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

青海人尤其是農家,吃的麵粉是自家種的小麥磨出來的麵粉,白嫩而細膩,聞起來有著一股淡淡的清香味。一提及青海的麵食文化,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麵條、拉麵…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青海的饃饃文化。每當春節臨近,在青海的很多農村都會有做年饃饃的習慣。在互助,還流行著傳統炕鍋饃的做法,當地村民俗稱為“爐饃饃”。

"

青海人尤其是農家,吃的麵粉是自家種的小麥磨出來的麵粉,白嫩而細膩,聞起來有著一股淡淡的清香味。一提及青海的麵食文化,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麵條、拉麵…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青海的饃饃文化。每當春節臨近,在青海的很多農村都會有做年饃饃的習慣。在互助,還流行著傳統炕鍋饃的做法,當地村民俗稱為“爐饃饃”。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對於很多青海人來說,每當逢年過節,有一道美食必不可少,那就是“爐饃饃”。它看起來跟一般的饅頭並無多大區別,但只有咬上一口,方能品出來其中的獨特之處,由於經過柴火的高溫燻烤,它吃起來更加甜膩綿軟、香醇可口。

"

青海人尤其是農家,吃的麵粉是自家種的小麥磨出來的麵粉,白嫩而細膩,聞起來有著一股淡淡的清香味。一提及青海的麵食文化,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麵條、拉麵…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青海的饃饃文化。每當春節臨近,在青海的很多農村都會有做年饃饃的習慣。在互助,還流行著傳統炕鍋饃的做法,當地村民俗稱為“爐饃饃”。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對於很多青海人來說,每當逢年過節,有一道美食必不可少,那就是“爐饃饃”。它看起來跟一般的饅頭並無多大區別,但只有咬上一口,方能品出來其中的獨特之處,由於經過柴火的高溫燻烤,它吃起來更加甜膩綿軟、香醇可口。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爐饃饃”也是當地村民們春節才能做的饃饃,其做法要比其它的做法繁重複雜很多。這種爐饃饃,主要是要用火燒達高溫而熟的。一口淺沿平底大鍋、上下兩個土灶同時在燒。下面低溫用草燒、上面高溫用柴燒,加熱到了一定溫度才放入發酵好的面,大概加溫至20分至30分,才燒溫而成。

"

青海人尤其是農家,吃的麵粉是自家種的小麥磨出來的麵粉,白嫩而細膩,聞起來有著一股淡淡的清香味。一提及青海的麵食文化,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麵條、拉麵…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青海的饃饃文化。每當春節臨近,在青海的很多農村都會有做年饃饃的習慣。在互助,還流行著傳統炕鍋饃的做法,當地村民俗稱為“爐饃饃”。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對於很多青海人來說,每當逢年過節,有一道美食必不可少,那就是“爐饃饃”。它看起來跟一般的饅頭並無多大區別,但只有咬上一口,方能品出來其中的獨特之處,由於經過柴火的高溫燻烤,它吃起來更加甜膩綿軟、香醇可口。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爐饃饃”也是當地村民們春節才能做的饃饃,其做法要比其它的做法繁重複雜很多。這種爐饃饃,主要是要用火燒達高溫而熟的。一口淺沿平底大鍋、上下兩個土灶同時在燒。下面低溫用草燒、上面高溫用柴燒,加熱到了一定溫度才放入發酵好的面,大概加溫至20分至30分,才燒溫而成。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

青海人尤其是農家,吃的麵粉是自家種的小麥磨出來的麵粉,白嫩而細膩,聞起來有著一股淡淡的清香味。一提及青海的麵食文化,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麵條、拉麵…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青海的饃饃文化。每當春節臨近,在青海的很多農村都會有做年饃饃的習慣。在互助,還流行著傳統炕鍋饃的做法,當地村民俗稱為“爐饃饃”。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對於很多青海人來說,每當逢年過節,有一道美食必不可少,那就是“爐饃饃”。它看起來跟一般的饅頭並無多大區別,但只有咬上一口,方能品出來其中的獨特之處,由於經過柴火的高溫燻烤,它吃起來更加甜膩綿軟、香醇可口。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爐饃饃”也是當地村民們春節才能做的饃饃,其做法要比其它的做法繁重複雜很多。這種爐饃饃,主要是要用火燒達高溫而熟的。一口淺沿平底大鍋、上下兩個土灶同時在燒。下面低溫用草燒、上面高溫用柴燒,加熱到了一定溫度才放入發酵好的面,大概加溫至20分至30分,才燒溫而成。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據老一輩的人說這種爐饃饃可能大概是從清代時候就流傳下來了,可現在年饃饃的做法多變,這種爐饃饃在青海也很少見了。這種爐饃饃的大鍋都很難找了。現在這樣的鍋在村內平均每百戶人家才有一個。值得一提的是,在方言裡用來製作爐饃饃的器械被人們稱為窯,只不過體積較小、重量也較輕。

"

