好吃,“悶聲發大財”才是廣州人代代相傳的教義,這也是為什麼廣州認為深圳就是個年輕人打工的結合部。


"

作為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

看待網上關於兩座城的博弈

還不如親自聽我幼稚的推敲

網上衝浪的時候,總能看到有關廣州和深圳“爭鋒”的新聞。

作為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如今在廣州工作生活的年輕人,想要談一點幼稚的見解。

處於一場風暴的中心,沒法讓所有人既喜歡廣州又喜歡深圳,至少希望對這兩座城市的見解晉升一個地步。

廣州和深圳,和而不同

眾所周知,一線城市的行列裡,廣東佔了兩個,頗有一種兄弟兵齊上陣的感覺。

三十年前流行下海,廣東以北的北方人,大多去了北上廣打工,有些人已經奮鬥到了一線城市的煎餅攤,有些人已經在CBD的落地窗樓宇裡養小三。

那會兒,人們還不懂什麼風口和創業,只知道出人頭地就得去大城市。首先要是個城,其次一定要大。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直到千禧年前後,儘管貴為上頭欽點的經濟區,深圳的存在感仍然很低。人們仍然源源不斷地擠進廣州的三號線裡,到深圳只是為了去香港。

隨後,我家附近的洗車店換成了愛瘋旗艦店,才意識到深圳正在後來居上。這個同在廣東的一線城市,明明白白地嶄露頭角。

儘管深圳和廣州同在廣東,但兩個城市對“廣式”的解讀都有所不同。

同根同源的廣州,往什麼北京路一德路上逛一圈,到廣州酒家陶陶居吃一輪,或多或少都會對粵菜有所啟發。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但在深圳,你能吃到各種湘菜川菜和江浙菜,還有深圳人開的港式茶餐廳,唯獨少了粵菜。

事實上,深圳的很多東西,其實跟深圳沒什麼關係,或者說跟廣東沒什麼關係。這裡聚集著許多外來者,搞著搞著就大了,舶來品在這裡散發著生機。

在吃這一點上,深圳非常不廣東,語言上也是。

搭乘上廣州的地鐵,無論婦孺小孩,還是剛下班的商務精英,都能聽到對答如流的粵語對話。而從深圳一號線的這頭坐到那頭,你才知道中國原來有這麼多種方言。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毋庸置疑,兩座城存在形形色色的差異。知乎上有個問題,“深圳和廣州的差異在哪裡?”

網友@movieatravelove畫的圖簡明扼要地說明了問題,畫風寫實,又帶有一絲倔強。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有人評價,廣州是廣東人的廣州,深圳是全國人的深圳。

浸入風口的深圳,描繪著未來的版圖,讓全國人趨之若鶩。這裡的人一邊喝得酩酊大醉,一邊暢想未來。

小火慢燉的廣州,悶聲發大財的教條固若金湯,他們低調內斂,不聲張,也不張狂,只管做自己的事,敦實溫厚地一步步前進。

一體共生的兄弟兵

在文化底蘊這一範疇上,連廣州這樣的千年商都都被定義為文化荒漠,即使深圳貴為一線城市,也就只能是小漁村。

舉目一望,廣州有騎樓,也有CBD,高低矮小各不同。而深圳在爭分奪秒地建起一幢撞千篇一律的高樓大廈,顯得生猛又貪婪。

深圳不是沒有底蘊,深圳的底蘊就是金錢。

就像從1981年就矗立在深圳蛇口的標語牌,“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也是深圳的屬性。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深圳就像是一個叢林,茂盛的慾望雜草叢生。

最有印象的是,從地鐵口出來,會發現行人的步速都快些,似乎在鐵人三項的衝刺階段,一種無形的壓力呼之欲出,催促你加快步伐,快馬超車。

和深圳不同,廣州的底蘊在於生活,連煲湯的時間都沒有還談什麼生活。這讓廣州看深圳,總帶著表哥看錶弟的心態,就像香港看廣州一樣。

相比深圳的風風火火,廣州更注重怎麼把一隻雞做好吃,“悶聲發大財”才是廣州人代代相傳的教義,這也是為什麼廣州認為深圳就是個年輕人打工的結合部。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如果要論包容,我想,深圳的包容性獨樹一幟。

深圳的包容不同於北京皇城根下的濃厚氣息,不如上海金錢至上的迷幻感,也不像廣州那般市井煙火的濃重,而是一種無差別的包容感。

每個到深圳的人,剛開始的時候不會不適應,在這座90%都是外地人的城市,無距離的平等感隨處可見。

在一檔節目裡,高曉鬆曾這樣評價深圳:

誤入北京名媛圈,會認識某某的女兒某某的孫女,以及各種軍牌車;誤入上海的名媛圈,會結識某某夫人,某某太太,以及各種愛馬仕;誤入深圳名媛圈,會認識某總裁本人,以及各種慈善會。


