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記|唯美詩人的剛烈性情 屈原為什麼縱身一躍汨羅江

端午記|唯美詩人的剛烈性情 屈原為什麼縱身一躍汨羅江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人,著名的詩人和政治家。屈原,又名羋原,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他早年追隨受楚懷王,擔任左徒、三閭大夫等重要職務,兼管內政外交大事,他力主改革朝政,聯齊抗秦,卻總是被奸佞之徒破壞陷害。

他的改革,深深觸及了楚國腐朽貴族勢力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猛烈反擊,最終失去王寵,兩次遭到流放,被逐出郢都。雖然他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國,但是王廷並沒有如願召回自己,為國盡力。楚國郢都被秦將白起攻破後,他懷著絕望的心境,投汨羅江自盡。

端午記|唯美詩人的剛烈性情 屈原為什麼縱身一躍汨羅江

屈原投江的故事

《史記·趙世家》記載,趙武靈王對大臣肥義說,"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議寡人,奈何?"可見,改革之初,趙武靈王對"胡服騎射"還是心存疑慮的,但事實上,他的決定非常正確,寬袖軍裝向窄袖短衣的戎服轉變,極大的增強了趙國的整體戰鬥力。

戰國諸雄並存,合縱連橫,針鋒相對。沒有哪一個國家特別出眾,大家都在成為霸主的道路上奮鬥。趙國的這次變革,有一次在事實上打破了諸國之間力量平衡,許多國家的內政外交政策都因之變化,作為南部地區的七雄之一——楚國,也同樣不例外。

楚國的左徒屈原,對中原地區"國際"變化非常關注。屈子擔任左徒官職(封爵三閭大夫),這是周代以來楚國自有的官職名稱,《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載,"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可見,左徒一職,其實類似中原諸國的"相"。

屈原,擁有楚國的貴族血統,與當時的楚懷王是宗室親屬。起先,楚懷王對自己的發小屈子非常倚重,但是當他幾次向懷王進諫應當"聯齊抗秦"的時候,卻遭到了拒絕,原因是,楚懷王誤聽信靳尚、公子蘭等朝內大臣的話,廢除了與齊國的盟約。靳尚、公子蘭等人其實受到了秦國使臣張儀的重金賄賂。

屈子的"逆言",楚懷王聽得心煩意亂,早有把他趕走的想法,再加上朝中一幫佞臣的蠱惑,屈原一張嘴難敵眾人,終於激起了楚王的怒火。在一次反對秦楚"黃棘之盟"的諫言後,楚懷王終於將屈子就地革職,流放到北地湘南(今湖南洞庭湖一帶)。這是公元前296年。

端午記|唯美詩人的剛烈性情 屈原為什麼縱身一躍汨羅江

在屈子的辭賦集《楚辭·漁父》中,記載了屈子在流放過程中與老漁翁的對話。屈原一個人在江邊行走,面色憔悴,形容枯槁,衣衫不整,一邊行走一邊還唱著家鄉的歌謠。這時,江邊的漁翁認出了他,上前跟他打招呼,稱他"三閭大夫",怎麼淪落到這步田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很苦悶,就說"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不能與當今汙穢、糊塗的世道相融合,所以就被流放了。

老漁翁聽完,就勸他說,"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應該說,老先生的觀點還是很世故的,他告訴屈子,高明的人,不會被世俗事務所拘束,而是隨著時代變化而變化。世人都汙穢,你為什麼不跟著他們一起攪亂渾水呢?大家都醉了,為什麼不和大家一起放鬆買醉呢?為何偏要特立獨行,保持高潔,讓自己被放逐。在老漁翁看來,對抗社會的風氣,就像是魚兒逆水遊動,又有什麼好處呢?