青海人尤其是農家,吃的麵粉是自家種的小麥磨出來的麵粉,白嫩而細膩,聞起來有著一股淡淡的清香味。一提及青海的麵食文化,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麵條、拉麵…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青海的饃饃文化。每當春節臨近,在青海的很多農村都會有做年饃饃的習慣。在互助,還流行著傳統炕鍋饃的做法,當地村民俗稱為“爐饃饃”。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對於很多青海人來說,每當逢年過節,有一道美食必不可少,那就是“爐饃饃”。它看起來跟一般的饅頭並無多大區別,但只有咬上一口,方能品出來其中的獨特之處,由於經過柴火的高溫燻烤,它吃起來更加甜膩綿軟、香醇可口。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爐饃饃”也是當地村民們春節才能做的饃饃,其做法要比其它的做法繁重複雜很多。這種爐饃饃,主要是要用火燒達高溫而熟的。一口淺沿平底大鍋、上下兩個土灶同時在燒。下面低溫用草燒、上面高溫用柴燒,加熱到了一定溫度才放入發酵好的面,大概加溫至20分至30分,才燒溫而成。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據老一輩的人說這種爐饃饃可能大概是從清代時候就流傳下來了,可現在年饃饃的做法多變,這種爐饃饃在青海也很少見了。這種爐饃饃的大鍋都很難找了。現在這樣的鍋在村內平均每百戶人家才有一個。值得一提的是,在方言裡用來製作爐饃饃的器械被人們稱為窯,只不過體積較小、重量也較輕。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爐饃饃起五更睡半夜的,前一天晚上,用大盆把面揉好,放在熱炕頭。半夜面發起來,趕緊續面。待到五更,面已醒好。這時,男人們就忙碌開了,砌窯、備柴、燒窯。全家人齊上手,揉麵的、做饃的、燒火的、支晾饃臺的,分工協作,和諧熱鬧。第一窯爐饃饃出來,喜悅的氣氛達到高潮,人們紛紛拿在手裡一邊嘗味道一邊點評。饃白饃虛,意味著來年的發達和順當;饃圓饃大,預示著圓滿和興旺。全家人吃著剛出鐃的爐饃饃,懷著過好日子的激動心情,窯裡的柴火燃燒著、跳動著,彷彿在為人間這最美好的時刻作著生動的伴奏。

"

青海人尤其是農家,吃的麵粉是自家種的小麥磨出來的麵粉,白嫩而細膩,聞起來有著一股淡淡的清香味。一提及青海的麵食文化,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麵條、拉麵…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青海的饃饃文化。每當春節臨近,在青海的很多農村都會有做年饃饃的習慣。在互助,還流行著傳統炕鍋饃的做法,當地村民俗稱為“爐饃饃”。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對於很多青海人來說,每當逢年過節,有一道美食必不可少,那就是“爐饃饃”。它看起來跟一般的饅頭並無多大區別,但只有咬上一口,方能品出來其中的獨特之處,由於經過柴火的高溫燻烤,它吃起來更加甜膩綿軟、香醇可口。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爐饃饃”也是當地村民們春節才能做的饃饃,其做法要比其它的做法繁重複雜很多。這種爐饃饃,主要是要用火燒達高溫而熟的。一口淺沿平底大鍋、上下兩個土灶同時在燒。下面低溫用草燒、上面高溫用柴燒,加熱到了一定溫度才放入發酵好的面,大概加溫至20分至30分,才燒溫而成。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據老一輩的人說這種爐饃饃可能大概是從清代時候就流傳下來了,可現在年饃饃的做法多變,這種爐饃饃在青海也很少見了。這種爐饃饃的大鍋都很難找了。現在這樣的鍋在村內平均每百戶人家才有一個。值得一提的是,在方言裡用來製作爐饃饃的器械被人們稱為窯,只不過體積較小、重量也較輕。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爐饃饃起五更睡半夜的,前一天晚上,用大盆把面揉好,放在熱炕頭。半夜面發起來,趕緊續面。待到五更,面已醒好。這時,男人們就忙碌開了,砌窯、備柴、燒窯。全家人齊上手,揉麵的、做饃的、燒火的、支晾饃臺的,分工協作,和諧熱鬧。第一窯爐饃饃出來,喜悅的氣氛達到高潮,人們紛紛拿在手裡一邊嘗味道一邊點評。饃白饃虛,意味著來年的發達和順當;饃圓饃大,預示著圓滿和興旺。全家人吃著剛出鐃的爐饃饃,懷著過好日子的激動心情,窯裡的柴火燃燒著、跳動著,彷彿在為人間這最美好的時刻作著生動的伴奏。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

