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小清河|來青城鎮,一半為了瞧瞧文昌閣,一半為了逛青城大集'

"

在漫長的政區演化過程中,高青往往並非獨立的建制。今天的高青,是從昔日的高苑縣、青城縣合併整合而來。青城鎮始建於唐朝,曾先後做過青城縣、高青縣縣城,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鎮。

《青城縣誌》記載,昔日的大清河,無水患而有水利,縣西北濱河之地柳暗花明,有“香國春遊”的舊俗。青城八景之一的“濟水環清”即是說,舊青城縣被濟水環繞過半,河水清澈,故有“環清”之說。

"

在漫長的政區演化過程中,高青往往並非獨立的建制。今天的高青,是從昔日的高苑縣、青城縣合併整合而來。青城鎮始建於唐朝,曾先後做過青城縣、高青縣縣城,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鎮。

《青城縣誌》記載,昔日的大清河,無水患而有水利,縣西北濱河之地柳暗花明,有“香國春遊”的舊俗。青城八景之一的“濟水環清”即是說,舊青城縣被濟水環繞過半,河水清澈,故有“環清”之說。

探小清河|來青城鎮,一半為了瞧瞧文昌閣,一半為了逛青城大集

來青城鎮的外地人,除了做生意的,一半是為了瞧瞧文昌閣。文昌閣是青城鎮的地標,位於老城中央,如今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古人造城,格局大多講究方正,而在城中心的大街交會處,往往會修建一座地標性的建築。青城鎮的地標就是文昌閣,該閣系乾隆元年(1736年),由64名文、武生員集資捐建的。

文昌閣為塔式,樓基為磚石結構,樓基以上為三重簷木結構主體。基座為正方形,下面是十字形券拱門洞,東西南北兩條大道在樓底垂直交叉通過。整座樓通高20米,四個高高翹在空中的簷角,皆繫有銅鈴,微風吹動,叮咚悅耳。造型雄偉,工藝精湛。據說風清日麗時,在三層上往南可望鄒平之黃山、青龍山,北可望黃河之水,所以有“高閣晴霞”之說。

"

在漫長的政區演化過程中,高青往往並非獨立的建制。今天的高青,是從昔日的高苑縣、青城縣合併整合而來。青城鎮始建於唐朝,曾先後做過青城縣、高青縣縣城,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鎮。

《青城縣誌》記載,昔日的大清河,無水患而有水利,縣西北濱河之地柳暗花明,有“香國春遊”的舊俗。青城八景之一的“濟水環清”即是說,舊青城縣被濟水環繞過半,河水清澈,故有“環清”之說。

探小清河|來青城鎮,一半為了瞧瞧文昌閣,一半為了逛青城大集

來青城鎮的外地人,除了做生意的,一半是為了瞧瞧文昌閣。文昌閣是青城鎮的地標,位於老城中央,如今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古人造城,格局大多講究方正,而在城中心的大街交會處,往往會修建一座地標性的建築。青城鎮的地標就是文昌閣,該閣系乾隆元年(1736年),由64名文、武生員集資捐建的。

文昌閣為塔式,樓基為磚石結構,樓基以上為三重簷木結構主體。基座為正方形,下面是十字形券拱門洞,東西南北兩條大道在樓底垂直交叉通過。整座樓通高20米,四個高高翹在空中的簷角,皆繫有銅鈴,微風吹動,叮咚悅耳。造型雄偉,工藝精湛。據說風清日麗時,在三層上往南可望鄒平之黃山、青龍山,北可望黃河之水,所以有“高閣晴霞”之說。

探小清河|來青城鎮,一半為了瞧瞧文昌閣,一半為了逛青城大集

可以試著想象這樣一幅畫面。巍巍文昌閣坐落於古城垣之中,一派挺拔絢麗。暮春之際,城外沃野廣闊,男耕女種;城區房屋錯落有致,炊煙裊裊。遠處,河流中穿梭的船帆清晰可見,艄公的號子隱約可聞。

