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南方人細緻,北方人粗獷,而西北人粗之更甚”。陝西的黃土地上,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陝西人(關中人)具有一些獨特的生活方式。

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經過彙集稱之為“陝西十大怪”(即“關中十大怪”):麵條像腰帶、鍋盔像鍋益、辣子是道菜、泡饃大碗賣、碗盆難分開、帕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不坐蹲起來、唱戲吼起來等。

一、 麵條像腰帶


"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南方人細緻,北方人粗獷,而西北人粗之更甚”。陝西的黃土地上,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陝西人(關中人)具有一些獨特的生活方式。

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經過彙集稱之為“陝西十大怪”(即“關中十大怪”):麵條像腰帶、鍋盔像鍋益、辣子是道菜、泡饃大碗賣、碗盆難分開、帕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不坐蹲起來、唱戲吼起來等。

一、 麵條像腰帶


陝西十大怪


俗稱“八百里秦川”的關中盛產小麥。小麥也就成了關中人的主要食糧之一。而麵條則是關中人最主要的飲食。關中人吃麵,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擀厚、切寬,並稱之為“biangbiang面”。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裡,無論是澆肉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飢。

二、 鍋盔像鍋蓋


"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南方人細緻,北方人粗獷,而西北人粗之更甚”。陝西的黃土地上,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陝西人(關中人)具有一些獨特的生活方式。

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經過彙集稱之為“陝西十大怪”(即“關中十大怪”):麵條像腰帶、鍋盔像鍋益、辣子是道菜、泡饃大碗賣、碗盆難分開、帕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不坐蹲起來、唱戲吼起來等。

一、 麵條像腰帶


陝西十大怪


俗稱“八百里秦川”的關中盛產小麥。小麥也就成了關中人的主要食糧之一。而麵條則是關中人最主要的飲食。關中人吃麵,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擀厚、切寬,並稱之為“biangbiang面”。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裡,無論是澆肉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飢。

二、 鍋盔像鍋蓋


陝西十大怪


鍋盔是用麥面製成面坯,在鐵鍋上烙烤而成的一種餅子。它既是陝西人的主食,又是出外隨身攜帶的乾糧。關於鍋盔的起源,歷來說法不一。有的說,鍋盔是諸葛亮初出茅廬,火燒博望坡後,為幫關羽穩定軍心而發明的;有的說,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有一名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麵糰放進頭盔裡,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了餅。因為是用頭盔烙制而成的,所以叫做鍋盔。不管怎麼講,算起來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陝西人做鍋盔,將面和得很硬,甚至用手都揉不動,只能藉助木槓子,用全身的力量來壓揉,壓成圓餅以後,放在鐵鍋裡,用麥秸火慢慢烙烤,並用微火煨熟。這樣,烙成的鍋盔外脆裡酥、清香可口,放上十數八天也不會變味。陝西農村的鐵鍋都很大,直徑一般都在二尺以上,所以烙出的鍋盔又大又厚,很象一個鍋蓋。這大概也是陝西人純樸性格和豪爽氣度的一種顯現吧。

三、 辣子是道菜


"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南方人細緻,北方人粗獷,而西北人粗之更甚”。陝西的黃土地上,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陝西人(關中人)具有一些獨特的生活方式。

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經過彙集稱之為“陝西十大怪”(即“關中十大怪”):麵條像腰帶、鍋盔像鍋益、辣子是道菜、泡饃大碗賣、碗盆難分開、帕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不坐蹲起來、唱戲吼起來等。

一、 麵條像腰帶


陝西十大怪


俗稱“八百里秦川”的關中盛產小麥。小麥也就成了關中人的主要食糧之一。而麵條則是關中人最主要的飲食。關中人吃麵,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擀厚、切寬,並稱之為“biangbiang面”。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裡,無論是澆肉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飢。

二、 鍋盔像鍋蓋


陝西十大怪


鍋盔是用麥面製成面坯,在鐵鍋上烙烤而成的一種餅子。它既是陝西人的主食,又是出外隨身攜帶的乾糧。關於鍋盔的起源,歷來說法不一。有的說,鍋盔是諸葛亮初出茅廬,火燒博望坡後,為幫關羽穩定軍心而發明的;有的說,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有一名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麵糰放進頭盔裡,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了餅。因為是用頭盔烙制而成的,所以叫做鍋盔。不管怎麼講,算起來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陝西人做鍋盔,將面和得很硬,甚至用手都揉不動,只能藉助木槓子,用全身的力量來壓揉,壓成圓餅以後,放在鐵鍋裡,用麥秸火慢慢烙烤,並用微火煨熟。這樣,烙成的鍋盔外脆裡酥、清香可口,放上十數八天也不會變味。陝西農村的鐵鍋都很大,直徑一般都在二尺以上,所以烙出的鍋盔又大又厚,很象一個鍋蓋。這大概也是陝西人純樸性格和豪爽氣度的一種顯現吧。

三、 辣子是道菜


陝西十大怪


陝西盛產辣椒。陝西的辣椒色紅個長頭尖,味極辣,當地人俗稱“線辣子”或“尖辣子”。出口到國外,被稱為“秦辣”。人們普遍認為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實,陝西人吃辣椒比湖南人、四川人厲害的多。湖南、四川人只是把辣椒當作一種調味品,而陝西人則實實在在地把辣椒當菜吃。陝西人吃辣子,是先將辣椒摘去蒂把,用文火炕幹,再用舀子搗成粉狀,經過篩羅,再讓上細鹽,最後用較多的滾油潑一下,就成了當地著名的"油潑辣子"。這種辣子,看著紅、聞著香、吃著辣,既能用來調面,又能夾饃吃。這種辣子富含脂肪、蛋白質和無機鹽,具有開胃、下飯、增進食慾之功效。

四、泡饃大碗賣


"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南方人細緻,北方人粗獷,而西北人粗之更甚”。陝西的黃土地上,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陝西人(關中人)具有一些獨特的生活方式。

