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

導讀:齊桓公召集諸侯聯軍,對楚國使者屈完炫耀甲兵說:“以此眾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完針鋒相對回答說:“如果齊君用仁德來安撫諸侯,哪個敢不順服?如果齊君用武力,那楚國就以方城之山作城牆,以漢水作護城河,齊君兵馬雖多,恐怕也沒有用處!”


"

導讀:齊桓公召集諸侯聯軍,對楚國使者屈完炫耀甲兵說:“以此眾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完針鋒相對回答說:“如果齊君用仁德來安撫諸侯,哪個敢不順服?如果齊君用武力,那楚國就以方城之山作城牆,以漢水作護城河,齊君兵馬雖多,恐怕也沒有用處!”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三皇五帝像


《史記·楚世家》記載:楚之先祖出自顓頊高陽,高陽為黃帝之孫。高陽之孫為重黎、吳回, 兄弟二人相繼任帝嚳火正。吳回有孫六人,季連最幼,羋姓,即為楚之先祖周文王之時, 季連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早卒,有孫曰熊繹

楚國開國之君熊繹受周成王冊封時只不過是子爵,他參加周天子召集的諸侯盟會時,因為爵位低而不讓坐正席。受此奇恥大辱之後,熊繹奮發圖強,帶領楚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國力漸漸強大。

楚國控制了當時非常重要的戰略物資——,卻不愛向天子納貢。前976年,周昭王姬瑕親征楚國。周軍沿漢水東岸南下,“漢陽諸姬”(周王在楚國以北分封一批姬姓為主的諸侯)積極配合。中央軍來勢凶猛,楚軍誘敵深入,主動撤到大山裡並乘勢反擊,周人“喪六師於漢水”,全軍覆沒!周昭王有來無回。再後來前832年,周宣王令方叔率領豫南諸侯伐楚,結果大敗,部隊傷亡很多。《史記·周本紀》有“宣王既亡南國之師”的記載。


"

導讀:齊桓公召集諸侯聯軍,對楚國使者屈完炫耀甲兵說:“以此眾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完針鋒相對回答說:“如果齊君用仁德來安撫諸侯,哪個敢不順服?如果齊君用武力,那楚國就以方城之山作城牆,以漢水作護城河,齊君兵馬雖多,恐怕也沒有用處!”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三皇五帝像


《史記·楚世家》記載:楚之先祖出自顓頊高陽,高陽為黃帝之孫。高陽之孫為重黎、吳回, 兄弟二人相繼任帝嚳火正。吳回有孫六人,季連最幼,羋姓,即為楚之先祖周文王之時, 季連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早卒,有孫曰熊繹

楚國開國之君熊繹受周成王冊封時只不過是子爵,他參加周天子召集的諸侯盟會時,因為爵位低而不讓坐正席。受此奇恥大辱之後,熊繹奮發圖強,帶領楚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國力漸漸強大。

楚國控制了當時非常重要的戰略物資——,卻不愛向天子納貢。前976年,周昭王姬瑕親征楚國。周軍沿漢水東岸南下,“漢陽諸姬”(周王在楚國以北分封一批姬姓為主的諸侯)積極配合。中央軍來勢凶猛,楚軍誘敵深入,主動撤到大山裡並乘勢反擊,周人“喪六師於漢水”,全軍覆沒!周昭王有來無回。再後來前832年,周宣王令方叔率領豫南諸侯伐楚,結果大敗,部隊傷亡很多。《史記·周本紀》有“宣王既亡南國之師”的記載。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東周時期楚國讓周王更頭疼。楚人一向“不服周”,之前在子爵位置上已經隱忍了300多年,現在熊通(楚武王,前740-前690年在位)忍無可忍了。前706年,楚伐隨。隨國雖小,但屬於姬姓諸侯國,擔負著鎮守南方重任。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熊通表達了參與中原事務的野心,隨侯無奈照辦。

然而,前704年隨侯回話說周桓王不肯提升楚國的爵位,熊通聽了大怒。於是,熊通遍招江漢諸侯至沈鹿(湖北鍾祥)會盟,在會上自稱為“王”。有學者將熊通稱王這一年定為“春秋”元年,預示著周王朝分裂了,最顯著的標誌是“禮崩樂壞”。

前690年,高齡的楚武王熊通在親征隨國的途中去世,其子熊貲繼位,是為楚文王。楚文王繼位後,從丹陽遷都,開始逐鹿中原,先後兼併39個諸侯國,使楚國日益強盛。

當然,楚文王不可能百戰百勝。有一次,楚文王打了敗仗,狼狽逃回郢都,守城士兵居然不開城門。他大怒,正要發作,忽然想起一個讓他敬畏的人——鬻拳。前些年,他要殺蔡侯,大臣鬻拳卻反對,竟然拿起武器相迫,文王只好妥協。鬻拳說:“我用武器威脅國君,罪莫大焉。”於是,自斷一足。楚文王感其忠義,讓他負責守城門。


"

導讀:齊桓公召集諸侯聯軍,對楚國使者屈完炫耀甲兵說:“以此眾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完針鋒相對回答說:“如果齊君用仁德來安撫諸侯,哪個敢不順服?如果齊君用武力,那楚國就以方城之山作城牆,以漢水作護城河,齊君兵馬雖多,恐怕也沒有用處!”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三皇五帝像


《史記·楚世家》記載:楚之先祖出自顓頊高陽,高陽為黃帝之孫。高陽之孫為重黎、吳回, 兄弟二人相繼任帝嚳火正。吳回有孫六人,季連最幼,羋姓,即為楚之先祖周文王之時, 季連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早卒,有孫曰熊繹

楚國開國之君熊繹受周成王冊封時只不過是子爵,他參加周天子召集的諸侯盟會時,因為爵位低而不讓坐正席。受此奇恥大辱之後,熊繹奮發圖強,帶領楚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國力漸漸強大。

楚國控制了當時非常重要的戰略物資——,卻不愛向天子納貢。前976年,周昭王姬瑕親征楚國。周軍沿漢水東岸南下,“漢陽諸姬”(周王在楚國以北分封一批姬姓為主的諸侯)積極配合。中央軍來勢凶猛,楚軍誘敵深入,主動撤到大山裡並乘勢反擊,周人“喪六師於漢水”,全軍覆沒!周昭王有來無回。再後來前832年,周宣王令方叔率領豫南諸侯伐楚,結果大敗,部隊傷亡很多。《史記·周本紀》有“宣王既亡南國之師”的記載。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東周時期楚國讓周王更頭疼。楚人一向“不服周”,之前在子爵位置上已經隱忍了300多年,現在熊通(楚武王,前740-前690年在位)忍無可忍了。前706年,楚伐隨。隨國雖小,但屬於姬姓諸侯國,擔負著鎮守南方重任。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熊通表達了參與中原事務的野心,隨侯無奈照辦。

然而,前704年隨侯回話說周桓王不肯提升楚國的爵位,熊通聽了大怒。於是,熊通遍招江漢諸侯至沈鹿(湖北鍾祥)會盟,在會上自稱為“王”。有學者將熊通稱王這一年定為“春秋”元年,預示著周王朝分裂了,最顯著的標誌是“禮崩樂壞”。

前690年,高齡的楚武王熊通在親征隨國的途中去世,其子熊貲繼位,是為楚文王。楚文王繼位後,從丹陽遷都,開始逐鹿中原,先後兼併39個諸侯國,使楚國日益強盛。

當然,楚文王不可能百戰百勝。有一次,楚文王打了敗仗,狼狽逃回郢都,守城士兵居然不開城門。他大怒,正要發作,忽然想起一個讓他敬畏的人——鬻拳。前些年,他要殺蔡侯,大臣鬻拳卻反對,竟然拿起武器相迫,文王只好妥協。鬻拳說:“我用武器威脅國君,罪莫大焉。”於是,自斷一足。楚文王感其忠義,讓他負責守城門。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此時,鬻拳在城門上見文王,居高臨下問勝敗。楚文王坦言此戰失利。鬻拳說:“自武王以來,楚軍戰無不勝。小小巴國,大王親征卻失敗,豈不讓人恥笑?”鬻拳接著說:“黃國與巴國同罪,如果能擊敗黃國,也算是對宗廟有個交代。”文王知道他的個性,硬闖不得,只好轉身,攻克黃國才回師。

春秋之初,楚國雖是南方的大國,但由於文化落後,被中原諸國視為蠻夷。當齊國崛起時,楚國已滅了息、鄧等國,並北上攻入蔡國,接著攻伐鄭國,不斷騷擾中原國家。面對楚國咄咄逼人的進攻,中原各諸侯國紛紛向齊國求援。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親率魯、宋、陳、衛等諸侯聯軍出征,聲勢浩大地在楚國北部門戶陘山紮營。大軍壓境下,一向無所畏懼的楚國感到了壓力,派出使節與齊國談判。楚成王(前671年—前626年在位)派使者屈完對齊桓公說:“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現在你們帶著軍隊討伐楚國,這是什麼道理?”

齊國國相管仲回答說:“以前召康公命令我們的先君太公說:‘五侯九伯,你都可以征伐他們,以便輔助王室。’……你們不進貢王室包茅,使天子的祭祀缺乏應有的物資,不能濾酒請神,我為此而來問罪。”管仲批駁楚國不尊禮制,沒有盡到自己的職守,而齊國有天子的授權,可以代天子懲罰違背禮制的諸侯。


"

導讀:齊桓公召集諸侯聯軍,對楚國使者屈完炫耀甲兵說:“以此眾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完針鋒相對回答說:“如果齊君用仁德來安撫諸侯,哪個敢不順服?如果齊君用武力,那楚國就以方城之山作城牆,以漢水作護城河,齊君兵馬雖多,恐怕也沒有用處!”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三皇五帝像


《史記·楚世家》記載:楚之先祖出自顓頊高陽,高陽為黃帝之孫。高陽之孫為重黎、吳回, 兄弟二人相繼任帝嚳火正。吳回有孫六人,季連最幼,羋姓,即為楚之先祖周文王之時, 季連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早卒,有孫曰熊繹

楚國開國之君熊繹受周成王冊封時只不過是子爵,他參加周天子召集的諸侯盟會時,因為爵位低而不讓坐正席。受此奇恥大辱之後,熊繹奮發圖強,帶領楚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國力漸漸強大。

楚國控制了當時非常重要的戰略物資——,卻不愛向天子納貢。前976年,周昭王姬瑕親征楚國。周軍沿漢水東岸南下,“漢陽諸姬”(周王在楚國以北分封一批姬姓為主的諸侯)積極配合。中央軍來勢凶猛,楚軍誘敵深入,主動撤到大山裡並乘勢反擊,周人“喪六師於漢水”,全軍覆沒!周昭王有來無回。再後來前832年,周宣王令方叔率領豫南諸侯伐楚,結果大敗,部隊傷亡很多。《史記·周本紀》有“宣王既亡南國之師”的記載。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東周時期楚國讓周王更頭疼。楚人一向“不服周”,之前在子爵位置上已經隱忍了300多年,現在熊通(楚武王,前740-前690年在位)忍無可忍了。前706年,楚伐隨。隨國雖小,但屬於姬姓諸侯國,擔負著鎮守南方重任。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熊通表達了參與中原事務的野心,隨侯無奈照辦。

然而,前704年隨侯回話說周桓王不肯提升楚國的爵位,熊通聽了大怒。於是,熊通遍招江漢諸侯至沈鹿(湖北鍾祥)會盟,在會上自稱為“王”。有學者將熊通稱王這一年定為“春秋”元年,預示著周王朝分裂了,最顯著的標誌是“禮崩樂壞”。

前690年,高齡的楚武王熊通在親征隨國的途中去世,其子熊貲繼位,是為楚文王。楚文王繼位後,從丹陽遷都,開始逐鹿中原,先後兼併39個諸侯國,使楚國日益強盛。

當然,楚文王不可能百戰百勝。有一次,楚文王打了敗仗,狼狽逃回郢都,守城士兵居然不開城門。他大怒,正要發作,忽然想起一個讓他敬畏的人——鬻拳。前些年,他要殺蔡侯,大臣鬻拳卻反對,竟然拿起武器相迫,文王只好妥協。鬻拳說:“我用武器威脅國君,罪莫大焉。”於是,自斷一足。楚文王感其忠義,讓他負責守城門。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此時,鬻拳在城門上見文王,居高臨下問勝敗。楚文王坦言此戰失利。鬻拳說:“自武王以來,楚軍戰無不勝。小小巴國,大王親征卻失敗,豈不讓人恥笑?”鬻拳接著說:“黃國與巴國同罪,如果能擊敗黃國,也算是對宗廟有個交代。”文王知道他的個性,硬闖不得,只好轉身,攻克黃國才回師。

春秋之初,楚國雖是南方的大國,但由於文化落後,被中原諸國視為蠻夷。當齊國崛起時,楚國已滅了息、鄧等國,並北上攻入蔡國,接著攻伐鄭國,不斷騷擾中原國家。面對楚國咄咄逼人的進攻,中原各諸侯國紛紛向齊國求援。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親率魯、宋、陳、衛等諸侯聯軍出征,聲勢浩大地在楚國北部門戶陘山紮營。大軍壓境下,一向無所畏懼的楚國感到了壓力,派出使節與齊國談判。楚成王(前671年—前626年在位)派使者屈完對齊桓公說:“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現在你們帶著軍隊討伐楚國,這是什麼道理?”