不容於世,不容於人,陷落於孤立,這是很悽慘悲涼的境地。屈原對老漁翁說,"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屈原說,剛剛沐浴身體的人,一定要清理帽子和衣服,防止灰塵沾染身體。生而為人,怎能忍受乾淨的軀體蒙塵呢?寧可葬身湘水的魚肚,也不願違背自己的初心。

端午記|唯美詩人的剛烈性情 屈原為什麼縱身一躍汨羅江

公元前299年,秦約楚,兩王在武關會面。已經從流放地返回的屈原,獲知這一情況,和大臣昭雎等人力勸懷王,認為"秦,不可信,虎狼之國,不如無行。"秦是沒有信用的狠毒國家,千萬不可去赴會。楚懷王卻聽取了公子蘭的讒言,執意赴約,果然被秦國扣留,逼迫楚王割地保命,尚有操守的懷王對這種卑鄙的要求嚴詞拒絕。

秦的如意算盤沒有成果,為達目的,將楚懷王長期囚禁。公元前298年,懷王被扣留期間,為絕秦念,放消息給楚人,立太子熊橫為王,是為楚頃襄王。不久之後,楚懷王於前296年客逝於秦國。

楚懷王死後,繼位的頃襄王熊橫對性情剛烈的屈子更不感興趣,不聽他的任何進言,反而對靳尚、族弟公子蘭等人特別重用,這些朝中佞臣把持了楚國政策方向,對秦國軟弱求和,置國家利益於不顧。屈子對此非常焦急,又無法可想。

面對這種情況,屈子不斷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王上"親賢臣、遠小人",廣納人才,厲兵秣馬,為國家爭氣,替先王雪恥。但是靳尚、族弟公子蘭等人早已經被秦相張儀重金賄賂,不憂慮國家危難,反而擔心楚頃襄王改變政策,自己的財源就要被活生生打斷了,因此把剛直的屈子,當成自己的眼中釘、肉中刺,恨不得拔掉而後快。在他們的蠱惑之下,無形中,屈子變成了整個楚王廷的眾矢之的。

端午記|唯美詩人的剛烈性情 屈原為什麼縱身一躍汨羅江

公元前293年,韓魏聯軍據守餚山、函谷一帶,秦國派白起為將卻敵,將兩軍圍困在伊闕殲滅,斬首敵軍二十四萬,白起盛名天下震動。楚國受到秦國威脅,楚頃襄王意圖與秦妥協,解除困局。屈原堅決反對,舉出當年楚懷王被秦所騙,最後客死他鄉的舊事,苦勸頃襄王一定不要向秦國屈服。但是公子蘭在頃襄王面前進讒言,勸說哥哥對秦示好。楚頃襄王遂將屈原二次流放皖南。

整個國家都是昏迷糊塗的,沒有人真正為國家的前途安危著想,許多人都是表面上的努力,而內心的虛偽,面對敵人的分化瓦解,完全沒有遠見卓識和抵抗能力。這次流放之後,楚國王廷似乎忘記了屈原的存在,沒有像楚懷王那樣很快將屈原召回。

屈原在流放途中,與鄉民百姓和社會底層人員廣泛接觸,深深地瞭解到他們的疾苦和需求,見到他們受凍捱餓,拋屍荒野,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場景,這都是當時的楚國面臨的現實處境,而高居廟堂之上,滿口仁義道德、愛民勤政,其實都是弄虛作假、敷衍其事。這讓正直的屈原內心更加痛苦。

端午記|唯美詩人的剛烈性情 屈原為什麼縱身一躍汨羅江

轉眼間,十數年過去,楚王還是沒有解除流放的旨意,六旬開外的屈子,特別懷念自己的故國,想要回到家鄉去,他知道國際形勢的風雲變幻,擔心楚國的安危。在流亡的道路上,他寫下了著名的長歌《離騷》,"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

屈原寫道,楚國已經沒有人能體會我的心意,我又何必懷念自己的故國,既然不能推行自己的政治夢想,我將跟從彭咸去到他居住的地方。彭咸,王逸《楚辭章句》記載,"彭咸,殷賢大夫,諫其君不聽,自投水而死。"應當說,從這時起,屈子已經萌生了以身殉國的念頭,而他為自己設計的方式就是"投水"。

屈原最想做的事情,還是馬上回到郢都去,儘自己的力量,規勸楚王亡羊補牢。國不滅,就有希望。有人勸他,以先生的大才和文采,何必非要留在楚國受罪,去那些富有發達的國家,過更好更優越的生活,尋求更好的待遇,不是一樣生存嗎?屈原搖頭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那些地方再好,也不是我的國家,即使回到祖國的路途遙遠漫長,也要找到回家的路。