"

作為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

看待網上關於兩座城的博弈

還不如親自聽我幼稚的推敲

網上衝浪的時候,總能看到有關廣州和深圳“爭鋒”的新聞。

作為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如今在廣州工作生活的年輕人,想要談一點幼稚的見解。

處於一場風暴的中心,沒法讓所有人既喜歡廣州又喜歡深圳,至少希望對這兩座城市的見解晉升一個地步。

廣州和深圳,和而不同

眾所周知,一線城市的行列裡,廣東佔了兩個,頗有一種兄弟兵齊上陣的感覺。

三十年前流行下海,廣東以北的北方人,大多去了北上廣打工,有些人已經奮鬥到了一線城市的煎餅攤,有些人已經在CBD的落地窗樓宇裡養小三。

那會兒,人們還不懂什麼風口和創業,只知道出人頭地就得去大城市。首先要是個城,其次一定要大。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直到千禧年前後,儘管貴為上頭欽點的經濟區,深圳的存在感仍然很低。人們仍然源源不斷地擠進廣州的三號線裡,到深圳只是為了去香港。

隨後,我家附近的洗車店換成了愛瘋旗艦店,才意識到深圳正在後來居上。這個同在廣東的一線城市,明明白白地嶄露頭角。

儘管深圳和廣州同在廣東,但兩個城市對“廣式”的解讀都有所不同。

同根同源的廣州,往什麼北京路一德路上逛一圈,到廣州酒家陶陶居吃一輪,或多或少都會對粵菜有所啟發。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但在深圳,你能吃到各種湘菜川菜和江浙菜,還有深圳人開的港式茶餐廳,唯獨少了粵菜。

事實上,深圳的很多東西,其實跟深圳沒什麼關係,或者說跟廣東沒什麼關係。這裡聚集著許多外來者,搞著搞著就大了,舶來品在這裡散發著生機。

在吃這一點上,深圳非常不廣東,語言上也是。

搭乘上廣州的地鐵,無論婦孺小孩,還是剛下班的商務精英,都能聽到對答如流的粵語對話。而從深圳一號線的這頭坐到那頭,你才知道中國原來有這麼多種方言。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毋庸置疑,兩座城存在形形色色的差異。知乎上有個問題,“深圳和廣州的差異在哪裡?”

網友@movieatravelove畫的圖簡明扼要地說明了問題,畫風寫實,又帶有一絲倔強。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有人評價,廣州是廣東人的廣州,深圳是全國人的深圳。

浸入風口的深圳,描繪著未來的版圖,讓全國人趨之若鶩。這裡的人一邊喝得酩酊大醉,一邊暢想未來。

小火慢燉的廣州,悶聲發大財的教條固若金湯,他們低調內斂,不聲張,也不張狂,只管做自己的事,敦實溫厚地一步步前進。

一體共生的兄弟兵

在文化底蘊這一範疇上,連廣州這樣的千年商都都被定義為文化荒漠,即使深圳貴為一線城市,也就只能是小漁村。

舉目一望,廣州有騎樓,也有CBD,高低矮小各不同。而深圳在爭分奪秒地建起一幢撞千篇一律的高樓大廈,顯得生猛又貪婪。

深圳不是沒有底蘊,深圳的底蘊就是金錢。

就像從1981年就矗立在深圳蛇口的標語牌,“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也是深圳的屬性。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深圳就像是一個叢林,茂盛的慾望雜草叢生。

最有印象的是,從地鐵口出來,會發現行人的步速都快些,似乎在鐵人三項的衝刺階段,一種無形的壓力呼之欲出,催促你加快步伐,快馬超車。

和深圳不同,廣州的底蘊在於生活,連煲湯的時間都沒有還談什麼生活。這讓廣州看深圳,總帶著表哥看錶弟的心態,就像香港看廣州一樣。

相比深圳的風風火火,廣州更注重怎麼把一隻雞做好吃,“悶聲發大財”才是廣州人代代相傳的教義,這也是為什麼廣州認為深圳就是個年輕人打工的結合部。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如果要論包容,我想,深圳的包容性獨樹一幟。

深圳的包容不同於北京皇城根下的濃厚氣息,不如上海金錢至上的迷幻感,也不像廣州那般市井煙火的濃重,而是一種無差別的包容感。

每個到深圳的人,剛開始的時候不會不適應,在這座90%都是外地人的城市,無距離的平等感隨處可見。

在一檔節目裡,高曉鬆曾這樣評價深圳:

