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

7月初的時候,經人引薦,認識了“徐少爺”,斷斷續續地在微信上寒暄著,一直沒有碰面細聊。

"

7月初的時候,經人引薦,認識了“徐少爺”,斷斷續續地在微信上寒暄著,一直沒有碰面細聊。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剛開始,以為對方是位文雅的先生,沒想到卻是位直爽的妹紙……引薦人說,大家習慣叫她“少爺”,而“茶”是她的另一半。

徐少爺的職業經歷和對茶文化的鑽研讓人心生好奇。

前段時間,幾次約訪皆因各種事由耽擱,等到8月12日下午,終於擠出時間前去茶舍拜訪。

在杭州上城區鳳凰山腳路7號的鳳凰御元藝術基地內,南宋皇城遺址的不俗氣度隱約可尋,徐少爺的“四寒茶舍”便座落於幽靜的山路一側:清新素樸的院落、通透簡約的新中式裝修風格,左右兩旁皆是藝術氣息濃厚的文藝小店……這裡的講究,包含了更多現代藝術的格調。

"

7月初的時候,經人引薦,認識了“徐少爺”,斷斷續續地在微信上寒暄著,一直沒有碰面細聊。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剛開始,以為對方是位文雅的先生,沒想到卻是位直爽的妹紙……引薦人說,大家習慣叫她“少爺”,而“茶”是她的另一半。

徐少爺的職業經歷和對茶文化的鑽研讓人心生好奇。

前段時間,幾次約訪皆因各種事由耽擱,等到8月12日下午,終於擠出時間前去茶舍拜訪。

在杭州上城區鳳凰山腳路7號的鳳凰御元藝術基地內,南宋皇城遺址的不俗氣度隱約可尋,徐少爺的“四寒茶舍”便座落於幽靜的山路一側:清新素樸的院落、通透簡約的新中式裝修風格,左右兩旁皆是藝術氣息濃厚的文藝小店……這裡的講究,包含了更多現代藝術的格調。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入茶舍落座,徐少爺客氣地泡上一壺臺灣茶,便熱絡地閒聊起來。茶香氣搭配舒緩的店內音樂,甚是愜意。

幾個小時的茶話時光,喝茶靜心、漫談隨意,算是“偷得浮生半日閒”了,我這個俗人也真正意義上體驗一把“雅趣”,哈哈。


經歷 / 清零

大學時,讀建築設計專業。徐少爺很喜歡“設計”帶來的那種天馬行空的感覺,沒有太多約束。

大二時便開始在公司裡兼職做些設計,2004年畢業後正式開啟“設計師”之路。當時供職的是一家日企,工作要求頗為嚴謹,後來她發覺設計行業對精力的消耗相當嚴重,於是入職一年半後決定停下節奏。

“以前很多設計師會尊重原創,有些理念性的引領。等離開職場後,發覺如今所謂的‘設計師’不僅缺乏理念,還應付性地複製加粘貼,簡直就是‘繪圖員’嘛。當然,現在又有迴歸‘設計師’的趨勢,但大家考慮更多的還是‘實用性’和‘功能性’”。

"

7月初的時候,經人引薦,認識了“徐少爺”,斷斷續續地在微信上寒暄著,一直沒有碰面細聊。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剛開始,以為對方是位文雅的先生,沒想到卻是位直爽的妹紙……引薦人說,大家習慣叫她“少爺”,而“茶”是她的另一半。

徐少爺的職業經歷和對茶文化的鑽研讓人心生好奇。

前段時間,幾次約訪皆因各種事由耽擱,等到8月12日下午,終於擠出時間前去茶舍拜訪。

在杭州上城區鳳凰山腳路7號的鳳凰御元藝術基地內,南宋皇城遺址的不俗氣度隱約可尋,徐少爺的“四寒茶舍”便座落於幽靜的山路一側:清新素樸的院落、通透簡約的新中式裝修風格,左右兩旁皆是藝術氣息濃厚的文藝小店……這裡的講究,包含了更多現代藝術的格調。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入茶舍落座,徐少爺客氣地泡上一壺臺灣茶,便熱絡地閒聊起來。茶香氣搭配舒緩的店內音樂,甚是愜意。

幾個小時的茶話時光,喝茶靜心、漫談隨意,算是“偷得浮生半日閒”了,我這個俗人也真正意義上體驗一把“雅趣”,哈哈。


經歷 / 清零

大學時,讀建築設計專業。徐少爺很喜歡“設計”帶來的那種天馬行空的感覺,沒有太多約束。

大二時便開始在公司裡兼職做些設計,2004年畢業後正式開啟“設計師”之路。當時供職的是一家日企,工作要求頗為嚴謹,後來她發覺設計行業對精力的消耗相當嚴重,於是入職一年半後決定停下節奏。

“以前很多設計師會尊重原創,有些理念性的引領。等離開職場後,發覺如今所謂的‘設計師’不僅缺乏理念,還應付性地複製加粘貼,簡直就是‘繪圖員’嘛。當然,現在又有迴歸‘設計師’的趨勢,但大家考慮更多的還是‘實用性’和‘功能性’”。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2005年的時候,經朋友介紹,她又偶然進入中國移動在杭州的特招崗位。過五關斬六將,最後被分配在杭州移動的形象窗口擔任管理層。

二十三四歲的年紀,正是意氣發風時候,在團隊裡與一群衝勁十足的小年輕們一起揮灑熱血與夢想。

她與同事相處融洽,又得到領導賞識,直爽又純粹的性格為她贏得了“少爺”的雅號。

行事幹脆、甚少抱怨,是徐少爺一慣的作風。

她可以接受員工的抱怨,但不能接受持續性的負面情緒。公司有既定的規章制度,儘管存在不人性化的地方,但身為員工,就得學會去執行,能夠接受就去做,接受不了就選擇離開,而不是一味地抱怨,“我跟員工的關係都比較鐵,能幫助解決他們應付不了的問題,但我不希望他們老是抱怨,老是傳播一些負能量的東西,大家都是成年人,應該擔當起份內的職責。”

當然,工作中,她也不喜歡體制內環境下的人情複雜關係,“我看不慣你,嘴上不說,但會默默放在心裡。我也不喜歡到處嘰嘰歪歪,因為覺得這些都是過客而已,沒必要”。

在崗位上堅持了9年多,她嘗試去最大化地呈現自己,因為每個工作領域都是修煉場,都可以發揮不同的特質與作用。

2014年5月的時候,有次開會時突然感覺站不起來了,去醫院檢查出腰間盤突出——平時伏案時間久了,身體已經發出了警告。這給她造成了極大的觸動,她開始思考這種狀態是不是也該停下來了。

"

7月初的時候,經人引薦,認識了“徐少爺”,斷斷續續地在微信上寒暄著,一直沒有碰面細聊。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剛開始,以為對方是位文雅的先生,沒想到卻是位直爽的妹紙……引薦人說,大家習慣叫她“少爺”,而“茶”是她的另一半。

徐少爺的職業經歷和對茶文化的鑽研讓人心生好奇。

前段時間,幾次約訪皆因各種事由耽擱,等到8月12日下午,終於擠出時間前去茶舍拜訪。

在杭州上城區鳳凰山腳路7號的鳳凰御元藝術基地內,南宋皇城遺址的不俗氣度隱約可尋,徐少爺的“四寒茶舍”便座落於幽靜的山路一側:清新素樸的院落、通透簡約的新中式裝修風格,左右兩旁皆是藝術氣息濃厚的文藝小店……這裡的講究,包含了更多現代藝術的格調。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入茶舍落座,徐少爺客氣地泡上一壺臺灣茶,便熱絡地閒聊起來。茶香氣搭配舒緩的店內音樂,甚是愜意。

幾個小時的茶話時光,喝茶靜心、漫談隨意,算是“偷得浮生半日閒”了,我這個俗人也真正意義上體驗一把“雅趣”,哈哈。


經歷 / 清零

大學時,讀建築設計專業。徐少爺很喜歡“設計”帶來的那種天馬行空的感覺,沒有太多約束。

大二時便開始在公司裡兼職做些設計,2004年畢業後正式開啟“設計師”之路。當時供職的是一家日企,工作要求頗為嚴謹,後來她發覺設計行業對精力的消耗相當嚴重,於是入職一年半後決定停下節奏。

“以前很多設計師會尊重原創,有些理念性的引領。等離開職場後,發覺如今所謂的‘設計師’不僅缺乏理念,還應付性地複製加粘貼,簡直就是‘繪圖員’嘛。當然,現在又有迴歸‘設計師’的趨勢,但大家考慮更多的還是‘實用性’和‘功能性’”。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2005年的時候,經朋友介紹,她又偶然進入中國移動在杭州的特招崗位。過五關斬六將,最後被分配在杭州移動的形象窗口擔任管理層。

二十三四歲的年紀,正是意氣發風時候,在團隊裡與一群衝勁十足的小年輕們一起揮灑熱血與夢想。

她與同事相處融洽,又得到領導賞識,直爽又純粹的性格為她贏得了“少爺”的雅號。

行事幹脆、甚少抱怨,是徐少爺一慣的作風。

她可以接受員工的抱怨,但不能接受持續性的負面情緒。公司有既定的規章制度,儘管存在不人性化的地方,但身為員工,就得學會去執行,能夠接受就去做,接受不了就選擇離開,而不是一味地抱怨,“我跟員工的關係都比較鐵,能幫助解決他們應付不了的問題,但我不希望他們老是抱怨,老是傳播一些負能量的東西,大家都是成年人,應該擔當起份內的職責。”

當然,工作中,她也不喜歡體制內環境下的人情複雜關係,“我看不慣你,嘴上不說,但會默默放在心裡。我也不喜歡到處嘰嘰歪歪,因為覺得這些都是過客而已,沒必要”。

在崗位上堅持了9年多,她嘗試去最大化地呈現自己,因為每個工作領域都是修煉場,都可以發揮不同的特質與作用。

2014年5月的時候,有次開會時突然感覺站不起來了,去醫院檢查出腰間盤突出——平時伏案時間久了,身體已經發出了警告。這給她造成了極大的觸動,她開始思考這種狀態是不是也該停下來了。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之前規劃好的藏地旅行並沒有因此擱淺,一個月後,她忍著病痛去了藏地,這裡離天空很近、離心靈很近,這種內心的嚮往與情懷無關,她說這是一種宿緣,“我從小就喜歡看歷史、探險、戰爭之類的紀錄片,比較喜歡有探索性的東西,不大喜歡看言情。我突然在想,萬一身體真出現什麼狀況,那人生就會錯過很多好玩的東西。”

徐少爺又回憶起外婆躺她懷裡離世時的情景,外婆當時腦中風,已經沒法兒去說話表達,但深切的眼神卻傳達著無盡的信息。

生命的脆弱才顯得它愈加可貴,人們說,生與死,只有自己經歷過,才會有深刻的感悟。

打算離職的時候,領導不停地勸導,她卻異常堅定,“我沒有想過把這裡當作職場終點,也不可能在這裡呆一輩子”。

徐少爺始終喜歡“有張力”的生活狀態,從來沒想過在單一的職場中做一輩子,曾經憧憬著年紀大了,開一家咖啡館,裡面放很多自己收藏的東西……

但最終,她開的是一家茶館,而不是咖啡館。

"

7月初的時候,經人引薦,認識了“徐少爺”,斷斷續續地在微信上寒暄著,一直沒有碰面細聊。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剛開始,以為對方是位文雅的先生,沒想到卻是位直爽的妹紙……引薦人說,大家習慣叫她“少爺”,而“茶”是她的另一半。

徐少爺的職業經歷和對茶文化的鑽研讓人心生好奇。

前段時間,幾次約訪皆因各種事由耽擱,等到8月12日下午,終於擠出時間前去茶舍拜訪。

在杭州上城區鳳凰山腳路7號的鳳凰御元藝術基地內,南宋皇城遺址的不俗氣度隱約可尋,徐少爺的“四寒茶舍”便座落於幽靜的山路一側:清新素樸的院落、通透簡約的新中式裝修風格,左右兩旁皆是藝術氣息濃厚的文藝小店……這裡的講究,包含了更多現代藝術的格調。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入茶舍落座,徐少爺客氣地泡上一壺臺灣茶,便熱絡地閒聊起來。茶香氣搭配舒緩的店內音樂,甚是愜意。

幾個小時的茶話時光,喝茶靜心、漫談隨意,算是“偷得浮生半日閒”了,我這個俗人也真正意義上體驗一把“雅趣”,哈哈。


經歷 / 清零

大學時,讀建築設計專業。徐少爺很喜歡“設計”帶來的那種天馬行空的感覺,沒有太多約束。

大二時便開始在公司裡兼職做些設計,2004年畢業後正式開啟“設計師”之路。當時供職的是一家日企,工作要求頗為嚴謹,後來她發覺設計行業對精力的消耗相當嚴重,於是入職一年半後決定停下節奏。

“以前很多設計師會尊重原創,有些理念性的引領。等離開職場後,發覺如今所謂的‘設計師’不僅缺乏理念,還應付性地複製加粘貼,簡直就是‘繪圖員’嘛。當然,現在又有迴歸‘設計師’的趨勢,但大家考慮更多的還是‘實用性’和‘功能性’”。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2005年的時候,經朋友介紹,她又偶然進入中國移動在杭州的特招崗位。過五關斬六將,最後被分配在杭州移動的形象窗口擔任管理層。

二十三四歲的年紀,正是意氣發風時候,在團隊裡與一群衝勁十足的小年輕們一起揮灑熱血與夢想。

她與同事相處融洽,又得到領導賞識,直爽又純粹的性格為她贏得了“少爺”的雅號。

行事幹脆、甚少抱怨,是徐少爺一慣的作風。

她可以接受員工的抱怨,但不能接受持續性的負面情緒。公司有既定的規章制度,儘管存在不人性化的地方,但身為員工,就得學會去執行,能夠接受就去做,接受不了就選擇離開,而不是一味地抱怨,“我跟員工的關係都比較鐵,能幫助解決他們應付不了的問題,但我不希望他們老是抱怨,老是傳播一些負能量的東西,大家都是成年人,應該擔當起份內的職責。”

當然,工作中,她也不喜歡體制內環境下的人情複雜關係,“我看不慣你,嘴上不說,但會默默放在心裡。我也不喜歡到處嘰嘰歪歪,因為覺得這些都是過客而已,沒必要”。

在崗位上堅持了9年多,她嘗試去最大化地呈現自己,因為每個工作領域都是修煉場,都可以發揮不同的特質與作用。

2014年5月的時候,有次開會時突然感覺站不起來了,去醫院檢查出腰間盤突出——平時伏案時間久了,身體已經發出了警告。這給她造成了極大的觸動,她開始思考這種狀態是不是也該停下來了。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之前規劃好的藏地旅行並沒有因此擱淺,一個月後,她忍著病痛去了藏地,這裡離天空很近、離心靈很近,這種內心的嚮往與情懷無關,她說這是一種宿緣,“我從小就喜歡看歷史、探險、戰爭之類的紀錄片,比較喜歡有探索性的東西,不大喜歡看言情。我突然在想,萬一身體真出現什麼狀況,那人生就會錯過很多好玩的東西。”

徐少爺又回憶起外婆躺她懷裡離世時的情景,外婆當時腦中風,已經沒法兒去說話表達,但深切的眼神卻傳達著無盡的信息。

生命的脆弱才顯得它愈加可貴,人們說,生與死,只有自己經歷過,才會有深刻的感悟。

打算離職的時候,領導不停地勸導,她卻異常堅定,“我沒有想過把這裡當作職場終點,也不可能在這裡呆一輩子”。

徐少爺始終喜歡“有張力”的生活狀態,從來沒想過在單一的職場中做一輩子,曾經憧憬著年紀大了,開一家咖啡館,裡面放很多自己收藏的東西……

但最終,她開的是一家茶館,而不是咖啡館。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事實上,她2013年的時候便著手準備著茶舍計劃,2014年離職後正式啟動成立“四寒茶舍”,取意“四時好茶,寒舍無他”。

在“茶”與“器”上傾注對生活的詩意選擇,這也是她一直以來所保持的愛好與追求。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她並不認為以前的職場經歷沒有張力,只是不同的領域、不同的階段有新的規劃和開始罷了,所有的經歷都是一種體驗,但人生又需要有一定的規劃與清零。

她很反對現在的一些年輕人在沒經歷過多少人生百態,便刻意追逐“佛系”,“佛系不是簡單地遠離塵囂,它是懂得該放下的時候放下,該執著的時候執著,而不是什麼都沒經歷過、沒拼搏過,就無慾無求”。

投身茶舍,對徐少爺來說,是一段清零,也是一段新的執著。

喝茶 / 品茶

身為杭州人,雖然平時常喝龍井,但徐少爺真正與茶結緣則開始於2008年。

當時一個偶然的機會,與朋友一起喝到幾款有意思的茶,跟杭州茶的風味不一樣。

之後,就和幾個有“茶癮”的朋友品嚐各種不同的茶,有時臺灣過來的好茶,喝一泡大概每人200元的樣子,大家就湊四五個人一起品,“那時候的好茶不僅味道好,價格也公允,不像現在要價那麼誇張”。

"

7月初的時候,經人引薦,認識了“徐少爺”,斷斷續續地在微信上寒暄著,一直沒有碰面細聊。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剛開始,以為對方是位文雅的先生,沒想到卻是位直爽的妹紙……引薦人說,大家習慣叫她“少爺”,而“茶”是她的另一半。

徐少爺的職業經歷和對茶文化的鑽研讓人心生好奇。

前段時間,幾次約訪皆因各種事由耽擱,等到8月12日下午,終於擠出時間前去茶舍拜訪。

在杭州上城區鳳凰山腳路7號的鳳凰御元藝術基地內,南宋皇城遺址的不俗氣度隱約可尋,徐少爺的“四寒茶舍”便座落於幽靜的山路一側:清新素樸的院落、通透簡約的新中式裝修風格,左右兩旁皆是藝術氣息濃厚的文藝小店……這裡的講究,包含了更多現代藝術的格調。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入茶舍落座,徐少爺客氣地泡上一壺臺灣茶,便熱絡地閒聊起來。茶香氣搭配舒緩的店內音樂,甚是愜意。

幾個小時的茶話時光,喝茶靜心、漫談隨意,算是“偷得浮生半日閒”了,我這個俗人也真正意義上體驗一把“雅趣”,哈哈。


經歷 / 清零

大學時,讀建築設計專業。徐少爺很喜歡“設計”帶來的那種天馬行空的感覺,沒有太多約束。

大二時便開始在公司裡兼職做些設計,2004年畢業後正式開啟“設計師”之路。當時供職的是一家日企,工作要求頗為嚴謹,後來她發覺設計行業對精力的消耗相當嚴重,於是入職一年半後決定停下節奏。

“以前很多設計師會尊重原創,有些理念性的引領。等離開職場後,發覺如今所謂的‘設計師’不僅缺乏理念,還應付性地複製加粘貼,簡直就是‘繪圖員’嘛。當然,現在又有迴歸‘設計師’的趨勢,但大家考慮更多的還是‘實用性’和‘功能性’”。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2005年的時候,經朋友介紹,她又偶然進入中國移動在杭州的特招崗位。過五關斬六將,最後被分配在杭州移動的形象窗口擔任管理層。

二十三四歲的年紀,正是意氣發風時候,在團隊裡與一群衝勁十足的小年輕們一起揮灑熱血與夢想。

她與同事相處融洽,又得到領導賞識,直爽又純粹的性格為她贏得了“少爺”的雅號。

行事幹脆、甚少抱怨,是徐少爺一慣的作風。

她可以接受員工的抱怨,但不能接受持續性的負面情緒。公司有既定的規章制度,儘管存在不人性化的地方,但身為員工,就得學會去執行,能夠接受就去做,接受不了就選擇離開,而不是一味地抱怨,“我跟員工的關係都比較鐵,能幫助解決他們應付不了的問題,但我不希望他們老是抱怨,老是傳播一些負能量的東西,大家都是成年人,應該擔當起份內的職責。”

當然,工作中,她也不喜歡體制內環境下的人情複雜關係,“我看不慣你,嘴上不說,但會默默放在心裡。我也不喜歡到處嘰嘰歪歪,因為覺得這些都是過客而已,沒必要”。

在崗位上堅持了9年多,她嘗試去最大化地呈現自己,因為每個工作領域都是修煉場,都可以發揮不同的特質與作用。

2014年5月的時候,有次開會時突然感覺站不起來了,去醫院檢查出腰間盤突出——平時伏案時間久了,身體已經發出了警告。這給她造成了極大的觸動,她開始思考這種狀態是不是也該停下來了。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之前規劃好的藏地旅行並沒有因此擱淺,一個月後,她忍著病痛去了藏地,這裡離天空很近、離心靈很近,這種內心的嚮往與情懷無關,她說這是一種宿緣,“我從小就喜歡看歷史、探險、戰爭之類的紀錄片,比較喜歡有探索性的東西,不大喜歡看言情。我突然在想,萬一身體真出現什麼狀況,那人生就會錯過很多好玩的東西。”

徐少爺又回憶起外婆躺她懷裡離世時的情景,外婆當時腦中風,已經沒法兒去說話表達,但深切的眼神卻傳達著無盡的信息。

生命的脆弱才顯得它愈加可貴,人們說,生與死,只有自己經歷過,才會有深刻的感悟。

打算離職的時候,領導不停地勸導,她卻異常堅定,“我沒有想過把這裡當作職場終點,也不可能在這裡呆一輩子”。

徐少爺始終喜歡“有張力”的生活狀態,從來沒想過在單一的職場中做一輩子,曾經憧憬著年紀大了,開一家咖啡館,裡面放很多自己收藏的東西……

但最終,她開的是一家茶館,而不是咖啡館。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事實上,她2013年的時候便著手準備著茶舍計劃,2014年離職後正式啟動成立“四寒茶舍”,取意“四時好茶,寒舍無他”。

在“茶”與“器”上傾注對生活的詩意選擇,這也是她一直以來所保持的愛好與追求。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她並不認為以前的職場經歷沒有張力,只是不同的領域、不同的階段有新的規劃和開始罷了,所有的經歷都是一種體驗,但人生又需要有一定的規劃與清零。

她很反對現在的一些年輕人在沒經歷過多少人生百態,便刻意追逐“佛系”,“佛系不是簡單地遠離塵囂,它是懂得該放下的時候放下,該執著的時候執著,而不是什麼都沒經歷過、沒拼搏過,就無慾無求”。

投身茶舍,對徐少爺來說,是一段清零,也是一段新的執著。

喝茶 / 品茶

身為杭州人,雖然平時常喝龍井,但徐少爺真正與茶結緣則開始於2008年。

當時一個偶然的機會,與朋友一起喝到幾款有意思的茶,跟杭州茶的風味不一樣。

之後,就和幾個有“茶癮”的朋友品嚐各種不同的茶,有時臺灣過來的好茶,喝一泡大概每人200元的樣子,大家就湊四五個人一起品,“那時候的好茶不僅味道好,價格也公允,不像現在要價那麼誇張”。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跟投緣的人聚在一起,慢慢了解一些茶的特色之後,便逐漸喝得“有段位”,像玩遊戲打怪升級一樣,喝茶晉級也一路通關。

朋友們堅持喝“好”茶,喝“正確”的茶,而不是來路不明的茶。這裡的“好”與“正確”指的不是價格,而是原料、產區和品質,以及能真正體現茶葉價值的元素。

對茶的認知,不單單從“喝”中來,還從“學”中悟:在向專業茶人和前輩請教的同時,還查找各類文獻書籍去了解一款茶的製作工藝、品鑑依據和文化內涵。

"

7月初的時候,經人引薦,認識了“徐少爺”,斷斷續續地在微信上寒暄著,一直沒有碰面細聊。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剛開始,以為對方是位文雅的先生,沒想到卻是位直爽的妹紙……引薦人說,大家習慣叫她“少爺”,而“茶”是她的另一半。

徐少爺的職業經歷和對茶文化的鑽研讓人心生好奇。

前段時間,幾次約訪皆因各種事由耽擱,等到8月12日下午,終於擠出時間前去茶舍拜訪。

在杭州上城區鳳凰山腳路7號的鳳凰御元藝術基地內,南宋皇城遺址的不俗氣度隱約可尋,徐少爺的“四寒茶舍”便座落於幽靜的山路一側:清新素樸的院落、通透簡約的新中式裝修風格,左右兩旁皆是藝術氣息濃厚的文藝小店……這裡的講究,包含了更多現代藝術的格調。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入茶舍落座,徐少爺客氣地泡上一壺臺灣茶,便熱絡地閒聊起來。茶香氣搭配舒緩的店內音樂,甚是愜意。

幾個小時的茶話時光,喝茶靜心、漫談隨意,算是“偷得浮生半日閒”了,我這個俗人也真正意義上體驗一把“雅趣”,哈哈。


經歷 / 清零

大學時,讀建築設計專業。徐少爺很喜歡“設計”帶來的那種天馬行空的感覺,沒有太多約束。

大二時便開始在公司裡兼職做些設計,2004年畢業後正式開啟“設計師”之路。當時供職的是一家日企,工作要求頗為嚴謹,後來她發覺設計行業對精力的消耗相當嚴重,於是入職一年半後決定停下節奏。

“以前很多設計師會尊重原創,有些理念性的引領。等離開職場後,發覺如今所謂的‘設計師’不僅缺乏理念,還應付性地複製加粘貼,簡直就是‘繪圖員’嘛。當然,現在又有迴歸‘設計師’的趨勢,但大家考慮更多的還是‘實用性’和‘功能性’”。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2005年的時候,經朋友介紹,她又偶然進入中國移動在杭州的特招崗位。過五關斬六將,最後被分配在杭州移動的形象窗口擔任管理層。

二十三四歲的年紀,正是意氣發風時候,在團隊裡與一群衝勁十足的小年輕們一起揮灑熱血與夢想。

她與同事相處融洽,又得到領導賞識,直爽又純粹的性格為她贏得了“少爺”的雅號。

行事幹脆、甚少抱怨,是徐少爺一慣的作風。

她可以接受員工的抱怨,但不能接受持續性的負面情緒。公司有既定的規章制度,儘管存在不人性化的地方,但身為員工,就得學會去執行,能夠接受就去做,接受不了就選擇離開,而不是一味地抱怨,“我跟員工的關係都比較鐵,能幫助解決他們應付不了的問題,但我不希望他們老是抱怨,老是傳播一些負能量的東西,大家都是成年人,應該擔當起份內的職責。”

當然,工作中,她也不喜歡體制內環境下的人情複雜關係,“我看不慣你,嘴上不說,但會默默放在心裡。我也不喜歡到處嘰嘰歪歪,因為覺得這些都是過客而已,沒必要”。

在崗位上堅持了9年多,她嘗試去最大化地呈現自己,因為每個工作領域都是修煉場,都可以發揮不同的特質與作用。

2014年5月的時候,有次開會時突然感覺站不起來了,去醫院檢查出腰間盤突出——平時伏案時間久了,身體已經發出了警告。這給她造成了極大的觸動,她開始思考這種狀態是不是也該停下來了。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之前規劃好的藏地旅行並沒有因此擱淺,一個月後,她忍著病痛去了藏地,這裡離天空很近、離心靈很近,這種內心的嚮往與情懷無關,她說這是一種宿緣,“我從小就喜歡看歷史、探險、戰爭之類的紀錄片,比較喜歡有探索性的東西,不大喜歡看言情。我突然在想,萬一身體真出現什麼狀況,那人生就會錯過很多好玩的東西。”

徐少爺又回憶起外婆躺她懷裡離世時的情景,外婆當時腦中風,已經沒法兒去說話表達,但深切的眼神卻傳達著無盡的信息。

生命的脆弱才顯得它愈加可貴,人們說,生與死,只有自己經歷過,才會有深刻的感悟。

打算離職的時候,領導不停地勸導,她卻異常堅定,“我沒有想過把這裡當作職場終點,也不可能在這裡呆一輩子”。

徐少爺始終喜歡“有張力”的生活狀態,從來沒想過在單一的職場中做一輩子,曾經憧憬著年紀大了,開一家咖啡館,裡面放很多自己收藏的東西……

但最終,她開的是一家茶館,而不是咖啡館。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事實上,她2013年的時候便著手準備著茶舍計劃,2014年離職後正式啟動成立“四寒茶舍”,取意“四時好茶,寒舍無他”。