青海人尤其是農家,吃的麵粉是自家種的小麥磨出來的麵粉,白嫩而細膩,聞起來有著一股淡淡的清香味。一提及青海的麵食文化,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麵條、拉麵…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青海的饃饃文化。每當春節臨近,在青海的很多農村都會有做年饃饃的習慣。在互助,還流行著傳統炕鍋饃的做法,當地村民俗稱為“爐饃饃”。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對於很多青海人來說,每當逢年過節,有一道美食必不可少,那就是“爐饃饃”。它看起來跟一般的饅頭並無多大區別,但只有咬上一口,方能品出來其中的獨特之處,由於經過柴火的高溫燻烤,它吃起來更加甜膩綿軟、香醇可口。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爐饃饃”也是當地村民們春節才能做的饃饃,其做法要比其它的做法繁重複雜很多。這種爐饃饃,主要是要用火燒達高溫而熟的。一口淺沿平底大鍋、上下兩個土灶同時在燒。下面低溫用草燒、上面高溫用柴燒,加熱到了一定溫度才放入發酵好的面,大概加溫至20分至30分,才燒溫而成。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據老一輩的人說這種爐饃饃可能大概是從清代時候就流傳下來了,可現在年饃饃的做法多變,這種爐饃饃在青海也很少見了。這種爐饃饃的大鍋都很難找了。現在這樣的鍋在村內平均每百戶人家才有一個。值得一提的是,在方言裡用來製作爐饃饃的器械被人們稱為窯,只不過體積較小、重量也較輕。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爐饃饃起五更睡半夜的,前一天晚上,用大盆把面揉好,放在熱炕頭。半夜面發起來,趕緊續面。待到五更,面已醒好。這時,男人們就忙碌開了,砌窯、備柴、燒窯。全家人齊上手,揉麵的、做饃的、燒火的、支晾饃臺的,分工協作,和諧熱鬧。第一窯爐饃饃出來,喜悅的氣氛達到高潮,人們紛紛拿在手裡一邊嘗味道一邊點評。饃白饃虛,意味著來年的發達和順當;饃圓饃大,預示著圓滿和興旺。全家人吃著剛出鐃的爐饃饃,懷著過好日子的激動心情,窯裡的柴火燃燒著、跳動著,彷彿在為人間這最美好的時刻作著生動的伴奏。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

青海人尤其是農家,吃的麵粉是自家種的小麥磨出來的麵粉,白嫩而細膩,聞起來有著一股淡淡的清香味。一提及青海的麵食文化,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麵條、拉麵…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青海的饃饃文化。每當春節臨近,在青海的很多農村都會有做年饃饃的習慣。在互助,還流行著傳統炕鍋饃的做法,當地村民俗稱為“爐饃饃”。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對於很多青海人來說,每當逢年過節,有一道美食必不可少,那就是“爐饃饃”。它看起來跟一般的饅頭並無多大區別,但只有咬上一口,方能品出來其中的獨特之處,由於經過柴火的高溫燻烤,它吃起來更加甜膩綿軟、香醇可口。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爐饃饃”也是當地村民們春節才能做的饃饃,其做法要比其它的做法繁重複雜很多。這種爐饃饃,主要是要用火燒達高溫而熟的。一口淺沿平底大鍋、上下兩個土灶同時在燒。下面低溫用草燒、上面高溫用柴燒,加熱到了一定溫度才放入發酵好的面,大概加溫至20分至30分,才燒溫而成。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據老一輩的人說這種爐饃饃可能大概是從清代時候就流傳下來了,可現在年饃饃的做法多變,這種爐饃饃在青海也很少見了。這種爐饃饃的大鍋都很難找了。現在這樣的鍋在村內平均每百戶人家才有一個。值得一提的是,在方言裡用來製作爐饃饃的器械被人們稱為窯,只不過體積較小、重量也較輕。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爐饃饃起五更睡半夜的,前一天晚上,用大盆把面揉好,放在熱炕頭。半夜面發起來,趕緊續面。待到五更,面已醒好。這時,男人們就忙碌開了,砌窯、備柴、燒窯。全家人齊上手,揉麵的、做饃的、燒火的、支晾饃臺的,分工協作,和諧熱鬧。第一窯爐饃饃出來,喜悅的氣氛達到高潮,人們紛紛拿在手裡一邊嘗味道一邊點評。饃白饃虛,意味著來年的發達和順當;饃圓饃大,預示著圓滿和興旺。全家人吃著剛出鐃的爐饃饃,懷著過好日子的激動心情,窯裡的柴火燃燒著、跳動著,彷彿在為人間這最美好的時刻作著生動的伴奏。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爐饃饃”要想做得很成功,掌握火候是重中之重。火大了容易焦鍋,火太小了又會使得做出來的饃饃夾生。上文中提到大概加熱20至30分鐘,然而在出三四鍋後,實際用時大概在十五六分鐘,期間還要進行翻鍋,就是將鍋內的爐饃饃調換一下位置,上色的與尚未上色的互換位置,以便於均勻受熱、上色。有的人家還會在發麵裡捲進菜油,抹上紅曲、薑黃、香豆粉等民間食用色素,再層層疊疊地捲成紅、黃、綠各色交織的麵糰,有時摻進雞蛋和牛奶,揉巴掌大的、形狀大小相同的薄餅狀,放入底鍋內,再將上面的土灶蓋好。

"

