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故事之《逐漸淡去的農具》,領略三晉風采,品味金谷民俗

農村 農民 種植業 民俗 王者有夢 王者有夢 2017-10-16

作者:丁文

說起農具,對於生長在城市的人們可能覺得有些生疏,但是對於從小生長在農村的我們,農具可謂司空見慣。這些農具對於有過勞動經歷的人們來說是憶苦思甜,生活的歷練。

太谷故事之《逐漸淡去的農具》,領略三晉風采,品味金谷民俗

過去每個生產隊都一個場兒,農忙時節社員們會在場上忙活,那是一個大集體的場面,統一由生產隊長去安排。社員們分工明確,男勞力負責拉運,女勞力在打場,一些年紀稍大的會幹一些諸如修理木叉的活兒,各司其職,自得其樂。在打穀場上,我們常見叫柳戈的農具,也叫連枷,這是一種用來人工打穀的農具,柳戈的打擊部分用5、6根細木條捆綁起來或者是寬皮帶,使用時需將木排或皮帶掄起來進行拍打。也有用石磙子碾壓的,這種石磙子用畜力拉動,也有用人拉的小磙子,效率自然會比柳戈要高一點。更快的是一種叫電溜珠兒的農具,這種農具靠電機帶動,兩個輪子都是石頭鑿成的,效率很高。用來翻動麥秸的工具叫木叉,有四股叉和三股叉,三股叉是人們用天然的樹杈製作的,這種農具用來挑或翻動穀穗、麥秸等,是比較常用的農具。簸箕是荊條編制的用來裝運穀物的工具。扇車是高效率的揚穀機械,用來去除穀殼和雜物,過去扇車多用木頭製作,為堅實耐用表面釘滿小蘑菇釘,起初是手搖的,後來有的用電機帶動。聰明的人們給扇車加裝了鏈條傳動,使得風力更大,更省力。用來清選豆子、穀物的工具叫豆篩,這是一種用荊條編制的篩子,用來篩選豆子和穀物,這種農具現在已經不多見。還有就是揚穀木杴,用揚穀木杴揚到空中,風會把一些糠秕、草屑吹開。

太谷故事之《逐漸淡去的農具》,領略三晉風采,品味金谷民俗

過去的拉運工具,家庭使用較早的是一種叫地豬兒的獨輪車,早期的獨輪臺車完全用木製,轂上纏鐵箍,並制有兩根斜卡的柱腿,便於臨時停歇。由於輪軸由非常堅硬的木頭製成,都是榫卯結構,看上去很不穩定,但事實上非常便於窄路行進。這種獨輪車是過去木匠的傑作,除了運送貨物,還能載人。由於是木製的,需要及時加潤滑油,否則就會“吱吱”作響。我小的時候也見過這類木製的獨輪車,後來人們逐漸將輪子改換成橡膠的,而且加裝了鐵製軸承,使獨輪車推行更省力、輕快。在田間地頭使用比較方便,可以載重200多公斤。推這種車需要手臂有力量,而且要掌握好平衡。為了多裝快運,還配套使用荊條編制的敞口簸箕。這種車目前在農村已不我見了。到80年代後期家庭中普遍使用平車,有木製的、有鐵製的,那時平車是家庭主要的運輸工具,小時候送糞、交公糧都用它,甚至走親戚也用它。因為當時畜力很少,大多人力拉運。後來,逐漸使用毛驢或牛拉運。生產隊自然用的是大馬車,記得小時候飼養院裡經常停放著四五輛大馬車。這種馬車需要至少三匹馬來拉,說是馬車其實是騾車,因為馬兒畜力沒有騾子大,所以農業社都用騾子,其中一匹騾子駕轅,另兩匹騾子拉。使用時,趕車人會嫻熟地套上牲口。每年春季,修掌匠人會給騾馬換鐵掌,獸醫會給灌藥。農業社改革後這些東西都分給了個人,由於經營主體的變化,家庭經營不再需要大的馬車,因而一些農戶將大馬車改成了小馬車,小家庭使用更為適宜。

