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走完了大小吳哥和它周邊的古蹟,破敗的場景、乞討的孩子令我心驚

這裡是暹粒,五月一個赤日炎炎的午後,飛機從高空慢慢降落,走出機艙,我仿若置身一個巨大無邊的桑拿室。換乘大巴,車在窄窄的國道上向市區的酒店行駛,沿路看到的是柬埔寨人簡陋的民居,多是一些木結構的平房和吊腳樓,草屋頂。黑而瘦的柬埔寨人在烈日裡濃密的樹蔭下乘涼,枯草地裡有一些吃草的白色的牛,凸顯著它們瘦骨嶙峋的身形。

對吳哥窟的嚮往已久,它的歷史它的神祕、吳哥王朝的輝煌、還有那個聞名於世的高棉的微笑,都是我必來的理由。

柬埔寨早於1世紀末建國,經歷了扶南、真臘、吳哥等時期,約在12世紀末闍耶跋摩七世統治時進入鼎盛時期。其國土版圖延伸至泰、老、緬、越甚至中國雲南部分地區。其時國力強盛、文化繁榮,舉世聞名的吳哥文明也達到了國力的頂峰。成為當時東南亞地區最強大的國家。

歷史上,柬埔寨慘遭多國侵略,越南、泰國、日本和法國都曾踏入這塊土地,而法國殖民柬埔寨達90年之久。1953年柬埔寨宣佈獨立後,正值國家內外交困,他國的入侵和連年內戰,使得這塊國土長期不得安寧,昔日榮耀與繁華漸行漸遠。吳哥王朝的輝煌在歷史的車輪下被碾壓成殘垣斷壁。

暹粒是柬埔寨暹粒省府,柬埔寨國第二大城市。也是真臘、吳哥王朝都城。這裡遍佈真臘、吳哥王朝遺留古蹟。這些古蹟在歷次戰爭和自然災害中慘遭損壞和掠奪,所遺留下來的,都是無法搬動的石塊,其殘損頹廢的遺蹟,呈現一派國殤景象,唯有破敗的景象中,那永恆的高棉的微笑俯瞰著塵世的無常。


"
走完了大小吳哥和它周邊的古蹟,破敗的場景、乞討的孩子令我心驚

這裡是暹粒,五月一個赤日炎炎的午後,飛機從高空慢慢降落,走出機艙,我仿若置身一個巨大無邊的桑拿室。換乘大巴,車在窄窄的國道上向市區的酒店行駛,沿路看到的是柬埔寨人簡陋的民居,多是一些木結構的平房和吊腳樓,草屋頂。黑而瘦的柬埔寨人在烈日裡濃密的樹蔭下乘涼,枯草地裡有一些吃草的白色的牛,凸顯著它們瘦骨嶙峋的身形。

對吳哥窟的嚮往已久,它的歷史它的神祕、吳哥王朝的輝煌、還有那個聞名於世的高棉的微笑,都是我必來的理由。

柬埔寨早於1世紀末建國,經歷了扶南、真臘、吳哥等時期,約在12世紀末闍耶跋摩七世統治時進入鼎盛時期。其國土版圖延伸至泰、老、緬、越甚至中國雲南部分地區。其時國力強盛、文化繁榮,舉世聞名的吳哥文明也達到了國力的頂峰。成為當時東南亞地區最強大的國家。

歷史上,柬埔寨慘遭多國侵略,越南、泰國、日本和法國都曾踏入這塊土地,而法國殖民柬埔寨達90年之久。1953年柬埔寨宣佈獨立後,正值國家內外交困,他國的入侵和連年內戰,使得這塊國土長期不得安寧,昔日榮耀與繁華漸行漸遠。吳哥王朝的輝煌在歷史的車輪下被碾壓成殘垣斷壁。