齊國國相管仲回答說:“以前召康公命令我們的先君太公說:‘五侯九伯,你都可以征伐他們,以便輔助王室。’……你們不進貢王室包茅,使天子的祭祀缺乏應有的物資,不能濾酒請神,我為此而來問罪。”管仲批駁楚國不尊禮制,沒有盡到自己的職守,而齊國有天子的授權,可以代天子懲罰違背禮制的諸侯。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卜憲群 總撰稿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撰稿


齊桓公對屈完炫耀甲兵說:“以此眾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完針鋒相對回答說:“如果齊君用仁德來安撫諸侯,哪個敢不順服?如果齊君用武力,那楚國就以方城之山作城牆,以漢水作護城河,齊君兵馬雖多,恐怕也沒有用處!”。

在齊國的重壓之下,也在尊崇周王室的大義之下,最終楚國低頭認錯,雙方定立了召陵之盟。這次盟約有效地阻遏了楚國覬覦中原的野心。事實上,齊楚兩國最終沒有兵戎相見,這是因為兩國都沒有絕對的把握打敗對方

還是在楚成王時期,前633年強大的楚國軍團向宋國發動了猛烈的進攻,宋國危急,趕緊向晉文公求救。晉文公整頓戰備後,於前632年率大軍迎戰楚軍,雙方在城濮展開激戰。

在晉楚開戰的五年前,流亡在外的晉公子重耳,曾受到楚成王的禮遇,重耳向楚成王許諾:“如果僥倖登上君位,日後如兩國開戰,將為楚軍退避三舍。”城濮之戰,晉文公履行了諾言,率軍退避三舍(九十里)。楚將子玉不顧楚成王告誡,率軍冒進,被晉軍殲滅兩翼,楚軍大敗。晉國霸業由此開端。


"

導讀:齊桓公召集諸侯聯軍,對楚國使者屈完炫耀甲兵說:“以此眾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完針鋒相對回答說:“如果齊君用仁德來安撫諸侯,哪個敢不順服?如果齊君用武力,那楚國就以方城之山作城牆,以漢水作護城河,齊君兵馬雖多,恐怕也沒有用處!”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三皇五帝像


《史記·楚世家》記載:楚之先祖出自顓頊高陽,高陽為黃帝之孫。高陽之孫為重黎、吳回, 兄弟二人相繼任帝嚳火正。吳回有孫六人,季連最幼,羋姓,即為楚之先祖周文王之時, 季連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早卒,有孫曰熊繹

楚國開國之君熊繹受周成王冊封時只不過是子爵,他參加周天子召集的諸侯盟會時,因為爵位低而不讓坐正席。受此奇恥大辱之後,熊繹奮發圖強,帶領楚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國力漸漸強大。

楚國控制了當時非常重要的戰略物資——,卻不愛向天子納貢。前976年,周昭王姬瑕親征楚國。周軍沿漢水東岸南下,“漢陽諸姬”(周王在楚國以北分封一批姬姓為主的諸侯)積極配合。中央軍來勢凶猛,楚軍誘敵深入,主動撤到大山裡並乘勢反擊,周人“喪六師於漢水”,全軍覆沒!周昭王有來無回。再後來前832年,周宣王令方叔率領豫南諸侯伐楚,結果大敗,部隊傷亡很多。《史記·周本紀》有“宣王既亡南國之師”的記載。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東周時期楚國讓周王更頭疼。楚人一向“不服周”,之前在子爵位置上已經隱忍了300多年,現在熊通(楚武王,前740-前690年在位)忍無可忍了。前706年,楚伐隨。隨國雖小,但屬於姬姓諸侯國,擔負著鎮守南方重任。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熊通表達了參與中原事務的野心,隨侯無奈照辦。

然而,前704年隨侯回話說周桓王不肯提升楚國的爵位,熊通聽了大怒。於是,熊通遍招江漢諸侯至沈鹿(湖北鍾祥)會盟,在會上自稱為“王”。有學者將熊通稱王這一年定為“春秋”元年,預示著周王朝分裂了,最顯著的標誌是“禮崩樂壞”。

前690年,高齡的楚武王熊通在親征隨國的途中去世,其子熊貲繼位,是為楚文王。楚文王繼位後,從丹陽遷都,開始逐鹿中原,先後兼併39個諸侯國,使楚國日益強盛。

當然,楚文王不可能百戰百勝。有一次,楚文王打了敗仗,狼狽逃回郢都,守城士兵居然不開城門。他大怒,正要發作,忽然想起一個讓他敬畏的人——鬻拳。前些年,他要殺蔡侯,大臣鬻拳卻反對,竟然拿起武器相迫,文王只好妥協。鬻拳說:“我用武器威脅國君,罪莫大焉。”於是,自斷一足。楚文王感其忠義,讓他負責守城門。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此時,鬻拳在城門上見文王,居高臨下問勝敗。楚文王坦言此戰失利。鬻拳說:“自武王以來,楚軍戰無不勝。小小巴國,大王親征卻失敗,豈不讓人恥笑?”鬻拳接著說:“黃國與巴國同罪,如果能擊敗黃國,也算是對宗廟有個交代。”文王知道他的個性,硬闖不得,只好轉身,攻克黃國才回師。

春秋之初,楚國雖是南方的大國,但由於文化落後,被中原諸國視為蠻夷。當齊國崛起時,楚國已滅了息、鄧等國,並北上攻入蔡國,接著攻伐鄭國,不斷騷擾中原國家。面對楚國咄咄逼人的進攻,中原各諸侯國紛紛向齊國求援。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親率魯、宋、陳、衛等諸侯聯軍出征,聲勢浩大地在楚國北部門戶陘山紮營。大軍壓境下,一向無所畏懼的楚國感到了壓力,派出使節與齊國談判。楚成王(前671年—前626年在位)派使者屈完對齊桓公說:“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現在你們帶著軍隊討伐楚國,這是什麼道理?”

齊國國相管仲回答說:“以前召康公命令我們的先君太公說:‘五侯九伯,你都可以征伐他們,以便輔助王室。’……你們不進貢王室包茅,使天子的祭祀缺乏應有的物資,不能濾酒請神,我為此而來問罪。”管仲批駁楚國不尊禮制,沒有盡到自己的職守,而齊國有天子的授權,可以代天子懲罰違背禮制的諸侯。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卜憲群 總撰稿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撰稿


齊桓公對屈完炫耀甲兵說:“以此眾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完針鋒相對回答說:“如果齊君用仁德來安撫諸侯,哪個敢不順服?如果齊君用武力,那楚國就以方城之山作城牆,以漢水作護城河,齊君兵馬雖多,恐怕也沒有用處!”。

在齊國的重壓之下,也在尊崇周王室的大義之下,最終楚國低頭認錯,雙方定立了召陵之盟。這次盟約有效地阻遏了楚國覬覦中原的野心。事實上,齊楚兩國最終沒有兵戎相見,這是因為兩國都沒有絕對的把握打敗對方

還是在楚成王時期,前633年強大的楚國軍團向宋國發動了猛烈的進攻,宋國危急,趕緊向晉文公求救。晉文公整頓戰備後,於前632年率大軍迎戰楚軍,雙方在城濮展開激戰。

在晉楚開戰的五年前,流亡在外的晉公子重耳,曾受到楚成王的禮遇,重耳向楚成王許諾:“如果僥倖登上君位,日後如兩國開戰,將為楚軍退避三舍。”城濮之戰,晉文公履行了諾言,率軍退避三舍(九十里)。楚將子玉不顧楚成王告誡,率軍冒進,被晉軍殲滅兩翼,楚軍大敗。晉國霸業由此開端。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重耳流亡圖


楚國從未放棄對中原的嚮往和追求,不過,其追求的方式已經改變。春秋之初,楚國是中原諸侯國眼裡的南方蠻夷,楚國也不屑於中原諸國尊崇的禮儀。然而,在屢次北進受挫之後,楚國意識到,除了武力,還必須向中原華夏的禮樂文化靠攏

楚莊王(前613年—前591年)時期,楚國文化已經潛移默化地成為華夏文化的一部分。隨著華夏文化進入荊楚之地,中原的霸主政治也讓年輕的國君楚莊王躍躍欲試。公元前606年,一代霸主楚莊王在東周王畿的邊境陳兵示威。周定王派王孫滿勞師。楚莊王向他詢問周鼎的輕重

前598年,陳國內亂,夏徵舒陳靈公,楚莊王率諸侯伐陳,謂陳曰:“無驚,吾誅徵舒而已。”已誅徵舒,在陳地設縣統治其地,群臣畢賀。申叔時使齊來還,獨不賀。

莊王問其故,對曰:“鄙語有之,牽牛徑人田,田主奪之牛。徑則有罪矣,奪之牛,不亦甚乎?今王以徵舒為賊弒君,故徵兵諸侯,以義伐之,已而取之,以利其地,則後何以令於天下!是以不賀。”

莊王曰:“善。”乃迎陳靈公太子午於晉而立之,是為成公孔子讀史至楚復陳,曰:“賢哉楚莊王!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


"

導讀:齊桓公召集諸侯聯軍,對楚國使者屈完炫耀甲兵說:“以此眾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完針鋒相對回答說:“如果齊君用仁德來安撫諸侯,哪個敢不順服?如果齊君用武力,那楚國就以方城之山作城牆,以漢水作護城河,齊君兵馬雖多,恐怕也沒有用處!”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三皇五帝像


《史記·楚世家》記載:楚之先祖出自顓頊高陽,高陽為黃帝之孫。高陽之孫為重黎、吳回, 兄弟二人相繼任帝嚳火正。吳回有孫六人,季連最幼,羋姓,即為楚之先祖周文王之時, 季連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早卒,有孫曰熊繹

楚國開國之君熊繹受周成王冊封時只不過是子爵,他參加周天子召集的諸侯盟會時,因為爵位低而不讓坐正席。受此奇恥大辱之後,熊繹奮發圖強,帶領楚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國力漸漸強大。

楚國控制了當時非常重要的戰略物資——,卻不愛向天子納貢。前976年,周昭王姬瑕親征楚國。周軍沿漢水東岸南下,“漢陽諸姬”(周王在楚國以北分封一批姬姓為主的諸侯)積極配合。中央軍來勢凶猛,楚軍誘敵深入,主動撤到大山裡並乘勢反擊,周人“喪六師於漢水”,全軍覆沒!周昭王有來無回。再後來前832年,周宣王令方叔率領豫南諸侯伐楚,結果大敗,部隊傷亡很多。《史記·周本紀》有“宣王既亡南國之師”的記載。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東周時期楚國讓周王更頭疼。楚人一向“不服周”,之前在子爵位置上已經隱忍了300多年,現在熊通(楚武王,前740-前690年在位)忍無可忍了。前706年,楚伐隨。隨國雖小,但屬於姬姓諸侯國,擔負著鎮守南方重任。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熊通表達了參與中原事務的野心,隨侯無奈照辦。

然而,前704年隨侯回話說周桓王不肯提升楚國的爵位,熊通聽了大怒。於是,熊通遍招江漢諸侯至沈鹿(湖北鍾祥)會盟,在會上自稱為“王”。有學者將熊通稱王這一年定為“春秋”元年,預示著周王朝分裂了,最顯著的標誌是“禮崩樂壞”。

前690年,高齡的楚武王熊通在親征隨國的途中去世,其子熊貲繼位,是為楚文王。楚文王繼位後,從丹陽遷都,開始逐鹿中原,先後兼併39個諸侯國,使楚國日益強盛。

當然,楚文王不可能百戰百勝。有一次,楚文王打了敗仗,狼狽逃回郢都,守城士兵居然不開城門。他大怒,正要發作,忽然想起一個讓他敬畏的人——鬻拳。前些年,他要殺蔡侯,大臣鬻拳卻反對,竟然拿起武器相迫,文王只好妥協。鬻拳說:“我用武器威脅國君,罪莫大焉。”於是,自斷一足。楚文王感其忠義,讓他負責守城門。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此時,鬻拳在城門上見文王,居高臨下問勝敗。楚文王坦言此戰失利。鬻拳說:“自武王以來,楚軍戰無不勝。小小巴國,大王親征卻失敗,豈不讓人恥笑?”鬻拳接著說:“黃國與巴國同罪,如果能擊敗黃國,也算是對宗廟有個交代。”文王知道他的個性,硬闖不得,只好轉身,攻克黃國才回師。

春秋之初,楚國雖是南方的大國,但由於文化落後,被中原諸國視為蠻夷。當齊國崛起時,楚國已滅了息、鄧等國,並北上攻入蔡國,接著攻伐鄭國,不斷騷擾中原國家。面對楚國咄咄逼人的進攻,中原各諸侯國紛紛向齊國求援。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親率魯、宋、陳、衛等諸侯聯軍出征,聲勢浩大地在楚國北部門戶陘山紮營。大軍壓境下,一向無所畏懼的楚國感到了壓力,派出使節與齊國談判。楚成王(前671年—前626年在位)派使者屈完對齊桓公說:“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現在你們帶著軍隊討伐楚國,這是什麼道理?”

齊國國相管仲回答說:“以前召康公命令我們的先君太公說:‘五侯九伯,你都可以征伐他們,以便輔助王室。’……你們不進貢王室包茅,使天子的祭祀缺乏應有的物資,不能濾酒請神,我為此而來問罪。”管仲批駁楚國不尊禮制,沒有盡到自己的職守,而齊國有天子的授權,可以代天子懲罰違背禮制的諸侯。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卜憲群 總撰稿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撰稿


齊桓公對屈完炫耀甲兵說:“以此眾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完針鋒相對回答說:“如果齊君用仁德來安撫諸侯,哪個敢不順服?如果齊君用武力,那楚國就以方城之山作城牆,以漢水作護城河,齊君兵馬雖多,恐怕也沒有用處!”。

在齊國的重壓之下,也在尊崇周王室的大義之下,最終楚國低頭認錯,雙方定立了召陵之盟。這次盟約有效地阻遏了楚國覬覦中原的野心。事實上,齊楚兩國最終沒有兵戎相見,這是因為兩國都沒有絕對的把握打敗對方

還是在楚成王時期,前633年強大的楚國軍團向宋國發動了猛烈的進攻,宋國危急,趕緊向晉文公求救。晉文公整頓戰備後,於前632年率大軍迎戰楚軍,雙方在城濮展開激戰。

在晉楚開戰的五年前,流亡在外的晉公子重耳,曾受到楚成王的禮遇,重耳向楚成王許諾:“如果僥倖登上君位,日後如兩國開戰,將為楚軍退避三舍。”城濮之戰,晉文公履行了諾言,率軍退避三舍(九十里)。楚將子玉不顧楚成王告誡,率軍冒進,被晉軍殲滅兩翼,楚軍大敗。晉國霸業由此開端。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重耳流亡圖


楚國從未放棄對中原的嚮往和追求,不過,其追求的方式已經改變。春秋之初,楚國是中原諸侯國眼裡的南方蠻夷,楚國也不屑於中原諸國尊崇的禮儀。然而,在屢次北進受挫之後,楚國意識到,除了武力,還必須向中原華夏的禮樂文化靠攏