此等規制的樓閣,莫說青城,就是放眼整個淄博也是絕無僅有,當地能修建文昌閣,自然與昔日雄厚的財力有關。

金代,隨著黃河河道的變遷,黃河岸邊的新興城鎮青城迅速發展了起來,併成為西至濟南、北至慶雲、南至淄川的交通要道,成為一個以桑蠶、造紙為主的中心鎮。1948年,在青城北門裡路東成立了紙業推進社,所生產的毛頭紙,曾被用於印刷《大眾日報》。新中國成立後,青城產的毛頭紙遠銷到濟南、天津、杭州、溫州地區,是陶瓷印花、油漆雨傘的主要原料。

"

在漫長的政區演化過程中,高青往往並非獨立的建制。今天的高青,是從昔日的高苑縣、青城縣合併整合而來。青城鎮始建於唐朝,曾先後做過青城縣、高青縣縣城,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鎮。

《青城縣誌》記載,昔日的大清河,無水患而有水利,縣西北濱河之地柳暗花明,有“香國春遊”的舊俗。青城八景之一的“濟水環清”即是說,舊青城縣被濟水環繞過半,河水清澈,故有“環清”之說。

探小清河|來青城鎮,一半為了瞧瞧文昌閣,一半為了逛青城大集

來青城鎮的外地人,除了做生意的,一半是為了瞧瞧文昌閣。文昌閣是青城鎮的地標,位於老城中央,如今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古人造城,格局大多講究方正,而在城中心的大街交會處,往往會修建一座地標性的建築。青城鎮的地標就是文昌閣,該閣系乾隆元年(1736年),由64名文、武生員集資捐建的。

文昌閣為塔式,樓基為磚石結構,樓基以上為三重簷木結構主體。基座為正方形,下面是十字形券拱門洞,東西南北兩條大道在樓底垂直交叉通過。整座樓通高20米,四個高高翹在空中的簷角,皆繫有銅鈴,微風吹動,叮咚悅耳。造型雄偉,工藝精湛。據說風清日麗時,在三層上往南可望鄒平之黃山、青龍山,北可望黃河之水,所以有“高閣晴霞”之說。

探小清河|來青城鎮,一半為了瞧瞧文昌閣,一半為了逛青城大集

可以試著想象這樣一幅畫面。巍巍文昌閣坐落於古城垣之中,一派挺拔絢麗。暮春之際,城外沃野廣闊,男耕女種;城區房屋錯落有致,炊煙裊裊。遠處,河流中穿梭的船帆清晰可見,艄公的號子隱約可聞。

此等規制的樓閣,莫說青城,就是放眼整個淄博也是絕無僅有,當地能修建文昌閣,自然與昔日雄厚的財力有關。

金代,隨著黃河河道的變遷,黃河岸邊的新興城鎮青城迅速發展了起來,併成為西至濟南、北至慶雲、南至淄川的交通要道,成為一個以桑蠶、造紙為主的中心鎮。1948年,在青城北門裡路東成立了紙業推進社,所生產的毛頭紙,曾被用於印刷《大眾日報》。新中國成立後,青城產的毛頭紙遠銷到濟南、天津、杭州、溫州地區,是陶瓷印花、油漆雨傘的主要原料。

探小清河|來青城鎮,一半為了瞧瞧文昌閣,一半為了逛青城大集

青城大集是青城商貿文化的典型代表,當地自古就流傳著“北慶雲南淄川,青城大集趕三天”“舍了大宴席,舍不了青城集”等俗語。逢二、七的青城大集,是周邊農村最大的商業盛會,遠近聞名。大集分菜市、水果市、糧食市、布匹市、服裝市、木頭市、建材市、牲口市等十多個專業市場,平日裡人數五千人,多時一兩萬人,蔚為壯觀。

商業貿易的繁盛促進了青城飲食業的發展。民國時期,青城鎮經營的食品主要以麵食為主,是高青的美食聚集地。如今,當地依然有“八大名小吃”的說法。段家雞、趙家面、王家餅、橋北豆腐腦等,樣樣充滿了煙火氣,反映出古鎮人的樸實民風。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九龍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