暹粒是柬埔寨暹粒省府,柬埔寨國第二大城市。也是真臘、吳哥王朝都城。這裡遍佈真臘、吳哥王朝遺留古蹟。這些古蹟在歷次戰爭和自然災害中慘遭損壞和掠奪,所遺留下來的,都是無法搬動的石塊,其殘損頹廢的遺蹟,呈現一派國殤景象,唯有破敗的景象中,那永恆的高棉的微笑俯瞰著塵世的無常。


走完了大小吳哥和它周邊的古蹟,破敗的場景、乞討的孩子令我心驚


遠在元朝的時候,我國地理學家周達觀曾涉足這塊土地,留下了《真臘風土記》,書中詳盡記錄真臘時期的建築、文化、宗教習俗和風土人情。早期,古真臘人信奉印度教,吳哥窟的大多數寺廟都是用來祭司印度教神話世界的三個神:梵天、毗溼奴和溼婆。吳哥窟的古建築石雕、浮雕所展示的也都是古印度史詩《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的神話故事。印度教認為,每一位君王都是天神的使者,君權與王權合一。每一位君王,也代表一位天神在人間的統治,因此,每個國王繼位,都會為自己修建國廟,讓臣民祭拜自己,也祭拜自己屬於天神的身份,王權夾帶著濃厚的神權色彩。真臘、吳哥王朝種姓等級制度森嚴,君王與神的尊嚴需要在攀爬呈80度斜角的神塔天梯的過程中,五體投地戰戰兢兢地膜拜。“其下如百姓之家止草蓋,瓦片不敢上屋。其廣狹雖隨家之貧富,然終不敢效府第制度也。”(周達觀《真臘風土記》)。

直到公園1181年,闍耶跋摩七世以帝王的謀略與膽識,逐步將真臘王國由一個破敗之國發展成為一個統轄54個省的強大帝國(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吳哥城中建有54座四面像巨塔的原因所在,它代表了吳哥王朝在鼎盛時期所統轄的54 個省份)。在者耶跋摩七世統治時期,他將國教由原來的印度教改為信仰大乘佛教,倡導慈悲與平等,戒殺放生,強調慈航普度的菩薩行願,國民不分出身、貴賤、種族,國家的眾生性智平等,乃至眾生均可往生極樂國土,打破了印度教君神的聖神。這種改變被他赫然昭示於巴戎寺中——蓮花、四面菩薩像等,佛教元素成為巴戎寺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巴戎寺為闍耶跋摩七世所修建,與其他的寺廟不同,你看到的不再是印度教中所表現出的永無休止的兩種力量的爭鬥與較量,而是佛教中的淡泊、寧靜、包容與恆遠。巴戎寺亦佛亦人的216張臉,在1000多年的歲月中,閱盡人間悲歡,現出世人永遠破譯不出的智慧與神祕笑容。

這位君王在位期間體恤民間疾苦,建蓋了100多所醫院。從《真臘風土記》和巴戎寺塔的雕刻畫面可看到,那一時期的真臘百姓在祥和的國度中衣食豐足、喜樂安泰。但是,吳哥的繁榮和文明並沒有讓後代的子民擺脫厄運與貧窮,今天的柬埔寨,很多人面臨的,是如何掙扎著活下去。而貧窮和落後,讓這個曾經富甲一方的國家成為國民平均壽命最短的國家。

"
走完了大小吳哥和它周邊的古蹟,破敗的場景、乞討的孩子令我心驚

這裡是暹粒,五月一個赤日炎炎的午後,飛機從高空慢慢降落,走出機艙,我仿若置身一個巨大無邊的桑拿室。換乘大巴,車在窄窄的國道上向市區的酒店行駛,沿路看到的是柬埔寨人簡陋的民居,多是一些木結構的平房和吊腳樓,草屋頂。黑而瘦的柬埔寨人在烈日裡濃密的樹蔭下乘涼,枯草地裡有一些吃草的白色的牛,凸顯著它們瘦骨嶙峋的身形。