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經過彙集稱之為“陝西十大怪”(即“關中十大怪”):麵條像腰帶、鍋盔像鍋益、辣子是道菜、泡饃大碗賣、碗盆難分開、帕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不坐蹲起來、唱戲吼起來等。

一、 麵條像腰帶


陝西十大怪


俗稱“八百里秦川”的關中盛產小麥。小麥也就成了關中人的主要食糧之一。而麵條則是關中人最主要的飲食。關中人吃麵,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擀厚、切寬,並稱之為“biangbiang面”。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裡,無論是澆肉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飢。

二、 鍋盔像鍋蓋


陝西十大怪


鍋盔是用麥面製成面坯,在鐵鍋上烙烤而成的一種餅子。它既是陝西人的主食,又是出外隨身攜帶的乾糧。關於鍋盔的起源,歷來說法不一。有的說,鍋盔是諸葛亮初出茅廬,火燒博望坡後,為幫關羽穩定軍心而發明的;有的說,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有一名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麵糰放進頭盔裡,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了餅。因為是用頭盔烙制而成的,所以叫做鍋盔。不管怎麼講,算起來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陝西人做鍋盔,將面和得很硬,甚至用手都揉不動,只能藉助木槓子,用全身的力量來壓揉,壓成圓餅以後,放在鐵鍋裡,用麥秸火慢慢烙烤,並用微火煨熟。這樣,烙成的鍋盔外脆裡酥、清香可口,放上十數八天也不會變味。陝西農村的鐵鍋都很大,直徑一般都在二尺以上,所以烙出的鍋盔又大又厚,很象一個鍋蓋。這大概也是陝西人純樸性格和豪爽氣度的一種顯現吧。

三、 辣子是道菜


陝西十大怪


陝西盛產辣椒。陝西的辣椒色紅個長頭尖,味極辣,當地人俗稱“線辣子”或“尖辣子”。出口到國外,被稱為“秦辣”。人們普遍認為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實,陝西人吃辣椒比湖南人、四川人厲害的多。湖南、四川人只是把辣椒當作一種調味品,而陝西人則實實在在地把辣椒當菜吃。陝西人吃辣子,是先將辣椒摘去蒂把,用文火炕幹,再用舀子搗成粉狀,經過篩羅,再讓上細鹽,最後用較多的滾油潑一下,就成了當地著名的"油潑辣子"。這種辣子,看著紅、聞著香、吃著辣,既能用來調面,又能夾饃吃。這種辣子富含脂肪、蛋白質和無機鹽,具有開胃、下飯、增進食慾之功效。

四、泡饃大碗賣


陝西十大怪


"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南方人細緻,北方人粗獷,而西北人粗之更甚”。陝西的黃土地上,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陝西人(關中人)具有一些獨特的生活方式。

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經過彙集稱之為“陝西十大怪”(即“關中十大怪”):麵條像腰帶、鍋盔像鍋益、辣子是道菜、泡饃大碗賣、碗盆難分開、帕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不坐蹲起來、唱戲吼起來等。

一、 麵條像腰帶


陝西十大怪


俗稱“八百里秦川”的關中盛產小麥。小麥也就成了關中人的主要食糧之一。而麵條則是關中人最主要的飲食。關中人吃麵,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擀厚、切寬,並稱之為“biangbiang面”。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裡,無論是澆肉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飢。

二、 鍋盔像鍋蓋


陝西十大怪


鍋盔是用麥面製成面坯,在鐵鍋上烙烤而成的一種餅子。它既是陝西人的主食,又是出外隨身攜帶的乾糧。關於鍋盔的起源,歷來說法不一。有的說,鍋盔是諸葛亮初出茅廬,火燒博望坡後,為幫關羽穩定軍心而發明的;有的說,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有一名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麵糰放進頭盔裡,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了餅。因為是用頭盔烙制而成的,所以叫做鍋盔。不管怎麼講,算起來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陝西人做鍋盔,將面和得很硬,甚至用手都揉不動,只能藉助木槓子,用全身的力量來壓揉,壓成圓餅以後,放在鐵鍋裡,用麥秸火慢慢烙烤,並用微火煨熟。這樣,烙成的鍋盔外脆裡酥、清香可口,放上十數八天也不會變味。陝西農村的鐵鍋都很大,直徑一般都在二尺以上,所以烙出的鍋盔又大又厚,很象一個鍋蓋。這大概也是陝西人純樸性格和豪爽氣度的一種顯現吧。

三、 辣子是道菜


陝西十大怪


陝西盛產辣椒。陝西的辣椒色紅個長頭尖,味極辣,當地人俗稱“線辣子”或“尖辣子”。出口到國外,被稱為“秦辣”。人們普遍認為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實,陝西人吃辣椒比湖南人、四川人厲害的多。湖南、四川人只是把辣椒當作一種調味品,而陝西人則實實在在地把辣椒當菜吃。陝西人吃辣子,是先將辣椒摘去蒂把,用文火炕幹,再用舀子搗成粉狀,經過篩羅,再讓上細鹽,最後用較多的滾油潑一下,就成了當地著名的"油潑辣子"。這種辣子,看著紅、聞著香、吃著辣,既能用來調面,又能夾饃吃。這種辣子富含脂肪、蛋白質和無機鹽,具有開胃、下飯、增進食慾之功效。

四、泡饃大碗賣


陝西十大怪


陝西十大怪


“牛羊肉泡饃大碗賣”可稱上是“陝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饃似乎是白來一趟。而牛羊肉泡饃要數回民食品了。

關中人吃飯講究實惠,肉是大塊的肉,饃是硬梆梆的死麵託託饃,碗是能盛6兩8兩的大老碗。剛端上來的羊肉泡饃很燙,呼呼地直冒熱氣,吃時用筷子從貼碗的四周往嘴邊撥,邊撥邊吃。