楚莊王(前613年—前591年)時期,楚國文化已經潛移默化地成為華夏文化的一部分。隨著華夏文化進入荊楚之地,中原的霸主政治也讓年輕的國君楚莊王躍躍欲試。公元前606年,一代霸主楚莊王在東周王畿的邊境陳兵示威。周定王派王孫滿勞師。楚莊王向他詢問周鼎的輕重

前598年,陳國內亂,夏徵舒陳靈公,楚莊王率諸侯伐陳,謂陳曰:“無驚,吾誅徵舒而已。”已誅徵舒,在陳地設縣統治其地,群臣畢賀。申叔時使齊來還,獨不賀。

莊王問其故,對曰:“鄙語有之,牽牛徑人田,田主奪之牛。徑則有罪矣,奪之牛,不亦甚乎?今王以徵舒為賊弒君,故徵兵諸侯,以義伐之,已而取之,以利其地,則後何以令於天下!是以不賀。”

莊王曰:“善。”乃迎陳靈公太子午於晉而立之,是為成公孔子讀史至楚復陳,曰:“賢哉楚莊王!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莊王滅燭 絕纓盡歡


前597年,楚國與晉國展開決定霸權的邲之戰。大戰之前,晉卿士會力主避免與楚軍作戰,在他眼中,楚國國君楚莊王早已脫離了野蠻,成為一個“德立、刑行、政成、事時、典從、禮順”的人物,楚人也已經完全接受了中原的文化觀念,與中原之人沒什麼不同了。邲之戰,晉軍大敗,失去了霸主地位。

《春秋公羊傳》 記載楚莊王伐鄭而舍鄭,迎戰晉軍、大勝晉軍之後又讓其安全撤退的過程,證明楚莊王能講禮義,在文明和道德上遠勝晉人,故讚許楚王有禮,而對諸夏的晉國加以貶責。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魯、秦、宋、陳、衛、鄭、齊、曹等中原諸侯會盟,這次會盟確認了楚國的霸主地位。西周、春秋以來一直被視為蠻夷的楚國,終於成為中原諸侯承認的霸主。楚國建立霸政的過程,彰顯了其由蠻夷走向華夏的過程

晉國並不甘心失去霸主地位,經過多年的休整,公元前575年,晉國向楚國挑戰,兩國為爭奪霸權再次展開大戰,雙方主力在鄢陵一較高低。鄢陵之戰,晉國最終取勝,重新成為中原霸主,但楚國並沒有受到嚴重傷害,國力仍然強大,始終對晉國虎視眈眈


"

導讀:齊桓公召集諸侯聯軍,對楚國使者屈完炫耀甲兵說:“以此眾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完針鋒相對回答說:“如果齊君用仁德來安撫諸侯,哪個敢不順服?如果齊君用武力,那楚國就以方城之山作城牆,以漢水作護城河,齊君兵馬雖多,恐怕也沒有用處!”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三皇五帝像


《史記·楚世家》記載:楚之先祖出自顓頊高陽,高陽為黃帝之孫。高陽之孫為重黎、吳回, 兄弟二人相繼任帝嚳火正。吳回有孫六人,季連最幼,羋姓,即為楚之先祖周文王之時, 季連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早卒,有孫曰熊繹

楚國開國之君熊繹受周成王冊封時只不過是子爵,他參加周天子召集的諸侯盟會時,因為爵位低而不讓坐正席。受此奇恥大辱之後,熊繹奮發圖強,帶領楚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國力漸漸強大。

楚國控制了當時非常重要的戰略物資——,卻不愛向天子納貢。前976年,周昭王姬瑕親征楚國。周軍沿漢水東岸南下,“漢陽諸姬”(周王在楚國以北分封一批姬姓為主的諸侯)積極配合。中央軍來勢凶猛,楚軍誘敵深入,主動撤到大山裡並乘勢反擊,周人“喪六師於漢水”,全軍覆沒!周昭王有來無回。再後來前832年,周宣王令方叔率領豫南諸侯伐楚,結果大敗,部隊傷亡很多。《史記·周本紀》有“宣王既亡南國之師”的記載。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東周時期楚國讓周王更頭疼。楚人一向“不服周”,之前在子爵位置上已經隱忍了300多年,現在熊通(楚武王,前740-前690年在位)忍無可忍了。前706年,楚伐隨。隨國雖小,但屬於姬姓諸侯國,擔負著鎮守南方重任。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熊通表達了參與中原事務的野心,隨侯無奈照辦。

然而,前704年隨侯回話說周桓王不肯提升楚國的爵位,熊通聽了大怒。於是,熊通遍招江漢諸侯至沈鹿(湖北鍾祥)會盟,在會上自稱為“王”。有學者將熊通稱王這一年定為“春秋”元年,預示著周王朝分裂了,最顯著的標誌是“禮崩樂壞”。

前690年,高齡的楚武王熊通在親征隨國的途中去世,其子熊貲繼位,是為楚文王。楚文王繼位後,從丹陽遷都,開始逐鹿中原,先後兼併39個諸侯國,使楚國日益強盛。

當然,楚文王不可能百戰百勝。有一次,楚文王打了敗仗,狼狽逃回郢都,守城士兵居然不開城門。他大怒,正要發作,忽然想起一個讓他敬畏的人——鬻拳。前些年,他要殺蔡侯,大臣鬻拳卻反對,竟然拿起武器相迫,文王只好妥協。鬻拳說:“我用武器威脅國君,罪莫大焉。”於是,自斷一足。楚文王感其忠義,讓他負責守城門。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此時,鬻拳在城門上見文王,居高臨下問勝敗。楚文王坦言此戰失利。鬻拳說:“自武王以來,楚軍戰無不勝。小小巴國,大王親征卻失敗,豈不讓人恥笑?”鬻拳接著說:“黃國與巴國同罪,如果能擊敗黃國,也算是對宗廟有個交代。”文王知道他的個性,硬闖不得,只好轉身,攻克黃國才回師。

春秋之初,楚國雖是南方的大國,但由於文化落後,被中原諸國視為蠻夷。當齊國崛起時,楚國已滅了息、鄧等國,並北上攻入蔡國,接著攻伐鄭國,不斷騷擾中原國家。面對楚國咄咄逼人的進攻,中原各諸侯國紛紛向齊國求援。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親率魯、宋、陳、衛等諸侯聯軍出征,聲勢浩大地在楚國北部門戶陘山紮營。大軍壓境下,一向無所畏懼的楚國感到了壓力,派出使節與齊國談判。楚成王(前671年—前626年在位)派使者屈完對齊桓公說:“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現在你們帶著軍隊討伐楚國,這是什麼道理?”

齊國國相管仲回答說:“以前召康公命令我們的先君太公說:‘五侯九伯,你都可以征伐他們,以便輔助王室。’……你們不進貢王室包茅,使天子的祭祀缺乏應有的物資,不能濾酒請神,我為此而來問罪。”管仲批駁楚國不尊禮制,沒有盡到自己的職守,而齊國有天子的授權,可以代天子懲罰違背禮制的諸侯。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卜憲群 總撰稿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撰稿


齊桓公對屈完炫耀甲兵說:“以此眾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完針鋒相對回答說:“如果齊君用仁德來安撫諸侯,哪個敢不順服?如果齊君用武力,那楚國就以方城之山作城牆,以漢水作護城河,齊君兵馬雖多,恐怕也沒有用處!”。

在齊國的重壓之下,也在尊崇周王室的大義之下,最終楚國低頭認錯,雙方定立了召陵之盟。這次盟約有效地阻遏了楚國覬覦中原的野心。事實上,齊楚兩國最終沒有兵戎相見,這是因為兩國都沒有絕對的把握打敗對方

還是在楚成王時期,前633年強大的楚國軍團向宋國發動了猛烈的進攻,宋國危急,趕緊向晉文公求救。晉文公整頓戰備後,於前632年率大軍迎戰楚軍,雙方在城濮展開激戰。

在晉楚開戰的五年前,流亡在外的晉公子重耳,曾受到楚成王的禮遇,重耳向楚成王許諾:“如果僥倖登上君位,日後如兩國開戰,將為楚軍退避三舍。”城濮之戰,晉文公履行了諾言,率軍退避三舍(九十里)。楚將子玉不顧楚成王告誡,率軍冒進,被晉軍殲滅兩翼,楚軍大敗。晉國霸業由此開端。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重耳流亡圖


楚國從未放棄對中原的嚮往和追求,不過,其追求的方式已經改變。春秋之初,楚國是中原諸侯國眼裡的南方蠻夷,楚國也不屑於中原諸國尊崇的禮儀。然而,在屢次北進受挫之後,楚國意識到,除了武力,還必須向中原華夏的禮樂文化靠攏

楚莊王(前613年—前591年)時期,楚國文化已經潛移默化地成為華夏文化的一部分。隨著華夏文化進入荊楚之地,中原的霸主政治也讓年輕的國君楚莊王躍躍欲試。公元前606年,一代霸主楚莊王在東周王畿的邊境陳兵示威。周定王派王孫滿勞師。楚莊王向他詢問周鼎的輕重

前598年,陳國內亂,夏徵舒陳靈公,楚莊王率諸侯伐陳,謂陳曰:“無驚,吾誅徵舒而已。”已誅徵舒,在陳地設縣統治其地,群臣畢賀。申叔時使齊來還,獨不賀。

莊王問其故,對曰:“鄙語有之,牽牛徑人田,田主奪之牛。徑則有罪矣,奪之牛,不亦甚乎?今王以徵舒為賊弒君,故徵兵諸侯,以義伐之,已而取之,以利其地,則後何以令於天下!是以不賀。”

莊王曰:“善。”乃迎陳靈公太子午於晉而立之,是為成公孔子讀史至楚復陳,曰:“賢哉楚莊王!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莊王滅燭 絕纓盡歡


前597年,楚國與晉國展開決定霸權的邲之戰。大戰之前,晉卿士會力主避免與楚軍作戰,在他眼中,楚國國君楚莊王早已脫離了野蠻,成為一個“德立、刑行、政成、事時、典從、禮順”的人物,楚人也已經完全接受了中原的文化觀念,與中原之人沒什麼不同了。邲之戰,晉軍大敗,失去了霸主地位。

《春秋公羊傳》 記載楚莊王伐鄭而舍鄭,迎戰晉軍、大勝晉軍之後又讓其安全撤退的過程,證明楚莊王能講禮義,在文明和道德上遠勝晉人,故讚許楚王有禮,而對諸夏的晉國加以貶責。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魯、秦、宋、陳、衛、鄭、齊、曹等中原諸侯會盟,這次會盟確認了楚國的霸主地位。西周、春秋以來一直被視為蠻夷的楚國,終於成為中原諸侯承認的霸主。楚國建立霸政的過程,彰顯了其由蠻夷走向華夏的過程

晉國並不甘心失去霸主地位,經過多年的休整,公元前575年,晉國向楚國挑戰,兩國為爭奪霸權再次展開大戰,雙方主力在鄢陵一較高低。鄢陵之戰,晉國最終取勝,重新成為中原霸主,但楚國並沒有受到嚴重傷害,國力仍然強大,始終對晉國虎視眈眈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晉楚弭兵會盟


鄢陵之戰後三十年(前546),在宋國大臣向戌的邀請下,晉、楚、鄭、宋、衛、曹等十四個諸侯國的代表一起在睢陽會商,這次會議被稱為弭兵之會。會議約定各國間停止戰爭,奉晉、楚兩國為共同霸主。弭兵之會是晉、楚兩個霸主諸侯國,第一次在同一個會議上,被尊為霸主,同時,也是兩個強大的諸侯國彼此妥協之後的一次會議。

弭兵之會, 歷史界設定之為春秋中期結束的標誌。此一春秋國際間著名的大規模和平會議召開,乃是晉、楚為中核的南北對立陣線百年間頻繁交戰至彼此都已精疲力盡時的產物, 緩和國際戰爭威脅得以成功, 自此四十年間晉楚無戰爭, 國際間南北勢力消長中止而均衡局面一時展現。

春秋末期的中國歷史主軸已自向來的中原與長江中流域移至長江下游,為一大變局。位於長江三角洲太湖右岸的吳國如日之升,光芒盡行掩蓋了先進列強。 前516年,楚平王去世,不滿十歲的楚昭王(前516年—前489年在位)繼位。前506年,吳王闔閭的強大軍團在楚國俊傑伍子胥和兵聖孫武的率領下,長驅直入楚國腹地,陷掠其郢都而返

楚國經此大打擊,雖求得秦國援助保持國家命脈,國勢一時頓陷低潮,但很快復興,楚昭王後期即開始恢復了向中原擴張的態勢,因而被稱為中興之主


"

導讀:齊桓公召集諸侯聯軍,對楚國使者屈完炫耀甲兵說:“以此眾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完針鋒相對回答說:“如果齊君用仁德來安撫諸侯,哪個敢不順服?如果齊君用武力,那楚國就以方城之山作城牆,以漢水作護城河,齊君兵馬雖多,恐怕也沒有用處!”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三皇五帝像


《史記·楚世家》記載:楚之先祖出自顓頊高陽,高陽為黃帝之孫。高陽之孫為重黎、吳回, 兄弟二人相繼任帝嚳火正。吳回有孫六人,季連最幼,羋姓,即為楚之先祖周文王之時, 季連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早卒,有孫曰熊繹

楚國開國之君熊繹受周成王冊封時只不過是子爵,他參加周天子召集的諸侯盟會時,因為爵位低而不讓坐正席。受此奇恥大辱之後,熊繹奮發圖強,帶領楚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國力漸漸強大。

楚國控制了當時非常重要的戰略物資——,卻不愛向天子納貢。前976年,周昭王姬瑕親征楚國。周軍沿漢水東岸南下,“漢陽諸姬”(周王在楚國以北分封一批姬姓為主的諸侯)積極配合。中央軍來勢凶猛,楚軍誘敵深入,主動撤到大山裡並乘勢反擊,周人“喪六師於漢水”,全軍覆沒!周昭王有來無回。再後來前832年,周宣王令方叔率領豫南諸侯伐楚,結果大敗,部隊傷亡很多。《史記·周本紀》有“宣王既亡南國之師”的記載。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東周時期楚國讓周王更頭疼。楚人一向“不服周”,之前在子爵位置上已經隱忍了300多年,現在熊通(楚武王,前740-前690年在位)忍無可忍了。前706年,楚伐隨。隨國雖小,但屬於姬姓諸侯國,擔負著鎮守南方重任。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熊通表達了參與中原事務的野心,隨侯無奈照辦。