誤入北京名媛圈,會認識某某的女兒某某的孫女,以及各種軍牌車;誤入上海的名媛圈,會結識某某夫人,某某太太,以及各種愛馬仕;誤入深圳名媛圈,會認識某總裁本人,以及各種慈善會。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隨處可見家鄉的食物讓人動容,“來了,就是深圳人”的標語引起群體共鳴,遠比心靈雞湯慰藉人心。這裡沒有赤裸的崇拜,實力才是度量人的唯一刻度。

但這種歸屬感不會持續很久,持續的高壓和快速更迭的環境,高淘汰率讓這種融入感消失殆盡。

而廣州作為廣式風情最濃的城市,異域風情之中,莫名包裹著一種歸屬感,廣州人都稱之為“人情味”。

每個南下的人一開始來到廣州,都會被聽不懂的粵語所隔閡,被各種風俗習慣弄得頭暈轉向。

儘管一開始不理解廣州人為了早茶、粵語、老城那種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但只要待一段時間,莫名的歸屬感會把每個異鄉人同化。

在廣州,每個人是你,你也是每個人。

"

作為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

看待網上關於兩座城的博弈

還不如親自聽我幼稚的推敲

網上衝浪的時候,總能看到有關廣州和深圳“爭鋒”的新聞。

作為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如今在廣州工作生活的年輕人,想要談一點幼稚的見解。

處於一場風暴的中心,沒法讓所有人既喜歡廣州又喜歡深圳,至少希望對這兩座城市的見解晉升一個地步。

廣州和深圳,和而不同

眾所周知,一線城市的行列裡,廣東佔了兩個,頗有一種兄弟兵齊上陣的感覺。

三十年前流行下海,廣東以北的北方人,大多去了北上廣打工,有些人已經奮鬥到了一線城市的煎餅攤,有些人已經在CBD的落地窗樓宇裡養小三。

那會兒,人們還不懂什麼風口和創業,只知道出人頭地就得去大城市。首先要是個城,其次一定要大。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直到千禧年前後,儘管貴為上頭欽點的經濟區,深圳的存在感仍然很低。人們仍然源源不斷地擠進廣州的三號線裡,到深圳只是為了去香港。

隨後,我家附近的洗車店換成了愛瘋旗艦店,才意識到深圳正在後來居上。這個同在廣東的一線城市,明明白白地嶄露頭角。

儘管深圳和廣州同在廣東,但兩個城市對“廣式”的解讀都有所不同。

同根同源的廣州,往什麼北京路一德路上逛一圈,到廣州酒家陶陶居吃一輪,或多或少都會對粵菜有所啟發。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但在深圳,你能吃到各種湘菜川菜和江浙菜,還有深圳人開的港式茶餐廳,唯獨少了粵菜。

事實上,深圳的很多東西,其實跟深圳沒什麼關係,或者說跟廣東沒什麼關係。這裡聚集著許多外來者,搞著搞著就大了,舶來品在這裡散發著生機。

在吃這一點上,深圳非常不廣東,語言上也是。

搭乘上廣州的地鐵,無論婦孺小孩,還是剛下班的商務精英,都能聽到對答如流的粵語對話。而從深圳一號線的這頭坐到那頭,你才知道中國原來有這麼多種方言。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毋庸置疑,兩座城存在形形色色的差異。知乎上有個問題,“深圳和廣州的差異在哪裡?”

網友@movieatravelove畫的圖簡明扼要地說明了問題,畫風寫實,又帶有一絲倔強。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有人評價,廣州是廣東人的廣州,深圳是全國人的深圳。

浸入風口的深圳,描繪著未來的版圖,讓全國人趨之若鶩。這裡的人一邊喝得酩酊大醉,一邊暢想未來。

小火慢燉的廣州,悶聲發大財的教條固若金湯,他們低調內斂,不聲張,也不張狂,只管做自己的事,敦實溫厚地一步步前進。

一體共生的兄弟兵

在文化底蘊這一範疇上,連廣州這樣的千年商都都被定義為文化荒漠,即使深圳貴為一線城市,也就只能是小漁村。

舉目一望,廣州有騎樓,也有CBD,高低矮小各不同。而深圳在爭分奪秒地建起一幢撞千篇一律的高樓大廈,顯得生猛又貪婪。

深圳不是沒有底蘊,深圳的底蘊就是金錢。

就像從1981年就矗立在深圳蛇口的標語牌,“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也是深圳的屬性。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深圳就像是一個叢林,茂盛的慾望雜草叢生。

最有印象的是,從地鐵口出來,會發現行人的步速都快些,似乎在鐵人三項的衝刺階段,一種無形的壓力呼之欲出,催促你加快步伐,快馬超車。

和深圳不同,廣州的底蘊在於生活,連煲湯的時間都沒有還談什麼生活。這讓廣州看深圳,總帶著表哥看錶弟的心態,就像香港看廣州一樣。

相比深圳的風風火火,廣州更注重怎麼把一隻雞做好吃,“悶聲發大財”才是廣州人代代相傳的教義,這也是為什麼廣州認為深圳就是個年輕人打工的結合部。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如果要論包容,我想,深圳的包容性獨樹一幟。