羊肉泡的作法主要分煮肉、烙饃、熬湯、掰饃和煮饃。肉要煮得又酥又爛。饃要烙得又硬又黃,還要遇水不化、百煮不爛。湯用牛羊肉骨髓熬成。饃要掰得越碎越勻越好,然後將饃、肉、粉絲、蔥、鹽、味精等調料加入,在炒瓢內旺火爆煮。

由於烹煮的方法不同,羊肉泡饃為煮饃和小炒。加湯的多少不同,分為幹泡(湯少)和水圍城(湯多),吃得自有分寸。這種泡饃有幹有湯,又熱又香,很叫人開胃口。所以泡饃館,便選用一種耀州(耀縣)產的大瓷碗來裝盛泡饃。

五、碗盆難分開


"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南方人細緻,北方人粗獷,而西北人粗之更甚”。陝西的黃土地上,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陝西人(關中人)具有一些獨特的生活方式。

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經過彙集稱之為“陝西十大怪”(即“關中十大怪”):麵條像腰帶、鍋盔像鍋益、辣子是道菜、泡饃大碗賣、碗盆難分開、帕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不坐蹲起來、唱戲吼起來等。

一、 麵條像腰帶


陝西十大怪


俗稱“八百里秦川”的關中盛產小麥。小麥也就成了關中人的主要食糧之一。而麵條則是關中人最主要的飲食。關中人吃麵,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擀厚、切寬,並稱之為“biangbiang面”。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裡,無論是澆肉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飢。

二、 鍋盔像鍋蓋


陝西十大怪


鍋盔是用麥面製成面坯,在鐵鍋上烙烤而成的一種餅子。它既是陝西人的主食,又是出外隨身攜帶的乾糧。關於鍋盔的起源,歷來說法不一。有的說,鍋盔是諸葛亮初出茅廬,火燒博望坡後,為幫關羽穩定軍心而發明的;有的說,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有一名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麵糰放進頭盔裡,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了餅。因為是用頭盔烙制而成的,所以叫做鍋盔。不管怎麼講,算起來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陝西人做鍋盔,將面和得很硬,甚至用手都揉不動,只能藉助木槓子,用全身的力量來壓揉,壓成圓餅以後,放在鐵鍋裡,用麥秸火慢慢烙烤,並用微火煨熟。這樣,烙成的鍋盔外脆裡酥、清香可口,放上十數八天也不會變味。陝西農村的鐵鍋都很大,直徑一般都在二尺以上,所以烙出的鍋盔又大又厚,很象一個鍋蓋。這大概也是陝西人純樸性格和豪爽氣度的一種顯現吧。

三、 辣子是道菜


陝西十大怪


陝西盛產辣椒。陝西的辣椒色紅個長頭尖,味極辣,當地人俗稱“線辣子”或“尖辣子”。出口到國外,被稱為“秦辣”。人們普遍認為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實,陝西人吃辣椒比湖南人、四川人厲害的多。湖南、四川人只是把辣椒當作一種調味品,而陝西人則實實在在地把辣椒當菜吃。陝西人吃辣子,是先將辣椒摘去蒂把,用文火炕幹,再用舀子搗成粉狀,經過篩羅,再讓上細鹽,最後用較多的滾油潑一下,就成了當地著名的"油潑辣子"。這種辣子,看著紅、聞著香、吃著辣,既能用來調面,又能夾饃吃。這種辣子富含脂肪、蛋白質和無機鹽,具有開胃、下飯、增進食慾之功效。

四、泡饃大碗賣


陝西十大怪


陝西十大怪


“牛羊肉泡饃大碗賣”可稱上是“陝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饃似乎是白來一趟。而牛羊肉泡饃要數回民食品了。

關中人吃飯講究實惠,肉是大塊的肉,饃是硬梆梆的死麵託託饃,碗是能盛6兩8兩的大老碗。剛端上來的羊肉泡饃很燙,呼呼地直冒熱氣,吃時用筷子從貼碗的四周往嘴邊撥,邊撥邊吃。

羊肉泡的作法主要分煮肉、烙饃、熬湯、掰饃和煮饃。肉要煮得又酥又爛。饃要烙得又硬又黃,還要遇水不化、百煮不爛。湯用牛羊肉骨髓熬成。饃要掰得越碎越勻越好,然後將饃、肉、粉絲、蔥、鹽、味精等調料加入,在炒瓢內旺火爆煮。

由於烹煮的方法不同,羊肉泡饃為煮饃和小炒。加湯的多少不同,分為幹泡(湯少)和水圍城(湯多),吃得自有分寸。這種泡饃有幹有湯,又熱又香,很叫人開胃口。所以泡饃館,便選用一種耀州(耀縣)產的大瓷碗來裝盛泡饃。

五、碗盆難分開


陝西十大怪


陝西人(老陝)吃飯,喜歡用一種耀州產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當地人稱為“老碗”。這種老碗甚至比小盆還大,所以往往碗盆難分。

在關中農村,每到吃飯時,村頭、莊前、樹下,男人們就端著大老碗(一碗湯飯外加兩塊饃足有六七兩),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邊吃飯邊啦著話,這就是有名的“老碗會”。

在農村,人們勞動強度大,幹活出力多,吃飯也多,所以出門用老碗盛一下就夠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飯,省了不少麻煩。

六、帕帕頭上戴


"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南方人細緻,北方人粗獷,而西北人粗之更甚”。陝西的黃土地上,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陝西人(關中人)具有一些獨特的生活方式。

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經過彙集稱之為“陝西十大怪”(即“關中十大怪”):麵條像腰帶、鍋盔像鍋益、辣子是道菜、泡饃大碗賣、碗盆難分開、帕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不坐蹲起來、唱戲吼起來等。

一、 麵條像腰帶


陝西十大怪


俗稱“八百里秦川”的關中盛產小麥。小麥也就成了關中人的主要食糧之一。而麵條則是關中人最主要的飲食。關中人吃麵,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擀厚、切寬,並稱之為“biangbiang面”。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裡,無論是澆肉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飢。