青海人尤其是農家,吃的麵粉是自家種的小麥磨出來的麵粉,白嫩而細膩,聞起來有著一股淡淡的清香味。一提及青海的麵食文化,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麵條、拉麵…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青海的饃饃文化。每當春節臨近,在青海的很多農村都會有做年饃饃的習慣。在互助,還流行著傳統炕鍋饃的做法,當地村民俗稱為“爐饃饃”。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對於很多青海人來說,每當逢年過節,有一道美食必不可少,那就是“爐饃饃”。它看起來跟一般的饅頭並無多大區別,但只有咬上一口,方能品出來其中的獨特之處,由於經過柴火的高溫燻烤,它吃起來更加甜膩綿軟、香醇可口。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爐饃饃”也是當地村民們春節才能做的饃饃,其做法要比其它的做法繁重複雜很多。這種爐饃饃,主要是要用火燒達高溫而熟的。一口淺沿平底大鍋、上下兩個土灶同時在燒。下面低溫用草燒、上面高溫用柴燒,加熱到了一定溫度才放入發酵好的面,大概加溫至20分至30分,才燒溫而成。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據老一輩的人說這種爐饃饃可能大概是從清代時候就流傳下來了,可現在年饃饃的做法多變,這種爐饃饃在青海也很少見了。這種爐饃饃的大鍋都很難找了。現在這樣的鍋在村內平均每百戶人家才有一個。值得一提的是,在方言裡用來製作爐饃饃的器械被人們稱為窯,只不過體積較小、重量也較輕。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爐饃饃起五更睡半夜的,前一天晚上,用大盆把面揉好,放在熱炕頭。半夜面發起來,趕緊續面。待到五更,面已醒好。這時,男人們就忙碌開了,砌窯、備柴、燒窯。全家人齊上手,揉麵的、做饃的、燒火的、支晾饃臺的,分工協作,和諧熱鬧。第一窯爐饃饃出來,喜悅的氣氛達到高潮,人們紛紛拿在手裡一邊嘗味道一邊點評。饃白饃虛,意味著來年的發達和順當;饃圓饃大,預示著圓滿和興旺。全家人吃著剛出鐃的爐饃饃,懷著過好日子的激動心情,窯裡的柴火燃燒著、跳動著,彷彿在為人間這最美好的時刻作著生動的伴奏。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爐饃饃”要想做得很成功,掌握火候是重中之重。火大了容易焦鍋,火太小了又會使得做出來的饃饃夾生。上文中提到大概加熱20至30分鐘,然而在出三四鍋後,實際用時大概在十五六分鐘,期間還要進行翻鍋,就是將鍋內的爐饃饃調換一下位置,上色的與尚未上色的互換位置,以便於均勻受熱、上色。有的人家還會在發麵裡捲進菜油,抹上紅曲、薑黃、香豆粉等民間食用色素,再層層疊疊地捲成紅、黃、綠各色交織的麵糰,有時摻進雞蛋和牛奶,揉巴掌大的、形狀大小相同的薄餅狀,放入底鍋內,再將上面的土灶蓋好。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從某種角度來說,上面的土灶是一副鍋蓋。下面用麥草或是菜草來燒,使得鍋裡的麵餅上下兩面受熱均勻。隨著溫度和用時的增加,鍋裡面的饃就會受熱膨脹。出鍋的“爐饃饃”外脆內軟,綻開如花,色彩鮮麗,異香撲鼻。它的特點是省時,省事,製作簡單,鬆脆好吃,攜帶方便,經久耐貯。

"

青海人尤其是農家,吃的麵粉是自家種的小麥磨出來的麵粉,白嫩而細膩,聞起來有著一股淡淡的清香味。一提及青海的麵食文化,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麵條、拉麵…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青海的饃饃文化。每當春節臨近,在青海的很多農村都會有做年饃饃的習慣。在互助,還流行著傳統炕鍋饃的做法,當地村民俗稱為“爐饃饃”。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對於很多青海人來說,每當逢年過節,有一道美食必不可少,那就是“爐饃饃”。它看起來跟一般的饅頭並無多大區別,但只有咬上一口,方能品出來其中的獨特之處,由於經過柴火的高溫燻烤,它吃起來更加甜膩綿軟、香醇可口。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爐饃饃”也是當地村民們春節才能做的饃饃,其做法要比其它的做法繁重複雜很多。這種爐饃饃,主要是要用火燒達高溫而熟的。一口淺沿平底大鍋、上下兩個土灶同時在燒。下面低溫用草燒、上面高溫用柴燒,加熱到了一定溫度才放入發酵好的面,大概加溫至20分至30分,才燒溫而成。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據老一輩的人說這種爐饃饃可能大概是從清代時候就流傳下來了,可現在年饃饃的做法多變,這種爐饃饃在青海也很少見了。這種爐饃饃的大鍋都很難找了。現在這樣的鍋在村內平均每百戶人家才有一個。值得一提的是,在方言裡用來製作爐饃饃的器械被人們稱為窯,只不過體積較小、重量也較輕。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爐饃饃起五更睡半夜的,前一天晚上,用大盆把面揉好,放在熱炕頭。半夜面發起來,趕緊續面。待到五更,面已醒好。這時,男人們就忙碌開了,砌窯、備柴、燒窯。全家人齊上手,揉麵的、做饃的、燒火的、支晾饃臺的,分工協作,和諧熱鬧。第一窯爐饃饃出來,喜悅的氣氛達到高潮,人們紛紛拿在手裡一邊嘗味道一邊點評。饃白饃虛,意味著來年的發達和順當;饃圓饃大,預示著圓滿和興旺。全家人吃著剛出鐃的爐饃饃,懷著過好日子的激動心情,窯裡的柴火燃燒著、跳動著,彷彿在為人間這最美好的時刻作著生動的伴奏。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爐饃饃”要想做得很成功,掌握火候是重中之重。火大了容易焦鍋,火太小了又會使得做出來的饃饃夾生。上文中提到大概加熱20至30分鐘,然而在出三四鍋後,實際用時大概在十五六分鐘,期間還要進行翻鍋,就是將鍋內的爐饃饃調換一下位置,上色的與尚未上色的互換位置,以便於均勻受熱、上色。有的人家還會在發麵裡捲進菜油,抹上紅曲、薑黃、香豆粉等民間食用色素,再層層疊疊地捲成紅、黃、綠各色交織的麵糰,有時摻進雞蛋和牛奶,揉巴掌大的、形狀大小相同的薄餅狀,放入底鍋內,再將上面的土灶蓋好。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從某種角度來說,上面的土灶是一副鍋蓋。下面用麥草或是菜草來燒,使得鍋裡的麵餅上下兩面受熱均勻。隨著溫度和用時的增加,鍋裡面的饃就會受熱膨脹。出鍋的“爐饃饃”外脆內軟,綻開如花,色彩鮮麗,異香撲鼻。它的特點是省時,省事,製作簡單,鬆脆好吃,攜帶方便,經久耐貯。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