深圳的包容不同於北京皇城根下的濃厚氣息,不如上海金錢至上的迷幻感,也不像廣州那般市井煙火的濃重,而是一種無差別的包容感。

每個到深圳的人,剛開始的時候不會不適應,在這座90%都是外地人的城市,無距離的平等感隨處可見。

在一檔節目裡,高曉鬆曾這樣評價深圳:

誤入北京名媛圈,會認識某某的女兒某某的孫女,以及各種軍牌車;誤入上海的名媛圈,會結識某某夫人,某某太太,以及各種愛馬仕;誤入深圳名媛圈,會認識某總裁本人,以及各種慈善會。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隨處可見家鄉的食物讓人動容,“來了,就是深圳人”的標語引起群體共鳴,遠比心靈雞湯慰藉人心。這裡沒有赤裸的崇拜,實力才是度量人的唯一刻度。

但這種歸屬感不會持續很久,持續的高壓和快速更迭的環境,高淘汰率讓這種融入感消失殆盡。

而廣州作為廣式風情最濃的城市,異域風情之中,莫名包裹著一種歸屬感,廣州人都稱之為“人情味”。

每個南下的人一開始來到廣州,都會被聽不懂的粵語所隔閡,被各種風俗習慣弄得頭暈轉向。

儘管一開始不理解廣州人為了早茶、粵語、老城那種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但只要待一段時間,莫名的歸屬感會把每個異鄉人同化。

在廣州,每個人是你,你也是每個人。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大學畢業的時候,朋友都以為我會老鳥歸巢回深圳,留在廣州的時候朋友們都感覺不解。深圳和廣州兩城年輕人的微微抗拒,也像是兩城之間的關係。

對於深圳人來說,不太願意去廣州。對於廣州人來說,去深圳也不大可能。若是需要退居二線,深圳人寧願去東莞惠州,廣州人寧願在番禺置業。

"

作為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

看待網上關於兩座城的博弈

還不如親自聽我幼稚的推敲

網上衝浪的時候,總能看到有關廣州和深圳“爭鋒”的新聞。

作為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如今在廣州工作生活的年輕人,想要談一點幼稚的見解。

處於一場風暴的中心,沒法讓所有人既喜歡廣州又喜歡深圳,至少希望對這兩座城市的見解晉升一個地步。

廣州和深圳,和而不同

眾所周知,一線城市的行列裡,廣東佔了兩個,頗有一種兄弟兵齊上陣的感覺。

三十年前流行下海,廣東以北的北方人,大多去了北上廣打工,有些人已經奮鬥到了一線城市的煎餅攤,有些人已經在CBD的落地窗樓宇裡養小三。

那會兒,人們還不懂什麼風口和創業,只知道出人頭地就得去大城市。首先要是個城,其次一定要大。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直到千禧年前後,儘管貴為上頭欽點的經濟區,深圳的存在感仍然很低。人們仍然源源不斷地擠進廣州的三號線裡,到深圳只是為了去香港。

隨後,我家附近的洗車店換成了愛瘋旗艦店,才意識到深圳正在後來居上。這個同在廣東的一線城市,明明白白地嶄露頭角。

儘管深圳和廣州同在廣東,但兩個城市對“廣式”的解讀都有所不同。

同根同源的廣州,往什麼北京路一德路上逛一圈,到廣州酒家陶陶居吃一輪,或多或少都會對粵菜有所啟發。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但在深圳,你能吃到各種湘菜川菜和江浙菜,還有深圳人開的港式茶餐廳,唯獨少了粵菜。

事實上,深圳的很多東西,其實跟深圳沒什麼關係,或者說跟廣東沒什麼關係。這裡聚集著許多外來者,搞著搞著就大了,舶來品在這裡散發著生機。

在吃這一點上,深圳非常不廣東,語言上也是。

搭乘上廣州的地鐵,無論婦孺小孩,還是剛下班的商務精英,都能聽到對答如流的粵語對話。而從深圳一號線的這頭坐到那頭,你才知道中國原來有這麼多種方言。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毋庸置疑,兩座城存在形形色色的差異。知乎上有個問題,“深圳和廣州的差異在哪裡?”

