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臺灣休閒農業,已經發展了40多年。你呢,準備做多久?

我們在之前,跟大家分享了臺灣的精品農業,也就是精緻農業。作為臺灣精品農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這期以及接下來的幾篇裡,我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臺灣的休閒農業。

一、休閒農業,還是樂活農業?

臺灣的休閒農業,如觀光農園、野生動植物的觀賞與研究、品嚐野味的休閒旅遊、綜合性的休閒農場、民宿、旅遊勝地等,是一種“農業+旅遊業”的新業態,兼具農業生產、生活休閒、生態保護的特點,集吃、住、行、遊、購、娛多功能於一體,是為了解決傳統農業經營困境與轉型而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

1969年以後,臺灣經濟騰飛,由農業經濟向工商業經濟轉變,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出,農業開始走向衰落,耕地廢耕現象日趨明顯,農作物複種指數下降,傳統出口農產品因工資成本上漲逐漸失去海外市場。農業生產進入停滯階段,於1969年出現了50年代中期以來第一次負增長,而且承受環境汙染、食品安全的衝擊。在此背景下,臺灣推進農業邁向精緻農業轉型,逐步向農業多功能開發和二、三產延伸,不斷湧現出一些新業態,包括休閒農業。

你不知道的臺灣休閒農業,已經發展了40多年。你呢,準備做多久?

臺灣對休閒農業的展望目標是:整合政府相關計劃為主軸,以團隊輔導、永續經營為方針,創造融合生產、生活、生態於一體的三級產業,創造生命價值與尊嚴的農村社會,以此再造農村希望,促進農業產業高效化、國際化。

為促進休閒觀光農業的發展,"農委會"專門頒佈了休閒農業的管理辦法和配套政策,鼓勵農民舉辦各種類型的休閒觀光農業,從技術、經費、宣傳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臺灣農業主管部門還推動“一鄉鎮一休閒農漁區”和利用佔全檯面積1/2以上的森林資源,發展生態旅遊,籌建步道,與民宿、觀光農園結合,進一步推進農業轉型。

你不知道的臺灣休閒農業,已經發展了40多年。你呢,準備做多久?

經過多年發展,臺灣的休閒農業已初具規模特色,不少好的休閒農場和園區海內外聞名,如“臺一”、清境農場、永齡農場、桃米生態村等地,山清水秀、風光明媚,兼具農業休閒和教育學習的功能,還實現了產業融合。

2014年底,臺灣休閒農業已發展休閒農場1244家,提供了近20萬個就業崗位;近年來已發展至2000個。

你不知道的臺灣休閒農業,已經發展了40多年。你呢,準備做多久?

休閒農業方興未艾,既發展了農業生產,有效解決了傳統農業經營困境、維護生態環境、擴大農業旅遊,又能滿足人們的休閒需求,達到提高農民收益與繁榮農村經濟的目的,拓展了臺灣現代農業的新內容,成為臺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臺灣引進了樂活的理念,並與農業結合起來,稱為“樂活農業”,強調“健康、可持續的生活方式”,目的是“重塑農村風情,打造樂活休閒島”。以農業深度旅遊和農業精品相結合,實現了“樂活農業”和休閒農業的融合。

二、臺灣休閒農業的發展歷程

上世紀80年代臺灣主推觀光農園,世紀之交則興起市民農園,包括民俗農莊、自助採摘園、休閒農場、農民旅館等,以區域特色重塑農村風情,讓市民和孩子在休閒觀光中增長對農業多功能價值的認知和對鄉土關懷。

具體來說,臺灣休閒農業的發展包括以下幾個階段:

1、萌芽期(1970—1980年)

在農業開始面臨1969年之後的停滯期、且承受環境衝擊,社會大眾興起自然旅遊條件下,臺灣休閒農業開始萌芽。普遍認為,1980年臺北市木柵區指南山上,臺灣53戶茶農建立了全臺灣第一個觀光農(茶)園,農民自發性嘗試開放農園供人採摘,通過吸引遊客興趣以達到增收的目的。臺北市政府率先在木柵推行“觀光茶園”計劃,政府部門正式開始輔導休閒農業,主推觀光農園這一農業產業創新模式。

你不知道的臺灣休閒農業,已經發展了40多年。你呢,準備做多久?

2、成長期(1980—2003年)

這一階段,休閒農業從觀光農業向多功能、區域性方向發展。

(1)1980—1989年,稱為休閒農業的探索期。1980年臺北市政府率先在木柵推行的“觀光茶園”計劃後,緊接著1982年臺灣省政府執行“發展觀光農業示範計劃”,在省內推行觀光農業。

1989年,農委會委託臺灣大學農業推廣系舉辦“發展休閒農業研討會”,在會議中將農業轉型為休閒觀光統稱為“休閒農業”,這一名稱的確立,成為臺灣休閒農業發展的重要標誌,對 休閒農業的定位與走向產生關鍵性的影響。

你不知道的臺灣休閒農業,已經發展了40多年。你呢,準備做多久?