然而,前704年隨侯回話說周桓王不肯提升楚國的爵位,熊通聽了大怒。於是,熊通遍招江漢諸侯至沈鹿(湖北鍾祥)會盟,在會上自稱為“王”。有學者將熊通稱王這一年定為“春秋”元年,預示著周王朝分裂了,最顯著的標誌是“禮崩樂壞”。

前690年,高齡的楚武王熊通在親征隨國的途中去世,其子熊貲繼位,是為楚文王。楚文王繼位後,從丹陽遷都,開始逐鹿中原,先後兼併39個諸侯國,使楚國日益強盛。

當然,楚文王不可能百戰百勝。有一次,楚文王打了敗仗,狼狽逃回郢都,守城士兵居然不開城門。他大怒,正要發作,忽然想起一個讓他敬畏的人——鬻拳。前些年,他要殺蔡侯,大臣鬻拳卻反對,竟然拿起武器相迫,文王只好妥協。鬻拳說:“我用武器威脅國君,罪莫大焉。”於是,自斷一足。楚文王感其忠義,讓他負責守城門。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此時,鬻拳在城門上見文王,居高臨下問勝敗。楚文王坦言此戰失利。鬻拳說:“自武王以來,楚軍戰無不勝。小小巴國,大王親征卻失敗,豈不讓人恥笑?”鬻拳接著說:“黃國與巴國同罪,如果能擊敗黃國,也算是對宗廟有個交代。”文王知道他的個性,硬闖不得,只好轉身,攻克黃國才回師。

春秋之初,楚國雖是南方的大國,但由於文化落後,被中原諸國視為蠻夷。當齊國崛起時,楚國已滅了息、鄧等國,並北上攻入蔡國,接著攻伐鄭國,不斷騷擾中原國家。面對楚國咄咄逼人的進攻,中原各諸侯國紛紛向齊國求援。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親率魯、宋、陳、衛等諸侯聯軍出征,聲勢浩大地在楚國北部門戶陘山紮營。大軍壓境下,一向無所畏懼的楚國感到了壓力,派出使節與齊國談判。楚成王(前671年—前626年在位)派使者屈完對齊桓公說:“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現在你們帶著軍隊討伐楚國,這是什麼道理?”

齊國國相管仲回答說:“以前召康公命令我們的先君太公說:‘五侯九伯,你都可以征伐他們,以便輔助王室。’……你們不進貢王室包茅,使天子的祭祀缺乏應有的物資,不能濾酒請神,我為此而來問罪。”管仲批駁楚國不尊禮制,沒有盡到自己的職守,而齊國有天子的授權,可以代天子懲罰違背禮制的諸侯。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卜憲群 總撰稿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撰稿


齊桓公對屈完炫耀甲兵說:“以此眾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完針鋒相對回答說:“如果齊君用仁德來安撫諸侯,哪個敢不順服?如果齊君用武力,那楚國就以方城之山作城牆,以漢水作護城河,齊君兵馬雖多,恐怕也沒有用處!”。

在齊國的重壓之下,也在尊崇周王室的大義之下,最終楚國低頭認錯,雙方定立了召陵之盟。這次盟約有效地阻遏了楚國覬覦中原的野心。事實上,齊楚兩國最終沒有兵戎相見,這是因為兩國都沒有絕對的把握打敗對方

還是在楚成王時期,前633年強大的楚國軍團向宋國發動了猛烈的進攻,宋國危急,趕緊向晉文公求救。晉文公整頓戰備後,於前632年率大軍迎戰楚軍,雙方在城濮展開激戰。

在晉楚開戰的五年前,流亡在外的晉公子重耳,曾受到楚成王的禮遇,重耳向楚成王許諾:“如果僥倖登上君位,日後如兩國開戰,將為楚軍退避三舍。”城濮之戰,晉文公履行了諾言,率軍退避三舍(九十里)。楚將子玉不顧楚成王告誡,率軍冒進,被晉軍殲滅兩翼,楚軍大敗。晉國霸業由此開端。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重耳流亡圖


楚國從未放棄對中原的嚮往和追求,不過,其追求的方式已經改變。春秋之初,楚國是中原諸侯國眼裡的南方蠻夷,楚國也不屑於中原諸國尊崇的禮儀。然而,在屢次北進受挫之後,楚國意識到,除了武力,還必須向中原華夏的禮樂文化靠攏

楚莊王(前613年—前591年)時期,楚國文化已經潛移默化地成為華夏文化的一部分。隨著華夏文化進入荊楚之地,中原的霸主政治也讓年輕的國君楚莊王躍躍欲試。公元前606年,一代霸主楚莊王在東周王畿的邊境陳兵示威。周定王派王孫滿勞師。楚莊王向他詢問周鼎的輕重

前598年,陳國內亂,夏徵舒陳靈公,楚莊王率諸侯伐陳,謂陳曰:“無驚,吾誅徵舒而已。”已誅徵舒,在陳地設縣統治其地,群臣畢賀。申叔時使齊來還,獨不賀。

莊王問其故,對曰:“鄙語有之,牽牛徑人田,田主奪之牛。徑則有罪矣,奪之牛,不亦甚乎?今王以徵舒為賊弒君,故徵兵諸侯,以義伐之,已而取之,以利其地,則後何以令於天下!是以不賀。”

莊王曰:“善。”乃迎陳靈公太子午於晉而立之,是為成公孔子讀史至楚復陳,曰:“賢哉楚莊王!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莊王滅燭 絕纓盡歡


前597年,楚國與晉國展開決定霸權的邲之戰。大戰之前,晉卿士會力主避免與楚軍作戰,在他眼中,楚國國君楚莊王早已脫離了野蠻,成為一個“德立、刑行、政成、事時、典從、禮順”的人物,楚人也已經完全接受了中原的文化觀念,與中原之人沒什麼不同了。邲之戰,晉軍大敗,失去了霸主地位。

《春秋公羊傳》 記載楚莊王伐鄭而舍鄭,迎戰晉軍、大勝晉軍之後又讓其安全撤退的過程,證明楚莊王能講禮義,在文明和道德上遠勝晉人,故讚許楚王有禮,而對諸夏的晉國加以貶責。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魯、秦、宋、陳、衛、鄭、齊、曹等中原諸侯會盟,這次會盟確認了楚國的霸主地位。西周、春秋以來一直被視為蠻夷的楚國,終於成為中原諸侯承認的霸主。楚國建立霸政的過程,彰顯了其由蠻夷走向華夏的過程

晉國並不甘心失去霸主地位,經過多年的休整,公元前575年,晉國向楚國挑戰,兩國為爭奪霸權再次展開大戰,雙方主力在鄢陵一較高低。鄢陵之戰,晉國最終取勝,重新成為中原霸主,但楚國並沒有受到嚴重傷害,國力仍然強大,始終對晉國虎視眈眈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晉楚弭兵會盟


鄢陵之戰後三十年(前546),在宋國大臣向戌的邀請下,晉、楚、鄭、宋、衛、曹等十四個諸侯國的代表一起在睢陽會商,這次會議被稱為弭兵之會。會議約定各國間停止戰爭,奉晉、楚兩國為共同霸主。弭兵之會是晉、楚兩個霸主諸侯國,第一次在同一個會議上,被尊為霸主,同時,也是兩個強大的諸侯國彼此妥協之後的一次會議。

弭兵之會, 歷史界設定之為春秋中期結束的標誌。此一春秋國際間著名的大規模和平會議召開,乃是晉、楚為中核的南北對立陣線百年間頻繁交戰至彼此都已精疲力盡時的產物, 緩和國際戰爭威脅得以成功, 自此四十年間晉楚無戰爭, 國際間南北勢力消長中止而均衡局面一時展現。

春秋末期的中國歷史主軸已自向來的中原與長江中流域移至長江下游,為一大變局。位於長江三角洲太湖右岸的吳國如日之升,光芒盡行掩蓋了先進列強。 前516年,楚平王去世,不滿十歲的楚昭王(前516年—前489年在位)繼位。前506年,吳王闔閭的強大軍團在楚國俊傑伍子胥和兵聖孫武的率領下,長驅直入楚國腹地,陷掠其郢都而返

楚國經此大打擊,雖求得秦國援助保持國家命脈,國勢一時頓陷低潮,但很快復興,楚昭王後期即開始恢復了向中原擴張的態勢,因而被稱為中興之主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春秋二胥》伍子胥覆楚,申包胥復楚


楚惠王(前488年—前432年)即位後,重用子西、子期、子閭等人,改革政治,與民休息,發展生產,使楚國國勢得以迅速復甦。先後滅亡陳國、蔡國、杞國,將楚國領土擴至東海、淮海、泗水一帶。楚國佔有今天的湖北,以及河南南部,湖南東北部,江西和安徽北部,陝西東南角,江蘇西北和山東的部分地區,是戰國早中期疆域最大的國家

楚悼王(前401年—前381年)即位時,國內外形勢已遠非他的曾祖父楚惠王時的情景,國力萎靡不振,兵力雖多,戰鬥力卻不強。他繼位後楚國連年遭到魏、趙、韓等國的進攻,不斷喪師失地。楚悼王不得不用重禮賄賂秦國,在秦國的幫助下才和魏、趙、韓講和。在這種內外交困的形勢下,吳起的到來,就像是上天送給楚悼王的禮物,楚悼王如獲至寶。初到楚國,吳起就被任命為宛守,一年後就被提升為令尹,主持楚國的變法。

《史記》記述其在楚國施展政治、軍事抱負的情況: “楚悼王素聞起賢,至則相楚。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 以撫養戰鬥之士。 要在強兵, 破馳說之言縱橫者。 於是南平百越,北並陳蔡, 卻三晉, 西伐秦。 諸侯患楚之強” 。但是很可惜,改革剛剛開始楚悼王就去世了,變法隨之夭折,楚國的舊勢力重新抬頭軍政大權始終掌握在貴族昭、景、屈三家之手,吏治也未得到真正改觀。


"

導讀:齊桓公召集諸侯聯軍,對楚國使者屈完炫耀甲兵說:“以此眾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完針鋒相對回答說:“如果齊君用仁德來安撫諸侯,哪個敢不順服?如果齊君用武力,那楚國就以方城之山作城牆,以漢水作護城河,齊君兵馬雖多,恐怕也沒有用處!”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三皇五帝像


《史記·楚世家》記載:楚之先祖出自顓頊高陽,高陽為黃帝之孫。高陽之孫為重黎、吳回, 兄弟二人相繼任帝嚳火正。吳回有孫六人,季連最幼,羋姓,即為楚之先祖周文王之時, 季連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早卒,有孫曰熊繹

楚國開國之君熊繹受周成王冊封時只不過是子爵,他參加周天子召集的諸侯盟會時,因為爵位低而不讓坐正席。受此奇恥大辱之後,熊繹奮發圖強,帶領楚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國力漸漸強大。

楚國控制了當時非常重要的戰略物資——,卻不愛向天子納貢。前976年,周昭王姬瑕親征楚國。周軍沿漢水東岸南下,“漢陽諸姬”(周王在楚國以北分封一批姬姓為主的諸侯)積極配合。中央軍來勢凶猛,楚軍誘敵深入,主動撤到大山裡並乘勢反擊,周人“喪六師於漢水”,全軍覆沒!周昭王有來無回。再後來前832年,周宣王令方叔率領豫南諸侯伐楚,結果大敗,部隊傷亡很多。《史記·周本紀》有“宣王既亡南國之師”的記載。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東周時期楚國讓周王更頭疼。楚人一向“不服周”,之前在子爵位置上已經隱忍了300多年,現在熊通(楚武王,前740-前690年在位)忍無可忍了。前706年,楚伐隨。隨國雖小,但屬於姬姓諸侯國,擔負著鎮守南方重任。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熊通表達了參與中原事務的野心,隨侯無奈照辦。

然而,前704年隨侯回話說周桓王不肯提升楚國的爵位,熊通聽了大怒。於是,熊通遍招江漢諸侯至沈鹿(湖北鍾祥)會盟,在會上自稱為“王”。有學者將熊通稱王這一年定為“春秋”元年,預示著周王朝分裂了,最顯著的標誌是“禮崩樂壞”。

前690年,高齡的楚武王熊通在親征隨國的途中去世,其子熊貲繼位,是為楚文王。楚文王繼位後,從丹陽遷都,開始逐鹿中原,先後兼併39個諸侯國,使楚國日益強盛。

當然,楚文王不可能百戰百勝。有一次,楚文王打了敗仗,狼狽逃回郢都,守城士兵居然不開城門。他大怒,正要發作,忽然想起一個讓他敬畏的人——鬻拳。前些年,他要殺蔡侯,大臣鬻拳卻反對,竟然拿起武器相迫,文王只好妥協。鬻拳說:“我用武器威脅國君,罪莫大焉。”於是,自斷一足。楚文王感其忠義,讓他負責守城門。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此時,鬻拳在城門上見文王,居高臨下問勝敗。楚文王坦言此戰失利。鬻拳說:“自武王以來,楚軍戰無不勝。小小巴國,大王親征卻失敗,豈不讓人恥笑?”鬻拳接著說:“黃國與巴國同罪,如果能擊敗黃國,也算是對宗廟有個交代。”文王知道他的個性,硬闖不得,只好轉身,攻克黃國才回師。

春秋之初,楚國雖是南方的大國,但由於文化落後,被中原諸國視為蠻夷。當齊國崛起時,楚國已滅了息、鄧等國,並北上攻入蔡國,接著攻伐鄭國,不斷騷擾中原國家。面對楚國咄咄逼人的進攻,中原各諸侯國紛紛向齊國求援。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親率魯、宋、陳、衛等諸侯聯軍出征,聲勢浩大地在楚國北部門戶陘山紮營。大軍壓境下,一向無所畏懼的楚國感到了壓力,派出使節與齊國談判。楚成王(前671年—前626年在位)派使者屈完對齊桓公說:“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現在你們帶著軍隊討伐楚國,這是什麼道理?”

