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

圖文/彭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

圖文/彭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從成都往西,如果不是去西藏,繞不過的地方是青海,那裡有一汪湛藍的湖水,也不容你繞過,她就是青海湖。2019年7月12日一行8人經四川的阿壩、再經青海久治,一路前行,看見一個半圓形狀的拱門,來過和沒來過這裡的人都知道,青海湖到了。

青海湖古稱“西海”,面積4582平方公里,最深達32.8米,既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因盛產湟魚和湖中島棲息各種水鳥而聞名。像一顆藍寶石鑲嵌在中國的西北部。青海省因湖得名,也是中國唯一一個與湖同名的省份,這是湖的榮耀,亦是青海的榮耀。


"

圖文/彭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從成都往西,如果不是去西藏,繞不過的地方是青海,那裡有一汪湛藍的湖水,也不容你繞過,她就是青海湖。2019年7月12日一行8人經四川的阿壩、再經青海久治,一路前行,看見一個半圓形狀的拱門,來過和沒來過這裡的人都知道,青海湖到了。

青海湖古稱“西海”,面積4582平方公里,最深達32.8米,既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因盛產湟魚和湖中島棲息各種水鳥而聞名。像一顆藍寶石鑲嵌在中國的西北部。青海省因湖得名,也是中國唯一一個與湖同名的省份,這是湖的榮耀,亦是青海的榮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的周邊居住著多個少數民族。對湖的稱謂,蒙古語叫它“庫庫諾爾”,意為“青色的水”;藏語叫它“措溫布”,意為“藍色的海”。名字因語言而異,意思卻非常的相近。


"

圖文/彭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從成都往西,如果不是去西藏,繞不過的地方是青海,那裡有一汪湛藍的湖水,也不容你繞過,她就是青海湖。2019年7月12日一行8人經四川的阿壩、再經青海久治,一路前行,看見一個半圓形狀的拱門,來過和沒來過這裡的人都知道,青海湖到了。

青海湖古稱“西海”,面積4582平方公里,最深達32.8米,既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因盛產湟魚和湖中島棲息各種水鳥而聞名。像一顆藍寶石鑲嵌在中國的西北部。青海省因湖得名,也是中國唯一一個與湖同名的省份,這是湖的榮耀,亦是青海的榮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的周邊居住著多個少數民族。對湖的稱謂,蒙古語叫它“庫庫諾爾”,意為“青色的水”;藏語叫它“措溫布”,意為“藍色的海”。名字因語言而異,意思卻非常的相近。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裡的季節比成都晚了約幾個月,成都平原的菜花早已果實歸倉,青海湖邊的菜花還在大片大片地開著 。


"

圖文/彭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從成都往西,如果不是去西藏,繞不過的地方是青海,那裡有一汪湛藍的湖水,也不容你繞過,她就是青海湖。2019年7月12日一行8人經四川的阿壩、再經青海久治,一路前行,看見一個半圓形狀的拱門,來過和沒來過這裡的人都知道,青海湖到了。

青海湖古稱“西海”,面積4582平方公里,最深達32.8米,既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因盛產湟魚和湖中島棲息各種水鳥而聞名。像一顆藍寶石鑲嵌在中國的西北部。青海省因湖得名,也是中國唯一一個與湖同名的省份,這是湖的榮耀,亦是青海的榮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的周邊居住著多個少數民族。對湖的稱謂,蒙古語叫它“庫庫諾爾”,意為“青色的水”;藏語叫它“措溫布”,意為“藍色的海”。名字因語言而異,意思卻非常的相近。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裡的季節比成都晚了約幾個月,成都平原的菜花早已果實歸倉,青海湖邊的菜花還在大片大片地開著 。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菜花不到處,牧草青青、野花嬌俏,既有清風拂面,也有經幡飄飄。假如可以,很想把她挪動一下,離成都近一點,估計青海人不會同意。


"

圖文/彭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從成都往西,如果不是去西藏,繞不過的地方是青海,那裡有一汪湛藍的湖水,也不容你繞過,她就是青海湖。2019年7月12日一行8人經四川的阿壩、再經青海久治,一路前行,看見一個半圓形狀的拱門,來過和沒來過這裡的人都知道,青海湖到了。

青海湖古稱“西海”,面積4582平方公里,最深達32.8米,既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因盛產湟魚和湖中島棲息各種水鳥而聞名。像一顆藍寶石鑲嵌在中國的西北部。青海省因湖得名,也是中國唯一一個與湖同名的省份,這是湖的榮耀,亦是青海的榮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的周邊居住著多個少數民族。對湖的稱謂,蒙古語叫它“庫庫諾爾”,意為“青色的水”;藏語叫它“措溫布”,意為“藍色的海”。名字因語言而異,意思卻非常的相近。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裡的季節比成都晚了約幾個月,成都平原的菜花早已果實歸倉,青海湖邊的菜花還在大片大片地開著 。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菜花不到處,牧草青青、野花嬌俏,既有清風拂面,也有經幡飄飄。假如可以,很想把她挪動一下,離成都近一點,估計青海人不會同意。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畔的草叢中,見得最多的是草原鼠兔,它體型比老鼠大,嘴沒有老鼠尖,也沒有令人生厭的老鼠尾巴,如配長耳朵,就是一隻小兔。一身灰褐,如果呆著不動,容易被當作草地上隆起的小土堆。它生性機警,一副隨時準備逃離的樣子,萌萌的。


"

圖文/彭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從成都往西,如果不是去西藏,繞不過的地方是青海,那裡有一汪湛藍的湖水,也不容你繞過,她就是青海湖。2019年7月12日一行8人經四川的阿壩、再經青海久治,一路前行,看見一個半圓形狀的拱門,來過和沒來過這裡的人都知道,青海湖到了。

青海湖古稱“西海”,面積4582平方公里,最深達32.8米,既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因盛產湟魚和湖中島棲息各種水鳥而聞名。像一顆藍寶石鑲嵌在中國的西北部。青海省因湖得名,也是中國唯一一個與湖同名的省份,這是湖的榮耀,亦是青海的榮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的周邊居住著多個少數民族。對湖的稱謂,蒙古語叫它“庫庫諾爾”,意為“青色的水”;藏語叫它“措溫布”,意為“藍色的海”。名字因語言而異,意思卻非常的相近。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裡的季節比成都晚了約幾個月,成都平原的菜花早已果實歸倉,青海湖邊的菜花還在大片大片地開著 。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菜花不到處,牧草青青、野花嬌俏,既有清風拂面,也有經幡飄飄。假如可以,很想把她挪動一下,離成都近一點,估計青海人不會同意。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畔的草叢中,見得最多的是草原鼠兔,它體型比老鼠大,嘴沒有老鼠尖,也沒有令人生厭的老鼠尾巴,如配長耳朵,就是一隻小兔。一身灰褐,如果呆著不動,容易被當作草地上隆起的小土堆。它生性機警,一副隨時準備逃離的樣子,萌萌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見得最多的鳥是百靈鳥,和草原鼠兔一樣,也是一身灰褐的羽毛。世界真奇妙,兩個不同的物種,不約而同地選擇同一種顏色做保護。別看它相貌平平,鳴叫起來卻聲含音律,超乎尋常的動聽。


"

圖文/彭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從成都往西,如果不是去西藏,繞不過的地方是青海,那裡有一汪湛藍的湖水,也不容你繞過,她就是青海湖。2019年7月12日一行8人經四川的阿壩、再經青海久治,一路前行,看見一個半圓形狀的拱門,來過和沒來過這裡的人都知道,青海湖到了。

青海湖古稱“西海”,面積4582平方公里,最深達32.8米,既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因盛產湟魚和湖中島棲息各種水鳥而聞名。像一顆藍寶石鑲嵌在中國的西北部。青海省因湖得名,也是中國唯一一個與湖同名的省份,這是湖的榮耀,亦是青海的榮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的周邊居住著多個少數民族。對湖的稱謂,蒙古語叫它“庫庫諾爾”,意為“青色的水”;藏語叫它“措溫布”,意為“藍色的海”。名字因語言而異,意思卻非常的相近。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裡的季節比成都晚了約幾個月,成都平原的菜花早已果實歸倉,青海湖邊的菜花還在大片大片地開著 。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菜花不到處,牧草青青、野花嬌俏,既有清風拂面,也有經幡飄飄。假如可以,很想把她挪動一下,離成都近一點,估計青海人不會同意。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畔的草叢中,見得最多的是草原鼠兔,它體型比老鼠大,嘴沒有老鼠尖,也沒有令人生厭的老鼠尾巴,如配長耳朵,就是一隻小兔。一身灰褐,如果呆著不動,容易被當作草地上隆起的小土堆。它生性機警,一副隨時準備逃離的樣子,萌萌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見得最多的鳥是百靈鳥,和草原鼠兔一樣,也是一身灰褐的羽毛。世界真奇妙,兩個不同的物種,不約而同地選擇同一種顏色做保護。別看它相貌平平,鳴叫起來卻聲含音律,超乎尋常的動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無論在草地,還是在空中,鳥鳴之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餘音嫋嫋,宛若天籟,極像是在為水配樂,為湖而歌。


"

圖文/彭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從成都往西,如果不是去西藏,繞不過的地方是青海,那裡有一汪湛藍的湖水,也不容你繞過,她就是青海湖。2019年7月12日一行8人經四川的阿壩、再經青海久治,一路前行,看見一個半圓形狀的拱門,來過和沒來過這裡的人都知道,青海湖到了。

青海湖古稱“西海”,面積4582平方公里,最深達32.8米,既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因盛產湟魚和湖中島棲息各種水鳥而聞名。像一顆藍寶石鑲嵌在中國的西北部。青海省因湖得名,也是中國唯一一個與湖同名的省份,這是湖的榮耀,亦是青海的榮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的周邊居住著多個少數民族。對湖的稱謂,蒙古語叫它“庫庫諾爾”,意為“青色的水”;藏語叫它“措溫布”,意為“藍色的海”。名字因語言而異,意思卻非常的相近。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裡的季節比成都晚了約幾個月,成都平原的菜花早已果實歸倉,青海湖邊的菜花還在大片大片地開著 。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菜花不到處,牧草青青、野花嬌俏,既有清風拂面,也有經幡飄飄。假如可以,很想把她挪動一下,離成都近一點,估計青海人不會同意。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畔的草叢中,見得最多的是草原鼠兔,它體型比老鼠大,嘴沒有老鼠尖,也沒有令人生厭的老鼠尾巴,如配長耳朵,就是一隻小兔。一身灰褐,如果呆著不動,容易被當作草地上隆起的小土堆。它生性機警,一副隨時準備逃離的樣子,萌萌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見得最多的鳥是百靈鳥,和草原鼠兔一樣,也是一身灰褐的羽毛。世界真奇妙,兩個不同的物種,不約而同地選擇同一種顏色做保護。別看它相貌平平,鳴叫起來卻聲含音律,超乎尋常的動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無論在草地,還是在空中,鳥鳴之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餘音嫋嫋,宛若天籟,極像是在為水配樂,為湖而歌。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一湖天賜瑰寶,經青海人有意無意地裝點、打扮,凸顯原始、粗獷、自然之大美,動人嫵媚,醉人心魄!


"

圖文/彭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從成都往西,如果不是去西藏,繞不過的地方是青海,那裡有一汪湛藍的湖水,也不容你繞過,她就是青海湖。2019年7月12日一行8人經四川的阿壩、再經青海久治,一路前行,看見一個半圓形狀的拱門,來過和沒來過這裡的人都知道,青海湖到了。

青海湖古稱“西海”,面積4582平方公里,最深達32.8米,既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因盛產湟魚和湖中島棲息各種水鳥而聞名。像一顆藍寶石鑲嵌在中國的西北部。青海省因湖得名,也是中國唯一一個與湖同名的省份,這是湖的榮耀,亦是青海的榮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的周邊居住著多個少數民族。對湖的稱謂,蒙古語叫它“庫庫諾爾”,意為“青色的水”;藏語叫它“措溫布”,意為“藍色的海”。名字因語言而異,意思卻非常的相近。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裡的季節比成都晚了約幾個月,成都平原的菜花早已果實歸倉,青海湖邊的菜花還在大片大片地開著 。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菜花不到處,牧草青青、野花嬌俏,既有清風拂面,也有經幡飄飄。假如可以,很想把她挪動一下,離成都近一點,估計青海人不會同意。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畔的草叢中,見得最多的是草原鼠兔,它體型比老鼠大,嘴沒有老鼠尖,也沒有令人生厭的老鼠尾巴,如配長耳朵,就是一隻小兔。一身灰褐,如果呆著不動,容易被當作草地上隆起的小土堆。它生性機警,一副隨時準備逃離的樣子,萌萌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見得最多的鳥是百靈鳥,和草原鼠兔一樣,也是一身灰褐的羽毛。世界真奇妙,兩個不同的物種,不約而同地選擇同一種顏色做保護。別看它相貌平平,鳴叫起來卻聲含音律,超乎尋常的動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無論在草地,還是在空中,鳥鳴之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餘音嫋嫋,宛若天籟,極像是在為水配樂,為湖而歌。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一湖天賜瑰寶,經青海人有意無意地裝點、打扮,凸顯原始、粗獷、自然之大美,動人嫵媚,醉人心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青海湖最美的季節,每到這個季節,車如潮,人如織,環湖皆是賞景人。或遠觀或近看,或為一睹湖泊的湛藍,或為留下一張令人豔羨的倩影。


"

圖文/彭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從成都往西,如果不是去西藏,繞不過的地方是青海,那裡有一汪湛藍的湖水,也不容你繞過,她就是青海湖。2019年7月12日一行8人經四川的阿壩、再經青海久治,一路前行,看見一個半圓形狀的拱門,來過和沒來過這裡的人都知道,青海湖到了。

青海湖古稱“西海”,面積4582平方公里,最深達32.8米,既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因盛產湟魚和湖中島棲息各種水鳥而聞名。像一顆藍寶石鑲嵌在中國的西北部。青海省因湖得名,也是中國唯一一個與湖同名的省份,這是湖的榮耀,亦是青海的榮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的周邊居住著多個少數民族。對湖的稱謂,蒙古語叫它“庫庫諾爾”,意為“青色的水”;藏語叫它“措溫布”,意為“藍色的海”。名字因語言而異,意思卻非常的相近。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裡的季節比成都晚了約幾個月,成都平原的菜花早已果實歸倉,青海湖邊的菜花還在大片大片地開著 。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菜花不到處,牧草青青、野花嬌俏,既有清風拂面,也有經幡飄飄。假如可以,很想把她挪動一下,離成都近一點,估計青海人不會同意。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畔的草叢中,見得最多的是草原鼠兔,它體型比老鼠大,嘴沒有老鼠尖,也沒有令人生厭的老鼠尾巴,如配長耳朵,就是一隻小兔。一身灰褐,如果呆著不動,容易被當作草地上隆起的小土堆。它生性機警,一副隨時準備逃離的樣子,萌萌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見得最多的鳥是百靈鳥,和草原鼠兔一樣,也是一身灰褐的羽毛。世界真奇妙,兩個不同的物種,不約而同地選擇同一種顏色做保護。別看它相貌平平,鳴叫起來卻聲含音律,超乎尋常的動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無論在草地,還是在空中,鳥鳴之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餘音嫋嫋,宛若天籟,極像是在為水配樂,為湖而歌。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一湖天賜瑰寶,經青海人有意無意地裝點、打扮,凸顯原始、粗獷、自然之大美,動人嫵媚,醉人心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青海湖最美的季節,每到這個季節,車如潮,人如織,環湖皆是賞景人。或遠觀或近看,或為一睹湖泊的湛藍,或為留下一張令人豔羨的倩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踏上這片土地,不論是極目遠眺,還是雙目輕閉,目之所及,耳之所聞,都不讓人失望。此樂何極?


"

圖文/彭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從成都往西,如果不是去西藏,繞不過的地方是青海,那裡有一汪湛藍的湖水,也不容你繞過,她就是青海湖。2019年7月12日一行8人經四川的阿壩、再經青海久治,一路前行,看見一個半圓形狀的拱門,來過和沒來過這裡的人都知道,青海湖到了。

青海湖古稱“西海”,面積4582平方公里,最深達32.8米,既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因盛產湟魚和湖中島棲息各種水鳥而聞名。像一顆藍寶石鑲嵌在中國的西北部。青海省因湖得名,也是中國唯一一個與湖同名的省份,這是湖的榮耀,亦是青海的榮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的周邊居住著多個少數民族。對湖的稱謂,蒙古語叫它“庫庫諾爾”,意為“青色的水”;藏語叫它“措溫布”,意為“藍色的海”。名字因語言而異,意思卻非常的相近。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裡的季節比成都晚了約幾個月,成都平原的菜花早已果實歸倉,青海湖邊的菜花還在大片大片地開著 。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菜花不到處,牧草青青、野花嬌俏,既有清風拂面,也有經幡飄飄。假如可以,很想把她挪動一下,離成都近一點,估計青海人不會同意。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畔的草叢中,見得最多的是草原鼠兔,它體型比老鼠大,嘴沒有老鼠尖,也沒有令人生厭的老鼠尾巴,如配長耳朵,就是一隻小兔。一身灰褐,如果呆著不動,容易被當作草地上隆起的小土堆。它生性機警,一副隨時準備逃離的樣子,萌萌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見得最多的鳥是百靈鳥,和草原鼠兔一樣,也是一身灰褐的羽毛。世界真奇妙,兩個不同的物種,不約而同地選擇同一種顏色做保護。別看它相貌平平,鳴叫起來卻聲含音律,超乎尋常的動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無論在草地,還是在空中,鳥鳴之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餘音嫋嫋,宛若天籟,極像是在為水配樂,為湖而歌。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一湖天賜瑰寶,經青海人有意無意地裝點、打扮,凸顯原始、粗獷、自然之大美,動人嫵媚,醉人心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青海湖最美的季節,每到這個季節,車如潮,人如織,環湖皆是賞景人。或遠觀或近看,或為一睹湖泊的湛藍,或為留下一張令人豔羨的倩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踏上這片土地,不論是極目遠眺,還是雙目輕閉,目之所及,耳之所聞,都不讓人失望。此樂何極?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然而,碧波萬頃之下青海湖曾經的憂傷,險些成為“死海”的過往,卻少有人知.....


"

圖文/彭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從成都往西,如果不是去西藏,繞不過的地方是青海,那裡有一汪湛藍的湖水,也不容你繞過,她就是青海湖。2019年7月12日一行8人經四川的阿壩、再經青海久治,一路前行,看見一個半圓形狀的拱門,來過和沒來過這裡的人都知道,青海湖到了。

青海湖古稱“西海”,面積4582平方公里,最深達32.8米,既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因盛產湟魚和湖中島棲息各種水鳥而聞名。像一顆藍寶石鑲嵌在中國的西北部。青海省因湖得名,也是中國唯一一個與湖同名的省份,這是湖的榮耀,亦是青海的榮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的周邊居住著多個少數民族。對湖的稱謂,蒙古語叫它“庫庫諾爾”,意為“青色的水”;藏語叫它“措溫布”,意為“藍色的海”。名字因語言而異,意思卻非常的相近。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裡的季節比成都晚了約幾個月,成都平原的菜花早已果實歸倉,青海湖邊的菜花還在大片大片地開著 。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菜花不到處,牧草青青、野花嬌俏,既有清風拂面,也有經幡飄飄。假如可以,很想把她挪動一下,離成都近一點,估計青海人不會同意。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畔的草叢中,見得最多的是草原鼠兔,它體型比老鼠大,嘴沒有老鼠尖,也沒有令人生厭的老鼠尾巴,如配長耳朵,就是一隻小兔。一身灰褐,如果呆著不動,容易被當作草地上隆起的小土堆。它生性機警,一副隨時準備逃離的樣子,萌萌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見得最多的鳥是百靈鳥,和草原鼠兔一樣,也是一身灰褐的羽毛。世界真奇妙,兩個不同的物種,不約而同地選擇同一種顏色做保護。別看它相貌平平,鳴叫起來卻聲含音律,超乎尋常的動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無論在草地,還是在空中,鳥鳴之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餘音嫋嫋,宛若天籟,極像是在為水配樂,為湖而歌。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一湖天賜瑰寶,經青海人有意無意地裝點、打扮,凸顯原始、粗獷、自然之大美,動人嫵媚,醉人心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青海湖最美的季節,每到這個季節,車如潮,人如織,環湖皆是賞景人。或遠觀或近看,或為一睹湖泊的湛藍,或為留下一張令人豔羨的倩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踏上這片土地,不論是極目遠眺,還是雙目輕閉,目之所及,耳之所聞,都不讓人失望。此樂何極?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然而,碧波萬頃之下青海湖曾經的憂傷,險些成為“死海”的過往,卻少有人知.....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偌大的一湖碧水, 除了偶有一艏遊艇,鮮見船帆,但見靜影沉璧,不聞漁歌互答。青海湖不是盛產湟魚嗎,它在哪呢?


"

圖文/彭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從成都往西,如果不是去西藏,繞不過的地方是青海,那裡有一汪湛藍的湖水,也不容你繞過,她就是青海湖。2019年7月12日一行8人經四川的阿壩、再經青海久治,一路前行,看見一個半圓形狀的拱門,來過和沒來過這裡的人都知道,青海湖到了。

青海湖古稱“西海”,面積4582平方公里,最深達32.8米,既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因盛產湟魚和湖中島棲息各種水鳥而聞名。像一顆藍寶石鑲嵌在中國的西北部。青海省因湖得名,也是中國唯一一個與湖同名的省份,這是湖的榮耀,亦是青海的榮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的周邊居住著多個少數民族。對湖的稱謂,蒙古語叫它“庫庫諾爾”,意為“青色的水”;藏語叫它“措溫布”,意為“藍色的海”。名字因語言而異,意思卻非常的相近。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裡的季節比成都晚了約幾個月,成都平原的菜花早已果實歸倉,青海湖邊的菜花還在大片大片地開著 。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菜花不到處,牧草青青、野花嬌俏,既有清風拂面,也有經幡飄飄。假如可以,很想把她挪動一下,離成都近一點,估計青海人不會同意。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畔的草叢中,見得最多的是草原鼠兔,它體型比老鼠大,嘴沒有老鼠尖,也沒有令人生厭的老鼠尾巴,如配長耳朵,就是一隻小兔。一身灰褐,如果呆著不動,容易被當作草地上隆起的小土堆。它生性機警,一副隨時準備逃離的樣子,萌萌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見得最多的鳥是百靈鳥,和草原鼠兔一樣,也是一身灰褐的羽毛。世界真奇妙,兩個不同的物種,不約而同地選擇同一種顏色做保護。別看它相貌平平,鳴叫起來卻聲含音律,超乎尋常的動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無論在草地,還是在空中,鳥鳴之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餘音嫋嫋,宛若天籟,極像是在為水配樂,為湖而歌。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一湖天賜瑰寶,經青海人有意無意地裝點、打扮,凸顯原始、粗獷、自然之大美,動人嫵媚,醉人心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青海湖最美的季節,每到這個季節,車如潮,人如織,環湖皆是賞景人。或遠觀或近看,或為一睹湖泊的湛藍,或為留下一張令人豔羨的倩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踏上這片土地,不論是極目遠眺,還是雙目輕閉,目之所及,耳之所聞,都不讓人失望。此樂何極?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然而,碧波萬頃之下青海湖曾經的憂傷,險些成為“死海”的過往,卻少有人知.....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偌大的一湖碧水, 除了偶有一艏遊艇,鮮見船帆,但見靜影沉璧,不聞漁歌互答。青海湖不是盛產湟魚嗎,它在哪呢?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能回答我的,只有遠離人群的那幾只鳥兒了。只見它們從湖岸騰起,不時地在空中做一次懸停,然後一個俯衝扎向水面。一湖靜謐的湖水因它們的身影不再靜謐。


"

圖文/彭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從成都往西,如果不是去西藏,繞不過的地方是青海,那裡有一汪湛藍的湖水,也不容你繞過,她就是青海湖。2019年7月12日一行8人經四川的阿壩、再經青海久治,一路前行,看見一個半圓形狀的拱門,來過和沒來過這裡的人都知道,青海湖到了。

青海湖古稱“西海”,面積4582平方公里,最深達32.8米,既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因盛產湟魚和湖中島棲息各種水鳥而聞名。像一顆藍寶石鑲嵌在中國的西北部。青海省因湖得名,也是中國唯一一個與湖同名的省份,這是湖的榮耀,亦是青海的榮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的周邊居住著多個少數民族。對湖的稱謂,蒙古語叫它“庫庫諾爾”,意為“青色的水”;藏語叫它“措溫布”,意為“藍色的海”。名字因語言而異,意思卻非常的相近。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裡的季節比成都晚了約幾個月,成都平原的菜花早已果實歸倉,青海湖邊的菜花還在大片大片地開著 。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菜花不到處,牧草青青、野花嬌俏,既有清風拂面,也有經幡飄飄。假如可以,很想把她挪動一下,離成都近一點,估計青海人不會同意。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畔的草叢中,見得最多的是草原鼠兔,它體型比老鼠大,嘴沒有老鼠尖,也沒有令人生厭的老鼠尾巴,如配長耳朵,就是一隻小兔。一身灰褐,如果呆著不動,容易被當作草地上隆起的小土堆。它生性機警,一副隨時準備逃離的樣子,萌萌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見得最多的鳥是百靈鳥,和草原鼠兔一樣,也是一身灰褐的羽毛。世界真奇妙,兩個不同的物種,不約而同地選擇同一種顏色做保護。別看它相貌平平,鳴叫起來卻聲含音律,超乎尋常的動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無論在草地,還是在空中,鳥鳴之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餘音嫋嫋,宛若天籟,極像是在為水配樂,為湖而歌。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一湖天賜瑰寶,經青海人有意無意地裝點、打扮,凸顯原始、粗獷、自然之大美,動人嫵媚,醉人心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青海湖最美的季節,每到這個季節,車如潮,人如織,環湖皆是賞景人。或遠觀或近看,或為一睹湖泊的湛藍,或為留下一張令人豔羨的倩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踏上這片土地,不論是極目遠眺,還是雙目輕閉,目之所及,耳之所聞,都不讓人失望。此樂何極?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然而,碧波萬頃之下青海湖曾經的憂傷,險些成為“死海”的過往,卻少有人知.....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偌大的一湖碧水, 除了偶有一艏遊艇,鮮見船帆,但見靜影沉璧,不聞漁歌互答。青海湖不是盛產湟魚嗎,它在哪呢?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能回答我的,只有遠離人群的那幾只鳥兒了。只見它們從湖岸騰起,不時地在空中做一次懸停,然後一個俯衝扎向水面。一湖靜謐的湖水因它們的身影不再靜謐。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若是有所斬獲,卻並不見吞食,而是銜著獵物向遠處飛去,可能是嗷嗷待哺小鳥,正在巢中翹首以盼,耽誤不得。


"

圖文/彭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從成都往西,如果不是去西藏,繞不過的地方是青海,那裡有一汪湛藍的湖水,也不容你繞過,她就是青海湖。2019年7月12日一行8人經四川的阿壩、再經青海久治,一路前行,看見一個半圓形狀的拱門,來過和沒來過這裡的人都知道,青海湖到了。

青海湖古稱“西海”,面積4582平方公里,最深達32.8米,既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因盛產湟魚和湖中島棲息各種水鳥而聞名。像一顆藍寶石鑲嵌在中國的西北部。青海省因湖得名,也是中國唯一一個與湖同名的省份,這是湖的榮耀,亦是青海的榮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的周邊居住著多個少數民族。對湖的稱謂,蒙古語叫它“庫庫諾爾”,意為“青色的水”;藏語叫它“措溫布”,意為“藍色的海”。名字因語言而異,意思卻非常的相近。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裡的季節比成都晚了約幾個月,成都平原的菜花早已果實歸倉,青海湖邊的菜花還在大片大片地開著 。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菜花不到處,牧草青青、野花嬌俏,既有清風拂面,也有經幡飄飄。假如可以,很想把她挪動一下,離成都近一點,估計青海人不會同意。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畔的草叢中,見得最多的是草原鼠兔,它體型比老鼠大,嘴沒有老鼠尖,也沒有令人生厭的老鼠尾巴,如配長耳朵,就是一隻小兔。一身灰褐,如果呆著不動,容易被當作草地上隆起的小土堆。它生性機警,一副隨時準備逃離的樣子,萌萌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見得最多的鳥是百靈鳥,和草原鼠兔一樣,也是一身灰褐的羽毛。世界真奇妙,兩個不同的物種,不約而同地選擇同一種顏色做保護。別看它相貌平平,鳴叫起來卻聲含音律,超乎尋常的動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無論在草地,還是在空中,鳥鳴之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餘音嫋嫋,宛若天籟,極像是在為水配樂,為湖而歌。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一湖天賜瑰寶,經青海人有意無意地裝點、打扮,凸顯原始、粗獷、自然之大美,動人嫵媚,醉人心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青海湖最美的季節,每到這個季節,車如潮,人如織,環湖皆是賞景人。或遠觀或近看,或為一睹湖泊的湛藍,或為留下一張令人豔羨的倩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踏上這片土地,不論是極目遠眺,還是雙目輕閉,目之所及,耳之所聞,都不讓人失望。此樂何極?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然而,碧波萬頃之下青海湖曾經的憂傷,險些成為“死海”的過往,卻少有人知.....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偌大的一湖碧水, 除了偶有一艏遊艇,鮮見船帆,但見靜影沉璧,不聞漁歌互答。青海湖不是盛產湟魚嗎,它在哪呢?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能回答我的,只有遠離人群的那幾只鳥兒了。只見它們從湖岸騰起,不時地在空中做一次懸停,然後一個俯衝扎向水面。一湖靜謐的湖水因它們的身影不再靜謐。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若是有所斬獲,卻並不見吞食,而是銜著獵物向遠處飛去,可能是嗷嗷待哺小鳥,正在巢中翹首以盼,耽誤不得。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被銜住的魚個頭不大,十有八九是青海湖傳說中的湟魚了。湟魚因環境因素的制約,生長及其緩慢,一年增長體重不足一兩。這隻被鳥銜住的魚,以目測估計約是兩三年的魚了。湟魚是青海湖的主要魚類,獨佔湖中魚類資源的95%以上。


"

圖文/彭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從成都往西,如果不是去西藏,繞不過的地方是青海,那裡有一汪湛藍的湖水,也不容你繞過,她就是青海湖。2019年7月12日一行8人經四川的阿壩、再經青海久治,一路前行,看見一個半圓形狀的拱門,來過和沒來過這裡的人都知道,青海湖到了。

青海湖古稱“西海”,面積4582平方公里,最深達32.8米,既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因盛產湟魚和湖中島棲息各種水鳥而聞名。像一顆藍寶石鑲嵌在中國的西北部。青海省因湖得名,也是中國唯一一個與湖同名的省份,這是湖的榮耀,亦是青海的榮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的周邊居住著多個少數民族。對湖的稱謂,蒙古語叫它“庫庫諾爾”,意為“青色的水”;藏語叫它“措溫布”,意為“藍色的海”。名字因語言而異,意思卻非常的相近。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裡的季節比成都晚了約幾個月,成都平原的菜花早已果實歸倉,青海湖邊的菜花還在大片大片地開著 。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菜花不到處,牧草青青、野花嬌俏,既有清風拂面,也有經幡飄飄。假如可以,很想把她挪動一下,離成都近一點,估計青海人不會同意。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畔的草叢中,見得最多的是草原鼠兔,它體型比老鼠大,嘴沒有老鼠尖,也沒有令人生厭的老鼠尾巴,如配長耳朵,就是一隻小兔。一身灰褐,如果呆著不動,容易被當作草地上隆起的小土堆。它生性機警,一副隨時準備逃離的樣子,萌萌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見得最多的鳥是百靈鳥,和草原鼠兔一樣,也是一身灰褐的羽毛。世界真奇妙,兩個不同的物種,不約而同地選擇同一種顏色做保護。別看它相貌平平,鳴叫起來卻聲含音律,超乎尋常的動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無論在草地,還是在空中,鳥鳴之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餘音嫋嫋,宛若天籟,極像是在為水配樂,為湖而歌。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一湖天賜瑰寶,經青海人有意無意地裝點、打扮,凸顯原始、粗獷、自然之大美,動人嫵媚,醉人心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青海湖最美的季節,每到這個季節,車如潮,人如織,環湖皆是賞景人。或遠觀或近看,或為一睹湖泊的湛藍,或為留下一張令人豔羨的倩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踏上這片土地,不論是極目遠眺,還是雙目輕閉,目之所及,耳之所聞,都不讓人失望。此樂何極?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然而,碧波萬頃之下青海湖曾經的憂傷,險些成為“死海”的過往,卻少有人知.....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偌大的一湖碧水, 除了偶有一艏遊艇,鮮見船帆,但見靜影沉璧,不聞漁歌互答。青海湖不是盛產湟魚嗎,它在哪呢?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能回答我的,只有遠離人群的那幾只鳥兒了。只見它們從湖岸騰起,不時地在空中做一次懸停,然後一個俯衝扎向水面。一湖靜謐的湖水因它們的身影不再靜謐。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若是有所斬獲,卻並不見吞食,而是銜著獵物向遠處飛去,可能是嗷嗷待哺小鳥,正在巢中翹首以盼,耽誤不得。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被銜住的魚個頭不大,十有八九是青海湖傳說中的湟魚了。湟魚因環境因素的制約,生長及其緩慢,一年增長體重不足一兩。這隻被鳥銜住的魚,以目測估計約是兩三年的魚了。湟魚是青海湖的主要魚類,獨佔湖中魚類資源的95%以上。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湟魚得名於湖邊的一座名叫湟源的縣城, 正式的名稱“青海湖裸鯉”,關於湟魚的最早記載,見於清朝乾隆年間的《西寧府新志》:“水中繞有魚類,色黃無鱗……”。據說,湟魚的祖先是黃河鯉魚。原本有鱗,因地質運動青海湖成了閉塞湖,為適應日漸鹽澀的湖水,鱗片逐步退化。物競天擇適者生,湟魚成功的適應了高寒、高鹽、高鹼的生存環境,成了青海湖獨有的主要魚類。

此魚體型細長成紡錘狀,渾身光滑細膩,和人們熟知的大馬哈魚一樣,具有洄游的習性。每到繁殖季節,湖內的成魚開始在環湖各條河流的河口集結,然後成群結隊、摩肩接踵地溯河而上,離開鹹澀的青海湖到淡水中產卵。甚極時,河道彷彿流的不是水,而是湟魚。打馬過河,踩死幾條魚,不是什麼稀罕事。


"

圖文/彭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從成都往西,如果不是去西藏,繞不過的地方是青海,那裡有一汪湛藍的湖水,也不容你繞過,她就是青海湖。2019年7月12日一行8人經四川的阿壩、再經青海久治,一路前行,看見一個半圓形狀的拱門,來過和沒來過這裡的人都知道,青海湖到了。

青海湖古稱“西海”,面積4582平方公里,最深達32.8米,既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因盛產湟魚和湖中島棲息各種水鳥而聞名。像一顆藍寶石鑲嵌在中國的西北部。青海省因湖得名,也是中國唯一一個與湖同名的省份,這是湖的榮耀,亦是青海的榮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的周邊居住著多個少數民族。對湖的稱謂,蒙古語叫它“庫庫諾爾”,意為“青色的水”;藏語叫它“措溫布”,意為“藍色的海”。名字因語言而異,意思卻非常的相近。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裡的季節比成都晚了約幾個月,成都平原的菜花早已果實歸倉,青海湖邊的菜花還在大片大片地開著 。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菜花不到處,牧草青青、野花嬌俏,既有清風拂面,也有經幡飄飄。假如可以,很想把她挪動一下,離成都近一點,估計青海人不會同意。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畔的草叢中,見得最多的是草原鼠兔,它體型比老鼠大,嘴沒有老鼠尖,也沒有令人生厭的老鼠尾巴,如配長耳朵,就是一隻小兔。一身灰褐,如果呆著不動,容易被當作草地上隆起的小土堆。它生性機警,一副隨時準備逃離的樣子,萌萌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見得最多的鳥是百靈鳥,和草原鼠兔一樣,也是一身灰褐的羽毛。世界真奇妙,兩個不同的物種,不約而同地選擇同一種顏色做保護。別看它相貌平平,鳴叫起來卻聲含音律,超乎尋常的動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無論在草地,還是在空中,鳥鳴之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餘音嫋嫋,宛若天籟,極像是在為水配樂,為湖而歌。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一湖天賜瑰寶,經青海人有意無意地裝點、打扮,凸顯原始、粗獷、自然之大美,動人嫵媚,醉人心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青海湖最美的季節,每到這個季節,車如潮,人如織,環湖皆是賞景人。或遠觀或近看,或為一睹湖泊的湛藍,或為留下一張令人豔羨的倩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踏上這片土地,不論是極目遠眺,還是雙目輕閉,目之所及,耳之所聞,都不讓人失望。此樂何極?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然而,碧波萬頃之下青海湖曾經的憂傷,險些成為“死海”的過往,卻少有人知.....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偌大的一湖碧水, 除了偶有一艏遊艇,鮮見船帆,但見靜影沉璧,不聞漁歌互答。青海湖不是盛產湟魚嗎,它在哪呢?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能回答我的,只有遠離人群的那幾只鳥兒了。只見它們從湖岸騰起,不時地在空中做一次懸停,然後一個俯衝扎向水面。一湖靜謐的湖水因它們的身影不再靜謐。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若是有所斬獲,卻並不見吞食,而是銜著獵物向遠處飛去,可能是嗷嗷待哺小鳥,正在巢中翹首以盼,耽誤不得。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被銜住的魚個頭不大,十有八九是青海湖傳說中的湟魚了。湟魚因環境因素的制約,生長及其緩慢,一年增長體重不足一兩。這隻被鳥銜住的魚,以目測估計約是兩三年的魚了。湟魚是青海湖的主要魚類,獨佔湖中魚類資源的95%以上。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湟魚得名於湖邊的一座名叫湟源的縣城, 正式的名稱“青海湖裸鯉”,關於湟魚的最早記載,見於清朝乾隆年間的《西寧府新志》:“水中繞有魚類,色黃無鱗……”。據說,湟魚的祖先是黃河鯉魚。原本有鱗,因地質運動青海湖成了閉塞湖,為適應日漸鹽澀的湖水,鱗片逐步退化。物競天擇適者生,湟魚成功的適應了高寒、高鹽、高鹼的生存環境,成了青海湖獨有的主要魚類。

