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讓孩子變成了這樣:孩子的矛盾,大人千萬別隨便插手'

"


近日,微博中一個家長因為處理孩子之間矛盾的新聞引起了廣大網友憤怒!

在寬城區一小區,一位媽媽帶著孩子樂樂(化名)在小區裡玩耍。

期間,樂樂想和另外一個小男孩一起玩,但是那個小男孩不同意,兩個人就拌了兩句嘴。

可是樂樂的媽媽看到那個小男孩和樂樂拌嘴後很生氣,就讓那個小男孩跪在了地上。

由於害怕,小男孩便聽從了那位家長的話。

事後,他將事情告訴了父母,父母也找到了樂樂媽媽理論。

小孩子天性活波好動,在一起玩耍時,難免會發生矛盾和衝突,這時,一旁的家長要是批評兩句,事情也就過去了。

這名家長的做法合適嗎?

網友的聲音是這樣的:


"


近日,微博中一個家長因為處理孩子之間矛盾的新聞引起了廣大網友憤怒!

在寬城區一小區,一位媽媽帶著孩子樂樂(化名)在小區裡玩耍。

期間,樂樂想和另外一個小男孩一起玩,但是那個小男孩不同意,兩個人就拌了兩句嘴。

可是樂樂的媽媽看到那個小男孩和樂樂拌嘴後很生氣,就讓那個小男孩跪在了地上。

由於害怕,小男孩便聽從了那位家長的話。

事後,他將事情告訴了父母,父母也找到了樂樂媽媽理論。

小孩子天性活波好動,在一起玩耍時,難免會發生矛盾和衝突,這時,一旁的家長要是批評兩句,事情也就過去了。

這名家長的做法合適嗎?

網友的聲音是這樣的:


是誰讓孩子變成了這樣:孩子的矛盾,大人千萬別隨便插手



也有網友這樣說:


"


近日,微博中一個家長因為處理孩子之間矛盾的新聞引起了廣大網友憤怒!

在寬城區一小區,一位媽媽帶著孩子樂樂(化名)在小區裡玩耍。

期間,樂樂想和另外一個小男孩一起玩,但是那個小男孩不同意,兩個人就拌了兩句嘴。

可是樂樂的媽媽看到那個小男孩和樂樂拌嘴後很生氣,就讓那個小男孩跪在了地上。

由於害怕,小男孩便聽從了那位家長的話。

事後,他將事情告訴了父母,父母也找到了樂樂媽媽理論。

小孩子天性活波好動,在一起玩耍時,難免會發生矛盾和衝突,這時,一旁的家長要是批評兩句,事情也就過去了。

這名家長的做法合適嗎?

網友的聲音是這樣的:


是誰讓孩子變成了這樣:孩子的矛盾,大人千萬別隨便插手



也有網友這樣說:


是誰讓孩子變成了這樣:孩子的矛盾,大人千萬別隨便插手


孩子之間的矛盾,孩子有自己的解決方式,大人的介入不應該是去裁判孩子的是非對錯,而是應該幫助孩子緩解僵局。

雖然孩子在母親的幫助下,將矛盾迅速解決,看似自己勝利了,沒有受到“欺負”,可是實際上,他會膽子越來越小,不敢輕易地去嘗試解決問題。

長此以往,他的性格會越來越孤僻,遇事容易採取極端的方式進行解決。


"


近日,微博中一個家長因為處理孩子之間矛盾的新聞引起了廣大網友憤怒!

在寬城區一小區,一位媽媽帶著孩子樂樂(化名)在小區裡玩耍。

期間,樂樂想和另外一個小男孩一起玩,但是那個小男孩不同意,兩個人就拌了兩句嘴。

可是樂樂的媽媽看到那個小男孩和樂樂拌嘴後很生氣,就讓那個小男孩跪在了地上。

由於害怕,小男孩便聽從了那位家長的話。

事後,他將事情告訴了父母,父母也找到了樂樂媽媽理論。

小孩子天性活波好動,在一起玩耍時,難免會發生矛盾和衝突,這時,一旁的家長要是批評兩句,事情也就過去了。

這名家長的做法合適嗎?