青海人尤其是農家,吃的麵粉是自家種的小麥磨出來的麵粉,白嫩而細膩,聞起來有著一股淡淡的清香味。一提及青海的麵食文化,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麵條、拉麵…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青海的饃饃文化。每當春節臨近,在青海的很多農村都會有做年饃饃的習慣。在互助,還流行著傳統炕鍋饃的做法,當地村民俗稱為“爐饃饃”。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對於很多青海人來說,每當逢年過節,有一道美食必不可少,那就是“爐饃饃”。它看起來跟一般的饅頭並無多大區別,但只有咬上一口,方能品出來其中的獨特之處,由於經過柴火的高溫燻烤,它吃起來更加甜膩綿軟、香醇可口。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爐饃饃”也是當地村民們春節才能做的饃饃,其做法要比其它的做法繁重複雜很多。這種爐饃饃,主要是要用火燒達高溫而熟的。一口淺沿平底大鍋、上下兩個土灶同時在燒。下面低溫用草燒、上面高溫用柴燒,加熱到了一定溫度才放入發酵好的面,大概加溫至20分至30分,才燒溫而成。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據老一輩的人說這種爐饃饃可能大概是從清代時候就流傳下來了,可現在年饃饃的做法多變,這種爐饃饃在青海也很少見了。這種爐饃饃的大鍋都很難找了。現在這樣的鍋在村內平均每百戶人家才有一個。值得一提的是,在方言裡用來製作爐饃饃的器械被人們稱為窯,只不過體積較小、重量也較輕。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爐饃饃起五更睡半夜的,前一天晚上,用大盆把面揉好,放在熱炕頭。半夜面發起來,趕緊續面。待到五更,面已醒好。這時,男人們就忙碌開了,砌窯、備柴、燒窯。全家人齊上手,揉麵的、做饃的、燒火的、支晾饃臺的,分工協作,和諧熱鬧。第一窯爐饃饃出來,喜悅的氣氛達到高潮,人們紛紛拿在手裡一邊嘗味道一邊點評。饃白饃虛,意味著來年的發達和順當;饃圓饃大,預示著圓滿和興旺。全家人吃著剛出鐃的爐饃饃,懷著過好日子的激動心情,窯裡的柴火燃燒著、跳動著,彷彿在為人間這最美好的時刻作著生動的伴奏。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爐饃饃”要想做得很成功,掌握火候是重中之重。火大了容易焦鍋,火太小了又會使得做出來的饃饃夾生。上文中提到大概加熱20至30分鐘,然而在出三四鍋後,實際用時大概在十五六分鐘,期間還要進行翻鍋,就是將鍋內的爐饃饃調換一下位置,上色的與尚未上色的互換位置,以便於均勻受熱、上色。有的人家還會在發麵裡捲進菜油,抹上紅曲、薑黃、香豆粉等民間食用色素,再層層疊疊地捲成紅、黃、綠各色交織的麵糰,有時摻進雞蛋和牛奶,揉巴掌大的、形狀大小相同的薄餅狀,放入底鍋內,再將上面的土灶蓋好。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從某種角度來說,上面的土灶是一副鍋蓋。下面用麥草或是菜草來燒,使得鍋裡的麵餅上下兩面受熱均勻。隨著溫度和用時的增加,鍋裡面的饃就會受熱膨脹。出鍋的“爐饃饃”外脆內軟,綻開如花,色彩鮮麗,異香撲鼻。它的特點是省時,省事,製作簡單,鬆脆好吃,攜帶方便,經久耐貯。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還記得許久前有一花兒這樣形容青海的爐饃饃:“火紅的柴火鐃裡燒,燒出一鍋金黃的爐缸子(爐缸子:爐饃饃的俗稱),我心裡把你哈裝上,爐缸子提上了尕妹家轉。”可寥寥數語卻很難讓讀者明白這充滿了原始味道的“爐饃饃”是如何驚豔?眾所周知,青海的饃饃在青海面食中獨佔鰲頭。而爐饃饃則生長於青海的很多鄉村裡,究其原因,無外乎手工代替機器的原始。這也許是人們在貪圖這一古老做法時萬萬沒有預料到的。

