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1400家蔦屋書店案例,賣的不只是書,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來源:餐飲O2O

研究1400家蔦屋書店案例,賣的不只是書,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近幾年,網絡書店逐漸侵蝕實體書店市場、全球各地的實體書店面臨關門停業的生存困境。而蔦屋書店的出現,塑造了逆勢崛起的神話。

蔦屋書店不僅存活下來了,而且擁有1400多家店鋪,佔了90%日本其他品牌書店的營業額,每月盈利上億日元。它是怎麼做到的?

蔦屋書店從賣有形產品——書,到賣生活方式,賣你一天舒適的文化生活,賣精神世界。

研究1400家蔦屋書店案例,賣的不只是書,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它絕對不是一家普通的書店,而是被譽為全球最美的書店。

它打破了誠品書店曾經推崇的生活館的經營理念,也正式結束了誠品書店在亞洲的神話,締造了自己新的傳奇。

研究1400家蔦屋書店案例,賣的不只是書,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蔦屋書店經營圖書,音像,文具周邊,裡面甚至還有星巴克臻選店。有充足的座位甚至床位,供大家休息看書發呆。

營業時間是每週七天早上7:00到凌晨2:00,像一家精神上的“深夜食堂”,以自己獨特的暖色氛圍,為無數心靈上的失眠者指引著迴歸的方向和精神的慰藉。

01

定位升級:從賣產品到賣生活方式

研究1400家蔦屋書店案例,賣的不只是書,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多數來蔦屋書店的人,不是為了看書喝咖啡,而是體會很舒服的感覺,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每個地方的蔦屋書店都有自己的特色,它不僅僅是一家書店,更是一種生活方式提案。

代官山的蔦屋書店,被稱之為“森林中的圖書館”。

除了眾多書籍,還有CD、DVD、文創產品、咖啡,以及寵物美容、照相機專門店與餐廳、電影院等眾多設施,甚至還開發出了公園綠地。

研究1400家蔦屋書店案例,賣的不只是書,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東京新宿的蔦屋圖書公寓,在書架之間有一個個木製的小房間,你可以隨手拿起圖書,到床榻慢慢看,看累了可以直接睡在書店。

研究1400家蔦屋書店案例,賣的不只是書,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東京銀座的蔦屋書店的理念是“藝術融於生活”,所以書籍及物品集中在“藝術”和“日本文化”兩大方面,店內不定時舉辦各種藝術人文活動,在看書的同時還可以享受星巴克高級版手磨咖啡。

研究1400家蔦屋書店案例,賣的不只是書,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東京二子玉川的蔦屋書店,家電和書籍的結合,家電隨著書籍的種類分成不同區,在這可以體驗最新的家電,翻看喜愛的書籍。

研究1400家蔦屋書店案例,賣的不只是書,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大阪枚方蔦屋書店:把蔦屋書店作為中心,集結四十三家特色店家,附帶飲食、娛樂、家居等業務,整合成引導現代人生活風尚的商店。

京都岡崎蔦屋書店:這裡的主要元素為“日本生活”,為了宣傳日本的傳統文化,陳列許多日本職人手作傳統工藝品。

研究1400家蔦屋書店案例,賣的不只是書,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還有很多家有意思的分店,蔦屋書店除了賣書以外,還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經成為了超越書店的生活空間。這裡應有盡有,給消費者帶來的舒適感更像是家,成為除了辦公室和家,人們最願意去的地方。

02

體驗升級:注重極致用戶體驗

以往的書店是“賣場”,並沒有按照顧客的角度來考慮書籍的擺放,而蔦屋書店則把“賣場”變成了“買場”;

蔦屋重構了書店空間,站在顧客的角度,為他們的內容選擇提供各種各樣的方案與建議。

研究1400家蔦屋書店案例,賣的不只是書,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蔦屋書店的所有書籍不分新刊舊刊、日文或者外文書籍,全部陳列在一起。以文學、藝術、建築、汽車、料理和旅行六大分類,在1-3號館一樓區域裡,每個領域的書籍經過精挑細選,經得起品位高、專業知識高的讀者檢閱。