網友的聲音是這樣的:


是誰讓孩子變成了這樣:孩子的矛盾,大人千萬別隨便插手



也有網友這樣說:


是誰讓孩子變成了這樣:孩子的矛盾,大人千萬別隨便插手


孩子之間的矛盾,孩子有自己的解決方式,大人的介入不應該是去裁判孩子的是非對錯,而是應該幫助孩子緩解僵局。

雖然孩子在母親的幫助下,將矛盾迅速解決,看似自己勝利了,沒有受到“欺負”,可是實際上,他會膽子越來越小,不敢輕易地去嘗試解決問題。

長此以往,他的性格會越來越孤僻,遇事容易採取極端的方式進行解決。


是誰讓孩子變成了這樣:孩子的矛盾,大人千萬別隨便插手

其實,孩子間的矛盾都是短暫的矛盾,有時候可能因為一個玩具就能說出:


“我們不是好朋友了!”

“我再也不理你了!”

“再也不跟你玩了!”


事實上,過不了多久,他們還是會抱在一起。

因為孩子們不覺得在一起玩耍有什麼問題,只要自己的氣消了,事情就過去了。

反而家長因為孩子之間的小矛盾摻和進去,可能就會將小事變大,甚至發生惡劣的後果。

今年五月初,在江西上饒市的一則悲劇讓人扼腕。

嫌疑人認為男同學傷害了女兒,他要替女兒出頭,要讓同學認錯。

可,最終這位爸爸因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竟將10歲的男孩刺死在學校裡。

孩子之間的矛盾哪裡有那麼大的深仇大恨,哪有你死我活的不可調解!

在德國漫畫家卜勞恩的名作《父與子》中,有組經典的漫畫叫《爭執的調解人》。


"


近日,微博中一個家長因為處理孩子之間矛盾的新聞引起了廣大網友憤怒!

在寬城區一小區,一位媽媽帶著孩子樂樂(化名)在小區裡玩耍。

期間,樂樂想和另外一個小男孩一起玩,但是那個小男孩不同意,兩個人就拌了兩句嘴。

可是樂樂的媽媽看到那個小男孩和樂樂拌嘴後很生氣,就讓那個小男孩跪在了地上。

由於害怕,小男孩便聽從了那位家長的話。

事後,他將事情告訴了父母,父母也找到了樂樂媽媽理論。

小孩子天性活波好動,在一起玩耍時,難免會發生矛盾和衝突,這時,一旁的家長要是批評兩句,事情也就過去了。

這名家長的做法合適嗎?

網友的聲音是這樣的:


是誰讓孩子變成了這樣:孩子的矛盾,大人千萬別隨便插手



也有網友這樣說:


是誰讓孩子變成了這樣:孩子的矛盾,大人千萬別隨便插手


孩子之間的矛盾,孩子有自己的解決方式,大人的介入不應該是去裁判孩子的是非對錯,而是應該幫助孩子緩解僵局。

雖然孩子在母親的幫助下,將矛盾迅速解決,看似自己勝利了,沒有受到“欺負”,可是實際上,他會膽子越來越小,不敢輕易地去嘗試解決問題。

長此以往,他的性格會越來越孤僻,遇事容易採取極端的方式進行解決。


是誰讓孩子變成了這樣:孩子的矛盾,大人千萬別隨便插手

其實,孩子間的矛盾都是短暫的矛盾,有時候可能因為一個玩具就能說出:


“我們不是好朋友了!”

“我再也不理你了!”

“再也不跟你玩了!”


事實上,過不了多久,他們還是會抱在一起。

因為孩子們不覺得在一起玩耍有什麼問題,只要自己的氣消了,事情就過去了。

反而家長因為孩子之間的小矛盾摻和進去,可能就會將小事變大,甚至發生惡劣的後果。

今年五月初,在江西上饒市的一則悲劇讓人扼腕。

嫌疑人認為男同學傷害了女兒,他要替女兒出頭,要讓同學認錯。

可,最終這位爸爸因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竟將10歲的男孩刺死在學校裡。

孩子之間的矛盾哪裡有那麼大的深仇大恨,哪有你死我活的不可調解!

