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海說」論金銀的舊上海

上海灘 大黃魚 張佩綸 張愛玲 京夜聊 2017-06-04

「阿海說」論金銀的舊上海三十年代的上海,不僅是中國奇蹟,也是世界性大蕭條中遠東最先進最繁華的城市。被稱為東方的巴黎。

阿海在家排行老三,也是出生在文革時期的最小的孩子。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是很難打發時光的年代,除了聽八個樣板戲就沒了其他消遣,而議論時政又是危險的,於是大人們私底下說話還是以溫和的回憶為多,來訪的親戚也好,下午無所事事坐著嚼白話的老鄰居們也好,談起舊上海的日子都是無比惆悵的,以“迪昔成光格上海啊”開場,十里洋場種種繁華盡在嘴角舌底,無論當年多麼貧寒困窘,個個講得眉飛色舞,直到時鐘敲了四下,才從燈紅酒綠中醒來,看看身上色彩黯淡,做工粗糙的人民裝,捏一捏口袋裡的煤球卡和糧票油票,一聲嘆息,收收心,繼續低眉順眼地過新上海的日子。

因為出身不紅,也一貫不積極參加政治運動,被靠邊站的父親,那幾年也難得地有了空閒,除了教我們背背主席詩詞,講講西遊記故事(因為主席詩云“金猴奮起千鈞棒”,那潑猴是革命的,可以講,其他的名著都是禁書),偶爾也會回憶下舊時光中的點滴。五六歲的阿海,正是腦子一片空白的時候,大人們嘴裡的舊上海風情就此刻進了心底,種下了莫名的嚮往,成年後,看了很多這段時期的資料,來印證自己的聽聞。去年母親中風,在康復期間,最愛聽我陪她講海上舊聞,邊聽邊回憶,又講了不少細節,於是阿海總結了一些自己聽到、看到的舊上海市民的生活日常,分幾回跟大家分享。

先講講舊上海通用貨幣。當時官方似乎是銀元和鈔票等價通用的,民間還是喜歡銀元的多,日常生活則用銀角子和銅板。在父親的回憶中,上海的物價比較高,用銅板買不到什麼好東西了,也就是大餅油條,條頭糕這種,吃一頓帶肉的小籠包,生煎饅頭都要用銀角子了,所以,生活還是在杭州好過。父親隨學校從昆明遷回上海後,因家計緣故,未能繼續去歐洲大陸留學,留下來找了工作奉母。學化學的父親找了洋行營銷進口西藥的工作,薪水開的不低。只是在上海的時間不多,要常常去杭州,在父親的回憶中,杭州的日子安寧富足。在休息天,帶一本舊詩,花幾個銅板坐船到湖心亭,再花十幾個銅板泡壺茶,要一碟豬油花生糖,讀幾頁書,抬頭看看湖光山色,這樣消磨一天,真是暇意得很。

「阿海說」論金銀的舊上海

「阿海說」論金銀的舊上海

民國時期杭州的茶館。消費不高。杭州人的日子一向比較逍遙。

除了杭州,父親駐留最多的是青島。據說當地的消費更是便宜得不可思議,一筐銀光閃閃的海鮮不過一塊大洋,海蔘鮑魚這種高檔的,時時有賣不掉的危險,是當時山東豪富不多吧,也可能是當地人不怎麼愛吃海鮮,豬肉和大蔥的吸引力更大些。同樣的一塊銀元,在上海就只能吃碗刀魚汁面。當時的冷凍技術不過關,上海人吃不到新鮮的海鮮,愛吃魚蝦的,吃的多是河鮮。河魚多土腥氣,只有鰣魚刀魚最為鮮美。但刀魚多刺,考究的店家把刀魚蒸熟後用紗布濾過,做成湯,面下在雪白的魚湯裡,這樣就只有鮮沒有刺了,不懂行的人吃完麵會嚷嚷著面裡咋沒刀魚,被譏為洋盤(近年這詞轉化為硬盤),這是個被講了千百遍的典型的笑話。雖然說這話的小市民,吃來吃去不過是一角錢的陽春麵,頂多來碗幾角錢的排骨麵,一輩子不見得吃過一塊大洋的刀魚面,但好歹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麼,高物價下的上海居大不易,一家五口擠在暗無天日的樓梯間裡過日子的,總得笑話下住得寬敞的鄉下人,心裡才好平衡。

