庵埠這個鎮真是人傑地靈,竟然出了這麼多風雲人物

庵埠人傑地靈

文化底蘊深厚

古往今來

誕生了多為傑出人士

不僅出了諸多商界名人

他們的成就

讓全世界知道

什麼叫

庵埠人

庵埠這個鎮真是人傑地靈,竟然出了這麼多風雲人物



陳夢渭

(1902-1997),原名陳浩成,字公望,潮安縣庵埠鎮霞露村人。

1924年加入中國國民黨。

1925年春到汕頭祕密組織青年進行打倒軍閥的宣傳活動,支援國民革命軍東征軍進入汕頭。

是年年底進入上海持志大學文科國學系就學,大學畢業後即回汕頭,與張凌雲等組織新國民社、孫文主義學會,創《新國民報》,並在各行業組織工會,在汕頭市郊組織農會。

1927年起,歷任國民黨汕頭市黨部委員、廣東省農會潮梅海陸豐辦事處常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潮梅區清黨委員會委員、汕頭市總工會常務委員、中宣部《嶺東民國日報》總編輯、汕頭《文化日報》社長、國民黨澄海縣黨部委員、澄海縣抗日統率委員會委員、澄海縣《民國日報》社長。

1946年後,歷任國民黨澄海縣黨部常務檢察委員、澄海縣“戡亂”委員會委員、澄海縣地方財務委員會常務委員、汕頭市第四區公所民選區長、汕頭市第一屆參議會參議員、第一屆“國民大會”汕頭市候補代表、《澄江日報》社長。

1949年9月遷居香港,先後組織九龍培民區街坊福利社、街坊義學、香港澄海同鄉會、香港潮州陳氏四大夫堂宗親會、香港宗親會聯誼總會,任理事長、校長、主席、會長等職。

1978年2月15日遞補為國民黨“國大”代表,赴臺灣出席“國民大會第六次會議”,被委任為“憲政研討委員會”委員、“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委員。

1992年捐資20萬元重建庵埠水吼橋。

◆ ◆ ◆ ◆ ◆

陳傳康

(1931-1997),潮安縣庵埠鎮鳳歧村人,生於汕頭。

1949年高中畢業於汕頭市第一中學,195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自然地理專業,一直留校任教,從助教至教授、博士生導師,至地理系自然地理教研室主任。

長期從事地理學的教育、研究,其研究涉及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被稱為“全能地理學家”、“開拓型學者”。

1982年開始參與研究潮汕的區域開發和旅遊開發,參加《汕頭風景建設和旅遊開發規劃綱要》的制訂工作。

社會職務有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地理學報》副主編,全國高校綜合自然地理學教學研究會主任等職,並應聘為諸多社團顧問。

經其培養的碩士、博士50多名,發表的論著400多篇(部),與楊吾揚合作的《公路自然區劃》研究項目獲國家教委1989年科技進步二等獎。

◆ ◆ ◆ ◆ ◆

盧詩傑

(1936-1997),潮安縣庵埠鎮中興社區人,教授。

1961年畢業於中山醫學院醫療系。同年8月至1963年7月在中山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任外科醫師。

1963年8月調至汕頭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現汕頭大學醫學院)任教師。1974年4月由國家選派參加援助赤道幾內亞中國醫療隊,1976年9月回國。1978年12月晉講師,1979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6年12月晉副教授。

1987年7月起任汕頭大學醫學院外科學教研室副主任兼第一附屬醫院外科副主任。1992年5月晉教授,1995年9月獲碩士研究生導師資格。

在臨床中主持普通外科和胸外科,1983至1993年,對胸外科的食管癌、賁門癌施行外科手術4000多例,總切除率85%以上,5年生存率接近30%。在臨床實踐中不斷改進手術方式,提高治療效果。

從1984至1988年,經他研究,將賁門癌術式改進為賁門癌切除食管胃斜口吻合術,無手術死亡和吻合瘻發生。

在國內刊物發表的科研論文36篇

1983至1993年共有7項科研成果獲省、市(汕頭市)科技進步獎。

1993年12月26日,汕頭大學校長向他頒發了《汕頭大學科研成果突出者榮譽證書》。

1992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 ◆ ◆ ◆ ◆

陳家銘

(1926-1998),潮安縣庵埠鎮大鑒村人。1946至1949年擔任大鑒村維文學校校長。

1950年5月赴香港謀生。

1956年進入林作詩的東藝製衣公司當辦事員,一連供職15年。

1971年與友人合資,在九龍創辦聯藝製衣廠,任董事長兼總經理。

1975年,“聯藝”爭取到產品出口經營的“配額”權。

1980年以後,成立 “聯藝製衣有限公司”。

1981年,通過香港鄉人陳家俊的牽線,先後向大鑒村和鎮政府捐贈一些物資。

1983年以來參予捐建家鄉的建設項目有大鑒合作醫療站(修建)、庵埠華僑醫院、庵埠復興二路、大鑒村道蘭畹路、庵埠華僑中學、自強學校、潮州韓江大橋、潮州體育館、汕頭下蓬中學、廣東潮劇院宿舍樓、靈和寺等。

1986年捐資90餘萬元新建大鑒村維文學校。他熱心公益,通過其出面發動的海外捐資額達3000萬元以上(至1990年)。

1977年起任香港庵埠同鄉會副會長,1983年被舉為會長,歷第三至十屆。

1990年任香港潮州商會常務理事、香港潮州同鄉支助韓江大橋籌資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潮州同鄉助建潮汕體育館委員會常務委員、香港潮州同鄉資助潮州體育館籌資委員會副主任。

