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玩具總動員》再來一沓,遇到《千與千尋》還是會輸

這幾天以來,聽到最多的話題討論就是《千與千尋》和《玩具總動員4》。

其實,一直很想跟大家聊一下這兩部動畫。作為一個“偽動漫迷”的我很幸運,這兩部動畫影片都去影院看了。

你要問我好看嗎?

“都好看!”

以我個人來說這兩部作品都很優秀,但不完美。

這樣的《玩具總動員》再來一沓,遇到《千與千尋》還是會輸

可能會有人說我是不是在雞蛋裡挑骨頭,其實並不是這樣。

首先,《千與千尋》自2001年問世到目前為止已經有18個年頭了,能夠在這“快餐文化”的時代中歷經十幾年的洗禮而被大眾認可,足可以表現《千與千尋》的非凡之處。

我想很多人當年都曾糾結過《千與千尋》的名字到底是什麼意思,我亦是如此。直到長大後才明白,這便是兩個字:成長

這樣的《玩具總動員》再來一沓,遇到《千與千尋》還是會輸

同樣,成長這個詞也伴隨著《玩具總動員》。早在1995年,美國迪士尼就完成並上映了這部新奇好玩的動畫影片,直到現在我都不敢相信這竟是一部24年前的動畫。

相比而言,那些粗製濫造的動畫和影片簡直是望塵莫及。

這樣的《玩具總動員》再來一沓,遇到《千與千尋》還是會輸

現在,《玩具總動員4》和《千與千尋》同一天在國內上映,《玩4》卻敗給了《千尋》。

這其中的緣由便是“不完美”。

日本動漫已然是一種文化

據統計,日本動畫佔據了全世界95%的動畫市場份額(不包含漫威改編的真人電影)

也就是說——

迪士尼、夢工廠、皮克斯等所謂巨頭全加在一塊,實際份額還不到日本的一個零頭。

也就是為什麼日本動畫在全世界的認可度為何如此之高。

日本動畫之所以厲害,不僅僅在於對觀眾負責的劇本。還包括美術、音樂和文化底蘊等等,所有綜合元素的高度契合。

與“寓教於樂”的動畫不同,日本的動畫,是當成藝術品在做。

就拿《千與千尋》來說,不論是畫面還是音樂都不輸任何一部動畫作品,尤其是當久石讓老爺子那首《always with me》響起的時候,淚水溼潤了眼眶……

這樣的《玩具總動員》再來一沓,遇到《千與千尋》還是會輸

系列動畫的弊病

系列動畫就像系列電影一樣,往往第一部獲得不錯的票房、較好的口碑和觀眾的認可後便會出現第二部、第三第四部……

而這種“系列產品”本身所帶來的商業化弊病也尤為明顯。

就像《玩具總動員》剛誕生的時候,很多人感慨:

小時候一直玩的玩具,誰竟想它們活了!而且還拍成了動畫!

而這種出其不意的構思才使得《玩具總動員》有了靈魂,變得有看頭,也讓大家覺得這樣的動畫能夠稱之為經典。

這樣的《玩具總動員》再來一沓,遇到《千與千尋》還是會輸

從前三部講述玩具和人類的故事直到第四部突變為:玩具的自我救贖?

整部影片圍繞一個trash“叉叉”展開,時而搞笑時而煽情,細想之下整部影片要表達的就是胡迪的“叛逃”,而叉叉明明是一個配角卻又一直在和胡迪“搶戲”。

這樣的《玩具總動員》再來一沓,遇到《千與千尋》還是會輸

同時,《玩4》又跟小朋友開了個“大玩笑”。不光是小朋友,就連我這個“大朋友”都被嚇了一跳。古董店裡的蓋比和班森,這不就是《陰陽魔界》裡的洋娃娃和《死寂》裡的比利?

這樣的《玩具總動員》再來一沓,遇到《千與千尋》還是會輸

其實,這樣的“致敬”並不好玩。

動畫也會帶來共鳴

成年後,總會嘲笑小朋友看的動畫片幼稚。其實不是動畫幼稚,是製作動畫的人幼稚。

如果,每一部動畫都用心去完成,那麼也就不會有幼稚這一說。

好的動畫就像窖藏的美酒,時間越久香味越濃。《千與千尋》每一個角色每一處畫面都珍藏著這揮之不去的“香氣”。

無論是從那個膽怯的小女孩千尋成長為勇敢、堅強的千還是那個充滿空虛和自卑感的無臉男最終找到存在感的點點滴滴中,我們都能或多或少找到自己的影子。而這份共鳴直到今天依然栩栩如生到歷歷在目。

這樣的《玩具總動員》再來一沓,遇到《千與千尋》還是會輸

看完《玩4》同樣有著相似的共鳴。

玩具的一生都是在陪伴那個年輕懵懂甚至幼稚的小主人,而小主人終有一天會長大,也不再需要玩具,那麼玩具又要換新主人或者被遺棄。

周而復始,以至於玩具們的生活就是如此無聊,漫無目的地等待直到“死亡”。

就像電影《機器俠》中,K88說:

上帝創造人,人創造機器人,人可以懷疑上帝,為什麼機器人不可以懷疑人?

這樣的《玩具總動員》再來一沓,遇到《千與千尋》還是會輸

這樣的“自我救贖”被《玩4》所呈現出來的就是胡迪擺脫對主人的依賴,遵從自己的內心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現實中,我們何嘗又不想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而更多是失敗者的無病呻吟罷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