二、 鍋盔像鍋蓋


陝西十大怪


鍋盔是用麥面製成面坯,在鐵鍋上烙烤而成的一種餅子。它既是陝西人的主食,又是出外隨身攜帶的乾糧。關於鍋盔的起源,歷來說法不一。有的說,鍋盔是諸葛亮初出茅廬,火燒博望坡後,為幫關羽穩定軍心而發明的;有的說,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有一名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麵糰放進頭盔裡,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了餅。因為是用頭盔烙制而成的,所以叫做鍋盔。不管怎麼講,算起來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陝西人做鍋盔,將面和得很硬,甚至用手都揉不動,只能藉助木槓子,用全身的力量來壓揉,壓成圓餅以後,放在鐵鍋裡,用麥秸火慢慢烙烤,並用微火煨熟。這樣,烙成的鍋盔外脆裡酥、清香可口,放上十數八天也不會變味。陝西農村的鐵鍋都很大,直徑一般都在二尺以上,所以烙出的鍋盔又大又厚,很象一個鍋蓋。這大概也是陝西人純樸性格和豪爽氣度的一種顯現吧。

三、 辣子是道菜


陝西十大怪


陝西盛產辣椒。陝西的辣椒色紅個長頭尖,味極辣,當地人俗稱“線辣子”或“尖辣子”。出口到國外,被稱為“秦辣”。人們普遍認為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實,陝西人吃辣椒比湖南人、四川人厲害的多。湖南、四川人只是把辣椒當作一種調味品,而陝西人則實實在在地把辣椒當菜吃。陝西人吃辣子,是先將辣椒摘去蒂把,用文火炕幹,再用舀子搗成粉狀,經過篩羅,再讓上細鹽,最後用較多的滾油潑一下,就成了當地著名的"油潑辣子"。這種辣子,看著紅、聞著香、吃著辣,既能用來調面,又能夾饃吃。這種辣子富含脂肪、蛋白質和無機鹽,具有開胃、下飯、增進食慾之功效。

四、泡饃大碗賣


陝西十大怪


陝西十大怪


“牛羊肉泡饃大碗賣”可稱上是“陝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饃似乎是白來一趟。而牛羊肉泡饃要數回民食品了。

關中人吃飯講究實惠,肉是大塊的肉,饃是硬梆梆的死麵託託饃,碗是能盛6兩8兩的大老碗。剛端上來的羊肉泡饃很燙,呼呼地直冒熱氣,吃時用筷子從貼碗的四周往嘴邊撥,邊撥邊吃。

羊肉泡的作法主要分煮肉、烙饃、熬湯、掰饃和煮饃。肉要煮得又酥又爛。饃要烙得又硬又黃,還要遇水不化、百煮不爛。湯用牛羊肉骨髓熬成。饃要掰得越碎越勻越好,然後將饃、肉、粉絲、蔥、鹽、味精等調料加入,在炒瓢內旺火爆煮。

由於烹煮的方法不同,羊肉泡饃為煮饃和小炒。加湯的多少不同,分為幹泡(湯少)和水圍城(湯多),吃得自有分寸。這種泡饃有幹有湯,又熱又香,很叫人開胃口。所以泡饃館,便選用一種耀州(耀縣)產的大瓷碗來裝盛泡饃。

五、碗盆難分開


陝西十大怪


陝西人(老陝)吃飯,喜歡用一種耀州產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當地人稱為“老碗”。這種老碗甚至比小盆還大,所以往往碗盆難分。

在關中農村,每到吃飯時,村頭、莊前、樹下,男人們就端著大老碗(一碗湯飯外加兩塊饃足有六七兩),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邊吃飯邊啦著話,這就是有名的“老碗會”。

在農村,人們勞動強度大,幹活出力多,吃飯也多,所以出門用老碗盛一下就夠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飯,省了不少麻煩。

六、帕帕頭上戴


陝西十大怪


陝西的關中盛產棉花,當地農村很早就有用棉花紡紗織布的習慣。當地人愛把這種用棉花紡織而成的土布樑成黑色。所以,在關中農村,中老年人有服裝大多是黑色的。這大概與秦始皇以水為德,崇高黑色的遺習有關吧。關中農村的老年婦女,差不多人人頭上都戴著一塊黑色或白色的帕帕。外地人不理解這是為什麼。其實,這種帕帕的實用性很強,可防風、防塵、防雨、防晒,可擦汗、可潔手,還可臨時用來包東西。

七、房子半邊蓋


"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南方人細緻,北方人粗獷,而西北人粗之更甚”。陝西的黃土地上,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陝西人(關中人)具有一些獨特的生活方式。

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經過彙集稱之為“陝西十大怪”(即“關中十大怪”):麵條像腰帶、鍋盔像鍋益、辣子是道菜、泡饃大碗賣、碗盆難分開、帕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不坐蹲起來、唱戲吼起來等。

一、 麵條像腰帶


陝西十大怪


俗稱“八百里秦川”的關中盛產小麥。小麥也就成了關中人的主要食糧之一。而麵條則是關中人最主要的飲食。關中人吃麵,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擀厚、切寬,並稱之為“biangbiang面”。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裡,無論是澆肉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飢。

二、 鍋盔像鍋蓋


陝西十大怪


鍋盔是用麥面製成面坯,在鐵鍋上烙烤而成的一種餅子。它既是陝西人的主食,又是出外隨身攜帶的乾糧。關於鍋盔的起源,歷來說法不一。有的說,鍋盔是諸葛亮初出茅廬,火燒博望坡後,為幫關羽穩定軍心而發明的;有的說,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有一名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麵糰放進頭盔裡,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了餅。因為是用頭盔烙制而成的,所以叫做鍋盔。不管怎麼講,算起來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陝西人做鍋盔,將面和得很硬,甚至用手都揉不動,只能藉助木槓子,用全身的力量來壓揉,壓成圓餅以後,放在鐵鍋裡,用麥秸火慢慢烙烤,並用微火煨熟。這樣,烙成的鍋盔外脆裡酥、清香可口,放上十數八天也不會變味。陝西農村的鐵鍋都很大,直徑一般都在二尺以上,所以烙出的鍋盔又大又厚,很象一個鍋蓋。這大概也是陝西人純樸性格和豪爽氣度的一種顯現吧。