在“茶”與“器”上傾注對生活的詩意選擇,這也是她一直以來所保持的愛好與追求。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她並不認為以前的職場經歷沒有張力,只是不同的領域、不同的階段有新的規劃和開始罷了,所有的經歷都是一種體驗,但人生又需要有一定的規劃與清零。

她很反對現在的一些年輕人在沒經歷過多少人生百態,便刻意追逐“佛系”,“佛系不是簡單地遠離塵囂,它是懂得該放下的時候放下,該執著的時候執著,而不是什麼都沒經歷過、沒拼搏過,就無慾無求”。

投身茶舍,對徐少爺來說,是一段清零,也是一段新的執著。

喝茶 / 品茶

身為杭州人,雖然平時常喝龍井,但徐少爺真正與茶結緣則開始於2008年。

當時一個偶然的機會,與朋友一起喝到幾款有意思的茶,跟杭州茶的風味不一樣。

之後,就和幾個有“茶癮”的朋友品嚐各種不同的茶,有時臺灣過來的好茶,喝一泡大概每人200元的樣子,大家就湊四五個人一起品,“那時候的好茶不僅味道好,價格也公允,不像現在要價那麼誇張”。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跟投緣的人聚在一起,慢慢了解一些茶的特色之後,便逐漸喝得“有段位”,像玩遊戲打怪升級一樣,喝茶晉級也一路通關。

朋友們堅持喝“好”茶,喝“正確”的茶,而不是來路不明的茶。這裡的“好”與“正確”指的不是價格,而是原料、產區和品質,以及能真正體現茶葉價值的元素。

對茶的認知,不單單從“喝”中來,還從“學”中悟:在向專業茶人和前輩請教的同時,還查找各類文獻書籍去了解一款茶的製作工藝、品鑑依據和文化內涵。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有意思的是,徐少爺在鑽研茶文化時始終抱著“玩”的心態去弄懂它,其出發點是源自內心的“喜歡”,而不是附庸風雅的“刻意”。因此,創辦茶舍之初,她的定位就是給喜歡茶的年輕人提供一款“正確”的茶,引導年輕人喝“好之茶,宜之茶,謂之茶”。

在琢磨“茶事”上,她秉持了一慣的嚴謹和執著姿態。茶舍目前主要做杭州茶,有“龍井”和“九曲紅梅”等,臺灣茶也有,但偏重於中高端市場,會對茶葉的產區和品控進行更為嚴格的把關。

"

7月初的時候,經人引薦,認識了“徐少爺”,斷斷續續地在微信上寒暄著,一直沒有碰面細聊。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剛開始,以為對方是位文雅的先生,沒想到卻是位直爽的妹紙……引薦人說,大家習慣叫她“少爺”,而“茶”是她的另一半。

徐少爺的職業經歷和對茶文化的鑽研讓人心生好奇。

前段時間,幾次約訪皆因各種事由耽擱,等到8月12日下午,終於擠出時間前去茶舍拜訪。

在杭州上城區鳳凰山腳路7號的鳳凰御元藝術基地內,南宋皇城遺址的不俗氣度隱約可尋,徐少爺的“四寒茶舍”便座落於幽靜的山路一側:清新素樸的院落、通透簡約的新中式裝修風格,左右兩旁皆是藝術氣息濃厚的文藝小店……這裡的講究,包含了更多現代藝術的格調。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入茶舍落座,徐少爺客氣地泡上一壺臺灣茶,便熱絡地閒聊起來。茶香氣搭配舒緩的店內音樂,甚是愜意。

幾個小時的茶話時光,喝茶靜心、漫談隨意,算是“偷得浮生半日閒”了,我這個俗人也真正意義上體驗一把“雅趣”,哈哈。


經歷 / 清零

大學時,讀建築設計專業。徐少爺很喜歡“設計”帶來的那種天馬行空的感覺,沒有太多約束。

大二時便開始在公司裡兼職做些設計,2004年畢業後正式開啟“設計師”之路。當時供職的是一家日企,工作要求頗為嚴謹,後來她發覺設計行業對精力的消耗相當嚴重,於是入職一年半後決定停下節奏。

“以前很多設計師會尊重原創,有些理念性的引領。等離開職場後,發覺如今所謂的‘設計師’不僅缺乏理念,還應付性地複製加粘貼,簡直就是‘繪圖員’嘛。當然,現在又有迴歸‘設計師’的趨勢,但大家考慮更多的還是‘實用性’和‘功能性’”。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2005年的時候,經朋友介紹,她又偶然進入中國移動在杭州的特招崗位。過五關斬六將,最後被分配在杭州移動的形象窗口擔任管理層。

二十三四歲的年紀,正是意氣發風時候,在團隊裡與一群衝勁十足的小年輕們一起揮灑熱血與夢想。

她與同事相處融洽,又得到領導賞識,直爽又純粹的性格為她贏得了“少爺”的雅號。

行事幹脆、甚少抱怨,是徐少爺一慣的作風。

她可以接受員工的抱怨,但不能接受持續性的負面情緒。公司有既定的規章制度,儘管存在不人性化的地方,但身為員工,就得學會去執行,能夠接受就去做,接受不了就選擇離開,而不是一味地抱怨,“我跟員工的關係都比較鐵,能幫助解決他們應付不了的問題,但我不希望他們老是抱怨,老是傳播一些負能量的東西,大家都是成年人,應該擔當起份內的職責。”

當然,工作中,她也不喜歡體制內環境下的人情複雜關係,“我看不慣你,嘴上不說,但會默默放在心裡。我也不喜歡到處嘰嘰歪歪,因為覺得這些都是過客而已,沒必要”。

在崗位上堅持了9年多,她嘗試去最大化地呈現自己,因為每個工作領域都是修煉場,都可以發揮不同的特質與作用。

2014年5月的時候,有次開會時突然感覺站不起來了,去醫院檢查出腰間盤突出——平時伏案時間久了,身體已經發出了警告。這給她造成了極大的觸動,她開始思考這種狀態是不是也該停下來了。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之前規劃好的藏地旅行並沒有因此擱淺,一個月後,她忍著病痛去了藏地,這裡離天空很近、離心靈很近,這種內心的嚮往與情懷無關,她說這是一種宿緣,“我從小就喜歡看歷史、探險、戰爭之類的紀錄片,比較喜歡有探索性的東西,不大喜歡看言情。我突然在想,萬一身體真出現什麼狀況,那人生就會錯過很多好玩的東西。”

徐少爺又回憶起外婆躺她懷裡離世時的情景,外婆當時腦中風,已經沒法兒去說話表達,但深切的眼神卻傳達著無盡的信息。

生命的脆弱才顯得它愈加可貴,人們說,生與死,只有自己經歷過,才會有深刻的感悟。

打算離職的時候,領導不停地勸導,她卻異常堅定,“我沒有想過把這裡當作職場終點,也不可能在這裡呆一輩子”。

徐少爺始終喜歡“有張力”的生活狀態,從來沒想過在單一的職場中做一輩子,曾經憧憬著年紀大了,開一家咖啡館,裡面放很多自己收藏的東西……

但最終,她開的是一家茶館,而不是咖啡館。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事實上,她2013年的時候便著手準備著茶舍計劃,2014年離職後正式啟動成立“四寒茶舍”,取意“四時好茶,寒舍無他”。

在“茶”與“器”上傾注對生活的詩意選擇,這也是她一直以來所保持的愛好與追求。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她並不認為以前的職場經歷沒有張力,只是不同的領域、不同的階段有新的規劃和開始罷了,所有的經歷都是一種體驗,但人生又需要有一定的規劃與清零。

她很反對現在的一些年輕人在沒經歷過多少人生百態,便刻意追逐“佛系”,“佛系不是簡單地遠離塵囂,它是懂得該放下的時候放下,該執著的時候執著,而不是什麼都沒經歷過、沒拼搏過,就無慾無求”。

投身茶舍,對徐少爺來說,是一段清零,也是一段新的執著。

喝茶 / 品茶

身為杭州人,雖然平時常喝龍井,但徐少爺真正與茶結緣則開始於2008年。

當時一個偶然的機會,與朋友一起喝到幾款有意思的茶,跟杭州茶的風味不一樣。

之後,就和幾個有“茶癮”的朋友品嚐各種不同的茶,有時臺灣過來的好茶,喝一泡大概每人200元的樣子,大家就湊四五個人一起品,“那時候的好茶不僅味道好,價格也公允,不像現在要價那麼誇張”。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跟投緣的人聚在一起,慢慢了解一些茶的特色之後,便逐漸喝得“有段位”,像玩遊戲打怪升級一樣,喝茶晉級也一路通關。

朋友們堅持喝“好”茶,喝“正確”的茶,而不是來路不明的茶。這裡的“好”與“正確”指的不是價格,而是原料、產區和品質,以及能真正體現茶葉價值的元素。

對茶的認知,不單單從“喝”中來,還從“學”中悟:在向專業茶人和前輩請教的同時,還查找各類文獻書籍去了解一款茶的製作工藝、品鑑依據和文化內涵。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有意思的是,徐少爺在鑽研茶文化時始終抱著“玩”的心態去弄懂它,其出發點是源自內心的“喜歡”,而不是附庸風雅的“刻意”。因此,創辦茶舍之初,她的定位就是給喜歡茶的年輕人提供一款“正確”的茶,引導年輕人喝“好之茶,宜之茶,謂之茶”。

在琢磨“茶事”上,她秉持了一慣的嚴謹和執著姿態。茶舍目前主要做杭州茶,有“龍井”和“九曲紅梅”等,臺灣茶也有,但偏重於中高端市場,會對茶葉的產區和品控進行更為嚴格的把關。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獅峰龍井

"

7月初的時候,經人引薦,認識了“徐少爺”,斷斷續續地在微信上寒暄著,一直沒有碰面細聊。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剛開始,以為對方是位文雅的先生,沒想到卻是位直爽的妹紙……引薦人說,大家習慣叫她“少爺”,而“茶”是她的另一半。

徐少爺的職業經歷和對茶文化的鑽研讓人心生好奇。

前段時間,幾次約訪皆因各種事由耽擱,等到8月12日下午,終於擠出時間前去茶舍拜訪。

在杭州上城區鳳凰山腳路7號的鳳凰御元藝術基地內,南宋皇城遺址的不俗氣度隱約可尋,徐少爺的“四寒茶舍”便座落於幽靜的山路一側:清新素樸的院落、通透簡約的新中式裝修風格,左右兩旁皆是藝術氣息濃厚的文藝小店……這裡的講究,包含了更多現代藝術的格調。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入茶舍落座,徐少爺客氣地泡上一壺臺灣茶,便熱絡地閒聊起來。茶香氣搭配舒緩的店內音樂,甚是愜意。

幾個小時的茶話時光,喝茶靜心、漫談隨意,算是“偷得浮生半日閒”了,我這個俗人也真正意義上體驗一把“雅趣”,哈哈。


經歷 / 清零

大學時,讀建築設計專業。徐少爺很喜歡“設計”帶來的那種天馬行空的感覺,沒有太多約束。

大二時便開始在公司裡兼職做些設計,2004年畢業後正式開啟“設計師”之路。當時供職的是一家日企,工作要求頗為嚴謹,後來她發覺設計行業對精力的消耗相當嚴重,於是入職一年半後決定停下節奏。

“以前很多設計師會尊重原創,有些理念性的引領。等離開職場後,發覺如今所謂的‘設計師’不僅缺乏理念,還應付性地複製加粘貼,簡直就是‘繪圖員’嘛。當然,現在又有迴歸‘設計師’的趨勢,但大家考慮更多的還是‘實用性’和‘功能性’”。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2005年的時候,經朋友介紹,她又偶然進入中國移動在杭州的特招崗位。過五關斬六將,最後被分配在杭州移動的形象窗口擔任管理層。

二十三四歲的年紀,正是意氣發風時候,在團隊裡與一群衝勁十足的小年輕們一起揮灑熱血與夢想。

她與同事相處融洽,又得到領導賞識,直爽又純粹的性格為她贏得了“少爺”的雅號。

行事幹脆、甚少抱怨,是徐少爺一慣的作風。

她可以接受員工的抱怨,但不能接受持續性的負面情緒。公司有既定的規章制度,儘管存在不人性化的地方,但身為員工,就得學會去執行,能夠接受就去做,接受不了就選擇離開,而不是一味地抱怨,“我跟員工的關係都比較鐵,能幫助解決他們應付不了的問題,但我不希望他們老是抱怨,老是傳播一些負能量的東西,大家都是成年人,應該擔當起份內的職責。”

當然,工作中,她也不喜歡體制內環境下的人情複雜關係,“我看不慣你,嘴上不說,但會默默放在心裡。我也不喜歡到處嘰嘰歪歪,因為覺得這些都是過客而已,沒必要”。

在崗位上堅持了9年多,她嘗試去最大化地呈現自己,因為每個工作領域都是修煉場,都可以發揮不同的特質與作用。

2014年5月的時候,有次開會時突然感覺站不起來了,去醫院檢查出腰間盤突出——平時伏案時間久了,身體已經發出了警告。這給她造成了極大的觸動,她開始思考這種狀態是不是也該停下來了。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之前規劃好的藏地旅行並沒有因此擱淺,一個月後,她忍著病痛去了藏地,這裡離天空很近、離心靈很近,這種內心的嚮往與情懷無關,她說這是一種宿緣,“我從小就喜歡看歷史、探險、戰爭之類的紀錄片,比較喜歡有探索性的東西,不大喜歡看言情。我突然在想,萬一身體真出現什麼狀況,那人生就會錯過很多好玩的東西。”

徐少爺又回憶起外婆躺她懷裡離世時的情景,外婆當時腦中風,已經沒法兒去說話表達,但深切的眼神卻傳達著無盡的信息。

生命的脆弱才顯得它愈加可貴,人們說,生與死,只有自己經歷過,才會有深刻的感悟。

打算離職的時候,領導不停地勸導,她卻異常堅定,“我沒有想過把這裡當作職場終點,也不可能在這裡呆一輩子”。

徐少爺始終喜歡“有張力”的生活狀態,從來沒想過在單一的職場中做一輩子,曾經憧憬著年紀大了,開一家咖啡館,裡面放很多自己收藏的東西……

但最終,她開的是一家茶館,而不是咖啡館。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事實上,她2013年的時候便著手準備著茶舍計劃,2014年離職後正式啟動成立“四寒茶舍”,取意“四時好茶,寒舍無他”。

在“茶”與“器”上傾注對生活的詩意選擇,這也是她一直以來所保持的愛好與追求。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她並不認為以前的職場經歷沒有張力,只是不同的領域、不同的階段有新的規劃和開始罷了,所有的經歷都是一種體驗,但人生又需要有一定的規劃與清零。

她很反對現在的一些年輕人在沒經歷過多少人生百態,便刻意追逐“佛系”,“佛系不是簡單地遠離塵囂,它是懂得該放下的時候放下,該執著的時候執著,而不是什麼都沒經歷過、沒拼搏過,就無慾無求”。

投身茶舍,對徐少爺來說,是一段清零,也是一段新的執著。

喝茶 / 品茶

身為杭州人,雖然平時常喝龍井,但徐少爺真正與茶結緣則開始於2008年。

當時一個偶然的機會,與朋友一起喝到幾款有意思的茶,跟杭州茶的風味不一樣。

之後,就和幾個有“茶癮”的朋友品嚐各種不同的茶,有時臺灣過來的好茶,喝一泡大概每人200元的樣子,大家就湊四五個人一起品,“那時候的好茶不僅味道好,價格也公允,不像現在要價那麼誇張”。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跟投緣的人聚在一起,慢慢了解一些茶的特色之後,便逐漸喝得“有段位”,像玩遊戲打怪升級一樣,喝茶晉級也一路通關。

朋友們堅持喝“好”茶,喝“正確”的茶,而不是來路不明的茶。這裡的“好”與“正確”指的不是價格,而是原料、產區和品質,以及能真正體現茶葉價值的元素。

對茶的認知,不單單從“喝”中來,還從“學”中悟:在向專業茶人和前輩請教的同時,還查找各類文獻書籍去了解一款茶的製作工藝、品鑑依據和文化內涵。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有意思的是,徐少爺在鑽研茶文化時始終抱著“玩”的心態去弄懂它,其出發點是源自內心的“喜歡”,而不是附庸風雅的“刻意”。因此,創辦茶舍之初,她的定位就是給喜歡茶的年輕人提供一款“正確”的茶,引導年輕人喝“好之茶,宜之茶,謂之茶”。

在琢磨“茶事”上,她秉持了一慣的嚴謹和執著姿態。茶舍目前主要做杭州茶,有“龍井”和“九曲紅梅”等,臺灣茶也有,但偏重於中高端市場,會對茶葉的產區和品控進行更為嚴格的把關。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獅峰龍井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九曲紅梅

其中,四寒茶捨出品的龍井,只做一級產區的“獅峰龍井”,遵循古法制作,採用傳統工藝,會提前將要求與師傅講清楚,並經常與茶人老前輩交流心得經驗。有些茶做完後,會讓品階更高的人來反覆挑毛病,沒問題後再拿給老師驗茶。

"

7月初的時候,經人引薦,認識了“徐少爺”,斷斷續續地在微信上寒暄著,一直沒有碰面細聊。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剛開始,以為對方是位文雅的先生,沒想到卻是位直爽的妹紙……引薦人說,大家習慣叫她“少爺”,而“茶”是她的另一半。

徐少爺的職業經歷和對茶文化的鑽研讓人心生好奇。

前段時間,幾次約訪皆因各種事由耽擱,等到8月12日下午,終於擠出時間前去茶舍拜訪。

在杭州上城區鳳凰山腳路7號的鳳凰御元藝術基地內,南宋皇城遺址的不俗氣度隱約可尋,徐少爺的“四寒茶舍”便座落於幽靜的山路一側:清新素樸的院落、通透簡約的新中式裝修風格,左右兩旁皆是藝術氣息濃厚的文藝小店……這裡的講究,包含了更多現代藝術的格調。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入茶舍落座,徐少爺客氣地泡上一壺臺灣茶,便熱絡地閒聊起來。茶香氣搭配舒緩的店內音樂,甚是愜意。

幾個小時的茶話時光,喝茶靜心、漫談隨意,算是“偷得浮生半日閒”了,我這個俗人也真正意義上體驗一把“雅趣”,哈哈。


經歷 / 清零

大學時,讀建築設計專業。徐少爺很喜歡“設計”帶來的那種天馬行空的感覺,沒有太多約束。

大二時便開始在公司裡兼職做些設計,2004年畢業後正式開啟“設計師”之路。當時供職的是一家日企,工作要求頗為嚴謹,後來她發覺設計行業對精力的消耗相當嚴重,於是入職一年半後決定停下節奏。

“以前很多設計師會尊重原創,有些理念性的引領。等離開職場後,發覺如今所謂的‘設計師’不僅缺乏理念,還應付性地複製加粘貼,簡直就是‘繪圖員’嘛。當然,現在又有迴歸‘設計師’的趨勢,但大家考慮更多的還是‘實用性’和‘功能性’”。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2005年的時候,經朋友介紹,她又偶然進入中國移動在杭州的特招崗位。過五關斬六將,最後被分配在杭州移動的形象窗口擔任管理層。

二十三四歲的年紀,正是意氣發風時候,在團隊裡與一群衝勁十足的小年輕們一起揮灑熱血與夢想。

她與同事相處融洽,又得到領導賞識,直爽又純粹的性格為她贏得了“少爺”的雅號。

行事幹脆、甚少抱怨,是徐少爺一慣的作風。

她可以接受員工的抱怨,但不能接受持續性的負面情緒。公司有既定的規章制度,儘管存在不人性化的地方,但身為員工,就得學會去執行,能夠接受就去做,接受不了就選擇離開,而不是一味地抱怨,“我跟員工的關係都比較鐵,能幫助解決他們應付不了的問題,但我不希望他們老是抱怨,老是傳播一些負能量的東西,大家都是成年人,應該擔當起份內的職責。”

當然,工作中,她也不喜歡體制內環境下的人情複雜關係,“我看不慣你,嘴上不說,但會默默放在心裡。我也不喜歡到處嘰嘰歪歪,因為覺得這些都是過客而已,沒必要”。

在崗位上堅持了9年多,她嘗試去最大化地呈現自己,因為每個工作領域都是修煉場,都可以發揮不同的特質與作用。

2014年5月的時候,有次開會時突然感覺站不起來了,去醫院檢查出腰間盤突出——平時伏案時間久了,身體已經發出了警告。這給她造成了極大的觸動,她開始思考這種狀態是不是也該停下來了。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之前規劃好的藏地旅行並沒有因此擱淺,一個月後,她忍著病痛去了藏地,這裡離天空很近、離心靈很近,這種內心的嚮往與情懷無關,她說這是一種宿緣,“我從小就喜歡看歷史、探險、戰爭之類的紀錄片,比較喜歡有探索性的東西,不大喜歡看言情。我突然在想,萬一身體真出現什麼狀況,那人生就會錯過很多好玩的東西。”

徐少爺又回憶起外婆躺她懷裡離世時的情景,外婆當時腦中風,已經沒法兒去說話表達,但深切的眼神卻傳達著無盡的信息。

生命的脆弱才顯得它愈加可貴,人們說,生與死,只有自己經歷過,才會有深刻的感悟。

打算離職的時候,領導不停地勸導,她卻異常堅定,“我沒有想過把這裡當作職場終點,也不可能在這裡呆一輩子”。

徐少爺始終喜歡“有張力”的生活狀態,從來沒想過在單一的職場中做一輩子,曾經憧憬著年紀大了,開一家咖啡館,裡面放很多自己收藏的東西……

但最終,她開的是一家茶館,而不是咖啡館。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事實上,她2013年的時候便著手準備著茶舍計劃,2014年離職後正式啟動成立“四寒茶舍”,取意“四時好茶,寒舍無他”。

在“茶”與“器”上傾注對生活的詩意選擇,這也是她一直以來所保持的愛好與追求。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她並不認為以前的職場經歷沒有張力,只是不同的領域、不同的階段有新的規劃和開始罷了,所有的經歷都是一種體驗,但人生又需要有一定的規劃與清零。

她很反對現在的一些年輕人在沒經歷過多少人生百態,便刻意追逐“佛系”,“佛系不是簡單地遠離塵囂,它是懂得該放下的時候放下,該執著的時候執著,而不是什麼都沒經歷過、沒拼搏過,就無慾無求”。

投身茶舍,對徐少爺來說,是一段清零,也是一段新的執著。

喝茶 / 品茶

身為杭州人,雖然平時常喝龍井,但徐少爺真正與茶結緣則開始於2008年。

當時一個偶然的機會,與朋友一起喝到幾款有意思的茶,跟杭州茶的風味不一樣。

之後,就和幾個有“茶癮”的朋友品嚐各種不同的茶,有時臺灣過來的好茶,喝一泡大概每人200元的樣子,大家就湊四五個人一起品,“那時候的好茶不僅味道好,價格也公允,不像現在要價那麼誇張”。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跟投緣的人聚在一起,慢慢了解一些茶的特色之後,便逐漸喝得“有段位”,像玩遊戲打怪升級一樣,喝茶晉級也一路通關。

朋友們堅持喝“好”茶,喝“正確”的茶,而不是來路不明的茶。這裡的“好”與“正確”指的不是價格,而是原料、產區和品質,以及能真正體現茶葉價值的元素。

對茶的認知,不單單從“喝”中來,還從“學”中悟:在向專業茶人和前輩請教的同時,還查找各類文獻書籍去了解一款茶的製作工藝、品鑑依據和文化內涵。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有意思的是,徐少爺在鑽研茶文化時始終抱著“玩”的心態去弄懂它,其出發點是源自內心的“喜歡”,而不是附庸風雅的“刻意”。因此,創辦茶舍之初,她的定位就是給喜歡茶的年輕人提供一款“正確”的茶,引導年輕人喝“好之茶,宜之茶,謂之茶”。

在琢磨“茶事”上,她秉持了一慣的嚴謹和執著姿態。茶舍目前主要做杭州茶,有“龍井”和“九曲紅梅”等,臺灣茶也有,但偏重於中高端市場,會對茶葉的產區和品控進行更為嚴格的把關。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獅峰龍井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九曲紅梅

其中,四寒茶捨出品的龍井,只做一級產區的“獅峰龍井”,遵循古法制作,採用傳統工藝,會提前將要求與師傅講清楚,並經常與茶人老前輩交流心得經驗。有些茶做完後,會讓品階更高的人來反覆挑毛病,沒問題後再拿給老師驗茶。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徐少爺強調“茶本位”,不喜歡去開發一些太跳躍性的茶飲。

當一整套傳統工藝做下來後,茶葉的存放才會帶來驚喜,“像龍井,每年三四月份出來後,都會放標本庫,同一個山頭的不同時段等都有變化,希望慢慢以此建立完整的體系,雖然這件事兒聽起來有點兒裝逼,但還是想以實物數據來說話”。

"

7月初的時候,經人引薦,認識了“徐少爺”,斷斷續續地在微信上寒暄著,一直沒有碰面細聊。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剛開始,以為對方是位文雅的先生,沒想到卻是位直爽的妹紙……引薦人說,大家習慣叫她“少爺”,而“茶”是她的另一半。

徐少爺的職業經歷和對茶文化的鑽研讓人心生好奇。

前段時間,幾次約訪皆因各種事由耽擱,等到8月12日下午,終於擠出時間前去茶舍拜訪。

在杭州上城區鳳凰山腳路7號的鳳凰御元藝術基地內,南宋皇城遺址的不俗氣度隱約可尋,徐少爺的“四寒茶舍”便座落於幽靜的山路一側:清新素樸的院落、通透簡約的新中式裝修風格,左右兩旁皆是藝術氣息濃厚的文藝小店……這裡的講究,包含了更多現代藝術的格調。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入茶舍落座,徐少爺客氣地泡上一壺臺灣茶,便熱絡地閒聊起來。茶香氣搭配舒緩的店內音樂,甚是愜意。

幾個小時的茶話時光,喝茶靜心、漫談隨意,算是“偷得浮生半日閒”了,我這個俗人也真正意義上體驗一把“雅趣”,哈哈。


經歷 / 清零

大學時,讀建築設計專業。徐少爺很喜歡“設計”帶來的那種天馬行空的感覺,沒有太多約束。

大二時便開始在公司裡兼職做些設計,2004年畢業後正式開啟“設計師”之路。當時供職的是一家日企,工作要求頗為嚴謹,後來她發覺設計行業對精力的消耗相當嚴重,於是入職一年半後決定停下節奏。

“以前很多設計師會尊重原創,有些理念性的引領。等離開職場後,發覺如今所謂的‘設計師’不僅缺乏理念,還應付性地複製加粘貼,簡直就是‘繪圖員’嘛。當然,現在又有迴歸‘設計師’的趨勢,但大家考慮更多的還是‘實用性’和‘功能性’”。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2005年的時候,經朋友介紹,她又偶然進入中國移動在杭州的特招崗位。過五關斬六將,最後被分配在杭州移動的形象窗口擔任管理層。

二十三四歲的年紀,正是意氣發風時候,在團隊裡與一群衝勁十足的小年輕們一起揮灑熱血與夢想。

她與同事相處融洽,又得到領導賞識,直爽又純粹的性格為她贏得了“少爺”的雅號。

行事幹脆、甚少抱怨,是徐少爺一慣的作風。

她可以接受員工的抱怨,但不能接受持續性的負面情緒。公司有既定的規章制度,儘管存在不人性化的地方,但身為員工,就得學會去執行,能夠接受就去做,接受不了就選擇離開,而不是一味地抱怨,“我跟員工的關係都比較鐵,能幫助解決他們應付不了的問題,但我不希望他們老是抱怨,老是傳播一些負能量的東西,大家都是成年人,應該擔當起份內的職責。”

