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縣,你藏的太深了……

沁縣位於山西省晉東南地區北部、太行、太嶽兩山之間,東接襄垣、武鄉,南鄰屯留,西部與沁源毗鄰,北部與武鄉及晉中地區的平遙接壤,位居省城太原與市府長治的中軸線上。

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在政治、軍事上的重要地位,自古就有“冀州門戶、潞澤咽喉”之稱,是長治市北部四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全縣總面積為1315平方公里,屬黃土丘陵山區,全境地形四周隆起,中部低平,整個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撥1000米,最高點為位於西部的棋盤山,主峰海撥1745.5米,最低點為南池鄉的二神口,海撥高度為916米。全縣轄6鎮7鄉 306個行政村,總人口17.8萬人。

沁縣風光秀美,迤邐迷人!

古牌樓,也是進入縣政府必經之道!

沁縣,你藏的太深了……

從二郎山遠看西湖河道景色

沁縣,你藏的太深了……

夜色也很迷人哦

沁縣,你藏的太深了……

從二郎山遠看湖濱小區

沁縣,你藏的太深了……

俯瞰縣城

沁縣,你藏的太深了……

環湖路邊綠化帶

沁縣,你藏的太深了……

沁縣好名,三點水駐在心畔,詩意盎然。沁縣好地,天然水鄉清泉流淌奔湧,亙古不停,在常常因涸而瘠的北方有這麼塊寶地,是上天莫大的恩澤。  

走過銅鞮、沁州、沁縣三個命名階段,沁縣歷史的天空色彩斑斕。沁縣最初作為軍事需要而設,殷商為閼與國,春秋始稱銅鞮。

沁州延續了銅鞮的軍事文化,從它的設置到地位的晉升都濃浸刀兵之氣,2500多年來,一直是上黨北部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北朝烽煙、宋金對壘、滿清入關,這裡在戰火中繁衍生息,傳承文脈。辛亥革命成功,沁州改名沁縣使用至今,1882年的銅鞮縣,1122年的沁州,再續新篇傳奇。

沁縣兒女赤膽忠肝,十萬人毀家紓難,在家門口創立起晉東南抗日根據地,無愧民族脊樑。

遠處就是半島小區哦,西湖苑!

沁縣,你藏的太深了……

濁漳河日夜流淌著,叮叮咚咚,如環佩,如金鼓,在四季的交變中,綻放著由衷的美麗。自然,淳樸,寧靜,悠遠,飄蕩著人類幸福生活的芳香,生長著與日俱增的和諧之夢。

西街地球儀廣場,現在成了大家歌舞的好地方!

沁縣,你藏的太深了……

沁縣,你藏的太深了……

二郎山南涅水石刻館雪景

沁縣,你藏的太深了……

很早以前拍攝的,荷花,二郎山!

沁縣,你藏的太深了……

遠望二郎山

沁縣,你藏的太深了……

石波,沁縣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沁縣新聞主任。對於沁縣的水,他曾深情地描述道:“天賜一水,地嵌九湖。漳河源頭、漳源湖、景村湖、北海、迎春湖、西湖、南湖、銅鞮湖和千女湖,如同一串晶瑩剔透的葡萄,百草豐茂,萬鳥聲喧

盪舟西湖,好不愜意!

沁縣,你藏的太深了……

下曲峪紅葉,美呆了!

沁縣,你藏的太深了……

玉華山秋色

沁縣,你藏的太深了……

夏日玉華山

沁縣,你藏的太深了……

有一次正月十五在玉華山拍攝到了美麗的雲海

沁縣,你藏的太深了……

雲霧瀰漫,好不迤邐!