此魚體型細長成紡錘狀,渾身光滑細膩,和人們熟知的大馬哈魚一樣,具有洄游的習性。每到繁殖季節,湖內的成魚開始在環湖各條河流的河口集結,然後成群結隊、摩肩接踵地溯河而上,離開鹹澀的青海湖到淡水中產卵。甚極時,河道彷彿流的不是水,而是湟魚。打馬過河,踩死幾條魚,不是什麼稀罕事。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此 照片來自網絡)



上世紀中期,時逢3年自然災害,食物匱乏,政府發出“獵山漁水”的號令,數萬人進入環湖地區,對湟魚的捕撈作業不捨晝夜。

據相關資料,三年時間,青海總計捕魚7.29萬噸。按照當時青海平均人口221萬人算,三年裡每個青海人吃掉了近66斤湟魚,如果算上無法估量的民間捕撈,青海人吃掉的湟魚遠不止這個數。當事人回憶,那時湖裡的魚又多又大,一網下去,就是幾萬斤,要四五個卡車才能裝下。有多少飢餓的生命因此獲得拯救。說到湟魚,老一輩青海人公認,是湟魚救了他們的命。


"

圖文/彭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從成都往西,如果不是去西藏,繞不過的地方是青海,那裡有一汪湛藍的湖水,也不容你繞過,她就是青海湖。2019年7月12日一行8人經四川的阿壩、再經青海久治,一路前行,看見一個半圓形狀的拱門,來過和沒來過這裡的人都知道,青海湖到了。

青海湖古稱“西海”,面積4582平方公里,最深達32.8米,既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因盛產湟魚和湖中島棲息各種水鳥而聞名。像一顆藍寶石鑲嵌在中國的西北部。青海省因湖得名,也是中國唯一一個與湖同名的省份,這是湖的榮耀,亦是青海的榮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的周邊居住著多個少數民族。對湖的稱謂,蒙古語叫它“庫庫諾爾”,意為“青色的水”;藏語叫它“措溫布”,意為“藍色的海”。名字因語言而異,意思卻非常的相近。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裡的季節比成都晚了約幾個月,成都平原的菜花早已果實歸倉,青海湖邊的菜花還在大片大片地開著 。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菜花不到處,牧草青青、野花嬌俏,既有清風拂面,也有經幡飄飄。假如可以,很想把她挪動一下,離成都近一點,估計青海人不會同意。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畔的草叢中,見得最多的是草原鼠兔,它體型比老鼠大,嘴沒有老鼠尖,也沒有令人生厭的老鼠尾巴,如配長耳朵,就是一隻小兔。一身灰褐,如果呆著不動,容易被當作草地上隆起的小土堆。它生性機警,一副隨時準備逃離的樣子,萌萌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見得最多的鳥是百靈鳥,和草原鼠兔一樣,也是一身灰褐的羽毛。世界真奇妙,兩個不同的物種,不約而同地選擇同一種顏色做保護。別看它相貌平平,鳴叫起來卻聲含音律,超乎尋常的動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無論在草地,還是在空中,鳥鳴之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餘音嫋嫋,宛若天籟,極像是在為水配樂,為湖而歌。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一湖天賜瑰寶,經青海人有意無意地裝點、打扮,凸顯原始、粗獷、自然之大美,動人嫵媚,醉人心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青海湖最美的季節,每到這個季節,車如潮,人如織,環湖皆是賞景人。或遠觀或近看,或為一睹湖泊的湛藍,或為留下一張令人豔羨的倩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踏上這片土地,不論是極目遠眺,還是雙目輕閉,目之所及,耳之所聞,都不讓人失望。此樂何極?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然而,碧波萬頃之下青海湖曾經的憂傷,險些成為“死海”的過往,卻少有人知.....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偌大的一湖碧水, 除了偶有一艏遊艇,鮮見船帆,但見靜影沉璧,不聞漁歌互答。青海湖不是盛產湟魚嗎,它在哪呢?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能回答我的,只有遠離人群的那幾只鳥兒了。只見它們從湖岸騰起,不時地在空中做一次懸停,然後一個俯衝扎向水面。一湖靜謐的湖水因它們的身影不再靜謐。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若是有所斬獲,卻並不見吞食,而是銜著獵物向遠處飛去,可能是嗷嗷待哺小鳥,正在巢中翹首以盼,耽誤不得。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被銜住的魚個頭不大,十有八九是青海湖傳說中的湟魚了。湟魚因環境因素的制約,生長及其緩慢,一年增長體重不足一兩。這隻被鳥銜住的魚,以目測估計約是兩三年的魚了。湟魚是青海湖的主要魚類,獨佔湖中魚類資源的95%以上。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湟魚得名於湖邊的一座名叫湟源的縣城, 正式的名稱“青海湖裸鯉”,關於湟魚的最早記載,見於清朝乾隆年間的《西寧府新志》:“水中繞有魚類,色黃無鱗……”。據說,湟魚的祖先是黃河鯉魚。原本有鱗,因地質運動青海湖成了閉塞湖,為適應日漸鹽澀的湖水,鱗片逐步退化。物競天擇適者生,湟魚成功的適應了高寒、高鹽、高鹼的生存環境,成了青海湖獨有的主要魚類。

此魚體型細長成紡錘狀,渾身光滑細膩,和人們熟知的大馬哈魚一樣,具有洄游的習性。每到繁殖季節,湖內的成魚開始在環湖各條河流的河口集結,然後成群結隊、摩肩接踵地溯河而上,離開鹹澀的青海湖到淡水中產卵。甚極時,河道彷彿流的不是水,而是湟魚。打馬過河,踩死幾條魚,不是什麼稀罕事。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此 照片來自網絡)



上世紀中期,時逢3年自然災害,食物匱乏,政府發出“獵山漁水”的號令,數萬人進入環湖地區,對湟魚的捕撈作業不捨晝夜。

據相關資料,三年時間,青海總計捕魚7.29萬噸。按照當時青海平均人口221萬人算,三年裡每個青海人吃掉了近66斤湟魚,如果算上無法估量的民間捕撈,青海人吃掉的湟魚遠不止這個數。當事人回憶,那時湖裡的魚又多又大,一網下去,就是幾萬斤,要四五個卡車才能裝下。有多少飢餓的生命因此獲得拯救。說到湟魚,老一輩青海人公認,是湟魚救了他們的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 照片來自網絡)

但是,那個年代,認知停留在唯我獨尊之上的人們,在度過三年自然災害後,對湟魚的捕撈仍然是既無序,亦無節制地濫捕濫撈,曾救命於民的湟魚在湖中已所剩無幾。

"

圖文/彭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從成都往西,如果不是去西藏,繞不過的地方是青海,那裡有一汪湛藍的湖水,也不容你繞過,她就是青海湖。2019年7月12日一行8人經四川的阿壩、再經青海久治,一路前行,看見一個半圓形狀的拱門,來過和沒來過這裡的人都知道,青海湖到了。

青海湖古稱“西海”,面積4582平方公里,最深達32.8米,既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因盛產湟魚和湖中島棲息各種水鳥而聞名。像一顆藍寶石鑲嵌在中國的西北部。青海省因湖得名,也是中國唯一一個與湖同名的省份,這是湖的榮耀,亦是青海的榮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的周邊居住著多個少數民族。對湖的稱謂,蒙古語叫它“庫庫諾爾”,意為“青色的水”;藏語叫它“措溫布”,意為“藍色的海”。名字因語言而異,意思卻非常的相近。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裡的季節比成都晚了約幾個月,成都平原的菜花早已果實歸倉,青海湖邊的菜花還在大片大片地開著 。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菜花不到處,牧草青青、野花嬌俏,既有清風拂面,也有經幡飄飄。假如可以,很想把她挪動一下,離成都近一點,估計青海人不會同意。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畔的草叢中,見得最多的是草原鼠兔,它體型比老鼠大,嘴沒有老鼠尖,也沒有令人生厭的老鼠尾巴,如配長耳朵,就是一隻小兔。一身灰褐,如果呆著不動,容易被當作草地上隆起的小土堆。它生性機警,一副隨時準備逃離的樣子,萌萌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見得最多的鳥是百靈鳥,和草原鼠兔一樣,也是一身灰褐的羽毛。世界真奇妙,兩個不同的物種,不約而同地選擇同一種顏色做保護。別看它相貌平平,鳴叫起來卻聲含音律,超乎尋常的動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無論在草地,還是在空中,鳥鳴之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餘音嫋嫋,宛若天籟,極像是在為水配樂,為湖而歌。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一湖天賜瑰寶,經青海人有意無意地裝點、打扮,凸顯原始、粗獷、自然之大美,動人嫵媚,醉人心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青海湖最美的季節,每到這個季節,車如潮,人如織,環湖皆是賞景人。或遠觀或近看,或為一睹湖泊的湛藍,或為留下一張令人豔羨的倩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踏上這片土地,不論是極目遠眺,還是雙目輕閉,目之所及,耳之所聞,都不讓人失望。此樂何極?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然而,碧波萬頃之下青海湖曾經的憂傷,險些成為“死海”的過往,卻少有人知.....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偌大的一湖碧水, 除了偶有一艏遊艇,鮮見船帆,但見靜影沉璧,不聞漁歌互答。青海湖不是盛產湟魚嗎,它在哪呢?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能回答我的,只有遠離人群的那幾只鳥兒了。只見它們從湖岸騰起,不時地在空中做一次懸停,然後一個俯衝扎向水面。一湖靜謐的湖水因它們的身影不再靜謐。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若是有所斬獲,卻並不見吞食,而是銜著獵物向遠處飛去,可能是嗷嗷待哺小鳥,正在巢中翹首以盼,耽誤不得。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被銜住的魚個頭不大,十有八九是青海湖傳說中的湟魚了。湟魚因環境因素的制約,生長及其緩慢,一年增長體重不足一兩。這隻被鳥銜住的魚,以目測估計約是兩三年的魚了。湟魚是青海湖的主要魚類,獨佔湖中魚類資源的95%以上。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湟魚得名於湖邊的一座名叫湟源的縣城, 正式的名稱“青海湖裸鯉”,關於湟魚的最早記載,見於清朝乾隆年間的《西寧府新志》:“水中繞有魚類,色黃無鱗……”。據說,湟魚的祖先是黃河鯉魚。原本有鱗,因地質運動青海湖成了閉塞湖,為適應日漸鹽澀的湖水,鱗片逐步退化。物競天擇適者生,湟魚成功的適應了高寒、高鹽、高鹼的生存環境,成了青海湖獨有的主要魚類。

此魚體型細長成紡錘狀,渾身光滑細膩,和人們熟知的大馬哈魚一樣,具有洄游的習性。每到繁殖季節,湖內的成魚開始在環湖各條河流的河口集結,然後成群結隊、摩肩接踵地溯河而上,離開鹹澀的青海湖到淡水中產卵。甚極時,河道彷彿流的不是水,而是湟魚。打馬過河,踩死幾條魚,不是什麼稀罕事。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此 照片來自網絡)



上世紀中期,時逢3年自然災害,食物匱乏,政府發出“獵山漁水”的號令,數萬人進入環湖地區,對湟魚的捕撈作業不捨晝夜。

據相關資料,三年時間,青海總計捕魚7.29萬噸。按照當時青海平均人口221萬人算,三年裡每個青海人吃掉了近66斤湟魚,如果算上無法估量的民間捕撈,青海人吃掉的湟魚遠不止這個數。當事人回憶,那時湖裡的魚又多又大,一網下去,就是幾萬斤,要四五個卡車才能裝下。有多少飢餓的生命因此獲得拯救。說到湟魚,老一輩青海人公認,是湟魚救了他們的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 照片來自網絡)

但是,那個年代,認知停留在唯我獨尊之上的人們,在度過三年自然災害後,對湟魚的捕撈仍然是既無序,亦無節制地濫捕濫撈,曾救命於民的湟魚在湖中已所剩無幾。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殊不知,在青海湖生態系統中,湟魚的角色至關重要,作用不可替代:湟魚以浮游生物、藻類為主食;水鳥以湟魚為美味。浮游生物、藻類以鳥糞為滋養。它們之間相輔相成,如若湟魚消失,將導致生態鏈崩潰,青海湖將淪為一潭毫無生機的“死海”。進而影響和改變周邊的生態,如若成真,以湖得名的青海將“顏面“盡失。


"

圖文/彭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從成都往西,如果不是去西藏,繞不過的地方是青海,那裡有一汪湛藍的湖水,也不容你繞過,她就是青海湖。2019年7月12日一行8人經四川的阿壩、再經青海久治,一路前行,看見一個半圓形狀的拱門,來過和沒來過這裡的人都知道,青海湖到了。

青海湖古稱“西海”,面積4582平方公里,最深達32.8米,既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因盛產湟魚和湖中島棲息各種水鳥而聞名。像一顆藍寶石鑲嵌在中國的西北部。青海省因湖得名,也是中國唯一一個與湖同名的省份,這是湖的榮耀,亦是青海的榮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的周邊居住著多個少數民族。對湖的稱謂,蒙古語叫它“庫庫諾爾”,意為“青色的水”;藏語叫它“措溫布”,意為“藍色的海”。名字因語言而異,意思卻非常的相近。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裡的季節比成都晚了約幾個月,成都平原的菜花早已果實歸倉,青海湖邊的菜花還在大片大片地開著 。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菜花不到處,牧草青青、野花嬌俏,既有清風拂面,也有經幡飄飄。假如可以,很想把她挪動一下,離成都近一點,估計青海人不會同意。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畔的草叢中,見得最多的是草原鼠兔,它體型比老鼠大,嘴沒有老鼠尖,也沒有令人生厭的老鼠尾巴,如配長耳朵,就是一隻小兔。一身灰褐,如果呆著不動,容易被當作草地上隆起的小土堆。它生性機警,一副隨時準備逃離的樣子,萌萌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見得最多的鳥是百靈鳥,和草原鼠兔一樣,也是一身灰褐的羽毛。世界真奇妙,兩個不同的物種,不約而同地選擇同一種顏色做保護。別看它相貌平平,鳴叫起來卻聲含音律,超乎尋常的動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無論在草地,還是在空中,鳥鳴之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餘音嫋嫋,宛若天籟,極像是在為水配樂,為湖而歌。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一湖天賜瑰寶,經青海人有意無意地裝點、打扮,凸顯原始、粗獷、自然之大美,動人嫵媚,醉人心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青海湖最美的季節,每到這個季節,車如潮,人如織,環湖皆是賞景人。或遠觀或近看,或為一睹湖泊的湛藍,或為留下一張令人豔羨的倩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踏上這片土地,不論是極目遠眺,還是雙目輕閉,目之所及,耳之所聞,都不讓人失望。此樂何極?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然而,碧波萬頃之下青海湖曾經的憂傷,險些成為“死海”的過往,卻少有人知.....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偌大的一湖碧水, 除了偶有一艏遊艇,鮮見船帆,但見靜影沉璧,不聞漁歌互答。青海湖不是盛產湟魚嗎,它在哪呢?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能回答我的,只有遠離人群的那幾只鳥兒了。只見它們從湖岸騰起,不時地在空中做一次懸停,然後一個俯衝扎向水面。一湖靜謐的湖水因它們的身影不再靜謐。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若是有所斬獲,卻並不見吞食,而是銜著獵物向遠處飛去,可能是嗷嗷待哺小鳥,正在巢中翹首以盼,耽誤不得。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被銜住的魚個頭不大,十有八九是青海湖傳說中的湟魚了。湟魚因環境因素的制約,生長及其緩慢,一年增長體重不足一兩。這隻被鳥銜住的魚,以目測估計約是兩三年的魚了。湟魚是青海湖的主要魚類,獨佔湖中魚類資源的95%以上。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湟魚得名於湖邊的一座名叫湟源的縣城, 正式的名稱“青海湖裸鯉”,關於湟魚的最早記載,見於清朝乾隆年間的《西寧府新志》:“水中繞有魚類,色黃無鱗……”。據說,湟魚的祖先是黃河鯉魚。原本有鱗,因地質運動青海湖成了閉塞湖,為適應日漸鹽澀的湖水,鱗片逐步退化。物競天擇適者生,湟魚成功的適應了高寒、高鹽、高鹼的生存環境,成了青海湖獨有的主要魚類。

此魚體型細長成紡錘狀,渾身光滑細膩,和人們熟知的大馬哈魚一樣,具有洄游的習性。每到繁殖季節,湖內的成魚開始在環湖各條河流的河口集結,然後成群結隊、摩肩接踵地溯河而上,離開鹹澀的青海湖到淡水中產卵。甚極時,河道彷彿流的不是水,而是湟魚。打馬過河,踩死幾條魚,不是什麼稀罕事。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此 照片來自網絡)



上世紀中期,時逢3年自然災害,食物匱乏,政府發出“獵山漁水”的號令,數萬人進入環湖地區,對湟魚的捕撈作業不捨晝夜。

據相關資料,三年時間,青海總計捕魚7.29萬噸。按照當時青海平均人口221萬人算,三年裡每個青海人吃掉了近66斤湟魚,如果算上無法估量的民間捕撈,青海人吃掉的湟魚遠不止這個數。當事人回憶,那時湖裡的魚又多又大,一網下去,就是幾萬斤,要四五個卡車才能裝下。有多少飢餓的生命因此獲得拯救。說到湟魚,老一輩青海人公認,是湟魚救了他們的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 照片來自網絡)

但是,那個年代,認知停留在唯我獨尊之上的人們,在度過三年自然災害後,對湟魚的捕撈仍然是既無序,亦無節制地濫捕濫撈,曾救命於民的湟魚在湖中已所剩無幾。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殊不知,在青海湖生態系統中,湟魚的角色至關重要,作用不可替代:湟魚以浮游生物、藻類為主食;水鳥以湟魚為美味。浮游生物、藻類以鳥糞為滋養。它們之間相輔相成,如若湟魚消失,將導致生態鏈崩潰,青海湖將淪為一潭毫無生機的“死海”。進而影響和改變周邊的生態,如若成真,以湖得名的青海將“顏面“盡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慾無極。以有時有限奉無極之慾,而法制不生其間,則必物暴殄而財乏用矣。”無需具備古漢語知識,就能讀懂的這段古文,極具哲理。不敢相信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說過的話,古人都明白的道理,現代人不該不明白吧?

從地理上講,青海湖是高原之腎,它吐納生命氣息,養育周邊的草原,讓無數生靈在這裡自由棲息,人類應該保護這片土地才是。

所幸,青海在“死海”夢魘中驚醒,原來青海湖的秀色緣於湖中成千上萬湟魚的支撐!支撐不在哪還有美景?

青海從1982年開始,實施4次限產捕撈,後又頒佈了第五次封湖育魚限令,在落實零捕撈的同時,加大對湟魚偷捕、販運、加工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湟魚成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被列入《中國紅色名錄》。

在湟源縣的一家餐館,試探性地問過餐館老闆,老闆說,現在不敢賣了,隨時都可能被查,連冰箱都不敢放,也沒人敢吃了,如果吃魚的是公務人員,那是要被開除的。可見禁魚令的查處力度非同一般。


"

圖文/彭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從成都往西,如果不是去西藏,繞不過的地方是青海,那裡有一汪湛藍的湖水,也不容你繞過,她就是青海湖。2019年7月12日一行8人經四川的阿壩、再經青海久治,一路前行,看見一個半圓形狀的拱門,來過和沒來過這裡的人都知道,青海湖到了。

青海湖古稱“西海”,面積4582平方公里,最深達32.8米,既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因盛產湟魚和湖中島棲息各種水鳥而聞名。像一顆藍寶石鑲嵌在中國的西北部。青海省因湖得名,也是中國唯一一個與湖同名的省份,這是湖的榮耀,亦是青海的榮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的周邊居住著多個少數民族。對湖的稱謂,蒙古語叫它“庫庫諾爾”,意為“青色的水”;藏語叫它“措溫布”,意為“藍色的海”。名字因語言而異,意思卻非常的相近。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裡的季節比成都晚了約幾個月,成都平原的菜花早已果實歸倉,青海湖邊的菜花還在大片大片地開著 。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菜花不到處,牧草青青、野花嬌俏,既有清風拂面,也有經幡飄飄。假如可以,很想把她挪動一下,離成都近一點,估計青海人不會同意。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畔的草叢中,見得最多的是草原鼠兔,它體型比老鼠大,嘴沒有老鼠尖,也沒有令人生厭的老鼠尾巴,如配長耳朵,就是一隻小兔。一身灰褐,如果呆著不動,容易被當作草地上隆起的小土堆。它生性機警,一副隨時準備逃離的樣子,萌萌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見得最多的鳥是百靈鳥,和草原鼠兔一樣,也是一身灰褐的羽毛。世界真奇妙,兩個不同的物種,不約而同地選擇同一種顏色做保護。別看它相貌平平,鳴叫起來卻聲含音律,超乎尋常的動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無論在草地,還是在空中,鳥鳴之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餘音嫋嫋,宛若天籟,極像是在為水配樂,為湖而歌。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一湖天賜瑰寶,經青海人有意無意地裝點、打扮,凸顯原始、粗獷、自然之大美,動人嫵媚,醉人心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青海湖最美的季節,每到這個季節,車如潮,人如織,環湖皆是賞景人。或遠觀或近看,或為一睹湖泊的湛藍,或為留下一張令人豔羨的倩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踏上這片土地,不論是極目遠眺,還是雙目輕閉,目之所及,耳之所聞,都不讓人失望。此樂何極?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然而,碧波萬頃之下青海湖曾經的憂傷,險些成為“死海”的過往,卻少有人知.....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偌大的一湖碧水, 除了偶有一艏遊艇,鮮見船帆,但見靜影沉璧,不聞漁歌互答。青海湖不是盛產湟魚嗎,它在哪呢?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能回答我的,只有遠離人群的那幾只鳥兒了。只見它們從湖岸騰起,不時地在空中做一次懸停,然後一個俯衝扎向水面。一湖靜謐的湖水因它們的身影不再靜謐。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若是有所斬獲,卻並不見吞食,而是銜著獵物向遠處飛去,可能是嗷嗷待哺小鳥,正在巢中翹首以盼,耽誤不得。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被銜住的魚個頭不大,十有八九是青海湖傳說中的湟魚了。湟魚因環境因素的制約,生長及其緩慢,一年增長體重不足一兩。這隻被鳥銜住的魚,以目測估計約是兩三年的魚了。湟魚是青海湖的主要魚類,獨佔湖中魚類資源的95%以上。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湟魚得名於湖邊的一座名叫湟源的縣城, 正式的名稱“青海湖裸鯉”,關於湟魚的最早記載,見於清朝乾隆年間的《西寧府新志》:“水中繞有魚類,色黃無鱗……”。據說,湟魚的祖先是黃河鯉魚。原本有鱗,因地質運動青海湖成了閉塞湖,為適應日漸鹽澀的湖水,鱗片逐步退化。物競天擇適者生,湟魚成功的適應了高寒、高鹽、高鹼的生存環境,成了青海湖獨有的主要魚類。

此魚體型細長成紡錘狀,渾身光滑細膩,和人們熟知的大馬哈魚一樣,具有洄游的習性。每到繁殖季節,湖內的成魚開始在環湖各條河流的河口集結,然後成群結隊、摩肩接踵地溯河而上,離開鹹澀的青海湖到淡水中產卵。甚極時,河道彷彿流的不是水,而是湟魚。打馬過河,踩死幾條魚,不是什麼稀罕事。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此 照片來自網絡)



上世紀中期,時逢3年自然災害,食物匱乏,政府發出“獵山漁水”的號令,數萬人進入環湖地區,對湟魚的捕撈作業不捨晝夜。

據相關資料,三年時間,青海總計捕魚7.29萬噸。按照當時青海平均人口221萬人算,三年裡每個青海人吃掉了近66斤湟魚,如果算上無法估量的民間捕撈,青海人吃掉的湟魚遠不止這個數。當事人回憶,那時湖裡的魚又多又大,一網下去,就是幾萬斤,要四五個卡車才能裝下。有多少飢餓的生命因此獲得拯救。說到湟魚,老一輩青海人公認,是湟魚救了他們的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 照片來自網絡)

但是,那個年代,認知停留在唯我獨尊之上的人們,在度過三年自然災害後,對湟魚的捕撈仍然是既無序,亦無節制地濫捕濫撈,曾救命於民的湟魚在湖中已所剩無幾。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殊不知,在青海湖生態系統中,湟魚的角色至關重要,作用不可替代:湟魚以浮游生物、藻類為主食;水鳥以湟魚為美味。浮游生物、藻類以鳥糞為滋養。它們之間相輔相成,如若湟魚消失,將導致生態鏈崩潰,青海湖將淪為一潭毫無生機的“死海”。進而影響和改變周邊的生態,如若成真,以湖得名的青海將“顏面“盡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慾無極。以有時有限奉無極之慾,而法制不生其間,則必物暴殄而財乏用矣。”無需具備古漢語知識,就能讀懂的這段古文,極具哲理。不敢相信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說過的話,古人都明白的道理,現代人不該不明白吧?

從地理上講,青海湖是高原之腎,它吐納生命氣息,養育周邊的草原,讓無數生靈在這裡自由棲息,人類應該保護這片土地才是。

所幸,青海在“死海”夢魘中驚醒,原來青海湖的秀色緣於湖中成千上萬湟魚的支撐!支撐不在哪還有美景?

青海從1982年開始,實施4次限產捕撈,後又頒佈了第五次封湖育魚限令,在落實零捕撈的同時,加大對湟魚偷捕、販運、加工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湟魚成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被列入《中國紅色名錄》。

在湟源縣的一家餐館,試探性地問過餐館老闆,老闆說,現在不敢賣了,隨時都可能被查,連冰箱都不敢放,也沒人敢吃了,如果吃魚的是公務人員,那是要被開除的。可見禁魚令的查處力度非同一般。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和那些已經消逝的物種比,湟魚是幸運的,因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岌岌可危的湟魚命運發生了轉折。經過人們近四十年的立法保護,青海湖湟魚的資源量,2015年統計的數據約達6萬噸,為保護初期的23倍。隨著湟魚數量的逐年增多,洄游的規模也一年比一年壯觀。


"

圖文/彭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從成都往西,如果不是去西藏,繞不過的地方是青海,那裡有一汪湛藍的湖水,也不容你繞過,她就是青海湖。2019年7月12日一行8人經四川的阿壩、再經青海久治,一路前行,看見一個半圓形狀的拱門,來過和沒來過這裡的人都知道,青海湖到了。

青海湖古稱“西海”,面積4582平方公里,最深達32.8米,既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因盛產湟魚和湖中島棲息各種水鳥而聞名。像一顆藍寶石鑲嵌在中國的西北部。青海省因湖得名,也是中國唯一一個與湖同名的省份,這是湖的榮耀,亦是青海的榮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的周邊居住著多個少數民族。對湖的稱謂,蒙古語叫它“庫庫諾爾”,意為“青色的水”;藏語叫它“措溫布”,意為“藍色的海”。名字因語言而異,意思卻非常的相近。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裡的季節比成都晚了約幾個月,成都平原的菜花早已果實歸倉,青海湖邊的菜花還在大片大片地開著 。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菜花不到處,牧草青青、野花嬌俏,既有清風拂面,也有經幡飄飄。假如可以,很想把她挪動一下,離成都近一點,估計青海人不會同意。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畔的草叢中,見得最多的是草原鼠兔,它體型比老鼠大,嘴沒有老鼠尖,也沒有令人生厭的老鼠尾巴,如配長耳朵,就是一隻小兔。一身灰褐,如果呆著不動,容易被當作草地上隆起的小土堆。它生性機警,一副隨時準備逃離的樣子,萌萌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見得最多的鳥是百靈鳥,和草原鼠兔一樣,也是一身灰褐的羽毛。世界真奇妙,兩個不同的物種,不約而同地選擇同一種顏色做保護。別看它相貌平平,鳴叫起來卻聲含音律,超乎尋常的動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無論在草地,還是在空中,鳥鳴之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餘音嫋嫋,宛若天籟,極像是在為水配樂,為湖而歌。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一湖天賜瑰寶,經青海人有意無意地裝點、打扮,凸顯原始、粗獷、自然之大美,動人嫵媚,醉人心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青海湖最美的季節,每到這個季節,車如潮,人如織,環湖皆是賞景人。或遠觀或近看,或為一睹湖泊的湛藍,或為留下一張令人豔羨的倩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踏上這片土地,不論是極目遠眺,還是雙目輕閉,目之所及,耳之所聞,都不讓人失望。此樂何極?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然而,碧波萬頃之下青海湖曾經的憂傷,險些成為“死海”的過往,卻少有人知.....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偌大的一湖碧水, 除了偶有一艏遊艇,鮮見船帆,但見靜影沉璧,不聞漁歌互答。青海湖不是盛產湟魚嗎,它在哪呢?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能回答我的,只有遠離人群的那幾只鳥兒了。只見它們從湖岸騰起,不時地在空中做一次懸停,然後一個俯衝扎向水面。一湖靜謐的湖水因它們的身影不再靜謐。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若是有所斬獲,卻並不見吞食,而是銜著獵物向遠處飛去,可能是嗷嗷待哺小鳥,正在巢中翹首以盼,耽誤不得。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被銜住的魚個頭不大,十有八九是青海湖傳說中的湟魚了。湟魚因環境因素的制約,生長及其緩慢,一年增長體重不足一兩。這隻被鳥銜住的魚,以目測估計約是兩三年的魚了。湟魚是青海湖的主要魚類,獨佔湖中魚類資源的95%以上。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湟魚得名於湖邊的一座名叫湟源的縣城, 正式的名稱“青海湖裸鯉”,關於湟魚的最早記載,見於清朝乾隆年間的《西寧府新志》:“水中繞有魚類,色黃無鱗……”。據說,湟魚的祖先是黃河鯉魚。原本有鱗,因地質運動青海湖成了閉塞湖,為適應日漸鹽澀的湖水,鱗片逐步退化。物競天擇適者生,湟魚成功的適應了高寒、高鹽、高鹼的生存環境,成了青海湖獨有的主要魚類。

此魚體型細長成紡錘狀,渾身光滑細膩,和人們熟知的大馬哈魚一樣,具有洄游的習性。每到繁殖季節,湖內的成魚開始在環湖各條河流的河口集結,然後成群結隊、摩肩接踵地溯河而上,離開鹹澀的青海湖到淡水中產卵。甚極時,河道彷彿流的不是水,而是湟魚。打馬過河,踩死幾條魚,不是什麼稀罕事。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此 照片來自網絡)



上世紀中期,時逢3年自然災害,食物匱乏,政府發出“獵山漁水”的號令,數萬人進入環湖地區,對湟魚的捕撈作業不捨晝夜。

據相關資料,三年時間,青海總計捕魚7.29萬噸。按照當時青海平均人口221萬人算,三年裡每個青海人吃掉了近66斤湟魚,如果算上無法估量的民間捕撈,青海人吃掉的湟魚遠不止這個數。當事人回憶,那時湖裡的魚又多又大,一網下去,就是幾萬斤,要四五個卡車才能裝下。有多少飢餓的生命因此獲得拯救。說到湟魚,老一輩青海人公認,是湟魚救了他們的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 照片來自網絡)

但是,那個年代,認知停留在唯我獨尊之上的人們,在度過三年自然災害後,對湟魚的捕撈仍然是既無序,亦無節制地濫捕濫撈,曾救命於民的湟魚在湖中已所剩無幾。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殊不知,在青海湖生態系統中,湟魚的角色至關重要,作用不可替代:湟魚以浮游生物、藻類為主食;水鳥以湟魚為美味。浮游生物、藻類以鳥糞為滋養。它們之間相輔相成,如若湟魚消失,將導致生態鏈崩潰,青海湖將淪為一潭毫無生機的“死海”。進而影響和改變周邊的生態,如若成真,以湖得名的青海將“顏面“盡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慾無極。以有時有限奉無極之慾,而法制不生其間,則必物暴殄而財乏用矣。”無需具備古漢語知識,就能讀懂的這段古文,極具哲理。不敢相信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說過的話,古人都明白的道理,現代人不該不明白吧?

從地理上講,青海湖是高原之腎,它吐納生命氣息,養育周邊的草原,讓無數生靈在這裡自由棲息,人類應該保護這片土地才是。

所幸,青海在“死海”夢魘中驚醒,原來青海湖的秀色緣於湖中成千上萬湟魚的支撐!支撐不在哪還有美景?

青海從1982年開始,實施4次限產捕撈,後又頒佈了第五次封湖育魚限令,在落實零捕撈的同時,加大對湟魚偷捕、販運、加工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湟魚成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被列入《中國紅色名錄》。

在湟源縣的一家餐館,試探性地問過餐館老闆,老闆說,現在不敢賣了,隨時都可能被查,連冰箱都不敢放,也沒人敢吃了,如果吃魚的是公務人員,那是要被開除的。可見禁魚令的查處力度非同一般。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和那些已經消逝的物種比,湟魚是幸運的,因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岌岌可危的湟魚命運發生了轉折。經過人們近四十年的立法保護,青海湖湟魚的資源量,2015年統計的數據約達6萬噸,為保護初期的23倍。隨著湟魚數量的逐年增多,洄游的規模也一年比一年壯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湟魚洄游季也是鳥兒的收穫季,以魚為食的鳥兒隨之而來,有些鳥也選擇在這個季節哺育幼雛。鳥魚大戰的序幕從每年的五月徐徐拉開,直到八月中旬才落下帷幕。

來到青海湖,恰在七月中旬,距離洄游結束還有一個月的時間,能看到湟魚的地點又在哪呢?餐館老闆告訴說,在剛察縣楊柳河和泉吉河一帶,這幾天去應該能看到。


"

圖文/彭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從成都往西,如果不是去西藏,繞不過的地方是青海,那裡有一汪湛藍的湖水,也不容你繞過,她就是青海湖。2019年7月12日一行8人經四川的阿壩、再經青海久治,一路前行,看見一個半圓形狀的拱門,來過和沒來過這裡的人都知道,青海湖到了。

青海湖古稱“西海”,面積4582平方公里,最深達32.8米,既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因盛產湟魚和湖中島棲息各種水鳥而聞名。像一顆藍寶石鑲嵌在中國的西北部。青海省因湖得名,也是中國唯一一個與湖同名的省份,這是湖的榮耀,亦是青海的榮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的周邊居住著多個少數民族。對湖的稱謂,蒙古語叫它“庫庫諾爾”,意為“青色的水”;藏語叫它“措溫布”,意為“藍色的海”。名字因語言而異,意思卻非常的相近。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裡的季節比成都晚了約幾個月,成都平原的菜花早已果實歸倉,青海湖邊的菜花還在大片大片地開著 。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菜花不到處,牧草青青、野花嬌俏,既有清風拂面,也有經幡飄飄。假如可以,很想把她挪動一下,離成都近一點,估計青海人不會同意。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畔的草叢中,見得最多的是草原鼠兔,它體型比老鼠大,嘴沒有老鼠尖,也沒有令人生厭的老鼠尾巴,如配長耳朵,就是一隻小兔。一身灰褐,如果呆著不動,容易被當作草地上隆起的小土堆。它生性機警,一副隨時準備逃離的樣子,萌萌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見得最多的鳥是百靈鳥,和草原鼠兔一樣,也是一身灰褐的羽毛。世界真奇妙,兩個不同的物種,不約而同地選擇同一種顏色做保護。別看它相貌平平,鳴叫起來卻聲含音律,超乎尋常的動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無論在草地,還是在空中,鳥鳴之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餘音嫋嫋,宛若天籟,極像是在為水配樂,為湖而歌。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一湖天賜瑰寶,經青海人有意無意地裝點、打扮,凸顯原始、粗獷、自然之大美,動人嫵媚,醉人心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青海湖最美的季節,每到這個季節,車如潮,人如織,環湖皆是賞景人。或遠觀或近看,或為一睹湖泊的湛藍,或為留下一張令人豔羨的倩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踏上這片土地,不論是極目遠眺,還是雙目輕閉,目之所及,耳之所聞,都不讓人失望。此樂何極?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然而,碧波萬頃之下青海湖曾經的憂傷,險些成為“死海”的過往,卻少有人知.....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偌大的一湖碧水, 除了偶有一艏遊艇,鮮見船帆,但見靜影沉璧,不聞漁歌互答。青海湖不是盛產湟魚嗎,它在哪呢?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能回答我的,只有遠離人群的那幾只鳥兒了。只見它們從湖岸騰起,不時地在空中做一次懸停,然後一個俯衝扎向水面。一湖靜謐的湖水因它們的身影不再靜謐。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若是有所斬獲,卻並不見吞食,而是銜著獵物向遠處飛去,可能是嗷嗷待哺小鳥,正在巢中翹首以盼,耽誤不得。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被銜住的魚個頭不大,十有八九是青海湖傳說中的湟魚了。湟魚因環境因素的制約,生長及其緩慢,一年增長體重不足一兩。這隻被鳥銜住的魚,以目測估計約是兩三年的魚了。湟魚是青海湖的主要魚類,獨佔湖中魚類資源的95%以上。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湟魚得名於湖邊的一座名叫湟源的縣城, 正式的名稱“青海湖裸鯉”,關於湟魚的最早記載,見於清朝乾隆年間的《西寧府新志》:“水中繞有魚類,色黃無鱗……”。據說,湟魚的祖先是黃河鯉魚。原本有鱗,因地質運動青海湖成了閉塞湖,為適應日漸鹽澀的湖水,鱗片逐步退化。物競天擇適者生,湟魚成功的適應了高寒、高鹽、高鹼的生存環境,成了青海湖獨有的主要魚類。

此魚體型細長成紡錘狀,渾身光滑細膩,和人們熟知的大馬哈魚一樣,具有洄游的習性。每到繁殖季節,湖內的成魚開始在環湖各條河流的河口集結,然後成群結隊、摩肩接踵地溯河而上,離開鹹澀的青海湖到淡水中產卵。甚極時,河道彷彿流的不是水,而是湟魚。打馬過河,踩死幾條魚,不是什麼稀罕事。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此 照片來自網絡)



上世紀中期,時逢3年自然災害,食物匱乏,政府發出“獵山漁水”的號令,數萬人進入環湖地區,對湟魚的捕撈作業不捨晝夜。

據相關資料,三年時間,青海總計捕魚7.29萬噸。按照當時青海平均人口221萬人算,三年裡每個青海人吃掉了近66斤湟魚,如果算上無法估量的民間捕撈,青海人吃掉的湟魚遠不止這個數。當事人回憶,那時湖裡的魚又多又大,一網下去,就是幾萬斤,要四五個卡車才能裝下。有多少飢餓的生命因此獲得拯救。說到湟魚,老一輩青海人公認,是湟魚救了他們的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 照片來自網絡)

但是,那個年代,認知停留在唯我獨尊之上的人們,在度過三年自然災害後,對湟魚的捕撈仍然是既無序,亦無節制地濫捕濫撈,曾救命於民的湟魚在湖中已所剩無幾。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殊不知,在青海湖生態系統中,湟魚的角色至關重要,作用不可替代:湟魚以浮游生物、藻類為主食;水鳥以湟魚為美味。浮游生物、藻類以鳥糞為滋養。它們之間相輔相成,如若湟魚消失,將導致生態鏈崩潰,青海湖將淪為一潭毫無生機的“死海”。進而影響和改變周邊的生態,如若成真,以湖得名的青海將“顏面“盡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慾無極。以有時有限奉無極之慾,而法制不生其間,則必物暴殄而財乏用矣。”無需具備古漢語知識,就能讀懂的這段古文,極具哲理。不敢相信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說過的話,古人都明白的道理,現代人不該不明白吧?

