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故事之《童年拾柴禾》,領略三晉風采,品味金谷民俗

狐狸 牧羊犬 民俗 社會 王者有夢 王者有夢 2017-10-10

作者:吉生 常增 寶山

上世紀60年代初,在太谷農村絕大多數家庭都是靠柴禾做飯,燒開水,燒大炕,我家也不例外。

柴禾,作為古老的能源,和現代的能源如太陽能、電能、汽油等相比,是不能相提並論的,但它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

太谷故事之《童年拾柴禾》,領略三晉風采,品味金谷民俗

我們村是太谷南部的一個山村,我十幾歲時,經常利用放學的時間或是節假日給家裡拾柴禾,以此來節約家庭開支。

當時,由於家裡經濟不太寬裕,買煤炭也只是冬季少買一部分用來過冬,其餘大部分時間是靠柴禾來做飯、燒開水的。當時,在我們當地柴禾有四類:第一類是莊稼的秸稈;第二類是果樹的枝;第三類是山坡上的野草;第四類是某些樹葉(如核桃樹葉)。拾柴是在放學後或是星期天進行的,在放學後拾柴一般都是相跟上幾個同學,每人背一個筐子,拿一個耙子,用耙子把核桃樹葉等耙在一起,先放成一堆,然後放進筐子裡,用腳踩結實,而後送回家,儲備冬天用的柴禾。大型的拾柴禾是相跟十幾個小夥伴,拿起扁擔、鐮刀和繩子,到距離村子五里以外的地方拾柴禾(硬柴禾耐燒),割野生荊棘條子。到了目的地,各佔一片“領地”,開始用鐮刀割荊棘條,割一把,放一下,然後堆成一小堆。快到中午了,就把堆好的荊棘條捆為兩捆,用兩頭尖的扁擔挑上準備回家。但這種活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有時候捆不好,就容易鬆開,亂成一團,然後再捆。因此,我們在捆荊條時就互相幫忙,爭取一次捆好,即使這樣,在路上也得休息一次。挑上柴禾走起來也是很有趣味的,一扯一溜的,要在左肩上都在左肩上,要在右肩上都在右肩上,挑回家後整整齊齊地垛在了一起,準備日後用柴禾。

有時候也三三兩兩地外出拾柴禾。有一次我和堂弟外出拾柴禾(割野草),我們到了目的地,剛割了一會兒柴禾,就聽到有很怪的聲音。抬頭一看,在不遠處有三隻狐狸在叫喚(當地的方言名叫狐狸叫坡),聲音十分嚇人,把我們嚇壞了,飛也似的爬到了附件的大樹上,然後喊救命。幸好碰上放羊的帶著牧羊犬,便命令牧羊犬追趕狐狸,把狐狸攆遠了,我們才下了樹,向牧羊的伯伯道了謝,又開始了自己的“營生”。我們拾呀拾,拾到能夠挑動的量,正準備回家時,突然一陣風把柴禾都颳走了。我們幾個人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了,空手回去,父母要批評的。正在這時,不知是誰發現在遠處有別人捆好的柴禾。幾個人一商量,那就悄悄把別人捆好的柴禾挑回去吧。我和堂弟匆忙把人家的柴禾挑在肩上,剛要走,被柴禾的主人發現了,他問我們為什麼偷柴禾,我告訴他我拾的柴被大風颳走了。他看我們還是一群孩子,應該不會撒謊,就說:“把柴禾挑回我家吧,這就算便宜你們了”。我們無奈,只好如此了。

回憶起童年拾柴禾的往事,就像電影一樣一幕一幕地浮現在眼前,我不禁感慨萬千,雖然那個時候的生活不像現在要什麼有什麼,但回想起來卻充滿了樂趣。

本文摘自《太谷新聞網之太谷故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