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河小周月餅,製作過程來了'

"

月餅象徵著團圓,在齊河說起月餅,很多人都會提起叫“小周月餅”的品牌,親切地稱呼它是“媽媽的小餅”。接下來,近距離探尋傳統數百年的小周月餅的生產工藝,回味屬於齊河人的老記憶和老味道。

"

月餅象徵著團圓,在齊河說起月餅,很多人都會提起叫“小周月餅”的品牌,親切地稱呼它是“媽媽的小餅”。接下來,近距離探尋傳統數百年的小周月餅的生產工藝,回味屬於齊河人的老記憶和老味道。

齊河小周月餅,製作過程來了


數百年前以村為名的月餅

從《齊河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書籍中瞭解到,小周月餅的發源地是位於魯西北平原的德州市齊河縣祝阿鎮小周村。小周村緊靠黃河,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氏族聚居,有著深厚的史前文化土壤和豐富的文化積累,是典型的黃河農業文明發祥地之一,有著獨特的食物地緣優勢。早在三代時期就有史書記載,這裡的土地肥沃、水草豐荗、五穀俱全。兩漢以後,隨著人們的飲食方式由粒食向粉食的轉變,面製品的種類花樣也日漸增多,在《孟子》《雜記》《齊民要術》等史書,都記載了面製品中“糗”、“餌”、“餅”的分化。到了隋唐以後,面製品就進化成了餅皮內餡的糕糰,因為它形如圓月,美觀典雅,人們逐漸把它與賞月結合在一起,稱為月餅,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

而讓齊河人念念不忘的小周月餅,據說最早出現於清朝乾隆年間。傳說當年一位年邁的雲遊僧曾在縣城西北的寺院住下,這位老僧身懷製作月餅的絕技。有一天,老僧知道自己時日不多,為感謝小周村幾位家貧而厚道的村民不斷地施捨,便把製作月餅的絕技傳授給他們,希望他們代代相傳、造福一方。

"

月餅象徵著團圓,在齊河說起月餅,很多人都會提起叫“小周月餅”的品牌,親切地稱呼它是“媽媽的小餅”。接下來,近距離探尋傳統數百年的小周月餅的生產工藝,回味屬於齊河人的老記憶和老味道。

齊河小周月餅,製作過程來了


數百年前以村為名的月餅

從《齊河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書籍中瞭解到,小周月餅的發源地是位於魯西北平原的德州市齊河縣祝阿鎮小周村。小周村緊靠黃河,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氏族聚居,有著深厚的史前文化土壤和豐富的文化積累,是典型的黃河農業文明發祥地之一,有著獨特的食物地緣優勢。早在三代時期就有史書記載,這裡的土地肥沃、水草豐荗、五穀俱全。兩漢以後,隨著人們的飲食方式由粒食向粉食的轉變,面製品的種類花樣也日漸增多,在《孟子》《雜記》《齊民要術》等史書,都記載了面製品中“糗”、“餌”、“餅”的分化。到了隋唐以後,面製品就進化成了餅皮內餡的糕糰,因為它形如圓月,美觀典雅,人們逐漸把它與賞月結合在一起,稱為月餅,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

而讓齊河人念念不忘的小周月餅,據說最早出現於清朝乾隆年間。傳說當年一位年邁的雲遊僧曾在縣城西北的寺院住下,這位老僧身懷製作月餅的絕技。有一天,老僧知道自己時日不多,為感謝小周村幾位家貧而厚道的村民不斷地施捨,便把製作月餅的絕技傳授給他們,希望他們代代相傳、造福一方。

齊河小周月餅,製作過程來了


如今,小周月餅已經成功列入德州老字號系列,今後力爭入選中華老字號。

手藝人堅守“老味道”50年

小周月餅製作工藝的傳承人徐茂興說,“我16歲就在小周供銷社食品廠學做小周月餅,到現在有整整50年了,”徐茂興說,小周供銷社食品廠是齊河人公認的上個世紀正宗小周月餅傳承地,徐茂興的父親當年在那裡任職,徐茂興就一直跟隨父親參與小周月餅製作工藝的傳承和研發。後來小周供銷社解散,徐茂興就帶著兒子徐勇在小周街上開了專門製作小周月餅的家庭作坊。如今徐勇的兩個孩子也從事著小周月餅的生產與營銷工作,小周月餅由過去的家庭手工作坊已經發展成小型規模化機械生產。

徐茂興親自制作月餅

第一步是和麵。和麵採用黃河小麥為原料,以當年新麥為優;

第二步是調餡。用蔗糖、食用油、水、花生碎、葵花子仁、黑芝麻、白芝麻、青紅絲、桂花棗為原料,製成餡兒。餡料始終講究滿、準、正;