太谷故事之《逐漸淡去的農具》,領略三晉風采,品味金谷民俗

田間地頭經常使用的農具有犁、耙、耬兒、耩子、砘子。現在大部分用拖拉機耕作,這些農具偶爾使用。犁是用來耕地的主要農具,主要有犁身和犁轅兩部分組成。犁鏵主要破土開溝,犁壁翻土成壟。耙就是用於切碎大土塊的農具,下面裝有兩排交錯排列的鑄刀,可以充分劃破土塊。使用時農民站在上面,靠抓住繩子保持自己的身體穩定,俗稱耙地。耬兒和耩子原理都一樣,區別是耬兒是三根耬腳,耩子是兩根耬腳,耬的行距窄,耩子行距稍寬。耬主要是用來播種小麥、高粱的農具,耩子主要播種豆子等。使用時需有經驗的農民搖耬或者耩子,方能播種得好。另外,還有一種鐵製的單腿耩子,主要用於農作物施肥,有時也能進行播種。砘子是在播種後用來碾壓保墒的,一般都用石頭製作而成,也對應耬和耩子有三個輪的,也有兩個輪的。

平常農家的農具就比較多了。如鐵鍬、鐮刀、鋤頭、耙子、大钁、洋鎬、糞叉、糞鑿子、切草刀、茅桶、茅斗子、茅溜子等。鐵鍬、鐮刀、鋤頭都比較常見,就不多敘了。我縣還有一種小鋤頭叫蘭鋤鋤,用它蹲著就可以鋤一些小的秧苗。耙子是用來歸攏或散開穀物、柴草或平整土地用的一種農具,有八齒耙、六齒耙,還有一種用鐵絲作齒的十齒耙,主要用來收集雜草、樹葉等,現在已不多見。大钁是用來砍地疏鬆土壤的農具,我們的山區還有一種用來上山刨野生藥材的小钁。洋鎬顧名思義是一種舶來品,過去人們習慣在這些舶來品前面加一個“洋”字。這是一種用來挖掘堅硬土石用的工具,一頭橫刃,一頭豎刃,也有一頭橫刃,一頭尖的。原來農村有積肥、漚肥的習慣。翻糞會用到糞叉、糞鑿子,可見過去這些農具主要是用來積肥,因而稱謂上也受了很大的影響。糞叉是用熟鐵鍛打的,有四個齒,主要用來翻動,糞鑿子是三個齒,主要用來鉤動雜物。過去人們用麥秸泥抹房時會同時用到這兩種農具。還有一種兩股鐵叉,一般用來搬運麥捆子、穀草。現在這些農具自然用的少了。切草刀也稱鍘刀,是用來給牲口切草的農具。使用時一個人往裡送草,一個人切,兩人配合完成。過去農田施肥會用到扁擔、茅桶、茅斗子、茅溜子。我小的時候見過人們用木頭製作的茅桶,外面用鐵圈箍著,後來逐漸改換成那種膠皮的。茅斗子是用荊條編制的小型簍子,用來舀茅糞。茅溜子是用來溜茅糞的小農具,形狀像小鋼盔。

太谷故事之《逐漸淡去的農具》,領略三晉風采,品味金谷民俗

在農村生活的人們,在自來水普及以前,大家都有過挑水的經歷。小時候每個隊裡都有一口吃水井,上面安有木製的轆轆,下面有用於掛桶的九連環。記得那種九連環很難套,經常有人會因為套不好把而把桶掉到井裡。80年代後期,有的人家在院子裡鑿那種壓水井,那時候地下水位低,打二三十米就能提到水,記得姑姑家就有一臺那種壓水井,吃水非常方便。後來因為地下水位下降,也逐漸不再使用了。但那種水井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因為那時還沒有上學,更沒有學物理,對那種提水方式很好奇,有時閒著沒事我們會壓著玩,長大了才逐漸明白其提水原理。

好多農具在我們平川已經不多見,甚至消失了。但是在我們的一些山區還保留了一些常用農具。較多的還是用荊條編制的筐筐、囤囤、籮筐,那是過去山區運輸果品的主要農具。由於當時經濟不發達,農民就地取材編制的,也非常結實。農民用自行車兩邊帶兩囤子蘋果就到鄉村去銷售了,多的能載200來斤。籮筐是我們小時候割草、拾柴都用的一種農具。有時我們下鄉會碰到老鄉還偶爾用畜力的石頭碾子來磨蕎麥、油麥等,一般用毛驢或者牛牽引,隨著磨盤轉圈碾壓,為了不使牲畜發暈,使用時必須矇住眼睛。還有一種小型的手推石磨,這種小石磨主要是用來磨韭菜花的。

太谷故事之《逐漸淡去的農具》,領略三晉風采,品味金谷民俗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我們農村好多的農具已經逐漸消失,被新的更先進的農具和機械取代,這是農業發展的必然結果。然而,這些普通的農具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不僅見證了農業發展歷史,而且成就了我們的農業文明。

本文摘自《太谷新聞網之太谷故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