"

青海人尤其是農家,吃的麵粉是自家種的小麥磨出來的麵粉,白嫩而細膩,聞起來有著一股淡淡的清香味。一提及青海的麵食文化,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麵條、拉麵…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青海的饃饃文化。每當春節臨近,在青海的很多農村都會有做年饃饃的習慣。在互助,還流行著傳統炕鍋饃的做法,當地村民俗稱為“爐饃饃”。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對於很多青海人來說,每當逢年過節,有一道美食必不可少,那就是“爐饃饃”。它看起來跟一般的饅頭並無多大區別,但只有咬上一口,方能品出來其中的獨特之處,由於經過柴火的高溫燻烤,它吃起來更加甜膩綿軟、香醇可口。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爐饃饃”也是當地村民們春節才能做的饃饃,其做法要比其它的做法繁重複雜很多。這種爐饃饃,主要是要用火燒達高溫而熟的。一口淺沿平底大鍋、上下兩個土灶同時在燒。下面低溫用草燒、上面高溫用柴燒,加熱到了一定溫度才放入發酵好的面,大概加溫至20分至30分,才燒溫而成。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據老一輩的人說這種爐饃饃可能大概是從清代時候就流傳下來了,可現在年饃饃的做法多變,這種爐饃饃在青海也很少見了。這種爐饃饃的大鍋都很難找了。現在這樣的鍋在村內平均每百戶人家才有一個。值得一提的是,在方言裡用來製作爐饃饃的器械被人們稱為窯,只不過體積較小、重量也較輕。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爐饃饃起五更睡半夜的,前一天晚上,用大盆把面揉好,放在熱炕頭。半夜面發起來,趕緊續面。待到五更,面已醒好。這時,男人們就忙碌開了,砌窯、備柴、燒窯。全家人齊上手,揉麵的、做饃的、燒火的、支晾饃臺的,分工協作,和諧熱鬧。第一窯爐饃饃出來,喜悅的氣氛達到高潮,人們紛紛拿在手裡一邊嘗味道一邊點評。饃白饃虛,意味著來年的發達和順當;饃圓饃大,預示著圓滿和興旺。全家人吃著剛出鐃的爐饃饃,懷著過好日子的激動心情,窯裡的柴火燃燒著、跳動著,彷彿在為人間這最美好的時刻作著生動的伴奏。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爐饃饃”要想做得很成功,掌握火候是重中之重。火大了容易焦鍋,火太小了又會使得做出來的饃饃夾生。上文中提到大概加熱20至30分鐘,然而在出三四鍋後,實際用時大概在十五六分鐘,期間還要進行翻鍋,就是將鍋內的爐饃饃調換一下位置,上色的與尚未上色的互換位置,以便於均勻受熱、上色。有的人家還會在發麵裡捲進菜油,抹上紅曲、薑黃、香豆粉等民間食用色素,再層層疊疊地捲成紅、黃、綠各色交織的麵糰,有時摻進雞蛋和牛奶,揉巴掌大的、形狀大小相同的薄餅狀,放入底鍋內,再將上面的土灶蓋好。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從某種角度來說,上面的土灶是一副鍋蓋。下面用麥草或是菜草來燒,使得鍋裡的麵餅上下兩面受熱均勻。隨著溫度和用時的增加,鍋裡面的饃就會受熱膨脹。出鍋的“爐饃饃”外脆內軟,綻開如花,色彩鮮麗,異香撲鼻。它的特點是省時,省事,製作簡單,鬆脆好吃,攜帶方便,經久耐貯。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還記得許久前有一花兒這樣形容青海的爐饃饃:“火紅的柴火鐃裡燒,燒出一鍋金黃的爐缸子(爐缸子:爐饃饃的俗稱),我心裡把你哈裝上,爐缸子提上了尕妹家轉。”可寥寥數語卻很難讓讀者明白這充滿了原始味道的“爐饃饃”是如何驚豔?眾所周知,青海的饃饃在青海面食中獨佔鰲頭。而爐饃饃則生長於青海的很多鄉村裡,究其原因,無外乎手工代替機器的原始。這也許是人們在貪圖這一古老做法時萬萬沒有預料到的。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爐饃饃講究人氣要旺,家裡有種特別熱合的氣氛,忙忙碌碌、說說笑笑、和和睦睦。有婆媳不和,媳婦躲在孃家多日不回的,約莫著快蒸年饃了,孃家父母一定得勸說讓女兒快回去,莫要得罪了灶王爺;小兩口鬧了矛盾的,在爐饃饃以前,女婿得提上點心趕到丈人家裡去叫媳婦。農家過日子,憑著這些鄉俗,化解著世間的矛矛盾盾是是非非。爐饃饃是物質和精神文明的雙喜悅。