在德國漫畫家卜勞恩的名作《父與子》中,有組經典的漫畫叫《爭執的調解人》。


是誰讓孩子變成了這樣:孩子的矛盾,大人千萬別隨便插手


漫畫中,兒子和小夥伴打架了,哭著找到了爸爸。

爸爸直接帶著兒子去找對方家長理論,兩人大人吵得不可開交,還動手打了起來。兩個孩子卻一直在旁邊觀看。

當兩個爸爸打得不可開交時,兩個孩子已經和好如初,開心地玩耍起來了。

孩子有自己的處理方式,我們不要隨意插手。

如果孩子出現矛盾,我們不去插手,會有什麼樣的情況呢?

霍思燕在接受綜藝受訪時說道,嗯哼在幼兒園也會遇到被欺負的情況,她的解決方法很簡單:

她不會認為自己的孩子絕對沒問題,而是請老師幫忙留意,同時會特別告訴老師,“不一定要批評那個孩子,小男孩之間的打打鬧鬧也是正常的。”


"


近日,微博中一個家長因為處理孩子之間矛盾的新聞引起了廣大網友憤怒!

在寬城區一小區,一位媽媽帶著孩子樂樂(化名)在小區裡玩耍。

期間,樂樂想和另外一個小男孩一起玩,但是那個小男孩不同意,兩個人就拌了兩句嘴。

可是樂樂的媽媽看到那個小男孩和樂樂拌嘴後很生氣,就讓那個小男孩跪在了地上。

由於害怕,小男孩便聽從了那位家長的話。

事後,他將事情告訴了父母,父母也找到了樂樂媽媽理論。

小孩子天性活波好動,在一起玩耍時,難免會發生矛盾和衝突,這時,一旁的家長要是批評兩句,事情也就過去了。

這名家長的做法合適嗎?

網友的聲音是這樣的:


是誰讓孩子變成了這樣:孩子的矛盾,大人千萬別隨便插手



也有網友這樣說:


是誰讓孩子變成了這樣:孩子的矛盾,大人千萬別隨便插手


孩子之間的矛盾,孩子有自己的解決方式,大人的介入不應該是去裁判孩子的是非對錯,而是應該幫助孩子緩解僵局。

雖然孩子在母親的幫助下,將矛盾迅速解決,看似自己勝利了,沒有受到“欺負”,可是實際上,他會膽子越來越小,不敢輕易地去嘗試解決問題。

長此以往,他的性格會越來越孤僻,遇事容易採取極端的方式進行解決。


是誰讓孩子變成了這樣:孩子的矛盾,大人千萬別隨便插手

其實,孩子間的矛盾都是短暫的矛盾,有時候可能因為一個玩具就能說出:


“我們不是好朋友了!”

“我再也不理你了!”

“再也不跟你玩了!”


事實上,過不了多久,他們還是會抱在一起。

因為孩子們不覺得在一起玩耍有什麼問題,只要自己的氣消了,事情就過去了。

反而家長因為孩子之間的小矛盾摻和進去,可能就會將小事變大,甚至發生惡劣的後果。

今年五月初,在江西上饒市的一則悲劇讓人扼腕。

嫌疑人認為男同學傷害了女兒,他要替女兒出頭,要讓同學認錯。

可,最終這位爸爸因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竟將10歲的男孩刺死在學校裡。

孩子之間的矛盾哪裡有那麼大的深仇大恨,哪有你死我活的不可調解!

在德國漫畫家卜勞恩的名作《父與子》中,有組經典的漫畫叫《爭執的調解人》。


是誰讓孩子變成了這樣:孩子的矛盾,大人千萬別隨便插手


漫畫中,兒子和小夥伴打架了,哭著找到了爸爸。

爸爸直接帶著兒子去找對方家長理論,兩人大人吵得不可開交,還動手打了起來。兩個孩子卻一直在旁邊觀看。

當兩個爸爸打得不可開交時,兩個孩子已經和好如初,開心地玩耍起來了。

孩子有自己的處理方式,我們不要隨意插手。

如果孩子出現矛盾,我們不去插手,會有什麼樣的情況呢?