三、 辣子是道菜


陝西十大怪


陝西盛產辣椒。陝西的辣椒色紅個長頭尖,味極辣,當地人俗稱“線辣子”或“尖辣子”。出口到國外,被稱為“秦辣”。人們普遍認為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實,陝西人吃辣椒比湖南人、四川人厲害的多。湖南、四川人只是把辣椒當作一種調味品,而陝西人則實實在在地把辣椒當菜吃。陝西人吃辣子,是先將辣椒摘去蒂把,用文火炕幹,再用舀子搗成粉狀,經過篩羅,再讓上細鹽,最後用較多的滾油潑一下,就成了當地著名的"油潑辣子"。這種辣子,看著紅、聞著香、吃著辣,既能用來調面,又能夾饃吃。這種辣子富含脂肪、蛋白質和無機鹽,具有開胃、下飯、增進食慾之功效。

四、泡饃大碗賣


陝西十大怪


陝西十大怪


“牛羊肉泡饃大碗賣”可稱上是“陝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饃似乎是白來一趟。而牛羊肉泡饃要數回民食品了。

關中人吃飯講究實惠,肉是大塊的肉,饃是硬梆梆的死麵託託饃,碗是能盛6兩8兩的大老碗。剛端上來的羊肉泡饃很燙,呼呼地直冒熱氣,吃時用筷子從貼碗的四周往嘴邊撥,邊撥邊吃。

羊肉泡的作法主要分煮肉、烙饃、熬湯、掰饃和煮饃。肉要煮得又酥又爛。饃要烙得又硬又黃,還要遇水不化、百煮不爛。湯用牛羊肉骨髓熬成。饃要掰得越碎越勻越好,然後將饃、肉、粉絲、蔥、鹽、味精等調料加入,在炒瓢內旺火爆煮。

由於烹煮的方法不同,羊肉泡饃為煮饃和小炒。加湯的多少不同,分為幹泡(湯少)和水圍城(湯多),吃得自有分寸。這種泡饃有幹有湯,又熱又香,很叫人開胃口。所以泡饃館,便選用一種耀州(耀縣)產的大瓷碗來裝盛泡饃。

五、碗盆難分開


陝西十大怪


陝西人(老陝)吃飯,喜歡用一種耀州產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當地人稱為“老碗”。這種老碗甚至比小盆還大,所以往往碗盆難分。

在關中農村,每到吃飯時,村頭、莊前、樹下,男人們就端著大老碗(一碗湯飯外加兩塊饃足有六七兩),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邊吃飯邊啦著話,這就是有名的“老碗會”。

在農村,人們勞動強度大,幹活出力多,吃飯也多,所以出門用老碗盛一下就夠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飯,省了不少麻煩。

六、帕帕頭上戴


陝西十大怪


陝西的關中盛產棉花,當地農村很早就有用棉花紡紗織布的習慣。當地人愛把這種用棉花紡織而成的土布樑成黑色。所以,在關中農村,中老年人有服裝大多是黑色的。這大概與秦始皇以水為德,崇高黑色的遺習有關吧。關中農村的老年婦女,差不多人人頭上都戴著一塊黑色或白色的帕帕。外地人不理解這是為什麼。其實,這種帕帕的實用性很強,可防風、防塵、防雨、防晒,可擦汗、可潔手,還可臨時用來包東西。

七、房子半邊蓋


陝西十大怪


無論是在西安城還是陝西農村,都隨處可見“一邊蓋”的房子。何為一邊蓋?一般的房子房頂為人字形,可是陝西的房子卻是人字的一撇。據說因為陝西幹早少雨,所以這一邊蓋的房子能讓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裡,正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來陝西農業發展緩慢,人口卻迅猛增加。農村中原來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積有限,而人口眾多,住宅緊張,於是便形成了房子“半邊蓋”的歷史。

八、姑娘不對外


"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南方人細緻,北方人粗獷,而西北人粗之更甚”。陝西的黃土地上,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陝西人(關中人)具有一些獨特的生活方式。

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經過彙集稱之為“陝西十大怪”(即“關中十大怪”):麵條像腰帶、鍋盔像鍋益、辣子是道菜、泡饃大碗賣、碗盆難分開、帕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不坐蹲起來、唱戲吼起來等。

一、 麵條像腰帶


陝西十大怪


俗稱“八百里秦川”的關中盛產小麥。小麥也就成了關中人的主要食糧之一。而麵條則是關中人最主要的飲食。關中人吃麵,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擀厚、切寬,並稱之為“biangbiang面”。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裡,無論是澆肉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飢。

二、 鍋盔像鍋蓋


陝西十大怪


鍋盔是用麥面製成面坯,在鐵鍋上烙烤而成的一種餅子。它既是陝西人的主食,又是出外隨身攜帶的乾糧。關於鍋盔的起源,歷來說法不一。有的說,鍋盔是諸葛亮初出茅廬,火燒博望坡後,為幫關羽穩定軍心而發明的;有的說,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有一名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麵糰放進頭盔裡,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了餅。因為是用頭盔烙制而成的,所以叫做鍋盔。不管怎麼講,算起來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陝西人做鍋盔,將面和得很硬,甚至用手都揉不動,只能藉助木槓子,用全身的力量來壓揉,壓成圓餅以後,放在鐵鍋裡,用麥秸火慢慢烙烤,並用微火煨熟。這樣,烙成的鍋盔外脆裡酥、清香可口,放上十數八天也不會變味。陝西農村的鐵鍋都很大,直徑一般都在二尺以上,所以烙出的鍋盔又大又厚,很象一個鍋蓋。這大概也是陝西人純樸性格和豪爽氣度的一種顯現吧。