"

青海人尤其是農家,吃的麵粉是自家種的小麥磨出來的麵粉,白嫩而細膩,聞起來有著一股淡淡的清香味。一提及青海的麵食文化,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麵條、拉麵…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青海的饃饃文化。每當春節臨近,在青海的很多農村都會有做年饃饃的習慣。在互助,還流行著傳統炕鍋饃的做法,當地村民俗稱為“爐饃饃”。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對於很多青海人來說,每當逢年過節,有一道美食必不可少,那就是“爐饃饃”。它看起來跟一般的饅頭並無多大區別,但只有咬上一口,方能品出來其中的獨特之處,由於經過柴火的高溫燻烤,它吃起來更加甜膩綿軟、香醇可口。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爐饃饃”也是當地村民們春節才能做的饃饃,其做法要比其它的做法繁重複雜很多。這種爐饃饃,主要是要用火燒達高溫而熟的。一口淺沿平底大鍋、上下兩個土灶同時在燒。下面低溫用草燒、上面高溫用柴燒,加熱到了一定溫度才放入發酵好的面,大概加溫至20分至30分,才燒溫而成。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據老一輩的人說這種爐饃饃可能大概是從清代時候就流傳下來了,可現在年饃饃的做法多變,這種爐饃饃在青海也很少見了。這種爐饃饃的大鍋都很難找了。現在這樣的鍋在村內平均每百戶人家才有一個。值得一提的是,在方言裡用來製作爐饃饃的器械被人們稱為窯,只不過體積較小、重量也較輕。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爐饃饃起五更睡半夜的,前一天晚上,用大盆把面揉好,放在熱炕頭。半夜面發起來,趕緊續面。待到五更,面已醒好。這時,男人們就忙碌開了,砌窯、備柴、燒窯。全家人齊上手,揉麵的、做饃的、燒火的、支晾饃臺的,分工協作,和諧熱鬧。第一窯爐饃饃出來,喜悅的氣氛達到高潮,人們紛紛拿在手裡一邊嘗味道一邊點評。饃白饃虛,意味著來年的發達和順當;饃圓饃大,預示著圓滿和興旺。全家人吃著剛出鐃的爐饃饃,懷著過好日子的激動心情,窯裡的柴火燃燒著、跳動著,彷彿在為人間這最美好的時刻作著生動的伴奏。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爐饃饃”要想做得很成功,掌握火候是重中之重。火大了容易焦鍋,火太小了又會使得做出來的饃饃夾生。上文中提到大概加熱20至30分鐘,然而在出三四鍋後,實際用時大概在十五六分鐘,期間還要進行翻鍋,就是將鍋內的爐饃饃調換一下位置,上色的與尚未上色的互換位置,以便於均勻受熱、上色。有的人家還會在發麵裡捲進菜油,抹上紅曲、薑黃、香豆粉等民間食用色素,再層層疊疊地捲成紅、黃、綠各色交織的麵糰,有時摻進雞蛋和牛奶,揉巴掌大的、形狀大小相同的薄餅狀,放入底鍋內,再將上面的土灶蓋好。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從某種角度來說,上面的土灶是一副鍋蓋。下面用麥草或是菜草來燒,使得鍋裡的麵餅上下兩面受熱均勻。隨著溫度和用時的增加,鍋裡面的饃就會受熱膨脹。出鍋的“爐饃饃”外脆內軟,綻開如花,色彩鮮麗,異香撲鼻。它的特點是省時,省事,製作簡單,鬆脆好吃,攜帶方便,經久耐貯。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還記得許久前有一花兒這樣形容青海的爐饃饃:“火紅的柴火鐃裡燒,燒出一鍋金黃的爐缸子(爐缸子:爐饃饃的俗稱),我心裡把你哈裝上,爐缸子提上了尕妹家轉。”可寥寥數語卻很難讓讀者明白這充滿了原始味道的“爐饃饃”是如何驚豔?眾所周知,青海的饃饃在青海面食中獨佔鰲頭。而爐饃饃則生長於青海的很多鄉村裡,究其原因,無外乎手工代替機器的原始。這也許是人們在貪圖這一古老做法時萬萬沒有預料到的。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爐饃饃講究人氣要旺,家裡有種特別熱合的氣氛,忙忙碌碌、說說笑笑、和和睦睦。有婆媳不和,媳婦躲在孃家多日不回的,約莫著快蒸年饃了,孃家父母一定得勸說讓女兒快回去,莫要得罪了灶王爺;小兩口鬧了矛盾的,在爐饃饃以前,女婿得提上點心趕到丈人家裡去叫媳婦。農家過日子,憑著這些鄉俗,化解著世間的矛矛盾盾是是非非。爐饃饃是物質和精神文明的雙喜悅。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