從地理上講,青海湖是高原之腎,它吐納生命氣息,養育周邊的草原,讓無數生靈在這裡自由棲息,人類應該保護這片土地才是。

所幸,青海在“死海”夢魘中驚醒,原來青海湖的秀色緣於湖中成千上萬湟魚的支撐!支撐不在哪還有美景?

青海從1982年開始,實施4次限產捕撈,後又頒佈了第五次封湖育魚限令,在落實零捕撈的同時,加大對湟魚偷捕、販運、加工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湟魚成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被列入《中國紅色名錄》。

在湟源縣的一家餐館,試探性地問過餐館老闆,老闆說,現在不敢賣了,隨時都可能被查,連冰箱都不敢放,也沒人敢吃了,如果吃魚的是公務人員,那是要被開除的。可見禁魚令的查處力度非同一般。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和那些已經消逝的物種比,湟魚是幸運的,因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岌岌可危的湟魚命運發生了轉折。經過人們近四十年的立法保護,青海湖湟魚的資源量,2015年統計的數據約達6萬噸,為保護初期的23倍。隨著湟魚數量的逐年增多,洄游的規模也一年比一年壯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湟魚洄游季也是鳥兒的收穫季,以魚為食的鳥兒隨之而來,有些鳥也選擇在這個季節哺育幼雛。鳥魚大戰的序幕從每年的五月徐徐拉開,直到八月中旬才落下帷幕。

來到青海湖,恰在七月中旬,距離洄游結束還有一個月的時間,能看到湟魚的地點又在哪呢?餐館老闆告訴說,在剛察縣楊柳河和泉吉河一帶,這幾天去應該能看到。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第二天驅車前往青海湖邊的另一個縣城——剛察。車過剛察泉吉鎮,途經幾條不能稱其為河的水溝,停車觀察,發現有少量的魚群在水中游動,溝邊還有幾隻在撲騰,像是被水草困住了。於是下到溝裡,想幫助一下擱淺的魚,不料,一旦人影投射在水,立即引起魚群一陣驚慌地亂竄,動作相當地敏捷。我們的擔心多餘了。

儘管溝窄水淺,魚群看似唾手可得,沿途所到之處並不見一個捕魚者的身影,也不見有管理人員值守。即使飄在水面奄奄一息的湟魚,也不見有人打撈。沿途的所見所聞,折射出當地人保護湟魚的環保意識已經具有相當的高度。

見過湟魚禁不住心旌神搖,不過還是心存疑慮:一個箭步就能跨過的水溝是湟魚的前輩走過的路嗎?不會是誤入歧途了吧?


"

圖文/彭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從成都往西,如果不是去西藏,繞不過的地方是青海,那裡有一汪湛藍的湖水,也不容你繞過,她就是青海湖。2019年7月12日一行8人經四川的阿壩、再經青海久治,一路前行,看見一個半圓形狀的拱門,來過和沒來過這裡的人都知道,青海湖到了。

青海湖古稱“西海”,面積4582平方公里,最深達32.8米,既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因盛產湟魚和湖中島棲息各種水鳥而聞名。像一顆藍寶石鑲嵌在中國的西北部。青海省因湖得名,也是中國唯一一個與湖同名的省份,這是湖的榮耀,亦是青海的榮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的周邊居住著多個少數民族。對湖的稱謂,蒙古語叫它“庫庫諾爾”,意為“青色的水”;藏語叫它“措溫布”,意為“藍色的海”。名字因語言而異,意思卻非常的相近。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裡的季節比成都晚了約幾個月,成都平原的菜花早已果實歸倉,青海湖邊的菜花還在大片大片地開著 。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菜花不到處,牧草青青、野花嬌俏,既有清風拂面,也有經幡飄飄。假如可以,很想把她挪動一下,離成都近一點,估計青海人不會同意。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畔的草叢中,見得最多的是草原鼠兔,它體型比老鼠大,嘴沒有老鼠尖,也沒有令人生厭的老鼠尾巴,如配長耳朵,就是一隻小兔。一身灰褐,如果呆著不動,容易被當作草地上隆起的小土堆。它生性機警,一副隨時準備逃離的樣子,萌萌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見得最多的鳥是百靈鳥,和草原鼠兔一樣,也是一身灰褐的羽毛。世界真奇妙,兩個不同的物種,不約而同地選擇同一種顏色做保護。別看它相貌平平,鳴叫起來卻聲含音律,超乎尋常的動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無論在草地,還是在空中,鳥鳴之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餘音嫋嫋,宛若天籟,極像是在為水配樂,為湖而歌。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一湖天賜瑰寶,經青海人有意無意地裝點、打扮,凸顯原始、粗獷、自然之大美,動人嫵媚,醉人心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青海湖最美的季節,每到這個季節,車如潮,人如織,環湖皆是賞景人。或遠觀或近看,或為一睹湖泊的湛藍,或為留下一張令人豔羨的倩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踏上這片土地,不論是極目遠眺,還是雙目輕閉,目之所及,耳之所聞,都不讓人失望。此樂何極?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然而,碧波萬頃之下青海湖曾經的憂傷,險些成為“死海”的過往,卻少有人知.....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偌大的一湖碧水, 除了偶有一艏遊艇,鮮見船帆,但見靜影沉璧,不聞漁歌互答。青海湖不是盛產湟魚嗎,它在哪呢?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能回答我的,只有遠離人群的那幾只鳥兒了。只見它們從湖岸騰起,不時地在空中做一次懸停,然後一個俯衝扎向水面。一湖靜謐的湖水因它們的身影不再靜謐。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若是有所斬獲,卻並不見吞食,而是銜著獵物向遠處飛去,可能是嗷嗷待哺小鳥,正在巢中翹首以盼,耽誤不得。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被銜住的魚個頭不大,十有八九是青海湖傳說中的湟魚了。湟魚因環境因素的制約,生長及其緩慢,一年增長體重不足一兩。這隻被鳥銜住的魚,以目測估計約是兩三年的魚了。湟魚是青海湖的主要魚類,獨佔湖中魚類資源的95%以上。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湟魚得名於湖邊的一座名叫湟源的縣城, 正式的名稱“青海湖裸鯉”,關於湟魚的最早記載,見於清朝乾隆年間的《西寧府新志》:“水中繞有魚類,色黃無鱗……”。據說,湟魚的祖先是黃河鯉魚。原本有鱗,因地質運動青海湖成了閉塞湖,為適應日漸鹽澀的湖水,鱗片逐步退化。物競天擇適者生,湟魚成功的適應了高寒、高鹽、高鹼的生存環境,成了青海湖獨有的主要魚類。

此魚體型細長成紡錘狀,渾身光滑細膩,和人們熟知的大馬哈魚一樣,具有洄游的習性。每到繁殖季節,湖內的成魚開始在環湖各條河流的河口集結,然後成群結隊、摩肩接踵地溯河而上,離開鹹澀的青海湖到淡水中產卵。甚極時,河道彷彿流的不是水,而是湟魚。打馬過河,踩死幾條魚,不是什麼稀罕事。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此 照片來自網絡)



上世紀中期,時逢3年自然災害,食物匱乏,政府發出“獵山漁水”的號令,數萬人進入環湖地區,對湟魚的捕撈作業不捨晝夜。

據相關資料,三年時間,青海總計捕魚7.29萬噸。按照當時青海平均人口221萬人算,三年裡每個青海人吃掉了近66斤湟魚,如果算上無法估量的民間捕撈,青海人吃掉的湟魚遠不止這個數。當事人回憶,那時湖裡的魚又多又大,一網下去,就是幾萬斤,要四五個卡車才能裝下。有多少飢餓的生命因此獲得拯救。說到湟魚,老一輩青海人公認,是湟魚救了他們的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 照片來自網絡)

但是,那個年代,認知停留在唯我獨尊之上的人們,在度過三年自然災害後,對湟魚的捕撈仍然是既無序,亦無節制地濫捕濫撈,曾救命於民的湟魚在湖中已所剩無幾。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殊不知,在青海湖生態系統中,湟魚的角色至關重要,作用不可替代:湟魚以浮游生物、藻類為主食;水鳥以湟魚為美味。浮游生物、藻類以鳥糞為滋養。它們之間相輔相成,如若湟魚消失,將導致生態鏈崩潰,青海湖將淪為一潭毫無生機的“死海”。進而影響和改變周邊的生態,如若成真,以湖得名的青海將“顏面“盡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慾無極。以有時有限奉無極之慾,而法制不生其間,則必物暴殄而財乏用矣。”無需具備古漢語知識,就能讀懂的這段古文,極具哲理。不敢相信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說過的話,古人都明白的道理,現代人不該不明白吧?

從地理上講,青海湖是高原之腎,它吐納生命氣息,養育周邊的草原,讓無數生靈在這裡自由棲息,人類應該保護這片土地才是。

所幸,青海在“死海”夢魘中驚醒,原來青海湖的秀色緣於湖中成千上萬湟魚的支撐!支撐不在哪還有美景?

青海從1982年開始,實施4次限產捕撈,後又頒佈了第五次封湖育魚限令,在落實零捕撈的同時,加大對湟魚偷捕、販運、加工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湟魚成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被列入《中國紅色名錄》。

在湟源縣的一家餐館,試探性地問過餐館老闆,老闆說,現在不敢賣了,隨時都可能被查,連冰箱都不敢放,也沒人敢吃了,如果吃魚的是公務人員,那是要被開除的。可見禁魚令的查處力度非同一般。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和那些已經消逝的物種比,湟魚是幸運的,因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岌岌可危的湟魚命運發生了轉折。經過人們近四十年的立法保護,青海湖湟魚的資源量,2015年統計的數據約達6萬噸,為保護初期的23倍。隨著湟魚數量的逐年增多,洄游的規模也一年比一年壯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湟魚洄游季也是鳥兒的收穫季,以魚為食的鳥兒隨之而來,有些鳥也選擇在這個季節哺育幼雛。鳥魚大戰的序幕從每年的五月徐徐拉開,直到八月中旬才落下帷幕。

來到青海湖,恰在七月中旬,距離洄游結束還有一個月的時間,能看到湟魚的地點又在哪呢?餐館老闆告訴說,在剛察縣楊柳河和泉吉河一帶,這幾天去應該能看到。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第二天驅車前往青海湖邊的另一個縣城——剛察。車過剛察泉吉鎮,途經幾條不能稱其為河的水溝,停車觀察,發現有少量的魚群在水中游動,溝邊還有幾隻在撲騰,像是被水草困住了。於是下到溝裡,想幫助一下擱淺的魚,不料,一旦人影投射在水,立即引起魚群一陣驚慌地亂竄,動作相當地敏捷。我們的擔心多餘了。

儘管溝窄水淺,魚群看似唾手可得,沿途所到之處並不見一個捕魚者的身影,也不見有管理人員值守。即使飄在水面奄奄一息的湟魚,也不見有人打撈。沿途的所見所聞,折射出當地人保護湟魚的環保意識已經具有相當的高度。

見過湟魚禁不住心旌神搖,不過還是心存疑慮:一個箭步就能跨過的水溝是湟魚的前輩走過的路嗎?不會是誤入歧途了吧?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泉吉河距泉吉鎮約十多公里,兩岸一色的石板護欄立在河岸,有些河段還正在安裝中,預見到以後會有大量的遊人湧向這裡,提前做個防範。未雨綢繆是當政者的遠見。

泉吉河是無數條注入青海湖的河流之一,河道寬約五十米,水流寬度則不過十米,河中水淺且清,亂石嶙峋,站在河岸能看到水中的魚群,“半河清水半河魚”的描述不帶半點誇張。


"

圖文/彭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從成都往西,如果不是去西藏,繞不過的地方是青海,那裡有一汪湛藍的湖水,也不容你繞過,她就是青海湖。2019年7月12日一行8人經四川的阿壩、再經青海久治,一路前行,看見一個半圓形狀的拱門,來過和沒來過這裡的人都知道,青海湖到了。

青海湖古稱“西海”,面積4582平方公里,最深達32.8米,既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因盛產湟魚和湖中島棲息各種水鳥而聞名。像一顆藍寶石鑲嵌在中國的西北部。青海省因湖得名,也是中國唯一一個與湖同名的省份,這是湖的榮耀,亦是青海的榮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的周邊居住著多個少數民族。對湖的稱謂,蒙古語叫它“庫庫諾爾”,意為“青色的水”;藏語叫它“措溫布”,意為“藍色的海”。名字因語言而異,意思卻非常的相近。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裡的季節比成都晚了約幾個月,成都平原的菜花早已果實歸倉,青海湖邊的菜花還在大片大片地開著 。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菜花不到處,牧草青青、野花嬌俏,既有清風拂面,也有經幡飄飄。假如可以,很想把她挪動一下,離成都近一點,估計青海人不會同意。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畔的草叢中,見得最多的是草原鼠兔,它體型比老鼠大,嘴沒有老鼠尖,也沒有令人生厭的老鼠尾巴,如配長耳朵,就是一隻小兔。一身灰褐,如果呆著不動,容易被當作草地上隆起的小土堆。它生性機警,一副隨時準備逃離的樣子,萌萌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見得最多的鳥是百靈鳥,和草原鼠兔一樣,也是一身灰褐的羽毛。世界真奇妙,兩個不同的物種,不約而同地選擇同一種顏色做保護。別看它相貌平平,鳴叫起來卻聲含音律,超乎尋常的動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無論在草地,還是在空中,鳥鳴之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餘音嫋嫋,宛若天籟,極像是在為水配樂,為湖而歌。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一湖天賜瑰寶,經青海人有意無意地裝點、打扮,凸顯原始、粗獷、自然之大美,動人嫵媚,醉人心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青海湖最美的季節,每到這個季節,車如潮,人如織,環湖皆是賞景人。或遠觀或近看,或為一睹湖泊的湛藍,或為留下一張令人豔羨的倩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踏上這片土地,不論是極目遠眺,還是雙目輕閉,目之所及,耳之所聞,都不讓人失望。此樂何極?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然而,碧波萬頃之下青海湖曾經的憂傷,險些成為“死海”的過往,卻少有人知.....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偌大的一湖碧水, 除了偶有一艏遊艇,鮮見船帆,但見靜影沉璧,不聞漁歌互答。青海湖不是盛產湟魚嗎,它在哪呢?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能回答我的,只有遠離人群的那幾只鳥兒了。只見它們從湖岸騰起,不時地在空中做一次懸停,然後一個俯衝扎向水面。一湖靜謐的湖水因它們的身影不再靜謐。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若是有所斬獲,卻並不見吞食,而是銜著獵物向遠處飛去,可能是嗷嗷待哺小鳥,正在巢中翹首以盼,耽誤不得。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被銜住的魚個頭不大,十有八九是青海湖傳說中的湟魚了。湟魚因環境因素的制約,生長及其緩慢,一年增長體重不足一兩。這隻被鳥銜住的魚,以目測估計約是兩三年的魚了。湟魚是青海湖的主要魚類,獨佔湖中魚類資源的95%以上。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湟魚得名於湖邊的一座名叫湟源的縣城, 正式的名稱“青海湖裸鯉”,關於湟魚的最早記載,見於清朝乾隆年間的《西寧府新志》:“水中繞有魚類,色黃無鱗……”。據說,湟魚的祖先是黃河鯉魚。原本有鱗,因地質運動青海湖成了閉塞湖,為適應日漸鹽澀的湖水,鱗片逐步退化。物競天擇適者生,湟魚成功的適應了高寒、高鹽、高鹼的生存環境,成了青海湖獨有的主要魚類。

此魚體型細長成紡錘狀,渾身光滑細膩,和人們熟知的大馬哈魚一樣,具有洄游的習性。每到繁殖季節,湖內的成魚開始在環湖各條河流的河口集結,然後成群結隊、摩肩接踵地溯河而上,離開鹹澀的青海湖到淡水中產卵。甚極時,河道彷彿流的不是水,而是湟魚。打馬過河,踩死幾條魚,不是什麼稀罕事。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此 照片來自網絡)



上世紀中期,時逢3年自然災害,食物匱乏,政府發出“獵山漁水”的號令,數萬人進入環湖地區,對湟魚的捕撈作業不捨晝夜。

據相關資料,三年時間,青海總計捕魚7.29萬噸。按照當時青海平均人口221萬人算,三年裡每個青海人吃掉了近66斤湟魚,如果算上無法估量的民間捕撈,青海人吃掉的湟魚遠不止這個數。當事人回憶,那時湖裡的魚又多又大,一網下去,就是幾萬斤,要四五個卡車才能裝下。有多少飢餓的生命因此獲得拯救。說到湟魚,老一輩青海人公認,是湟魚救了他們的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 照片來自網絡)

但是,那個年代,認知停留在唯我獨尊之上的人們,在度過三年自然災害後,對湟魚的捕撈仍然是既無序,亦無節制地濫捕濫撈,曾救命於民的湟魚在湖中已所剩無幾。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殊不知,在青海湖生態系統中,湟魚的角色至關重要,作用不可替代:湟魚以浮游生物、藻類為主食;水鳥以湟魚為美味。浮游生物、藻類以鳥糞為滋養。它們之間相輔相成,如若湟魚消失,將導致生態鏈崩潰,青海湖將淪為一潭毫無生機的“死海”。進而影響和改變周邊的生態,如若成真,以湖得名的青海將“顏面“盡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慾無極。以有時有限奉無極之慾,而法制不生其間,則必物暴殄而財乏用矣。”無需具備古漢語知識,就能讀懂的這段古文,極具哲理。不敢相信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說過的話,古人都明白的道理,現代人不該不明白吧?

從地理上講,青海湖是高原之腎,它吐納生命氣息,養育周邊的草原,讓無數生靈在這裡自由棲息,人類應該保護這片土地才是。

所幸,青海在“死海”夢魘中驚醒,原來青海湖的秀色緣於湖中成千上萬湟魚的支撐!支撐不在哪還有美景?

青海從1982年開始,實施4次限產捕撈,後又頒佈了第五次封湖育魚限令,在落實零捕撈的同時,加大對湟魚偷捕、販運、加工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湟魚成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被列入《中國紅色名錄》。

在湟源縣的一家餐館,試探性地問過餐館老闆,老闆說,現在不敢賣了,隨時都可能被查,連冰箱都不敢放,也沒人敢吃了,如果吃魚的是公務人員,那是要被開除的。可見禁魚令的查處力度非同一般。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和那些已經消逝的物種比,湟魚是幸運的,因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岌岌可危的湟魚命運發生了轉折。經過人們近四十年的立法保護,青海湖湟魚的資源量,2015年統計的數據約達6萬噸,為保護初期的23倍。隨著湟魚數量的逐年增多,洄游的規模也一年比一年壯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湟魚洄游季也是鳥兒的收穫季,以魚為食的鳥兒隨之而來,有些鳥也選擇在這個季節哺育幼雛。鳥魚大戰的序幕從每年的五月徐徐拉開,直到八月中旬才落下帷幕。

來到青海湖,恰在七月中旬,距離洄游結束還有一個月的時間,能看到湟魚的地點又在哪呢?餐館老闆告訴說,在剛察縣楊柳河和泉吉河一帶,這幾天去應該能看到。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第二天驅車前往青海湖邊的另一個縣城——剛察。車過剛察泉吉鎮,途經幾條不能稱其為河的水溝,停車觀察,發現有少量的魚群在水中游動,溝邊還有幾隻在撲騰,像是被水草困住了。於是下到溝裡,想幫助一下擱淺的魚,不料,一旦人影投射在水,立即引起魚群一陣驚慌地亂竄,動作相當地敏捷。我們的擔心多餘了。

儘管溝窄水淺,魚群看似唾手可得,沿途所到之處並不見一個捕魚者的身影,也不見有管理人員值守。即使飄在水面奄奄一息的湟魚,也不見有人打撈。沿途的所見所聞,折射出當地人保護湟魚的環保意識已經具有相當的高度。

見過湟魚禁不住心旌神搖,不過還是心存疑慮:一個箭步就能跨過的水溝是湟魚的前輩走過的路嗎?不會是誤入歧途了吧?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泉吉河距泉吉鎮約十多公里,兩岸一色的石板護欄立在河岸,有些河段還正在安裝中,預見到以後會有大量的遊人湧向這裡,提前做個防範。未雨綢繆是當政者的遠見。

泉吉河是無數條注入青海湖的河流之一,河道寬約五十米,水流寬度則不過十米,河中水淺且清,亂石嶙峋,站在河岸能看到水中的魚群,“半河清水半河魚”的描述不帶半點誇張。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一群棕頭鷗翩翩而至,這裡是距離公路較近的河灘,看到的數量沒有想象的多,也沒看見有其它的鳥。但可以肯定在泉吉河的其它河段或是湟魚洄游的其它河流會有更多的分佈。因時間的緣故,湟魚洄游的其它河流不能一一前往了。據說布哈河、沙柳河、黑馬河和哈爾蓋河都有不少的精彩,只有留待下次了。


"

圖文/彭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從成都往西,如果不是去西藏,繞不過的地方是青海,那裡有一汪湛藍的湖水,也不容你繞過,她就是青海湖。2019年7月12日一行8人經四川的阿壩、再經青海久治,一路前行,看見一個半圓形狀的拱門,來過和沒來過這裡的人都知道,青海湖到了。

青海湖古稱“西海”,面積4582平方公里,最深達32.8米,既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因盛產湟魚和湖中島棲息各種水鳥而聞名。像一顆藍寶石鑲嵌在中國的西北部。青海省因湖得名,也是中國唯一一個與湖同名的省份,這是湖的榮耀,亦是青海的榮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的周邊居住著多個少數民族。對湖的稱謂,蒙古語叫它“庫庫諾爾”,意為“青色的水”;藏語叫它“措溫布”,意為“藍色的海”。名字因語言而異,意思卻非常的相近。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裡的季節比成都晚了約幾個月,成都平原的菜花早已果實歸倉,青海湖邊的菜花還在大片大片地開著 。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菜花不到處,牧草青青、野花嬌俏,既有清風拂面,也有經幡飄飄。假如可以,很想把她挪動一下,離成都近一點,估計青海人不會同意。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畔的草叢中,見得最多的是草原鼠兔,它體型比老鼠大,嘴沒有老鼠尖,也沒有令人生厭的老鼠尾巴,如配長耳朵,就是一隻小兔。一身灰褐,如果呆著不動,容易被當作草地上隆起的小土堆。它生性機警,一副隨時準備逃離的樣子,萌萌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見得最多的鳥是百靈鳥,和草原鼠兔一樣,也是一身灰褐的羽毛。世界真奇妙,兩個不同的物種,不約而同地選擇同一種顏色做保護。別看它相貌平平,鳴叫起來卻聲含音律,超乎尋常的動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無論在草地,還是在空中,鳥鳴之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餘音嫋嫋,宛若天籟,極像是在為水配樂,為湖而歌。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一湖天賜瑰寶,經青海人有意無意地裝點、打扮,凸顯原始、粗獷、自然之大美,動人嫵媚,醉人心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青海湖最美的季節,每到這個季節,車如潮,人如織,環湖皆是賞景人。或遠觀或近看,或為一睹湖泊的湛藍,或為留下一張令人豔羨的倩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踏上這片土地,不論是極目遠眺,還是雙目輕閉,目之所及,耳之所聞,都不讓人失望。此樂何極?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然而,碧波萬頃之下青海湖曾經的憂傷,險些成為“死海”的過往,卻少有人知.....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偌大的一湖碧水, 除了偶有一艏遊艇,鮮見船帆,但見靜影沉璧,不聞漁歌互答。青海湖不是盛產湟魚嗎,它在哪呢?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能回答我的,只有遠離人群的那幾只鳥兒了。只見它們從湖岸騰起,不時地在空中做一次懸停,然後一個俯衝扎向水面。一湖靜謐的湖水因它們的身影不再靜謐。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若是有所斬獲,卻並不見吞食,而是銜著獵物向遠處飛去,可能是嗷嗷待哺小鳥,正在巢中翹首以盼,耽誤不得。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被銜住的魚個頭不大,十有八九是青海湖傳說中的湟魚了。湟魚因環境因素的制約,生長及其緩慢,一年增長體重不足一兩。這隻被鳥銜住的魚,以目測估計約是兩三年的魚了。湟魚是青海湖的主要魚類,獨佔湖中魚類資源的95%以上。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湟魚得名於湖邊的一座名叫湟源的縣城, 正式的名稱“青海湖裸鯉”,關於湟魚的最早記載,見於清朝乾隆年間的《西寧府新志》:“水中繞有魚類,色黃無鱗……”。據說,湟魚的祖先是黃河鯉魚。原本有鱗,因地質運動青海湖成了閉塞湖,為適應日漸鹽澀的湖水,鱗片逐步退化。物競天擇適者生,湟魚成功的適應了高寒、高鹽、高鹼的生存環境,成了青海湖獨有的主要魚類。

此魚體型細長成紡錘狀,渾身光滑細膩,和人們熟知的大馬哈魚一樣,具有洄游的習性。每到繁殖季節,湖內的成魚開始在環湖各條河流的河口集結,然後成群結隊、摩肩接踵地溯河而上,離開鹹澀的青海湖到淡水中產卵。甚極時,河道彷彿流的不是水,而是湟魚。打馬過河,踩死幾條魚,不是什麼稀罕事。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此 照片來自網絡)



上世紀中期,時逢3年自然災害,食物匱乏,政府發出“獵山漁水”的號令,數萬人進入環湖地區,對湟魚的捕撈作業不捨晝夜。

據相關資料,三年時間,青海總計捕魚7.29萬噸。按照當時青海平均人口221萬人算,三年裡每個青海人吃掉了近66斤湟魚,如果算上無法估量的民間捕撈,青海人吃掉的湟魚遠不止這個數。當事人回憶,那時湖裡的魚又多又大,一網下去,就是幾萬斤,要四五個卡車才能裝下。有多少飢餓的生命因此獲得拯救。說到湟魚,老一輩青海人公認,是湟魚救了他們的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 照片來自網絡)

但是,那個年代,認知停留在唯我獨尊之上的人們,在度過三年自然災害後,對湟魚的捕撈仍然是既無序,亦無節制地濫捕濫撈,曾救命於民的湟魚在湖中已所剩無幾。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殊不知,在青海湖生態系統中,湟魚的角色至關重要,作用不可替代:湟魚以浮游生物、藻類為主食;水鳥以湟魚為美味。浮游生物、藻類以鳥糞為滋養。它們之間相輔相成,如若湟魚消失,將導致生態鏈崩潰,青海湖將淪為一潭毫無生機的“死海”。進而影響和改變周邊的生態,如若成真,以湖得名的青海將“顏面“盡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慾無極。以有時有限奉無極之慾,而法制不生其間,則必物暴殄而財乏用矣。”無需具備古漢語知識,就能讀懂的這段古文,極具哲理。不敢相信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說過的話,古人都明白的道理,現代人不該不明白吧?

從地理上講,青海湖是高原之腎,它吐納生命氣息,養育周邊的草原,讓無數生靈在這裡自由棲息,人類應該保護這片土地才是。

所幸,青海在“死海”夢魘中驚醒,原來青海湖的秀色緣於湖中成千上萬湟魚的支撐!支撐不在哪還有美景?

青海從1982年開始,實施4次限產捕撈,後又頒佈了第五次封湖育魚限令,在落實零捕撈的同時,加大對湟魚偷捕、販運、加工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湟魚成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被列入《中國紅色名錄》。

在湟源縣的一家餐館,試探性地問過餐館老闆,老闆說,現在不敢賣了,隨時都可能被查,連冰箱都不敢放,也沒人敢吃了,如果吃魚的是公務人員,那是要被開除的。可見禁魚令的查處力度非同一般。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和那些已經消逝的物種比,湟魚是幸運的,因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岌岌可危的湟魚命運發生了轉折。經過人們近四十年的立法保護,青海湖湟魚的資源量,2015年統計的數據約達6萬噸,為保護初期的23倍。隨著湟魚數量的逐年增多,洄游的規模也一年比一年壯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湟魚洄游季也是鳥兒的收穫季,以魚為食的鳥兒隨之而來,有些鳥也選擇在這個季節哺育幼雛。鳥魚大戰的序幕從每年的五月徐徐拉開,直到八月中旬才落下帷幕。

來到青海湖,恰在七月中旬,距離洄游結束還有一個月的時間,能看到湟魚的地點又在哪呢?餐館老闆告訴說,在剛察縣楊柳河和泉吉河一帶,這幾天去應該能看到。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第二天驅車前往青海湖邊的另一個縣城——剛察。車過剛察泉吉鎮,途經幾條不能稱其為河的水溝,停車觀察,發現有少量的魚群在水中游動,溝邊還有幾隻在撲騰,像是被水草困住了。於是下到溝裡,想幫助一下擱淺的魚,不料,一旦人影投射在水,立即引起魚群一陣驚慌地亂竄,動作相當地敏捷。我們的擔心多餘了。

儘管溝窄水淺,魚群看似唾手可得,沿途所到之處並不見一個捕魚者的身影,也不見有管理人員值守。即使飄在水面奄奄一息的湟魚,也不見有人打撈。沿途的所見所聞,折射出當地人保護湟魚的環保意識已經具有相當的高度。

見過湟魚禁不住心旌神搖,不過還是心存疑慮:一個箭步就能跨過的水溝是湟魚的前輩走過的路嗎?不會是誤入歧途了吧?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泉吉河距泉吉鎮約十多公里,兩岸一色的石板護欄立在河岸,有些河段還正在安裝中,預見到以後會有大量的遊人湧向這裡,提前做個防範。未雨綢繆是當政者的遠見。

泉吉河是無數條注入青海湖的河流之一,河道寬約五十米,水流寬度則不過十米,河中水淺且清,亂石嶙峋,站在河岸能看到水中的魚群,“半河清水半河魚”的描述不帶半點誇張。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一群棕頭鷗翩翩而至,這裡是距離公路較近的河灘,看到的數量沒有想象的多,也沒看見有其它的鳥。但可以肯定在泉吉河的其它河段或是湟魚洄游的其它河流會有更多的分佈。因時間的緣故,湟魚洄游的其它河流不能一一前往了。據說布哈河、沙柳河、黑馬河和哈爾蓋河都有不少的精彩,只有留待下次了。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棕頭鷗在空中轉了一圈,落在了河灘上。 它們基本不在意河岸上是否有人經過,或站在河水中,或起舞弄影,只專注於河中游過的魚群。


"

圖文/彭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從成都往西,如果不是去西藏,繞不過的地方是青海,那裡有一汪湛藍的湖水,也不容你繞過,她就是青海湖。2019年7月12日一行8人經四川的阿壩、再經青海久治,一路前行,看見一個半圓形狀的拱門,來過和沒來過這裡的人都知道,青海湖到了。

青海湖古稱“西海”,面積4582平方公里,最深達32.8米,既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因盛產湟魚和湖中島棲息各種水鳥而聞名。像一顆藍寶石鑲嵌在中國的西北部。青海省因湖得名,也是中國唯一一個與湖同名的省份,這是湖的榮耀,亦是青海的榮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的周邊居住著多個少數民族。對湖的稱謂,蒙古語叫它“庫庫諾爾”,意為“青色的水”;藏語叫它“措溫布”,意為“藍色的海”。名字因語言而異,意思卻非常的相近。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裡的季節比成都晚了約幾個月,成都平原的菜花早已果實歸倉,青海湖邊的菜花還在大片大片地開著 。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菜花不到處,牧草青青、野花嬌俏,既有清風拂面,也有經幡飄飄。假如可以,很想把她挪動一下,離成都近一點,估計青海人不會同意。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畔的草叢中,見得最多的是草原鼠兔,它體型比老鼠大,嘴沒有老鼠尖,也沒有令人生厭的老鼠尾巴,如配長耳朵,就是一隻小兔。一身灰褐,如果呆著不動,容易被當作草地上隆起的小土堆。它生性機警,一副隨時準備逃離的樣子,萌萌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見得最多的鳥是百靈鳥,和草原鼠兔一樣,也是一身灰褐的羽毛。世界真奇妙,兩個不同的物種,不約而同地選擇同一種顏色做保護。別看它相貌平平,鳴叫起來卻聲含音律,超乎尋常的動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無論在草地,還是在空中,鳥鳴之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餘音嫋嫋,宛若天籟,極像是在為水配樂,為湖而歌。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一湖天賜瑰寶,經青海人有意無意地裝點、打扮,凸顯原始、粗獷、自然之大美,動人嫵媚,醉人心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青海湖最美的季節,每到這個季節,車如潮,人如織,環湖皆是賞景人。或遠觀或近看,或為一睹湖泊的湛藍,或為留下一張令人豔羨的倩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踏上這片土地,不論是極目遠眺,還是雙目輕閉,目之所及,耳之所聞,都不讓人失望。此樂何極?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然而,碧波萬頃之下青海湖曾經的憂傷,險些成為“死海”的過往,卻少有人知.....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偌大的一湖碧水, 除了偶有一艏遊艇,鮮見船帆,但見靜影沉璧,不聞漁歌互答。青海湖不是盛產湟魚嗎,它在哪呢?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能回答我的,只有遠離人群的那幾只鳥兒了。只見它們從湖岸騰起,不時地在空中做一次懸停,然後一個俯衝扎向水面。一湖靜謐的湖水因它們的身影不再靜謐。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若是有所斬獲,卻並不見吞食,而是銜著獵物向遠處飛去,可能是嗷嗷待哺小鳥,正在巢中翹首以盼,耽誤不得。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被銜住的魚個頭不大,十有八九是青海湖傳說中的湟魚了。湟魚因環境因素的制約,生長及其緩慢,一年增長體重不足一兩。這隻被鳥銜住的魚,以目測估計約是兩三年的魚了。湟魚是青海湖的主要魚類,獨佔湖中魚類資源的95%以上。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湟魚得名於湖邊的一座名叫湟源的縣城, 正式的名稱“青海湖裸鯉”,關於湟魚的最早記載,見於清朝乾隆年間的《西寧府新志》:“水中繞有魚類,色黃無鱗……”。據說,湟魚的祖先是黃河鯉魚。原本有鱗,因地質運動青海湖成了閉塞湖,為適應日漸鹽澀的湖水,鱗片逐步退化。物競天擇適者生,湟魚成功的適應了高寒、高鹽、高鹼的生存環境,成了青海湖獨有的主要魚類。

此魚體型細長成紡錘狀,渾身光滑細膩,和人們熟知的大馬哈魚一樣,具有洄游的習性。每到繁殖季節,湖內的成魚開始在環湖各條河流的河口集結,然後成群結隊、摩肩接踵地溯河而上,離開鹹澀的青海湖到淡水中產卵。甚極時,河道彷彿流的不是水,而是湟魚。打馬過河,踩死幾條魚,不是什麼稀罕事。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此 照片來自網絡)



上世紀中期,時逢3年自然災害,食物匱乏,政府發出“獵山漁水”的號令,數萬人進入環湖地區,對湟魚的捕撈作業不捨晝夜。

據相關資料,三年時間,青海總計捕魚7.29萬噸。按照當時青海平均人口221萬人算,三年裡每個青海人吃掉了近66斤湟魚,如果算上無法估量的民間捕撈,青海人吃掉的湟魚遠不止這個數。當事人回憶,那時湖裡的魚又多又大,一網下去,就是幾萬斤,要四五個卡車才能裝下。有多少飢餓的生命因此獲得拯救。說到湟魚,老一輩青海人公認,是湟魚救了他們的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 照片來自網絡)

但是,那個年代,認知停留在唯我獨尊之上的人們,在度過三年自然災害後,對湟魚的捕撈仍然是既無序,亦無節制地濫捕濫撈,曾救命於民的湟魚在湖中已所剩無幾。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殊不知,在青海湖生態系統中,湟魚的角色至關重要,作用不可替代:湟魚以浮游生物、藻類為主食;水鳥以湟魚為美味。浮游生物、藻類以鳥糞為滋養。它們之間相輔相成,如若湟魚消失,將導致生態鏈崩潰,青海湖將淪為一潭毫無生機的“死海”。進而影響和改變周邊的生態,如若成真,以湖得名的青海將“顏面“盡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慾無極。以有時有限奉無極之慾,而法制不生其間,則必物暴殄而財乏用矣。”無需具備古漢語知識,就能讀懂的這段古文,極具哲理。不敢相信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說過的話,古人都明白的道理,現代人不該不明白吧?