齊國國相管仲回答說:“以前召康公命令我們的先君太公說:‘五侯九伯,你都可以征伐他們,以便輔助王室。’……你們不進貢王室包茅,使天子的祭祀缺乏應有的物資,不能濾酒請神,我為此而來問罪。”管仲批駁楚國不尊禮制,沒有盡到自己的職守,而齊國有天子的授權,可以代天子懲罰違背禮制的諸侯。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卜憲群 總撰稿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撰稿


齊桓公對屈完炫耀甲兵說:“以此眾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完針鋒相對回答說:“如果齊君用仁德來安撫諸侯,哪個敢不順服?如果齊君用武力,那楚國就以方城之山作城牆,以漢水作護城河,齊君兵馬雖多,恐怕也沒有用處!”。

在齊國的重壓之下,也在尊崇周王室的大義之下,最終楚國低頭認錯,雙方定立了召陵之盟。這次盟約有效地阻遏了楚國覬覦中原的野心。事實上,齊楚兩國最終沒有兵戎相見,這是因為兩國都沒有絕對的把握打敗對方

還是在楚成王時期,前633年強大的楚國軍團向宋國發動了猛烈的進攻,宋國危急,趕緊向晉文公求救。晉文公整頓戰備後,於前632年率大軍迎戰楚軍,雙方在城濮展開激戰。

在晉楚開戰的五年前,流亡在外的晉公子重耳,曾受到楚成王的禮遇,重耳向楚成王許諾:“如果僥倖登上君位,日後如兩國開戰,將為楚軍退避三舍。”城濮之戰,晉文公履行了諾言,率軍退避三舍(九十里)。楚將子玉不顧楚成王告誡,率軍冒進,被晉軍殲滅兩翼,楚軍大敗。晉國霸業由此開端。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重耳流亡圖


楚國從未放棄對中原的嚮往和追求,不過,其追求的方式已經改變。春秋之初,楚國是中原諸侯國眼裡的南方蠻夷,楚國也不屑於中原諸國尊崇的禮儀。然而,在屢次北進受挫之後,楚國意識到,除了武力,還必須向中原華夏的禮樂文化靠攏

楚莊王(前613年—前591年)時期,楚國文化已經潛移默化地成為華夏文化的一部分。隨著華夏文化進入荊楚之地,中原的霸主政治也讓年輕的國君楚莊王躍躍欲試。公元前606年,一代霸主楚莊王在東周王畿的邊境陳兵示威。周定王派王孫滿勞師。楚莊王向他詢問周鼎的輕重

前598年,陳國內亂,夏徵舒陳靈公,楚莊王率諸侯伐陳,謂陳曰:“無驚,吾誅徵舒而已。”已誅徵舒,在陳地設縣統治其地,群臣畢賀。申叔時使齊來還,獨不賀。

莊王問其故,對曰:“鄙語有之,牽牛徑人田,田主奪之牛。徑則有罪矣,奪之牛,不亦甚乎?今王以徵舒為賊弒君,故徵兵諸侯,以義伐之,已而取之,以利其地,則後何以令於天下!是以不賀。”

莊王曰:“善。”乃迎陳靈公太子午於晉而立之,是為成公孔子讀史至楚復陳,曰:“賢哉楚莊王!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莊王滅燭 絕纓盡歡


前597年,楚國與晉國展開決定霸權的邲之戰。大戰之前,晉卿士會力主避免與楚軍作戰,在他眼中,楚國國君楚莊王早已脫離了野蠻,成為一個“德立、刑行、政成、事時、典從、禮順”的人物,楚人也已經完全接受了中原的文化觀念,與中原之人沒什麼不同了。邲之戰,晉軍大敗,失去了霸主地位。

《春秋公羊傳》 記載楚莊王伐鄭而舍鄭,迎戰晉軍、大勝晉軍之後又讓其安全撤退的過程,證明楚莊王能講禮義,在文明和道德上遠勝晉人,故讚許楚王有禮,而對諸夏的晉國加以貶責。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魯、秦、宋、陳、衛、鄭、齊、曹等中原諸侯會盟,這次會盟確認了楚國的霸主地位。西周、春秋以來一直被視為蠻夷的楚國,終於成為中原諸侯承認的霸主。楚國建立霸政的過程,彰顯了其由蠻夷走向華夏的過程

晉國並不甘心失去霸主地位,經過多年的休整,公元前575年,晉國向楚國挑戰,兩國為爭奪霸權再次展開大戰,雙方主力在鄢陵一較高低。鄢陵之戰,晉國最終取勝,重新成為中原霸主,但楚國並沒有受到嚴重傷害,國力仍然強大,始終對晉國虎視眈眈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晉楚弭兵會盟


鄢陵之戰後三十年(前546),在宋國大臣向戌的邀請下,晉、楚、鄭、宋、衛、曹等十四個諸侯國的代表一起在睢陽會商,這次會議被稱為弭兵之會。會議約定各國間停止戰爭,奉晉、楚兩國為共同霸主。弭兵之會是晉、楚兩個霸主諸侯國,第一次在同一個會議上,被尊為霸主,同時,也是兩個強大的諸侯國彼此妥協之後的一次會議。

弭兵之會, 歷史界設定之為春秋中期結束的標誌。此一春秋國際間著名的大規模和平會議召開,乃是晉、楚為中核的南北對立陣線百年間頻繁交戰至彼此都已精疲力盡時的產物, 緩和國際戰爭威脅得以成功, 自此四十年間晉楚無戰爭, 國際間南北勢力消長中止而均衡局面一時展現。

春秋末期的中國歷史主軸已自向來的中原與長江中流域移至長江下游,為一大變局。位於長江三角洲太湖右岸的吳國如日之升,光芒盡行掩蓋了先進列強。 前516年,楚平王去世,不滿十歲的楚昭王(前516年—前489年在位)繼位。前506年,吳王闔閭的強大軍團在楚國俊傑伍子胥和兵聖孫武的率領下,長驅直入楚國腹地,陷掠其郢都而返

楚國經此大打擊,雖求得秦國援助保持國家命脈,國勢一時頓陷低潮,但很快復興,楚昭王後期即開始恢復了向中原擴張的態勢,因而被稱為中興之主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春秋二胥》伍子胥覆楚,申包胥復楚


楚惠王(前488年—前432年)即位後,重用子西、子期、子閭等人,改革政治,與民休息,發展生產,使楚國國勢得以迅速復甦。先後滅亡陳國、蔡國、杞國,將楚國領土擴至東海、淮海、泗水一帶。楚國佔有今天的湖北,以及河南南部,湖南東北部,江西和安徽北部,陝西東南角,江蘇西北和山東的部分地區,是戰國早中期疆域最大的國家

楚悼王(前401年—前381年)即位時,國內外形勢已遠非他的曾祖父楚惠王時的情景,國力萎靡不振,兵力雖多,戰鬥力卻不強。他繼位後楚國連年遭到魏、趙、韓等國的進攻,不斷喪師失地。楚悼王不得不用重禮賄賂秦國,在秦國的幫助下才和魏、趙、韓講和。在這種內外交困的形勢下,吳起的到來,就像是上天送給楚悼王的禮物,楚悼王如獲至寶。初到楚國,吳起就被任命為宛守,一年後就被提升為令尹,主持楚國的變法。

《史記》記述其在楚國施展政治、軍事抱負的情況: “楚悼王素聞起賢,至則相楚。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 以撫養戰鬥之士。 要在強兵, 破馳說之言縱橫者。 於是南平百越,北並陳蔡, 卻三晉, 西伐秦。 諸侯患楚之強” 。但是很可惜,改革剛剛開始楚悼王就去世了,變法隨之夭折,楚國的舊勢力重新抬頭軍政大權始終掌握在貴族昭、景、屈三家之手,吏治也未得到真正改觀。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吳起臨終前設計,將政敵一網打盡


戰國中期,楚悼王之孫楚威王 (前339年—前329年)於前334年滅亡越國為頂點隆盛弧線於次代楚懷王 (前328年—前299年)時期下降。楚懷王剛即位時,楚國是當時物產最豐富、人口最眾多、軍隊最強盛的國家,但秦國上升勢頭更猛。

前318年,韓趙魏燕等國公推楚懷王為縱長,從東西兩個方向攻秦。楚懷王聲名大噪,儼然成為魏惠王之後的又一位霸主。但由於列國各有異心,合縱為秦所破。這時的天下形成了齊、楚、秦三大勢力,而齊、楚間形成了聯盟。

為了破壞齊楚聯盟,前313年,秦國派張儀入楚遊說楚懷王,如果楚國能和齊國絕交,秦國就獻出商於之地六百里。商於之地是秦國進攻中原的門戶之一,戰略位置異常重要,楚懷王經不住誘惑,迫不及待地與齊國絕交。但是當楚國的使者去接收獻地的時候,張儀卻說,他和楚懷王約定的是六裡地,沒有六百里之說。楚懷王聞訊大怒,起兵伐秦。

秦軍分三路出兵反擊,分別由名將樗裡疾甘茂和張儀的得力助手魏章統率,而張儀總領其事。魏章在丹陽(今河南南陽西峽丹水以北地區)大敗楚軍,斬首八萬。隨後,與甘茂所率軍隊會合,攻取楚漢中六百里地,設置漢中郡。


"

導讀:齊桓公召集諸侯聯軍,對楚國使者屈完炫耀甲兵說:“以此眾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完針鋒相對回答說:“如果齊君用仁德來安撫諸侯,哪個敢不順服?如果齊君用武力,那楚國就以方城之山作城牆,以漢水作護城河,齊君兵馬雖多,恐怕也沒有用處!”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三皇五帝像


《史記·楚世家》記載:楚之先祖出自顓頊高陽,高陽為黃帝之孫。高陽之孫為重黎、吳回, 兄弟二人相繼任帝嚳火正。吳回有孫六人,季連最幼,羋姓,即為楚之先祖周文王之時, 季連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早卒,有孫曰熊繹

楚國開國之君熊繹受周成王冊封時只不過是子爵,他參加周天子召集的諸侯盟會時,因為爵位低而不讓坐正席。受此奇恥大辱之後,熊繹奮發圖強,帶領楚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國力漸漸強大。

楚國控制了當時非常重要的戰略物資——,卻不愛向天子納貢。前976年,周昭王姬瑕親征楚國。周軍沿漢水東岸南下,“漢陽諸姬”(周王在楚國以北分封一批姬姓為主的諸侯)積極配合。中央軍來勢凶猛,楚軍誘敵深入,主動撤到大山裡並乘勢反擊,周人“喪六師於漢水”,全軍覆沒!周昭王有來無回。再後來前832年,周宣王令方叔率領豫南諸侯伐楚,結果大敗,部隊傷亡很多。《史記·周本紀》有“宣王既亡南國之師”的記載。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東周時期楚國讓周王更頭疼。楚人一向“不服周”,之前在子爵位置上已經隱忍了300多年,現在熊通(楚武王,前740-前690年在位)忍無可忍了。前706年,楚伐隨。隨國雖小,但屬於姬姓諸侯國,擔負著鎮守南方重任。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熊通表達了參與中原事務的野心,隨侯無奈照辦。

然而,前704年隨侯回話說周桓王不肯提升楚國的爵位,熊通聽了大怒。於是,熊通遍招江漢諸侯至沈鹿(湖北鍾祥)會盟,在會上自稱為“王”。有學者將熊通稱王這一年定為“春秋”元年,預示著周王朝分裂了,最顯著的標誌是“禮崩樂壞”。

前690年,高齡的楚武王熊通在親征隨國的途中去世,其子熊貲繼位,是為楚文王。楚文王繼位後,從丹陽遷都,開始逐鹿中原,先後兼併39個諸侯國,使楚國日益強盛。

當然,楚文王不可能百戰百勝。有一次,楚文王打了敗仗,狼狽逃回郢都,守城士兵居然不開城門。他大怒,正要發作,忽然想起一個讓他敬畏的人——鬻拳。前些年,他要殺蔡侯,大臣鬻拳卻反對,竟然拿起武器相迫,文王只好妥協。鬻拳說:“我用武器威脅國君,罪莫大焉。”於是,自斷一足。楚文王感其忠義,讓他負責守城門。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此時,鬻拳在城門上見文王,居高臨下問勝敗。楚文王坦言此戰失利。鬻拳說:“自武王以來,楚軍戰無不勝。小小巴國,大王親征卻失敗,豈不讓人恥笑?”鬻拳接著說:“黃國與巴國同罪,如果能擊敗黃國,也算是對宗廟有個交代。”文王知道他的個性,硬闖不得,只好轉身,攻克黃國才回師。

春秋之初,楚國雖是南方的大國,但由於文化落後,被中原諸國視為蠻夷。當齊國崛起時,楚國已滅了息、鄧等國,並北上攻入蔡國,接著攻伐鄭國,不斷騷擾中原國家。面對楚國咄咄逼人的進攻,中原各諸侯國紛紛向齊國求援。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親率魯、宋、陳、衛等諸侯聯軍出征,聲勢浩大地在楚國北部門戶陘山紮營。大軍壓境下,一向無所畏懼的楚國感到了壓力,派出使節與齊國談判。楚成王(前671年—前626年在位)派使者屈完對齊桓公說:“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現在你們帶著軍隊討伐楚國,這是什麼道理?”