霍思燕在接受綜藝受訪時說道,嗯哼在幼兒園也會遇到被欺負的情況,她的解決方法很簡單:

她不會認為自己的孩子絕對沒問題,而是請老師幫忙留意,同時會特別告訴老師,“不一定要批評那個孩子,小男孩之間的打打鬧鬧也是正常的。”


是誰讓孩子變成了這樣:孩子的矛盾,大人千萬別隨便插手


我們沒有親眼目睹,不能斷定對方小孩有問題。這樣對另一個小孩也不公平。

因為這個年紀的小朋友有時候說話難免比較誇張,為了避免聽到失真的狀態,霍思燕會挑嗯哼最放鬆的時候,像是玩遊戲或洗澡時再問一次。

確定孩子真實的感受,然後尋求解決辦法。

有位兒童教育專家說過:當父母鼓勵孩子自己去想辦法解決他們遇到的問題時,通常孩子可能會對處理結果更加認同和滿意。

在化解矛盾的時候,孩子會自行觀察周邊的環境,獨立分析處理問題,然後兩人會達成一個兩人滿意的結果。從而,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

所以,孩子們之間的小矛盾,做家長的不要急於插手。


當然,當孩子發生衝突,我們不能完全 “袖手旁觀”,有時候也需要及時介入。

什麼時候應該介入呢?又怎麼介入呢?

1.先處理問題,再處理情緒

心理學中解決衝突的第一位,永遠是“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

孩子遇到問題,不要嘲笑、斥責,應第一時間給予安慰和溫暖,讓他表達內心的感受,讓孩子知道,無論如何,父母能護得他周全。

黃磊說:“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愛,這份愛裡,有足夠的愛和保護,有培養孩子獨立思考、面對未知的能力。”

當孩子出現矛盾和衝突,無論是哪一方的對錯,都經歷了激烈起伏的情緒波動.。

我們需要第一時間安撫孩子的情緒,平靜孩子的心情,讓孩子能靜心下來,為解決矛盾,留下心理空間。

2.給孩子表達憤怒的機會

我們應該對事情的本身進行分析,不要隨意給事情下定義,讓孩子將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給孩子表達憤怒的機會。

我們要給孩子一個相互表達、解釋的機會,讓孩子自己梳理、分析自己的行為,給孩子一個假想的情景。

如果這樣,結果會怎樣,讓孩子去體驗不同的解決方法對於事情發展會有不同的結果。

不同的方法,產生不同的結果。

3.父母的榜樣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就是你的影子。

孩子的處事方法都是在父母的潛移默化下形成的,如果父母容易極端,孩子就會去“暴力”處理問題;如果父母總是平和的面對問題,那麼孩子也將平和的去處理問題。


當孩子發生衝突時,我們可以鼓勵孩子運用智慧,用自己的力量解決。

我們介入孩子的矛盾,只會讓孩子在未來的路上,行走的愈加困難,不能獨立解決問題。


"


近日,微博中一個家長因為處理孩子之間矛盾的新聞引起了廣大網友憤怒!

在寬城區一小區,一位媽媽帶著孩子樂樂(化名)在小區裡玩耍。

期間,樂樂想和另外一個小男孩一起玩,但是那個小男孩不同意,兩個人就拌了兩句嘴。

可是樂樂的媽媽看到那個小男孩和樂樂拌嘴後很生氣,就讓那個小男孩跪在了地上。

由於害怕,小男孩便聽從了那位家長的話。

事後,他將事情告訴了父母,父母也找到了樂樂媽媽理論。

小孩子天性活波好動,在一起玩耍時,難免會發生矛盾和衝突,這時,一旁的家長要是批評兩句,事情也就過去了。

這名家長的做法合適嗎?