對吳哥窟的嚮往已久,它的歷史它的神祕、吳哥王朝的輝煌、還有那個聞名於世的高棉的微笑,都是我必來的理由。

柬埔寨早於1世紀末建國,經歷了扶南、真臘、吳哥等時期,約在12世紀末闍耶跋摩七世統治時進入鼎盛時期。其國土版圖延伸至泰、老、緬、越甚至中國雲南部分地區。其時國力強盛、文化繁榮,舉世聞名的吳哥文明也達到了國力的頂峰。成為當時東南亞地區最強大的國家。

歷史上,柬埔寨慘遭多國侵略,越南、泰國、日本和法國都曾踏入這塊土地,而法國殖民柬埔寨達90年之久。1953年柬埔寨宣佈獨立後,正值國家內外交困,他國的入侵和連年內戰,使得這塊國土長期不得安寧,昔日榮耀與繁華漸行漸遠。吳哥王朝的輝煌在歷史的車輪下被碾壓成殘垣斷壁。

暹粒是柬埔寨暹粒省府,柬埔寨國第二大城市。也是真臘、吳哥王朝都城。這裡遍佈真臘、吳哥王朝遺留古蹟。這些古蹟在歷次戰爭和自然災害中慘遭損壞和掠奪,所遺留下來的,都是無法搬動的石塊,其殘損頹廢的遺蹟,呈現一派國殤景象,唯有破敗的景象中,那永恆的高棉的微笑俯瞰著塵世的無常。


走完了大小吳哥和它周邊的古蹟,破敗的場景、乞討的孩子令我心驚


遠在元朝的時候,我國地理學家周達觀曾涉足這塊土地,留下了《真臘風土記》,書中詳盡記錄真臘時期的建築、文化、宗教習俗和風土人情。早期,古真臘人信奉印度教,吳哥窟的大多數寺廟都是用來祭司印度教神話世界的三個神:梵天、毗溼奴和溼婆。吳哥窟的古建築石雕、浮雕所展示的也都是古印度史詩《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的神話故事。印度教認為,每一位君王都是天神的使者,君權與王權合一。每一位君王,也代表一位天神在人間的統治,因此,每個國王繼位,都會為自己修建國廟,讓臣民祭拜自己,也祭拜自己屬於天神的身份,王權夾帶著濃厚的神權色彩。真臘、吳哥王朝種姓等級制度森嚴,君王與神的尊嚴需要在攀爬呈80度斜角的神塔天梯的過程中,五體投地戰戰兢兢地膜拜。“其下如百姓之家止草蓋,瓦片不敢上屋。其廣狹雖隨家之貧富,然終不敢效府第制度也。”(周達觀《真臘風土記》)。

直到公園1181年,闍耶跋摩七世以帝王的謀略與膽識,逐步將真臘王國由一個破敗之國發展成為一個統轄54個省的強大帝國(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吳哥城中建有54座四面像巨塔的原因所在,它代表了吳哥王朝在鼎盛時期所統轄的54 個省份)。在者耶跋摩七世統治時期,他將國教由原來的印度教改為信仰大乘佛教,倡導慈悲與平等,戒殺放生,強調慈航普度的菩薩行願,國民不分出身、貴賤、種族,國家的眾生性智平等,乃至眾生均可往生極樂國土,打破了印度教君神的聖神。這種改變被他赫然昭示於巴戎寺中——蓮花、四面菩薩像等,佛教元素成為巴戎寺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巴戎寺為闍耶跋摩七世所修建,與其他的寺廟不同,你看到的不再是印度教中所表現出的永無休止的兩種力量的爭鬥與較量,而是佛教中的淡泊、寧靜、包容與恆遠。巴戎寺亦佛亦人的216張臉,在1000多年的歲月中,閱盡人間悲歡,現出世人永遠破譯不出的智慧與神祕笑容。