從地理上講,青海湖是高原之腎,它吐納生命氣息,養育周邊的草原,讓無數生靈在這裡自由棲息,人類應該保護這片土地才是。

所幸,青海在“死海”夢魘中驚醒,原來青海湖的秀色緣於湖中成千上萬湟魚的支撐!支撐不在哪還有美景?

青海從1982年開始,實施4次限產捕撈,後又頒佈了第五次封湖育魚限令,在落實零捕撈的同時,加大對湟魚偷捕、販運、加工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湟魚成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被列入《中國紅色名錄》。

在湟源縣的一家餐館,試探性地問過餐館老闆,老闆說,現在不敢賣了,隨時都可能被查,連冰箱都不敢放,也沒人敢吃了,如果吃魚的是公務人員,那是要被開除的。可見禁魚令的查處力度非同一般。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和那些已經消逝的物種比,湟魚是幸運的,因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岌岌可危的湟魚命運發生了轉折。經過人們近四十年的立法保護,青海湖湟魚的資源量,2015年統計的數據約達6萬噸,為保護初期的23倍。隨著湟魚數量的逐年增多,洄游的規模也一年比一年壯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湟魚洄游季也是鳥兒的收穫季,以魚為食的鳥兒隨之而來,有些鳥也選擇在這個季節哺育幼雛。鳥魚大戰的序幕從每年的五月徐徐拉開,直到八月中旬才落下帷幕。

來到青海湖,恰在七月中旬,距離洄游結束還有一個月的時間,能看到湟魚的地點又在哪呢?餐館老闆告訴說,在剛察縣楊柳河和泉吉河一帶,這幾天去應該能看到。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第二天驅車前往青海湖邊的另一個縣城——剛察。車過剛察泉吉鎮,途經幾條不能稱其為河的水溝,停車觀察,發現有少量的魚群在水中游動,溝邊還有幾隻在撲騰,像是被水草困住了。於是下到溝裡,想幫助一下擱淺的魚,不料,一旦人影投射在水,立即引起魚群一陣驚慌地亂竄,動作相當地敏捷。我們的擔心多餘了。

儘管溝窄水淺,魚群看似唾手可得,沿途所到之處並不見一個捕魚者的身影,也不見有管理人員值守。即使飄在水面奄奄一息的湟魚,也不見有人打撈。沿途的所見所聞,折射出當地人保護湟魚的環保意識已經具有相當的高度。

見過湟魚禁不住心旌神搖,不過還是心存疑慮:一個箭步就能跨過的水溝是湟魚的前輩走過的路嗎?不會是誤入歧途了吧?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泉吉河距泉吉鎮約十多公里,兩岸一色的石板護欄立在河岸,有些河段還正在安裝中,預見到以後會有大量的遊人湧向這裡,提前做個防範。未雨綢繆是當政者的遠見。

泉吉河是無數條注入青海湖的河流之一,河道寬約五十米,水流寬度則不過十米,河中水淺且清,亂石嶙峋,站在河岸能看到水中的魚群,“半河清水半河魚”的描述不帶半點誇張。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一群棕頭鷗翩翩而至,這裡是距離公路較近的河灘,看到的數量沒有想象的多,也沒看見有其它的鳥。但可以肯定在泉吉河的其它河段或是湟魚洄游的其它河流會有更多的分佈。因時間的緣故,湟魚洄游的其它河流不能一一前往了。據說布哈河、沙柳河、黑馬河和哈爾蓋河都有不少的精彩,只有留待下次了。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棕頭鷗在空中轉了一圈,落在了河灘上。 它們基本不在意河岸上是否有人經過,或站在河水中,或起舞弄影,只專注於河中游過的魚群。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泉吉河上魚翔淺底,飛鳥盤旋, 棕頭鷗肆意地圍追堵截著經過身邊的湟魚,泉吉河成了棕頭歐名副其實的餐廳。


"

圖文/彭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從成都往西,如果不是去西藏,繞不過的地方是青海,那裡有一汪湛藍的湖水,也不容你繞過,她就是青海湖。2019年7月12日一行8人經四川的阿壩、再經青海久治,一路前行,看見一個半圓形狀的拱門,來過和沒來過這裡的人都知道,青海湖到了。

青海湖古稱“西海”,面積4582平方公里,最深達32.8米,既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因盛產湟魚和湖中島棲息各種水鳥而聞名。像一顆藍寶石鑲嵌在中國的西北部。青海省因湖得名,也是中國唯一一個與湖同名的省份,這是湖的榮耀,亦是青海的榮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的周邊居住著多個少數民族。對湖的稱謂,蒙古語叫它“庫庫諾爾”,意為“青色的水”;藏語叫它“措溫布”,意為“藍色的海”。名字因語言而異,意思卻非常的相近。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裡的季節比成都晚了約幾個月,成都平原的菜花早已果實歸倉,青海湖邊的菜花還在大片大片地開著 。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菜花不到處,牧草青青、野花嬌俏,既有清風拂面,也有經幡飄飄。假如可以,很想把她挪動一下,離成都近一點,估計青海人不會同意。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畔的草叢中,見得最多的是草原鼠兔,它體型比老鼠大,嘴沒有老鼠尖,也沒有令人生厭的老鼠尾巴,如配長耳朵,就是一隻小兔。一身灰褐,如果呆著不動,容易被當作草地上隆起的小土堆。它生性機警,一副隨時準備逃離的樣子,萌萌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見得最多的鳥是百靈鳥,和草原鼠兔一樣,也是一身灰褐的羽毛。世界真奇妙,兩個不同的物種,不約而同地選擇同一種顏色做保護。別看它相貌平平,鳴叫起來卻聲含音律,超乎尋常的動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無論在草地,還是在空中,鳥鳴之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餘音嫋嫋,宛若天籟,極像是在為水配樂,為湖而歌。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一湖天賜瑰寶,經青海人有意無意地裝點、打扮,凸顯原始、粗獷、自然之大美,動人嫵媚,醉人心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青海湖最美的季節,每到這個季節,車如潮,人如織,環湖皆是賞景人。或遠觀或近看,或為一睹湖泊的湛藍,或為留下一張令人豔羨的倩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踏上這片土地,不論是極目遠眺,還是雙目輕閉,目之所及,耳之所聞,都不讓人失望。此樂何極?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然而,碧波萬頃之下青海湖曾經的憂傷,險些成為“死海”的過往,卻少有人知.....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偌大的一湖碧水, 除了偶有一艏遊艇,鮮見船帆,但見靜影沉璧,不聞漁歌互答。青海湖不是盛產湟魚嗎,它在哪呢?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能回答我的,只有遠離人群的那幾只鳥兒了。只見它們從湖岸騰起,不時地在空中做一次懸停,然後一個俯衝扎向水面。一湖靜謐的湖水因它們的身影不再靜謐。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若是有所斬獲,卻並不見吞食,而是銜著獵物向遠處飛去,可能是嗷嗷待哺小鳥,正在巢中翹首以盼,耽誤不得。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被銜住的魚個頭不大,十有八九是青海湖傳說中的湟魚了。湟魚因環境因素的制約,生長及其緩慢,一年增長體重不足一兩。這隻被鳥銜住的魚,以目測估計約是兩三年的魚了。湟魚是青海湖的主要魚類,獨佔湖中魚類資源的95%以上。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湟魚得名於湖邊的一座名叫湟源的縣城, 正式的名稱“青海湖裸鯉”,關於湟魚的最早記載,見於清朝乾隆年間的《西寧府新志》:“水中繞有魚類,色黃無鱗……”。據說,湟魚的祖先是黃河鯉魚。原本有鱗,因地質運動青海湖成了閉塞湖,為適應日漸鹽澀的湖水,鱗片逐步退化。物競天擇適者生,湟魚成功的適應了高寒、高鹽、高鹼的生存環境,成了青海湖獨有的主要魚類。

此魚體型細長成紡錘狀,渾身光滑細膩,和人們熟知的大馬哈魚一樣,具有洄游的習性。每到繁殖季節,湖內的成魚開始在環湖各條河流的河口集結,然後成群結隊、摩肩接踵地溯河而上,離開鹹澀的青海湖到淡水中產卵。甚極時,河道彷彿流的不是水,而是湟魚。打馬過河,踩死幾條魚,不是什麼稀罕事。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此 照片來自網絡)



上世紀中期,時逢3年自然災害,食物匱乏,政府發出“獵山漁水”的號令,數萬人進入環湖地區,對湟魚的捕撈作業不捨晝夜。

據相關資料,三年時間,青海總計捕魚7.29萬噸。按照當時青海平均人口221萬人算,三年裡每個青海人吃掉了近66斤湟魚,如果算上無法估量的民間捕撈,青海人吃掉的湟魚遠不止這個數。當事人回憶,那時湖裡的魚又多又大,一網下去,就是幾萬斤,要四五個卡車才能裝下。有多少飢餓的生命因此獲得拯救。說到湟魚,老一輩青海人公認,是湟魚救了他們的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 照片來自網絡)

但是,那個年代,認知停留在唯我獨尊之上的人們,在度過三年自然災害後,對湟魚的捕撈仍然是既無序,亦無節制地濫捕濫撈,曾救命於民的湟魚在湖中已所剩無幾。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殊不知,在青海湖生態系統中,湟魚的角色至關重要,作用不可替代:湟魚以浮游生物、藻類為主食;水鳥以湟魚為美味。浮游生物、藻類以鳥糞為滋養。它們之間相輔相成,如若湟魚消失,將導致生態鏈崩潰,青海湖將淪為一潭毫無生機的“死海”。進而影響和改變周邊的生態,如若成真,以湖得名的青海將“顏面“盡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慾無極。以有時有限奉無極之慾,而法制不生其間,則必物暴殄而財乏用矣。”無需具備古漢語知識,就能讀懂的這段古文,極具哲理。不敢相信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說過的話,古人都明白的道理,現代人不該不明白吧?

從地理上講,青海湖是高原之腎,它吐納生命氣息,養育周邊的草原,讓無數生靈在這裡自由棲息,人類應該保護這片土地才是。

所幸,青海在“死海”夢魘中驚醒,原來青海湖的秀色緣於湖中成千上萬湟魚的支撐!支撐不在哪還有美景?

青海從1982年開始,實施4次限產捕撈,後又頒佈了第五次封湖育魚限令,在落實零捕撈的同時,加大對湟魚偷捕、販運、加工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湟魚成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被列入《中國紅色名錄》。

在湟源縣的一家餐館,試探性地問過餐館老闆,老闆說,現在不敢賣了,隨時都可能被查,連冰箱都不敢放,也沒人敢吃了,如果吃魚的是公務人員,那是要被開除的。可見禁魚令的查處力度非同一般。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和那些已經消逝的物種比,湟魚是幸運的,因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岌岌可危的湟魚命運發生了轉折。經過人們近四十年的立法保護,青海湖湟魚的資源量,2015年統計的數據約達6萬噸,為保護初期的23倍。隨著湟魚數量的逐年增多,洄游的規模也一年比一年壯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湟魚洄游季也是鳥兒的收穫季,以魚為食的鳥兒隨之而來,有些鳥也選擇在這個季節哺育幼雛。鳥魚大戰的序幕從每年的五月徐徐拉開,直到八月中旬才落下帷幕。

來到青海湖,恰在七月中旬,距離洄游結束還有一個月的時間,能看到湟魚的地點又在哪呢?餐館老闆告訴說,在剛察縣楊柳河和泉吉河一帶,這幾天去應該能看到。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第二天驅車前往青海湖邊的另一個縣城——剛察。車過剛察泉吉鎮,途經幾條不能稱其為河的水溝,停車觀察,發現有少量的魚群在水中游動,溝邊還有幾隻在撲騰,像是被水草困住了。於是下到溝裡,想幫助一下擱淺的魚,不料,一旦人影投射在水,立即引起魚群一陣驚慌地亂竄,動作相當地敏捷。我們的擔心多餘了。

儘管溝窄水淺,魚群看似唾手可得,沿途所到之處並不見一個捕魚者的身影,也不見有管理人員值守。即使飄在水面奄奄一息的湟魚,也不見有人打撈。沿途的所見所聞,折射出當地人保護湟魚的環保意識已經具有相當的高度。

見過湟魚禁不住心旌神搖,不過還是心存疑慮:一個箭步就能跨過的水溝是湟魚的前輩走過的路嗎?不會是誤入歧途了吧?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泉吉河距泉吉鎮約十多公里,兩岸一色的石板護欄立在河岸,有些河段還正在安裝中,預見到以後會有大量的遊人湧向這裡,提前做個防範。未雨綢繆是當政者的遠見。

泉吉河是無數條注入青海湖的河流之一,河道寬約五十米,水流寬度則不過十米,河中水淺且清,亂石嶙峋,站在河岸能看到水中的魚群,“半河清水半河魚”的描述不帶半點誇張。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一群棕頭鷗翩翩而至,這裡是距離公路較近的河灘,看到的數量沒有想象的多,也沒看見有其它的鳥。但可以肯定在泉吉河的其它河段或是湟魚洄游的其它河流會有更多的分佈。因時間的緣故,湟魚洄游的其它河流不能一一前往了。據說布哈河、沙柳河、黑馬河和哈爾蓋河都有不少的精彩,只有留待下次了。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棕頭鷗在空中轉了一圈,落在了河灘上。 它們基本不在意河岸上是否有人經過,或站在河水中,或起舞弄影,只專注於河中游過的魚群。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泉吉河上魚翔淺底,飛鳥盤旋, 棕頭鷗肆意地圍追堵截著經過身邊的湟魚,泉吉河成了棕頭歐名副其實的餐廳。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守株待兔說的是某些獵人的愚蠢,守河待魚則是鳥兒的智慧。看它們只要伸頭入水就能輕易地叼起一條魚來,如探囊取物,容易得毫無技術可言。


"

圖文/彭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從成都往西,如果不是去西藏,繞不過的地方是青海,那裡有一汪湛藍的湖水,也不容你繞過,她就是青海湖。2019年7月12日一行8人經四川的阿壩、再經青海久治,一路前行,看見一個半圓形狀的拱門,來過和沒來過這裡的人都知道,青海湖到了。

青海湖古稱“西海”,面積4582平方公里,最深達32.8米,既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因盛產湟魚和湖中島棲息各種水鳥而聞名。像一顆藍寶石鑲嵌在中國的西北部。青海省因湖得名,也是中國唯一一個與湖同名的省份,這是湖的榮耀,亦是青海的榮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的周邊居住著多個少數民族。對湖的稱謂,蒙古語叫它“庫庫諾爾”,意為“青色的水”;藏語叫它“措溫布”,意為“藍色的海”。名字因語言而異,意思卻非常的相近。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裡的季節比成都晚了約幾個月,成都平原的菜花早已果實歸倉,青海湖邊的菜花還在大片大片地開著 。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菜花不到處,牧草青青、野花嬌俏,既有清風拂面,也有經幡飄飄。假如可以,很想把她挪動一下,離成都近一點,估計青海人不會同意。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畔的草叢中,見得最多的是草原鼠兔,它體型比老鼠大,嘴沒有老鼠尖,也沒有令人生厭的老鼠尾巴,如配長耳朵,就是一隻小兔。一身灰褐,如果呆著不動,容易被當作草地上隆起的小土堆。它生性機警,一副隨時準備逃離的樣子,萌萌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見得最多的鳥是百靈鳥,和草原鼠兔一樣,也是一身灰褐的羽毛。世界真奇妙,兩個不同的物種,不約而同地選擇同一種顏色做保護。別看它相貌平平,鳴叫起來卻聲含音律,超乎尋常的動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無論在草地,還是在空中,鳥鳴之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餘音嫋嫋,宛若天籟,極像是在為水配樂,為湖而歌。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一湖天賜瑰寶,經青海人有意無意地裝點、打扮,凸顯原始、粗獷、自然之大美,動人嫵媚,醉人心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青海湖最美的季節,每到這個季節,車如潮,人如織,環湖皆是賞景人。或遠觀或近看,或為一睹湖泊的湛藍,或為留下一張令人豔羨的倩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踏上這片土地,不論是極目遠眺,還是雙目輕閉,目之所及,耳之所聞,都不讓人失望。此樂何極?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然而,碧波萬頃之下青海湖曾經的憂傷,險些成為“死海”的過往,卻少有人知.....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偌大的一湖碧水, 除了偶有一艏遊艇,鮮見船帆,但見靜影沉璧,不聞漁歌互答。青海湖不是盛產湟魚嗎,它在哪呢?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能回答我的,只有遠離人群的那幾只鳥兒了。只見它們從湖岸騰起,不時地在空中做一次懸停,然後一個俯衝扎向水面。一湖靜謐的湖水因它們的身影不再靜謐。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若是有所斬獲,卻並不見吞食,而是銜著獵物向遠處飛去,可能是嗷嗷待哺小鳥,正在巢中翹首以盼,耽誤不得。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被銜住的魚個頭不大,十有八九是青海湖傳說中的湟魚了。湟魚因環境因素的制約,生長及其緩慢,一年增長體重不足一兩。這隻被鳥銜住的魚,以目測估計約是兩三年的魚了。湟魚是青海湖的主要魚類,獨佔湖中魚類資源的95%以上。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湟魚得名於湖邊的一座名叫湟源的縣城, 正式的名稱“青海湖裸鯉”,關於湟魚的最早記載,見於清朝乾隆年間的《西寧府新志》:“水中繞有魚類,色黃無鱗……”。據說,湟魚的祖先是黃河鯉魚。原本有鱗,因地質運動青海湖成了閉塞湖,為適應日漸鹽澀的湖水,鱗片逐步退化。物競天擇適者生,湟魚成功的適應了高寒、高鹽、高鹼的生存環境,成了青海湖獨有的主要魚類。

此魚體型細長成紡錘狀,渾身光滑細膩,和人們熟知的大馬哈魚一樣,具有洄游的習性。每到繁殖季節,湖內的成魚開始在環湖各條河流的河口集結,然後成群結隊、摩肩接踵地溯河而上,離開鹹澀的青海湖到淡水中產卵。甚極時,河道彷彿流的不是水,而是湟魚。打馬過河,踩死幾條魚,不是什麼稀罕事。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此 照片來自網絡)



上世紀中期,時逢3年自然災害,食物匱乏,政府發出“獵山漁水”的號令,數萬人進入環湖地區,對湟魚的捕撈作業不捨晝夜。

據相關資料,三年時間,青海總計捕魚7.29萬噸。按照當時青海平均人口221萬人算,三年裡每個青海人吃掉了近66斤湟魚,如果算上無法估量的民間捕撈,青海人吃掉的湟魚遠不止這個數。當事人回憶,那時湖裡的魚又多又大,一網下去,就是幾萬斤,要四五個卡車才能裝下。有多少飢餓的生命因此獲得拯救。說到湟魚,老一輩青海人公認,是湟魚救了他們的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 照片來自網絡)

但是,那個年代,認知停留在唯我獨尊之上的人們,在度過三年自然災害後,對湟魚的捕撈仍然是既無序,亦無節制地濫捕濫撈,曾救命於民的湟魚在湖中已所剩無幾。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殊不知,在青海湖生態系統中,湟魚的角色至關重要,作用不可替代:湟魚以浮游生物、藻類為主食;水鳥以湟魚為美味。浮游生物、藻類以鳥糞為滋養。它們之間相輔相成,如若湟魚消失,將導致生態鏈崩潰,青海湖將淪為一潭毫無生機的“死海”。進而影響和改變周邊的生態,如若成真,以湖得名的青海將“顏面“盡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慾無極。以有時有限奉無極之慾,而法制不生其間,則必物暴殄而財乏用矣。”無需具備古漢語知識,就能讀懂的這段古文,極具哲理。不敢相信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說過的話,古人都明白的道理,現代人不該不明白吧?

從地理上講,青海湖是高原之腎,它吐納生命氣息,養育周邊的草原,讓無數生靈在這裡自由棲息,人類應該保護這片土地才是。

所幸,青海在“死海”夢魘中驚醒,原來青海湖的秀色緣於湖中成千上萬湟魚的支撐!支撐不在哪還有美景?

青海從1982年開始,實施4次限產捕撈,後又頒佈了第五次封湖育魚限令,在落實零捕撈的同時,加大對湟魚偷捕、販運、加工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湟魚成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被列入《中國紅色名錄》。

在湟源縣的一家餐館,試探性地問過餐館老闆,老闆說,現在不敢賣了,隨時都可能被查,連冰箱都不敢放,也沒人敢吃了,如果吃魚的是公務人員,那是要被開除的。可見禁魚令的查處力度非同一般。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和那些已經消逝的物種比,湟魚是幸運的,因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岌岌可危的湟魚命運發生了轉折。經過人們近四十年的立法保護,青海湖湟魚的資源量,2015年統計的數據約達6萬噸,為保護初期的23倍。隨著湟魚數量的逐年增多,洄游的規模也一年比一年壯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湟魚洄游季也是鳥兒的收穫季,以魚為食的鳥兒隨之而來,有些鳥也選擇在這個季節哺育幼雛。鳥魚大戰的序幕從每年的五月徐徐拉開,直到八月中旬才落下帷幕。

來到青海湖,恰在七月中旬,距離洄游結束還有一個月的時間,能看到湟魚的地點又在哪呢?餐館老闆告訴說,在剛察縣楊柳河和泉吉河一帶,這幾天去應該能看到。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第二天驅車前往青海湖邊的另一個縣城——剛察。車過剛察泉吉鎮,途經幾條不能稱其為河的水溝,停車觀察,發現有少量的魚群在水中游動,溝邊還有幾隻在撲騰,像是被水草困住了。於是下到溝裡,想幫助一下擱淺的魚,不料,一旦人影投射在水,立即引起魚群一陣驚慌地亂竄,動作相當地敏捷。我們的擔心多餘了。

儘管溝窄水淺,魚群看似唾手可得,沿途所到之處並不見一個捕魚者的身影,也不見有管理人員值守。即使飄在水面奄奄一息的湟魚,也不見有人打撈。沿途的所見所聞,折射出當地人保護湟魚的環保意識已經具有相當的高度。

見過湟魚禁不住心旌神搖,不過還是心存疑慮:一個箭步就能跨過的水溝是湟魚的前輩走過的路嗎?不會是誤入歧途了吧?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泉吉河距泉吉鎮約十多公里,兩岸一色的石板護欄立在河岸,有些河段還正在安裝中,預見到以後會有大量的遊人湧向這裡,提前做個防範。未雨綢繆是當政者的遠見。

泉吉河是無數條注入青海湖的河流之一,河道寬約五十米,水流寬度則不過十米,河中水淺且清,亂石嶙峋,站在河岸能看到水中的魚群,“半河清水半河魚”的描述不帶半點誇張。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一群棕頭鷗翩翩而至,這裡是距離公路較近的河灘,看到的數量沒有想象的多,也沒看見有其它的鳥。但可以肯定在泉吉河的其它河段或是湟魚洄游的其它河流會有更多的分佈。因時間的緣故,湟魚洄游的其它河流不能一一前往了。據說布哈河、沙柳河、黑馬河和哈爾蓋河都有不少的精彩,只有留待下次了。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棕頭鷗在空中轉了一圈,落在了河灘上。 它們基本不在意河岸上是否有人經過,或站在河水中,或起舞弄影,只專注於河中游過的魚群。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泉吉河上魚翔淺底,飛鳥盤旋, 棕頭鷗肆意地圍追堵截著經過身邊的湟魚,泉吉河成了棕頭歐名副其實的餐廳。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守株待兔說的是某些獵人的愚蠢,守河待魚則是鳥兒的智慧。看它們只要伸頭入水就能輕易地叼起一條魚來,如探囊取物,容易得毫無技術可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就棕頭鷗而言,困惑它們的是魚太多,該挑哪條下嘴?哪條更適合自己?因它們吃魚的方式,簡單粗暴。魚到嘴後都是以從頭到尾地順序往下吞,遇見魚大嘴小的情況,嘴一鬆就丟棄了,好像從不考慮撕碎了再吃。


"

圖文/彭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從成都往西,如果不是去西藏,繞不過的地方是青海,那裡有一汪湛藍的湖水,也不容你繞過,她就是青海湖。2019年7月12日一行8人經四川的阿壩、再經青海久治,一路前行,看見一個半圓形狀的拱門,來過和沒來過這裡的人都知道,青海湖到了。

青海湖古稱“西海”,面積4582平方公里,最深達32.8米,既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因盛產湟魚和湖中島棲息各種水鳥而聞名。像一顆藍寶石鑲嵌在中國的西北部。青海省因湖得名,也是中國唯一一個與湖同名的省份,這是湖的榮耀,亦是青海的榮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的周邊居住著多個少數民族。對湖的稱謂,蒙古語叫它“庫庫諾爾”,意為“青色的水”;藏語叫它“措溫布”,意為“藍色的海”。名字因語言而異,意思卻非常的相近。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裡的季節比成都晚了約幾個月,成都平原的菜花早已果實歸倉,青海湖邊的菜花還在大片大片地開著 。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菜花不到處,牧草青青、野花嬌俏,既有清風拂面,也有經幡飄飄。假如可以,很想把她挪動一下,離成都近一點,估計青海人不會同意。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畔的草叢中,見得最多的是草原鼠兔,它體型比老鼠大,嘴沒有老鼠尖,也沒有令人生厭的老鼠尾巴,如配長耳朵,就是一隻小兔。一身灰褐,如果呆著不動,容易被當作草地上隆起的小土堆。它生性機警,一副隨時準備逃離的樣子,萌萌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見得最多的鳥是百靈鳥,和草原鼠兔一樣,也是一身灰褐的羽毛。世界真奇妙,兩個不同的物種,不約而同地選擇同一種顏色做保護。別看它相貌平平,鳴叫起來卻聲含音律,超乎尋常的動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無論在草地,還是在空中,鳥鳴之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餘音嫋嫋,宛若天籟,極像是在為水配樂,為湖而歌。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一湖天賜瑰寶,經青海人有意無意地裝點、打扮,凸顯原始、粗獷、自然之大美,動人嫵媚,醉人心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青海湖最美的季節,每到這個季節,車如潮,人如織,環湖皆是賞景人。或遠觀或近看,或為一睹湖泊的湛藍,或為留下一張令人豔羨的倩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踏上這片土地,不論是極目遠眺,還是雙目輕閉,目之所及,耳之所聞,都不讓人失望。此樂何極?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然而,碧波萬頃之下青海湖曾經的憂傷,險些成為“死海”的過往,卻少有人知.....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偌大的一湖碧水, 除了偶有一艏遊艇,鮮見船帆,但見靜影沉璧,不聞漁歌互答。青海湖不是盛產湟魚嗎,它在哪呢?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能回答我的,只有遠離人群的那幾只鳥兒了。只見它們從湖岸騰起,不時地在空中做一次懸停,然後一個俯衝扎向水面。一湖靜謐的湖水因它們的身影不再靜謐。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若是有所斬獲,卻並不見吞食,而是銜著獵物向遠處飛去,可能是嗷嗷待哺小鳥,正在巢中翹首以盼,耽誤不得。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被銜住的魚個頭不大,十有八九是青海湖傳說中的湟魚了。湟魚因環境因素的制約,生長及其緩慢,一年增長體重不足一兩。這隻被鳥銜住的魚,以目測估計約是兩三年的魚了。湟魚是青海湖的主要魚類,獨佔湖中魚類資源的95%以上。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湟魚得名於湖邊的一座名叫湟源的縣城, 正式的名稱“青海湖裸鯉”,關於湟魚的最早記載,見於清朝乾隆年間的《西寧府新志》:“水中繞有魚類,色黃無鱗……”。據說,湟魚的祖先是黃河鯉魚。原本有鱗,因地質運動青海湖成了閉塞湖,為適應日漸鹽澀的湖水,鱗片逐步退化。物競天擇適者生,湟魚成功的適應了高寒、高鹽、高鹼的生存環境,成了青海湖獨有的主要魚類。

此魚體型細長成紡錘狀,渾身光滑細膩,和人們熟知的大馬哈魚一樣,具有洄游的習性。每到繁殖季節,湖內的成魚開始在環湖各條河流的河口集結,然後成群結隊、摩肩接踵地溯河而上,離開鹹澀的青海湖到淡水中產卵。甚極時,河道彷彿流的不是水,而是湟魚。打馬過河,踩死幾條魚,不是什麼稀罕事。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此 照片來自網絡)



上世紀中期,時逢3年自然災害,食物匱乏,政府發出“獵山漁水”的號令,數萬人進入環湖地區,對湟魚的捕撈作業不捨晝夜。

據相關資料,三年時間,青海總計捕魚7.29萬噸。按照當時青海平均人口221萬人算,三年裡每個青海人吃掉了近66斤湟魚,如果算上無法估量的民間捕撈,青海人吃掉的湟魚遠不止這個數。當事人回憶,那時湖裡的魚又多又大,一網下去,就是幾萬斤,要四五個卡車才能裝下。有多少飢餓的生命因此獲得拯救。說到湟魚,老一輩青海人公認,是湟魚救了他們的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 照片來自網絡)

但是,那個年代,認知停留在唯我獨尊之上的人們,在度過三年自然災害後,對湟魚的捕撈仍然是既無序,亦無節制地濫捕濫撈,曾救命於民的湟魚在湖中已所剩無幾。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殊不知,在青海湖生態系統中,湟魚的角色至關重要,作用不可替代:湟魚以浮游生物、藻類為主食;水鳥以湟魚為美味。浮游生物、藻類以鳥糞為滋養。它們之間相輔相成,如若湟魚消失,將導致生態鏈崩潰,青海湖將淪為一潭毫無生機的“死海”。進而影響和改變周邊的生態,如若成真,以湖得名的青海將“顏面“盡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慾無極。以有時有限奉無極之慾,而法制不生其間,則必物暴殄而財乏用矣。”無需具備古漢語知識,就能讀懂的這段古文,極具哲理。不敢相信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說過的話,古人都明白的道理,現代人不該不明白吧?

從地理上講,青海湖是高原之腎,它吐納生命氣息,養育周邊的草原,讓無數生靈在這裡自由棲息,人類應該保護這片土地才是。

所幸,青海在“死海”夢魘中驚醒,原來青海湖的秀色緣於湖中成千上萬湟魚的支撐!支撐不在哪還有美景?

青海從1982年開始,實施4次限產捕撈,後又頒佈了第五次封湖育魚限令,在落實零捕撈的同時,加大對湟魚偷捕、販運、加工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湟魚成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被列入《中國紅色名錄》。

在湟源縣的一家餐館,試探性地問過餐館老闆,老闆說,現在不敢賣了,隨時都可能被查,連冰箱都不敢放,也沒人敢吃了,如果吃魚的是公務人員,那是要被開除的。可見禁魚令的查處力度非同一般。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和那些已經消逝的物種比,湟魚是幸運的,因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岌岌可危的湟魚命運發生了轉折。經過人們近四十年的立法保護,青海湖湟魚的資源量,2015年統計的數據約達6萬噸,為保護初期的23倍。隨著湟魚數量的逐年增多,洄游的規模也一年比一年壯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湟魚洄游季也是鳥兒的收穫季,以魚為食的鳥兒隨之而來,有些鳥也選擇在這個季節哺育幼雛。鳥魚大戰的序幕從每年的五月徐徐拉開,直到八月中旬才落下帷幕。

來到青海湖,恰在七月中旬,距離洄游結束還有一個月的時間,能看到湟魚的地點又在哪呢?餐館老闆告訴說,在剛察縣楊柳河和泉吉河一帶,這幾天去應該能看到。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第二天驅車前往青海湖邊的另一個縣城——剛察。車過剛察泉吉鎮,途經幾條不能稱其為河的水溝,停車觀察,發現有少量的魚群在水中游動,溝邊還有幾隻在撲騰,像是被水草困住了。於是下到溝裡,想幫助一下擱淺的魚,不料,一旦人影投射在水,立即引起魚群一陣驚慌地亂竄,動作相當地敏捷。我們的擔心多餘了。

儘管溝窄水淺,魚群看似唾手可得,沿途所到之處並不見一個捕魚者的身影,也不見有管理人員值守。即使飄在水面奄奄一息的湟魚,也不見有人打撈。沿途的所見所聞,折射出當地人保護湟魚的環保意識已經具有相當的高度。

見過湟魚禁不住心旌神搖,不過還是心存疑慮:一個箭步就能跨過的水溝是湟魚的前輩走過的路嗎?不會是誤入歧途了吧?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泉吉河距泉吉鎮約十多公里,兩岸一色的石板護欄立在河岸,有些河段還正在安裝中,預見到以後會有大量的遊人湧向這裡,提前做個防範。未雨綢繆是當政者的遠見。

泉吉河是無數條注入青海湖的河流之一,河道寬約五十米,水流寬度則不過十米,河中水淺且清,亂石嶙峋,站在河岸能看到水中的魚群,“半河清水半河魚”的描述不帶半點誇張。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一群棕頭鷗翩翩而至,這裡是距離公路較近的河灘,看到的數量沒有想象的多,也沒看見有其它的鳥。但可以肯定在泉吉河的其它河段或是湟魚洄游的其它河流會有更多的分佈。因時間的緣故,湟魚洄游的其它河流不能一一前往了。據說布哈河、沙柳河、黑馬河和哈爾蓋河都有不少的精彩,只有留待下次了。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棕頭鷗在空中轉了一圈,落在了河灘上。 它們基本不在意河岸上是否有人經過,或站在河水中,或起舞弄影,只專注於河中游過的魚群。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泉吉河上魚翔淺底,飛鳥盤旋, 棕頭鷗肆意地圍追堵截著經過身邊的湟魚,泉吉河成了棕頭歐名副其實的餐廳。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守株待兔說的是某些獵人的愚蠢,守河待魚則是鳥兒的智慧。看它們只要伸頭入水就能輕易地叼起一條魚來,如探囊取物,容易得毫無技術可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就棕頭鷗而言,困惑它們的是魚太多,該挑哪條下嘴?哪條更適合自己?因它們吃魚的方式,簡單粗暴。魚到嘴後都是以從頭到尾地順序往下吞,遇見魚大嘴小的情況,嘴一鬆就丟棄了,好像從不考慮撕碎了再吃。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好在這裡捕魚很容易,很快就能再叼起一條來,根本不費力。


"

圖文/彭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從成都往西,如果不是去西藏,繞不過的地方是青海,那裡有一汪湛藍的湖水,也不容你繞過,她就是青海湖。2019年7月12日一行8人經四川的阿壩、再經青海久治,一路前行,看見一個半圓形狀的拱門,來過和沒來過這裡的人都知道,青海湖到了。

青海湖古稱“西海”,面積4582平方公里,最深達32.8米,既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因盛產湟魚和湖中島棲息各種水鳥而聞名。像一顆藍寶石鑲嵌在中國的西北部。青海省因湖得名,也是中國唯一一個與湖同名的省份,這是湖的榮耀,亦是青海的榮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的周邊居住著多個少數民族。對湖的稱謂,蒙古語叫它“庫庫諾爾”,意為“青色的水”;藏語叫它“措溫布”,意為“藍色的海”。名字因語言而異,意思卻非常的相近。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裡的季節比成都晚了約幾個月,成都平原的菜花早已果實歸倉,青海湖邊的菜花還在大片大片地開著 。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菜花不到處,牧草青青、野花嬌俏,既有清風拂面,也有經幡飄飄。假如可以,很想把她挪動一下,離成都近一點,估計青海人不會同意。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畔的草叢中,見得最多的是草原鼠兔,它體型比老鼠大,嘴沒有老鼠尖,也沒有令人生厭的老鼠尾巴,如配長耳朵,就是一隻小兔。一身灰褐,如果呆著不動,容易被當作草地上隆起的小土堆。它生性機警,一副隨時準備逃離的樣子,萌萌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見得最多的鳥是百靈鳥,和草原鼠兔一樣,也是一身灰褐的羽毛。世界真奇妙,兩個不同的物種,不約而同地選擇同一種顏色做保護。別看它相貌平平,鳴叫起來卻聲含音律,超乎尋常的動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無論在草地,還是在空中,鳥鳴之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餘音嫋嫋,宛若天籟,極像是在為水配樂,為湖而歌。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一湖天賜瑰寶,經青海人有意無意地裝點、打扮,凸顯原始、粗獷、自然之大美,動人嫵媚,醉人心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青海湖最美的季節,每到這個季節,車如潮,人如織,環湖皆是賞景人。或遠觀或近看,或為一睹湖泊的湛藍,或為留下一張令人豔羨的倩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踏上這片土地,不論是極目遠眺,還是雙目輕閉,目之所及,耳之所聞,都不讓人失望。此樂何極?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然而,碧波萬頃之下青海湖曾經的憂傷,險些成為“死海”的過往,卻少有人知.....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偌大的一湖碧水, 除了偶有一艏遊艇,鮮見船帆,但見靜影沉璧,不聞漁歌互答。青海湖不是盛產湟魚嗎,它在哪呢?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能回答我的,只有遠離人群的那幾只鳥兒了。只見它們從湖岸騰起,不時地在空中做一次懸停,然後一個俯衝扎向水面。一湖靜謐的湖水因它們的身影不再靜謐。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若是有所斬獲,卻並不見吞食,而是銜著獵物向遠處飛去,可能是嗷嗷待哺小鳥,正在巢中翹首以盼,耽誤不得。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被銜住的魚個頭不大,十有八九是青海湖傳說中的湟魚了。湟魚因環境因素的制約,生長及其緩慢,一年增長體重不足一兩。這隻被鳥銜住的魚,以目測估計約是兩三年的魚了。湟魚是青海湖的主要魚類,獨佔湖中魚類資源的95%以上。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湟魚得名於湖邊的一座名叫湟源的縣城, 正式的名稱“青海湖裸鯉”,關於湟魚的最早記載,見於清朝乾隆年間的《西寧府新志》:“水中繞有魚類,色黃無鱗……”。據說,湟魚的祖先是黃河鯉魚。原本有鱗,因地質運動青海湖成了閉塞湖,為適應日漸鹽澀的湖水,鱗片逐步退化。物競天擇適者生,湟魚成功的適應了高寒、高鹽、高鹼的生存環境,成了青海湖獨有的主要魚類。

此魚體型細長成紡錘狀,渾身光滑細膩,和人們熟知的大馬哈魚一樣,具有洄游的習性。每到繁殖季節,湖內的成魚開始在環湖各條河流的河口集結,然後成群結隊、摩肩接踵地溯河而上,離開鹹澀的青海湖到淡水中產卵。甚極時,河道彷彿流的不是水,而是湟魚。打馬過河,踩死幾條魚,不是什麼稀罕事。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此 照片來自網絡)



上世紀中期,時逢3年自然災害,食物匱乏,政府發出“獵山漁水”的號令,數萬人進入環湖地區,對湟魚的捕撈作業不捨晝夜。

據相關資料,三年時間,青海總計捕魚7.29萬噸。按照當時青海平均人口221萬人算,三年裡每個青海人吃掉了近66斤湟魚,如果算上無法估量的民間捕撈,青海人吃掉的湟魚遠不止這個數。當事人回憶,那時湖裡的魚又多又大,一網下去,就是幾萬斤,要四五個卡車才能裝下。有多少飢餓的生命因此獲得拯救。說到湟魚,老一輩青海人公認,是湟魚救了他們的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 照片來自網絡)

但是,那個年代,認知停留在唯我獨尊之上的人們,在度過三年自然災害後,對湟魚的捕撈仍然是既無序,亦無節制地濫捕濫撈,曾救命於民的湟魚在湖中已所剩無幾。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殊不知,在青海湖生態系統中,湟魚的角色至關重要,作用不可替代:湟魚以浮游生物、藻類為主食;水鳥以湟魚為美味。浮游生物、藻類以鳥糞為滋養。它們之間相輔相成,如若湟魚消失,將導致生態鏈崩潰,青海湖將淪為一潭毫無生機的“死海”。進而影響和改變周邊的生態,如若成真,以湖得名的青海將“顏面“盡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慾無極。以有時有限奉無極之慾,而法制不生其間,則必物暴殄而財乏用矣。”無需具備古漢語知識,就能讀懂的這段古文,極具哲理。不敢相信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說過的話,古人都明白的道理,現代人不該不明白吧?