網友@movieatravelove畫的圖簡明扼要地說明了問題,畫風寫實,又帶有一絲倔強。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有人評價,廣州是廣東人的廣州,深圳是全國人的深圳。

浸入風口的深圳,描繪著未來的版圖,讓全國人趨之若鶩。這裡的人一邊喝得酩酊大醉,一邊暢想未來。

小火慢燉的廣州,悶聲發大財的教條固若金湯,他們低調內斂,不聲張,也不張狂,只管做自己的事,敦實溫厚地一步步前進。

一體共生的兄弟兵

在文化底蘊這一範疇上,連廣州這樣的千年商都都被定義為文化荒漠,即使深圳貴為一線城市,也就只能是小漁村。

舉目一望,廣州有騎樓,也有CBD,高低矮小各不同。而深圳在爭分奪秒地建起一幢撞千篇一律的高樓大廈,顯得生猛又貪婪。

深圳不是沒有底蘊,深圳的底蘊就是金錢。

就像從1981年就矗立在深圳蛇口的標語牌,“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也是深圳的屬性。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深圳就像是一個叢林,茂盛的慾望雜草叢生。

最有印象的是,從地鐵口出來,會發現行人的步速都快些,似乎在鐵人三項的衝刺階段,一種無形的壓力呼之欲出,催促你加快步伐,快馬超車。

和深圳不同,廣州的底蘊在於生活,連煲湯的時間都沒有還談什麼生活。這讓廣州看深圳,總帶著表哥看錶弟的心態,就像香港看廣州一樣。

相比深圳的風風火火,廣州更注重怎麼把一隻雞做好吃,“悶聲發大財”才是廣州人代代相傳的教義,這也是為什麼廣州認為深圳就是個年輕人打工的結合部。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如果要論包容,我想,深圳的包容性獨樹一幟。

深圳的包容不同於北京皇城根下的濃厚氣息,不如上海金錢至上的迷幻感,也不像廣州那般市井煙火的濃重,而是一種無差別的包容感。

每個到深圳的人,剛開始的時候不會不適應,在這座90%都是外地人的城市,無距離的平等感隨處可見。

在一檔節目裡,高曉鬆曾這樣評價深圳:

誤入北京名媛圈,會認識某某的女兒某某的孫女,以及各種軍牌車;誤入上海的名媛圈,會結識某某夫人,某某太太,以及各種愛馬仕;誤入深圳名媛圈,會認識某總裁本人,以及各種慈善會。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隨處可見家鄉的食物讓人動容,“來了,就是深圳人”的標語引起群體共鳴,遠比心靈雞湯慰藉人心。這裡沒有赤裸的崇拜,實力才是度量人的唯一刻度。

但這種歸屬感不會持續很久,持續的高壓和快速更迭的環境,高淘汰率讓這種融入感消失殆盡。

而廣州作為廣式風情最濃的城市,異域風情之中,莫名包裹著一種歸屬感,廣州人都稱之為“人情味”。

每個南下的人一開始來到廣州,都會被聽不懂的粵語所隔閡,被各種風俗習慣弄得頭暈轉向。

儘管一開始不理解廣州人為了早茶、粵語、老城那種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但只要待一段時間,莫名的歸屬感會把每個異鄉人同化。

在廣州,每個人是你,你也是每個人。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大學畢業的時候,朋友都以為我會老鳥歸巢回深圳,留在廣州的時候朋友們都感覺不解。深圳和廣州兩城年輕人的微微抗拒,也像是兩城之間的關係。

對於深圳人來說,不太願意去廣州。對於廣州人來說,去深圳也不大可能。若是需要退居二線,深圳人寧願去東莞惠州,廣州人寧願在番禺置業。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博弈往往潛藏在水底,表面上依舊貫徹商業互吹的精神,那是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

廣州表示對錶弟的羨慕,或多或少地誇深圳的勢頭猛得一批。深圳表示自己就是個小漁村,和廣州這個kol相比,就是沒文化又不懂生活。

互相一邊恭維,一邊迴應“哪裡,哪裡”,就像是中年人推杯換盞的酒局,只管看看就好,淡然堅挺自在心中。

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最近深圳建立直轄市的傳聞甚囂塵上,儘管只是謠言,但當這樣的消息傳出的時候,人們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就會落在廣州上。

從這次的深圳晉升直轄市的傳聞,在回溯到十九大北上深杭的郵票,廣州似乎一直在慢慢後退,快退到一線城市的邊緣了。


"

作為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

看待網上關於兩座城的博弈

還不如親自聽我幼稚的推敲

網上衝浪的時候,總能看到有關廣州和深圳“爭鋒”的新聞。

作為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如今在廣州工作生活的年輕人,想要談一點幼稚的見解。

處於一場風暴的中心,沒法讓所有人既喜歡廣州又喜歡深圳,至少希望對這兩座城市的見解晉升一個地步。

廣州和深圳,和而不同

眾所周知,一線城市的行列裡,廣東佔了兩個,頗有一種兄弟兵齊上陣的感覺。

三十年前流行下海,廣東以北的北方人,大多去了北上廣打工,有些人已經奮鬥到了一線城市的煎餅攤,有些人已經在CBD的落地窗樓宇裡養小三。

那會兒,人們還不懂什麼風口和創業,只知道出人頭地就得去大城市。首先要是個城,其次一定要大。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直到千禧年前後,儘管貴為上頭欽點的經濟區,深圳的存在感仍然很低。人們仍然源源不斷地擠進廣州的三號線裡,到深圳只是為了去香港。