這位君王在位期間體恤民間疾苦,建蓋了100多所醫院。從《真臘風土記》和巴戎寺塔的雕刻畫面可看到,那一時期的真臘百姓在祥和的國度中衣食豐足、喜樂安泰。但是,吳哥的繁榮和文明並沒有讓後代的子民擺脫厄運與貧窮,今天的柬埔寨,很多人面臨的,是如何掙扎著活下去。而貧窮和落後,讓這個曾經富甲一方的國家成為國民平均壽命最短的國家。

走完了大小吳哥和它周邊的古蹟,破敗的場景、乞討的孩子令我心驚

在一週的時間裡,我在烈日炎炎下一一走完了大小吳哥和它周邊的古蹟。目睹著破敗的場景、一座座斷垣殘壁,內心的沉重已然是一地雞毛。而更令我意外的,是每到一個景點,我們都被當地乞討的孩子緊追不捨,他們衣裳破舊、大都光著腳,極具穿透力的眼光常令我無所適從不知進退。文明的凋落以這樣一種形式呈現,是我始料未及的。而從我踏進暹粒那天起,這些乞討的身影就如影隨形地伴隨我的行程,在我夜夜失眠的腦海裡縈繞不去。隨著景點的深入和擴展,我看到的乞討隊伍越來越大,除了孩子,還有懷抱嬰兒的年輕婦女、老人和被戰爭時期遺留下的地雷炸斷四肢、五官的殘疾人,他們的情形在我腦海揮之不去。我沒有想到,在吳哥窟的國殤中,我的心情會別樣地出現另一種疼痛。它無休止地讓我在酒店舒適的游泳池和房間裡失去寧靜與平和心態,一種罪過的自責更令我失去了食慾和睡意。

"
走完了大小吳哥和它周邊的古蹟,破敗的場景、乞討的孩子令我心驚

這裡是暹粒,五月一個赤日炎炎的午後,飛機從高空慢慢降落,走出機艙,我仿若置身一個巨大無邊的桑拿室。換乘大巴,車在窄窄的國道上向市區的酒店行駛,沿路看到的是柬埔寨人簡陋的民居,多是一些木結構的平房和吊腳樓,草屋頂。黑而瘦的柬埔寨人在烈日裡濃密的樹蔭下乘涼,枯草地裡有一些吃草的白色的牛,凸顯著它們瘦骨嶙峋的身形。

對吳哥窟的嚮往已久,它的歷史它的神祕、吳哥王朝的輝煌、還有那個聞名於世的高棉的微笑,都是我必來的理由。

柬埔寨早於1世紀末建國,經歷了扶南、真臘、吳哥等時期,約在12世紀末闍耶跋摩七世統治時進入鼎盛時期。其國土版圖延伸至泰、老、緬、越甚至中國雲南部分地區。其時國力強盛、文化繁榮,舉世聞名的吳哥文明也達到了國力的頂峰。成為當時東南亞地區最強大的國家。

歷史上,柬埔寨慘遭多國侵略,越南、泰國、日本和法國都曾踏入這塊土地,而法國殖民柬埔寨達90年之久。1953年柬埔寨宣佈獨立後,正值國家內外交困,他國的入侵和連年內戰,使得這塊國土長期不得安寧,昔日榮耀與繁華漸行漸遠。吳哥王朝的輝煌在歷史的車輪下被碾壓成殘垣斷壁。

暹粒是柬埔寨暹粒省府,柬埔寨國第二大城市。也是真臘、吳哥王朝都城。這裡遍佈真臘、吳哥王朝遺留古蹟。這些古蹟在歷次戰爭和自然災害中慘遭損壞和掠奪,所遺留下來的,都是無法搬動的石塊,其殘損頹廢的遺蹟,呈現一派國殤景象,唯有破敗的景象中,那永恆的高棉的微笑俯瞰著塵世的無常。