從地理上講,青海湖是高原之腎,它吐納生命氣息,養育周邊的草原,讓無數生靈在這裡自由棲息,人類應該保護這片土地才是。

所幸,青海在“死海”夢魘中驚醒,原來青海湖的秀色緣於湖中成千上萬湟魚的支撐!支撐不在哪還有美景?

青海從1982年開始,實施4次限產捕撈,後又頒佈了第五次封湖育魚限令,在落實零捕撈的同時,加大對湟魚偷捕、販運、加工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湟魚成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被列入《中國紅色名錄》。

在湟源縣的一家餐館,試探性地問過餐館老闆,老闆說,現在不敢賣了,隨時都可能被查,連冰箱都不敢放,也沒人敢吃了,如果吃魚的是公務人員,那是要被開除的。可見禁魚令的查處力度非同一般。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和那些已經消逝的物種比,湟魚是幸運的,因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岌岌可危的湟魚命運發生了轉折。經過人們近四十年的立法保護,青海湖湟魚的資源量,2015年統計的數據約達6萬噸,為保護初期的23倍。隨著湟魚數量的逐年增多,洄游的規模也一年比一年壯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湟魚洄游季也是鳥兒的收穫季,以魚為食的鳥兒隨之而來,有些鳥也選擇在這個季節哺育幼雛。鳥魚大戰的序幕從每年的五月徐徐拉開,直到八月中旬才落下帷幕。

來到青海湖,恰在七月中旬,距離洄游結束還有一個月的時間,能看到湟魚的地點又在哪呢?餐館老闆告訴說,在剛察縣楊柳河和泉吉河一帶,這幾天去應該能看到。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第二天驅車前往青海湖邊的另一個縣城——剛察。車過剛察泉吉鎮,途經幾條不能稱其為河的水溝,停車觀察,發現有少量的魚群在水中游動,溝邊還有幾隻在撲騰,像是被水草困住了。於是下到溝裡,想幫助一下擱淺的魚,不料,一旦人影投射在水,立即引起魚群一陣驚慌地亂竄,動作相當地敏捷。我們的擔心多餘了。

儘管溝窄水淺,魚群看似唾手可得,沿途所到之處並不見一個捕魚者的身影,也不見有管理人員值守。即使飄在水面奄奄一息的湟魚,也不見有人打撈。沿途的所見所聞,折射出當地人保護湟魚的環保意識已經具有相當的高度。

見過湟魚禁不住心旌神搖,不過還是心存疑慮:一個箭步就能跨過的水溝是湟魚的前輩走過的路嗎?不會是誤入歧途了吧?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泉吉河距泉吉鎮約十多公里,兩岸一色的石板護欄立在河岸,有些河段還正在安裝中,預見到以後會有大量的遊人湧向這裡,提前做個防範。未雨綢繆是當政者的遠見。

泉吉河是無數條注入青海湖的河流之一,河道寬約五十米,水流寬度則不過十米,河中水淺且清,亂石嶙峋,站在河岸能看到水中的魚群,“半河清水半河魚”的描述不帶半點誇張。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一群棕頭鷗翩翩而至,這裡是距離公路較近的河灘,看到的數量沒有想象的多,也沒看見有其它的鳥。但可以肯定在泉吉河的其它河段或是湟魚洄游的其它河流會有更多的分佈。因時間的緣故,湟魚洄游的其它河流不能一一前往了。據說布哈河、沙柳河、黑馬河和哈爾蓋河都有不少的精彩,只有留待下次了。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棕頭鷗在空中轉了一圈,落在了河灘上。 它們基本不在意河岸上是否有人經過,或站在河水中,或起舞弄影,只專注於河中游過的魚群。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泉吉河上魚翔淺底,飛鳥盤旋, 棕頭鷗肆意地圍追堵截著經過身邊的湟魚,泉吉河成了棕頭歐名副其實的餐廳。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守株待兔說的是某些獵人的愚蠢,守河待魚則是鳥兒的智慧。看它們只要伸頭入水就能輕易地叼起一條魚來,如探囊取物,容易得毫無技術可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就棕頭鷗而言,困惑它們的是魚太多,該挑哪條下嘴?哪條更適合自己?因它們吃魚的方式,簡單粗暴。魚到嘴後都是以從頭到尾地順序往下吞,遇見魚大嘴小的情況,嘴一鬆就丟棄了,好像從不考慮撕碎了再吃。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好在這裡捕魚很容易,很快就能再叼起一條來,根本不費力。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就湟魚而言,無疑是一次悲壯的洄游,作為魚鳥大戰的一方,在遭遇攻擊時毫無防禦,毫無反抗,毫無招架且無處躲藏,完全是一邊倒的弱肉強食!


"

圖文/彭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從成都往西,如果不是去西藏,繞不過的地方是青海,那裡有一汪湛藍的湖水,也不容你繞過,她就是青海湖。2019年7月12日一行8人經四川的阿壩、再經青海久治,一路前行,看見一個半圓形狀的拱門,來過和沒來過這裡的人都知道,青海湖到了。

青海湖古稱“西海”,面積4582平方公里,最深達32.8米,既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因盛產湟魚和湖中島棲息各種水鳥而聞名。像一顆藍寶石鑲嵌在中國的西北部。青海省因湖得名,也是中國唯一一個與湖同名的省份,這是湖的榮耀,亦是青海的榮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的周邊居住著多個少數民族。對湖的稱謂,蒙古語叫它“庫庫諾爾”,意為“青色的水”;藏語叫它“措溫布”,意為“藍色的海”。名字因語言而異,意思卻非常的相近。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裡的季節比成都晚了約幾個月,成都平原的菜花早已果實歸倉,青海湖邊的菜花還在大片大片地開著 。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菜花不到處,牧草青青、野花嬌俏,既有清風拂面,也有經幡飄飄。假如可以,很想把她挪動一下,離成都近一點,估計青海人不會同意。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畔的草叢中,見得最多的是草原鼠兔,它體型比老鼠大,嘴沒有老鼠尖,也沒有令人生厭的老鼠尾巴,如配長耳朵,就是一隻小兔。一身灰褐,如果呆著不動,容易被當作草地上隆起的小土堆。它生性機警,一副隨時準備逃離的樣子,萌萌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見得最多的鳥是百靈鳥,和草原鼠兔一樣,也是一身灰褐的羽毛。世界真奇妙,兩個不同的物種,不約而同地選擇同一種顏色做保護。別看它相貌平平,鳴叫起來卻聲含音律,超乎尋常的動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無論在草地,還是在空中,鳥鳴之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餘音嫋嫋,宛若天籟,極像是在為水配樂,為湖而歌。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一湖天賜瑰寶,經青海人有意無意地裝點、打扮,凸顯原始、粗獷、自然之大美,動人嫵媚,醉人心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青海湖最美的季節,每到這個季節,車如潮,人如織,環湖皆是賞景人。或遠觀或近看,或為一睹湖泊的湛藍,或為留下一張令人豔羨的倩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踏上這片土地,不論是極目遠眺,還是雙目輕閉,目之所及,耳之所聞,都不讓人失望。此樂何極?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然而,碧波萬頃之下青海湖曾經的憂傷,險些成為“死海”的過往,卻少有人知.....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偌大的一湖碧水, 除了偶有一艏遊艇,鮮見船帆,但見靜影沉璧,不聞漁歌互答。青海湖不是盛產湟魚嗎,它在哪呢?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能回答我的,只有遠離人群的那幾只鳥兒了。只見它們從湖岸騰起,不時地在空中做一次懸停,然後一個俯衝扎向水面。一湖靜謐的湖水因它們的身影不再靜謐。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若是有所斬獲,卻並不見吞食,而是銜著獵物向遠處飛去,可能是嗷嗷待哺小鳥,正在巢中翹首以盼,耽誤不得。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被銜住的魚個頭不大,十有八九是青海湖傳說中的湟魚了。湟魚因環境因素的制約,生長及其緩慢,一年增長體重不足一兩。這隻被鳥銜住的魚,以目測估計約是兩三年的魚了。湟魚是青海湖的主要魚類,獨佔湖中魚類資源的95%以上。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湟魚得名於湖邊的一座名叫湟源的縣城, 正式的名稱“青海湖裸鯉”,關於湟魚的最早記載,見於清朝乾隆年間的《西寧府新志》:“水中繞有魚類,色黃無鱗……”。據說,湟魚的祖先是黃河鯉魚。原本有鱗,因地質運動青海湖成了閉塞湖,為適應日漸鹽澀的湖水,鱗片逐步退化。物競天擇適者生,湟魚成功的適應了高寒、高鹽、高鹼的生存環境,成了青海湖獨有的主要魚類。

此魚體型細長成紡錘狀,渾身光滑細膩,和人們熟知的大馬哈魚一樣,具有洄游的習性。每到繁殖季節,湖內的成魚開始在環湖各條河流的河口集結,然後成群結隊、摩肩接踵地溯河而上,離開鹹澀的青海湖到淡水中產卵。甚極時,河道彷彿流的不是水,而是湟魚。打馬過河,踩死幾條魚,不是什麼稀罕事。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此 照片來自網絡)



上世紀中期,時逢3年自然災害,食物匱乏,政府發出“獵山漁水”的號令,數萬人進入環湖地區,對湟魚的捕撈作業不捨晝夜。

據相關資料,三年時間,青海總計捕魚7.29萬噸。按照當時青海平均人口221萬人算,三年裡每個青海人吃掉了近66斤湟魚,如果算上無法估量的民間捕撈,青海人吃掉的湟魚遠不止這個數。當事人回憶,那時湖裡的魚又多又大,一網下去,就是幾萬斤,要四五個卡車才能裝下。有多少飢餓的生命因此獲得拯救。說到湟魚,老一輩青海人公認,是湟魚救了他們的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 照片來自網絡)

但是,那個年代,認知停留在唯我獨尊之上的人們,在度過三年自然災害後,對湟魚的捕撈仍然是既無序,亦無節制地濫捕濫撈,曾救命於民的湟魚在湖中已所剩無幾。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殊不知,在青海湖生態系統中,湟魚的角色至關重要,作用不可替代:湟魚以浮游生物、藻類為主食;水鳥以湟魚為美味。浮游生物、藻類以鳥糞為滋養。它們之間相輔相成,如若湟魚消失,將導致生態鏈崩潰,青海湖將淪為一潭毫無生機的“死海”。進而影響和改變周邊的生態,如若成真,以湖得名的青海將“顏面“盡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慾無極。以有時有限奉無極之慾,而法制不生其間,則必物暴殄而財乏用矣。”無需具備古漢語知識,就能讀懂的這段古文,極具哲理。不敢相信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說過的話,古人都明白的道理,現代人不該不明白吧?

從地理上講,青海湖是高原之腎,它吐納生命氣息,養育周邊的草原,讓無數生靈在這裡自由棲息,人類應該保護這片土地才是。

所幸,青海在“死海”夢魘中驚醒,原來青海湖的秀色緣於湖中成千上萬湟魚的支撐!支撐不在哪還有美景?

青海從1982年開始,實施4次限產捕撈,後又頒佈了第五次封湖育魚限令,在落實零捕撈的同時,加大對湟魚偷捕、販運、加工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湟魚成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被列入《中國紅色名錄》。

在湟源縣的一家餐館,試探性地問過餐館老闆,老闆說,現在不敢賣了,隨時都可能被查,連冰箱都不敢放,也沒人敢吃了,如果吃魚的是公務人員,那是要被開除的。可見禁魚令的查處力度非同一般。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和那些已經消逝的物種比,湟魚是幸運的,因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岌岌可危的湟魚命運發生了轉折。經過人們近四十年的立法保護,青海湖湟魚的資源量,2015年統計的數據約達6萬噸,為保護初期的23倍。隨著湟魚數量的逐年增多,洄游的規模也一年比一年壯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湟魚洄游季也是鳥兒的收穫季,以魚為食的鳥兒隨之而來,有些鳥也選擇在這個季節哺育幼雛。鳥魚大戰的序幕從每年的五月徐徐拉開,直到八月中旬才落下帷幕。

來到青海湖,恰在七月中旬,距離洄游結束還有一個月的時間,能看到湟魚的地點又在哪呢?餐館老闆告訴說,在剛察縣楊柳河和泉吉河一帶,這幾天去應該能看到。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第二天驅車前往青海湖邊的另一個縣城——剛察。車過剛察泉吉鎮,途經幾條不能稱其為河的水溝,停車觀察,發現有少量的魚群在水中游動,溝邊還有幾隻在撲騰,像是被水草困住了。於是下到溝裡,想幫助一下擱淺的魚,不料,一旦人影投射在水,立即引起魚群一陣驚慌地亂竄,動作相當地敏捷。我們的擔心多餘了。

儘管溝窄水淺,魚群看似唾手可得,沿途所到之處並不見一個捕魚者的身影,也不見有管理人員值守。即使飄在水面奄奄一息的湟魚,也不見有人打撈。沿途的所見所聞,折射出當地人保護湟魚的環保意識已經具有相當的高度。

見過湟魚禁不住心旌神搖,不過還是心存疑慮:一個箭步就能跨過的水溝是湟魚的前輩走過的路嗎?不會是誤入歧途了吧?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泉吉河距泉吉鎮約十多公里,兩岸一色的石板護欄立在河岸,有些河段還正在安裝中,預見到以後會有大量的遊人湧向這裡,提前做個防範。未雨綢繆是當政者的遠見。

泉吉河是無數條注入青海湖的河流之一,河道寬約五十米,水流寬度則不過十米,河中水淺且清,亂石嶙峋,站在河岸能看到水中的魚群,“半河清水半河魚”的描述不帶半點誇張。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一群棕頭鷗翩翩而至,這裡是距離公路較近的河灘,看到的數量沒有想象的多,也沒看見有其它的鳥。但可以肯定在泉吉河的其它河段或是湟魚洄游的其它河流會有更多的分佈。因時間的緣故,湟魚洄游的其它河流不能一一前往了。據說布哈河、沙柳河、黑馬河和哈爾蓋河都有不少的精彩,只有留待下次了。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棕頭鷗在空中轉了一圈,落在了河灘上。 它們基本不在意河岸上是否有人經過,或站在河水中,或起舞弄影,只專注於河中游過的魚群。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泉吉河上魚翔淺底,飛鳥盤旋, 棕頭鷗肆意地圍追堵截著經過身邊的湟魚,泉吉河成了棕頭歐名副其實的餐廳。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守株待兔說的是某些獵人的愚蠢,守河待魚則是鳥兒的智慧。看它們只要伸頭入水就能輕易地叼起一條魚來,如探囊取物,容易得毫無技術可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就棕頭鷗而言,困惑它們的是魚太多,該挑哪條下嘴?哪條更適合自己?因它們吃魚的方式,簡單粗暴。魚到嘴後都是以從頭到尾地順序往下吞,遇見魚大嘴小的情況,嘴一鬆就丟棄了,好像從不考慮撕碎了再吃。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好在這裡捕魚很容易,很快就能再叼起一條來,根本不費力。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就湟魚而言,無疑是一次悲壯的洄游,作為魚鳥大戰的一方,在遭遇攻擊時毫無防禦,毫無反抗,毫無招架且無處躲藏,完全是一邊倒的弱肉強食!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泉吉河上四目相對的情形比比皆是,直戳人心。


"

圖文/彭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從成都往西,如果不是去西藏,繞不過的地方是青海,那裡有一汪湛藍的湖水,也不容你繞過,她就是青海湖。2019年7月12日一行8人經四川的阿壩、再經青海久治,一路前行,看見一個半圓形狀的拱門,來過和沒來過這裡的人都知道,青海湖到了。

青海湖古稱“西海”,面積4582平方公里,最深達32.8米,既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因盛產湟魚和湖中島棲息各種水鳥而聞名。像一顆藍寶石鑲嵌在中國的西北部。青海省因湖得名,也是中國唯一一個與湖同名的省份,這是湖的榮耀,亦是青海的榮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的周邊居住著多個少數民族。對湖的稱謂,蒙古語叫它“庫庫諾爾”,意為“青色的水”;藏語叫它“措溫布”,意為“藍色的海”。名字因語言而異,意思卻非常的相近。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裡的季節比成都晚了約幾個月,成都平原的菜花早已果實歸倉,青海湖邊的菜花還在大片大片地開著 。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菜花不到處,牧草青青、野花嬌俏,既有清風拂面,也有經幡飄飄。假如可以,很想把她挪動一下,離成都近一點,估計青海人不會同意。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畔的草叢中,見得最多的是草原鼠兔,它體型比老鼠大,嘴沒有老鼠尖,也沒有令人生厭的老鼠尾巴,如配長耳朵,就是一隻小兔。一身灰褐,如果呆著不動,容易被當作草地上隆起的小土堆。它生性機警,一副隨時準備逃離的樣子,萌萌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見得最多的鳥是百靈鳥,和草原鼠兔一樣,也是一身灰褐的羽毛。世界真奇妙,兩個不同的物種,不約而同地選擇同一種顏色做保護。別看它相貌平平,鳴叫起來卻聲含音律,超乎尋常的動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無論在草地,還是在空中,鳥鳴之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餘音嫋嫋,宛若天籟,極像是在為水配樂,為湖而歌。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一湖天賜瑰寶,經青海人有意無意地裝點、打扮,凸顯原始、粗獷、自然之大美,動人嫵媚,醉人心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青海湖最美的季節,每到這個季節,車如潮,人如織,環湖皆是賞景人。或遠觀或近看,或為一睹湖泊的湛藍,或為留下一張令人豔羨的倩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踏上這片土地,不論是極目遠眺,還是雙目輕閉,目之所及,耳之所聞,都不讓人失望。此樂何極?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然而,碧波萬頃之下青海湖曾經的憂傷,險些成為“死海”的過往,卻少有人知.....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偌大的一湖碧水, 除了偶有一艏遊艇,鮮見船帆,但見靜影沉璧,不聞漁歌互答。青海湖不是盛產湟魚嗎,它在哪呢?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能回答我的,只有遠離人群的那幾只鳥兒了。只見它們從湖岸騰起,不時地在空中做一次懸停,然後一個俯衝扎向水面。一湖靜謐的湖水因它們的身影不再靜謐。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若是有所斬獲,卻並不見吞食,而是銜著獵物向遠處飛去,可能是嗷嗷待哺小鳥,正在巢中翹首以盼,耽誤不得。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被銜住的魚個頭不大,十有八九是青海湖傳說中的湟魚了。湟魚因環境因素的制約,生長及其緩慢,一年增長體重不足一兩。這隻被鳥銜住的魚,以目測估計約是兩三年的魚了。湟魚是青海湖的主要魚類,獨佔湖中魚類資源的95%以上。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湟魚得名於湖邊的一座名叫湟源的縣城, 正式的名稱“青海湖裸鯉”,關於湟魚的最早記載,見於清朝乾隆年間的《西寧府新志》:“水中繞有魚類,色黃無鱗……”。據說,湟魚的祖先是黃河鯉魚。原本有鱗,因地質運動青海湖成了閉塞湖,為適應日漸鹽澀的湖水,鱗片逐步退化。物競天擇適者生,湟魚成功的適應了高寒、高鹽、高鹼的生存環境,成了青海湖獨有的主要魚類。

此魚體型細長成紡錘狀,渾身光滑細膩,和人們熟知的大馬哈魚一樣,具有洄游的習性。每到繁殖季節,湖內的成魚開始在環湖各條河流的河口集結,然後成群結隊、摩肩接踵地溯河而上,離開鹹澀的青海湖到淡水中產卵。甚極時,河道彷彿流的不是水,而是湟魚。打馬過河,踩死幾條魚,不是什麼稀罕事。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此 照片來自網絡)



上世紀中期,時逢3年自然災害,食物匱乏,政府發出“獵山漁水”的號令,數萬人進入環湖地區,對湟魚的捕撈作業不捨晝夜。

據相關資料,三年時間,青海總計捕魚7.29萬噸。按照當時青海平均人口221萬人算,三年裡每個青海人吃掉了近66斤湟魚,如果算上無法估量的民間捕撈,青海人吃掉的湟魚遠不止這個數。當事人回憶,那時湖裡的魚又多又大,一網下去,就是幾萬斤,要四五個卡車才能裝下。有多少飢餓的生命因此獲得拯救。說到湟魚,老一輩青海人公認,是湟魚救了他們的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 照片來自網絡)

但是,那個年代,認知停留在唯我獨尊之上的人們,在度過三年自然災害後,對湟魚的捕撈仍然是既無序,亦無節制地濫捕濫撈,曾救命於民的湟魚在湖中已所剩無幾。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殊不知,在青海湖生態系統中,湟魚的角色至關重要,作用不可替代:湟魚以浮游生物、藻類為主食;水鳥以湟魚為美味。浮游生物、藻類以鳥糞為滋養。它們之間相輔相成,如若湟魚消失,將導致生態鏈崩潰,青海湖將淪為一潭毫無生機的“死海”。進而影響和改變周邊的生態,如若成真,以湖得名的青海將“顏面“盡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慾無極。以有時有限奉無極之慾,而法制不生其間,則必物暴殄而財乏用矣。”無需具備古漢語知識,就能讀懂的這段古文,極具哲理。不敢相信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說過的話,古人都明白的道理,現代人不該不明白吧?

從地理上講,青海湖是高原之腎,它吐納生命氣息,養育周邊的草原,讓無數生靈在這裡自由棲息,人類應該保護這片土地才是。

所幸,青海在“死海”夢魘中驚醒,原來青海湖的秀色緣於湖中成千上萬湟魚的支撐!支撐不在哪還有美景?

青海從1982年開始,實施4次限產捕撈,後又頒佈了第五次封湖育魚限令,在落實零捕撈的同時,加大對湟魚偷捕、販運、加工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湟魚成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被列入《中國紅色名錄》。

在湟源縣的一家餐館,試探性地問過餐館老闆,老闆說,現在不敢賣了,隨時都可能被查,連冰箱都不敢放,也沒人敢吃了,如果吃魚的是公務人員,那是要被開除的。可見禁魚令的查處力度非同一般。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和那些已經消逝的物種比,湟魚是幸運的,因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岌岌可危的湟魚命運發生了轉折。經過人們近四十年的立法保護,青海湖湟魚的資源量,2015年統計的數據約達6萬噸,為保護初期的23倍。隨著湟魚數量的逐年增多,洄游的規模也一年比一年壯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湟魚洄游季也是鳥兒的收穫季,以魚為食的鳥兒隨之而來,有些鳥也選擇在這個季節哺育幼雛。鳥魚大戰的序幕從每年的五月徐徐拉開,直到八月中旬才落下帷幕。

來到青海湖,恰在七月中旬,距離洄游結束還有一個月的時間,能看到湟魚的地點又在哪呢?餐館老闆告訴說,在剛察縣楊柳河和泉吉河一帶,這幾天去應該能看到。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第二天驅車前往青海湖邊的另一個縣城——剛察。車過剛察泉吉鎮,途經幾條不能稱其為河的水溝,停車觀察,發現有少量的魚群在水中游動,溝邊還有幾隻在撲騰,像是被水草困住了。於是下到溝裡,想幫助一下擱淺的魚,不料,一旦人影投射在水,立即引起魚群一陣驚慌地亂竄,動作相當地敏捷。我們的擔心多餘了。

儘管溝窄水淺,魚群看似唾手可得,沿途所到之處並不見一個捕魚者的身影,也不見有管理人員值守。即使飄在水面奄奄一息的湟魚,也不見有人打撈。沿途的所見所聞,折射出當地人保護湟魚的環保意識已經具有相當的高度。

見過湟魚禁不住心旌神搖,不過還是心存疑慮:一個箭步就能跨過的水溝是湟魚的前輩走過的路嗎?不會是誤入歧途了吧?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泉吉河距泉吉鎮約十多公里,兩岸一色的石板護欄立在河岸,有些河段還正在安裝中,預見到以後會有大量的遊人湧向這裡,提前做個防範。未雨綢繆是當政者的遠見。

泉吉河是無數條注入青海湖的河流之一,河道寬約五十米,水流寬度則不過十米,河中水淺且清,亂石嶙峋,站在河岸能看到水中的魚群,“半河清水半河魚”的描述不帶半點誇張。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一群棕頭鷗翩翩而至,這裡是距離公路較近的河灘,看到的數量沒有想象的多,也沒看見有其它的鳥。但可以肯定在泉吉河的其它河段或是湟魚洄游的其它河流會有更多的分佈。因時間的緣故,湟魚洄游的其它河流不能一一前往了。據說布哈河、沙柳河、黑馬河和哈爾蓋河都有不少的精彩,只有留待下次了。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棕頭鷗在空中轉了一圈,落在了河灘上。 它們基本不在意河岸上是否有人經過,或站在河水中,或起舞弄影,只專注於河中游過的魚群。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泉吉河上魚翔淺底,飛鳥盤旋, 棕頭鷗肆意地圍追堵截著經過身邊的湟魚,泉吉河成了棕頭歐名副其實的餐廳。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守株待兔說的是某些獵人的愚蠢,守河待魚則是鳥兒的智慧。看它們只要伸頭入水就能輕易地叼起一條魚來,如探囊取物,容易得毫無技術可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就棕頭鷗而言,困惑它們的是魚太多,該挑哪條下嘴?哪條更適合自己?因它們吃魚的方式,簡單粗暴。魚到嘴後都是以從頭到尾地順序往下吞,遇見魚大嘴小的情況,嘴一鬆就丟棄了,好像從不考慮撕碎了再吃。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好在這裡捕魚很容易,很快就能再叼起一條來,根本不費力。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就湟魚而言,無疑是一次悲壯的洄游,作為魚鳥大戰的一方,在遭遇攻擊時毫無防禦,毫無反抗,毫無招架且無處躲藏,完全是一邊倒的弱肉強食!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泉吉河上四目相對的情形比比皆是,直戳人心。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面對從天而降的天敵,生死全憑運氣。可伶的湟魚,除去洄游旅程的其它意外,有多少葬身鳥腹,誰能說得清?


"

圖文/彭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從成都往西,如果不是去西藏,繞不過的地方是青海,那裡有一汪湛藍的湖水,也不容你繞過,她就是青海湖。2019年7月12日一行8人經四川的阿壩、再經青海久治,一路前行,看見一個半圓形狀的拱門,來過和沒來過這裡的人都知道,青海湖到了。

青海湖古稱“西海”,面積4582平方公里,最深達32.8米,既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因盛產湟魚和湖中島棲息各種水鳥而聞名。像一顆藍寶石鑲嵌在中國的西北部。青海省因湖得名,也是中國唯一一個與湖同名的省份,這是湖的榮耀,亦是青海的榮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的周邊居住著多個少數民族。對湖的稱謂,蒙古語叫它“庫庫諾爾”,意為“青色的水”;藏語叫它“措溫布”,意為“藍色的海”。名字因語言而異,意思卻非常的相近。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裡的季節比成都晚了約幾個月,成都平原的菜花早已果實歸倉,青海湖邊的菜花還在大片大片地開著 。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菜花不到處,牧草青青、野花嬌俏,既有清風拂面,也有經幡飄飄。假如可以,很想把她挪動一下,離成都近一點,估計青海人不會同意。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畔的草叢中,見得最多的是草原鼠兔,它體型比老鼠大,嘴沒有老鼠尖,也沒有令人生厭的老鼠尾巴,如配長耳朵,就是一隻小兔。一身灰褐,如果呆著不動,容易被當作草地上隆起的小土堆。它生性機警,一副隨時準備逃離的樣子,萌萌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見得最多的鳥是百靈鳥,和草原鼠兔一樣,也是一身灰褐的羽毛。世界真奇妙,兩個不同的物種,不約而同地選擇同一種顏色做保護。別看它相貌平平,鳴叫起來卻聲含音律,超乎尋常的動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無論在草地,還是在空中,鳥鳴之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餘音嫋嫋,宛若天籟,極像是在為水配樂,為湖而歌。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一湖天賜瑰寶,經青海人有意無意地裝點、打扮,凸顯原始、粗獷、自然之大美,動人嫵媚,醉人心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青海湖最美的季節,每到這個季節,車如潮,人如織,環湖皆是賞景人。或遠觀或近看,或為一睹湖泊的湛藍,或為留下一張令人豔羨的倩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踏上這片土地,不論是極目遠眺,還是雙目輕閉,目之所及,耳之所聞,都不讓人失望。此樂何極?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然而,碧波萬頃之下青海湖曾經的憂傷,險些成為“死海”的過往,卻少有人知.....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偌大的一湖碧水, 除了偶有一艏遊艇,鮮見船帆,但見靜影沉璧,不聞漁歌互答。青海湖不是盛產湟魚嗎,它在哪呢?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能回答我的,只有遠離人群的那幾只鳥兒了。只見它們從湖岸騰起,不時地在空中做一次懸停,然後一個俯衝扎向水面。一湖靜謐的湖水因它們的身影不再靜謐。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若是有所斬獲,卻並不見吞食,而是銜著獵物向遠處飛去,可能是嗷嗷待哺小鳥,正在巢中翹首以盼,耽誤不得。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被銜住的魚個頭不大,十有八九是青海湖傳說中的湟魚了。湟魚因環境因素的制約,生長及其緩慢,一年增長體重不足一兩。這隻被鳥銜住的魚,以目測估計約是兩三年的魚了。湟魚是青海湖的主要魚類,獨佔湖中魚類資源的95%以上。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湟魚得名於湖邊的一座名叫湟源的縣城, 正式的名稱“青海湖裸鯉”,關於湟魚的最早記載,見於清朝乾隆年間的《西寧府新志》:“水中繞有魚類,色黃無鱗……”。據說,湟魚的祖先是黃河鯉魚。原本有鱗,因地質運動青海湖成了閉塞湖,為適應日漸鹽澀的湖水,鱗片逐步退化。物競天擇適者生,湟魚成功的適應了高寒、高鹽、高鹼的生存環境,成了青海湖獨有的主要魚類。

此魚體型細長成紡錘狀,渾身光滑細膩,和人們熟知的大馬哈魚一樣,具有洄游的習性。每到繁殖季節,湖內的成魚開始在環湖各條河流的河口集結,然後成群結隊、摩肩接踵地溯河而上,離開鹹澀的青海湖到淡水中產卵。甚極時,河道彷彿流的不是水,而是湟魚。打馬過河,踩死幾條魚,不是什麼稀罕事。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此 照片來自網絡)



上世紀中期,時逢3年自然災害,食物匱乏,政府發出“獵山漁水”的號令,數萬人進入環湖地區,對湟魚的捕撈作業不捨晝夜。

據相關資料,三年時間,青海總計捕魚7.29萬噸。按照當時青海平均人口221萬人算,三年裡每個青海人吃掉了近66斤湟魚,如果算上無法估量的民間捕撈,青海人吃掉的湟魚遠不止這個數。當事人回憶,那時湖裡的魚又多又大,一網下去,就是幾萬斤,要四五個卡車才能裝下。有多少飢餓的生命因此獲得拯救。說到湟魚,老一輩青海人公認,是湟魚救了他們的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 照片來自網絡)

但是,那個年代,認知停留在唯我獨尊之上的人們,在度過三年自然災害後,對湟魚的捕撈仍然是既無序,亦無節制地濫捕濫撈,曾救命於民的湟魚在湖中已所剩無幾。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殊不知,在青海湖生態系統中,湟魚的角色至關重要,作用不可替代:湟魚以浮游生物、藻類為主食;水鳥以湟魚為美味。浮游生物、藻類以鳥糞為滋養。它們之間相輔相成,如若湟魚消失,將導致生態鏈崩潰,青海湖將淪為一潭毫無生機的“死海”。進而影響和改變周邊的生態,如若成真,以湖得名的青海將“顏面“盡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慾無極。以有時有限奉無極之慾,而法制不生其間,則必物暴殄而財乏用矣。”無需具備古漢語知識,就能讀懂的這段古文,極具哲理。不敢相信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說過的話,古人都明白的道理,現代人不該不明白吧?

從地理上講,青海湖是高原之腎,它吐納生命氣息,養育周邊的草原,讓無數生靈在這裡自由棲息,人類應該保護這片土地才是。

所幸,青海在“死海”夢魘中驚醒,原來青海湖的秀色緣於湖中成千上萬湟魚的支撐!支撐不在哪還有美景?

