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產業鏈解析

芯片產業鏈解析

來源:菁雲資本公眾號

幾乎所有的電子設備都要用到芯片,它是一個巨大的產業,一個關乎國民經濟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性產業。芯片相關的項目是我們重點關注的行業之一,現將我們對芯片行業的一些研讀分批整理,分享給大家。


一、芯片的定義

1.1 定義

芯片 (半導體元件產品的統稱)

集成電路:integrated circuit,縮寫作 IC;或稱微電路(microcircuit)、微芯片(microchip)、晶片/芯片(chip),在電子學中是一種把電路(主要包括半導體設備,也包括被動組件等)小型化的方式,並時常製造在半導體晶圓表面上。

半導體

指常溫下導電性能介於導體(conductor)與絕緣體(insulator)之間的材料,其導電性可受控制。

集成電路(integrated circuit)

是一種微型電子器件或部件。採用一定的工藝,把一個電路中所需的晶體管、電阻、電容和電感等元件及佈線互連一起,製作在一小塊或幾小塊半導體晶片或介質基片上,然後封裝在一個管殼內,成為具有所需電路功能的微型結構;其中所有元件在結構上已組成一個整體,使電子元件向著微小型化、低功耗、智能化和高可靠性方面邁進了一大步。

1.2 三者之間的關係

1)半導體是一類材料的總稱,鍺和硅是最常用的元素半導體;

2)集成電路的範圍更廣,根據製造工藝不同,分為半導體集成電路、膜集成電路、混合集成電路三個主要分支。半導體集成電路包括半導體芯片及外圍相關電路;

3)集成電路實體往往是以芯片的形式存在。

“芯片”和“集成電路”這兩個詞經常混著使用,而集成電路普遍用半導體材料製成的,所以經常把集成電路產業稱為半導體產業。

在平常討論話題中,集成電路設計和芯片設計說的是一個意思,芯片行業、集成電路行業、IC行業往往也是一個意思。


二、芯片的分類

2.1 按照不同處理信號分類

處理模擬信號的芯片叫做模擬芯片

(工藝各異、每塊芯片的功能都比較單一)

處理數字信號的芯片叫做數字芯片

(工藝比較統一、基本上都能集成到幾個核心芯片中)

模擬信號:包括與感知有關如圖像,聲音,觸感,溫度,溼度等。以及一些無法感知但客觀存在的比如微波,電信號等。比較經典的模擬電路有射頻芯片、指紋識別芯片以及電源管理芯片等。

數字信號:0和1就是一切,數字電路芯片包含微元件(CPU、GPU、MCU、DSP等),存儲器(DRAM、NANDFlash、NORFlash)和邏輯IC(手機基帶、以太網芯片等)。


芯片產業鏈解析

模擬芯片vs數字芯片


在現在的芯片中,早已經不是單純的模擬芯片或者是數字芯片了。其包含既能處理模擬信號的部分,也能處理數字信號的部分。如果處理模擬信號的部分多一些,就叫做模擬芯片,反之叫做數字芯片。

2.2 按照使用功能分類

可分為思考類、記憶類、感知類、傳遞類、供能類、驅動控制類和接口類芯片。


芯片產業鏈解析


2.3 從技術複雜度和應用廣度分類

可分為高端通用和專用集成電路兩大類


芯片產業鏈解析


高端通用集成電路:技術複雜度高、標準統一、通用性強,具有量大面廣的特徵。它主要包括處理器、存儲器,以及FPGA(現場可編程門陣列)、AD/DA(模數/數模轉換)等。

專用集成電路:針對特定系統需求設計的集成電路,通用性不強。每種專用集成電路都屬於一類細分市場,

例如,通信設備需要高頻大容量數據交換芯片等專用芯片;汽車電子需要輔助駕駛系統芯片、視覺傳感和圖像處理芯片,以及未來的無人駕駛芯片等。

2.4 其他分類

除此之外,按不同應用場景還可分為,民用級(消費級),工業級,汽車級,軍工級、航天級等;不同工藝分為7nm芯片,14nm芯片等,目前最先進的量產工藝已經達到7nm、5nm,工藝產業化已取得重大突破,並有望繼續推進至3nm工藝。


二、產業鏈


芯片產業鏈解析


半導體位於電子行業的中游,上游是電子材料和設備。半導體和被動元件以及模組器件通過集成電路板連接,構成了智能手機、PC等電子產品的核心部件,承擔信息的載體和傳輸功能。

半導體主要分為集成電路和半導體分離器件。在國際半導體的統計中,半導體產業只分成四種類型:集成電路,分立器件,傳感器和光電子。

產業細分:包括原材料、設備、設計、製造和封測這5大部分,每一部分又包括諸多細分領域設備和材料環節作為支持環節。


芯片產業鏈解析


核心產業鏈流程可以簡單描述為:IC設計公司根據下游戶(系統廠商)的需求設計芯片;

然後交給晶圓代工廠進行製造,把IC設計好的電路圖移植到製造好的晶圓上;

完成後的晶圓再送往下游的IC封測廠,由封裝測試廠進行封裝測試,最後將性能良好的IC產品出售給系統廠商。


芯片產業鏈解析



芯片產業鏈解析

與之相關的產業

2.1 IC設計

步驟,IC設計可分成幾個步驟,依序為:規格制定 → 邏輯設計 → 電路佈局 → 佈局後模擬 → 光罩製作。

規格制定:品牌廠或白牌廠的工程師和IC設計工程師接觸,提出要求;