三、 辣子是道菜


陝西十大怪


陝西盛產辣椒。陝西的辣椒色紅個長頭尖,味極辣,當地人俗稱“線辣子”或“尖辣子”。出口到國外,被稱為“秦辣”。人們普遍認為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實,陝西人吃辣椒比湖南人、四川人厲害的多。湖南、四川人只是把辣椒當作一種調味品,而陝西人則實實在在地把辣椒當菜吃。陝西人吃辣子,是先將辣椒摘去蒂把,用文火炕幹,再用舀子搗成粉狀,經過篩羅,再讓上細鹽,最後用較多的滾油潑一下,就成了當地著名的"油潑辣子"。這種辣子,看著紅、聞著香、吃著辣,既能用來調面,又能夾饃吃。這種辣子富含脂肪、蛋白質和無機鹽,具有開胃、下飯、增進食慾之功效。

四、泡饃大碗賣


陝西十大怪


陝西十大怪


“牛羊肉泡饃大碗賣”可稱上是“陝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饃似乎是白來一趟。而牛羊肉泡饃要數回民食品了。

關中人吃飯講究實惠,肉是大塊的肉,饃是硬梆梆的死麵託託饃,碗是能盛6兩8兩的大老碗。剛端上來的羊肉泡饃很燙,呼呼地直冒熱氣,吃時用筷子從貼碗的四周往嘴邊撥,邊撥邊吃。

羊肉泡的作法主要分煮肉、烙饃、熬湯、掰饃和煮饃。肉要煮得又酥又爛。饃要烙得又硬又黃,還要遇水不化、百煮不爛。湯用牛羊肉骨髓熬成。饃要掰得越碎越勻越好,然後將饃、肉、粉絲、蔥、鹽、味精等調料加入,在炒瓢內旺火爆煮。

由於烹煮的方法不同,羊肉泡饃為煮饃和小炒。加湯的多少不同,分為幹泡(湯少)和水圍城(湯多),吃得自有分寸。這種泡饃有幹有湯,又熱又香,很叫人開胃口。所以泡饃館,便選用一種耀州(耀縣)產的大瓷碗來裝盛泡饃。

五、碗盆難分開


陝西十大怪


陝西人(老陝)吃飯,喜歡用一種耀州產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當地人稱為“老碗”。這種老碗甚至比小盆還大,所以往往碗盆難分。

在關中農村,每到吃飯時,村頭、莊前、樹下,男人們就端著大老碗(一碗湯飯外加兩塊饃足有六七兩),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邊吃飯邊啦著話,這就是有名的“老碗會”。

在農村,人們勞動強度大,幹活出力多,吃飯也多,所以出門用老碗盛一下就夠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飯,省了不少麻煩。

六、帕帕頭上戴


陝西十大怪


陝西的關中盛產棉花,當地農村很早就有用棉花紡紗織布的習慣。當地人愛把這種用棉花紡織而成的土布樑成黑色。所以,在關中農村,中老年人有服裝大多是黑色的。這大概與秦始皇以水為德,崇高黑色的遺習有關吧。關中農村的老年婦女,差不多人人頭上都戴著一塊黑色或白色的帕帕。外地人不理解這是為什麼。其實,這種帕帕的實用性很強,可防風、防塵、防雨、防晒,可擦汗、可潔手,還可臨時用來包東西。

七、房子半邊蓋


陝西十大怪


無論是在西安城還是陝西農村,都隨處可見“一邊蓋”的房子。何為一邊蓋?一般的房子房頂為人字形,可是陝西的房子卻是人字的一撇。據說因為陝西幹早少雨,所以這一邊蓋的房子能讓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裡,正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來陝西農業發展緩慢,人口卻迅猛增加。農村中原來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積有限,而人口眾多,住宅緊張,於是便形成了房子“半邊蓋”的歷史。

八、姑娘不對外


陝西十大怪


關中平原,土地肥沃,澆灌方便。只要有種子入土,基本上便可不為吃飯而發愁。所以,極少有人為生存而奔池於他鄉異地。關中地區很早就有"老不出關(潼關),少不下川(四川)"的諺語。久而久之,不僅男人們不外出遠行,就連姑娘們也不遠嫁。姑娘們不遠嫁,主要原因是為了和孃家人好互相照應,互為親戚的雙方好走動。

九、不坐蹲起來


"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南方人細緻,北方人粗獷,而西北人粗之更甚”。陝西的黃土地上,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陝西人(關中人)具有一些獨特的生活方式。

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經過彙集稱之為“陝西十大怪”(即“關中十大怪”):麵條像腰帶、鍋盔像鍋益、辣子是道菜、泡饃大碗賣、碗盆難分開、帕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不坐蹲起來、唱戲吼起來等。

一、 麵條像腰帶


陝西十大怪


俗稱“八百里秦川”的關中盛產小麥。小麥也就成了關中人的主要食糧之一。而麵條則是關中人最主要的飲食。關中人吃麵,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擀厚、切寬,並稱之為“biangbiang面”。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裡,無論是澆肉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飢。

二、 鍋盔像鍋蓋


陝西十大怪


鍋盔是用麥面製成面坯,在鐵鍋上烙烤而成的一種餅子。它既是陝西人的主食,又是出外隨身攜帶的乾糧。關於鍋盔的起源,歷來說法不一。有的說,鍋盔是諸葛亮初出茅廬,火燒博望坡後,為幫關羽穩定軍心而發明的;有的說,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有一名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麵糰放進頭盔裡,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了餅。因為是用頭盔烙制而成的,所以叫做鍋盔。不管怎麼講,算起來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陝西人做鍋盔,將面和得很硬,甚至用手都揉不動,只能藉助木槓子,用全身的力量來壓揉,壓成圓餅以後,放在鐵鍋裡,用麥秸火慢慢烙烤,並用微火煨熟。這樣,烙成的鍋盔外脆裡酥、清香可口,放上十數八天也不會變味。陝西農村的鐵鍋都很大,直徑一般都在二尺以上,所以烙出的鍋盔又大又厚,很象一個鍋蓋。這大概也是陝西人純樸性格和豪爽氣度的一種顯現吧。