上海的物價貴,水電煤樣樣要錢,人在家中坐,賬單天上來,不是有錢人的特權,就是黃包車伕也要面對的。上海人吃的自來水,燒的煤球煤餅,點的電燈都是要花錢的,不像鄉下吃水不要錢,花力氣去河裡挑,去井裡打就是了,柴火也可以自己砍,就是點個煤油燈,花費總比電燈小。鄉下還能自己種菜,即使是蘇杭,從周邊的產地調度,也比上海方便廉價。所以上海人的生存壓力比較大,精打細算成為習慣。

上海人最大的壓力來自寸土寸金的居住環境。開埠時上海是空落落的,來的早的人跟著外國人造的馬路買地皮,幾十塊大洋就能買一塊,轉眼就能掙錢。馬路造到哪裡,地皮就漲到哪裡,有眼光也有資產的人,從二十年代開始造石庫門房子,一片一片地起。張愛玲的祖父張佩綸老家在合肥,也曾在南京居住,後來舉家遷往上海,造了弄堂房子,收房租。租界中來東方淘金的洋人和為他們服務的商家,買辦佔據了高端的上海西區。官辦的輪船產業,機器廠帶來了相關的官員、技術人員,隨之發展而來的產業工人大多從地少人多的南方來謀生的,這些龐大的人群和他們的高工資帶來龐大的資金和需求,加上租界中相對清明公平的法制,吸引了大半個中國的人才和資金向上海飛速集中。漸漸的,廠區周圍的四川路,楊樹浦,也熱鬧起來,我祖母和親戚們曾聚集在那裡居住。

法租界在香山路周遭都是大戶人家的公館,往東去,越來越平民化。近老城的太平橋,老西門聚集了來自各方的中國人,小商鋪小飯店一步一店,擁擠熱鬧,是小市民的天堂。外婆家就在本名菜市場路的順昌路上。外公一族是來自上海本地川沙的劉家,地少人多的江南,一直有出外經商務工的習慣,劉氏一族長期在上海做營造,搭上了上海發展的快車,飛速發展公司的同時自己也跟著置業,最鼎盛的時期傳說南京西路有一條橫馬路的房子都是劉家的產業。我外公為人忠厚有餘,也不算特別走運,在舉族的富貴中是很不起眼的,但也有了小小的一隻工程隊,三幾年的時候趁地皮還不貴,造了順昌路合肥路,凹凸印刷廠對過,雅廬書場隔壁的一排弄堂房子。不是煤衛俱全的新式弄堂,是適合本地人居住的房型,底樓客堂,二樓廂房,中間朝北亭子間,有老虎天窗的假三層。自己住了兜底最清靜的一家,門前有一口水井。我母親9歲搬進這房子後,一直住了幾十年,婚房也設在二樓,直到前幾年,快被拆遷了為止。那裡,一度夷為平地,如今又造起了高樓,比鄰上海紅得發紫的景區“新天地”,小區名字沿襲了新挖的人工湖,跟著新天地周遭成名的豪宅,叫翠湖天地……三期。至於現在賣多少一平方,您有興趣的話,去查查吧,住在日本的阿海不敢亂說,因為漲得太快了,幾乎每週都有新變化。

「阿海說」論金銀的舊上海

「阿海說」論金銀的舊上海

順昌路合肥路口的天廚味精廠是中國民族工業的元老,後來成了凹凸印刷廠。也是有年頭的老廠了。這一片只留這一家,其餘全部拆光了。

「阿海說」論金銀的舊上海

三十年代的順昌路民居。

「阿海說」論金銀的舊上海

「阿海說」論金銀的舊上海

書場隔壁的弄堂往裡走,就是我外婆家,有一條短弄堂,瑞康裡,是我外公帶著工程隊造的。雅廬書場也是我外公退休後常去的地方。

「阿海說」論金銀的舊上海

塵歸於塵,土歸於土。順昌路的外婆家已經沒有了。攝於2013年。

上海的出現,是因為無能的清政府迫於帝國主義的淫威,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而不得不開放了五口通商,其他的埠頭多以半途而廢,只有上海必然地也是畸形地發展起來。開埠時,租界四邊黑洞洞的農地蘆葦盪到了三十年代,差不多都鋪好了馬路,造起了高樓。1937年中日全面戰爭開始之前,上海就已經經歷了幾輪的發展,有了上百萬的人口,不僅是工業,商業的中心,乃至文化娛樂也有了不輸京城的氣象,成了東方的巴黎,冒險家的樂園。