走完了大小吳哥和它周邊的古蹟,破敗的場景、乞討的孩子令我心驚


遠在元朝的時候,我國地理學家周達觀曾涉足這塊土地,留下了《真臘風土記》,書中詳盡記錄真臘時期的建築、文化、宗教習俗和風土人情。早期,古真臘人信奉印度教,吳哥窟的大多數寺廟都是用來祭司印度教神話世界的三個神:梵天、毗溼奴和溼婆。吳哥窟的古建築石雕、浮雕所展示的也都是古印度史詩《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的神話故事。印度教認為,每一位君王都是天神的使者,君權與王權合一。每一位君王,也代表一位天神在人間的統治,因此,每個國王繼位,都會為自己修建國廟,讓臣民祭拜自己,也祭拜自己屬於天神的身份,王權夾帶著濃厚的神權色彩。真臘、吳哥王朝種姓等級制度森嚴,君王與神的尊嚴需要在攀爬呈80度斜角的神塔天梯的過程中,五體投地戰戰兢兢地膜拜。“其下如百姓之家止草蓋,瓦片不敢上屋。其廣狹雖隨家之貧富,然終不敢效府第制度也。”(周達觀《真臘風土記》)。

直到公園1181年,闍耶跋摩七世以帝王的謀略與膽識,逐步將真臘王國由一個破敗之國發展成為一個統轄54個省的強大帝國(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吳哥城中建有54座四面像巨塔的原因所在,它代表了吳哥王朝在鼎盛時期所統轄的54 個省份)。在者耶跋摩七世統治時期,他將國教由原來的印度教改為信仰大乘佛教,倡導慈悲與平等,戒殺放生,強調慈航普度的菩薩行願,國民不分出身、貴賤、種族,國家的眾生性智平等,乃至眾生均可往生極樂國土,打破了印度教君神的聖神。這種改變被他赫然昭示於巴戎寺中——蓮花、四面菩薩像等,佛教元素成為巴戎寺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巴戎寺為闍耶跋摩七世所修建,與其他的寺廟不同,你看到的不再是印度教中所表現出的永無休止的兩種力量的爭鬥與較量,而是佛教中的淡泊、寧靜、包容與恆遠。巴戎寺亦佛亦人的216張臉,在1000多年的歲月中,閱盡人間悲歡,現出世人永遠破譯不出的智慧與神祕笑容。

這位君王在位期間體恤民間疾苦,建蓋了100多所醫院。從《真臘風土記》和巴戎寺塔的雕刻畫面可看到,那一時期的真臘百姓在祥和的國度中衣食豐足、喜樂安泰。但是,吳哥的繁榮和文明並沒有讓後代的子民擺脫厄運與貧窮,今天的柬埔寨,很多人面臨的,是如何掙扎著活下去。而貧窮和落後,讓這個曾經富甲一方的國家成為國民平均壽命最短的國家。

走完了大小吳哥和它周邊的古蹟,破敗的場景、乞討的孩子令我心驚

在一週的時間裡,我在烈日炎炎下一一走完了大小吳哥和它周邊的古蹟。目睹著破敗的場景、一座座斷垣殘壁,內心的沉重已然是一地雞毛。而更令我意外的,是每到一個景點,我們都被當地乞討的孩子緊追不捨,他們衣裳破舊、大都光著腳,極具穿透力的眼光常令我無所適從不知進退。文明的凋落以這樣一種形式呈現,是我始料未及的。而從我踏進暹粒那天起,這些乞討的身影就如影隨形地伴隨我的行程,在我夜夜失眠的腦海裡縈繞不去。隨著景點的深入和擴展,我看到的乞討隊伍越來越大,除了孩子,還有懷抱嬰兒的年輕婦女、老人和被戰爭時期遺留下的地雷炸斷四肢、五官的殘疾人,他們的情形在我腦海揮之不去。我沒有想到,在吳哥窟的國殤中,我的心情會別樣地出現另一種疼痛。它無休止地讓我在酒店舒適的游泳池和房間裡失去寧靜與平和心態,一種罪過的自責更令我失去了食慾和睡意。