青海人尤其是農家,吃的麵粉是自家種的小麥磨出來的麵粉,白嫩而細膩,聞起來有著一股淡淡的清香味。一提及青海的麵食文化,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麵條、拉麵…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青海的饃饃文化。每當春節臨近,在青海的很多農村都會有做年饃饃的習慣。在互助,還流行著傳統炕鍋饃的做法,當地村民俗稱為“爐饃饃”。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對於很多青海人來說,每當逢年過節,有一道美食必不可少,那就是“爐饃饃”。它看起來跟一般的饅頭並無多大區別,但只有咬上一口,方能品出來其中的獨特之處,由於經過柴火的高溫燻烤,它吃起來更加甜膩綿軟、香醇可口。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爐饃饃”也是當地村民們春節才能做的饃饃,其做法要比其它的做法繁重複雜很多。這種爐饃饃,主要是要用火燒達高溫而熟的。一口淺沿平底大鍋、上下兩個土灶同時在燒。下面低溫用草燒、上面高溫用柴燒,加熱到了一定溫度才放入發酵好的面,大概加溫至20分至30分,才燒溫而成。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據老一輩的人說這種爐饃饃可能大概是從清代時候就流傳下來了,可現在年饃饃的做法多變,這種爐饃饃在青海也很少見了。這種爐饃饃的大鍋都很難找了。現在這樣的鍋在村內平均每百戶人家才有一個。值得一提的是,在方言裡用來製作爐饃饃的器械被人們稱為窯,只不過體積較小、重量也較輕。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爐饃饃起五更睡半夜的,前一天晚上,用大盆把面揉好,放在熱炕頭。半夜面發起來,趕緊續面。待到五更,面已醒好。這時,男人們就忙碌開了,砌窯、備柴、燒窯。全家人齊上手,揉麵的、做饃的、燒火的、支晾饃臺的,分工協作,和諧熱鬧。第一窯爐饃饃出來,喜悅的氣氛達到高潮,人們紛紛拿在手裡一邊嘗味道一邊點評。饃白饃虛,意味著來年的發達和順當;饃圓饃大,預示著圓滿和興旺。全家人吃著剛出鐃的爐饃饃,懷著過好日子的激動心情,窯裡的柴火燃燒著、跳動著,彷彿在為人間這最美好的時刻作著生動的伴奏。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爐饃饃”要想做得很成功,掌握火候是重中之重。火大了容易焦鍋,火太小了又會使得做出來的饃饃夾生。上文中提到大概加熱20至30分鐘,然而在出三四鍋後,實際用時大概在十五六分鐘,期間還要進行翻鍋,就是將鍋內的爐饃饃調換一下位置,上色的與尚未上色的互換位置,以便於均勻受熱、上色。有的人家還會在發麵裡捲進菜油,抹上紅曲、薑黃、香豆粉等民間食用色素,再層層疊疊地捲成紅、黃、綠各色交織的麵糰,有時摻進雞蛋和牛奶,揉巴掌大的、形狀大小相同的薄餅狀,放入底鍋內,再將上面的土灶蓋好。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從某種角度來說,上面的土灶是一副鍋蓋。下面用麥草或是菜草來燒,使得鍋裡的麵餅上下兩面受熱均勻。隨著溫度和用時的增加,鍋裡面的饃就會受熱膨脹。出鍋的“爐饃饃”外脆內軟,綻開如花,色彩鮮麗,異香撲鼻。它的特點是省時,省事,製作簡單,鬆脆好吃,攜帶方便,經久耐貯。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還記得許久前有一花兒這樣形容青海的爐饃饃:“火紅的柴火鐃裡燒,燒出一鍋金黃的爐缸子(爐缸子:爐饃饃的俗稱),我心裡把你哈裝上,爐缸子提上了尕妹家轉。”可寥寥數語卻很難讓讀者明白這充滿了原始味道的“爐饃饃”是如何驚豔?眾所周知,青海的饃饃在青海面食中獨佔鰲頭。而爐饃饃則生長於青海的很多鄉村裡,究其原因,無外乎手工代替機器的原始。這也許是人們在貪圖這一古老做法時萬萬沒有預料到的。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爐饃饃講究人氣要旺,家裡有種特別熱合的氣氛,忙忙碌碌、說說笑笑、和和睦睦。有婆媳不和,媳婦躲在孃家多日不回的,約莫著快蒸年饃了,孃家父母一定得勸說讓女兒快回去,莫要得罪了灶王爺;小兩口鬧了矛盾的,在爐饃饃以前,女婿得提上點心趕到丈人家裡去叫媳婦。農家過日子,憑著這些鄉俗,化解著世間的矛矛盾盾是是非非。爐饃饃是物質和精神文明的雙喜悅。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青海農村即將消失的美味——爐饃饃


青海的爐饃饃,不僅僅是一箇舊年的結束,也是一個新年的開始,更多的是承載著人們對新一年美好地祝願。當然,祖輩之間口口相傳的祕訣,爐饃饃時的那種熱鬧氣氛,一起構成了青海人不變的記憶。


(來源: 青海虹橋信息【 real似水流年】;我們尊重原創。文字圖片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刪除處理,我們只做分享之用,不用於商業。)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