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文化”不能再商業化了。先人的死,換來的不該是狂歡

6月7日端午節,連上週末剛好三天小長假。對中國人來說,端午節,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節日,中國長期在封建農耕社會,古時端午是小麥收穫的季節,也是水稻下田的季節,承上啟下的時間段,意義非凡,賽龍舟等競技項目和包粽子等特色風俗成了節日的主旋律。

“屈原文化”不能再商業化了。先人的死,換來的不該是狂歡

端午節

中國人對“屈原文化”還是很重視的,從設立小長假可見一般,是中國傳統四大節日之一,早年間國人對端午的重視程度是很低的,直到韓國的一則申遺讓國內民眾炸了鍋,韓國人竟然說端午節是他們的祖先的,荒唐可笑之時,我們也在反思,為什麼韓國人能信誓旦旦的去申遺,而我們卻不珍惜自己的文化呢。

“屈原文化”不能再商業化了。先人的死,換來的不該是狂歡

韓國申遺端午節

大家都知道,端午節是為紀念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而設立的節日,屈原作為一個文化符 號,其背後蘊藏的是端午節的文化內涵,是傳承了幾千年不變的愛國精神,於此而衍生出各種風 俗。國人對端午節的關注,一年比一年動靜大,賽龍舟, 包粽子,掛菖蒲、艾葉,吃鴨蛋等,對“屈原文化”可謂詮釋得淋漓盡致。不少地方更是開展各種端午主題的演講、競賽等文化活動,這些活動深刻地揭示了“屈原文化”的內涵與底蘊。

“屈原文化”不能再商業化了。先人的死,換來的不該是狂歡

各種活動

而近年,這些活動弄得越來越商業化,首當其衝的就是天價粽子,天價除了其華麗的“外衣”外,其餡兒也不過是子虛烏有的“珍貴”,而粽子最先可不是用高昂價格來計量的,所以它最終顯示的不再是那濃厚文化底蘊的粽子,只不過為一文化空殼, 宛如一些地方人工建造的“古蹟”,包裝得再好,文化品位與含量也是大打折扣,甚至也就是那 麼回事了。

“屈原文化”不能再商業化了。先人的死,換來的不該是狂歡

天價粽子

一些賣粽子的商家不乏:“屈原大叔別跳了,吃個胖姐粽子吧”,這種雷人的廣告語,讓人看了想笑又無奈,廣告詞的右邊還給屈原的頭像設計 了一句臺詞:“HOLD 不住咯!”商家稱,這條廣告橫幅拉來不少生意,只要能多賣粽子,他們什麼都會嘗試。 想不到,屈原竟被投機商“惡搞”了。可是,屈原畢竟不是一個簡單的文字符號,我們大家應該責無旁貸地尊重傳統文化,懂得禮待愛國詩人屈原,讓傳統文化迴歸正統,迴歸自我,迴歸自覺, 否則“屈原文化”的本義就失去了,也是傳統文化的沒落與不幸。“屈原文化”的傳承,無疑給人以無限的精神支撐。

“屈原文化”不能再商業化了。先人的死,換來的不該是狂歡

惡搞屈原

不知是鄙人孤陋寡聞還是這種策劃難度過大,還真沒見過有人能在龍舟上做出“手腳”、“劃”出“新意”來。這倒是國人的幸運了。 鼓人心的端午節,模糊化的“屈原文化”。現在我們這個市場社會,不少人不能真正領會端午 節這個重要節日的文化內涵,導致“屈原文化”陷入了不該有的尷尬境地,“在什麼山上唱什麼歌”。 端午節不應太商業化,太市俗化,否則就會像一個辯不清方向也走不出森林裡的孩子,只會加快 “屈原文化”的變味,最終免不了“原文化”的丟失。

“屈原文化”不能再商業化了。先人的死,換來的不該是狂歡

賽龍舟

旱鴨跌入江河的命運當然可悲了,想想看, 如果端午只剩下吃粽子的時候,如果我們只專注“吃”和關注“賣”的時候,我們的“屈原文化” 還會剩下什麼,又還能剩下什麼? 在追求文化軟實力的今天,國人不能不好好關注了。端午節就是傳承文化的節日,雖與商業 並非搭不上邊,但也絕非商家發財日。希望在政府的引導下,讓“屈原文化”能真正得到全民的響應,不再把端午節折騰得“面目全非”而啼笑皆非而慘不忍睹。媒體也要有責任去好好宣傳,一 同推動“屈原文化”不斷延續下去,不要等到自己的文化節日,被他國搶先的時候,才回過頭來抗議、後悔,先人的死,換來的不該是狂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