當然,工作中,她也不喜歡體制內環境下的人情複雜關係,“我看不慣你,嘴上不說,但會默默放在心裡。我也不喜歡到處嘰嘰歪歪,因為覺得這些都是過客而已,沒必要”。

在崗位上堅持了9年多,她嘗試去最大化地呈現自己,因為每個工作領域都是修煉場,都可以發揮不同的特質與作用。

2014年5月的時候,有次開會時突然感覺站不起來了,去醫院檢查出腰間盤突出——平時伏案時間久了,身體已經發出了警告。這給她造成了極大的觸動,她開始思考這種狀態是不是也該停下來了。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之前規劃好的藏地旅行並沒有因此擱淺,一個月後,她忍著病痛去了藏地,這裡離天空很近、離心靈很近,這種內心的嚮往與情懷無關,她說這是一種宿緣,“我從小就喜歡看歷史、探險、戰爭之類的紀錄片,比較喜歡有探索性的東西,不大喜歡看言情。我突然在想,萬一身體真出現什麼狀況,那人生就會錯過很多好玩的東西。”

徐少爺又回憶起外婆躺她懷裡離世時的情景,外婆當時腦中風,已經沒法兒去說話表達,但深切的眼神卻傳達著無盡的信息。

生命的脆弱才顯得它愈加可貴,人們說,生與死,只有自己經歷過,才會有深刻的感悟。

打算離職的時候,領導不停地勸導,她卻異常堅定,“我沒有想過把這裡當作職場終點,也不可能在這裡呆一輩子”。

徐少爺始終喜歡“有張力”的生活狀態,從來沒想過在單一的職場中做一輩子,曾經憧憬著年紀大了,開一家咖啡館,裡面放很多自己收藏的東西……

但最終,她開的是一家茶館,而不是咖啡館。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事實上,她2013年的時候便著手準備著茶舍計劃,2014年離職後正式啟動成立“四寒茶舍”,取意“四時好茶,寒舍無他”。

在“茶”與“器”上傾注對生活的詩意選擇,這也是她一直以來所保持的愛好與追求。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她並不認為以前的職場經歷沒有張力,只是不同的領域、不同的階段有新的規劃和開始罷了,所有的經歷都是一種體驗,但人生又需要有一定的規劃與清零。

她很反對現在的一些年輕人在沒經歷過多少人生百態,便刻意追逐“佛系”,“佛系不是簡單地遠離塵囂,它是懂得該放下的時候放下,該執著的時候執著,而不是什麼都沒經歷過、沒拼搏過,就無慾無求”。

投身茶舍,對徐少爺來說,是一段清零,也是一段新的執著。

喝茶 / 品茶

身為杭州人,雖然平時常喝龍井,但徐少爺真正與茶結緣則開始於2008年。

當時一個偶然的機會,與朋友一起喝到幾款有意思的茶,跟杭州茶的風味不一樣。

之後,就和幾個有“茶癮”的朋友品嚐各種不同的茶,有時臺灣過來的好茶,喝一泡大概每人200元的樣子,大家就湊四五個人一起品,“那時候的好茶不僅味道好,價格也公允,不像現在要價那麼誇張”。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跟投緣的人聚在一起,慢慢了解一些茶的特色之後,便逐漸喝得“有段位”,像玩遊戲打怪升級一樣,喝茶晉級也一路通關。

朋友們堅持喝“好”茶,喝“正確”的茶,而不是來路不明的茶。這裡的“好”與“正確”指的不是價格,而是原料、產區和品質,以及能真正體現茶葉價值的元素。

對茶的認知,不單單從“喝”中來,還從“學”中悟:在向專業茶人和前輩請教的同時,還查找各類文獻書籍去了解一款茶的製作工藝、品鑑依據和文化內涵。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有意思的是,徐少爺在鑽研茶文化時始終抱著“玩”的心態去弄懂它,其出發點是源自內心的“喜歡”,而不是附庸風雅的“刻意”。因此,創辦茶舍之初,她的定位就是給喜歡茶的年輕人提供一款“正確”的茶,引導年輕人喝“好之茶,宜之茶,謂之茶”。

在琢磨“茶事”上,她秉持了一慣的嚴謹和執著姿態。茶舍目前主要做杭州茶,有“龍井”和“九曲紅梅”等,臺灣茶也有,但偏重於中高端市場,會對茶葉的產區和品控進行更為嚴格的把關。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獅峰龍井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九曲紅梅

其中,四寒茶捨出品的龍井,只做一級產區的“獅峰龍井”,遵循古法制作,採用傳統工藝,會提前將要求與師傅講清楚,並經常與茶人老前輩交流心得經驗。有些茶做完後,會讓品階更高的人來反覆挑毛病,沒問題後再拿給老師驗茶。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徐少爺強調“茶本位”,不喜歡去開發一些太跳躍性的茶飲。

當一整套傳統工藝做下來後,茶葉的存放才會帶來驚喜,“像龍井,每年三四月份出來後,都會放標本庫,同一個山頭的不同時段等都有變化,希望慢慢以此建立完整的體系,雖然這件事兒聽起來有點兒裝逼,但還是想以實物數據來說話”。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而在出產階段,茶舍的自我標準更加嚴謹——在出品的龍井未取得生產資質的情況下決不在線上渠道售賣,“不能一有產品就急著跟風上市,如果體量大而品控不過關的話,所有的工作最後還得推翻重來。”

"

7月初的時候,經人引薦,認識了“徐少爺”,斷斷續續地在微信上寒暄著,一直沒有碰面細聊。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剛開始,以為對方是位文雅的先生,沒想到卻是位直爽的妹紙……引薦人說,大家習慣叫她“少爺”,而“茶”是她的另一半。

徐少爺的職業經歷和對茶文化的鑽研讓人心生好奇。

前段時間,幾次約訪皆因各種事由耽擱,等到8月12日下午,終於擠出時間前去茶舍拜訪。

在杭州上城區鳳凰山腳路7號的鳳凰御元藝術基地內,南宋皇城遺址的不俗氣度隱約可尋,徐少爺的“四寒茶舍”便座落於幽靜的山路一側:清新素樸的院落、通透簡約的新中式裝修風格,左右兩旁皆是藝術氣息濃厚的文藝小店……這裡的講究,包含了更多現代藝術的格調。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入茶舍落座,徐少爺客氣地泡上一壺臺灣茶,便熱絡地閒聊起來。茶香氣搭配舒緩的店內音樂,甚是愜意。

幾個小時的茶話時光,喝茶靜心、漫談隨意,算是“偷得浮生半日閒”了,我這個俗人也真正意義上體驗一把“雅趣”,哈哈。


經歷 / 清零

大學時,讀建築設計專業。徐少爺很喜歡“設計”帶來的那種天馬行空的感覺,沒有太多約束。

大二時便開始在公司裡兼職做些設計,2004年畢業後正式開啟“設計師”之路。當時供職的是一家日企,工作要求頗為嚴謹,後來她發覺設計行業對精力的消耗相當嚴重,於是入職一年半後決定停下節奏。

“以前很多設計師會尊重原創,有些理念性的引領。等離開職場後,發覺如今所謂的‘設計師’不僅缺乏理念,還應付性地複製加粘貼,簡直就是‘繪圖員’嘛。當然,現在又有迴歸‘設計師’的趨勢,但大家考慮更多的還是‘實用性’和‘功能性’”。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2005年的時候,經朋友介紹,她又偶然進入中國移動在杭州的特招崗位。過五關斬六將,最後被分配在杭州移動的形象窗口擔任管理層。

二十三四歲的年紀,正是意氣發風時候,在團隊裡與一群衝勁十足的小年輕們一起揮灑熱血與夢想。

她與同事相處融洽,又得到領導賞識,直爽又純粹的性格為她贏得了“少爺”的雅號。

行事幹脆、甚少抱怨,是徐少爺一慣的作風。

她可以接受員工的抱怨,但不能接受持續性的負面情緒。公司有既定的規章制度,儘管存在不人性化的地方,但身為員工,就得學會去執行,能夠接受就去做,接受不了就選擇離開,而不是一味地抱怨,“我跟員工的關係都比較鐵,能幫助解決他們應付不了的問題,但我不希望他們老是抱怨,老是傳播一些負能量的東西,大家都是成年人,應該擔當起份內的職責。”

當然,工作中,她也不喜歡體制內環境下的人情複雜關係,“我看不慣你,嘴上不說,但會默默放在心裡。我也不喜歡到處嘰嘰歪歪,因為覺得這些都是過客而已,沒必要”。

在崗位上堅持了9年多,她嘗試去最大化地呈現自己,因為每個工作領域都是修煉場,都可以發揮不同的特質與作用。

2014年5月的時候,有次開會時突然感覺站不起來了,去醫院檢查出腰間盤突出——平時伏案時間久了,身體已經發出了警告。這給她造成了極大的觸動,她開始思考這種狀態是不是也該停下來了。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之前規劃好的藏地旅行並沒有因此擱淺,一個月後,她忍著病痛去了藏地,這裡離天空很近、離心靈很近,這種內心的嚮往與情懷無關,她說這是一種宿緣,“我從小就喜歡看歷史、探險、戰爭之類的紀錄片,比較喜歡有探索性的東西,不大喜歡看言情。我突然在想,萬一身體真出現什麼狀況,那人生就會錯過很多好玩的東西。”

徐少爺又回憶起外婆躺她懷裡離世時的情景,外婆當時腦中風,已經沒法兒去說話表達,但深切的眼神卻傳達著無盡的信息。

生命的脆弱才顯得它愈加可貴,人們說,生與死,只有自己經歷過,才會有深刻的感悟。

打算離職的時候,領導不停地勸導,她卻異常堅定,“我沒有想過把這裡當作職場終點,也不可能在這裡呆一輩子”。

徐少爺始終喜歡“有張力”的生活狀態,從來沒想過在單一的職場中做一輩子,曾經憧憬著年紀大了,開一家咖啡館,裡面放很多自己收藏的東西……

但最終,她開的是一家茶館,而不是咖啡館。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事實上,她2013年的時候便著手準備著茶舍計劃,2014年離職後正式啟動成立“四寒茶舍”,取意“四時好茶,寒舍無他”。

在“茶”與“器”上傾注對生活的詩意選擇,這也是她一直以來所保持的愛好與追求。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她並不認為以前的職場經歷沒有張力,只是不同的領域、不同的階段有新的規劃和開始罷了,所有的經歷都是一種體驗,但人生又需要有一定的規劃與清零。

她很反對現在的一些年輕人在沒經歷過多少人生百態,便刻意追逐“佛系”,“佛系不是簡單地遠離塵囂,它是懂得該放下的時候放下,該執著的時候執著,而不是什麼都沒經歷過、沒拼搏過,就無慾無求”。

投身茶舍,對徐少爺來說,是一段清零,也是一段新的執著。

喝茶 / 品茶

身為杭州人,雖然平時常喝龍井,但徐少爺真正與茶結緣則開始於2008年。

當時一個偶然的機會,與朋友一起喝到幾款有意思的茶,跟杭州茶的風味不一樣。

之後,就和幾個有“茶癮”的朋友品嚐各種不同的茶,有時臺灣過來的好茶,喝一泡大概每人200元的樣子,大家就湊四五個人一起品,“那時候的好茶不僅味道好,價格也公允,不像現在要價那麼誇張”。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跟投緣的人聚在一起,慢慢了解一些茶的特色之後,便逐漸喝得“有段位”,像玩遊戲打怪升級一樣,喝茶晉級也一路通關。

朋友們堅持喝“好”茶,喝“正確”的茶,而不是來路不明的茶。這裡的“好”與“正確”指的不是價格,而是原料、產區和品質,以及能真正體現茶葉價值的元素。

對茶的認知,不單單從“喝”中來,還從“學”中悟:在向專業茶人和前輩請教的同時,還查找各類文獻書籍去了解一款茶的製作工藝、品鑑依據和文化內涵。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有意思的是,徐少爺在鑽研茶文化時始終抱著“玩”的心態去弄懂它,其出發點是源自內心的“喜歡”,而不是附庸風雅的“刻意”。因此,創辦茶舍之初,她的定位就是給喜歡茶的年輕人提供一款“正確”的茶,引導年輕人喝“好之茶,宜之茶,謂之茶”。

在琢磨“茶事”上,她秉持了一慣的嚴謹和執著姿態。茶舍目前主要做杭州茶,有“龍井”和“九曲紅梅”等,臺灣茶也有,但偏重於中高端市場,會對茶葉的產區和品控進行更為嚴格的把關。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獅峰龍井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九曲紅梅

其中,四寒茶捨出品的龍井,只做一級產區的“獅峰龍井”,遵循古法制作,採用傳統工藝,會提前將要求與師傅講清楚,並經常與茶人老前輩交流心得經驗。有些茶做完後,會讓品階更高的人來反覆挑毛病,沒問題後再拿給老師驗茶。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徐少爺強調“茶本位”,不喜歡去開發一些太跳躍性的茶飲。

當一整套傳統工藝做下來後,茶葉的存放才會帶來驚喜,“像龍井,每年三四月份出來後,都會放標本庫,同一個山頭的不同時段等都有變化,希望慢慢以此建立完整的體系,雖然這件事兒聽起來有點兒裝逼,但還是想以實物數據來說話”。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而在出產階段,茶舍的自我標準更加嚴謹——在出品的龍井未取得生產資質的情況下決不在線上渠道售賣,“不能一有產品就急著跟風上市,如果體量大而品控不過關的話,所有的工作最後還得推翻重來。”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如今,茶舍的QS生產許可和生產資質都已順利取得,網店的設計及運營正在設計策劃當中。所有的這一系列流程,她都希望能做到——“嚴謹”。

當然,茶器合一,一款好茶更須好的器物來搭配呈現。

徐少爺對“美物”的迷戀可謂與生俱來,她喜愛收集一些“趣且美”的小物件,在看到美物的一瞬間,就直觀地明白把它放置於哪個角度最能呈現它美的特質。茶舍裡大小的擺件,基本都是自己平常收藏而來的。

"

7月初的時候,經人引薦,認識了“徐少爺”,斷斷續續地在微信上寒暄著,一直沒有碰面細聊。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剛開始,以為對方是位文雅的先生,沒想到卻是位直爽的妹紙……引薦人說,大家習慣叫她“少爺”,而“茶”是她的另一半。

徐少爺的職業經歷和對茶文化的鑽研讓人心生好奇。

前段時間,幾次約訪皆因各種事由耽擱,等到8月12日下午,終於擠出時間前去茶舍拜訪。

在杭州上城區鳳凰山腳路7號的鳳凰御元藝術基地內,南宋皇城遺址的不俗氣度隱約可尋,徐少爺的“四寒茶舍”便座落於幽靜的山路一側:清新素樸的院落、通透簡約的新中式裝修風格,左右兩旁皆是藝術氣息濃厚的文藝小店……這裡的講究,包含了更多現代藝術的格調。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入茶舍落座,徐少爺客氣地泡上一壺臺灣茶,便熱絡地閒聊起來。茶香氣搭配舒緩的店內音樂,甚是愜意。

幾個小時的茶話時光,喝茶靜心、漫談隨意,算是“偷得浮生半日閒”了,我這個俗人也真正意義上體驗一把“雅趣”,哈哈。


經歷 / 清零

大學時,讀建築設計專業。徐少爺很喜歡“設計”帶來的那種天馬行空的感覺,沒有太多約束。

大二時便開始在公司裡兼職做些設計,2004年畢業後正式開啟“設計師”之路。當時供職的是一家日企,工作要求頗為嚴謹,後來她發覺設計行業對精力的消耗相當嚴重,於是入職一年半後決定停下節奏。

“以前很多設計師會尊重原創,有些理念性的引領。等離開職場後,發覺如今所謂的‘設計師’不僅缺乏理念,還應付性地複製加粘貼,簡直就是‘繪圖員’嘛。當然,現在又有迴歸‘設計師’的趨勢,但大家考慮更多的還是‘實用性’和‘功能性’”。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2005年的時候,經朋友介紹,她又偶然進入中國移動在杭州的特招崗位。過五關斬六將,最後被分配在杭州移動的形象窗口擔任管理層。

二十三四歲的年紀,正是意氣發風時候,在團隊裡與一群衝勁十足的小年輕們一起揮灑熱血與夢想。

她與同事相處融洽,又得到領導賞識,直爽又純粹的性格為她贏得了“少爺”的雅號。

行事幹脆、甚少抱怨,是徐少爺一慣的作風。

她可以接受員工的抱怨,但不能接受持續性的負面情緒。公司有既定的規章制度,儘管存在不人性化的地方,但身為員工,就得學會去執行,能夠接受就去做,接受不了就選擇離開,而不是一味地抱怨,“我跟員工的關係都比較鐵,能幫助解決他們應付不了的問題,但我不希望他們老是抱怨,老是傳播一些負能量的東西,大家都是成年人,應該擔當起份內的職責。”

當然,工作中,她也不喜歡體制內環境下的人情複雜關係,“我看不慣你,嘴上不說,但會默默放在心裡。我也不喜歡到處嘰嘰歪歪,因為覺得這些都是過客而已,沒必要”。

在崗位上堅持了9年多,她嘗試去最大化地呈現自己,因為每個工作領域都是修煉場,都可以發揮不同的特質與作用。

2014年5月的時候,有次開會時突然感覺站不起來了,去醫院檢查出腰間盤突出——平時伏案時間久了,身體已經發出了警告。這給她造成了極大的觸動,她開始思考這種狀態是不是也該停下來了。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之前規劃好的藏地旅行並沒有因此擱淺,一個月後,她忍著病痛去了藏地,這裡離天空很近、離心靈很近,這種內心的嚮往與情懷無關,她說這是一種宿緣,“我從小就喜歡看歷史、探險、戰爭之類的紀錄片,比較喜歡有探索性的東西,不大喜歡看言情。我突然在想,萬一身體真出現什麼狀況,那人生就會錯過很多好玩的東西。”

徐少爺又回憶起外婆躺她懷裡離世時的情景,外婆當時腦中風,已經沒法兒去說話表達,但深切的眼神卻傳達著無盡的信息。

生命的脆弱才顯得它愈加可貴,人們說,生與死,只有自己經歷過,才會有深刻的感悟。

打算離職的時候,領導不停地勸導,她卻異常堅定,“我沒有想過把這裡當作職場終點,也不可能在這裡呆一輩子”。

徐少爺始終喜歡“有張力”的生活狀態,從來沒想過在單一的職場中做一輩子,曾經憧憬著年紀大了,開一家咖啡館,裡面放很多自己收藏的東西……

但最終,她開的是一家茶館,而不是咖啡館。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事實上,她2013年的時候便著手準備著茶舍計劃,2014年離職後正式啟動成立“四寒茶舍”,取意“四時好茶,寒舍無他”。

在“茶”與“器”上傾注對生活的詩意選擇,這也是她一直以來所保持的愛好與追求。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她並不認為以前的職場經歷沒有張力,只是不同的領域、不同的階段有新的規劃和開始罷了,所有的經歷都是一種體驗,但人生又需要有一定的規劃與清零。

她很反對現在的一些年輕人在沒經歷過多少人生百態,便刻意追逐“佛系”,“佛系不是簡單地遠離塵囂,它是懂得該放下的時候放下,該執著的時候執著,而不是什麼都沒經歷過、沒拼搏過,就無慾無求”。

投身茶舍,對徐少爺來說,是一段清零,也是一段新的執著。

喝茶 / 品茶

身為杭州人,雖然平時常喝龍井,但徐少爺真正與茶結緣則開始於2008年。

當時一個偶然的機會,與朋友一起喝到幾款有意思的茶,跟杭州茶的風味不一樣。

之後,就和幾個有“茶癮”的朋友品嚐各種不同的茶,有時臺灣過來的好茶,喝一泡大概每人200元的樣子,大家就湊四五個人一起品,“那時候的好茶不僅味道好,價格也公允,不像現在要價那麼誇張”。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跟投緣的人聚在一起,慢慢了解一些茶的特色之後,便逐漸喝得“有段位”,像玩遊戲打怪升級一樣,喝茶晉級也一路通關。

朋友們堅持喝“好”茶,喝“正確”的茶,而不是來路不明的茶。這裡的“好”與“正確”指的不是價格,而是原料、產區和品質,以及能真正體現茶葉價值的元素。

對茶的認知,不單單從“喝”中來,還從“學”中悟:在向專業茶人和前輩請教的同時,還查找各類文獻書籍去了解一款茶的製作工藝、品鑑依據和文化內涵。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有意思的是,徐少爺在鑽研茶文化時始終抱著“玩”的心態去弄懂它,其出發點是源自內心的“喜歡”,而不是附庸風雅的“刻意”。因此,創辦茶舍之初,她的定位就是給喜歡茶的年輕人提供一款“正確”的茶,引導年輕人喝“好之茶,宜之茶,謂之茶”。

在琢磨“茶事”上,她秉持了一慣的嚴謹和執著姿態。茶舍目前主要做杭州茶,有“龍井”和“九曲紅梅”等,臺灣茶也有,但偏重於中高端市場,會對茶葉的產區和品控進行更為嚴格的把關。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獅峰龍井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九曲紅梅

其中,四寒茶捨出品的龍井,只做一級產區的“獅峰龍井”,遵循古法制作,採用傳統工藝,會提前將要求與師傅講清楚,並經常與茶人老前輩交流心得經驗。有些茶做完後,會讓品階更高的人來反覆挑毛病,沒問題後再拿給老師驗茶。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徐少爺強調“茶本位”,不喜歡去開發一些太跳躍性的茶飲。

當一整套傳統工藝做下來後,茶葉的存放才會帶來驚喜,“像龍井,每年三四月份出來後,都會放標本庫,同一個山頭的不同時段等都有變化,希望慢慢以此建立完整的體系,雖然這件事兒聽起來有點兒裝逼,但還是想以實物數據來說話”。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而在出產階段,茶舍的自我標準更加嚴謹——在出品的龍井未取得生產資質的情況下決不在線上渠道售賣,“不能一有產品就急著跟風上市,如果體量大而品控不過關的話,所有的工作最後還得推翻重來。”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如今,茶舍的QS生產許可和生產資質都已順利取得,網店的設計及運營正在設計策劃當中。所有的這一系列流程,她都希望能做到——“嚴謹”。

當然,茶器合一,一款好茶更須好的器物來搭配呈現。

徐少爺對“美物”的迷戀可謂與生俱來,她喜愛收集一些“趣且美”的小物件,在看到美物的一瞬間,就直觀地明白把它放置於哪個角度最能呈現它美的特質。茶舍裡大小的擺件,基本都是自己平常收藏而來的。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工作和生活的重心轉移到“茶”上面,對“茶器”的鑽研也傾注了大量心血與美學理念。

鑑於一些“小白”用戶在泡茶時容易燙到手的體驗痛點,她專門研發了一款水平蓋碗——高白瓷薄胎撇口,全手工製作而成,渾然一體的白,顯得通透又澄澈,外形典雅精緻,極富線條美感,她將其命名為“水平蓋碗”。

"

7月初的時候,經人引薦,認識了“徐少爺”,斷斷續續地在微信上寒暄著,一直沒有碰面細聊。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剛開始,以為對方是位文雅的先生,沒想到卻是位直爽的妹紙……引薦人說,大家習慣叫她“少爺”,而“茶”是她的另一半。

徐少爺的職業經歷和對茶文化的鑽研讓人心生好奇。

前段時間,幾次約訪皆因各種事由耽擱,等到8月12日下午,終於擠出時間前去茶舍拜訪。

在杭州上城區鳳凰山腳路7號的鳳凰御元藝術基地內,南宋皇城遺址的不俗氣度隱約可尋,徐少爺的“四寒茶舍”便座落於幽靜的山路一側:清新素樸的院落、通透簡約的新中式裝修風格,左右兩旁皆是藝術氣息濃厚的文藝小店……這裡的講究,包含了更多現代藝術的格調。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入茶舍落座,徐少爺客氣地泡上一壺臺灣茶,便熱絡地閒聊起來。茶香氣搭配舒緩的店內音樂,甚是愜意。

幾個小時的茶話時光,喝茶靜心、漫談隨意,算是“偷得浮生半日閒”了,我這個俗人也真正意義上體驗一把“雅趣”,哈哈。


經歷 / 清零

大學時,讀建築設計專業。徐少爺很喜歡“設計”帶來的那種天馬行空的感覺,沒有太多約束。

大二時便開始在公司裡兼職做些設計,2004年畢業後正式開啟“設計師”之路。當時供職的是一家日企,工作要求頗為嚴謹,後來她發覺設計行業對精力的消耗相當嚴重,於是入職一年半後決定停下節奏。

“以前很多設計師會尊重原創,有些理念性的引領。等離開職場後,發覺如今所謂的‘設計師’不僅缺乏理念,還應付性地複製加粘貼,簡直就是‘繪圖員’嘛。當然,現在又有迴歸‘設計師’的趨勢,但大家考慮更多的還是‘實用性’和‘功能性’”。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2005年的時候,經朋友介紹,她又偶然進入中國移動在杭州的特招崗位。過五關斬六將,最後被分配在杭州移動的形象窗口擔任管理層。

二十三四歲的年紀,正是意氣發風時候,在團隊裡與一群衝勁十足的小年輕們一起揮灑熱血與夢想。

她與同事相處融洽,又得到領導賞識,直爽又純粹的性格為她贏得了“少爺”的雅號。

行事幹脆、甚少抱怨,是徐少爺一慣的作風。

她可以接受員工的抱怨,但不能接受持續性的負面情緒。公司有既定的規章制度,儘管存在不人性化的地方,但身為員工,就得學會去執行,能夠接受就去做,接受不了就選擇離開,而不是一味地抱怨,“我跟員工的關係都比較鐵,能幫助解決他們應付不了的問題,但我不希望他們老是抱怨,老是傳播一些負能量的東西,大家都是成年人,應該擔當起份內的職責。”

當然,工作中,她也不喜歡體制內環境下的人情複雜關係,“我看不慣你,嘴上不說,但會默默放在心裡。我也不喜歡到處嘰嘰歪歪,因為覺得這些都是過客而已,沒必要”。

在崗位上堅持了9年多,她嘗試去最大化地呈現自己,因為每個工作領域都是修煉場,都可以發揮不同的特質與作用。

2014年5月的時候,有次開會時突然感覺站不起來了,去醫院檢查出腰間盤突出——平時伏案時間久了,身體已經發出了警告。這給她造成了極大的觸動,她開始思考這種狀態是不是也該停下來了。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之前規劃好的藏地旅行並沒有因此擱淺,一個月後,她忍著病痛去了藏地,這裡離天空很近、離心靈很近,這種內心的嚮往與情懷無關,她說這是一種宿緣,“我從小就喜歡看歷史、探險、戰爭之類的紀錄片,比較喜歡有探索性的東西,不大喜歡看言情。我突然在想,萬一身體真出現什麼狀況,那人生就會錯過很多好玩的東西。”

徐少爺又回憶起外婆躺她懷裡離世時的情景,外婆當時腦中風,已經沒法兒去說話表達,但深切的眼神卻傳達著無盡的信息。

生命的脆弱才顯得它愈加可貴,人們說,生與死,只有自己經歷過,才會有深刻的感悟。

打算離職的時候,領導不停地勸導,她卻異常堅定,“我沒有想過把這裡當作職場終點,也不可能在這裡呆一輩子”。

徐少爺始終喜歡“有張力”的生活狀態,從來沒想過在單一的職場中做一輩子,曾經憧憬著年紀大了,開一家咖啡館,裡面放很多自己收藏的東西……

但最終,她開的是一家茶館,而不是咖啡館。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事實上,她2013年的時候便著手準備著茶舍計劃,2014年離職後正式啟動成立“四寒茶舍”,取意“四時好茶,寒舍無他”。

在“茶”與“器”上傾注對生活的詩意選擇,這也是她一直以來所保持的愛好與追求。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她並不認為以前的職場經歷沒有張力,只是不同的領域、不同的階段有新的規劃和開始罷了,所有的經歷都是一種體驗,但人生又需要有一定的規劃與清零。

她很反對現在的一些年輕人在沒經歷過多少人生百態,便刻意追逐“佛系”,“佛系不是簡單地遠離塵囂,它是懂得該放下的時候放下,該執著的時候執著,而不是什麼都沒經歷過、沒拼搏過,就無慾無求”。