網友的聲音是這樣的:


是誰讓孩子變成了這樣:孩子的矛盾,大人千萬別隨便插手



也有網友這樣說:


是誰讓孩子變成了這樣:孩子的矛盾,大人千萬別隨便插手


孩子之間的矛盾,孩子有自己的解決方式,大人的介入不應該是去裁判孩子的是非對錯,而是應該幫助孩子緩解僵局。

雖然孩子在母親的幫助下,將矛盾迅速解決,看似自己勝利了,沒有受到“欺負”,可是實際上,他會膽子越來越小,不敢輕易地去嘗試解決問題。

長此以往,他的性格會越來越孤僻,遇事容易採取極端的方式進行解決。


是誰讓孩子變成了這樣:孩子的矛盾,大人千萬別隨便插手

其實,孩子間的矛盾都是短暫的矛盾,有時候可能因為一個玩具就能說出:


“我們不是好朋友了!”

“我再也不理你了!”

“再也不跟你玩了!”


事實上,過不了多久,他們還是會抱在一起。

因為孩子們不覺得在一起玩耍有什麼問題,只要自己的氣消了,事情就過去了。

反而家長因為孩子之間的小矛盾摻和進去,可能就會將小事變大,甚至發生惡劣的後果。

今年五月初,在江西上饒市的一則悲劇讓人扼腕。

嫌疑人認為男同學傷害了女兒,他要替女兒出頭,要讓同學認錯。

可,最終這位爸爸因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竟將10歲的男孩刺死在學校裡。

孩子之間的矛盾哪裡有那麼大的深仇大恨,哪有你死我活的不可調解!

在德國漫畫家卜勞恩的名作《父與子》中,有組經典的漫畫叫《爭執的調解人》。


是誰讓孩子變成了這樣:孩子的矛盾,大人千萬別隨便插手


漫畫中,兒子和小夥伴打架了,哭著找到了爸爸。

爸爸直接帶著兒子去找對方家長理論,兩人大人吵得不可開交,還動手打了起來。兩個孩子卻一直在旁邊觀看。

當兩個爸爸打得不可開交時,兩個孩子已經和好如初,開心地玩耍起來了。

孩子有自己的處理方式,我們不要隨意插手。

如果孩子出現矛盾,我們不去插手,會有什麼樣的情況呢?

霍思燕在接受綜藝受訪時說道,嗯哼在幼兒園也會遇到被欺負的情況,她的解決方法很簡單:

她不會認為自己的孩子絕對沒問題,而是請老師幫忙留意,同時會特別告訴老師,“不一定要批評那個孩子,小男孩之間的打打鬧鬧也是正常的。”


是誰讓孩子變成了這樣:孩子的矛盾,大人千萬別隨便插手


我們沒有親眼目睹,不能斷定對方小孩有問題。這樣對另一個小孩也不公平。

因為這個年紀的小朋友有時候說話難免比較誇張,為了避免聽到失真的狀態,霍思燕會挑嗯哼最放鬆的時候,像是玩遊戲或洗澡時再問一次。

確定孩子真實的感受,然後尋求解決辦法。

有位兒童教育專家說過:當父母鼓勵孩子自己去想辦法解決他們遇到的問題時,通常孩子可能會對處理結果更加認同和滿意。

在化解矛盾的時候,孩子會自行觀察周邊的環境,獨立分析處理問題,然後兩人會達成一個兩人滿意的結果。從而,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

所以,孩子們之間的小矛盾,做家長的不要急於插手。


當然,當孩子發生衝突,我們不能完全 “袖手旁觀”,有時候也需要及時介入。

什麼時候應該介入呢?又怎麼介入呢?

1.先處理問題,再處理情緒

心理學中解決衝突的第一位,永遠是“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

孩子遇到問題,不要嘲笑、斥責,應第一時間給予安慰和溫暖,讓他表達內心的感受,讓孩子知道,無論如何,父母能護得他周全。

黃磊說:“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愛,這份愛裡,有足夠的愛和保護,有培養孩子獨立思考、面對未知的能力。”

當孩子出現矛盾和衝突,無論是哪一方的對錯,都經歷了激烈起伏的情緒波動.。

我們需要第一時間安撫孩子的情緒,平靜孩子的心情,讓孩子能靜心下來,為解決矛盾,留下心理空間。

2.給孩子表達憤怒的機會

我們應該對事情的本身進行分析,不要隨意給事情下定義,讓孩子將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給孩子表達憤怒的機會。

