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道不欲雜

儒家 顏回 孔子 莊子 中國文明網 2017-05-23

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習主席引用《莊子·人間世》中的典故強調:“在我國,不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哲學社會科學就會失去靈魂、迷失方向,最終也不能發揮應有作用。正所謂‘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

在《莊子·人間世》中,莊子借孔子之口說出了一個重要的道理:“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這句話的字面意義是說,“道”不能與其他事物相雜,雜了就會繁亂,繁亂了就會產生攪擾,攪擾了就會有憂患,當憂患到來時就無法補救了。唯一性是“道”的哲學屬性的必然要求,最根本的東西只能有一個,雜多了就違背了大道的本性,所以推行大道就不能與他物相雜。

在《人間世》的這則寓言裡,顏回想要到衛國去,治理政治上十分混亂的衛國,孔子勸止了他。儒家向來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顏回要去施展自己的抱負,孔子為什麼要勸止他呢?這裡有兩個原因,首先,儒家出仕做官是有前提的,那就是這個國家必須是一個“有道”之國,有利於實現儒家的政治理想,不能是一個亂國,所以孔子有“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的說法。此時的衛國正是一個“無道”的亂邦,顏回此去不但無法實現抱負,甚至還有生命危險。孔子甚至認為,在一個亂邦出仕為官,無非是領取一份俸祿,這是可恥的行為。

還有一個原因,孔子認為一個人應該像“古之至人”那樣,先充實完善自己,然後才能去施展自己的才華。而顏回尚沒有很好地充實自己就急於去施展,這是欲使“道”與他事相雜,必將會導致憂患。儒家也以追求“道”為人生的最高理想,孔子曾有“士志於道”、“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名言,可見“道”在儒者心中的崇高地位。追求“道”必須專心致志、持之以恆,顏回不能專心致力於大道,心有旁騖,就違背了“道”的原則,所以孔子批評他。孔子和顏回的這段對話雖然是莊子的假託之言,卻符合儒家的一貫主張,同時也借儒家之口闡述了道家對於“道”的基本觀點。

在中國古代哲人看來,“道”寄託著人類的最高理想,人們無論做任何事情,都必須遵循“道”的原則,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與“道”相違。

歷史和社會發展的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才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國夢偉大實踐的“道”。只有堅定不移地以馬克思主義作為唯一的、最高的指導思想,我們才不會在工作中思想混亂、失去靈魂、迷失方向,各項工作和建設事業才能沿著正確的道路健康發展。

艾立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