青海從1982年開始,實施4次限產捕撈,後又頒佈了第五次封湖育魚限令,在落實零捕撈的同時,加大對湟魚偷捕、販運、加工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湟魚成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被列入《中國紅色名錄》。

在湟源縣的一家餐館,試探性地問過餐館老闆,老闆說,現在不敢賣了,隨時都可能被查,連冰箱都不敢放,也沒人敢吃了,如果吃魚的是公務人員,那是要被開除的。可見禁魚令的查處力度非同一般。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和那些已經消逝的物種比,湟魚是幸運的,因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岌岌可危的湟魚命運發生了轉折。經過人們近四十年的立法保護,青海湖湟魚的資源量,2015年統計的數據約達6萬噸,為保護初期的23倍。隨著湟魚數量的逐年增多,洄游的規模也一年比一年壯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湟魚洄游季也是鳥兒的收穫季,以魚為食的鳥兒隨之而來,有些鳥也選擇在這個季節哺育幼雛。鳥魚大戰的序幕從每年的五月徐徐拉開,直到八月中旬才落下帷幕。

來到青海湖,恰在七月中旬,距離洄游結束還有一個月的時間,能看到湟魚的地點又在哪呢?餐館老闆告訴說,在剛察縣楊柳河和泉吉河一帶,這幾天去應該能看到。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第二天驅車前往青海湖邊的另一個縣城——剛察。車過剛察泉吉鎮,途經幾條不能稱其為河的水溝,停車觀察,發現有少量的魚群在水中游動,溝邊還有幾隻在撲騰,像是被水草困住了。於是下到溝裡,想幫助一下擱淺的魚,不料,一旦人影投射在水,立即引起魚群一陣驚慌地亂竄,動作相當地敏捷。我們的擔心多餘了。

儘管溝窄水淺,魚群看似唾手可得,沿途所到之處並不見一個捕魚者的身影,也不見有管理人員值守。即使飄在水面奄奄一息的湟魚,也不見有人打撈。沿途的所見所聞,折射出當地人保護湟魚的環保意識已經具有相當的高度。

見過湟魚禁不住心旌神搖,不過還是心存疑慮:一個箭步就能跨過的水溝是湟魚的前輩走過的路嗎?不會是誤入歧途了吧?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泉吉河距泉吉鎮約十多公里,兩岸一色的石板護欄立在河岸,有些河段還正在安裝中,預見到以後會有大量的遊人湧向這裡,提前做個防範。未雨綢繆是當政者的遠見。

泉吉河是無數條注入青海湖的河流之一,河道寬約五十米,水流寬度則不過十米,河中水淺且清,亂石嶙峋,站在河岸能看到水中的魚群,“半河清水半河魚”的描述不帶半點誇張。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一群棕頭鷗翩翩而至,這裡是距離公路較近的河灘,看到的數量沒有想象的多,也沒看見有其它的鳥。但可以肯定在泉吉河的其它河段或是湟魚洄游的其它河流會有更多的分佈。因時間的緣故,湟魚洄游的其它河流不能一一前往了。據說布哈河、沙柳河、黑馬河和哈爾蓋河都有不少的精彩,只有留待下次了。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棕頭鷗在空中轉了一圈,落在了河灘上。 它們基本不在意河岸上是否有人經過,或站在河水中,或起舞弄影,只專注於河中游過的魚群。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泉吉河上魚翔淺底,飛鳥盤旋, 棕頭鷗肆意地圍追堵截著經過身邊的湟魚,泉吉河成了棕頭歐名副其實的餐廳。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守株待兔說的是某些獵人的愚蠢,守河待魚則是鳥兒的智慧。看它們只要伸頭入水就能輕易地叼起一條魚來,如探囊取物,容易得毫無技術可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就棕頭鷗而言,困惑它們的是魚太多,該挑哪條下嘴?哪條更適合自己?因它們吃魚的方式,簡單粗暴。魚到嘴後都是以從頭到尾地順序往下吞,遇見魚大嘴小的情況,嘴一鬆就丟棄了,好像從不考慮撕碎了再吃。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好在這裡捕魚很容易,很快就能再叼起一條來,根本不費力。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就湟魚而言,無疑是一次悲壯的洄游,作為魚鳥大戰的一方,在遭遇攻擊時毫無防禦,毫無反抗,毫無招架且無處躲藏,完全是一邊倒的弱肉強食!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泉吉河上四目相對的情形比比皆是,直戳人心。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面對從天而降的天敵,生死全憑運氣。可伶的湟魚,除去洄游旅程的其它意外,有多少葬身鳥腹,誰能說得清?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飽餐之後的棕頭鷗,並不急於離開,很愜意地站在河中梳理羽毛,可能是幾個自己吃飽全家不餓的單身漢。沒等多久,它們又開始在河裡捕起魚來,胃口真是太好了。


"

圖文/彭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從成都往西,如果不是去西藏,繞不過的地方是青海,那裡有一汪湛藍的湖水,也不容你繞過,她就是青海湖。2019年7月12日一行8人經四川的阿壩、再經青海久治,一路前行,看見一個半圓形狀的拱門,來過和沒來過這裡的人都知道,青海湖到了。

青海湖古稱“西海”,面積4582平方公里,最深達32.8米,既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因盛產湟魚和湖中島棲息各種水鳥而聞名。像一顆藍寶石鑲嵌在中國的西北部。青海省因湖得名,也是中國唯一一個與湖同名的省份,這是湖的榮耀,亦是青海的榮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的周邊居住著多個少數民族。對湖的稱謂,蒙古語叫它“庫庫諾爾”,意為“青色的水”;藏語叫它“措溫布”,意為“藍色的海”。名字因語言而異,意思卻非常的相近。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裡的季節比成都晚了約幾個月,成都平原的菜花早已果實歸倉,青海湖邊的菜花還在大片大片地開著 。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菜花不到處,牧草青青、野花嬌俏,既有清風拂面,也有經幡飄飄。假如可以,很想把她挪動一下,離成都近一點,估計青海人不會同意。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畔的草叢中,見得最多的是草原鼠兔,它體型比老鼠大,嘴沒有老鼠尖,也沒有令人生厭的老鼠尾巴,如配長耳朵,就是一隻小兔。一身灰褐,如果呆著不動,容易被當作草地上隆起的小土堆。它生性機警,一副隨時準備逃離的樣子,萌萌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見得最多的鳥是百靈鳥,和草原鼠兔一樣,也是一身灰褐的羽毛。世界真奇妙,兩個不同的物種,不約而同地選擇同一種顏色做保護。別看它相貌平平,鳴叫起來卻聲含音律,超乎尋常的動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無論在草地,還是在空中,鳥鳴之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餘音嫋嫋,宛若天籟,極像是在為水配樂,為湖而歌。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一湖天賜瑰寶,經青海人有意無意地裝點、打扮,凸顯原始、粗獷、自然之大美,動人嫵媚,醉人心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青海湖最美的季節,每到這個季節,車如潮,人如織,環湖皆是賞景人。或遠觀或近看,或為一睹湖泊的湛藍,或為留下一張令人豔羨的倩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踏上這片土地,不論是極目遠眺,還是雙目輕閉,目之所及,耳之所聞,都不讓人失望。此樂何極?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然而,碧波萬頃之下青海湖曾經的憂傷,險些成為“死海”的過往,卻少有人知.....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偌大的一湖碧水, 除了偶有一艏遊艇,鮮見船帆,但見靜影沉璧,不聞漁歌互答。青海湖不是盛產湟魚嗎,它在哪呢?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能回答我的,只有遠離人群的那幾只鳥兒了。只見它們從湖岸騰起,不時地在空中做一次懸停,然後一個俯衝扎向水面。一湖靜謐的湖水因它們的身影不再靜謐。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若是有所斬獲,卻並不見吞食,而是銜著獵物向遠處飛去,可能是嗷嗷待哺小鳥,正在巢中翹首以盼,耽誤不得。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被銜住的魚個頭不大,十有八九是青海湖傳說中的湟魚了。湟魚因環境因素的制約,生長及其緩慢,一年增長體重不足一兩。這隻被鳥銜住的魚,以目測估計約是兩三年的魚了。湟魚是青海湖的主要魚類,獨佔湖中魚類資源的95%以上。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湟魚得名於湖邊的一座名叫湟源的縣城, 正式的名稱“青海湖裸鯉”,關於湟魚的最早記載,見於清朝乾隆年間的《西寧府新志》:“水中繞有魚類,色黃無鱗……”。據說,湟魚的祖先是黃河鯉魚。原本有鱗,因地質運動青海湖成了閉塞湖,為適應日漸鹽澀的湖水,鱗片逐步退化。物競天擇適者生,湟魚成功的適應了高寒、高鹽、高鹼的生存環境,成了青海湖獨有的主要魚類。

此魚體型細長成紡錘狀,渾身光滑細膩,和人們熟知的大馬哈魚一樣,具有洄游的習性。每到繁殖季節,湖內的成魚開始在環湖各條河流的河口集結,然後成群結隊、摩肩接踵地溯河而上,離開鹹澀的青海湖到淡水中產卵。甚極時,河道彷彿流的不是水,而是湟魚。打馬過河,踩死幾條魚,不是什麼稀罕事。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此 照片來自網絡)



上世紀中期,時逢3年自然災害,食物匱乏,政府發出“獵山漁水”的號令,數萬人進入環湖地區,對湟魚的捕撈作業不捨晝夜。

據相關資料,三年時間,青海總計捕魚7.29萬噸。按照當時青海平均人口221萬人算,三年裡每個青海人吃掉了近66斤湟魚,如果算上無法估量的民間捕撈,青海人吃掉的湟魚遠不止這個數。當事人回憶,那時湖裡的魚又多又大,一網下去,就是幾萬斤,要四五個卡車才能裝下。有多少飢餓的生命因此獲得拯救。說到湟魚,老一輩青海人公認,是湟魚救了他們的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 照片來自網絡)

但是,那個年代,認知停留在唯我獨尊之上的人們,在度過三年自然災害後,對湟魚的捕撈仍然是既無序,亦無節制地濫捕濫撈,曾救命於民的湟魚在湖中已所剩無幾。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殊不知,在青海湖生態系統中,湟魚的角色至關重要,作用不可替代:湟魚以浮游生物、藻類為主食;水鳥以湟魚為美味。浮游生物、藻類以鳥糞為滋養。它們之間相輔相成,如若湟魚消失,將導致生態鏈崩潰,青海湖將淪為一潭毫無生機的“死海”。進而影響和改變周邊的生態,如若成真,以湖得名的青海將“顏面“盡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慾無極。以有時有限奉無極之慾,而法制不生其間,則必物暴殄而財乏用矣。”無需具備古漢語知識,就能讀懂的這段古文,極具哲理。不敢相信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說過的話,古人都明白的道理,現代人不該不明白吧?

從地理上講,青海湖是高原之腎,它吐納生命氣息,養育周邊的草原,讓無數生靈在這裡自由棲息,人類應該保護這片土地才是。

所幸,青海在“死海”夢魘中驚醒,原來青海湖的秀色緣於湖中成千上萬湟魚的支撐!支撐不在哪還有美景?

青海從1982年開始,實施4次限產捕撈,後又頒佈了第五次封湖育魚限令,在落實零捕撈的同時,加大對湟魚偷捕、販運、加工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湟魚成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被列入《中國紅色名錄》。

在湟源縣的一家餐館,試探性地問過餐館老闆,老闆說,現在不敢賣了,隨時都可能被查,連冰箱都不敢放,也沒人敢吃了,如果吃魚的是公務人員,那是要被開除的。可見禁魚令的查處力度非同一般。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和那些已經消逝的物種比,湟魚是幸運的,因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岌岌可危的湟魚命運發生了轉折。經過人們近四十年的立法保護,青海湖湟魚的資源量,2015年統計的數據約達6萬噸,為保護初期的23倍。隨著湟魚數量的逐年增多,洄游的規模也一年比一年壯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湟魚洄游季也是鳥兒的收穫季,以魚為食的鳥兒隨之而來,有些鳥也選擇在這個季節哺育幼雛。鳥魚大戰的序幕從每年的五月徐徐拉開,直到八月中旬才落下帷幕。

來到青海湖,恰在七月中旬,距離洄游結束還有一個月的時間,能看到湟魚的地點又在哪呢?餐館老闆告訴說,在剛察縣楊柳河和泉吉河一帶,這幾天去應該能看到。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第二天驅車前往青海湖邊的另一個縣城——剛察。車過剛察泉吉鎮,途經幾條不能稱其為河的水溝,停車觀察,發現有少量的魚群在水中游動,溝邊還有幾隻在撲騰,像是被水草困住了。於是下到溝裡,想幫助一下擱淺的魚,不料,一旦人影投射在水,立即引起魚群一陣驚慌地亂竄,動作相當地敏捷。我們的擔心多餘了。

儘管溝窄水淺,魚群看似唾手可得,沿途所到之處並不見一個捕魚者的身影,也不見有管理人員值守。即使飄在水面奄奄一息的湟魚,也不見有人打撈。沿途的所見所聞,折射出當地人保護湟魚的環保意識已經具有相當的高度。

見過湟魚禁不住心旌神搖,不過還是心存疑慮:一個箭步就能跨過的水溝是湟魚的前輩走過的路嗎?不會是誤入歧途了吧?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泉吉河距泉吉鎮約十多公里,兩岸一色的石板護欄立在河岸,有些河段還正在安裝中,預見到以後會有大量的遊人湧向這裡,提前做個防範。未雨綢繆是當政者的遠見。

泉吉河是無數條注入青海湖的河流之一,河道寬約五十米,水流寬度則不過十米,河中水淺且清,亂石嶙峋,站在河岸能看到水中的魚群,“半河清水半河魚”的描述不帶半點誇張。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一群棕頭鷗翩翩而至,這裡是距離公路較近的河灘,看到的數量沒有想象的多,也沒看見有其它的鳥。但可以肯定在泉吉河的其它河段或是湟魚洄游的其它河流會有更多的分佈。因時間的緣故,湟魚洄游的其它河流不能一一前往了。據說布哈河、沙柳河、黑馬河和哈爾蓋河都有不少的精彩,只有留待下次了。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棕頭鷗在空中轉了一圈,落在了河灘上。 它們基本不在意河岸上是否有人經過,或站在河水中,或起舞弄影,只專注於河中游過的魚群。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泉吉河上魚翔淺底,飛鳥盤旋, 棕頭鷗肆意地圍追堵截著經過身邊的湟魚,泉吉河成了棕頭歐名副其實的餐廳。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守株待兔說的是某些獵人的愚蠢,守河待魚則是鳥兒的智慧。看它們只要伸頭入水就能輕易地叼起一條魚來,如探囊取物,容易得毫無技術可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就棕頭鷗而言,困惑它們的是魚太多,該挑哪條下嘴?哪條更適合自己?因它們吃魚的方式,簡單粗暴。魚到嘴後都是以從頭到尾地順序往下吞,遇見魚大嘴小的情況,嘴一鬆就丟棄了,好像從不考慮撕碎了再吃。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好在這裡捕魚很容易,很快就能再叼起一條來,根本不費力。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就湟魚而言,無疑是一次悲壯的洄游,作為魚鳥大戰的一方,在遭遇攻擊時毫無防禦,毫無反抗,毫無招架且無處躲藏,完全是一邊倒的弱肉強食!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泉吉河上四目相對的情形比比皆是,直戳人心。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面對從天而降的天敵,生死全憑運氣。可伶的湟魚,除去洄游旅程的其它意外,有多少葬身鳥腹,誰能說得清?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飽餐之後的棕頭鷗,並不急於離開,很愜意地站在河中梳理羽毛,可能是幾個自己吃飽全家不餓的單身漢。沒等多久,它們又開始在河裡捕起魚來,胃口真是太好了。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此時還在湖邊徘徊,費力捕魚的那些鳥,為何不到河裡來呢?鳥兒的世界真的不懂.....


"

圖文/彭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從成都往西,如果不是去西藏,繞不過的地方是青海,那裡有一汪湛藍的湖水,也不容你繞過,她就是青海湖。2019年7月12日一行8人經四川的阿壩、再經青海久治,一路前行,看見一個半圓形狀的拱門,來過和沒來過這裡的人都知道,青海湖到了。

青海湖古稱“西海”,面積4582平方公里,最深達32.8米,既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因盛產湟魚和湖中島棲息各種水鳥而聞名。像一顆藍寶石鑲嵌在中國的西北部。青海省因湖得名,也是中國唯一一個與湖同名的省份,這是湖的榮耀,亦是青海的榮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的周邊居住著多個少數民族。對湖的稱謂,蒙古語叫它“庫庫諾爾”,意為“青色的水”;藏語叫它“措溫布”,意為“藍色的海”。名字因語言而異,意思卻非常的相近。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裡的季節比成都晚了約幾個月,成都平原的菜花早已果實歸倉,青海湖邊的菜花還在大片大片地開著 。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菜花不到處,牧草青青、野花嬌俏,既有清風拂面,也有經幡飄飄。假如可以,很想把她挪動一下,離成都近一點,估計青海人不會同意。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畔的草叢中,見得最多的是草原鼠兔,它體型比老鼠大,嘴沒有老鼠尖,也沒有令人生厭的老鼠尾巴,如配長耳朵,就是一隻小兔。一身灰褐,如果呆著不動,容易被當作草地上隆起的小土堆。它生性機警,一副隨時準備逃離的樣子,萌萌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見得最多的鳥是百靈鳥,和草原鼠兔一樣,也是一身灰褐的羽毛。世界真奇妙,兩個不同的物種,不約而同地選擇同一種顏色做保護。別看它相貌平平,鳴叫起來卻聲含音律,超乎尋常的動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無論在草地,還是在空中,鳥鳴之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餘音嫋嫋,宛若天籟,極像是在為水配樂,為湖而歌。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一湖天賜瑰寶,經青海人有意無意地裝點、打扮,凸顯原始、粗獷、自然之大美,動人嫵媚,醉人心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青海湖最美的季節,每到這個季節,車如潮,人如織,環湖皆是賞景人。或遠觀或近看,或為一睹湖泊的湛藍,或為留下一張令人豔羨的倩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踏上這片土地,不論是極目遠眺,還是雙目輕閉,目之所及,耳之所聞,都不讓人失望。此樂何極?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然而,碧波萬頃之下青海湖曾經的憂傷,險些成為“死海”的過往,卻少有人知.....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偌大的一湖碧水, 除了偶有一艏遊艇,鮮見船帆,但見靜影沉璧,不聞漁歌互答。青海湖不是盛產湟魚嗎,它在哪呢?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能回答我的,只有遠離人群的那幾只鳥兒了。只見它們從湖岸騰起,不時地在空中做一次懸停,然後一個俯衝扎向水面。一湖靜謐的湖水因它們的身影不再靜謐。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若是有所斬獲,卻並不見吞食,而是銜著獵物向遠處飛去,可能是嗷嗷待哺小鳥,正在巢中翹首以盼,耽誤不得。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被銜住的魚個頭不大,十有八九是青海湖傳說中的湟魚了。湟魚因環境因素的制約,生長及其緩慢,一年增長體重不足一兩。這隻被鳥銜住的魚,以目測估計約是兩三年的魚了。湟魚是青海湖的主要魚類,獨佔湖中魚類資源的95%以上。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湟魚得名於湖邊的一座名叫湟源的縣城, 正式的名稱“青海湖裸鯉”,關於湟魚的最早記載,見於清朝乾隆年間的《西寧府新志》:“水中繞有魚類,色黃無鱗……”。據說,湟魚的祖先是黃河鯉魚。原本有鱗,因地質運動青海湖成了閉塞湖,為適應日漸鹽澀的湖水,鱗片逐步退化。物競天擇適者生,湟魚成功的適應了高寒、高鹽、高鹼的生存環境,成了青海湖獨有的主要魚類。

此魚體型細長成紡錘狀,渾身光滑細膩,和人們熟知的大馬哈魚一樣,具有洄游的習性。每到繁殖季節,湖內的成魚開始在環湖各條河流的河口集結,然後成群結隊、摩肩接踵地溯河而上,離開鹹澀的青海湖到淡水中產卵。甚極時,河道彷彿流的不是水,而是湟魚。打馬過河,踩死幾條魚,不是什麼稀罕事。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此 照片來自網絡)



上世紀中期,時逢3年自然災害,食物匱乏,政府發出“獵山漁水”的號令,數萬人進入環湖地區,對湟魚的捕撈作業不捨晝夜。

據相關資料,三年時間,青海總計捕魚7.29萬噸。按照當時青海平均人口221萬人算,三年裡每個青海人吃掉了近66斤湟魚,如果算上無法估量的民間捕撈,青海人吃掉的湟魚遠不止這個數。當事人回憶,那時湖裡的魚又多又大,一網下去,就是幾萬斤,要四五個卡車才能裝下。有多少飢餓的生命因此獲得拯救。說到湟魚,老一輩青海人公認,是湟魚救了他們的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 照片來自網絡)

但是,那個年代,認知停留在唯我獨尊之上的人們,在度過三年自然災害後,對湟魚的捕撈仍然是既無序,亦無節制地濫捕濫撈,曾救命於民的湟魚在湖中已所剩無幾。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殊不知,在青海湖生態系統中,湟魚的角色至關重要,作用不可替代:湟魚以浮游生物、藻類為主食;水鳥以湟魚為美味。浮游生物、藻類以鳥糞為滋養。它們之間相輔相成,如若湟魚消失,將導致生態鏈崩潰,青海湖將淪為一潭毫無生機的“死海”。進而影響和改變周邊的生態,如若成真,以湖得名的青海將“顏面“盡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慾無極。以有時有限奉無極之慾,而法制不生其間,則必物暴殄而財乏用矣。”無需具備古漢語知識,就能讀懂的這段古文,極具哲理。不敢相信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說過的話,古人都明白的道理,現代人不該不明白吧?

從地理上講,青海湖是高原之腎,它吐納生命氣息,養育周邊的草原,讓無數生靈在這裡自由棲息,人類應該保護這片土地才是。

所幸,青海在“死海”夢魘中驚醒,原來青海湖的秀色緣於湖中成千上萬湟魚的支撐!支撐不在哪還有美景?

青海從1982年開始,實施4次限產捕撈,後又頒佈了第五次封湖育魚限令,在落實零捕撈的同時,加大對湟魚偷捕、販運、加工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湟魚成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被列入《中國紅色名錄》。

在湟源縣的一家餐館,試探性地問過餐館老闆,老闆說,現在不敢賣了,隨時都可能被查,連冰箱都不敢放,也沒人敢吃了,如果吃魚的是公務人員,那是要被開除的。可見禁魚令的查處力度非同一般。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和那些已經消逝的物種比,湟魚是幸運的,因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岌岌可危的湟魚命運發生了轉折。經過人們近四十年的立法保護,青海湖湟魚的資源量,2015年統計的數據約達6萬噸,為保護初期的23倍。隨著湟魚數量的逐年增多,洄游的規模也一年比一年壯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湟魚洄游季也是鳥兒的收穫季,以魚為食的鳥兒隨之而來,有些鳥也選擇在這個季節哺育幼雛。鳥魚大戰的序幕從每年的五月徐徐拉開,直到八月中旬才落下帷幕。

來到青海湖,恰在七月中旬,距離洄游結束還有一個月的時間,能看到湟魚的地點又在哪呢?餐館老闆告訴說,在剛察縣楊柳河和泉吉河一帶,這幾天去應該能看到。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第二天驅車前往青海湖邊的另一個縣城——剛察。車過剛察泉吉鎮,途經幾條不能稱其為河的水溝,停車觀察,發現有少量的魚群在水中游動,溝邊還有幾隻在撲騰,像是被水草困住了。於是下到溝裡,想幫助一下擱淺的魚,不料,一旦人影投射在水,立即引起魚群一陣驚慌地亂竄,動作相當地敏捷。我們的擔心多餘了。

儘管溝窄水淺,魚群看似唾手可得,沿途所到之處並不見一個捕魚者的身影,也不見有管理人員值守。即使飄在水面奄奄一息的湟魚,也不見有人打撈。沿途的所見所聞,折射出當地人保護湟魚的環保意識已經具有相當的高度。

見過湟魚禁不住心旌神搖,不過還是心存疑慮:一個箭步就能跨過的水溝是湟魚的前輩走過的路嗎?不會是誤入歧途了吧?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泉吉河距泉吉鎮約十多公里,兩岸一色的石板護欄立在河岸,有些河段還正在安裝中,預見到以後會有大量的遊人湧向這裡,提前做個防範。未雨綢繆是當政者的遠見。

泉吉河是無數條注入青海湖的河流之一,河道寬約五十米,水流寬度則不過十米,河中水淺且清,亂石嶙峋,站在河岸能看到水中的魚群,“半河清水半河魚”的描述不帶半點誇張。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一群棕頭鷗翩翩而至,這裡是距離公路較近的河灘,看到的數量沒有想象的多,也沒看見有其它的鳥。但可以肯定在泉吉河的其它河段或是湟魚洄游的其它河流會有更多的分佈。因時間的緣故,湟魚洄游的其它河流不能一一前往了。據說布哈河、沙柳河、黑馬河和哈爾蓋河都有不少的精彩,只有留待下次了。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棕頭鷗在空中轉了一圈,落在了河灘上。 它們基本不在意河岸上是否有人經過,或站在河水中,或起舞弄影,只專注於河中游過的魚群。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泉吉河上魚翔淺底,飛鳥盤旋, 棕頭鷗肆意地圍追堵截著經過身邊的湟魚,泉吉河成了棕頭歐名副其實的餐廳。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守株待兔說的是某些獵人的愚蠢,守河待魚則是鳥兒的智慧。看它們只要伸頭入水就能輕易地叼起一條魚來,如探囊取物,容易得毫無技術可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就棕頭鷗而言,困惑它們的是魚太多,該挑哪條下嘴?哪條更適合自己?因它們吃魚的方式,簡單粗暴。魚到嘴後都是以從頭到尾地順序往下吞,遇見魚大嘴小的情況,嘴一鬆就丟棄了,好像從不考慮撕碎了再吃。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好在這裡捕魚很容易,很快就能再叼起一條來,根本不費力。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就湟魚而言,無疑是一次悲壯的洄游,作為魚鳥大戰的一方,在遭遇攻擊時毫無防禦,毫無反抗,毫無招架且無處躲藏,完全是一邊倒的弱肉強食!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泉吉河上四目相對的情形比比皆是,直戳人心。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面對從天而降的天敵,生死全憑運氣。可伶的湟魚,除去洄游旅程的其它意外,有多少葬身鳥腹,誰能說得清?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飽餐之後的棕頭鷗,並不急於離開,很愜意地站在河中梳理羽毛,可能是幾個自己吃飽全家不餓的單身漢。沒等多久,它們又開始在河裡捕起魚來,胃口真是太好了。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此時還在湖邊徘徊,費力捕魚的那些鳥,為何不到河裡來呢?鳥兒的世界真的不懂.....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看過棕頭鷗吃魚,溯流向前幾百米,河道上出現一道梯級水壩,階梯頂部那片水流平緩的水域就是湟魚世代產卵的地方。據瞭解這是投資1000餘萬元修建的兩個人工水壩之一,另一個建在沙柳河上。


"

圖文/彭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從成都往西,如果不是去西藏,繞不過的地方是青海,那裡有一汪湛藍的湖水,也不容你繞過,她就是青海湖。2019年7月12日一行8人經四川的阿壩、再經青海久治,一路前行,看見一個半圓形狀的拱門,來過和沒來過這裡的人都知道,青海湖到了。

青海湖古稱“西海”,面積4582平方公里,最深達32.8米,既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因盛產湟魚和湖中島棲息各種水鳥而聞名。像一顆藍寶石鑲嵌在中國的西北部。青海省因湖得名,也是中國唯一一個與湖同名的省份,這是湖的榮耀,亦是青海的榮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的周邊居住著多個少數民族。對湖的稱謂,蒙古語叫它“庫庫諾爾”,意為“青色的水”;藏語叫它“措溫布”,意為“藍色的海”。名字因語言而異,意思卻非常的相近。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裡的季節比成都晚了約幾個月,成都平原的菜花早已果實歸倉,青海湖邊的菜花還在大片大片地開著 。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菜花不到處,牧草青青、野花嬌俏,既有清風拂面,也有經幡飄飄。假如可以,很想把她挪動一下,離成都近一點,估計青海人不會同意。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畔的草叢中,見得最多的是草原鼠兔,它體型比老鼠大,嘴沒有老鼠尖,也沒有令人生厭的老鼠尾巴,如配長耳朵,就是一隻小兔。一身灰褐,如果呆著不動,容易被當作草地上隆起的小土堆。它生性機警,一副隨時準備逃離的樣子,萌萌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見得最多的鳥是百靈鳥,和草原鼠兔一樣,也是一身灰褐的羽毛。世界真奇妙,兩個不同的物種,不約而同地選擇同一種顏色做保護。別看它相貌平平,鳴叫起來卻聲含音律,超乎尋常的動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無論在草地,還是在空中,鳥鳴之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餘音嫋嫋,宛若天籟,極像是在為水配樂,為湖而歌。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一湖天賜瑰寶,經青海人有意無意地裝點、打扮,凸顯原始、粗獷、自然之大美,動人嫵媚,醉人心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青海湖最美的季節,每到這個季節,車如潮,人如織,環湖皆是賞景人。或遠觀或近看,或為一睹湖泊的湛藍,或為留下一張令人豔羨的倩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踏上這片土地,不論是極目遠眺,還是雙目輕閉,目之所及,耳之所聞,都不讓人失望。此樂何極?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然而,碧波萬頃之下青海湖曾經的憂傷,險些成為“死海”的過往,卻少有人知.....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偌大的一湖碧水, 除了偶有一艏遊艇,鮮見船帆,但見靜影沉璧,不聞漁歌互答。青海湖不是盛產湟魚嗎,它在哪呢?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能回答我的,只有遠離人群的那幾只鳥兒了。只見它們從湖岸騰起,不時地在空中做一次懸停,然後一個俯衝扎向水面。一湖靜謐的湖水因它們的身影不再靜謐。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若是有所斬獲,卻並不見吞食,而是銜著獵物向遠處飛去,可能是嗷嗷待哺小鳥,正在巢中翹首以盼,耽誤不得。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被銜住的魚個頭不大,十有八九是青海湖傳說中的湟魚了。湟魚因環境因素的制約,生長及其緩慢,一年增長體重不足一兩。這隻被鳥銜住的魚,以目測估計約是兩三年的魚了。湟魚是青海湖的主要魚類,獨佔湖中魚類資源的95%以上。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湟魚得名於湖邊的一座名叫湟源的縣城, 正式的名稱“青海湖裸鯉”,關於湟魚的最早記載,見於清朝乾隆年間的《西寧府新志》:“水中繞有魚類,色黃無鱗……”。據說,湟魚的祖先是黃河鯉魚。原本有鱗,因地質運動青海湖成了閉塞湖,為適應日漸鹽澀的湖水,鱗片逐步退化。物競天擇適者生,湟魚成功的適應了高寒、高鹽、高鹼的生存環境,成了青海湖獨有的主要魚類。

此魚體型細長成紡錘狀,渾身光滑細膩,和人們熟知的大馬哈魚一樣,具有洄游的習性。每到繁殖季節,湖內的成魚開始在環湖各條河流的河口集結,然後成群結隊、摩肩接踵地溯河而上,離開鹹澀的青海湖到淡水中產卵。甚極時,河道彷彿流的不是水,而是湟魚。打馬過河,踩死幾條魚,不是什麼稀罕事。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此 照片來自網絡)



上世紀中期,時逢3年自然災害,食物匱乏,政府發出“獵山漁水”的號令,數萬人進入環湖地區,對湟魚的捕撈作業不捨晝夜。

據相關資料,三年時間,青海總計捕魚7.29萬噸。按照當時青海平均人口221萬人算,三年裡每個青海人吃掉了近66斤湟魚,如果算上無法估量的民間捕撈,青海人吃掉的湟魚遠不止這個數。當事人回憶,那時湖裡的魚又多又大,一網下去,就是幾萬斤,要四五個卡車才能裝下。有多少飢餓的生命因此獲得拯救。說到湟魚,老一輩青海人公認,是湟魚救了他們的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 照片來自網絡)

但是,那個年代,認知停留在唯我獨尊之上的人們,在度過三年自然災害後,對湟魚的捕撈仍然是既無序,亦無節制地濫捕濫撈,曾救命於民的湟魚在湖中已所剩無幾。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殊不知,在青海湖生態系統中,湟魚的角色至關重要,作用不可替代:湟魚以浮游生物、藻類為主食;水鳥以湟魚為美味。浮游生物、藻類以鳥糞為滋養。它們之間相輔相成,如若湟魚消失,將導致生態鏈崩潰,青海湖將淪為一潭毫無生機的“死海”。進而影響和改變周邊的生態,如若成真,以湖得名的青海將“顏面“盡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慾無極。以有時有限奉無極之慾,而法制不生其間,則必物暴殄而財乏用矣。”無需具備古漢語知識,就能讀懂的這段古文,極具哲理。不敢相信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說過的話,古人都明白的道理,現代人不該不明白吧?

從地理上講,青海湖是高原之腎,它吐納生命氣息,養育周邊的草原,讓無數生靈在這裡自由棲息,人類應該保護這片土地才是。

所幸,青海在“死海”夢魘中驚醒,原來青海湖的秀色緣於湖中成千上萬湟魚的支撐!支撐不在哪還有美景?

青海從1982年開始,實施4次限產捕撈,後又頒佈了第五次封湖育魚限令,在落實零捕撈的同時,加大對湟魚偷捕、販運、加工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湟魚成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被列入《中國紅色名錄》。

在湟源縣的一家餐館,試探性地問過餐館老闆,老闆說,現在不敢賣了,隨時都可能被查,連冰箱都不敢放,也沒人敢吃了,如果吃魚的是公務人員,那是要被開除的。可見禁魚令的查處力度非同一般。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和那些已經消逝的物種比,湟魚是幸運的,因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岌岌可危的湟魚命運發生了轉折。經過人們近四十年的立法保護,青海湖湟魚的資源量,2015年統計的數據約達6萬噸,為保護初期的23倍。隨著湟魚數量的逐年增多,洄游的規模也一年比一年壯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湟魚洄游季也是鳥兒的收穫季,以魚為食的鳥兒隨之而來,有些鳥也選擇在這個季節哺育幼雛。鳥魚大戰的序幕從每年的五月徐徐拉開,直到八月中旬才落下帷幕。

來到青海湖,恰在七月中旬,距離洄游結束還有一個月的時間,能看到湟魚的地點又在哪呢?餐館老闆告訴說,在剛察縣楊柳河和泉吉河一帶,這幾天去應該能看到。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第二天驅車前往青海湖邊的另一個縣城——剛察。車過剛察泉吉鎮,途經幾條不能稱其為河的水溝,停車觀察,發現有少量的魚群在水中游動,溝邊還有幾隻在撲騰,像是被水草困住了。於是下到溝裡,想幫助一下擱淺的魚,不料,一旦人影投射在水,立即引起魚群一陣驚慌地亂竄,動作相當地敏捷。我們的擔心多餘了。

儘管溝窄水淺,魚群看似唾手可得,沿途所到之處並不見一個捕魚者的身影,也不見有管理人員值守。即使飄在水面奄奄一息的湟魚,也不見有人打撈。沿途的所見所聞,折射出當地人保護湟魚的環保意識已經具有相當的高度。

見過湟魚禁不住心旌神搖,不過還是心存疑慮:一個箭步就能跨過的水溝是湟魚的前輩走過的路嗎?不會是誤入歧途了吧?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泉吉河距泉吉鎮約十多公里,兩岸一色的石板護欄立在河岸,有些河段還正在安裝中,預見到以後會有大量的遊人湧向這裡,提前做個防範。未雨綢繆是當政者的遠見。

泉吉河是無數條注入青海湖的河流之一,河道寬約五十米,水流寬度則不過十米,河中水淺且清,亂石嶙峋,站在河岸能看到水中的魚群,“半河清水半河魚”的描述不帶半點誇張。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一群棕頭鷗翩翩而至,這裡是距離公路較近的河灘,看到的數量沒有想象的多,也沒看見有其它的鳥。但可以肯定在泉吉河的其它河段或是湟魚洄游的其它河流會有更多的分佈。因時間的緣故,湟魚洄游的其它河流不能一一前往了。據說布哈河、沙柳河、黑馬河和哈爾蓋河都有不少的精彩,只有留待下次了。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棕頭鷗在空中轉了一圈,落在了河灘上。 它們基本不在意河岸上是否有人經過,或站在河水中,或起舞弄影,只專注於河中游過的魚群。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泉吉河上魚翔淺底,飛鳥盤旋, 棕頭鷗肆意地圍追堵截著經過身邊的湟魚,泉吉河成了棕頭歐名副其實的餐廳。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守株待兔說的是某些獵人的愚蠢,守河待魚則是鳥兒的智慧。看它們只要伸頭入水就能輕易地叼起一條魚來,如探囊取物,容易得毫無技術可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就棕頭鷗而言,困惑它們的是魚太多,該挑哪條下嘴?哪條更適合自己?因它們吃魚的方式,簡單粗暴。魚到嘴後都是以從頭到尾地順序往下吞,遇見魚大嘴小的情況,嘴一鬆就丟棄了,好像從不考慮撕碎了再吃。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好在這裡捕魚很容易,很快就能再叼起一條來,根本不費力。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就湟魚而言,無疑是一次悲壯的洄游,作為魚鳥大戰的一方,在遭遇攻擊時毫無防禦,毫無反抗,毫無招架且無處躲藏,完全是一邊倒的弱肉強食!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泉吉河上四目相對的情形比比皆是,直戳人心。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面對從天而降的天敵,生死全憑運氣。可伶的湟魚,除去洄游旅程的其它意外,有多少葬身鳥腹,誰能說得清?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飽餐之後的棕頭鷗,並不急於離開,很愜意地站在河中梳理羽毛,可能是幾個自己吃飽全家不餓的單身漢。沒等多久,它們又開始在河裡捕起魚來,胃口真是太好了。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此時還在湖邊徘徊,費力捕魚的那些鳥,為何不到河裡來呢?鳥兒的世界真的不懂.....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看過棕頭鷗吃魚,溯流向前幾百米,河道上出現一道梯級水壩,階梯頂部那片水流平緩的水域就是湟魚世代產卵的地方。據瞭解這是投資1000餘萬元修建的兩個人工水壩之一,另一個建在沙柳河上。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水壩底部前,一片面積不大,水略深的區域,密密麻麻的佈滿了湟魚,這些都是遷徙魚群中的幸運兒,拼盡全力來到這裡,可謂距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了。淡黃色的魚鰭緩緩划動著身軀,全無水溝初見時的機敏迅捷,看似慵懶散淡,實則在為最後的衝刺積蓄力量。


"

圖文/彭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從成都往西,如果不是去西藏,繞不過的地方是青海,那裡有一汪湛藍的湖水,也不容你繞過,她就是青海湖。2019年7月12日一行8人經四川的阿壩、再經青海久治,一路前行,看見一個半圓形狀的拱門,來過和沒來過這裡的人都知道,青海湖到了。

青海湖古稱“西海”,面積4582平方公里,最深達32.8米,既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因盛產湟魚和湖中島棲息各種水鳥而聞名。像一顆藍寶石鑲嵌在中國的西北部。青海省因湖得名,也是中國唯一一個與湖同名的省份,這是湖的榮耀,亦是青海的榮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的周邊居住著多個少數民族。對湖的稱謂,蒙古語叫它“庫庫諾爾”,意為“青色的水”;藏語叫它“措溫布”,意為“藍色的海”。名字因語言而異,意思卻非常的相近。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裡的季節比成都晚了約幾個月,成都平原的菜花早已果實歸倉,青海湖邊的菜花還在大片大片地開著 。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菜花不到處,牧草青青、野花嬌俏,既有清風拂面,也有經幡飄飄。假如可以,很想把她挪動一下,離成都近一點,估計青海人不會同意。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畔的草叢中,見得最多的是草原鼠兔,它體型比老鼠大,嘴沒有老鼠尖,也沒有令人生厭的老鼠尾巴,如配長耳朵,就是一隻小兔。一身灰褐,如果呆著不動,容易被當作草地上隆起的小土堆。它生性機警,一副隨時準備逃離的樣子,萌萌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見得最多的鳥是百靈鳥,和草原鼠兔一樣,也是一身灰褐的羽毛。世界真奇妙,兩個不同的物種,不約而同地選擇同一種顏色做保護。別看它相貌平平,鳴叫起來卻聲含音律,超乎尋常的動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無論在草地,還是在空中,鳥鳴之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餘音嫋嫋,宛若天籟,極像是在為水配樂,為湖而歌。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一湖天賜瑰寶,經青海人有意無意地裝點、打扮,凸顯原始、粗獷、自然之大美,動人嫵媚,醉人心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青海湖最美的季節,每到這個季節,車如潮,人如織,環湖皆是賞景人。或遠觀或近看,或為一睹湖泊的湛藍,或為留下一張令人豔羨的倩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踏上這片土地,不論是極目遠眺,還是雙目輕閉,目之所及,耳之所聞,都不讓人失望。此樂何極?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然而,碧波萬頃之下青海湖曾經的憂傷,險些成為“死海”的過往,卻少有人知.....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偌大的一湖碧水, 除了偶有一艏遊艇,鮮見船帆,但見靜影沉璧,不聞漁歌互答。青海湖不是盛產湟魚嗎,它在哪呢?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能回答我的,只有遠離人群的那幾只鳥兒了。只見它們從湖岸騰起,不時地在空中做一次懸停,然後一個俯衝扎向水面。一湖靜謐的湖水因它們的身影不再靜謐。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若是有所斬獲,卻並不見吞食,而是銜著獵物向遠處飛去,可能是嗷嗷待哺小鳥,正在巢中翹首以盼,耽誤不得。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被銜住的魚個頭不大,十有八九是青海湖傳說中的湟魚了。湟魚因環境因素的制約,生長及其緩慢,一年增長體重不足一兩。這隻被鳥銜住的魚,以目測估計約是兩三年的魚了。湟魚是青海湖的主要魚類,獨佔湖中魚類資源的95%以上。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湟魚得名於湖邊的一座名叫湟源的縣城, 正式的名稱“青海湖裸鯉”,關於湟魚的最早記載,見於清朝乾隆年間的《西寧府新志》:“水中繞有魚類,色黃無鱗……”。據說,湟魚的祖先是黃河鯉魚。原本有鱗,因地質運動青海湖成了閉塞湖,為適應日漸鹽澀的湖水,鱗片逐步退化。物競天擇適者生,湟魚成功的適應了高寒、高鹽、高鹼的生存環境,成了青海湖獨有的主要魚類。

此魚體型細長成紡錘狀,渾身光滑細膩,和人們熟知的大馬哈魚一樣,具有洄游的習性。每到繁殖季節,湖內的成魚開始在環湖各條河流的河口集結,然後成群結隊、摩肩接踵地溯河而上,離開鹹澀的青海湖到淡水中產卵。甚極時,河道彷彿流的不是水,而是湟魚。打馬過河,踩死幾條魚,不是什麼稀罕事。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此 照片來自網絡)



上世紀中期,時逢3年自然災害,食物匱乏,政府發出“獵山漁水”的號令,數萬人進入環湖地區,對湟魚的捕撈作業不捨晝夜。

據相關資料,三年時間,青海總計捕魚7.29萬噸。按照當時青海平均人口221萬人算,三年裡每個青海人吃掉了近66斤湟魚,如果算上無法估量的民間捕撈,青海人吃掉的湟魚遠不止這個數。當事人回憶,那時湖裡的魚又多又大,一網下去,就是幾萬斤,要四五個卡車才能裝下。有多少飢餓的生命因此獲得拯救。說到湟魚,老一輩青海人公認,是湟魚救了他們的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 照片來自網絡)

但是,那個年代,認知停留在唯我獨尊之上的人們,在度過三年自然災害後,對湟魚的捕撈仍然是既無序,亦無節制地濫捕濫撈,曾救命於民的湟魚在湖中已所剩無幾。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殊不知,在青海湖生態系統中,湟魚的角色至關重要,作用不可替代:湟魚以浮游生物、藻類為主食;水鳥以湟魚為美味。浮游生物、藻類以鳥糞為滋養。它們之間相輔相成,如若湟魚消失,將導致生態鏈崩潰,青海湖將淪為一潭毫無生機的“死海”。進而影響和改變周邊的生態,如若成真,以湖得名的青海將“顏面“盡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慾無極。以有時有限奉無極之慾,而法制不生其間,則必物暴殄而財乏用矣。”無需具備古漢語知識,就能讀懂的這段古文,極具哲理。不敢相信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說過的話,古人都明白的道理,現代人不該不明白吧?