「作為要讓讀者刻意繞道而來的書店,代官山店改變了書單和排列方式,並由此改變了和圖書批發商的合作方式,只有12%書籍與一般書店相同。」

研究1400家蔦屋書店案例,賣的不只是書,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代官山店二樓是Anjin餐廳,四周環繞的是來自海內外超過3000本罕見的古董雜誌,例如日本雜誌《平凡Punch》與《太陽》,還有如今已經相當罕見的原版《domus》和《Vogue》。

Anjin提供咖啡、無酒精飲料與小食菜單的服務,顧客同時可以在電子菜單上了解代官山蔦屋書店與Anjin。當然,你也可以將樓下的讀物帶上樓,在Anjin餐廳,你可以同時補給閱讀與藝術的養分。

研究1400家蔦屋書店案例,賣的不只是書,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音樂區的館藏包含爵士、古典以及60到90年代的搖滾樂和流行樂,CD總收藏超過12萬張,顧客可以將其拿到座位愜意地試聽,並在此享用咖啡。

研究1400家蔦屋書店案例,賣的不只是書,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為照顧客人的所有需求,代官山蔦屋書店T-TRAVEL的旅遊禮賓接待員將為客人提供個性化的旅遊計劃。

研究1400家蔦屋書店案例,賣的不只是書,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每個禮賓接待員都有豐富的旅遊經驗,隨時準備按照你的旅遊需求準備成即刻就能出發的旅遊計劃。

對於主要客戶層50-60歲的客人來說,即使不會使用電腦去預訂機票和酒店,也可以將一切安排妥當。

這些細節體驗設計,源於創始人注重極致用戶體驗!

03

實體店商業的原點:舒適

這家書店的創始人,是增田宗昭(Muneaki Masuda),也是《知的資本論》一書作者。

研究1400家蔦屋書店案例,賣的不只是書,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增田宗昭1951年出生於大阪府枚方市。他是Culture Convenience Club(文化便利俱樂部株式會社,CCC)董事長兼CEO。1983年創立“TSUTAYA枚方店”,1985年成立CCC公司。

公司業務多樣,除了運營日本1400多家“蔦屋書店”,是日本規模最大的圖書、唱片、電影DVD租賃連鎖店之外,其跨行業通用積分服務“T積分”,會員人數已達到6000萬。

2011年代官山蔦屋書店開業,2013年在人口僅有5萬人左右的佐賀縣武雄市改造並運營“武雄市圖書館”,將代官山蔦屋書店的理念引入公共設施。開館13個月,進館人數突破100萬人,引起熱議。

說起蔦屋書店發跡的源頭,還頗有一番故事:

在上世紀70年代百貨剛剛興起之時,日本百貨業大佬——西武百貨創辦人水野誠一已經預見到20年後其將步入衰退。出於這種擔憂,1974年,他最早把百貨與設計和大型書店結合起來。

「百貨顧名思義應有盡有,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我希望所有商品都可以進入百貨,包括引入書店,分門別類擺放書籍。」

研究1400家蔦屋書店案例,賣的不只是書,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引當時潮流之先的書店,吸引了大批愛書之人前往西武百貨讀書,包括一個名叫增田宗昭的年輕人,就是現在蔦屋書店創始人。

增田宗昭在西武書店獲得啟示,1983年成立CCC企劃公司,致力於提供生活形態的建議,取名蔦屋(Tsutaya),店名取自江戶時代日本知名出版人的名字蔦屋重三郎。

30多年來,蔦屋通過一個個在當時看來離經叛道的舉動,奠定了書店界老大地位。

蔦屋書店一開始只是想開發中老年市場,在日本老齡化社會中,這群人有充足的購買力,也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優秀生活品味和富足的精神追求。

所以,針對中老年人早起的習慣,書店早晨7點開門營業,迎接目標客戶群在這裡享用咖啡早點和閱讀開啟的一天。

但是後來,附近年輕人,包括推著嬰兒車的媽媽,牽著寵物的潮流男女都來到這裡,再後來全世界的人們都專門前來,書店都為他們提供了個性化的服務。

增田宗昭認為,實體店關鍵詞是「舒適」,未來作為非便利店又非大型購物中心的實體店,相對於網店的優勢,應該在提供舒適感上下功夫。

而蔦屋真的做到了,並且做得超乎預期的好。

研究1400家蔦屋書店案例,賣的不只是書,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蔦屋書店看似是環境非常舒適、選品精良的書店,實質是大數據驅動的新型跨業商業形態。