投身茶舍,對徐少爺來說,是一段清零,也是一段新的執著。

喝茶 / 品茶

身為杭州人,雖然平時常喝龍井,但徐少爺真正與茶結緣則開始於2008年。

當時一個偶然的機會,與朋友一起喝到幾款有意思的茶,跟杭州茶的風味不一樣。

之後,就和幾個有“茶癮”的朋友品嚐各種不同的茶,有時臺灣過來的好茶,喝一泡大概每人200元的樣子,大家就湊四五個人一起品,“那時候的好茶不僅味道好,價格也公允,不像現在要價那麼誇張”。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跟投緣的人聚在一起,慢慢了解一些茶的特色之後,便逐漸喝得“有段位”,像玩遊戲打怪升級一樣,喝茶晉級也一路通關。

朋友們堅持喝“好”茶,喝“正確”的茶,而不是來路不明的茶。這裡的“好”與“正確”指的不是價格,而是原料、產區和品質,以及能真正體現茶葉價值的元素。

對茶的認知,不單單從“喝”中來,還從“學”中悟:在向專業茶人和前輩請教的同時,還查找各類文獻書籍去了解一款茶的製作工藝、品鑑依據和文化內涵。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有意思的是,徐少爺在鑽研茶文化時始終抱著“玩”的心態去弄懂它,其出發點是源自內心的“喜歡”,而不是附庸風雅的“刻意”。因此,創辦茶舍之初,她的定位就是給喜歡茶的年輕人提供一款“正確”的茶,引導年輕人喝“好之茶,宜之茶,謂之茶”。

在琢磨“茶事”上,她秉持了一慣的嚴謹和執著姿態。茶舍目前主要做杭州茶,有“龍井”和“九曲紅梅”等,臺灣茶也有,但偏重於中高端市場,會對茶葉的產區和品控進行更為嚴格的把關。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獅峰龍井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九曲紅梅

其中,四寒茶捨出品的龍井,只做一級產區的“獅峰龍井”,遵循古法制作,採用傳統工藝,會提前將要求與師傅講清楚,並經常與茶人老前輩交流心得經驗。有些茶做完後,會讓品階更高的人來反覆挑毛病,沒問題後再拿給老師驗茶。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徐少爺強調“茶本位”,不喜歡去開發一些太跳躍性的茶飲。

當一整套傳統工藝做下來後,茶葉的存放才會帶來驚喜,“像龍井,每年三四月份出來後,都會放標本庫,同一個山頭的不同時段等都有變化,希望慢慢以此建立完整的體系,雖然這件事兒聽起來有點兒裝逼,但還是想以實物數據來說話”。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而在出產階段,茶舍的自我標準更加嚴謹——在出品的龍井未取得生產資質的情況下決不在線上渠道售賣,“不能一有產品就急著跟風上市,如果體量大而品控不過關的話,所有的工作最後還得推翻重來。”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如今,茶舍的QS生產許可和生產資質都已順利取得,網店的設計及運營正在設計策劃當中。所有的這一系列流程,她都希望能做到——“嚴謹”。

當然,茶器合一,一款好茶更須好的器物來搭配呈現。

徐少爺對“美物”的迷戀可謂與生俱來,她喜愛收集一些“趣且美”的小物件,在看到美物的一瞬間,就直觀地明白把它放置於哪個角度最能呈現它美的特質。茶舍裡大小的擺件,基本都是自己平常收藏而來的。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工作和生活的重心轉移到“茶”上面,對“茶器”的鑽研也傾注了大量心血與美學理念。

鑑於一些“小白”用戶在泡茶時容易燙到手的體驗痛點,她專門研發了一款水平蓋碗——高白瓷薄胎撇口,全手工製作而成,渾然一體的白,顯得通透又澄澈,外形典雅精緻,極富線條美感,她將其命名為“水平蓋碗”。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

7月初的時候,經人引薦,認識了“徐少爺”,斷斷續續地在微信上寒暄著,一直沒有碰面細聊。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剛開始,以為對方是位文雅的先生,沒想到卻是位直爽的妹紙……引薦人說,大家習慣叫她“少爺”,而“茶”是她的另一半。

徐少爺的職業經歷和對茶文化的鑽研讓人心生好奇。

前段時間,幾次約訪皆因各種事由耽擱,等到8月12日下午,終於擠出時間前去茶舍拜訪。

在杭州上城區鳳凰山腳路7號的鳳凰御元藝術基地內,南宋皇城遺址的不俗氣度隱約可尋,徐少爺的“四寒茶舍”便座落於幽靜的山路一側:清新素樸的院落、通透簡約的新中式裝修風格,左右兩旁皆是藝術氣息濃厚的文藝小店……這裡的講究,包含了更多現代藝術的格調。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入茶舍落座,徐少爺客氣地泡上一壺臺灣茶,便熱絡地閒聊起來。茶香氣搭配舒緩的店內音樂,甚是愜意。

幾個小時的茶話時光,喝茶靜心、漫談隨意,算是“偷得浮生半日閒”了,我這個俗人也真正意義上體驗一把“雅趣”,哈哈。


經歷 / 清零

大學時,讀建築設計專業。徐少爺很喜歡“設計”帶來的那種天馬行空的感覺,沒有太多約束。

大二時便開始在公司裡兼職做些設計,2004年畢業後正式開啟“設計師”之路。當時供職的是一家日企,工作要求頗為嚴謹,後來她發覺設計行業對精力的消耗相當嚴重,於是入職一年半後決定停下節奏。

“以前很多設計師會尊重原創,有些理念性的引領。等離開職場後,發覺如今所謂的‘設計師’不僅缺乏理念,還應付性地複製加粘貼,簡直就是‘繪圖員’嘛。當然,現在又有迴歸‘設計師’的趨勢,但大家考慮更多的還是‘實用性’和‘功能性’”。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2005年的時候,經朋友介紹,她又偶然進入中國移動在杭州的特招崗位。過五關斬六將,最後被分配在杭州移動的形象窗口擔任管理層。

二十三四歲的年紀,正是意氣發風時候,在團隊裡與一群衝勁十足的小年輕們一起揮灑熱血與夢想。

她與同事相處融洽,又得到領導賞識,直爽又純粹的性格為她贏得了“少爺”的雅號。

行事幹脆、甚少抱怨,是徐少爺一慣的作風。

她可以接受員工的抱怨,但不能接受持續性的負面情緒。公司有既定的規章制度,儘管存在不人性化的地方,但身為員工,就得學會去執行,能夠接受就去做,接受不了就選擇離開,而不是一味地抱怨,“我跟員工的關係都比較鐵,能幫助解決他們應付不了的問題,但我不希望他們老是抱怨,老是傳播一些負能量的東西,大家都是成年人,應該擔當起份內的職責。”

當然,工作中,她也不喜歡體制內環境下的人情複雜關係,“我看不慣你,嘴上不說,但會默默放在心裡。我也不喜歡到處嘰嘰歪歪,因為覺得這些都是過客而已,沒必要”。

在崗位上堅持了9年多,她嘗試去最大化地呈現自己,因為每個工作領域都是修煉場,都可以發揮不同的特質與作用。

2014年5月的時候,有次開會時突然感覺站不起來了,去醫院檢查出腰間盤突出——平時伏案時間久了,身體已經發出了警告。這給她造成了極大的觸動,她開始思考這種狀態是不是也該停下來了。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之前規劃好的藏地旅行並沒有因此擱淺,一個月後,她忍著病痛去了藏地,這裡離天空很近、離心靈很近,這種內心的嚮往與情懷無關,她說這是一種宿緣,“我從小就喜歡看歷史、探險、戰爭之類的紀錄片,比較喜歡有探索性的東西,不大喜歡看言情。我突然在想,萬一身體真出現什麼狀況,那人生就會錯過很多好玩的東西。”

徐少爺又回憶起外婆躺她懷裡離世時的情景,外婆當時腦中風,已經沒法兒去說話表達,但深切的眼神卻傳達著無盡的信息。

生命的脆弱才顯得它愈加可貴,人們說,生與死,只有自己經歷過,才會有深刻的感悟。

打算離職的時候,領導不停地勸導,她卻異常堅定,“我沒有想過把這裡當作職場終點,也不可能在這裡呆一輩子”。

徐少爺始終喜歡“有張力”的生活狀態,從來沒想過在單一的職場中做一輩子,曾經憧憬著年紀大了,開一家咖啡館,裡面放很多自己收藏的東西……

但最終,她開的是一家茶館,而不是咖啡館。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事實上,她2013年的時候便著手準備著茶舍計劃,2014年離職後正式啟動成立“四寒茶舍”,取意“四時好茶,寒舍無他”。

在“茶”與“器”上傾注對生活的詩意選擇,這也是她一直以來所保持的愛好與追求。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她並不認為以前的職場經歷沒有張力,只是不同的領域、不同的階段有新的規劃和開始罷了,所有的經歷都是一種體驗,但人生又需要有一定的規劃與清零。

她很反對現在的一些年輕人在沒經歷過多少人生百態,便刻意追逐“佛系”,“佛系不是簡單地遠離塵囂,它是懂得該放下的時候放下,該執著的時候執著,而不是什麼都沒經歷過、沒拼搏過,就無慾無求”。

投身茶舍,對徐少爺來說,是一段清零,也是一段新的執著。

喝茶 / 品茶

身為杭州人,雖然平時常喝龍井,但徐少爺真正與茶結緣則開始於2008年。

當時一個偶然的機會,與朋友一起喝到幾款有意思的茶,跟杭州茶的風味不一樣。

之後,就和幾個有“茶癮”的朋友品嚐各種不同的茶,有時臺灣過來的好茶,喝一泡大概每人200元的樣子,大家就湊四五個人一起品,“那時候的好茶不僅味道好,價格也公允,不像現在要價那麼誇張”。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跟投緣的人聚在一起,慢慢了解一些茶的特色之後,便逐漸喝得“有段位”,像玩遊戲打怪升級一樣,喝茶晉級也一路通關。

朋友們堅持喝“好”茶,喝“正確”的茶,而不是來路不明的茶。這裡的“好”與“正確”指的不是價格,而是原料、產區和品質,以及能真正體現茶葉價值的元素。

對茶的認知,不單單從“喝”中來,還從“學”中悟:在向專業茶人和前輩請教的同時,還查找各類文獻書籍去了解一款茶的製作工藝、品鑑依據和文化內涵。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有意思的是,徐少爺在鑽研茶文化時始終抱著“玩”的心態去弄懂它,其出發點是源自內心的“喜歡”,而不是附庸風雅的“刻意”。因此,創辦茶舍之初,她的定位就是給喜歡茶的年輕人提供一款“正確”的茶,引導年輕人喝“好之茶,宜之茶,謂之茶”。

在琢磨“茶事”上,她秉持了一慣的嚴謹和執著姿態。茶舍目前主要做杭州茶,有“龍井”和“九曲紅梅”等,臺灣茶也有,但偏重於中高端市場,會對茶葉的產區和品控進行更為嚴格的把關。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獅峰龍井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九曲紅梅

其中,四寒茶捨出品的龍井,只做一級產區的“獅峰龍井”,遵循古法制作,採用傳統工藝,會提前將要求與師傅講清楚,並經常與茶人老前輩交流心得經驗。有些茶做完後,會讓品階更高的人來反覆挑毛病,沒問題後再拿給老師驗茶。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徐少爺強調“茶本位”,不喜歡去開發一些太跳躍性的茶飲。

當一整套傳統工藝做下來後,茶葉的存放才會帶來驚喜,“像龍井,每年三四月份出來後,都會放標本庫,同一個山頭的不同時段等都有變化,希望慢慢以此建立完整的體系,雖然這件事兒聽起來有點兒裝逼,但還是想以實物數據來說話”。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而在出產階段,茶舍的自我標準更加嚴謹——在出品的龍井未取得生產資質的情況下決不在線上渠道售賣,“不能一有產品就急著跟風上市,如果體量大而品控不過關的話,所有的工作最後還得推翻重來。”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如今,茶舍的QS生產許可和生產資質都已順利取得,網店的設計及運營正在設計策劃當中。所有的這一系列流程,她都希望能做到——“嚴謹”。

當然,茶器合一,一款好茶更須好的器物來搭配呈現。

徐少爺對“美物”的迷戀可謂與生俱來,她喜愛收集一些“趣且美”的小物件,在看到美物的一瞬間,就直觀地明白把它放置於哪個角度最能呈現它美的特質。茶舍裡大小的擺件,基本都是自己平常收藏而來的。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工作和生活的重心轉移到“茶”上面,對“茶器”的鑽研也傾注了大量心血與美學理念。

鑑於一些“小白”用戶在泡茶時容易燙到手的體驗痛點,她專門研發了一款水平蓋碗——高白瓷薄胎撇口,全手工製作而成,渾然一體的白,顯得通透又澄澈,外形典雅精緻,極富線條美感,她將其命名為“水平蓋碗”。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當然,這款茶器的美學設計觀之即感,而實用功能同樣驚豔:碗沿的撇口明顯寬大,這樣拿碗時會避免燙手,且碗身也相當輕盈,又便於掌握出湯手法。此外,高溫薄胎燒製而來的蓋碗又可以使大多數的茶香得以淋漓呈現。

"

7月初的時候,經人引薦,認識了“徐少爺”,斷斷續續地在微信上寒暄著,一直沒有碰面細聊。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剛開始,以為對方是位文雅的先生,沒想到卻是位直爽的妹紙……引薦人說,大家習慣叫她“少爺”,而“茶”是她的另一半。

徐少爺的職業經歷和對茶文化的鑽研讓人心生好奇。

前段時間,幾次約訪皆因各種事由耽擱,等到8月12日下午,終於擠出時間前去茶舍拜訪。

在杭州上城區鳳凰山腳路7號的鳳凰御元藝術基地內,南宋皇城遺址的不俗氣度隱約可尋,徐少爺的“四寒茶舍”便座落於幽靜的山路一側:清新素樸的院落、通透簡約的新中式裝修風格,左右兩旁皆是藝術氣息濃厚的文藝小店……這裡的講究,包含了更多現代藝術的格調。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入茶舍落座,徐少爺客氣地泡上一壺臺灣茶,便熱絡地閒聊起來。茶香氣搭配舒緩的店內音樂,甚是愜意。

幾個小時的茶話時光,喝茶靜心、漫談隨意,算是“偷得浮生半日閒”了,我這個俗人也真正意義上體驗一把“雅趣”,哈哈。


經歷 / 清零

大學時,讀建築設計專業。徐少爺很喜歡“設計”帶來的那種天馬行空的感覺,沒有太多約束。

大二時便開始在公司裡兼職做些設計,2004年畢業後正式開啟“設計師”之路。當時供職的是一家日企,工作要求頗為嚴謹,後來她發覺設計行業對精力的消耗相當嚴重,於是入職一年半後決定停下節奏。

“以前很多設計師會尊重原創,有些理念性的引領。等離開職場後,發覺如今所謂的‘設計師’不僅缺乏理念,還應付性地複製加粘貼,簡直就是‘繪圖員’嘛。當然,現在又有迴歸‘設計師’的趨勢,但大家考慮更多的還是‘實用性’和‘功能性’”。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2005年的時候,經朋友介紹,她又偶然進入中國移動在杭州的特招崗位。過五關斬六將,最後被分配在杭州移動的形象窗口擔任管理層。

二十三四歲的年紀,正是意氣發風時候,在團隊裡與一群衝勁十足的小年輕們一起揮灑熱血與夢想。

她與同事相處融洽,又得到領導賞識,直爽又純粹的性格為她贏得了“少爺”的雅號。

行事幹脆、甚少抱怨,是徐少爺一慣的作風。

她可以接受員工的抱怨,但不能接受持續性的負面情緒。公司有既定的規章制度,儘管存在不人性化的地方,但身為員工,就得學會去執行,能夠接受就去做,接受不了就選擇離開,而不是一味地抱怨,“我跟員工的關係都比較鐵,能幫助解決他們應付不了的問題,但我不希望他們老是抱怨,老是傳播一些負能量的東西,大家都是成年人,應該擔當起份內的職責。”

當然,工作中,她也不喜歡體制內環境下的人情複雜關係,“我看不慣你,嘴上不說,但會默默放在心裡。我也不喜歡到處嘰嘰歪歪,因為覺得這些都是過客而已,沒必要”。

在崗位上堅持了9年多,她嘗試去最大化地呈現自己,因為每個工作領域都是修煉場,都可以發揮不同的特質與作用。

2014年5月的時候,有次開會時突然感覺站不起來了,去醫院檢查出腰間盤突出——平時伏案時間久了,身體已經發出了警告。這給她造成了極大的觸動,她開始思考這種狀態是不是也該停下來了。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之前規劃好的藏地旅行並沒有因此擱淺,一個月後,她忍著病痛去了藏地,這裡離天空很近、離心靈很近,這種內心的嚮往與情懷無關,她說這是一種宿緣,“我從小就喜歡看歷史、探險、戰爭之類的紀錄片,比較喜歡有探索性的東西,不大喜歡看言情。我突然在想,萬一身體真出現什麼狀況,那人生就會錯過很多好玩的東西。”

徐少爺又回憶起外婆躺她懷裡離世時的情景,外婆當時腦中風,已經沒法兒去說話表達,但深切的眼神卻傳達著無盡的信息。

生命的脆弱才顯得它愈加可貴,人們說,生與死,只有自己經歷過,才會有深刻的感悟。

打算離職的時候,領導不停地勸導,她卻異常堅定,“我沒有想過把這裡當作職場終點,也不可能在這裡呆一輩子”。

徐少爺始終喜歡“有張力”的生活狀態,從來沒想過在單一的職場中做一輩子,曾經憧憬著年紀大了,開一家咖啡館,裡面放很多自己收藏的東西……

但最終,她開的是一家茶館,而不是咖啡館。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事實上,她2013年的時候便著手準備著茶舍計劃,2014年離職後正式啟動成立“四寒茶舍”,取意“四時好茶,寒舍無他”。

在“茶”與“器”上傾注對生活的詩意選擇,這也是她一直以來所保持的愛好與追求。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她並不認為以前的職場經歷沒有張力,只是不同的領域、不同的階段有新的規劃和開始罷了,所有的經歷都是一種體驗,但人生又需要有一定的規劃與清零。

她很反對現在的一些年輕人在沒經歷過多少人生百態,便刻意追逐“佛系”,“佛系不是簡單地遠離塵囂,它是懂得該放下的時候放下,該執著的時候執著,而不是什麼都沒經歷過、沒拼搏過,就無慾無求”。

投身茶舍,對徐少爺來說,是一段清零,也是一段新的執著。

喝茶 / 品茶

身為杭州人,雖然平時常喝龍井,但徐少爺真正與茶結緣則開始於2008年。

當時一個偶然的機會,與朋友一起喝到幾款有意思的茶,跟杭州茶的風味不一樣。

之後,就和幾個有“茶癮”的朋友品嚐各種不同的茶,有時臺灣過來的好茶,喝一泡大概每人200元的樣子,大家就湊四五個人一起品,“那時候的好茶不僅味道好,價格也公允,不像現在要價那麼誇張”。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跟投緣的人聚在一起,慢慢了解一些茶的特色之後,便逐漸喝得“有段位”,像玩遊戲打怪升級一樣,喝茶晉級也一路通關。

朋友們堅持喝“好”茶,喝“正確”的茶,而不是來路不明的茶。這裡的“好”與“正確”指的不是價格,而是原料、產區和品質,以及能真正體現茶葉價值的元素。

對茶的認知,不單單從“喝”中來,還從“學”中悟:在向專業茶人和前輩請教的同時,還查找各類文獻書籍去了解一款茶的製作工藝、品鑑依據和文化內涵。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有意思的是,徐少爺在鑽研茶文化時始終抱著“玩”的心態去弄懂它,其出發點是源自內心的“喜歡”,而不是附庸風雅的“刻意”。因此,創辦茶舍之初,她的定位就是給喜歡茶的年輕人提供一款“正確”的茶,引導年輕人喝“好之茶,宜之茶,謂之茶”。

在琢磨“茶事”上,她秉持了一慣的嚴謹和執著姿態。茶舍目前主要做杭州茶,有“龍井”和“九曲紅梅”等,臺灣茶也有,但偏重於中高端市場,會對茶葉的產區和品控進行更為嚴格的把關。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獅峰龍井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九曲紅梅

其中,四寒茶捨出品的龍井,只做一級產區的“獅峰龍井”,遵循古法制作,採用傳統工藝,會提前將要求與師傅講清楚,並經常與茶人老前輩交流心得經驗。有些茶做完後,會讓品階更高的人來反覆挑毛病,沒問題後再拿給老師驗茶。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徐少爺強調“茶本位”,不喜歡去開發一些太跳躍性的茶飲。

當一整套傳統工藝做下來後,茶葉的存放才會帶來驚喜,“像龍井,每年三四月份出來後,都會放標本庫,同一個山頭的不同時段等都有變化,希望慢慢以此建立完整的體系,雖然這件事兒聽起來有點兒裝逼,但還是想以實物數據來說話”。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而在出產階段,茶舍的自我標準更加嚴謹——在出品的龍井未取得生產資質的情況下決不在線上渠道售賣,“不能一有產品就急著跟風上市,如果體量大而品控不過關的話,所有的工作最後還得推翻重來。”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如今,茶舍的QS生產許可和生產資質都已順利取得,網店的設計及運營正在設計策劃當中。所有的這一系列流程,她都希望能做到——“嚴謹”。

當然,茶器合一,一款好茶更須好的器物來搭配呈現。

徐少爺對“美物”的迷戀可謂與生俱來,她喜愛收集一些“趣且美”的小物件,在看到美物的一瞬間,就直觀地明白把它放置於哪個角度最能呈現它美的特質。茶舍裡大小的擺件,基本都是自己平常收藏而來的。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工作和生活的重心轉移到“茶”上面,對“茶器”的鑽研也傾注了大量心血與美學理念。

鑑於一些“小白”用戶在泡茶時容易燙到手的體驗痛點,她專門研發了一款水平蓋碗——高白瓷薄胎撇口,全手工製作而成,渾然一體的白,顯得通透又澄澈,外形典雅精緻,極富線條美感,她將其命名為“水平蓋碗”。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當然,這款茶器的美學設計觀之即感,而實用功能同樣驚豔:碗沿的撇口明顯寬大,這樣拿碗時會避免燙手,且碗身也相當輕盈,又便於掌握出湯手法。此外,高溫薄胎燒製而來的蓋碗又可以使大多數的茶香得以淋漓呈現。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這款水平蓋碗推出後受到茶友們熱捧,也很快被人效仿,但一些茶友在網上對比購買後還是認可四寒茶捨出品的產品,因為它的工藝細節並不能被簡單複製。

要知道,這款蓋碗的製作出產愣是把一位製作師傅給惹毛了,因為提出的設計要求太多,對方直接說不做了,哈哈。

茶之雅趣,也須知音相和。

"

7月初的時候,經人引薦,認識了“徐少爺”,斷斷續續地在微信上寒暄著,一直沒有碰面細聊。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剛開始,以為對方是位文雅的先生,沒想到卻是位直爽的妹紙……引薦人說,大家習慣叫她“少爺”,而“茶”是她的另一半。

徐少爺的職業經歷和對茶文化的鑽研讓人心生好奇。

前段時間,幾次約訪皆因各種事由耽擱,等到8月12日下午,終於擠出時間前去茶舍拜訪。

在杭州上城區鳳凰山腳路7號的鳳凰御元藝術基地內,南宋皇城遺址的不俗氣度隱約可尋,徐少爺的“四寒茶舍”便座落於幽靜的山路一側:清新素樸的院落、通透簡約的新中式裝修風格,左右兩旁皆是藝術氣息濃厚的文藝小店……這裡的講究,包含了更多現代藝術的格調。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入茶舍落座,徐少爺客氣地泡上一壺臺灣茶,便熱絡地閒聊起來。茶香氣搭配舒緩的店內音樂,甚是愜意。

幾個小時的茶話時光,喝茶靜心、漫談隨意,算是“偷得浮生半日閒”了,我這個俗人也真正意義上體驗一把“雅趣”,哈哈。


經歷 / 清零

大學時,讀建築設計專業。徐少爺很喜歡“設計”帶來的那種天馬行空的感覺,沒有太多約束。

大二時便開始在公司裡兼職做些設計,2004年畢業後正式開啟“設計師”之路。當時供職的是一家日企,工作要求頗為嚴謹,後來她發覺設計行業對精力的消耗相當嚴重,於是入職一年半後決定停下節奏。

“以前很多設計師會尊重原創,有些理念性的引領。等離開職場後,發覺如今所謂的‘設計師’不僅缺乏理念,還應付性地複製加粘貼,簡直就是‘繪圖員’嘛。當然,現在又有迴歸‘設計師’的趨勢,但大家考慮更多的還是‘實用性’和‘功能性’”。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2005年的時候,經朋友介紹,她又偶然進入中國移動在杭州的特招崗位。過五關斬六將,最後被分配在杭州移動的形象窗口擔任管理層。

二十三四歲的年紀,正是意氣發風時候,在團隊裡與一群衝勁十足的小年輕們一起揮灑熱血與夢想。

她與同事相處融洽,又得到領導賞識,直爽又純粹的性格為她贏得了“少爺”的雅號。

行事幹脆、甚少抱怨,是徐少爺一慣的作風。

她可以接受員工的抱怨,但不能接受持續性的負面情緒。公司有既定的規章制度,儘管存在不人性化的地方,但身為員工,就得學會去執行,能夠接受就去做,接受不了就選擇離開,而不是一味地抱怨,“我跟員工的關係都比較鐵,能幫助解決他們應付不了的問題,但我不希望他們老是抱怨,老是傳播一些負能量的東西,大家都是成年人,應該擔當起份內的職責。”

當然,工作中,她也不喜歡體制內環境下的人情複雜關係,“我看不慣你,嘴上不說,但會默默放在心裡。我也不喜歡到處嘰嘰歪歪,因為覺得這些都是過客而已,沒必要”。

在崗位上堅持了9年多,她嘗試去最大化地呈現自己,因為每個工作領域都是修煉場,都可以發揮不同的特質與作用。

2014年5月的時候,有次開會時突然感覺站不起來了,去醫院檢查出腰間盤突出——平時伏案時間久了,身體已經發出了警告。這給她造成了極大的觸動,她開始思考這種狀態是不是也該停下來了。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之前規劃好的藏地旅行並沒有因此擱淺,一個月後,她忍著病痛去了藏地,這裡離天空很近、離心靈很近,這種內心的嚮往與情懷無關,她說這是一種宿緣,“我從小就喜歡看歷史、探險、戰爭之類的紀錄片,比較喜歡有探索性的東西,不大喜歡看言情。我突然在想,萬一身體真出現什麼狀況,那人生就會錯過很多好玩的東西。”

徐少爺又回憶起外婆躺她懷裡離世時的情景,外婆當時腦中風,已經沒法兒去說話表達,但深切的眼神卻傳達著無盡的信息。

生命的脆弱才顯得它愈加可貴,人們說,生與死,只有自己經歷過,才會有深刻的感悟。

打算離職的時候,領導不停地勸導,她卻異常堅定,“我沒有想過把這裡當作職場終點,也不可能在這裡呆一輩子”。

徐少爺始終喜歡“有張力”的生活狀態,從來沒想過在單一的職場中做一輩子,曾經憧憬著年紀大了,開一家咖啡館,裡面放很多自己收藏的東西……

但最終,她開的是一家茶館,而不是咖啡館。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事實上,她2013年的時候便著手準備著茶舍計劃,2014年離職後正式啟動成立“四寒茶舍”,取意“四時好茶,寒舍無他”。

在“茶”與“器”上傾注對生活的詩意選擇,這也是她一直以來所保持的愛好與追求。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她並不認為以前的職場經歷沒有張力,只是不同的領域、不同的階段有新的規劃和開始罷了,所有的經歷都是一種體驗,但人生又需要有一定的規劃與清零。

她很反對現在的一些年輕人在沒經歷過多少人生百態,便刻意追逐“佛系”,“佛系不是簡單地遠離塵囂,它是懂得該放下的時候放下,該執著的時候執著,而不是什麼都沒經歷過、沒拼搏過,就無慾無求”。