隨後,我家附近的洗車店換成了愛瘋旗艦店,才意識到深圳正在後來居上。這個同在廣東的一線城市,明明白白地嶄露頭角。

儘管深圳和廣州同在廣東,但兩個城市對“廣式”的解讀都有所不同。

同根同源的廣州,往什麼北京路一德路上逛一圈,到廣州酒家陶陶居吃一輪,或多或少都會對粵菜有所啟發。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但在深圳,你能吃到各種湘菜川菜和江浙菜,還有深圳人開的港式茶餐廳,唯獨少了粵菜。

事實上,深圳的很多東西,其實跟深圳沒什麼關係,或者說跟廣東沒什麼關係。這裡聚集著許多外來者,搞著搞著就大了,舶來品在這裡散發著生機。

在吃這一點上,深圳非常不廣東,語言上也是。

搭乘上廣州的地鐵,無論婦孺小孩,還是剛下班的商務精英,都能聽到對答如流的粵語對話。而從深圳一號線的這頭坐到那頭,你才知道中國原來有這麼多種方言。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毋庸置疑,兩座城存在形形色色的差異。知乎上有個問題,“深圳和廣州的差異在哪裡?”

網友@movieatravelove畫的圖簡明扼要地說明了問題,畫風寫實,又帶有一絲倔強。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有人評價,廣州是廣東人的廣州,深圳是全國人的深圳。

浸入風口的深圳,描繪著未來的版圖,讓全國人趨之若鶩。這裡的人一邊喝得酩酊大醉,一邊暢想未來。

小火慢燉的廣州,悶聲發大財的教條固若金湯,他們低調內斂,不聲張,也不張狂,只管做自己的事,敦實溫厚地一步步前進。

一體共生的兄弟兵

在文化底蘊這一範疇上,連廣州這樣的千年商都都被定義為文化荒漠,即使深圳貴為一線城市,也就只能是小漁村。

舉目一望,廣州有騎樓,也有CBD,高低矮小各不同。而深圳在爭分奪秒地建起一幢撞千篇一律的高樓大廈,顯得生猛又貪婪。

深圳不是沒有底蘊,深圳的底蘊就是金錢。

就像從1981年就矗立在深圳蛇口的標語牌,“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也是深圳的屬性。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深圳就像是一個叢林,茂盛的慾望雜草叢生。

最有印象的是,從地鐵口出來,會發現行人的步速都快些,似乎在鐵人三項的衝刺階段,一種無形的壓力呼之欲出,催促你加快步伐,快馬超車。

和深圳不同,廣州的底蘊在於生活,連煲湯的時間都沒有還談什麼生活。這讓廣州看深圳,總帶著表哥看錶弟的心態,就像香港看廣州一樣。

相比深圳的風風火火,廣州更注重怎麼把一隻雞做好吃,“悶聲發大財”才是廣州人代代相傳的教義,這也是為什麼廣州認為深圳就是個年輕人打工的結合部。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如果要論包容,我想,深圳的包容性獨樹一幟。

深圳的包容不同於北京皇城根下的濃厚氣息,不如上海金錢至上的迷幻感,也不像廣州那般市井煙火的濃重,而是一種無差別的包容感。

每個到深圳的人,剛開始的時候不會不適應,在這座90%都是外地人的城市,無距離的平等感隨處可見。

在一檔節目裡,高曉鬆曾這樣評價深圳:

誤入北京名媛圈,會認識某某的女兒某某的孫女,以及各種軍牌車;誤入上海的名媛圈,會結識某某夫人,某某太太,以及各種愛馬仕;誤入深圳名媛圈,會認識某總裁本人,以及各種慈善會。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隨處可見家鄉的食物讓人動容,“來了,就是深圳人”的標語引起群體共鳴,遠比心靈雞湯慰藉人心。這裡沒有赤裸的崇拜,實力才是度量人的唯一刻度。

但這種歸屬感不會持續很久,持續的高壓和快速更迭的環境,高淘汰率讓這種融入感消失殆盡。

而廣州作為廣式風情最濃的城市,異域風情之中,莫名包裹著一種歸屬感,廣州人都稱之為“人情味”。

每個南下的人一開始來到廣州,都會被聽不懂的粵語所隔閡,被各種風俗習慣弄得頭暈轉向。

儘管一開始不理解廣州人為了早茶、粵語、老城那種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但只要待一段時間,莫名的歸屬感會把每個異鄉人同化。