終於,楚國的大難到來。公元前280年,楚頃襄王十九年,秦國起大兵討伐楚國,楚國兵敗,割上庸以及漢水以北的大片土地,與秦講和。公元前279年,秦軍復起,將軍白起率兵攻取楚國鄢、西陵等地,楚軍二次失地。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長驅直入,攻陷楚國郢都,焚燒楚王族陵寢,楚軍敗退至陳地,設陳為都,仍稱作"郢都",此時步族僅剩雜兵十萬,戰鬥力大減。從此楚國一蹶不振,無力與諸侯爭雄,不久即告滅亡。

楚國王都陷落的消息,被屈原得知,他心痛如刀割,卻又無可奈何,因為楚國時至今日,任何人也無力迴天。《九章·懷沙》,是屈原的絕筆之作,"曾傷爰哀,永嘆喟兮。世溷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在寫下這首長詩後,屈原來到汨羅江邊,他心心念唸的故國和郢都,如今已經是他國腳下的領土,自己即使回到楚地,也回不去故土,他不過是個異國羈旅的遊子而已。以君子為理想,以賢達為榜樣,屈原毫無猶豫的選擇了死亡,懷抱堅石,投江而去。

端午記|唯美詩人的剛烈性情 屈原為什麼縱身一躍汨羅江

後記:屈子投江的幾種原因假說

以寶貴的生命,堅守自己的目標理想,保留自己對家國的懷念,屈原用自己的生命之筆,譜寫了一首首不朽輓歌。千百年來,人們讚頌這位絕世文采的政治家,關於他汨羅江自盡的原因,歷來有幾種不同說法:

殉國。屈原在名篇《哀郢》中,哀嘆自己的故國郢都淪亡敵手,宗廟社稷被敵人燒燬,黎民百姓流亡失所,作為國家最高統帥的楚頃襄王,沒能聽從他的建議,一味寵信奸佞之臣,最終導致無可挽回的下場。詩中已經表達了他當時的悲涼心境,唯有以死懷國,才能解除憂傷。因此,屈子的自盡實際上是"同赴國難"。

殉道。屈子,生活在楚國由衰而亡的時期,他所面對的楚懷王、楚頃襄王父子,都是見事不明的庸俗諸侯,屈子所提出的"美政"主張,在這樣的環境是無法推行的,更何況朝堂還有許多奸佞小人。身為宗室貴族的屈子,他屬於"士族"階層,他有自己所堅守的"任重道遠",在他的一生中,對自身形成的三觀有著不可動搖的認知,義無反顧的堅持。擁有高貴的血統,為了精神上的"道",當它們失去意義的時候,選擇死亡義無反顧。

死諫。屈子任職左徒,參與楚國內政外交等重大決策,在他為國家服務的時候,卻被朝廷的奸黨擾亂,甚至失去了在王面前進言的權力。朝堂失去光彩,百姓失去希望,國家失去忠良,軍隊失去力量,在此情況下,楚國必將面臨亡國之殃。屈子滿懷救國大志,卻報國無門,只能面對江水哀嘆,報國之志無法實現。絕望的屈原,決心用自己的死,"從彭咸之所居"來驚醒朝廷上的昏君。

自愛。屈原雖然以自盡結束一生,但他絕對不是一個懦弱逃避和消極厭世的人,其實正相反,剛烈堅毅的性格,讓他寧可付出生命,也不願意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被世俗所玷汙,這是他一死解脫的最終動機,也是對現實清醒的決絕認知,是堅守氣節的最終追求。淮南王劉安在《離騷傳》中,曾以"蟬蛻於汙穢"來讚歎屈原,不願在汙濁的現實社會存世苟活的高潔態度,認為他是為了自己純潔的身體不被沾染,保持清白高潔的操守,而甘願獻出生命。

端午記|唯美詩人的剛烈性情 屈原為什麼縱身一躍汨羅江

(資料來源:互聯網公眾網絡,侵權即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