投身茶舍,對徐少爺來說,是一段清零,也是一段新的執著。

喝茶 / 品茶

身為杭州人,雖然平時常喝龍井,但徐少爺真正與茶結緣則開始於2008年。

當時一個偶然的機會,與朋友一起喝到幾款有意思的茶,跟杭州茶的風味不一樣。

之後,就和幾個有“茶癮”的朋友品嚐各種不同的茶,有時臺灣過來的好茶,喝一泡大概每人200元的樣子,大家就湊四五個人一起品,“那時候的好茶不僅味道好,價格也公允,不像現在要價那麼誇張”。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跟投緣的人聚在一起,慢慢了解一些茶的特色之後,便逐漸喝得“有段位”,像玩遊戲打怪升級一樣,喝茶晉級也一路通關。

朋友們堅持喝“好”茶,喝“正確”的茶,而不是來路不明的茶。這裡的“好”與“正確”指的不是價格,而是原料、產區和品質,以及能真正體現茶葉價值的元素。

對茶的認知,不單單從“喝”中來,還從“學”中悟:在向專業茶人和前輩請教的同時,還查找各類文獻書籍去了解一款茶的製作工藝、品鑑依據和文化內涵。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有意思的是,徐少爺在鑽研茶文化時始終抱著“玩”的心態去弄懂它,其出發點是源自內心的“喜歡”,而不是附庸風雅的“刻意”。因此,創辦茶舍之初,她的定位就是給喜歡茶的年輕人提供一款“正確”的茶,引導年輕人喝“好之茶,宜之茶,謂之茶”。

在琢磨“茶事”上,她秉持了一慣的嚴謹和執著姿態。茶舍目前主要做杭州茶,有“龍井”和“九曲紅梅”等,臺灣茶也有,但偏重於中高端市場,會對茶葉的產區和品控進行更為嚴格的把關。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獅峰龍井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九曲紅梅

其中,四寒茶捨出品的龍井,只做一級產區的“獅峰龍井”,遵循古法制作,採用傳統工藝,會提前將要求與師傅講清楚,並經常與茶人老前輩交流心得經驗。有些茶做完後,會讓品階更高的人來反覆挑毛病,沒問題後再拿給老師驗茶。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徐少爺強調“茶本位”,不喜歡去開發一些太跳躍性的茶飲。

當一整套傳統工藝做下來後,茶葉的存放才會帶來驚喜,“像龍井,每年三四月份出來後,都會放標本庫,同一個山頭的不同時段等都有變化,希望慢慢以此建立完整的體系,雖然這件事兒聽起來有點兒裝逼,但還是想以實物數據來說話”。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而在出產階段,茶舍的自我標準更加嚴謹——在出品的龍井未取得生產資質的情況下決不在線上渠道售賣,“不能一有產品就急著跟風上市,如果體量大而品控不過關的話,所有的工作最後還得推翻重來。”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如今,茶舍的QS生產許可和生產資質都已順利取得,網店的設計及運營正在設計策劃當中。所有的這一系列流程,她都希望能做到——“嚴謹”。

當然,茶器合一,一款好茶更須好的器物來搭配呈現。

徐少爺對“美物”的迷戀可謂與生俱來,她喜愛收集一些“趣且美”的小物件,在看到美物的一瞬間,就直觀地明白把它放置於哪個角度最能呈現它美的特質。茶舍裡大小的擺件,基本都是自己平常收藏而來的。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工作和生活的重心轉移到“茶”上面,對“茶器”的鑽研也傾注了大量心血與美學理念。

鑑於一些“小白”用戶在泡茶時容易燙到手的體驗痛點,她專門研發了一款水平蓋碗——高白瓷薄胎撇口,全手工製作而成,渾然一體的白,顯得通透又澄澈,外形典雅精緻,極富線條美感,她將其命名為“水平蓋碗”。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當然,這款茶器的美學設計觀之即感,而實用功能同樣驚豔:碗沿的撇口明顯寬大,這樣拿碗時會避免燙手,且碗身也相當輕盈,又便於掌握出湯手法。此外,高溫薄胎燒製而來的蓋碗又可以使大多數的茶香得以淋漓呈現。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這款水平蓋碗推出後受到茶友們熱捧,也很快被人效仿,但一些茶友在網上對比購買後還是認可四寒茶捨出品的產品,因為它的工藝細節並不能被簡單複製。

要知道,這款蓋碗的製作出產愣是把一位製作師傅給惹毛了,因為提出的設計要求太多,對方直接說不做了,哈哈。

茶之雅趣,也須知音相和。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茶舍裡,常有慕名而來的客人前來拜訪品茶。徐少爺瞭解年輕人們的“不喜繁瑣”,她也想打破外界對“口糧茶”的偏見,希望“口糧茶”亦可變為年輕人的日常。

她想向年輕人推薦“正確”的茶,也希望一款好茶可以遇見“正確”的人。

“有時遇到一些土豪,我們反而不喜歡他,因為他們不珍惜茶,不把它當一回事兒,很多細節都能體現出來,比如拿取茶葉的狀態,拆開茶葉包裝後隨意存放,袋子也不折不夾等,我們就覺得好可惜,畢竟茶葉如果存放好一點,它的口感也會更好”。

徐少爺並不介意茶客喝茶時的“熱鬧”狀態,但會明確“喝茶”與“品茶”的不同情境與場合。

"

7月初的時候,經人引薦,認識了“徐少爺”,斷斷續續地在微信上寒暄著,一直沒有碰面細聊。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剛開始,以為對方是位文雅的先生,沒想到卻是位直爽的妹紙……引薦人說,大家習慣叫她“少爺”,而“茶”是她的另一半。

徐少爺的職業經歷和對茶文化的鑽研讓人心生好奇。

前段時間,幾次約訪皆因各種事由耽擱,等到8月12日下午,終於擠出時間前去茶舍拜訪。

在杭州上城區鳳凰山腳路7號的鳳凰御元藝術基地內,南宋皇城遺址的不俗氣度隱約可尋,徐少爺的“四寒茶舍”便座落於幽靜的山路一側:清新素樸的院落、通透簡約的新中式裝修風格,左右兩旁皆是藝術氣息濃厚的文藝小店……這裡的講究,包含了更多現代藝術的格調。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入茶舍落座,徐少爺客氣地泡上一壺臺灣茶,便熱絡地閒聊起來。茶香氣搭配舒緩的店內音樂,甚是愜意。

幾個小時的茶話時光,喝茶靜心、漫談隨意,算是“偷得浮生半日閒”了,我這個俗人也真正意義上體驗一把“雅趣”,哈哈。


經歷 / 清零

大學時,讀建築設計專業。徐少爺很喜歡“設計”帶來的那種天馬行空的感覺,沒有太多約束。

大二時便開始在公司裡兼職做些設計,2004年畢業後正式開啟“設計師”之路。當時供職的是一家日企,工作要求頗為嚴謹,後來她發覺設計行業對精力的消耗相當嚴重,於是入職一年半後決定停下節奏。

“以前很多設計師會尊重原創,有些理念性的引領。等離開職場後,發覺如今所謂的‘設計師’不僅缺乏理念,還應付性地複製加粘貼,簡直就是‘繪圖員’嘛。當然,現在又有迴歸‘設計師’的趨勢,但大家考慮更多的還是‘實用性’和‘功能性’”。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2005年的時候,經朋友介紹,她又偶然進入中國移動在杭州的特招崗位。過五關斬六將,最後被分配在杭州移動的形象窗口擔任管理層。

二十三四歲的年紀,正是意氣發風時候,在團隊裡與一群衝勁十足的小年輕們一起揮灑熱血與夢想。

她與同事相處融洽,又得到領導賞識,直爽又純粹的性格為她贏得了“少爺”的雅號。

行事幹脆、甚少抱怨,是徐少爺一慣的作風。

她可以接受員工的抱怨,但不能接受持續性的負面情緒。公司有既定的規章制度,儘管存在不人性化的地方,但身為員工,就得學會去執行,能夠接受就去做,接受不了就選擇離開,而不是一味地抱怨,“我跟員工的關係都比較鐵,能幫助解決他們應付不了的問題,但我不希望他們老是抱怨,老是傳播一些負能量的東西,大家都是成年人,應該擔當起份內的職責。”

當然,工作中,她也不喜歡體制內環境下的人情複雜關係,“我看不慣你,嘴上不說,但會默默放在心裡。我也不喜歡到處嘰嘰歪歪,因為覺得這些都是過客而已,沒必要”。

在崗位上堅持了9年多,她嘗試去最大化地呈現自己,因為每個工作領域都是修煉場,都可以發揮不同的特質與作用。

2014年5月的時候,有次開會時突然感覺站不起來了,去醫院檢查出腰間盤突出——平時伏案時間久了,身體已經發出了警告。這給她造成了極大的觸動,她開始思考這種狀態是不是也該停下來了。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之前規劃好的藏地旅行並沒有因此擱淺,一個月後,她忍著病痛去了藏地,這裡離天空很近、離心靈很近,這種內心的嚮往與情懷無關,她說這是一種宿緣,“我從小就喜歡看歷史、探險、戰爭之類的紀錄片,比較喜歡有探索性的東西,不大喜歡看言情。我突然在想,萬一身體真出現什麼狀況,那人生就會錯過很多好玩的東西。”

徐少爺又回憶起外婆躺她懷裡離世時的情景,外婆當時腦中風,已經沒法兒去說話表達,但深切的眼神卻傳達著無盡的信息。

生命的脆弱才顯得它愈加可貴,人們說,生與死,只有自己經歷過,才會有深刻的感悟。

打算離職的時候,領導不停地勸導,她卻異常堅定,“我沒有想過把這裡當作職場終點,也不可能在這裡呆一輩子”。

徐少爺始終喜歡“有張力”的生活狀態,從來沒想過在單一的職場中做一輩子,曾經憧憬著年紀大了,開一家咖啡館,裡面放很多自己收藏的東西……

但最終,她開的是一家茶館,而不是咖啡館。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事實上,她2013年的時候便著手準備著茶舍計劃,2014年離職後正式啟動成立“四寒茶舍”,取意“四時好茶,寒舍無他”。

在“茶”與“器”上傾注對生活的詩意選擇,這也是她一直以來所保持的愛好與追求。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她並不認為以前的職場經歷沒有張力,只是不同的領域、不同的階段有新的規劃和開始罷了,所有的經歷都是一種體驗,但人生又需要有一定的規劃與清零。

她很反對現在的一些年輕人在沒經歷過多少人生百態,便刻意追逐“佛系”,“佛系不是簡單地遠離塵囂,它是懂得該放下的時候放下,該執著的時候執著,而不是什麼都沒經歷過、沒拼搏過,就無慾無求”。

投身茶舍,對徐少爺來說,是一段清零,也是一段新的執著。

喝茶 / 品茶

身為杭州人,雖然平時常喝龍井,但徐少爺真正與茶結緣則開始於2008年。

當時一個偶然的機會,與朋友一起喝到幾款有意思的茶,跟杭州茶的風味不一樣。

之後,就和幾個有“茶癮”的朋友品嚐各種不同的茶,有時臺灣過來的好茶,喝一泡大概每人200元的樣子,大家就湊四五個人一起品,“那時候的好茶不僅味道好,價格也公允,不像現在要價那麼誇張”。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跟投緣的人聚在一起,慢慢了解一些茶的特色之後,便逐漸喝得“有段位”,像玩遊戲打怪升級一樣,喝茶晉級也一路通關。

朋友們堅持喝“好”茶,喝“正確”的茶,而不是來路不明的茶。這裡的“好”與“正確”指的不是價格,而是原料、產區和品質,以及能真正體現茶葉價值的元素。

對茶的認知,不單單從“喝”中來,還從“學”中悟:在向專業茶人和前輩請教的同時,還查找各類文獻書籍去了解一款茶的製作工藝、品鑑依據和文化內涵。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有意思的是,徐少爺在鑽研茶文化時始終抱著“玩”的心態去弄懂它,其出發點是源自內心的“喜歡”,而不是附庸風雅的“刻意”。因此,創辦茶舍之初,她的定位就是給喜歡茶的年輕人提供一款“正確”的茶,引導年輕人喝“好之茶,宜之茶,謂之茶”。

在琢磨“茶事”上,她秉持了一慣的嚴謹和執著姿態。茶舍目前主要做杭州茶,有“龍井”和“九曲紅梅”等,臺灣茶也有,但偏重於中高端市場,會對茶葉的產區和品控進行更為嚴格的把關。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獅峰龍井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九曲紅梅

其中,四寒茶捨出品的龍井,只做一級產區的“獅峰龍井”,遵循古法制作,採用傳統工藝,會提前將要求與師傅講清楚,並經常與茶人老前輩交流心得經驗。有些茶做完後,會讓品階更高的人來反覆挑毛病,沒問題後再拿給老師驗茶。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徐少爺強調“茶本位”,不喜歡去開發一些太跳躍性的茶飲。

當一整套傳統工藝做下來後,茶葉的存放才會帶來驚喜,“像龍井,每年三四月份出來後,都會放標本庫,同一個山頭的不同時段等都有變化,希望慢慢以此建立完整的體系,雖然這件事兒聽起來有點兒裝逼,但還是想以實物數據來說話”。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而在出產階段,茶舍的自我標準更加嚴謹——在出品的龍井未取得生產資質的情況下決不在線上渠道售賣,“不能一有產品就急著跟風上市,如果體量大而品控不過關的話,所有的工作最後還得推翻重來。”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如今,茶舍的QS生產許可和生產資質都已順利取得,網店的設計及運營正在設計策劃當中。所有的這一系列流程,她都希望能做到——“嚴謹”。

當然,茶器合一,一款好茶更須好的器物來搭配呈現。

徐少爺對“美物”的迷戀可謂與生俱來,她喜愛收集一些“趣且美”的小物件,在看到美物的一瞬間,就直觀地明白把它放置於哪個角度最能呈現它美的特質。茶舍裡大小的擺件,基本都是自己平常收藏而來的。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工作和生活的重心轉移到“茶”上面,對“茶器”的鑽研也傾注了大量心血與美學理念。

鑑於一些“小白”用戶在泡茶時容易燙到手的體驗痛點,她專門研發了一款水平蓋碗——高白瓷薄胎撇口,全手工製作而成,渾然一體的白,顯得通透又澄澈,外形典雅精緻,極富線條美感,她將其命名為“水平蓋碗”。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當然,這款茶器的美學設計觀之即感,而實用功能同樣驚豔:碗沿的撇口明顯寬大,這樣拿碗時會避免燙手,且碗身也相當輕盈,又便於掌握出湯手法。此外,高溫薄胎燒製而來的蓋碗又可以使大多數的茶香得以淋漓呈現。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這款水平蓋碗推出後受到茶友們熱捧,也很快被人效仿,但一些茶友在網上對比購買後還是認可四寒茶捨出品的產品,因為它的工藝細節並不能被簡單複製。

要知道,這款蓋碗的製作出產愣是把一位製作師傅給惹毛了,因為提出的設計要求太多,對方直接說不做了,哈哈。

茶之雅趣,也須知音相和。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茶舍裡,常有慕名而來的客人前來拜訪品茶。徐少爺瞭解年輕人們的“不喜繁瑣”,她也想打破外界對“口糧茶”的偏見,希望“口糧茶”亦可變為年輕人的日常。

她想向年輕人推薦“正確”的茶,也希望一款好茶可以遇見“正確”的人。

“有時遇到一些土豪,我們反而不喜歡他,因為他們不珍惜茶,不把它當一回事兒,很多細節都能體現出來,比如拿取茶葉的狀態,拆開茶葉包裝後隨意存放,袋子也不折不夾等,我們就覺得好可惜,畢竟茶葉如果存放好一點,它的口感也會更好”。

徐少爺並不介意茶客喝茶時的“熱鬧”狀態,但會明確“喝茶”與“品茶”的不同情境與場合。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她說,喝茶有喝茶的“氛圍”,而品茶有品茶的“狀態”。

一群人喝著茶,聊著天,互相交流一下最近的情感,這種閒話較多的場合叫“喝茶”,關乎的是心情和氛圍。

兩三好友安靜地品嚐著茶,觀察投茶量與口感的差異,品鑑它的特色,這叫“品茶”。品茶是一件嚴謹的事,最舒服的狀態是不超過5個人,主泡一人,外加三四人,大家品的是一種狀態,人多了便品不清楚。

因此,喝茶也並不複雜,但講究“定位”。由“喝茶”到“品茶”,也是生活的兩種不同狀態。

內修 / 外求

徐少爺每天都把生活安排得很有節奏——早上來到茶舍,先打掃院子,邊掃地邊思考一些問題;接下來如果有緊急工作就著手處理,沒有的話,就空下來看看書,喝口茶,等待提前預約好的朋友前來,然後安排好明天、後天或近期的行程。

"

7月初的時候,經人引薦,認識了“徐少爺”,斷斷續續地在微信上寒暄著,一直沒有碰面細聊。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剛開始,以為對方是位文雅的先生,沒想到卻是位直爽的妹紙……引薦人說,大家習慣叫她“少爺”,而“茶”是她的另一半。

徐少爺的職業經歷和對茶文化的鑽研讓人心生好奇。

前段時間,幾次約訪皆因各種事由耽擱,等到8月12日下午,終於擠出時間前去茶舍拜訪。

在杭州上城區鳳凰山腳路7號的鳳凰御元藝術基地內,南宋皇城遺址的不俗氣度隱約可尋,徐少爺的“四寒茶舍”便座落於幽靜的山路一側:清新素樸的院落、通透簡約的新中式裝修風格,左右兩旁皆是藝術氣息濃厚的文藝小店……這裡的講究,包含了更多現代藝術的格調。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入茶舍落座,徐少爺客氣地泡上一壺臺灣茶,便熱絡地閒聊起來。茶香氣搭配舒緩的店內音樂,甚是愜意。

幾個小時的茶話時光,喝茶靜心、漫談隨意,算是“偷得浮生半日閒”了,我這個俗人也真正意義上體驗一把“雅趣”,哈哈。


經歷 / 清零

大學時,讀建築設計專業。徐少爺很喜歡“設計”帶來的那種天馬行空的感覺,沒有太多約束。

大二時便開始在公司裡兼職做些設計,2004年畢業後正式開啟“設計師”之路。當時供職的是一家日企,工作要求頗為嚴謹,後來她發覺設計行業對精力的消耗相當嚴重,於是入職一年半後決定停下節奏。

“以前很多設計師會尊重原創,有些理念性的引領。等離開職場後,發覺如今所謂的‘設計師’不僅缺乏理念,還應付性地複製加粘貼,簡直就是‘繪圖員’嘛。當然,現在又有迴歸‘設計師’的趨勢,但大家考慮更多的還是‘實用性’和‘功能性’”。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2005年的時候,經朋友介紹,她又偶然進入中國移動在杭州的特招崗位。過五關斬六將,最後被分配在杭州移動的形象窗口擔任管理層。

二十三四歲的年紀,正是意氣發風時候,在團隊裡與一群衝勁十足的小年輕們一起揮灑熱血與夢想。

她與同事相處融洽,又得到領導賞識,直爽又純粹的性格為她贏得了“少爺”的雅號。

行事幹脆、甚少抱怨,是徐少爺一慣的作風。

她可以接受員工的抱怨,但不能接受持續性的負面情緒。公司有既定的規章制度,儘管存在不人性化的地方,但身為員工,就得學會去執行,能夠接受就去做,接受不了就選擇離開,而不是一味地抱怨,“我跟員工的關係都比較鐵,能幫助解決他們應付不了的問題,但我不希望他們老是抱怨,老是傳播一些負能量的東西,大家都是成年人,應該擔當起份內的職責。”

當然,工作中,她也不喜歡體制內環境下的人情複雜關係,“我看不慣你,嘴上不說,但會默默放在心裡。我也不喜歡到處嘰嘰歪歪,因為覺得這些都是過客而已,沒必要”。

在崗位上堅持了9年多,她嘗試去最大化地呈現自己,因為每個工作領域都是修煉場,都可以發揮不同的特質與作用。

2014年5月的時候,有次開會時突然感覺站不起來了,去醫院檢查出腰間盤突出——平時伏案時間久了,身體已經發出了警告。這給她造成了極大的觸動,她開始思考這種狀態是不是也該停下來了。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之前規劃好的藏地旅行並沒有因此擱淺,一個月後,她忍著病痛去了藏地,這裡離天空很近、離心靈很近,這種內心的嚮往與情懷無關,她說這是一種宿緣,“我從小就喜歡看歷史、探險、戰爭之類的紀錄片,比較喜歡有探索性的東西,不大喜歡看言情。我突然在想,萬一身體真出現什麼狀況,那人生就會錯過很多好玩的東西。”

徐少爺又回憶起外婆躺她懷裡離世時的情景,外婆當時腦中風,已經沒法兒去說話表達,但深切的眼神卻傳達著無盡的信息。

生命的脆弱才顯得它愈加可貴,人們說,生與死,只有自己經歷過,才會有深刻的感悟。

打算離職的時候,領導不停地勸導,她卻異常堅定,“我沒有想過把這裡當作職場終點,也不可能在這裡呆一輩子”。

徐少爺始終喜歡“有張力”的生活狀態,從來沒想過在單一的職場中做一輩子,曾經憧憬著年紀大了,開一家咖啡館,裡面放很多自己收藏的東西……

但最終,她開的是一家茶館,而不是咖啡館。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事實上,她2013年的時候便著手準備著茶舍計劃,2014年離職後正式啟動成立“四寒茶舍”,取意“四時好茶,寒舍無他”。

在“茶”與“器”上傾注對生活的詩意選擇,這也是她一直以來所保持的愛好與追求。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她並不認為以前的職場經歷沒有張力,只是不同的領域、不同的階段有新的規劃和開始罷了,所有的經歷都是一種體驗,但人生又需要有一定的規劃與清零。

她很反對現在的一些年輕人在沒經歷過多少人生百態,便刻意追逐“佛系”,“佛系不是簡單地遠離塵囂,它是懂得該放下的時候放下,該執著的時候執著,而不是什麼都沒經歷過、沒拼搏過,就無慾無求”。

投身茶舍,對徐少爺來說,是一段清零,也是一段新的執著。

喝茶 / 品茶

身為杭州人,雖然平時常喝龍井,但徐少爺真正與茶結緣則開始於2008年。

當時一個偶然的機會,與朋友一起喝到幾款有意思的茶,跟杭州茶的風味不一樣。

之後,就和幾個有“茶癮”的朋友品嚐各種不同的茶,有時臺灣過來的好茶,喝一泡大概每人200元的樣子,大家就湊四五個人一起品,“那時候的好茶不僅味道好,價格也公允,不像現在要價那麼誇張”。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跟投緣的人聚在一起,慢慢了解一些茶的特色之後,便逐漸喝得“有段位”,像玩遊戲打怪升級一樣,喝茶晉級也一路通關。

朋友們堅持喝“好”茶,喝“正確”的茶,而不是來路不明的茶。這裡的“好”與“正確”指的不是價格,而是原料、產區和品質,以及能真正體現茶葉價值的元素。

對茶的認知,不單單從“喝”中來,還從“學”中悟:在向專業茶人和前輩請教的同時,還查找各類文獻書籍去了解一款茶的製作工藝、品鑑依據和文化內涵。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有意思的是,徐少爺在鑽研茶文化時始終抱著“玩”的心態去弄懂它,其出發點是源自內心的“喜歡”,而不是附庸風雅的“刻意”。因此,創辦茶舍之初,她的定位就是給喜歡茶的年輕人提供一款“正確”的茶,引導年輕人喝“好之茶,宜之茶,謂之茶”。

在琢磨“茶事”上,她秉持了一慣的嚴謹和執著姿態。茶舍目前主要做杭州茶,有“龍井”和“九曲紅梅”等,臺灣茶也有,但偏重於中高端市場,會對茶葉的產區和品控進行更為嚴格的把關。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獅峰龍井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九曲紅梅

其中,四寒茶捨出品的龍井,只做一級產區的“獅峰龍井”,遵循古法制作,採用傳統工藝,會提前將要求與師傅講清楚,並經常與茶人老前輩交流心得經驗。有些茶做完後,會讓品階更高的人來反覆挑毛病,沒問題後再拿給老師驗茶。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徐少爺強調“茶本位”,不喜歡去開發一些太跳躍性的茶飲。

當一整套傳統工藝做下來後,茶葉的存放才會帶來驚喜,“像龍井,每年三四月份出來後,都會放標本庫,同一個山頭的不同時段等都有變化,希望慢慢以此建立完整的體系,雖然這件事兒聽起來有點兒裝逼,但還是想以實物數據來說話”。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而在出產階段,茶舍的自我標準更加嚴謹——在出品的龍井未取得生產資質的情況下決不在線上渠道售賣,“不能一有產品就急著跟風上市,如果體量大而品控不過關的話,所有的工作最後還得推翻重來。”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如今,茶舍的QS生產許可和生產資質都已順利取得,網店的設計及運營正在設計策劃當中。所有的這一系列流程,她都希望能做到——“嚴謹”。

當然,茶器合一,一款好茶更須好的器物來搭配呈現。

徐少爺對“美物”的迷戀可謂與生俱來,她喜愛收集一些“趣且美”的小物件,在看到美物的一瞬間,就直觀地明白把它放置於哪個角度最能呈現它美的特質。茶舍裡大小的擺件,基本都是自己平常收藏而來的。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工作和生活的重心轉移到“茶”上面,對“茶器”的鑽研也傾注了大量心血與美學理念。

鑑於一些“小白”用戶在泡茶時容易燙到手的體驗痛點,她專門研發了一款水平蓋碗——高白瓷薄胎撇口,全手工製作而成,渾然一體的白,顯得通透又澄澈,外形典雅精緻,極富線條美感,她將其命名為“水平蓋碗”。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當然,這款茶器的美學設計觀之即感,而實用功能同樣驚豔:碗沿的撇口明顯寬大,這樣拿碗時會避免燙手,且碗身也相當輕盈,又便於掌握出湯手法。此外,高溫薄胎燒製而來的蓋碗又可以使大多數的茶香得以淋漓呈現。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這款水平蓋碗推出後受到茶友們熱捧,也很快被人效仿,但一些茶友在網上對比購買後還是認可四寒茶捨出品的產品,因為它的工藝細節並不能被簡單複製。

要知道,這款蓋碗的製作出產愣是把一位製作師傅給惹毛了,因為提出的設計要求太多,對方直接說不做了,哈哈。

茶之雅趣,也須知音相和。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茶舍裡,常有慕名而來的客人前來拜訪品茶。徐少爺瞭解年輕人們的“不喜繁瑣”,她也想打破外界對“口糧茶”的偏見,希望“口糧茶”亦可變為年輕人的日常。

她想向年輕人推薦“正確”的茶,也希望一款好茶可以遇見“正確”的人。

“有時遇到一些土豪,我們反而不喜歡他,因為他們不珍惜茶,不把它當一回事兒,很多細節都能體現出來,比如拿取茶葉的狀態,拆開茶葉包裝後隨意存放,袋子也不折不夾等,我們就覺得好可惜,畢竟茶葉如果存放好一點,它的口感也會更好”。

徐少爺並不介意茶客喝茶時的“熱鬧”狀態,但會明確“喝茶”與“品茶”的不同情境與場合。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她說,喝茶有喝茶的“氛圍”,而品茶有品茶的“狀態”。

一群人喝著茶,聊著天,互相交流一下最近的情感,這種閒話較多的場合叫“喝茶”,關乎的是心情和氛圍。

兩三好友安靜地品嚐著茶,觀察投茶量與口感的差異,品鑑它的特色,這叫“品茶”。品茶是一件嚴謹的事,最舒服的狀態是不超過5個人,主泡一人,外加三四人,大家品的是一種狀態,人多了便品不清楚。

因此,喝茶也並不複雜,但講究“定位”。由“喝茶”到“品茶”,也是生活的兩種不同狀態。

內修 / 外求

徐少爺每天都把生活安排得很有節奏——早上來到茶舍,先打掃院子,邊掃地邊思考一些問題;接下來如果有緊急工作就著手處理,沒有的話,就空下來看看書,喝口茶,等待提前預約好的朋友前來,然後安排好明天、後天或近期的行程。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她喜歡有記錄感的生活,以前每年會用掉三個筆記本,用來記錄每天的日程,把時間扣得緊緊的。

現在,她會在朋友圈記錄當下的心境與生活感悟,簡練的文字與美圖常常給人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氣息,但實際上,她並不是想象中帶有“距離感”的文藝青年,反而是位極通透的“朋友”。

"