三、 辣子是道菜


陝西十大怪


陝西盛產辣椒。陝西的辣椒色紅個長頭尖,味極辣,當地人俗稱“線辣子”或“尖辣子”。出口到國外,被稱為“秦辣”。人們普遍認為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實,陝西人吃辣椒比湖南人、四川人厲害的多。湖南、四川人只是把辣椒當作一種調味品,而陝西人則實實在在地把辣椒當菜吃。陝西人吃辣子,是先將辣椒摘去蒂把,用文火炕幹,再用舀子搗成粉狀,經過篩羅,再讓上細鹽,最後用較多的滾油潑一下,就成了當地著名的"油潑辣子"。這種辣子,看著紅、聞著香、吃著辣,既能用來調面,又能夾饃吃。這種辣子富含脂肪、蛋白質和無機鹽,具有開胃、下飯、增進食慾之功效。

四、泡饃大碗賣


陝西十大怪


陝西十大怪


“牛羊肉泡饃大碗賣”可稱上是“陝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饃似乎是白來一趟。而牛羊肉泡饃要數回民食品了。

關中人吃飯講究實惠,肉是大塊的肉,饃是硬梆梆的死麵託託饃,碗是能盛6兩8兩的大老碗。剛端上來的羊肉泡饃很燙,呼呼地直冒熱氣,吃時用筷子從貼碗的四周往嘴邊撥,邊撥邊吃。

羊肉泡的作法主要分煮肉、烙饃、熬湯、掰饃和煮饃。肉要煮得又酥又爛。饃要烙得又硬又黃,還要遇水不化、百煮不爛。湯用牛羊肉骨髓熬成。饃要掰得越碎越勻越好,然後將饃、肉、粉絲、蔥、鹽、味精等調料加入,在炒瓢內旺火爆煮。

由於烹煮的方法不同,羊肉泡饃為煮饃和小炒。加湯的多少不同,分為幹泡(湯少)和水圍城(湯多),吃得自有分寸。這種泡饃有幹有湯,又熱又香,很叫人開胃口。所以泡饃館,便選用一種耀州(耀縣)產的大瓷碗來裝盛泡饃。

五、碗盆難分開


陝西十大怪


陝西人(老陝)吃飯,喜歡用一種耀州產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當地人稱為“老碗”。這種老碗甚至比小盆還大,所以往往碗盆難分。

在關中農村,每到吃飯時,村頭、莊前、樹下,男人們就端著大老碗(一碗湯飯外加兩塊饃足有六七兩),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邊吃飯邊啦著話,這就是有名的“老碗會”。

在農村,人們勞動強度大,幹活出力多,吃飯也多,所以出門用老碗盛一下就夠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飯,省了不少麻煩。

六、帕帕頭上戴


陝西十大怪


陝西的關中盛產棉花,當地農村很早就有用棉花紡紗織布的習慣。當地人愛把這種用棉花紡織而成的土布樑成黑色。所以,在關中農村,中老年人有服裝大多是黑色的。這大概與秦始皇以水為德,崇高黑色的遺習有關吧。關中農村的老年婦女,差不多人人頭上都戴著一塊黑色或白色的帕帕。外地人不理解這是為什麼。其實,這種帕帕的實用性很強,可防風、防塵、防雨、防晒,可擦汗、可潔手,還可臨時用來包東西。

七、房子半邊蓋


陝西十大怪


無論是在西安城還是陝西農村,都隨處可見“一邊蓋”的房子。何為一邊蓋?一般的房子房頂為人字形,可是陝西的房子卻是人字的一撇。據說因為陝西幹早少雨,所以這一邊蓋的房子能讓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裡,正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來陝西農業發展緩慢,人口卻迅猛增加。農村中原來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積有限,而人口眾多,住宅緊張,於是便形成了房子“半邊蓋”的歷史。

八、姑娘不對外


陝西十大怪


關中平原,土地肥沃,澆灌方便。只要有種子入土,基本上便可不為吃飯而發愁。所以,極少有人為生存而奔池於他鄉異地。關中地區很早就有"老不出關(潼關),少不下川(四川)"的諺語。久而久之,不僅男人們不外出遠行,就連姑娘們也不遠嫁。姑娘們不遠嫁,主要原因是為了和孃家人好互相照應,互為親戚的雙方好走動。

九、不坐蹲起來


陝西十大怪


由於關中的男人們一日三餐都要蹲在一起“開老碗會”,而且一蹲就是一個多小時。加之,人們冬天喜歡蹲在背風向陽的地方"晒暖暖"或或者"丟方"下棋。於是,關中人就養成了"蹲"的習慣。外地人說這是“板凳不坐蹲起來”。

十、唱戲吼起來


"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南方人細緻,北方人粗獷,而西北人粗之更甚”。陝西的黃土地上,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陝西人(關中人)具有一些獨特的生活方式。

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經過彙集稱之為“陝西十大怪”(即“關中十大怪”):麵條像腰帶、鍋盔像鍋益、辣子是道菜、泡饃大碗賣、碗盆難分開、帕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不坐蹲起來、唱戲吼起來等。

一、 麵條像腰帶


陝西十大怪


俗稱“八百里秦川”的關中盛產小麥。小麥也就成了關中人的主要食糧之一。而麵條則是關中人最主要的飲食。關中人吃麵,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擀厚、切寬,並稱之為“biangbiang面”。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裡,無論是澆肉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飢。