在廣州,每個人是你,你也是每個人。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大學畢業的時候,朋友都以為我會老鳥歸巢回深圳,留在廣州的時候朋友們都感覺不解。深圳和廣州兩城年輕人的微微抗拒,也像是兩城之間的關係。

對於深圳人來說,不太願意去廣州。對於廣州人來說,去深圳也不大可能。若是需要退居二線,深圳人寧願去東莞惠州,廣州人寧願在番禺置業。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博弈往往潛藏在水底,表面上依舊貫徹商業互吹的精神,那是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

廣州表示對錶弟的羨慕,或多或少地誇深圳的勢頭猛得一批。深圳表示自己就是個小漁村,和廣州這個kol相比,就是沒文化又不懂生活。

互相一邊恭維,一邊迴應“哪裡,哪裡”,就像是中年人推杯換盞的酒局,只管看看就好,淡然堅挺自在心中。

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最近深圳建立直轄市的傳聞甚囂塵上,儘管只是謠言,但當這樣的消息傳出的時候,人們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就會落在廣州上。

從這次的深圳晉升直轄市的傳聞,在回溯到十九大北上深杭的郵票,廣州似乎一直在慢慢後退,快退到一線城市的邊緣了。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近年來,“廣州跌出一線城市”、“廣州在衰落”等質疑不絕入耳,黑廣州似乎成了一種政治正確。

而另一頭,對深圳發展速度的捧殺也不落下風。和小火慢燉的廣州相比,深圳就是風口上飛起來的豬,彎道超車,光芒萬丈。

一個發展迅猛,一個口碑溫和。

有人總結出,深圳是中國的小皇子,廣州是珠三角的老爺子。人們似乎一直希望這兩個城市打起來。

"

作為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

看待網上關於兩座城的博弈

還不如親自聽我幼稚的推敲

網上衝浪的時候,總能看到有關廣州和深圳“爭鋒”的新聞。

作為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如今在廣州工作生活的年輕人,想要談一點幼稚的見解。

處於一場風暴的中心,沒法讓所有人既喜歡廣州又喜歡深圳,至少希望對這兩座城市的見解晉升一個地步。

廣州和深圳,和而不同

眾所周知,一線城市的行列裡,廣東佔了兩個,頗有一種兄弟兵齊上陣的感覺。

三十年前流行下海,廣東以北的北方人,大多去了北上廣打工,有些人已經奮鬥到了一線城市的煎餅攤,有些人已經在CBD的落地窗樓宇裡養小三。

那會兒,人們還不懂什麼風口和創業,只知道出人頭地就得去大城市。首先要是個城,其次一定要大。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直到千禧年前後,儘管貴為上頭欽點的經濟區,深圳的存在感仍然很低。人們仍然源源不斷地擠進廣州的三號線裡,到深圳只是為了去香港。

隨後,我家附近的洗車店換成了愛瘋旗艦店,才意識到深圳正在後來居上。這個同在廣東的一線城市,明明白白地嶄露頭角。

儘管深圳和廣州同在廣東,但兩個城市對“廣式”的解讀都有所不同。

同根同源的廣州,往什麼北京路一德路上逛一圈,到廣州酒家陶陶居吃一輪,或多或少都會對粵菜有所啟發。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但在深圳,你能吃到各種湘菜川菜和江浙菜,還有深圳人開的港式茶餐廳,唯獨少了粵菜。

事實上,深圳的很多東西,其實跟深圳沒什麼關係,或者說跟廣東沒什麼關係。這裡聚集著許多外來者,搞著搞著就大了,舶來品在這裡散發著生機。

在吃這一點上,深圳非常不廣東,語言上也是。

搭乘上廣州的地鐵,無論婦孺小孩,還是剛下班的商務精英,都能聽到對答如流的粵語對話。而從深圳一號線的這頭坐到那頭,你才知道中國原來有這麼多種方言。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毋庸置疑,兩座城存在形形色色的差異。知乎上有個問題,“深圳和廣州的差異在哪裡?”

網友@movieatravelove畫的圖簡明扼要地說明了問題,畫風寫實,又帶有一絲倔強。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有人評價,廣州是廣東人的廣州,深圳是全國人的深圳。

浸入風口的深圳,描繪著未來的版圖,讓全國人趨之若鶩。這裡的人一邊喝得酩酊大醉,一邊暢想未來。

小火慢燉的廣州,悶聲發大財的教條固若金湯,他們低調內斂,不聲張,也不張狂,只管做自己的事,敦實溫厚地一步步前進。

一體共生的兄弟兵

在文化底蘊這一範疇上,連廣州這樣的千年商都都被定義為文化荒漠,即使深圳貴為一線城市,也就只能是小漁村。

舉目一望,廣州有騎樓,也有CBD,高低矮小各不同。而深圳在爭分奪秒地建起一幢撞千篇一律的高樓大廈,顯得生猛又貪婪。

深圳不是沒有底蘊,深圳的底蘊就是金錢。

就像從1981年就矗立在深圳蛇口的標語牌,“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也是深圳的屬性。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深圳就像是一個叢林,茂盛的慾望雜草叢生。

