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除溼氣有講究,寒溼、溼熱要分清,你用對了嗎?

砂仁 便祕 中藥 冷飲 茯苓 淡竹葉 甘草 決明 赤小豆 薏苡 桔子 中醫藥養生知識科普 2019-04-05

隨著科技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飲食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辛辣刺激、冰鎮冷飲和油膩肉食等逐漸成為了現代年輕人的飲食嗜好。久而久之,對我們的腸胃造成了很大刺激,同時也大大加重了脾胃負擔,從而導致脾胃虛弱,陽氣不足,溼邪停聚於體內不能正常排出。而溼邪則是比較容易滲透的,遇寒則成寒溼,遇熱則成溼熱。那麼,遇到身體溼氣重時,我們應該如何來判斷寒溼與溼熱呢?針對寒溼與溼熱,我們又應該如何進行調養呢?

祛除溼氣有講究,寒溼、溼熱要分清,你用對了嗎?

寒溼與溼熱判斷方法

1、看面目與肌膚:寒溼多表現為面目和肌膚顏色晦暗,如煙燻;溼熱則色澤比較鮮明,如橘子,還常伴有皮膚瘙癢等症狀。

2、看口渴情況:寒溼多為口中黏膩,口淡不渴;溼熱多為渴不欲飲,常伴有口苦等症狀。

3、看出汗情況:寒溼一般出汗不太明顯,常伴有肢體浮腫;溼熱往往容易出汗,自身感覺比較熱,但用手去觸摸卻常常感覺不是很熱,且出汗之後這些症狀也不能緩解。

4、看二便:寒溼多表現為小便清長,大便稀溏;溼熱多表現為小便短少,顏色發黃,大便溏瀉、粘滯不爽或便祕。

5、女性看白帶:寒溼多表現為白帶清稀、量多;溼熱多表現為白帶有異味,顏色偏黃,質地比較粘稠;

6、看舌頭:寒溼的舌質淡胖,常有牙齒印,舌苔多發白,厚膩,滑滑的,看上去水分較多;溼熱的舌質發紅,舌苔多黃膩。

祛除溼氣有講究,寒溼、溼熱要分清,你用對了嗎?

寒溼較重者調養配方

茯苓10g(搗開)、砂仁3g(後下)、甘草10g、芡實10g、香薷5g

以上五種中藥材,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燒開後,煎煮15分鐘,再加入砂仁,繼續煎煮5分鐘,放溫後,每日分3次服用。

祛除溼氣有講究,寒溼、溼熱要分清,你用對了嗎?

溼熱較重者調養配方

薏苡仁30g、赤小豆15g、淡竹葉5g、決明子10g、芡實10g

以上五種中藥材,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燒開後,繼續煎煮30分鐘,放涼後,每日分3次服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