我們要給孩子一個相互表達、解釋的機會,讓孩子自己梳理、分析自己的行為,給孩子一個假想的情景。

如果這樣,結果會怎樣,讓孩子去體驗不同的解決方法對於事情發展會有不同的結果。

不同的方法,產生不同的結果。

3.父母的榜樣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就是你的影子。

孩子的處事方法都是在父母的潛移默化下形成的,如果父母容易極端,孩子就會去“暴力”處理問題;如果父母總是平和的面對問題,那麼孩子也將平和的去處理問題。


當孩子發生衝突時,我們可以鼓勵孩子運用智慧,用自己的力量解決。

我們介入孩子的矛盾,只會讓孩子在未來的路上,行走的愈加困難,不能獨立解決問題。


是誰讓孩子變成了這樣:孩子的矛盾,大人千萬別隨便插手


父母的立場,就是孩子成長的土壤;

父母的處事,就是孩子成長的水源;

父母的修行,就是孩子遠行的導航。

讓孩子用自己的力量去化解矛盾,用自己的智慧去解開人生中的各種困難,這才是我們父母應該給予孩子的翅膀和行囊,遠航的路上,穩步前行。


只做五件事,讓孩子不再叛逆沉迷電視遊戲、厭學

孩子成績差,家長應該怎麼應對?

90%以上的家長都在犧牲親子關係進行教育

"


近日,微博中一個家長因為處理孩子之間矛盾的新聞引起了廣大網友憤怒!

在寬城區一小區,一位媽媽帶著孩子樂樂(化名)在小區裡玩耍。

期間,樂樂想和另外一個小男孩一起玩,但是那個小男孩不同意,兩個人就拌了兩句嘴。

可是樂樂的媽媽看到那個小男孩和樂樂拌嘴後很生氣,就讓那個小男孩跪在了地上。

由於害怕,小男孩便聽從了那位家長的話。

事後,他將事情告訴了父母,父母也找到了樂樂媽媽理論。

小孩子天性活波好動,在一起玩耍時,難免會發生矛盾和衝突,這時,一旁的家長要是批評兩句,事情也就過去了。

這名家長的做法合適嗎?

網友的聲音是這樣的:


是誰讓孩子變成了這樣:孩子的矛盾,大人千萬別隨便插手



也有網友這樣說:


是誰讓孩子變成了這樣:孩子的矛盾,大人千萬別隨便插手


孩子之間的矛盾,孩子有自己的解決方式,大人的介入不應該是去裁判孩子的是非對錯,而是應該幫助孩子緩解僵局。

雖然孩子在母親的幫助下,將矛盾迅速解決,看似自己勝利了,沒有受到“欺負”,可是實際上,他會膽子越來越小,不敢輕易地去嘗試解決問題。

長此以往,他的性格會越來越孤僻,遇事容易採取極端的方式進行解決。


是誰讓孩子變成了這樣:孩子的矛盾,大人千萬別隨便插手

其實,孩子間的矛盾都是短暫的矛盾,有時候可能因為一個玩具就能說出:


“我們不是好朋友了!”

“我再也不理你了!”

“再也不跟你玩了!”


事實上,過不了多久,他們還是會抱在一起。

因為孩子們不覺得在一起玩耍有什麼問題,只要自己的氣消了,事情就過去了。

反而家長因為孩子之間的小矛盾摻和進去,可能就會將小事變大,甚至發生惡劣的後果。

今年五月初,在江西上饒市的一則悲劇讓人扼腕。

嫌疑人認為男同學傷害了女兒,他要替女兒出頭,要讓同學認錯。

可,最終這位爸爸因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竟將10歲的男孩刺死在學校裡。

孩子之間的矛盾哪裡有那麼大的深仇大恨,哪有你死我活的不可調解!