從清末到民國,中國大地軍閥來來去去,內戰頻發,百業凋敝,有識之士憂國憂民,時時擔心要做亡國奴;底層民眾不堪兵匪輪番侵擾,愈加貧困。而租界裡的一百萬上海人,自然不乏痛心疾首的,但更多的是出來謀前途的人,他們在租界如魚得水,活得興興轟轟,因為在那幾年裡,只要在上海有了一個鋪面,甚至一部電話,無不財源滾滾,日進斗金的,和電視劇上海灘裡的許文強一樣,相信下一個發財的就是自己。上海灘多的是機會,少的是房子。1937年秋末,日軍在杭州灣登錄,除租界外的上海地區全部淪陷,上海成了孤島。八一三淞滬會戰後,不僅是蘇州河以北的居民避入租界,就是上海周邊城市的中產階級,外省的殷實人家也都紛紛拋棄了二線城市的房產、地產和生意,帶著最後的金銀細軟舉家投奔租界,上海的人口從一百萬漲到四百萬。

如此極速膨脹的上海,立刻一房難求,自此,上海借房子除了要不菲的租金之外,又多了一筆可觀的初始費用,頂費。這個頂費既不是信用押金也不是預付租金,看似完全無理的敲詐,然而人人如此,後來的也只得屈服,也算是市場經濟的調節吧。而且,最最欺人的是,頂費只收十足的金條。無論借的是抬不起頭的閣樓,還是冬冷夏熱的亭子間,甚至終年不見陽光的樓梯間,都要付出金條,上海灘的大房東,二房東從三十年代起就只認金條,不認任何銀行發的任何鈔票。他們管金子叫黃魚,似乎五兩的叫大黃魚,二兩的叫小黃魚,借房子前,掮客會告訴你這房子要幾條大黃魚幾條小黃魚。我祖母在我父母婚後,為了住得近些,將來好照應孩子,從楊樹浦跟人交換等量大的房子,換到了復興中路黃陂路的瑞華坊,離外婆家只隔一條馬路。這次的交易也是付出了幾根大黃魚的,雖然那時已經解放了,但公私合營還沒開始,商業活動還是照老規矩辦的。

「阿海說」論金銀的舊上海

三十年代太平橋

除了房子,作為稀缺資源的西藥如盤尼西林,在戰爭後期,海上航路完全斷絕後,也是得用金子買的。母親年輕時曾因腸粘連開過刀,都說要住頭等病房才能讓好醫生執刀,外婆就送母親進了最好的醫院住最好的病房,一天兌掉一個金戒指,住了半個月才救回母親一條命。不識字的外婆,對經濟有極高的敏感,信奉金子為王的儲蓄手段,不理會國民黨忽悠的交出手中金子換來金元券,因此安然度過了一捆錢都換不來一把米的四十年代末歲。儘管如此,也許在病中病後,生活也曾經拮据過,因此物質上匱乏的恐懼,伴隨了母親終身。

母親一生待外婆極孝,病癒後就中斷了大學學業,找了很艱苦的教夜校的工作,工資一分錢都不花全部上交外婆。解放後,生了三個孩子的母親一直堅持工作,因工齡長,工資一直不少,但母親從來不為自己花一分錢,不吃零食,不打扮,也不肯在外面吃飯,這樣的習慣維持了終身。我出國後曾接父母來日本,為母親不肯在外面吃飯,大大地生過氣,如今想來是我太不體諒母親了。

「阿海說」論金銀的舊上海

如今的上海,新天地隔壁,淮海路背後,原本一條街都是小吃店的太平橋, 拆了挖成人工湖,讓周遭的房子身價翻了幾十倍。

撰文:阿海 / 編輯:江潔

京夜聊 (jingyeliao)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