從地理上講,青海湖是高原之腎,它吐納生命氣息,養育周邊的草原,讓無數生靈在這裡自由棲息,人類應該保護這片土地才是。

所幸,青海在“死海”夢魘中驚醒,原來青海湖的秀色緣於湖中成千上萬湟魚的支撐!支撐不在哪還有美景?

青海從1982年開始,實施4次限產捕撈,後又頒佈了第五次封湖育魚限令,在落實零捕撈的同時,加大對湟魚偷捕、販運、加工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湟魚成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被列入《中國紅色名錄》。

在湟源縣的一家餐館,試探性地問過餐館老闆,老闆說,現在不敢賣了,隨時都可能被查,連冰箱都不敢放,也沒人敢吃了,如果吃魚的是公務人員,那是要被開除的。可見禁魚令的查處力度非同一般。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和那些已經消逝的物種比,湟魚是幸運的,因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岌岌可危的湟魚命運發生了轉折。經過人們近四十年的立法保護,青海湖湟魚的資源量,2015年統計的數據約達6萬噸,為保護初期的23倍。隨著湟魚數量的逐年增多,洄游的規模也一年比一年壯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湟魚洄游季也是鳥兒的收穫季,以魚為食的鳥兒隨之而來,有些鳥也選擇在這個季節哺育幼雛。鳥魚大戰的序幕從每年的五月徐徐拉開,直到八月中旬才落下帷幕。

來到青海湖,恰在七月中旬,距離洄游結束還有一個月的時間,能看到湟魚的地點又在哪呢?餐館老闆告訴說,在剛察縣楊柳河和泉吉河一帶,這幾天去應該能看到。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第二天驅車前往青海湖邊的另一個縣城——剛察。車過剛察泉吉鎮,途經幾條不能稱其為河的水溝,停車觀察,發現有少量的魚群在水中游動,溝邊還有幾隻在撲騰,像是被水草困住了。於是下到溝裡,想幫助一下擱淺的魚,不料,一旦人影投射在水,立即引起魚群一陣驚慌地亂竄,動作相當地敏捷。我們的擔心多餘了。

儘管溝窄水淺,魚群看似唾手可得,沿途所到之處並不見一個捕魚者的身影,也不見有管理人員值守。即使飄在水面奄奄一息的湟魚,也不見有人打撈。沿途的所見所聞,折射出當地人保護湟魚的環保意識已經具有相當的高度。

見過湟魚禁不住心旌神搖,不過還是心存疑慮:一個箭步就能跨過的水溝是湟魚的前輩走過的路嗎?不會是誤入歧途了吧?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泉吉河距泉吉鎮約十多公里,兩岸一色的石板護欄立在河岸,有些河段還正在安裝中,預見到以後會有大量的遊人湧向這裡,提前做個防範。未雨綢繆是當政者的遠見。

泉吉河是無數條注入青海湖的河流之一,河道寬約五十米,水流寬度則不過十米,河中水淺且清,亂石嶙峋,站在河岸能看到水中的魚群,“半河清水半河魚”的描述不帶半點誇張。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一群棕頭鷗翩翩而至,這裡是距離公路較近的河灘,看到的數量沒有想象的多,也沒看見有其它的鳥。但可以肯定在泉吉河的其它河段或是湟魚洄游的其它河流會有更多的分佈。因時間的緣故,湟魚洄游的其它河流不能一一前往了。據說布哈河、沙柳河、黑馬河和哈爾蓋河都有不少的精彩,只有留待下次了。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棕頭鷗在空中轉了一圈,落在了河灘上。 它們基本不在意河岸上是否有人經過,或站在河水中,或起舞弄影,只專注於河中游過的魚群。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泉吉河上魚翔淺底,飛鳥盤旋, 棕頭鷗肆意地圍追堵截著經過身邊的湟魚,泉吉河成了棕頭歐名副其實的餐廳。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守株待兔說的是某些獵人的愚蠢,守河待魚則是鳥兒的智慧。看它們只要伸頭入水就能輕易地叼起一條魚來,如探囊取物,容易得毫無技術可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就棕頭鷗而言,困惑它們的是魚太多,該挑哪條下嘴?哪條更適合自己?因它們吃魚的方式,簡單粗暴。魚到嘴後都是以從頭到尾地順序往下吞,遇見魚大嘴小的情況,嘴一鬆就丟棄了,好像從不考慮撕碎了再吃。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好在這裡捕魚很容易,很快就能再叼起一條來,根本不費力。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就湟魚而言,無疑是一次悲壯的洄游,作為魚鳥大戰的一方,在遭遇攻擊時毫無防禦,毫無反抗,毫無招架且無處躲藏,完全是一邊倒的弱肉強食!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泉吉河上四目相對的情形比比皆是,直戳人心。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面對從天而降的天敵,生死全憑運氣。可伶的湟魚,除去洄游旅程的其它意外,有多少葬身鳥腹,誰能說得清?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飽餐之後的棕頭鷗,並不急於離開,很愜意地站在河中梳理羽毛,可能是幾個自己吃飽全家不餓的單身漢。沒等多久,它們又開始在河裡捕起魚來,胃口真是太好了。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此時還在湖邊徘徊,費力捕魚的那些鳥,為何不到河裡來呢?鳥兒的世界真的不懂.....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看過棕頭鷗吃魚,溯流向前幾百米,河道上出現一道梯級水壩,階梯頂部那片水流平緩的水域就是湟魚世代產卵的地方。據瞭解這是投資1000餘萬元修建的兩個人工水壩之一,另一個建在沙柳河上。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水壩底部前,一片面積不大,水略深的區域,密密麻麻的佈滿了湟魚,這些都是遷徙魚群中的幸運兒,拼盡全力來到這裡,可謂距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了。淡黃色的魚鰭緩緩划動著身軀,全無水溝初見時的機敏迅捷,看似慵懶散淡,實則在為最後的衝刺積蓄力量。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舊時的水壩,重在農業灌溉,截斷了湟魚的洄游路線,現在改建成約20級帶凹槽的階梯,讓湟魚在衝上一級階梯後,有一個緩衝水域歇息,再繼續向上衝。


"

圖文/彭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從成都往西,如果不是去西藏,繞不過的地方是青海,那裡有一汪湛藍的湖水,也不容你繞過,她就是青海湖。2019年7月12日一行8人經四川的阿壩、再經青海久治,一路前行,看見一個半圓形狀的拱門,來過和沒來過這裡的人都知道,青海湖到了。

青海湖古稱“西海”,面積4582平方公里,最深達32.8米,既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因盛產湟魚和湖中島棲息各種水鳥而聞名。像一顆藍寶石鑲嵌在中國的西北部。青海省因湖得名,也是中國唯一一個與湖同名的省份,這是湖的榮耀,亦是青海的榮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的周邊居住著多個少數民族。對湖的稱謂,蒙古語叫它“庫庫諾爾”,意為“青色的水”;藏語叫它“措溫布”,意為“藍色的海”。名字因語言而異,意思卻非常的相近。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裡的季節比成都晚了約幾個月,成都平原的菜花早已果實歸倉,青海湖邊的菜花還在大片大片地開著 。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菜花不到處,牧草青青、野花嬌俏,既有清風拂面,也有經幡飄飄。假如可以,很想把她挪動一下,離成都近一點,估計青海人不會同意。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畔的草叢中,見得最多的是草原鼠兔,它體型比老鼠大,嘴沒有老鼠尖,也沒有令人生厭的老鼠尾巴,如配長耳朵,就是一隻小兔。一身灰褐,如果呆著不動,容易被當作草地上隆起的小土堆。它生性機警,一副隨時準備逃離的樣子,萌萌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見得最多的鳥是百靈鳥,和草原鼠兔一樣,也是一身灰褐的羽毛。世界真奇妙,兩個不同的物種,不約而同地選擇同一種顏色做保護。別看它相貌平平,鳴叫起來卻聲含音律,超乎尋常的動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無論在草地,還是在空中,鳥鳴之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餘音嫋嫋,宛若天籟,極像是在為水配樂,為湖而歌。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一湖天賜瑰寶,經青海人有意無意地裝點、打扮,凸顯原始、粗獷、自然之大美,動人嫵媚,醉人心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青海湖最美的季節,每到這個季節,車如潮,人如織,環湖皆是賞景人。或遠觀或近看,或為一睹湖泊的湛藍,或為留下一張令人豔羨的倩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踏上這片土地,不論是極目遠眺,還是雙目輕閉,目之所及,耳之所聞,都不讓人失望。此樂何極?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然而,碧波萬頃之下青海湖曾經的憂傷,險些成為“死海”的過往,卻少有人知.....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偌大的一湖碧水, 除了偶有一艏遊艇,鮮見船帆,但見靜影沉璧,不聞漁歌互答。青海湖不是盛產湟魚嗎,它在哪呢?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能回答我的,只有遠離人群的那幾只鳥兒了。只見它們從湖岸騰起,不時地在空中做一次懸停,然後一個俯衝扎向水面。一湖靜謐的湖水因它們的身影不再靜謐。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若是有所斬獲,卻並不見吞食,而是銜著獵物向遠處飛去,可能是嗷嗷待哺小鳥,正在巢中翹首以盼,耽誤不得。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被銜住的魚個頭不大,十有八九是青海湖傳說中的湟魚了。湟魚因環境因素的制約,生長及其緩慢,一年增長體重不足一兩。這隻被鳥銜住的魚,以目測估計約是兩三年的魚了。湟魚是青海湖的主要魚類,獨佔湖中魚類資源的95%以上。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湟魚得名於湖邊的一座名叫湟源的縣城, 正式的名稱“青海湖裸鯉”,關於湟魚的最早記載,見於清朝乾隆年間的《西寧府新志》:“水中繞有魚類,色黃無鱗……”。據說,湟魚的祖先是黃河鯉魚。原本有鱗,因地質運動青海湖成了閉塞湖,為適應日漸鹽澀的湖水,鱗片逐步退化。物競天擇適者生,湟魚成功的適應了高寒、高鹽、高鹼的生存環境,成了青海湖獨有的主要魚類。

此魚體型細長成紡錘狀,渾身光滑細膩,和人們熟知的大馬哈魚一樣,具有洄游的習性。每到繁殖季節,湖內的成魚開始在環湖各條河流的河口集結,然後成群結隊、摩肩接踵地溯河而上,離開鹹澀的青海湖到淡水中產卵。甚極時,河道彷彿流的不是水,而是湟魚。打馬過河,踩死幾條魚,不是什麼稀罕事。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此 照片來自網絡)



上世紀中期,時逢3年自然災害,食物匱乏,政府發出“獵山漁水”的號令,數萬人進入環湖地區,對湟魚的捕撈作業不捨晝夜。

據相關資料,三年時間,青海總計捕魚7.29萬噸。按照當時青海平均人口221萬人算,三年裡每個青海人吃掉了近66斤湟魚,如果算上無法估量的民間捕撈,青海人吃掉的湟魚遠不止這個數。當事人回憶,那時湖裡的魚又多又大,一網下去,就是幾萬斤,要四五個卡車才能裝下。有多少飢餓的生命因此獲得拯救。說到湟魚,老一輩青海人公認,是湟魚救了他們的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 照片來自網絡)

但是,那個年代,認知停留在唯我獨尊之上的人們,在度過三年自然災害後,對湟魚的捕撈仍然是既無序,亦無節制地濫捕濫撈,曾救命於民的湟魚在湖中已所剩無幾。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殊不知,在青海湖生態系統中,湟魚的角色至關重要,作用不可替代:湟魚以浮游生物、藻類為主食;水鳥以湟魚為美味。浮游生物、藻類以鳥糞為滋養。它們之間相輔相成,如若湟魚消失,將導致生態鏈崩潰,青海湖將淪為一潭毫無生機的“死海”。進而影響和改變周邊的生態,如若成真,以湖得名的青海將“顏面“盡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慾無極。以有時有限奉無極之慾,而法制不生其間,則必物暴殄而財乏用矣。”無需具備古漢語知識,就能讀懂的這段古文,極具哲理。不敢相信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說過的話,古人都明白的道理,現代人不該不明白吧?

從地理上講,青海湖是高原之腎,它吐納生命氣息,養育周邊的草原,讓無數生靈在這裡自由棲息,人類應該保護這片土地才是。

所幸,青海在“死海”夢魘中驚醒,原來青海湖的秀色緣於湖中成千上萬湟魚的支撐!支撐不在哪還有美景?

青海從1982年開始,實施4次限產捕撈,後又頒佈了第五次封湖育魚限令,在落實零捕撈的同時,加大對湟魚偷捕、販運、加工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湟魚成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被列入《中國紅色名錄》。

在湟源縣的一家餐館,試探性地問過餐館老闆,老闆說,現在不敢賣了,隨時都可能被查,連冰箱都不敢放,也沒人敢吃了,如果吃魚的是公務人員,那是要被開除的。可見禁魚令的查處力度非同一般。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和那些已經消逝的物種比,湟魚是幸運的,因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岌岌可危的湟魚命運發生了轉折。經過人們近四十年的立法保護,青海湖湟魚的資源量,2015年統計的數據約達6萬噸,為保護初期的23倍。隨著湟魚數量的逐年增多,洄游的規模也一年比一年壯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湟魚洄游季也是鳥兒的收穫季,以魚為食的鳥兒隨之而來,有些鳥也選擇在這個季節哺育幼雛。鳥魚大戰的序幕從每年的五月徐徐拉開,直到八月中旬才落下帷幕。

來到青海湖,恰在七月中旬,距離洄游結束還有一個月的時間,能看到湟魚的地點又在哪呢?餐館老闆告訴說,在剛察縣楊柳河和泉吉河一帶,這幾天去應該能看到。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第二天驅車前往青海湖邊的另一個縣城——剛察。車過剛察泉吉鎮,途經幾條不能稱其為河的水溝,停車觀察,發現有少量的魚群在水中游動,溝邊還有幾隻在撲騰,像是被水草困住了。於是下到溝裡,想幫助一下擱淺的魚,不料,一旦人影投射在水,立即引起魚群一陣驚慌地亂竄,動作相當地敏捷。我們的擔心多餘了。

儘管溝窄水淺,魚群看似唾手可得,沿途所到之處並不見一個捕魚者的身影,也不見有管理人員值守。即使飄在水面奄奄一息的湟魚,也不見有人打撈。沿途的所見所聞,折射出當地人保護湟魚的環保意識已經具有相當的高度。

見過湟魚禁不住心旌神搖,不過還是心存疑慮:一個箭步就能跨過的水溝是湟魚的前輩走過的路嗎?不會是誤入歧途了吧?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泉吉河距泉吉鎮約十多公里,兩岸一色的石板護欄立在河岸,有些河段還正在安裝中,預見到以後會有大量的遊人湧向這裡,提前做個防範。未雨綢繆是當政者的遠見。

泉吉河是無數條注入青海湖的河流之一,河道寬約五十米,水流寬度則不過十米,河中水淺且清,亂石嶙峋,站在河岸能看到水中的魚群,“半河清水半河魚”的描述不帶半點誇張。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一群棕頭鷗翩翩而至,這裡是距離公路較近的河灘,看到的數量沒有想象的多,也沒看見有其它的鳥。但可以肯定在泉吉河的其它河段或是湟魚洄游的其它河流會有更多的分佈。因時間的緣故,湟魚洄游的其它河流不能一一前往了。據說布哈河、沙柳河、黑馬河和哈爾蓋河都有不少的精彩,只有留待下次了。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棕頭鷗在空中轉了一圈,落在了河灘上。 它們基本不在意河岸上是否有人經過,或站在河水中,或起舞弄影,只專注於河中游過的魚群。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泉吉河上魚翔淺底,飛鳥盤旋, 棕頭鷗肆意地圍追堵截著經過身邊的湟魚,泉吉河成了棕頭歐名副其實的餐廳。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守株待兔說的是某些獵人的愚蠢,守河待魚則是鳥兒的智慧。看它們只要伸頭入水就能輕易地叼起一條魚來,如探囊取物,容易得毫無技術可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就棕頭鷗而言,困惑它們的是魚太多,該挑哪條下嘴?哪條更適合自己?因它們吃魚的方式,簡單粗暴。魚到嘴後都是以從頭到尾地順序往下吞,遇見魚大嘴小的情況,嘴一鬆就丟棄了,好像從不考慮撕碎了再吃。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好在這裡捕魚很容易,很快就能再叼起一條來,根本不費力。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就湟魚而言,無疑是一次悲壯的洄游,作為魚鳥大戰的一方,在遭遇攻擊時毫無防禦,毫無反抗,毫無招架且無處躲藏,完全是一邊倒的弱肉強食!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泉吉河上四目相對的情形比比皆是,直戳人心。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面對從天而降的天敵,生死全憑運氣。可伶的湟魚,除去洄游旅程的其它意外,有多少葬身鳥腹,誰能說得清?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飽餐之後的棕頭鷗,並不急於離開,很愜意地站在河中梳理羽毛,可能是幾個自己吃飽全家不餓的單身漢。沒等多久,它們又開始在河裡捕起魚來,胃口真是太好了。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此時還在湖邊徘徊,費力捕魚的那些鳥,為何不到河裡來呢?鳥兒的世界真的不懂.....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看過棕頭鷗吃魚,溯流向前幾百米,河道上出現一道梯級水壩,階梯頂部那片水流平緩的水域就是湟魚世代產卵的地方。據瞭解這是投資1000餘萬元修建的兩個人工水壩之一,另一個建在沙柳河上。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水壩底部前,一片面積不大,水略深的區域,密密麻麻的佈滿了湟魚,這些都是遷徙魚群中的幸運兒,拼盡全力來到這裡,可謂距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了。淡黃色的魚鰭緩緩划動著身軀,全無水溝初見時的機敏迅捷,看似慵懶散淡,實則在為最後的衝刺積蓄力量。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舊時的水壩,重在農業灌溉,截斷了湟魚的洄游路線,現在改建成約20級帶凹槽的階梯,讓湟魚在衝上一級階梯後,有一個緩衝水域歇息,再繼續向上衝。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水壩設計的理念,體現以自然為本的感人情懷,完全是替魚做想地設計,細緻、周到、科學。它矗立在河中既保證土地用水,又給湟魚打開一條洄游的路;既刺激魚群激情噴發,又助力魚群順利回家。是人們征服自然,或與之和諧相處最好的實列。


"

圖文/彭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從成都往西,如果不是去西藏,繞不過的地方是青海,那裡有一汪湛藍的湖水,也不容你繞過,她就是青海湖。2019年7月12日一行8人經四川的阿壩、再經青海久治,一路前行,看見一個半圓形狀的拱門,來過和沒來過這裡的人都知道,青海湖到了。

青海湖古稱“西海”,面積4582平方公里,最深達32.8米,既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因盛產湟魚和湖中島棲息各種水鳥而聞名。像一顆藍寶石鑲嵌在中國的西北部。青海省因湖得名,也是中國唯一一個與湖同名的省份,這是湖的榮耀,亦是青海的榮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的周邊居住著多個少數民族。對湖的稱謂,蒙古語叫它“庫庫諾爾”,意為“青色的水”;藏語叫它“措溫布”,意為“藍色的海”。名字因語言而異,意思卻非常的相近。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裡的季節比成都晚了約幾個月,成都平原的菜花早已果實歸倉,青海湖邊的菜花還在大片大片地開著 。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菜花不到處,牧草青青、野花嬌俏,既有清風拂面,也有經幡飄飄。假如可以,很想把她挪動一下,離成都近一點,估計青海人不會同意。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畔的草叢中,見得最多的是草原鼠兔,它體型比老鼠大,嘴沒有老鼠尖,也沒有令人生厭的老鼠尾巴,如配長耳朵,就是一隻小兔。一身灰褐,如果呆著不動,容易被當作草地上隆起的小土堆。它生性機警,一副隨時準備逃離的樣子,萌萌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見得最多的鳥是百靈鳥,和草原鼠兔一樣,也是一身灰褐的羽毛。世界真奇妙,兩個不同的物種,不約而同地選擇同一種顏色做保護。別看它相貌平平,鳴叫起來卻聲含音律,超乎尋常的動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無論在草地,還是在空中,鳥鳴之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餘音嫋嫋,宛若天籟,極像是在為水配樂,為湖而歌。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一湖天賜瑰寶,經青海人有意無意地裝點、打扮,凸顯原始、粗獷、自然之大美,動人嫵媚,醉人心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青海湖最美的季節,每到這個季節,車如潮,人如織,環湖皆是賞景人。或遠觀或近看,或為一睹湖泊的湛藍,或為留下一張令人豔羨的倩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踏上這片土地,不論是極目遠眺,還是雙目輕閉,目之所及,耳之所聞,都不讓人失望。此樂何極?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然而,碧波萬頃之下青海湖曾經的憂傷,險些成為“死海”的過往,卻少有人知.....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偌大的一湖碧水, 除了偶有一艏遊艇,鮮見船帆,但見靜影沉璧,不聞漁歌互答。青海湖不是盛產湟魚嗎,它在哪呢?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能回答我的,只有遠離人群的那幾只鳥兒了。只見它們從湖岸騰起,不時地在空中做一次懸停,然後一個俯衝扎向水面。一湖靜謐的湖水因它們的身影不再靜謐。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若是有所斬獲,卻並不見吞食,而是銜著獵物向遠處飛去,可能是嗷嗷待哺小鳥,正在巢中翹首以盼,耽誤不得。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被銜住的魚個頭不大,十有八九是青海湖傳說中的湟魚了。湟魚因環境因素的制約,生長及其緩慢,一年增長體重不足一兩。這隻被鳥銜住的魚,以目測估計約是兩三年的魚了。湟魚是青海湖的主要魚類,獨佔湖中魚類資源的95%以上。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湟魚得名於湖邊的一座名叫湟源的縣城, 正式的名稱“青海湖裸鯉”,關於湟魚的最早記載,見於清朝乾隆年間的《西寧府新志》:“水中繞有魚類,色黃無鱗……”。據說,湟魚的祖先是黃河鯉魚。原本有鱗,因地質運動青海湖成了閉塞湖,為適應日漸鹽澀的湖水,鱗片逐步退化。物競天擇適者生,湟魚成功的適應了高寒、高鹽、高鹼的生存環境,成了青海湖獨有的主要魚類。

此魚體型細長成紡錘狀,渾身光滑細膩,和人們熟知的大馬哈魚一樣,具有洄游的習性。每到繁殖季節,湖內的成魚開始在環湖各條河流的河口集結,然後成群結隊、摩肩接踵地溯河而上,離開鹹澀的青海湖到淡水中產卵。甚極時,河道彷彿流的不是水,而是湟魚。打馬過河,踩死幾條魚,不是什麼稀罕事。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此 照片來自網絡)



上世紀中期,時逢3年自然災害,食物匱乏,政府發出“獵山漁水”的號令,數萬人進入環湖地區,對湟魚的捕撈作業不捨晝夜。

據相關資料,三年時間,青海總計捕魚7.29萬噸。按照當時青海平均人口221萬人算,三年裡每個青海人吃掉了近66斤湟魚,如果算上無法估量的民間捕撈,青海人吃掉的湟魚遠不止這個數。當事人回憶,那時湖裡的魚又多又大,一網下去,就是幾萬斤,要四五個卡車才能裝下。有多少飢餓的生命因此獲得拯救。說到湟魚,老一輩青海人公認,是湟魚救了他們的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 照片來自網絡)

但是,那個年代,認知停留在唯我獨尊之上的人們,在度過三年自然災害後,對湟魚的捕撈仍然是既無序,亦無節制地濫捕濫撈,曾救命於民的湟魚在湖中已所剩無幾。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殊不知,在青海湖生態系統中,湟魚的角色至關重要,作用不可替代:湟魚以浮游生物、藻類為主食;水鳥以湟魚為美味。浮游生物、藻類以鳥糞為滋養。它們之間相輔相成,如若湟魚消失,將導致生態鏈崩潰,青海湖將淪為一潭毫無生機的“死海”。進而影響和改變周邊的生態,如若成真,以湖得名的青海將“顏面“盡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慾無極。以有時有限奉無極之慾,而法制不生其間,則必物暴殄而財乏用矣。”無需具備古漢語知識,就能讀懂的這段古文,極具哲理。不敢相信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說過的話,古人都明白的道理,現代人不該不明白吧?

從地理上講,青海湖是高原之腎,它吐納生命氣息,養育周邊的草原,讓無數生靈在這裡自由棲息,人類應該保護這片土地才是。

所幸,青海在“死海”夢魘中驚醒,原來青海湖的秀色緣於湖中成千上萬湟魚的支撐!支撐不在哪還有美景?

青海從1982年開始,實施4次限產捕撈,後又頒佈了第五次封湖育魚限令,在落實零捕撈的同時,加大對湟魚偷捕、販運、加工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湟魚成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被列入《中國紅色名錄》。

在湟源縣的一家餐館,試探性地問過餐館老闆,老闆說,現在不敢賣了,隨時都可能被查,連冰箱都不敢放,也沒人敢吃了,如果吃魚的是公務人員,那是要被開除的。可見禁魚令的查處力度非同一般。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和那些已經消逝的物種比,湟魚是幸運的,因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岌岌可危的湟魚命運發生了轉折。經過人們近四十年的立法保護,青海湖湟魚的資源量,2015年統計的數據約達6萬噸,為保護初期的23倍。隨著湟魚數量的逐年增多,洄游的規模也一年比一年壯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湟魚洄游季也是鳥兒的收穫季,以魚為食的鳥兒隨之而來,有些鳥也選擇在這個季節哺育幼雛。鳥魚大戰的序幕從每年的五月徐徐拉開,直到八月中旬才落下帷幕。

來到青海湖,恰在七月中旬,距離洄游結束還有一個月的時間,能看到湟魚的地點又在哪呢?餐館老闆告訴說,在剛察縣楊柳河和泉吉河一帶,這幾天去應該能看到。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第二天驅車前往青海湖邊的另一個縣城——剛察。車過剛察泉吉鎮,途經幾條不能稱其為河的水溝,停車觀察,發現有少量的魚群在水中游動,溝邊還有幾隻在撲騰,像是被水草困住了。於是下到溝裡,想幫助一下擱淺的魚,不料,一旦人影投射在水,立即引起魚群一陣驚慌地亂竄,動作相當地敏捷。我們的擔心多餘了。

儘管溝窄水淺,魚群看似唾手可得,沿途所到之處並不見一個捕魚者的身影,也不見有管理人員值守。即使飄在水面奄奄一息的湟魚,也不見有人打撈。沿途的所見所聞,折射出當地人保護湟魚的環保意識已經具有相當的高度。

見過湟魚禁不住心旌神搖,不過還是心存疑慮:一個箭步就能跨過的水溝是湟魚的前輩走過的路嗎?不會是誤入歧途了吧?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泉吉河距泉吉鎮約十多公里,兩岸一色的石板護欄立在河岸,有些河段還正在安裝中,預見到以後會有大量的遊人湧向這裡,提前做個防範。未雨綢繆是當政者的遠見。

泉吉河是無數條注入青海湖的河流之一,河道寬約五十米,水流寬度則不過十米,河中水淺且清,亂石嶙峋,站在河岸能看到水中的魚群,“半河清水半河魚”的描述不帶半點誇張。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一群棕頭鷗翩翩而至,這裡是距離公路較近的河灘,看到的數量沒有想象的多,也沒看見有其它的鳥。但可以肯定在泉吉河的其它河段或是湟魚洄游的其它河流會有更多的分佈。因時間的緣故,湟魚洄游的其它河流不能一一前往了。據說布哈河、沙柳河、黑馬河和哈爾蓋河都有不少的精彩,只有留待下次了。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棕頭鷗在空中轉了一圈,落在了河灘上。 它們基本不在意河岸上是否有人經過,或站在河水中,或起舞弄影,只專注於河中游過的魚群。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泉吉河上魚翔淺底,飛鳥盤旋, 棕頭鷗肆意地圍追堵截著經過身邊的湟魚,泉吉河成了棕頭歐名副其實的餐廳。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守株待兔說的是某些獵人的愚蠢,守河待魚則是鳥兒的智慧。看它們只要伸頭入水就能輕易地叼起一條魚來,如探囊取物,容易得毫無技術可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就棕頭鷗而言,困惑它們的是魚太多,該挑哪條下嘴?哪條更適合自己?因它們吃魚的方式,簡單粗暴。魚到嘴後都是以從頭到尾地順序往下吞,遇見魚大嘴小的情況,嘴一鬆就丟棄了,好像從不考慮撕碎了再吃。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好在這裡捕魚很容易,很快就能再叼起一條來,根本不費力。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就湟魚而言,無疑是一次悲壯的洄游,作為魚鳥大戰的一方,在遭遇攻擊時毫無防禦,毫無反抗,毫無招架且無處躲藏,完全是一邊倒的弱肉強食!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泉吉河上四目相對的情形比比皆是,直戳人心。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面對從天而降的天敵,生死全憑運氣。可伶的湟魚,除去洄游旅程的其它意外,有多少葬身鳥腹,誰能說得清?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飽餐之後的棕頭鷗,並不急於離開,很愜意地站在河中梳理羽毛,可能是幾個自己吃飽全家不餓的單身漢。沒等多久,它們又開始在河裡捕起魚來,胃口真是太好了。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此時還在湖邊徘徊,費力捕魚的那些鳥,為何不到河裡來呢?鳥兒的世界真的不懂.....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看過棕頭鷗吃魚,溯流向前幾百米,河道上出現一道梯級水壩,階梯頂部那片水流平緩的水域就是湟魚世代產卵的地方。據瞭解這是投資1000餘萬元修建的兩個人工水壩之一,另一個建在沙柳河上。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水壩底部前,一片面積不大,水略深的區域,密密麻麻的佈滿了湟魚,這些都是遷徙魚群中的幸運兒,拼盡全力來到這裡,可謂距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了。淡黃色的魚鰭緩緩划動著身軀,全無水溝初見時的機敏迅捷,看似慵懶散淡,實則在為最後的衝刺積蓄力量。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舊時的水壩,重在農業灌溉,截斷了湟魚的洄游路線,現在改建成約20級帶凹槽的階梯,讓湟魚在衝上一級階梯後,有一個緩衝水域歇息,再繼續向上衝。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水壩設計的理念,體現以自然為本的感人情懷,完全是替魚做想地設計,細緻、周到、科學。它矗立在河中既保證土地用水,又給湟魚打開一條洄游的路;既刺激魚群激情噴發,又助力魚群順利回家。是人們征服自然,或與之和諧相處最好的實列。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魚鳥大戰,以結果論絕對是個雙贏的結局,沒有輸家。吃魚的鳥不用說,被吃的湟魚以犧牲少數,贏得種族的延續與擴張。我們不必為死去的湟魚惋惜,它們都是種族延續的先驅,為種族的繁衍獻身,為青海湖的生態平衡而捐軀,意義非凡!

魚鳥大戰顯現出青海湖正在逐步恢復的蓬勃生機與活力,也是人們近四十年來保護湟魚期望看到的結果。2015年湟魚的資源量約達6萬噸,時隔四年的2019年會是多少呢?應該翻番了吧?

不知什麼時候,湖裡的湟魚才能恢復到原始儲藏量32萬噸, 我想這一定是青海人共同的期望吧?