在德國漫畫家卜勞恩的名作《父與子》中,有組經典的漫畫叫《爭執的調解人》。


是誰讓孩子變成了這樣:孩子的矛盾,大人千萬別隨便插手


漫畫中,兒子和小夥伴打架了,哭著找到了爸爸。

爸爸直接帶著兒子去找對方家長理論,兩人大人吵得不可開交,還動手打了起來。兩個孩子卻一直在旁邊觀看。

當兩個爸爸打得不可開交時,兩個孩子已經和好如初,開心地玩耍起來了。

孩子有自己的處理方式,我們不要隨意插手。

如果孩子出現矛盾,我們不去插手,會有什麼樣的情況呢?

霍思燕在接受綜藝受訪時說道,嗯哼在幼兒園也會遇到被欺負的情況,她的解決方法很簡單:

她不會認為自己的孩子絕對沒問題,而是請老師幫忙留意,同時會特別告訴老師,“不一定要批評那個孩子,小男孩之間的打打鬧鬧也是正常的。”


是誰讓孩子變成了這樣:孩子的矛盾,大人千萬別隨便插手


我們沒有親眼目睹,不能斷定對方小孩有問題。這樣對另一個小孩也不公平。

因為這個年紀的小朋友有時候說話難免比較誇張,為了避免聽到失真的狀態,霍思燕會挑嗯哼最放鬆的時候,像是玩遊戲或洗澡時再問一次。

確定孩子真實的感受,然後尋求解決辦法。

有位兒童教育專家說過:當父母鼓勵孩子自己去想辦法解決他們遇到的問題時,通常孩子可能會對處理結果更加認同和滿意。

在化解矛盾的時候,孩子會自行觀察周邊的環境,獨立分析處理問題,然後兩人會達成一個兩人滿意的結果。從而,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

所以,孩子們之間的小矛盾,做家長的不要急於插手。


當然,當孩子發生衝突,我們不能完全 “袖手旁觀”,有時候也需要及時介入。

什麼時候應該介入呢?又怎麼介入呢?

1.先處理問題,再處理情緒

心理學中解決衝突的第一位,永遠是“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

孩子遇到問題,不要嘲笑、斥責,應第一時間給予安慰和溫暖,讓他表達內心的感受,讓孩子知道,無論如何,父母能護得他周全。

黃磊說:“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愛,這份愛裡,有足夠的愛和保護,有培養孩子獨立思考、面對未知的能力。”

當孩子出現矛盾和衝突,無論是哪一方的對錯,都經歷了激烈起伏的情緒波動.。

我們需要第一時間安撫孩子的情緒,平靜孩子的心情,讓孩子能靜心下來,為解決矛盾,留下心理空間。

2.給孩子表達憤怒的機會

我們應該對事情的本身進行分析,不要隨意給事情下定義,讓孩子將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給孩子表達憤怒的機會。

我們要給孩子一個相互表達、解釋的機會,讓孩子自己梳理、分析自己的行為,給孩子一個假想的情景。

如果這樣,結果會怎樣,讓孩子去體驗不同的解決方法對於事情發展會有不同的結果。

不同的方法,產生不同的結果。

3.父母的榜樣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就是你的影子。

孩子的處事方法都是在父母的潛移默化下形成的,如果父母容易極端,孩子就會去“暴力”處理問題;如果父母總是平和的面對問題,那麼孩子也將平和的去處理問題。


當孩子發生衝突時,我們可以鼓勵孩子運用智慧,用自己的力量解決。

我們介入孩子的矛盾,只會讓孩子在未來的路上,行走的愈加困難,不能獨立解決問題。


是誰讓孩子變成了這樣:孩子的矛盾,大人千萬別隨便插手


父母的立場,就是孩子成長的土壤;

父母的處事,就是孩子成長的水源;

父母的修行,就是孩子遠行的導航。

讓孩子用自己的力量去化解矛盾,用自己的智慧去解開人生中的各種困難,這才是我們父母應該給予孩子的翅膀和行囊,遠航的路上,穩步前行。


只做五件事,讓孩子不再叛逆沉迷電視遊戲、厭學

孩子成績差,家長應該怎麼應對?

90%以上的家長都在犧牲親子關係進行教育

是誰讓孩子變成了這樣:孩子的矛盾,大人千萬別隨便插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