齊國國相管仲回答說:“以前召康公命令我們的先君太公說:‘五侯九伯,你都可以征伐他們,以便輔助王室。’……你們不進貢王室包茅,使天子的祭祀缺乏應有的物資,不能濾酒請神,我為此而來問罪。”管仲批駁楚國不尊禮制,沒有盡到自己的職守,而齊國有天子的授權,可以代天子懲罰違背禮制的諸侯。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卜憲群 總撰稿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撰稿


齊桓公對屈完炫耀甲兵說:“以此眾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完針鋒相對回答說:“如果齊君用仁德來安撫諸侯,哪個敢不順服?如果齊君用武力,那楚國就以方城之山作城牆,以漢水作護城河,齊君兵馬雖多,恐怕也沒有用處!”。

在齊國的重壓之下,也在尊崇周王室的大義之下,最終楚國低頭認錯,雙方定立了召陵之盟。這次盟約有效地阻遏了楚國覬覦中原的野心。事實上,齊楚兩國最終沒有兵戎相見,這是因為兩國都沒有絕對的把握打敗對方

還是在楚成王時期,前633年強大的楚國軍團向宋國發動了猛烈的進攻,宋國危急,趕緊向晉文公求救。晉文公整頓戰備後,於前632年率大軍迎戰楚軍,雙方在城濮展開激戰。

在晉楚開戰的五年前,流亡在外的晉公子重耳,曾受到楚成王的禮遇,重耳向楚成王許諾:“如果僥倖登上君位,日後如兩國開戰,將為楚軍退避三舍。”城濮之戰,晉文公履行了諾言,率軍退避三舍(九十里)。楚將子玉不顧楚成王告誡,率軍冒進,被晉軍殲滅兩翼,楚軍大敗。晉國霸業由此開端。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重耳流亡圖


楚國從未放棄對中原的嚮往和追求,不過,其追求的方式已經改變。春秋之初,楚國是中原諸侯國眼裡的南方蠻夷,楚國也不屑於中原諸國尊崇的禮儀。然而,在屢次北進受挫之後,楚國意識到,除了武力,還必須向中原華夏的禮樂文化靠攏

楚莊王(前613年—前591年)時期,楚國文化已經潛移默化地成為華夏文化的一部分。隨著華夏文化進入荊楚之地,中原的霸主政治也讓年輕的國君楚莊王躍躍欲試。公元前606年,一代霸主楚莊王在東周王畿的邊境陳兵示威。周定王派王孫滿勞師。楚莊王向他詢問周鼎的輕重

前598年,陳國內亂,夏徵舒陳靈公,楚莊王率諸侯伐陳,謂陳曰:“無驚,吾誅徵舒而已。”已誅徵舒,在陳地設縣統治其地,群臣畢賀。申叔時使齊來還,獨不賀。

莊王問其故,對曰:“鄙語有之,牽牛徑人田,田主奪之牛。徑則有罪矣,奪之牛,不亦甚乎?今王以徵舒為賊弒君,故徵兵諸侯,以義伐之,已而取之,以利其地,則後何以令於天下!是以不賀。”

莊王曰:“善。”乃迎陳靈公太子午於晉而立之,是為成公孔子讀史至楚復陳,曰:“賢哉楚莊王!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莊王滅燭 絕纓盡歡


前597年,楚國與晉國展開決定霸權的邲之戰。大戰之前,晉卿士會力主避免與楚軍作戰,在他眼中,楚國國君楚莊王早已脫離了野蠻,成為一個“德立、刑行、政成、事時、典從、禮順”的人物,楚人也已經完全接受了中原的文化觀念,與中原之人沒什麼不同了。邲之戰,晉軍大敗,失去了霸主地位。

《春秋公羊傳》 記載楚莊王伐鄭而舍鄭,迎戰晉軍、大勝晉軍之後又讓其安全撤退的過程,證明楚莊王能講禮義,在文明和道德上遠勝晉人,故讚許楚王有禮,而對諸夏的晉國加以貶責。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魯、秦、宋、陳、衛、鄭、齊、曹等中原諸侯會盟,這次會盟確認了楚國的霸主地位。西周、春秋以來一直被視為蠻夷的楚國,終於成為中原諸侯承認的霸主。楚國建立霸政的過程,彰顯了其由蠻夷走向華夏的過程

晉國並不甘心失去霸主地位,經過多年的休整,公元前575年,晉國向楚國挑戰,兩國為爭奪霸權再次展開大戰,雙方主力在鄢陵一較高低。鄢陵之戰,晉國最終取勝,重新成為中原霸主,但楚國並沒有受到嚴重傷害,國力仍然強大,始終對晉國虎視眈眈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晉楚弭兵會盟


鄢陵之戰後三十年(前546),在宋國大臣向戌的邀請下,晉、楚、鄭、宋、衛、曹等十四個諸侯國的代表一起在睢陽會商,這次會議被稱為弭兵之會。會議約定各國間停止戰爭,奉晉、楚兩國為共同霸主。弭兵之會是晉、楚兩個霸主諸侯國,第一次在同一個會議上,被尊為霸主,同時,也是兩個強大的諸侯國彼此妥協之後的一次會議。

弭兵之會, 歷史界設定之為春秋中期結束的標誌。此一春秋國際間著名的大規模和平會議召開,乃是晉、楚為中核的南北對立陣線百年間頻繁交戰至彼此都已精疲力盡時的產物, 緩和國際戰爭威脅得以成功, 自此四十年間晉楚無戰爭, 國際間南北勢力消長中止而均衡局面一時展現。

春秋末期的中國歷史主軸已自向來的中原與長江中流域移至長江下游,為一大變局。位於長江三角洲太湖右岸的吳國如日之升,光芒盡行掩蓋了先進列強。 前516年,楚平王去世,不滿十歲的楚昭王(前516年—前489年在位)繼位。前506年,吳王闔閭的強大軍團在楚國俊傑伍子胥和兵聖孫武的率領下,長驅直入楚國腹地,陷掠其郢都而返

楚國經此大打擊,雖求得秦國援助保持國家命脈,國勢一時頓陷低潮,但很快復興,楚昭王後期即開始恢復了向中原擴張的態勢,因而被稱為中興之主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春秋二胥》伍子胥覆楚,申包胥復楚


楚惠王(前488年—前432年)即位後,重用子西、子期、子閭等人,改革政治,與民休息,發展生產,使楚國國勢得以迅速復甦。先後滅亡陳國、蔡國、杞國,將楚國領土擴至東海、淮海、泗水一帶。楚國佔有今天的湖北,以及河南南部,湖南東北部,江西和安徽北部,陝西東南角,江蘇西北和山東的部分地區,是戰國早中期疆域最大的國家

楚悼王(前401年—前381年)即位時,國內外形勢已遠非他的曾祖父楚惠王時的情景,國力萎靡不振,兵力雖多,戰鬥力卻不強。他繼位後楚國連年遭到魏、趙、韓等國的進攻,不斷喪師失地。楚悼王不得不用重禮賄賂秦國,在秦國的幫助下才和魏、趙、韓講和。在這種內外交困的形勢下,吳起的到來,就像是上天送給楚悼王的禮物,楚悼王如獲至寶。初到楚國,吳起就被任命為宛守,一年後就被提升為令尹,主持楚國的變法。

《史記》記述其在楚國施展政治、軍事抱負的情況: “楚悼王素聞起賢,至則相楚。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 以撫養戰鬥之士。 要在強兵, 破馳說之言縱橫者。 於是南平百越,北並陳蔡, 卻三晉, 西伐秦。 諸侯患楚之強” 。但是很可惜,改革剛剛開始楚悼王就去世了,變法隨之夭折,楚國的舊勢力重新抬頭軍政大權始終掌握在貴族昭、景、屈三家之手,吏治也未得到真正改觀。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吳起臨終前設計,將政敵一網打盡


戰國中期,楚悼王之孫楚威王 (前339年—前329年)於前334年滅亡越國為頂點隆盛弧線於次代楚懷王 (前328年—前299年)時期下降。楚懷王剛即位時,楚國是當時物產最豐富、人口最眾多、軍隊最強盛的國家,但秦國上升勢頭更猛。

前318年,韓趙魏燕等國公推楚懷王為縱長,從東西兩個方向攻秦。楚懷王聲名大噪,儼然成為魏惠王之後的又一位霸主。但由於列國各有異心,合縱為秦所破。這時的天下形成了齊、楚、秦三大勢力,而齊、楚間形成了聯盟。

為了破壞齊楚聯盟,前313年,秦國派張儀入楚遊說楚懷王,如果楚國能和齊國絕交,秦國就獻出商於之地六百里。商於之地是秦國進攻中原的門戶之一,戰略位置異常重要,楚懷王經不住誘惑,迫不及待地與齊國絕交。但是當楚國的使者去接收獻地的時候,張儀卻說,他和楚懷王約定的是六裡地,沒有六百里之說。楚懷王聞訊大怒,起兵伐秦。

秦軍分三路出兵反擊,分別由名將樗裡疾甘茂和張儀的得力助手魏章統率,而張儀總領其事。魏章在丹陽(今河南南陽西峽丹水以北地區)大敗楚軍,斬首八萬。隨後,與甘茂所率軍隊會合,攻取楚漢中六百里地,設置漢中郡。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詛楚文》拓片

北宋時期,在陝西、甘肅地區先後發現了三件刻有《詛楚文》的石刻。這是秦楚大戰前,秦惠文王祭祀神祇、詛咒楚王、祈求勝利的石刻。

前299年, 楚懷王又蹈下嚴重錯誤的一步, 落入秦國昭襄王結盟圈套被扣留, 幸太子及時繼位為頃襄王, 杜絕了秦國大勒索、大恫嚇陰謀,但懷王終因此未能歸國, 以至去世。秦、楚兩國斷絕外交關係。楚國人都哀憐楚懷王,各國諸侯因此認為秦國不人道。

楚懷王的愚昧,襯托了一位王族的忠貞、熱愛國家與強烈正義感, 這便是名爍古今的大詩人屈原。屈原一再勸諫懷王勿受秦國愚弄,下場是被放逐,流浪期間完成憂國憂時、透徹反映社會矛盾真實面的不朽名作 《離騷》。

繼位的頃襄王(前298年—前263年在位)不思為父報仇,反而在秦國威逼利誘之下,前292年從秦國迎娶新婦,秦、楚兩國再次和解。前285年,楚頃襄王與秦昭王在宛邑友好相會,議和結親。前283年,楚頃襄王與秦昭王在鄢邑友好相會;同年秋天,楚頃襄王再次與秦昭王在穰邑相會。此時楚國完全喪失了700年來的進取勢頭,屈服於秦國淫威之下,掩耳盜鈴,麻痺自己,徹底喪失了進取心和廉恥心


"

導讀:齊桓公召集諸侯聯軍,對楚國使者屈完炫耀甲兵說:“以此眾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完針鋒相對回答說:“如果齊君用仁德來安撫諸侯,哪個敢不順服?如果齊君用武力,那楚國就以方城之山作城牆,以漢水作護城河,齊君兵馬雖多,恐怕也沒有用處!”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三皇五帝像


《史記·楚世家》記載:楚之先祖出自顓頊高陽,高陽為黃帝之孫。高陽之孫為重黎、吳回, 兄弟二人相繼任帝嚳火正。吳回有孫六人,季連最幼,羋姓,即為楚之先祖周文王之時, 季連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早卒,有孫曰熊繹

楚國開國之君熊繹受周成王冊封時只不過是子爵,他參加周天子召集的諸侯盟會時,因為爵位低而不讓坐正席。受此奇恥大辱之後,熊繹奮發圖強,帶領楚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國力漸漸強大。

楚國控制了當時非常重要的戰略物資——,卻不愛向天子納貢。前976年,周昭王姬瑕親征楚國。周軍沿漢水東岸南下,“漢陽諸姬”(周王在楚國以北分封一批姬姓為主的諸侯)積極配合。中央軍來勢凶猛,楚軍誘敵深入,主動撤到大山裡並乘勢反擊,周人“喪六師於漢水”,全軍覆沒!周昭王有來無回。再後來前832年,周宣王令方叔率領豫南諸侯伐楚,結果大敗,部隊傷亡很多。《史記·周本紀》有“宣王既亡南國之師”的記載。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東周時期楚國讓周王更頭疼。楚人一向“不服周”,之前在子爵位置上已經隱忍了300多年,現在熊通(楚武王,前740-前690年在位)忍無可忍了。前706年,楚伐隨。隨國雖小,但屬於姬姓諸侯國,擔負著鎮守南方重任。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熊通表達了參與中原事務的野心,隨侯無奈照辦。

然而,前704年隨侯回話說周桓王不肯提升楚國的爵位,熊通聽了大怒。於是,熊通遍招江漢諸侯至沈鹿(湖北鍾祥)會盟,在會上自稱為“王”。有學者將熊通稱王這一年定為“春秋”元年,預示著周王朝分裂了,最顯著的標誌是“禮崩樂壞”。

前690年,高齡的楚武王熊通在親征隨國的途中去世,其子熊貲繼位,是為楚文王。楚文王繼位後,從丹陽遷都,開始逐鹿中原,先後兼併39個諸侯國,使楚國日益強盛。

當然,楚文王不可能百戰百勝。有一次,楚文王打了敗仗,狼狽逃回郢都,守城士兵居然不開城門。他大怒,正要發作,忽然想起一個讓他敬畏的人——鬻拳。前些年,他要殺蔡侯,大臣鬻拳卻反對,竟然拿起武器相迫,文王只好妥協。鬻拳說:“我用武器威脅國君,罪莫大焉。”於是,自斷一足。楚文王感其忠義,讓他負責守城門。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此時,鬻拳在城門上見文王,居高臨下問勝敗。楚文王坦言此戰失利。鬻拳說:“自武王以來,楚軍戰無不勝。小小巴國,大王親征卻失敗,豈不讓人恥笑?”鬻拳接著說:“黃國與巴國同罪,如果能擊敗黃國,也算是對宗廟有個交代。”文王知道他的個性,硬闖不得,只好轉身,攻克黃國才回師。

春秋之初,楚國雖是南方的大國,但由於文化落後,被中原諸國視為蠻夷。當齊國崛起時,楚國已滅了息、鄧等國,並北上攻入蔡國,接著攻伐鄭國,不斷騷擾中原國家。面對楚國咄咄逼人的進攻,中原各諸侯國紛紛向齊國求援。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親率魯、宋、陳、衛等諸侯聯軍出征,聲勢浩大地在楚國北部門戶陘山紮營。大軍壓境下,一向無所畏懼的楚國感到了壓力,派出使節與齊國談判。楚成王(前671年—前626年在位)派使者屈完對齊桓公說:“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現在你們帶著軍隊討伐楚國,這是什麼道理?”