7月初的時候,經人引薦,認識了“徐少爺”,斷斷續續地在微信上寒暄著,一直沒有碰面細聊。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剛開始,以為對方是位文雅的先生,沒想到卻是位直爽的妹紙……引薦人說,大家習慣叫她“少爺”,而“茶”是她的另一半。

徐少爺的職業經歷和對茶文化的鑽研讓人心生好奇。

前段時間,幾次約訪皆因各種事由耽擱,等到8月12日下午,終於擠出時間前去茶舍拜訪。

在杭州上城區鳳凰山腳路7號的鳳凰御元藝術基地內,南宋皇城遺址的不俗氣度隱約可尋,徐少爺的“四寒茶舍”便座落於幽靜的山路一側:清新素樸的院落、通透簡約的新中式裝修風格,左右兩旁皆是藝術氣息濃厚的文藝小店……這裡的講究,包含了更多現代藝術的格調。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入茶舍落座,徐少爺客氣地泡上一壺臺灣茶,便熱絡地閒聊起來。茶香氣搭配舒緩的店內音樂,甚是愜意。

幾個小時的茶話時光,喝茶靜心、漫談隨意,算是“偷得浮生半日閒”了,我這個俗人也真正意義上體驗一把“雅趣”,哈哈。


經歷 / 清零

大學時,讀建築設計專業。徐少爺很喜歡“設計”帶來的那種天馬行空的感覺,沒有太多約束。

大二時便開始在公司裡兼職做些設計,2004年畢業後正式開啟“設計師”之路。當時供職的是一家日企,工作要求頗為嚴謹,後來她發覺設計行業對精力的消耗相當嚴重,於是入職一年半後決定停下節奏。

“以前很多設計師會尊重原創,有些理念性的引領。等離開職場後,發覺如今所謂的‘設計師’不僅缺乏理念,還應付性地複製加粘貼,簡直就是‘繪圖員’嘛。當然,現在又有迴歸‘設計師’的趨勢,但大家考慮更多的還是‘實用性’和‘功能性’”。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2005年的時候,經朋友介紹,她又偶然進入中國移動在杭州的特招崗位。過五關斬六將,最後被分配在杭州移動的形象窗口擔任管理層。

二十三四歲的年紀,正是意氣發風時候,在團隊裡與一群衝勁十足的小年輕們一起揮灑熱血與夢想。

她與同事相處融洽,又得到領導賞識,直爽又純粹的性格為她贏得了“少爺”的雅號。

行事幹脆、甚少抱怨,是徐少爺一慣的作風。

她可以接受員工的抱怨,但不能接受持續性的負面情緒。公司有既定的規章制度,儘管存在不人性化的地方,但身為員工,就得學會去執行,能夠接受就去做,接受不了就選擇離開,而不是一味地抱怨,“我跟員工的關係都比較鐵,能幫助解決他們應付不了的問題,但我不希望他們老是抱怨,老是傳播一些負能量的東西,大家都是成年人,應該擔當起份內的職責。”

當然,工作中,她也不喜歡體制內環境下的人情複雜關係,“我看不慣你,嘴上不說,但會默默放在心裡。我也不喜歡到處嘰嘰歪歪,因為覺得這些都是過客而已,沒必要”。

在崗位上堅持了9年多,她嘗試去最大化地呈現自己,因為每個工作領域都是修煉場,都可以發揮不同的特質與作用。

2014年5月的時候,有次開會時突然感覺站不起來了,去醫院檢查出腰間盤突出——平時伏案時間久了,身體已經發出了警告。這給她造成了極大的觸動,她開始思考這種狀態是不是也該停下來了。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之前規劃好的藏地旅行並沒有因此擱淺,一個月後,她忍著病痛去了藏地,這裡離天空很近、離心靈很近,這種內心的嚮往與情懷無關,她說這是一種宿緣,“我從小就喜歡看歷史、探險、戰爭之類的紀錄片,比較喜歡有探索性的東西,不大喜歡看言情。我突然在想,萬一身體真出現什麼狀況,那人生就會錯過很多好玩的東西。”

徐少爺又回憶起外婆躺她懷裡離世時的情景,外婆當時腦中風,已經沒法兒去說話表達,但深切的眼神卻傳達著無盡的信息。

生命的脆弱才顯得它愈加可貴,人們說,生與死,只有自己經歷過,才會有深刻的感悟。

打算離職的時候,領導不停地勸導,她卻異常堅定,“我沒有想過把這裡當作職場終點,也不可能在這裡呆一輩子”。

徐少爺始終喜歡“有張力”的生活狀態,從來沒想過在單一的職場中做一輩子,曾經憧憬著年紀大了,開一家咖啡館,裡面放很多自己收藏的東西……

但最終,她開的是一家茶館,而不是咖啡館。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事實上,她2013年的時候便著手準備著茶舍計劃,2014年離職後正式啟動成立“四寒茶舍”,取意“四時好茶,寒舍無他”。

在“茶”與“器”上傾注對生活的詩意選擇,這也是她一直以來所保持的愛好與追求。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她並不認為以前的職場經歷沒有張力,只是不同的領域、不同的階段有新的規劃和開始罷了,所有的經歷都是一種體驗,但人生又需要有一定的規劃與清零。

她很反對現在的一些年輕人在沒經歷過多少人生百態,便刻意追逐“佛系”,“佛系不是簡單地遠離塵囂,它是懂得該放下的時候放下,該執著的時候執著,而不是什麼都沒經歷過、沒拼搏過,就無慾無求”。

投身茶舍,對徐少爺來說,是一段清零,也是一段新的執著。

喝茶 / 品茶

身為杭州人,雖然平時常喝龍井,但徐少爺真正與茶結緣則開始於2008年。

當時一個偶然的機會,與朋友一起喝到幾款有意思的茶,跟杭州茶的風味不一樣。

之後,就和幾個有“茶癮”的朋友品嚐各種不同的茶,有時臺灣過來的好茶,喝一泡大概每人200元的樣子,大家就湊四五個人一起品,“那時候的好茶不僅味道好,價格也公允,不像現在要價那麼誇張”。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跟投緣的人聚在一起,慢慢了解一些茶的特色之後,便逐漸喝得“有段位”,像玩遊戲打怪升級一樣,喝茶晉級也一路通關。

朋友們堅持喝“好”茶,喝“正確”的茶,而不是來路不明的茶。這裡的“好”與“正確”指的不是價格,而是原料、產區和品質,以及能真正體現茶葉價值的元素。

對茶的認知,不單單從“喝”中來,還從“學”中悟:在向專業茶人和前輩請教的同時,還查找各類文獻書籍去了解一款茶的製作工藝、品鑑依據和文化內涵。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有意思的是,徐少爺在鑽研茶文化時始終抱著“玩”的心態去弄懂它,其出發點是源自內心的“喜歡”,而不是附庸風雅的“刻意”。因此,創辦茶舍之初,她的定位就是給喜歡茶的年輕人提供一款“正確”的茶,引導年輕人喝“好之茶,宜之茶,謂之茶”。

在琢磨“茶事”上,她秉持了一慣的嚴謹和執著姿態。茶舍目前主要做杭州茶,有“龍井”和“九曲紅梅”等,臺灣茶也有,但偏重於中高端市場,會對茶葉的產區和品控進行更為嚴格的把關。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獅峰龍井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九曲紅梅

其中,四寒茶捨出品的龍井,只做一級產區的“獅峰龍井”,遵循古法制作,採用傳統工藝,會提前將要求與師傅講清楚,並經常與茶人老前輩交流心得經驗。有些茶做完後,會讓品階更高的人來反覆挑毛病,沒問題後再拿給老師驗茶。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徐少爺強調“茶本位”,不喜歡去開發一些太跳躍性的茶飲。

當一整套傳統工藝做下來後,茶葉的存放才會帶來驚喜,“像龍井,每年三四月份出來後,都會放標本庫,同一個山頭的不同時段等都有變化,希望慢慢以此建立完整的體系,雖然這件事兒聽起來有點兒裝逼,但還是想以實物數據來說話”。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而在出產階段,茶舍的自我標準更加嚴謹——在出品的龍井未取得生產資質的情況下決不在線上渠道售賣,“不能一有產品就急著跟風上市,如果體量大而品控不過關的話,所有的工作最後還得推翻重來。”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如今,茶舍的QS生產許可和生產資質都已順利取得,網店的設計及運營正在設計策劃當中。所有的這一系列流程,她都希望能做到——“嚴謹”。

當然,茶器合一,一款好茶更須好的器物來搭配呈現。

徐少爺對“美物”的迷戀可謂與生俱來,她喜愛收集一些“趣且美”的小物件,在看到美物的一瞬間,就直觀地明白把它放置於哪個角度最能呈現它美的特質。茶舍裡大小的擺件,基本都是自己平常收藏而來的。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工作和生活的重心轉移到“茶”上面,對“茶器”的鑽研也傾注了大量心血與美學理念。

鑑於一些“小白”用戶在泡茶時容易燙到手的體驗痛點,她專門研發了一款水平蓋碗——高白瓷薄胎撇口,全手工製作而成,渾然一體的白,顯得通透又澄澈,外形典雅精緻,極富線條美感,她將其命名為“水平蓋碗”。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當然,這款茶器的美學設計觀之即感,而實用功能同樣驚豔:碗沿的撇口明顯寬大,這樣拿碗時會避免燙手,且碗身也相當輕盈,又便於掌握出湯手法。此外,高溫薄胎燒製而來的蓋碗又可以使大多數的茶香得以淋漓呈現。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這款水平蓋碗推出後受到茶友們熱捧,也很快被人效仿,但一些茶友在網上對比購買後還是認可四寒茶捨出品的產品,因為它的工藝細節並不能被簡單複製。

要知道,這款蓋碗的製作出產愣是把一位製作師傅給惹毛了,因為提出的設計要求太多,對方直接說不做了,哈哈。

茶之雅趣,也須知音相和。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茶舍裡,常有慕名而來的客人前來拜訪品茶。徐少爺瞭解年輕人們的“不喜繁瑣”,她也想打破外界對“口糧茶”的偏見,希望“口糧茶”亦可變為年輕人的日常。

她想向年輕人推薦“正確”的茶,也希望一款好茶可以遇見“正確”的人。

“有時遇到一些土豪,我們反而不喜歡他,因為他們不珍惜茶,不把它當一回事兒,很多細節都能體現出來,比如拿取茶葉的狀態,拆開茶葉包裝後隨意存放,袋子也不折不夾等,我們就覺得好可惜,畢竟茶葉如果存放好一點,它的口感也會更好”。

徐少爺並不介意茶客喝茶時的“熱鬧”狀態,但會明確“喝茶”與“品茶”的不同情境與場合。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她說,喝茶有喝茶的“氛圍”,而品茶有品茶的“狀態”。

一群人喝著茶,聊著天,互相交流一下最近的情感,這種閒話較多的場合叫“喝茶”,關乎的是心情和氛圍。

兩三好友安靜地品嚐著茶,觀察投茶量與口感的差異,品鑑它的特色,這叫“品茶”。品茶是一件嚴謹的事,最舒服的狀態是不超過5個人,主泡一人,外加三四人,大家品的是一種狀態,人多了便品不清楚。

因此,喝茶也並不複雜,但講究“定位”。由“喝茶”到“品茶”,也是生活的兩種不同狀態。

內修 / 外求

徐少爺每天都把生活安排得很有節奏——早上來到茶舍,先打掃院子,邊掃地邊思考一些問題;接下來如果有緊急工作就著手處理,沒有的話,就空下來看看書,喝口茶,等待提前預約好的朋友前來,然後安排好明天、後天或近期的行程。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她喜歡有記錄感的生活,以前每年會用掉三個筆記本,用來記錄每天的日程,把時間扣得緊緊的。

現在,她會在朋友圈記錄當下的心境與生活感悟,簡練的文字與美圖常常給人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氣息,但實際上,她並不是想象中帶有“距離感”的文藝青年,反而是位極通透的“朋友”。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創辦茶舍之初,也曾面臨口袋裡只剩幾塊錢、信用卡刷爆的窘迫,這些都沒跟父母講,自己去慢慢化解壓力;也曾被人坑過8萬塊錢,但隨後跟這個人劃清界限,因為她覺得這個人就值8萬塊錢,而自己的人生肯定不止這8萬,也不必為這個錢讓自己一直陷在痛苦當中,沒有意義。

“能花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不能用錢解決的問題,才是大問題”,徐少爺從來沒把錢看得有多重,即使是經營茶舍,也只想著能賺夠吃喝的花費就OK了。

秉持“自利利他”,大概就是徐少爺的通透之處,茶客來喝茶之外,更願意與她交流談心,她也因此被更多人熟知,來探訪的媒體亦不在少數。

"

7月初的時候,經人引薦,認識了“徐少爺”,斷斷續續地在微信上寒暄著,一直沒有碰面細聊。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剛開始,以為對方是位文雅的先生,沒想到卻是位直爽的妹紙……引薦人說,大家習慣叫她“少爺”,而“茶”是她的另一半。

徐少爺的職業經歷和對茶文化的鑽研讓人心生好奇。

前段時間,幾次約訪皆因各種事由耽擱,等到8月12日下午,終於擠出時間前去茶舍拜訪。

在杭州上城區鳳凰山腳路7號的鳳凰御元藝術基地內,南宋皇城遺址的不俗氣度隱約可尋,徐少爺的“四寒茶舍”便座落於幽靜的山路一側:清新素樸的院落、通透簡約的新中式裝修風格,左右兩旁皆是藝術氣息濃厚的文藝小店……這裡的講究,包含了更多現代藝術的格調。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入茶舍落座,徐少爺客氣地泡上一壺臺灣茶,便熱絡地閒聊起來。茶香氣搭配舒緩的店內音樂,甚是愜意。

幾個小時的茶話時光,喝茶靜心、漫談隨意,算是“偷得浮生半日閒”了,我這個俗人也真正意義上體驗一把“雅趣”,哈哈。


經歷 / 清零

大學時,讀建築設計專業。徐少爺很喜歡“設計”帶來的那種天馬行空的感覺,沒有太多約束。

大二時便開始在公司裡兼職做些設計,2004年畢業後正式開啟“設計師”之路。當時供職的是一家日企,工作要求頗為嚴謹,後來她發覺設計行業對精力的消耗相當嚴重,於是入職一年半後決定停下節奏。

“以前很多設計師會尊重原創,有些理念性的引領。等離開職場後,發覺如今所謂的‘設計師’不僅缺乏理念,還應付性地複製加粘貼,簡直就是‘繪圖員’嘛。當然,現在又有迴歸‘設計師’的趨勢,但大家考慮更多的還是‘實用性’和‘功能性’”。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2005年的時候,經朋友介紹,她又偶然進入中國移動在杭州的特招崗位。過五關斬六將,最後被分配在杭州移動的形象窗口擔任管理層。

二十三四歲的年紀,正是意氣發風時候,在團隊裡與一群衝勁十足的小年輕們一起揮灑熱血與夢想。

她與同事相處融洽,又得到領導賞識,直爽又純粹的性格為她贏得了“少爺”的雅號。

行事幹脆、甚少抱怨,是徐少爺一慣的作風。

她可以接受員工的抱怨,但不能接受持續性的負面情緒。公司有既定的規章制度,儘管存在不人性化的地方,但身為員工,就得學會去執行,能夠接受就去做,接受不了就選擇離開,而不是一味地抱怨,“我跟員工的關係都比較鐵,能幫助解決他們應付不了的問題,但我不希望他們老是抱怨,老是傳播一些負能量的東西,大家都是成年人,應該擔當起份內的職責。”

當然,工作中,她也不喜歡體制內環境下的人情複雜關係,“我看不慣你,嘴上不說,但會默默放在心裡。我也不喜歡到處嘰嘰歪歪,因為覺得這些都是過客而已,沒必要”。

在崗位上堅持了9年多,她嘗試去最大化地呈現自己,因為每個工作領域都是修煉場,都可以發揮不同的特質與作用。

2014年5月的時候,有次開會時突然感覺站不起來了,去醫院檢查出腰間盤突出——平時伏案時間久了,身體已經發出了警告。這給她造成了極大的觸動,她開始思考這種狀態是不是也該停下來了。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之前規劃好的藏地旅行並沒有因此擱淺,一個月後,她忍著病痛去了藏地,這裡離天空很近、離心靈很近,這種內心的嚮往與情懷無關,她說這是一種宿緣,“我從小就喜歡看歷史、探險、戰爭之類的紀錄片,比較喜歡有探索性的東西,不大喜歡看言情。我突然在想,萬一身體真出現什麼狀況,那人生就會錯過很多好玩的東西。”

徐少爺又回憶起外婆躺她懷裡離世時的情景,外婆當時腦中風,已經沒法兒去說話表達,但深切的眼神卻傳達著無盡的信息。

生命的脆弱才顯得它愈加可貴,人們說,生與死,只有自己經歷過,才會有深刻的感悟。

打算離職的時候,領導不停地勸導,她卻異常堅定,“我沒有想過把這裡當作職場終點,也不可能在這裡呆一輩子”。

徐少爺始終喜歡“有張力”的生活狀態,從來沒想過在單一的職場中做一輩子,曾經憧憬著年紀大了,開一家咖啡館,裡面放很多自己收藏的東西……

但最終,她開的是一家茶館,而不是咖啡館。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事實上,她2013年的時候便著手準備著茶舍計劃,2014年離職後正式啟動成立“四寒茶舍”,取意“四時好茶,寒舍無他”。

在“茶”與“器”上傾注對生活的詩意選擇,這也是她一直以來所保持的愛好與追求。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她並不認為以前的職場經歷沒有張力,只是不同的領域、不同的階段有新的規劃和開始罷了,所有的經歷都是一種體驗,但人生又需要有一定的規劃與清零。

她很反對現在的一些年輕人在沒經歷過多少人生百態,便刻意追逐“佛系”,“佛系不是簡單地遠離塵囂,它是懂得該放下的時候放下,該執著的時候執著,而不是什麼都沒經歷過、沒拼搏過,就無慾無求”。

投身茶舍,對徐少爺來說,是一段清零,也是一段新的執著。

喝茶 / 品茶

身為杭州人,雖然平時常喝龍井,但徐少爺真正與茶結緣則開始於2008年。

當時一個偶然的機會,與朋友一起喝到幾款有意思的茶,跟杭州茶的風味不一樣。

之後,就和幾個有“茶癮”的朋友品嚐各種不同的茶,有時臺灣過來的好茶,喝一泡大概每人200元的樣子,大家就湊四五個人一起品,“那時候的好茶不僅味道好,價格也公允,不像現在要價那麼誇張”。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跟投緣的人聚在一起,慢慢了解一些茶的特色之後,便逐漸喝得“有段位”,像玩遊戲打怪升級一樣,喝茶晉級也一路通關。

朋友們堅持喝“好”茶,喝“正確”的茶,而不是來路不明的茶。這裡的“好”與“正確”指的不是價格,而是原料、產區和品質,以及能真正體現茶葉價值的元素。

對茶的認知,不單單從“喝”中來,還從“學”中悟:在向專業茶人和前輩請教的同時,還查找各類文獻書籍去了解一款茶的製作工藝、品鑑依據和文化內涵。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有意思的是,徐少爺在鑽研茶文化時始終抱著“玩”的心態去弄懂它,其出發點是源自內心的“喜歡”,而不是附庸風雅的“刻意”。因此,創辦茶舍之初,她的定位就是給喜歡茶的年輕人提供一款“正確”的茶,引導年輕人喝“好之茶,宜之茶,謂之茶”。

在琢磨“茶事”上,她秉持了一慣的嚴謹和執著姿態。茶舍目前主要做杭州茶,有“龍井”和“九曲紅梅”等,臺灣茶也有,但偏重於中高端市場,會對茶葉的產區和品控進行更為嚴格的把關。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獅峰龍井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九曲紅梅

其中,四寒茶捨出品的龍井,只做一級產區的“獅峰龍井”,遵循古法制作,採用傳統工藝,會提前將要求與師傅講清楚,並經常與茶人老前輩交流心得經驗。有些茶做完後,會讓品階更高的人來反覆挑毛病,沒問題後再拿給老師驗茶。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徐少爺強調“茶本位”,不喜歡去開發一些太跳躍性的茶飲。

當一整套傳統工藝做下來後,茶葉的存放才會帶來驚喜,“像龍井,每年三四月份出來後,都會放標本庫,同一個山頭的不同時段等都有變化,希望慢慢以此建立完整的體系,雖然這件事兒聽起來有點兒裝逼,但還是想以實物數據來說話”。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而在出產階段,茶舍的自我標準更加嚴謹——在出品的龍井未取得生產資質的情況下決不在線上渠道售賣,“不能一有產品就急著跟風上市,如果體量大而品控不過關的話,所有的工作最後還得推翻重來。”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如今,茶舍的QS生產許可和生產資質都已順利取得,網店的設計及運營正在設計策劃當中。所有的這一系列流程,她都希望能做到——“嚴謹”。

當然,茶器合一,一款好茶更須好的器物來搭配呈現。

徐少爺對“美物”的迷戀可謂與生俱來,她喜愛收集一些“趣且美”的小物件,在看到美物的一瞬間,就直觀地明白把它放置於哪個角度最能呈現它美的特質。茶舍裡大小的擺件,基本都是自己平常收藏而來的。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工作和生活的重心轉移到“茶”上面,對“茶器”的鑽研也傾注了大量心血與美學理念。

鑑於一些“小白”用戶在泡茶時容易燙到手的體驗痛點,她專門研發了一款水平蓋碗——高白瓷薄胎撇口,全手工製作而成,渾然一體的白,顯得通透又澄澈,外形典雅精緻,極富線條美感,她將其命名為“水平蓋碗”。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當然,這款茶器的美學設計觀之即感,而實用功能同樣驚豔:碗沿的撇口明顯寬大,這樣拿碗時會避免燙手,且碗身也相當輕盈,又便於掌握出湯手法。此外,高溫薄胎燒製而來的蓋碗又可以使大多數的茶香得以淋漓呈現。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這款水平蓋碗推出後受到茶友們熱捧,也很快被人效仿,但一些茶友在網上對比購買後還是認可四寒茶捨出品的產品,因為它的工藝細節並不能被簡單複製。

要知道,這款蓋碗的製作出產愣是把一位製作師傅給惹毛了,因為提出的設計要求太多,對方直接說不做了,哈哈。

茶之雅趣,也須知音相和。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茶舍裡,常有慕名而來的客人前來拜訪品茶。徐少爺瞭解年輕人們的“不喜繁瑣”,她也想打破外界對“口糧茶”的偏見,希望“口糧茶”亦可變為年輕人的日常。

她想向年輕人推薦“正確”的茶,也希望一款好茶可以遇見“正確”的人。

“有時遇到一些土豪,我們反而不喜歡他,因為他們不珍惜茶,不把它當一回事兒,很多細節都能體現出來,比如拿取茶葉的狀態,拆開茶葉包裝後隨意存放,袋子也不折不夾等,我們就覺得好可惜,畢竟茶葉如果存放好一點,它的口感也會更好”。

徐少爺並不介意茶客喝茶時的“熱鬧”狀態,但會明確“喝茶”與“品茶”的不同情境與場合。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她說,喝茶有喝茶的“氛圍”,而品茶有品茶的“狀態”。

一群人喝著茶,聊著天,互相交流一下最近的情感,這種閒話較多的場合叫“喝茶”,關乎的是心情和氛圍。

兩三好友安靜地品嚐著茶,觀察投茶量與口感的差異,品鑑它的特色,這叫“品茶”。品茶是一件嚴謹的事,最舒服的狀態是不超過5個人,主泡一人,外加三四人,大家品的是一種狀態,人多了便品不清楚。

因此,喝茶也並不複雜,但講究“定位”。由“喝茶”到“品茶”,也是生活的兩種不同狀態。

內修 / 外求

徐少爺每天都把生活安排得很有節奏——早上來到茶舍,先打掃院子,邊掃地邊思考一些問題;接下來如果有緊急工作就著手處理,沒有的話,就空下來看看書,喝口茶,等待提前預約好的朋友前來,然後安排好明天、後天或近期的行程。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她喜歡有記錄感的生活,以前每年會用掉三個筆記本,用來記錄每天的日程,把時間扣得緊緊的。

現在,她會在朋友圈記錄當下的心境與生活感悟,簡練的文字與美圖常常給人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氣息,但實際上,她並不是想象中帶有“距離感”的文藝青年,反而是位極通透的“朋友”。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創辦茶舍之初,也曾面臨口袋裡只剩幾塊錢、信用卡刷爆的窘迫,這些都沒跟父母講,自己去慢慢化解壓力;也曾被人坑過8萬塊錢,但隨後跟這個人劃清界限,因為她覺得這個人就值8萬塊錢,而自己的人生肯定不止這8萬,也不必為這個錢讓自己一直陷在痛苦當中,沒有意義。

“能花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不能用錢解決的問題,才是大問題”,徐少爺從來沒把錢看得有多重,即使是經營茶舍,也只想著能賺夠吃喝的花費就OK了。

秉持“自利利他”,大概就是徐少爺的通透之處,茶客來喝茶之外,更願意與她交流談心,她也因此被更多人熟知,來探訪的媒體亦不在少數。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之前有新加坡的媒體對徐少爺做過專訪,外界對她貼了不少標籤,什麼“第五代杭州茶人”,如何如何厲害等等,這讓她很不自在,“這種標籤性的東西是虛幻的,我不希望去俯視別人,也不希望別人來仰視我,大家都保持平視的姿態才最舒服。”

聊天中,少爺提及最多的詞是“陪伴”。

茶葉對她來說,有著“營收”與“陪伴”的意義,當初選擇做茶,是覺得茶葉相對來說週期會長久一點,是能陪伴著且帶來不同的轉化與變化感;那些“美物”也是能夠長久陪伴的,她這些年還沉下心來做“老器”,自己把玩之餘,看心情轉手,與同好者做個交流。

"

7月初的時候,經人引薦,認識了“徐少爺”,斷斷續續地在微信上寒暄著,一直沒有碰面細聊。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剛開始,以為對方是位文雅的先生,沒想到卻是位直爽的妹紙……引薦人說,大家習慣叫她“少爺”,而“茶”是她的另一半。

徐少爺的職業經歷和對茶文化的鑽研讓人心生好奇。

前段時間,幾次約訪皆因各種事由耽擱,等到8月12日下午,終於擠出時間前去茶舍拜訪。

在杭州上城區鳳凰山腳路7號的鳳凰御元藝術基地內,南宋皇城遺址的不俗氣度隱約可尋,徐少爺的“四寒茶舍”便座落於幽靜的山路一側:清新素樸的院落、通透簡約的新中式裝修風格,左右兩旁皆是藝術氣息濃厚的文藝小店……這裡的講究,包含了更多現代藝術的格調。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入茶舍落座,徐少爺客氣地泡上一壺臺灣茶,便熱絡地閒聊起來。茶香氣搭配舒緩的店內音樂,甚是愜意。

幾個小時的茶話時光,喝茶靜心、漫談隨意,算是“偷得浮生半日閒”了,我這個俗人也真正意義上體驗一把“雅趣”,哈哈。


經歷 / 清零

大學時,讀建築設計專業。徐少爺很喜歡“設計”帶來的那種天馬行空的感覺,沒有太多約束。

大二時便開始在公司裡兼職做些設計,2004年畢業後正式開啟“設計師”之路。當時供職的是一家日企,工作要求頗為嚴謹,後來她發覺設計行業對精力的消耗相當嚴重,於是入職一年半後決定停下節奏。

“以前很多設計師會尊重原創,有些理念性的引領。等離開職場後,發覺如今所謂的‘設計師’不僅缺乏理念,還應付性地複製加粘貼,簡直就是‘繪圖員’嘛。當然,現在又有迴歸‘設計師’的趨勢,但大家考慮更多的還是‘實用性’和‘功能性’”。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2005年的時候,經朋友介紹,她又偶然進入中國移動在杭州的特招崗位。過五關斬六將,最後被分配在杭州移動的形象窗口擔任管理層。