第三步是壓皮。用醒好的水面包裹油麵,擀壓、揉和、制皮,水面出糖皮、油麵則出酥皮;

第四步是包餡。也就是用擀好的麵皮包住調好的餡料;第五步將月餅放入模具塑造成型。

最後一道程序是烘烤。封箱烤制大約20分鐘,火侯講究聞、穩、清。這樣出爐的月餅,就能實現香、脆、酥、軟的獨特風味。

"

月餅象徵著團圓,在齊河說起月餅,很多人都會提起叫“小周月餅”的品牌,親切地稱呼它是“媽媽的小餅”。接下來,近距離探尋傳統數百年的小周月餅的生產工藝,回味屬於齊河人的老記憶和老味道。

齊河小周月餅,製作過程來了


數百年前以村為名的月餅

從《齊河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書籍中瞭解到,小周月餅的發源地是位於魯西北平原的德州市齊河縣祝阿鎮小周村。小周村緊靠黃河,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氏族聚居,有著深厚的史前文化土壤和豐富的文化積累,是典型的黃河農業文明發祥地之一,有著獨特的食物地緣優勢。早在三代時期就有史書記載,這裡的土地肥沃、水草豐荗、五穀俱全。兩漢以後,隨著人們的飲食方式由粒食向粉食的轉變,面製品的種類花樣也日漸增多,在《孟子》《雜記》《齊民要術》等史書,都記載了面製品中“糗”、“餌”、“餅”的分化。到了隋唐以後,面製品就進化成了餅皮內餡的糕糰,因為它形如圓月,美觀典雅,人們逐漸把它與賞月結合在一起,稱為月餅,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

而讓齊河人念念不忘的小周月餅,據說最早出現於清朝乾隆年間。傳說當年一位年邁的雲遊僧曾在縣城西北的寺院住下,這位老僧身懷製作月餅的絕技。有一天,老僧知道自己時日不多,為感謝小周村幾位家貧而厚道的村民不斷地施捨,便把製作月餅的絕技傳授給他們,希望他們代代相傳、造福一方。

齊河小周月餅,製作過程來了


如今,小周月餅已經成功列入德州老字號系列,今後力爭入選中華老字號。

手藝人堅守“老味道”50年

小周月餅製作工藝的傳承人徐茂興說,“我16歲就在小周供銷社食品廠學做小周月餅,到現在有整整50年了,”徐茂興說,小周供銷社食品廠是齊河人公認的上個世紀正宗小周月餅傳承地,徐茂興的父親當年在那裡任職,徐茂興就一直跟隨父親參與小周月餅製作工藝的傳承和研發。後來小周供銷社解散,徐茂興就帶著兒子徐勇在小周街上開了專門製作小周月餅的家庭作坊。如今徐勇的兩個孩子也從事著小周月餅的生產與營銷工作,小周月餅由過去的家庭手工作坊已經發展成小型規模化機械生產。

徐茂興親自制作月餅

第一步是和麵。和麵採用黃河小麥為原料,以當年新麥為優;

第二步是調餡。用蔗糖、食用油、水、花生碎、葵花子仁、黑芝麻、白芝麻、青紅絲、桂花棗為原料,製成餡兒。餡料始終講究滿、準、正;

第三步是壓皮。用醒好的水面包裹油麵,擀壓、揉和、制皮,水面出糖皮、油麵則出酥皮;

第四步是包餡。也就是用擀好的麵皮包住調好的餡料;第五步將月餅放入模具塑造成型。

最後一道程序是烘烤。封箱烤制大約20分鐘,火侯講究聞、穩、清。這樣出爐的月餅,就能實現香、脆、酥、軟的獨特風味。

齊河小周月餅,製作過程來了


等待進入烤箱的月餅


小月餅有望做成“大產業”

酥皮五仁月餅是小周月餅的代表。徐茂興的兒子徐勇說:“我是打小兒盼著八月十五,年年吃著父親做的小周月餅長起來的。這款酥皮五仁月餅是最經典的小周月餅,每年銷量也是最多。”談到月餅外包裝上印著的“媽媽的小餅·兒時的味道”,小周月餅在齊河人心目中,不僅僅是家鄉的特產,還代表著家鄉的味道、兒時的記憶,以及遊子的思念。小周月餅——媽媽的小餅,就如同齊河的基因,深深植根在齊河人的心中,激發起越來越多的人對家鄉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

徐勇說,“今年,我們已經進一步挖掘整理完善齊河小周月餅製作技藝的資料和傳承譜系,積極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小周月餅已經成功列入德州老字號系列,今後力爭入選中華老字號。他還想將齊河小周月餅製作技藝與文化旅遊結合起來,拓展小周月餅產業鏈,讓普通老百姓也能體驗到親手製作小周月餅的樂趣。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