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常德路

赫德路(Hart Road)是中國上海市常德路在20世紀初-1943年之間的路名。該路分為兩段:南段南起福煦路(延安中路),北至檳榔路(安遠路);北段南起馬白路(新會路),北至蘇州河。全長2811米。1899年上海公共租界大規模拓展後,該路所在地被劃入界內。在1914年以前公共租界工部局已經修成此路。沿路為住宅區。1943年,汪精衛政府接收上海公共租界,將此路以湖南省地名常德改名為常德路。

"
上海常德路

赫德路(Hart Road)是中國上海市常德路在20世紀初-1943年之間的路名。該路分為兩段:南段南起福煦路(延安中路),北至檳榔路(安遠路);北段南起馬白路(新會路),北至蘇州河。全長2811米。1899年上海公共租界大規模拓展後,該路所在地被劃入界內。在1914年以前公共租界工部局已經修成此路。沿路為住宅區。1943年,汪精衛政府接收上海公共租界,將此路以湖南省地名常德改名為常德路。

上海常德路

"
上海常德路

赫德路(Hart Road)是中國上海市常德路在20世紀初-1943年之間的路名。該路分為兩段:南段南起福煦路(延安中路),北至檳榔路(安遠路);北段南起馬白路(新會路),北至蘇州河。全長2811米。1899年上海公共租界大規模拓展後,該路所在地被劃入界內。在1914年以前公共租界工部局已經修成此路。沿路為住宅區。1943年,汪精衛政府接收上海公共租界,將此路以湖南省地名常德改名為常德路。

上海常德路

上海常德路

說到赫德路,不得不說中國近代著名作家 —— 張愛玲(愛登公寓 / 常德公寓),其實赫德路上不只張愛玲。

首先先說一下:赫德路的由來,赫德路起源於:羅伯特·赫德,(Robert·Hart,1835年2月20日—1911年9月20日),英國政治家;1854年來到中國,1861年起在上海擔任海關總稅務司職務,1863年正式接替擔任海關總稅務司,1908年休假離職回國,1911年死於英國白金漢郡,清廷追授其為太子太保;赫德曾擔任晚清海關總稅務司達半個世紀之久(1861 年-1911年),在任內創建了稅收、統計、浚港、檢疫等一整套嚴格的海關管理制度,他主持的海關還創建了中國的現代郵政系統;著有《中國論集》等。

赫德病逝後。鑑於赫德作為英國籍人士在擔任海關總稅務司時期所起的傑出作用,英國駐上海總領事館及公共租界工部局決議於上海外灘樹立赫德銅像,以示紀念。後被日本關東軍燒燬,現存上海歷史博物館。

英國海關圖書館 (上海市靜安區圖書館 —— 西館外借室仍然保存赫德當時工作的情景)

赫德路上的歷史:

赫德路(今常德路)13號,拉斯洛·鄔達克故居之一,匈牙利人,國際著名建築設計師,主要建築設計作品國際飯店、大光明電影院、市三女中等。

赫德路(今常德路)80號,曾為英商上海電車公司所設“靜安寺車棧”。這裡可算上海電車交通發軔之處。

1905年10月,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與英商布魯斯·庇波爾公司簽訂合約,給予電車經營權35年;1906年3月,經營權轉讓給英商上海電車公司,其法定資本為70萬英鎊,開辦實際資本為32萬英鎊。1906年4月,英商上海電車公司動工鋪設電車軌道;接著,又在赫德路(今常德路)購地十二畝興建“靜安寺車棧”,內置鋼柱支撐的波形鐵皮頂房一座(面積近六千五百平方米),還有票務結賬間、車務間、打鐵間等。

1908年3月5日,上海第一條有軌電車線路通車,從靜安寺出發,經過愚園路、赫德路(今常德路)、愛文義路(今北京西路)、卡德路(今石門二路)、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南京路(今南京東路)向東行駛,到外灘向南,抵上海總會(今上海外灘華爾道夫酒店),全程逾六公里。

"
上海常德路

赫德路(Hart Road)是中國上海市常德路在20世紀初-1943年之間的路名。該路分為兩段:南段南起福煦路(延安中路),北至檳榔路(安遠路);北段南起馬白路(新會路),北至蘇州河。全長2811米。1899年上海公共租界大規模拓展後,該路所在地被劃入界內。在1914年以前公共租界工部局已經修成此路。沿路為住宅區。1943年,汪精衛政府接收上海公共租界,將此路以湖南省地名常德改名為常德路。