自1989年曆任潮州市政協委員、副主席。

◆ ◆ ◆ ◆ ◆

謝永

(1917-1998),女,原名陳瑋,又名陳祥梅。潮安縣庵埠鎮中興社區人,新加坡歸僑,青年就讀於庵埠龍溪中學。

1934年7月參加陶行知主辦的生活教育社,後曾到四川合川縣任中國救濟總會第一保育院分部教導主任、中文教師。

1941年9月由龍潛、徐冰介紹,經重慶八路軍辦事處轉延安參加革命,進入延安大學中文系學習。

1942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3年秋到安塞縣陝甘寧邊區直屬第一保育小學任高年級中文教師。

1944年調延安八路軍子弟學校。

1946年丈夫程今吾調任中宣部學校教育處處長,隨夫調進教育處。

1950年調任國家教育部學校教育司處長,後晉副司局級幹部。

1954年秋調任中央高級黨校政治經濟學教研室助教。

1956年秋調進中宣部科學處,為中宣部機關黨委委員、中央直屬機關第三屆、第四屆黨代會代表。

1965年7月調衛生部,歷任該部:政治部宣傳部負責人、副部長,休干支部書記等職。

1980年晉正司級幹部,任機關黨委副書記,是年離休,為衛生部老幹部局成員。

1989年應聘為衛生部諮詢委員會委員,1993年1月應聘為中國陶行知基金會副祕書長。

◆ ◆ ◆ ◆ ◆

陳浩忠

(1946-1999),潮安縣庵埠鎮霞露村人,出生於汕頭市。

潮安樂師,廣東省音樂家協會、廣東省戲劇家協會會員,汕頭市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二級作曲。

曾任廣東潮劇院藝術研究室副主任。

1959年就讀於汕頭戲曲學校少年音樂班,主修笛子,兼學揚琴、小號、倍大提琴等。

1965年畢業,先後在潮安、惠來、揭西縣潮劇團、汕頭地區潮劇團、汕頭青年實驗潮劇團等演出團體任演奏員、指揮兼音樂創作,曾為《沙家浜》、《龍江頌》、《小刀會》、《洪湖赤衛隊》、《袁崇煥》、《江姐》等劇目配器。

1979年進入潮劇院二團任揚琴演奏員。

1986年調廣東潮劇院藝術室任專職作曲,先後為《終南魂》、《嶽銀瓶》、《邊關情仇》、《血濺南樑宮》、《新編五福連》、《煙花女與狀元郎》等百餘部潮劇譜曲。

其中《終南魂》獲廣東省第五屆藝術節音樂唱腔設計一等獎,《嶽銀瓶》獲省第六屆國際藝術節音樂唱腔設計二等獎,潮劇藝術片《煙花女與狀元郎》的作曲獲省“五個一”工程獎,《邊關情仇》獲省第七屆藝術節優秀音樂唱腔設計獎。

多年來參加潮劇、潮樂的錄音演奏,出版發行的卡式帶有《薰風曲》、《黃鸝詞》、《中國南派潮州嗩吶曲》、《潮州二胡演奏專輯》等,並擔任《潮樂雅韻》的音樂編輯。

◆ ◆ ◆ ◆ ◆

吳士衡

(1923-2001),潮安縣庵埠鎮復興社區人,中共黨員。

1949年2月在庵埠參加中共領導的地下組織,從事革命活動。

於1950年4月起歷任潮安縣龍溪區區長、庵埠鎮鎮長、潮州市街道辦事處副主任、縣人民政府文教科副科長、建設科副科長、文化科科長、文教局副局長等職。

1958年赴海南,任霖田農場黨委委員。1959年回潮安,任文化局副局長。

“文化大革命”時被迫退職回家,後任庵埠鎮抽紗廠廠長、醃制廠廠長。

1974年回縣復職,歷任縣文化局副局長、局長。

1983年離休,享受到副處級待遇。後被聘為潮州市古城保護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文物研究組成員,從事名城的保護建設工作達十年。

他參與籌劃和組織西湖景區、北閣景區、韓祠景區以及開元寺、海陽縣儒學宮的修復建設以及祭鱷亭、鳳棲樓等新景點的興建。“文化名城”被批准後,又參加保護規劃的制訂和各項重大工程的決策。

◆ ◆ ◆ ◆ ◆

林杏圃

(1915-2002),原名毅尊,潮安縣庵埠鎮喬林村人。

1938年畢業於“上海中國醫學院”中醫臨床專業,翌年回鄉執業行醫,醫術醫德深受好評。

1953年被選為潮安縣人民政府委員。

1956年調入汕頭專區人民醫院(現汕頭中心醫院)籌建中醫科,任科主任。

1960年應聘為汕頭醫學專科學校中醫教研室主任兼附屬專區醫院中醫主任,帶教臨床實習生。

1964年隨四清工作隊赴揭陽縣盤東公社擔任醫療工作,任勞任怨。

1965年回汕後繼續在院、校二方工作。

1973年起擔任汕頭醫學院(前身為汕頭醫專)中醫科主任。附屬醫院成立後任中醫副教授兼第一附屬醫院中醫科主任。

1981年被廣東省人民政府授予“廣東省名老中醫”稱號。

曾任廣東省第一屆衛生工作者協會執行委員。

1979年連任汕頭中醫藥學會、中醫學會副理事長。

1963年起歷任廣東省第三、四、五、六屆政協委員。

1983年後任第六屆汕頭市政協委員、第七屆政協常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