"

圖文/彭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從成都往西,如果不是去西藏,繞不過的地方是青海,那裡有一汪湛藍的湖水,也不容你繞過,她就是青海湖。2019年7月12日一行8人經四川的阿壩、再經青海久治,一路前行,看見一個半圓形狀的拱門,來過和沒來過這裡的人都知道,青海湖到了。

青海湖古稱“西海”,面積4582平方公里,最深達32.8米,既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因盛產湟魚和湖中島棲息各種水鳥而聞名。像一顆藍寶石鑲嵌在中國的西北部。青海省因湖得名,也是中國唯一一個與湖同名的省份,這是湖的榮耀,亦是青海的榮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的周邊居住著多個少數民族。對湖的稱謂,蒙古語叫它“庫庫諾爾”,意為“青色的水”;藏語叫它“措溫布”,意為“藍色的海”。名字因語言而異,意思卻非常的相近。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裡的季節比成都晚了約幾個月,成都平原的菜花早已果實歸倉,青海湖邊的菜花還在大片大片地開著 。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菜花不到處,牧草青青、野花嬌俏,既有清風拂面,也有經幡飄飄。假如可以,很想把她挪動一下,離成都近一點,估計青海人不會同意。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畔的草叢中,見得最多的是草原鼠兔,它體型比老鼠大,嘴沒有老鼠尖,也沒有令人生厭的老鼠尾巴,如配長耳朵,就是一隻小兔。一身灰褐,如果呆著不動,容易被當作草地上隆起的小土堆。它生性機警,一副隨時準備逃離的樣子,萌萌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見得最多的鳥是百靈鳥,和草原鼠兔一樣,也是一身灰褐的羽毛。世界真奇妙,兩個不同的物種,不約而同地選擇同一種顏色做保護。別看它相貌平平,鳴叫起來卻聲含音律,超乎尋常的動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無論在草地,還是在空中,鳥鳴之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餘音嫋嫋,宛若天籟,極像是在為水配樂,為湖而歌。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一湖天賜瑰寶,經青海人有意無意地裝點、打扮,凸顯原始、粗獷、自然之大美,動人嫵媚,醉人心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青海湖最美的季節,每到這個季節,車如潮,人如織,環湖皆是賞景人。或遠觀或近看,或為一睹湖泊的湛藍,或為留下一張令人豔羨的倩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踏上這片土地,不論是極目遠眺,還是雙目輕閉,目之所及,耳之所聞,都不讓人失望。此樂何極?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然而,碧波萬頃之下青海湖曾經的憂傷,險些成為“死海”的過往,卻少有人知.....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偌大的一湖碧水, 除了偶有一艏遊艇,鮮見船帆,但見靜影沉璧,不聞漁歌互答。青海湖不是盛產湟魚嗎,它在哪呢?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能回答我的,只有遠離人群的那幾只鳥兒了。只見它們從湖岸騰起,不時地在空中做一次懸停,然後一個俯衝扎向水面。一湖靜謐的湖水因它們的身影不再靜謐。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若是有所斬獲,卻並不見吞食,而是銜著獵物向遠處飛去,可能是嗷嗷待哺小鳥,正在巢中翹首以盼,耽誤不得。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被銜住的魚個頭不大,十有八九是青海湖傳說中的湟魚了。湟魚因環境因素的制約,生長及其緩慢,一年增長體重不足一兩。這隻被鳥銜住的魚,以目測估計約是兩三年的魚了。湟魚是青海湖的主要魚類,獨佔湖中魚類資源的95%以上。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湟魚得名於湖邊的一座名叫湟源的縣城, 正式的名稱“青海湖裸鯉”,關於湟魚的最早記載,見於清朝乾隆年間的《西寧府新志》:“水中繞有魚類,色黃無鱗……”。據說,湟魚的祖先是黃河鯉魚。原本有鱗,因地質運動青海湖成了閉塞湖,為適應日漸鹽澀的湖水,鱗片逐步退化。物競天擇適者生,湟魚成功的適應了高寒、高鹽、高鹼的生存環境,成了青海湖獨有的主要魚類。

此魚體型細長成紡錘狀,渾身光滑細膩,和人們熟知的大馬哈魚一樣,具有洄游的習性。每到繁殖季節,湖內的成魚開始在環湖各條河流的河口集結,然後成群結隊、摩肩接踵地溯河而上,離開鹹澀的青海湖到淡水中產卵。甚極時,河道彷彿流的不是水,而是湟魚。打馬過河,踩死幾條魚,不是什麼稀罕事。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此 照片來自網絡)



上世紀中期,時逢3年自然災害,食物匱乏,政府發出“獵山漁水”的號令,數萬人進入環湖地區,對湟魚的捕撈作業不捨晝夜。

據相關資料,三年時間,青海總計捕魚7.29萬噸。按照當時青海平均人口221萬人算,三年裡每個青海人吃掉了近66斤湟魚,如果算上無法估量的民間捕撈,青海人吃掉的湟魚遠不止這個數。當事人回憶,那時湖裡的魚又多又大,一網下去,就是幾萬斤,要四五個卡車才能裝下。有多少飢餓的生命因此獲得拯救。說到湟魚,老一輩青海人公認,是湟魚救了他們的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 照片來自網絡)

但是,那個年代,認知停留在唯我獨尊之上的人們,在度過三年自然災害後,對湟魚的捕撈仍然是既無序,亦無節制地濫捕濫撈,曾救命於民的湟魚在湖中已所剩無幾。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殊不知,在青海湖生態系統中,湟魚的角色至關重要,作用不可替代:湟魚以浮游生物、藻類為主食;水鳥以湟魚為美味。浮游生物、藻類以鳥糞為滋養。它們之間相輔相成,如若湟魚消失,將導致生態鏈崩潰,青海湖將淪為一潭毫無生機的“死海”。進而影響和改變周邊的生態,如若成真,以湖得名的青海將“顏面“盡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慾無極。以有時有限奉無極之慾,而法制不生其間,則必物暴殄而財乏用矣。”無需具備古漢語知識,就能讀懂的這段古文,極具哲理。不敢相信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說過的話,古人都明白的道理,現代人不該不明白吧?

從地理上講,青海湖是高原之腎,它吐納生命氣息,養育周邊的草原,讓無數生靈在這裡自由棲息,人類應該保護這片土地才是。

所幸,青海在“死海”夢魘中驚醒,原來青海湖的秀色緣於湖中成千上萬湟魚的支撐!支撐不在哪還有美景?

青海從1982年開始,實施4次限產捕撈,後又頒佈了第五次封湖育魚限令,在落實零捕撈的同時,加大對湟魚偷捕、販運、加工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湟魚成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被列入《中國紅色名錄》。

在湟源縣的一家餐館,試探性地問過餐館老闆,老闆說,現在不敢賣了,隨時都可能被查,連冰箱都不敢放,也沒人敢吃了,如果吃魚的是公務人員,那是要被開除的。可見禁魚令的查處力度非同一般。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和那些已經消逝的物種比,湟魚是幸運的,因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岌岌可危的湟魚命運發生了轉折。經過人們近四十年的立法保護,青海湖湟魚的資源量,2015年統計的數據約達6萬噸,為保護初期的23倍。隨著湟魚數量的逐年增多,洄游的規模也一年比一年壯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湟魚洄游季也是鳥兒的收穫季,以魚為食的鳥兒隨之而來,有些鳥也選擇在這個季節哺育幼雛。鳥魚大戰的序幕從每年的五月徐徐拉開,直到八月中旬才落下帷幕。

來到青海湖,恰在七月中旬,距離洄游結束還有一個月的時間,能看到湟魚的地點又在哪呢?餐館老闆告訴說,在剛察縣楊柳河和泉吉河一帶,這幾天去應該能看到。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第二天驅車前往青海湖邊的另一個縣城——剛察。車過剛察泉吉鎮,途經幾條不能稱其為河的水溝,停車觀察,發現有少量的魚群在水中游動,溝邊還有幾隻在撲騰,像是被水草困住了。於是下到溝裡,想幫助一下擱淺的魚,不料,一旦人影投射在水,立即引起魚群一陣驚慌地亂竄,動作相當地敏捷。我們的擔心多餘了。

儘管溝窄水淺,魚群看似唾手可得,沿途所到之處並不見一個捕魚者的身影,也不見有管理人員值守。即使飄在水面奄奄一息的湟魚,也不見有人打撈。沿途的所見所聞,折射出當地人保護湟魚的環保意識已經具有相當的高度。

見過湟魚禁不住心旌神搖,不過還是心存疑慮:一個箭步就能跨過的水溝是湟魚的前輩走過的路嗎?不會是誤入歧途了吧?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泉吉河距泉吉鎮約十多公里,兩岸一色的石板護欄立在河岸,有些河段還正在安裝中,預見到以後會有大量的遊人湧向這裡,提前做個防範。未雨綢繆是當政者的遠見。

泉吉河是無數條注入青海湖的河流之一,河道寬約五十米,水流寬度則不過十米,河中水淺且清,亂石嶙峋,站在河岸能看到水中的魚群,“半河清水半河魚”的描述不帶半點誇張。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一群棕頭鷗翩翩而至,這裡是距離公路較近的河灘,看到的數量沒有想象的多,也沒看見有其它的鳥。但可以肯定在泉吉河的其它河段或是湟魚洄游的其它河流會有更多的分佈。因時間的緣故,湟魚洄游的其它河流不能一一前往了。據說布哈河、沙柳河、黑馬河和哈爾蓋河都有不少的精彩,只有留待下次了。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棕頭鷗在空中轉了一圈,落在了河灘上。 它們基本不在意河岸上是否有人經過,或站在河水中,或起舞弄影,只專注於河中游過的魚群。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泉吉河上魚翔淺底,飛鳥盤旋, 棕頭鷗肆意地圍追堵截著經過身邊的湟魚,泉吉河成了棕頭歐名副其實的餐廳。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守株待兔說的是某些獵人的愚蠢,守河待魚則是鳥兒的智慧。看它們只要伸頭入水就能輕易地叼起一條魚來,如探囊取物,容易得毫無技術可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就棕頭鷗而言,困惑它們的是魚太多,該挑哪條下嘴?哪條更適合自己?因它們吃魚的方式,簡單粗暴。魚到嘴後都是以從頭到尾地順序往下吞,遇見魚大嘴小的情況,嘴一鬆就丟棄了,好像從不考慮撕碎了再吃。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好在這裡捕魚很容易,很快就能再叼起一條來,根本不費力。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就湟魚而言,無疑是一次悲壯的洄游,作為魚鳥大戰的一方,在遭遇攻擊時毫無防禦,毫無反抗,毫無招架且無處躲藏,完全是一邊倒的弱肉強食!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泉吉河上四目相對的情形比比皆是,直戳人心。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面對從天而降的天敵,生死全憑運氣。可伶的湟魚,除去洄游旅程的其它意外,有多少葬身鳥腹,誰能說得清?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飽餐之後的棕頭鷗,並不急於離開,很愜意地站在河中梳理羽毛,可能是幾個自己吃飽全家不餓的單身漢。沒等多久,它們又開始在河裡捕起魚來,胃口真是太好了。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此時還在湖邊徘徊,費力捕魚的那些鳥,為何不到河裡來呢?鳥兒的世界真的不懂.....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看過棕頭鷗吃魚,溯流向前幾百米,河道上出現一道梯級水壩,階梯頂部那片水流平緩的水域就是湟魚世代產卵的地方。據瞭解這是投資1000餘萬元修建的兩個人工水壩之一,另一個建在沙柳河上。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水壩底部前,一片面積不大,水略深的區域,密密麻麻的佈滿了湟魚,這些都是遷徙魚群中的幸運兒,拼盡全力來到這裡,可謂距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了。淡黃色的魚鰭緩緩划動著身軀,全無水溝初見時的機敏迅捷,看似慵懶散淡,實則在為最後的衝刺積蓄力量。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舊時的水壩,重在農業灌溉,截斷了湟魚的洄游路線,現在改建成約20級帶凹槽的階梯,讓湟魚在衝上一級階梯後,有一個緩衝水域歇息,再繼續向上衝。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水壩設計的理念,體現以自然為本的感人情懷,完全是替魚做想地設計,細緻、周到、科學。它矗立在河中既保證土地用水,又給湟魚打開一條洄游的路;既刺激魚群激情噴發,又助力魚群順利回家。是人們征服自然,或與之和諧相處最好的實列。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魚鳥大戰,以結果論絕對是個雙贏的結局,沒有輸家。吃魚的鳥不用說,被吃的湟魚以犧牲少數,贏得種族的延續與擴張。我們不必為死去的湟魚惋惜,它們都是種族延續的先驅,為種族的繁衍獻身,為青海湖的生態平衡而捐軀,意義非凡!

魚鳥大戰顯現出青海湖正在逐步恢復的蓬勃生機與活力,也是人們近四十年來保護湟魚期望看到的結果。2015年湟魚的資源量約達6萬噸,時隔四年的2019年會是多少呢?應該翻番了吧?

不知什麼時候,湖裡的湟魚才能恢復到原始儲藏量32萬噸, 我想這一定是青海人共同的期望吧?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青海湟魚的救贖,昭示人們:地球是人和所有物種的共同家園,任何物種都是人類的夥伴, 保護它們就是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假以時日,青海湖一定會魚更多,鳥更多,水更清,草更綠、湖更美.....


"

圖文/彭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從成都往西,如果不是去西藏,繞不過的地方是青海,那裡有一汪湛藍的湖水,也不容你繞過,她就是青海湖。2019年7月12日一行8人經四川的阿壩、再經青海久治,一路前行,看見一個半圓形狀的拱門,來過和沒來過這裡的人都知道,青海湖到了。

青海湖古稱“西海”,面積4582平方公里,最深達32.8米,既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因盛產湟魚和湖中島棲息各種水鳥而聞名。像一顆藍寶石鑲嵌在中國的西北部。青海省因湖得名,也是中國唯一一個與湖同名的省份,這是湖的榮耀,亦是青海的榮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的周邊居住著多個少數民族。對湖的稱謂,蒙古語叫它“庫庫諾爾”,意為“青色的水”;藏語叫它“措溫布”,意為“藍色的海”。名字因語言而異,意思卻非常的相近。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裡的季節比成都晚了約幾個月,成都平原的菜花早已果實歸倉,青海湖邊的菜花還在大片大片地開著 。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菜花不到處,牧草青青、野花嬌俏,既有清風拂面,也有經幡飄飄。假如可以,很想把她挪動一下,離成都近一點,估計青海人不會同意。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畔的草叢中,見得最多的是草原鼠兔,它體型比老鼠大,嘴沒有老鼠尖,也沒有令人生厭的老鼠尾巴,如配長耳朵,就是一隻小兔。一身灰褐,如果呆著不動,容易被當作草地上隆起的小土堆。它生性機警,一副隨時準備逃離的樣子,萌萌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見得最多的鳥是百靈鳥,和草原鼠兔一樣,也是一身灰褐的羽毛。世界真奇妙,兩個不同的物種,不約而同地選擇同一種顏色做保護。別看它相貌平平,鳴叫起來卻聲含音律,超乎尋常的動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無論在草地,還是在空中,鳥鳴之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餘音嫋嫋,宛若天籟,極像是在為水配樂,為湖而歌。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一湖天賜瑰寶,經青海人有意無意地裝點、打扮,凸顯原始、粗獷、自然之大美,動人嫵媚,醉人心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青海湖最美的季節,每到這個季節,車如潮,人如織,環湖皆是賞景人。或遠觀或近看,或為一睹湖泊的湛藍,或為留下一張令人豔羨的倩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踏上這片土地,不論是極目遠眺,還是雙目輕閉,目之所及,耳之所聞,都不讓人失望。此樂何極?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然而,碧波萬頃之下青海湖曾經的憂傷,險些成為“死海”的過往,卻少有人知.....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偌大的一湖碧水, 除了偶有一艏遊艇,鮮見船帆,但見靜影沉璧,不聞漁歌互答。青海湖不是盛產湟魚嗎,它在哪呢?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能回答我的,只有遠離人群的那幾只鳥兒了。只見它們從湖岸騰起,不時地在空中做一次懸停,然後一個俯衝扎向水面。一湖靜謐的湖水因它們的身影不再靜謐。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若是有所斬獲,卻並不見吞食,而是銜著獵物向遠處飛去,可能是嗷嗷待哺小鳥,正在巢中翹首以盼,耽誤不得。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被銜住的魚個頭不大,十有八九是青海湖傳說中的湟魚了。湟魚因環境因素的制約,生長及其緩慢,一年增長體重不足一兩。這隻被鳥銜住的魚,以目測估計約是兩三年的魚了。湟魚是青海湖的主要魚類,獨佔湖中魚類資源的95%以上。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湟魚得名於湖邊的一座名叫湟源的縣城, 正式的名稱“青海湖裸鯉”,關於湟魚的最早記載,見於清朝乾隆年間的《西寧府新志》:“水中繞有魚類,色黃無鱗……”。據說,湟魚的祖先是黃河鯉魚。原本有鱗,因地質運動青海湖成了閉塞湖,為適應日漸鹽澀的湖水,鱗片逐步退化。物競天擇適者生,湟魚成功的適應了高寒、高鹽、高鹼的生存環境,成了青海湖獨有的主要魚類。

此魚體型細長成紡錘狀,渾身光滑細膩,和人們熟知的大馬哈魚一樣,具有洄游的習性。每到繁殖季節,湖內的成魚開始在環湖各條河流的河口集結,然後成群結隊、摩肩接踵地溯河而上,離開鹹澀的青海湖到淡水中產卵。甚極時,河道彷彿流的不是水,而是湟魚。打馬過河,踩死幾條魚,不是什麼稀罕事。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此 照片來自網絡)



上世紀中期,時逢3年自然災害,食物匱乏,政府發出“獵山漁水”的號令,數萬人進入環湖地區,對湟魚的捕撈作業不捨晝夜。

據相關資料,三年時間,青海總計捕魚7.29萬噸。按照當時青海平均人口221萬人算,三年裡每個青海人吃掉了近66斤湟魚,如果算上無法估量的民間捕撈,青海人吃掉的湟魚遠不止這個數。當事人回憶,那時湖裡的魚又多又大,一網下去,就是幾萬斤,要四五個卡車才能裝下。有多少飢餓的生命因此獲得拯救。說到湟魚,老一輩青海人公認,是湟魚救了他們的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 照片來自網絡)

但是,那個年代,認知停留在唯我獨尊之上的人們,在度過三年自然災害後,對湟魚的捕撈仍然是既無序,亦無節制地濫捕濫撈,曾救命於民的湟魚在湖中已所剩無幾。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殊不知,在青海湖生態系統中,湟魚的角色至關重要,作用不可替代:湟魚以浮游生物、藻類為主食;水鳥以湟魚為美味。浮游生物、藻類以鳥糞為滋養。它們之間相輔相成,如若湟魚消失,將導致生態鏈崩潰,青海湖將淪為一潭毫無生機的“死海”。進而影響和改變周邊的生態,如若成真,以湖得名的青海將“顏面“盡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慾無極。以有時有限奉無極之慾,而法制不生其間,則必物暴殄而財乏用矣。”無需具備古漢語知識,就能讀懂的這段古文,極具哲理。不敢相信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說過的話,古人都明白的道理,現代人不該不明白吧?

從地理上講,青海湖是高原之腎,它吐納生命氣息,養育周邊的草原,讓無數生靈在這裡自由棲息,人類應該保護這片土地才是。

所幸,青海在“死海”夢魘中驚醒,原來青海湖的秀色緣於湖中成千上萬湟魚的支撐!支撐不在哪還有美景?

青海從1982年開始,實施4次限產捕撈,後又頒佈了第五次封湖育魚限令,在落實零捕撈的同時,加大對湟魚偷捕、販運、加工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湟魚成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被列入《中國紅色名錄》。

在湟源縣的一家餐館,試探性地問過餐館老闆,老闆說,現在不敢賣了,隨時都可能被查,連冰箱都不敢放,也沒人敢吃了,如果吃魚的是公務人員,那是要被開除的。可見禁魚令的查處力度非同一般。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和那些已經消逝的物種比,湟魚是幸運的,因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岌岌可危的湟魚命運發生了轉折。經過人們近四十年的立法保護,青海湖湟魚的資源量,2015年統計的數據約達6萬噸,為保護初期的23倍。隨著湟魚數量的逐年增多,洄游的規模也一年比一年壯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湟魚洄游季也是鳥兒的收穫季,以魚為食的鳥兒隨之而來,有些鳥也選擇在這個季節哺育幼雛。鳥魚大戰的序幕從每年的五月徐徐拉開,直到八月中旬才落下帷幕。

來到青海湖,恰在七月中旬,距離洄游結束還有一個月的時間,能看到湟魚的地點又在哪呢?餐館老闆告訴說,在剛察縣楊柳河和泉吉河一帶,這幾天去應該能看到。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第二天驅車前往青海湖邊的另一個縣城——剛察。車過剛察泉吉鎮,途經幾條不能稱其為河的水溝,停車觀察,發現有少量的魚群在水中游動,溝邊還有幾隻在撲騰,像是被水草困住了。於是下到溝裡,想幫助一下擱淺的魚,不料,一旦人影投射在水,立即引起魚群一陣驚慌地亂竄,動作相當地敏捷。我們的擔心多餘了。

儘管溝窄水淺,魚群看似唾手可得,沿途所到之處並不見一個捕魚者的身影,也不見有管理人員值守。即使飄在水面奄奄一息的湟魚,也不見有人打撈。沿途的所見所聞,折射出當地人保護湟魚的環保意識已經具有相當的高度。

見過湟魚禁不住心旌神搖,不過還是心存疑慮:一個箭步就能跨過的水溝是湟魚的前輩走過的路嗎?不會是誤入歧途了吧?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泉吉河距泉吉鎮約十多公里,兩岸一色的石板護欄立在河岸,有些河段還正在安裝中,預見到以後會有大量的遊人湧向這裡,提前做個防範。未雨綢繆是當政者的遠見。

泉吉河是無數條注入青海湖的河流之一,河道寬約五十米,水流寬度則不過十米,河中水淺且清,亂石嶙峋,站在河岸能看到水中的魚群,“半河清水半河魚”的描述不帶半點誇張。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一群棕頭鷗翩翩而至,這裡是距離公路較近的河灘,看到的數量沒有想象的多,也沒看見有其它的鳥。但可以肯定在泉吉河的其它河段或是湟魚洄游的其它河流會有更多的分佈。因時間的緣故,湟魚洄游的其它河流不能一一前往了。據說布哈河、沙柳河、黑馬河和哈爾蓋河都有不少的精彩,只有留待下次了。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棕頭鷗在空中轉了一圈,落在了河灘上。 它們基本不在意河岸上是否有人經過,或站在河水中,或起舞弄影,只專注於河中游過的魚群。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泉吉河上魚翔淺底,飛鳥盤旋, 棕頭鷗肆意地圍追堵截著經過身邊的湟魚,泉吉河成了棕頭歐名副其實的餐廳。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守株待兔說的是某些獵人的愚蠢,守河待魚則是鳥兒的智慧。看它們只要伸頭入水就能輕易地叼起一條魚來,如探囊取物,容易得毫無技術可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就棕頭鷗而言,困惑它們的是魚太多,該挑哪條下嘴?哪條更適合自己?因它們吃魚的方式,簡單粗暴。魚到嘴後都是以從頭到尾地順序往下吞,遇見魚大嘴小的情況,嘴一鬆就丟棄了,好像從不考慮撕碎了再吃。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好在這裡捕魚很容易,很快就能再叼起一條來,根本不費力。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就湟魚而言,無疑是一次悲壯的洄游,作為魚鳥大戰的一方,在遭遇攻擊時毫無防禦,毫無反抗,毫無招架且無處躲藏,完全是一邊倒的弱肉強食!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泉吉河上四目相對的情形比比皆是,直戳人心。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面對從天而降的天敵,生死全憑運氣。可伶的湟魚,除去洄游旅程的其它意外,有多少葬身鳥腹,誰能說得清?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飽餐之後的棕頭鷗,並不急於離開,很愜意地站在河中梳理羽毛,可能是幾個自己吃飽全家不餓的單身漢。沒等多久,它們又開始在河裡捕起魚來,胃口真是太好了。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此時還在湖邊徘徊,費力捕魚的那些鳥,為何不到河裡來呢?鳥兒的世界真的不懂.....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看過棕頭鷗吃魚,溯流向前幾百米,河道上出現一道梯級水壩,階梯頂部那片水流平緩的水域就是湟魚世代產卵的地方。據瞭解這是投資1000餘萬元修建的兩個人工水壩之一,另一個建在沙柳河上。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水壩底部前,一片面積不大,水略深的區域,密密麻麻的佈滿了湟魚,這些都是遷徙魚群中的幸運兒,拼盡全力來到這裡,可謂距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了。淡黃色的魚鰭緩緩划動著身軀,全無水溝初見時的機敏迅捷,看似慵懶散淡,實則在為最後的衝刺積蓄力量。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舊時的水壩,重在農業灌溉,截斷了湟魚的洄游路線,現在改建成約20級帶凹槽的階梯,讓湟魚在衝上一級階梯後,有一個緩衝水域歇息,再繼續向上衝。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水壩設計的理念,體現以自然為本的感人情懷,完全是替魚做想地設計,細緻、周到、科學。它矗立在河中既保證土地用水,又給湟魚打開一條洄游的路;既刺激魚群激情噴發,又助力魚群順利回家。是人們征服自然,或與之和諧相處最好的實列。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魚鳥大戰,以結果論絕對是個雙贏的結局,沒有輸家。吃魚的鳥不用說,被吃的湟魚以犧牲少數,贏得種族的延續與擴張。我們不必為死去的湟魚惋惜,它們都是種族延續的先驅,為種族的繁衍獻身,為青海湖的生態平衡而捐軀,意義非凡!

魚鳥大戰顯現出青海湖正在逐步恢復的蓬勃生機與活力,也是人們近四十年來保護湟魚期望看到的結果。2015年湟魚的資源量約達6萬噸,時隔四年的2019年會是多少呢?應該翻番了吧?

不知什麼時候,湖裡的湟魚才能恢復到原始儲藏量32萬噸, 我想這一定是青海人共同的期望吧?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青海湟魚的救贖,昭示人們:地球是人和所有物種的共同家園,任何物種都是人類的夥伴, 保護它們就是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假以時日,青海湖一定會魚更多,鳥更多,水更清,草更綠、湖更美.....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看完湟魚洄游,青海湖的遊歷的就算結束了,青海湖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再有機會向西行,一定會再來這裡,這樣秀外慧中的地方,再來幾次不算多!


"

圖文/彭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從成都往西,如果不是去西藏,繞不過的地方是青海,那裡有一汪湛藍的湖水,也不容你繞過,她就是青海湖。2019年7月12日一行8人經四川的阿壩、再經青海久治,一路前行,看見一個半圓形狀的拱門,來過和沒來過這裡的人都知道,青海湖到了。

青海湖古稱“西海”,面積4582平方公里,最深達32.8米,既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因盛產湟魚和湖中島棲息各種水鳥而聞名。像一顆藍寶石鑲嵌在中國的西北部。青海省因湖得名,也是中國唯一一個與湖同名的省份,這是湖的榮耀,亦是青海的榮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的周邊居住著多個少數民族。對湖的稱謂,蒙古語叫它“庫庫諾爾”,意為“青色的水”;藏語叫它“措溫布”,意為“藍色的海”。名字因語言而異,意思卻非常的相近。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裡的季節比成都晚了約幾個月,成都平原的菜花早已果實歸倉,青海湖邊的菜花還在大片大片地開著 。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菜花不到處,牧草青青、野花嬌俏,既有清風拂面,也有經幡飄飄。假如可以,很想把她挪動一下,離成都近一點,估計青海人不會同意。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湖畔的草叢中,見得最多的是草原鼠兔,它體型比老鼠大,嘴沒有老鼠尖,也沒有令人生厭的老鼠尾巴,如配長耳朵,就是一隻小兔。一身灰褐,如果呆著不動,容易被當作草地上隆起的小土堆。它生性機警,一副隨時準備逃離的樣子,萌萌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見得最多的鳥是百靈鳥,和草原鼠兔一樣,也是一身灰褐的羽毛。世界真奇妙,兩個不同的物種,不約而同地選擇同一種顏色做保護。別看它相貌平平,鳴叫起來卻聲含音律,超乎尋常的動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無論在草地,還是在空中,鳥鳴之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餘音嫋嫋,宛若天籟,極像是在為水配樂,為湖而歌。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這一湖天賜瑰寶,經青海人有意無意地裝點、打扮,凸顯原始、粗獷、自然之大美,動人嫵媚,醉人心魄!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青海湖最美的季節,每到這個季節,車如潮,人如織,環湖皆是賞景人。或遠觀或近看,或為一睹湖泊的湛藍,或為留下一張令人豔羨的倩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踏上這片土地,不論是極目遠眺,還是雙目輕閉,目之所及,耳之所聞,都不讓人失望。此樂何極?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然而,碧波萬頃之下青海湖曾經的憂傷,險些成為“死海”的過往,卻少有人知.....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偌大的一湖碧水, 除了偶有一艏遊艇,鮮見船帆,但見靜影沉璧,不聞漁歌互答。青海湖不是盛產湟魚嗎,它在哪呢?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能回答我的,只有遠離人群的那幾只鳥兒了。只見它們從湖岸騰起,不時地在空中做一次懸停,然後一個俯衝扎向水面。一湖靜謐的湖水因它們的身影不再靜謐。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若是有所斬獲,卻並不見吞食,而是銜著獵物向遠處飛去,可能是嗷嗷待哺小鳥,正在巢中翹首以盼,耽誤不得。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被銜住的魚個頭不大,十有八九是青海湖傳說中的湟魚了。湟魚因環境因素的制約,生長及其緩慢,一年增長體重不足一兩。這隻被鳥銜住的魚,以目測估計約是兩三年的魚了。湟魚是青海湖的主要魚類,獨佔湖中魚類資源的95%以上。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湟魚得名於湖邊的一座名叫湟源的縣城, 正式的名稱“青海湖裸鯉”,關於湟魚的最早記載,見於清朝乾隆年間的《西寧府新志》:“水中繞有魚類,色黃無鱗……”。據說,湟魚的祖先是黃河鯉魚。原本有鱗,因地質運動青海湖成了閉塞湖,為適應日漸鹽澀的湖水,鱗片逐步退化。物競天擇適者生,湟魚成功的適應了高寒、高鹽、高鹼的生存環境,成了青海湖獨有的主要魚類。

此魚體型細長成紡錘狀,渾身光滑細膩,和人們熟知的大馬哈魚一樣,具有洄游的習性。每到繁殖季節,湖內的成魚開始在環湖各條河流的河口集結,然後成群結隊、摩肩接踵地溯河而上,離開鹹澀的青海湖到淡水中產卵。甚極時,河道彷彿流的不是水,而是湟魚。打馬過河,踩死幾條魚,不是什麼稀罕事。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此 照片來自網絡)



上世紀中期,時逢3年自然災害,食物匱乏,政府發出“獵山漁水”的號令,數萬人進入環湖地區,對湟魚的捕撈作業不捨晝夜。

據相關資料,三年時間,青海總計捕魚7.29萬噸。按照當時青海平均人口221萬人算,三年裡每個青海人吃掉了近66斤湟魚,如果算上無法估量的民間捕撈,青海人吃掉的湟魚遠不止這個數。當事人回憶,那時湖裡的魚又多又大,一網下去,就是幾萬斤,要四五個卡車才能裝下。有多少飢餓的生命因此獲得拯救。說到湟魚,老一輩青海人公認,是湟魚救了他們的命。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 照片來自網絡)

但是,那個年代,認知停留在唯我獨尊之上的人們,在度過三年自然災害後,對湟魚的捕撈仍然是既無序,亦無節制地濫捕濫撈,曾救命於民的湟魚在湖中已所剩無幾。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殊不知,在青海湖生態系統中,湟魚的角色至關重要,作用不可替代:湟魚以浮游生物、藻類為主食;水鳥以湟魚為美味。浮游生物、藻類以鳥糞為滋養。它們之間相輔相成,如若湟魚消失,將導致生態鏈崩潰,青海湖將淪為一潭毫無生機的“死海”。進而影響和改變周邊的生態,如若成真,以湖得名的青海將“顏面“盡失。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慾無極。以有時有限奉無極之慾,而法制不生其間,則必物暴殄而財乏用矣。”無需具備古漢語知識,就能讀懂的這段古文,極具哲理。不敢相信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說過的話,古人都明白的道理,現代人不該不明白吧?

從地理上講,青海湖是高原之腎,它吐納生命氣息,養育周邊的草原,讓無數生靈在這裡自由棲息,人類應該保護這片土地才是。

所幸,青海在“死海”夢魘中驚醒,原來青海湖的秀色緣於湖中成千上萬湟魚的支撐!支撐不在哪還有美景?

青海從1982年開始,實施4次限產捕撈,後又頒佈了第五次封湖育魚限令,在落實零捕撈的同時,加大對湟魚偷捕、販運、加工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湟魚成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被列入《中國紅色名錄》。

在湟源縣的一家餐館,試探性地問過餐館老闆,老闆說,現在不敢賣了,隨時都可能被查,連冰箱都不敢放,也沒人敢吃了,如果吃魚的是公務人員,那是要被開除的。可見禁魚令的查處力度非同一般。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和那些已經消逝的物種比,湟魚是幸運的,因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岌岌可危的湟魚命運發生了轉折。經過人們近四十年的立法保護,青海湖湟魚的資源量,2015年統計的數據約達6萬噸,為保護初期的23倍。隨著湟魚數量的逐年增多,洄游的規模也一年比一年壯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湟魚洄游季也是鳥兒的收穫季,以魚為食的鳥兒隨之而來,有些鳥也選擇在這個季節哺育幼雛。鳥魚大戰的序幕從每年的五月徐徐拉開,直到八月中旬才落下帷幕。

來到青海湖,恰在七月中旬,距離洄游結束還有一個月的時間,能看到湟魚的地點又在哪呢?餐館老闆告訴說,在剛察縣楊柳河和泉吉河一帶,這幾天去應該能看到。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第二天驅車前往青海湖邊的另一個縣城——剛察。車過剛察泉吉鎮,途經幾條不能稱其為河的水溝,停車觀察,發現有少量的魚群在水中游動,溝邊還有幾隻在撲騰,像是被水草困住了。於是下到溝裡,想幫助一下擱淺的魚,不料,一旦人影投射在水,立即引起魚群一陣驚慌地亂竄,動作相當地敏捷。我們的擔心多餘了。

儘管溝窄水淺,魚群看似唾手可得,沿途所到之處並不見一個捕魚者的身影,也不見有管理人員值守。即使飄在水面奄奄一息的湟魚,也不見有人打撈。沿途的所見所聞,折射出當地人保護湟魚的環保意識已經具有相當的高度。

見過湟魚禁不住心旌神搖,不過還是心存疑慮:一個箭步就能跨過的水溝是湟魚的前輩走過的路嗎?不會是誤入歧途了吧?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泉吉河距泉吉鎮約十多公里,兩岸一色的石板護欄立在河岸,有些河段還正在安裝中,預見到以後會有大量的遊人湧向這裡,提前做個防範。未雨綢繆是當政者的遠見。

泉吉河是無數條注入青海湖的河流之一,河道寬約五十米,水流寬度則不過十米,河中水淺且清,亂石嶙峋,站在河岸能看到水中的魚群,“半河清水半河魚”的描述不帶半點誇張。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一群棕頭鷗翩翩而至,這裡是距離公路較近的河灘,看到的數量沒有想象的多,也沒看見有其它的鳥。但可以肯定在泉吉河的其它河段或是湟魚洄游的其它河流會有更多的分佈。因時間的緣故,湟魚洄游的其它河流不能一一前往了。據說布哈河、沙柳河、黑馬河和哈爾蓋河都有不少的精彩,只有留待下次了。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棕頭鷗在空中轉了一圈,落在了河灘上。 它們基本不在意河岸上是否有人經過,或站在河水中,或起舞弄影,只專注於河中游過的魚群。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泉吉河上魚翔淺底,飛鳥盤旋, 棕頭鷗肆意地圍追堵截著經過身邊的湟魚,泉吉河成了棕頭歐名副其實的餐廳。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守株待兔說的是某些獵人的愚蠢,守河待魚則是鳥兒的智慧。看它們只要伸頭入水就能輕易地叼起一條魚來,如探囊取物,容易得毫無技術可言。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就棕頭鷗而言,困惑它們的是魚太多,該挑哪條下嘴?哪條更適合自己?因它們吃魚的方式,簡單粗暴。魚到嘴後都是以從頭到尾地順序往下吞,遇見魚大嘴小的情況,嘴一鬆就丟棄了,好像從不考慮撕碎了再吃。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好在這裡捕魚很容易,很快就能再叼起一條來,根本不費力。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就湟魚而言,無疑是一次悲壯的洄游,作為魚鳥大戰的一方,在遭遇攻擊時毫無防禦,毫無反抗,毫無招架且無處躲藏,完全是一邊倒的弱肉強食!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泉吉河上四目相對的情形比比皆是,直戳人心。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面對從天而降的天敵,生死全憑運氣。可伶的湟魚,除去洄游旅程的其它意外,有多少葬身鳥腹,誰能說得清?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飽餐之後的棕頭鷗,並不急於離開,很愜意地站在河中梳理羽毛,可能是幾個自己吃飽全家不餓的單身漢。沒等多久,它們又開始在河裡捕起魚來,胃口真是太好了。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此時還在湖邊徘徊,費力捕魚的那些鳥,為何不到河裡來呢?鳥兒的世界真的不懂.....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看過棕頭鷗吃魚,溯流向前幾百米,河道上出現一道梯級水壩,階梯頂部那片水流平緩的水域就是湟魚世代產卵的地方。據瞭解這是投資1000餘萬元修建的兩個人工水壩之一,另一個建在沙柳河上。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水壩底部前,一片面積不大,水略深的區域,密密麻麻的佈滿了湟魚,這些都是遷徙魚群中的幸運兒,拼盡全力來到這裡,可謂距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了。淡黃色的魚鰭緩緩划動著身軀,全無水溝初見時的機敏迅捷,看似慵懶散淡,實則在為最後的衝刺積蓄力量。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舊時的水壩,重在農業灌溉,截斷了湟魚的洄游路線,現在改建成約20級帶凹槽的階梯,讓湟魚在衝上一級階梯後,有一個緩衝水域歇息,再繼續向上衝。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水壩設計的理念,體現以自然為本的感人情懷,完全是替魚做想地設計,細緻、周到、科學。它矗立在河中既保證土地用水,又給湟魚打開一條洄游的路;既刺激魚群激情噴發,又助力魚群順利回家。是人們征服自然,或與之和諧相處最好的實列。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魚鳥大戰,以結果論絕對是個雙贏的結局,沒有輸家。吃魚的鳥不用說,被吃的湟魚以犧牲少數,贏得種族的延續與擴張。我們不必為死去的湟魚惋惜,它們都是種族延續的先驅,為種族的繁衍獻身,為青海湖的生態平衡而捐軀,意義非凡!

魚鳥大戰顯現出青海湖正在逐步恢復的蓬勃生機與活力,也是人們近四十年來保護湟魚期望看到的結果。2015年湟魚的資源量約達6萬噸,時隔四年的2019年會是多少呢?應該翻番了吧?

不知什麼時候,湖裡的湟魚才能恢復到原始儲藏量32萬噸, 我想這一定是青海人共同的期望吧?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青海湟魚的救贖,昭示人們:地球是人和所有物種的共同家園,任何物種都是人類的夥伴, 保護它們就是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假以時日,青海湖一定會魚更多,鳥更多,水更清,草更綠、湖更美.....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看完湟魚洄游,青海湖的遊歷的就算結束了,青海湖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再有機會向西行,一定會再來這裡,這樣秀外慧中的地方,再來幾次不算多!


西行青海湖,感受自然之壯美,看魚鳥之和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