走完了大小吳哥和它周邊的古蹟,破敗的場景、乞討的孩子令我心驚


這種負面的情緒一直困擾著我,直至到了洞裡薩湖,看到了漂浮在泥漿一樣渾濁的湖面上的空邦魯浮村,我的心急劇下降到一個冰點。那些划著各種漂浮工具圍在遊船四周乞討的難民不斷湧現,向我們展示他們苦難的命運。據說這些戰爭時期逃到柬埔寨的越南難民自生自滅,他們吃喝拉撒全在洞裡薩湖。而我眼前的洞裡薩湖正值旱季,水域狹小,只有一米深度,濃黃的泥漿快要流不動了,它不是東南亞那個最大最美的淡水湖,而是一個令人噁心的泥潭。

"
走完了大小吳哥和它周邊的古蹟,破敗的場景、乞討的孩子令我心驚

這裡是暹粒,五月一個赤日炎炎的午後,飛機從高空慢慢降落,走出機艙,我仿若置身一個巨大無邊的桑拿室。換乘大巴,車在窄窄的國道上向市區的酒店行駛,沿路看到的是柬埔寨人簡陋的民居,多是一些木結構的平房和吊腳樓,草屋頂。黑而瘦的柬埔寨人在烈日裡濃密的樹蔭下乘涼,枯草地裡有一些吃草的白色的牛,凸顯著它們瘦骨嶙峋的身形。

對吳哥窟的嚮往已久,它的歷史它的神祕、吳哥王朝的輝煌、還有那個聞名於世的高棉的微笑,都是我必來的理由。

柬埔寨早於1世紀末建國,經歷了扶南、真臘、吳哥等時期,約在12世紀末闍耶跋摩七世統治時進入鼎盛時期。其國土版圖延伸至泰、老、緬、越甚至中國雲南部分地區。其時國力強盛、文化繁榮,舉世聞名的吳哥文明也達到了國力的頂峰。成為當時東南亞地區最強大的國家。

歷史上,柬埔寨慘遭多國侵略,越南、泰國、日本和法國都曾踏入這塊土地,而法國殖民柬埔寨達90年之久。1953年柬埔寨宣佈獨立後,正值國家內外交困,他國的入侵和連年內戰,使得這塊國土長期不得安寧,昔日榮耀與繁華漸行漸遠。吳哥王朝的輝煌在歷史的車輪下被碾壓成殘垣斷壁。

暹粒是柬埔寨暹粒省府,柬埔寨國第二大城市。也是真臘、吳哥王朝都城。這裡遍佈真臘、吳哥王朝遺留古蹟。這些古蹟在歷次戰爭和自然災害中慘遭損壞和掠奪,所遺留下來的,都是無法搬動的石塊,其殘損頹廢的遺蹟,呈現一派國殤景象,唯有破敗的景象中,那永恆的高棉的微笑俯瞰著塵世的無常。


走完了大小吳哥和它周邊的古蹟,破敗的場景、乞討的孩子令我心驚


遠在元朝的時候,我國地理學家周達觀曾涉足這塊土地,留下了《真臘風土記》,書中詳盡記錄真臘時期的建築、文化、宗教習俗和風土人情。早期,古真臘人信奉印度教,吳哥窟的大多數寺廟都是用來祭司印度教神話世界的三個神:梵天、毗溼奴和溼婆。吳哥窟的古建築石雕、浮雕所展示的也都是古印度史詩《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的神話故事。印度教認為,每一位君王都是天神的使者,君權與王權合一。每一位君王,也代表一位天神在人間的統治,因此,每個國王繼位,都會為自己修建國廟,讓臣民祭拜自己,也祭拜自己屬於天神的身份,王權夾帶著濃厚的神權色彩。真臘、吳哥王朝種姓等級制度森嚴,君王與神的尊嚴需要在攀爬呈80度斜角的神塔天梯的過程中,五體投地戰戰兢兢地膜拜。“其下如百姓之家止草蓋,瓦片不敢上屋。其廣狹雖隨家之貧富,然終不敢效府第制度也。”(周達觀《真臘風土記》)。