這一時期,臺灣當局開始推廣“農業+旅遊業”的休閒農業,執行《發展觀光農業示範計劃》,研究探索休閒農業的定位與走向,休閒農場增加至141家。

(2)1989—2000年,稱為休閒農業的倡導期。1990年,臺灣農委會設立了《發展休閒農業計劃》,從技術、經費、宣傳等方面加大了對休閒農業的支持力度。1992年制定休閒農業的首部法規《休閒農業區設置管理辦法》,規定面積50公頃以上為設置休閒農業區的條件。編印相關指導教材,成立相關團體。1996年修訂為《休閒農業輔導管理辦法》,區分了休閒農業區與休閒農場的概念,並賦予不同的輔導方式。1994年首度引進市民農園的制度。

此後,臺灣觀光休閒農業開始蓬勃發展。農業界和社會積極投入休閒農業,休閒農場增至610家。

(3)2000—2003年,稱為休閒農業的茁壯期。2000年,“農業發展條例”增訂了休閒農業的基本規定,表明政府對休閒農業的重視,使之從政策層面提升到法律層面。《休閒農業輔導辦法》修訂為《休閒農業輔導管理辦法》,放寬申請休閒農場的面積到0.5公頃的規定。先後推行《休閒農漁園區計劃》、《民宿管理辦法》,擴大了休閒農業的空間,僅僅3年時間,休閒農場增至1021家,增加了411家。

2001年“經建會”公佈“旅遊發展方案”,觀光局制定了 “21世紀臺灣發展觀 光新戰略”,均提出發展生態旅遊、健康旅遊的策略,使休閒農業與政府觀光旅遊政策相適應。同年農委會推行“休閒農漁園區計劃”,策劃此後4年休閒農業的輔導模式。臺灣還在海岸線上打造兼具休閒觀光的現代化漁港,設置多條漁業旅遊路線,在漁港興建多處遊艇碼頭,讓島內外遊人乘遊艇觀光,體驗近海漁業及漁村文化。

你不知道的臺灣休閒農業,已經發展了40多年。你呢,準備做多久?

2002年觀光局公佈 “民宿管理辦法”,擴大休閒農業發展的空間。臺灣休閒農業高速發展,規模不斷擴大,數量激增。

3、發展期(2004年—至今)

在此前茁壯成長的基礎之上, 2004年之後的發展期,不再追求量的增加,而是追求質的提升,開拓國際市場,提高服務質量。

你不知道的臺灣休閒農業,已經發展了40多年。你呢,準備做多久?

政府在2004〜2006年先後兩次修訂“休閒農業輔導管理辦法”,主要精神在提升服務質量,促進穩定發展。開始執行休閒農場評選、休閒農業區評鑑等措施。鼓勵開發創意,積極參加國際旅遊展覽、試辦長宿休閒、品質認證等。輔導休閒農場申請設立和登記,使其達成合法化經營,是另一項重點措施。

2012年劃定休閒農業區74處,累計輔導288家休閒農場取得許可登記證,吸引島外遊客21.3萬人次,創造產值65億元新臺幣。

與此同時,加強兩岸交流,建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實驗區、臺灣農民創業園等,搭建互動平臺,著力開發島外新興市場,推動“機場+農場”便利行將休閒農業推向更高臺階,並走向國際化。


*以上是我們總結來自媒體、研究者,以及業內人士實地考察研究的內容,供全國的新農人朋友參考。接下來請繼續看下一篇:你所不知道的臺灣休閒農業,無論哪種形式,都是以農為本!

你不知道的臺灣休閒農業,已經發展了40多年。你呢,準備做多久?

新農人做農業如何轉型升級?怎麼向臺灣學習,怎麼做出好的受市場歡迎的高價值農業?一大批臺灣農技人員、農業投資商看好大陸的資源、廣闊的市場,願意將資本和農業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帶到大陸來。6月15日-17日,北京《精品農業打造之法:精品農業特訓營》上,將有親歷臺灣精品農業(精緻農業)發展,並在大陸從事農業數十年的的兩位資深過來人,綠時代(天津)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創辦人、馬來西亞農業部蔬菜公會顧問,專注國內四北區域農業20年的臺灣資深農業專家樑維海(自稱“臺老農”)、以及國內標杆企業天津聚心園高管的資深臺灣人陳新發,以瞭解大陸農業的臺灣人的視角,和大家分享:

❶精品農業的認知、思路和實操

❷臺灣精品農業的發展經驗

❸精品農業技術案例,等等。

6月15日-17日,北京為期三天的實戰學習,還有來自臺灣、日本、大陸3地的專家,給予同行新思路,讓你在從業的路上少走彎路。開啟精品農業打造之路!

●大棚房整治後,大棚和農田上不知道做什麼更好……

●承包了很多土地卻不知道怎麼做……

●怎麼選擇合適的農業項目,規避農場運營風險?

●怎麼樣通過農場管理和運營,做出高價值的精品農業?

●怎麼樣在選種、植保和品牌宣傳上努力,提高農產品的價值?

你不知道的臺灣休閒農業,已經發展了40多年。你呢,準備做多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