二十三四歲的年紀,正是意氣發風時候,在團隊裡與一群衝勁十足的小年輕們一起揮灑熱血與夢想。

她與同事相處融洽,又得到領導賞識,直爽又純粹的性格為她贏得了“少爺”的雅號。

行事幹脆、甚少抱怨,是徐少爺一慣的作風。

她可以接受員工的抱怨,但不能接受持續性的負面情緒。公司有既定的規章制度,儘管存在不人性化的地方,但身為員工,就得學會去執行,能夠接受就去做,接受不了就選擇離開,而不是一味地抱怨,“我跟員工的關係都比較鐵,能幫助解決他們應付不了的問題,但我不希望他們老是抱怨,老是傳播一些負能量的東西,大家都是成年人,應該擔當起份內的職責。”

當然,工作中,她也不喜歡體制內環境下的人情複雜關係,“我看不慣你,嘴上不說,但會默默放在心裡。我也不喜歡到處嘰嘰歪歪,因為覺得這些都是過客而已,沒必要”。

在崗位上堅持了9年多,她嘗試去最大化地呈現自己,因為每個工作領域都是修煉場,都可以發揮不同的特質與作用。

2014年5月的時候,有次開會時突然感覺站不起來了,去醫院檢查出腰間盤突出——平時伏案時間久了,身體已經發出了警告。這給她造成了極大的觸動,她開始思考這種狀態是不是也該停下來了。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之前規劃好的藏地旅行並沒有因此擱淺,一個月後,她忍著病痛去了藏地,這裡離天空很近、離心靈很近,這種內心的嚮往與情懷無關,她說這是一種宿緣,“我從小就喜歡看歷史、探險、戰爭之類的紀錄片,比較喜歡有探索性的東西,不大喜歡看言情。我突然在想,萬一身體真出現什麼狀況,那人生就會錯過很多好玩的東西。”

徐少爺又回憶起外婆躺她懷裡離世時的情景,外婆當時腦中風,已經沒法兒去說話表達,但深切的眼神卻傳達著無盡的信息。

生命的脆弱才顯得它愈加可貴,人們說,生與死,只有自己經歷過,才會有深刻的感悟。

打算離職的時候,領導不停地勸導,她卻異常堅定,“我沒有想過把這裡當作職場終點,也不可能在這裡呆一輩子”。

徐少爺始終喜歡“有張力”的生活狀態,從來沒想過在單一的職場中做一輩子,曾經憧憬著年紀大了,開一家咖啡館,裡面放很多自己收藏的東西……

但最終,她開的是一家茶館,而不是咖啡館。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事實上,她2013年的時候便著手準備著茶舍計劃,2014年離職後正式啟動成立“四寒茶舍”,取意“四時好茶,寒舍無他”。

在“茶”與“器”上傾注對生活的詩意選擇,這也是她一直以來所保持的愛好與追求。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她並不認為以前的職場經歷沒有張力,只是不同的領域、不同的階段有新的規劃和開始罷了,所有的經歷都是一種體驗,但人生又需要有一定的規劃與清零。

她很反對現在的一些年輕人在沒經歷過多少人生百態,便刻意追逐“佛系”,“佛系不是簡單地遠離塵囂,它是懂得該放下的時候放下,該執著的時候執著,而不是什麼都沒經歷過、沒拼搏過,就無慾無求”。

投身茶舍,對徐少爺來說,是一段清零,也是一段新的執著。

喝茶 / 品茶

身為杭州人,雖然平時常喝龍井,但徐少爺真正與茶結緣則開始於2008年。

當時一個偶然的機會,與朋友一起喝到幾款有意思的茶,跟杭州茶的風味不一樣。

之後,就和幾個有“茶癮”的朋友品嚐各種不同的茶,有時臺灣過來的好茶,喝一泡大概每人200元的樣子,大家就湊四五個人一起品,“那時候的好茶不僅味道好,價格也公允,不像現在要價那麼誇張”。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跟投緣的人聚在一起,慢慢了解一些茶的特色之後,便逐漸喝得“有段位”,像玩遊戲打怪升級一樣,喝茶晉級也一路通關。

朋友們堅持喝“好”茶,喝“正確”的茶,而不是來路不明的茶。這裡的“好”與“正確”指的不是價格,而是原料、產區和品質,以及能真正體現茶葉價值的元素。

對茶的認知,不單單從“喝”中來,還從“學”中悟:在向專業茶人和前輩請教的同時,還查找各類文獻書籍去了解一款茶的製作工藝、品鑑依據和文化內涵。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有意思的是,徐少爺在鑽研茶文化時始終抱著“玩”的心態去弄懂它,其出發點是源自內心的“喜歡”,而不是附庸風雅的“刻意”。因此,創辦茶舍之初,她的定位就是給喜歡茶的年輕人提供一款“正確”的茶,引導年輕人喝“好之茶,宜之茶,謂之茶”。

在琢磨“茶事”上,她秉持了一慣的嚴謹和執著姿態。茶舍目前主要做杭州茶,有“龍井”和“九曲紅梅”等,臺灣茶也有,但偏重於中高端市場,會對茶葉的產區和品控進行更為嚴格的把關。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獅峰龍井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九曲紅梅

其中,四寒茶捨出品的龍井,只做一級產區的“獅峰龍井”,遵循古法制作,採用傳統工藝,會提前將要求與師傅講清楚,並經常與茶人老前輩交流心得經驗。有些茶做完後,會讓品階更高的人來反覆挑毛病,沒問題後再拿給老師驗茶。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徐少爺強調“茶本位”,不喜歡去開發一些太跳躍性的茶飲。

當一整套傳統工藝做下來後,茶葉的存放才會帶來驚喜,“像龍井,每年三四月份出來後,都會放標本庫,同一個山頭的不同時段等都有變化,希望慢慢以此建立完整的體系,雖然這件事兒聽起來有點兒裝逼,但還是想以實物數據來說話”。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而在出產階段,茶舍的自我標準更加嚴謹——在出品的龍井未取得生產資質的情況下決不在線上渠道售賣,“不能一有產品就急著跟風上市,如果體量大而品控不過關的話,所有的工作最後還得推翻重來。”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如今,茶舍的QS生產許可和生產資質都已順利取得,網店的設計及運營正在設計策劃當中。所有的這一系列流程,她都希望能做到——“嚴謹”。

當然,茶器合一,一款好茶更須好的器物來搭配呈現。

徐少爺對“美物”的迷戀可謂與生俱來,她喜愛收集一些“趣且美”的小物件,在看到美物的一瞬間,就直觀地明白把它放置於哪個角度最能呈現它美的特質。茶舍裡大小的擺件,基本都是自己平常收藏而來的。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工作和生活的重心轉移到“茶”上面,對“茶器”的鑽研也傾注了大量心血與美學理念。

鑑於一些“小白”用戶在泡茶時容易燙到手的體驗痛點,她專門研發了一款水平蓋碗——高白瓷薄胎撇口,全手工製作而成,渾然一體的白,顯得通透又澄澈,外形典雅精緻,極富線條美感,她將其命名為“水平蓋碗”。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當然,這款茶器的美學設計觀之即感,而實用功能同樣驚豔:碗沿的撇口明顯寬大,這樣拿碗時會避免燙手,且碗身也相當輕盈,又便於掌握出湯手法。此外,高溫薄胎燒製而來的蓋碗又可以使大多數的茶香得以淋漓呈現。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這款水平蓋碗推出後受到茶友們熱捧,也很快被人效仿,但一些茶友在網上對比購買後還是認可四寒茶捨出品的產品,因為它的工藝細節並不能被簡單複製。

要知道,這款蓋碗的製作出產愣是把一位製作師傅給惹毛了,因為提出的設計要求太多,對方直接說不做了,哈哈。

茶之雅趣,也須知音相和。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茶舍裡,常有慕名而來的客人前來拜訪品茶。徐少爺瞭解年輕人們的“不喜繁瑣”,她也想打破外界對“口糧茶”的偏見,希望“口糧茶”亦可變為年輕人的日常。

她想向年輕人推薦“正確”的茶,也希望一款好茶可以遇見“正確”的人。

“有時遇到一些土豪,我們反而不喜歡他,因為他們不珍惜茶,不把它當一回事兒,很多細節都能體現出來,比如拿取茶葉的狀態,拆開茶葉包裝後隨意存放,袋子也不折不夾等,我們就覺得好可惜,畢竟茶葉如果存放好一點,它的口感也會更好”。

徐少爺並不介意茶客喝茶時的“熱鬧”狀態,但會明確“喝茶”與“品茶”的不同情境與場合。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她說,喝茶有喝茶的“氛圍”,而品茶有品茶的“狀態”。

一群人喝著茶,聊著天,互相交流一下最近的情感,這種閒話較多的場合叫“喝茶”,關乎的是心情和氛圍。

兩三好友安靜地品嚐著茶,觀察投茶量與口感的差異,品鑑它的特色,這叫“品茶”。品茶是一件嚴謹的事,最舒服的狀態是不超過5個人,主泡一人,外加三四人,大家品的是一種狀態,人多了便品不清楚。

因此,喝茶也並不複雜,但講究“定位”。由“喝茶”到“品茶”,也是生活的兩種不同狀態。

內修 / 外求

徐少爺每天都把生活安排得很有節奏——早上來到茶舍,先打掃院子,邊掃地邊思考一些問題;接下來如果有緊急工作就著手處理,沒有的話,就空下來看看書,喝口茶,等待提前預約好的朋友前來,然後安排好明天、後天或近期的行程。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她喜歡有記錄感的生活,以前每年會用掉三個筆記本,用來記錄每天的日程,把時間扣得緊緊的。

現在,她會在朋友圈記錄當下的心境與生活感悟,簡練的文字與美圖常常給人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氣息,但實際上,她並不是想象中帶有“距離感”的文藝青年,反而是位極通透的“朋友”。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創辦茶舍之初,也曾面臨口袋裡只剩幾塊錢、信用卡刷爆的窘迫,這些都沒跟父母講,自己去慢慢化解壓力;也曾被人坑過8萬塊錢,但隨後跟這個人劃清界限,因為她覺得這個人就值8萬塊錢,而自己的人生肯定不止這8萬,也不必為這個錢讓自己一直陷在痛苦當中,沒有意義。

“能花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不能用錢解決的問題,才是大問題”,徐少爺從來沒把錢看得有多重,即使是經營茶舍,也只想著能賺夠吃喝的花費就OK了。

秉持“自利利他”,大概就是徐少爺的通透之處,茶客來喝茶之外,更願意與她交流談心,她也因此被更多人熟知,來探訪的媒體亦不在少數。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之前有新加坡的媒體對徐少爺做過專訪,外界對她貼了不少標籤,什麼“第五代杭州茶人”,如何如何厲害等等,這讓她很不自在,“這種標籤性的東西是虛幻的,我不希望去俯視別人,也不希望別人來仰視我,大家都保持平視的姿態才最舒服。”

聊天中,少爺提及最多的詞是“陪伴”。

茶葉對她來說,有著“營收”與“陪伴”的意義,當初選擇做茶,是覺得茶葉相對來說週期會長久一點,是能陪伴著且帶來不同的轉化與變化感;那些“美物”也是能夠長久陪伴的,她這些年還沉下心來做“老器”,自己把玩之餘,看心情轉手,與同好者做個交流。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她每年都會收藏很多茶並做好標註,待心情好的時候,開一罐,喝幾口,比如說喝一罐04、03年的,或者時間更久點的,如同一個極其講究的紅酒愛好者,打開一罐有年份的酒,品味的,是時間的陪伴感。

之前體制內的工作,各種事情忙起來根本沒有時間去迴歸內心、思考沉澱,現在,她有了更多的空間和時間來思考與自省。

“時間久了,每個人都要有一個自醒階段。我不希望稀裡糊塗地度過一天,而是要給每一天留下一段空白時間,梳理思緒,做個自醒,反思一下自己的狀況。”

徐少爺重視的是當下的每個時刻。接下來,她會與不同城市裡志趣相投的朋友一起,做些有意義的事情,比如茶葉品介會或公益活動。

"

7月初的時候,經人引薦,認識了“徐少爺”,斷斷續續地在微信上寒暄著,一直沒有碰面細聊。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剛開始,以為對方是位文雅的先生,沒想到卻是位直爽的妹紙……引薦人說,大家習慣叫她“少爺”,而“茶”是她的另一半。

徐少爺的職業經歷和對茶文化的鑽研讓人心生好奇。

前段時間,幾次約訪皆因各種事由耽擱,等到8月12日下午,終於擠出時間前去茶舍拜訪。

在杭州上城區鳳凰山腳路7號的鳳凰御元藝術基地內,南宋皇城遺址的不俗氣度隱約可尋,徐少爺的“四寒茶舍”便座落於幽靜的山路一側:清新素樸的院落、通透簡約的新中式裝修風格,左右兩旁皆是藝術氣息濃厚的文藝小店……這裡的講究,包含了更多現代藝術的格調。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入茶舍落座,徐少爺客氣地泡上一壺臺灣茶,便熱絡地閒聊起來。茶香氣搭配舒緩的店內音樂,甚是愜意。

幾個小時的茶話時光,喝茶靜心、漫談隨意,算是“偷得浮生半日閒”了,我這個俗人也真正意義上體驗一把“雅趣”,哈哈。


經歷 / 清零

大學時,讀建築設計專業。徐少爺很喜歡“設計”帶來的那種天馬行空的感覺,沒有太多約束。

大二時便開始在公司裡兼職做些設計,2004年畢業後正式開啟“設計師”之路。當時供職的是一家日企,工作要求頗為嚴謹,後來她發覺設計行業對精力的消耗相當嚴重,於是入職一年半後決定停下節奏。

“以前很多設計師會尊重原創,有些理念性的引領。等離開職場後,發覺如今所謂的‘設計師’不僅缺乏理念,還應付性地複製加粘貼,簡直就是‘繪圖員’嘛。當然,現在又有迴歸‘設計師’的趨勢,但大家考慮更多的還是‘實用性’和‘功能性’”。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2005年的時候,經朋友介紹,她又偶然進入中國移動在杭州的特招崗位。過五關斬六將,最後被分配在杭州移動的形象窗口擔任管理層。

二十三四歲的年紀,正是意氣發風時候,在團隊裡與一群衝勁十足的小年輕們一起揮灑熱血與夢想。

她與同事相處融洽,又得到領導賞識,直爽又純粹的性格為她贏得了“少爺”的雅號。

行事幹脆、甚少抱怨,是徐少爺一慣的作風。

她可以接受員工的抱怨,但不能接受持續性的負面情緒。公司有既定的規章制度,儘管存在不人性化的地方,但身為員工,就得學會去執行,能夠接受就去做,接受不了就選擇離開,而不是一味地抱怨,“我跟員工的關係都比較鐵,能幫助解決他們應付不了的問題,但我不希望他們老是抱怨,老是傳播一些負能量的東西,大家都是成年人,應該擔當起份內的職責。”

當然,工作中,她也不喜歡體制內環境下的人情複雜關係,“我看不慣你,嘴上不說,但會默默放在心裡。我也不喜歡到處嘰嘰歪歪,因為覺得這些都是過客而已,沒必要”。

在崗位上堅持了9年多,她嘗試去最大化地呈現自己,因為每個工作領域都是修煉場,都可以發揮不同的特質與作用。

2014年5月的時候,有次開會時突然感覺站不起來了,去醫院檢查出腰間盤突出——平時伏案時間久了,身體已經發出了警告。這給她造成了極大的觸動,她開始思考這種狀態是不是也該停下來了。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之前規劃好的藏地旅行並沒有因此擱淺,一個月後,她忍著病痛去了藏地,這裡離天空很近、離心靈很近,這種內心的嚮往與情懷無關,她說這是一種宿緣,“我從小就喜歡看歷史、探險、戰爭之類的紀錄片,比較喜歡有探索性的東西,不大喜歡看言情。我突然在想,萬一身體真出現什麼狀況,那人生就會錯過很多好玩的東西。”

徐少爺又回憶起外婆躺她懷裡離世時的情景,外婆當時腦中風,已經沒法兒去說話表達,但深切的眼神卻傳達著無盡的信息。

生命的脆弱才顯得它愈加可貴,人們說,生與死,只有自己經歷過,才會有深刻的感悟。

打算離職的時候,領導不停地勸導,她卻異常堅定,“我沒有想過把這裡當作職場終點,也不可能在這裡呆一輩子”。

徐少爺始終喜歡“有張力”的生活狀態,從來沒想過在單一的職場中做一輩子,曾經憧憬著年紀大了,開一家咖啡館,裡面放很多自己收藏的東西……

但最終,她開的是一家茶館,而不是咖啡館。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事實上,她2013年的時候便著手準備著茶舍計劃,2014年離職後正式啟動成立“四寒茶舍”,取意“四時好茶,寒舍無他”。

在“茶”與“器”上傾注對生活的詩意選擇,這也是她一直以來所保持的愛好與追求。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她並不認為以前的職場經歷沒有張力,只是不同的領域、不同的階段有新的規劃和開始罷了,所有的經歷都是一種體驗,但人生又需要有一定的規劃與清零。

她很反對現在的一些年輕人在沒經歷過多少人生百態,便刻意追逐“佛系”,“佛系不是簡單地遠離塵囂,它是懂得該放下的時候放下,該執著的時候執著,而不是什麼都沒經歷過、沒拼搏過,就無慾無求”。

投身茶舍,對徐少爺來說,是一段清零,也是一段新的執著。

喝茶 / 品茶

身為杭州人,雖然平時常喝龍井,但徐少爺真正與茶結緣則開始於2008年。

當時一個偶然的機會,與朋友一起喝到幾款有意思的茶,跟杭州茶的風味不一樣。

之後,就和幾個有“茶癮”的朋友品嚐各種不同的茶,有時臺灣過來的好茶,喝一泡大概每人200元的樣子,大家就湊四五個人一起品,“那時候的好茶不僅味道好,價格也公允,不像現在要價那麼誇張”。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跟投緣的人聚在一起,慢慢了解一些茶的特色之後,便逐漸喝得“有段位”,像玩遊戲打怪升級一樣,喝茶晉級也一路通關。

朋友們堅持喝“好”茶,喝“正確”的茶,而不是來路不明的茶。這裡的“好”與“正確”指的不是價格,而是原料、產區和品質,以及能真正體現茶葉價值的元素。

對茶的認知,不單單從“喝”中來,還從“學”中悟:在向專業茶人和前輩請教的同時,還查找各類文獻書籍去了解一款茶的製作工藝、品鑑依據和文化內涵。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有意思的是,徐少爺在鑽研茶文化時始終抱著“玩”的心態去弄懂它,其出發點是源自內心的“喜歡”,而不是附庸風雅的“刻意”。因此,創辦茶舍之初,她的定位就是給喜歡茶的年輕人提供一款“正確”的茶,引導年輕人喝“好之茶,宜之茶,謂之茶”。

在琢磨“茶事”上,她秉持了一慣的嚴謹和執著姿態。茶舍目前主要做杭州茶,有“龍井”和“九曲紅梅”等,臺灣茶也有,但偏重於中高端市場,會對茶葉的產區和品控進行更為嚴格的把關。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獅峰龍井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九曲紅梅

其中,四寒茶捨出品的龍井,只做一級產區的“獅峰龍井”,遵循古法制作,採用傳統工藝,會提前將要求與師傅講清楚,並經常與茶人老前輩交流心得經驗。有些茶做完後,會讓品階更高的人來反覆挑毛病,沒問題後再拿給老師驗茶。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徐少爺強調“茶本位”,不喜歡去開發一些太跳躍性的茶飲。

當一整套傳統工藝做下來後,茶葉的存放才會帶來驚喜,“像龍井,每年三四月份出來後,都會放標本庫,同一個山頭的不同時段等都有變化,希望慢慢以此建立完整的體系,雖然這件事兒聽起來有點兒裝逼,但還是想以實物數據來說話”。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而在出產階段,茶舍的自我標準更加嚴謹——在出品的龍井未取得生產資質的情況下決不在線上渠道售賣,“不能一有產品就急著跟風上市,如果體量大而品控不過關的話,所有的工作最後還得推翻重來。”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如今,茶舍的QS生產許可和生產資質都已順利取得,網店的設計及運營正在設計策劃當中。所有的這一系列流程,她都希望能做到——“嚴謹”。

當然,茶器合一,一款好茶更須好的器物來搭配呈現。

徐少爺對“美物”的迷戀可謂與生俱來,她喜愛收集一些“趣且美”的小物件,在看到美物的一瞬間,就直觀地明白把它放置於哪個角度最能呈現它美的特質。茶舍裡大小的擺件,基本都是自己平常收藏而來的。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工作和生活的重心轉移到“茶”上面,對“茶器”的鑽研也傾注了大量心血與美學理念。

鑑於一些“小白”用戶在泡茶時容易燙到手的體驗痛點,她專門研發了一款水平蓋碗——高白瓷薄胎撇口,全手工製作而成,渾然一體的白,顯得通透又澄澈,外形典雅精緻,極富線條美感,她將其命名為“水平蓋碗”。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當然,這款茶器的美學設計觀之即感,而實用功能同樣驚豔:碗沿的撇口明顯寬大,這樣拿碗時會避免燙手,且碗身也相當輕盈,又便於掌握出湯手法。此外,高溫薄胎燒製而來的蓋碗又可以使大多數的茶香得以淋漓呈現。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這款水平蓋碗推出後受到茶友們熱捧,也很快被人效仿,但一些茶友在網上對比購買後還是認可四寒茶捨出品的產品,因為它的工藝細節並不能被簡單複製。

要知道,這款蓋碗的製作出產愣是把一位製作師傅給惹毛了,因為提出的設計要求太多,對方直接說不做了,哈哈。

茶之雅趣,也須知音相和。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茶舍裡,常有慕名而來的客人前來拜訪品茶。徐少爺瞭解年輕人們的“不喜繁瑣”,她也想打破外界對“口糧茶”的偏見,希望“口糧茶”亦可變為年輕人的日常。

她想向年輕人推薦“正確”的茶,也希望一款好茶可以遇見“正確”的人。

“有時遇到一些土豪,我們反而不喜歡他,因為他們不珍惜茶,不把它當一回事兒,很多細節都能體現出來,比如拿取茶葉的狀態,拆開茶葉包裝後隨意存放,袋子也不折不夾等,我們就覺得好可惜,畢竟茶葉如果存放好一點,它的口感也會更好”。

徐少爺並不介意茶客喝茶時的“熱鬧”狀態,但會明確“喝茶”與“品茶”的不同情境與場合。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她說,喝茶有喝茶的“氛圍”,而品茶有品茶的“狀態”。

一群人喝著茶,聊著天,互相交流一下最近的情感,這種閒話較多的場合叫“喝茶”,關乎的是心情和氛圍。

兩三好友安靜地品嚐著茶,觀察投茶量與口感的差異,品鑑它的特色,這叫“品茶”。品茶是一件嚴謹的事,最舒服的狀態是不超過5個人,主泡一人,外加三四人,大家品的是一種狀態,人多了便品不清楚。

因此,喝茶也並不複雜,但講究“定位”。由“喝茶”到“品茶”,也是生活的兩種不同狀態。

內修 / 外求

徐少爺每天都把生活安排得很有節奏——早上來到茶舍,先打掃院子,邊掃地邊思考一些問題;接下來如果有緊急工作就著手處理,沒有的話,就空下來看看書,喝口茶,等待提前預約好的朋友前來,然後安排好明天、後天或近期的行程。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她喜歡有記錄感的生活,以前每年會用掉三個筆記本,用來記錄每天的日程,把時間扣得緊緊的。

現在,她會在朋友圈記錄當下的心境與生活感悟,簡練的文字與美圖常常給人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氣息,但實際上,她並不是想象中帶有“距離感”的文藝青年,反而是位極通透的“朋友”。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創辦茶舍之初,也曾面臨口袋裡只剩幾塊錢、信用卡刷爆的窘迫,這些都沒跟父母講,自己去慢慢化解壓力;也曾被人坑過8萬塊錢,但隨後跟這個人劃清界限,因為她覺得這個人就值8萬塊錢,而自己的人生肯定不止這8萬,也不必為這個錢讓自己一直陷在痛苦當中,沒有意義。

“能花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不能用錢解決的問題,才是大問題”,徐少爺從來沒把錢看得有多重,即使是經營茶舍,也只想著能賺夠吃喝的花費就OK了。

秉持“自利利他”,大概就是徐少爺的通透之處,茶客來喝茶之外,更願意與她交流談心,她也因此被更多人熟知,來探訪的媒體亦不在少數。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之前有新加坡的媒體對徐少爺做過專訪,外界對她貼了不少標籤,什麼“第五代杭州茶人”,如何如何厲害等等,這讓她很不自在,“這種標籤性的東西是虛幻的,我不希望去俯視別人,也不希望別人來仰視我,大家都保持平視的姿態才最舒服。”

聊天中,少爺提及最多的詞是“陪伴”。

茶葉對她來說,有著“營收”與“陪伴”的意義,當初選擇做茶,是覺得茶葉相對來說週期會長久一點,是能陪伴著且帶來不同的轉化與變化感;那些“美物”也是能夠長久陪伴的,她這些年還沉下心來做“老器”,自己把玩之餘,看心情轉手,與同好者做個交流。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她每年都會收藏很多茶並做好標註,待心情好的時候,開一罐,喝幾口,比如說喝一罐04、03年的,或者時間更久點的,如同一個極其講究的紅酒愛好者,打開一罐有年份的酒,品味的,是時間的陪伴感。

之前體制內的工作,各種事情忙起來根本沒有時間去迴歸內心、思考沉澱,現在,她有了更多的空間和時間來思考與自省。

“時間久了,每個人都要有一個自醒階段。我不希望稀裡糊塗地度過一天,而是要給每一天留下一段空白時間,梳理思緒,做個自醒,反思一下自己的狀況。”

徐少爺重視的是當下的每個時刻。接下來,她會與不同城市裡志趣相投的朋友一起,做些有意義的事情,比如茶葉品介會或公益活動。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當有人稱呼她老師或者茶師時,她會介意,因為她始終覺得自己是一個推行者,只是希望能把正確的事情、所思所學給分享和推行下去。

她始終認同和提倡人要內修,不要外求。時刻保持空杯狀態,充實自己,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當然,待自我內在力量充分的時候,也應該去分享和影響他人,而不是閉關。

徐少爺的朋友圈自有一股清新的力量。在她看來,每個人的朋友圈都與個人磁場相關,個人不能去改變社會,但至少可以通過自我的言行舉止去影響周圍的人,這其中,保持修為至關重要。

"

7月初的時候,經人引薦,認識了“徐少爺”,斷斷續續地在微信上寒暄著,一直沒有碰面細聊。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剛開始,以為對方是位文雅的先生,沒想到卻是位直爽的妹紙……引薦人說,大家習慣叫她“少爺”,而“茶”是她的另一半。

徐少爺的職業經歷和對茶文化的鑽研讓人心生好奇。

前段時間,幾次約訪皆因各種事由耽擱,等到8月12日下午,終於擠出時間前去茶舍拜訪。

在杭州上城區鳳凰山腳路7號的鳳凰御元藝術基地內,南宋皇城遺址的不俗氣度隱約可尋,徐少爺的“四寒茶舍”便座落於幽靜的山路一側:清新素樸的院落、通透簡約的新中式裝修風格,左右兩旁皆是藝術氣息濃厚的文藝小店……這裡的講究,包含了更多現代藝術的格調。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入茶舍落座,徐少爺客氣地泡上一壺臺灣茶,便熱絡地閒聊起來。茶香氣搭配舒緩的店內音樂,甚是愜意。

幾個小時的茶話時光,喝茶靜心、漫談隨意,算是“偷得浮生半日閒”了,我這個俗人也真正意義上體驗一把“雅趣”,哈哈。


經歷 / 清零

大學時,讀建築設計專業。徐少爺很喜歡“設計”帶來的那種天馬行空的感覺,沒有太多約束。

大二時便開始在公司裡兼職做些設計,2004年畢業後正式開啟“設計師”之路。當時供職的是一家日企,工作要求頗為嚴謹,後來她發覺設計行業對精力的消耗相當嚴重,於是入職一年半後決定停下節奏。

“以前很多設計師會尊重原創,有些理念性的引領。等離開職場後,發覺如今所謂的‘設計師’不僅缺乏理念,還應付性地複製加粘貼,簡直就是‘繪圖員’嘛。當然,現在又有迴歸‘設計師’的趨勢,但大家考慮更多的還是‘實用性’和‘功能性’”。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2005年的時候,經朋友介紹,她又偶然進入中國移動在杭州的特招崗位。過五關斬六將,最後被分配在杭州移動的形象窗口擔任管理層。