直到公園1181年,闍耶跋摩七世以帝王的謀略與膽識,逐步將真臘王國由一個破敗之國發展成為一個統轄54個省的強大帝國(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吳哥城中建有54座四面像巨塔的原因所在,它代表了吳哥王朝在鼎盛時期所統轄的54 個省份)。在者耶跋摩七世統治時期,他將國教由原來的印度教改為信仰大乘佛教,倡導慈悲與平等,戒殺放生,強調慈航普度的菩薩行願,國民不分出身、貴賤、種族,國家的眾生性智平等,乃至眾生均可往生極樂國土,打破了印度教君神的聖神。這種改變被他赫然昭示於巴戎寺中——蓮花、四面菩薩像等,佛教元素成為巴戎寺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巴戎寺為闍耶跋摩七世所修建,與其他的寺廟不同,你看到的不再是印度教中所表現出的永無休止的兩種力量的爭鬥與較量,而是佛教中的淡泊、寧靜、包容與恆遠。巴戎寺亦佛亦人的216張臉,在1000多年的歲月中,閱盡人間悲歡,現出世人永遠破譯不出的智慧與神祕笑容。

這位君王在位期間體恤民間疾苦,建蓋了100多所醫院。從《真臘風土記》和巴戎寺塔的雕刻畫面可看到,那一時期的真臘百姓在祥和的國度中衣食豐足、喜樂安泰。但是,吳哥的繁榮和文明並沒有讓後代的子民擺脫厄運與貧窮,今天的柬埔寨,很多人面臨的,是如何掙扎著活下去。而貧窮和落後,讓這個曾經富甲一方的國家成為國民平均壽命最短的國家。

走完了大小吳哥和它周邊的古蹟,破敗的場景、乞討的孩子令我心驚

在一週的時間裡,我在烈日炎炎下一一走完了大小吳哥和它周邊的古蹟。目睹著破敗的場景、一座座斷垣殘壁,內心的沉重已然是一地雞毛。而更令我意外的,是每到一個景點,我們都被當地乞討的孩子緊追不捨,他們衣裳破舊、大都光著腳,極具穿透力的眼光常令我無所適從不知進退。文明的凋落以這樣一種形式呈現,是我始料未及的。而從我踏進暹粒那天起,這些乞討的身影就如影隨形地伴隨我的行程,在我夜夜失眠的腦海裡縈繞不去。隨著景點的深入和擴展,我看到的乞討隊伍越來越大,除了孩子,還有懷抱嬰兒的年輕婦女、老人和被戰爭時期遺留下的地雷炸斷四肢、五官的殘疾人,他們的情形在我腦海揮之不去。我沒有想到,在吳哥窟的國殤中,我的心情會別樣地出現另一種疼痛。它無休止地讓我在酒店舒適的游泳池和房間裡失去寧靜與平和心態,一種罪過的自責更令我失去了食慾和睡意。

走完了大小吳哥和它周邊的古蹟,破敗的場景、乞討的孩子令我心驚


這種負面的情緒一直困擾著我,直至到了洞裡薩湖,看到了漂浮在泥漿一樣渾濁的湖面上的空邦魯浮村,我的心急劇下降到一個冰點。那些划著各種漂浮工具圍在遊船四周乞討的難民不斷湧現,向我們展示他們苦難的命運。據說這些戰爭時期逃到柬埔寨的越南難民自生自滅,他們吃喝拉撒全在洞裡薩湖。而我眼前的洞裡薩湖正值旱季,水域狹小,只有一米深度,濃黃的泥漿快要流不動了,它不是東南亞那個最大最美的淡水湖,而是一個令人噁心的泥潭。

走完了大小吳哥和它周邊的古蹟,破敗的場景、乞討的孩子令我心驚


作者簡介:黔子,原名張雲華,雲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曾發表過數十萬字作品,現居雲南昆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