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故事之《鄉村戲場》,領略三晉風采,品味金谷民俗

紅燈記 沙家浜 農村 樣板戲 王者有夢 王者有夢 2017-10-10

作者:史宗義

太谷故事之《鄉村戲場》,領略三晉風采,品味金谷民俗

我對鄉村戲場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樣板戲在全國盛行,我們村也成立了劇團,演出《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紅色經典劇目。導演和演員都是村裡的社員,他們一般是在冬閒季節進行排練,春節前後進行演出。演出期間,戲場裡總是人山人海,擁擠不動,熱鬧非凡。戲場成了全村人的精神家園。

那些演員雖然都是業餘的,但他們演起來卻相當生動有趣,真是不簡單。一般情況下,導演挑選演員都根據各人的特點。誰長得又瘦又醜,就讓他演刁德一;誰長得賊眉鼠眼,就讓他演叛徒王連舉;誰長得又胖又凶,就讓他演鳩山。當然,劇中的楊子榮、李玉和等正面人物,肯定要挑選那些五官端正、相貌堂堂的人來扮演。長相不合格,想演也沒資格。所以,演壞蛋的永遠演壞蛋,演好人的永遠演好人。時間一長,他們似乎都成了某個人物的專業演員。

挑選女演員也有講究。比如扮演鐵梅的女演員,必須又年輕又漂亮;扮演阿慶嫂的演員必須有靈氣,呆頭呆腦肯定不行。那時候,村裡有很多漂亮的姑娘和小媳婦,她們都爭著想演鐵梅。怎麼辦呢?導演有辦法,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記住臺詞,導演就選誰。這樣一來,那些落選的女演員自然也就無話可說。

太谷故事之《鄉村戲場》,領略三晉風采,品味金谷民俗

演出一般是中午一場,晚上一場。演出之前,伴奏人員要使勁打三通鑼鼓。鑼鼓一響,社員們就知道演出馬上要開始了。於是,大家紛紛走出家門,奔向戲場。

那時候,我們村的戲臺是過街戲臺,蓋在村裡的中心街道上。不唱戲的時候,這裡是過道,行人馬車都可以通過,戲臺被過道分為毫不相連的兩塊。等到將要唱戲的時候,再用厚木板或者木料在過道上搭一座“木橋”,將兩邊的戲臺連成一個整體,這就是過街戲臺。由於過街戲臺比較低,人們在“木橋”下必須彎著腰才能通過。

三通鑼鼓過後,演出就正式開始了。戲場並不大,人們一個擠著一個,擠得密不透風,都伸著脖子,往戲臺上看。住在戲場附近的人們,不顧寒冷,乾脆坐在房頂上看戲。戲場兩邊有幾棵老棗樹,樹杈上坐著一些調皮搗蛋的男孩子,穿著棉衣,戴著棉帽,也不怕寒冷。一般來說,中老年人看得比較專心,他們不僅看劇中的人物和故事,而且也關注演員的表演。當然,大家關注的並不是演員的演技,而是看誰唱得帶勁兒。誰唱得發力,大家就叫好;誰要是唱得死蔫耷拉,大家就會喝倒彩,有的還會在臺下大叫:“回去吧,回去吧,吃飽飯再來!”演員們聽到這些喊叫聲,往往會及時發力,用大嗓門來消除大家的不滿情緒。但有個別演員可不吃這一套,任憑大家在臺下喊叫,他依然如故,還是照原來的樣子,不溫不火地唱著。這樣,大家更不滿意了,叫喊的人越來越多,聲音越來越大,再也聽不到演員的聲音。演出無法繼續,只得中途停止。大隊幹部站在戲臺上,把下面的群眾大罵一頓,戲場裡暫時安靜下來,演出繼續進行。有一回,扮演沙奶奶的女演員由於感冒,聲音有些沙啞,引起大家的不滿。大家多次喝倒彩,那位女演員一生氣,乾脆中途退場,不唱了。導演和大隊幹部在後臺不住地央求,還是不頂事。最後,女演員提出一個要求,繼續演出可以,但必須保證不能再喝倒彩。大隊幹部站在戲臺上,對大家說:“今天,沙奶奶感冒了,聲音有些不得勁,請大家諒解。沙奶奶嘛,聲音就應該有些沙啞,你們說是不是?”說得大家鬨然大笑。大家的怨氣一下消失了。果然,沙奶奶出場之後,大家再也沒有喝倒彩。

村裡的劇團畢竟不是專業劇團,演出的時候經常鬧笑話。最常見的笑話是忘臺詞。有的演員記性不大好,該他說的時候,竟然忘詞了。怎麼辦呢?他就低聲問身邊的其他演員。別人一提醒,他恍然大悟,接著繼續演出。這時候,臺下的群眾就會鬨然大笑。還有的演員精力不集中,不該他出場的時候,他竟然提前出場了,急得導演在後臺直叫喚。沒辦法,他只好灰溜溜地再跑回去,惹得臺下一陣大笑。有的演員在打鬥戲中掄刀舞槍,由於用力過猛,難免傷著其他演員。演員受了傷,當場在臺上疼得又叫又罵,簡直讓臺下的群眾笑破了肚皮。還有的演員演技太差,演啥也演不好,大家就給他起了外號,叫“沒樣鬼”。總之,不管出現什麼樣的情況,戲場裡總是洋溢著陣陣笑聲,鄉親們都沉浸在歡樂的海洋裡。

中老年人看得津津有味,後生們可就不同了。後生們到了戲場,往往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們根本沒心思看戲,而是專門往女人堆裡擠,因為女人堆裡有村裡俊俏的姑娘和小媳婦。當然,後生們不敢有太大的非分之想,更不敢公然對女人們動手動腳,充其量也就是起鬨而已。於是,他們一大幫人故意擁擠,擠得女人們尖聲大叫,看戲的人們便像潮水一樣向前湧去。前臺的人可受不了了,一邊罵一邊用屁股蛋使勁往後頂,被擠過來的人受到阻力,又像潮水一樣向後退去。退到一定程度,後生們再次向前發力,人們又向前臺湧去。這樣,戲場裡就跟開了鍋一樣,看戲的人們一會兒向前湧,一會兒向後退,叫罵聲尖叫聲響作一團,嚇得女人們紛紛往外撤。這時,執勤的民兵們趕緊過來維持秩序,後生們不得不停止了擁擠。

改革開放以後,村裡的劇團解散了。不久,村裡有人養了大卡車,過街戲臺嚴重影響大卡車通行。村幹部一商量,就將過街戲臺拆除了,另選寬闊的地方蓋了新戲臺。再以後,村裡年年都請外地的劇團來村裡唱戲,但看戲的人卻越來越少。尤其是電視和電腦普及之後,看戲的人就更少了。如今,到戲場裡看戲的大多是老年人,中年人寥寥無幾,更看不到年輕人的身影。戲場裡顯得冷冷清清,再也看不到以前人山人海的熱鬧場景,再也聽不到往日歡樂的笑聲。

現在,人們的文化生活已經相當豐富,但我仍然常常想起兒時的過街戲臺,想起那個不大的戲場,想起那時看戲的情景,心中就不禁生出幾絲懷念之情。那時的物質生活雖然匱乏,文化生活也不豐富,但鄉村戲場給全村人帶來的無限歡樂,卻永久留在我的記憶深處,至今難以忘懷。

本文摘自《太谷新聞網之太谷故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