二、 鍋盔像鍋蓋


陝西十大怪


鍋盔是用麥面製成面坯,在鐵鍋上烙烤而成的一種餅子。它既是陝西人的主食,又是出外隨身攜帶的乾糧。關於鍋盔的起源,歷來說法不一。有的說,鍋盔是諸葛亮初出茅廬,火燒博望坡後,為幫關羽穩定軍心而發明的;有的說,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有一名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麵糰放進頭盔裡,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了餅。因為是用頭盔烙制而成的,所以叫做鍋盔。不管怎麼講,算起來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陝西人做鍋盔,將面和得很硬,甚至用手都揉不動,只能藉助木槓子,用全身的力量來壓揉,壓成圓餅以後,放在鐵鍋裡,用麥秸火慢慢烙烤,並用微火煨熟。這樣,烙成的鍋盔外脆裡酥、清香可口,放上十數八天也不會變味。陝西農村的鐵鍋都很大,直徑一般都在二尺以上,所以烙出的鍋盔又大又厚,很象一個鍋蓋。這大概也是陝西人純樸性格和豪爽氣度的一種顯現吧。

三、 辣子是道菜


陝西十大怪


陝西盛產辣椒。陝西的辣椒色紅個長頭尖,味極辣,當地人俗稱“線辣子”或“尖辣子”。出口到國外,被稱為“秦辣”。人們普遍認為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實,陝西人吃辣椒比湖南人、四川人厲害的多。湖南、四川人只是把辣椒當作一種調味品,而陝西人則實實在在地把辣椒當菜吃。陝西人吃辣子,是先將辣椒摘去蒂把,用文火炕幹,再用舀子搗成粉狀,經過篩羅,再讓上細鹽,最後用較多的滾油潑一下,就成了當地著名的"油潑辣子"。這種辣子,看著紅、聞著香、吃著辣,既能用來調面,又能夾饃吃。這種辣子富含脂肪、蛋白質和無機鹽,具有開胃、下飯、增進食慾之功效。

四、泡饃大碗賣


陝西十大怪


陝西十大怪


“牛羊肉泡饃大碗賣”可稱上是“陝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饃似乎是白來一趟。而牛羊肉泡饃要數回民食品了。

關中人吃飯講究實惠,肉是大塊的肉,饃是硬梆梆的死麵託託饃,碗是能盛6兩8兩的大老碗。剛端上來的羊肉泡饃很燙,呼呼地直冒熱氣,吃時用筷子從貼碗的四周往嘴邊撥,邊撥邊吃。

羊肉泡的作法主要分煮肉、烙饃、熬湯、掰饃和煮饃。肉要煮得又酥又爛。饃要烙得又硬又黃,還要遇水不化、百煮不爛。湯用牛羊肉骨髓熬成。饃要掰得越碎越勻越好,然後將饃、肉、粉絲、蔥、鹽、味精等調料加入,在炒瓢內旺火爆煮。

由於烹煮的方法不同,羊肉泡饃為煮饃和小炒。加湯的多少不同,分為幹泡(湯少)和水圍城(湯多),吃得自有分寸。這種泡饃有幹有湯,又熱又香,很叫人開胃口。所以泡饃館,便選用一種耀州(耀縣)產的大瓷碗來裝盛泡饃。

五、碗盆難分開


陝西十大怪


陝西人(老陝)吃飯,喜歡用一種耀州產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當地人稱為“老碗”。這種老碗甚至比小盆還大,所以往往碗盆難分。

在關中農村,每到吃飯時,村頭、莊前、樹下,男人們就端著大老碗(一碗湯飯外加兩塊饃足有六七兩),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邊吃飯邊啦著話,這就是有名的“老碗會”。

在農村,人們勞動強度大,幹活出力多,吃飯也多,所以出門用老碗盛一下就夠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飯,省了不少麻煩。

六、帕帕頭上戴


陝西十大怪


陝西的關中盛產棉花,當地農村很早就有用棉花紡紗織布的習慣。當地人愛把這種用棉花紡織而成的土布樑成黑色。所以,在關中農村,中老年人有服裝大多是黑色的。這大概與秦始皇以水為德,崇高黑色的遺習有關吧。關中農村的老年婦女,差不多人人頭上都戴著一塊黑色或白色的帕帕。外地人不理解這是為什麼。其實,這種帕帕的實用性很強,可防風、防塵、防雨、防晒,可擦汗、可潔手,還可臨時用來包東西。

七、房子半邊蓋


陝西十大怪


無論是在西安城還是陝西農村,都隨處可見“一邊蓋”的房子。何為一邊蓋?一般的房子房頂為人字形,可是陝西的房子卻是人字的一撇。據說因為陝西幹早少雨,所以這一邊蓋的房子能讓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裡,正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來陝西農業發展緩慢,人口卻迅猛增加。農村中原來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積有限,而人口眾多,住宅緊張,於是便形成了房子“半邊蓋”的歷史。

八、姑娘不對外


陝西十大怪


關中平原,土地肥沃,澆灌方便。只要有種子入土,基本上便可不為吃飯而發愁。所以,極少有人為生存而奔池於他鄉異地。關中地區很早就有"老不出關(潼關),少不下川(四川)"的諺語。久而久之,不僅男人們不外出遠行,就連姑娘們也不遠嫁。姑娘們不遠嫁,主要原因是為了和孃家人好互相照應,互為親戚的雙方好走動。

九、不坐蹲起來


陝西十大怪


由於關中的男人們一日三餐都要蹲在一起“開老碗會”,而且一蹲就是一個多小時。加之,人們冬天喜歡蹲在背風向陽的地方"晒暖暖"或或者"丟方"下棋。於是,關中人就養成了"蹲"的習慣。外地人說這是“板凳不坐蹲起來”。

十、唱戲吼起來


陝西十大怪


唱戲,指秦腔。其特點是高昂激越、強烈急促。尤其是花臉的演唱,更是扯開嗓子大聲吼,當地人稱之為“掙破頭”,外地人開玩笑:“唱秦腔,一是舞臺要結實,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員身體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觀眾膽子要大,以免嚇壞了”。

吼戲者,臉紅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但只要觀眾叫聲“好”,這吼戲者的高興程度不亞於獲得什麼大獎,人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秦腔,聽起來“過癮”、“解饞”、“燎得太(好極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