二十三四歲的年紀,正是意氣發風時候,在團隊裡與一群衝勁十足的小年輕們一起揮灑熱血與夢想。

她與同事相處融洽,又得到領導賞識,直爽又純粹的性格為她贏得了“少爺”的雅號。

行事幹脆、甚少抱怨,是徐少爺一慣的作風。

她可以接受員工的抱怨,但不能接受持續性的負面情緒。公司有既定的規章制度,儘管存在不人性化的地方,但身為員工,就得學會去執行,能夠接受就去做,接受不了就選擇離開,而不是一味地抱怨,“我跟員工的關係都比較鐵,能幫助解決他們應付不了的問題,但我不希望他們老是抱怨,老是傳播一些負能量的東西,大家都是成年人,應該擔當起份內的職責。”

當然,工作中,她也不喜歡體制內環境下的人情複雜關係,“我看不慣你,嘴上不說,但會默默放在心裡。我也不喜歡到處嘰嘰歪歪,因為覺得這些都是過客而已,沒必要”。

在崗位上堅持了9年多,她嘗試去最大化地呈現自己,因為每個工作領域都是修煉場,都可以發揮不同的特質與作用。

2014年5月的時候,有次開會時突然感覺站不起來了,去醫院檢查出腰間盤突出——平時伏案時間久了,身體已經發出了警告。這給她造成了極大的觸動,她開始思考這種狀態是不是也該停下來了。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之前規劃好的藏地旅行並沒有因此擱淺,一個月後,她忍著病痛去了藏地,這裡離天空很近、離心靈很近,這種內心的嚮往與情懷無關,她說這是一種宿緣,“我從小就喜歡看歷史、探險、戰爭之類的紀錄片,比較喜歡有探索性的東西,不大喜歡看言情。我突然在想,萬一身體真出現什麼狀況,那人生就會錯過很多好玩的東西。”

徐少爺又回憶起外婆躺她懷裡離世時的情景,外婆當時腦中風,已經沒法兒去說話表達,但深切的眼神卻傳達著無盡的信息。

生命的脆弱才顯得它愈加可貴,人們說,生與死,只有自己經歷過,才會有深刻的感悟。

打算離職的時候,領導不停地勸導,她卻異常堅定,“我沒有想過把這裡當作職場終點,也不可能在這裡呆一輩子”。

徐少爺始終喜歡“有張力”的生活狀態,從來沒想過在單一的職場中做一輩子,曾經憧憬著年紀大了,開一家咖啡館,裡面放很多自己收藏的東西……

但最終,她開的是一家茶館,而不是咖啡館。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事實上,她2013年的時候便著手準備著茶舍計劃,2014年離職後正式啟動成立“四寒茶舍”,取意“四時好茶,寒舍無他”。

在“茶”與“器”上傾注對生活的詩意選擇,這也是她一直以來所保持的愛好與追求。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她並不認為以前的職場經歷沒有張力,只是不同的領域、不同的階段有新的規劃和開始罷了,所有的經歷都是一種體驗,但人生又需要有一定的規劃與清零。

她很反對現在的一些年輕人在沒經歷過多少人生百態,便刻意追逐“佛系”,“佛系不是簡單地遠離塵囂,它是懂得該放下的時候放下,該執著的時候執著,而不是什麼都沒經歷過、沒拼搏過,就無慾無求”。

投身茶舍,對徐少爺來說,是一段清零,也是一段新的執著。

喝茶 / 品茶

身為杭州人,雖然平時常喝龍井,但徐少爺真正與茶結緣則開始於2008年。

當時一個偶然的機會,與朋友一起喝到幾款有意思的茶,跟杭州茶的風味不一樣。

之後,就和幾個有“茶癮”的朋友品嚐各種不同的茶,有時臺灣過來的好茶,喝一泡大概每人200元的樣子,大家就湊四五個人一起品,“那時候的好茶不僅味道好,價格也公允,不像現在要價那麼誇張”。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跟投緣的人聚在一起,慢慢了解一些茶的特色之後,便逐漸喝得“有段位”,像玩遊戲打怪升級一樣,喝茶晉級也一路通關。

朋友們堅持喝“好”茶,喝“正確”的茶,而不是來路不明的茶。這裡的“好”與“正確”指的不是價格,而是原料、產區和品質,以及能真正體現茶葉價值的元素。

對茶的認知,不單單從“喝”中來,還從“學”中悟:在向專業茶人和前輩請教的同時,還查找各類文獻書籍去了解一款茶的製作工藝、品鑑依據和文化內涵。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有意思的是,徐少爺在鑽研茶文化時始終抱著“玩”的心態去弄懂它,其出發點是源自內心的“喜歡”,而不是附庸風雅的“刻意”。因此,創辦茶舍之初,她的定位就是給喜歡茶的年輕人提供一款“正確”的茶,引導年輕人喝“好之茶,宜之茶,謂之茶”。

在琢磨“茶事”上,她秉持了一慣的嚴謹和執著姿態。茶舍目前主要做杭州茶,有“龍井”和“九曲紅梅”等,臺灣茶也有,但偏重於中高端市場,會對茶葉的產區和品控進行更為嚴格的把關。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獅峰龍井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九曲紅梅

其中,四寒茶捨出品的龍井,只做一級產區的“獅峰龍井”,遵循古法制作,採用傳統工藝,會提前將要求與師傅講清楚,並經常與茶人老前輩交流心得經驗。有些茶做完後,會讓品階更高的人來反覆挑毛病,沒問題後再拿給老師驗茶。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徐少爺強調“茶本位”,不喜歡去開發一些太跳躍性的茶飲。

當一整套傳統工藝做下來後,茶葉的存放才會帶來驚喜,“像龍井,每年三四月份出來後,都會放標本庫,同一個山頭的不同時段等都有變化,希望慢慢以此建立完整的體系,雖然這件事兒聽起來有點兒裝逼,但還是想以實物數據來說話”。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而在出產階段,茶舍的自我標準更加嚴謹——在出品的龍井未取得生產資質的情況下決不在線上渠道售賣,“不能一有產品就急著跟風上市,如果體量大而品控不過關的話,所有的工作最後還得推翻重來。”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如今,茶舍的QS生產許可和生產資質都已順利取得,網店的設計及運營正在設計策劃當中。所有的這一系列流程,她都希望能做到——“嚴謹”。

當然,茶器合一,一款好茶更須好的器物來搭配呈現。

徐少爺對“美物”的迷戀可謂與生俱來,她喜愛收集一些“趣且美”的小物件,在看到美物的一瞬間,就直觀地明白把它放置於哪個角度最能呈現它美的特質。茶舍裡大小的擺件,基本都是自己平常收藏而來的。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工作和生活的重心轉移到“茶”上面,對“茶器”的鑽研也傾注了大量心血與美學理念。

鑑於一些“小白”用戶在泡茶時容易燙到手的體驗痛點,她專門研發了一款水平蓋碗——高白瓷薄胎撇口,全手工製作而成,渾然一體的白,顯得通透又澄澈,外形典雅精緻,極富線條美感,她將其命名為“水平蓋碗”。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當然,這款茶器的美學設計觀之即感,而實用功能同樣驚豔:碗沿的撇口明顯寬大,這樣拿碗時會避免燙手,且碗身也相當輕盈,又便於掌握出湯手法。此外,高溫薄胎燒製而來的蓋碗又可以使大多數的茶香得以淋漓呈現。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這款水平蓋碗推出後受到茶友們熱捧,也很快被人效仿,但一些茶友在網上對比購買後還是認可四寒茶捨出品的產品,因為它的工藝細節並不能被簡單複製。

要知道,這款蓋碗的製作出產愣是把一位製作師傅給惹毛了,因為提出的設計要求太多,對方直接說不做了,哈哈。

茶之雅趣,也須知音相和。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茶舍裡,常有慕名而來的客人前來拜訪品茶。徐少爺瞭解年輕人們的“不喜繁瑣”,她也想打破外界對“口糧茶”的偏見,希望“口糧茶”亦可變為年輕人的日常。

她想向年輕人推薦“正確”的茶,也希望一款好茶可以遇見“正確”的人。

“有時遇到一些土豪,我們反而不喜歡他,因為他們不珍惜茶,不把它當一回事兒,很多細節都能體現出來,比如拿取茶葉的狀態,拆開茶葉包裝後隨意存放,袋子也不折不夾等,我們就覺得好可惜,畢竟茶葉如果存放好一點,它的口感也會更好”。

徐少爺並不介意茶客喝茶時的“熱鬧”狀態,但會明確“喝茶”與“品茶”的不同情境與場合。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她說,喝茶有喝茶的“氛圍”,而品茶有品茶的“狀態”。

一群人喝著茶,聊著天,互相交流一下最近的情感,這種閒話較多的場合叫“喝茶”,關乎的是心情和氛圍。

兩三好友安靜地品嚐著茶,觀察投茶量與口感的差異,品鑑它的特色,這叫“品茶”。品茶是一件嚴謹的事,最舒服的狀態是不超過5個人,主泡一人,外加三四人,大家品的是一種狀態,人多了便品不清楚。

因此,喝茶也並不複雜,但講究“定位”。由“喝茶”到“品茶”,也是生活的兩種不同狀態。

內修 / 外求

徐少爺每天都把生活安排得很有節奏——早上來到茶舍,先打掃院子,邊掃地邊思考一些問題;接下來如果有緊急工作就著手處理,沒有的話,就空下來看看書,喝口茶,等待提前預約好的朋友前來,然後安排好明天、後天或近期的行程。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她喜歡有記錄感的生活,以前每年會用掉三個筆記本,用來記錄每天的日程,把時間扣得緊緊的。

現在,她會在朋友圈記錄當下的心境與生活感悟,簡練的文字與美圖常常給人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氣息,但實際上,她並不是想象中帶有“距離感”的文藝青年,反而是位極通透的“朋友”。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創辦茶舍之初,也曾面臨口袋裡只剩幾塊錢、信用卡刷爆的窘迫,這些都沒跟父母講,自己去慢慢化解壓力;也曾被人坑過8萬塊錢,但隨後跟這個人劃清界限,因為她覺得這個人就值8萬塊錢,而自己的人生肯定不止這8萬,也不必為這個錢讓自己一直陷在痛苦當中,沒有意義。

“能花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不能用錢解決的問題,才是大問題”,徐少爺從來沒把錢看得有多重,即使是經營茶舍,也只想著能賺夠吃喝的花費就OK了。

秉持“自利利他”,大概就是徐少爺的通透之處,茶客來喝茶之外,更願意與她交流談心,她也因此被更多人熟知,來探訪的媒體亦不在少數。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之前有新加坡的媒體對徐少爺做過專訪,外界對她貼了不少標籤,什麼“第五代杭州茶人”,如何如何厲害等等,這讓她很不自在,“這種標籤性的東西是虛幻的,我不希望去俯視別人,也不希望別人來仰視我,大家都保持平視的姿態才最舒服。”

聊天中,少爺提及最多的詞是“陪伴”。

茶葉對她來說,有著“營收”與“陪伴”的意義,當初選擇做茶,是覺得茶葉相對來說週期會長久一點,是能陪伴著且帶來不同的轉化與變化感;那些“美物”也是能夠長久陪伴的,她這些年還沉下心來做“老器”,自己把玩之餘,看心情轉手,與同好者做個交流。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她每年都會收藏很多茶並做好標註,待心情好的時候,開一罐,喝幾口,比如說喝一罐04、03年的,或者時間更久點的,如同一個極其講究的紅酒愛好者,打開一罐有年份的酒,品味的,是時間的陪伴感。

之前體制內的工作,各種事情忙起來根本沒有時間去迴歸內心、思考沉澱,現在,她有了更多的空間和時間來思考與自省。

“時間久了,每個人都要有一個自醒階段。我不希望稀裡糊塗地度過一天,而是要給每一天留下一段空白時間,梳理思緒,做個自醒,反思一下自己的狀況。”

徐少爺重視的是當下的每個時刻。接下來,她會與不同城市裡志趣相投的朋友一起,做些有意義的事情,比如茶葉品介會或公益活動。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當有人稱呼她老師或者茶師時,她會介意,因為她始終覺得自己是一個推行者,只是希望能把正確的事情、所思所學給分享和推行下去。

她始終認同和提倡人要內修,不要外求。時刻保持空杯狀態,充實自己,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當然,待自我內在力量充分的時候,也應該去分享和影響他人,而不是閉關。

徐少爺的朋友圈自有一股清新的力量。在她看來,每個人的朋友圈都與個人磁場相關,個人不能去改變社會,但至少可以通過自我的言行舉止去影響周圍的人,這其中,保持修為至關重要。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再過幾年,即將步入不惑。她對年齡並無特別的焦慮,只是會對人生的每個時段提出規劃與要求,“可能我40歲以後,就會思考,你的存在到底能給這個世界帶來什麼價值和意義。”

而眼下,“茶”是她的另一半。

在四寒茶舍門口,掛著這樣一幅字:飲客踏舟來。

"

7月初的時候,經人引薦,認識了“徐少爺”,斷斷續續地在微信上寒暄著,一直沒有碰面細聊。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剛開始,以為對方是位文雅的先生,沒想到卻是位直爽的妹紙……引薦人說,大家習慣叫她“少爺”,而“茶”是她的另一半。

徐少爺的職業經歷和對茶文化的鑽研讓人心生好奇。

前段時間,幾次約訪皆因各種事由耽擱,等到8月12日下午,終於擠出時間前去茶舍拜訪。

在杭州上城區鳳凰山腳路7號的鳳凰御元藝術基地內,南宋皇城遺址的不俗氣度隱約可尋,徐少爺的“四寒茶舍”便座落於幽靜的山路一側:清新素樸的院落、通透簡約的新中式裝修風格,左右兩旁皆是藝術氣息濃厚的文藝小店……這裡的講究,包含了更多現代藝術的格調。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入茶舍落座,徐少爺客氣地泡上一壺臺灣茶,便熱絡地閒聊起來。茶香氣搭配舒緩的店內音樂,甚是愜意。

幾個小時的茶話時光,喝茶靜心、漫談隨意,算是“偷得浮生半日閒”了,我這個俗人也真正意義上體驗一把“雅趣”,哈哈。


經歷 / 清零

大學時,讀建築設計專業。徐少爺很喜歡“設計”帶來的那種天馬行空的感覺,沒有太多約束。

大二時便開始在公司裡兼職做些設計,2004年畢業後正式開啟“設計師”之路。當時供職的是一家日企,工作要求頗為嚴謹,後來她發覺設計行業對精力的消耗相當嚴重,於是入職一年半後決定停下節奏。

“以前很多設計師會尊重原創,有些理念性的引領。等離開職場後,發覺如今所謂的‘設計師’不僅缺乏理念,還應付性地複製加粘貼,簡直就是‘繪圖員’嘛。當然,現在又有迴歸‘設計師’的趨勢,但大家考慮更多的還是‘實用性’和‘功能性’”。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2005年的時候,經朋友介紹,她又偶然進入中國移動在杭州的特招崗位。過五關斬六將,最後被分配在杭州移動的形象窗口擔任管理層。

二十三四歲的年紀,正是意氣發風時候,在團隊裡與一群衝勁十足的小年輕們一起揮灑熱血與夢想。

她與同事相處融洽,又得到領導賞識,直爽又純粹的性格為她贏得了“少爺”的雅號。

行事幹脆、甚少抱怨,是徐少爺一慣的作風。

她可以接受員工的抱怨,但不能接受持續性的負面情緒。公司有既定的規章制度,儘管存在不人性化的地方,但身為員工,就得學會去執行,能夠接受就去做,接受不了就選擇離開,而不是一味地抱怨,“我跟員工的關係都比較鐵,能幫助解決他們應付不了的問題,但我不希望他們老是抱怨,老是傳播一些負能量的東西,大家都是成年人,應該擔當起份內的職責。”

當然,工作中,她也不喜歡體制內環境下的人情複雜關係,“我看不慣你,嘴上不說,但會默默放在心裡。我也不喜歡到處嘰嘰歪歪,因為覺得這些都是過客而已,沒必要”。

在崗位上堅持了9年多,她嘗試去最大化地呈現自己,因為每個工作領域都是修煉場,都可以發揮不同的特質與作用。

2014年5月的時候,有次開會時突然感覺站不起來了,去醫院檢查出腰間盤突出——平時伏案時間久了,身體已經發出了警告。這給她造成了極大的觸動,她開始思考這種狀態是不是也該停下來了。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之前規劃好的藏地旅行並沒有因此擱淺,一個月後,她忍著病痛去了藏地,這裡離天空很近、離心靈很近,這種內心的嚮往與情懷無關,她說這是一種宿緣,“我從小就喜歡看歷史、探險、戰爭之類的紀錄片,比較喜歡有探索性的東西,不大喜歡看言情。我突然在想,萬一身體真出現什麼狀況,那人生就會錯過很多好玩的東西。”

徐少爺又回憶起外婆躺她懷裡離世時的情景,外婆當時腦中風,已經沒法兒去說話表達,但深切的眼神卻傳達著無盡的信息。

生命的脆弱才顯得它愈加可貴,人們說,生與死,只有自己經歷過,才會有深刻的感悟。

打算離職的時候,領導不停地勸導,她卻異常堅定,“我沒有想過把這裡當作職場終點,也不可能在這裡呆一輩子”。

徐少爺始終喜歡“有張力”的生活狀態,從來沒想過在單一的職場中做一輩子,曾經憧憬著年紀大了,開一家咖啡館,裡面放很多自己收藏的東西……

但最終,她開的是一家茶館,而不是咖啡館。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事實上,她2013年的時候便著手準備著茶舍計劃,2014年離職後正式啟動成立“四寒茶舍”,取意“四時好茶,寒舍無他”。

在“茶”與“器”上傾注對生活的詩意選擇,這也是她一直以來所保持的愛好與追求。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她並不認為以前的職場經歷沒有張力,只是不同的領域、不同的階段有新的規劃和開始罷了,所有的經歷都是一種體驗,但人生又需要有一定的規劃與清零。

她很反對現在的一些年輕人在沒經歷過多少人生百態,便刻意追逐“佛系”,“佛系不是簡單地遠離塵囂,它是懂得該放下的時候放下,該執著的時候執著,而不是什麼都沒經歷過、沒拼搏過,就無慾無求”。

投身茶舍,對徐少爺來說,是一段清零,也是一段新的執著。

喝茶 / 品茶

身為杭州人,雖然平時常喝龍井,但徐少爺真正與茶結緣則開始於2008年。

當時一個偶然的機會,與朋友一起喝到幾款有意思的茶,跟杭州茶的風味不一樣。

之後,就和幾個有“茶癮”的朋友品嚐各種不同的茶,有時臺灣過來的好茶,喝一泡大概每人200元的樣子,大家就湊四五個人一起品,“那時候的好茶不僅味道好,價格也公允,不像現在要價那麼誇張”。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跟投緣的人聚在一起,慢慢了解一些茶的特色之後,便逐漸喝得“有段位”,像玩遊戲打怪升級一樣,喝茶晉級也一路通關。

朋友們堅持喝“好”茶,喝“正確”的茶,而不是來路不明的茶。這裡的“好”與“正確”指的不是價格,而是原料、產區和品質,以及能真正體現茶葉價值的元素。

對茶的認知,不單單從“喝”中來,還從“學”中悟:在向專業茶人和前輩請教的同時,還查找各類文獻書籍去了解一款茶的製作工藝、品鑑依據和文化內涵。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有意思的是,徐少爺在鑽研茶文化時始終抱著“玩”的心態去弄懂它,其出發點是源自內心的“喜歡”,而不是附庸風雅的“刻意”。因此,創辦茶舍之初,她的定位就是給喜歡茶的年輕人提供一款“正確”的茶,引導年輕人喝“好之茶,宜之茶,謂之茶”。

在琢磨“茶事”上,她秉持了一慣的嚴謹和執著姿態。茶舍目前主要做杭州茶,有“龍井”和“九曲紅梅”等,臺灣茶也有,但偏重於中高端市場,會對茶葉的產區和品控進行更為嚴格的把關。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獅峰龍井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九曲紅梅

其中,四寒茶捨出品的龍井,只做一級產區的“獅峰龍井”,遵循古法制作,採用傳統工藝,會提前將要求與師傅講清楚,並經常與茶人老前輩交流心得經驗。有些茶做完後,會讓品階更高的人來反覆挑毛病,沒問題後再拿給老師驗茶。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徐少爺強調“茶本位”,不喜歡去開發一些太跳躍性的茶飲。

當一整套傳統工藝做下來後,茶葉的存放才會帶來驚喜,“像龍井,每年三四月份出來後,都會放標本庫,同一個山頭的不同時段等都有變化,希望慢慢以此建立完整的體系,雖然這件事兒聽起來有點兒裝逼,但還是想以實物數據來說話”。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而在出產階段,茶舍的自我標準更加嚴謹——在出品的龍井未取得生產資質的情況下決不在線上渠道售賣,“不能一有產品就急著跟風上市,如果體量大而品控不過關的話,所有的工作最後還得推翻重來。”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如今,茶舍的QS生產許可和生產資質都已順利取得,網店的設計及運營正在設計策劃當中。所有的這一系列流程,她都希望能做到——“嚴謹”。

當然,茶器合一,一款好茶更須好的器物來搭配呈現。

徐少爺對“美物”的迷戀可謂與生俱來,她喜愛收集一些“趣且美”的小物件,在看到美物的一瞬間,就直觀地明白把它放置於哪個角度最能呈現它美的特質。茶舍裡大小的擺件,基本都是自己平常收藏而來的。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工作和生活的重心轉移到“茶”上面,對“茶器”的鑽研也傾注了大量心血與美學理念。

鑑於一些“小白”用戶在泡茶時容易燙到手的體驗痛點,她專門研發了一款水平蓋碗——高白瓷薄胎撇口,全手工製作而成,渾然一體的白,顯得通透又澄澈,外形典雅精緻,極富線條美感,她將其命名為“水平蓋碗”。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當然,這款茶器的美學設計觀之即感,而實用功能同樣驚豔:碗沿的撇口明顯寬大,這樣拿碗時會避免燙手,且碗身也相當輕盈,又便於掌握出湯手法。此外,高溫薄胎燒製而來的蓋碗又可以使大多數的茶香得以淋漓呈現。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這款水平蓋碗推出後受到茶友們熱捧,也很快被人效仿,但一些茶友在網上對比購買後還是認可四寒茶捨出品的產品,因為它的工藝細節並不能被簡單複製。

要知道,這款蓋碗的製作出產愣是把一位製作師傅給惹毛了,因為提出的設計要求太多,對方直接說不做了,哈哈。

茶之雅趣,也須知音相和。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茶舍裡,常有慕名而來的客人前來拜訪品茶。徐少爺瞭解年輕人們的“不喜繁瑣”,她也想打破外界對“口糧茶”的偏見,希望“口糧茶”亦可變為年輕人的日常。

她想向年輕人推薦“正確”的茶,也希望一款好茶可以遇見“正確”的人。

“有時遇到一些土豪,我們反而不喜歡他,因為他們不珍惜茶,不把它當一回事兒,很多細節都能體現出來,比如拿取茶葉的狀態,拆開茶葉包裝後隨意存放,袋子也不折不夾等,我們就覺得好可惜,畢竟茶葉如果存放好一點,它的口感也會更好”。

徐少爺並不介意茶客喝茶時的“熱鬧”狀態,但會明確“喝茶”與“品茶”的不同情境與場合。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她說,喝茶有喝茶的“氛圍”,而品茶有品茶的“狀態”。

一群人喝著茶,聊著天,互相交流一下最近的情感,這種閒話較多的場合叫“喝茶”,關乎的是心情和氛圍。

兩三好友安靜地品嚐著茶,觀察投茶量與口感的差異,品鑑它的特色,這叫“品茶”。品茶是一件嚴謹的事,最舒服的狀態是不超過5個人,主泡一人,外加三四人,大家品的是一種狀態,人多了便品不清楚。

因此,喝茶也並不複雜,但講究“定位”。由“喝茶”到“品茶”,也是生活的兩種不同狀態。

內修 / 外求

徐少爺每天都把生活安排得很有節奏——早上來到茶舍,先打掃院子,邊掃地邊思考一些問題;接下來如果有緊急工作就著手處理,沒有的話,就空下來看看書,喝口茶,等待提前預約好的朋友前來,然後安排好明天、後天或近期的行程。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她喜歡有記錄感的生活,以前每年會用掉三個筆記本,用來記錄每天的日程,把時間扣得緊緊的。

現在,她會在朋友圈記錄當下的心境與生活感悟,簡練的文字與美圖常常給人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氣息,但實際上,她並不是想象中帶有“距離感”的文藝青年,反而是位極通透的“朋友”。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創辦茶舍之初,也曾面臨口袋裡只剩幾塊錢、信用卡刷爆的窘迫,這些都沒跟父母講,自己去慢慢化解壓力;也曾被人坑過8萬塊錢,但隨後跟這個人劃清界限,因為她覺得這個人就值8萬塊錢,而自己的人生肯定不止這8萬,也不必為這個錢讓自己一直陷在痛苦當中,沒有意義。

“能花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不能用錢解決的問題,才是大問題”,徐少爺從來沒把錢看得有多重,即使是經營茶舍,也只想著能賺夠吃喝的花費就OK了。

秉持“自利利他”,大概就是徐少爺的通透之處,茶客來喝茶之外,更願意與她交流談心,她也因此被更多人熟知,來探訪的媒體亦不在少數。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之前有新加坡的媒體對徐少爺做過專訪,外界對她貼了不少標籤,什麼“第五代杭州茶人”,如何如何厲害等等,這讓她很不自在,“這種標籤性的東西是虛幻的,我不希望去俯視別人,也不希望別人來仰視我,大家都保持平視的姿態才最舒服。”

聊天中,少爺提及最多的詞是“陪伴”。

茶葉對她來說,有著“營收”與“陪伴”的意義,當初選擇做茶,是覺得茶葉相對來說週期會長久一點,是能陪伴著且帶來不同的轉化與變化感;那些“美物”也是能夠長久陪伴的,她這些年還沉下心來做“老器”,自己把玩之餘,看心情轉手,與同好者做個交流。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她每年都會收藏很多茶並做好標註,待心情好的時候,開一罐,喝幾口,比如說喝一罐04、03年的,或者時間更久點的,如同一個極其講究的紅酒愛好者,打開一罐有年份的酒,品味的,是時間的陪伴感。

之前體制內的工作,各種事情忙起來根本沒有時間去迴歸內心、思考沉澱,現在,她有了更多的空間和時間來思考與自省。

“時間久了,每個人都要有一個自醒階段。我不希望稀裡糊塗地度過一天,而是要給每一天留下一段空白時間,梳理思緒,做個自醒,反思一下自己的狀況。”

徐少爺重視的是當下的每個時刻。接下來,她會與不同城市裡志趣相投的朋友一起,做些有意義的事情,比如茶葉品介會或公益活動。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當有人稱呼她老師或者茶師時,她會介意,因為她始終覺得自己是一個推行者,只是希望能把正確的事情、所思所學給分享和推行下去。

她始終認同和提倡人要內修,不要外求。時刻保持空杯狀態,充實自己,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當然,待自我內在力量充分的時候,也應該去分享和影響他人,而不是閉關。

徐少爺的朋友圈自有一股清新的力量。在她看來,每個人的朋友圈都與個人磁場相關,個人不能去改變社會,但至少可以通過自我的言行舉止去影響周圍的人,這其中,保持修為至關重要。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再過幾年,即將步入不惑。她對年齡並無特別的焦慮,只是會對人生的每個時段提出規劃與要求,“可能我40歲以後,就會思考,你的存在到底能給這個世界帶來什麼價值和意義。”

而眼下,“茶”是她的另一半。

在四寒茶舍門口,掛著這樣一幅字:飲客踏舟來。

“飲客踏舟來”| 和徐少爺的茶話時光

徐少爺相信,四季更替也好,高溫酷暑也罷,總有一群人,會溫吞吞地煮一壺開水,取一撮茶葉,品一口甘冽。

她則在茶舍,靜候來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