上海常德路

上海常德路

說到赫德路,不得不說中國近代著名作家 —— 張愛玲(愛登公寓 / 常德公寓),其實赫德路上不只張愛玲。

首先先說一下:赫德路的由來,赫德路起源於:羅伯特·赫德,(Robert·Hart,1835年2月20日—1911年9月20日),英國政治家;1854年來到中國,1861年起在上海擔任海關總稅務司職務,1863年正式接替擔任海關總稅務司,1908年休假離職回國,1911年死於英國白金漢郡,清廷追授其為太子太保;赫德曾擔任晚清海關總稅務司達半個世紀之久(1861 年-1911年),在任內創建了稅收、統計、浚港、檢疫等一整套嚴格的海關管理制度,他主持的海關還創建了中國的現代郵政系統;著有《中國論集》等。

赫德病逝後。鑑於赫德作為英國籍人士在擔任海關總稅務司時期所起的傑出作用,英國駐上海總領事館及公共租界工部局決議於上海外灘樹立赫德銅像,以示紀念。後被日本關東軍燒燬,現存上海歷史博物館。

英國海關圖書館 (上海市靜安區圖書館 —— 西館外借室仍然保存赫德當時工作的情景)

赫德路上的歷史:

赫德路(今常德路)13號,拉斯洛·鄔達克故居之一,匈牙利人,國際著名建築設計師,主要建築設計作品國際飯店、大光明電影院、市三女中等。

赫德路(今常德路)80號,曾為英商上海電車公司所設“靜安寺車棧”。這裡可算上海電車交通發軔之處。

1905年10月,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與英商布魯斯·庇波爾公司簽訂合約,給予電車經營權35年;1906年3月,經營權轉讓給英商上海電車公司,其法定資本為70萬英鎊,開辦實際資本為32萬英鎊。1906年4月,英商上海電車公司動工鋪設電車軌道;接著,又在赫德路(今常德路)購地十二畝興建“靜安寺車棧”,內置鋼柱支撐的波形鐵皮頂房一座(面積近六千五百平方米),還有票務結賬間、車務間、打鐵間等。

1908年3月5日,上海第一條有軌電車線路通車,從靜安寺出發,經過愚園路、赫德路(今常德路)、愛文義路(今北京西路)、卡德路(今石門二路)、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南京路(今南京東路)向東行駛,到外灘向南,抵上海總會(今上海外灘華爾道夫酒店),全程逾六公里。

上海常德路

常德路633弄(恆德里)65號,處於弄堂最內側,系兩層新式里弄房屋。它的上部為灰泥牆面,下部為紅磚牆面,整幢建築與周邊的民宅相比顯得較大。這裡是人民音樂家聶耳在滬舊居。

常德路81弄(嘉禾裡)1476號和1442號,是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郁達夫在滬舊居。這裡的一幢幢兩層房屋是猶太人哈同出資造的,前弄為東洋式住宅,無天井;後弄為石庫門房屋,有天井,多建“三層閣”和“老虎窗”。郁達夫是新文學團體“創造社”的發起人之一,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為抗日救國而殉難的愛國主義作家。在文學創作的同時,還積極參加各種反帝抗日組織,先後在上海、武漢、福州等地從事抗日救國宣傳活動,其文學代表作有《懷魯迅》《沉淪》《故都的秋》《春風沉醉的晚上》《過去》《遲桂花》等。

北京西路1510號紀氏花園(近常德路)、陳詠仁住宅,建於1929年。磚混結構,門前庭院不大是獨立式精良的四層花園住宅,屬新古典主義風格。陳詠仁是原江南公司老闆,中國著名漢奸,抗戰時期,與日本關東軍走私軍火,上海解放後,經法院裁定依法沒收歸公,曾由振華小學作校舍使用,後改名為北京西路第三小學,後又作靜安區少年兒童圖書館。現是靜安區文化局辦公用房,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常德路四百一十八號覺園內,是上海最重要的佛教居士團體。一九二六年,居士簡玉階將南園(今常德路覺園)捨出,作為社址。園中佛堂、會堂、假山、石池、亭榭、歸淨業社所有。又增建二層大講堂及兩幢三層的法寶圖書館。該社創辦了《淨業月刊》等數種佛教刊物,建立佛教圖書館,成立「淨業蓮池海會」,設立難民改容所、淨業教養院、興辦慈善事業,啟建盛大法會,開展講經活動。其規模影響雖稍遜於世界佛教居士林,但因地處覺苑,房屋寬敞、環境優美,成為許多盛大法會的舉辦場所,國內外知名佛教界人士來滬講經說法,也均以該社作為歡迎場所和寓所。如九世班禪來滬常以該社作為弘法和駐錫之地,他圓寂後,又在此設紀念堂,建立金剛道場。因此在上海近代佛教發展史上,該社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地位。

點擊關注不迷路,一起兜兜小馬路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