最有印象的是,從地鐵口出來,會發現行人的步速都快些,似乎在鐵人三項的衝刺階段,一種無形的壓力呼之欲出,催促你加快步伐,快馬超車。

和深圳不同,廣州的底蘊在於生活,連煲湯的時間都沒有還談什麼生活。這讓廣州看深圳,總帶著表哥看錶弟的心態,就像香港看廣州一樣。

相比深圳的風風火火,廣州更注重怎麼把一隻雞做好吃,“悶聲發大財”才是廣州人代代相傳的教義,這也是為什麼廣州認為深圳就是個年輕人打工的結合部。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如果要論包容,我想,深圳的包容性獨樹一幟。

深圳的包容不同於北京皇城根下的濃厚氣息,不如上海金錢至上的迷幻感,也不像廣州那般市井煙火的濃重,而是一種無差別的包容感。

每個到深圳的人,剛開始的時候不會不適應,在這座90%都是外地人的城市,無距離的平等感隨處可見。

在一檔節目裡,高曉鬆曾這樣評價深圳:

誤入北京名媛圈,會認識某某的女兒某某的孫女,以及各種軍牌車;誤入上海的名媛圈,會結識某某夫人,某某太太,以及各種愛馬仕;誤入深圳名媛圈,會認識某總裁本人,以及各種慈善會。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隨處可見家鄉的食物讓人動容,“來了,就是深圳人”的標語引起群體共鳴,遠比心靈雞湯慰藉人心。這裡沒有赤裸的崇拜,實力才是度量人的唯一刻度。

但這種歸屬感不會持續很久,持續的高壓和快速更迭的環境,高淘汰率讓這種融入感消失殆盡。

而廣州作為廣式風情最濃的城市,異域風情之中,莫名包裹著一種歸屬感,廣州人都稱之為“人情味”。

每個南下的人一開始來到廣州,都會被聽不懂的粵語所隔閡,被各種風俗習慣弄得頭暈轉向。

儘管一開始不理解廣州人為了早茶、粵語、老城那種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但只要待一段時間,莫名的歸屬感會把每個異鄉人同化。

在廣州,每個人是你,你也是每個人。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大學畢業的時候,朋友都以為我會老鳥歸巢回深圳,留在廣州的時候朋友們都感覺不解。深圳和廣州兩城年輕人的微微抗拒,也像是兩城之間的關係。

對於深圳人來說,不太願意去廣州。對於廣州人來說,去深圳也不大可能。若是需要退居二線,深圳人寧願去東莞惠州,廣州人寧願在番禺置業。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博弈往往潛藏在水底,表面上依舊貫徹商業互吹的精神,那是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

廣州表示對錶弟的羨慕,或多或少地誇深圳的勢頭猛得一批。深圳表示自己就是個小漁村,和廣州這個kol相比,就是沒文化又不懂生活。

互相一邊恭維,一邊迴應“哪裡,哪裡”,就像是中年人推杯換盞的酒局,只管看看就好,淡然堅挺自在心中。

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最近深圳建立直轄市的傳聞甚囂塵上,儘管只是謠言,但當這樣的消息傳出的時候,人們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就會落在廣州上。

從這次的深圳晉升直轄市的傳聞,在回溯到十九大北上深杭的郵票,廣州似乎一直在慢慢後退,快退到一線城市的邊緣了。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近年來,“廣州跌出一線城市”、“廣州在衰落”等質疑不絕入耳,黑廣州似乎成了一種政治正確。

而另一頭,對深圳發展速度的捧殺也不落下風。和小火慢燉的廣州相比,深圳就是風口上飛起來的豬,彎道超車,光芒萬丈。

一個發展迅猛,一個口碑溫和。

有人總結出,深圳是中國的小皇子,廣州是珠三角的老爺子。人們似乎一直希望這兩個城市打起來。

一個在深圳生活了18年的人,談談平凡人眼裡的廣州和深圳

但我想,兩城各有千秋,都有不可逾越的優越性。

深圳擁有無差別的平等、新時代年輕人的競技平臺、勤勉奮鬥的深圳精神、自我實現的巨大增量。這裡的一切都顯得焦躁,卻有無限的可能。

而廣州以溫情脈脈、市井煙火待人,那是隨處可見的人情味。以及多樣的消費選擇,你能買起cbd的高樓,也能在街頭轉角買到5塊錢一碗的糖水。

廣州也好,深圳也罷,同根同源,相輔相成。

這兩座相距100公里的城市,恰恰應了那句話: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