沁縣,你藏的太深了……

玉華山春色

沁縣,你藏的太深了……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太行太嶽兩山的斷裂帶蘊藏的豐富地下水,在沁縣這個小盆地四周,成百上千處上升泉沿著地縫冒出地面,全境大小支流126條、633公里,湖泊溼地62處、10萬餘畝,泉水270多處,形成河流的上升泉有76處,水資源總量2億立方米——豐富的水資源使得沁縣“半城之域”都在碧波漣漪之間,輕輕搖曳、悠悠盪漾,無怪乎被稱為“千泉之縣”。天然地表水在沁縣被精心收集起來,建起了一座又一座水庫,個個溫順,沉默,平靜而淡泊——大的水量充足,一眼望不到頭,小的淙淙而過,即便規模不大,也是自由奔放的活水。不管大水小水,河岸皆柳樹成林,楊樹靜立,或婉轉纏綿,或挺拔清俊,頗有江南水鄉的情致。

圪蘆湖秋色

沁縣,你藏的太深了……

圪蘆湖景色宜人

沁縣,你藏的太深了……

沁縣,你藏的太深了……

南湖公園雪景

沁縣,你藏的太深了……

從二郎山遠看南湖

沁縣,你藏的太深了……

縣城一角

沁縣,你藏的太深了……

北海溼地,風光無限!

沁縣,你藏的太深了……

沁縣,你藏的太深了……

景村湖溼地

沁縣,你藏的太深了……

有好水的地方,生物多樣性自然十分豐富。有統計數字表明,千泉湖國家溼地公園共有野生動物63科204種,其中國家Ⅰ級保護動物4種,國家Ⅱ級保護動物19種。這些野生動物中,以珍稀鳥類資源最為豐富,有國家一級保護鳥類,黑鸛、金雕、大鴇,國家二級保護鳥類白琵鷺、大天鵝、蒼鷹等等。

上百隻灰鸛的家園,好不壯觀!

我與心如止水在俺村對面拍攝的!

沁縣,你藏的太深了……

一年一度的端午民俗文化節,賽龍舟是主角!

沁縣,你藏的太深了……

沁縣,你藏的太深了……

沁縣,你藏的太深了……

到處風光迷人

沁縣,你藏的太深了……

採擷景色

沁縣,你藏的太深了……

紅葉美呆呆

沁縣,你藏的太深了……

沁縣特產——幹饃,老少皆宜,幹饃文化也是源遠流長!!

沁縣幹饃是山西省沁縣的漢族風味小吃,色澤微黃,外脆裡香。是用溫水和麵,在案板上反覆揉團,用軲轆錘將面擀成碗狀,中間著香油調料捏成麵餅,放於圍有大鐵圈的焦炭火上烘烤而成。冷熱都可以吃,存放三至五個月脆香味不變愛吃熟肉、熱糕的人,把些許豬頭肉或熱糕裝在幹饃內,吃時別有一番滋味。

沁縣,你藏的太深了……

傳說隋朝末年楊廣荒淫無道,聽信讒言將大臣李淵趕出長安貶為晉陽留守。李淵前腳出長安,賊臣楊林後腳追殺,要將李淵全家斬盡殺絕。追至沁縣時,李淵率領兒子和隨從人員同楊林浴血奮戰 ,終因寡不敵眾,被楊林兵馬圍困在沁縣月嶺山上。

山下徐村的徐茂公聽說後,率領徐村的百姓前去助陣,擊敗了楊林。李淵奮戰幾日兵困馬乏,餓得昏頭轉向,徐茂公見此情況急派百姓支鍋做飯,可是鍋、碗、灶具全被打的粉碎,皆成瓦片。於是徐茂公讓大家壘好爐灶,將和好的麵糰揪成小劑製成小餅貼在鍋片上,放入灶中烤成幹餅,送給李淵及士兵們充飢。

李淵吃後感覺噴香、酥脆,便問徐茂公這叫什麼餅子?徐茂公說,此餅無油無鹽,是用小火幹烤而成的,我看就叫“幹饃”吧。故在沁縣、武鄉、沁源民間一帶流傳下來。

清康熙35年,一品宰相刑部尚書吳王典的母親進京看望他時,親自做了很多幹饃。吳閣老見母親帶的家鄉特產,如獲至寶 ,親自送“幹饃”到後宮讓皇后、嬪妃們品嚐,食後個個翹指稱讚!!


北廣場,大家休閒娛樂的好地方!

沁縣,你藏的太深了……

河道里不乏是孩子們夏天遊樂的好場所

沁縣,你藏的太深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