齊國國相管仲回答說:“以前召康公命令我們的先君太公說:‘五侯九伯,你都可以征伐他們,以便輔助王室。’……你們不進貢王室包茅,使天子的祭祀缺乏應有的物資,不能濾酒請神,我為此而來問罪。”管仲批駁楚國不尊禮制,沒有盡到自己的職守,而齊國有天子的授權,可以代天子懲罰違背禮制的諸侯。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卜憲群 總撰稿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撰稿


齊桓公對屈完炫耀甲兵說:“以此眾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完針鋒相對回答說:“如果齊君用仁德來安撫諸侯,哪個敢不順服?如果齊君用武力,那楚國就以方城之山作城牆,以漢水作護城河,齊君兵馬雖多,恐怕也沒有用處!”。

在齊國的重壓之下,也在尊崇周王室的大義之下,最終楚國低頭認錯,雙方定立了召陵之盟。這次盟約有效地阻遏了楚國覬覦中原的野心。事實上,齊楚兩國最終沒有兵戎相見,這是因為兩國都沒有絕對的把握打敗對方

還是在楚成王時期,前633年強大的楚國軍團向宋國發動了猛烈的進攻,宋國危急,趕緊向晉文公求救。晉文公整頓戰備後,於前632年率大軍迎戰楚軍,雙方在城濮展開激戰。

在晉楚開戰的五年前,流亡在外的晉公子重耳,曾受到楚成王的禮遇,重耳向楚成王許諾:“如果僥倖登上君位,日後如兩國開戰,將為楚軍退避三舍。”城濮之戰,晉文公履行了諾言,率軍退避三舍(九十里)。楚將子玉不顧楚成王告誡,率軍冒進,被晉軍殲滅兩翼,楚軍大敗。晉國霸業由此開端。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重耳流亡圖


楚國從未放棄對中原的嚮往和追求,不過,其追求的方式已經改變。春秋之初,楚國是中原諸侯國眼裡的南方蠻夷,楚國也不屑於中原諸國尊崇的禮儀。然而,在屢次北進受挫之後,楚國意識到,除了武力,還必須向中原華夏的禮樂文化靠攏

楚莊王(前613年—前591年)時期,楚國文化已經潛移默化地成為華夏文化的一部分。隨著華夏文化進入荊楚之地,中原的霸主政治也讓年輕的國君楚莊王躍躍欲試。公元前606年,一代霸主楚莊王在東周王畿的邊境陳兵示威。周定王派王孫滿勞師。楚莊王向他詢問周鼎的輕重

前598年,陳國內亂,夏徵舒陳靈公,楚莊王率諸侯伐陳,謂陳曰:“無驚,吾誅徵舒而已。”已誅徵舒,在陳地設縣統治其地,群臣畢賀。申叔時使齊來還,獨不賀。

莊王問其故,對曰:“鄙語有之,牽牛徑人田,田主奪之牛。徑則有罪矣,奪之牛,不亦甚乎?今王以徵舒為賊弒君,故徵兵諸侯,以義伐之,已而取之,以利其地,則後何以令於天下!是以不賀。”

莊王曰:“善。”乃迎陳靈公太子午於晉而立之,是為成公孔子讀史至楚復陳,曰:“賢哉楚莊王!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莊王滅燭 絕纓盡歡


前597年,楚國與晉國展開決定霸權的邲之戰。大戰之前,晉卿士會力主避免與楚軍作戰,在他眼中,楚國國君楚莊王早已脫離了野蠻,成為一個“德立、刑行、政成、事時、典從、禮順”的人物,楚人也已經完全接受了中原的文化觀念,與中原之人沒什麼不同了。邲之戰,晉軍大敗,失去了霸主地位。

《春秋公羊傳》 記載楚莊王伐鄭而舍鄭,迎戰晉軍、大勝晉軍之後又讓其安全撤退的過程,證明楚莊王能講禮義,在文明和道德上遠勝晉人,故讚許楚王有禮,而對諸夏的晉國加以貶責。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魯、秦、宋、陳、衛、鄭、齊、曹等中原諸侯會盟,這次會盟確認了楚國的霸主地位。西周、春秋以來一直被視為蠻夷的楚國,終於成為中原諸侯承認的霸主。楚國建立霸政的過程,彰顯了其由蠻夷走向華夏的過程

晉國並不甘心失去霸主地位,經過多年的休整,公元前575年,晉國向楚國挑戰,兩國為爭奪霸權再次展開大戰,雙方主力在鄢陵一較高低。鄢陵之戰,晉國最終取勝,重新成為中原霸主,但楚國並沒有受到嚴重傷害,國力仍然強大,始終對晉國虎視眈眈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晉楚弭兵會盟


鄢陵之戰後三十年(前546),在宋國大臣向戌的邀請下,晉、楚、鄭、宋、衛、曹等十四個諸侯國的代表一起在睢陽會商,這次會議被稱為弭兵之會。會議約定各國間停止戰爭,奉晉、楚兩國為共同霸主。弭兵之會是晉、楚兩個霸主諸侯國,第一次在同一個會議上,被尊為霸主,同時,也是兩個強大的諸侯國彼此妥協之後的一次會議。

弭兵之會, 歷史界設定之為春秋中期結束的標誌。此一春秋國際間著名的大規模和平會議召開,乃是晉、楚為中核的南北對立陣線百年間頻繁交戰至彼此都已精疲力盡時的產物, 緩和國際戰爭威脅得以成功, 自此四十年間晉楚無戰爭, 國際間南北勢力消長中止而均衡局面一時展現。

春秋末期的中國歷史主軸已自向來的中原與長江中流域移至長江下游,為一大變局。位於長江三角洲太湖右岸的吳國如日之升,光芒盡行掩蓋了先進列強。 前516年,楚平王去世,不滿十歲的楚昭王(前516年—前489年在位)繼位。前506年,吳王闔閭的強大軍團在楚國俊傑伍子胥和兵聖孫武的率領下,長驅直入楚國腹地,陷掠其郢都而返

楚國經此大打擊,雖求得秦國援助保持國家命脈,國勢一時頓陷低潮,但很快復興,楚昭王後期即開始恢復了向中原擴張的態勢,因而被稱為中興之主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春秋二胥》伍子胥覆楚,申包胥復楚


楚惠王(前488年—前432年)即位後,重用子西、子期、子閭等人,改革政治,與民休息,發展生產,使楚國國勢得以迅速復甦。先後滅亡陳國、蔡國、杞國,將楚國領土擴至東海、淮海、泗水一帶。楚國佔有今天的湖北,以及河南南部,湖南東北部,江西和安徽北部,陝西東南角,江蘇西北和山東的部分地區,是戰國早中期疆域最大的國家

楚悼王(前401年—前381年)即位時,國內外形勢已遠非他的曾祖父楚惠王時的情景,國力萎靡不振,兵力雖多,戰鬥力卻不強。他繼位後楚國連年遭到魏、趙、韓等國的進攻,不斷喪師失地。楚悼王不得不用重禮賄賂秦國,在秦國的幫助下才和魏、趙、韓講和。在這種內外交困的形勢下,吳起的到來,就像是上天送給楚悼王的禮物,楚悼王如獲至寶。初到楚國,吳起就被任命為宛守,一年後就被提升為令尹,主持楚國的變法。

《史記》記述其在楚國施展政治、軍事抱負的情況: “楚悼王素聞起賢,至則相楚。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 以撫養戰鬥之士。 要在強兵, 破馳說之言縱橫者。 於是南平百越,北並陳蔡, 卻三晉, 西伐秦。 諸侯患楚之強” 。但是很可惜,改革剛剛開始楚悼王就去世了,變法隨之夭折,楚國的舊勢力重新抬頭軍政大權始終掌握在貴族昭、景、屈三家之手,吏治也未得到真正改觀。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吳起臨終前設計,將政敵一網打盡


戰國中期,楚悼王之孫楚威王 (前339年—前329年)於前334年滅亡越國為頂點隆盛弧線於次代楚懷王 (前328年—前299年)時期下降。楚懷王剛即位時,楚國是當時物產最豐富、人口最眾多、軍隊最強盛的國家,但秦國上升勢頭更猛。

前318年,韓趙魏燕等國公推楚懷王為縱長,從東西兩個方向攻秦。楚懷王聲名大噪,儼然成為魏惠王之後的又一位霸主。但由於列國各有異心,合縱為秦所破。這時的天下形成了齊、楚、秦三大勢力,而齊、楚間形成了聯盟。

為了破壞齊楚聯盟,前313年,秦國派張儀入楚遊說楚懷王,如果楚國能和齊國絕交,秦國就獻出商於之地六百里。商於之地是秦國進攻中原的門戶之一,戰略位置異常重要,楚懷王經不住誘惑,迫不及待地與齊國絕交。但是當楚國的使者去接收獻地的時候,張儀卻說,他和楚懷王約定的是六裡地,沒有六百里之說。楚懷王聞訊大怒,起兵伐秦。

秦軍分三路出兵反擊,分別由名將樗裡疾甘茂和張儀的得力助手魏章統率,而張儀總領其事。魏章在丹陽(今河南南陽西峽丹水以北地區)大敗楚軍,斬首八萬。隨後,與甘茂所率軍隊會合,攻取楚漢中六百里地,設置漢中郡。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詛楚文》拓片

北宋時期,在陝西、甘肅地區先後發現了三件刻有《詛楚文》的石刻。這是秦楚大戰前,秦惠文王祭祀神祇、詛咒楚王、祈求勝利的石刻。

前299年, 楚懷王又蹈下嚴重錯誤的一步, 落入秦國昭襄王結盟圈套被扣留, 幸太子及時繼位為頃襄王, 杜絕了秦國大勒索、大恫嚇陰謀,但懷王終因此未能歸國, 以至去世。秦、楚兩國斷絕外交關係。楚國人都哀憐楚懷王,各國諸侯因此認為秦國不人道。

楚懷王的愚昧,襯托了一位王族的忠貞、熱愛國家與強烈正義感, 這便是名爍古今的大詩人屈原。屈原一再勸諫懷王勿受秦國愚弄,下場是被放逐,流浪期間完成憂國憂時、透徹反映社會矛盾真實面的不朽名作 《離騷》。

繼位的頃襄王(前298年—前263年在位)不思為父報仇,反而在秦國威逼利誘之下,前292年從秦國迎娶新婦,秦、楚兩國再次和解。前285年,楚頃襄王與秦昭王在宛邑友好相會,議和結親。前283年,楚頃襄王與秦昭王在鄢邑友好相會;同年秋天,楚頃襄王再次與秦昭王在穰邑相會。此時楚國完全喪失了700年來的進取勢頭,屈服於秦國淫威之下,掩耳盜鈴,麻痺自己,徹底喪失了進取心和廉恥心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屈原(約前340—前278年)


前280年,秦國攻打楚國,楚軍兵敗,割讓楚國上庸、漢北地區給秦國。前279年,秦國將領白起率軍攻打楚國,奪取楚國的西陵(今湖北宜昌)。前278年,秦將白起再度率軍攻打楚國,奪取楚國的都城郢都,焚燬楚國先王墓地夷陵。楚頃襄王的軍隊潰散,不能再應戰,退往東北固守陳都(今河南淮陽),並將都城遷到陳都。在流亡途中的屈原聞訊,悲痛心情無以抑制,自沉於湖南省的汨羅江

頃襄王之子考烈王時代, 前253年國都再度東移巨陽(今安徽省太和縣), 前249年滅亡魯國, 前241年國都第三度續向東轉移到淮河南岸的壽春(今安徽省壽縣), 國勢雖圖振作,已不過是落日餘暉。

前225年,秦將李信率20萬大軍進攻楚國被項羽祖父項燕打敗。前224年,秦王嬴政傾國兵力,以王翦為將帥,率軍六十萬大舉攻楚國。楚國危亡在即,傾國兵力迎擊秦軍,以項燕為主將,準備決一死戰。王翦因勢利導,採取堅壁固守的方針,避其鋒芒。楚軍多次挑戰,秦軍始終不出,兩軍相持日久。楚軍以為秦軍將長期駐守新佔領土,於是撤軍東歸。王翦伺機起兵追擊,令勇壯軍士為先鋒,突襲楚軍。楚軍猝不及防,倉促應戰,結果大敗。項燕兵敗自殺,楚國滅亡。據《史記·項羽本紀》載,早在楚懷王客死於秦時,楚國的南公就說過:“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此是後話。

"

導讀:齊桓公召集諸侯聯軍,對楚國使者屈完炫耀甲兵說:“以此眾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完針鋒相對回答說:“如果齊君用仁德來安撫諸侯,哪個敢不順服?如果齊君用武力,那楚國就以方城之山作城牆,以漢水作護城河,齊君兵馬雖多,恐怕也沒有用處!”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三皇五帝像


《史記·楚世家》記載:楚之先祖出自顓頊高陽,高陽為黃帝之孫。高陽之孫為重黎、吳回, 兄弟二人相繼任帝嚳火正。吳回有孫六人,季連最幼,羋姓,即為楚之先祖周文王之時, 季連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早卒,有孫曰熊繹

楚國開國之君熊繹受周成王冊封時只不過是子爵,他參加周天子召集的諸侯盟會時,因為爵位低而不讓坐正席。受此奇恥大辱之後,熊繹奮發圖強,帶領楚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國力漸漸強大。

楚國控制了當時非常重要的戰略物資——,卻不愛向天子納貢。前976年,周昭王姬瑕親征楚國。周軍沿漢水東岸南下,“漢陽諸姬”(周王在楚國以北分封一批姬姓為主的諸侯)積極配合。中央軍來勢凶猛,楚軍誘敵深入,主動撤到大山裡並乘勢反擊,周人“喪六師於漢水”,全軍覆沒!周昭王有來無回。再後來前832年,周宣王令方叔率領豫南諸侯伐楚,結果大敗,部隊傷亡很多。《史記·周本紀》有“宣王既亡南國之師”的記載。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東周時期楚國讓周王更頭疼。楚人一向“不服周”,之前在子爵位置上已經隱忍了300多年,現在熊通(楚武王,前740-前690年在位)忍無可忍了。前706年,楚伐隨。隨國雖小,但屬於姬姓諸侯國,擔負著鎮守南方重任。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熊通表達了參與中原事務的野心,隨侯無奈照辦。

然而,前704年隨侯回話說周桓王不肯提升楚國的爵位,熊通聽了大怒。於是,熊通遍招江漢諸侯至沈鹿(湖北鍾祥)會盟,在會上自稱為“王”。有學者將熊通稱王這一年定為“春秋”元年,預示著周王朝分裂了,最顯著的標誌是“禮崩樂壞”。

前690年,高齡的楚武王熊通在親征隨國的途中去世,其子熊貲繼位,是為楚文王。楚文王繼位後,從丹陽遷都,開始逐鹿中原,先後兼併39個諸侯國,使楚國日益強盛。

當然,楚文王不可能百戰百勝。有一次,楚文王打了敗仗,狼狽逃回郢都,守城士兵居然不開城門。他大怒,正要發作,忽然想起一個讓他敬畏的人——鬻拳。前些年,他要殺蔡侯,大臣鬻拳卻反對,竟然拿起武器相迫,文王只好妥協。鬻拳說:“我用武器威脅國君,罪莫大焉。”於是,自斷一足。楚文王感其忠義,讓他負責守城門。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此時,鬻拳在城門上見文王,居高臨下問勝敗。楚文王坦言此戰失利。鬻拳說:“自武王以來,楚軍戰無不勝。小小巴國,大王親征卻失敗,豈不讓人恥笑?”鬻拳接著說:“黃國與巴國同罪,如果能擊敗黃國,也算是對宗廟有個交代。”文王知道他的個性,硬闖不得,只好轉身,攻克黃國才回師。

春秋之初,楚國雖是南方的大國,但由於文化落後,被中原諸國視為蠻夷。當齊國崛起時,楚國已滅了息、鄧等國,並北上攻入蔡國,接著攻伐鄭國,不斷騷擾中原國家。面對楚國咄咄逼人的進攻,中原各諸侯國紛紛向齊國求援。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親率魯、宋、陳、衛等諸侯聯軍出征,聲勢浩大地在楚國北部門戶陘山紮營。大軍壓境下,一向無所畏懼的楚國感到了壓力,派出使節與齊國談判。楚成王(前671年—前626年在位)派使者屈完對齊桓公說:“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現在你們帶著軍隊討伐楚國,這是什麼道理?”