邏輯設計:IC設計工程師完成邏輯設計圖;

電路佈局:將邏輯設計圖轉化成電路圖;

佈局後模擬:經由軟件測試,看是否符合規格制定要求;

光罩製作:將電路製作成一片片的光罩,完成後的光罩即送往IC製造公司。

IC 設計廠十分依賴工程師的智慧,每個步驟都有其專門的知識,皆可獨立成多門專業的課程。

芯片的檢驗:需要廣泛、長久的應用,這也是造成芯片設計成本高的原因之一,除了燒錢,還需要時間的沉澱。

2.2 IC製造

芯片產業鏈解析

硅片:把二氧化硅礦石電弧爐提煉,鹽酸氯化了再蒸餾,可以得到高純度多晶硅,切成片就是硅片。

(硅的評判指標是純度,太陽能級高純硅要求99.9999%,全世界超過一半是中國產的,價格比較便宜。芯片用的電子級高純硅要求99.999999999%,幾乎全賴進口,直到2018年江蘇的鑫華公司才實現量產,目前年產0.5萬噸,而中國一年進口15萬噸。高純硅的傳統霸主依然是德國Wacker和美國Hemlock(美日合資))

芯片產業鏈解析

晶圓:硅提純時需要旋轉,成品如上圖。切片後的硅片也是圓的,因此就叫“晶圓”。

芯片產業鏈解析

切好之後,將成千上萬的電路裝在晶圓上,這就是晶圓廠。如何裝呢?

流程如下:

薄膜→光刻→顯影→蝕刻→光阻去除

薄膜:在晶圓片表面上生長數層材質不同,厚度不同的薄膜;

光刻:將掩膜板上的圖形複製到硅片上;

顯影:用強光透過「光罩」後照在晶圓上;

蝕刻:把沒有光阻覆蓋的薄膜沖蝕;

光阻去除:把上面的光阻去除,留下的薄膜部分就是電路圖!

(光刻的成本約為整個硅片製造工藝的1/3,耗費時間約佔整個硅片工藝的40~60%)

實際過程較複雜,但其實IC製造就是把光罩上的電路圖轉移到晶圓上,有點像3D打印,把導線和其他器件一點點一層層裝進去。

芯片良品率取決於晶圓廠整體水平,但加工精度完全取決於核心設備。

光刻機和蝕刻機:光刻機可以用非常精準的光線,在感光材料上刻出圖案,讓底下的晶圓裸露出來,用光刻機刻圖,用刻蝕機刻溝槽。

荷蘭阿斯麥公司(ASML)是唯一的高端光刻機生產商,但產量還不高,每臺售價至少1億美金,2017年只生產了12臺,2018年預計能產24臺,2019年預測有40臺,其中一臺是給中國的中芯國際,可以說誰先買到阿斯麥的光刻機,誰就能率先具備7nm工藝。

刻蝕機方面中國的狀況要好很多,16nm刻蝕機已經量產運行,7-10nm刻蝕機也在路上了,所以國外也解除了對中國刻蝕機的封鎖。

PS:關於為什麼不把芯片做大一點

原因是成本:一塊300mm直徑的晶圓,16nm工藝可以做出100塊芯片,10nm工藝可以做出210塊芯片,價格便宜了一半。中國軍用芯片基本實現了自給自足,因為不用考慮芯片尺寸帶來的成本。

另外,越大的硅片遇到雜質的概率越大,所以芯片越大良品率越低。

其實除了成本之外,大芯片的佈線比小芯片更長,所以延時也更明顯,驅動電流也大很多,由此導致整體設計更臃腫,性能上還是會吃虧。

總而言之,小芯片優於大芯片。

2.3、IC封測

封裝的流程大致如下:

切割→黏貼→焊接→模封。

切割:將IC製造公司生產的晶圓切割成長方形的IC;

黏貼:將IC黏貼到PCB上;

焊接:將IC的小接腳焊接到PCB上,使其與PCB相容;

模封:將接腳模封起來。


芯片產業鏈解析

IC成品


如圖,中間的是晶粒,往外接到PCB上。

芯片的製程就是用來表徵集成電路尺寸大小的一個參數,隨著摩爾定律發展,製程從0.5微米、0.35微米、0.25微米、0.18微米、0.15微米、0.13微米、90納米、65納米、45納米、32納米、28納米、22納米、14納米,一直髮展到現在的10納米、7納米、5納米。目前,28nm是傳統制程和先進製程的分界點。

摩爾定律: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雖然摩爾定律在過去兩年有放緩的趨勢,但很多物理極限仍被不斷打破和刷新,半導體產業依然沿著摩爾定律不推進

芯片產業鏈解析


四、應用領域

芯片產品的下游應用非常廣泛,主要市場在智能終端、電腦、消費電子、工業、汽車、軍事、醫療等領域。

根據IC Insights的預估,2016年全球芯片行業下游市場大致分為通訊(含手機)、計算機、消費電子、汽車、工業/醫療、政府/軍事等領域,其中最主要的市場是通訊和計算機領域,二者佔比達到74%。其次是消費電子、汽車和工業領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