今天每兩個日本人就有一個持有蔦屋書店發行的T卡,會員人數已達到6000萬,月活躍超5000萬,持卡人數超過50%,年輕人中80%持有T卡,會員構成從0歲到90歲。

它可以在日本全國150多家連鎖品牌50多萬家線上線下店鋪使用,讓持有人無論是在超市購物,還是加油,或者打印照片,訂購新聞,購買圖書、租借CD/DVD,都可以獲得積分。

04

未來趨勢:標準化已死,設計永生

除了賣書,蔦屋書店非常注重設計。包括店面的設計以及蔦屋書店的周邊產品都充滿了設計之感。

增天宗昭希望未來企業將會全部變成設計師集團,因為設計本身就是商品的本質。

研究1400家蔦屋書店案例,賣的不只是書,而是一種生活方式研究1400家蔦屋書店案例,賣的不只是書,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從手袋、包書紙、會員卡的設計,都有著蔦屋獨特的元素。

給人一種視覺上的享受和記憶。

如今蔦屋推出了自己的文具品牌「HEDERA/ヘデラ」和雜貨品牌「LeLierre/ルリエル」。

已經於2017年11月1日正式發售。

研究1400家蔦屋書店案例,賣的不只是書,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包括圓珠筆、剪刀、尺子、筆記本等全部 25 個產品在內,每一件都採用輕便簡約的設計。

適合白領隨身裝在包裡也不會很重,顏色淡雅,總有一款適合你。

研究1400家蔦屋書店案例,賣的不只是書,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另外的雜貨品牌「LeLierre/ルリエル」偏向休閒風。

這次推出的有布袋、真空杯,還有手賬封皮等。

研究1400家蔦屋書店案例,賣的不只是書,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通過設計,把愛好讀書、聽音樂和看電影的人凝聚在一起,把數碼潮和白紙黑字的世界聯結起來。

研究1400家蔦屋書店案例,賣的不只是書,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增天宗昭認為,個性化消費時期企業的核心是提案力,是設計。

所以他把顧客價值和生活方式提案這兩個核心,放在企業理念中心位置上。

「如果只靠資金,即使再多,也無法創造“提案”,今後需要的是“知的資本”,知的資本存儲量關係到企業的生死存亡。」

未來企業的發展要從財務資本到知的資本,這也是《知的資本論》書名的來源。

研究1400家蔦屋書店案例,賣的不只是書,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品牌、數據庫,或者具備豐富的見識和經驗的接待員,這種不會反映在資產負債表裡的知的資產,在將來的商業社會中將會是決定生死存亡的因素。增田宗昭便是在這種預見的基礎上,經營著事業。

如今中國的消費社會,大家都在講消費升級,各自講的點都不一樣:

品牌商認為,消費升級是人們越來越要買貴的東西,要把品牌溢價做出來;

零售商認為,消費升級是人們想用最低的價格買更好的貨,多快好省是根本;

有人認為,哪裡有什麼消費升級,分明是消費降級:你看無論無印良品還是網易嚴選,名創優品,無一不是追求Logo拿掉後商品的品質和設計達到最高性價比而獲得成功。

研究1400家蔦屋書店案例,賣的不只是書,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無論如何,隨著中產階級數量增大,相當一部分人的購買力在提高,消費結構在升級,各類消費支出在消費總支出中的結構升級和層次在提高。

中國消費者越來越希望能買到好東西,適合自己的東西,表達自己身份、品味、個性、主張的東西。

30年來,創造中國未來的是鋼筋和混凝土,而未來30年,改變中國的將是設計。設計需要的是智力,設計舒適的時間和空間,只能靠知的資本。

而這些,你可以在蔦屋書店這個鮮活案例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相關推薦

推薦中...