齊國國相管仲回答說:“以前召康公命令我們的先君太公說:‘五侯九伯,你都可以征伐他們,以便輔助王室。’……你們不進貢王室包茅,使天子的祭祀缺乏應有的物資,不能濾酒請神,我為此而來問罪。”管仲批駁楚國不尊禮制,沒有盡到自己的職守,而齊國有天子的授權,可以代天子懲罰違背禮制的諸侯。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卜憲群 總撰稿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撰稿


齊桓公對屈完炫耀甲兵說:“以此眾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完針鋒相對回答說:“如果齊君用仁德來安撫諸侯,哪個敢不順服?如果齊君用武力,那楚國就以方城之山作城牆,以漢水作護城河,齊君兵馬雖多,恐怕也沒有用處!”。

在齊國的重壓之下,也在尊崇周王室的大義之下,最終楚國低頭認錯,雙方定立了召陵之盟。這次盟約有效地阻遏了楚國覬覦中原的野心。事實上,齊楚兩國最終沒有兵戎相見,這是因為兩國都沒有絕對的把握打敗對方

還是在楚成王時期,前633年強大的楚國軍團向宋國發動了猛烈的進攻,宋國危急,趕緊向晉文公求救。晉文公整頓戰備後,於前632年率大軍迎戰楚軍,雙方在城濮展開激戰。

在晉楚開戰的五年前,流亡在外的晉公子重耳,曾受到楚成王的禮遇,重耳向楚成王許諾:“如果僥倖登上君位,日後如兩國開戰,將為楚軍退避三舍。”城濮之戰,晉文公履行了諾言,率軍退避三舍(九十里)。楚將子玉不顧楚成王告誡,率軍冒進,被晉軍殲滅兩翼,楚軍大敗。晉國霸業由此開端。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重耳流亡圖


楚國從未放棄對中原的嚮往和追求,不過,其追求的方式已經改變。春秋之初,楚國是中原諸侯國眼裡的南方蠻夷,楚國也不屑於中原諸國尊崇的禮儀。然而,在屢次北進受挫之後,楚國意識到,除了武力,還必須向中原華夏的禮樂文化靠攏

楚莊王(前613年—前591年)時期,楚國文化已經潛移默化地成為華夏文化的一部分。隨著華夏文化進入荊楚之地,中原的霸主政治也讓年輕的國君楚莊王躍躍欲試。公元前606年,一代霸主楚莊王在東周王畿的邊境陳兵示威。周定王派王孫滿勞師。楚莊王向他詢問周鼎的輕重

前598年,陳國內亂,夏徵舒陳靈公,楚莊王率諸侯伐陳,謂陳曰:“無驚,吾誅徵舒而已。”已誅徵舒,在陳地設縣統治其地,群臣畢賀。申叔時使齊來還,獨不賀。

莊王問其故,對曰:“鄙語有之,牽牛徑人田,田主奪之牛。徑則有罪矣,奪之牛,不亦甚乎?今王以徵舒為賊弒君,故徵兵諸侯,以義伐之,已而取之,以利其地,則後何以令於天下!是以不賀。”

莊王曰:“善。”乃迎陳靈公太子午於晉而立之,是為成公孔子讀史至楚復陳,曰:“賢哉楚莊王!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莊王滅燭 絕纓盡歡


前597年,楚國與晉國展開決定霸權的邲之戰。大戰之前,晉卿士會力主避免與楚軍作戰,在他眼中,楚國國君楚莊王早已脫離了野蠻,成為一個“德立、刑行、政成、事時、典從、禮順”的人物,楚人也已經完全接受了中原的文化觀念,與中原之人沒什麼不同了。邲之戰,晉軍大敗,失去了霸主地位。

《春秋公羊傳》 記載楚莊王伐鄭而舍鄭,迎戰晉軍、大勝晉軍之後又讓其安全撤退的過程,證明楚莊王能講禮義,在文明和道德上遠勝晉人,故讚許楚王有禮,而對諸夏的晉國加以貶責。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魯、秦、宋、陳、衛、鄭、齊、曹等中原諸侯會盟,這次會盟確認了楚國的霸主地位。西周、春秋以來一直被視為蠻夷的楚國,終於成為中原諸侯承認的霸主。楚國建立霸政的過程,彰顯了其由蠻夷走向華夏的過程

晉國並不甘心失去霸主地位,經過多年的休整,公元前575年,晉國向楚國挑戰,兩國為爭奪霸權再次展開大戰,雙方主力在鄢陵一較高低。鄢陵之戰,晉國最終取勝,重新成為中原霸主,但楚國並沒有受到嚴重傷害,國力仍然強大,始終對晉國虎視眈眈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晉楚弭兵會盟


鄢陵之戰後三十年(前546),在宋國大臣向戌的邀請下,晉、楚、鄭、宋、衛、曹等十四個諸侯國的代表一起在睢陽會商,這次會議被稱為弭兵之會。會議約定各國間停止戰爭,奉晉、楚兩國為共同霸主。弭兵之會是晉、楚兩個霸主諸侯國,第一次在同一個會議上,被尊為霸主,同時,也是兩個強大的諸侯國彼此妥協之後的一次會議。

弭兵之會, 歷史界設定之為春秋中期結束的標誌。此一春秋國際間著名的大規模和平會議召開,乃是晉、楚為中核的南北對立陣線百年間頻繁交戰至彼此都已精疲力盡時的產物, 緩和國際戰爭威脅得以成功, 自此四十年間晉楚無戰爭, 國際間南北勢力消長中止而均衡局面一時展現。

春秋末期的中國歷史主軸已自向來的中原與長江中流域移至長江下游,為一大變局。位於長江三角洲太湖右岸的吳國如日之升,光芒盡行掩蓋了先進列強。 前516年,楚平王去世,不滿十歲的楚昭王(前516年—前489年在位)繼位。前506年,吳王闔閭的強大軍團在楚國俊傑伍子胥和兵聖孫武的率領下,長驅直入楚國腹地,陷掠其郢都而返

楚國經此大打擊,雖求得秦國援助保持國家命脈,國勢一時頓陷低潮,但很快復興,楚昭王後期即開始恢復了向中原擴張的態勢,因而被稱為中興之主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春秋二胥》伍子胥覆楚,申包胥復楚


楚惠王(前488年—前432年)即位後,重用子西、子期、子閭等人,改革政治,與民休息,發展生產,使楚國國勢得以迅速復甦。先後滅亡陳國、蔡國、杞國,將楚國領土擴至東海、淮海、泗水一帶。楚國佔有今天的湖北,以及河南南部,湖南東北部,江西和安徽北部,陝西東南角,江蘇西北和山東的部分地區,是戰國早中期疆域最大的國家

楚悼王(前401年—前381年)即位時,國內外形勢已遠非他的曾祖父楚惠王時的情景,國力萎靡不振,兵力雖多,戰鬥力卻不強。他繼位後楚國連年遭到魏、趙、韓等國的進攻,不斷喪師失地。楚悼王不得不用重禮賄賂秦國,在秦國的幫助下才和魏、趙、韓講和。在這種內外交困的形勢下,吳起的到來,就像是上天送給楚悼王的禮物,楚悼王如獲至寶。初到楚國,吳起就被任命為宛守,一年後就被提升為令尹,主持楚國的變法。

《史記》記述其在楚國施展政治、軍事抱負的情況: “楚悼王素聞起賢,至則相楚。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 以撫養戰鬥之士。 要在強兵, 破馳說之言縱橫者。 於是南平百越,北並陳蔡, 卻三晉, 西伐秦。 諸侯患楚之強” 。但是很可惜,改革剛剛開始楚悼王就去世了,變法隨之夭折,楚國的舊勢力重新抬頭軍政大權始終掌握在貴族昭、景、屈三家之手,吏治也未得到真正改觀。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吳起臨終前設計,將政敵一網打盡


戰國中期,楚悼王之孫楚威王 (前339年—前329年)於前334年滅亡越國為頂點隆盛弧線於次代楚懷王 (前328年—前299年)時期下降。楚懷王剛即位時,楚國是當時物產最豐富、人口最眾多、軍隊最強盛的國家,但秦國上升勢頭更猛。

前318年,韓趙魏燕等國公推楚懷王為縱長,從東西兩個方向攻秦。楚懷王聲名大噪,儼然成為魏惠王之後的又一位霸主。但由於列國各有異心,合縱為秦所破。這時的天下形成了齊、楚、秦三大勢力,而齊、楚間形成了聯盟。

為了破壞齊楚聯盟,前313年,秦國派張儀入楚遊說楚懷王,如果楚國能和齊國絕交,秦國就獻出商於之地六百里。商於之地是秦國進攻中原的門戶之一,戰略位置異常重要,楚懷王經不住誘惑,迫不及待地與齊國絕交。但是當楚國的使者去接收獻地的時候,張儀卻說,他和楚懷王約定的是六裡地,沒有六百里之說。楚懷王聞訊大怒,起兵伐秦。

秦軍分三路出兵反擊,分別由名將樗裡疾甘茂和張儀的得力助手魏章統率,而張儀總領其事。魏章在丹陽(今河南南陽西峽丹水以北地區)大敗楚軍,斬首八萬。隨後,與甘茂所率軍隊會合,攻取楚漢中六百里地,設置漢中郡。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詛楚文》拓片

北宋時期,在陝西、甘肅地區先後發現了三件刻有《詛楚文》的石刻。這是秦楚大戰前,秦惠文王祭祀神祇、詛咒楚王、祈求勝利的石刻。

前299年, 楚懷王又蹈下嚴重錯誤的一步, 落入秦國昭襄王結盟圈套被扣留, 幸太子及時繼位為頃襄王, 杜絕了秦國大勒索、大恫嚇陰謀,但懷王終因此未能歸國, 以至去世。秦、楚兩國斷絕外交關係。楚國人都哀憐楚懷王,各國諸侯因此認為秦國不人道。

楚懷王的愚昧,襯托了一位王族的忠貞、熱愛國家與強烈正義感, 這便是名爍古今的大詩人屈原。屈原一再勸諫懷王勿受秦國愚弄,下場是被放逐,流浪期間完成憂國憂時、透徹反映社會矛盾真實面的不朽名作 《離騷》。

繼位的頃襄王(前298年—前263年在位)不思為父報仇,反而在秦國威逼利誘之下,前292年從秦國迎娶新婦,秦、楚兩國再次和解。前285年,楚頃襄王與秦昭王在宛邑友好相會,議和結親。前283年,楚頃襄王與秦昭王在鄢邑友好相會;同年秋天,楚頃襄王再次與秦昭王在穰邑相會。此時楚國完全喪失了700年來的進取勢頭,屈服於秦國淫威之下,掩耳盜鈴,麻痺自己,徹底喪失了進取心和廉恥心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屈原(約前340—前278年)


前280年,秦國攻打楚國,楚軍兵敗,割讓楚國上庸、漢北地區給秦國。前279年,秦國將領白起率軍攻打楚國,奪取楚國的西陵(今湖北宜昌)。前278年,秦將白起再度率軍攻打楚國,奪取楚國的都城郢都,焚燬楚國先王墓地夷陵。楚頃襄王的軍隊潰散,不能再應戰,退往東北固守陳都(今河南淮陽),並將都城遷到陳都。在流亡途中的屈原聞訊,悲痛心情無以抑制,自沉於湖南省的汨羅江

頃襄王之子考烈王時代, 前253年國都再度東移巨陽(今安徽省太和縣), 前249年滅亡魯國, 前241年國都第三度續向東轉移到淮河南岸的壽春(今安徽省壽縣), 國勢雖圖振作,已不過是落日餘暉。

前225年,秦將李信率20萬大軍進攻楚國被項羽祖父項燕打敗。前224年,秦王嬴政傾國兵力,以王翦為將帥,率軍六十萬大舉攻楚國。楚國危亡在即,傾國兵力迎擊秦軍,以項燕為主將,準備決一死戰。王翦因勢利導,採取堅壁固守的方針,避其鋒芒。楚軍多次挑戰,秦軍始終不出,兩軍相持日久。楚軍以為秦軍將長期駐守新佔領土,於是撤軍東歸。王翦伺機起兵追擊,令勇壯軍士為先鋒,突襲楚軍。楚軍猝不及防,倉促應戰,結果大敗。項燕兵敗自殺,楚國滅亡。據《史記·項羽本紀》載,早在楚懷王客死於秦時,楚國的南公就說過:“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此是後話。

屈原為什麼絕望投江?只因為不服周的楚國700年來從沒如此窩囊廢過

姚著中國史 姚大中 著 華夏出版社

中國歷史是偉大的,但沒落的世家子而盡緬懷昔日榮華,表示的惟是懦弱。知恥庶近乎勇。忘懷歷史的民族註定滅亡,顧影自憐或自怨自艾,又或只會自打嘴巴,同樣為沒出息”。——姚大中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